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教学案例

2023-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态系统教学案例

教学生态系统视域下师生教学关系的嬗变研究

摘要:师生关系的演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主题与集结点。跨学科、多层面地剖析师生教学关系是当前研究的主要特征,该文力图以生态系统的术语类比教育系统,在教学生态系统的视域下分析师生教学关系的演变,分别论述了从古代以教师为主体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教学关系,以及当下所倡导的主体间师生教学关系,并着重分析了教学媒体在这一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该文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关系将由平衡走向共生,特别是互利共生,其特征为教学中师生教学交互的深入性、教学中各类语言理解的透彻性、教师立德树人作用的显著性,而要构建这种互利共生的师生教学关系,需要把握以下五点,即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共生关系中的中轴作用,重新审视教学中师生各自的角色定位,重视师生教学关系质量的评价与提升,追求更高层次的师生情感交互,坚守技术应用的教师专业伦理。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演变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师生关系的演变是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完成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师生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1],从相关研究的现状来看,国外对师生教学关系的研究既有用调查问卷开展的实证研究[2],也有以文献综述为基础的理论研究[3],而国内研究则主要探讨师生教学关系的演变和特点,跨学科、多层面的剖析师生教学关系是当前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从不同的角度解构师生教学关系能够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启发。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使得师生教学关系的转变更加水到渠成,从侧面推动了师生教学关系的转变,是研究师生教学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已有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教学关系的转变[4][5],因此在探讨师生教学关系演变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学关系的变革是十分必要的。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中受到了较多的关注[6][7],顾小清指出,以生态系统的术语类比教育系统,能够更为全面地看待构成教育系统的相关要素及其复杂关系。将教学也比作一个生态系统,即教学生态系统,在这一框架下分析师生教学关系的演变,并探讨教学媒体在这一嬗变过程中所扮演角色,以期形成师生教学关系嬗变的图景,从而得到对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学关系变革的启示,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学的优化提供借鉴。

二、教学生态系统视域下师生教学关系的审视:核心要素的关系隐喻

生态系统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8]。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有三类子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链联系在一起。教学生态系统中有五个核心要素: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前四个要素往往通过教学活动串联在一起,教学活动发挥着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连接作用。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元素之间主要通过能量的传递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而在教學生态系统中则主要是知识与信息的流动,同样存在动态平衡,而维持高效的动态平衡则是衡量一个生态系统、教学生态系统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从师生教学关系的角度来看,从古至今,师生教学关系就如同双方在“玩”一个跷跷板,在古代,教师的地位更为重要,学生长期被教师高高“翘起”,而到了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出后,又换做教师被长期高高“翘起”,再到当前所提倡的主体间教学关系,师生的地位相对平衡,跷跷板也在一定程度上静态地平衡。在教学生态系统的跷跷板隐喻中,教学媒体作为跷跷板的支点,发挥支撑作用,教学内容即跷跷板的板面,在教学媒体的支撑下,知识与信息在跷跷板的两端流动,教学活动则作为一个隐含要素将各要素串联在一起,这一隐喻如图1所示。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深入阅读、分析以及对未来师生教学关系的展望,笔者认为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师生教学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分为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师生教学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教学关系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教学关系。从教学生态系统的视角探讨师生教学关系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不论是以教师为主导或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师生教学关系,均存在跷跷板容易静态地压在其中一方的问题,这种长期将一方放在低位,一方放在高位的师生教学关系,容易造成整个教学生态系统的循环效率低下,知识和信息的双向流动不畅。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师生教学关系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改变原有的一边倒的局面,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从平衡到共生: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学关系变革的探讨

(一)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学关系变革的可能

1.平衡是否理想:当前主体间师生教学关系的反思

当前教育领域关于教育主体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主要有单主体说、双主体说、主导主体说及主体间说,其中主体间说认为教育与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体,教育过程是围绕“教师主体一客体(教学内容和手段)一学生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9],这也是当前认可度较高的一种观点。笔者也认同主体间说具有更高的合理性,这一理论对于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样一种相对平衡的师生教学关系的跷跷板隐喻如图2所示,在这种教学生态系统中,由于没有高低位的约束,整个跷跷板处于平衡状态,知识和信息能够在两个主体间较为高效的流动,教学媒体在这一系统中发挥着平衡师生教学关系的支持作用,其形态转变也转变为一个方形,更加稳定。同时,也应当然认识到这种系统存在的不足,生态系统应当是动态循环的,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各主体之间的地位、作用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学生态系统中也应如此,从跷跷板隐喻的角度来看,这样一种静态的平衡状态虽然可以减少知识、信息单向流动过程中的阻力,但长期的静态平衡容易让整个系统变得“死气沉沉”,知识与信息的流动效率也受到极大影响,因此还不能称之为一种十分理想的师生教学关系。

2.共生是否最优:共生型师生教学关系的发展

在人工智能时代,伴随着教学技术革命性进化,师生教学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如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变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学关系也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以适应新环境下教学的需求。在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是可以与教师产生交互的,伴随着智能教育评价、智能教师助理、智能导学系统的应用,这样一种交互将从主体与主体间的直接交互升级为主体与数据间,乃至数据与数据间的交互,教学过程将更加智能化。

如果把当前师生教学关系概括为一种平衡的状态,那么在平衡之上则是一种更为理想化的共生状态,在生态学话语体系中,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倘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否实现和谐、协同与共生是判斷师生关系品质的关键指标[10],在“共生式”师生教学关系中,教师与学生需要担负起自身的角色责任,进而实现多重角色的跨界漂移与共游,通过师生之间的磨合、调整与合作,形成共图生长与相互成就的关系共生体[11]。这样一种共生式师生教学关系,既强调了学生的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也凸出了教师在教学关系中的不可或缺性,但是在这样一种师生关系中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即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教师与教学媒体间的界限会进一步模糊,甚至产生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宏观意义上的将教师理解为一种教学媒体,而是人工智能部分地替代了教师的职能,特别是对学生的监测与辅导这一方面,从而形成一种学生与“教师+人工智能”的共生局面。

未来,人工智能的教学角色隐喻将继续演化,呈现出分化与整合、从支持“学”到“学教”并重的总体趋势[12],教师的职能将会更多地由人工智能来承担,人工智能与教师之间是“助手”与“师傅”的关系[13],最终他们将共同构成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在这一元素中,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当前主要发展的弱人工智能在问题解决、情感交互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很大的关联,也与教师在实现我国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方面的独特作用有关。

3.互利共生乃为终极:未来互利共生型师生教学关系的展望

在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初步应用之后,伴随着相关技术的普遍化,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教学变革,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后期,师生教学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转变?笔者认为这一阶段中的师生教学关系并不会如同古代到现代、现代到未来的巨大质变,而是更多地表现出量变的特征,即对原有共生型师生教学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优化,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视。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根据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将共生关系分为寄生、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如表1所示,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后期,共生型师生关系将更一步发展,向着互利共生的方向迈进。

在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的初期,师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到位,容易出现“新瓶装旧酒”的问题,即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中,从外表看这是一个共生型的师生教学关系,但是其内部仍然是传统的、对学生不利的教学关系,就如同寄生关系,不利于系统的长期发展;在教师和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有所加深后,就会出现偏利共生的教学关系,教师和学生中的一方会从中获利,但是仍然没有做到和谐共生、共同发展;而师生共生关系中最为理想的就是互利共生,在这样一种关系中,师生之间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共同分享教学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其在稳定性、可持续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教学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

这种教学生态系统的跷跷板隐喻如下页图3所示,从跷跷板使用的角度来说,一方长期处于高位或双方长期静态平衡,都可以被认为是对跷跷板的利用效率过低,在教学生态系统中同样如此,不论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或是平衡的师生教学关系,其所代表的都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教学生态系统。要使教学生态系统更加高效,就应当让跷跷板真正动起来,让知识与信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达到高效的流动,同时体现出互利共生的特征,即教师和学生中的任何一方,都需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角色,切实认识到对方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孰轻孰重,而是同样重要,但这种关系又并非静态、单向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学生的配合,学生在学习中又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双方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互惠互利的教学生态系统要素,只有当双方积极联动,互相尊重、配合时,才能让整个教学生态系统高效运转,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才能够有效地“借力”。在这一系统中,教学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对平衡关系的支撑,而是作为一个中轴,支持着跷跷板高效运转,其形态转变也转变为更适合这一过程的圆形。

(二)人工智能时代互利共生型师生教学关系的基本特征

基于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学关系的变化趋势,以及教学生态系统视域下对这一关系的分析,可以预测人工智能时代互利共生型师生教学关系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1.互利共生关系的动力保障:师生之间深入地教学交互

交互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之一[1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本质[16]。教学交互的核心是学生,目的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17]。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演变过程中也伴随着师生教学交互的深入性不断增强,而人工智能时代独特的共生师生教学关系,则催生了师生教学交互的进一步深入,师生之间在跷跷板上“上上下下”,互相为对方提供动能,可以将这一过程视为教学交互的过程,知识与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

人工智能在教学中担当着辅导者、教练、评价者、协调者、联通者、同伴和学生的角色[18],复杂的角色隐喻能够让人工智能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学生所处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能够熟悉教师的教学规划,帮助教师和学生扫清行为交互、语言交互之间的障碍,促进师生之间由浅层交互到深层知识交互的转换。

2.互利共生关系的存续基础:师生之间透彻地理解各类教学语言

叶澜[19]指出信息技术在应对课堂情境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中,传统技术确实无法读懂学生的各类语言,对于口语的理解仅停留在对语言的转录和翻译层面,对于更高难度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则显得无能为力,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已经出现了能够识别学生面部表情、动作,进而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注意力集中程度的产品。特别是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升级,当前也出现了能够检测学生在课堂是否集中注意力的脑机接口头环。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也让人机对话的层次更上一层,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口语的理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利用智能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编码,有利于更全面、及时地识别课堂教学行为,自动分析和展示课堂教学行为,了解课堂教学现状[20]。

综合以上各类技术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有望成为教师的一部分,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口頭语言、肢体语言、内心语言等,相对比传统课堂中教师面对数十名学生无法面面俱到地了解学生的状态,人工智能可以不知疲倦地、实时地理解每一名学生的各类语言,分析出每一名学生的状态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切实做到更透彻地理解学生。

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中师生各类语言的理解可以被视为各类教学信息的传递,这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类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能量传递、能量散失的过程,在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不能继续传递和作功而以热的形式消散的能量。在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各类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其实是促进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更加畅通,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流失和浪费,从而提升了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

3.互利共生关系的持久之道:教师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要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师生的情感交互,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之人格,不仅要使之成为“人”,更要使之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21]。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正是立德树人,尽管人工智能本身在情感、道德方面有所欠缺,但是由于它部分地承担了教师的知识传授、信息收集、数据分析等功能,因此教师承担的“教育”角色(诸如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情感感化、信念确立、德性养成等)将会凸显[2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之中,教师将更加兼顾学生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特别是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是对教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一步深化,借助人工智能时代的相关技术,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可以得到更好地贯彻,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监测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进而分析出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教育和干预。

四、达成互利共生:人工智能时代互利共生型师生教学关系的构建

(一)互利共生的核心保障: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互利共生关系中的中轴作用

人工智能在教学中扮演着多样的角色,如辅导者、教练、评价者、协调者、联通者、同伴和学生[23],教师和学生要在人工智能时代达成一种互利共生的师生教学关系,仅仅依靠直接的师生对话和传统技术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

对于一种理想的互利共生关系,其核心是要双方都能从这样一种关系中受益。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利”在于如何获得更好的“教”,以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而教师的“利”则在于如何做到更好地“教”,或者说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的“利”受到了较多的重视,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则通常被视为保障学生更好地“学”的举措,并没有从教师自身的权利出发去考虑这一问题,一些教师对待自身专业发展抱有被动、消极态度,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长此以往在教学方面就会固步自封甚至逐渐退化。人工智能对比传统的教学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更容易发挥出教学智能化、教学个性化的作用,这样一来,跷跷板的中轴更加“圆润”,不仅使得整个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动更加迅捷,也让教师与学生均能够围绕人工智能这一中轴获得自己需要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又都来自对方,这些“能量”又最终让自身获“利”,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师生关系,如图4所示。

当教学生态系统中人工智能的中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时,教师能够获取到更多、更加细致的教学信息,使教师认知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倒逼教师做出改进,进而促使其主动地推进自身专业发展,与此同时又能够滋养教师,使其做出反思,改进教学,使学生受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从以往只注重学生发展的偏利共生就能够演化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利的互利共生。

(二)动态平衡的重要起点:重新审视教学中师生各自的角色定位

在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各自的角色定位将会发生诸多变化,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第一,教师应当由教学中全体学生的把控者转向学生个体的把控者。这需要教师的教学从以往面向全班的教育风格,逐步转向面向班级内每位学生个体的教育风格,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精确把握每一名学生的状态,开展有针对地关注和指导。

第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这是在知识教授层面上对教师更进一步的要求,在传统的师生教学关系中,不论是学生主体还是主体间关系,都更加注重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展开分析,然而师生之间的教学不仅只是知识的传递,也包含着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在互利共生型师生关系中,要让学生获得“利”,就应当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知识传授工作的同时,教师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工作中,以切实做到立德树人。

第三,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于无声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应当通过语言去传播知识,也应当利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当更加注重自身品质的修炼与人格的健全,当学生在教学中面对更多机器、软件与智能系统时,他们的灵魂并没有伴随着数字化学习而得到塑造,反而容易因为接触太多的机械化产品而使其内心也变得“机械化”,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崇高德行放射出人性的光辉,以照亮学生“机械化”的内心,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进而使其灵魂得以重塑,让其成为一个真正适应社会生活,对社会有用的人,且内心充满“人性”、灵魂“丰满”的人。

第四,教师应当更加注重课后的教学研究工作,由一名纯粹的教学一线人员转变为教学、教研两面手。基层教研系统在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检测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引领、推动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的丰富数据就自己的教学过程展开分析,进行交流、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在成就自己一名优秀教研人员角色的同时,促进自身、团队乃至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当在做好自己角色的同时,积极向教师提供反馈,成为教师教学的反馈者,这种反馈可以是主动的交流反馈,也可以从一种被动的反馈,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本真”,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在课堂上“演戏”,在遇到问题时及时提问,或者做出疑惑的表情,让人工智能能够捕捉到真实的信息,帮助教师做出改进。

总的来说,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应当准确把握各自角色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要对对方的角色与职责有所了解,这样才能避免师生之间沟通、了解不畅导致的跷跷板“难以运转”或“低效运转”,切实让教学生态系统“动起来”。

(三)关系优化的方向指引:重视师生教学关系质量的评价与提升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二,在师生教学关系的演变中,同样遵循着质量互变规律,质的变化需要量的积累,师生教学关系从古至今的变革同样是由量的积累推动的,社会观念、教育理论的变革,技术的进步,都在量变中起到推动作用,并最终促成质变,达成由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以及双主体,甚至互利共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共生是师生教学关系的目标,也是起点,在共生之后,是由寄生到互利共生的量变。

在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研究体系中,通常注重从思辨的角度去探讨师生关系的“属性”以及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在师生教学关系的研究中亦是如此,然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国外学者以一种量化的角度来看待师生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质量这一概念的引入,让师生关系更加具体、可测量,这与传统师生教学关系研究中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师生教学关系的研究体系及人工智能时代互利共生型师生教学关系的构建中,也应当进一步重视师生教学关系质量的评价,构建师生教学关系评价量表以及师生教学关系质量观测指标等,让师生教学关系不再是一滩浑浊的泥水,而成为一个清晰可见、层级分明的金字塔。

对于促成互利共生的师生教学关系这一问题,则需要建立在对师生教学关系可观测、可评价的基础上,没有恰当的评价量规,就无从知晓师生教学关系所处的状态,当师生教学关系的影响因素仍是一个“黑箱”,对师生教学关系质量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应当从一个量化的角度来深入探索师生教学关系问题,再辅以定性的深入剖析,让师生在跷跷板上所处的位置更加清晰,让跷跷板运转的优化有据可依。

(四)共生关系的情感加持:追求更高层次的师生情感交互

师生之间不仅存在行为交互、知识交互,更存在情感交互,情感交互是其它交互的重要“润滑剂”,高层次的情感交互能够使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更具灵活性,进而提升师生互利共生教学关系的整体质量。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技术在教学中进一步“渗透”,不断填补着教学中存在的各个“空隙”,然而伴随着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情感交互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特别是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教师的部分职能,在给教师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挤占了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互的时间,似乎并不利于师生情感交互的深层次发展。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教师应当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应当主动追求更高层次的师生情感交互,传统的师生情感交互是建立在教学关系之上的,容易受到师生角色的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职能被部分替代,教师的权威角色也被进一步弱化,教师应当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时间福利”,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与学生的情感交互中去,将原本被挤占的情感交互时间重新利用起来,放下自己教师的“架子”,改变学生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与学生开展“心连心”“点对点”的交流,探索是否能够与学生达成“先友人,再师生”的关系,为更高层次、更具成效的情感交互奠定基础。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技术滥用给师生情感交互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过度依赖技术,人工智能终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其在情感交互方面的缺陷难以弥补,不能让其喧宾夺主,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互。

(五)互利关系的牢固底线:坚守技术应用的教师专业伦理

教师专业伦理就是教师与同事、学生、家长及其他相关主体在进行专业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与应该如何的规范[24];在人工智能时代,尽管教师的主体地位有所降低,教学的重心有所转移,但是仍然要坚守教师的专业伦理边界,甚至要做得更好,否則就容易导致偏利的状况出现,具体来说就是要避免几个极端。一方面,不能在教学中做“甩手掌柜”,即过于依赖人工智能,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质量,从而损害了学生的“利”;另一方面,不能在教学中做“技术狂人”,即过于迷信教学中产生的数据,为了数据而去教学,本末倒置,也会损害学生的“利”。

同时,也应当注重学生隐私的保护,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诸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针对学生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隐私的泄露往往具有隐秘性,难以溯源,作为数据的直接掌握者,教师能否做到严守学生隐私,往往更加需要教师的自律,不能因自己的“利”而伤害学生的“利”。

参考文献:

[1]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 Wubbels T,Brekelmans M.Two Decades of Research on rr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in Class [J].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Research,2005,43(1-2):0-24.

[3] Hagenauer G,Volet S E.rreacher student Relationship at University:an Important yet Under-researched Field [J].Oxford Review ofEducation,2014,40(3):370-388.

[4]彭未名.信息时代大学师生关系的嬗变及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5):75-78.

[5]罗刚,佘雅斌.“我和你”师生关系及其建构——信息对称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8):57-60.

[6]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103.

[7]李彤彤,武法提.给养视域下网络学习环境的生态结构新解[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1):51-59.

[8]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9]刘建华.师生交往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彭茜,王本陆.我国70年师生教学关系研究的主题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2):19-26.

[11]艾诗根.走出轮回:共生环境下的师生关系[J].教育科学,2017,33(5):57-63.

[12][18][23]张志祯,张玲玲等.人工智能的教学角色隐喻分析——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领域高影响力项目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97(11):24-37.57.93.

[13]胡伟.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困境及行动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9,(5):79-84.

[14]郝喜玲.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关系[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1):85-88.

[15]蔡宪.论教学交互[J].江南学院学报,2001,(1):95-98.

[16]田健,阳嵘莎,杨改学.基于信息化课堂的教学交互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24-27.

[17]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3):12-16.78-79.

[19]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5):3-13.

[20]刘清堂,何皓怡等.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9,(9):13-21.

[21]宋灵青,许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逻辑起点与边界——以知识学习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6):14-20.

[22]苏令银.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关系[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2):23-30.

[24]孙碧菡.教師专业伦理:概念、内容及其意义[J].教师教育学报,2014,1(6):18-23.

作者简介:

郑新: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zhengxin.6666@qq.co m).

杨晓宏: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yxhjs@263.net)。

张靖: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游戏化学习、民族教育信息化(zhangjing.6666@qq.co m)。

收稿日期:2020年1月23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7YJA880086)资助。

作者:郑新 杨晓宏 张靖

第2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

摘要: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最新媒体形态。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带来了以慕课和微课为代表的多种新兴教学方式的兴起,促进了高校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然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也使高校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发生变化,要求教育者和管理者从生态与系统的综合角度来看待问题。新媒体技术不仅重构了微观教学环境中的活动者之间的边界,也重构了宏观环境中高校教学组织之间的边界,因此,有助于数字化的高校微观与宏观教学生态系统的形成。这种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教学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多方共同参与、和谐共赢的新兴教育与教学理念。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教学生态系统;数字化教学平台;慕课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与互动的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多媒体教室到网络公开课到在线学习社区,再到最近大行其道的慕课(MOOCs),无处不见新媒体技术的身影。随之而来的“翻转课堂”“微课”与“混合教学”等新兴教学模式,则改变了传统教学形态,颠覆了传统教学理念。

从深层次来看,这种改变是技术对于教育行业的深刻变革,即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教育格局与边界,重构教学生态系统的过程。借助生态系统(Ecosystem)理论,本文拟结合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现状,分析新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活动的深刻影响,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微观与宏观教学生态系统,以及高校如何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构建多方共同参与、和谐共赢的教学生态系统,从而扩大自身的教学边界,获取更广的教学资源。

一、新媒体的概念界定与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1]从本质上来讲,新媒体概念的更迭在于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因此,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纵观人类历史,媒介经历了从口耳相传到纸质媒介、到无线电、再到网络媒体的沿革。就当下而言,最能体现新媒体本质特征的莫过于数字技术。因此,本文倾向于将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最新媒体形态,主要通过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2]122

新媒体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包括数字电视、移动电视、IPTV、博客、在线论坛、社交网络、手机电视、微博、微信等。这些技术都已经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促进了新的教学方式的产生,如多媒体教学、在线视频教学、微课等。新媒体具有以下特征:用户参与、信息公开、社交互动、传播迅速。[3]用户参与主要指信息接收方的角色发生变化,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信息的制作与传播;信息公开是指用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与公开化;社交互动是指用户可以借助技术实现与媒体、与其他用户乃至与信息发布方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传播迅速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些内在特征赋予了新媒体消解与融合的双重力量。一方面,新媒体破除了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也消解了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2]122;另一方面,新媒体使得组织间的高效互联成为可能,促进了信息的跨界传播和跨界融合,也推动了跨界行为的产生。因此,新媒体对于高校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与教学生态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新媒体对高校教学的影响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媒介主要承担了在信息发送方与信息接收方之间传递信息的作用。根据信息传递模型(如图1所示),在传统媒体环境下,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活动被限定在特定的时空里,即教学双方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进行知识交换活动。而教学双方的角色也相对固定,作为知识发送方,教师处于主动的地位,承担了知识讲解与传授的职能;作为知识接收方,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承担了学习与思考的任务。这是一种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模式,也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双方处于对立面,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图1信息传递模型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媒体技术的知识显化与跨界能力,这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模式被打破,教学双方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学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教学时空发生了改变。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借助新媒体对知识进行显化,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对知识进行传播,包括教学视频、教学PPT、网页、微博、教学Wiki等。新媒体将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中解放出来,并赋予了更多的角色,如观察者、任务分配者、点评者等。对于学生而言,新媒体技术使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安排知识学习活动,从而赋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与更多可支配的时间。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权限对某些知识进行补充和修改,因此他们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角色,如知识补充者、知识讲解者、知识运用者等。最后,在线上和线下的双重空间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以及团队活动等。传统的线下教学活动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以解决问题、交流互动、发言讨论这些“问题导向”的活动为主,学生的主动性被大大调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月第32卷第3期卢宝周,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图2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的教学理念,意味着高等教育行业的深刻变革,也代表着将来的主流发展方向。新媒体给高校教学带来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中的角色发生变化

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进而促进了行为者角色的变化。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高校教学中的三大主体——教师、学生与教学管理者所承担的角色均发生变化,[4]96行为者网络嵌入性活动逐渐增加,教学主体角色多样化趋势明显。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其以前的主要职责是授课,而现在需要承担的职责发生明显变化,包括录制课件、修改网络教学资源、引导线上讨论、引导线下学习、督促在线学习等。教师既承担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也承担了知识编辑者、问题设计者、任务协调者、活动引导者和结果评判者等多重角色,还要应对日益更新的新媒体技术。这种新媒体环境下的多样化的角色势必会给教师带来明显的不适和挑战,帮助教师应对这种挑战是当前教学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由过去的被动式学习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式学习;由过去的被管理者,变成了现在的自我管理者。鉴于中国既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进入高等院校之后,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与运用知识。这种转变挑战性很大。教学管理者必须设计合理的规则和监督机制,帮助学生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主动式学习。在学习者的角色之外,学生的角色也变得多样化,如任务参与者、知识贡献者、问题讨论者、活动互动者等。这些角色也都极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对于教学管理者而言,其角色由以前的管理者变成新媒体教学模式的参与者、改革者、协调者和培训者。除此之外,教学管理者也需要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以上角色的转变,同时设计符合新媒体特征的、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过程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无疑,在这场新媒体驱动的教学模式变革中,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应该主动承担更重要的职能,而不仅仅把其看作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二)新媒体环境下,跨界行为活动显著增加

新媒体环境下,社群之间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互通互联,信息流动加强,边界逐渐模糊,而边界活动逐渐活跃。对于高校的教学活动而言,在互联网强大的融合与跨界作用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大学校园已经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活动限定在一定的物理空间里,学生的学习空间借助互联网在虚拟的线上空间中被无限放大。比如,如果学分被认可,同样一门课,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本校的课程,也可以选择学习其他学校的网络公开课,甚至也可以选择国外著名高校开设的慕课。借助边界资源,一种基于IT技术的跨界工具,[5]218学生可以参与到跨学科、跨院系、跨校甚至跨国的学习任务中去。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加强,跨界行为得以实现。

不仅如此,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借助边界资源也可以实现跨校的传播、共享。于是,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这些原来属于某一高校的内部资源得以在学校之间乃至更开放的平台上实现优化配置、互通共享、合理利用。学校之间的跨界行为与跨界合作得以实现和加强,而传统的教育机构、制度安排与教学理念均受到了严重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生态体系发生重构

在上述两种影响之下,传统的高校教学生态系统被打破、重构。高校教学中的不同行为主体通过网络嵌入实现了跨界学习、跨界沟通与跨界整合,也能够更容易地参与跨界行为。于是,以新媒体网络为基础的新的教学生态系统得以实现,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观教学生态系统和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校际互联的宏观教学生态系统。前者是指某一个学校借助新媒体构建的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组成的微观教学生态系统;而后者则指学校之间共建的面向教学资源共享的宏观教学生态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前者可以嵌入后者,从而接入更广的教学资源。

三、以新媒体为基础的高校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

(一)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理论来自生态学,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研究,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的研究热点。生态系统指由相互作用的行为者组成的相互依赖、共同演化的群落,行为者既包括组织也包括个体,还可以是数字化的智能体。[6]典型的商业生态系统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围绕某一个核心企业形成的商业生态系统,如以沃尔玛或微软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二是围绕某一个数字化平台形成的商业生态系统,如以Apple平台或者Google平台形成的商业生态系统。其中,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是近几年的主要发展趋势。

生态系统理论摒弃了过去以单个企业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思想,把研究对象定位于生态系统整体,强调关注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强调关注成员之间的协作、价值共享与价值共创。数字化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行为者网络、共享的价值观、参与协议框架与支撑性数字化平台。行为者网络指行为者之间形成的、互联的网络结构。共享的价值观指生态系统成员之间共享的价值理念、世界观与思维框架。共享的价值观可以保证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是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生存的关键。参与协议框架是指生态系统成员参与合作与价值共创活动所需遵守的规则与所享有的权利。而数字化平台是指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平台,数字化平台的存在增加了生态系统成员之间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的效率,是实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与价值倍增的关键所在。

(二)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教学生态系统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教学基层组织与数字化教学资源构成的生态系统;而数字化网络平台的存在,又可以使高校接入校际互联的、更广层面的外部生态系统,从而拓展了教学资源。如图3所示。

图3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教学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理论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教学改革、教育模式与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理论视角。该理论视角可以防止我们单纯地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避免将教学过程视为冷冰冰的、缺乏生命的机械过程;反之,它赋予我们生态的价值取向,从而将教学过程看成富有生命力的、动态平衡的、和谐共生的有机过程。[4]9798不仅如此,生态系统理论还赋予我们从整体视角看待问题的系统观,从而有助于构建以新媒体为基础的高等院校教学共同体。[7]84

因此,如上所述,对于高校而言,构建以新媒体为基础的教学生态系统有两层含义:一是以新媒体为基础的微观生态系统,如图3中的A高校内部的教学生态系统;二是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的宏观生态系统,如图3中各个高校依托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形成的、校际互联的教学生态系统。

(三)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

1.以新媒体为基础的微观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

从生态系统理论角度出发,构建以新媒体为基础的高校微观教学生态系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和谐共生的行为者网络关系

行为者网络关系是构成有机生态系统的骨架。高校微观教学生态系统是其中的行为者之间构成的复杂网络,这些行为者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知识载体、教学组织等。生态系统的理论视角要求突破传统的行为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如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对立关系、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教学与监管的对立关系,而更强调行为者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关注如何实现价值共创,如师生之间通过新媒体构筑的平台一起实现知识的分享与共同创造,教师与教学管理者共同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教学目标。而教师与知识载体之间也不再是冷冰冰的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教学视频、教学PPT等各种各样的知识载体,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生命力,成为新媒体环境下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纽带,也是教学活动的有机载体。

(2)打造共享价值理念的学习共同体

高校微观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强调行为者之间共享的价值理念,从而有助于打造和谐共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享的价值理念应该强调学校的历史沿革与文化沉淀,从而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这个共享的价值理念还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各个行为者对共享的价值理论应该了解、认同并能够达成共识,从而保证整个微观教学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转。

(3)建设高效互联的内部数字化网络

高效互联的数字化网络是形成内部教学生态的基础。各个教学行为者都依赖于内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脱离了共享的内部数字化网络,行为者无法实现各自承载的行为,如:教师无法制作课件、学生无法实现在线学习等。因此,高等院校微观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要求高校对内部的数字化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进行积极的投入和建设。

(4)鼓励跨界行为

新媒体技术的最大特征在于打破行为者之间的边界,从而赋予行为者跨边界行为的能力,比如学生被赋予了“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知识创造的能力。[7]8485这种新媒体的赋权能力是促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有了更多的和更平等的参与、讨论、交流乃至知识创造的机会和能力。学生的这种打破传统教学边界的跨界行为应该受到各方的鼓励。甚至,高校应该改变现有的教学机制、教学评价体系、学分体系与教学组织边界,允许更大范围的跨界行为的产生。如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允许跨专业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以允许学生跨学校进行学习和选课。

2.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的宏观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

对于某一高校而言,除了积极构建本校的微观教学生态系统,还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积极融入校际互联的宏观教学生态系统,从而获取宏观生态系统中的优势资源,有效弥补本校教学资源的不足。构建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的宏观教学生态系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积极融入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的宏观教学生态系统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旧有的以校园为基础的高校边界。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国外的某些公司在招人时甚至已经承认或优先认可学生的慕课学习成绩。这说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与高等教育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对于高校而言,与其固守阵地,不如主动出击,积极融入外部教学生态系统。当前的主要趋势之一是高校之间依托共享的数字化平台结成教学联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校际互联的教学生态系统。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加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在线教育平台edX;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已经与慕课旗下的Coursera在线课程签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与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一起共建、共享全球最大网络课程系统。在新媒体环境下,这四所国内顶级高校,无一例外均选择了积极融入全球范围的宏观教学生态系统。对于其他国内高校而言,也应该依托某一数字化平台,如edX、Coursera或者国内的其他数字化平台,积极融入校外的宏观教学生态系统,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以获取更广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否则,只能固步自封。

(2)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新媒体教学资源

除了积极融入外部教学生态系统,高校还应该依托本校的教学优势,鼓励教学人员,积极开发有本校特色的新媒体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自身在外部宏观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新媒体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资源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其可以有效提升学校在宏观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因此,校方应该调动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开发各种资源,鼓励教师与学生的跨界行为,鼓励外部交流与学习,从而促进本校优势教学资源的开发。

(3)加强边界资源能力的开发

通过数字化平台接入宏观的校际生态系统,要求高校具有较强的边界资源能力,以支撑自身组织和组织中行为者的边界活动。边界资源能力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织通过平台与其他生态系统成员跨界沟通与互动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基于IT的沟通与治理能力。[5]218219边界资源既能增强自身组织融入生态系统的能力,也能缓解自身组织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压力。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组织的边界资源能力都是以数字化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边界资源能力的增强要求高校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投入,包括宽带接入速度、校际课程合作平台、远程授课能力、多媒体协作平台、校际合作治理能力等等。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给传统的高校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管理者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构建基于新媒体的教学生态系统,既要积极构建和谐共生、动态平衡的内部微观生态系统,也要本着开放的心态,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积极融入外部宏观教学生态系统,从而有效弥补本校教学资源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熊澄宇. 新媒体与文化产业[EB/OL]. (20050201) [20160220].http://media.people.com.cn/GB/35928/36353/3160168.html.

[2]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 2008(5).

[3] Chu H, Xu C. Web 20 and Its Dimensions in the Scholarly World [J]. Scientometrics, 2009,80(3): 720.

[4] 段胜峰. 新媒体教育技术的生态取向: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5).

[5] Eaton B, ElalufCalderwood S, Sorensen C, et al. Distributed Tuning of Boundary Resources: the Case of Apples iOS Service System [J]. MIS Quarterly, 2015,39(1).

[6] Iansiti M, Levien R. Strategy as Ecolo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4:6970.

[7] 水远璇.依托新媒体构建学习共同体,着力促进大学文科有效教学[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

责任编辑:赵玲

Constructing the Ecosystems of Teaching Program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 High Education

LU Baozhou, PAN Guogang, ZHANG Tao,HU 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Key words: new media technologies; teaching ecosystem; digital teaching platform; MOOCs

作者:卢宝周 潘国刚 张涛 胡波

第3篇: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构成、现状与重构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双减”的实施有助于打破原有不符合教育规律和育人目标的教学生态,使得教学系统各要素正处于受力待变的关口,如学校管理者如何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减负制度、学科教师如何有效减负增效等。这一切正成为中学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期“特别关注”栏目,聚焦“‘双减’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这一话题,从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构成、现状与重构,中学英语教研活动的挑战与机遇,中学英语作业“减负”与“增效”的辩证治理思维,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等维度开展指向“双减”目标的探讨,以飨读者。

摘 要: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包括教学计划与实施、教学监管与保障、教学内外环境和教学辅助服务四个要素。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生态存在教学实施效能低下,教学服务缺位、错位和越位,教学环境恶化等问题。“双减”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改进中学英语教学生态各要素,各方可采取“强化监管,明确职责”“创新理论,改进教法”“创造环境,营造氛围”“优化服务,协调关系”等措施,对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进行重构。

关键词:“双减”;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重构

一、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意见》的出台与实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减负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效果并不理想。在校内,为了让学生不掉队,部分教师不敢贸然减少课外作业量。在校外,资本驱动下的教培机构严重干扰和冲击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此同时,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求助于校外教培机构。夹在家庭、学校和校外教培机构之间的学生成为多重压力的最终承受者。重负之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无法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落实。本文基于“双减”背景,就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构成、现状以及新系统的重构问题进行探讨。

二、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一)外语教育教学生态系统的构成

英语教学是外语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从教育生态学和生态语言教学理论角度来看,外语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人类特有的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活动。这种活动看似仅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相长关系,可实际上涉及很多不同的层面。束定芳认为外语教育教学生态系统由五个层面组成。一是政府层面,它包括拥有资源调配、政策制定、教育监管等职权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和人员。二是社会层面,它“包括社会对外语或外语人才的需求,社会对外语学习的认识,各类提供教育和学习资源的相关社会机构”[1]。三是学校层面,它包括学校行政管理者和学科教师,特别是校长对外语教育的认识,其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以及外语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等因素对一个学校的外语教学水平有关键性影响。四是家庭层面,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对外语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能力,家校/家教关系的和谐程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产生较大影响。五是学生层面,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资源、学习投入、学习方法等因素等对其最终的学习成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五个层面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

(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组成要素

国内学者吴文“以生态哲学、教育生态学和生态语言学为指导”[2],建构了英语教学生态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他以生态思维为主线,“把英语教学系统始终作为由英语语言、学生、教师和环境构成的立体多维系统”[3]。从英语教学生态模式来看,它们的关系如下:语言是整个教学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师生共同面对的要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观测要素;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执行者;环境不仅包括社会语言学习环境、学校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还包括学生的个体心理环境。按主体和客体来划分,教师和学生属于系统中的行为主体(施动者),语言属于系统中的客体(受动者),环境则属于系统中主客体互动的外在支持或保障要素。单从人(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角度来分析英语教学,则会产生极端的主观性倾向,即过度强调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单从语言的客体角度来分析英语教学,便可能囿于纯粹的客观性,结果将忽略人的他主性和受动性;单从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分析英语教学,片面强调外因的决定性作用,自然会忽视语言的生成性和学习者的流变性。因此,要想了解英语教学的本质,就必须跳出单一要素的局限,将学生、教师、语言、环境等因素纳入英语教学系统的考察范围。

(三)中學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基于束定芳的外语教育教学生态系统和吴文的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笔者结合中学英语教学要素及其作用,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由教学计划与实施、教学监管与保障、教学辅助服务和教学内外环境四个要素组成,其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教学监管与保障既作用于教学计划与实施,又施效于教学辅助服务和教学内外环境。教学监管与保障、教学辅助服务和教学内外环境紧紧围绕教学计划与实施发挥各自的作用。根据各教学生态要素的构成、职能和作用,笔者对其作进一步划分,表1便是中学英语教学三级生态要素及其职能与作用的细化信息。

其一,教学计划与实施。教学计划与实施是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核心,它由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二级要素,目标语言、在岗教师和在校学生三个三级要素组成。教学计划与实施以学校为主阵地,由教师和学生分别实施语言的教与学的任务。此外,语言教学活动也会发生在社会和家庭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培机构的教师和学生家长可临时担任学生的辅导教师。教师,尤其是学校的在岗教师在教学计划与实施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语言的可变性和生成性特点,运用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把语言加工转化成有交际意义的、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的活性语言;学生则在自身的能动性和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掌握这门语言。

其二,教学监管与保障。教学监管与保障包括对教学过程负有监管、规范和保障职责的机构和人员,主要由政府教育管理单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家长组成。政府教育管理单位是外语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者、外语教育资源供给和调配者、外语教育教学的宏观监控和管理者,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则在政府的政策框架和教育监管下规范本校的外语教育教学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与学校和社会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在学生的教育引导、学习督促、时间安排、资源供给等方面履行监护人的责任。政府的外语教育政策与监管、学校的英语教学制度与措施、家庭的英语学习督导与相关条件的提供,共同构筑了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学英语教学保障体系。

其三,教学辅助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包括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领导下的教研机构(如教科院英语教研所/室等)、民间研究机构(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会等)、学校教辅及技术装备部门、出版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家庭等。教学辅助服务有关方视教学实施所需,或主动或被动、或直接或间接地介入教学实施过程,在课程改革、教材更新、教法创新、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发挥服务功能。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在教学计划与实施过程中的辅助服务角色各不相同。

其四,教学内外环境。教学内外环境是指教学施动者和受动者所处的现实和虚拟世界中的校内、校外教学环境。现实环境有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虚拟环境是指网络环境。校内的教学环境主要涉及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学校的外语学习氛围、外语教师的教风、班级外语学习风气、同伴的外语学习态度和习惯等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社会对英语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英语水平的要求,网络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等,会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态度和动力。家长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的态度、家庭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条件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状况

从中学英语教学生态角度来看,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实施效能低下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长期存在考试导向、哑巴英语、实用性差、费时低效等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英语教学实施效能的现状。

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的缺乏。在理论建设方面,我们的外语教学指导思想有所欠缺。虽然我国拥有一个半世纪多的外语教育实践,但主流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几乎源自国外。正如庄智象所言:“但凡国外某种新的理论或学说产生,往往立即引起我国学界的广泛引介与紧步跟进。”[4]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忽视了本土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的创建,使得规模庞大的中国外语教学实践缺乏基于自身国情的外语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即使教育技术不断更新,师生的时间投入不断增加,教学效果也无法令人满意。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迫于中高考的压力,当学校的常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家长的高期望值时,家长和学生便不得不转而求助于校外教培机构或网络教学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对学校英语教学水平的质疑和不满。

其次是来自目的语的挑战。尽管英语语言本体相对稳定,但英语所承载的信息及其传播手段发生了变化。目前的中学英语教材内容不仅有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也有中国和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元素。显然,中学英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是还要通过语言的教学来传播文化,进而借助文化传递来促成语言教学。可见,这是一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教学活动,教师因此面临压力。一方面,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以便达成各项教学目标,对于众多中学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英语的传播手段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语言材料加工、教学资源利用等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然而部分教师的“储能”与时代发展有明显差距。

(二)教学服务缺位、错位和越位

一般情况下,教学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是根据受服务者的实际需求以及服务者的角色来确定的。“双减”政策实施前,因服务权限不明、责任不清,教学服务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例如,部分农村中学的英语教研处于有计划无规划、重数量轻质量、有教研无磨课、有主题无课题的状态[5];又如,有的学校研讨会活动的研究性、实效性不高,对于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并未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学校的课后答疑辅导服务同样存在缺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求助于校外教培机构或家教,使得原本属于学校教师的辅导任务成了教培机构的主导业务,客观上为教培机构提供了越位服务的机会,也为教培机构的资本化运作和无序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教学环境恶化

学生的英语学习受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现实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最为直接。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在经贸、科技、文教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日俱增,全社会掀起了英语学习热潮,重视英语、学习英语成为一种风气。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年,随着“英语热”的逐步降温,有人开始质疑现行的外语教育政策,认为“英语教育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学生的精力,把本该深探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给耽误了”等。这些对英语缺乏理性认识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兴趣和动力。同时,随着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越来越多地介入学生日常学习,网上“费时费力学了英语,到头来还用不着”“不会英语可以用机器翻译”“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等传言在误导着学生,网上所谓的“英语学习能速成”“英语学习有捷径”等说法让学生滋生不切实际、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心理。此外,由于家长与教师在教育理念与方法、监管角色与责任等问题上存在协调不畅、互不信任的情形,使得夹在中间的学生颇受干扰,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重新建构

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失调引起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重构应当成为当下各方协同完成的要务。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重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强化监管,明确职责

政府、学校、家庭等既要明确各自的监管角色、切实履行各自的监管职责和保障义务,又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首先,各地教育管理部门需出台与《意见》相配套的政策(如北京市的《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相关工作的通知》),使线上线下校外教培机构在政策框架内有序运行。其次,利用政策法律杠杆来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通过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教学巡查、社会的教育监督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在岗英语教师的教学与辅导行为。再次,建立线上线下“家长学校”的教育培训,通过家长培训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强化家长的“第一任老师”意识和责任,使家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框架内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监管作用。

(二)创新理论,改进教法

作为教学实践的主导者,教师教学理论的贫乏、教学方法的落后必然会导致教学效能和质量低下。因此,首先,教师应创新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由入门型教师、成熟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这是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重构的一个重要抓手。其次,大学、中学和教科院可以建立教研合作机制,便于有实践优势的中学一线英语教师和有理论优势的高校、教科院相关专家开展合作,共同进行基于创新理论的实践改革或基于创新实践的理论研究。再次,教师在教研方面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外语教育理论,将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化提炼、生态化拓展,然后交流、推广,逐步解决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问题和脱离实践的理论研究问题。在教学操作层面,教师要立足课堂,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性设计,并同步改进教学方法、策略、手段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导学帮助学生解除学习障碍,通过作业形式的个性化、层次化、项目化设计增强作业的多元性和趣味性,即以教学评价的改革和作业设计的创新为突破口,开发学生的潜能,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创造环境,营造氛围

在网络环境方面,教育教学相关方不仅可以通过媒体平台介绍英语与英语教育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来回应社会上关于英语的各种非理性言论,还可以利用典型案例纠正学生不切实际、不合乎科学的英语学习观,以减少消极信息对中学生英语学习价值认知的负面干扰。在社会环境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严管“营转非”后校外教培机构的经营行为,禁止以福利性非学科素质教育之名行高学费营利性学科辅导之实的做法,严查一对一、住家教师等隐性违规行为,严禁张贴、分发各种学科辅导广告,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氛围。在学校环境方面,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真正落实校外减负、校内提质增效的“双减”任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设校风班风以改善师生、生生关系,营造友好的人文环境。在家庭环境方面,家长应承担起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的责任,设法为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场所、不受干扰的学习条件、以身作则的学习氛围、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理性对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考试结果,避免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

(四)优化服务,协调关系

建立健全指向学校教育教学的“家-校、政-校、社-校”三线联系通道,优化各方联络协调机制,切实提高家庭、政府、社会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效率和效果。一方面,政府要协调化解校-校、校-社、校-家之间的矛盾纠纷,明晰“双减”政策边界,严格监管校外教培机构的服务范围,使之成为学校常规教学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家-教、家-校之间的联系,承担起及时解答家长教育困惑的义务,同时家长也应肩负起家-教、家-校联络责任,主动就学生的家庭学习情况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五、结语

“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得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并为中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重构指明了方向。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中学英语教学拥有一个直接作用于教学计划与实施的系统,即一个为教学计划与实施保驾护航的监管与保障系统,一个为教学计划与实施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的服务系统,一个助力教师增能提效的教学内外环境系统。只要这些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大系统都会运行不畅,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构建外语教育教学的新生态[J]. 现代外语(双月刊),2021(4):456-461.

[2][3]吴文. 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2:21,22.

[4]庄智象.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 外语界,2010(1):2-10.

[5]李玉艷.农村中学改善教研组常规工作管理的研究——上海市松江区×中学的个案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46.

作者:黄启发

第4篇: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属于“了解”水平的有:“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知识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五、难点:

1.增强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六、自主探究

1.生态系统的组成

(1)在一定地域内,( )与(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部分和( )部分,其中前者包括( ),( )和( ),后者如( )、( )和( )等。

(3)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其作用是( )。

(4)蜜蜂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它的作用是( )。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与( )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生态系统中的( )和( )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在草→兔→狼中,当雨量充沛时,草十分茂盛,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增加?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 )的。

4.合作探究

(1.)阅读分析课本P23资料分析,做好讨论题。

(2.)观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七、自主检测;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

鹅湖

B.天鹅湖的所有植物

C.天鹅湖的所有动物

D.天鹅湖的所有生物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

A.生

产青

B.消费者、生产者

C.生

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

3、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

)

A.生

B

.

费者

C.摄食者

D.分解者

4、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5、蘑菇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 .消费者

B

.分解者

C .生产者

D .制造者

6、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食物链可以准确的表述为(

)

A .

黄雀

B .黄雀→螳螂→蝉

C .植物→蝉→螳螂→黄雀

D .黄雀→螳螂→蝉→植物

7、某地大量捕杀青蛙,结果虫灾暴发,粮食减产,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环境污染

B.消费者减少

C.食物链被破坏

D.缺水干旱

第5篇:“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活动中,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开场以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绿色的世界,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鸟,以此展开无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这时一张蜘蛛网挡住了去路——你是否想过,在这一望无尽的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就像这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生命之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诗情画意中导入新。

二、自学提出问题

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自学本节内容,提出1~2个问题,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学之间自行解答。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三、实施探究

首先观察描述。通过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逼真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然后进行环节过渡:这些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组成呢?

2观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通过AI,供学生观察,教师层层设问:①看到了什么?②想到了什么?③昆虫、树、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④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由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归纳出其组成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师进一步设问: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观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教师设问:①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②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③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并举出身边的实例。

小组合作连食物链。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图,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生物图片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①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连到最后。②箭头指向取食者。③时间1分钟。各小组交流展示合作的结果,小组之间先进行互评,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

展示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①有多少条食物链?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②如果蛇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关系,以引出食物网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这张生命大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进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为例,4人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出示这三种生物的图片道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结果,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师生一起归纳出: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展开讨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环境破坏的典型事例和有关图片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

4情感教育。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这样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种,就把它的天敌统统杀掉了,实际情况如何呢?4人小组展开讨论,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维。在此基础上明确: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界应和谐发展。

环节过渡。本节的知识内容就到这,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所学的内容,请打开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小结为主,让他们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又为下节所学埋下伏笔。

五、达标自测

学生用鼠标连出食物链,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类型的填空和判断题,激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后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围的生态环境,写出调查报告。本学期末,在班级内评出“最佳环保小卫士”。

第6篇: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师:大家都知道,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当然人也离不开地球,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生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我们课下预习所了解的生态系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道生态系统类型, 会判定生态系统。

②能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列举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说出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

②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图片展示:

1当你站在一个池塘边,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你会想到池内的水草所起的作用吗?

二、导入新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引导归纳: 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生态系统。问题: 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

强调: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不是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简单拼凑)。

2.生态系统的组成:

分析讨论 ①上面第1个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上面第2个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③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而细菌和真菌则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思考:

①校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②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③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海洋中的所有生物 B 森林中的所有松树

C.一个池塘 D 一个蜂巢

问题:

①为什么一个花坛、一个池塘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一个蜂巢却不能呢?

②一个花坛和一个池塘在组成成分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其他生态系统的成分也有类似之处吗? ③读图分析资料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者是什么(绿色植物)

消费者是哪些?(各种动物)

分解者是什么?(细菌、真菌)

问题3: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各起什么作用? 你认为它们对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持久稳定有何意义?

思考、表达交流, 补充:

结论: 生产者主要功能之一是制造有机物,为其它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机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要使一个生态系统持久稳定,两种成分缺一不可。(有些生态系统中可能没有消费者)。

第7篇: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的教学设计

福山中学

王彩霞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够识记并运用下列词汇和句型。

词汇: zoo, animal, koala, tiger, elephant, panda, lion, giraffe, cute, smart , clever, friendly, beautiful.

句型:Why do you like pandas?

Because they are very cute.

语法:Wh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2、 能力目标:能够谈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陈述原因。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

护动物的思想。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对英语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学习英语既感到好奇又担忧,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的机会来说英语,减少他们的恐惧感,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1、重点:学习各种描述性的形容词和谈论原因的形容词。

2、难点:用because来说明喜欢某种动物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1、 Greetings.

2、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教学图片。

T: Look at th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Do you know these animals?

Ss: ……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动物名称的词汇。如:tiger, elephant, koala, lion等等。

3、Play a game: 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4、要求学生独立完成1a的配对。

5、Presentation: (1)、T: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S1: I like ……

T: Do you like ….?

S2: Yes, I do. / No, I don’t. I like ……

(2)、T: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S1: I like ……

T: What about you?

S2: I like ……, too. / I like ……

6、Work in pairs.

7、Presentation: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形容词的词汇。 T: Look at th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Why do you like pandas? Because they’re cute.

8、Task : make a survey and give a report: Give a report: My name is …I like …, I want to see the …, because I think they are … I don’t like …, because I think they are … Her name is …she likes …she wants to see the …,because she thinks they are … She doesn’t like…, because she thinks they are …

9、Listening : Do 1b.

10、Do 1c. Pair work .

11、Do exercises.

12、Homework.

调查一下你的好友所喜欢的动物及其原因。

第8篇:“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江苏武进湖塘实验初中陆红英

题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1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

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3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4

认同生态系统中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必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学会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重点、难点和关键处1

生物与环境是同意的整体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3

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不是说人类不能利用环境、改造环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分析资料,老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悟出道理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让一位同学阅读资料组一(见附)刚才同学们听了、看了这组资料,想一想,导致牧民不能放养很多家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们分别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多媒体出示→(

因素)→家畜少

→(

因素)→家畜少

二、新授这部分说明了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中的许多生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觉,即生物与环境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更精练的话来概括一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呢?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区域内,神巫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多媒体出示)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环境,如对于生活在一个池塘里的小鱼、小虾来说,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鸟来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请问同学:一滴水可以说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整个生物圈呢?总结:自然界的生态西有大有小,小的有让学生同时使用耳朵、眼睛两种感官,尽快进入状态学生了解资料内容的前提,引导学生去分析资料,领会其中的内容在通过学生思考强化“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让学生展开联想,进一步理解什么叫生态系统学生边听边看资料组一

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填空学生积积极动脑,热烈发言学生阅读一遍学生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一滴水、一片草地、一个池塘等:大的有湖泊、海洋、森林等,甚至生物圈都可以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请同学们找出组成这一生态系统的成员,如果把这些成员分成两大部分的话,是哪两大部分?小结:一个生态系统,不论大小,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生态系统里的生物部分。多媒体出示:生态系统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每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都有植物、动物还有细菌、真菌多媒体出示:生态系统生物部分植物

动物

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它们在这个系统中担任什么角色呢?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实物投影:出示P23l两张图,问谁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释:虫是直接以植物为食,鸟是吃虫的,间接以植物为食者叫消费者)很显然,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这样来表示实物投影:出示P24图Ι-17(根据图示,结实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难看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消费者和间接消费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中国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链叫食物链。(多媒体出示:食物链的概念)下面请同学们观察P2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问:1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

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小结:1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多媒体显示:食物网的概念)

2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问:我们人是不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呢?请同学们完成P2的探究请看资料组二(见附)问:这组自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小结: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能自我调节,但本身的调节能力有限,如果人类大规模地干扰,自动调节就会无济于事,会失去原有的状态,造成一定的损失。看资料三(见附)问:我们该怎样来保护生态系统?小结:从两方面入手生物方面:不能乱砍滥伐、乱捕滥杀,也不能过度放牧

非生物方面:不能把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看资料四(见附)小结:人们要尊重环境、保护自然,并不是不能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是有理智的。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还完全可以去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为全人类造福。能利用环境、改造让学生学会把所得材料进行整理归类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来看书、阅读,从而找到答案通过图示,使知识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学生手脑并用,把已有的知识与老师讲的新概念进行整合,完成知识的迁移通过自己思考,老师解释,让学生学会深层次的思考,学会从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学会探究,通过探究,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为后面的内容打下伏笔学会分析资料学会分析资料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确立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看书、阅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理解、记忆学生画食物链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完成探究实验学生阅读、分析资料,回答问题学生阅读、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

一、在草原的一个大牧场上,牧民放养着很多马、牛、羊等家畜,这里还生活着鹰、狼、兔、蛇、鼠、食虫鸟、食草昆虫等动物。这一片草长得非常好,可美中不足的是狼常常危害牧民的家畜。牧民们齐心协力,大量猎杀狼群。狼少了,家畜也不再丢失了,可牧民们很快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草地被严重破坏了,牧场上不能放养这么多家畜了。同样的在草原的一个到牧场上,本来青草茵茵,虫飞鸟鸣,牛羊成群,一片生机昂然,由于连续的干旱天气,大片草原变成了干地,牧场上也不能放养这么多家畜了。

资料

二、1在某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数量剧增。如果兔的数量无限增加下去,必然会将草吃光,将树皮啃掉,生态系统就有崩溃的危险。但是,兔的数量增多,能够捕食兔的狐、鹰等动物就有了足够的食物,数量也增多了,结果兔被大量捕食,数量也就减少下去,整个生态系统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由于大规模开垦西部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失去保护,终于导致一场“黑风暴”事,刮走了3亿多吨土壤,全国冬小麦一年减产0多亿公斤。资料

三、

印度北部山区由于森林资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结果XX多人淹死,4万头牲畜被冲走。2在某地区由于有人大肆捕捉青蛙,用来喂食肉鸡,使得该地区的青蛙几乎濒于灭绝,结果黏虫失去了青蛙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319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直到196年查明,此病是由该市60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的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逐级富集,水体→硅藻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或猫。鲶鱼体内含汞量达到10-20g/g,最高大0-60g/g,比原来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资料

四、1

我国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桑基鱼塘“,使桑、蚕、鱼的生产相互促进。2

“北大荒”之称由来已久。清代一位著名诗人曾赋诗描绘“北大荒”情景:“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1947年解放军第一支垦荒部队开进北大荒腹地,创立了第一个“公营农场”,0年代中期王震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60年代七十余万支边青年、知识青年投身垦荒事业,90年代十数万省内外农民挥汗黑土地,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1998年,垦田产量868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886%,粮食商品率达84%。

第9篇: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大全)

教学案例

第四节:生态系统

盘锦市第三完全中学

赵秀云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四节:生态系统

教材版本:人教版生物学第七册(上) 单 位:盘锦市第三完全中学 讲 授 者:赵秀云 授课年级:初一·四班 班级人数:62人 课时分配:一课时 授课时间:2005.9.23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作业,督促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0.5分钟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与往常不同,来了许多客人,还应该问候一声客人好。我们重来一遍: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客人们好! 师:请坐。

二、课前演讲:1.5分钟

师:掌声欢迎李悦同学演讲。

李悦:走到讲台中间 “大家好!我讲演的题目是 ‘植物也有血型’... ...” 生:(李悦讲演完毕)掌声

师:今天李悦同学的演讲,使我们大家又知道了一个新的生物学知识。希望下次演讲的杜宏宇同学象她一样出色!

三、导课:3分钟

师:演讲过后,我们共同欣赏一段视频资料。请看大屏幕。(当你置身于森林中,你会看到什么呢?

那高大的树木参天而立,直向云端,不知名的花草竞相开放斗艳。大大小小的动物悠闲的过着自己日子,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因不同的食物维持着它们的生命。阳光透过树叶,斑斑驳驳、闪闪烁烁,显得无限生机。大自然在一年给涂抹不同的色彩,形成一幅幅漂亮的风景画。在这你会听到什么呢?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林中,小溪潺潺,虫鸣鸟唱,像是一首交响乐。有时一张蜘蛛网挡住了去路。这时,你想过没有:这大森林无论是哪种因素的变化,都会使许多生物受到影响。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新的一课--《生态系统》。谁愿意写课题? 生:板书课题

四、定向示标:1分钟

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同学朗读一下。 生:学习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必较多,而且还比较难,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提高了声音)有没有信心? 生:(更响亮)有!

师: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祝大家学的开心、学得愉快、学有所得!

五、检查预习:2分钟

师:(用课件展示)举例说明什么叫生态系统?

生:像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等等,都是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

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师:(课件展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可以看做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这种说法对吗? 生:是

生:不是(意见不一样了)

师:大家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例子,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观点和看法。 师:时间到。有答案了吗? 生:是生态系统。

师:嗯。下面跟大家一起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之网”,这样对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会有更好

的认识。

六、自学指导与思考:1分钟

1 师:(课件展示)阅读教材P23—P25,时间为5分钟,完成: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员(参考27页的第一题)?想一想生物部分的组成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尝试完成25页的“观察与思考”中的2道题。 生:阅读

七、自学督查:5分钟

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生:自学、圈画重点。

生:草

师:所有的动物属于什么? 生:消费者

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很多条食物链。那么食物链怎么画呢?大家看:大家知道食物链是指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我们用箭头来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捕食者或取食者。例如:食草昆虫吃草,箭头指向食昆虫;而青蛙吃昆虫,箭头指向青蛙;蛇又吃青蛙,箭头指向... 生:蛇。

师:而猫头鹰又吃蛇,箭头指向... 生:猫头鹰。

师:聪明。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P25,给2分钟时间,看看你能画出几条食物链?它们是不是相互关联的?

生:开始画食物链。 师:巡视、指导 师:(把电脑切换到实物投影。)谁愿意把自己画的展示一下? 生:展示自己画的食物链。 师:(给与学生肯定与鼓励)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师给的参考答案。许多同学都能画出5、6条食物

链,真的很不错。大家看这个食物网。假如蛇的数量减少,其他的生物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吗? 生:会。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的话,猫头鹰的数量就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多。各种生物的

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师:说的真好!大家给掌声鼓励鼓励! 生:热烈的鼓掌。

师:在此,老师要告诉大家: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当人

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就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师:做一道题(用课件展示)某地区有人大肆捕食农田中的青蛙,这种做法会酿成什么恶果? 生:捕食青蛙会使农业害虫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减产。 师:大家想,害虫增多了,农民会怎么做? 生:洒农药。

师:会有什么后果?

生:污染土壤;污染水源;农药会残留在粮食作物里。人吃了,会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的健康。 师: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资料。(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牧草生长

得十分茂盛。那么有了充足的食物,人们是否可以无节制的放牧呢?)大家说说:草原是不是可以无节制的放牧呢?

生:不是。草原要是无节制的放牧会破坏生态平衡,植被被破坏,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

复原样了。 师:(展示一张图片)

八、导学释疑:14分钟

师:用课件展示一段有关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图文并茂,有解说) 生:观看、思考

师:生态系统是由哪两部分组成? 生: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师:生物部分又有哪几部分组成?

生: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还有分解者细菌、真菌 师:非生物部分包括哪些因素? 生:水、空气、阳光等

师:嗯。现在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生态系统的组成背下来。开始。 师:时间到。谁能说说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回答、补充) 师:(用课件打出问题和图片)那么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怎样?谁能当一把老师,到前面通过这幅图片进行讲解? 生:(到前面用鼠标指示图片进行讲解)这绿叶代表生产者植物,它能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虫、鸟是消费者,它们间接或直接的吃植物。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尸体或者分泌物又会被分解者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物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利用,再次参与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师:那么用一句话概括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那么食物网是怎么一回事?

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师:请大家观察下面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即教材P25的图) 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九:合作探究:3分钟

师:再出一道难题考考你们:(用课件展示)在南极大陆永久冻土层下发现一种闻所未闻的神秘病毒,迄今地球上没有任何人群及动物对这种病毒具有免疫力。由于该病毒“休眠”在南极永久冻土带的底层,暂时还不会对人和动物形成威胁,但是美国科学家警告世人,如果全球气温持续变暖到一定程度,南极冰川融化加剧,那么这种未知的病毒立刻复苏并四处传播,对于地球上成千上万的物种,可能将是“灭顶之灾”。有的人说,全球变暖与我没有关系。其实,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自己在这方面应该怎样做? 生:不吸烟;不放烟花爆竹;... ...

十: 自主测评:12分钟:

师:(让学生出测试题) 生:(出测试题。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由其他同学解答)

十一:自 结:1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节课我们学到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链和食物

网;知道了生态系统本身有自我调节 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还知道 了有害的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

累,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

师:说的好。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

家园。我们要好好的保护这个家园, 其实际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十二:布置预习作业:1分钟

生物圈中有哪些主要的生

态系统?各有什么特点?

上一篇:工程技术培训心得下一篇:放射科质量安全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