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生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口腔医生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蓬勃发展,最能体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卫生服务应该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被提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并由过去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在兼顾以个体健康的同时向群体健康转变。把健康管理做在了上游。

第一篇:口腔医生论文

当今医患关系下对口腔医生人文关怀教育反思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病人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医疗关系,这不仅仅是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单纯的关系,更是整个社会关系在医患之间的一个集中体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外在表现,也是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1]。

一、医患关系现状及原因分析

1.医患关系现状 医生与患者因为医治疾病而产生关系,双方的根本目的都是医治疾病,医患关系本应是和谐的、积极的。但是随着患者对医院的认同感、信任感下降以及患者自我维权意识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2]。口腔医疗与其他医疗相比较有其特殊性,可以从综合医院独立出去,以口腔诊所等形式经营。一方面对于口腔疾病的就诊压力在一定程度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国家对于口腔诊所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患者治疗前会“货比三家”等,进而对医生以及医疗机构的信任度降低,而且口腔疾病治疗中会涉及美观、整形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影响着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2.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会方面,缺少健全的医疗卫生方面必要的法律保障以及医疗保障,一定程度上医患之间因为看病费用方面产生矛盾。二是医疗机构方面,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均衡,面对如此人口基数,医生配备数量有待加大,这就导致了医生的工作强度大,接诊患者多,医生给每名患者相处时间缩短,进而导致医患沟通不畅。另外医德医风等因素也是导致医患沟通紧张的主要因素。三是患者方面,由于信息发达以及自我维权意识上升会,在就诊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对疾病、治疗方法等进行查询,但是查询的错误结果会导致对医生及医疗机构信任度下降[3],进而影响医患关系。四是媒体方面不恰当的引导,医生与患者不是对立的双方,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治疗疾病,但是部分媒体一味的为了夺取流量,不当的宣传会误导大众,将医患置于对立不可调和的两个极端。

二、口腔医生人文关怀教育现状

1.学校学习阶段,重视操作技能,忽视人文关怀,医学院校,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见习与实习课的开展为医学生走进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口腔医学生对于疾病的认知与治病的治疗技巧程度高,但是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2.临床操作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技术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人群都沉浸在“先进仪器设备和药物保障健康”的现代迷信中[4],在医患就医合作中,出现过于重视疾病,淡化患者的现象,人的主体地位逐渐被忽视,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教育反思

1.開展人文教育课程。有研究表明,学校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对医学生的关怀能力有重要影响[5]。学校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开展相应课程,即以必修课、主干课及辅修课等形式为载体,开展人文关怀的教育,并对考核采取一定学分的要求,使得医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重视程度加深,明白对于疾病的治疗不仅是治疗疾病本身,还应考虑到患者的心里方面因素。

2.对于授课老师尤其是专业老师,不仅要重视专业素养更要具有人文精神情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对于专业老师,应加大临床老师授课专业课的比例,临床医生不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与患者朝夕相处对于医患关系的相处模式会有独到的见解,另外还有鲜活的临床案例等因素也会促进医学生对人文关怀的学习。

3.对于口腔医生,从医学生成长为医生,以后面对的群体不再是模型等实验器材而是有思想的人群。当今的医疗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从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去观察、分析、思考健康与疾病。这就要求口腔对于疾病不能只关注疾病本身,要加大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从疾病、心理的方面使得患者痊愈。

4.对于社会,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人员,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医生在此环境下,不仅要练就过硬技术本领,更要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继往开来,再接再厉,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谱写新篇章,努力开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丁玉宝.和谐社会视野下医患关系研究 [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3]王海燕,孟玮,王彩群.当今医患关系的现状概述及对策分析[J].医药卫生管理,2016.32(116):116-118.

[4]张宁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69-70.

[5]魏晶晶.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关怀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12-13.

通讯作者:苏晓鹏

作者:冯雪峰 李弘扬 张彤 刘云龙 谭莉佳 苏晓鹏

第二篇:早接触临床教育对培养合格口腔医生的意义

【摘要】早接触临床是一种崭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培养其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合格的口腔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早接触临床 合格口腔医生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基金资助项目(20161005)。

一个合格口腔医生的养成又需要经过漫长的基础课程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学习以及临床实习三个阶段,但是长期实践表明,该传统方法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对于医学生的发展,甚至醫学的长期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同时在此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有人因为兴趣的转变、客观实际的影响等原因而退出口腔医生的队伍。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口腔医生需求量很大[1]。因此,早接触临床可以改善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医学生在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责任感,增强医患沟通的能力,对于更多合格口腔医生的养成意义重大。

一、提高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是“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教学与临床脱节严重、理论与实践分离。早接触临床可以使口腔医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扎实的掌握,改善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熟练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口腔医学生在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增强责任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临床技能。武汉大学就结合实际情况,将基础课程、桥梁课程和临床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建立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进行探索,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实际效果[2]。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接触临床,增强实践能力,发现在基础理论方面的不足,尽早补充、学习与实践相互印证、相互提高,促进口腔医学生全面成长,为以后顺利由医学生向合格口腔医生的角色转变提供更多帮助,无论是对于医学生、医学院校甚至医疗行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口腔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合格口腔医生不但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也需要良好的获取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才能不断的进步。研究表明: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从学校毕业的年限呈负相关,说明学生缺乏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而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巩固基本的专业知识,自我更新知识。在早接触临床中早发现各种不足,早进行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强化职业认知能力,加强口腔医学生对医生所需能力的认识,加深对医生所需品质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

三、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合格医生的必备素质,早期接触患者有助于训练学生与患者交流的能力,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沟通能力是口腔医生必备的执业能力,也是口腔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疾病治疗方案的确定和实施需要沟通来实现,流畅而有效的沟通是确保治疗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手段,对于构筑和谐医患关系也至关重要。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医生的沟通能力是和医疗水平一样重要的技能。现阶段医患矛盾凸显,大量医患纠纷屡见不鲜,甚至对医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沟通不畅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国内有不少医学院校在此方面开展了探索实践,主要通过“预见习”和参加“兴趣小组”的形式,使医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大大增加了和患者沟通的机会[3]。带教老師可以借助早接触临床机会亲身示范,引导医学生尽早的学习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关怀理念,缓解医学生面对患者的紧张、胆怯等心理。更好的了解医生、了解病人、了解医疗环境等,初步训练医学生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技巧,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口腔医生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早接触临床能够将医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更好的结合,快速提升,掌握全面的职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对于培养合格口腔医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人沟通的能力、对于本职专业的热爱、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郭威,刘树泰,柳忠豪.中国口腔医学教育改革之我见[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2):183.

[2]赵芳,熊世熙,周斌等.对高等医学院校“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5):586-588.

[3]姜绮霞,姚定康,梁春等.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255-259.

作者简介:

李咏(1983-),女,讲师/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医学教研工作。

作者:李咏 王春风 刘一龙 赵光叶

第三篇:社区医生在患者与专科医生间的作用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蓬勃发展,最能体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卫生服务应该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被提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并由过去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在兼顾以个体健康的同时向群体健康转变。把健康管理做在了上游。社区医生如何在患者与专科医生中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患者方便、快捷、安全地进入综合医院专科就诊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1 全科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范畴各异

1.1 全科医学研究范畴 全科医学是以健康为中心。以所有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导向,强调提供综合卫生服务为特点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以解决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满足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为一体的有效、经济、安全、方便、综合、连续性的基本卫生服务。

1.2 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学研究范畴 把人的机体分解为各个区块和若干个组织器官,用局部的、个体的、细胞的、分子的方法、观点来观察疾病,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关注的是已病的个体如何恢复健康,更关心患者身上的病而不是一个社会人,对已发生了疾病的患者身上的病加以施治。以恢复某个组织器官的功能为己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防控往往显得被动无力。

2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区别

2.1 全科医生的工作范围 服务人口较少而稳定,为居民解决社区主要常见健康问题,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连续、综合、适宜技术的卫生服务,注重于人、伦理生命的质量和患者的需求,为社区所有居民服务,以满足患者基本卫生需求为目标。以维护患者的最佳利益为准则。

2.2 专科医生的工作范围 服务人口多而流动性强,处理疑难重症,应用高新技术,价格昂贵,只为就诊的患者服务,注重于疾病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片断的专科服务。根据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异同,全科医生应发挥桥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全科医生应主动与专科医生联系,利用双向转诊与专科医生互动,全科医生应亲自介绍患者到指定专科医生处应诊,利用义诊机会请专科医生参加。扩大专科医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健康教育的契机请专科医生授课,专科医生直接零距离与患者互动。实行开放式问诊,收到很好的效果。使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为患者服务的连续性得以延续,全科医生应在居民中间经常宣传上级综合医院诊疗范围和特色医疗,供患者自由选择。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协调作用

医学的最大目的应是如何保持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病,医学必须从单纯研究疾病转到也研究健康上来。发展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是弥补多年来疾病治疗(临床医学)、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之间脱节的最佳选择和最好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应广泛与社区居民、患者、社区行政管理干部、上级综合医院的专科医师进行联系,保持医疗信息互通,医疗资源共享,把上级综合医院的医疗特色介绍给社区居民和患者,使他们不盲就医,综合医院把适合自己特色的患者收上来,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和从事全科医学的全科医生将是弥补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的裂痕使者,使其协调发展。

4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互动作用

4.1 双向转诊 利用上转诊单向专科医生介绍患者与病情,以利于专科医生尽快做出诊疗计划。当疾病治愈或稳定好转出院时,专科医生应将回社区的患者以下转单的形式通知全科医生,以便全科医生对慢性患者的后续管理。

4.2 走访住院患者 患者入院后全科医生宜主动探视、了解病情进展情况,并与专科医生沟通,向专科医生介绍患者对住院的要求,如诊疗、护理是否满意。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请专科医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其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治疗方案。根据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使患者心态保持健康、配合治疗,尽早痊愈。康复出院时,全科医生应征求专科医生的意见,以便回社区后进一步管理。

作者:贺朝忠 邓建华

第四篇:基层医生转岗全科医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

【摘 要】基层医生转岗全科医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基于我院充分利用我院充足的教学资源,国家级临床技能中心的优势,通过临床实践教学管理过程的合理运筹,制定具有符合全科特色的、提升综合能力的转岗培养目标的临床教学大纲;采用以突出培养学员全科诊疗能力、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分层明确的教学管理、多种人性化的互动教学方法是保证其教学质量的重要管理环节。

【关键词】基层医生;转岗;全科醫生;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Key words】Primary care doctors Transfer General physicians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Clinical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l

在我国新医疗改革形式下,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陕西省将从2010年9月开始至2015年12月,用5年时间共培训10501名基层全科医生,其中乡镇卫生院8096名,社区医生2405名。通过培训项目的实施,使全省乡镇卫生院在岗执业医师和社区机构上岗的执业医师掌握全科医学方法和知识技能,开展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医疗服务。在基础理论上达到大学专科水平,在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方面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生水平。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已于2011年8月10已顺利完成了第一届学员8个月的临床实践培训。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建立了科学的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1 管理体系——突出科学实效

我院教学部在教学副院长亲自领导下,经过长期周密的调研、考察,制定了相关教学计划,为转岗全科学员专门组建了医院层面的分级明确的教学管理团队,即我院全科教学管理机构:教学部(学生科)、各学科系/教研室、医院教学专家督导组。本团队特点如下:

1.1 医院领导层面高度重视全科医学教学工作,始终把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重要工作之一给予关注。

1.2 医院明确将全科医生培训任务列入日常教务工作,由教学副院长施秉银教授分管,教学部负责具体教学计划的实施。

1.3 主管教学副院长定期在每两周一次的院例会通报和部署医院全科教学工作整体安排,包括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工作动态。

1.4 全科医生实践阶段教学任务由教学部实践教学组专人负责管理落实。工作特点是及时与学员沟通、注重团队合作、服务临床教师。

分级明确的管理团队人员背景资料:

教学院长:副院长、教授、博导

院级指导专家:教授,曾赴美学习全科医学,全科医学专职指导

督导专家:资深教授5名,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传染

教学部长: 教授、博导

教学副部长:医学本科、多年教务经验

临床实习教辅:护理背景、4年国外护士工作经验

2 师资配备——注重全科特性

利用我院雄厚的教学资源,注重优秀教师的选拔及培养,在全院各学科系及科主任直接负责下,配备高年资临床带教教师一对一指导第一届30名全科医师临床实践学习。还曾三次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全科医师师资的培训。 考虑到学员们都来自我省的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学历层次及教育背景不齐,临床实践教育总指导思想是“以学员为本,以传授基本临床诊疗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的按需临床教学理念,强调“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全科能力为宗旨”。

2.1 制定明确的全科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是根据国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服务基层临床、社区医疗保健机构或私人开业等要求,努力培养临床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临床基本技能规范、职业素质良好的全科医师。 转岗的全科医师能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基层基本医疗实践,并通过进一步接受职业教育,成长为社区的独立职业者。

2.2 规范学生的培养原则:

根据学员的基础,我院的教育基于科学原理,使学生掌握综合的全科科学方法、更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相应临床技能及良好职业道德。注重培养学员的临床独立分析、综合判断能力,而绝非仅理论知识传统教授。

教师团队人员背景资料:

师资人数涵盖14个临床专业科室,带教教师合计共29人;

教师的职称结构正高为12人,副高为10人,中级:7人;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76%。

3 教学管理特点——注重能力培养

3.1 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

始终强调临床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制定详尽的实习轮转表,学员人手一册《实习轮转手册》,详尽的制定了在全院各学科系、临床各专业科室的、根据全科医师培养目标要求掌握的病种、技能要求及分科考核、鉴定表。

3.2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组织学员参与每次院级病案教学活动,使学员学习对“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系统考虑,训练临床全科诊疗的整合能力。如:护理部主任的人际交往、人际沟通讲座;医务部主任的医患沟通学常识;及感染控制的讲座等都为学员正确处理医患纠纷提供理论支持。

利用我院的教学环境,教学部为学员集中组织知名临床专家专题讲座10次,特别注重互动式教学,如:在组织学员集体培训2010版急救技能时,先有教师示教,教师一一指导学员演练,使学员全员熟练掌握此项技能。

发挥临床各科教学查房、小讲课的优势,使学员在短期内能了解各科的特点,而根据全科医学要求而掌握此科的精华内容。

利用我院的学术氛围,参加临床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知识面,了解临床医、药界最前沿的技术。

3.3 制定渐进式考核计划:

充分利用我院西北地区规模最大,集教学、考核、培训、科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性的国家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并配备临床经验丰富、技能良好的专职试验室管理人员3人施行轮班制,以配合学员临床教学、训练、考核随时之需要。

第一阶段临床基础理论考核,学员进入临床2个月后,为了与医学中心4个月的理论学习衔接,对学员进行临床基础理论摸底考试,这是学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过度期”。

第二阶段临床中期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考核,学员进入临床5个月后,对学员进行临床基础理论考试及临床内科查体、外科基本操作强化考试,这是学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强化期”。

第三阶段临床后期基础理论、临床技能综合考核,在学员基本完成8个月的临床培训即将结束,对学员的临床综合能力进行整合,完善学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整合期”。

阶段考核体现了渐进性、持续性和整体性,更兼顾了全科医学服务的主旨: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维护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

3.4 建立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

成立院级教学督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副院长带队,定期与学员座谈、交流,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请学员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并进行教学检查,以监督学员实践计划实施及临床学习进展情况。

并对各种成绩评定进行监督、分析,查找漏洞,进行为学员负责的教学补救活动。

4 管理亮点—— 人性化服务

4.1 注重管理梯队的建设:教学部、督导、临床教师服务于学员。

4.2 注重全科教师培养:已经选派骨干教师2位赴美精修全科医学,目前是我院全科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中坚力量;还先后两次选派各学科系、临床科室优秀教师参加医学中心、卫生部全科医学教学基地师资培训,了解国内、国际前沿,为全科医学教学基地储备了师资。

4.3 服务意识的加强:打破传统机关作风,注重合作,服务于临床教学及满足学员需要。如:院长为学员赠书、签名;教学部为学员发放春、夏工作衣;教师鼓励学员写论文、书写各科住院病历并指导修改。第一届共有2篇学员论文发表。

服务人性化还体现在教学部建立学员意见反馈本,及时倾听学员的心声,如:针对学员的个人喜好,为学员提供6周的选科实习;安排学员与喜欢的专家上门诊;当学员轮转到新的科室时,教学部人员亲自引荐;针对学员介绍来的患者,教学部给予必要的帮助等。

4.4 自信心的培育:组织参加教学部的其他教学讲座活动,了解诸多名医的从医生涯,如:张心湜《良医的培育》、潘承恩《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生》等。教学辅助人员第一、二周每天,第三周后每周下临床与学员交流,鼓励学员与教师及患者的互动。教学部还每月组织以全体学员为主体的学习讨论会,形式灵活,可以是case presentation,也可以是每位学员的心得体会。

鼓励学员制定短期目标:如,搜集学习典型病例、仿写临床病例,以达到自己独立书写标准住院大病例。

制定长期目标: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培养自身综合临床判断能力。

4.5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以多学员参与的临床实战演练活动。采取模拟病房、特殊病历,有学员自行组织团队而进行演练,通过多次讨论、训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体现教学成果,展现学员风貌,第一届学员党江荣、雷凯雄、孙英霞、刘红娟、马苏亚及高俊芳等根据设置场景进行了“现场急救,患者转运,双向转诊,社区宣教”等体现基层全科医师工作流程和特色的临床实践技能汇报演练活动。

4.6 注重宣传、沟通交流:通过网络平台、医院新闻、报纸,及时为学员、教师进行各种全科医学政策宣传,

及时修订教师、学员、管理人员电话联系簿、形成:医学中心——教学部——学员——临床教师等环形、开放式的人际圈,确保信息畅通。同时我院与学员建立了纽带关系,充分体现了社区全科医师——信使者——將肩负起与各大医疗机构联系与沟通—将起到承上启下桥梁作用。

总结:鉴于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面向社区、家庭、整合临床、预防、康复医学、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新型临床学科,涵盖各年龄段、各系统的健康与疾病问题。

故我院的基层医生转岗全科医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对我院第一届学员的8个月临床实践培训基本实现了培养总体目标:是根据国家要求以及毕业后服务基层使学员能达到小病能看,大病会转。

作者:吴春丽 习博 马清涌 张蕴璟 施秉银

第五篇:卓越医生培养视角下的全科医生再认识

摘 要:卓越醫生教育培养计划要培养出3种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不同需要、不同层次的医学人才,全科医生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认知不全面、态度不正确的现象比较普遍,主动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一名全科医生的就业意向较低。建议拓宽医学生视野,积极宣传医改政策和社会对全科医生的迫切需求;加强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转变医学生就业观点,树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信念,深化到基层服务的奉献意识。

关键词:全科医生 卓越医生 医学生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培养大批实用型全科医生已刻不容缓。如何在卓越医生培养的大背景下,借助这一平台,加快全科医生培养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医学院校对其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变医学生对全科医生存在的狭隘偏见等成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课题。

1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解读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部、卫生部印发教高[2012]7号文件《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1],决定共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1.1 “卓越医生培养”的目标任务

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建立“5+3”(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由此可见卓越医生教育要培养出3种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不同需要、不同层次的医学人才,全科医生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2 卓越医生培养中“全科医生”的建设内容

培养计划明确指出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探索“3+2”(3年医学专科教育加2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加强医学生服务基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增强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自觉性、坚定性。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服务要求,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实施早临床、多临床教学计划,增加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习、实践,提高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诊疗能力和基本卫生服务能力,培养大批面向乡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

2 我国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的发展

18世纪全能实用型医生伴随欧洲向北美大陆的移民潮应运而生,19世纪初《柳叶刀》首次将此类医生命名为“通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即为全科医生的前身。1910—1930年Abraham Flexner的教育改革开启了意义深远的医学专科化进程。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迅猛发展,专科医疗服务发展至空前鼎盛时期,通科医疗则趋于没落。然而,医学的科学化和专科化冲击了医学的人性化,针对过度专科化的弊端,人们呼唤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的回归。全科医生地位的再次崛起,是21世纪医学进入“以人为本”时代的标志。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全科医学的概念,1993年11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的诞生。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决策,将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培养纳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范畴之内,再一次被提升到基层卫生服务建设发展的前沿。2000年2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对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等内容加以全面地明确和规范,正式启动了全科医学教育。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2006年6月,人事部、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个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要健全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在社区建立一支以全科医学为主体的人才队伍;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成立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系,将该类学科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整体规划之中;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将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在向医学类专业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将全科医学基本理论教育和技能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之中。

2010年9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到2020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队伍。2011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统一规范了全科医生培养的“5+3”模式,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2012年7月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3],其中明确提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目标是“为基层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合格全科医生”。

至此,我国有关全科医生的指导性文件的发布告一段落,全科医生施展医疗服务的舞台要比卓越医生培养计划中“全科医生”更为宽广,在我国广阔的城市和农村,都将迫切需要全科医生的服务。

3 全科医生的“5+3”培养模式

2012年11月,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125所的名单公布,笔者所在校进入试点高校名单之列,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共两项。笔者所在校及时修订了2012版医学生培养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5+3”模式,于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给临床专业学生新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明确了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5+3”培养模式,包括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方式、时间、内容及各项具体要求。《标准》明确,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年限为3年(实际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其中临床科室轮转培训时间为27个月,在国家认定的培养基地内接受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并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全科医生基层实践培训为6个月,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完成,接受全科医疗服务、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管理等技能训练。同时,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穿插进行、有机衔接,使培训对象在培训期间始终着重强化以全科医生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临床能力培训和基层实践训练。

《全科医学概论》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系统阐述全科医学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原则、独特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问题为导向、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健康评价与健康管理;重点人群的全科医疗服务等有关内容,共18学时。通过教学,可使医学生对全科医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和认知,为医学生毕业后接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将来成为全科医生奠定理论基础;促使全科医学的基本技能能够落实在实际应用之中,使医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树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信念。

4 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认知与态度

为了解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认知与态度,以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实施现场调查,医学生自主无记名填写。该次调查分别随机选择即将接受《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学习的学生(称之为未学组)和已经结束该课程学习的学生(称之为已学组)各60名,两组学生的基础和临床主要课程均已经结束学习,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数据的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由SPSS 19.0统计软件包完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 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认知

如表1所示,根据文献查阅并结合医学生知识背景,该研究共选择9道题目对学生进行调查,其中7道题的选项在未学组和已学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给医学生适时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具有重要性。然而,调查结果同时表明,是否开设该课程并没有改变临床医学生对“5+3”规范化培训的态度,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多数学生认同接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培训则持消极态度。

4.2 医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如表2所示,调查内容包括2道题目,一道题是毕业后就业方式;一道题是如果毕业后你选择当一名医生,你理想的就业单位。医学生选择愿意去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学组仅占3.33%,已学组占18.33%,但总体而言2道题目选项在两组医学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5 转变醫学生对全科医生认识的建议

5.1 拓宽医学生视野,紧跟时代发展方向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机遇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需求在不断提高;然而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重大民生问题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要解决这一核心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对社区医疗的硬件投资,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另一方面是要培养能在社区服务的真正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4]。调查问卷第8和9题均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全科医生的迫切需要”知识点,医学生学好知识练好技能的同时,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死读书,应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公共卫生变化趋势,与时俱进,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与“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

5.2 加强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树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信念

到2020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宏伟目标已经确立,然而目前国内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仅为0.81[5],中国全科医生供给严重不足,缺口18万[6]。努力改善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素质、保证基层医疗人才输送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立足医学院校的社会使命和办学定位,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培养具有扎实医学基础、深厚人文底蕴、高尚职业道德、全面医学理论和牢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医学人才[7],全面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必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医学院校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实施早期接触实践课程,全面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才能给医学生树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使命感和崇高信念,彻底转变部分学生“全科医生低一级,专科医生高一级”的错误认识。

5.3 转变医学生就业观点,深化到基层服务的奉献意识

该研究对医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就业选择去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仅为10.8%,去三级或二级医院仍为首选,是否学习《全科医学概论》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这与刘军安等[9]研究结果一致。医学生对就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全科医生的兴趣缺乏。但是就国家的整体需要而言,充实基层医疗人员势在必行,三级或二级医院人员饱和必将增加医学生就业市场压力,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如何提升对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转变医学生就业观点,需要政府的投入全方位吸引医学人才去基层服务,也需要全科医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4/201404/xxgk_166950.html,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http://www.moh.gov.cn/wsb/pM30115/200804/18540.shtml,199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h.gov.cn/zwgkzt/pkjjy1/201207/55508.shtml,2012.

[4] 钟南山.发展全科医学 培养全科医生时不我待[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9,8(10):682.

[5]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http://www.nhfpc.gov.cn/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3/index2013.html,2013.

[6] 陆宇.中国全科医生缺口18万受阻基层医疗回归“大锅饭”[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09-08.

[7] 尹凯,谢娟,李熠,等.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3):442-443,496.

[8] 谢娟,职心乐,张欣,等.预防医学早期接触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5(8):127-128.

[9] 刘军安,孙婷,刘欢,等.部属院校临床专业大学生对全科医学认知及基层就业意愿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10):4-5,8.

作者:李泽筠 常文娟 职心乐 谢娟

上一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精准扶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