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个性飞扬

2022-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作文个性飞扬

让学生个性飞扬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思维的作用日益显现。如何利用初中语文课堂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结合教师教学改革理念的树立,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创新。

【关键词】学生个性语文课堂创新思维培养

2011年卖得最火的电子产品是什么?iPad!

2011年利润最大的电子产品是什么?iPad!

美国投资银行Piper Jaffray分析师基尼·蒙斯特(Gene Munster)在投资者报告中预计,iPad在2012年的销量有望达到6600万部。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韩国代表部举行的“OECD政策发布会”介绍,美国苹果公司每销售一台iPad可获利150美元,相当于售价的30%,而中国工人仅能从中获得8美元的收益,只相当于售价的1.6%。两者收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答案是创新性的思维!美国苹果公司创造性地把科技与时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以他们获取了较大的利润。

今天,社会的种种成绩向我们证明创新思维是如此的重要!社会对创新思维的需求呼唤着创新的教育,而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在课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 创新,以教师理念的改变为前提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理念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者。无论什么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师道尊严,教师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角度去俯视学生,认为学生就必须听教师的,不能有半点“离经叛道”。在一次次否定、一次次呵斥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扼杀。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开始时用结实的铁链把一头大象拴在铁桩上,大象一开始不断地拽铁链想挣脱,但一段时间后它就不再拽铁链了,只是围着铁桩转。接着科学家把铁链换成大象可以轻易扯断的棉线,但大象却不再去挣脱,它被一条它能轻易扯断的棉线系住了。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何尝不是拴住学生创新思维的铁链呢?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理念而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是无法想象的。

2.革新课堂模式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理念的改变必然带来课堂模式的革新。传统课堂以师生的问答模式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新的教学改革理念认为,所以课堂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应加强生生互动等多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设计。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做这样的尝试:让学生自己组织小组表演文本,学生们找伙伴,做道具,编台词等,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参与文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演、评、议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在快乐的表演中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为后阶段的创新性续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在教学古词《水调歌头》的过程中,抓住吟唱为主线,让学生在歌声中去感悟主旨,在歌声中领略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这样创新的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让积极的评价成为学生创新的动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如在教学《海燕》时,在播放了一位名家的激情朗读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同学迫不及待地高高举起了他的手。他是本学期才转到我们班,从未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机会给他,他选读文章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时可能太激动也许是过于紧张,这一次节奏读得过快,还读漏了“更”字。同学们都发出了善意的笑声,笔者看着低着头的他鼓励道:“你今天很有勇气,相信你对这个句子一定有你独特的理解,你只要把心中的感觉读出来就可以,我们都想听听你心中的声音,你再朗读一次好吗?”他抬起头看了笔者一会说“好”。第二次,他平静了下来,语调把握得很好,情感也较为投入,同学们都自发地为他鼓掌。笔者又鼓励道:“你看大家都非常欣赏你这次朗读,你看句子中有哪些重点词能把你心中的情感更好的表达出来?”他沉思了一下进行了第三次的朗读,这次朗读他表现得非常出色:情感饱满,语调也恰到好处,重点词也处理得较好。“好!”同学们都热烈地为他鼓掌。那一刹笔者看到××同学脸上那略带羞涩却又非常开心的笑容。从那一节课后,他在语文课堂上总是积极发言,提出许多独特的看法。

有人说,“成功的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而笔者想说,“表扬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翅膀!”

二 创新,以文本的合理使用为基础

1.利用文本的疑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有了疑问说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而通过文本中一些疑点的解决往往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本时,有学生觉得“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表述有些问题“人怎能用粒去形容呢?”同学们刹那间沉思下来。两三分钟过去后,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里用‘粒’形容人我觉得写出人的小,反衬出当时湖天一色那种苍茫的感觉。”另一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我记得《核舟记》有这么一句‘高可二黍许’,用‘黍’和舟比较强调核舟的小,那能不能用‘黍’代替文中的‘粒’呢?”学生们再次沉思起来。几分钟后,学生甲说:“我认为‘黍’虽然也很小,但它的颜色却是黄色的,和本文表达的天地一白的意境有些不大相衬。”学生乙接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将看法进一步的补充,一般我们说到‘粒’时都会想到大米,笔者个人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粒’在文本中的使用不但体现了人之小,而且大米的颜色也接近白色,让人觉得舟中人也变成白色的了,和课文所描写的天地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加契合。”这里姑且不论学生观点的对错,但学生能从这样的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让笔者有种“得生如此,师复何求?”的感慨!

2.利用文本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文章的矛盾点往往是关键点,抓住矛盾点不但可以加快对文本的理解,更可以通过矛盾点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让学生说说文本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和“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两个句子是否前后矛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也许作者写错了也许作者觉得其他都是下人,而自己是有身份的读书人……最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调动了起来。

3.利用文本的“留白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材中,由于作者构思、剪裁等需要,往往在课文中留下空白,或造成悬念,令人掩卷深思;或纸下伏笔,让人遐思求解等。这些“留白点”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地方。如“孙权劝学”中吕蒙是如何学习的,文中并没有描写;再如“皇帝的新装”游行结束,皇帝回宫后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通过对这些“留白”的感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创新,在学生的快乐学习中迸发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并在快乐的学习中迸发创新的激情呢?

1.尊重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论也认为获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自尊心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学生获得尊重后他们就会为之而努力学习,并在努力的过程中去体验学习的快乐。

2.放手学生

“温室里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拽在手中的风筝永远也飞不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放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参与学习。2012年3月29日邹国金教授在南宁三中上作“乡愁”的讲座,最后的仿写环节就充分放手给学生,而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参与性、创新性让我们一千多位来自全区的语文老师感叹。例如,“母爱是温暖的毛衣,穿在身上暖在心头!”“‘思念’小时候是绿色无公害猪肉,你放心吃,我也放心吃!现在啊,‘思念’变成了‘瘦肉精’的猪肉,我不敢吃!你也不敢吃。”

放手,对学生是一种信任;放手,对学生是一种责任;放手,对老师是一种不期而遇的精彩!

3.展现学生

从初中生心理成长过程看,这个时候的学生特别想展现自己。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搭建学生的展现平台,激发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学习创新思维的目的。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给予学生展现的机会,如组织书写比赛、朗读比赛、作文比赛,以及表演文本等让学生在展现中快乐地学习创新!

一滴水虽然代替不了大海却可以映照大海!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就像一颗颗小水滴,只要我们不断交融最终都会汇成创新的大海。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大海里遨游,为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奉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淑艳.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2(2)

[2]郭桂红.课堂:从学生“读懂”开始[J].语文世界,2012(1)

[3]刘浩.例说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2(2)

〔责任编辑:王以富〕

作者:谭 强

第2篇:让学生的个性在作业中飞扬

[摘 要]传统的语文作业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在新课标理念下,作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作业该如何实现质的转变?本文对传统语文作业设计和新课标下的语文作业特点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提出差异性、实践性、探究性、生活性作业布置的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 个性的发展 作业设计

新课标的颁布,让一线语文教师惊喜地看到了语文教改与时代俱进的步伐,现在,广大教师都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新课标也对语文的学习功能、目的、内涵作了重新定位,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布置上,更多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往往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审视我们的课改,就会发现过多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往往忽略了“语文作业”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于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单调枯燥,缺乏弹性,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就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这种封闭、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种落后的、没有随机而改的语文作业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那么,传统的语文作业布置究竟存在哪些弊端呢?

表现一:教师对作业功能的认识相对滞后。新课程下的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再认识和再提高。作业的功能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消化与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还把作业作为让学生继续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它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作业的功能仍被异化成是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致使大多数作业的布置仍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而冷落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作业过程与评价仍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注重学生作业的结果,轻视学生作业的过程。

表现二:作业内容单调,完成作业的方式单一。教师对作业功能的认识不足和指导思想的老化,故而很少设计出让学生再思考、再延伸、再创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张扬学生个性的作业来。即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内容单调:字词句篇积累是重头,读背抄唱主角,每周练笔不能少,考前题型反复操练。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也很单一:大多以书面的形式来呈现。诸如此类单调、乏味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表现三:问题答案的绝对性,作业评价的片面性。传统作业过于强调问题答案的绝对性,只是看与“标准答案”是否一致,“扣字不扣意”,非对即错,这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此外,评价标准大多采取对错制、分数制,这种刻板的客观化、量化评价手段,不符合语文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也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此外,作业评价单调,评语刻板教条化,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只是一些简单的等次,诸如“优”、“良”、“中”、“差”之类;有些作业虽然写了评语,但多数评语没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评价司空见惯,久而久之,也就不感兴趣了。

当然,这里凸显了传统语文作业的弊端,并不是完全否定它的优点。勿庸置疑,传统的语文作业在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强化上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语文课堂在出“新”,因此语文作业也应该“靓”起来。那么,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指导下应该布置怎样的语文作业呢?

一、差异性作业的设计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能够反映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是现在作业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自己的“果实”。多元智力理论、发展性理论以及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等生。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要使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具体的做法有:

1.作业量分层。“一刀切”的作业往往会加重后进学生的课业负担,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则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2.作业难度分层。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适合的作业,促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时,由于理解难度较大,在教学本课前,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三道有层次性的作业:

(1)知识积累型和答案明确的基本题(即基础作业):①积累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②会介绍鲁迅其人及其代表作品;③文中“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有什么特点?(必做题)

(2)难度较大的理解型问题(即选择作业):①文中对江南雪景和雪人的细致描写有何用意?②用南方的雪对比北方的雪有什么作用?(任选题)

(3)难度最大的是挖掘文章内涵和主旨的题型(即提高作业):①如何理解结尾——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②文中作者借北方的雪要表达怎样的思想?(不强制要求,量力而行)

结果很多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题后,都尽力地去完成“选择作业、提高作业”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好胜心,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观察、思考、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对于在课堂上就要求背诵的段落,允许课堂上背不熟的同学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要求优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业,后进生可以宽限几天。

由于分层作业的分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都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快乐,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当然,教师还应相机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

二、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大语文”教学观的经典表述是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而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要时时注意,事事关心,勤于并善于博采,定能从课外这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中采集到优质的语文教学资源,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小老师、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参加学校文学社等各种文学活动,从而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之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再加上中学生大都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希望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潜能。在作业设计中,笔者抓住这一特点,适时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实现自我。如通过开展“参观、演讲、辩论、手抄报”等活动,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活用知识,增长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以《斑羚飞渡》为例,在本课中,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搜集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有关动物被残害,生存环境恶化的资料。

2.总结整理。及时整理有关知识、记录体会,并就“怎样制止人们任意残害动物现象”、“怎样提高人们爱护动物的意识”等方面,写一份观察报告或合理化建议。

3.展示成果。以文字、照片、手抄报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

4.搞语文实践活动。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而且有必要在家中、社区中进行宣传。还可以拟写标语、公益广告,在社区中进行张贴宣传。

总之,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用生活中鲜明的例子来教育他们,从而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实效性。这样,真正把静止不动的作业变成动的、活的、有用的作业,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

三、探究式作业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探究式作业,是指学生独立地去探究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作业形式,因此,语文作业的布置要注重探究。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作业总是以本为本,即使有那么一点探究的味道,也是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紧扣住文本不放。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他们在似懂非懂之间吞下了教师的果实,很难成为一个“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人。其实,在作业的布置中,完全可以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作业。

如在教学《杨修之死》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去探究“杨修究竟是聪明还是不聪明”,要求找《三国演义》里有关杨修和曹操的资料,并举行辩论活动。在辩论之后,请学生谈体会、说启示、话理想,这样的探究型作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真正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又如,教完《孔乙己》后,笔者就让学生去寻找清末描写有关当时社会情况的文学作品,让他们更全面地去了解那段时期的社会状况,去思索那些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共同遭遇。在探究中,学生更能体会到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成因,认识到那个社会不仅仅“造就”了一个孔乙己,同时也使他们的阅读面更加丰富,学会了运用阅读方法,最终实现了阅读情感的迁延。

四、生活化作业的设计

生活化作业是指利用一些有价值的生活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作业中学生活、用生活、服务生活的一种作业形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语文学习都脱离了生活,使语文学习成了“读书人”的事,学习语文是为了考语文,为了考试才去学习语文。因此,课堂内充满了技巧和知识点的讲解,这使本来就很生活的语文脱离了生活的气息。为了寻回语文的生活气息,很多语文教师都在语文的生活应用上进行了大量可行的探索,但都忽略了一点,即语文在生活中的情感感染和社会教化作用。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任务决不是面向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去接受他人的影响和感染,然后再去影响和感染他人。因此,语文作业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联系社会生活。社区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举办的重大活动,乃至社区文化风俗等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资源。如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澄江中学所在地是黄岩特产——黄岩蜜橘的主要产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蜜橘。于是,笔者就利用这个资源,布置诸如:写一篇介绍蜜橘的说明文;为黄岩蜜橘拟几条广告词;进行一次有关“黄岩蜜橘的昨天、今天、明天”的社会调查活动。

2.联系社会热点。如国庆60周年庆典,它展示了中国的国力,提升了国民的信心,笔者要求学生去观看庆典的盛况,然后写一篇观后感。又如,在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后,笔者除了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后感外,还介绍了相关人物的事迹,要求再写一篇人物评论。

3.联系自我感受。在学完《背影》后,笔者要求学生写《致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类的文章,并要求他们写完后,在适当的时候,把文章念给自己的家长听,也可以录在收录机里放给家长听。当然,这类作业的布置还需要教师及时并且经常与家长沟通,不仅可以使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学语文有用,而且也能使学生周围的社会群体受到语文教育的影响。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师应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作业不应该是单一枯燥的,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的复合体;它能够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愉快而丰富的经历,将学生的认知学习上升到情绪学习的高度,使其知、情、意、行得到协调发展。在新课标下,我们期待着这样的语文作业:能较好地将课前思考、课中学习、课后延伸衔接起来,与教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题形多样,题量适中,编排灵活;重现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增加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人格得到尊重,使情感得到体验,使生命在得到发展,最终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王群雅

第3篇:让学生作文灵性飞扬

在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学生的个性日益凸显出来,学生对于个性发展的需求也日益膨胀起来。所谓个性,就是学生思想与行为等各个方面与他人不同的存在。在写作当中,学生在表达方面与用词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就是学生写作方面的个性。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作文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写作当中,使学生的灵性在写作中得到彰显与飞扬。个性化作文教学水平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笔者选择高中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本文以让学生的作文灵性飞扬为题,为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加强课内外阅读结合,促学生灵性飞扬

学生要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才能将自己的个性恰当地融入到写作当中。在许多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讲,将阅读与作文进行有效结合,是提高当代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生作文个性化水平的手段。因此,在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之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课内外阅读,再将阅读积累进行个性化转换,使之成为写作中的个性化素材。如讲解《药》,老师可以引入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如《祝福》与《狂人日记》等等,在课内外阅读结合之时,学生对作者的思想偏向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也会对鲁迅先生的写作特征有一定的理解。这样的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他人的个性化行文方法,发现一些可以利用的写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提高自己作文的水平。

二、加强积累习惯的培养,促学生灵性飞扬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教育活动的要求越来越多,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发展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教学理念。个性化作文教学可以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肯定学生的个性,将学生的差异性作为教学内容丰富的跳板。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当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写作来抒发个人想法与感情,使写作成为学生表达思想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个性化作文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老师作文教学方法的改变。

作文水平的提高,来自于良好的积累习惯。对于高中生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来讲,引导学生建立与发展一个良好的积累习惯,对于学生个性与写作的融合是极为重要的。在进行课内阅读或者是课外阅读之时,学生对于阅读的内容,对于他人的写作作品都会有一定的感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将这些精彩的段落与个性化的情感进行记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更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表达个人见解的方法。读书笔记的记录是学生个性化写作的重要一步。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当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将自己认为值得肯定的文字与自己的感受进行真实的记录。而记录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学生利用个性化的记录方法可以促成学生个性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创造个性化写作机会,促学生灵性飞扬

要开发学生写作个性,老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利用自己的革新来促进学生不断创新。在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活动中,老师一般会给学生限定一个时间,让学生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完成写作。而要进行个性化写作教学,老师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分析,给学生合理与充足的时间,保证时间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完成写作。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出发,安排一个科学的写作周期,让学生将写作视作一种家常便饭。在进行题目或者主题的制定之时,老师可以考虑学生的意见,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自主进行写作方向的确定,从而使其具有个性化写作的兴致。

其次,老师要放松写作的空间限制,最好不要限制学生的写作空间。对于写作任务的完成来讲,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在教室中完成还是在其它地方完成,使学生将写作的地理位置进行扩展,让学生在自己认为最适宜的地点完成写作。另外,老师要鼓励学生扩展自己的写作面,对于别人的评价不用考虑太多。许多学生因为传统应试学习思维的限制,在写作中很少进行创新,怕自己的创新会受到他人的嘲笑。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创新是一种正能量,帮助学生找到个性化写作的动力与信心。除此之外,老师要放松对学生思维的限制,要允许学生将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行扩大,不要人为学生限制写作的方向与素材的范围,让学生多一点自由,多一点个性。

综上所述,个性化写作是当代教育事业对于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笔者从三个角度对高中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明确,当代高中教育工作者要肯定学生的个性,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个性与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结合,促进学生的灵性飞扬。只有这样,写作才能成为学生人生的一部分,成为学生个性与个人思想的重要承载。

作者:于会芹

第4篇:意象对话让活动式作文个性飞扬

小学作文训练方式最常见的有两类:以话题性作文为主体的“教材作文”和以游戏或其他现场活动为内容的活动式作文。“教材作文”重视读写结合,但显得严肃郑重,不易引起学生兴趣;活动式作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喜闻乐见,但内容单一,容易陷入千篇一律。活动式作文能否在喜闻乐见的基础上,更贴近生活、发扬个性?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抒发真情实感。

一、什么是意象对话和意象对话作文

“意象”,本是文艺学的名词。郑板桥说画竹,是先有目中之竹,再有胸中之竹,后才有手(画)中之竹。这个胸中之竹便是“意象”。“意象对话”的“意象”是心理咨询的概念,它是无现实存在的事物在心中的图像,和文艺范畴的“意象”有极大的相关性和重合度。意象对话,是我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朱建军教授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主要方式就是让咨询者想象某种事物的形象(意象),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围绕“意象”展开对话的一种疗愈手段。这种技术比一般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具有更速效和更简便的特点。

意象对话作文,就是把意象对话技术融入活动,借助意象小游戏,指导学生完成习作的一种活动式作文教学方式。这种教学,使学生的生活感悟以意象的方式呈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意象对话”,继而用笔记下心中的“意象”。这种过程,既可促使开朗性格的养成,同时有利于消除写作文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作文。

二、如何进行意象对话活动式作文教学

意象对话作文,比之一般的活动式作文,能更贴近学生真实的心理,防止千篇一律,而且效率更高。但是由于其心理咨询的色彩,使得这种教学也在高效中有高要求,需要较为规范的操作和掌握一定的技巧。

1. 意象对话作文的步骤。

(1)初始设置情境。首先要进行情境设置,创设意象产生的背景。上课之初,教师根据要解决的某类情绪问题,凭借语言的引导,让学生在想象中进入到某种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产生各类意象,以便进行意象对话。比如“看动物”,可以展现学生心理状态的深层原因。笔者这样引导:“同学们,让我们静一静„„平时外界的烦扰太多了,现在给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请闭上眼睛,静下来,与自己待在一起„„”学生趋于安静,进入想象境界,笔者接着引导:“我们开始去看动物„„此时,你仿佛走在什么样的小路上?小路两旁的景色如何?什么最吸引你(花、树或者别的什么)?”再进一步:“开始爬山了,山上住着很多动物,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应有尽有。请大家认真看,静静地等,你能看到哪些动物?„„”

(2)展开意象对话。学生内心里浮现种种“意象”后,在教师引导下关注内心情绪,分享各种感受,让各种意象对话起来。这个过程,会使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和安抚,冲突的心理能量得到调节,和谐的心理状态得到强化。尽管是借助某种形象进行对话,却能体现真实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例如上例意象对话,可以接着进行:“你能看到哪些动物?它们是谁,长得怎么样,生活得好吗?你们彼此认识吗?它会欢迎你吗?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教师语速很慢,学生们静静地感受,体验。通过这样的想象、体验,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跟大家分享。交流中,学生们各自发表自己心中的“场景”,教师则相机介入。如一个学生说看到了一只展翅的雄鹰和一条懒洋洋的蛇。笔者问:“假如让这只鹰说一句话会说什么呢?”这个学生一愣,继而吼道:“你为什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专门背后说人坏话?你这个小人!”愤怒情绪持续近一分钟,笔者再要他让那条小蛇说话。这回这个学生愣得更久,许久才缓缓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这说的还是鹰和蛇吗?分明已经是生活了。这个对话过程能使这个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善于将心比心,更好地处理人际烦恼。

意象对话过程,有时可以演变成心理剧。针对典型的心理冲突,让多位学生参与演绎某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效果当更加明显,而且写出的作文会有更丰富的感受。

(3)用笔抒写意象。学生经历进入情境,展现意象,意象对话后,可以引导他们用文字把自己的心理过程写下来。由于这样的过程正可以直击学生心理“软肋”,对话的是他们最为关切的情绪问题,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非常愿意动笔,那些有某种心理冲突的学生更是如此。此时,教师要关注两类学生:一是课堂上教师有引导进行过意象对话的,启发他们如有必要可以让对话继续,最后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一是课堂上并没有受到教师指导的,他们实际上在听别人分享时,也会在自己的心里自行展开意象对话,只要让他们真实写下来就行。

2. 常用意象和注意事项。

针对心理情感的不同侧面,“意象对话”的主题有很多。除上述“看动物”非常适合展现学生的人际关系模式,疏导人际烦恼外,常用的还有“看房子”――显现和调整整体心理状态,“跳坑”――较深层了解心理机制调节状态发挥潜能,“领养小动物”――培养自省自爱的性格和阳光心态„„意象对话的意象不在多,一般掌握两三种就可以反复交替使用。

意象对话作文,因为涉及心理咨询技术,所以教师在使用时不能只关注写作文的需求,更不能把学生的心理现象拿来作道德评判,有些不和谐的地方也只能借助“意象对话”的方式不着痕迹地调节。在使用过程中,首要原则是接纳――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各类情绪,无条件接纳,哪怕是“荒唐”的表现;其次是“共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喜其所喜,怒其所怒,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最后是以让学生心理变得和谐快乐为目标――当学生的意象中表现出不和谐的冲突的时候,引导在对话中变得更加和谐阳光。

三、意象对话活动式作文有哪些优势

1. 意象对话有“教材作文”不具备的游戏性。

意象对话与“教材作文”都以生活为源头,以激发学生真心再现为前提。但是一般“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显得严肃郑重不好玩,学生往往敬而远之。意象对话作文却具有与其他活动一样的游戏性质。它既可以是直接引导想象,也可以以心理测验的方式进行。所展开的对话自主权完全在学生,他们可以不必直接谈自己的生活,只是借助意象随意“编排剧情”。编排的内容正是自己心理最在乎的部分。意象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往往会有一些惊喜的发现和感悟。意象的中介作用使得内心情感呈现变得“很好玩”,让学生乐此不疲。

2. 意象对话有其他活动所欠缺的贴心性。

一般的活动式作文,尽管能激发习作兴趣,但就教学效果而言并不如意。共同的内容和现成的场景,缺了一个内化发酵的过程,不容易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的作文教学并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作文心理过程。意象对话则不同,它的活动只是引发意象对话,是以意象对话内容为写作对象,而不是以意象对话过程为写作对象。借助“意象对话”唤醒的是因人而异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以“意象对话”方式展现千姿百态的内心情感模式。习作因此变得更加“贴心”,更加切近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学生以意象对话的内容来习作,抒写的是生活百态和丰富的个性情感世界。“意象对话”尽管具有“很好玩”的游戏性质,却能高效开启学生真情的心门,使真情实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于作文中,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无碍张扬。

3. 意象对话有其他教学达不到的疗愈性。

作为心理咨询技术,意象对话有着先天的疗愈性,它体现于意象对话活动作文的全程。这是其他教学所无法做到的。从设置情境肇始,学生就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和伙伴在特殊情境中展现了相互的接纳与包容,借由意象表达情绪是顺畅的,意象对话过程对心理冲突的调整是无形的,甚至最后动笔写下来也是对内心情绪的一种调整与清理。每次意象对话作文过程,都能让学生更加关注自我,积淀的不仅仅是其他教学也能做得的成功经验,更有越加健康和谐的心理成长体验。这样的心理体验可以促进学生更爱作文,养成用文字抒写真情实感的志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第二中心小学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第5篇: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宽,注重人文教育,使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课堂就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1、能力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学生认知能力自行建构的,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因此,授课教师都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习活动应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形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按新课标的精神:“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已成为语文教学新格局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所以教师把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贝多芬曾经宣言:“王公贵族有千千万,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每个学生都有其存在的特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读书的停顿不再要求整齐划一,情感的表达不再要求一模一样,学生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可以读、可以画„„课堂不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也不再是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胚;课堂更不是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课堂成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因人而化,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教师心中装着自己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经常沉默,他将在自卑的风雨中没有开放就迅速地凋零;如果总是说“是”的学生,他将在别人的阴影里重演毫无新意角色;如果说“不”的学生,他将在思索的火花里点亮自己光辉的前程!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

3、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把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语文学习仅仅被理解成文字学、语法学的钻研,就有失偏颇。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认知水平、学习心态、信息反馈、个别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授课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都重视“品味”,强调朗读。在“品味”中,让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语文的真正本领——写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了一种学习新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要掌握间接经验,信息传递对于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所有有价值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随时随地提供给学生,而且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识的创造中来,与所有的人共享,从而丰富汉语言知识新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自然生活化,时空立体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直是问题的两面,我们不再为课堂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争论不休了,但把教与学结合好也是一门艺术,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都是一个创造者。个性飞扬的课堂既是属于学生的,同时也是属于每一位教者的。

第6篇:道德课堂—让个性飞扬

让个性飞扬

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发现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其中有愿意画画的,有喜欢看课外书的。刚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说实话,我挺生气的,但是我没有在课堂批评他们,而是在课下自己进行了一番思考,是不是我讲课的方式学生不喜欢、不精彩,还是出于其他原因?后来,我又把这几位学生找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我也和其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进行了沟通,我才知道,原来这几位学生是非常喜欢绘画和写作,他们经常在课堂上做这些事情。

我想:即便如此喜欢,也不能耽误了课上的学习呀!这让我陷入了焦虑之中,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我考虑到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个性,大家的喜好不同罢了,为什么不能利用他们的优势来进行学习呢?于是我便想了一个办法,让喜欢画画的学生经常画地图、涂色等等,后来这位学生还独自绘制出了一本地图小册子。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他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既提高了他的地理读图识图能力,又不耽误他的个性发展,让个性融入到其学习当中。对于喜欢写作的同学,我经常让他去图书馆和机房查阅一些地理课外资料,引导他学着自己总结,并且尝试着写一些小论文进行发表。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利用自己的写作长处来创作了地理小论文、地理小专刊,使得自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并且也为大家提供了众多的地理课外资料。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地理,爱上了地理课。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发现学生在课上没有认真听讲,我们应以合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发现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定要让它发光,而不是去抑制它,真正做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学会以道德的方式,创建“道德课堂”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发展。

第7篇:语文课堂中怎样让学生个性飞扬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一、在自由活动中飞扬个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了孩子的“六大解放”: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和嘴巴,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贴一贴,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不仅限于课堂。

二、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

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觉得阅读是快乐的、是有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自由、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让学生的健康个性在活动中得以飞扬。

第8篇: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郑秀玲论文

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时代呼唤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课堂就是生长个性的土壤。新的教学理念主张教学应是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时空,教师如果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必将使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活灵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个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

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愉悦自主地参与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教师能大胆放飞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翔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应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的局面,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改组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

我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学生与小女孩进行心灵的交流,写出小女孩的心语。我教《潼关怀古》最后一节,让学生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形式表达出来等等。问题的设计,何尝不是放飞学生的想像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丰富个性化阅读形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

在教学中,学生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课文感兴趣地方读,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先是找自己喜欢地方读,这就是学生个性表现。例如:我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刚上课时,我利用色彩鲜艳的草原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形式,而且,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我的布置刚刚结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读学起来,有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摇头晃脑读书声响彻教室,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有的学生绘声绘色讲草原美丽景色,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还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

中,那真是如痴如醉,看的出,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不要束缚学生阅读后的感受,给学生言论自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论自由氛围。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讨论,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上理想翅膀,飞向那光辉的彼岸。例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在总结课文中,我问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就踊跃回答,有的说:“我不会象青蛙那样,每天都坐在井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有的说:“做事或看问题不要象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还有的说:“对事物认识不要只看局部,要看得全面些。”听了这些话,我露出了赞许目光,刚想表扬总结,这时,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青蛙固然目光短浅,看不到外面美好的世界,但他也非常聪明,因为他在井里有安全感,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自己的性命更重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像炸开了锅,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他说的有道理。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因为我知道敢于说不同意见的学生,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我如果简单地否定或草率应付,就会损伤学生阅读的热情,压制学生的求异思绪和个性发展。只有正确对待,才能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阅读

中充分飞扬。

四、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

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课堂不是作坊,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坯;课堂不是流水线,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课堂应当因材施教,注意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应当因人而异,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仓库。让语文课堂绚丽多姿,让语文课堂生动鲜活,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第9篇:如何让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个性飞扬

【摘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兴趣;个性 ;飞扬

“中学历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历史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历史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个性飞扬。

一、创情境,乐学学其中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力求多运用教具、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并较多的引用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新鲜事、电视剧内容等辅助内容,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乐学其中。

二、运互动,放飞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构建历史事件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 1

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已见。教师应用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要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要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调感官,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育家汪广仁说过:“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结果。”他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教育心理专家林崇德也认为:“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历史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爱学生,口味成功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冷淡、责怪或不适当地批评学生,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历史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历史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多给予一些褒义评价和表扬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的活起来。

总之,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上一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下一篇:建筑节能技术墙体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