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发言稿心理健康

2022-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言稿是一个人在发言前对自己需要讲话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你懂得如何撰写一份合格的发言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领导发言稿心理健康》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领导发言稿心理健康

“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研讨会发言纪要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早上好!非常高兴在元旦刚过、春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举办一次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的论坛(或者称研讨会),请来各位专家,就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各抒己见。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研讨会,将来逐渐形成一个机制或者一个平台,以便使我国心理学界在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时,能够相互交流、彼此沟通。这次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聚会,因为我国三个主要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一起主办了这个研讨会。首先,我代表心理所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上午傅小兰所长和李安林书记因为出席科学院工作会议,不能出席此次研讨会,让我也代表他们两位,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欢迎和谢意。

此次研讨会的时代背景大家都很清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这个目标一经提出,就会化成为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

我们都知道,在当今世界竞争形势之下,硬实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事实表明,即使在中国的硬实力(GDP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以后,我们也看到我们在世界上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这跟我们的软实力和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没有强大到和经济匹配的位置是有关系的。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这块,我们也看到实际上中国实际上是没有样板或者模板可以去模仿的。那应该怎么办?只有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条自己的文化创新之路,让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真正使中国成为强国的目标。

对于国内来说,既然国家制定了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就会涉及到相关资源的配置问题未来的资源如何分配。我个人相信,或许这个问题在制定这样一个目标的时候,很难可设想得很清楚的。所以我们发现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为了配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央精神,很多人把文化等同于文艺,各地在文艺演出方面投入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化不等于文艺,文化的概念要宽泛得多。所以,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包括心理学家,应该发挥他们的建言献策的作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会给我们心理学界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个契机。我们知道汶川地震以后,心理学界抓住了契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党和政府,特别是我们的老百姓对心理学有一个刮目相看的机会,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样的契机如果我们能继续抓住,其实也是一个促进心理学本身发展的契机。

关于文化的含义,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人是生物人同社会人的结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适者才能生存,它强调的是无情的竞争。我曾经与动物所的专家座谈。我发现,对他们来讲,动物(包括人)非常简单,就是完成个体和群体的生存繁衍的基本任务。但是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讲,其实人类的使命远远超出了生存繁衍的范畴。人们除生存竞争之外,还要更多的合作,怎么合作,有什么样的机制保证和促进他们的合作,从而达到种族的生存发展?其实这就涉及到了文化。所以,文化其实更多的是跟合作、及其制约和促进等因素相关联的非自然之物。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且随着文明的进步,会越来越重要。对于文化学者来讲,他们常常把文化分成为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客观文化更多的是有形的东西,如文艺表演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但文化更多地带有一些主观内容,如信念、价值观等。心理学家则更多地研究主观文化。

主观文化又分为多个层面。最里层的元素是我们人类的基本共识,英文叫做assumption。之后依次有价值观、信念、行为、约束、引导等,以及在所有文化机制作用下,人们的行为所产生的一些后果。全部上述元素都可以归为主观文化。在特定研究语境下,上述元素可以被操作化为变量,他们就便成为心理学家所熟悉、所擅长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心理学家要解决、给予回答的现实问题。所以说在文化建设方面,心理学家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之中越往里层的元素,是越难改变的东西。我在这里暂且翻译成“共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最基础的东西,比如中庸、慈孝等,现在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但其中哪些内容对于我们的生存发展是有利的,哪些有制约的作用?都是我们应该加以研究的内容。

研究发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有不同的发展路径的。第一种生存发展的路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也不断在生长,并且呈现出与文化强弱的正相关关系。第二条生存发展的曲线显示,它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劲儿就不足了。这也是与文化的影响有关系的。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不足,导致群体和民族的生存危机。经济发达程度自然是生存发展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但它可能不是一个必要充分的条件。只有“经济”加上“文化”的共同繁荣,生存发展曲线才可以有一个持续性和上升趋势。所以,我们现在一直讲,中国的发展要强调可持续性,比如道德建设就是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所以,文化建设对于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之所以重要,从上述研究中就可以显现出来。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样一个学术研讨会,就是希望我们心理学界能够逐渐形成一个习惯或者机制,大家经常保持交流和沟通,这本身也是学界的文化建设。因为我们发现,在过去很多工作上,特别是在促使党和政府、以及老百姓加深认识心理学时,常因为我们内部之间沟通不到位,给社会传达出矛盾的信息,反而造成工作的被动。今天,我们想利用这样一个机会,使得三个学会的领导和专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也是我们举办研讨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当然,我们也很高兴,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的领导和科学院工会的领导也一起来参加这个研讨会,使得我们有一个跨界的沟通渠道,使得学术界的声音和学术界外部的需求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共同探讨文化建设的问题。

最后,我要提及一句广告词,“我们不能预测历史,但我们可以创造历史”。历史是我们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什么?文化不过是被创造出来的人类历史的积淀。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一起聚会,其实已经在开始进行文化建设,我们已经迈出了小小的一步。如果大家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我们或许会迸发出更多的新的想法,对于从心理学角度更好地提出我国文化建设的建言献策,是有所助益的。

我们研讨会的主题就是两个:一个是梳理一下心理科学跟文化建设过去的研究成果,挖掘它;一个是在这个成果基础上,大家做一些进一步的思考,对我国未来的文化建设提出具体的建议。当然,我们也知道,中国文化是极富特色的,几千年一直绵延不断。许多文明都随着时间而中断,而中国文化则一直延续。心理学里有很多关于中国特色文化的研究,比如集体主义、威权主义、家族主义、关系、面子、耻感、外控。它们在使我们的民族生存下来的过程中,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它们的存在自有其道理。我们的研究除了关注它们的消极方面,也要关注起积极面,这对于我们创立新

的文化,增强我国的软实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文化研究也应关注中央国家机关。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其管理主要是通过中央国家机关来领导。如果中央国家机关的文化建设搞好了,其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就会起到一个很好的、积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我利用主持人的身份,先开个头,也给大家拜个早年。谢谢大家!

杨玉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说明我们的党和政府在重视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同时,也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我们的国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这件事情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过去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们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同时我们也感到我们的文化有缺位,我们道德有些滑坡。这些东西也都会成为我们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提出加强文化建设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部署。

谈到文化建设,其实文化与心理之间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文化一定具有心理的基础,心理也一定具有社会和文化的基础,在心理学的研究体系中,其实已经充分地注意到了这一点,而且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学科分支。比如说我们有文化心理学、跨文化比较心理学,现在甚至在这样一个层面上,还要去找文化心理的神经基础,有文化的认知神经科学,在北大心理系开展这样的研究,比如在东西方的文化中关于自我,其实这个含义是不同的。东方人的自我不但包括自己,还包括自己的亲属,比如父母;而西方不是这样的,而且这种在我们大脑的功能中是有所反映的,这也是认知科学的发现,在国际上都是认可的。所以,心理学非常关注心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寻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差异,同时也在寻求理解文化形成的心理学的基础和历史的动因。这种研究我想大大地丰富拓展了我们对人类心理行为的理解,同时也沟通了生命科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所以,这种研究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同时也确实对整个科学体系都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确实非常关注,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与心理相关的,我们在国内有四个学术组织,即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协会、社会心理学会,还有一个人类工效学会,最后一个跟我们今天这个主题的关系不大。今天跟国家工委领导一起共同探讨心理科学和文化建设的主题又有特别的意义,这三个组织虽然都跟心理有关,但是大家平常关注的重点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所以,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采取联动机制是非常好的,我们中国心理学会一直就有这样的主张,特别希望建立沟通和联络,更好地应对国家在建设和发展中,特别是与心理相关,在心理健康、国民素质等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要达到共识。

机关是一种社会组织,是政府部门的组成部分,政府运行好坏,效率高低,实际上是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状态都密切相关的,所以,他们在我们国家权力运行和社会建设中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所以,我觉得国家机关作为一种组织,也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它的人员素质、人员的水平和状态也都和组织的文化密切相关,它的运行效率,人才的成长也是跟他所具有的文化密切相关。心理学恰恰也是非常重视组织层次的研究,一个组织怎么样具有更好的效力,形成凝聚力,用什么样的机制激励员工工作的状态和他的发展,我觉得是有很多研究的。这实际上就是组织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这种研究成果我想对于我们国家机关的文化建设或者是对整个国家机关的工作都应该有重要的启示。当然,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组织,本身也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过去我们研究组织是因为组织心理学比较关注企业的组织,企业的文化,但是我觉得对于政府的组织,近年来这种研究也开始关注,而且也已经有一些很好的成果,我希望这些东西能成为我们沟通心理学与政府组织之间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桥梁。

我觉得在这样一种认识下,我们对今天的研讨会应该有很好的期待,我预期我们会取得很好的成果。第一点是我们这几个部门在一起探讨文化与心理的关系问题,在解决与社会有关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应建立学术组织之间的联动机制,也是我一贯的一个想法。第二点,我们和这几个学会之间的相互沟通,以及我们与政府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一定会使我们的心理学工作者,也使我们政府部门机关的工作者都获得新的思考,使大家在对问题的认识上都会获得新的理解,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答案。我想这是可以预期的。另外,心理学与国家机关工委联络其实已经建立了,已经有了这样的平台,我想通过今天的研讨会,一定会把这个工作推到一个新的水平。

赵国秋(杭州市疾控中心)

中央文化建设的决议出来后,作为心理学界的同行们,大家都需要非常深入地去思考文化背后的价值,价值的背后还有更高的像信仰等这一类的问题,在这之间心理学能做什么?中国的文化,包括组织文化以及官文化,心理学在行为、信念等方面确实可以做很多事情。同时,我们也看到机关效率的问题部分来自于心理学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机关效率、人际关系障碍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我们觉得在这个层面,心理学是完全可以站在一个专业的角度,用自己的理论与技术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非常好地发挥我们的作用。所以,我觉得今天的这个会一定会对大家以后的工作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我非常同意在心理学的体系里,我们几家心理学的学会、协会应该积极地互相沟通,共同确定一些大的主题,并且进行认真的论证,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更紧密的结合,我想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即和谐文化,大家在一起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多次在常委会上讨论过这些问题,即在一些比较大的事情上,我们国家级的心理学团体能够联合起来,并联络有关方面的专家,一起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我做了三十多年的精神科医生,很关注心理学跟文化的关系,以及心理学跟心理卫生问题的关系,关注多元文化的认同和信念的危机,以及在这个背景下,它所导致的心理冲突的增加,心理冲突是心理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大家知道刚解放的时候,老百姓都很幸福,而现在的老百姓都不幸福,不是一般的不幸福,当官的不幸福,有钱的不幸福,不当官的不幸福,没有钱的也不幸福,原因非常复杂,从单元走向多元,但是这个过程中心理冲突是重要的基础。所以,两亿多的中国人急需要心理学的帮助,在这样的过程中,心理学文化建设跟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2008年,卫生部指派我去了胶济铁路的事故现场,这次“7·23”也是政府指派,也是我带队去的,我的感觉非常明显,两个铁路火车事故,我觉得这一次的抱怨和愤怒情绪明显的比2008年的要多。实际上2008年的胶济铁路事故死亡的人数和受伤的人数是这次“7·23”的倍数,但是这次处理的难度很大。2008

年,卫生部派我们去,三十多个人工作了八天,很顺利地撤回来了,这次“7·23:”事故我们整整在那里工作了14天,到撤回来的时候,我觉得还有很多问题。后来温家宝总理也去了。这里面我思考什么呢?幸福指数如果越来越低的话,一个人的抱怨情绪可能会越来越高,他愤怒的指数可能越来越高。所以,和谐社会,我想心理如果不和谐,什么都不可能和谐。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推理下,我觉得有必要要去考虑一些文化建设过程,最高层面应该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心无旁鹜才能淡定人生,如果信仰缺乏,社会和谐、诚信乃至感恩都将会充满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佛教崇尚的应该是和谐,应该是诚信,我亲自问过一个和尚,我说“和尚”两个字怎么解释?他告诉我说和尚即尚和也,我觉得他解释得非常好。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哪怕是几千年的宗教信仰,我们可以也应该肯定佛教的文化,把它作为一种建设也好,推动也好,我觉得不应该忌讳,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点事情。这是我谈的一个想法。

官文化也好,仕文化也好,我们最近对近2000名公务员做了一个调查,确实不乐观,跟最近公布的中国在155个国家中的幸福指数位列125位是惊人的相似,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很低。我们仔细分析了公务员的幸福指数,压力来源,应对方式等。他们的幸福指数不高我想如果他们不幸福,通过投射,权力影响等,恐怕后羿的合并问题会更多。所以,老百姓的幸福问题首先要考虑公务员的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压力调适,心理疾病防治和心理疾病的干预,我觉得这一块要提到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

车宏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于文化建设,以前常考虑,但没有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讲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常提到文化的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价值观、理念,即做事情时人们内心秉承的重要原则,关于是非、对错等最基本的东西。在这个价值观的指导下,就有了文化的第二个层次,叫做行为规范,关乎怎么做人做事,包括从最严肃的党纪国法,一直到民俗、道德规范等。如我们今天开会,应该怎么来开会,话要怎么说,这跟在家里吃饭是不一样的。第三个层次跟物质有关,今天会议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喝水杯子,开会办公地点如何布置等,都可以说是物质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党中央提出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非常重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文化非常乱。乱在哪儿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但是又不限于儒家,还包括其他各家的思想。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被冲击了两次,第一次是“五·四”,打倒孔老;第二次是文革,传统文化彻底被否定了。从鲁迅以及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先哲们的文章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人们对中国旧文化的深恶痛绝,认为它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落后都是它造成的。文革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更是厉害。

这两次毁坏性的经历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第一套,依然存有传统的文化。我们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推行了一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雷锋的文化,有道德和行为的规范,以及政治思想、理念等内容,这是第二套,即所谓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第三套主要是改革开放后从西方传来的东西。有人认为儒家传统文化有很多宝贵的东西。我看凤凰卫视报道,世界上最有贡献的十位华人,感言里有三四个人都说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优势或者别人不能取代的长处。而社会主义价值观人们也仍在提倡。同时还有很多人认为,西方的东西,包括人权、个人主义,自我实现等也是好的。但是两者或者三者文化之间有时候会打架,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当前主要还是竞争关系。我从二十多岁学生身上就发现这个问题。孔融让梨是我们从小就学的故事(这是传统文化),但是要是十个人抓阄我得第一,我当然拿大的,为什么要拿小的(这是西方文化)?所以有时它们是打架的。这样的情景下,人们就失去了行为最重要的理念基础,不知道该怎么行为,是人重要?还是钱重要?是道德重要?还是利益重要?我们说见利忘义是大家很深恶痛绝的,但是现实确实是利益优先。所以中国文化的现状还是很混乱的。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文化有一个重建的问题。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是存有虚伪的成份。以贾母为代表,她认为,“林黛玉若要还有什么想法的话,就是白疼她了”(应该守身如玉),而男人(宝玉)偷女人属于“哪个猫不吃腥”。可见,有两套行为标准,对一些人一套,对另一些人是另一套。让女人讲贞洁,而男人则可以三宫六院;他让别人遵守规则,自己却不遵守。年轻人身上体现出混杂的儒家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西方的文化影响。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重建文化要完成的一个任务。

第二,心理学跟文化建设有什么关系?人要解决的问题有三层:第一个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环保或者尊重自然规律,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人要跟自然和谐。第二个层次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问题。第三,人和自己的关系,即自己怎么看待自己,怎么对待自己,怎么管理自己。我觉得,文化建设跟我们心理学关系密切得很。首先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有环境心理学等。人和人的关系,如何协调人际关系,我们社会心理学有一系列的研究,而且对指导人的行为有很好的作用。人和自己的关系,自我、自信、自我效能感等都是心理学的概念。现在的年轻人或者社会上有很多混乱,其实是在以上这些关系上存在混乱。我觉得,我们心理学能做出一些独特的贡献。

第三点,今天我们的座谈会,有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协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还有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领导参与。这个座谈会座谈结束了又如何?我希望,有关机构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领导,能够发挥学界的力量和我们机关工委的力量,进一步推进有关的研究、并落实一些后续的活动。

丛中(北京大学医学部)

我是个精神科医生,想从微观的角度来谈一下社会文化建设这一宏观的问题。

一是弱势人群的问题。正在制定的《精神卫生法》可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讲,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各种精神障碍、失眠症、抑郁症等,这与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等所有弱势人群都有关联。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是将来我们要去解决的。

再者,少数人的问题。少数人和弱势人群是相关的,但不能等同。领导干部是少数人,但是他是强势人群。弱势人群里的病人是少数人。我作为精神科医生,想着将来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再修订的时候,是否能不再将同性恋的性取向放到诊断标准里。文化进步使我们要把它消灭掉,性取向不要再列在诊断标准里,这就是少数人的问题。我们在咨询时,经常说要尊重来访者,中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常以多数人的利益为依托,却漏掉了少数人,特别是那些弱势人群的少数人。他们的利益由谁来代表,由谁来关心,这是个很大的政治问题。有调查说,2%的人群

是同性恋,那么全国就有2600万。这部分人没有人代表他们说话,这是有些问题的。我是拿这个群体作为关注少数人的例子。

以人为本,“为了最大多数人利益”,我觉得应该改成西方的观点,叫“为了每个人”,每个人和多数人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候我们经常会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好像少数人不是人,他在法律上失去了平等主体的地位,这是将来文化建设的一个视角。

第三点,政府在管理老百姓,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时,类似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要给来访者留足自由自主空间,接纳关注,这个跟以人为本是一致的。别太强硬地要“消灭”一些文化现象或者一些东西。比如说,先进文化就是优秀的,就意味着,落后文化就应该被消灭。文化就算有优劣,但是也不应该以优劣来论,更不能以文化来论民族和个体。在尊重每个人的时候,我想应尊重差异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亚文化的差异性、种族之间的差异性。我们以法制为基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文化面前我们如果能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将双百方针用在文化里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第四点,不要去定义一个人,而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少去说某某人是农民,某某人是富二代。管他是富二代、官二代,还是穷二代,开车撞人都是违法行为。要以行为来论,在中国文化里我们过去承载了太多家族的东西。

此外,还要警惕宗教文化的政治企图。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有人问传教士传教有什么好处?传教士说,传教之前,你手里有土地,我手里有圣经,传教之后你手里有圣经,我手里有土地。我们过去的一个传统说法“宗教是精神鸦片”,这些年一方面是尊重信仰的自由,但是文化建设在这个方面还是要小心,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不到位的时候,宗教就可能钻空子,如果宗教背后有政治势力做背景就会很危险,这是要警惕的。

再有就是由于性别比例失衡,将来的恋爱、婚姻可能是中国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过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将来个体可能会作为存在的单位,而没有家庭。将来有可能婚姻法没废除,但是大家都不结婚,它悬在那儿没用了。据说美国离婚的人数达51%以上,国家制定的法案都会有利于非婚状态的人,中国会不会走这一步。所以,在婚姻价值观方面,过去女人主要照顾孩子要讲温柔,男人出去扛石头要坚强,现在照顾孩子的时间少了,女人要在社会上工作,所以,男女劳动方式造成的性别角色的差异正在变化。所以,将来我们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可能会越来越人性化,男人、女人越来越强调是人,男女的差异性会不断消失,这也是我们将来要做的一些工作。

最后,我非常赞成心理健康促进的概念,要让好的更好,而不仅仅是预防疾病。

樊富珉(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将心理学和国家文化建设,大政方针、国策结合起来讨论,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记得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出台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文件,心理学界积极响应,做了很多的思考,探讨我们心理学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做些什么。事实上,从十六届六中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心理学界已经出了很多成果,比如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指标的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危机干预与管理等。今天这个会的题目是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但是我相信这个会将对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学对国家的贡献有积极的意义。

我个人觉得,文化的问题大到世界,小到个人的行为,无论怎样,文化的传承也好,文化的创造也好,都离不开人,只要有人,心理学就有用武之地。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是全国心理学系中最年轻的,才复建三年,还处在初创阶段,但是建系伊始,为了突出清华的特色,就把文化和社会心理学作为我们学科建设四大主要方向之一。我们系主任是做文化心理研究的,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会在这个方向上更加加强研究的力量。比如我们现在的一些博士生,博士后在做美德心理研究,探讨美德到底有没有,美德到底是什么,美德的结构是什么,美德怎么去培养。我们也有学生在做辩证思维、辩证情绪的研究,我们心理学系会把文化心理作为一个重点的方向来继续建设。

另外,从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来讲,主要偏重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和咨询心理学方向,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当吴老师谈到和谐,和谐文化,突然就让我想到民族之间也好,群体之间也好,甚至个人之间的冲突,很多东西是一个文化上的,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思维方式上的不一样。我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听到这样一个专家的跨文化研究,他是犹太人,曾经在纳粹德国的集中营里死里逃生,幸存后的所有工作都集中在致力于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后来,他创造了一种社会团体辅导的方法,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集中在一起,二十多个人,通过共处和团体交流消除偏见和歧视,在合作过程中增加理解,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后来日本的心理学家把这种方法借鉴到日本,来研究中国和日本青年之间的民族偏见和对立,因为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讲,中日两国青年还是有很多因为误解导致的不和谐,冲突。所以,日本心理学家和中国的学者一起合作,做了这样的研究,在南京应用团体辅导、心理剧、参观访问等多种干预方式,让两国青年20多人在一起探讨、交流、分享、活动、合作,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化解了一些民族间的误解、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当然实验是小规模的,但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因为我原来研究的基本上是小团体,针对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怎么运用大团体的观点研究民族和文化的融合,这种探索给了我启发,我相信这种研究的成果对不同民族,对不同阶层,对于不同的团体的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还有国家机关的相关部门领导同志来参加,心理学界为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觉得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刚才大家谈到官场文化,全国96个部委十几万人的公务员队伍,怎样应对工作压力、怎样处理特殊文化圈子的行为、怎样维护心理健康,都是现实的问题。现在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的服务中有EAP,即员工帮助计划,一般而言EAP服务主要在企业开展,对于政府机关和对公务员来讲是不是有一些特殊的东西需要探讨。我记得几年前北师大的石林教授做过一个研究,研究了三个群体,教师、公务员和企业家的压力,最后的结果是公务员压力最小的,企业家压力最大的,教师其次。但是这些年国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公务员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声音也在媒体上常常出现,因为要求高,任务重。如果是一个廉政的人,他的待遇也不是那么高,这样的岗位上又肩负着很重要的责任。怎么来促进他们的心理和谐,应该和企业的心理服务有区别。所以,可否创造MAP这样新的概念,也就是管理者援助计划。我建议在为公务员提供心理服务的同时,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公务员的心理建设和心理健康维护,激发公务员正向积极的心态,感受快乐工作和幸福生活,在心理服务方面针对不同

的群体和对象有新的想法和创新点。

方平(首都师范大学)

文化有大有小,从大的方面来讲有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从小的方面讲,中国文化有国家层面的,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有各个地域之间的文化,还有组织文化。所以,从横向来讲,我们要研究文化的大方面,我曾经和美国一个教授做过交流,因为我原来在师范大学研究教育心理学,美国教授就问我,你们的教育心理学都有些什么样的理论?我只能列举国内目前在教育方面做的研究的理论基础,把美国一些教授的理论陈述一遍,美国教授还有一个中学的教学方法上的变革,比如我们强调个性发展。我话还没有说完,美国教授就打断我,说你不要跟我谈这个,我们美国之所以在教育的整个研究领域出现这么多问题,跟我们文化自身的缺陷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我们为了弥补文化在教育上的缺陷,我们必须从其他的文化中去寻找弥补我们文化自身的缺陷。找到哪儿了?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所以,我们把集体主义思想引入到美国的社会组织结构过程中,也就是他们更多谈到的团队精神,实际上这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精髓之一。

我首次感受到比较震惊的是,我们国内很多的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本上来源于西方文化沃土下产生的理论,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一直谈到比如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其实所谓本土化问题,中国文化的沃土下失效主要是土壤不一样。这点从测量学角度我们也深有感触,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同一个品种的金鱼,如果放在福建养和放在北京养,它的尾巴的长度会发生变异。就跟我们说北方的黄芪和南方的黄芪药性不一样一个道理。作为文化来讲,西方文化产生的理论如何适应中国的文化的的确确是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从测量来讲,我们一直强调测量工具要在国内进行修订,已经不是完全的修订,是根据本土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积淀或者沃土上,设置我们测量的相应方法。技术和方法可以用西方的,但是作为文化根基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方文化跟美国第一次撞击,对我的震惊比较大。所以,我总是在想心理学应该怎么去更适应我们社会的文化。

第二,关于文化建设,文革时期是第二次对文化的冲击,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否定,我想可能我在这时候接受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相对来说是比较弱的,但是至少我们这一代还知道我们在这上面的缺陷,所以,在这方面的确也做了一些功课以弥补文化上的缺失。现在学校里,应该说这三十年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文化建设中确实有一定的缺失。所以,在学生里也流传着“有知识,没文化”。确实在现实中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而且强调文化的作用,我觉得还是非常及时的。这些文化应该是国家民族延伸的一个重要载体。重视和提倡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大发展的一个关键。所以,现在强调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文化的发展应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文化的传承有一个变化过程,这跟经济基础有紧密的关系,缺乏这样的经济基础,文化的建构实际上困难的。比如现在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可能跟这两个认识有关系。从党史或者哲学这方面来看,我们国家建设的基础,实际上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设的,从建国到现在,我们国家还谈不上完全工业化,因为我们国家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型到工业化,虽然现在我们已基本进入工业化,但西方已经是后工业化阶段。所以经济基础不一样,对人的意识的影响也不一样。

第四,我们怎么汲取文化中的精髓或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怎么做这样的工作,是当务之急。如果说我们不能准确地识别我们文化当中的精髓或者是人类的优秀的文化遗产,那我们在发扬文化传统的时候可能连糟粕一块儿发扬。有些春晚节目,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在弘扬我们国家的文化精髓,而反倒是一些糟粕。我个人觉得心理学工作者如果能从这里介入,去分析去挖掘,那我觉得对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应该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鉴赏力。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西方的糟粕被引入了,我觉得跟我们自身对文化的鉴赏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没有一个好的文化鉴赏能力,我们很难去识别其他文化的糟粕或者精华。所以,我觉得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

第五,建议心理学的整体研究,应该从整体导向上鼓励更多的人群从事关于心理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研究。但是从目前来讲,心理学的整体发展过程中,确确实实没有处在一种平衡状态。我个人觉得中庸的思想在中国文化的体系下还是比较适当的,中庸的内涵,我觉得是一种阴阳五行的平衡。我看过一本中医的杂志,谈到中医的“中”字意思,中医的“中”不是我们理解的中国的意思,“中”字是中庸的意思,非常符合阴阳五行平衡的思想。现在我们谈到和谐,和谐的本质就是一个平衡。所以,这可能是中国文化的积淀。

从思维的角度,心理学可以做一些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连续性、变化性、矛盾性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这也是这样一种文化产生的特定的思维方法。所以,这方面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

第六,我们自己可以做什么。我是研究情绪的,特别是情绪调节,我发现很多的研究现在也非常强调文化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不同的文化模式,实际上对情绪调节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比较典型的,大家都知道的羞愧,东方人可能羞愧感就比较重,西方人相对来讲就比较弱。所以,这方面我们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

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有人提到中国文化里有很多虚伪的东西,我深有同感,虚伪其实是所有文化的共同性,说的跟做的绝不能完全一样。言行不一全世界都一样,东西方文化里都有虚伪的成分在,怎么办呢?前年开始,我们讨论精神卫生法的时候,就提出应该针对绝大多数的国民搞心理健康促进法。我在想,心理健康促进到底怎么促进,新时期心理学家对中国国家的建设,如何起到智囊作用?对我们学会,科协要求给国家分忧,怎么去做?

第一个问题就是心理健康,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儿。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对于强势群体,信则有,不信则无;对于弱势群体就是信则无,不信则有。这个强势、弱势可以是官府和民众,也可以是上级和下级,也可以是师和生,也可以是父母长辈和晚辈,因为每个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任何一个人,他在社会里具有社会责任,有工作的,有家庭的,有义务的,也有对他的个人福祉的诉求,在完成社会责任的同时,他也有期望。期望和现实差距越大,心理冲突就越大,可能就表现为不能适应、非常态的言语和行为或者失衡。怎么办?我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文化建设里我们要尽量减少这个虚伪,所谓宁交真小人,勿语伪君子。

中国的文化,有做事的(以正合以奇胜、行大事不拘小节、中庸),有做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义廉耻勇,和谐、厚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其相对的积极或消极性端视具体的人、地、时、事才

能确定。这些核心文化价值观,因出身、年龄、教育背景不同,在现职干部中秉承的程度各有不同。改革开放30年,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自我实现、追求自由、个人主义)。这种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与价值观混合,导致干部们在工作中会面临很多的心理冲突(或者叫不一致),比如角色冲突、期望(职位、报酬、情感鼓励等)和现实冲突、所受到的教育(台面上的东西)跟工作现实(台面下的东西)不一致等,这种失衡他接受不了,怎么办?我觉得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与服务对象是人,具体到咱们今天的议题就是现职干部。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干部文化建设怎么去平衡,怎么在制度化、技术化,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国家发展服务,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对于人的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比西方现代心理学高明得多。比如官文化和民文化,官文化,你不信就是厚黑,信就是包青天;民文化,你不信就是刁民,信就是顺民。怎么办?我觉得中间还有种仕文化,值得我们注意。

数千年来,学而优则仕,大部分士大夫的自我社会定位是家国一体、情感上因儒仕道多重影响倾向于“自给自足”,在做事时的应付与无愧天地,做人时的无愧与圆滑之间走钢丝。这是与官本位的施政实务有许多根本性的矛盾。认识不到这一点,生存都有困难,更谈不上实现理想与抱负。毕竟,明君、青天的数量是有限的。曾国藩家书之所以受欢迎,因为他对这方面有许多的思考和践行,从困扰中走出来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范仲淹作为宋时从基层芝麻官到朝堂大员、四上四下的干部,亦是仕文化的代表。他既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还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忧和乐的情绪他是怎么处理的?他有无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带来的心理失衡?他在忧民的同时,是否忧官?心理学可以好好地研究他。这对于现代干部文化建设,怎么去平衡忧民与忧官(职与位)、乐民与乐官,如何针对现代干部的“四座大山:怕丢位子、怕得罪‘上面人’、承受不起金钱与美女的诱惑、愧对家庭”开展工作,如何在青少年教育中引入相关社会适应教育,都很有启发。

刘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内涵,也为心理科学参与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决议”中关于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中有一个重要的表述: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想就此谈几点感想。

第一,关于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大家已经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我不再重复。我只想补充一点:文化与心理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百多年前,科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已经明确意识到心理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个体心理机能的研究。因此,在其学术生涯的后半期,冯特全身心地致力于社会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并在1900~1920年间出版了10卷本的Volkerpsychologie,此书名本意是“历史与比较的社会文化心理学”。在这套丛书中,冯特以语言、神话、习俗、艺术、宗教、道德和法律等为切入点,探讨了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为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奠定了学理基础。纵观近一百年来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发现,以本国文化为根基、以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是社会心理学的生命力源泉,也奠定了该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特色。无疑,心理现象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近年来文化心理学已经逐渐地成为一门显学,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第二,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我们必须重视民族心理的研究,进而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起源于东西方冷战时期的跨文化心理学,往往从西方文化沙文主义和盎格鲁一撒克逊种族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白人作为“标杆”来研究东西文化的文化心理差异。例如,尽管Geert Hofstede教授提出的跨文化差异的5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以及长期与短期取向)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但是,它却反映了研究者的文化偏见。我国台湾本土心理学家从文化本位视角出发,采用关系、面子、孝道和中庸等心理构念对中华民族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这类研究理念未能真实地反映中国文化的变迁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因此,到底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有待探讨的科学问题。通过探讨民族心理来揭示中国民族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是时代实赋予中国心理学家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三,我国的社会转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决不仅仅是资本与商品的越境流动,更重要的是自我概念、社会认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的跨文化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个体内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以及组织和宏观社会层面,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大家刚才谈到了心理健康、价值观冲突和危机干预等,都非常值得心理学家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目前,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团队正在从文化心理学视角,研究民族关系、腐败成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以及职业心理健康等课题,希望能基于全球化背景对理解和解决中国社会重大现实问题贡献微薄之力。

最后,我们需要做什么。大家知道,985工程、211工程、知识创新工程以及863计划和973计划,对于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由科学院心理所联合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举办这个研讨会非常具有前瞻性。如果我们能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向国家提出“发挥心理科学优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议,进而启动相应的战略性计划,那么,心理科学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别于经济和科技的新动力。

罗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目前,文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一个关于文化的定义提到文化就是人文的教化。所谓人文,就是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痕迹,这些痕迹当中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心理的,也有习俗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范畴内的各种东西都是这种称为“文”的痕迹。什么是教化呢?打个比方,现代枪械的子弹之所以能打得很准,是因为枪膛里面有来福线。没有来福线的枪,子弹飞出去不久就会翻滚,难于控制方向的准确性:但是有了来福线以后,子弹就高速旋转着前进,能够打得很准。这就是枪膛里的“文”对子弹的教化,子弹因此而变得威力巨大。

如果没有经过任何人文的教化,那么人就是一个完全中性的存在,没有任何特别的作用。我们所有的文化,不管是心理的还是物质的,其作用都是让新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一定的塑造,把他引导到某个方向。所以,从这点来讲,文化就是我们人文的教化。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说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引导人民、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

有人说,文化是不能建设的。这不能建设的是人本身,或者说人的潜力;因为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完整的、没有缺陷的,所以也就无从建设、无需建设。但我们可以去建设枪膛中的来福线,保证子弹打出去的时候具有足够的准确性,这是我们可以建设的部分,是文化。

举一个历史的实例,可以说明文化内涵中建设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中国从汉、唐一直到宋代,文化与经济都日益繁荣,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即“中央之国”,包括了世界经济和文化双重的中心,给全世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很开放,思想很解放,经济很发达,科技很先进,人民的素质很高,各行各业中创造性的人才层出不穷,文化整体蒸蒸日上。那个时代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

但是,后来为什么演变到今天这个局面呢?在宋代晚期,中国不幸遭遇了世界上空前强大的蒙古帝国。在历史上,埃及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都先后被野蛮民族消灭了。面对席卷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以文立国的大宋也无法抗拒。但幸而有宋代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代表人物先后影响了蒙古上层,使蒙古帝国在入主中华时,收敛了在欧洲和中亚惯用的杀戮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文化。这些保留下来的部分文化,经由蒙古帝国时代的西方传教士引入欧洲,带来了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终结和文艺复兴的启蒙。

进入明代,朱元璋重用朱熹的学说和思想来阐释中国文化,以行政命令强制规范全国的学术思想,导致中国文化全面进入了朱熹式的封闭、保守时代。这是对中国文化的第二次沉重打击。整个明代,中国文化从开放日益走向封闭,从创新日益走向保守,导致人民素质下降、文化学术僵化、科技停滞不前、政治和经济实力日益下降,这和明朝政府强制限定文化内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日本民族认为,宋代以前,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宋亡之后,世界上就不再有“中国”人。

在明末的混乱局面中,满清趁机入主中原。为了防止再度出现蒙古帝国在短短八十年时间内覆亡的覆辙,满清政府对中国人民采取了奴役式的洗脑教育。因此,中国文化在明末时期封闭保守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奴隶性、顺从性,变成纯粹以顺应统治者意志为核心,丧失了文化中所有的开放性、创造性、进取心、正义感和责任心。这是对中国文化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几乎荡然无存。这也是清代从大清帝国中叶康乾盛世在短短数十年间沦为世界列强欺侮的对象、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五四以来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本土文化沦丧、思想全盘西化倾向的潜台词。

因此,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文化是大有可为的。文化不仅可以建设,而且这个建设的优劣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兴亡。选取了正确的文化道路,国家民族就兴旺发达,足以为天下之典范;选择了错误的文化道路,国家民族就衰微混乱,成为世界上文明丧失的牺牲品。

那么,我们的文化到底要干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文化的精神。不同的民族可以有不同的文,这些具有独特特色的文把它自己的成员化成不同的状态。像西方的文明就比较强调个体,把它的成员化成个人主义的状态。当然,现在他们觉得这个不够好,因此到东方传统的古文明中寻找一些可以使他们更具备集体精神的东西。如同他们在中世纪曾经做过并且大获成功的那样。刚才说到有研究表明,北大的学生其实挺个人主义的。这个结果其实可以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北大一开始立校就讲自由、民主、科学,也就是比较纯粹的西方文化;所以,它的学生不管以前是什么主义,在里面呆上几年都会变得有点个人主义,这是肯定的。我们将来具体把中国人化成什么样子,就取决于我们现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我们把这个纹刻好了之后,未来的人民就可以向这个方向去化。虽然人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不可能化得完全一样;但是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塑造,使我们民族的平均素质更向某个方向发展一些。

因此,在这个角度上说,文化建设大有可为,而且心理学界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心理学家了解人的内心,了解怎样的建设会给文化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从历史到社会现实,从行为到深层心理的研究,会对文化的方向提出很中肯的建设性意见。

钱铭怡(北京大学心理系)

我们从事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会接触到更多的问题行为,2009年费立鹏教授在《柳叶刀》发表了一篇文章,我国四省六万多人的抽样调查显示,一个月内任一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17%以上意味着涉及到全国上亿人,这么多人可能都需要精神病科专业人员的帮助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的帮助,这样大的人口存在心理问题,这些方面我们心理学都可以做工作。

我们一直在想社会及文化变迁对这些精神障碍的发生有什么影响,未来要研究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变革时期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变化。有老师把心理问题归类,发现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变化从1982年到2005年没多大变化,变化的主要是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焦虑障碍等。这些都是人心理上对社会适应存在问题的反映,情感性精神疾病现在增加最多的还是抑郁症,这是我们需要去面对同时要做出适应性反应的方面。

此外,文化的变迁也要求我们不仅仅等到人有病了再去做心理干预和治疗,更多的要做预防性的工作。所以,对文化和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出适应性的反应,未来希望政府部门和有关领导在政策和科研项目的引导上,也能够有一些适应性的反应。

现在我们谈的文化还是比较偏重于现实。像现在搞一个春节晚会,一掷千金,各个电视台都在搞,但是对于历史的重视不够。崔永元的口述史却难以播出。我和一些同行现在也在开始做心理治疗的历史访谈。我一边访问着刘协和老先生,我一边在想,他们知道的那些东西,未来再不想办法留下来,可能我们就后悔莫及了。心理学的历史也没有受到重视,我希望心理学会也能领导这方面工作。我们参加心理治疗历史研究的所有成员都没有任何报酬,如果我们去访问老先生,我们会利用我们自己的工作时间或者是出差去做,如果给老先生买一些礼品,我们自己掏钱,包括请人去转录,因为没有项目的经费支持。这样的项目我曾经想可以到哪儿去申请钱,感觉没有。除了心理治疗的历史,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都应该做出研究来。老先生们将来走了,我们就找不到了,因为有很多人亲身经历的东西文献里是没有反映的。所以,这些方面希望国家能够重视,希望学界能够重视。

另外,前些时参加了正念(mindfulness)工作坊,正念是美国的卡巴金(Kabat-Zinn)教授等结合中国佛家的思想,运用到心理治疗的领域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他实际上后来做的更多的是在员工的减压和放松的领域。他把中国的东西拿去运用得很好,我们是不是也要下决心做一些工作和努力,把中国的传统思想更好地在我们的心

理学里传承和运用。

孙健敏(中国人民大学)

文化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很多学科都在研究,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但究竟如何定义文化,如何解释文化,还没有达成共识。比如大家说中国是集体主义的文化吗?概念上是这样讲的,但生活中未必如此。美国人说公共场合我们最不讲集体主义,反倒是自己顾自己,比美国人还个人主义。当然这涉及到如何定义集体主义,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垂直和水平集体主义的区分,甚至用心理集体主义的概念来描述个体行为。但我比较赞同黄光国先生提出的关系主义,中国人不是集体主义。关系主义可能也不够,我把它叫做圈子主义,我们讲团结同志都是组织内部的,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这个民族的东西,但文化是通过个体行为来体现和传承的。是一个人血脉中已经成为习惯的东西。北大的冯友兰说过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说的是从人的角度,包括人创造的物质的东西。所以,谈文化一定要谈关于人本身的定义,中国是没有人的,中国只有仁义的仁,即仁者,人也。整个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关系才能定义一个个体。因此,计划体制下不结婚就不是独立的“人”,只能拥有集体户口,不能拥有独立的户口,因为不独立,所以不能分房子。我们定义人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最常用的就是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也可以是身份,处长或科长,教授或讲师。当我们不知道你的头衔时我们是没办法跟你交往的。所以,大家才会谈到吃饭座位,发言顺序,称呼头衔等等,这都是一些现象。而这些现象恰恰是本华的形塑。文化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比如中国为什么会有等级,是因为我们提倡尊老爱幼,这个提法没有错。但这个提法背后的思想有错,错在人是分老幼的,长幼有序,尊贵有别。为什么我们解决不了人人平等的问题?因为我们尊老爱幼,老的要尊,小的要爱,发言也有先后顺序。如果爱老、尊小,那就颠倒了,乱套了。于是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社会。我觉得,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尊幼爱老”中国就有希望了。

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繁荣什么?传统文化有很多好的东西,也有糟粕的东西。比如酒文化,地域文化,圈子文化,官本位,权力至上,等等。梁漱溟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在探讨中国文化的命运,明确提出东方化与西方化的问题,提出东方化能否存在的疑问(参见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我看《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很受启发,中国人是没有精神生活的,中国传统上把精神生活物质化了,比如父母关心孩子从来不问孩子开心吗?关心的做法就是让你多吃饭,一个“吃”字可以解释很多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吃的开,吃不开,吃不了兜着走,吃香,吃亏,干什么吃的”,实际上这些词说的都是精神生活的东西,包括以身相许、身体力行、身不由己等等,其实是感情。是精神。

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心理科学和文化是什么关系。经济学家谈文化,谈文化核心的东西,就是价值,有关研究已经证明价值观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联,欧洲学者特洛朋纳斯写过一本书,叫资本主义的七种文化,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差异,从7个维度来分析民族文化。也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文化。到目前为止解释最充分的还是心理学家。罗伯特组织的关于全球领导的研究,他们都是从民族的角度谈文化的问题,核心的东西都是心理的东西。我最喜欢的是霍夫斯泰德的定义,他说文化是一个心理程序的东西,人们在心理上被程序化了,于是就成了文化的产物。这是从民族的角度,从组织的角度谈组织文化也是一个道理,我自己在企业做咨询和培训有很多感受,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个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所以,文化是不能去建设的,它是一个积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但是文化可以改造。

心理学可以做什么呢?最终解释的就是一个核心价值观。文化和心理学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能文化核心的东西最终是需要心理学才能解释得清楚,只有把文化是什么解释清楚了,我们去发展也好,去繁荣也好,光大也好,才有可能,否则可能还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现象东西。我认为心理学可以通过四个方面的研究对文化发展和繁荣做一些贡献。

第一,核心价值观。心理学是一个实证科学,中华民族的科学不发达,但是我们的伦理很发达。所以,今天中国社会大家谈“应该怎么样”谈的太多了,但是“实际上是怎么样”基本上没有说清楚。我觉得心理学可以做一点点贡献,即实质上是怎么样的,不作价值判断。不管中华民族的传统还是现在,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现实生活中人们关于是非对错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人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另外,关于心态研究。大家都觉得中国人的心态非常浮躁,包括社会的,工作的,生活的,乃至于家庭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也说不清楚。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宜音他们已经做了一些大范围的调查,对社会心态的概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有机会我们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报告。

第三,文化与变态人格的关系。中国文化所造就的人有可能是一个奴性的人,是一个权威人格,媚上欺下。包括我自己在内,我去见校长的时候,走到他办公室门口腿就发抖,嗓子就发紧,每次都要给自己打打气,其实领导也没啥,他跟我们是一样的。说明骨子里是惧上的,但是好在大多数人不惧下,是亲民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额度重要内容,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政府可以出面给我们更多的资助来把这个规模扩大。

第四个可做的,最近我们也在做,国内很多机构也都在做,包括心理学界的人,就是关于幸福感和心理压力的研究。最近我们调查了12,000个在职人员,得到了一点点有意思的结论。我们用澳洲的PWI,我们也翻译成幸福指数,做了一个调查以后,12000人的规模比较了一下,因为这个PWI全球都在用,做下来,在全球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新西兰、西班牙、罗马尼亚、阿根廷都比中国高,墨西哥比我们高出三分之一,它平均分77.4分,我们是58.2分,这提示我们中国人关于幸福感和尊严的获取,还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最后一点,这样做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前面也有人发言谈到了,我觉得中国心理学界相对来说个别作战的能力都非常强,但是整合得不够,要想在国内得到政府的重视关注,可能需要联合全国的力量一起来做一些事情。

武国城(中国航空医学研究所)

从军队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我很同意人们提到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物质文化设置三个方面的说法,同时认为前两个方面更为重要。我军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现在倡导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队的教育是主流价值观的灌输教育,一直在抓这件事情。行为规范更不用说了,因为我军有三大条令,一举一

动要按照规矩来。

当前我军文化建设的新情况,就是特别强调心理学的作用,各级领导都希望心理学能为我们军队文化建设以及军事训练、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座的很多专家多次被邀请到部队指导心理服务工作,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就反映出这样一种需求。现代战争对参战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很高要求,同时我军在执行抗震救灾、维和维稳、奥运安保、世博会安保、亚丁湾护航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官兵普遍承受较大的任务压力。现在从官兵成分上看,独生子女占的比例较大,学历层次较前提高,部队的管理却沿用传统的方法,青年官兵的内心矛盾冲突就表现得比以往明显。

现代战争仍然十分强调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因为武器装备再先进,如果人的素质不行就没办法发挥作用。所以现在特别强调作战士气即战斗精神,也就必然强调军队文化建设,其中就包括和谐的心理氛围建设。我军现役心理工作者主要在两大层面开展工作,一是技术层面,比如研究开发招收飞行员、航天员的心理选拔方法、技术和相应的设备等。二是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帮助上级机关制定心理工作机制,2009年四总部下发的文件,要求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完成八项任务,其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试评估、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咨询疏导、心理诊断治疗、心理危机干预、重大任务心理保障和战时心理防护,内容非常全面,正在全军有组织地开展起来。

请各位专家继续并且更加关注部队的心理服务工作。一是有这样的形势要求,二是我们以西方心理学为主流的心理科学和现有的军队文化怎么去对接,这里就面临很多现实问题的挑战。

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化需要建设。心理学科在文化建设当中的贡献在哪里?这是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社会责任与学科使命的问题。思考这一问题要从文化自身的特征与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从文化的核心层面来说涉及的是价值观问题,从文化的形态上说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文化需要设计与传扬。文化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性,同时还有一些超时代特征,文化融合了许多元素。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地区文化、校园文化等都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的结合。一个学科也有它自身的文化,心理科学的文化特征体现在其实证性、渗透性、精神性等上,它确定了心理学的价值所在。心理学虽然探究的是脑和人的内在活动规律,但是以实验性研究作为其主要探究手段,更注重用客观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主观现象。由于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科,哪里有人哪里就会有心理学,这就使得心理学可以渗透到很多学科领域,让心理学伸展出许多分支,如广告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网络心理学等等,这一特征也将心理学的应用更加广泛。心理学要解答人类的许多精神层面的现象,因此价值观、心理和谐、压力应对等社会心理问题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也是心理学为人类提升生活质量服务的领域。

2 文化具有价值引导作用。良好的文化要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例如“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就是对首都文化的概括,它同时也是对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具有引导作用。文化的影响力有时也会表现出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这表明文化对人影响的冲击力有外显的,也有内隐的,我们不可忽视这种内隐层面的东西,因为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 文化具有统一性和方向性。文化需要共识,共识是对其所宣扬的价值观的认可。北京精神的宣传就是要形成北京民众的价值共识行为,使北京精神发扬光大。价值共识行为体现了文化的塑造力和制约力。

4 文化具有多元价值。先进文化具有建设力,落后文化具有破坏力,不同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但是,先进文化要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例如,“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对“见死不救”的讨论,涉及了文化道德问题。正面文化需要扶植,负面文化不制约就会渐形气候。当正不压邪时人们的行为就会出现道德顾虑。

5 文化具有层次性。最高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需要通过教育与宣传来达成共识,落实于行为中,才能得以传扬;第二层次是社会特征所确定的价值观,由六种社会价值观构成:政治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科学型、宗教型,随着不同时期社会倡导的价值不同社会文化会发生转化,例如中国社会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由以政治型价值观为核心转化为以经济型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观;第三个层次是个人价值观,是由个体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成分所组成,情感价值观占据了主导,如亲情、爱情等。三个层面的价值观都会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但是所起的作用不同,因人而异。

6 文化具有适用范围。不同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特定文化范畴,即文化的适应范围。例如,学术文化和官文化各自有其作用范围,如果一种文化不适合地生长在另一个文化领域中,就会出现冲突。官文化如果在高校发挥了主导作用,就会出现高校的行政化倾向,与学术文化产生巨大冲突,制约学术发展。因为官文化强调的是权力的东西,比学术文化的力量更强大。

文化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长期又艰巨的工作,需要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需要各个机构的有效运行,需要民众百姓的积极响应。

杨宜音(中国社会科学院)

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走到一个非常崭新的阶段了,我们看到好多值得关注的事实和现象,总结起来我觉得有四句话非常有概括性,这就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现在讨论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时候,要知道这个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走过新的阶段来做出的,在这里我就简单地回顾一下我们改革开放三十三年社会主要的变化。

从经济体制和结构改革这方面看,我们都知道我们的GDP增长非常快,现在的工业社会的就业结构已经出现了。根据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测算和分析,我们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到了工业社会。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的格局,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个变化也带来了职业群体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职业类别上有了很大变化,而且收入状况、文化水平、消费结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等各个方面都随着在变化,中国社会形成的职业结构群体可以分成十个阶层,形成一个上下结构。这个结构的分化和企业群体的多样化又导致了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这样使利益分配不均,社会矛盾严重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所以,我们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从收入分配比较平均的国家到了一个收入差距比较大的国家。

我们看城乡结构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最近正在筹备一个城市化与社会心理的高层论坛。通过筹备这个会议我们了解到,在

1949年的时候,中国城镇人口只有5700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从1978年到2011年这32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多上升到接近50%。人口的结构也因为我们的人口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降低了生育率,但是同时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步入老年社会了,核心家庭是我们整个家庭结构的主要模式,代际结构的变化也变成了我们城市人现在开始熟悉的“4-2-1”的形式,老龄化和家庭的小型化对家庭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

在这些变化下,社会组织也在变,原来我们最熟悉单位制现在已经式微。很多人的生活慢慢从单位走向社区,走向社会,现在已经有60%以上的从业人员是在非单位制的组织中工作。社会分层和流动也发生了变化,大家都知道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农民工现象,或者叫进城务工人员现象。以前我们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个基本阶层,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阶层结构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以及城市化进程当中城市房屋拆迁,农民失地问题的凸显,直接导致了官民关系、劳资关系、地区关系、城乡关系的紧张。所以,近些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增长很快。

另一方面,我们看社会流动的情况,整个社会结构慢慢稳定,社会流动的空间越来越小,通道不是很畅通。所以,就出现了很多被社会学家称为“社会断裂”这样的一个状况,我们可以看到“蚁族”、“蜗居”、“考碗族”等现象。发现社会矛盾不是局限在一个地区或者某一个年龄段,或者是特殊的群体,而是弥散在整个社会,国家、市场、个体之间的关系都在进行调整。例如,在讨论农民工的问题时,我发现农民工的问题反映了整个社会变迁的很多关系,比如官民的关系、城乡的关系、贫富的关系、地域的关系,等等。可以说,很多现象和现实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我们从整个经济社会的变化,就可以看到在心理层面,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层面也有非常多新出现的问题。比如刚才杨玉芳老师提到的价值观的问题,比如我们说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盛行的问题,还有道德缺失(典型的是,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都成为整个社会要讨论的问题)、诚信缺失、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生活中风险、不安定因素的增多,社会网络慢慢地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社会支持网络在缩小,社会归属感、社会的认同感都比较弱。我们的社会价值观、社会舆论在整合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功能上都是值得进一步去讨论和发现它的问题。这些就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或者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研究中,都不得不面临的社会转型的背景。这个转型和非常有名的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卡尔,布兰妮提到的“大转型”的概念非常相似,也就是我们这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整个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走向一个社会重构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心理学家应该提高对社会转型历程的敏感度,应该全面的讨论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来揭示个体、群体和社会变迁之间相互的关系,探讨我们这个文化在大变革的时候重新建的方式。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这个决定正确地指出了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的引领作用,它提出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要协调发展,我也特别期待可能将来中央的工作会议能有一次社会心理学的工作会议,或者叫做心理建设的决议。孙中山先生早在《建国方略》里就提到心理建设的概念。我认为,心理学真正的春天已为时不远了。文化建设给我们搭建了一个非常大的平台,因为在这个方略里提出了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这个提法就给心理学家服务社会提出了很现实的、新的任务。

作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我们也要抓好几项工作,第一是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形成好的学术氛围,我们要为学者搭建好的优秀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更好的学术成果问世。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相比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比较年轻的学会。我们也很希望能够像今天这样,几个相关学会一起来共同讨论我们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引导我们的研究人员和心理学工作者能够用一种社会转型的视角来关注这几个学科,来推动这方面的讨论。比如说我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中央在很多文件里已经提出来这个概念,而且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表述,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个体的价值观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测量了解,怎么来引导,这些都是非常急迫的研究问题。还有社会心态的现状和调控等很多很具体的社会心理研究的领域,都是可以和这个主题联系起来的。

另外,文化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对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也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文化和社会转型应该是我们社会心理学家牢牢抓住的两个基本点。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特别思考了文化真空(cultural vacuum)、文化贬值(cultural debasement)以及文化不适应问题,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指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1998)。他看到,“中华文化可以提供一个道义的基础,从文化自觉到中西文化的交汇,以经济为先导,形成一个有道义基础的世界共同体”(费孝通,2005)。他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主动承担起认识自己文化及其定位、认识不同的文化及展开跨文化对话的任务”(费孝通,2005)。费孝通先生的思考,对我们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极富启发意义。发展文化社会心理学,开展中国文化心理的研究,从而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文化交流与融合作出理论上的贡献,也是时代为心理科学工作者,包括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咨询专家等提出的很高要求。我想我们应该特别抓住社会变迁和文化强国战略的机遇,让我们的学术能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最后,我代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预祝这次研讨会能够集思广益,形成共识,摸出创新的初步的路径,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心理建设贡献力量。

张平(国际关系学院)

我所在的学校没有心理学专业,但是,在心理学教学和科研之外,我们也做了很多定向单位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心理学知识普及和推广工作,深切感受到国家机关公务员尤其是政法队伍对心理学的需要。尤其是最近几年,很多政法部门重视干警心理健康、重视机关的心理建设,但是,在具体方法、切入点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的专业指导。

而作为心理学的专业工作者,也有很多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关于具体的做法,我们这几年有以下几个切入点:因应公务员对心理学知识的需要,广泛开展心理学普及的讲座和读物推荐工作;二是刚才樊富珉老师讲到的MAP,就是针对领导干部,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的干部和一线业务工作主要领导干部的心理服务,协助思想政治工作者真正了解人,了解人得需求,有针对性处理问题,协助领导干部找到管理和处理自己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方法,以协助提升其领导力;三是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及时有效处理一般心理问题,对心理疾病患者及时予以相应的医学介入,以避免危害工作和危机事件的发生。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的以上工作,得到相关部门和广大干警的一致认同和积极反响,在机关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觉得确实需要像今天这样的更深入的研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我相信,这样的研讨对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开展,一定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我想就结合近几年中央国家机关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一些工作谈一下机关文化。总的来说,中国的机关文化具有很强的独特性。首先,中国传统的官文化渊源流长,直接影响机关文化演进。传统官文化中的“人治”、“愚民而牧之”、“官财一体”等思想,虽历经新文化的洗刷,但是,它仍以习俗和历史的惯性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机关文化中;而新时期的机关文化是以人为本、民主、科学为基石。在我国现实情境中,这两种迥然相异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国的机关工作人员。其文化内在冲突必须将在具体的机关工作人员心理上表现出现。其次,机关文化的求同倾向非常强,是极为典型的集体主义倾向文化。高度的求同倾向,特别是向上级高度求同,保证了机关工作的高效率。同时,其本身也给身处其中的个体带来了很大压力,使得个体文化没有适度的空间。第三,机关文化是典型的精英主义的文化。在我国,进入机关的工作人员基本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这一点,我国与美国不再,在美国,大学毕业中精英人才主要是流向企业;而在中国,大学毕业的精英人才刚主要流向各级公务员体系。从每年公务员招考中可见一斑。

由于机关文化以上几个特点,使得机关文化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非常强势的文化,进而挤压了其他亚文化的表达。例如,一些机关领导强势行事的作风,往往会不经意中带入家庭文化,对家庭关系和生活带来了影响。近几年,机关工作人员咨询的案例中,这类问题占了很大部分。另外,一些领导在面对大众时,以一种强势或优越文化的姿态,并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将机关文化下的方式应到与大众对话和沟通上,结果很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出现,“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老百姓说话”这样事件。

对于身处独特机关文化中的个体,如何更好地适应机关文化也是需要关注话题。从心理学来看,文化的适应不仅发生在不同文化之间,也发生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亚文化之中。从现有一些咨询案例来看,个人适应机关文化基本有四种结果:一是被边缘化,不被认可和接受;二是纠结倾向。个人自身的个性、教育经历和机关文化不能很好地融合,不断地出现自我冲突;三是回避与隔离。个人的经历与个性很难融入机关文化,采取自我保护,即你是你的,我是我的;最后,整合与灵活。快速调整自己,相互融合,适应机关文化,并为机关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作者:张建新等

第2篇: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胡勤庆(校长)全面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副组长:雷金龙(副校长)指导、协调各项工作华杰(德育主任)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组员:

郝常中(工会主席)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培训、

讲座和心理咨询工作

公维继(心理健康教研组长) 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

公维继(保健教师)负责心理咨询室日常事务

张敬文(团支部书记)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李云鹏(年级组长、班主任)组织开展年级组心理健康教育活

肖荣龙(年级组长、班主任) 组织开展年级组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

殷宪伟(年级组长、班主任)组织开展年级组心理健康教育活

涂凤芝(年级组长、班主任)组织开展年级组心理健康教育活

张鹏(年级组长、班主任) 组织开展年级组心理健康教育活

彭中阳(年级组长)组织开展年级组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

第3篇: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调适

主讲人:胡月星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博士

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是领导干部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中组部2005年6月明确提出“要重视和关心干部的心理健康。要把对干部心理素质的考察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把干部的心理调适能力作为衡量干部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北京市委组织部有关领导也明确提出,要把领导干部的心理建设、心理卫生引入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

关注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是引导社会心态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需要。内心的和谐、良好的心态,不仅是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特征之一。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者阶层,他们的心理和谐与广大群众的心理和谐有着密切关系。领导者如果具备阳光心态和崇高人格,在实施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和影响中,就会做到亲民、爱民、为民,真正当好人民的公仆;就会事事处处作表率,对社会心态产生积极的引领、感召和凝聚作用,并进而带动起和谐向上的社会风气。如果领导者的心理不和谐、心态不健康,急功近利,颐指气使,不抚慰民情,不体察民苦,就会给群众造成心理伤害和实际利益的损失,而伤害和损失造成的挫折又会引起群众的不满意情绪和攻击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本次讲座,我们邀请到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胡月星教授,为大家就“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调适”为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

本次讲座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心理健康及其重要性

2.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3. 领导干部的主要心理障碍

4.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5. 增进心理健康调适能力

第4篇: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您好!为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行这项问卷调查。问卷填答不记名,结果无对错之分,请在符合您意见的选项序号上画"√"。非常感谢。

1、您的性别:①男②女

2、您的年龄:

①35岁以下②36—45岁③45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

①高中和中专、职高及以下②大专③本科④ 研究生及以上

4、您的工作单位属于

①市直机关②事业单位③镇街

5、您的级别:

①副科级领导干部②正科级领导干部③处级领导干部

6、您认为加强领导干部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性?

①很重要②比较重要③可有可无④不重要

7、您是否感到嗜睡、倦怠、无力、注意力不易集中、健忘?

①经常②有时③偶尔④从不

8、您是否感到紧张、心情烦燥、不踏实?

①经常②有时③偶尔④从不

9、您是否感到郁闷、空虚、兴致低落?

①经常②有时③偶尔④从不

10、您是否会控制不住脾气,与人争论,容易激动?

①经常②有时③偶尔④从不

11、您是否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友好、不支持、不重视,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对别人求全责备?

①经常②有时③偶尔④从不

12、领导干部压力大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

①工作压力②社会环境压力③生活压力④自身心理素质差⑤体制机制因素

13、您认为形成干部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请按重要性排列:————————

①家庭生活压力 ②工作任务压力 ③家庭情感或人际交往 ④职业升迁压力⑤高压反腐压力 ⑥社会负面心理影响 ⑦重大突发事件 ⑧网络舆论监督 ⑨纠纷案件

14、您对您目前工作压力的评价

①压力很大②压力较大③一般④有点压力⑤没有压力

15、您拥有良好的睡眠吗?

①从不失眠②偶尔失眠③经常失眠

16、您平均每天工作的时间:

①8小时以内②8—10小时③10小时以上

17、您预计今后您的工作压力会如何变化?

①大幅增加②有所增加③没变化④有所减小⑤大幅减小

18、您的工作压力源主要来自以下哪些方面?(可多选)

①能力不适应②竞争激烈③缺少关怀④工作任务繁重⑤职务晋升 ⑥考评问责⑦待遇问题⑧其它(请填写)

19、您认为今后您的个人发展机会将如何?

①很好②较好③一般④较差⑤很差

20、您与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相处得如何?

①关系融洽②关系一般③关系紧张④不了解

21、您如何看待“现在官越来越不好当”了?(可多选)

①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对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②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希望和期望越来越高

③组织上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越来越严格

④上级指派的任务指标造成的压力很大

⑤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

⑥其它(请填写)

22、您对您面临的社会环境压力的评价

①压力很大②压力较大③一般④有点压力⑤没有压力

23、预计今后您面临的社会环境压力会如何变化?

①大幅增加②有所增加③没变化④有所减小⑤大幅减小

24、您的社会环境压力源主要来自以下哪些方面?(可多选)

①负面诱惑②人际交往③网络舆论④利益调整⑤矛盾纠纷

⑥突发事件⑦其它(请填写)

25、您对目前您的生活压力评价

①压力很大②压力较大③一般④有点压力⑤没有压力

26、预计今后您的生活压力会如何变化?

①大幅增加②有所增加③没变化④有所减小⑤大幅减小

27、您的生活压力源主要来自以下哪些方面?(可多选)

①夫妻感情问题②住房问题③子女教育问题④社会治安问题

⑤收入问题⑥医疗问题⑦生活费用上升⑧交通问题

⑨养老问题⑩其它(请填写)

28、您认为压力在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①没感觉②正面影响,会带来动力③有些负面影响,会影响情绪 ④完全负面影响,无心工作学习⑤负面影响严重,会影响健康

29、您认为导致领导干部出现心理问题的自身心理素质因素是:(可多选)

①心理问题重视不够②不善于调整心态③能力不高履职难

④理想信念弱化⑤自我期待过高⑥其它(请填写)

30、您认为导致领导干部出现心理问题的体制机制原因是:(可多选)

①缺乏组织关爱②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机制③缺少心理疏通渠道④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⑤其它(请填写)

31、您对有的领导干部自杀事件作何评价?

①感到震惊②正常现象③十分惋惜④影响不好⑤应高度重视

32、当遇到心理压力或心理困扰时,您会选择哪种方式来缓解?(可多选)

①把工作放一放②同领导交流谈心③向知心朋友诉说④跟亲人倾诉 ⑤自我调节⑥找心理医生疏导⑦参加文体活动⑧泡吧喝酒聊天 ⑨憋在心里不说⑩其它(请填写)

33、您是否渴望假期,它可以让您完全逃避现实?

①是的,很渴望②是的,经常这样想③假期是不错,但对我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

34、您认为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应该引起重视?

①很应该②比较应该③无所谓④不太应该⑤不应该

35、您认为当前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如何?

①很重视②比较重视③一般④不太重视⑤不重视

36、您对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方面的知识:

①完全了解②基本了解③略知一二④一无所知

37、您认为是否有必要了解有关心理健康知识?

①很有必要②比较有必要③无所谓④根本没必要

38、您是通过哪种渠道获得心理知识的?(可多选)

①浏览网站②书籍或期刊③教育培训④心理医生

⑤没了解过⑥其他(请填写)

39、您的业余时间如何安排?(可多选)

①应酬交友②打牌下棋③出入娱乐场所④读书看报⑤看电视

⑥上网⑦体育锻炼⑧做家务⑨购物⑩其它(请填写)

40、您对自己业余生活质量的评价是:

①很充实②比较充实③一般④有点无聊

⑤很无聊⑥几乎没有业余生活

41、您认为防止领导干部出现心理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有哪些?(可多选)

①强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②加强正面思想教育引导

③营造舒心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④有效落实干部公休假制度

⑤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人用人环境⑥及时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

⑦改进考核为干部减压⑧平时加强体育锻炼

⑨构建领导干部心理干预机制⑩建立干部队伍心理健康保健专业机构 ⑾强化对领导干部心理素质的考核⑿其它(请填写)

42、您认为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是(选择最应具备的5项)

①坚定执着②乐观自信③沉着果敢④情绪稳定⑤心胸豁达 ⑥奉献进取⑦勇于创新⑧善于合作⑨应变力强⑩思维敏捷 ⑾心理承受能力强⑿智慧过人⒀其它(请填写)

43、您认为塑造保持良好的社会心态,必须具备:(可多选)

①要有进取心②要有责任心③要有平常心④要有感恩心

⑤要有包容心⑥要有廉政心⑦其它(请填写)

44、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可多选)

①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②拥有稳定而愉快的情绪③处事乐观④热爱生活⑤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⑥能够自我调适⑦其它(请填写)

45、您认为在领导干部考察时引入“心理素质测评”有必要吗?

①很有必要②比较有必要③无所谓④不太必要⑤没必要

46、考察领导干部心理素质您认为最需要考察的是:

①情绪状态②人际关系③行为态度④人格意志⑤其它(请填写)

47、您认为考察领导干部心理素质最有效的方法?

①民主测评②个别座谈③社会征询④心理测试

第5篇: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与调适(大纲)

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与调适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许燕

教授 2007年7月15日

心理健康的意义

• 1.心理健康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之一

• 2.心理健康是心理和谐的基本标准之一 • 3.心理健康是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一、职业枯竭的界定

• 职业枯竭(job burnout)是心理枯竭现象中的一种,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学生由于巨大而持续的学习压力也会产生学习倦怠现象。

二、职业枯竭的六大特征

特征一:生理耗竭——枯竭的临床维度

1、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 •

2、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3、身心症状: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 •

4、滥用药物、酗酒、过度抽烟等; •

5、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

特征二:才智枯竭——枯竭的认知维度

1、空虚感明显,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2、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思维效率降低; •

3、健忘,做白日梦;

4、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

特征三:情绪衰竭——枯竭的压力维度

1、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情绪烦躁、易怒、责备迁怒于他人;

3、悲观沮丧、抑郁、无助与无望;

1 •

4、冷漠麻木、无情;

5、情感资源就像干涸了一样,无法关怀他人。

特征四:价值衰落——枯竭的评价维度

1、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

2、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

3、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

4、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

特征五:去人性化——枯竭的人际维度

1、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 •

2、对他人不信任,多疑,充满批判性;

3、缺乏同情心,冷嘲热讽,将人视为无生命的物体;

4、在心理和身体上疏离他人,与他人刻意保持距离; •

5、对他人的过度反应,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特征六:攻击行为——枯竭的行为维度

1、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出现打骂无辜的人;

2、出现自残行为,极端的枯竭状态会使人出现自伤或自杀的行为。

四、职业枯竭的四大危害

危害一: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生命的早衰。 危害二: 导致人际冲突加剧,甚至家庭 关系破裂。 危害三:降低工作效能,甚至转岗、离职 危害四:降低工作士气,甚至破坏组织氛围

五、职业枯竭的两大成因

• 环境因素 • 个人因素

六、职业枯竭的理论

• Hobfoll(1989)提出资源守恒理论:

• 基本原理:人具有努力保护和获得资源的倾向,最有价值的资源损失会使人产生不安。

2 • 枯竭——工作所需的资源耗尽率大于补充率 • 心理压力产生的来源 —— 损失

• 资源寻找层次: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心理资源

• 资源投资是长期的过程,人们常会争取发展过剩的资源以弥补将来可能的损失。

七、职业枯竭的三大防治途径

途径一: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

途径二:保持温馨、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途径三:形成科学、健康的工作方式

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

理念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1、不要浓缩自己的生命;

2、找理由休息以放松自己,给自己健康恢复期,保重自己; •

3、制定现实可行的人生奋斗目标。 • ……

理念二:人力资源的优化的原则

1、合理、分层次地安排各级人员的工作,强调合作精神; •

2、防止过度内部归因,不过于承担责任;

3、不过于指责下属的失误,以正面激励为主; • ……

理念三:和谐自我的原则

1、不断学习,与时代步伐同步,提高工作能力; •

2、学会换位思维,保持乐观心态; •

3、不计较一时的个人得失;

4、学会松弛情绪,不要和自己较劲儿; •

5、学会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 ……

如何建构和谐心态

• 1. 如何提升工作幸福感? • 2. 如何确立积极人生态度? • 3.如何提升自我和谐度? • 4.如何提升工作胜任力? • 5.如何建构工作和谐氛围?

3 • 6. 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建构和谐的生活观

任何一套生活哲学,都必須有适当的方法配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希望大家配合着我们的哲学理念和方法,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联系方式:许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邮编:100875 电话:58805360 手机:13901186149 E-mail:xuyan@bnu.edu.cn

第6篇:关于保持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思考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应对竞争、成就事业、提升素质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从事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活动,内心活动往往比一般社会成员更为复杂和丰富,承担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重任,身心负荷较为繁重。因此,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是领导干部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职责,取得工作成效的内在品质要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应该是大有裨益。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现状。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心理健康的人只占总人口的9.5%;有心理问题的人则占84.5%,由于社会压力的加剧,忧郁、紧张、恐惧、失眠等已成为我国社会的“流行病”;有心理疾病的人占6%。2007年,《首都医药》杂志和精神专科医院共同对北京市的二百多名中年领导干部进行了定项精神检查,结果发现竟有近一半的干部,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不健康心理现象。香港《文汇报》曾报道,在2003年的上半年,中国总共有1253名党员干部非正常死亡。应当说,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过大是个普遍性的问题,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焦虑感突出。当领导干部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目标难以实现时,往往就会产生焦虑心理。表现出烦躁不安、情绪波动、紧张失眠、自信心丧失,处在一种忧虑、惊恐的情绪状态之中。二是抑郁感明显。有的干部面临难点工作,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当任务完不成、领导不满意时,内心强烈的挫折感、失落感,就会产生明显的抑郁感,甚至患

上抑郁症。三是强迫症状凸显。领导干部一般受职责的局限、偏重强调工作上求全、求好,这种倾向虽有好的一面,但是当事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常使自己陷于一种痛苦的境地,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等行为表现,还会出现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等。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增加了压力。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发展经济的竞拼,还有社会效益和GDP的评比排名,干部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相挂钩等,使干部“发展”的压力加大;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发展、高风险”的形势使工作任务增加、标准提高、难度加大,使各级干部“竞争”的压力加大;而“领导责任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以及对火灾、洪水和生产安全等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等,使干部“责任”担子的压力骤增。二是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增多,心理压力增加。在社会上种种人际关系的交往中,领导干部还要克服和抵御因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这种诱惑的压力也能够折磨人的心灵。身为一名领导干部,随着交往的人群和接触的范围变宽变广,来自钱、色的诱惑随之增多。要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经常保持拒绝这些诱惑的心理压力。三是不能正确看待失败,升迁的压力。有的干部习惯把在工作中因某项工作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或遭到领导的批评看做失败,还有的把升迁作为审视自己成功的唯一标准,过于追求功名。如果领导干部个人总是过于在意这些,就会感到活的很累,老感觉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这样即影响了自己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效

果,也消磨了个人的意志和斗志。四是干部管理方式不够完善,带来压力。目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未完全形成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干部管理方式,干部的工作任务不够明确,突发性工作较多,原定计划经常被打乱,该做的工作总是没有时间完成,无形中也增加了干部的心理负担。五是角色冲突,来自家庭的压力。干部除了要扮演好工作中的角色外,还要扮演好丈夫或好妻子、好父亲或好母亲、好女儿或好儿子等角色。由于精力有限,他们很难在各种角色间找到平衡,并由此形成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在家庭关系中产生不和谐,甚至出现一定的危机。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也给干部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调试。一是做到“心境和谐”。专家认为心理与心境有密切关联,都决定生存的质量。俄罗斯有个关于健康的谚语:“一切好事都是0,唯独健康是1”。中组部党建研究网有篇《谈“心境和谐”》的文章,应该让我们对“1”有新的认识。医学研究表明,心境是人身的健康之源、自强之本、长寿之根。心境好,抗击打能力就强,能够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心境不佳,承受能力就弱,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可能倒下。所以,人应当经常调整自己的状态,调理自己的心境。应懂得善待自己,在百忙之中,为自己营造心灵的港湾,修筑生命的驿站,使身心得到栖息,以便胜任事业的重荷。呼唤文明健康的科学生活方式,学会保持最佳心态,就好象一只活鱼,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工作、社会、家庭、生活的海洋。二是学会应对压力。当我们以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压力时,我们就要学会应对压力。

有效应对压力的第一点就是要接受现实,而不是去抱怨,因为抱怨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只有接受了现实才能改变现实。第二点要善于进行任务分解。任务分解就是把我们要做的事情分成四类:重要紧急的事情。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不重要紧急的事情、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第三点是要寻求协助。人各有长短,每个人最欣赏的是自己的优点,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工作最需要的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扬每个人的优点。所以任何事情不要老是一个人做,要学会寻求同事和朋友的帮助。第四就是要自我松弛。比如,喜欢唱歌,就大声吼出来;喜欢运动,可以打球,爬山,用尽全力投入一项活动,直至大汗淋漓;把心里的事情找人倾述出来等,方法很多,因人而异,总之不要给自己无谓的压力。三是切忌完美主义。要防止完美主义给我们造成的压力,它的策略是期望值每次降低一点点,这对我们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影响,还能使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比如有人把篮球架定得像三层楼那么高,肯定没有人去玩,因为它太高不可及了,大家就不会再有兴趣往里投篮。所以,目标的设定要适度。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就是说,凡是想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的人,恰恰是工作效率不高的人,恰恰是工作能力差的人。防止完美主义,关键是个人要从追求完美中摆脱出来。一要对自己的潜能有个正确的估计,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过高,更不必过于自卑。二要重新认识“失败”和“瑕疵”,一次乃至多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悲哀才能达到成功的颠峰。三要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作好的事,为自己定一个短期的目标,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会轻松一些,做

事也会较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和更有成效。总之,我们应记住一句话:“人可以完善自己,但不能完美自己”。四是正确对待进退升降。领导干部肩负着一定的责任,拥有相关的权力,享受着相应的待遇,能不能正确对待岗位的变动、职级的升降,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心理是否健康的试金石。兰州五泉山公园有副对联:“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现在,领导干部面对个人的进退去留,有些同志总是心绪不宁,甚至无心工作,跑官要官,争权夺利。党和人民事业需要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应该说,为官也是事业的需要,但不能把当官看得过重,看成是惟一的出路。为官要凭素质、走正道,不投机钻营。清代辽东知府杜石坡曾说:“我辈做官当常想到未做官以前与不做官以后,自律自严,办事不期勤而自勤,俸禄不期薄而自薄。”领导干部要有自知之明,能不能当领导干部,除了自身努力外,还有性别、年龄、专业、班子结构等多种因素,机遇是一种客观存在。应该常想做官为什么、身后留什么。做官一阵子,为人一辈子。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心平如镜,进退自如。如果一心一意谋求官职的升迁,不可能求真务实有正确的政绩观,不可能做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不可能正确对待挫折经受时间的考验,也就不可能有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第7篇:关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思考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成就事业、获得幸福的重要前提。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事关领导干部的成长和进步,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做为组织部门,对此不得不作番深入的调查与思考。

一、现情分析

在为期两个月的调查中,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焦虑、抑郁、敌意、躯体化、人际敏感、特质焦虑、幸福感、自我接受度、适意度等指标,精心设计了100个选题的调查问卷;随机抽样 35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面对面深度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县领导干部心理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各项心理指标与全国平均值基本持平,但“焦虑”值、“抑郁”值、“躯体化”值等偏高,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心理焦虑较明显。全县领导干部“焦虑”值比全国平均值高出9.6%。在工作中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急躁易怒。对外界的褒贬评价过度敏感,患得患失,且一旦遭遇挫折,便产生受挫心理,久而久之,对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失去自信。

二是抑郁感较突出。全县领导干部“抑郁”值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2%,这在乡镇领导干部中表现尤为突出。部分年龄偏大的领导干部,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看到“同仁”一个个得到提拔重用,自己仍然“涛声依旧”,便产生挫折、失落情绪,索性做起了“撞钟和尚”;有的认为政绩平平,提拔无望,便开始得过且过,开始熬年头、熬资格、熬待遇,当起了“维持会长”。

三是躯体化问题凸现。躯体化是指由于心理痛苦而引发的身体不适,其症状为反复出现的头痛、胸闷、心血管、胃肠道不适等等。调查显示,全县领导干部“躯体化”平均值比全国高出10.8%。特别是因工作忙碌而很少运动的领导干部躯体化值比有良好运动习惯的领导干部高出25%。

二、寻根溯源

干部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工作环境复杂、工作任务艰巨等外因,也有自我素养欠缺、调适不够等内因。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造成心理紧张。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盛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突出,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艰巨。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各项工作指标,面对上级的考核、下级的评价、同级之间的比较,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2、竞争压力过大致使部分领导干部心理有些扭曲。一方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社会里,地区与地区之间有竞争、部门与部门之间有竞争、单位与单位之间有竞争、家庭之间也有竞争,作为部门、地区与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一家之长,置身于竞争的核心位置,必然会导致心理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单位内部职位晋升的竞争加剧。有的领导干部看到资历并不如自己的人得到提拔重用,自己仍“原地踏步踏”,既不能“跑官要官”,又没有勇气“毛遂自荐”,只能黯然神伤,对群众没有感情,对工作没有激情。

3、部分领导干部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访谈中发现,有不少领导干部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知之甚少,不注意发泄和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甚至有个别领导干部讳疾忌医,认为有失身份,故意掩饰自己的心理压力。有的干部谈到自己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了解一些常用的调适方法,但有时工作打不开局面,心理压力加大,简单的调适方法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种情况在年轻干部和新任领导干部中表现更为突出。

三、维护有道

一方面,从主观上加强心理保健。一是要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身体和行为健康的基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佛家的养生之道便有“养生先养心”之说。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使身体得到健康,从而身心俱佳,而不是身心俱疲,甚至身心俱“病”的去开展工作。二是要摆正心态,学会调适自己。要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襟怀;要培养良好的德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注重心理调控的方法,可以采取音乐疗法、运动疗法、旅游疗法、艺术疗法、洗浴疗法等多种细节的方法,经常为自己做心理按摩。三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我。要力求使自己成为“多面手”和“一专多能”的通才,以胜任日趋复杂的综合性领导工作;要时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关注业务的走向,加强知识的点滴积累,厚积而薄发。只有把各学科知识融汇贯通,才能消除“知识恐慌”,摆脱心理空虚的阴影。

另一方面,从客观上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一是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广大干部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二是要从心理健康方面多关心、爱护干部。要保证干部每年有一段集中的休整时间,使其工作张驰有度;要坚持定期组织体检和心理健康评测,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为干部心理健康奠定基础。三是要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关注他们的工作状况和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要强化在干部提拔任用、岗位调整等特殊时期的谈心谈话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组织部门可选择合适的时间、场合,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与存在心理问题的谈话对象真诚坦率地沟通,帮助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确保他们健康的生活,愉快的工作

健康的心理是一种心态、一种修养、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胸怀和气度,它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因此,必须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

一、应重视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活动方式、思维方式正发生巨大变革,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压力日益加大,给人们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有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约占人口总数的20%以上。领导干部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不可避免地也会碰到心理问题。领导干部从事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活动,工作相对复杂,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内心活动往往比一般社会成员更为复杂和丰富。这个群体承担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重任,身心负荷较为繁重。他们比一般人担负的责任更多,因而也就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的责任心,而责任心的背后可能还有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由此所生产的焦虑感、危机感、烦恼痛苦等心理负担比一般人更多、更重。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干部的心理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这种被忽视是双重的:被自己忽视,也被他人忽视。一方面因为他们工作太忙而无暇顾及,正是在这种繁忙和奔波中,领导干部无意识地将自己心灵中宝贵的东西逐一地丢弃、失落了。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的管理更多的是关注其工作完成的好坏,当地GDP增长了多少等,教育也往往从政治上、思想上考虑较多,对领导干部的心理缺少关注和指导,缺少关爱,缺少呵护,缺少保健。从总体上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是健康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表现出坚定执着、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奋发有为等良好的精神状态。但也要看到,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因为心

理负担过重而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甚至有个别领导干部心理严重失调,导致精神崩溃。剖析当前一些干部违纪违法的案件,我们会发现,有些领导干部的人生之所以出现“滑坡”,既有政治思想上的因素,也有心理方面的因素,更多的情况是,有些领导干部缺乏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对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矛盾“看不开”、“想不通”,坏情绪得不到释放或化解,最终抑郁成疾,对身心造成较大的损害,甚至影响工作和事业。因此,培养领导干部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

二、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因素一是领导干部肩负重担的压力。各地区、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你追我赶发展经济的竞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GDP的评比排名次,干部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相挂钩等,增大了干部“发展”担子的压力;而“领导责任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以及对客观上存在的如火灾、洪水和生产安全等“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等,使干部“责任”担子的压力骤增。

二是社会的压力。由于目前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社会机制正处于转型期,一些改革方案还不够成熟、不够健全。干部在发展与责任的双重压力下,还要再分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我国特有的官场关系和社会关系。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无论哪一级干部,都不得不重视营造、平衡和妥善处理上下左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迎来送往、接待上访”,“左右逢源、四处结缘”,已成为当代干部典型的生活状态特征,这对干部无形中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同时,社会对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百姓也要求领导干部“极度完美”,同时,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不小心,你可能就不与时俱进了,你就被无情淘汰了。有时,有委屈无处说,对上级不敢说,对同事不能说,对亲朋不愿说。

三是各方面诱惑的压力。在社会上种种人际关系的交往中,还要克服和抵御因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这种诱惑的压力也能够折磨人的心灵。身为一名领导干部,随着交往人群和接触范围变宽变广,来自钱、色的诱惑随之增多。面对各种诱惑,你往往难以保持平常心。视金钱如粪土,说起来简单,但没有相当强的意志力,要抵制住这些诱惑谈何容易。尽管每天都在给自己敲警钟,可这种心理感受无法与人说。还有一种手脚不干净的领导,“谈腐色变”。由于时刻担心自己的腐败劣迹暴露,心理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有时根本无法安心工作。

四是家庭的压力。领导干部也有家庭,有妻子儿女。由于他们必须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从而使一些干部内心有一种愧疚感,导致在家庭关系产生不和谐,甚至出现一定的危机。有的领导干部经常带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工作,在人面前还得装成若无其事,其心理负担可想而知。

五是领导角色成长困境的压力。领导角色的成长是指领导角色在素质的提高、事业的成就、权威的增强、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社会影响力的扩大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相当多的人都具有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领导角色身份。但从整个社会的范围来看还有更为巨大的人群希望担任领导角色的愿望难以满足。即使从已担任各种领导角色的群体来考察,不仅级别低的、晋升不顺利的领导抱怨怀才不遇、用人不公,而且那些在他人看来已经获得很高的地位和“官运”很好的领导,同样存在着强烈的焦虑感,认为自己还应升得更高、升得更快或者应该更有成就、更有权威。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觉得是很光彩的事情。如果在某一个台阶上停留的时间长了,就觉得丢了面子。因此,每当到了一定的年龄段还看不到自己被提拔的动静,看看同龄人当中的其他同事走上了更高的领导岗位,感到自己成了落伍者,总觉得抬不起头来。如果组织上还提拔不到他们,便认为组织上对他们太不负责,因而总是牢骚满腹,感到受了莫大的委屈。有些同志刚刚才跨上新的台阶,板凳还

没有坐热,便又开始盘算着下一个台阶,无止境地思考着个人的职务,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显得非常浮躁。

三、当前领导干部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

当前,领导干部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权力欲望膨胀。有些领导往往只知道“权力性影响”,以自我为中心,依仗自己的强权手段,把被领导者以奴役的身份屈服于自己看作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旦听到反对意见或权力被减,就感到极度恐慌,担惊受怕,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二是攀比心理严重。有的人认为有些人能力不强,贡献不大,但权位显赫,于是自己由不服气、有怨气到赌气,再发展到因心理失衡而利用职权贪污腐化,最后断送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政治生命。三是腐败强迫心理严重。许多领导干部在收受贿赂时,曾多次有过“金盆洗手”的愿望,但一旦给自己一个心理台阶,决定下次一定不收了,而一段时间没收到礼,又有一种失落感,甚至会变本加厉地贪点、占点。四是焦虑心理严重。当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目标难以实现时,许多领导干部就会烦躁不安,情绪波动,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五是虚荣心严重。一些领导喜欢讲排场,装门面,工作务虚不务实,言语浮夸不严谨,对表扬沾沾自喜,对批评耿耿于怀,喜欢文过饰非,弄虚作假,自我炫耀,夜郎自大。六是嫉妒心理严重。有的领导对竞争者虎视眈眈,一旦看到对方强于自己,便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斗争,往往心理斗争的结果是使自己变得偏激,带来强烈的不安心理和攻击性欲望,做出违反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的事情。

四、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培养领导干部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录像、请专家授课等方式对领导干部进行多角度、多场合的教育疏导,把心理素质作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各级党校开设心理教育课,使各级领导干部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治疗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具备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在组织部门设立专门的领导干部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配备心理咨询师,建立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师可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对咨询对象进行心理咨询。

3、认真开好班子会议。会议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的信息传递和行政协调活动,通过会议可对班子内部成员形成积极的语言暗示,教育与会人员团结协作、相互尊重、互相认同、互帮互助,共同实现目标,使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员心无二用,一心工作。

4、积极开展个别谈话活动。当前,领导干部间的谈心、谈话活动不少,但针对领导干部心理障碍的寥寥无几。组织部门可有针对性地确定某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的谈话对象,选择合适的时间、场合,与谈话对象真诚坦率、耐心细致地交流思想,使谈话对象放下包袱,敞开心扉,以达到调适谈话对象心理的目的。

5、把心理素质列为干部考察的内容。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时,也应考察干部的心理素质,对干部的心理素质进行必要的测试,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主动关注心理问题并带头学习、掌握必备的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6、合理选拔任用干部。要用“发展是真本领”的观念引导和教育干部,以“为民谋福利、为党建功业的政绩”为唯一的标尺,发现一批“靠得住、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不拘一格选人才,真正做到多为事业出干部,使各级领导干部保持好的心态,不为“上、下”而“求

索”,一心一意干事业。

7、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组织部门应加强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在科学的基础上,重视对领导干部的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促使领导干部的心理发展走上良性、健康的道路。○

上一篇:三年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下一篇:学校安全会议记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