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

2023-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部署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春季学校食品安全工作

近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春季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春季学校食品安全工作。

《通知》强调,市场监管、教育、公安部门要紧密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督促校外供餐单位和学校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要求校外供餐单位和学校结合寒假时间长、贮存的食品原料易过期变质特点,重点做好食品原料等的食品安全隐患排查;进一步强化学校及学校周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大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

《通知》提出三方面具体措施:第一,校外供餐单位和学校要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3个有关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具体措施;重点是认真排查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严格采用蒸煮、热力消毒柜消毒等多种方式消毒餐饮具,保持加工制作和就餐场所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第二,校外供餐單位和学校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自查自纠;要全面核查清理所有食品原料,重点是已开封使用的食品原料,防止过期变质;在加工制作食物时,应保证食物烧熟煮透,生熟分开。第三,市场监管、教育、公安等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统筹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和春季开学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制定方案,细化措施,将工作抓紧抓实抓细。

第2篇:浅谈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摘要:春季是常见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传染病种类较多,而且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这与气候以及病菌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此,需要认真分析传染病类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本文对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类型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春季;传染病;预防;

在我国,春季是常见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这与气候以及病菌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当春季来临时,气候温度仍然较低,也使得人们集中于室内活动,彼此接触较多?再加上门窗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室内与外界的空气不流通,较高的室内温度给病菌的繁殖带来有利条件?春季传染病种类多危害大,因此,需要认真分析传染病类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类型

春季发生的传染病种类较多,而且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这些传染病不仅对成人健康不利,也会损害到儿童,特别是由于儿童的抵抗力较弱,患病的概率更大?在春季,常见传染病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称流感是因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染,也可以通过被病毒感染的物品来传播?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临床症状:主要是头疼?咳嗽?发热?全身酸痛?畏寒等?

易感人群:一般人群都易感染流感,被感染后,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是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因而会出现反复感染发病?

2.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在冬春季节最易发生?如果没有经过麻疹疫苗接种人群在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麻疹患者年龄多分布在1-5岁?

传播途径:唯一的传染源是病人,病人通过的眼?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痰?鼻涕等来进行传播,患者尿和血液中也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人被麻疹病毒传染后,经过10-11天的潜伏期,开始出现打喷嚏?流泪?眼红?怕光?打喷嚏?咳嗽等症状?第4天开始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在全身出现,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一般人群普遍容易感染麻疹病毒,但更多见于婴幼儿,但随着广泛接种麻疹疫苗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或者呼吸道飞沫来进行传播,如果直接接触病人皮肤或者粘膜疱疹液也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主要症状:首先出现发烧症状后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明显有疼痛感?部分患者也出现咳嗽?流鼻涕,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

易感人群:一般婴幼儿和儿童为易感人群,患者年龄段多分布在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容易成为感染孩子的感染源?

4.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禽流感病毒主要靠空气传播,通过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衣物?种蛋等来进行传播?

主要症状: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经过1-7天的潜伏期,出现头痛?发热?流涕?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有些病人病情严重腹痛?腹泻?结膜炎?高温39度等症状?

易感人群:一般人群都容易感染情流感,12岁以下为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

二、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春季常见传染病已经都可治疗,只要做好个人卫生,认真学习了解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办法,就能够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1.常见传染病针对性预防办法

(1)流行性感冒预防措施

当前,流行性感冒是春季最常见的传染疾病,而且流感病毒变异较快,类型众多,对流行性感冒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是接种流感疫苗,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有效预防措施?同时,要注意增强自身体质,不要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长时间逗留,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2)麻疹的预防措施

预防麻疹比较好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对儿童来说,在5?6个月大小时接种一次,在7岁时再接种一次麻疹疫苗,能够很好预防麻疹病的发生?另外,要尽量减少与患麻疹病的人群接触,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3)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并且注意房间内的通风,多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另外,要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出现病情后应当及时就医?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措施

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由禽类传播,因此,要尽量少接触禽类,在食用禽类肉制品时,应当彻底煮熟,对蛋类也要进行加工,不宜生吃蛋类?对存放的禽类食物要熟制品与生鲜分开,不能放在一起,避免病菌污染?

2.其他预防措施

针对春季常见传染病,还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一是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澡?洗手以及及时更换衣物等,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不随地扔垃圾,要经常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当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当及时洗手,或在接触过程中佩戴口罩? 二是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春季比较干燥,要注重补充水分,同时要多吃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如蛋类?鱼?奶等?多吃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三是加强群众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春季传染病多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相关知识的缺乏,不能很好的采取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因此,医疗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春季发生的传染病种类较多,而且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春季常见传染病已经都可治疗?医疗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增强自身身体素质,认真学习了解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办法,就能够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持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1] 邢敏.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J].《药物与人:相约健康》2014年第01S期.

[2] 王宏臣.春季常见传染病预警[J].《家庭教育:幼儿版》2012年第4期

[3] 一帆.有效防范春季传染病[J].《父母世界》2010年第3期.

[4] 吴平.春季常见传染病 预防知识[J].《科学咨询》2014年第3期.

[5] 韩俊锋,王子军.我国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第4期.

作者:李玉婵 刘国良

第3篇:春季猪场疾病防控

寒冬过去、春天即将来临、万物开始复苏,春季是一年当中适宜养猪业发展的季节,但也是需要从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等方面严谨应对的时期。一方面猪只经历冬天后比较瘦弱、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降低;另一方面春天气温回升,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容易繁殖和传播,从而增加疾病感染的几率,同时春季气温反复无常、一旦饲养管理有漏洞就很容易造成猪只感染疾病。因此,每年冬春之交,动物容易发生疾病和死亡。

猪春季常发病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两大类,猪瘟、副伤寒、仔猪水肿病、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喘气病、感冒等病较为常见。同时,不要忽视寄生虫疾病,仔猪渗出性皮炎也常出现在春季,主要由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了解春季生猪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有效提升生猪养殖效益,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加强猪舍环境管理、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疾病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现代农业的春季

1 春季猪舍环境特点及应对策略

1.1 气候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春季属于“百草回芽、百病易发”的季节,此时冷暖气团和气流交替、活动频繁,天气忽冷忽热、忽燥忽湿很不稳定,而且北方春季风沙较大、南方春季阴冷潮湿。动物机体对春季这种多变气候适应性较差,容易产生精神疲倦及机体防御变弱而诱发疾病。

1.2 温差

春季昼夜温差大,部分养殖场冬季猪舍保温措施比较充分、到了春季易产生麻痹大意的心理从而导致仔猪感冒、腹泻等疾病。有研究表明猪舍温差超过10℃时猪只感染腹泻疾病的机率增加20%以上。不同时期的猪只对于温度的敏感度也是不同的,哺乳仔猪适宜温度在28℃左右、保育仔猪适宜温度在24℃左右、育肥猪适宜温度在20℃左右、成年猪适宜温度在18℃左右。要做好保温工作,每个猪舍配置温湿度计、早中晚不同时期记录温度变化,力求温差不低于5℃。新生仔猪最适宜温度为30~32℃,冬春季节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母猪产仔前,产仔箱应达到要求温度30~32℃,使仔猪有一个温度舒适的环境。

1.3 灰尘

春季风沙大,空气流动会携带各种飞沫、粉尘在不同地区传播。有些猪场为了防风保温而长期密闭猪舍,而忽略了通风管理。尤其在封闭猪舍,不注意通风,这样造成猪舍空气混浊,舍内有害气体密度大增,刺激猪体呼吸道黏膜,降低猪体抗病能力,增加了气喘病、肺炎支原体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的机率,影响其健康生长发育。所以,初春季节,应注意协调好保温与通风之间的关系。

1.4 湿度

猪舍湿度同样重要,高温高湿条件下,猪瘟、猪丹毒、疥癣及湿疹等皮肤病最易发生流行,低温高湿条件下,病原体不易扩散,猪只易患各种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支气管肺炎等。不论猪只大小都要求干燥的环境,猪舍内适宜的湿度为65%左右。所以,经常清理舍内排水系统,注意清理粪便及污水,加强通风管理工作,为猪群创造干燥、温暖的养殖环境。

1.5 消毒

春季是很容易出现病菌生长繁殖的季节,气温升高之后细菌病毒的活力增加,对外界的抵抗力提高并且繁殖能力和侵袭力增加,如果猪舍消毒不彻底就会增加了猪只感染的几率。

因此,春季猪舍管理首先做好通风、干燥、保温工作,及时对猪舍进行消毒,做好卫生工作,以便能够为生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由于仔猪还没有发育完全自身的体温调节机能,没有足够的脂肪沉积在体表内,很难自我抗寒。针对这种情况,春季要注意仔猪圈舍扣棚、堵塞漏洞、挂好门帘,确保猪舍温暖。

要彻底消毒圈舍,用来苏水(浓度为3%~5%)来对用具进行消毒,用火碱溶液(浓度为2~3%)或草木灰(浓度为20%)或石灰乳(浓度为20%~30%)对圈舍墙壁、圈舍地面及周围环境进行涂刷和喷洒。在消毒之后要及时用水冲洗,这样能够避免对猪的采食量造成影响。使用刺激性消毒液后要及时通风,避免猪只吸入后造成呼吸系统损伤而诱发疾病。消毒剂不可能将所有病原全部杀灭,它的最大作用是控制病原的总数量,只要把病原数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就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消毒要有连贯性,定期消毒是科学的方法。碘和氯消毒剂是养猪场最重要的两类消毒剂,具有无味、无臭、杀灭细菌病毒能力强等优点。养猪场平时可选择这两类消毒剂进行轮换消毒。一般的消毒剂带猪消毒时进行400~600倍稀释喷洒是科学的,有疫情时进行200~400倍稀释喷洒消毒。选择消毒剂时要注意四点:杀毒力强、附着性好、渗透性高、性能稳定。

1.6 营养

同时,生猪的健康也会受到营养水平高低的影响。若能够给予生猪高水平的营养供给,那么完全可以确保猪能够健康成长,能够有抵御疾病的能力。应该基于生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来合理投饲日粮,并且按照生猪的采食情况、体重变化来对日粮配方进行适时调整。春季缺乏青绿饲料,为了增进猪的食欲,可以将饼类饲料、啤酒糟及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等)加入到日粮中。

2 春季猪舍疾病流行及预防

2.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在猪群中传播较快,冬春季节温度变化是其诱因。哺乳仔猪体温正常或稍偏高,出现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粪便腥臭,其中含有未消化的饲料,1周以内的哺乳仔猪病死率约50%。断奶猪、育成猪感染率高,但症状较轻,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佳、腹泻,持续4~7d逐渐恢复正常。该病的治疗原则为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和继发感染,常用安维糖静脉注射和补盐液内服,同时使用磺胺脒等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该病毒可被常规消毒药如福尔马林、氢氧化钠等杀灭。

2.2 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种类很多,但只有少数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才能引起人和动物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但多发于冬春时期。本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及各种应激因素有很大关系。仔猪黄痢:出生后1~3d开始发病,排黄色浆糊状稀粪,内含凝乳小块,消瘦,昏迷而死。剖检:尸体脱水严重,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体状内容物和气体,卡它性肠炎,肠系膜淋巴结弥漫性小点出血。仔猪白痢,腹泻,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糊状粪便,腥臭,病程2~3d,长的一周,管理得当很少死亡。剖解:尸体外表苍白、消瘦、卡它性肠炎,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肠毒血症,主要发生在断奶后一周左右。主要表现为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发生水肿。发病率不高,但病死率极高。体格健壮、生长快的仔猪最为常见。病程短的仅几小时,一般为1~2d。

2.3 仔猪渗出性皮炎

仔猪渗出性皮炎又称“猪油皮病”,是现代规模化猪场的一种季节性疾病,常出现在春季,是由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在仔猪出生时由于操作断脐、断齿断尾、消毒不严,或者螨虫病引起皮肤蜂窝织炎,导致葡萄球菌的接触感染而引发化脓。由于感染猪葡萄球菌后该病比较顽强,因此预防大于治疗。该病抵抗力较强,并能长时间在环境中生存。养猪场一旦发生猪猪葡萄球菌感染时,应该反复对环境的彻底清洗、消毒,以达到完整的清除该病对猪场的影响。在临床上,15~20日龄发病率最高,最早报道的有在产后7日龄的仔猪中出现。猪舍在清扫时、猪只活动难免常常会出现灰尘、加上仔猪身体皮肤的分泌物、皮屑的脱落等,在患病的仔猪皮肤表面凝固后形成灰色或暗红色的痂块。严重感染渗出性皮炎的仔猪被毛粗乱无光,有时像个“黑刺猬”。仔猪的处理措施,在仔猪进行断脐、断尾、剪牙、打耳号、阉割等过程时,工作器具应做到严格消毒,并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伤口处感染。挟外伤处理:猪仔的皮肤还非常脆弱,容易发生外伤。

2.4 猪支原体肺炎

猪支原体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消耗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猪气喘病”。寒冷、潮湿、气候骤变、饲养密度高为本病的主要诱因。疾病特征为体温及食欲变化不大,有明显的气喘、咳嗽、生长迟缓、饲料报酬低等特征。本病潜伏期为11~16d,最长的可超过1月,急慢性表现不一。急性型病例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呼吸粗快,有哮喘音,死亡率高,病程7~10d;慢性型临床表现为由少量干咳后变成连续性痉挛性咳嗽,病程长,影响生长。对于该病,一般用猪喘平、氢富马酸盐注射1个疗程进行治疗。

2.5 猪流感

猪流感全称猪流行性感冒,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器官疾病,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本病主要发生在秋末和早春及气温骤变时。病猪突然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常挤卧一起,不愿活动,呼吸困难,咳嗽,从眼、鼻流出黏液性分泌物。病程很短,2~6d可以完全恢复。如果在发病期管理不当,则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胸膜炎等,从而增加病死率。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在于前者体温稍高,散发性,病程短,发病不如流感急,其他症状无多大差别。防治本病没有特效的疫苗和药物,最主要的是良好的护理及保持猪舍清洁、干燥、温湿度适宜,可对症采取柴胡注射液、青霉素、安乃近等辅助治疗。

综上所述,春季气候变化大、猪场易流行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各位养殖户要加强猪舍的环境控制、减少疾病的发生,保证猪场健康发展。

(编辑:狄慧)

作者:王旭贞

第4篇: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

春季传染病防控,应知应晓知识点

(一)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一、病毒简介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

诺如病毒遗传高度变异,在同一时期和同一社区内可能存在遗传特性不同的毒株流行。诺如病毒抗体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没有长期免疫保护作用,极易造成反复感染。

二、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感染性强,病毒很小,而且摄入不到100个病毒就能使人发病。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

感染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可以发现诺如病毒。 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感染诺如病毒:

1.食用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污染的饮料; 2.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手接触到口; 3.直接接触到感染者(如照顾病人)。

三、临床表现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由诺如病毒引发,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症状多表现为呕吐、腹泻。

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大便常规镜检WBC<15,未见RBC。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四、预防措施

由于诺如病毒感染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发生局部聚集病例。因而我们应共同做好预防工作: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待揉搓持续10秒后冲洗干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提倡喝开水,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减少餐厅就餐,特别是无牌无证的街边小店。

3.减少外出和参与大型活动机会,杜绝传染渠道。

4.一有情况,立刻就诊,并报告学校、所在社区。

5.及时隔离: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 6.突发疫情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突发疫情后,城镇于6h内,农村于12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H7N9禽流感

一、疫情链接

据国家计生委2月15日通报,今年以来,全国共有16个省份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1月份报告病例192例,死亡79例。19日,广东H7N9感染者病例中发现病毒变异株。冬春季是禽流感的高发季节,学校人员密集,更应注意预防。

目前尚无预防H7N9的疫苗可用,病死率为40%左右。

二、临床表现

人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三、预防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强抵抗力。 (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3)应尽量在正规的销售禽类的场所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

(4)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

(5)培养良好习惯: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打喷嚏或咳嗽时应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如要吐痰应将分泌物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6)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因此,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

(7)定期对所处环境消毒,杜绝空气或环境中的传染,使用熏蒸、冲洗、喷雾的消毒方法正确消毒。

四、小贴士

1.高危人群: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业等人员及老年人或有基础性疾病者若接触活禽风险更高。

2.鸡鸭等活禽肉食:可以吃,但避免直接接触或自行宰杀活禽,注意到正规渠道购买。

第5篇: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一、 春季传染病的种类

(一) 病毒类: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手足口病等。

(二) 细菌类:流行性脑膜炎、肺结核等。

二、 传染病的特点

(一) 传染性:凡是传染病均有传染性,也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之处。

(二) 季节性:指在一年中的某些月份,季节发病率明显升高。如:流脑,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等多发生与冬春季,以春季最高。

(三) 流行性:传染病能在人群中传播蔓延,使许多人都能患上同一种疾病。

三、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一) (二) (三) 传染源: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春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和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传染病普遍易感。

四、 预防措施

(一) 提高人群抵抗力,预防接种,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二) 早期发现和管理传染源:首先要提高老师们的预防知识,加强健康检查工作。新入托、入学儿童要做好健康检查和查验接种证,了解其和传染病的接触史,有无传染病的初期症状,防止新生讲传染病带入学校。

(三) 消毒隔离工作:做到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搞好环境卫生以及食堂卫生。

五、 报告与处理

发现传染病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防疫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同时隔离病人,对所在的班级教室进行终末消毒。患者隔离期满后,由所在地医院或防疫部门出具证明方可入学。

诸葛镇卫生院

2015-04-07

第6篇:燕龛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

为科学有序地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和应对春季传染病疫情的能力,有效防范疫情在学校大规模暴发,保障学生、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学校成立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史新云

副组长:史永存 蔺怀志 史利晓

成员:白雪亮 曹海鸿 石鲜红 曹保平 曹睿智 樊大定 史凯军 王天明 曹怀福 程万金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政教处,白雪亮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曹海鸿 史凯军 王天明 曹怀福 程万金

二、明确防控职责

1、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要充分认清当前防控形势,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学校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抓的防控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

2、各年级各班级要建立春季传染病防控机制,各年级要确立一名联络员并确保通讯畅通,一旦发现病情,联络员应及时向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三、防控措施

(一)学校未发现春季传染病病例

学校未发现春季传染病病例时,要积极开展以下常规预防措施:

1.制订应对春季传染病疫情的预案、工作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

2.组织校医或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人员参加上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的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

3.加强疫情应对物资准备。学校应在厕所(洗手间)、食堂、宿舍、教室和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配备充分的洗手设施,并定期进行消毒。

4.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和教职员工都知晓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包括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以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扔入垃圾箱;不随地吐痰;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锻炼身体;自觉监测自我健康状况,有病及时就医,不带病上课等。倡导师生保持健康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5.加强教室、阅览室、办公室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与通风,特别是教室更要保持空气流通。

6.积极开展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学校的环境清洁工作,尤其是厕所、食堂、教室和办公室等公共场所。

7.坚持晨、午检制度。各班级应每日开展晨、午检,班主任要和学生干部、寝室长等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春季传染病感染症状者,要求其暂停上学,并及时就医。

8.做好学生日常缺勤登记,及时了解缺勤原因。一旦发现因急性感染所致缺勤异常增多的现象,各年级联络员应及时向学校防控领导小组汇报,学校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9.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机制,明确具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10.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当地政府及春季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部署,在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积极配合卫生部门组织开展本校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学校发现春季传染病散发病例

学校发现春季传染病散发病例后,应在强化各项常规预防措施的同时,采取以病例管理为主的防控措施,严防疫情传播。学校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学校应对病例做好登记。

2.班主任应加强与居家休息治疗患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告知患者减少与其他人员的接触,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患者的相关治疗工作。患者一旦病情加重,应及时住院治疗。

3.居家休息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后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即可正常上课,无须出具医疗机构相关证明。但住院的患者应持有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出院证据方可上课。

5.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等可正常上课、上班,但学校应要求其进行健康状况的自我观察。观察期限自最后一次接触病例后5天,一旦出现春季传染病特别是急性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报告。学校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6.出现确诊病例的班级在加强晨检工作的同时,应增加午检,以及时发现、报告可疑病例。 7.一周内,学校发现5例及以上有关联的春季传染病特别是急性感染症状者,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8.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三)学校出现春季传染病暴发疫情

学校出现春季传染病暴发疫情,应在强化上述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强化疫情监测、病例管理、感染控制、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减少大型聚集活动等综合防控措施,减轻疫情危害。学校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如健康告知书、宣传材料、电话、短信、黑板报等)做好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员工和家长的预防春季传染病宣传教育工作。

2.各年级各班级在做好每日晨检和缺勤登记的同时,应增加午检,学校每日应向当地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晨、午检和缺勤登记结果。

3.加强学校的环境、教学用具等的清洁工作,尤其是厕所(洗手间)、食堂、教室、宿舍、浴室和会议室等公共场所的卫生工作。

4.学校出现暴发疫情期间,按照“非必须,不举办”的原则,尽量减少大型聚集活动。如必须举行,尽量在室外举行;如在室内举行,必须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采取有关防控措施,如保持良好通风,同时尽可能缩短人群聚集的时间。社团和学生团体应尽量避免参加校外的活动。

5.加强对学校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不得向任何机构提供场所举办各类培训活动。

6.停课措施。疫情达到以下标准时,可采取停课措施。原则上,停课的范围应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由小到大,如由班级到全校。 (1)班级停课。

①如班级当天新发现春季传染病如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达5例及以上,或发现当天内仍有急性感染症状的学生累计达30%及以上,该班可实施停课,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②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学校报告后经调查核实并采集患者标本进行检测。确认为春季传染病疫情的,应通知学校继续实施停课,停课期限一般为7天。排除春季传染病疫情的,学校可根据卫生部门建议予以复课。

③班级停课由学校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同决定实施,同时报上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2)学校停课。

如学校因春季传染病如急性呼吸道感染休息治疗的学生过多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时,学校应报上级相关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对疫情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会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报请当地政府、春季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同意后实施全校停课措施。

停课期限一般为7天。停课期限满后,如仍有春季传染病症状的学生,需症状完全消失24小时后方可恢复上课。 (3)停课期间管理。

①停课前,除应告知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春季传染病相关知识外,应让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与学校保持联系,报告其是否出现春季传染病症状。学校应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②学校停课放假后,学校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学生的校外管理,学生应减少外出,并避免校外的聚集和其他集体活动。

③停课期间,出现轻症的春季传染病感染症状,无需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可对其采取上述散发病例的管理措施;出现重症的春季传染病感染症状者,或高危人群出现春季传染病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学校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春季传染病特别是急性感染症状,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四、严格实行防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年级组长各处室主任及班主任为本部门第一责任人。开学后,各处室各年级班级要迅速行动起来,制定本部门切实可行的防控预案,全面落实防控措施,确保责任到位、人员到位,杜绝出现工作“死角”和拖拉扯皮现象,工作作风要扎实深入,坚持实事求是,决不能走过场、表面化,开学后,学校将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检查,对因领导不力、措施不当造成疫情蔓延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7篇:红星中心学校积极开展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

学校安全卫生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底线,关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红星中心学校最近召开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包括村小负责人)“三加强”安全卫生专题工作会议。

一、加强安全监管,强化安全责任。 要求各村小充分认识当前安全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认真落实安全工作包保责任制,针对春夏季易发安全事故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目标任务,细化校园安全工作措施,把责任分解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确保安全工作责任和措施得到落实。

二、加强安全卫生检查,彻底排除学校安全隐患。 要求各村小在开学前对校舍及教学设施设备、校园安保情况、门卫登记查验制度落实情况、食品卫生安全、饮用水安全、消防用电安全、校园周边环境等进行安全自查,中心学校将进行不定期抽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责令限期整改,对不按期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责任人坚决进行责任追究。

三、加强安全卫生知识宣传,认真上好开学安全卫生教育第一课。 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安全卫生记录片,用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并通过发送致家长一封信,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安全工作。

四、重点加强幼儿园春季卫生防范管理 春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为有效预防幼儿春季传染病,中心幼儿园要紧紧围绕“预防为主”原则,开展防范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学期初,以致“家长一封信”、晨谈、家园栏的形式向幼儿家长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宣传,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加强体锻,增强体质。各班教师积极开展各项生动有趣的户外体育锻炼活动,让孩子们在跑跑、跳跳、拍拍过程中,加强运动量,增强运动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把好晨检关与消毒关。早上,班主任老师对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严格进行晨检,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不遗漏,发现疑似及时采取隔离措施。每天教室寝室保持空气清新,做好室内通风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教育孩子们勤洗手、多喝水。

第8篇:关于切实做好春季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关于切实做好春季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各小学、幼儿园:

为切实做好全镇小学、幼儿园麻疹、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防止学生群体性疫情的暴发,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特对我镇各小学、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请各校遵照执行。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校要进一步明确麻疹、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并充分认识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迅速成立春季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管理,制定方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认真落实学校晨检工作,提高疫情报告敏感性

各校校长要负总责,亲自抓,对因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校长责任。要完善晨检管理体系和学生“因病缺课”制度,对因病缺勤学生做好病因追查及跟踪调查台帐。凡发现学生有发热、咳嗽、流涕、出疹等症状时,采取相应隔离措施,立即通知家长送医院就症,并及时上报中心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电话:13956772358)。每天上午8:

10、下午2:20为全镇统一晨检时间,由班主任、保健教师负责晨检。

三、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各学校和幼儿园除在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以外,要做好疫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工作,制定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四、加大春季传染病防治宣教力度,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强化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做到"四勤"、"四不"、"一报告",即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王市镇中心学校

2012年5月2日

第9篇:春季学校、幼儿园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

为了加强我辅导区学校和幼儿园春季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学校、幼儿园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裕安区政府4月1日召开的学校、幼儿园春季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区教育局《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切实做好中小学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裕教[2010]16号)文件规定,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市区有关文件精神,以科学的观点,人本的意识,和谐的主题为中心,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管理和应急机制,切实做到对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实施措施

(一)成立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长:周宗豪

常务副组长:程华权

长:张

敏、胡世俊、许友林

员:李云梅、关传权、张

琼、翁绍明

汪宗友(每日检查情况报告人)

高绪圣(每日检查情况统计人)

(二)严格执行“两检”报告制度

1、严格“晨检午检”制度。学生上午上学、下午上学时,由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次体温检查。检查可采用询问、观察、量体温等方式进行,并做记录。学校每天由值日领导带领值班人员对各班进行随机抽查。

2、检查和抽查的结果每天下午三点前汇总、填写。5所幼儿园每天下午3点前由园长直接电话汇报,汪宗友负责记录汇总。

3、汇总表由汪宗友老师负责收集归档,并已传真方式分别上报鼓励街道卫生所、区教育局和区疾病防控中心。

(三)大力宣传,全面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

1、以标语、专栏、传单、卫生科普课为宣传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传染病防控氛围。重点向学生进行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预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向家长发放预防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

2、加强教师防控培训,特别是对班主任防控工作责任心要求。以“学校传染病的防控”为主要内容,使全体教师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为“晨检”、“午检”提供科学依据,共同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3、广泛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垃圾、厕所、和污水的管理,做好校园环境清洁消毒;清除校园和学生中的疾病传染源隐患和卫生死角,加强教室和学生集中场所通风换气,最大限度地阻断传染病源的传播。

4、完善春季重点传染病的防控防治工作的资料,确保防控工作的连续性和科学性,以备上级部门了解督查。

(三)实行传染病快速报告制度

1、班级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症状的学生、幼儿,应立即向领导组的应急小组报告,由应急小组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

2、对于发病学生,班主任每天做到电话随访,了解学生病情,并做好随访记录。

3、对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学生,劝其停课,并及时报告、记录,要求家长送指定医院救治。

三、工作要求

(一)学校、各幼儿园要定期向辅导区防控领导小组汇报防治工作。各部门各负其责,落实各项功能,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防控工作,保持学生情绪稳定,维护学校正常秩序。

(二)各单位要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确保人员、物质、经费得到保障。

(三)全体教师要严格执行防控工作要求,认真做好防控本职工作。对措施不力、引起严重后果的,对迟报、瞒报疫情的,要依法进行责任追究。

上一篇:集团分公司经营问题下一篇:安徽导游证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