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创新

2022-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创新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四例

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素材,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辩证地对待教材,智慧地使用教材,使它能够灵活地为教学服务。

笔者使用的是科学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在教学中,笔者对教材中的几个实验进行了如下创新设计,经过学生动手实验,效果很好。

实验设计一:分子在不断运动

教材42页“观察活动”中实验2-6,教师演示学生不易观察,改成学生实验,由于使用大量浓氨水既造成药品浪费又污染环境,所以改成微型实验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取一块干净的比色板(或用包装药品的塑料板代替),在两个穴内滴加数滴酚酞溶液,在相邻的一个穴内滴加数滴浓氨水,用小烧杯罩住相邻的盛有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两个穴;过一会儿观察,烧杯罩住的酚酞溶液变红色,没有被烧杯罩住的酚酞溶液不变色。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说明:

①可用于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用于演示实验时,可将比色板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或放在电脑摄像头下),便于观察现象。

②改进后能节约药品,保护环境。

实验设计二:分子之间有间隔

取一支长约40cm的一端封住的玻璃管,用注射器向玻璃管中注入其容积一半的水,再用注射器沿管壁缓缓注满含有微量品红的酒精溶液(溶液显红色),观察到液面明显分层;用拇指堵住玻璃管口将其倒立,观察到水和酒精迅速互溶同时有气泡溢出,液面下降约1cm。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说明:

①将玻璃导管一端在喷灯火焰上加热封住,冷却后使用。

②酒精的密度比水小,加入微量品红的目的是易于观察液体分层现象。

③水和酒精互溶,挤出水中溶解的空气,形成气泡,溶液体积减小。

④改进后能够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设计三:教材136页“学生实验探究”中实验5-6中图5-10(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的检验

该实验只能说明碳酸受热发生了化学变化,不能说明碳酸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只有验证生成物有二氧化碳,才能充分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和碳酸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为此将图5-10(c)改成如图一所示。

图一

通过小烧杯内石蕊溶液变红,证明碳酸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水。

实验设计四:教材233页“学生实验活动”中实验8-11

“将两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一支倒插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一支倒插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摆动试管”。上述操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实验存在两个缺点:(1)不易操作:①学生将试管迅速倒立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易使氢氧化钠溶液喷溅到手上。②学生将试管缓慢倒立插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水中,易造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2)实验用时较长,现象不明显。所以,将此实验改为如图二所示:

图二

分别向盛有250mL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内注入5mL的液体之后,可以通过对比观察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气体发生了反应。

说明:

①实验操作简单安全,现象明显。

②向学生渗透了控制变量法在对比实验中的重要性。

?誗编辑 李建军

作者:赵广义

第2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

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是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意识

1.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抒发不同的见解,消除上课的时候过分拘谨的场面,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的距离。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能积极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挥。

2.引发学生学会提问

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学生探究的动力之一,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资,只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初中生产生好奇心的时候,就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和开始,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行动,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探索新的知识。

3.精巧设计问题的情境

设计疑问是探究科学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又一重要的动力,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水平的提问技巧呢?教师应该准确定位好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摸清学生的层次,挖掘疑问的源头,带领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答疑问的时候寻找到切入点,顺藤摸瓜,轻松愉快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这样,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情境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领学生提高了初中化学的解题能力。

二、培养潜能,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学生的创新品质是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的、勤奋刻苦的、追求实事求是的、不懈探究的敢于冒险的优秀品质,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通过学习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挖掘探究心,让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称为学生的持之以恒的行动。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敢于冒险的敢于挑战的创造性的优秀品质。

1.产生创新的动机因素

动机可以从好奇心和好奇感产生,没有好奇心作为持久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性活动难以持久,也很难产生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所以,一切发明创造来自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教育学生持续持久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维持创新的严谨品质

我们知道很多创新都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如果失去机会,就会造成巨大的遗憾。当年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其实,在他之前,法国的化工厂就将液体送给了李比希,让李比希研究液体的组成,李比希觉得是氯化碘,没有认真研究,结果巴拉尔发现了溴,李比希马上感觉到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经过重新化验,果然证实是溴。粗心大意让他没有早几年发现,所以,他缺少严谨的品质,就没有产生创新性的伟大的发现。

3.创新品质的重要因素顽强

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千万次的挫折中产生的。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就很顽强、冒险,他从小跟随父亲在军事产品中研究,制作硝化甘油的时候,多次爆炸,他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了,但是他仍然坚持化学研究。市里不准研究了,他就在湖中的平底船上研究,最终获得成就,成为大发明家。创新需要顽强拼搏的品质,持之以恒的决心和精神。很多发展史上的创新的人才甚至为创新失去了生命,才有了伟大的创新成果。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顽强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品质基础。

三、科学驾驭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发明创造活动中,创新品质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创新性能力的核心。教师要培养学生累积知识的能力,仔细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活动,就可以从驾驭教材开始。

1.给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教师主动有准备地让学生联想,带领学生猜想、幻想、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并及时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灵感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解题的训练,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突破定向思维的困扰。

3.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产生发现的行动基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将创意的实现融进到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路径中来,帮助学生构造创新性研究的桥梁。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加大课堂内外的化学实验研究,增加学生实验,重视从学生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等方面发现实验的相同和不同现象,形成学生积极观察的好品质。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实验,得到一些实验的结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仔细观察中享受创新的快乐。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教育的高境界,教师要构造活力的创新课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展示给学生创新的活力和光辉,展示给学生人格的魅力,带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学)

作者:吴冬琴

第3篇: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化学教学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对我国教育体系中教学思维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初中作为我国教育体系重要奠基阶段,初中化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创新思维的背景下,对初中化学教学进行创新,是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本文对现阶段创新思维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创新思维;初中;化学教学

化学是初中教育体系中主要教学科目之一,是初中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奠基阶段,对于学生的未来化学知识学习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对于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途径,是保证初中化学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必要举措。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改工作在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深入,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进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创新思维应用是当前我国教学方式革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1]。尤其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应用,其重要性体现尤为明显。首先,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应用,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实现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精神集中度,进而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其次,通过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培养。在现阶段的初中教育中,对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而想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应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对初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应用不断普及,在提升了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部分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给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应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首先,化学实验设计中创新思维应用不足。实验设计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化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创新思维的背景下对初中化学教学实验设计进行创新,是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落实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现阶段部分初中的化学教学实验设计中,还存在着对创新思维应用不足的请情况,主要表现为实验设计过于传统,缺乏新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难以提升。

其次,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应用不足。课堂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更是创新思维应用的主要点。但是由于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创新思维的应用质量较为低下,导致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氛围建设不足,使创新思维的应用质量难以提升,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困难,给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影响。

再次,教学情境建设中创新思维应用不足。在我国教改工作的普及过程中,教学中对教学情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创新思维应用的情况下,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建设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受限于原有教学思想的限制,对于教学情境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重视不足的情况,影响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应用。

三、初中化學教学创新思维应用的策略

针对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应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对创新思维应用的思考,采取科学化的创新思维应用策略,在创新思维应用的背景下,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2]。

第一,化学实验设计中应用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实验参与感。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实验时,都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只能进行被动性的观察,因此造成了学生化学实验参与感的降低。针对于此,在创新思维的背景下,进行初中化学实验设计时,要注重对学生参与感的提升,通过化学实验参与,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酸与碱》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水,准备pH试剂,让学生参与到酸碱实验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创新思维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教改工作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已经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应用,注重对化学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精神集中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建立踊跃发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化学知识,对自身的理解进行分析,并由教师在旁予以指导,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信心。

第三,化学教学与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建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时,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化学知识,还要具备生活知识,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连接,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中二氧化碳会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教学中,教师就要与生活相接轨,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课堂与生活的结合。

四、结论

创新思维应用是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应用时,要注重对教学模式的革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登林.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8):39-39.

[2]徐梅.浅议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创新思维[J].基础教育参考,2017(18):56-57.

作者:周建康

第4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只有对化学实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才会充满生命和活力、保持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和科学探究为基础的科学,任何理论知识的来源都离不开对于实验的探究。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就日益突出。如何在实验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对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而言,实验的作用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掌握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构成其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设置探索情景,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然后学生根据P106三个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实验结论:第一组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第二组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第三组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增加。这是为什么呢?同学顿时觉得迷惑,我及时引导同学比较各组实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和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第一组实验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而使质量减轻,第三组实验是由于有氧气参与了反应。进一步启发:有气体参与的反应怎样才能保证气体的质量不遗漏呢?同学们在积极思考、讨论之后得出:反应装置必须要密封。通过启发、设疑、探索 ,学生很轻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不可忽视气体,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了知识。又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分析氧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由各组推荐一名骨干同学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样就迫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采用多种方法,如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对于比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在实验室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案等,以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化学知识中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我们时时留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二、 开发有趣的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庭小实验一般简单易做,现象明显,比较生动直观,而对药品器材的标准要求不高。因此,家庭小实验一般可以就地取材。仪器的寻找:烧杯就可以用透明玻璃茶杯代替;玻璃棒就可以用筷子代替;滴管可用眼药瓶代替;导管可用吸管或输液管代替;集气瓶可用饮料瓶、药瓶代替;水槽可用脸盆代替等。再如药品的寻找:一般家庭都配备了生活用品,其中有许多就是我们所用的化学药品,如食盐、蔗糖、食醋、植物油、纯碱、铁锈、铁钉、铜、酒精、双氧水、碘酒等等。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物质,如石子、蛋壳、石灰水、废电池上有锌皮、铜帽、碳棒等药品,仪器、药品的寻找不一定非要到化学试剂店去买,只要学生多注意观察和收集,多动动脑,集思广益,总能想出办法来。如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布置学生在家利用生活用品制取一瓶二氧化碳,饮料瓶可做反应容器,药瓶可做集气瓶,吸管或输液管可做导管,注射器可做漏斗,鸡蛋壳和食醋可做反应物。又如学习钢铁的锈蚀与防护一节时,铁钉生锈五个演示实验都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家里做。到了研究铁的性质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第74页讨论题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实验课中的难点

在化学实验课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手段适当结合,恰当运用,有助于调动学生自行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学生在不了解实验程序前不知道如何去操作,也不知道尾气应处理,一氧化碳有剧毒,又没有颜色和气味,不容易被人察觉,人吸入了少量的一氧化碳便会感到头痛,吸多了便会中毒。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师边讲解边实验的录像片,将学生容易忽视的环节、容易出错的环节一一分解、剖析,学生就很清楚实验成败的关键,再分组实验就容易多了。

有些化学实验会发生爆炸,腐蚀皮肤等,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来证明。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直接感知其中的危害。如果用多媒体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将步骤分解,动作放慢,学生看后印象深刻,会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比如,在讲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步骤: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一会儿再加热,否则会引起爆炸,多媒体模拟了这个错误的操作,当学生看到爆炸的模拟场面时,被那巨大的声响给吓了一跳。这样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又如,在讲到浓硫酸的稀释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酸入水”,错误操作将会导致硫酸的液滴向四周飞溅。当学生看到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都恍然大悟。

四、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观点的思维品质。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有学生对“排在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里的“一般”是什么意思,难道还有特殊的金属不符合这个规律吗?这时教师提示:金属钠行吗?把金属钠放到硫酸铜溶液中又有什么现象?钠的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生成吗?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这时带着这个猜想,演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结果让学生茅塞顿开,同时也知道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又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看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如何验证二者发生了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实际上就是验证哪种物质的存在?有几种验证方法?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做实验。在实验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

五、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科学,而初中化学是化学的起始课,要想使学生学习化学课的兴趣得到巩固,只有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开辟第二课堂,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自制教具,收集药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性小实验;撰写小论文;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小组活动

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如用电池外皮制氢气球;怎样除去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还自制实验用具,酸奶瓶、矿泉水瓶、大小吸管、竹筒、筷子、脸盆、水杯、碗、白布、打点滴用的塑料管、注射器、装药的铝塑板等等都成了他们做实验的“小帮手”。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于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的不断创新,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主要目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真正使学生从课堂、从实验室走向社会,走向家庭。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第5篇:浅谈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浅谈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的创新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设计探究性实验课应侧重遵循的主要原则,并通过案例介绍了探究性实验课的设计视角,反思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原则;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化学课程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性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能较好地传授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实际价值。目前广大一线教师正在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探究性实验课案例。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来在省、市、县的听课经历和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创新设计探究性实验课。

一、设计原则

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发展为原则,在本质上应该以学生全程体验学习过程、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为标志。实施过程中除了遵循探究性教学的一般性原则(如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安全性、绿色化等)以外,还应侧重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设计探究性实验要有科学性。对未知物成分与性质的研究,有关观点

的质疑和异常现象的思考等,原理要求正确,不能给学生误导,更不能任意假设而变成“为探究而探究”。同时教师在整体上把握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的内部联系,准确认知教材各级主题之间的联系,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做到符合教材的整体逻辑,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教学过程的内在完整、合理和可操作的教学逻辑。 2. 简约性原则

设计探究性实验要有简约性。整个实验的设计要体现“器材选择范围广、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的特点,力争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对于定量性实验还要考虑系统误差小。过繁或过于复杂的装置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对实验过程的分析思考。 3. 方法性原则

设计探究性实验要侧重方法性。以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为指导,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方面,教师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本身要基于一定的思维方法基础,如对比试验法、控制变量法、不完全归纳法、演绎推理法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设计的探究性实验中获得新的方法、新的感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质疑,有批判,有创新。因此在素材选择上要摒弃那些变相简单重复的实验,善于嫁接和整合多种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开阔思路,让学生在实验课后感到余味无穷。 4. 发展性原则

设计探究性实验要体现发展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

应考虑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和今后学习潜能开发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个实验、某个知识有疑问或想法时,恰恰是学生想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就是协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把握教材在探究内容的基础性、思维的深广度、实践的难易度等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将某些探究性实验分解到新授、单元复习、总复习中,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不断发展、创新、提升,实现教学的增值效果。

二、设计视角

1. 思考实验异常现象,从实证的角度来设计

在课堂实验中,有时经常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仅凭教材的粗略解释难以让学生信服,也容易扼杀学生探究欲望。如:某些实验后的产物与预期的情况不一致,或伴随着不可忽视的其它现象,有的是产物中含有其它杂质,有的甚至是得不到预期的产物,这些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实。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在课堂实验中生成的问题,设计实证性实验探究课,引导学生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思维能力。

[案例1]“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异常现象的探究”片段: 师:[问题1]镁条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你预计的现象是什么? 生:[学生回答]镁条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有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师:[问题2]如何操作来验证你的预计?

生:[实验]将镁片用砂纸打磨,将其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①镁片表面有大量气泡;②有黑色固体聚集在镁片上,有的脱落;③溶液由蓝色澄清透明逐渐变为不透明。

师:[问题3]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气泡?你的猜想是什么?[资料]产生的气体是H2。

生:[交流讨论]产生H2的原因:① 镁条与水反应,② 硫酸铜溶液的显酸性。③ „„

师:[问题4]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生:[实验] 1.将打磨后的镁条放入水中,2.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性。[观察现象]1.无气泡,2.pH<7。[解释](略)。 师:[问题5]黑色固体中是否含有铜?[资料] 固体的颗粒小到一定程度时,物理性质可能改变,例如细铁粉为黑色。

生:[交流讨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资料作出猜想:黑色固体可能含有铜。[设计实验](略)。 „„

这类对化学实验异常现象再思考而设计的实验探究课,首先要求教师善于抓住平时教学中生成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合理设计探究问题。同时也要求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过程,抓住实验的细节:反应物(种类、纯度、用量)、实验操作的步骤、反应的条件等因素。在课堂讨论中要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充分运用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理性分析、判断和推理。类似上述实验的素材还有:浓烧碱溶液与酚酞变色的研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的产

物、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等。 2. 质疑有关化学常识,从反思的角度来设计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科的特点,有些现象的说明涉及到许多知识,往往还不能比较精确地解释到位,甚至就先用一些粗略的观点来说明。但学生的思维在形成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质疑,教师对这些问题却不能回避。这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反思性实验探究课,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常识再质疑,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案例2]“灯火实验可靠吗?”探究片段:

师:[问题1]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人们常用燃着的蜡烛做“灯火实验”,你知道这样做的道理吗?

生:[交流讨论]用燃着的蜡烛做灯火实验,如果蜡烛熄灭,说明CO2的浓度已经过高,人就不能直接进去了

师:[问题2]资料显示:当空气中CO2的浓度达到6%时,人就可能因窒息而死。那么:达到6%时,燃着的蜡烛会立刻熄灭吗?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生:[交流讨论]二种猜想。粗略收集一瓶CO2的体积分数为6%的空气样品的方法:在集气瓶内预先装总体积的6%的水,在用排水法收集CO2,恰好排掉里面的水即可。[分组实验]量出集气瓶的容积→计算出容积的6%→量出相应体积的水→倒入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将燃着的蜡烛迅速伸进集气瓶。[观察现象]未熄灭。„„

师:[问题3]如何测出当燃着的蜡烛立刻熄灭时空气中CO2的浓度极限?

生:[交流讨论]猜想CO2的浓度极限可能为:10%-15%,15%-20%,20%-25%,25%-30%。[分组实验]同上。[观察现象] „„

师:[问题4]在菜窖里做“灯火实验”,导致蜡烛熄灭的因素CO2吗?你对刚才所做实验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生:[交流讨论]地窖中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导致O2的浓度偏低,CO2的浓度偏高。燃着的蜡烛立刻熄灭的原因是O2的含量低,所以应该测定使燃着的蜡烛立刻熄灭的O2的浓度极限更为科学。

引导学生质疑反思,是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这类探究性课题的选择要求教师把握问题的核心,巧妙设计与学生所学知识相联系的探究实验,这样可以使相关知识和技能得到迁移,让学生体验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类似上述实验的素材还有: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一定是纯氧吗(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最小值),“烧不坏的手帕”实验中手帕真的烧不坏吗(酒精和水混合的比例范围)等等。 3. 拓展相关化学原理,从推理的角度来设计

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与原理本身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限,对某些原理或现象只能先作原则性、一般性的解释,甚至要先作为特例记住。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却经常遇到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为什么”,或者在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又必须告知学生,这时就需要以“查阅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或者有意识地设计相关问题的推理性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案例3]“有关燃烧条件的再探究”片段:

师:[问题1]将集气瓶罩在蜡烛上,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 生:[实验1] 蜡烛熄灭。[猜想](1)瓶内的氧气耗尽了;(2)瓶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3)上述两种猜想兼而有之。

师:[问题2]是不是瓶内就真的没有氧气了呢?我们再用另一种物质在里面烧烧看。

生:[实验2]如图1所示。[观察现象]蜡烛熄灭,白磷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讨论交流] 燃烧不仅仅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氧气达到一定的浓度。

师:[问题3]集气瓶内剩余气体主要有哪些呢?为什么氧气被消耗了,而N2和CO2有剩余呢? CO2是不是就真的没有助燃性呢? 生:[实验3]如图2所示。将打磨好的镁条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引燃,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瓶壁上附着有白色固体和黑色固体。

„„

设计这类推理性实验探究课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在设计时要充分

考虑学生的基础,科学处理好相关内容,巧妙隐藏有关结果,适当延伸学生的努力,给学生广阔的发散思维空间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类似上述问题的素材还有:Na2CO3溶液为什么显碱性,盐类溶液酸碱性的再探究,气体溶解性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再探究等。 4. 分析未知物质成分,从验证的角度来设计

新课程对“常见物质的检验”和“实验方案及装置的设计、改进和评价”的相关知识点在难度上有了明显的降低,但在活度上却有了显著的提高,更加侧重于运用所学的基本化学原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来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渗透到身边的实际问题中,设计一些对物质成分的探究性实验,增强应用性、注重综合性、体现开放性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化学、会学化学”到“理解化学、亲近化学”,最终“懂得化学、钻研化学”。

[案例4] “‘污渍爆炸盐’成分的探究”片段:

师:[创设情境]介绍“爆炸盐”。(展示图片、实物、商品信息及相关资料)。

生:[观察]获取信息(图3):“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其溶于水后,会产生一种碳酸盐和另一种化合物。

师:[问题1]这种碳酸盐和另一种化合物分别是什么呢?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

生:[猜想与交流] 两种物质可能是碳酸钠和过氧化氢。验证碳酸盐的试剂是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验证过氧化氢的试剂是二氧化锰。[实验]验证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存在,并交流结果。

师:[问题2] 怎样设计一套既能验证过氧化氢,又能验证碳酸钠的实验装置。

生:[交流与讨论] 如何来放置试剂和控制开关顺序?(设计的装置如图4所示)

„„

对未知物成分的验证性实验探究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常见物质的检验原理,能排除对混合物中几种成分检验时的干扰,同时还要求学生有优先检验的技巧、间接检验的方法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时要抓住主要问题,使探究的目标更明确,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尝试,通过验证发现结果并形成报告,整个过程中更注重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类似上述问题的素材还有:体操运动员手上涂的“镁

粉”的成分、制作糕点用的“膨化剂”的成分、“融雪剂(化冰盐)”的成分、塑料袋的成分、热水壶底水垢的成分等。 5. 优化有关实验方案,从定量的角度来设计

在科学实验中经常需要进行定量研究,实验前要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思考:运用什么原理,需要测定的哪些数据,怎样来测定这些数据,有哪些方法,哪些数据是有效的,测定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因素干扰,怎样避免干扰。教师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设计一些定量性实验探究课,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对所学的化学原理进行综合应用。在搜集多种方案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缜密的思维和实验评价能力,学会分析误差的原因并设计实验来减少误差,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案例5] “工业纯碱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测定” 片段: 师:[问题1]工业纯碱(只含Na2CO3和NaCl)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如何测定?

生:[交流讨论]

1、气体分析法:将Na2CO3转化为CO2,通过测定CO2的体积或质量来推算;

2、沉淀分析法:将Na2CO3或NaCl转化为沉淀,通过测定沉淀的质量来推算。

师:[问题2]气体分析法:如何测定CO2的体积或质量?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分析实验装置是否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生:[交流讨论]选用的装置如图

5、

6、

7、

8、9所示:

师: [问题3]沉淀分析法:所用药品、操作步骤、误差原因等。 生:[交流讨论]操作流程如图10所示。讨论下列问题:(1)沉淀A的化学式,溶液M中的溶质的化学式;(2)确定CaCl2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3)该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4)导致测定的结果偏大的原因。

„„

这类对实验方案再优化而设计的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对涉及的化学原理要比较熟悉,实验目的比较明确,学会运用“头脑风暴”法搜集多种方案并进行评价和选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验的情景,对测定的数据进行思考、分析,排找实验不严密的部分并设法改进。类似上述问题的素材还有:测定变质后的烧碱固体中NaOH的质量分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再测定,测定Cu-Zn合金中Cu、Zn的含量,测定人呼出的气体或竹节内的气体或鱼鳔内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等。

三、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确立了初中化学教材的指导思想,阐述了其内容要素、

内容框架、编写思路,教师可以对照《课程标准》,从教材的整体体系上研究教学法,研究时应侧重于如何解析教材思路、怎样优化教学思路以及怎样确当地对教材作适度演绎。在设计探究性实验课时,要将教学设计中的静态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情境的设置)和动态构成要素(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过程的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始终把握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点”。内容设置要基于教材、又适度高出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外打通的部分,但不能超出《课程标准》、超出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能“发现类似”,避免将高中知识简单地“下放”,加重学生的负担。实践中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双超”的探究性实验课的案例,使学生无法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经验向面临的新任务和预期的新能力迁移的过程,导致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另一方面要凸显教学过程这一“闪亮点”。以“有效”为标志,打造高效的课堂,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的互动。这就需要精心预设问题,充分预见问题,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科学指导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碰撞,在预设性问题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在生成性问题中拓展思维、挖掘潜能。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探究性实验课设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思维空间、思维氛围以及合理的思维长度,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在身边配备必要的工具书,订阅化学教育与教学方面的杂志,研究现代教学方法、教

学设计,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熟悉和关注化学前沿知识、化学史的相关内容,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来巩固自己的专业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艺术,做到“专”与“博”相统一,在此基础上不断设计出有创意、重能力、有思想的探究性实验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健如.实施化学新课程的几点思考.http:///gonggao/ysb/01.ppt [3]吴国庆.化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方略[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1. [4]王后雄.中学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0):12-15. [5]严济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探究教学的哲学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9):3-4. [6]钱海如.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设计新视角[J].化学教学,2008(9):10-14. ( 本文已经发表在《化学教与学》2008年第24期

第6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意识培养

摘 要: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种很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计新颖、直观、科学的实验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设、改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研究问题,自觉地去实践,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化学实验中大胆地探索创新,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字:实验教学 创新意识 探究性实验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当今化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应注重实验的创新和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下面就谈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几点认识。

一、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氛围,助长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实验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实验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拘谨,有利于缩短学生与实验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探究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的就得到了培养。

例如,在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中和反应中用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的终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一样都是指示剂,而且我觉得紫色石蕊除了遇碱变色,而且遇酸也能变化,本领比无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也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但限于对紫色石蕊的pH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没能做出全面地思考判断,于是我趁机让同学们把书翻到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在不同的pH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表,让他们通过观察,好好分析用紫色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终点是否合适。在一阵激烈的小组讨论后,有大半的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我再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解释了不合适的原因。我及时表扬了他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不断滋长。

二、创新演示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需要创造性的教与学,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而且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如演示实验浓硫酸溶于水会放热,可以改成带有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的广口瓶里装水,右端连接装有水的U型管,然后通过滴管滴加浓硫酸,稍后可观察到液面不再水平,这样的实验不仅摆脱了用温度计测量的陈旧模式,而且巧妙的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很好的让学生开动了脑筋,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随着时间推移,U型管的页面又将如何变化,为什么?”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还能设计出哪些装置来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试验。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教师应该对这些实验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使其变为探究性实验。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课本上只说明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将镁片、锌片、铁片分别放在三个培养皿中,上课时,将三个培养皿同时放在投影仪上,分别加入稀硫酸或盐酸,把反应产生的现象借助于投影仪投影到银幕上,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三种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片很快反应完,速度最快;铁片上只有少量气泡产生,速度很慢;锌片放出气泡的速度介于镁与铁之间。这样的演示实验现象直观,可见度大,效果好。通过观察后,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而不用镁和铁,是因为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氢气。在对验证实验的改进中,有很多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实验的潜力,力求把实验的验证性改为探究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知识,并更好地掌握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四、鼓励学生改进或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的觉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就像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需要我们采用各种刺激将其唤醒。鼓励学生改进或设计实验更好地解决问题就是一种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老师的不断引导。例如,白磷燃烧研究燃烧条件实验,在已有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发问:水中的白磷能不能燃烧呢?请改进实验(提示:根据燃烧的条件设计;分组讨论)。很多组同学设计出用制氧气装置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的补充实验。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实验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现象,明白了原来水中的物质满足了燃烧的两个条件也能燃烧。在惊喜与自豪的同时自信也在成长。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白磷燃烧时生成的白烟对人有刺激性,可以溶于水。你能进一步改进该实验使之更环保吗?再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为己任,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更有效地超常地发挥出来。

第7篇:浅析创新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构建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浅析创新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构建

作者:吕宏锁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创新课堂教学成为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改革过程的关键和核心内容。教师应运用学科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构建创新型初中化学课堂,借此来推动学生全面自主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型;师生关系;知识范畴

初中化学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课堂教学应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全方位实施创新,即教师应以学生和社会发展实际为基准点,充分发挥化学学科优势,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等等,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创新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构建。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两大人员因素,即教师和学生。新课改一直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地位的平等性。我们知道,教师本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扮演的两种角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自由、自主的空间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主宰一切,学生被动接受。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想要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以生为主,利用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来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感受教师与自己之间的平等,真正地了解教师与学生的融合性。如:笔者在教学中,将验证性的化学实验教学都创新改编成为学生探究性的实验,进而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和机会。

二、创造自由、开放的化学课堂教学

教学本身是动态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的作用即是引导和组织。从某些角度来说,这是对教师和学生两个人员因素范畴的创新和拓展,注重了对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学习方式的创新培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创造自由、开放的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来发散、创新自己的思维。笔者在教学中采取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制定、化学活动师生共同设计等形式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责任感和教学中的自我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从而促使创新型课堂教学的形成。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时,笔者倡导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活动的假设、问题分析、实践探究等各个环节,强化化学课堂的创新。

三、拓宽化学知识范畴

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带动了教材的创新改编,新教材的实际相对来说较为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化学教材本身的特点来创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基准点挖掘化学相关知识,打破书本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深化创新型化学课堂教学的构建。如:在学习“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笔者引导学生探究书本外的新问题,诸如:蜡烛灭后的那种白烟的成分是什么?蜡烛加上燃烧过程中对人身体有害的成分有哪些?等等,诱发学生创新思维,凸显化学创新教学。

总之,创新型课堂教学的构建是初中化学新课改的目标,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化学学科特点实施创新教学,确保学生在创新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8篇:微课在初中化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丁淑梅范文

微课在初中化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

——理化生组 丁淑梅

摘要:化学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微课;化学;创新精神

化学这门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尤其是在初中夹断,学生学习到的东西和现实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有限,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化学的作用,将微课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来,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更好的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来。

一、创新情境,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这句话显现的特别明显。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顾着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微课运用,能让教师利用微课教学进行生动有趣、直观易懂、启迪有益的演示,创设出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微课的演示,身临其境一般,亲身体验,亲自感悟,从而激发出想继续研究探索的想法,激发出学习兴趣。学生会带着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样就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就爱学习、愿意去学习了。

如果在学习化学的元素符号、基本概念这些基础知识时,学生总是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可能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消失。这时教师将微课技术运用起来,可以用微课结合书本,展开科学家如居里夫人探索化学奥秘的故事,展示中国四大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通过微课真实的展现,使学生亲身感受化学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二、亲身实践,创新思维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实践、自我思考所学的知识,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起来。在微课的辅助下,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实践,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尤其是在抽象的化学教学中,学生无法理解和想象这些知识所传授的信息,单单靠课本内的配图或者模型,学生无法进行思维,更别提发展了。用微课教学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难点知识简单化,学生在微课辅助下会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拓展内容,贴近生活

由于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课本的章节间知识联系不紧密,独立性较强,而且化学许多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少之又少,即使有一部分,也是高中有机化合物的知识,而不是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感到越来越乏味,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教学中若用微课将初中化学知识涉及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等进行展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衣食住行等这些和化学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上与化学有关的资料,教师在相关章节的时候进行播放,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收集,用微课演示。

四、精讲多练,提高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师努力的目标,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做到提高教学效率呢?需要教师发挥出主导作用,对知识进行精讲多练。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而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指导下的认识过程,主要是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的精讲多练可以通过微课的运用,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出来。因为精讲的过程就要突破重点,而突破重点时如果辅助动态效果,那么学生汲取的效果要有效的多。通过微课还可以总结出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微课的辅助,使学生认识规律,思维被激发,在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里,思维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这样利用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时,内容庞杂,如果单一的讲,学生就感到困难;如果将内在联系、异同归纳出来,并用微课进行生动直观的演示,那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设计过程,引导探究

教师改变以往那种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的教学模式,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备课,认真完善教案的每一个细节,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充分,并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以避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超过所学知识范围进行质疑。教师巧妙地运用微课,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下,适当引动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主动探究,以解决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点,难点,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就被激发,并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如进行氯酸钾的受热分解实验中,让每个学生都去做这个实验不现实,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但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分解变化,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实验时可以发现二氧化锰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二氧化锰就是催化剂。学生对催化剂感兴趣的同时,探究的愿望就生成了,那么他就会逐步的去思考去探究了。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而且在微课的辅助作用下,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提高,能大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第9篇:浅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与改进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关键词:化学实验 改进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数是经过千锤百炼,教育教学专家反复论证后编入课本中的,具有权威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实验,从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安全性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创新。下面就本人教学实际情况和几年来参加和观摩化学实验创新比赛以来的经历和见闻进行总结,从化繁为简、多步组合、改进创新、补充强化、增设必需的实验、微型节约、绿色环保等几个方面谈谈对初中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和改进,请大家指正。

一、化繁为简

化学实验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四个实验可以用一个装置完成,方法是,取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不一会,可观察到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不变色,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再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上方,观察到火焰无变化,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下口处,观察到木条立即熄灭,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还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将三通管取下来,把试纸变红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很快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此实验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快而明显,证明性质更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更加实用。

二、多步组合

根据化学实验应现象明显、易于比较和力求省时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多步实验合在一起同时进行。

多种金属和酸的反应可一次完成,以比较其反应的快慢;如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在生物实验用的玻璃培养皿中放入两个垂直交叉的塑料片,形成四个格子,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和铜片,倒入稀硫酸

或稀盐酸,使四种金属同时接触酸液,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操作更加简单。如果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屏幕上效果更加好。

酸溶液使石蕊和酚酞的变色与碱溶液使石蕊和酚酞的变色同时做,对比实验更易使学生记住这些颜色的变化;NaOH和FeCl

3、NaOH和CuSO4的实验同时演示,四种不同的颜色变化更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注意;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实验同时进行,更易比较它们的区别;较高温度下的NaCl饱和溶液和KNO3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学生看清了的KNO3大量析出而NaCl则几乎没有,理解了结晶的两种不同方法。

三、改进创新

达尔文说: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同样对实验的任何改进往往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改进装置

对实验器具选择及使用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操作更方便,方法更简单,效果更明显,说服力更强。

例如:在做氢气的爆炸实验时,由于不知道塑料筒氢气的多少和堵住的小孔是否漏气,导致实验没有100%成功。为此我对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用2升左右的食品袋,充入空气,插入导管后压出一半空气,用橡皮筋系紧口。通入氢气待食品袋完全膨胀抽出导管,用燃着的木条捅食品袋,随着“砰”的一声,袋子被炸得粉碎。此改进使实验更易操作,更安全。

(二)改进过程

有的化学实验过程中,因为操作步骤的不严密,可能导致产生错误的理解,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加简捷,实验步骤更加合理,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改进一下实验过程。例如: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在此探究活动中,学生设计的众多方案中有这样一例 :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但是对这样的设计方案过程中是否严密的问题,也有人提出了疑问:

因为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怎么知道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所以将实验过程做了一点改进: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实验证明,加热后,再滴加HCl,

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使实验解除了疑问,获得了准确的结论。也培养了学生养成怀疑的精神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三)改进方法

有的实验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现象不很明显,观察不到,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就要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

例如: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实验,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时,现象不很明显,于是做了如下改进:将试管注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少量,发现溶液又重新沸腾,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又沸腾了。

例如:对倾倒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课本中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杯中倾倒,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有些同学把握不好,倾倒时速度过快或集气瓶拿不稳,二氧化碳刚倒出就散开了,结果造成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后熄灭,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作出了错误的结论。我们对这个实验做了改进后,成功率很高。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内壁处放一短颈漏斗,将二氧化碳从漏斗倒入,这样就会顺利地完成实验。

四、补充强化

对一些实验可以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例如:在做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实验时,书上只让学生探究了氧化铁与稀盐酸的反应,为了更进一步探究这一性质的普篇性,增设探究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并对传统的这一实验做了一点改进,将一根铜丝擦光亮后,一端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使这段变黑,然后趁热放进稀硫酸中,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螺旋上的黑色消失铜丝又变得光亮了,溶液也由无色变成蓝色。这一实验具有节约、省时、形成对比的特点,既加深了学生对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的理解,实验现象的记忆,又巩固了铜的化学性质,增强了实验效果。

五、增设必需的实验

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但增加是必要的。初中化学实验的趣味性还不够,大量的实验需要改进,以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如何让学生信服和领会? 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补充下面的实验:

(一)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

(二)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反应物一会儿就反应完了,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

再如:NaOH和CO2能否反应,教材是直接给出的,这难以使学生信服,因此很有必要增设。我采用的是“喷泉实验”,如右图,操作如下:在250 ml圆底烧瓶中先加入约5 gNa2CO3粉末,然后再加入5 ml浓盐酸,使其充分反应生成CO2,然后倒入5-10 ml浓NaOH溶液,迅即塞好带有导管的橡皮塞,晃动烧瓶,使其充分反应,将它倒置在铁圈上,打开导管上的止水夹,可观察到水迅速地进入烧瓶且变为红色,形成美丽的喷泉!学生会立即得出这是CO2反应完的缘故。这时再分析CO2和NaOH的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便是水到渠成了,学生也更感兴趣了。

(三)在讲解分子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化学老师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八月桂花香”、“墙内开花墙外香”、湿衣服晾干”等。这样既空洞又抽象。如果用碱的通性之一:碱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这样一条性质上设计一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小魔术。我认为可以这样设计实验:先在一张滤纸上用无色酚酞试液画上一只小动物(如:小猫、小狗、蝴蝶等),再用细线系在铁架台上,然后在滤纸的正下方放一只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立即会看到滤纸上出现一只清晰的、红色的小动物。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对化学产生的良好感情,又可以激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欲望。

六、微型节约

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得多,且许多实验还可以采用代用品作实验,在仪器上花费也很少,故微型实验大大节省了实验经费。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多年来提倡的“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验。教学中,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制仪器和动手做实验,既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同时较强的参与意识及微型实验内在的魅力,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

例如:用滤纸片作为载体可以完成许多的化学实验,在滤纸片上完成化学实验相对于在试管、烧杯中完成化学实验既节约药品,又方便操作。

(一)、液体与液体的反应实验(以碱与指示剂的反应为例)

实验过程:(1)取两块滤纸片,将其分别放置在表面皿的不同位置上,然后在其中间部位分别滴上一滴氢氧化钠溶液.(2)再在两滤纸片上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部位分别滴上一滴石蕊试剂和酚酞试剂,即可观察到滤纸片上的颜色变化。

(二)、例如:分子运动──氨分子的扩散的实验

在此实验中,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小贝壳代替小烧杯,分别在贝壳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且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小贝壳也可以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代替。)

七、绿色环保

绿色化学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学的新发展和重要特点。化学实验绿色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需要,也是了解现代化学发展和趋势的需要。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常常是有毒的物质参加反应,若处理不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针对这一问题,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创新,对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

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有一定的污染,在做这个实验时作了以下改进,并将模拟酸雨的危害一起作,具体是:把一个小燃烧匙的柄固定在橡皮塞上,在集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的水,放入一粒锌、一小块大理石和一片树叶。将少量的硫在燃烧匙内点燃,马上观察火焰的颜色后,伸入集气瓶,塞上橡皮塞,观察火焰颜色变化,熄灭后振荡,一会儿,就可以看见锌和大理石表明有少量气泡冒出,树叶发黄。该实验集几个实验于一体,验证了氧气的性质,酸雨的成因和危害,消除了实验中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

总之,化学实验的改革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所起的作用和其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及其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感恩的心故事下一篇:销售助理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