磁石的的魅力——浅谈语文教学导语设计

2022-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 放射出独特的光芒, 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导语设计应具有三大特点:新奇性、艺术性和知识性。在语文教学中, 依具体教学内容, 笔者将导语设计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型:情境渲染和知识启迪, 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1 情境渲染型

情境渲染很显然是人文性的体现, “感人心者, 莫乎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 教者动情, 学者方能动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 让他们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丰韵。常用方法有下面四种:

1.1 摹实境、调激情

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 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 激情澎湃。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1.2 讲故事、增趣味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 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 兴趣变浓。

我们在讲《统筹方法》时可以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讲《麦琪的礼物》时可以讲讲欧亨利的故事, 讲“回文”时可以讲卓文君司马相如写信的故事……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故事之中增添浓厚的兴趣, 集中注意力,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1.3 借教具、助领悟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视听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 如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将符合意境的图片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背诵, 更让学生沉浸于诗情画意的氛围, 体会诗人的情怀;讲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 将月色下的荷塘景色一一展示, 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 细细品位感悟作者的匠心独具。

听觉型教具如录音。录音有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 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 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听觉型教具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 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 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 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 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讲授诗歌播放乐曲时, 更让诗情变得更加浓郁。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等。视听结合, 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 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 既有符合意境的不同图片, 又有专业的朗读, 声、色、情熔于一炉, 其教学效果显然要比光看图或光听朗读要好。

1.4 述背景、补信息

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 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与作品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 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 洋溢着人文情怀, 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 一言概之则是以“导”激“情”;而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 一言概之则是以“导”启“思”。常用方法有下面四种:

2 知识启迪型

2.1 设疑问、引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 制造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 积极地思考问题。

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 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 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 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2.2 温旧故、引新知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旧知, 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 去学习新知。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 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可以在教《沁园春?雪》可以回味写“雪”的诗句, 在教《范进中举》时可用同是批判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的《孔乙己》导入, 在讲荀子的《劝学》时可从同样论学习的《论语》导入……。从艺术风格着眼, 可回顾风格相似的作品, 也可回顾风格迥异的作品。

2.3 析标题、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 来领会题意和文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 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 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 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通过眼睛, 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 透过标题, 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 从标题导入课文, 能让学生抓住重点, 把握中心。

2.4 作比较、难化易

即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认识, 将课文的难度降低。

这跟“温故引新法”容易混淆。温故引新法更多的是从两篇课文的相同, 相似处着眼的, 而比较导入法主要是从两篇课文的不同着眼点的;温故引新是用旧知过渡到新课, 而比较导入法既可以从旧课过渡到新课, 也可以将两篇比较的新课放在一起讲, 一起导入。温故引新法中, “故”只是导入时几句带过, 而比较导入提及的话题将会贯穿始终。

总之, 情境渲染以“导”激“情”, 更多地体现了导语设计要求的新颖性与艺术性, 知识性暗含其中;而知识启迪以“导”启“思”, 更多地体现了导语设计要求的新颖性与知识性, 艺术性暗含其中。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 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精心设计、巧妙构思。

摘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 依据导语设计的新奇性、艺术性和知识性, 可以把导语设计分为情境渲染和知识启迪两大类型, 以“导”激“情”, 以“导”启“思”, 来体现导语设计的新颖性、艺术性和知识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情境渲染,知识启迪

上一篇:用心创造数学教学的精彩下一篇:健全研究生培养的激励机制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