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也疯狂双语字幕

2023-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上帝也疯狂双语字幕

上帝也疯狂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社会学1001班李乾 观看了一部《上帝也疯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文明人流落荒野的惊险而又搞笑的经历,而是那些淳朴的布希曼人,和那个既是上帝恩赐也是不祥之物的瓶子。

卡拉哈里沙漠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沙漠,在两季之后的雨季,这里将出现长达9个月的干旱季节。所以尽管那里很美,但人们仍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除了卡拉哈里沙漠里的一群小人——可爱娇小又优雅的布希曼人。布希曼民族是最知足的民族,在那里没有犯罪与刑法也没有暴力与法律,没有警察法官或者老板。他们相信上帝供给的皆是好用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善与美。她们都是离群索居,因此他们没有见过甚至听过所谓的文明,尽管距离现代化的大都市只有六百公里。片中有一个这样的描述:有时在万里无云时听到打雷,他们会以为上帝吃多了在打饱嗝;有时飞机飞过,他们会以为上帝肠胃不适;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你高兴的过,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不需要以时钟或日历来决定作息。由此可见这个民族是多么的纯洁。生活在这个民族的孩子也是极具创造里,他们创造出各种可爱的游戏。当看到一群小孩蜷着腿一块转圈玩时,我们都笑了,因为这样的游戏,身在“外边”的我们也玩过,正如同学当时所说:游戏无国界。

然而,一个“从天而降”的瓶子却改变了这一切。

这只瓶子是布希曼人见过的最硬、最光滑的东西。他们发现用它可以做很多事情,本来不需要的东西突然变成了必须的。于是,人们争相使用它。但是,他们在感激上帝的同时也认为上帝很粗心,因为他只送来了一个瓶子。人们的心中生除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念头:只想占有,不想分享。为了争夺使用瓶子的权利,布希曼人第一次有了争执,更是第一次发生了争斗。继而,为了抢玩瓶子,姐姐第一次用它伤了弟弟„„瓶子的出现似乎使整个民族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捡到瓶子的凯决定把瓶子带到世界的尽头扔了,因为他认为它是不祥之物,不属于凡人。这是搞笑的一幕又再次出现,因为帕布说:世界的尽头会很远,我想你应该要走二十多天„„由此可见布希曼人的与世隔绝以及对文化与文明的了解之少。

看完后我不禁联想,如果凯没把瓶子带走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件:抢夺矛盾会加剧,最后会有一个胜出者享有对瓶子的掌控权。然后由他来分配瓶子的使用权。最后这个人成为他们的族长,瓶子自然而然成为他家族世袭的标志。有了这样不公平的待遇就会导致反抗,这时法律、刑法也会产生。当别的家族的人知道这样一件东西的存在时也会因为想占有而去抢,在他们没有战争意识的情况下战争可能就会爆发。有了等级阶级也会产生,剥削、压迫也往往伴随而来。再后来,布希曼人慢慢产生自己的文明、文化。所有国家出现的文明变迁在布希曼这里都会得到重演。

凯的决定可能会使布希曼暂时得到安宁,但发展是历史的大潮,对于任何人任何民族都是不可阻止的,这一点和我们的老祖先差不多的。凯“今天”扔了一只“瓶子”,明天另外一只“瓶子’很有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我想这样的一只瓶子可能只会在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出现!

第2篇:上帝也疯狂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2以前不知道一部简单的90多分钟的电影里还能诠释如此多的信息。看完电影我真的非常震撼,在捧腹之余,我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形态和本质上的巨大区别。

影片开头描述的是,仍处在原始社会的狩猎时期的布希人,他们没有所有意识、没有争斗,过着自足自给的快乐生活。凯是其中的一份子,他把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圣物,把它看作上帝的恩赐,神圣而高贵。以至于把西方文明人扔下的垃圾---那只破瓶子当作慈爱的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而此刻相距600公里的大都市到处可见这样的垃圾,人们为名誉、利益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勾心斗角的无烟战争。反动分子也公然袭击总统发动武装斗争。

影片中所流露出的对上帝的质疑与解构的思想也是在一系列的文化冲突中得以体现的。作为影片中重要的故事线索的造具—那个从天而降的可乐瓶子,一直被布希族人认为是上帝的礼物。我们知道那只不过是有现代文明人从飞机上顺手扔下的一个饮料瓶子。但是,正是由于这个可乐瓶子的出现,却打破了原本快乐知足的布希族人基一家平静的生活。面对着这个人人都想据为己有的可乐瓶子,不仅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不快、嫉妒、仇恨等复杂感情。甚至还引发了亲人间的争执和暴力行为,他们认为那是上帝在跟他们开玩笑,是不祥之物,于是凯决定将瓶子送到“世界的尽头”扔掉。

凯的旅行让两种文明有了交点,两条彼此分开的平行线,相互交汇,撞得我心中强烈的不安和羞耻。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文明”所带来的是权力的争斗,是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对于“现代文明”我们该如何反思?

来自原始文明的凯与现代文明的事物撞了个正面,于是喜剧诞生了,就像卓别林的哑剧一样充满了趣味和欢乐。因为猎杀一头羊而获罪,凯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犯罪;不小心涉入英国和美国士兵的战争,他根本就不理解为什么会有枪;在营救村民的时候,他更不明白射杀猎物的工具怎么会成了杀敌救民的工具。

和那些纯洁的部落首领相比,我们的文明得到了电,汽车,抢,但也失去了善良,真诚,团结。我们自私,暴力,狭隘。人们推动社会进步的初衷是为了更舒适地享受生活,使得现代文明得以发展前进。可是先进的文明却使得大家过的更加辛苦,背上了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以至于一些不堪重负的人,就更向往小

时候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反复的投胎,让自己只过小时候的快乐日子;还有些人选择到处去流浪,随遇而安,饿了就讨口饭吃,烟瘾犯了就去借个火,困了就找个汽车轧不到的地方席地而卧。那叫一个超脱。

相比之下,凯所生活的卡拉哈里也许就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净土。可爱的布希族人,纯真、简单、善良、执着,没有嫉妒,仇恨,权利之争,非常纯净的种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的为生存而生存。没有烦恼、负担,快乐的生活,真是感叹地球上竟然有如此简单干净的种族。里面有这样一句描述布希人的话: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你高兴的过,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不需要以时钟或日历来决定作息。

我们总认为我们的现代文明是很伟大的,但同时也忽略了很多精神方面的东西。这部影片很值得我们反思。 影片中的景物很美,正如淳朴的布希族人,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乐于助人。而这种品质也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影片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看作是现代优秀文明中的两个代表。男女主人公,从一开始到陌生环境的相互帮助,到后来慢慢相识,相知„„镜头中无不折射出生活的轻松,愉快,甚至在困难面前还镇定自若,挥洒自如,突出了男主人公的英雄主义,男性天生保护女性的本能。这一切都很好的体现了布希族人的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原始部族中人的纯朴、善良,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这是一种近乎理想的世外桃源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我们也看到影片中凯因与外界的人无法沟通,带来了诸多的“麻烦”。这里面有个问题同样要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该如何既保持自身的优良传统,又能融入到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一方面,不可否认,文明的步伐需要继续向前迈进;另一方面,现代文明不能成为埋葬人类自身的锐利武器,所以在人类越来越文明化的同时,更要保持人类的本性。

第3篇:上帝也疯狂影评

最单纯快乐的人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我这篇观后感会多使用一些口语,望老师谅解。

说真的,如果是让我自己去选择,我是绝对不会去看这种类型的片子的,无论是比我还老的发行时间,还是对比现在电影简直是“渣”的画质。都不可能让我在第一时间提起兴趣。但是在一天的疲劳奔波后静静坐下来观赏这部片,我不得不说,那份在“大片”中难以寻觅的纯真实实在在的感动了我。那份来自灵魂的,上帝给予的难得的纯真。

在看这部电影前,The God Must Be crazy这个名字真的让我想多了,我甚至想到了这部电影会不会是深刻的剖析了人性的罪恶什么的,但是当电影一开始那纪录片般的拍摄风格证明了我确实想多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拍摄风格与电影的内容二者完美的契合了。在没有经过处理的实景记录的画面上,一切都显得真实而质朴。

“上帝一定是疯了”是影片名称的字面翻译,这应该是以“男主角”(我认为的)基的口吻发出的感叹。一个对于都市生活的人熟悉不过的可乐瓶子,却在布希族小小的族群中引起“轩然大波”。这份“上帝”“赠予”的礼物打破了族人平静的生活。从初时发现这个“礼物”的惊喜,到不断发掘出其妙用的快乐,再到希望独占这份礼物的欲望的衍生。这俨然是对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氏族社会,甚至阶级社会的过程的映射。“瓶子”是个好东西,就像权力,就像金钱。但在人们享受到它所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一些负面的东西悄然而生,它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无罪的,瓶子也是无辜的,真正为祸的,是人们无法逃避的本性中的黑暗。

但事情并没有恶化,因为我们的男主角(还是我认为)明智的判断出,“瓶子”并不是上帝的礼物,这也许是上帝不小心掉下的,或者是上帝丢弃的不喜欢的东西。这个东西为他的族人带来了灾难,是不祥之物。上帝一定是疯了,才会把这个不祥之物丢下来。所以他决定到世界尽头去,把它还给上帝。

当看到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儿女,因此上帝一定不会给予他们不好的东西。为什么他们这么自信且单纯的认为上帝会一直对他们好呢?

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是单纯而知足的一个民族吧,他们所生存的卡拉哈里是一个特别的地方,雨季短暂且降水会被干涸的沙地吸收,水源的极度缺乏使人类难以维持生存,但我们可爱,小巧又优雅的布希族(我喜欢这个形容)却快乐而惬意的生活着。食用树根块茎和昆虫,饮用昼夜温差形成的稀少的露水。这才是真正的“吸天地之灵气”吧。但他们相信这是母亲在以他自己的方式关爱他们,晴空闷雷是上帝在打嗝,飞机飞过的轰鸣声是上帝的肚子在咕噜咕噜叫。他们生活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与母亲亲密无间,这份亲近是我们这些疲于追求“接近自然”的都市人永远也无法感受到的情意。

回到故事中,基开始了去往世界尽头的旅程,我还记得在基走之前,他的小女儿一直在哭泣,有些人说那是因为她被瓶子砸着了,但我更愿意认为那是她对即将踏上未知旅程的父亲的担忧。基是个勇者,不加引号的,即使在我们来看这短旅程毫无挑战性可言,但对于布希族来说,这个壮举大概与哥伦布出航寻找新大陆可媲美吧。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将布希族单纯而快乐的生活与距他们仅六百里的大城市中的人的生活进行了对比,在那里,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脱离自然,压制自然。人们指定规则并被规则束缚。当报社总编强调只能在报纸上刊登健康及美丽的文字时,我真的很好奇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及美丽的”事物,也许只有布希族人那太阳赐予的肤色和自然赐予的强健的身体才算得上吧。

影片以基的旅程作为引子,引出了动物学博士与女老师有趣的爱情故事。但我不想对这个

主线故事多加谈论。他们的故事的确很精彩,影片中男主角(官方的)的形象塑造的虽不太完美却很吸引人,女主角放着不提,就是片中的配角也给影片加分不少:时而暴躁时而深沉的汽车修理工,在基与社会人的沟通中起了很大作用;而“玩扑克大于一切”的两个反动分子,呆萌的守边士兵更是使影片更加搞笑。但这一切在我看来都只是过场。因为在影片中给人最深刻印象的只会是基,那个憨直的布希族人。而最震颤人心的,不会是那个被“无辜”吊起的车,也不会是那场“激烈”的“枪战”。真正能留在人心间的,是基走向世界尽头坚定地背影;是基对抢走不祥之物的人猿的谆谆教导;是基在捕获猎物后的致歉;更是基在高墙中凝望天空的沉默。

只要从基的角度稍加思索,就会发觉他一定不太喜欢他在旅途中碰到的“神仙”,因为他们竟不负责任的拒绝收回不祥之物,因为他们将他共享猎物的好意弃如敝履,因为他们为他真诚地帮助“付账”。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随心而为,但明显这些“神仙”不是这样的。 当这段“鸡飞狗跳”结束后,基又踏上了去往世界尽头的旅程,在影片的末尾,男主角给予的钞票被风吹散,而离开的基还是那个单纯的基,这段经历也许教会了他一些技能,但不会改变他的性格,更不会动摇他送走不祥之物的决心。影片首尾用瓶子做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呼应,开头的飞行员丢弃瓶子是人类恶行的一种表现,而结尾基送走瓶子又表现了他摒弃恶行的决心。被丢入云海的瓶子会不会再引出一段有趣的故事?这对于基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可以回家见他的族人了。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11级新闻班 杨安娜

2012年12月

第4篇:上帝也疯狂狂2影评

《上帝也疯狂2》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卡拉哈里沙漠的土著人奇哥的两个孩子奇沙和奇尔不小心上错了车,开始了他们的一段奇妙旅行。发觉两个孩子丢了,奇哥便踏上了寻找孩子的旅程。他上过一次的旅程是为了丢掉给家族带来灾难的可乐瓶子,而这一次是为了找回自己的孩子。动物学家马歇尔和法学博士安泰勒驾驶飞机不幸误入沙漠,于是也开始了他们艰难而尴尬的冒险。

在我看来第二部比第一部更胜一筹,它承袭了前作的优点,并将这种优点继续发扬光大,作为一部续集电影,在没有摒弃原有笑料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更多的笑点,使电影的搞笑程度迅速蹿升。相较于第一部,这一部中动物们大显神威,他们的喜剧效果比人类要大得多。比如说例如发出怪笑声,留着口水的土狼,只敢攻击比自己矮的动物,所以你不能躺下让土狼认为你比它矮;只要你躺下,就看不见你了的鸵鸟;咬住一个东西就死也不放的蜜獾,无论如何也要咬住马歇尔的一只靴子来报一脚之仇,跟着马歇尔长途跋涉;长颈鹿居高临下,悠闲的看着两个士兵玩捉迷藏;为保护孩子拼命撞树的母犀牛;和安泰勒抢水喝的猴子;拼命扇昏迷的马歇尔耳光的猫鼬;搞定盗猎者的狮子。当然,人类方面的表现也很出色。布希曼父子三人的亲情;兄弟俩在盗猎者的车上的时光;小儿子头上顶着木头让土狼不敢轻举妄动;马歇尔和蜜獾的漫长消耗战,以脚代替飞机轮子起飞,偷鸵鸟蛋;安泰勒是在非洲荒原中最没用的法学博士,她在看到蜥蜴或者犀牛的时候有惊人的爆发力;土著人骑自行车带安泰勒;两个水火不容的士兵的相互追逐;两个盗猎者之间发生的蠢事。

在《上帝也疯狂》这系列电影中,既有严肃深入的思考,又有轻松质朴的趣味,既幽默逗乐又不失催人泪下的片段,真真是回味无穷。就像是一部活动着的人类文明简史,生动、直观的呈现在观众眼前。相较于第一部,第二部将视角更多的投放在了环境和动物保护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互动。更增加偷猎这一社会现实,和更多的动物趣闻,在搞笑与喜悦的同时也能引起观众对电影更深层次主题的思考。与偷猎者的贪婪、冷酷、自私和无所顾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布希族人的知足、善良、无私的救助陌生人、敬畏大自然,这也体现了导演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望和向往。

在这部影片中,依然延续着对一部的反思,对战乱的控诉,这一部中两个士兵的争端,严重影响到了布希族人的生活,毁坏了非洲大陆的平衡。影片中,原本是敌人的两个士兵,在枪杆的胁迫下拉起了彼此的手,在不知情的人眼中,以为他们是一对亲密的朋友,熟不知他们前一分钟前还拿枪指着对方,但是在一起逃生的过程中,他们彼此协作,使形势逆转。导演借用这种方式控诉战争,本来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人,只因为立场的不同,代表的国家不同,就必须要成兵戈相向,这也许并非他们的本意。但是在影片最后,他们互相帮助,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这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理想吧。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甚大,世界和平是每个地球人心中的梦想。

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幕,奇哥一家人躺在沙漠中拥抱在一起,脸上洋溢着笑容,眼里泛着泪光,这就是最完美的画面了。血浓于水

亲情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感情,这部影片将这种人世间最纯的感情表现的催人泪下。虽然不懂他们的语言,能记起的只有父亲不停奔跑的身影,他们在非洲贫瘠大地上拥抱的喜悦,在文明先进的现代社会里,仍然是存在着某种单纯的感情,不求回报,无怨付出。大笑过后,那份亲情,会使每个做为孩子的都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影片直升机落地时,安泰勒和马歇尔拥吻在一起,经历了艰难的感情弥足珍贵。虽然两人最开始互相看不顺眼,但是在危难时仍然能互相合作,寻觅实物,潜移默化中感情的种子萌芽结果了。我不得不说,我觉得马歇尔是一个绅士,幽默,博学,成熟。

上帝也有疯狂的时候,他让这些人,终于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互相理解,甚至讲和。把四个互不相干的人物故事幽默自然得融合到一起,最终以喜剧的方式结局,让观众既从中领略到非洲土著居民的智慧和友善又委婉含蓄的向世人展现了那片古老原始的大地上充盈着一种简单而乐观的人生哲学。

第5篇: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在上帝也疯狂整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三种不同的人群:土著、某国政府(军)及反政府(军)势力和西方的代表。他们分别位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非洲国家在结束欧洲人殖民统治后纷纷建立自己的政府,在形式上基本模仿西方社会。虽然效率并不高,但是他们毕竟以本土人学习先进文明的事实,长期获得人类学家们的关注与研究。第三类所代表的则是西方文明在非西方世界里的典型形象。抛开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殖民意味,以及从几个世纪以来具有献身精神的传教士对“异文化”知识所作的杰出贡献。第三类人一直致力于推销西欧式的现代文明,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全球化”进程做了最基础的工作。

于是我们看到了“抗拒现代工业、商业文明的土著社会”,“半推半就,徒有其表的本土社会”,“致力于自我推销的西方社会”之间的戏剧冲突。从而构成了我们所看到影片的情节发展。

不论是第一部的将上帝赐予的瓶子丢到世界尽头,还是第二部的找回自己的儿女,从表面上看好象是土著社会努力将现代工业文明驱逐出去,然而土著首领与人类学家/植物学家的联手,又暗示了西方社会意图同化土著,而土著社会在不知不觉间也已进入西方文明中的事实。

到今天为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地球村里存在一种强势文化,那就是西方文明,它们强大的传播生命力,不仅仅由于当年的殖民开拓和一直处于世界主导地位的经济力量,同时不可忽视的还有他们的文字容易传播。你可以试想一下,只有二十六个字母并且没有复杂声调的英语,比起光是部件就有五百六十个之多的汉字来是不是更容易传播?答案是肯定的,至少目前事实已经显示给我们了。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从它自身的历史看来,根底里就存在着掠夺和侵占的霸权性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开国历史看得出。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历史本性,使得西方文明具有与生俱来的自傲性,喜欢向世界推销自己的文明,包括了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等等——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以也就无怪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会在以绅士风度标榜的欧洲文明和以平和谦让立世的亚洲文明中占据上风。

所以,在非洲这一片没有大规模开发的土地上,本来已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文明,但也不能逃脱西化疯狂的入侵,就连上帝也会疯狂的打破原有的平静。

是的,上帝是会疯狂的,因为上帝只有一个大脑,分不清楚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异彩纷呈的文化形态,但世界上的我们却不能疯狂,不能分不清分化的各异性,我们要捍卫自己的文化,同时不要干涉异文化的发展。

这样,即使上帝会疯狂,世界却不会疯狂。

后记:上选修课,老师好不容易给放个电影,还要求写观后感,既然写了就传上来。呵呵!

第6篇:《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上帝也疯狂》里讲述了一个与世隔绝,与现代社会完全脱节的布希族。布希族居住在非洲卡拉哈里地区,族人对现代社会的一切一无所知,过着完全自给自足,单纯快乐的生活。他们与其他人类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所有权的意识,共享所有资源,没有纷争和矛盾。他们的文明落后,信奉上帝,仍抱有最原始的世界观,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后代,甚至把穿着文明的现代人当做神仙。

布希族以小家庭形式聚居,与其他族人长期没有联系,电影的主要讲述了基索的家庭。一个从天而降的可口可乐瓶改变了原本平静和爱的基索家庭。他们都特别喜爱这个神奇而能多功能使用的物件,让他们第一次觉得有东西是不能分享的,引发了争吵抢夺等不愉快的事情。这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以基索家庭为代表的布希族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很少,完全不了解科学的世界,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他们不了解的客观现象,面对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只能认为是神的作用,只能用唯心的思想来解释。

基索家人都认为给他们带来不和的可口可乐瓶是上帝犯糊涂才扔下来的不祥之物,他们认为上帝应该爱护他们,而且一直也爱护着他们,给他们雨水和食物。事实上他们除了上帝,也确实没有办法解释一个从来没有存在于他们生活的世界的玻璃瓶子。人类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唯物用科学不断否定唯心认识的过程。一般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先有唯心的解释,随着科学的发展,再由唯物用科学还事物以本来面目。而像布希族人这样的生活条件和方式,他们不需要解释太多陌生未知的东西,所以他们的进步十分缓慢。而如果有一天他们更多的接触到现代社会,认识的过程必然也会使他们接受科学的世界而摒弃他们原有的落后思想。

影片中同时以现代人的生活与布希族做对比,反映人类在文明和社会条件快速发展的现代环境中,却是麻木,拜金,受欲望驱使在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破坏自然,蔑视自然规律。人类经过了漫长的认识和创造才获得了如今文明的社会,但却还需要不断的认识和调整世界观,价值观。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最广大的人民利益得到保障和正确的发展。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对社会发展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赛诗会主持词下一篇:紧急避震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