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爱情

2022-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理解的爱情

既然没有爱情和安宁,请给我苦涩的荣誉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祖国土》,1961)

少女时代:王子消失了

1889年6月11日,安娜·阿赫玛托娃出生于奥德萨市,父亲是海军工程师。安娜不到一岁,全家迁往皇村。普希金曾在皇村度过少年时代,安娜因此有机会徜徉于普希金曾漫步其间的花园。

安娜13岁时就酷爱诗歌,并且熟知波德莱尔的诗。不久,另一位少年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狂热地爱上了她。在苏联20世纪文学史上,古米廖夫是世纪初现代主义诗歌流派“阿克梅派”(希腊文译音,意思是艺术的极致)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对他而言,安娜是海之女神,是目光忧郁的美人鱼。从那时起,安娜在古米廖夫的生活和诗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1905年夏天,安娜父母离婚,父亲退休后定居彼得堡,母亲则带着孩子们南下叶夫帕托里亚,这一年安娜16岁。古米廖夫比安娜大3岁,因为安娜不愿认真地对待他的爱而陷入绝望,在复活节那天企图自杀。

安娜的长诗《在海边》写的是她的童年时代。长诗的主人公是一位13岁的少女,她坐在石头上,鱼儿向她游来,海鸥朝她飞来。她天真、质朴,无意中冷酷地拒绝了深爱她并想娶她的灰眼睛男孩(古米廖夫)的求婚,她等待着自己的王子:

手戴细镯,身着短裙,凉爽的手中握着一支白色的笛子。静静地坐着,久久地凝望着我,也不问我的悲伤,也不说她的忧愁,只温柔地抚摸我的肩头。

每个自我意识觉醒较早的少年都会对着远方这样呼唤自己的心灵密友吧,这是精神世界永不可企及的一个偶像。他或她一直在等着对方,虔诚地小心地呵护着这块小小的净土。一个人的心灵越深邃,他或她想象的对象就越高远,现世人生中他们也就越难以遇合。

1906年春,安娜来到基辅参加中学入学考试,通过考试后回到叶夫帕托里亚避暑。古米廖夫打算6月份中学毕业后去巴黎。他来看望安娜,两人冰释前嫌。整个冬天她与古米廖夫保持通信。古米廖夫在巴黎参与出版《天狼星》。这份杂志上刊登了安娜的第一首诗《他手上戴着多枚闪亮的戒指》。

尽管安娜不能认真对待古米廖夫的爱恋,但古米廖夫还是坠入了情网。古米廖夫时常邀请她出行,刚从中学毕业的安娜对结婚毫无兴趣。古米廖夫对再次被拒绝深感失望,初秋在巴黎又试图自杀。10月,他第三次来到基辅试图说服安娜嫁给他,但这次求婚和以往一样未获成功。12月,他试图服毒自尽,过了一天一夜后人们才在树林中找到昏迷的他。1907年秋,安娜考入基辅女校法律系。1908年4月,古米廖夫在去巴黎途中顺路来到基辅,第四次徒劳地向她求婚。夏天,安娜来到皇村,而后古米廖夫在去埃及的路上在基辅逗留了两天。在开罗的埃兹贝花园内,他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试图自杀。1909年1l月,安娜·阿赫玛托娃突然对古米廖夫坚持不懈的劝说作出了让步,她终于答应做古米廖夫的妻子。

安娜的长诗《在海边》中,王子最终未能和女主人公相会,他淹死了,没能游到岸边。1910年4月25日,年轻的情侣在第聂伯河畔的教堂举行了婚礼。其时安娜21岁,“海边女孩”意识到她等不到自己的王子了,于是决定把自己的命运与钟情于她的“灰眼睛男孩”系在一起。可惜,尘世的婚姻对于诗人来说,往往不是幸福的开端,而是“终点的开始”。

虽然婚前古米廖夫曾长期不懈地追求安娜,但婚后他立刻为家庭的束缚感到苦恼。1910年9月25日,他开始外出长期旅行。安娜则一头钻入诗歌创作中,她的第一本诗集《黄昏》就写于街心花园街的家中。半年后古米廖夫回到家中,随后又前往巴黎。1912年4月,夫妇俩去瑞士和意大利旅行。梦境般的意大利的美丽风光和建筑,使安娜终生难以忘怀。1912年10月1日,儿子列夫出生。

他们的婚姻并未如古米廖夫在婚前所想象的那样成为“玫瑰色的天堂”。他们都太自由,太著名。安娜要确信自己是一个不受约束的自由女性,古米廖夫想要保持独立,决不屈服于永远游离在他之外的、多变的女人。古米廖夫感到婚后的安娜仍旧是“别人的”:

这个女人:沉默,痛苦地厌倦了说话,她是活在她张大了的瞳孔的神秘闪烁中。她的心灵只会如饥似渴地为诗句的铿锵的音乐而开放,而对愉快的人世生活,却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尽管对诗歌的强烈爱好使古米廖夫和安娜走到一起,但他们谁也没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家庭生活。

古米廖夫忧伤地回顾早已逝去的日子,那时他们一同漫步于林阴道,安娜也回忆起这段时光:

这些椴树肯定不会忘记我们的约会,我快乐的男孩。只是成为骄傲的天鹅后,灰色的小天鹅变了。忧愁似一道不灭的光照在我的生活中,我的声音不再响亮。

1913年初春,古米廖夫最后一次去非洲旅行。他明白,他已“失去”自己的妻子了。

安娜·阿赫玛托娃在谈及与古米廖夫的婚姻时说,他们是在某种神秘的精神高度上订婚的,但这些完全不适合于家庭生活。婚姻扼杀了王子,与古米廖夫结婚并未治愈安娜的孤独。安娜不善于直截了当地表白爱情,古米廖夫也不明白两人为何要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更不知如何抚养他们的孩子。安娜意识到自己不会成为一位好母亲,就把孩子托付给婆婆来教育,这样,她“失去”了儿子。古米廖夫一家三口唯一的一张合影非常引人注目,它像是从三张个人照上剪下来贴成的全家福(见图②)。

1914年,安娜第二本诗集《念珠》的出版使她成为俄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但她的感情生活却打上了绝望的基调。被抛弃或主动放弃后,诗人克服了不幸的爱情带来的所有痛苦和波折。安娜说:

尘世的饮料太甜,爱情的网太紧密,但愿有朝一日孩子们能在课本中读到我的名字,但愿读过这悲伤的故事后他们能狡猾地一笑。既然我没有得到爱情和安宁,那就给我苦涩的荣誉吧。她已不是那个嘲笑别人的爱情,一心等待自己的王子的女孩了。她明白,当初她没有“很好地安慰”灰眼睛男孩,现在当她的婚姻破裂后,她开始明白,在这条路上她失败了。

十月革命以后:拒绝异国的面包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人民推翻沙皇,成立了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一些旧俄国贵族离开祖国,流亡欧洲。

1917年,安娜·阿赫玛托娃写了一首诗:

我听到有人宽慰着我:“到这里来吧,”他说,“离开你那多灾多难的穷乡僻壤永远地放弃俄国。我会洗净你手上的血,清除你心中的耻辱。我以新的名义抵消你的委屈,和遭受打击的种种痛楚。”我淡然不为所动,把我的耳朵用手捂住,免得那些卑劣的谰言,把我忧伤的心灵玷污。

1916年2月,安娜在皇村遇到艺术家鲍里斯·安列普。安娜的诗集《白色的鸟群》的一大部分都是献给他的。两人在近半个世纪后的1965年才得以重逢,但他在她的生活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安娜深爱着安列普。

1918年8月,安娜和古米廖夫办理离婚手续。秋天她与著名古埃及文字专家希列伊科结婚。可是,希列伊科需要的只是妻子而非女诗人,因此他把她的手稿都扔到茶炊里付之一炬。1917年,她在一首诗中写道:

严酷的情人……你不许我欢笑,也不许我吟诗……只要能和你结为连理枝,我什么都可以不计较!遗憾的是,1921年夏天这段婚姻还是结束了:我以天使的花园向你发誓,以创造奇迹的圣像向你发誓,以我们度过的那些热情的夜晚向你发誓,我永远不会回到你身边。

1921年8月,因参与反布尔什维克党的阴谋活动,安娜的前夫古米廖夫被逮捕枪决。诗人写道:

你已不在人世,不能从雪地上站起。身上二十八处刀伤,枪伤有五处。给男友的一套新装,我已在痛苦中缝制:这俄罗斯的土地,喜欢将鲜血舔舐。

古米廖夫死后,从俄罗斯全国各地狂热的崇拜者雪片般的来信中安娜了解到他享有的崇高声望。可能是因为与古米廖夫一起度过的短暂的幸福生活使她感到忧伤,也可能是她在想念鲍里斯·安列普,安娜在诗中写道:

我爱着一个人,可他不爱我;有一个人爱我,可我不爱他——这就是她的主要职业。在这个领域她无人匹敌。她第一个发现不被人爱也是一种诗意的美……

虽然陷入艰难而孤独的处境,但与希列伊科短暂而充满风波的婚姻生活锻炼了安娜面对一切不幸的勇气。她不顾朋友们的劝阻而决定留在俄罗斯,这成为诗人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渐渐地安娜确信,她与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劝诱她离开祖国的人被她视为叛徒,安娜把对侨民们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游子呀!你的道路昏暗凄凉,异国的面包有苦味,怎能下腹。

安娜不愿离开祖国这一决定对于巴黎或柏林的读者来说,纯属自找苦吃;但在安娜看来,则是在意识了俄罗斯的命运后的一种坚持,这一点也为她最终获得广泛的荣誉奠定了基础。不过,诗人的道路注定布满了荆棘。

大清洗:夜莺被禁止歌唱

由于前夫被处决和儿子被监禁等原因,1925年,苏共机关刊物决定禁止发表安娜·阿赫玛托娃的所有作品。以后的15年中苏联没有发表过她的一首诗。安娜大多数经历过战争和革命的朋友,因为对斯大林政府持不同政见,此时都迁居国外。

1934年12月1日,共产党员尼古拉耶夫暗杀了列宁格勒党的领导人基洛夫,这一事件为斯大林蓄势已久的大规模镇压创造了时机。事发当日,一道命令出台,宣布所谓犯有“恐怖主义”罪行的人被剥夺辩护权。很快,数千人遭到逮捕,其中就有安娜的儿子,虽然他几乎是立即获释,但母亲受惊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面对所发生的一切,人们对执政党的爱和忠诚发生动摇,那个20年前曾向他们预示过光明未来的政权如今逮捕和杀害了他们的亲人,当他们为亲人痛哭时,体验的正是安娜1921年在古米廖夫被处决时所忍受的痛苦。1938年3月,儿子列夫再次被捕,在列宁格勒受了17个月的审查并被判处死刑。但这时审查他的法官们自己也被处决,而他被改为流放。列夫于1939年8月17日从列宁格勒踏上流亡之途。

除了儿子的不幸,安娜·阿赫玛托娃的婚姻也屡遭波折。1928年,安娜与希列伊科正式离婚,与另一位艺术家普宁同居,可是普宁并没有与第一位妻子离婚,安娜与他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比谁都长,可他们始终没有办理过结婚登记手续。

这种特殊的家庭格局使安娜饱受痛苦,诗人一直在寻求幸福的爱情,可是爱情好像与她无缘。在屈从于他人的生活里,安娜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对普宁“隐瞒了心灵的秘密”。两年后,当安娜打算离开普宁时,普宁以死相威胁。自私自大的男人和自尊自由的女人之间只有永远的战争。1938年11月,安娜实在忍受不了这种屈辱的日子,与普宁彻底分手。

1925年到1940年,苏联政府不准安娜发表诗歌;在寻找家庭幸福的过程中,诗人试图安于日常生活,努力去领会其中的乐趣。1940年,安娜回忆这段时期的生活,感到非常压抑。与普宁在一起的日子,她有13年没有写诗。这段日子,安娜体弱多病,在天寒地冻时,她还要经常站在监狱旁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中,徒劳地希望见上儿子一面。有时安娜给朋友看一些写在小纸片上的单独的几行诗,当她确信读诗的人记住了这些诗句时,就把纸片烧掉,有时她还随口朗诵一些新的片断。有一次,当女诗人在列宁格勒监狱旁排队探监时,一位妇女认出了她,凑近她的耳朵问道:“您能描写这儿的情形么?”安娜说:“能。”

安娜决定留在苏联,她不愿在异国他乡的天底下,她说:“在我的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为了将这些人的痛苦经历告诉给后来人,上天选择了那些能克服时间障碍的艺术家,是他们用真理之光照亮了人类未来的生活。

卫国战争:新生与炼狱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然对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苏联开始了卫国战争,最后以两千多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使苏联国内大规模的镇压和清洗活动暂停下来,人们共同对抗的不再是“内敌”,而是纳粹。9月,在城市遭到敌人炮火狂轰滥炸的最艰难的时刻,安娜·阿赫玛托娃通过电台向列宁格勒的妇女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她重新被政府视为相当重要的人物。9月底,她前往莫斯科,不久又转到了塔什干,从1941年11月至l943年5月,安娜一直居住于此。在得到发表作品的机会后,她感到自己与整个国家、与欧洲盟国是连为一体的,她重新回到了读者之中。

1945年,儿子列夫终于回到家中。这年秋天,又一件改变诗人命运的事情发生了。当时临时接任英国驻苏联大使馆秘书的以赛亚·柏林前来拜访诗人,他们谈了共同的熟人:古米廖夫、希列伊科、帕斯捷尔纳克等。在谈话过程中,安娜几次泣不成声。不过,她不赞同移居国外的举动,她觉得重要的是与自己的国家同生死、共存亡。尽管历尽劫难的诗人仍无限忠于她的祖国,并忠于苏共,但政府并不信任她,特别对安娜接受英国人访谈一事耿耿于怀。其时,诗人房间的天花板上被安装了窃听器。

1946年8月14日,苏共中央一项决议指出:“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与我国人民背道而驰的、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性的诗歌的典型代表。她的诗歌充满悲观情绪和颓废心理……对我国的青年教育事业造成危害,因而不能为苏联文学界所容忍……安娜·阿赫玛托娃……是集淫荡与祷告于一身的荡妇兼修女。”战争刚刚结束,政治运动又开始了。1946年9月4日,安娜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正在付印中的诗集被毁。这个新的打击使安娜深受震撼,不久她便陷入了从未经历过的孤立境地,谁也不愿与她往来,她自己也回避着,生怕牵连了人家。

1949年9月30日,普宁被捕。11月6日,儿子列夫又被捕。这一切与她面晤以赛亚·柏林有关。等待着列夫的是七年牢狱生活,而普宁最后死在劳改营中。

1953年3月5日,就在普宁去世几周后,驰骋苏联政坛三十多年的斯大林死了。1953年5月,安娜许多年来第一次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收入,这是她翻译雨果作品的稿酬。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著名的报告,揭露斯大林的所有过错,“解冻”已经来临。5月,儿子列夫获释。

在塔什干的日子里,虽然政治上得到重视,但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当她1938年离开普宁后,加尔申这个职业医生闯进了她的生活。被迫长期四处为家的安娜愿意嫁给他,但战争、围困、撤离打破了他们的计划。1944年6月1日,安娜得知,加尔申对她只字未提,便与一位护士结了婚。这对她来讲是个沉重的打击。她曾想战后能与加尔申开始过周围所有人过的那种“正常生活”,这个微薄的希望最后还是被砸得粉碎,她又成了单身女人。

不幸的爱情和不幸的政治命运让安娜受尽煎熬,短暂的幸福和“解放”之后漫长的苦痛接踵而至。只有诗歌是诗人的最后归宿,这个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满足诗人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想象。也许,和任何一个男性的日常生活都会扼杀诗人的才情,前面已有多次例证。从这个意义上看,诗人是上帝的弃儿,又是上帝的宠儿。

“解冻”以后,最后十年

安娜·阿赫玛托娃最后十年的生活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岁月。她的儿子终于获释回到家中,自己也获许发表作品,诗人的创作才思没有枯竭,反如泉涌。她用几年的时间对《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的内容进行了充实。安娜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采集某种能唤醒人的“兴奋剂”,使得平庸的日常生活获得意义。她知道,任何人都不可能帮她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只有她自己才能熬过去。

1963年,安娜·阿赫玛托娃被授予意大利文学奖。与此同时,流传着关于她将被授予诺贝尔奖的消息。

儿子归来后,起初安娜感到幸福和轻松,然而,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很快由于母子难以共处而变得暗淡起来。年近半百的儿子有14个年头是在劳改营和监狱中度过的,那只是因为他是安娜·阿赫玛托娃和尼古拉·古米廖夫的儿子。儿子渴望凭借自己的智慧生活,母亲因为儿子的无礼行为感到委屈,但也很固执己见。于是母子间开始发生次数繁多而且很不愉快的争执,每次吵过之后,安娜的心脏病就会发作。最终列夫搬往别处居住,他们不再见面。

凭着对祖国的忠诚,安娜·阿赫玛托娃赢得了许多作家的尊敬。她的沉默和拒不妥协,让她在迫害中保持自尊,受尽磨难仍对祖国忠贞不渝,所有这一切令新一代读者叹为观止。全国各地雪片似的来信飞到她的手中,对许多人来讲,安娜·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是真正的20世纪不会丧失自尊的杰出典范。这些年中,安娜终于有了一所自己的房子。

安娜从少女时代就以爱情歌者的身份走上诗坛,晚年又写作了以爱情为主题的组诗《夜半诗抄》。在《夜半诗抄》中,诗人所有的“恋人”都熔化在一起,青年时代被粉碎的王子形象重新被找到,它由许多现实的或者梦幻的恋人形象组成。诗人说:“其实,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如果一切都化为尘埃”。诗人心灵之爱与诗人现世的爱情对象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空。我们借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明这种非尘世的爱情:“我爱过你,但与你无关。”在诗人的一生中,她青年时代对崇高爱情的想象经历了无数考验,在情感世界里,任何普通的婚姻都会成为一种错误,她真正的爱情和家庭是天堂。诗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通过诗歌、音乐发生的。同样,安娜的第一任丈夫、诗人古米廖夫对她的爱也是这样。当安娜潜心阅读古米廖夫在青年时代献给她的诗的时候,她明白了:在他狂热爱情的背后隐藏着对一个“女王”—— 一个“另一世界的”姑娘的爱。两位诗人婚姻最后走向破裂的根源不是任何一方的移情别恋,而是——借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他说,我没有情敌。对他来讲,我不是尘世的女人,而是冬日仅能安慰人的阳光和故乡古怪的歌曲。

一切爱情的痛苦都过去了。一切政治上的迫害也都过去了。

1965年春,安娜·阿赫玛托娃开始筹备英伦之旅,此行目的是接受牛津大学授予她的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过去的友人纷至沓来,大家都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听觉迟钝。夏末,她回到了俄罗斯。1966年3月5日的早餐时间,她抱怨了一阵:茶是冷的。几分钟后,与死神经过一番短暂的搏斗之后,安娜·阿赫玛托娃离开了人间。出席诗人葬礼的人群将教堂围得水泄不通,人们目睹诗人的遗体安葬在通向湖泊的一片松树林中。

列宁格勒新闻电影制片厂摄下了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葬礼,但不久影片被没收,摄制工作人员被免职,仍有一些人对诗人心怀忌惮。安娜·阿赫玛托娃一生多灾多难,直到苏联解体以后,这个国家的公民才敢自由地研究她的诗歌,撰写她的传记。她从来不曾背叛她深爱的祖国,她是这块土地上最诚实、最深情的公民。她现在已经安息。

相关知识

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相较于19世纪以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人们将20世纪初期的俄罗斯文学的丰收时代称为“白银时代”,以蒲宁(1933年诺贝尔奖得主)、勃洛克、叶赛宁、阿赫玛托娃等为代表。

安娜·阿赫玛托娃(1889.6.11—1966.3.5)在世期间俄罗斯(苏联)发生的大事

十月革命:1903年7月,产生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人民推翻沙皇,成立了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1922年12月30日,国名定为“苏联”,列宁为主席。1924年1月,列宁病逝,斯大林担任了联共(布)总书记,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大清洗运动:1934年12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基洛夫被暗杀,从此苏联开始了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许多苏共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被镇压,大批知识分子被处决。

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然发动对苏联的进攻,苏联开始了卫国战争,最后以两千多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解冻”:1953年3月,斯大林离世,苏联进入“解冻”时期。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反对个人迷信的秘密报告,严厉谴责斯大林的罪行。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国内政治生活出现了宽松的局面。1964年秋,赫鲁晓夫被迫“辞职”,勃列日涅夫上任,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他拒绝改革,恢复了斯大林时期的领导管理体系。(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倡导改革但未取得进展。1991年 12月,苏联解体。)

作者:冯渊

第2篇:“关爱”在我国教育科学中的理解及文献述评研究

摘要: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Noddings,NeI)提出的“关爱教育新模式”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本文主要基于国内的文献回顾,从“关爱”的定义、分类、理论、维度、发生机制及其实践的文献述评之中,第一次较全面地梳理了我国教育界对“关爱”的理解,以此为我国“关爱教育”实践与学校教育范式的改革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关爱;关爱教育:关爱教育实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即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比如,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Noddings,Nel)提出的“关爱教育新模式”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如今,我国教育学领域中也掀起了对诺丁斯“关爱理论”的热烈回应及对我国“关爱教育”的起步研究。对此,笔者主要通过国内文献的系统回顾,第一次较全面地梳理了我国教育界对“关爱”的理解,以此促成我国“关爱教育”实践的展开及学校教育范式的改革。

一、学术界关于“关爱”的定义

1、品德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关爱”的定义

在品德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国内大多数学者将“关爱”定义为是一种关系、情感、态度、心理品质、行动或行为等一个或其中几个方面,并根据其侧重点、研究领域和问题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比如,鲁洁认为关爱是主体的人对客体对象的尊重、悦纳、喜爱、欣赏和关注以及无条件不遗余力的促进对方的进步和成长:赵春苗将“关爱”定义为一种道德关系,即在这种道德关系中主体做出的有利于客体进步和发展的行为;杜蕾认为关爱行为是一种理性的帮助、反映了个体对外在的一种积极状态,且“关爱”应是量力而行的、合理的;而教育学者在定义“关爱”时,则强调教师做出“爱”的行动以促进学生“爱”的品质的养成和发展。此外,类似的定义还散见于德育学、伦理学或一般的经验性文献中。不过,这些定义虽然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性但较狭窄,在此仅介绍较全面的定义。比如,李敏认为,关爱是作为主体的个人对客体的关照和喜爱或关心和爱护,即主体对客体的存在和价值的认可、尊重、欣赏、赞美以及主体为维护客体的价值和存在而作的种种努力。从心理层次上来分析,关爱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即在认知上认识到客体的存在并对其价值作出判断;在情感上表现为对客体的存在和价值的喜爱、赞美以及对受到破坏的价值的怜悯、同情:在行为上做出维护客体存在和价值的种种努力。可见,此种观点兼顾了“关爱”是人们的内在的心理活动及外在的行为表现两方面,并分别从心理、认识和行为三个方面对“关爱”进行了分析。

2、作为道德心理学三大主题之一的“关爱”

在道德心理学中,“关爱”和“公平”、“宽恕”一道被视为道德心理学的三大主题。从这个角度看,“关爱”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及的“关心”、“关怀”、“关切”等相近词汇相比,其涉及的层次更高、内涵更深、意义更大。比如,岑国祯就从道德心理学主题的视角对“关爱”主题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关爱主题的内涵所涉及的与公正相同。在道德关系的要求和评价方面,关爱主题阐述了人际道德关系的本质还具有关爱要素,即个体的道德成熟不仅要求具有公正感还应关爱他人,人们之间的紧密联系除了以公正来协调还要求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来维系,人人都应该维护和发展与他人积极的人际关系,这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道德评价的标准。而关于道德关系的心理机制,关爱主题揭示了“移情”起着主导性作用,即一个人只有具有“移情”能力、产生移情体验。才能在人际相互作用中彼此理解、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倾向并关爱他人:同时,在道德问题的发生、表现及其解决方面,关爱主题指出道德问题的存在还决定于人们是否能从具体情境来理解他人面临的道德问题、是否具有帮助他人解除苦痛和重负的意向和行动,道德问题则在人际关系的诸多具体心理成分上会得到反映(如人们对相爱的认识程度、人们彼此情感体验的程度以及人们关爱他人的行动程度),道德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有关人员表现出真情和爱心以及从事关爱的具体行动。

二、“关爱”的分类

“关爱”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是真情、美意、善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关爱”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关爱的层次划分

李敏参照心理学中道德发展和层次划分的相关理论,对“关爱”进行了两种层次上的划分,认为关爱由低级到高级有几个层次水平,这些层次水平可能具有发展性的特点。第一种将“关爱”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级水平:一级水平或自我的关爱;二级水平或自我中心的关爱;三级水平或公正的关爱;四级水平或对非伤害性客体的关爱;五级水平或普遍的关爱,这是关爱的最高水平,表现为对所有客体存在和价值的尊重和肯定、赞美和欣赏,包括可能伤害自己的客体,也相信他们的价值,尊重他们的存在,能体会到其体现的美与和谐,并力求维护这种和谐。前两种水平可以称为前关爱水平,它并不是真正的关爱,只是作为发展的起点提出;三级和四级水平可称为中级水平或世俗水平的关爱,是多数人所具有的和可能达到的层次:五级水平是高级水平,是关爱的真义之所在,也是道德所倡导的目标和品德教育的方向。此外,第二种对关爱的分类是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三个层次:认知水平的关爱:知情统一的关爱;知情行统一的关爱。上述分类法的优点是,说明了“关爱”是有高低不同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为研究“关爱”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启示;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科学性,只是一种主观的人为划分,且简单复制了心理学中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法,也是不严谨的。

2、按关爱的研究领域划分

根据现有文献中“关爱”的研究领域,可以将关爱分为父母关爱、教育关爱、护理关爱、社会关爱、企业关爱等。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被认为是父母教养方式的一种,又分为情感关爱、行为物质关爱和饮食关爱;教育关爱主要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也指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关爱主题,在教育目的上让学生学会关爱的品质等;护理关爱指医院中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的工作中真心实意的、充满感情的给予病人的关爱、照顾,而充满爱和情的护理工作最有利于病人的康复;社会关爱指社会成员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以捐助、义务劳动、情感支持等形式的关怀和帮助;企业关爱有两种形式,一是作为雇佣方给予员工的福利和除福利之外的任何形式以满足员工身心需要的东西。二是指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实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按关爱的行动领域划分

杜蕾根据幼儿做出关爱的行动领域不同,将幼儿的关爱行为大致分成三类:一是外显性的关爱行为,如扶起摔倒的小朋友,这种行为很容易观察与评价;二是内隐性的关爱行为,如不去打扰不开心的人,这种行为多以心理活动的形式表现且不易察觉,但它体现了孩子心理的成长;三是将来可能表现的关爱行为,即很多关爱行为必须等到孩子遇到相应的情境或成年后面临问题及肩负责任时,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舍己救人与舍生取义,孩子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成人必须考虑的问题。上述划分法的优点是,启示我们在具体了解某个人所做出的关爱行为时,不能简单地将其外显的关爱行为水平作为其做出多少关爱行为的标准,其没有外显地做出却是其有意识的不做出、依然起到关爱效果的这种行为,也应是关爱行为的一部分。同时,在进行关爱测量时要注意这种内隐的“关爱行为”测量。可见,这种划分较易理解、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较强,不足之处是分类较主观。

4、按关爱的对象划分

按关爱的对象划分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以人为对象的关爱,这是最普遍的、最容易理解的关爱;二是以非人生命为对象的关爱,即对除人以外的生命的关爱,包括对动物的关爱、对植物的关爱等;三是以物为对象的关爱,即对非生命物的关爱,如对文物古迹、公共财产的关爱等;四是以关系为对象的关爱,即对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平衡的关爱,如对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关爱。以上这四种类型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水平上的差别,通常对人的关爱是最容易做到的,对生命的关爱则不容易意识到且难以做好;而后面两种关爱则更难达到。不过,这四类关爱是相互联系的,对关系的关爱必然涉及到其它三种,而后三种关爱的客观结果,又必然有利于对人的关爱即客观上形成了对人的关爱。上述关爱的划分法,是关爱研究中使用最广泛、接纳度最高的一种分类,并且,根据我们做出关爱的对象和客体的不同将“关爱”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分类清晰、易于理解。

三、“关爱”的理论

理论界对于“关爱”的重视和研究的历史不长,但历史中各种“关爱”的思想并不少见。尤其是当“关爱”的主题呈现在人们的研究视野时,关于“关爱”的研究和论述就日益丰富。

1、中西方关爱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认为,关爱本身的真正目的是促进朋友的生活幸福、道德进步与成长。从这种关爱目的出发,人们会准备为朋友奉献自己的金钱、名誉、地位等,但同时关爱友人并不意味着对关爱自己的剥夺。换言之,关爱是一种行动,养成关爱他人的习惯是关爱品德形成的标志和主要途径。而卢梭则认为,青少年在获得对社会的理解、掌握善恶判断的尺度后,才能在理性和道德情操之上将“自爱之心”发展为“爱他之心”。在中国,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是“爱”,具体体现为“忠”(对国家与君主)、“孝”(对父母与长者)、“仁”(对人民)、“义”(对朋友)。从春秋战国的思想家到近代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无不推崇这四维道德。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公德教育也以“爱”为核心,概括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而在台湾,教育家冯定亚女士创立“五心”同心会,也以“关爱”为主线,提倡把忠心呈现给国家,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把热心传给社会,把爱心送给大家。

2、彼得·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的体谅德育教育模式

英国德育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菲尔的体谅德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并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他认为道德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个人摆脱那些破坏性和自我损害的冲动,诸如自我中心、自我陶醉、自私等等。希望德育教育能够引导人过利他主义的生活,将人从彼此不信任和恐惧中解放出来。他的德育教育观是:不能把道德教育简单地视之为对规范和律令的分析,应该把重点放在人与自我以及与他人的关联上。麦克菲尔在教育学中对于“关爱”的发现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仅吹来了学校教育的一阵新风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于教育的新思考,即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学生,究竟应教育学生获得哪些对其发展有益的东西。

3、吉利根的关怀伦理学思想——“关爱”的重大发现

吉利根是哈佛大学的教授,曾担任科尔伯格的助手。当时科氏正在进行道德发展阶段的实验,吉利根对实验中出现的“女性道德发展似乎不足”的现象提出了质疑,则用访谈方法研究妇女的自我意象、道德观念和选择上的困境,并发现女性在道德观念、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与男性存在着差别。吉利根认为,在道德判断上男性倾向于公正的原则和个人的权利,女性则更多地考虑关怀和关系,由此形成了两套伦理判断系统,即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进一步,吉利根指出,以往的研究者只看到男性的道德观,并将它视为唯一的道德标准去评价所有人,在科尔伯格的研究中才会出现女性道德水平较低的现象。之后,吉利根在《不同的声音》一书中对两种伦理视角进行了描述和比较。即公正伦理的价值取向是个人权利的平等和公平,在处理问题时主要从普遍抽象的道德原则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和分析,然后做出决定。而关怀伦理的价值取向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在面对伦理困境时主要联系特定的具体情景,依靠道德直觉综合各方面因素,最后做出选择。因此,公正伦理的出发点是单独的个体和人类的理性,人与人之间是分离的,彼此处于竞争的状态,每个人都力图获得优势和胜利。反之,关怀伦理的出发点是处于具体关系和联系中的人以及人类的情感,人们处于相互联系中,彼此依赖,需要合作和妥协。

4、内尔·诺丁斯(Noddings,Nel)的关怀思想——“关爱”的系统扩展

在吉利根的思想启发下,诺丁斯对关怀伦理学进行了系统建构,形成了自己的关怀伦理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从关怀的来源看。诺丁斯借鉴了海德格尔的观点,认为我们都沉浸在关怀中,即在人生各个时期我们都需要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认同,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则是人的基本需要,也体现了生活最终极的本质。相应地,关怀伦理学则是关于义务感的伦理学,即在他人向我们求助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我必需”做某事的意识。同时、,关怀也可以分为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两种。其中,自然关怀源于爱的情感,是一种自然反应,不需要伦理上的努力,此时的“我必须”表达一种渴望和倾向,而不是对责任的认同。但在另一些时候最初的“我必需”会遭到内部的抵制,这时必须借助于伦理理想予以关怀,此时的关怀则是伦理关怀,它源于对自然关怀的记忆,需要做出伦理努力来担负“我必需”的责任。从这个角度看,自然关怀可以积累关怀与被关怀的记忆,最终促使伦理关怀得到强化。不过,因自然关怀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的发展则需要通过发展伦理关怀来扩大关怀的范围,并希望最终的伦理关怀也能发展得像自然关怀那样成为一种自然反应和本能的需要。其二,从关怀的性质看。诺丁斯确认了关怀的两个来源后,又对关怀本身进行了分析。很多人都认为关

怀是一种美德,但诺丁斯则把它看成一种关系。即关怀关系的形成首先需要被关怀者有某种需要,接着关怀者能辨认出对方的需要,并做出相应的关怀反应,最后被关怀者向关怀者的关怀行为表示认可和接纳。而这样的关怀关系才是有效的、可以维持的,并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因此,关怀关系并不是一方施予而另一方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即双方都会付出也都会有所收获。其中关怀者的意识特征有两个,一是投入,即关怀者要全身心地开放的无条件地关注被关怀者;二是动力的替代,这是把自己的力量转移到对方及其活动上的意识。相应的,接受关怀方的意识特征则是对关怀方的关怀做出接受、认可和回应。

通过前面对诺丁斯关怀伦理学说的简略介绍,可以发现其显著的特点:一是关怀伦理的情感性。即特别重视道德情感,强调情感对动机的发动作用。在诺丁斯看来,道德原则并不足以产生道德动机,伦理义务感的产生也不是出于康德式的绝对命令,而是人们珍视自然关怀的关系性。如此,关怀伦理需要“建立、恢复和增强关怀的关系。在这种关怀关系里人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做出反应”。二是关怀伦理的情境性。即关怀是一种关系,依赖于关怀双方及特定的环境。相应地,在关怀中需要考虑具体情境中特定的人、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反应及体验,而不是依据普遍性法则做出推理和判断。不仅如此,关怀伦理还相信人性的弱点,认为人的行为要受环境及所接触的人的影响,每个人都对受自己影响的其他个体的行为负一定责任。由此,营造有利于道德生活的环境则十分重要。三是关怀伦理的关系性。这里的关系性的含义有两点,即对于关怀的道德行动应考虑人们之间的关系、联系和爱;突出关怀双方的平等地位和互惠关系,强调被关怀者的作用及被关怀者也要尽其责任。

四、“关爱”的维度

关爱的维度指做出一种完整的关爱行为所需要的要素,或者说某一关爱行为的做出究竟应被界定为何种性质的关爱行为。

1、中国父母关爱子女的维度

中国学者曾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过中国父母对子女关爱的维度,研究发现中西方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关爱维度方面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性。西方人着重在情感上给予子女的关爱,内敛的东方人则着重在行动上给予子女关爱。同时,中国父母对孩子关爱的表达独具特色,或者以实际行动、或者以对孩子生理健康安全的重视而表现,这些表现形式的共同点在于重行动、少情感表达,在这里统称之为物质层面的关爱(相对于情感层面的关爱)。进一步,在对中国父母物质关爱维度的探讨上,还可以分为两类物质关爱的维度:一类物质关爱是行为关爱,其主要特点是父母通过具体切实的行动,积极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性帮助,但较少包含情感与语言方面的关爱表达;二类物质关爱是饮食关爱,其主要特点是主要集中于孩子的生理层面,父母把对孩子的关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生理健康发展付出的点点滴滴。

2、关爱行为的构成

杜蕾认为,关爱行为是一种多维度的社会行为现象,可以简单从行为对象、行为目的、行为效果、行为场合、行为手段五个因素对关爱行为进行分析,现简述之。一是行为对象。指关爱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不仅指他人,更应具有广阔的外延,包括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的自己、他人、植物、动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天然的、人造的等所有的一切。二是行为目的。在关爱行为中,目的和动机是统一的,一味地追求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爱行为,是不完善的甚至可能是伪善的。三是行为的效果。指关爱行为的践行为社会、为他人等带来的实际影响,它是目的产物和行为的结果,是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体。四是行为的场合。主要是指关爱行为作用于行为对象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即时空因素。很多时候的关爱行为,如果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不当,可能导致不理想甚至背道而驰的结果,如某位少年把自己喜爱的冰淇淋分给拉肚子的小朋友。五是行为条件。主要指促使关爱行为产生的条件,比如假始没有希望工程,很多人不知道怎样把钱物捐献给失学儿童。

五、对于关爱的心理发生机制的研究

1、父母做出关爱子女行为的心理发生机制

窦文文从心理学的不同视角,对父母的关爱进行了简单的探析,并通过分析父母关爱的进化机制、人格发展机制和情感机制,发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既有生物进化的意义,又存在着心理的和社会的影响:父母是在进化对承载自己基因的子女进行亲代抚育和亲代投资的基础上,考虑到自己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满足个人在社会中社会角色扮演和情感交流的需要,最终形成了对子女的关爱和投资。如此,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心理、人格和心理健康、社会等多种因素所致。

2、关爱的心理过程

李敏认为,关爱作为一种品质是一种普遍的内心倾向,是一种稳定的个人特征;作为一个具体的对象性活动,它又有一个引起和发生的过程。如此,可以将关爱的心理过程用下图表示:

具体的关爱是一个认知、情感、行为相统一的过程。首先,主体意识到客体的存在并对其进行评判,即判定是否需要主体介入。其次,在不需要主体介入的状态下,主体则直接表现出关爱(主要是尊重、欣赏、赞美、喜爱、肯定等)。最后,在需要主体介入的状态下,主体会在认知上细分为非伤害性的介入和伤害性的介入。其中,对于非伤害性介入即无损于自己的介入,主体先会表现出同情、尊重、爱护,并体验到内心的不平衡产生帮助的需要和动机,随后则选择策略实施行动,以求恢复其价值和良好状态:同时,对于伤害性的介入即有损于自己利益的介入(包括已经威胁、伤害到自己和可能因为实施帮助而造成损害的介入),主体可以选择使用公正、宽恕还是关爱策略,而实施宽恕后仍可能转为关爱。可见,公正、宽恕和关爱是密切相关的。宽恕和关爱是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的,公正是一种中立的尺度,宽恕是被动的反应,是事件发生后表现出的品格,而关爱则是主动的品质,是最高水平的道德因而也是最难的。不过,人们可以通过公正和宽恕最终达到关爱,但只有高级水平的人才会放弃公正和宽恕而直接选择关爱。

六、“关爱教育”的实践

关爱研究最多的是在教育领域。有许多教育实践活动也将关爱的思想融进其中。比如,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5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主要提出了“学会生存”——这一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是“学会关心”。1996年,日本第十五次中央教育审议会,将富有同情心和与他人协调的能力作为未来儿童所需要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者马丁也主张,21世纪教育追求的教养基础应该用“3C”(关怀、关切、关联)代替“3R”(读、写、算)。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民公德教育以“爱”为核心,

概括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而台湾教育家冯定亚女士创立的“五心”同心会,提倡把忠心呈给国家,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把热心传给社会,把爱心送给大家。之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国仍十分注重公民道德建设,继续奉行爱的教育。比如,国家制定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认和识》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都强调教育应该融入爱与情感。根据21世纪初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幼儿园至少要完成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几大领域的重要教育培养任务。其中,在社会领域还专门提及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在科学领域提及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等和关爱行为培养直接相关的具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3][13]赵春苗,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关爱教育”的对策研究一以分析新课标关于“关爱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为基础[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7,(4)

[4][11][14][22][26][28]杜蕾,幼儿关爱行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德州市4所幼儿园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4)

[5]彭伟量,关爱教育在铁中[z],武汉市铁四院中学科研室(内部资料)

[6][8][12][24]李敏,对品德心理研究中关爱主题的新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

[7]岑国祯,从公正到关爱、宽恕——道德心理研究三主题略述[J],心理科学,1998,(2)

[9][21]王燕,张雷,中国父母关爱行为的多维度测量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

[10]贾密英,浅谈护士的关爱与患者的康复[J],基层医学论坛,2009,(4月下)

[15]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6]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7]何艺,檀传宝,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与关怀教育思想[J],伦理学研究,2009,(1)

[18]Noddings·Nel,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New York:Teachers CoHege Press,1992:15

[19]Noddings·Nel,Educating Moral People,New York:Teachers Cortege Press,2002:13-14

[20]Noddings·Nel,Educating Moral People,New York:Teachers Conege Press,2002:14

[23]窦文文,父母关爱的心理学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09,(8月上)

[25][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7]孙玉红,关爱教育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9,(3)

责任编辑 文嵘

作者:李晓凤 王桃林

第3篇:从哲学家的哲学到我的哲学:教师哲学内涵理解

摘要:教师哲学不只是关于教育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论,更是教师个体把最隐晦的灵魂与教育实践生活进行逻辑联结的努力。教师哲学不是哲学家的哲学,更不是哲学知识或哲学史。教师哲学是一种平民的、个体的、实践的、反思的哲学,在于追求教师的平民化哲学思想和教师的平民化自我人格。教师就是哲学家是教师哲学内涵的最好表达。

关键词:哲学家;哲学;教师哲学

中国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哲学不仅是一种关于世界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论,而且是人类个体把最隐晦的灵魂和实践生活通过最明晰的逻辑进行联结的努力,是一门分析、思辨、建构、规约与爱智的努力。由此,教师哲学不只是关于教育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论,更是教师个体把最隐晦的灵魂与教育实践生活进行逻辑联结的努力,是一种分析、思辨、体验与建构的努力。因此,教师哲学同时具有普遍性与个体性。这就是笔者的观点。

教师哲学是教师生活的最高智慧,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内涵,是教师之为教师的生命灵动与教师职业成熟的表征,是一个关于唤醒教师独立意识、主动思想与选择行为的思想命题。正如杜威所言,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教师只有具备哲学思想,才能有明确的教育信念,才能有效地选择教育信息,确定教学方法,唤醒个体的天赋潜能,并使他们能够进入幸福与意义的生活状态。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其实施,都是由哲学而获得方向,教师必须随时从哲学的观点来审视自身教育生活,判断当前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使自己的教育行为适合于人性、时代和社会生活,从而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幸福与社会理想。

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发展的历史,本质上就是教师哲学的历史:如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追求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审美、好善、勇敢和智慧等素质的文雅自由人为目的的审美教育,乃是其神学理性主义哲学之反映;罗马时代昆体良的注重德行,擅长组织,能言善辩,富有政治才能与法律意识的实用教育,乃是其尚辩说和重功利的哲学思想使然;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中世纪的哲学家以培养超感觉、信神、解脱尘世,超升天国的德性为目的的经院教育,乃是他们隔绝社会生活,致力于烦琐教义的经验哲学使然;文艺复兴时代的维夫斯、拉伯雷、蒙田强调个体的感觉、记忆、理解和联想等人的价值、培养身心自由和谐,以及注重教育的世俗性、群众性和普及性的人文教育,乃是他们崇尚古典,遵循自然,注重人性的人文主义哲学使然;近代以后,由于哲学思潮不断,哲学理论派别林立,因而教育价值取向也不尽一致。如17世纪夸美纽斯以追求“博览群科、通晓万物”的人才为目的;18世纪卢梭则把崇尚自由,顺应自然作为教育理想;19世纪赫尔巴特则把道德伦理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斯宾塞则主张个体生存与完美生活是教育的最高原则;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涂尔干等从注重个体人格发展转而注重社会效率,促进人的社会化;杜威的民主主义思想倡导自由、民主与平等,一方面强调个性的发展与实现,另一方面注重人际关系及公民的责任,发挥教育的经济效率,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20世纪中叶以来,教师哲学思想其表达发生转向,一种以“反思”“体验”“建构”为特征的哲学思维出现了,他们对“普遍必然的逻各斯世界”持反思、怀疑与批判的态度。弗莱雷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反思现代教育中的种种歧视和压迫:吉鲁克思的《批判教育学》反思现代教育中的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看到了现代学校技术化组织对人性的伤害等等,大有“学校死亡”与“教师死亡”的担忧,这些表达也许出发点不同,但思维方式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不再以肯定性、规定性的思维方式确立任何理论的中心,而是以否定性、非规定性、非程式化的思维方法显示那些多样性、差异性和非同一性的理性的边缘。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针对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提出“解放”的种种方案。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即是所谓的“非规定性的思”,用维特根斯坦的术语说是从生活形式的观点并非从大脑中先验的理性看客观世界,用德里达的术语说是“解构”,用胡塞尔的话说就是“回到事情本身”。

教师哲学不是哲学家的哲学,更不是哲学知识,或者哲学史。哲学家的哲学是一种他者哲学,它拒绝人类所处的感性世界,相信人类所处的感性世界背后,还有一个是其所是的普遍必然的逻各斯世界。追求一种普遍的必然的客观实在,这种追求最终体现人类认识的智慧与成果——习惯上我们谓之真理。它强调哲学的确定性、客观性与普适性价值,否定哲学的情景性、主观性与个体性价值。因此,哲学家的哲学是一种游离于教师主体之外、与教师实践生活与内在体验脱节的贵族哲学或圣人哲学。对教师个体而言,这种智慧与成果是哲学家的而不是自己的思想表达,其取得过程是哲学家的事情,教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教师的个体经验、内在体验与建构知识被抛弃在哲学之外,同时,他者哲学在教师那里也经常与教师教育生活格格不入,难有其实践价值。这就失去了教师产生教育思想的创造力与多元想象,妨碍了教师哲学的可能性。

哲学家的哲学也是哲学家的生命体验与实践感悟,它既是哲学家的哲学,又是教师(个体)的哲学。只是那些个体仍然属于哲学家的个体,对于大多数教师个体来说,这些哲学仍然属于哲学家的哲学或是他者的哲学,不是“我的哲学”。哲学史表明,不同的哲学家对同一教育问题有不同的解释,这说明,永恒的、普遍的真理是很难的或不可能的。但是,他们对一些永恒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多种解释和可能的结果,这些解释与结果在一定时间与空间条件下为社会需要的普遍主义起到了辩护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效率。因此,教师哲学既不是哲学知识,更不是哲学史。但它需要哲学知识,也需要哲学史。换句话说,教师哲学需要哲学家的哲学或他者哲学,虽然哲学家的哲学缺乏生动的实践价值,但是它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许多理性和思辩结论来源于形而上学的推论,但这种由概念与原理组成的思想体系,是一个没有一定标准的发散空间与多元性结果,它给教师以启迪和思考,使教师具有了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能够对教育生活进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改造和设计,使教育生活理性化。

哲学家的哲学虽然有强大的理论价值或思想指导意义,但仍然只是一种哲学信息或他者经验。对于教师来说,这种信息或他者经验的获得充其量只是教师的一种博学,或是一种模仿,仍然不是教师哲学本身。按照波普尔的观点,哲学知识或哲学史与其他知识一样,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什么都不是,是一个“第三世界”。甚至教师掌握的这种信息与博学与其哲学智慧恰好是完全相反的东西。如哲学家的哲学带来了教师与哲学家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等级关系,教

师个体被哲学家哲学的普遍性所侵蚀,出现教师对他者哲学的盲从、迷信、崇拜。无论是古代希腊哲学中强调的逻辑结构与神学理性,还是后来的中世纪哲学,更是通过上帝的设定来确立人类世界的实在性和从属关系,从而使自身成为“神学的婢女”。总之,哲学知识或哲学史为教师提供普遍性思想方法的同时,教师也在潜移默化地被哲学家的哲学知识和思想所奴役,教师哲学与哲学家的哲学失去了平等对话的可能性。哲学对于教师来说,从来就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哲学家的事情。这不只是教师不幸和哲学的悲哀,更是人类的不幸与悲哀。

教师哲学的内涵可演绎为:教师就是哲学家。“教师就是哲学家”这一命题的提出,在于追求教师的平民化哲学思想和教师的平民化自我人格。其主旨在于教师如何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追求自由的个性。教师哲学是一种平民的、个体的、实践的、反思的哲学。教师个体可以通过自由思想与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智慧,其教育思想与行为选择不受强制性因素的影响,没有人能强迫教师从属于他。教师作为追求特殊教育活动利益的自主主体,不同于哲学家的哲学——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圣人哲学或君子哲学。

之所以说教师是哲学家,是因为人本身就具有哲学家的条件,即人先天地就具有判断、辨别、认识世界的理性。古希腊哲学家是用神学唯心主义解释人的这一先天理性,坚信上帝造人时也给我们造了一个理性的灵魂,这灵魂里本身就包含有许多智慧,这些智慧是一个混沌体,从学科的角度讲它主要是哲学领域的知识,在我们出生时这些知识被遗忘了,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回忆这些知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与“冥想”等教学方法就是这一思想真正的来源。的确,人有无穷的想象力与反思能力的事实,说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具有先天理性解释的合理性。后来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把人的主体性看成是一种“自我”或“先验自我”的意识能动性,把主体性作为哲学的第一原则。它不是教师个体的内部主体活动,而是人类先天的知识形式。它是人类的自我,是人的理性本身。这里的“自我”或“先验自我”不来源于经验,但并不在经验之外,是经验的综合统一的内在力量。尤其是他所说的“人为自然立法”,更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极端表达。这种“先验的自我”,在康德看来,是普遍性的“纯我”,是一个具有纯直观形式和纯粹知性范畴的理性统一体。在逻辑上,它先于任何具体的思维,是存在于一切具体的感知、经验之中的纯形式。

虽然,康德的“自我”、“先验自我”对解释“教师是哲学家”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它仍然追求一种普遍必然性,或“先天综合真理”。这种“先天综合真理”,致使普遍性对教师个性的遮蔽与伤害。所以,在弗洛伊德、福柯与拉康等哲学家那里,“先天综合真理”下面,隐藏有一部分人的真实存在,如“疯癫”、“无意识”、“现实界”等非理性世界。它不是外部客观世界,而是指主体中与先天的原始意象相联系的部分,是欲望的存在物,在自我的无意识部分,它与人的需要、兴趣、好奇心等相联系。它不受主体的掌握,它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是一个“永远无法接近的世界”,是我们思维触及不到的地方,但它是永远在场的,拉康称之为“缺场的在场”。即它虽然时时在场但在我们的理性思维与行动设计中却没有观照它的存在。总之,教师在这种现代性的“自我”容易导致自我的封闭性极端,导致人的竞争与对立,是一种极端主义。结果,人仍然难以超出“我是一个他人”的藩篱。因此说,自我哲学强调每个教师成为追求自身特殊需要的教育主体,“自我”的根本属性就是自由思维与平静生活。同时,这种主体又回到群体关系中去,在关系网络中体现主体,实现人的价值。

把“教师是哲学家”作为教师哲学的本质理解,摧毁了过去那种追求庞大理论体系和宏大叙事的“说大话的哲学”,瓦解了那种高悬于普通教师之上的抽象的“圣人”与“君子”哲学。它说明,教师哲学是一种“平民哲学”,是平凡的、有缺点的、不拥有绝对的意义。它只是在人性与天道、理论与实践、生活与体验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化哲学家的哲学为自我哲学。是每一个教师个体都能做到的。

事实上,“并没有作为独立于意识而单独存在的‘世界’,也没有真jE作为完全独立的意志而存在的‘意识’。”哲学知识与哲学史对教师哲学具有基础意义,教师哲学是在哲学知识与哲学史的学习中超越发展的。“当我们读哲学史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哲学史……每一个哲学家必须先有了哲学,才有他自己的哲学史。康德只有超越哲学史才有自己的哲学。”教师哲学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追求其历史,教师哲学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哲学家的哲学。即通过学习哲学史了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通过对哲学知识和哲学史的领悟,我们获得哲学理性与启示。如亚当·斯密经济哲学为人们规定了利益最大化的行动法则;马克思的科学社会哲学为人类指明了最终自由的道路;泰罗的管理哲学为大工业生产设计了一整套科学法则;弗洛伊德的人性哲学为人类最隐秘、幽深的无意识提供了理性疏导的可能。从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从斯宾塞到杜威……他们的教育哲学各自都为教学设计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和程序。“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之后,我们也就超越了一个义一个哲学家;我们不断地转移自己的立场,训练着对一个哲学观点的快速领悟力和把握上的灵活性。”“当人们宣称自己抛开一切既定的教条独立地思考,承认同样理性的他人的批判并和他们辩论时,就有了哲学。”

把“教师就是哲学家”作为教师哲学的本质理解,会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教育生产秩序。它在教师之间建立了一种以生活背景为中介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只依据生活背景的特征来确认教师的思想,天然地无视原有的“普遍必然的逻各斯世界”联系和地位赋予哲学家的任何特权和社会规定。同时它肯定教师的独立意识与特殊地位,并按照对话原则在教师与哲学家之间、在不同教师之间建立平等的社会联系。教师所追求的特殊价值必须在教育活动与学生成长价值中实现,如果他的活动不能实现其价值。不能满足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他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能达到自己的全部目的。因此,教师哲学的职能,一方面,教师的主体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每个人都变成了追求自身价值的自由人;另一方面,基于自我哲学造成的教育价值的普遍化,又构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秩序的生产方式,即自我哲学的表达机制在客观上极大地缓解了教师个体遵循他者哲学秩序的压力,可以自发地对教师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会实现教师与哲学家平等对话的可能,使两者在对话中得到提升。

所以,与其说教师的理想是教育家,还不如说教师的理想就是哲学家。

作者:唐松林

第4篇:我理解的爱情

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出家后的第一篇文字《我理解的爱情》--像是一个出世的和尚写的

住在寺院里,每日上殿、读书、劳动。慢慢的,对性别的关注会少一些。看待一个人的时候,有时会忘记他是男性、女性或是他的外貌,仿佛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简化到了一种更质朴的层次。想到社团里许多同学都在思考爱情的问题,又回想起自己以前的经历,这几天有一些想法,就记录下来。

爱情是一种缘分,从这个缘分中可以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爱情让冰冷的心温暖,让平凡的灵魂燃起对真善美的憧憬。然而这花朵是需要细心栽培的。我们会一次次地想象未来美好的生活,却不知如何珍惜现在,结下未来的因缘。邂逅是缘分,相聚只一瞬间。如果每一次相聚本身不能让生命滋润和升华,只是充满了渴求与不安,只是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恐怕失去,我们何以期待并不可知的下一次或遥远的未来呢?

我们会觉得对方很美好很单纯,却不知如何让这种美好延续。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美好的东西就会想到去占有。我们的内心缺少一份敬意。敬畏什么呢?敬畏变化,敬畏成长,敬畏每个人不变的本真。楚王看到神鸟,将她带回宫殿,给她最好的饮食音乐的享受,他很爱神鸟,却不敬畏神鸟的天性。一个牧羊的孩子,在无意见看到神鸟飞过天空,那艳丽的色彩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他跪下来祈求上苍,他不知自己要祈求什么,他只是敬畏这高远而超拔的生命。这个孩子入山修行,许多年以后,他已能乘着飞龙在云端翱翔了,却常把自己变作乞丐的样子,在市镇里游走,唱一些奇怪的歌,偶尔惊醒沉睡中的人们。夜里,他出现在最繁华却又最平凡的街道上,万家灯火如云如雾,从他的心间流过,了然无痕。他偶然来到楚王为神鸟修建的墓前,坟墓很辉煌,神鸟生前的样子熠熠如生地凝固在一尊塑像上。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唱道:“她已走了,我却还在。我也将走了,有什么永不离开?”

她已走了,在我心中留下的,便是我的成长。当我也走了,那永不离开的,便是永恒的大爱。生命曾经冰冷孤寂,因为爱而绽放光辉。如果这花朵已经绽放,它可以不再担心什么,不再寻觅什么,由一个人的爱,看到千百年来在人类心中涌动的爱的暖流,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可是沉浸在两个人的世界里,不久便凋零了,即使不凋零,也如盆栽的花朵,离开了大地母亲,只能供游人赏玩,无法展现生命的本然了。

爱是让生命成长的。不是放弃真实的自己去顺从别人的喜好——那是外在的形式,失去了生命之真,何以能深入心灵呢?“君子和而不同”,需遗忘形骸,寻求那相与中的灵动,成长中的默契。那不同正是互相学习的地方呢:对方的优点正是让我补足自己缺失,对方的缺点正是磨练自己的忍耐与爱心。成长需要时间,宽容自己和对方吧。若有两颗活泼的心,两颗像春天的芽一样愿意成长的心,一切境遇都是最好的肥料和土壤。若不愿意成长,只是耽著于彼此的情态和容颜,爱情便没有了方向,心也不那么灵活了。那情态和容颜都是会变的,俯仰之间,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尤不能为之释怀。山盟海誓没有用,那只是一种短暂的情绪。心本来是灵活的,加上一些预设,反而被束缚了。“言必信,行必果,吭吭然小人哉”。孔子所提倡的“信”,不是誓言,而是信念,是生命的愿景与方向,是对自己内心的忠诚。“缘随愿来”,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内心最深切的关怀是什么,如何能在爱情中不迷失自我呢?

我们把对方看作自己生命的支撑,却不知生命只有靠自己站立。“年之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因为我们太孤独,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充盈,我们会想象一个人的形象来填满自己的内心,谁知失去时我们会更加孤独和空虚呢?且又增加了失落与焦躁,仿佛已回不到原来孤单却安宁的自己。我们自己不愿意为自己负责,谁又能承载我们生命的重量呢?爱情一开始总是柔嫩而脆弱的,在它变得坚如磐石之前,不要让它承载太多的重量。

孤独的原因是我们与世界之间,与其他生命之间失去了联结,感受不到你与我之间的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在爱情中,我们找到了与另一个生命的联结,也进而找到了与世间万物的联结。这种联结是需要努力去建立的。可能一个人站在我的身边,我却并不真的了解她。我以为我了解。相爱的人之间可以坦诚地展现自己,却不一定愿意清空自己去体谅别人内心深处的想法。说了半天还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愿望,自己觉得两个人应该怎么相处。归根结底,所爱的,只是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并且想把对方变成这个形象。我们有没有放下自己的欲望,在宁静中看到那个真实的她?她内心深处的关怀,她当下的状态,她曾得到的爱

与感动、失望与创伤,她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她是否适合自己,如何一起成长?互相理解得越多,互相学习得越多,感动和成长就越多。我们不是在想象和文字中构建爱情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意义是在互相理解、代人着想、真心付出中构建起来的。

同样的,透由倾听和付出,我们能与一个生命、与大众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以解除内心的孤独。孤和独都是自我,我的感受、我的成见,屏蔽了世界的真实,竖起了高高的墙壁。因为我们与世界的隔膜,又要寻求一种价值来填满自己内心的空虚,看看,我是有很多优点的哟,我是和你们不同的哟。我们又用种种的矜持、用高慢填满了自己的心,这样自己也感觉不到自己孤独。我们想要融入大众,可我们在同时却又在排拒他们。我们想要找个人理解自己,可同时却不愿意放下那傲慢的心。

语言文字都是指月的手,我们却习惯给事情加上种种的概念,附加上很多意义,用这些概念扭曲了事情本身,也填塞了活泼泼的心灵。能否让人与人的相处回到最单纯的地方,心与心的连结?古人有兄弟结拜的习惯。我们想找一个人来倾听彼此的心曲。可是我们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吗?我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世界上有一个我们真正了解的人吗?如果我们没有努力去突破自我的墙壁,我们怎能跨越千里的距离去走入另一个人心灵的花园呢?

相逢本身是一种美。心有灵犀更是难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不是外在距离的遥远,而是心路历程的遥远。

第5篇:我理解的爱情

我理解的爱情

住在寺院里,每日上殿、读书、劳动。慢慢的,对性别的关注会少一些。看待一个人的时候,有时会忘记他是男性、女性或是他的外貌,仿佛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简化到了一种更质

朴的层次。想到社团里许多同学都在思考爱情的问题,又回想起自己以前的经历,这几天

有一些想法,就记录下来。

爱情是一种缘分,从这个缘分中可以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爱情让冰冷的心温暖,让平凡

的灵魂燃起对真善美的憧憬。然而这花朵是需要细心栽培的。我们会一次次地想象未来美

好的生活,却不知如何珍惜现在,结下未来的因缘。邂逅是缘分,相聚只一瞬间。如果每

一次相聚本身不能让生命滋润和升华,只是充满了渴求与不安,只是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恐怕失去,我们何以期待并不可知的下一次或遥远的未来呢?

我们会觉得对方很美好很单纯,却不知如何让这种美好延续。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美好的

东西就会想到去占有。我们的内心缺少一份敬意。敬畏什么呢?敬畏变化,敬畏成长,敬

畏每个人不变的本真。楚王看到神鸟,将她带回宫殿,给她最好的饮食音乐的享受,他很

爱神鸟,却不敬畏神鸟的天性。一个牧羊的孩子,在无意见看到神鸟飞过天空,那艳丽的

色彩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他跪下来祈求上苍,他不知自己要祈求什么,他只是敬畏这高

远而超拔的生命。这个孩子入山修行,许多年以后,他已能乘着飞龙在云端翱翔了,却常

把自己变作乞丐的样子,在市镇里游走,唱一些奇怪的歌,偶尔惊醒沉睡中的人们。夜里,他出现在最繁华却又最平凡的街道上,万家灯火如云如雾,从他的心间流过,了然无痕。

他偶然来到楚王为神鸟修建的墓前,坟墓很辉煌,神鸟生前的样子熠熠如生地凝固在一尊

塑像上。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唱道:“她已走了,我却还在。我也将走了,有什么永不离开?”

她已走了,在我心中留下的,便是我的成长。当我也走了,那永不离开的,便是永恒的大爱。生命曾经冰冷孤寂,因为爱而绽放光辉。如果这花朵已经绽放,它可以不再担心什么,不再寻觅什么,由一个人的爱,看到千百年来在人类心中涌动的爱的暖流,可以坦然面对

一切。可是沉浸在两个人的世界里,不久便凋零了,即使不凋零,也如盆栽的花朵,离开

了大地母亲,只能供游人赏玩,无法展现生命的本然了。

爱是让生命成长的。不是放弃真实的自己去顺从别人的喜好——那是外在的形式,失去了

生命之真,何以能深入心灵呢?“君子和而不同”,需遗忘形骸,寻求那相与中的灵动,成

长中的默契。那不同正是互相学习的地方呢:对方的优点正是让我补足自己缺失,对方的

缺点正是磨练自己的忍耐与爱心。成长需要时间,宽容自己和对方吧。若有两颗活泼的心,两颗像春天的芽一样愿意成长的心,一切境遇都是最好的肥料和土壤。若不愿意成长,只

是耽著于彼此的情态和容颜,爱情便没有了方向,心也不那么灵活了。那情态和容颜都是

会变的,俯仰之间,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尤不能为之释怀。山盟海誓没有用,那只是一

种短暂的情绪。心本来是灵活的,加上一些预设,反而被束缚了。“言必信,行必果,吭吭

然小人哉”。孔子所提倡的“信”,不是誓言,而是信念,是生命的愿景与方向,是对自己内

心的忠诚。“缘随愿来”,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内心最深切的关怀是什么,如何能在爱情中

不迷失自我呢?

我们把对方看作自己生命的支撑,却不知生命只有靠自己站立。“年之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因为我们太孤独,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充盈,我们会想象一个人的形象来填满自己的内心,谁知失去时我们会更加孤独和空虚呢?且又增加了失落与焦躁,仿佛已回不到原

来孤单却安宁的自己。我们自己不愿意为自己负责,谁又能承载我们生命的重量呢?爱情

一开始总是柔嫩而脆弱的,在它变得坚如磐石之前,不要让它承载太多的重量。

孤独的原因是我们与世界之间,与其他生命之间失去了联结,感受不到你与我之间的相互

依存、休戚与共。在爱情中,我们找到了与另一个生命的联结,也进而找到了与世间万物

的联结。这种联结是需要努力去建立的。可能一个人站在我的身边,我却并不真的了解她。我以为我了解。相爱的人之间可以坦诚地展现自己,却不一定愿意清空自己去体谅别人内

心深处的想法。说了半天还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愿望,自己觉得两个人应该怎么相处。

归根结底,所爱的,只是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并且想把对方变成这个形象。我们有没有放

下自己的欲望,在宁静中看到那个真实的她?她内心深处的关怀,她当下的状态,她曾得

到的爱

与感动、失望与创伤,她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她是否适合自己,如何一起成长?互相理

解得越多,互相学习得越多,感动和成长就越多。我们不是在想象和文字中构建爱情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意义是在互相理解、代人着想、真心付出中构建起来的。

同样的,透由倾听和付出,我们能与一个生命、与大众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以解除内心的

孤独。孤和独都是自我,我的感受、我的成见,屏蔽了世界的真实,竖起了高高的墙壁。

因为我们与世界的隔膜,又要寻求一种价值来填满自己内心的空虚,看看,我是有很多优

点的哟,我是和你们不同的哟。我们又用种种的矜持、用高慢填满了自己的心,这样自己

也感觉不到自己孤独。我们想要融入大众,可我们在同时却又在排拒他们。我们想要找个

人理解自己,可同时却不愿意放下那傲慢的心。

语言文字都是指月的手,我们却习惯给事情加上种种的概念,附加上很多意义,用这些概

念扭曲了事情本身,也填塞了活泼泼的心灵。能否让人与人的相处回到最单纯的地方,心

与心的连结?古人有兄弟结拜的习惯。我们想找一个人来倾听彼此的心曲。可是我们了解

自己身边的人吗?我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世界上有一个我们真正了解的人吗?如果我们

没有努力去突破自我的墙壁,我们怎能跨越千里的距离去走入另一个人心灵的花园呢?

相逢本身是一种美。心有灵犀更是难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不是外在距离的遥远,而是心路历程的遥远。

第6篇:关于我对爱情的理解

爱一个人就要学会爱上她的一切(举事例)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她。漂亮的容貌只是暂时的心灵的融合才能让两个人相守一生一世。只有这样的爱情才会幸福而没有遗憾。

有一种力量叫做相信相信彼此相信未来相信有你的幸福相信时间会证明我们的选择是真确的。如果爱那就狠狠爱不求爱的轰轰烈烈只求两个人长相厮守细水长流平淡中见真情。

我并非要否定爱情,只是我们都明白,爱,已不如我们所想的那般纯粹,戴上了世俗的锁链,我们不再说那些至死不渝的誓言,因为我们知道,一切都会改变。与其让心漫无目的地沉沦,不如接受命运使然。错过的人,有怨,却不再哭泣,别过头去,告诉自己一切将重新开始。爱与性的分隔是灵魂与肉体的交战,我们宁可把自己撕成两半,也不愿意承受那些绝对的疼痛,为爱牺牲,太难。关于爱情,我们宁可相信缘分,也不愿再相信自己。心只负责跳动,无关于选择。

初中真的不适合爱情,其实我本人是初中生,要从理性与感性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

初中没有成熟,大多数人没有建立真正的责任心,不可能对所谓的爱情负责,还有,考虑一下自己是真正爱一个人吗,恐怕只是种薄弱的好感吧。爱情是很深刻的问题,这个阶段所做的应该是学习,别让它影响成绩,等你明白爱情的含义,才有资格去说自己爱一个人,如果你学习不好,在此时专注于爱情,你亲自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你会失去追求爱情的机会,没有人追求没有未来的爱情。社会就是这么残酷,我在此回答你的问题是因为我比一般孩子成熟,懂得这些,如果你要骂我,说我胡说八道,我只能说你和我的同学一样,心里还太幼稚。

但在我看来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电视荧幕上看到的很多感人的爱情故事或是从小说中听说的爱情不论先前有多么的惊世骇俗到最后或是更准确地说很快将归于平淡在这充满利益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贪念而生存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大多数人总会弃理想而选择现实因为要生存这是明显的又是无形的。爱一个人对一个人好很容易难的是你能够保证一直对他(她)好即使你做到了那也不是人们所想的那种简单的爱情认为我喜欢他(她)对对方好只要两人在一起付出感情就好好了其实不然的确电视、小说里的爱情真的很伟大很真什么海枯石烂、天长地久在那里不论是富家公子、千金或是穷光蛋都会拥有一端美好的爱情经历种种误会、生与死的考验最终感动上天成全他(她)们总会晴天见彩虹但你想想那毕竟是虚构的他们的爱情真的只有单纯的谈恋爱没有任何的物质或是精神负担而人们认为那是真爱

第7篇:我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

和弟弟妹妹们谈论过好几次爱情的话题,零零碎碎地说我的看法,忽然我发觉跟同龄人已经不谈论这一块了。看来对于某个话题的热衷也是有年龄段的,三十岁的时候大家都在谈论挣钱生活的艰辛种种,大概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已经结了婚,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爱情有了归宿,再去谈论或许就有了不那么稳重的感觉。上次带弟弟去唱歌房,龙哥的兄弟们吆喝着一对夫妻唱《因为爱情》,理由是你们为什么结婚了,不是因为爱情么。回来弟弟跟我说难道是因为爱情结婚的么,他表示质疑。我更加质疑,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就已经对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开始质疑了?

弟弟在暑假的时候在我的怂恿下跟喜欢的姑娘表白了,表现得十分英勇。我怂恿的理由也简单,人总归要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感觉的,不如真实的陈述,更何况这样的表白绝对会满足那姑娘的虚荣心,而我十七八的时候就缺少这种虚荣心的满足,于是思想里存留着自卑的痕迹,尽管亲近的小众们都觉得我是自信过度的那种。可表白之后那姑娘却是总是显得畏畏缩缩,有虚荣心被满足快乐,又有在大学校园里逢到一个大帅哥的念想,尽管我觉得我弟已经是个大帅哥了。我问我弟要是继续异地的相处和医学院姑娘们的表白你能扛得住么?我引以为豪的弟还是表示没有问题。畏畏缩缩的姑娘最后还是抱着更好的念想去大学了,我弟似乎心口痛了几天后表示看透了爱情之类的。

这话大他十岁的我不敢说,人心的变化也大千世界的复杂永远超越我的思考力度。从上大学到现在恰好十年,十年里真的是很多次被听来的故事或是自己感受到事情所震撼,于是我的思考力度一次次地加深加宽,试图理解各种人和各种人的生活。我知道还会有很多人的很多变化,连自己都看不透,很多的事情都看不透,又怎么说看透了爱情那看不到摸不到的玩意儿。话说回来看透也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倒不如稀里糊涂的渐渐成熟。

爱情会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套理论,就好比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至少应该有点相同的地方,比如自己和对方都会在相处的过程中感觉到踏实放松和真实,处在一种享受的状态里。处在爱情里的人会表现得勇敢和大方,大方地给予时间给予礼物,尽其所有地给予自己的真心。给予这种情结完全可以检验对方对你的深刻以及你自己对于对方的深刻程度。如果你的积蓄有三千,你乐意给对方分享一千五,或是全部的时候,那就证明了你对对方的情感已经很是深刻了。给予表现的真心是自己的拥有和给予对方的比例问题。倒不是非要给予,心里偷偷地衡量一下就好。

爱情中有些人会凸显勇敢的精神义无反顾的精神以及责任感,而岁数又在那儿搁置到了该结婚的时候,充分表现勇气的时候就到了。各种繁杂的事件接踵而至,两个勇敢的人会因此更加牢固的前行,很多的人会半道退缩走不到婚姻里面。这个时候通常一方会十分痛苦地表示是希望过得更好云云,事实是无非是爱得不够深刻,把自己的未来的发展和对于跟对方生活在一起衡量以后,选择了撤退。如果不说一些虚伪的话,分析出事实告诉对方,如果对方是我会表示乐意接受,因为至少这段感情里的主角还真实,整个虚伪恶心的结束语,真是犹如吞食了一只苍蝇般的恶心。

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深刻的,爱情应该是有刻度的,好比酸这类东西,ph值越小就越酸。忽然觉得也没有必要追求刻度,刻度代表着风险啊,如果你爱得深刻,人家爱得肤浅,人家

完全可以卷了你所有的钱财消失掉。我觉得这就是《麦琪的礼物》的深刻和打动我们的地方,这样的全心全意真的动人。

走入婚姻以后,是两个人的全面坦白真实相对,会发觉对方的缺点多到出其不意,谈过很多年恋爱,同居很久的不算。除了精神和生活习惯上得坦白,还有身体的坦白和赤裸相对。我倒不是特别看不惯现在的素食爱情里的同居现象,只是,如此深刻的坦白前,你了解这个人么,他对你足够坦白么,如果一切都没搞清楚,上床事件就只能理解成动物化的行为了。可是,我们总是灵长类的最高级的代表来着„„

时间久了婚姻少了激动的情绪,如果全部积蓄有三千彼此都愿意给对方两千九的时候,两人就变成了最亲的亲人,因为除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别的亲戚我们似乎做不到如此的慷慨。亲人的相处就应该是不离不弃的那种厚重了吧,大概。生活于是就这样的继续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很喜欢陈奕迅歌里的两句歌词,一句是“烧完美好青春换一个老伴”,另一句是“我心里的秘密暖成咖啡安静的拿给你”。所有的情感融化在行动里,温暖着对方。

说白了爱情和婚姻的最大要素是,自己和对方都是好人,勤劳善良,大方自立,正直坦白,内涵丰富有责任感,最好再来点幽默感。

所以亲爱的朋友,如果暂时没有遇到那个他,不如去多多看书,多多观察,努力学做一个丰富的好人,培养自己热爱的事情,练就自己为人处事的好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另一个好人,那就不愁好的爱情和好的婚姻了。

神采飞扬光谷店http://weibo.com/scfydianwan,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光谷时间广场4楼

第8篇:我所理解的浪漫爱情诗歌

浪漫是什么?有人觉得是一束玫瑰,有人觉得是一次烛光晚餐,有人觉得是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而我觉得:

浪漫是静静的等候,在不经意的时刻收到他发来的一个信息;

浪漫是两个人同时说出对某件事物的看法,思想高度的一致;

浪漫是你和他说不要,他偏要,你说不理他了,他说不可以,永远不可以;

浪漫是他对你傻傻的,痴痴的,还坏坏的,让你的心暖暖的,醉醉的,痒痒的;

浪漫就是你用尽全力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只想为他一个人绽放;

浪漫是你给他做一桌好吃的,看着他狼吞虎咽的吃掉;

浪漫是你俩吃着路边滩,却快乐的不得了;

浪漫是想他的时候会偷偷的笑,傻傻的乐;

浪漫是我写一段文字给他,他回一段给我;

浪漫是两人远隔千里,心在一起的幸福感觉;

浪漫是找到那种心灵有了归宿,精神有了依托的强烈感觉;

浪漫是两个人一起期待着每周的那一天,一起期待着见面的那一天;

浪漫是两个人一起期待希望做的那些事儿,一起实现要做的那些事儿;

浪漫是……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儿,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第9篇:理解爱情的26个英文字母

理解爱情的 26 个英文字母

A- Accept(接受) Accept(接受) 接受 "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尤其是两个人一起并不等如两块合得来的积木, 必需互相迁就记着,你爱他/她, 就必需接受他/她的一切包括他/她的缺点 B – Believe(相信) Believe(相信) 相信 不信任对方,经常以怀疑的语气盘问对方 这种互相猜度的爱情,就只有分手下场 既然跟他/她一起就应该完全信任对方才对 Care(关心 关心) C – Care(关心) 关心的程度正好表现你对对方的重视程度 间中打个电话给对方,关心式问候一句 这些关心未必有实际用途但肯定令对方暖在心头 Devoted(全心全意 全心全意) D – Devoted(全心全意) 爱一个人当然要全心全意

起来,变成另一个人 日子久了缺点就一箩箩地出现,令对方吃不消 其实,不做作,流於自然的爱情才会细水长流啊 Observe(观察 观察) O – Observe(观察) 经常细心观察对方的喜好,不但能更了解对方, 更能间中给他/她一些惊喜

好像爱侣看杂志时无意赞某明星的表漂亮 你便可留待他/她生日的时候买给他/她 那份心意一定比礼物来得珍贵 Protect(保护 保护) P – Protect(保护) 做男朋友的当然要保护女朋友 但做女朋友的亦要保护对方的尊严 不要让他人中伤 Quarter(宽恕 宽恕) Q – Quarter(宽恕) 爱情里面怎可以没有宽恕 对他/她的错误你应该以宽大的态度原谅他/她 为什麽?因为你是最爱他/她的人嘛 R – Receive(接收) Receive(接收) 接收 对於爱侣为你做的一切 请不要表现得无动於衷,令他/她气馁 他/她付出,你便应该以欣赏的态度去接收 这才能令感情更进一步 S – Share(分享) Share(分享) 分享 若你爱他/她就必需与他/她分享他/她的喜,怒,哀,乐 不要只顾着自己才可以嘛 这是作为一个伴侣的最简单的责任 Try(尝试 尝试) T – Try(尝试) 两个人一起久了,可能会觉得跟对方一起很沉闷

这是很平常的, 但这多数是迈向成功爱情的其中一个阶段而且是重要 的一个, 过了这个阶段, 你前面就是一条又平又直的大路了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沟通吧! (什麽方式?你自己想想啦..) Understand(明白 明白) U – Understand(明白) 对於你的另一半,首先请你明白他/她的为人 否则你根本不可以跟他/她好好的在一起 另外,虽然你不是他/她,不知道他/她在想什麽 但是,有时候,也可以猜猜嘛.. 常常要对方说出来,好像没什麽情趣似的 V – Vow(誓言) Vow(誓言) 誓言 人人都可以发誓,"我发誓,我会爱你一生一世,否则.."… 否则有啥用?誓布 O,是可以令对方觉得你好爱他/她, 令对方觉得好甜蜜可是,请你们不要当发誓真的是吃生菜否则, 就请你不要作出无谓的誓言,带来的效果只会更差 W – Willingness(愿意) Willingness(愿意) 愿意 有时候你的另一半可能会作出一些要求 这些要求不一定是合理的,就算是合理的也好 假如你不愿意的话,就请你说:"不!" 如果他/她真的是喜欢你的话, 他/她亦会乐意接受

我知你们在想什麽的,不要想歪啊! 这个是可以应用在不同的 Situation 的!) xpression(表达 表达) X – expression(表达) 两个人相处,有什麽想说的 不管是对的,不对的,关於他/她的,关於你的, 关於大家的你都可以跟他/她表达你的意见或者看法 虽说有时候可以让对方猜一下你心想的, 但如果这样行不通,那你就要尝试表达一下你自己了 Yield(退让 退让) Y – Yield(退让) 两个人在一起,难免有争拗 但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要跟你的伴侣

计较这麽多吧! 还有,不要没想清楚就对对方说:"分手吧!", 尝试下跟对方谈一谈,找出解决的方法啊! Zest(热情 热情) Z – Zest(热情) 大概没有人想他/她的另一半常常好像没有心情似的 有时候对你的另一半热情些, 对增加你们之间的感情都会有帮助的不 过, 不要大过份就可以了,免得他被你吓跑!

上一篇:台风损失情况报告下一篇:孙子兵法对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