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讨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新课标) 颁布后, 高中语文教学将提升学生多维语文素养作为主要目标。所谓多维语文素养, 就是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 同时还包括语言情感教育, 语言素养、社会素养、文化素养、公民素养、社会道德、审美情趣等众多外延的精神和素质的培养教育。

要实现以上多维语文素养的教育教学, 就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和完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 传统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向多元化,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

1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极大的共享性和充足的信息量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之间的资源整合, 追求的是经过优势互补, 使语文学科教学出现新的面貌, 达到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通过引入各种多媒体进行教学, 可以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 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好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还可以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下的心情。引入信息技术可以对课本知识做全面而又有弹性的扩展, 使语文教学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得到更多精神层面的财富。

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近几年, “整合”一词应用的越来越普遍和频繁。整合并不是指不同事物间简单的“拼合”而是指将不同事物的特点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更加完善, 更加合理和先进的整体或系统。所以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高中语文课程中, 必然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 使信息技术的优点充分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必然是从“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起步的。但仅把计算机、电视、投影仪等个别手段当作教学的补充, 或仅在某个知识点上使用一下多媒体课件, 并不是根本目的。在信息技术迅速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改变着人们生存、学习、工作条件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度, 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再认识。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 语文教学也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但是, 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 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应该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架起了一座沟通信息时代与语文教学的桥梁, 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有如下几个目标:第一, 利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和水平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效果。第二,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拓展学生吸收知识的渠道和知识面。第三, 培养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自学的意识和能力。第四,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即在师生合作学习的氛围中, 以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和展示知识的方法进行学习, 实现对人才培养标准的根本性转变, 从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知识创造性人才。

3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

3.1 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标对教学的目的有了一些新的要求。因此, 教师根据新课标和社会和技术的发展重新确定教学目标就显得格外重要。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果教学目的确定得不合适, 那么即使有好的教学也不能达到有我们当初的真正意图。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内容分析、策略制定、评价等, 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教学目标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 根本原因在于它有如下功能:可以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可以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 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等等。

通过确立教学目标, 教师就可以明确从哪几个方面去展开教学。有针对性的利用因特网搜索找到大量相关的知识、图片、音乐、Flash, 制作合适的Power Point, 做好录音、录像工作, 更好的把信息技术的优点发挥到语文教学当中。

3.2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经过课前的准备, 教师应该已经做好了Power Point, 准备好了要用到的视频、音频和图片, 设计好了授课过程中要进行的交互内容和形式。围绕新课标的要求, 根据学校本身的条件, 可以采用多种内容丰富有趣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的方式对学生施展教学。以《赤壁赋》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 在课堂一开始, 教师便可以用优美的画面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 使学生进入与苏轼写《赤壁赋》时类似的意境之中。此时, 教师伴随的音乐将苏轼写《赤壁赋》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介绍给学生们, 使学生对此情、此景产生共鸣,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3 信息技术在课后的应用

课后的复习和对下一次课程的预习对学生熟练掌握知识, 培养语文兴趣和提高自学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把教师制作的课件和找到的资料拷贝回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课堂教学的回顾, 也可以利用BBS等方式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自己希望拓展的知识, 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 利用网络工具和电子邮箱, 网上留课后作业和提交课后作业已经越来越普遍。

摘要: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颁布后, 要求通过学习, 使学生具备优良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放的视野, 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更合理的要求。语文教育新标准的实现, 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将信息技术用于语文教学, 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 冯迪.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204:27~30.

[2] 徐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 中学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3) .

[3] 方小敏, 林蕙贞.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报, 2003.

[4] 徐亚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初探[J].甘肃高师学报, 2009, 14 (1) .

上一篇:城市品牌形象推广中解构形态招贴设计的应用——以徐州城市品牌形象推广为例下一篇:高校“立德-成业-育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以河南护理职业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