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创新

2022-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贵州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摘 要: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创新形式,当然也承载了思政教育功能。准确把握好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各个维度方面的关系,不断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把大思政理念融合到职业教育中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去,争取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五位一体通力协同,思政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之魂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贵州;高职学生;思政教育

1 引言

国外的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国内的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201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在全民素质教育中全面铺开。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也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而是信息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学校育人的方式的创新与改革形式。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其他学科教育都应当承载着思政教育的功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育人形式的一种创新,必然也必须承载思政教育功能。在贵州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创新创业教育在地域位置、资金投入、其他资源等方面都与发达省份有一定的差距,发展方面相对滞后,在此情况下的思政教育也有所显示。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尝试通过创新创业的视域考察研究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情况。

2 贵州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截至2018年底,贵州省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各类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共70个,其中冠名职业技术学院的22个,冠名职业学院的12个,冠名高等专科学校的有7个。2015-2017,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分别是500882人、573932人、627672人,每年都平均增长约4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16824人、116794人、149037人,2017年的毕业生比前一年多了3万多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年均增加1.1万人左右。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号召,都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但创新创业的实施效果不尽理想。

3 思政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现状考察

思政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要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项目组在研究过程中,从创业准备情况、创业目的、创业过程、创业价值、创业社会效应、思政专门课程实施效果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贵州省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展开调查。分析发现下列问题:

一是思政教育的引领性不深入。创新创业教育有功利化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调查中发现15.7%的学生认为只要能赚钱就是创业。30.38%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对于“假设你开发了一款对中国很有用软件,但政府只出500万给你购买,境外的机构给出1个亿给力购买。如果你把这个软件卖给境外,不算违规违法。”高达9.98%的被试选择卖到境外,都不考虑其他的政治因素。

二是创业的意愿不强。3.7%的受调查学生在没有任何奖励的情况下不愿意参加创业大赛,33.86%的学生被动参与,在有别人邀约的情况下参与。高达40%的左右的惰性群体存在。

三是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的影响有待于深入。18.16%的被试者认为,国内外形势对自己没有影响,当然包括创业在内。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评价为一般及不到位的比例高达48.31%。30.16%的被试认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对自己没有用,说明思政课程在创新创业中影响力不足。

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7.17%的被试认为,创业与自己的理想无关,15.7%的被试回答是不知道,只有19.96%的被试对创业有较好的准备。

4 创新创业视域下贵州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探究

4.1 让创新创业教育搭载思政教育功能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也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而是信息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学校育人的方式的创新与改革形式。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其他學科教育都应当承载着思政教育的功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创新形式,必然也必须承载思政教育功能。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最终通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创造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其本身的价值。创新创业产生的价值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准才能够被接纳被认可,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精神才不背离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的一部分。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国家创新创业法律法规政策为指引,以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模拟与实战为载体。其作用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可能会在多年以后产生丰硕的成果。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法律法规政策等本身就融入了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融入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理想信念的内容。

4.2 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马德龙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并提出了“思政课”教学必须从教学观念、内容和方式上全方位改革,才可以促进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培养出“企业家型”的复合型人才。张政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出发,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服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思政教育作用的发挥,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吴丽红、徐盛栋在其论文中提到,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创业教育的有效传播体,应以创业教育为载体,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不断丰富和创新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李琳认为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两个必备环节,对学生的生活与工作有着重要指导作用。董树军与胡港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一致、内容互补,形式相同,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展开讨论和研究。有的讨论了二者融合,有的讨论了二者的联系,有的讨论了二者的目标、内容、形式等。但是都没有直接正面讨论二者的关系。课题组通过研讨一致认为,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是思政课程的载体,也就说要在实质上创造课程思政,在所有的课程中都融进思政的教育。这并不意味着思政教育的泛化,而是思政教育在专门的思政课程教育显性形式外之外又隐性形式。在本质上,创新创业教育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思政教育的引领与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不管是内容还是价值方向,其精神内核都是思政教育。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形,思政教育是魂。在这个意义上,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独立成各自的体系或者提到对等的地位都是不妥当的做法。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开来。

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不同的维度和方向上去实现教育的目的。二者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形与魂的关系。本质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说是思政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创新创业教育事实上承载着思政教育的功能,但并不是全部功能。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政的引领和指导下进行,思政教育的部分功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因为二者并非同一维度的内容,将二者进行比对或者将二者提到同等的维度,实际上是不客观不科学的。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终极目标一致,但是具体维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4.3 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功能实现的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功能的实现是必然的,但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通过特定的路径来实施的。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创新创业理论、实践、实战课程的学习,个人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养成都是创新创业教育搭载思政功能的有效形式。就实施的路径而言,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路径实施。

(1)强化价值观科学隐性渗透设计。思政教育的生命在于灵活,在于化有形于无形,在于体验式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价值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价值创造,创造的价值既包括个人的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的引导方向上,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落实到学习生活的具体事务上,培养学生的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以及感恩的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在教育中的渗透不能机械剥离出来单独进行,而应该是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以创新創业教育的基本活动为载体,融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隐性无形渗透。

(2)深度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专门思政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传统的思政教育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味、管理模式简单等特点。创新创业教育搭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并非思政教育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思政教育元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分布具有零散性特点,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首先是创新创业价值教育中的社会主义价值因素的挖掘。其次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内容、方法及措施中的道德法治元素挖掘。再次是创业实训实战中的团队精神及民族精神的挖掘。最后是创业挫折教育与感恩回馈教育中的家国情怀元素的挖掘。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思政全引领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元素,思政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元素,这是教育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思政教育作为教育的内涵性要素,同时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元素。在大局上,思政教育统领和指导教育的方向,没有方向的教育效果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在创新创业理论、实训、实战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思政教育的统领,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事实上,只要是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思政引领的教育的成功典范。

5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的思政教育作为贵州高职教育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在新一轮的思政教育为核心的大思政教育背景下,贵州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前一轮盲目高热度后持续理性降温,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遇。准确把握好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各个维度方面的关系,不断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把大思政理念融合到职业教育中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去,争取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五位一体通力协同,思政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之魂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贵州统计年鉴2018[EB/OL].http://42.123.101.206:81/tjnj/2018/zk/indexch.htm.

[2]马德龙.创业教育与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06):128129.

[3]张政.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7881.

[4]吴丽红,徐盛栋.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创新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育[J].职教通讯,2012,(18):3234.

[5]李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3):172172.

[6]董树军,胡港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22):51-53.

作者:张晓伟 周勇 张成国 颜紫云 马军

第2篇: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模式创新分析

[摘 要] 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系统发展,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融合迫在眉睫。二者的融合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综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也充分凸显了思政教育在当前教育发展中的义务。基于此,首先阐述了高职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融合的重要现实意义;其后基于二者融合的开放性、思想性、发展性、实践性、职业性五大特征,明确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立足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以及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主要路径及策略,希望以此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及道德水平的提升。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职业素质;融合模式;创新

[

一、高职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融合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企业及相关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化,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对人才的竞争,要实现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自身企业的软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基于此,对于现代人才而言,其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主要表现在其后期的职业操守及道德素养层面上,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及技术水平,还应当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协作,具备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社会中的大多数企业不仅仅要求学生的学历及成绩,更多的要求学生的职业能力及道德素养,高职学校必须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职业素养,以此满足企业及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中,应当实现与思政教学的高度统一,通过行知合一的方式充分发挥思政教学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具体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思政课程通常是开展公共必修课,教材中的大多数内容与职业素养相关联。尤其是后期章节中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及职业态度等等内容都值得学生深入分析、透彻掌握,这样才能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认知,为其快速上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展示思政教学的义务与功能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这些行为道德、职业意识等。当前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内容,大多是由思政教育心理健康、大学生创业就业等课程进行分散性讲解,而思政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我国当前的基本战略思想、政策方针、国情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并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学或多或少都涉及一些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例如创业就业、法律道德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社会中充分体现职业精神的人物案例。

二、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开放性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多元性特征,其融合了教材知识、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内容,对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征,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室外,可以是校园也可以是社会。通过对职业素养的深入分析,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应当通过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网络化的教学平台。

(二)思想性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思政教学的有序开展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且有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凸显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现出极强的思想性特征。而通过对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入,思想性特征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避免由于后期条件的优化出现功利性现象,以此确保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稳健发展。

(三)发展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应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要实现思想教育以及素养的有效融合,必须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性原则,不能盲目就业。另外,当前的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道德素养,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发其潜能。

(四)实践性

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职业素质培养,都必须经过不断地切身体会和亲身实践,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自信心,激励自身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并且通过职业标准严格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践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职业性

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与职业素养的融合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深入了解岗位需求及岗位职责,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都必须基于职业要求,根据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技能训练,端正职业态度,提高综合素养。

三、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主要路径及策略

(一)改革创新教学思想及教学观念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们的行为是直接受到理论思想的指引。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必须明确教学思想,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思政教学与职业素质相融合的重要现实意义,并且有针对性地将其纳入指导思想中,切实开展教学活动。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当前社会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职业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职业素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高职院校的相关德育教师必须积极改变创新理念,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且贯彻落实到实践教学活动中。

(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及形式

首先,在开展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将一些职业态度、安全常识融入教学内容中,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及职业导向,强调基础的职业素养,例如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其次,教师应当就职业素质进行梳理分析,立足于学生本身的专业特征,有针对性地向其传授该行业应当具备的关键性职业素养,找到职业素质教育引入的有效切入点。同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素质教育内容,还应当了解基本的职业能力;最后,思政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开展模拟训练,将企业的价值观念及文化建设有针对性的融入部分教学内容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基本结构、职能部门及岗位要求等内容。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院校中积极引入企业化教学。通过与思政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在院校中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化的管理环境,逐渐实现学生由学生角色向职业工作人员的转变。

(三)有针对性地结合职业技能开展课堂实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當前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人才的选择和管理也有所变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想快速找到工作,适应岗位要求,必须在学校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当积极组织一系列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将思政与职业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教师首先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平等和谐的角度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转变传统落后的权威式教学模式,深入分析思政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贯彻落实职业能力培养的策略措施。第一,教师应当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实践操作行为,实现学以致用,明确自身不仅仅是教师,也是学生的朋友,而在课后则如亲人一般关心关爱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提高学生思政能力的同时,强化其职业能力;第二,基于当前我国的职业素养,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其主要构成,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热爱生活,尊重他人,吃苦耐劳。

(四)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第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定期安排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研讨会,就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不同岗位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例如技能技巧、工作态度、工作经验等。再将这些知识内容融入思政教学工作中,切实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在一系列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身综合能力;第二,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例如,社会实践、综合培训、课程建设等,在学校中营造出良好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丰富教师的理论认知,提高其教学能力;第三,可以在入职前期有针对性地将职业素质相关内容融入培训过程中,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并且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再教育活动,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更新及完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实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的有效融合应当改革创新教学思想及教学观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及形式,有针对性地结合职业技能开展课堂实践,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李静.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的路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15):184-185.

[2]贺杏妹.高职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研究[J].明日风尚,2018(21).

[3]荣媛媛.高职思政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路径的相关分析[J].高考,2018(15).

[4]罗孔燕.浅谈职业素养培养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8(18).

[5]张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分析[J].丝路视野,2017,(17):43-44.

[6]杨永春.基于不同教育内容的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改进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7(15).

◎编辑 曾彦慧

作者:钱佳媛

第3篇: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思维分析

【摘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让我国各个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这种发展很多时候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站在思政教育领域上来说,信息化时代中思政教育将会面临多方面的价值冲突,无论是知识的获取方式还是知识的传播方式,这些都受到了冲击和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于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以及创新改革方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分析来提升未来高职教育整体教育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领域都收获了非常大的进步,科技水平因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对来说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与影响。在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当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仅可以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价值冲击。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家具,西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遭受渗透与影响,大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等价值倾向,这让大学生价值观念逐渐发生了扭曲与变化。具体来说,学生道德观念当下存在泛化倾向,价值取向很多时候逐渐走向了功利化,这导致学生的政治信念不够加上坚定,道德选择方面很多时候存在困惑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还会导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互联网平台中多元化文化始终在冲击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主义充分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状态,寻找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1][2]。

(二)碎片化知识获取差异。在信息化的背景影响下,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开展的过程中经常容易收到挑战与影响。在当下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智能手机已经逐渐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工具,通过手机作为载体的碎片化知识获取很多时候对于知识的构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与限制,而这很多时候与传统思政教育之间有着显著的知识鸿沟。由于传播知识以及社会范围当中这方面知识存在差异性,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多时候导致学生碎片化知识的获取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出于这方面原因,想要消除这种差异性,只有将这一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进行结合,最终才能够实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裂变式舆论传播。将信息技术作为代表的自媒体逐渐成为了公众传递声音与表达想法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通常来说存在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再加上这一过程中信息处于不断裂变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将会造成网络议程难以控制的情况。信息环境下,思政教育空间处于开放状态与虚拟状态下,学生长期处于媒体信息状态下,将会自主融入主流网络媒体当中,同时可以将这些意见逐渐转变成为个人对社会价值的整体认知。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利用这种裂变传播方式,将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将学生价值观念引导向正面又积极的方向,这是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向[3]。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对于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转变整体教学理念,将教学改革作为教学板块重构的依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网络以及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寻找真实的教学素材。信息化时代的出现,让学生的学习重心逐渐开始转移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合理应用网络及时以及多种手段培养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反思与沟通,合理确定自身角色定位,不仅仅要求教师成为知识传授人员,同时也需要成为资源共享人员。因此,在信息技术以及思政课堂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师生存在共同内部驱动力,这其中存在着共同性质的学习想法与学习思维,进而将实践作为目标,开展终身学习。

(二)开展个性化教育。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的出现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产生了影响,教师可以使用网络中的大量资料进行教学。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往往是使用教材以及其他教学文件,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影像资料来直观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影像教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除了这点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系统了解到学生在思政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教师可以在教育结束后,对学生发送网络调查表,来对学生当下想法以及思维进行调查,从而实现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通过数据把握学生思维动态。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动态信息数据库来了解学生的思维以及想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无法了解学生的思维以及想法,因此教育只能进行笼统性的教育,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在未来的大数据时代中,使用大数据系统来对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行把握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方向。通过图表以及其他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行调查后,进行精确的计算,这能够帮助未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时效性提升[5]。

结束语:在未来的信息化时代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所需要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更多,同时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希望能够在未来教学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方式来将各项科学技术和教学方式来与当下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从而让高职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教师使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到高职思政教育,才能夠保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思政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奕.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思维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5):13-14.

[2]唐贵英.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7):133-134.

[3]胡守琴.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8):60-6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杨海(1989.12),男,江西萍乡人,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本科学历,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第二作者:王绍,1993年09月,男,江西上饶人,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学历,助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

作者:杨海 王绍

第4篇: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浅析

摘 要 近些年来,伴随着世界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度的全球化发展,各国家以及地区为了提高其自身的综合国力以及国民文化素质,越来越加大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教育承担着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培养输送必要性人才的职责,而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份至关重要,不可忽视的教育工作。同时也是各高职院校整体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院校教师能否正确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能否正确引导、培养青少年的热血爱国情怀,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青少年树立人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各院校做好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是为祖国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知识文化人才,为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实后备储力的基础发展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探索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化,使得国家政府相关机构和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建设、培养,都极其重视。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其中青少年人口大约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的未来发展前景甚至关系着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教养。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下我国各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探讨,从而分析出合理、正确、有效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1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在当下的基本性格特征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的主要思政教育对象都是大学生,所以在其教育工作开展、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当下大学生普遍的自身特点,设计、制定合理的思政教育工作措施。

(1)由于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科学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部分学生严重沉迷于计算机网络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丝毫不关心。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此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大多不具备积极的学习热情,所以当下一些娱乐活动特别容易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三观”产生不良影响。

(2)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具有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和新事物的优势,但是部分学生由于家长的溺爱,又具有任性、占有欲强、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的缺点,这也增加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2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学施思政教育过程中的难题

2.1过分单一,古老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普遍都以灌输式的传授知识为主,使学生认为政治课的内容枯燥、教条,甚至有学生反映一学期下来一无所获,所以思政课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喜爱,从而严重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不仅影响了教师的学期内的教学目标,更严重扭曲了学生对学习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思政教育成果。

2.2思政教育工作不具备专业的针对性以及时效性

针对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基本特征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沟通管教模式,完善高职生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实施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有效地带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的差异与特殊性,对其进行具有时效、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

2.3高职院校不具备充足的教育设备和资金

当下,由于我国各高职院校中存在各种教育设施不完善,教育资金不充足等各种制约性现象,从而导致各高职院校对学生整体课程体系安排存在很大的弊端、不合理性。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这方面长期缺乏资金投入,以及思政教育实践基础设施的构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配合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和实施。

3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实施思政教育的有效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在思考、选择和探索。这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要尽最大可能地去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与时俱进,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在措施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利求有针对性,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各教育机构的领导组织,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机制保障,思政教育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和人格来给大学生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学生的思政教育放在首位,根据当下大学生的基本特征,正确运用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可举办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思政文化知识的热情;构建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检测监督机构,让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互配合,从而针对学生采取多方位的思政教学模式。

4结语

随着当下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趋势下,当今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需要员工具备专业的文化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技能,同时对每位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也不容忽视。一个企业整体员工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企业能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根本基础。所以重视、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输送德才兼备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翱.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

[2] 徐平.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浅析[J].科技向导,2011(11).

[3] 毕淑红.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J].党建文汇,2009(12).

[4] 黄俐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第5篇: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养成,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应用型建设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的安定繁荣、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了几点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1 多渠道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协作的思政队伍对有效进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

1.注重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辅导员必须注重自身的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从容应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思政问题和事件,增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注重修养,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良好的师德,政治过硬;要有积极健康的精?r状态,能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学会自我解压和调试;具备扎实的思政专业技能,熟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和所带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熟练应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总结管理和教育经验,提升理论水平。

2.明确职责,增强工作认同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到底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界定,他并非只是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服务者,而是一个独立的思政教育主体,是思政教育队伍中的骨干。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日常的事务管理。引进辅导员和班主任分层管理制度,班主任承担日常事务管理,将辅导员从“保姆”、“灭火员”、“勤杂兵”的身份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学生思政工作,提高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即自己是高校教师,并非是一般工作人员,从内心深处提高地位。

3.科学管理,调动工作积极性

一是对辅导员的工作要科学评价,建立适合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考核机制,不能是学生一出事就不得了,了不得,将责任全归于辅导员,即“功劳是领导的,过失是辅导员的”,而是要看其综合工作状态和对学生事件上的责任;二是从经济待遇上提高辅导员的收入,尽快实行不同于专业任课教师的辅导员职称制度,把业务成绩和理论研究综合起来评定,让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干的安心,有“奔头”;三是营造积极向上的辅导员工作环境,加强对辅导员的情感投入,注重对辅导员的关怀和心理调适,用制度管人,用人情暖人。

4.加强培训,走“专家”路线

由于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育对象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所以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不能是新瓶子装旧药,总用一个模式和方法去进行教育和管理,而应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研究学生思政教育的新理论,出现的新问题,掌握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能因为辅导员工作的繁忙,地位的重要,无闲暇时间,“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放松对辅导员的培训,特别是校外培训。

(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1.精心选拔,注重素质

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必须认真,既要看知,又要观行,选拔的学生干部必须具有模范性和群体影响力,把真正优秀又具备学生干部资质的学生选拔到队伍里来。所选的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工作能力,端正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使选拔上来的干部经过培训和锻炼,能够在学生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能够在学生管理和自我教育中独当一面,真正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

2.关心爱护,重在培养

对选拔上来的学生干部,要从学习、生活和工作各方面予以爱护,真诚地予以支持和帮助,使其真正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好老师的助手。同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带动培养,为其提供好工作的平台,教给其科学的工作方法,分配具体任务,在实践中让其锻炼和提高,帮助其做好策划,做好学生干部的参谋长。

3.扬长避短,合理任用

对学生干部的任用要合理,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构架进行岗位安排,尽量使每个干部在工作岗位上都能发挥其最大潜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要注意干部团队的合理配置,不能以性格相投来组合干部团队,而应从能力互补上去考虑,避免出现干部队伍的思维僵化,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4.加强监督,严格管理

对学生干部要加强监督,在使用上要“放的开”,但对其过程要监控,并适时给予反馈,因为学生干部兼有学生和干部双重身份,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在学生群体中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同时对学生干部要严格管理,谨防产生居功自傲心理,利用职便在学生利益面前做出不公正之事,不能因为干部对班级、系部做了些贡献就放松对其的要求。而是应因为其是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1.牢记自身重任,不降低自身素养

牢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这一重任,不能将自己等同于一般任课教师,要不断研究新时期学生生活、行为和心理、思想上的新特点,出现的新动向,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勤思考,多学习,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能够真正通过自身的示范和学识,解决学生的思政问题,不仅要成为理论的专家,更要成为实战的能手,成为思政领域的“双师型”思政教师。

2.改革方法手段,吸引学生参与

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继续沿用“老三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热闹”,学生在课堂下记得“费劲”,过分注重思政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采用讨论式、主题式、项目驱动式的教学,增加实践环节。引领学生自我认知,启发学生自我思考,带领学生一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吸引学生全员参与,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使教材只是一种载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思政教育课的核心内容。

第6篇: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彭军

18070500625江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330100 魏雅姝 13755686138江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330100

[摘 要]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入手,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社会、教师、及学生几方面进行了认真探讨,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因素的变化,民办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良好的发展遇,又面临重大挑战只有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提高民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和动力。

一、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不足。相对于当今世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直接升格而成,而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数是有个人投资兴办,孕育、准备过程明显不足,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或多或少带有中专时的烙印。旧的模式不仅教育方式和方法落后,而且不重视相关课程的设置。随着新形势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构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纵观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这些年,至今很多人对高职教育还存有很大的偏见,认为只有学习差的才上高职,特别是民办高职。总觉得民办高职院校的文凭拿不出手,对高职教育缺乏自信,缺乏战略思维。而且很多高职院校也认为自己培养的无非是普通工人。由此而导致在工作中片面强调高职的职业技能培养特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清,缺乏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片面强调技能培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现象屡见不鲜。

2、对民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虽然中央16号文件强调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全面理解及深刻体会,没有认清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性和紧迫性,依然抱有“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说说而已”的错误思想。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成是学校思政部的事情,并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主线是贯穿在教学管理、学习生活及服务保障之中的。甚至在一些专业院系中还存在这“学习专业知识比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片面的错误思想。有些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且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在思政类课程,没有认识到其他相关课程的重要性。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学的途径法方要进一步优化、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三进”工作绩效不佳。首先是教育队伍对理论的把握深度不够,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比较空泛,还没能做到既能深刻理解又能准确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精髓,尤其是对理论的重大战略作用和深刻指导意义缺乏普遍而精准的理解和把握;二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普遍趋于保守传统,主要还是依赖课堂灌输模式,探索创新明显不足。基本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语言呆板不通俗欠生动,理论联系实际略显生涩不畅,课堂上欠缺理论的光芒和现实的超越,不能从整体上解释学生面临的困惑。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从知识结构、指导教育经验、工作方式方法及创新等多方面要进一步提高。

二、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有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成为了推动社会的主要力量,社会的价值核心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被家庭、学校和社会推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性,忽视人格、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教育,学习目的的功利性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工作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高校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1995年教育部就提出了开展素质教育,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也都有这方面的要求。1998年8月.在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活动内容。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决定。2003年.教育部在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把素质教育列为一项重要检测评估内容。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的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就没有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即使有也只是轻描淡写若有若无,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距甚远。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体现出政治素质的首要性.必将导致民办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滑坡。其次.高职的党、团、协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党、团教育工作在日常教育培养工作中,往往重程序轻实效,细致的思想教育、引导少;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中重手续轻内容,对学生身心了解关心不够;一些教学系部的党组织在党员发展过程中没按程序要求办事,片面强调学生党员队伍的数量而忽视质量把关,这便降低了党组织的威信.也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面和实效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辅导员队伍工作跟不上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的辅导员对学生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工作方式方法大多停留于表面,对国家政策、学校规定和要求掌握不精,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分析和把握。另一方面是在学生的具体管理工作中还存在此起彼伏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点到为止而深度不够,以及表面上的顾全大局实则无的放矢针对性不强。

3、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随着我国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风气在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得一些学生缺乏共产主义信念,对个人素质要求不高,行为上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难免受到影响,致使在生活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生活的兴趣更加广泛。当前社会上各方面的改革,其实质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高职学生面临就业、住房、医疗等问题的压力更大,再加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及用工偏见,也势必会引起他们思想上的种种波动。

三、增强民办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强民办高职生自身管理。首先,加强对学生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管理。可以采用培训班、读书班等形式强化他们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党员,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小组,教会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去正确认识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甄别力。其次,加强日常量化管理。如实施“日常素质测评”,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表现、道德品行、法制观念等实行量化,并与评优评奖挂钩,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最后,针对学生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进社团,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把学生在公寓社团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建立学生公寓社团的自我管理组织等。

2、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一是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实事求是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动态化,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不断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只有将理论不断运用于实践,才能进一步修正并提高理论本身,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要树立课堂的开放意识。要尽量淡化说教印象,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有效地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二是在专业课教学当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实际工作中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专职思政教育教师具备一定先天优势。首先,专业课教师队伍整体比专职思政队伍阵容强大、强势得多,这就是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优越条件。其潜力必须要充分挖掘。而且专业课教师所在各自的专业上与学生具备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产生共鸣,专业课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在现实中学生也更愿意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学习。这就为专业课教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而且隐蔽性更强。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队伍一定要具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学习,一方面认真钻研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要自觉地探索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之处,使两者在同一过程中有机地融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要默契配合,相互之间要更多地交流信息、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辅导员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提高辅导员政治理论素养和工作技能,争取让辅导员成为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其主要探讨和解决学生工作中的焦点问题,建立一个“与学生一起成长,待学生如朋友”的辅导员队伍。第二,要把“如何做人”和“做怎样的人”作为辅导员的首要职责。在与学生接触交流的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与同情心、公益心、良心等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课程学习的同时,大力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调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强化了对“特色理论”的理解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文学、心理学、哲学、法学、美学等课程的教育,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民办高职生的人文知识比较缺乏,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有所偏差。例如,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更多的注重实际,,“利他”、“奉献”等观念比较淡薄、学习目标定位较低、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差、心理不够健全,他们中一些人缺少社会情感,沉醉于不良的精神需要,自尊与自卑共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看好书,吸收有益成分;多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处事能力;主动和别人交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学生要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候,准确、大胆、恰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学生是在不能“随便”发表意见的环境中长大的,真到该发表意见时,有的人就随便发表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面对的是就业,在2到3年的时间里,提高素质、技能的同时,还要尽量让他们开口“说话”。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办好特色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我们要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网络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同时对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大学生在图文并貌的氛围中,增强了德育的效果。例如,一些优秀的影片、宣传片等声像的素材,给予了学生多重感官的刺激,比单纯的讲解要生动、形象得多。其次,利用网络上开放的环境。网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突破了传统的课堂的狭小的空间,开拓了更大的学习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学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等。需要注意的是,应及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使学生文明上网。再次,开发德育软件。德育软件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三维动画、影视画面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手段,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增强教学的效果。要组织技术力量,努力开发适合高职生的高职院校德育软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德育由“平面”引向“立体”,拓展德育的空间。最后,建立德育网站。校园德育网站,要努力将严肃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使高职生容易接受,同时适当增加服务性和娱乐性的内容,例如聊天室、校长信箱等,吸引高职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其中。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版块:快捷的宣传先进文化、宣传党的政策,引导学生思想。建立师生互动版块:开展社会热点问题大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引导校园网的舆论走向。通过电子信箱、网上论坛、QQ聊天等功能实现校方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另外,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学生活动,如“名人雕象”、“名人名言”、“石碑刻字”以及经常举办高职生学术报告会、艺术节、运动会等方式来提高校园文化品味,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活力。最后,发动民办高职院校校友群的力量,让成功的校友回到母校和学生“零距离接触”,让学生直接感受大师的学识和风采,从中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

总之,民办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更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民办高职院校只有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民办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思路,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满珍,胡立和.当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OOl [2] 林丛.以人为本努力实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2 [3] 陈俊梁,王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

[4] 周国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叨.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5] 张传庚.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初探[J].职业与教育2009.

第7篇:关于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品质修养以及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是改变职业院校以技术教育作为唯一培养目标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兼具高技术与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对高校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当代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以及性格特征。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提出,旨在引导各高职院校将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职业院校的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考核、教研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一、更新理念,统领全局

结合高职院校特色,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素质培养、促进内化、终身受益”理念,并贯穿于教学始终。此教学理念突出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相契合,同时,坚持以生为本,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一)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坚持以生为本。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以素质培养为辅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你说我听”的被动局面,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增添实践环节,体现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职业特色”想融合,培养他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信念等等。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以社会就业为导向,引导他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缺乏实践经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时期,理论基础不扎实,看待问题不能够冷静、深入、理性的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社会现象,热点问题等等。

(三)促进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在教师的引导,环境的熏陶等外力的推动下,通过对外部感性材料的分析,概括,真正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将客观事物变成精神性的符号,进入人脑,内化为具体的思维对象,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指导学生制定方案、政策、计划,达到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真知、真信、真用,锻炼大学生的全方面技能,实现全面科学发展的目标。

二、创建团队、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科研创新团队”的协作精神,积极尝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团队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在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高,我们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协作精神,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多个渠道,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从教师队伍的整合中提高教学软件资源。

(一)注重点面结合,提高教师素质。在全面整体培养方面,按照“三贴近”要求,结合“05教改新方案”,围绕新课程设置的内容对青年教师进行整体业务培训,为此,组织本课程主讲教师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本课程教学备课会、年会等培训项目。在重点单科提升方面则侧重对初始学历专业单一的青年教师进行单科进修培训。要求系统地学习掌握新课改相关的非本人学历教育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理论、热点、难点及学术发展的前沿性问题。

(二)重视学习交流,开拓教师视野。每学期均请知名专家、学者给全校师生进行讲座,组织教师与专家、学者的学习交流;同时,积极到其他院校参观学习交流,开拓视野,创新思路。曾先后到上海大学、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学习交流,对青年教师开拓视野,创新思路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转变备课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在集体备课中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分类整合,定期以专题的形式由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题辅导;实行老教师和督导定期定量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评课议课制度等。

(四)健全考评制度,促进教师成长。要求青年教师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从具体教学要素抓起,按照规定,每学期定期检查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学生作业,期末对试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听课记录表等进行分析,及时向青年教师反馈分析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与多种方法相结合

课堂教学要求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做到心领神会,不仅在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运用。转变单一的灌输模式以及学生的被动角色,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初学者首次接触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可或缺的。从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接受能力和对理论的分析能力,掌握一定量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能够运用所掌握的马列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知识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仅仅注重对知识的讲授,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课堂教学要坚持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性格特征。积极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首先,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和提高,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心理距离,有利于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并及时的给予指导;其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例如课堂辩论,演讲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换被动的角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最后,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播放媒体资料等多种教学形式,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引导同学们运用理论知识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并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

四、依托实践教学,形成机制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趋势,也是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并规定一定的学时,学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课程主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社会不断变化发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要求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集中体现在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修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课堂实践教学根据我学院专业设置和人才发展目标的特点和要求,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将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课程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教学体系。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理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开展以“丰田汽车质量问题引起的抵制日货”是否合理为主题的讨论活动,不仅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同时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真正内涵。校内实践教学,则是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同样是针对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热点问题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例如:为了培养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组织学生进行诚信宣誓,开展无人售报,校园文明和不文明行为拍摄等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又如:今年12月将迎来百色起义8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百色起义革命先烈,弘扬百色起义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我院承办了“弘扬百色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百色起义纪念馆基本陈列广州市高校巡回展”,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社会实践教学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农村、工厂、社会参观、调查、服务。例如:下乡义务支教,参观访问红色之旅,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等等。同时,以社会热点为主线,我院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展开“健康亚运科学生活”宣传活动,为迎亚运深入广州大街小巷宣传科普生活,真正实现走入社会,了解社会,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能力。

五、多元考核,贯穿全程

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的开展必然带动考核方式的转变。变单一的、唯“卷面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为多元化的动态考核方式,使考核过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方式,考核理论要联系实际,考核实践成果也要联系理论,双向考核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完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趋势,考核的内容由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转变为理论+实践的双向考核。一方面,对理论的考核需要注入实践元素,将课堂讨论、演讲、发言等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以避免学生用传统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为考试专注于记笔记的行为,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头脑、入人心,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另一方面,对实践教学的考核重点在于对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评价,对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表现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由点到面,步步监督,打消学生偷懒,蒙混过关的思想倾向。同时,对实践成果的考核要考虑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程度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否敢于接受社会的再检验。

六、改研结合,效果显著

教学改革和科研相互促进,并取得了相应的教学研究成果。科研是教学改革的支撑,近五年来,本课程主讲教师深入调查研究,在科研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主持或参与了多个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如“早期公羊学的解经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和解问题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东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网络时代广州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市级)、“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研究”(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课题)等;申报成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科研创新团队”;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15部;完成教学、专业技术研究论文80余篇。

第8篇: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摘 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时效性,提升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彰显主流引领的感染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是重中之重,本文以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为例,分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探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和路径创新。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 实践教学路径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的紧密结合,是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其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学生培养为核心,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为支撑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一)人才培养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现代学徒制强调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即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评价和考核人才培养质量,且由政府主导、督察参与来推动人才培养实施的一种模式,强调育人主体不仅是高校还有企业和政府参与的特殊性。

(二)受教育者身份的特殊性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授课地点不在是局限于学校课堂,更多的是深入企业厂房,不仅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更注重实操能力,这样,受教育者具有既是学生又是徒弟的双重身份,既要参加学校理论课程的学习和企业技能的培训。

(三)课程体系设置的特殊性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有别于普通职业教育的制度,其课程体系设置不同于普通职业教育中以学校为主体,来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模式注重从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来设置学习内容、技能训练等教育活动。

二、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困境

(一)认识困境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存在重学生的专业化的偏向,弱化了思政课的教学地位,进而影响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成效,更有些高职院校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同于课堂实践等同于社会实践,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对立起来的认识严重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加大了学徒制模式下思政课实践课教学的操作难度。

(二)制度困境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其良性运行并能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离不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制度规范与支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教学指导、教学考核及评价体系;组织实施的时间、地点、课时安排及教学主管部门的监管等,在一项以“您认为影响高校思政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的调查问卷中,6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工作机制的问题,5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学校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视程度。由其可见,制度及体制规范是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保障困境

首先,在组织领导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学校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领导和机构,而且需要各系部负责实践教学的分层领导和机构相互配合、协调组织,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则思政教学部门独立完成,导致思政实践教学很难有效、规范、持续进行下去。

其次,在经费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一部分,其经费投入与使用应该和相应的专业使用相匹配,而实际是能够投入使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是微乎其微的,根本无法保障学生实践考察的?M用支付。在一项以“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您感到困惑或疑惑的问题还有那些是”78%的被调查者认为经费不足,加大经费投入是解决问题症结所在。

(四)路径困境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校企深度融合,事实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师资队伍等先天缺乏等原因,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仍停留在“学科系统化”教学模式,离向“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迈进尚有差距,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如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对接是检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基准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徒制模式在加强(学徒)工人考核评价、遵守劳动纪律和储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力提升方面的培养。而如何有效提升能力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契合点。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路径

(一)重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实践形式与培养目标

“05方案”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05方案”从政策层面说明了实践环节应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独立环节,并且应当具备可持续性、稳定性、可操作性。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办学方向。在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要探索一条适应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思政课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其良好运作不可谓不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应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结合新趋势、立足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宗旨和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契机重建适应浓厚企业文化氛围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设计,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中,凸显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

高职院校专业课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有冲突的,因此,高职院校院“校企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与专业实践教学结合,创建行业、企业实训平台,贯彻全程育人的教学指导思想,以职场训练塑造高素质职业人,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在思政实践教学设计中听取专业课教师的意见,充分挖掘梳理各类课程德育元素,精心打造由思政课、人文素质课、专业课、社会实践等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使育人工作渗透在各个学科、各门课程和每一堂课中。在一项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在哪些方面合作,”6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实践人文,43%的认为企业文化理念。可见,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融合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第9篇:关于高职思政课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理论认同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感悟、认可、内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塑造过程。高职生存在着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突出问题,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关键。高职生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根源有: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课程内容上的脱离实际,教师教学的水平不高及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等都是影响学生对理论认同的因素。因而要从以下路径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强化学科建设,增强理论自身的可知、可信、可感度;端正目标更新理念,围绕以生为本开发认知主体的认知潜能;提升教师素质,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育人作用;改善课堂教学,强化课堂理论认同教育的教学成效。论文关键词:高职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研究

一、高职学生存在着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问题要高度重视

1.高职生对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教学存在着不认同的信仰危机。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不认同主要表现在突出的“知”与“信”矛盾上。“知”指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知即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里的“信”可作“信度”、“信服”“信仰”等多角度理解。“信度”指从学生的角度看思政课的理论观点、原理及它所包含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等的可信程度,也即相不相信它的科学性;“信服”从学生内心思想情感上对具有真理性的理论内容的认可程度,也即是否认同这些理论对社会及对自身的有用性;“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尊崇并在意识中自觉自愿地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对不少学生而言知不知是一回事,信不信又是另一回事,认知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大,而对理论从内心接受并完成知、情、意、信、行的心里活动过程的真正认同则就有一定的难度,不少学生没有解决“信度”、“信服”和“信仰”的问题也即没有解决对理论的认同问题。其表现在:一是对理论内容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认为理论与现实是脱节的,理论内容全是“假、大、空”的东西;二是对理论内容的真理性持怀疑态度,认为理论的政治目的太强,阶级性太突出,全是为我所用,是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舆论工具,无所谓科学性;三是对思政理论的指导价值存偏见,认可它的社会价值或工具价值,而不认可它对自身有实用价值。

2.不解决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公共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知识类、理论类课程,它在解决了是非判断的同时不等于就解决了价值判断,必须通过“知”、“情”、“意”、“信”、“行”这样一个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外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公共理论课仅仅停留在重视认知因素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能在情感上认同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思政课不同于其它知识类课程,只注重知识、技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要根据思政课本身教学目标的实现,重在对学生进行精神生活和道德规范的价值认同教育。“认同”可理解为认可和同化,心理学中强调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也即强调对高职生对思政理论在认知、情感、态度上的接受,来自情感上的喜欢,出自内心的认可接受,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并作为外在行为的价值取向。因为当学生没有解决理论内容的真实性、真理性及指导性时,也就没有解决理论可不可信,值不值得学,学后有什么用这些学习的内生动力问题,解决不了真学真知真信的问题。这些对思政课理论不信服不认同的思想会形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和接受时的阻抗因素。这种思想和情绪上的阻抗会表现在理论认同教育的知、情、意、信、行全过程,使每一个过程的成效都大打折扣。认知难以深刻,满足于一知半解;内心情感不予认同,甚至是心存逆反;理论没有内化,缺乏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意志力;以理论指导行为,作为行为价值取向的信念不坚定;更难以把理论付诸实践,落实在自我行为的价值取向上。因而若不强化理论认同教育,解决学生真学真信真行的问题就根本不可能达成思政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3.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关键。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很好完成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应包括: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解、认同、接受及评价状况的认知标准;反映大学生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评价,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情绪、情感和情操的情感标准;反映大学生为了维护思想道德准则,在行为活动中克服内外困难和障碍的毅力与能力的意志标准;反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仰程度的信仰标准;反映大学生践行道德规范状况的行为标准。”思想政治课是高职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其理解内化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理想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也事关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大问题。思想政治课的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是传授知识、确立信念,指导行动的三重任务的统一。它不只是解决学生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关键是解决他们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为此,思政课老师要以解决知信行相统一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教育。深入分析“知”与“信”矛盾存在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对理论的不信服不认同的问题,使之从知道与理解到认可与接受,升华为信念信仰,成为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二、高职生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根源有待深思

1.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思想信仰形成冲击。学生决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不接触了解社会,相反,在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学生更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感知社会。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来自教课书和课堂上灌输的理论,还会对社会现实进行自己的解读、选择和接受。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的多元化思潮超越国家疆域跨越制度障碍向国内扩散和渗透,不可避免地对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冲击。以似是而非的理论迷惑和腐蚀青年,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顽疾和陋习如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在民主、自由、人权的外衣的掩盖下向年青一代渗透,使青年在追求开放、独立的同时更为自我和自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国内社会环境,随着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和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出现带给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多样化。市场经济的求利性,会产生“一切向钱看”的诱惑力,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追求;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容易产生不顾社会规范和不顾他人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少数青年学生受此影响而追求极端的自由散漫。社会现实的复杂多变和社会行为的失范,不仅冲击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在考问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解读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变化,回应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成为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

2.课程内容上的脱离实际等使其缺乏说服教育力度。理论来源实践并能指导实践,若理论所描述或概括的不符合现实情况,会使人失去对理论的可信度,尤其是一些理论上的高调恰恰与现实中的失范构成直接的背离或矛盾时,都会影响到对理论本身的评判和信赖程度。而思政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在教材上有所体现。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在探索与发展之中,有些原理并未成熟,有些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完善,有些观点还存在着争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二是因为在编写教材及课程时过于偏重于抽象的理论原则、原理、规律,忽视对现实矛盾的分析和现实问题的解答。课程内容往往很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的完善性,偏重于抽象的理论原则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而某一原则它的现实可行性如何,怎样解释或解决社会现实矛盾却缺乏说服力。三是因为教材内容过于泛化,如概论课几乎涉及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方方面面,是我国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概括和高度浓缩,受老师水平和授课时间的限制,根本没有办法讲深讲透。

3.教师教学的水平不高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的不信服。教师理论功底的深浅,教学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尤其是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的高低对于解决高职生对理论不信服不认同,提升教育教学成效至关重要。学生尊其师才信其理,只有学生心悦诚服地相信老师讲的是真话,教的是真理,才能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真信,对真理的信服问题。而学生对老师的钦佩和信服程度与老师自身的多种因素有关联。一是与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低呈正比,老师能否把抽象的理论讲深讲透,能否深入浅出并轻松愉快地阐述原理讲明道理,尤其是老师是否深入社会了解现实,是否有正确的政治视野和辩证地分辨能力,能理论联系社会及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二是与老师的人格魅力有关,老师备课认真,教态端正,精力充沛,为人诚恳,诲人不倦,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感人,所讲出的道理也会显得真实可信,反之,如果老师夸夸其谈,东拉西扯,言之无理,这样极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厌烦、甚至逆反。尤其是教师自身信仰与信念不够坚定,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不能及时澄清,甚至在课堂上发牢骚,说怪话,更易造成学生对他反感和对理论的不认同。三是与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有关,若教师没有采取民主的、开放的、多样的教学,仍然坚持专制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得,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来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训练习惯,也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四是与老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及课堂掌控能力有关,有的教师不懂教育学、心理学,不会采用欣赏式、鼓励式教育教学,批评人太直白或太激烈,不尊重人或不懂得满足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一个阻抗认同的因素。一是远离现实的当代高职生对政治缺乏感性认识而无意于政治。在校的高职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物质充裕的年代,生活在家庭幸福的环境中,在学校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远离政治的方式生存,生活中似乎没有感受到过有精神引领的需求,学习理论完全是一种来自外在的你要我学的强制力。二是一些没有经过社会磨炼,缺乏远大理想信仰的高职生,不少人立志挣大钱而不是立志干大事,因而对政治素养及德育素质的必要性缺乏认识,感觉不到德育对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三是也有少数学生是受到社会或家庭、社区、同辈群体中存在的不良示范效应的影响,对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存在很多误读、误判甚至逆反,也就无法产生高层次的对思政理论这类充实精神生活和道德取向的需求。四是受学生早期已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影响,早先接受的理论观点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相背离就影响到学生今天的学习,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接受与认同。总之,如何消除学生已有的阻抗因素,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引领他们产生高尚的精神追求,解决一个不是你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的内生动力问题至关重要。

三、高职思政课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路径及对策思考

理论认同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感悟、认可、内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塑造过程,是从知识认知到情感体验到信仰构建到意志支持再到行为实践不断循环反复的认知、内化、认同、自我提升的过程。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路径都要指向使受教育者排除认知上的枯燥,情感上的困惑,信仰上的排弃,行为上的不坚定,激发教育对象自身去完成认知、体认和内化,完成自我成长与超越。

1.强化学科建设,增强理论自身的可知、可信、可感度。首先,教材要贴近社会现实使其更具有可信度。理论界与教育界需通力合作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教材克服它自身存在的一些如脱离实际,过于抽象或宏观等问题。理论要跟上变化的实际,理论不仅能够说明实际,而且能够指导实践,这样才能树立“两课”的理论权威。教材定位上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思想,文字语言上增强可读性,使其更易于理解,让我们的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仅可信而且可学,易于理解和感知,从而真正解决思政课通常被认为的存在“假、大、空”的问题。其次,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注意把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把宏观的抽象的理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转变成微观的具体可感知可体认的知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放在它所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并关联到老百姓的利益得失中,让学生明白务虚是为了务实。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主题之中。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感兴趣且对引领学生精神世界有益的内容重点学习,着重点放在打开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的情趣,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2.端正目标更新理念,围绕以生为本开发认知主体的认知潜能。首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应是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素质上,也即具有一定的眼界、情趣、境界的人。具体地说就是要培植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个性,使他们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和幸福人。从这一教学目标定位而言,老师的教是确立以学生为认知主体,设法帮助学生扫除阻碍认知的种种思想障碍,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角色,老师的教不是呆板地教授书本上的理论,而是教学生怎么去理解、消化、认同理论并构建自己的价值标准,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认真思辩中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辩证思维、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素质。学生的学更需要在明确学生目的端正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自觉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培养自身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经历知、情、意、信、行的心理体认活动过程完成对理论的认同,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标准。其次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强化生本教育、素质教育提升理论认同教育成效。要以学生为学习认知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素质教育在于其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围绕着提升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原理、原则类知识。在坚持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重在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它要借助于多种教育教学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社会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写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使学生能形成和表达他们的自己看法和感受,教师应提供有价值的评论或总结引导。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学习资源中,挖掘学生自身认知、体认、思维等各种潜能。目的在于以此排除认知阻抗,消解认知懈怠,提升认知能力,增强内心感悟。

四、提升教师素质,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育人作用

首先,提升教师理论及综合素质,增强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通过渊博的知识、坚定的信仰、真挚的师爱、品格的魅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亲切、依赖、信服。学生又会把对政治教师的这种情感喜悦、内心认可转移到政治课的学习中,对教师的观点心悦诚服,遵从教师的教导和顺应老师的精神指引。政治课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的修养以及政治理论的修养,通过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善良慈爱的品德,锐意进取与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作出表率,发挥情感育人的作用。

其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教育办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慧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人类天生是“乐于求知”和“恐于无知”的,人类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厌倦一定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自身以外的原因。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泯灭了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使教育者所传导的观点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认同。诚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华,是熟能生巧、巧而生变的产物。有待每位老师不断地探索与提升。

五、改善课堂教学,强化课堂理论认同教育的教学成效

首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理论说教法、直接灌输法、学生参与法、讨论法或辩论法、人格感召法、情感牵引法、直面以陈法、恒中有变法等,教师应做教学方法的有心人,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创造性地运用与发挥,努力探索出生动活泼的切实有效的形式。大胆采用专题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专题调研、项目开发等教学模式,这多种模式讲究的都是教师当好主要引导者,在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学生要解决好学习目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为我学,作为学习主体刻苦钻研,深入思考,理论联系社会及自身实际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运用现代网络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多种感官感知理论,提升理论认同教育成效。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课的资料,使学生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内容,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知和情感认同,让学生在感官的冲击下更易于接受教师传播的观点。

上一篇:一个产业工人的中国梦下一篇:学习心得忏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