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评价资源分析 ——以环境新闻语篇为例

摘要:生态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掌握了更多的生态知识。然而,生态知识并不必然导致生态文明行为。当前,生态危机仍在不断加剧,人类仍然面临着不能持续发展的困境。面对生态危机,生态意识培养与环境道德内化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语言是塑造生态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批评语言学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还可以通过语言得到改变与再造。但是批评语言学以语言中的权势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少关注生态问题。生态语言学是兼顾语言的意识形态和生态问题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范式之一是生态话语分析。生态话语分析以语言对生态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语言系统和语篇中的生态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话语分析得到极大发展,学科体系和生态哲学思想得到快速建构,实证研究逐渐覆盖到更多具体的生态语境中。但是,生态话语分析在评价资源分析和语言策略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生态话语分析的语言参数重概念意义轻评价意义,评价资源与生态意识的相关研究不足。其次,全面考虑所有评价资源的分析框架尚待开发。最后,针对生态意识培养的评价策略鲜有研究。鉴于此,本文以生态话语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生态话语中的评价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态哲学和评价理论、语义场及系统功能语言学逻辑语义关系理论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量化分析法,以环境新闻语篇为例,系统地研究生态话语中的评价资源,以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生态话语中评价资源的分析框架包括哪些内容?(2)环境新闻语篇中显性及隐性评价资源的使用和分布特征是什么?(3)如何使用评价策略提升读者的生态意识?本研究首先通过讨论生态哲学中人类中心主义等基本问题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尤其是评价理论中积极话语分析、主体间关系思想,整合评价资源,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生态话语评价分析框架,然后以此框架分析环境新闻语篇。为了弥补生态话语分析中汉语语料研究的不足,并为汉语环境语篇写作提供建议,本研究按照主题相关度、语类均衡、奖次由高到低和年代均衡四个标准,从“中国新闻奖”(2009-2018)的环境类获奖作品中收集汉语语料。对其中30篇作品的态度、介入、级差、被评价者等进行标注,进而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在讨论人类主体性、特殊性、人类利益正当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悖论和动因,以及“人类中心”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等基本生态哲学问题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作为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个体与类范畴和时间与空间维度三个方面(六个因素)把握生态问题的整体性。“以人为本”的整体生态观认为,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生态关系的重要部分。态度资源调节语篇内人类主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对话资源(介入和级差)调节读者与作者之间关系。此外,语言是否能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还受语境影响。因此,评价分析框架应包括态度、对话空间、生态主体、语域和语类等参数。第二、根据生态话语的评价分析框架,对语料库中的铭文进行标注与统计,发现获奖环境新闻语篇中评价资源分布具有以下特征:在态度资源方面,态度各子系统在类型上倾向于鉴赏和评判,在极性上倾向于积极。态度意义指向的对象以人类为主,出现最多的被评价者是个人。从各新闻体裁中的态度频次来看,相对于消息和评论,通讯的情感和鉴赏资源明显分布更多,而评判资源略少。从态度子系统内部来看,高兴和安全是情感子系统的主要范畴,并且消极情感所占比例大于消极的鉴赏和评判在相应的子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鉴赏资源整体倾向于积极,消极的鉴赏多体现为结构,并指向局势。评判资源在消息中占比最大,在通讯中最小,评论/副刊居中。鉴赏与评判资源均建构两种自然形象,一种是美好、珍贵、值得尊重的道德楷模形象,另一种是强大、可怕、无情的破坏者形象。此外,自然的情感总是与人的情感缠绕在一起而发挥作用。在对话资源使用方面,获奖环境新闻语篇中态度意义以自言的介入形式为主,借言为辅。在借言内部,扩展资源最多。总体上看态度的协商空间有限,语篇的理想读者主要是言语社团内部成员。从各新闻体裁来看,消息关照的声音最多,通讯予以不同声音的对话空间相对较大,而评论/副刊对态度的立场最不容置疑。从环境主题来看,环境管理和气候变化主题语篇的借言较其它主题多,治沙造林主题中自言最多。级差资源以语势为主,聚焦所占比例非常小。在语势中又以上扬资源占绝对优势,对话空间呈压缩趋势。但是从被调节与未调节的态度比例来看,级差建构的对话空间整体上较为宽松。此外,态度与对话资源具有耦合的倾向。上扬的语势更加明显地与消极的情感和积极的鉴赏耦合。多声介入的评判最多,并且不受体裁的限制,这表明作者在社会尊严问题上表明态度较为谨慎,在情感和审美及道德判断问题上则倾向于直言。对于隐性评价资源,本研究借鉴语义场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义关系的相关阐述,从聚合和组合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现,语义关系是各层级隐性评价机制的底层机制,并且介入与级差意义的资源也有显性与隐性之分。除语义关系之外,识解隐性评价还需要上下文、情景和文化语境的框定作用。第三、根据评价分析框架和步骤,以及环境新闻语篇中评价性语言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发现获奖环境新闻总体上比较有利于生态意识的培养。语篇中的有益性生态话语多于破坏性话语。在环境语篇生态属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环境语篇作者可以从态度资源的使用、对话空间的调控和语类的选择三个方面建构有益性生态话语。在态度资源使用上,作者可以以个人情感和审美情感促进道德情感、以消极情感促进积极情感、以“自然的情感”激发人的情感。在对话空间调控方面,扩展资源更适于搭配评判资源,尤其是社会尊严;压缩资源更适于搭配情感和鉴赏资源,尤其是消极的情感和积极的鉴赏。体裁选择方面,就环境新闻语篇来说,通讯几乎可以综合运用所有的评价策略,因此从环境道德内化的角度来说,传播效果最好。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语言学基础,结合生态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探索生态话语分析的评价研究模式,以便将评价资源与生态视角整合统一起来,从理论上充实并完善当前生态话语分析的学科构建,为生态话语中评价资源的分析提供判断的依据。在实践上,本研究考察了我国环境新闻语篇的评价特征,并为建构有益性生态话语提供有效的评价策略。

关键词:生态话语;评价分析框架;“以人为本”;评价策略;环境新闻语篇

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语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3.1 语料选取

1.3.2 分析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语言学起源及研究范式

2.2 生态话语分析的核心概念

2.2.1 生态话语和生态话语分析

2.2.2 生态主体

2.2.3 生态哲学与生态哲学观

2.3 生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

2.3.1 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

2.3.2 实证研究

2.3.3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新闻话语研究

2.4 评价系统研究概述

2.4.1 理论研究

2.4.2 应用研究

2.4.3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新闻话语研究

2.5 生态哲学观

2.5.1 生存观

2.5.2 人本观

2.5.3 共生观

2.6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生态哲学相关理论

3.1.1 从生态哲学到生态观

3.1.2 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

3.2 评价理论

3.2.1 积极话语分析思想

3.2.2 主体间关系思想

3.2.3 评价的语义及词汇语法资源

3.3 语义关系理论

3.3.1 语义场理论

3.3.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逻辑语义关系理论

3.4 小结

第4章 生态话语的评价资源分析框架

4.1 “以人为本”的整体生态观

4.1.1 “人类中心”与“以人为本”

4.1.2 “以人为本”内涵升华

4.1.3 整体生态观的三个方面

4.1.4 两种生态观的生态话语分析对比

4.2 生态话语分析的阶段与语义层次

4.3 生态话语评价资源分析框架及步骤

4.4 小结

第5章 环境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

5.1 态度资源的识别与标注

5.2 态度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

5.2.1 态度子系统及极性的分布特征

5.2.2 不同新闻体裁的态度资源分布特征

5.2.3 被评价者的分布特征

5.3 情感资源的分布特征

5.3.1 情感与新闻体裁

5.3.2 情感与生态主体

5.4 鉴赏资源的分布特征

5.4.1 鉴赏与环境主题

5.4.2 鉴赏与生态主体

5.5 评判资源的分布特征

5.5.1 评判与新闻体裁

5.5.2 评判与环境主题

5.5.3 评判资源与生态主体

5.6 小结

第6章 环境新闻语篇中的对话资源

6.1 对话资源的识别与标注

6.2 介入资源的分布特征

6.2.1 介入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

6.2.2 自言资源的分布特征

6.2.3 借言资源的分布特征

6.3 级差资源的分布特征

6.3.1 级差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

6.3.2 语势资源的分布特征

6.3.3 聚焦资源的分布特征

6.4 态度、介入和级差的耦合

6.4.1 介入与态度的耦合

6.4.2 级差与态度的耦合

6.5 小结

第7章 环境新闻语篇中的隐性评价资源

7.1 隐性评价意义的识别

7.2 隐性评价的语言机制

7.2.1 隐性态度

7.2.2 隐性介入与级差

7.3 隐性评价与语境

7.4 小结

第8章 生态话语的属性分析与评价策略

8.1 评价、观念与行为

8.1.1 从评价到观念

8.1.2 从观念到行为

8.2 生态话语的属性分析

8.2.1 作为被评价者的生态主体

8.2.2 态度与生态关系建构

8.2.3 作为读者的生态主体

8.2.4 对话空间与生态关系建构

8.2.5 生态话语的生态属性

8.3 生态话语的评价策略

8.3.1 态度资源的使用

8.3.2 对话空间的调控

8.3.3 体裁的选择

8.4 小结

第9章 结语

9.1 研究结论

9.1.1 生态话语的评价分析框架

9.1.2 环境新闻的评价资源分布特征

9.1.3 生态属性分析与评价策略

9.2 研究启示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环境新闻语料来源

附录2 语料标注赋码表

附录3 环境新闻语篇分析样例

致谢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上一篇:旅游产业文化创意论文提纲下一篇: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