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发展趋势分析探讨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对物联网目前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本文结合时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对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物联网的未来发展和应用有著重要的意义,有很好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物联网;无线网络;未来发展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日常生活的智能化发展,物联网的发展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物联网的应用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其应用发展需要比较多的技术支持。因此,在现阶段的应用中,物联网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物联网的发展再次被人们重视起来。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物联网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结合时代技术发展的趋势,推动物联网的未来发展逐渐成为了热门研究课题之一。特别是5G移动通信技术与物联网的综合发展更为人们所重视。

本文拟通过分析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

二、物联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被认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物联网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由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不足,现有的物联网系统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

2.1物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物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原本处于独立运行状态的物体或者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整体的工作网络。由于物联网的工作性质,物联网被认为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经过多年发展,物联网的核心概念也被逐渐明确,即实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流与通信。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同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可以被认为是物联网的雏形。进入新时代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此推动了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物联网已经在部分行业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并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物联网的应用,人们可以十分便捷地实现对身边诸多物体的远程控制和操作。而且,通过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人们也可以将物联网的操作端与网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了其应用的灵活性。由于相关技术的发展不足,特别是通信技术的发展限制,物联网在大规模应用方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2.2现有物联网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多年发展,物联网在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目前,物联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首先,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受到比较大的限制。物联网要实现不同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必须要借助通信网络才能实现。目前通信网络主要分为有线通信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两种。有线通信网络的信号传输稳定性好,信息传输速率高。但其应用受到通信线路的限制,实用性大打折扣。无线通信网络应用灵活。但其应用在成本方面要高于有线通信网络。而且,目前常用的无线通信网络在信号稳定性和数据传输速率方面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适用于大范围物联网的无线网络的发展也并不完善。

另外,物联网要实现不同物体的通信与控制,必须对不同物体的各类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该类工作一般由物联网系统内部的计算机进行处理。随着物联网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其所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在大幅度增加。现有的信息处理系统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推动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三、物联网的未来发展分析

物联网的发展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多方资料,对物联网与5G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以及物联网未来在应用方面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

3.1 5G移动网络和物联网的融合发展

物联网应用的最大问题在于通信网络的建设。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其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数量越来越多。不同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十分频繁。因此,应用到物联网中的信息通信系统必须具有高传输速率和高传输稳定性的特点。5G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很好地满足物联网在这方面的需求。

5G移动通信技术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的主体。根据技术资料显示,5G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峰值将会达到10Gbps,可以实现物联网不同子系统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流。而且,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其覆盖的范围也将会十分广泛。大量的信号基站也保证了5G移动信号的传输稳定性。因此,5G移动通信技术与物联网的相融合将是物联网未来发展的最大趋势

3.2物联网的未来应用发展

目前,物联网虽然取得了一定范围内的应用,但由于其还未充分走入人们的生活。因此,物联网还拥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

物联网未来最大的应用发展是家用物联网的发展。由于物联网建设成本及通信网络等因素的限制,现在尚无可以满足普通家庭使用的物联网系统。因此,物联网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瞄准这一市场目标,开发具有家用功能的物联网系统。

在家用的物联网系统中,不仅要考虑到物联网对各种家用生活设备的控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物联网之间的信息交流。目前,我国正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物联网会在智慧城市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物联网要充分把握该方面的需求,根据智慧城市的发展标准,推动自身的发展。如果物联网能够实现与时代发展的融合,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四、结语

物联网的未来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物联网发展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本文结合时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对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物联网的未来发展应用有很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洪珂一,李嘉.5G网络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

[2] 赵玉霞.5G与物联网发展趋势分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3] 高云桐.车联网在5G网络环境下的发展趋势及应用探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

作者:陈宇亮

第2篇:试论物联网经济为高校企业未来发展带来新机遇

摘 要:物联网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在详细分析高校企业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企业如何以物联网经济技术为契机、依托高校智力平台、把握新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的可行性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校企业;民营企业;物联网;经济

高校企业是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由于依托高校作为智力平台,因此具有先天独到的技术优势。几十年来,高校企业在促进教学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筹措教育经费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物联网经济是近年来新兴出现的经济形式,尽管出现时间较晚但发展态势非常迅猛,时至今日已经当然成为我国现今经济领域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由物联网经济所带来的年度经济规模将在未来5年内达到万亿元甚至是十万亿元数量级水平,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未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物联网经济的出现对促进高校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历史机遇,但物联网经济比历史上的任何经济形势都更加重视高科技含量,因此物联网经济对相关产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依托高校作为智力平台的高校企业具有先天性的技术优势。但是高校企业也有其局限性,受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尽管高校企业具有智力平台的优势,其经营模式偏向于保守,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捕获商机的能力较差。因此,有必要走向社会,向成长性良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学习成功经验,真正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经营目标。

1 高校企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高校企业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从事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经验,特别是实现新技术的产品化应用研究,因此具有高技术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竞争优势,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作用。高校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为高校提供教学实习、技能培训基地,为社会企业培养和输送各类适用人才。

②为高校的新兴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提供科研中试基地,为加速科技成果的产品化进程创造孵化平台。

③利用高校掌握技术前沿的智力资源优势,为发展新兴科技产业进行导航性试验,加速新兴科技产业演化进程。

④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为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完善高校的软硬件资源配备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高校的自我发展和技术进步。

⑤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经营活动,充分了解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人力需求情况,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直接接轨社会需求。

⑥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为国民经济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2 物联网经济对高校企业影响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得到高速发展,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正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以“智慧改变生活”为目标、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物联网经济必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毫无疑问,物联网经济形式的出现必然会对高校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为数众多的高校企业能否在物联网经济大潮中得以生存并健康成长,已经是迫切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了。有鉴于物联网经济是高技术门槛的经济形式,高校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与物联网经济进行接轨,充分利用高校智力平台的资源优势紧跟时代步伐,尽快融入到物联网经济中,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1 碰 撞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目的的全新网络信息系统,被誉为继计算机及通信网络之后推动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发出“感知中国”的号召之时起,“物联网”这个概念已经家喻户晓、响彻神州。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经济形式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国民经济所有领域进行全面渗透,特别在“智慧生活”相关的经济领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尽管由于经营体制的原因,高校企业处于相对封闭的经营环境之中,但在物联网经济的强大渗透力作用下,它们之间遭遇碰撞已然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事实上已经有一些站在科学技术前沿的高校企业(如清华同方物联网、北大方正、浙大中控等著名高校企业)已经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物联网经济的角逐。

2.2 挑 战

新生事物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甚至改变已有的习惯和模式,所以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对现状带来挑战。物联网经济对高校企业来说就是一种新生事物,所以在高校企业遭遇与物联网经济碰撞的同时,面临重大的挑战也就是必然的事情。物联网经济对高校企业造成的挑战体现在多个方面,有技术创新方面的挑战、技术标准方面的挑战、信息安全方面的挑战、产业链完整性方面的挑战等。其中技术创新方面的挑战和产业链完整性方面的挑战相对突出:

①物联网经济主要体现“智慧”理念,所以在技术层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尽管高校是从事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单位,但缺少行业应用的实际经验,所以在高新技术方面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

②物联网经济同时体现“行业细分”的理念,所以要求在行业细分市场内体现产业链的完整性,应当努力避免“竞相造车、无人修路”的窘境,对高校企业而言所面临的挑战是在今后的产业规划中要体现高、低端产品研发的均衡发展。

2.3 机 遇

高校集中了全国近1/4的研究人员,每年大约产生近万项科技成果。与此同时,高校企业又是进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转换的试验基地,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今后在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制和产业化方面必然具有先天独到的便利条件。所以物联网经济的出现,对高校企业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3.1 促进技术更新和技术进步

物联网经济的发展不是对已有IT产业经济的重新整合或划分,而是通过行业应用形式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催生新市场、新业态。物联网经济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①物联网经济促进已有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升级换代。如传感器、RFID、仪器仪表发展已数十年,由于物联网应用使之向智能化网络化升级,从而实现产品功能大幅度提升、应用范围和市场规模的大规模扩张,推动传感器产业与RFID 产业成为物联网感知终端制造业的核心。

②物联网经济促进各类已有产业建立横向联系,在完成业务领域延伸和经济规模扩张的同时建立起庞大的产业联盟。在物联网经济这一风向标的指引下,各产业之间必将进行互相渗透、互相融合,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方能立足未来得到健康发展。

③物联网经济创造和衍生出新兴市场,催生新的技术需求,如传感器网络设备、M2M 通信设备及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等均是物联网发展后才形成的新兴业态,为物联网所独有,此类新兴市场迫切需要有新技术来填补空白。高校企业无论主动、被动地参与物联网经济建设也必须先行做好技术进步方面的工作,夯实基础才能以适者生存的方式,得以立足和发展。

2.3.2 促进高校企业与社会企业的大融合

由于体制和经营模式的原因,大部分高校企业在企业经营方面采用相对封闭的经营模式,与社会企业的业务接触较少。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了企业竞争的压力,但负面的影响更大,高校企业因此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一类的特殊企业类型。高校企业缺少与社会企业的竞争和交流也必然导致发展空间的严重局限性。物联网经济非常注重产业间的广泛合作,若是高校企业需要适应物联网经济环境,则必须打开封闭之门,积极参与经济、技术竞争,扩大与社会企业的交流。即便是被动参与,物联网经济也必将极大促进高校企业与社会企业的大融合。

2.3.3 改变高校企业的经营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以行政方式管理校办企业,主管部门五花八门,有后勤处、科技处、校产办等事业性质的管理主体。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企业经营模式是很不成功的,校企不分还直接导致了企业与校方之间的人事纠葛。即便是事业非常成功、著名度非常高的北大方正也难以摆脱这样的纠葛,历次的人事风波背后总少不了北大校方的参与。黯然下野的方正科技公司总裁祝剑秋就曾意味深长地说:“在方正工作的几年,我最大的感受是累。这里的累不是工作多么繁忙,而是处理头绪复杂的管理关系,尤其是与北大校方的关系”。这种企事不分家、产权关系不清晰,导致责权不明确、管理不规范,使企业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物联网经济必将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任何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因素都是不符合物联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必将被物联网经济所抛弃,这就促使高校企业出于生存发展的考虑而寻求变革之路,其中经营模式的变革更是重中之重。

3 高校企业在物联网经济中未来发展之路

物联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未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这种新兴经济形式的出现对高校企业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单元的一部分,依托高校智力平台,应该能够紧紧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体现“产、学、研”高效结合的目标。为促进高校企业在物联网经济环境中的健康发展,高校企业应该做好未来发展规划,可以考虑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有价值的探索。

3.1 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进程

毋庸置疑,高校是我国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地和主要创新基地,而科研创新恰恰是物联网经济所努力追求的技术内涵,因此高校与物联网经济之间存在极大的关联性。高校企业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应该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高校企业应该在广泛了解社会需求、充分理解物联网经济发展的技术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具有高校特色和学科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进程。特别是以实现“多学科交叉、技术更新快、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社会企业一时难以转化的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作为工作重点,转变经营思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促使高校企业在物联网经济中牢牢占据科研技术制高点。事实上,已经有一批实力相对雄厚、事业比较成功的高校企业在主动迎接物联网经济技术挑战的同时开展了此类实践,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浙大中控、东软股份、华工科技等著名高校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物联网经济建设并在技术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成为综合实力不可小视的物联网大家庭重要成员和有生力量。

3.2 打破“固步自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强强联合

物联网经济总量规模巨大,需要数量众多的企业参与协作共建,特别强调不同企业之间应以深度开放的姿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目前情况下,高校企业采用“固步自封”的企业经营方式还是比较普遍并且程度比较严重,这是不符合物联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所以高校企业欲在物联网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有所变革,首先需要打破“固步自封”的经营模式。高校企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与社会企业进行接触并逐步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甚至是建立产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应该是高效企业与社会企业值得积极探索的一种发展模式。在合作过程中,高校企业应注意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把合作重点摆放在技术和产品研发领域,理性地承认不擅长企业经营的现实,应极力避免刻意追求企业自主运营主导权和管理权,实现高校企业的研发优势、高素质人力资源优势与社会企业的经营优势之间的互补。

3.3 合理定位,突出自身优势

从生存发展的角度分析物联网经济的未来市场格局,只可能是业绩做得最好的少数几家领军企业在各自的行业细分市场里笑到了最后,其它企业不是被兼并了就是被淘汰了,最终由这些为数不多的领军企业独占市场份额,牢牢地掌握经济主导权、话语权。因此,物联网经济领域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高校企业若是想融入物联网经济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准确分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突出自身优势、寻求合适的发展方向,以自己的优势独自或以产业联盟的形式去冲击行业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地位。以我校校企为例稍作分析,我校校办企业占地面积30亩,厂房面积3 000 m2,固定资产2 000万元人民币,现有职工248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40人,应该算是一家比较有实力的校办企业。目前校企以从事机加工类型的生产制造为主业,其中梯队完整的人才队伍、先进的机加工技术、先进的生产制造设备是优势,但是业务经营却基本上以代工为主,不以自主研发产品为主业,这是企业经营方面的短板。所以,今后若是想在物联网经济的技术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话,必须要找到合理的定位,未来的企业发展战略应更多地考虑与物联网感知层相关的传感器生产制造企业建立高度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以人才队伍、机加工技术、先进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传感器生产制造企业的业务经营优势相结合,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道路。

3.4 响应政府的产业引导

物联网经济由于经济规模巨大,依靠各类从业企业按照“自生自灭”的自然生存法则去参与的话,肯定会乱象丛生,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物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由政府参与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政府应首先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产业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健全市场规则,确保各行业、各产业群体在有序、公平的经济环境下得到健康发展。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提前布局进行了科学规划,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由工信部颁布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是对物联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引导文件。根据《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这对包括众多校企在内的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参与物联网经济建设而言是一种“福音”,凡是符合国家产业规划政策的企业,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获得优先发展的优惠条件。因此,积极响应政府的产业引导,与政府的政策规划进行联动,是在未来物联网经济建设中值得高校企业积极探索的发展思路。

4 结 语

物联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未来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各类科技型企业而言必然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依托高校作为智力平台的高校企业,由于在技术先进性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在物联网经济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创造良好机遇的同时,物联网经济对从业资格设置了很高的技术门槛,这对各从业企业而言又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高校企业唯有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采取“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合理定位,突出自身优势积极寻求产业联盟”、“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进程”等积极、主动、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坚持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在未来物联网经济建设中获得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于永恒.浅谈高校科技与产业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5).

[2] 郭学惠.高校企业发展方向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

[3] 王玉.浅议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 (2).

[4] 边静如.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探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作者:边静如

第3篇:煤炭物联网:我国数字矿山发展的趋势

[摘 要]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矿山信息化建设也将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煤炭物联网,必将成为数字矿山建设的发展方向,将对我国煤炭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安全和效率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数字矿山;物联网;感知矿山;架构

0 引言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在题为《数字地球--对21世纪人类星球的认识》的演讲中正式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随后,数字中国、数字城市也应运而生。总的来说,数字矿山是由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推广而来的,是新技术新想法在矿山建设的重要应用。

2009年8月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市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战略,

在这种趋势下,2010年,中国矿业大学与徐州市政府建立了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成为煤炭物联网建设的先头兵。

1 物联网的概念和总体架构

物联网简称IOT,即“The Internet of Things”。它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媒介,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被认为有3个层次,依次是感知层、传送层和应用层。相关专业网站上有对三个层次的精确描述。

2 “感知矿山”--煤矿物联网

煤矿生产的过程涉及的系统多,战线长。另外,还有其它辅助系统有几十余项,并且各个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煤矿生产还要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矿山压力、瓦斯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煤炭生产的各个环节统一科学管理,保障安全生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便是物联网应用于矿山企业的背景。

“感知矿山”即是通过全面感知,对矿区的人(人员定位、无线通信)、设备(综合自动化)、环境(安全监控、矿压监控等)全面感知,并通过高速网络实现全面覆盖,同时还具有直观形象的应用,通过3D GIS矿区全息展示,来全面感知矿山。

3 煤炭物联网的架构

煤炭物联网作为全球物联网的一个子集,其架构也包括3个层次--感知层、传送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是由各种各样环境以及人员传感器布设而成的,比如,风速、风量、温度、转速、振动、电压、电流、功率等传感器,甲烷、CO、CO2 、O2、锚杆压力、钻孔应力、顶板离层环境等传感器,堆煤、烟雾、皮带打滑等传感器以及摄像机、RFID人员定位等。所有的传感器在矿区地面、井下分布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感知网络。

网络层设备主要由铺设在地面和井下的吉比特光环网及网络交换机设备、光电转换设备、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等,以及用来实现无线覆盖的PHS网络或Wi-Fi网络,共同构成了覆盖整个矿区的数据网络。

应用层即为矿区综合信息化系统,包含矿区3D GIS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人员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短信管理平台、矿区应急指挥系统、调度系统等。应用层软件提供各种通用的数据接口,在此之上,可以方便地将提升机监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矿井通信系统、应急救援通信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井下调度无线通信系统、大巷运输系统、选煤厂计算机控制系统、主通风机监控系统、压风机监控系统、中央泵房监控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等进行无缝链接,最后经过工业以太网平台统一传输到应用层上进行统一的管理。真正实现矿井“采、掘、运、风、水、电、安全”等生产环节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从而优化煤矿生产,增强矿山安全保障。

4 煤炭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使得煤炭物联网不仅具有普通物联网的实施条件与设备,还要具备井下人员定位的条件。煤矿物联网,将物的定位与人的定位想结合,并结合通信系统,与生产系统相协调,应用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是物联网应用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中创新应用的核心。

煤炭物联网主要有四个关键性的应用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与检测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纳米技术。

4.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过程无须人工干预,可在各种气候环境条件下工作。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传输数据,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已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

4.1.1煤矿RFID频段的选择

通常将射频识别标签的工作频率从低到高分为三类:超高频与微波标签,中高频段射频标签,低频段射频标签。

国内部分学者结合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在井下巷道中的传输特性,研制了基于2.4GHz的射频收发系统,传输效果较好。

4.1.2基于RFID的矿工身份识别定位

基于RFID和GIS井下矿工跟踪定位与监控能很好的解决井下人员的实时定位和管理问题,但是在RFID标签与传感器接口规范与标准方面,目前只有用于动物识别,集装箱识别和非接触智能卡的国家标准,针对煤炭行业的还未制定。

4.2传感器网络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是事物感知物质世界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热、力、光、电、声、位移等信号,为网络系统的处理、传输、分析和反馈提供最原始的信息。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传感器正逐步实现微型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正经历着一个从传统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嵌入式Web传感器的内涵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1]。

无线传感器可探测包括地震、电磁、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周边环境中的各类情况变化。基于MEMS的微传感技术和无线联网技术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赋予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潜在的应用领域可以归纳为:军事、航空、反恐、防爆、救灾、环境、医疗、保健、家居、工业、商业等领域。

根据Zigbee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能够解决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协议的全球性通信标准。

目前,有不少研究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网络与光纤通信网相结合的煤矿安全监测及人员定位的系统。这些系统实现了井上人员实时监测井下区域的瓦斯浓度,并实时跟踪定位井下人员,使得矿山安全生产更有保障。

4.3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是为了准确快速地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运用科学知识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在物体中植入智能系统,可使得物体具备一定的智能性,能够主动或被动的实现与用户的沟通,也是煤炭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

4.4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也称毫微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使用传感器技术能探测到物体物理状态,物体中的嵌入式智能能够通过在网络边界转移信息处理能力而增强网络的威力,而纳米技术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因此,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射程物质的技术,它的这种特点意味着煤矿物联网当中运用纳米技术可以交互通信连接越来越小的物体。

5 展望

针对煤矿井下特殊性和煤矿安全生产需求,研究煤矿物联网技术,解决煤矿物联网关键技术问题,是我国数字矿山发展的必然。随着全球物联网的发展,“感知矿山”工程必将在矿山企业中普及并得到充足的发展,这必将对我国煤炭产业科学发展及缓解我国严峻的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物联网的发展还有一些技术问题亟待解决,需加强进一步的研究。 (转第241页)(接第249页)

参考文献

[1]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50-52

[2]张峰,顾伟.物联网技术在煤矿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10,1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等十五部委。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R]. 2006.6.9.

[4]李龙,刘政,于海化.浅析数字矿山的系统构成与关键技术[J].煤矿现代化,2008(6)

[5]吴立新.数字地球,数字中国与数字矿山[J].矿山测量,2000(3) ■

作者:范忻

第4篇: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四大趋势

1、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逐步成熟的过程,将呈现从成熟应用方案提炼形成行业标准,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逐步演进形成标准体系的趋势。

2、针对物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把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物联网将机器、人、社会的行动都互联在一起,新的商业模式将是把物联网相关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

3、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以应用为先导,存在着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和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的细分市场递进趋势。

4、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新的通用性强的物联网技术平台将出现。物联网的创新是应用集成性的创新,一个单独的企业是无法完全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

第5篇:物联网、云计算对于ERP行业未来发展影响及趋势

物联网、云计算对于ERP行业未来发展影响及趋势 经过多年发展,ERP作为最重要的管理软件为国内外各类型企业所普遍接受。在我国,ERP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进,国内外竞争环境日益加剧,“后ERP时代”表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商业智能化建设加强。经过多年运用,ERP系统中积累了大量行业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预测而言意义重大,促使ERP软件开始涵 盖了商业智能系统(Business Intelligence, BI)的功能。BI通过对ERP中留存的数据进行抽取、挖掘、管理、分析等,将数据转化成为对决策过程有重大意义的信息,帮助企业实现从数据到信息、从信 息到知识、从知识到利润的转化。 第二,云计算不仅带来技术上的革新,也带来企业商业模式上的革新。云计算模式成为软件行业新的增长点,软件厂商、应用企业等均将云计算作为新的突破 和动力引擎。以大型生产企业为例,其首要关注点是如何巩固和维系在同行业中的优势竞争地位。在上下游企业间建立“私有云”既能利用云计算的技术先进性,又 能加强其对上下游企业的掌控,巩固其在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私有云”模式必然成为各大生产企业的首选。

第三,物联网的兴起,加强了互联互通的需求。首先,物联网对ERP的信息同步化要求提升,必须保证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较高的信息质量。其次,网络 无缝化要求ERP软件在供应链管理上更加精进,进一步缩短企业备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再次,物联网下供应链信息含量提升,如何加速价值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成为ERP行业的新的发展机遇。

为应对以上发展趋势,ERP厂商陕西集思科技做已下策略的调整:

第一,加强云计算技术的运用推进和BI系统的研发,提升ERP软件的商业决策分析价值;

第二,改变传统的软件许可License销售模式。采取SaaS模式是云计算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利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收入;

第三,提升对兼并收购、国际化等企业发展趋势的理解。ERP的核心在于管理与技术的融合,随着外部环境推进,企业面临转型需求。ERP厂商只有跟上企业转型的步伐才能保证产品的价值。

第四,推出企业最佳ERP解决方案:采用EasyERP,企业客户通过互联网应用运行在服务器集群上的EasyERP实现全部业务集成、数据共享、流程控制,作为企业资源计划概念的真正载体ERP可以名正言顺地将CRM、HR、PDM、MRP、SCM子系统完全覆盖。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利润的转化。

项目部:罗经理

TEL:029-63355846

第6篇: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信息技术领域重要的基础设施。物联网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工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行业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物联网”观念的问世,冲破了以前传统观念,顾名思义,物联网即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成为了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枢纽,本文将对物联网的发展进行系列探讨。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特性;用途;物联网发展趋向;中国物联网

(一)物联网发展起源

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可以追溯到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2005年 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首次阐述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一词便从此诞生。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发表“感知中国”讲话,也将物联网的发展首次提升到国家层面。从此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达到了高潮,自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开始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二)物联网特征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通的,具有全面感知,稳定传输,智能处理的特性。

1-全面感知

因为物联网连接对象的是物,物通过物联网的平台与其它物体相?B。因此,物联网需要有能够感知物的性质,方可授予物智能,从而实现对物的感知,这性质也是物联网的最大特性之一。

2-可靠传输

物联网通过前端感知层收集各种信息,还要通过传输网络将感知的各类信息进行及时传输。

3-智能处理

通过物联网中各种传感器设备可以对信息实现远程获取,对物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在流通中的物体内安装内置芯片,系统就能够实现实时监控物体运行的状态,且在智能处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实现各环节信息共享。

物联网融合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使每个物体都能“说话”,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直接交流。此外,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对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人类社会与物质世界的有机结合,使人类能够更精细、更动态地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能力。

(三)物联网用途

①物联网与云计算的融合

(1)单中心,多终端。此类模式分布范围的较小,各物联网终端(传感器、摄像头或3G手机等)把云中心或部分云中心作为数据/处理中心,终端所获得信息、数据统一由云中心处理及存储,云中心提供统一界面、分级管理等功能,对日常生活提供较好的帮助。主要应用在小区及家庭的监控、某些公共设施的保护等方面。

(2)多中心,大量终端。多中心、大量终端的模式较适合区域跨度加大的企业、单位。有些数据或者信息需要及时甚至实时共享给各个终端的使用者也可采取这种方式。这个模式的前提是我们的云中心必须包括公共云和私有云,并且他们之间的互联没有障碍。这样,对于保密性要求很高的事情,就可以较好地达到保密要求而又不影响信息的传播。

②物联网制造业

物联网制造业以传感终端设备制造业为主,可细分为传感产业、RFID产业和智能仪器仪表产业。传感设备的高智能性与嵌入式系统密切相关。设备的高精度离不开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微能源等基础产业的支撑。一些计算机设备和网络通信设备也是物联网制造业的一部分,目前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

(四)中国物联网

物联网的建设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掌握核心技术,建立应用系统,是现实需要。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84亿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 %,IP v4地址达到2.32亿个。面对中国信息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空间,中国正在抓住机遇,为在国际物联网发展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做准备。

目前物联网在概念上成为讨论的热点,但是公众缺乏对物联网本质上的认识。我国由于在物联网方面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同时在多种因素的鼓动下,公众容易盲从,对物联网可能产生系列的错误理解。我国物联网刚刚起步,需要一个整体统一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以便进行顶层设计和明确物联网产业的定位、发展目标。

(四)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是中国物联网相关产业以及应用迅速发展的时期。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随着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成熟,物联网的应用将呈现多样化、泛在化的趋势。未来物联网是开放和共享的,各国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各国物联网很难独立于世界物联网之外。我国物联网的建设也是如此,只有与其它国家物联网进行合作互联,才能更好地发挥物联网的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物联网不单单只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平台,也不仅仅是一条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它更是国与国之间连接枢纽,在物联网这一媒介的作用下,各国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各国物联网很难独立于世界物联网之外。我国物联网的建设也是如此,,只有与其它国家物联网进行合作互联,才能更好地发挥物联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宁焕生,张彦.RFID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徐东英,中国电子标准化所.物联网标准制定最新进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长宁街中北大学)

第7篇:中国物联网现状和发展趋势

物联网现状:

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和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

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我国形成了RFID低频和高频的完整产业链以及以京、沪、粤为主的空间布局,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85亿元并成为全球第3大市场。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连续多年实现20%以上的增长,2009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企业数量为5000多个,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达到90%。

在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领域,我国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 终端数已超过1000万,年均增长率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亿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加紧建设M2M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以推进M2M业务发展。国内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国内M2M终端传感器及芯片厂商规模相对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物联网相关通信服务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应在M2M通信网络技术、认知无线电和环境感知技术、传感器与通信集成终端、RFID与通信集成终端、物联网网关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领域,虽然不是所有云计算产业都可纳入物联网产业范畴,但云计算是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大大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国内云计算商业服务尚在起步,SaaS已形成一定规模,而真正具有云计算意义的IaaS和PaaS商业服务还未开展。目前,我国在云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IDC 中心)建设、云计算软硬件产业支持和超大规模云计算服务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云安全方面,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规模推进、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云计算服务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十二五”期间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在物联网相关信息处理与数据服务业领域,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数据库与商业智能。我国数据库产业非常薄弱,知名企业只有三四家,只占国内市场10%左右的份额。商业智能(BI)领域我国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内现有BI厂商有近500家,但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厂商垄

断。整体而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BI产品和掌握关键技术的软件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产品线完整、软硬结合、竞争力强的国际企业。

在物联网应用服务业领域,整体上我国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尚未成形,已有物联网应用大多是各行业或企业的内部化服务,未形成社会化、商业化的服务业,外部化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业还需一个较长时期的市场培育,并需突破成本、安全、行业壁垒等一系列制约。

综上所述,我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物联网产业形态和爆发点,物联网有形成巨大市场的潜力,但潜在空间转化为现实市场还需要较长时间培育,关键点是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形成新兴业态和新增市场。我们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元规模,而真正可能形成万亿元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

第8篇:2013年互联网发展趋势:物联网地位不容小觑

Le Web’12巴黎大会将2012年物联网的年度主题概括为“住宅自动化管理技术、电子医疗以及物联网应用程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Withings(智能健康技术公司)等法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Twitter监控烤面包机,”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结道,“不久的将来,烤面包机将会实现联网,而且可以自动向其制造商售后服务平台发送信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再是上亿条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而是上亿件物品之间在其所有者和其他服务方的协助下彼此之间相互连接和交流的“物联网”。物联网领域的发展相当可观,许多想法已经变成现实。例如,SIM卡已经配备有汽车管理、GPS全球定位系统、智能电表、诸多交流工具以及无线智能兔子Nabaztag(2005年推出的应用软件,后更名为Karotz)等功能。从住宅自动化管理技术到电子医疗(e-santé),物联网覆盖的范围似乎无所不及。不过,当今世界只有1%的物品彼此之间实现了有效连接。会说话的植物和能够记录邮差行踪的信箱据世界电信巨头爱立信公司(Ericsson)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将会有500亿件物品实现网络连接。目前已有120亿件物品实现了彼此连接,是移动用户数量的两倍多。Forrester Research(弗雷斯特研究公司)的分析人员Thomas Husson称:“试想一下,大部分物品之间将会实现彼此连接,他们利用智能应用程序拥有了彼此的数字化伴侣。无论是鞋子、汽车、冰箱、电子设备,还是一切与能源管理、住宅自动化管理和安全有关的物品都能实现物物连接。”实现物物相连的现有技术包括SIM卡、调制解调器、蓝牙、WiFi、RFID(射频识别技术)、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流习惯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称,当今社会物品已经“微博”化和Twitter化;定位已经Foursquare化(基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手机服务网站,鼓励手机用户同他人分享自己当前所在地理位置等信息)。体重计、地铁站、温度调节器实现网络连接法国人在物联网领域的地位不容小觑。Nabaztag的创始人Raft Haladjian最新推出一个物联网技术交流平台Sen.se。此外,Withings推出一款具备WiFi的体重计(收益甚丰)以及一款可以与iPhone和iPad相连的血压计。Withings目前已经拥有4000万用户,其产品瞄准医疗市场,迎合了人们测量自身数据(体重、血压、里程数等)的“自我量化”趋势(“自我量化”是2007年由美国杂志Wired的两名编辑发起的运动)。Withings的竞争者之一美国公司FitBit也出现在本届巴黎大会上,并推出一款智能体重磅秤。2012年夏季,Withings的创始人之一Frédéric Potter成功推出第一家与iPhone、iPad相连的个人地铁站Netatmo,这项新发明在2013年CES展上获得创新产品三等奖,也是本届Le Web巴黎大会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在物联网领域表现不俗的法国高新技术公司JoshFire(其创始人和总经理是Michel Levy-Proven?al)也出席了Le Web’12大会,该公司与Evian(法国高端矿泉水品牌依云)合作设计出著名的“智能水”技术。此外,Le Web’12大会还邀请了一些外国高新技术公司参会,Nest就是其中一家,该公司发明了一款智能温度调节器,可以远距离控制温度。物联网的隐患物联网的发展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处理不当将会导致个人重要信息的丢失或者泄露。“如果一名大学教授因生病而取消上午的课程,其学生的闹钟和咖啡机就会自动修改程序,让他们可以多睡一个小时。”2012年春季,欧洲委员会如此设想。4月至7月期间,欧洲委员会就物联网问题向公众咨询意见,考虑出台必要的管理条例以规范该领域的活动,尤其是数据保密和安全保障问题。2013年夏季,欧委会还会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

第9篇: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启,大咖把脉物联网未来发展

来源:中新网 作者:倪追风

[导读] 19日下午,浙江乌镇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人们奉上一曲“物联”盛歌。

关键词:互联网大会大数据物联网

19日下午,浙江乌镇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人们奉上一曲“物联”盛歌。

物联时代的“立体”三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方滨兴在本次会议上讲述了一个有关“内容、空间、时间”的三维物联网故事。

“我们的物联网应用到处都是,任何的物品、物流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物联网。”方滨兴指出,大量的应用产生大量数据,这个数据远非现在互联网信息数据可比,尤其是这些数据具有大量的动态性、实时性。

互联网是信息的革命,数据是信息的根本,如此庞大的数据信息要如何来有效利用?

方滨兴表示,想把数据利用起来就需要依靠搜索,但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搜索模式并不相同。他说:“传统互联网搜索就是一个信息,问互联网这个东西有没有,它告诉你有或者没有,我们叫存在性搜索。”

而物联网的搜索与之截然不同。方滨兴认为,物联网的搜索更像一个解决方案,一个答案。这个时候,我们面对的互联网就像自己拥有了智慧。它是给你答案的网络,是给你智慧的网络,而不简单是一个存储的网络。

方滨兴将物联网搜索分成内容、空间、时间这三个维度。同时,他表示,现在的互联网搜索是不太关注空间和时间维的。

互联网的物理化

百度总裁张亚勤对物联网有着另一种解读,他将其称为“互联网的物理化”。张亚勤预计,未来世界是万物互联的,人和人相连、人和机器相连、有电的地方都有计算,有计算机的地方都可以相连。

在张亚勤看来,物联网会对整个互联网产业结构造成很大改变。他认为,互联网过去十分辉煌,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和改变,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会真正影响未来的

二、三十年,目前人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物联网发展的挑战

太平洋电信联盟主席何伟中充分肯定了物联网的发展,同时指出物联网从梦想到现实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风险。

何伟中表示,物联网时代产生大量数据的存储,由于设备和国家不同管理方式的限制,成为一个大问题。同时,万物互联的实时连接所用技术的差异,将造成连接性和网络方面的风险。他指出,网络安全是行业和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数据传送时的安全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何伟中认为,当下物联网的数据融合还存在很大问题,数据需要融合才能更好的使用,完整的数据概念建立面临各种挑战。

右起:NI大中华区市场行销经理郭皇志先生、NI 东亚区副总裁 Ajit Gokhale先生、NI东

亚区市场经理汤敏女士

NI的创新技术一直以来都走在行业前列,为跟上时代变化,NI早已经积极参与5G研发,为满足客户需求,帮助厂商提升用户体验,协助厂商在网络容量、带宽保障、峰值速率、网络时延、高精度室内定位等关键技术指标上的提升。NI针对5G推出了一系列的高新产品,诸如采用Xilinx Kintex-7 系列FPGA 的USRP RIO 平台、NI FlexRIO、NI 5791射频收发仪适配器模块等,这些产品既是强大的SDR解决方案,也是灵活高效的PXI平台,可以满足5G研发中对大规模MIMO原型测试和波束成形配置的需求。NI相关产品具备的卓越射频性能和LabVIEW系统设计软件,可以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研究领先的无线技术,实现快速原型和创新。

可以说一直以来NI为满足开发宽带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所需,所进行的各种创新非常适合用于对5G无线系统的新技术进行探索,特别是NI公司的PXI平台、USRP软件定义无线电平台,加上NI LabVIEW图形化系统设计软件,是研究和评估大规模MIMO的概念的完美技术组合,将为5G的研究工作做出更多贡献。另外,NI还与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WiCO)合作建立“WiCO-NI 无线通信联合实验室”,致力于5G 通信系统的新技术研究,这也是 NI 在中国的首个5G 关键技术研究的联合实验室。

后记

40 多个实体Demo现场展示、 20 场专业技术讲座、6 个专题展示区、资深工程师及行业专家的精彩演讲,我们看到的是在进行测试、控制和嵌入式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全球工程师和科学家设计、原型、发布系统的方式因NI而改变,NI创新与开放的步伐从未停止。

上一篇:药品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降低物流成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