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小课题研究计划

2022-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小课题研究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学校小课题研究计划

多品种小批量电子产品的生产计划排产研究

【摘 要】伴随当下企业生产模式及技术的创新,如何提升多品种小批量电子产品的生产效率备受诸多学者关注。论文结合用户要求与企业生产模式转型方向,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电子产品生产计划排产中存在问题弊端提出相关策略、方法和措施,以期实现快速响应的柔性化生产,达到企业降本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计划

1 引言

新时代,我国企业正面临生产模式变革与创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逐日盛行。本文从多品种小批量电子产品的生产计划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用户要求、产品特点,将生产计划排产优化措施进行全面阐述,为下一步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生产优化管理提供参考。

2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概述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逐步流行,原有的大规模及大批量生产模式逐渐被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所取代。首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主要是指在一定生产周期内,生产出数量较少的产品。但其特点为产品种类颇多,主要包括产品尺寸、颜色、规格、型号、形状等。其次,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特征如下:第一,相对于大规模生产模式,其生产效率偏低且生产成本颇高,自动化生产模式形成较难;第二,生产计划与生产组织相对复杂、多变;第三,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及趋势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可以满足用户高级定制需求。

3 电子产品生产计划排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生产工艺流程相对复杂

基于多品种小批量电子产品的特殊性,生产工艺流程相对复杂,这就导致在生产效率方面受到约束。具体如下:第一,随着电子产品小型化、网络化,其功能越来越多,在产品设计阶段要充分分析试验,既要满足产品的性能需求又要符合可制造性要求。而在生产过程中又需从物料采购、工艺生产流程、生产计划等层面考虑,这些因素无疑进一步增加产品生产与工艺流程的复杂程度。第二,材料缺乏、设备生产能力落后也导致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在生产加工上遇阻。电子产品对精度、质量、指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自有设备生产能力难以全部满足需求,需要借助社会外协生产资源完成,间接导致原本烦琐的工艺流程更加复杂。第三,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技术变更频繁,生产工艺流程难以固化,结合电子产品中經常出现的元器件、原材料问题,生产现场异常问题频繁冲击生产节拍,扰动原有的生产计划。从生产周期及生产效率角度考虑,不利于整体生产效能提升。

3.2 任务单加急情况比较多

由于多品种小批量电子产品的自身特点,存在任务单加急等情况。单一流水化的简单流程不能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生产布局,需要对每个生产环节与节点进行严格管控。但通过分析发现,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任务加急等情况,这种加急情况主要以用户需求为主,导致生产周期与用户需求出现差异化。具体如下:第一,生产计划周期紧,在项目论证、产品设计阶段占用时间较多,留给生产加工时间较短;第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复杂,流转工序较多,在物资采购或某一个工序出现计划超期时,需要从后面工艺流程中追回时间;第三,用户订单猛增,而企业没能构建相应的生产应对机制,即生产计划、管理机制匮乏,难以科学制定生产排产计划。

4 电子产品生产计划排产的优化措施

4.1 构建MES高级排产系统

结合电子产品工艺流程及生产计划要求,构建MES高级排产系统,科学设计生产计划排程。该系统主要包括现有各生产单元的加工能力、产品工时定额数据分析计算、任务单数据分析、生产计划自动排产等功能。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包括机加、电装、防护、调试、试验等,各工种又分为若干生产单元,例如,机加分为钣金单元、铣削单元、车削单元、机装单元等。为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组织扁平化,生产计划直接下发到生产单元。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由若干生产单元组成。依据每个生产单元的设备及人员能力,计算各生产单元的产能,同时,设备状态、人员到岗情况也要纳入考虑范围,动态调整单元生产产能。电子产品在生产准备阶段计算各工序的工时定额数据,这是生产计划自动排产的计算依据。

4.2 依据工艺流程自动排产

在应用MES高级排产中要对作业计划自动排产设置进行完善,当MES接收生产订单后,从CAPP中调取产品工时定额数据,综合分析生产计划完成时间与工艺流程,自动生成排产计划。该种生产排产方式仍然要面临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第一,当遇到任务单加急时,提高任务的优先级,在不影响其他产品完成时间的前提下插单生产。第二,当企业生产能力不足或订单饱满的情况下,要生成外协生产计划。外协生产计划分为工序外协或整个产品外协。第三,实时抓取物资采购信息,确保原材、辅材供给与作业计划总体实施进度相符,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物料已齐套或将齐套时,适时启动生产任务。第四,遇到产品生产异常无法进行时,要快速调整,使生产不停滞,不影响其他产品生产。

由于产品工艺流程复杂,既要考虑前后各单元生产的顺序衔接性,又要考虑产品各零件并行生产。这就对排产算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排产优化性,可在多种策略下进行自动排产。同时,建议结合手动调整,起到辅助作用。通过该系统的应用,可有效解决任务单加急等情况。

4.3 构建MES系统供应体系

电子产品生产阶段一般分为自制件、外购件和外协件,自制件和外协件均生成加工计划控制进度,外购件由物资采购系统管理进度,要在MES中将两者综合考虑,构建MES系统供应体系。具体如下:第一,对用户需求进行预测分析,该分析主要是对产品要求及原辅物料进行明确。主要包括产品基础信息、生产周期、产品特别要求等。然后根据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成本核算,包括人工成本、生产成本、时间节点、采购内容确定。第二,将所需原辅材料物资采购纳入生产计划,以生产计划为主,逐一延伸到生产单元、加工工序。所以,采购过程中一定要以生产方案为基准,将采购计划与排产方案进行融合,二者相辅相成。第三,建立物资储备体系。做好数据分析及挖掘工作,针对特殊器材,提前进行采购,提升存储效能可有效避免因物资紧缺导致的生产停滞。

4.4 构建MES生产跟踪及预警机制

首先,要建立内部生产标准监控计划,即生产跟踪、预警机制,将计划排产进行规范,主要包括:产能相关计划、生产日志设置、排产方案控制、供应稳定设计、库存管控、工艺技术控制、产品完成设置、调整方案等。对每项流程进行跟踪监测。其次,建立用户需求应变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处理,提升需求更改的时效性。最后,建立MES内部生产管理机制,生产计划也是管理计划,缺乏有效管理就无法控制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等。因此,从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及质量角度出发,建立内部生产管理机制尤为重要。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计划排产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其中的问题弊端,主要包括:生产周期及订单结果不确定、物料变化及需求较大造成采购延迟等。同时,结合用户及任务要求提出对应策略,主要包括:构建MES高级排产系统、构建MES系统供应体系、构建MES生产跟踪及预警机制等,为企业电子产品快速响应和柔性生产的效率提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杜杰,张利平,唐秋华,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SIMIO仿真优化[J].机床与液压,2020,48(02):133-137.

【2】蔡安江,趙飞涛,薛晓飞.基于共轭贝叶斯估计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控制图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20(02):221-224.

【3】计春阳,王华.多品种小批量电子产品单元精益生产过程研究[J].电子世界,2020(01):13-15.

【4】徐利锋,赵伟.成组技术与部件预投在多品种小批量排产中的应用[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0(03):46-50.

【5】李江.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下的动态多元质量控制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20.

【6】高岩.基于组合模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质量预测方法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20.

作者:李文明

第2篇:“卓越计划”学校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摘 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标准的研究和制订是实现该计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在介绍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该计划学校标准的制订原则和基本思路,制定了适合我校特色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标准。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学校标准 研究 制定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现场工程师,大量 “高智能型学生”并不受企业欢迎。基于此,我国教育部于2009年实施 “卓越计划”(也称为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为全国各行业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优秀现场工程师。

1 国外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现状

西方国家最早是受美国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大工程观”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国家在其教育体系中增加了工程训练,旨在培养卓越的现场工程师。西方国家卓越计划的培养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欧洲大陆模式:以德国为主。《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模式:以美国为主。他们在培养目标、学制安排、教学系统设置与实践教学上各有千秋。

(1)培养目标:德国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工程师文凭,能直接上任工作岗位,是合格的现场工程师。美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本科阶段主要进行综合知识的全面学习,毕业后,由企业培训其工程师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2)学制安排:德国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一般是四年以上。美国本科卓越工程教育一般是四年,硕士工程教育有 “一年制”、“三年制”(远程教育类型)和“本硕五年连读制”三种模式。

(3)教学系统设置:德国以企业需求为中心来设置不同模块的教学系统。美是以生产的前后顺序来设置教学系统,采用核心主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形式。

(4)实践教学:西方国家的实践教学都开展得比较早。一是由高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通过实践教学共同带领学生设计、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二是由企业对学生进行一年的岗位培训,在现实的岗位中学习到工作所需的所有技能。

国外学者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做过系统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是宏观层面的,没有具体涉及到某一学科和专业。

2 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现状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高校不断地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小班化的精英教育迈入到大众化的普及教育,以往强调科研能力、强调理论研究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本科教育面临着供需不相符的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职务没有合适的优秀人才应聘。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何解决和改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诸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落后的教学体系、方法以及单一的评价模式等问题。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工程教育体系和标准已刻不容缓。

作为教育政策宏观调控的教育部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教育部于2010年6月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为“卓越计划”)启动会,首批获准全国61所高校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计划”,从此拉开了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序幕。

宁波工程学院作为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其中学校的化学工程专业、建筑工程专业和材料成型专业成为实施“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学校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作为导向,而目前我国“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只能起到宏观指导作用。不同的学校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的不同,标准不能互相照搬,应根据当地的人才需求和学校的培养要求、层次以及专业人才定位等为依据来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卓越计划”的学校标准。因此,在具体专业的“卓越计划”学校标准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基于此,我们以宁波工程学院“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研究与制定具有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的学校标准,为该计划在机械学院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其它专业“卓越计划”的学校标准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3 “卓越计划”学校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以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来制定“卓越计划”学校标准,需要以我校“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基础,认真研究 “卓越计划”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并结合宁波本地企业的需求来具体制定和实施。

3.1 “卓越计划”学校标准的制定要求

(1)以通用标准为依据,以机械行业标准为准绳来制定。通用标准是国家教育部在宏观上对不同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对不同的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制定提供宏观指导性意见;机械行业标准需要符合机械行业工程师培养的中观要求,它不仅是细化了通用标准,还体现了机械行业的行业特点和行业要求。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以机械行业为主,该专业的“卓越计划”学校标准的制定必须以通用标准为依据,以机械行业标准为准绳来进行制定。因此,学校标准的制定需要同时满足机械行业标准和通用标准的双重准则。也就是说,学校标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远高于这两个标准。图1所示为三个标准间的关系。

(2)以我校“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基础,凸显本校特色。“卓越计划”学校标准的制定还应该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或者说,在以通用标准为依据,以机械行业标准为准绳的前提下,制定学校标准还需要紧密结合我校定位于以宁波为中心,长三角为主导,辐射全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我校“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办学优势,从而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因此,学校标准需要凸显我校特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地方性高等院校的特色,满足宁波市经济发展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

(3)建立可达到的、可实施的、可评价的学校标准。学校标准首先应该是可以根据我学的教学资源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通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全体师生的努力,能够达到所有的目标和要求。然后,学校标准必须是可以具体分解到每一个专业、每一个教研室等任何相关的教育教学环节和部门,在实施学校标准时可以将每一个标准和指标进行细化,完成和整合所有细化的指标,以便使学校标准顺利实施。最后,学校标准必须可以通过一系列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的,只有通过客观、准确的评价才能知道学校标准的制定是否真正推动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是否得以真正的、正确的实施。

3.2 “卓越计划”学校标准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制定的学校标准,应高于教育部通用标准和机械行业标准,其主要由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三个方面组成。(1)基础知识方面:全面包含人文基础知识、科学基础知识、工程基础知识、机械行业基础知识、机械行业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2)综合能力方面:信息收集、总结、归纳能力;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解决能力;产品设计、研发、创新能力;团队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人际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危机公关、解决、化解能力;全球化视野下的合作、交流、竞争能力。(3)个人素质方面: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安全健康服务意识的等各种综合素质。

以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制定的学校标准主要内容如下:

(1)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机械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具有良好的机械工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4)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及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5)具有综合运用材料成型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组织、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机械产品及成型工艺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基本能力;(7)具有信息获取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进行综合的实验操作,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8)了解机械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9)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10)危机事件的初步公关、解决或化解能力;(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12)具有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知识与能力、专业综合素质高。

3.3 “卓越计划”学校标准的分解与细化

为了实施学校标准,需要将每一条学校标准具体分解与细化成逐级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由若干个更详细、具体的目标要求组成,每个目标要求都可以和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一一对应,使学校标准最终能够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将学校标准分解细化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将以下学校标准:f.具有综合运用材料成型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组织、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分解成3个子项:f.1、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f.2、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能力;f.3、生产运行和维护的能力;其中f.1项进一步细化成:f.1.1、掌握塑料成型工艺及塑料模具结构与设计理论,并具备综合应用能力;f.1.2、掌握板材成型工艺及冲压模具结构与设计理论,并具备综合应用能力。

4 “卓越计划”学校标准的实施

学校标准分解和细化后,就需要具体实施“卓越计划”学校标准,可以通过“学校标准实施矩阵”,把相应的标准落实到实处,落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将标准中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方面的内容和为了实施这些内容而开设的教学环节对应起来,建立“学校标准实施矩阵”,如表1所示。

建立“学校标准实施矩阵”后,需要重新设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必须体现基本知识的讲授、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要求达到的程度和具体的实施方法。这样,每一项学校标准都可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落到实处。如图2表示为学校标准的实施过程。

5 总结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教育部大力提倡和试点“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我校作为试点院校之一更应该抓住这个契机,解决目前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符合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的“卓越计划”学校标准,并且具体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教育部“卓越计划”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未来工程师的职位。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 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4]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5] 程虎.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方向)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3):41;110.

[6] 刘峰,张红霞,曾大新,张元好.面向汽车产业的材料成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6):61-63.

作者:崔仲华 邓艳宁

第3篇:农村小微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摘 要】近年来,全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且也做了相当多的科学性研究。农村小微学校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容忽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农村小微学校的教师和监护人只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本文将从我县农村小微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出发,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相关对策的分析与讨论。

【關键词】小微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策略分析

一、先天的心理障碍

遗传缺陷造成其智力障碍、先天畸形等生理缺陷以及肥胖等都是诱发小微学校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还有各种内分沁腺的活动对人体的活动起着重要的调理作用,致使这一部分学生先天就患有自闭症、多动症及一些神经性功能障碍[1]。加之农村小微学校教师和监护人忽视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关注和疏导,容易使先天缺陷的学生心理障碍继续恶化。

二、学生的个性因素

小学生的各个发展领域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发展关键期.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都对这一问题做过深人研究.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与行事态度,会有反抗的行为出现,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像以前那么顺从听话.这一阶段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农村小微学校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关键。

三、家庭与学校的影响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习生活中的有效渗透。

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应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倡导“劳逸结合”: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是独立性培养和合群性养成的极好途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维护心理健康.并从中学习到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通过这种具体且形象的活动方式,学生的心理不断地得到成长与发展。

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困难生”要学会做“雪中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痛苦中及时送去安慰的人。在有些具有较强规则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这些游戏都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培养。利用学生在学校的进餐、休息等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区域角,孩子通过与同学在丰富的活动中协助、分工、合作、谦让等,既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又能形成了良好的性格。

2.构建良好心理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小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在一个家庭中,一所小学校中,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际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人文环境。除了必须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环境安全的保护。教师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过多的厉声责备幼孩子。家长和教师作为学生最依赖的人,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问题.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觉得学生年龄比较小,不懂事,就可以不顾他们的心理想法,做一些伤害他们的事情。而是应该多鼓励、表扬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对于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

3.不断提高农村小微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据笔者了解,现今我县农村小微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与城区教师素质还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师资力量。多所学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健康辅导室,但是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疏导。很多学校只是让文科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开导,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科学性就要大打折扣。她们对于学生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的进行分析与矫正,也更没有能力来预见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化水平要求相当高的职业,因此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培养。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解决农村小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内容,通过专业化的教育,无论是在基础的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都能使教师得到很好的职后训练,从而保证其能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4.加强家校和学校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家校共育氛围。

农村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以取得家校一致性教育。同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于某些内向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有一些问题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就憋在心里。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个案法,给予特别的关注,及时矫正不良的心理行为。农村小微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师更应该关注个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制定出不一样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促进每一个孩子身心的协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解决农村小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们要不断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让我们的农村孩子享受到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特的教育,最终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严秀英,崔美玉.中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5年5期.

[2]廖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

[3]石艳蕊.合作学习的心理学依据与教学策略.《小学科学(教师版)》.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5]朱智贤.《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题名称:农村小微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研究,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课题立项号:WW【2018】GH127】

作者:王晓玲 米浚

第4篇:学校小课题研究总结

本学年,我校继续遵循“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工作”的教科研管理思路,重点培养和扶持了今年上报并立项的小课题。

本学年我校继续抓好以往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放手给教师自主开展研究,准备好过程性材料,学校在学期末进行了过程性检查并进行评价。

针对小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小”字,帮助教师们关注自己具体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追求真实的研究;立足“课题”,引导教师从计划到反思,以科学的方式探索问题的解决或现象的改变,追求经验的提升。我们把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作为教师获得个性化成长的重要平台以及特色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回顾走过的路,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扎实有效的工作:

1、培训选题,确定立项小课题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上级教研部门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意见,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辅导,使老师们懂得了“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我们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选题,经过了“困惑”——“问题”——“课题”三步曲:首先,我们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组织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让老师们进行思维加工,并提出问题,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最后,指导教师分析背景,查找资料,形成课题,编制计划,填报《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表》。其间,我们对各学科所选的课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

2、抓行动、抓反思。

立项后,教师尝试进行行动研究。学校每周开展小课题研究,供各课题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总结经验、发表见解、交流心得,同时老师们也跨课题、跨学科发表见解。

我们围绕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协作研讨活动,为研讨活动作准备,展开课题研讨,以学科组成员互动的形式展开,一般程序为:中心发言人发言——课题小成员补充发言——参会者提问与互动——组织者总评。这一生动活泼的互动式学习形式,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采取了研讨课的形式,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研讨。

课题组通过大型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小结反思,分享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改进研究方法。对典型的课例,还采取现场诊断的形式进行指导。

3、抓检查、抓评估。

为了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向纵深推进,我们学校成立了跟踪检查小组,抽查听课和查阅记录、跟踪研讨活动等方式检查工作,便于了解教师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师的教研活动进行阶段评价。目前,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初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老师们对本人承担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二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掌握了课题的研究更多灵活实用的方法;三是积累了初步的小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经验。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及各位老师的积极参入下本学年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精心计划用心总结,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过程。 每位教师都做好详尽可行的计划,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前通知每一位教师,在研讨时,把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交流,通过研讨总结经验与教训,及时把教研的成果纳入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课题研究扎实有效

各位教师根据不同研究阶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研讨方式,围绕学生的习惯培养及能力提高,扎实有效。

3、研讨活动效果显著,资源共享

每一课题发挥本教研的优势,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促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达到教研兴校的目的。各学科对知识点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针对作业的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学年小课题研究工作也存在不足:

1、个别学科组研讨活动有的老师参入态度不积极,教师的个人发言材料偏离研讨主题。

2、课题组集中活动次数偏少,有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3、不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积累,收集的材料单一。

4、活动过程学生材料过少,没有学生反馈的资料。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今后需做以下改进:

1、提高学科组成员的参入意识,针对每个学科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摒弃偏离主题的发言。

2、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把收集整理资料贯穿始终,注重平日的积累,特别是学生资料的积累,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掌握学生的动态。

3、可以把平日备课组集体研讨的问题积累归纳,抓出重点,提高研讨的效率。

总之,一年来,中心校的指导,小课题研究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教师的教育思想日臻科学,学生的学习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更合理使用新课标,贯彻新课标的教育思想,我们会继续加强学习,更新教师理念,继续加强研究,提高各项工作的实效性,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5篇:小课题研究培训(学校) (1)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理解与实践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给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新的难题,区域有提出了三新工程(新师德、新德育、新学校改造),作为教师的教师如何站在新时期的前沿思考这些新问题、新困难,如何更好地迎接新挑战,有效地发挥我们自身的专业引领职能,这都是我们必须深思的现实。

西方谚语:

幸福一天——与家人野炊

幸福一月——自己结婚

幸福一年——继承遗产

幸福一生——爱自己的职业

爱教育:亲近、研究、改进、创新

感悟教育、体会教育、创造教育价值

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

是什么:

“小课题”是“自己动手为自己服务”的“自助式”课题,是降低研究的重心的实践性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为了改善教育教学行为,在实际情境中对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的研究。

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反思和行为跟进

关注的是个人问题的解决和经验提升

特征:

针对性(选题)

自主性(研究)

灵活性(方法)

快速性(时间)

实践性(行动)

实用性(结果)

为什么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

以小课题作为当年度工作的抓手

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改变自己的成长方式——自主发展

在脚踏实地的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品味

形成寓研于教的工作境界

丰润教师的精神生活

甚至,成为一种诗意的追求

成为每位教师自觉的职业行走方式

为教师队伍带来整体的提升和群体气质的逐步变化

改变思维方式

跳出学科看教育

跳出教育看教育

大教育观

拓宽教育的视野

加深教育的理解

怎么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

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践——经验总结

导向明确、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简单易行、利于问题解决

做好研究的关键在于预设

缺少预设的研究是流于形式的研究

预设的核心价值在于个体对课题系统、深刻、全面的思考

让变化置于计划的框架下

根据研究问题,设计“贴身式”解决预案,使研究计划与行动计划高度统一,在行动中融入研究,通过研究提高行动的自觉水平。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应该清清楚楚

“我在那”“我要去哪里”“我要怎么去”应该明明白白

关于“小课题项目书”的解读

一、课题名称的表述:

1、课题名称的要素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2、题目表述的语言是陈述性的、突出核心问题而不是表明结论的,不是结论句(如论文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的„„),也不能是问句(如“如何培养学生的„„”)。

二、研究意义价值及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纬度去阐述:

(写为什么?研究的意义、价值、必要性等)

1、时代背景(课程、课标、教材等的要求„„)

2、现实背景(对当前工作的意义)

3、自己的实际问题(困惑、障碍„„)

我们目前做“小课题研究”就是突出一个“小”字,从“自己的急需解决的小问题”处着手研究,所以研究意义及必要性这部分重点分析上述的第三条“自己的实际问题(困惑、障碍„„)”,比如自己学科特点的需要、个人教学困惑解决的需求、自己的教育对象的需求,在“自己”的“最近需求上”下功夫分析,说明白自己的研究是有针对性的。

研究背景的分析要注意范围大小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研究内容的界定和分析(针对课题说明是什么)

即界定,包括对课题名称中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对课题名称的整体的界定,界定要简要、准确、具有概括性;根据对课题的内涵的界定,分解与之相对应的研究内容。

三、 研究目标(写想做到什么程度;包括理论目标和实践目标)

理论目标:(体现研究元素)

检验时能呈现的结果(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标准、操作流程、方法方式等等可借鉴的规律性成果——培养教师的理论思维、理性思维、概括提炼能力,形成教师个性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思想)

表述方式:

通过做“”的研究探索(总结、形成、提炼)„„的策略(模式、标准等)

实践目标:(有数据表述的目标更好,包括工作目标、学生目标、教师目标) 表述方式:

工作目标:(改变教学现状)

如通过做“”的研究改变了(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或者是改进了„„学生目标:(作用于学生发生的改变)

如……学生……得到大幅度提高;

……学生(改进了„„,学会了„„,提高了„„)

教师目标:(自身的变化和提高)

如使自己„„教学能力明显提高,„„研究素养明显提高,等等

四、研究过程(怎么做?分步骤,具体,有研究含量的设计) 设计密切联系日常实际教学工作的可操作的研究活动过程;(也可以在已有的他人的经验、做法基础上改进、完善变成自己的研究)

1、研究方法(不宜太多,可驾驭,能操作,体现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般包括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等

2、研究措施与推进步骤:设计课题研究起止时间,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具体做法是什么?也就是如何操作?采用哪种科研方法。

一般包括五个环节:

学习——设计——实践——反思——总结提炼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学习——设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实践——反思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总结提炼

五、保障措施(写给自己保障研究能顺利完成的)

如:要坚持看书、网络、展示平台、名师、专家的引领、同伴互助等

六、研究成果

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全面总结,重点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进行成果表述。成果表述材料字数不限,重点要交待清楚这个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怎样解决的,让别人看了之后能从中学到你的做法,给他人以启示就可以。总结出概括性的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概括就没有迁移。

表述形式:

可以用教案、教学设计、研究报告、论文、案例等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是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还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报告,沙龙材料,学生作品;音像作品,图表、教具等实物。这些成果对教师来说,既实在也实用。

第6篇:桂庄学校小课题研究培训

根据市教育局、镇校办关于小科体研究工作的精神,我校坚持“科研为先、质量为重、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进一步加强课题的有效研究与过程管理,积极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力求做到“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使学校教科研工作“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指导教学”,精心打造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力争使教科研工作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新的高度。

一、领导高度重视,狠抓课题研究。

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身先士卒,参与课题实验。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成员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二、倡导让学习引领研究

倡导让学习引领研究,建设学习型组织,让学习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采取集体组织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广泛学习和专题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科研的校本培训活动,进一步营造科研学习的良好氛围,丰富教师的科研理论知识。通过推荐科研书目、确立专题学习讨论、推荐优秀教育网站等形式让一线教师接触教育理论。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好每周一次的课题组活动时间,开展课题同类文献的学习。坚持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边研究边学习、边学习边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与研究水平。

三、加强教研、科研整合,落实研究过程 正确理解教研与科研,科研教研化,教研科研化,教育科研是对教学工作的深刻思考或反思的一种特殊形式。继续将课题组的日常研究纳入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的常规管理之中,全面关注课题研究进展。全体教师要以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创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我们力荐以“问题求解模式”开展教育科研,即走“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教学研究,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发现问题”之路,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使课题研究过程成为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因为这是一个教师由“职业型”向“研究型”转变的必经之路。

1、进一步提高日常科研工作含金量

坚持教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切实解决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把课题研究融入课堂,融进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尤其是利用好每周一次的课题组活动时间,要做好“二定”,一是定时,确保一定时间;二是定人,确保课题组全员参与。(杜绝无安排或活动空洞等现象,各教研组长、课题组长负责好课题活动,各学科分管领导切实加强过程督导。)各课题组切实组织课题研究研讨,对课题研究中的研究盲点或难点问题集思广益,切实加强实践与研究。课题组长善于将课题各研究点落实到各课题组成员,让各组员明确研究任务,并完成相关学术点的论证工作。

2、切实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

课题指导包括课题立项申报、过程研究与结题、论文写作等方面,积极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参与并非参加,要加强教师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

3、课题研究与校本研究紧密结合。

(1) 开展了“课改论坛日”活动,教师们围绕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对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促进了学校课改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2)开展“同课研究”,即同一年级老师们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然后在学校举办的“同课擂台赛”上一一展示,课后再围绕同课反思,从中探求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四、要加强课题研究的绩效管理

根据《教科研工作考核意见》的要求对各课题研究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进行考评,及时做好考核反馈。一方面,使之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考评小结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弘扬先进,激励教师更主动、更科学地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科研质量。

1、进一步完善课题负责人制度

课题负责人是一项课题的灵魂,负责课题的全程管理任务。学校给予课题负责人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各课题负责人要进一步加强常规管理意识,积极有效地开展好一系列活动。

2、绩效管理,完善课题考核办法

在过程管理中,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小学课题管理办法,完善教育科研考核办法。采用基本任务核定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力争做到保质保量。本学年,课题研究人员的学年考核通过课题组的整体考核及研究人员的分项考核来确定其考核分与教分。作为教师个人更注重“三个一”的绩效考核。其他的成果视其获奖情况予以加分与认定。学校在课题组考核中,淡化数量,更重视教师研究过程及相关材料的质量。按照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过程的原则,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以提高科研质量。

五、课题开展存在的问题

1、理论水平欠缺,理念更新不足。

2、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不够规范,研究的力度不够。

3、课题的研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

六、今后努力方向

1、以课题带动学校的科研,实验班的研究成果向年段、全校辐射。增强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激发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加强业务进修,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挖掘教师的底蕴,把握新一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使教科研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提升学校科研的层次,形成特色。

2、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3、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健全科研管理、竞争与激励机制,对教师的要求体现层次性,加强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学校要加强督促、检查落实,确保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力争学校重大课题获得较大成果。培养说写能力,增强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4、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第7篇:小课题研究计划

这学期我对于新接手的三年级学生,采取了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他们开始接触英语,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对学习英语充满了兴趣。为了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开始,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抓住他们的特点,经常引导他们认知一些学习英语的方法——符合英语自身规律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尽可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开学到现在,我发现他们与四五年级学生有新的转变点,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减退,而是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早晨,积极用英语交谈,大声朗读......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这是英语启蒙的一个关键。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名称:《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问题的提出: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偏远农村,英语重视程度较低,教学设备不够齐全,师资力量不足........要想提高小学生英语的综合水平,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这就是我所要研究的课题。

三、研究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四、研究时间:2016年3月——2016年9月

五、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为辅。

六、研究目的:

(1)、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前提,是做好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为进入中学及终身学习打下坚厚的基础,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能够能够在听,说,读,写中养成正确的习惯。

七、研究方法:

(1)、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2)、鼓励学生在课上课下,多说英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开展一些英语方面的的活动,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等等。

八、课题研究步骤:

调查阶段:2016年3月1日——2016年3月20日 结合学生前一段时间三年级学生学习英语所养成的习惯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这需要同学和家长协助。 实施阶段 :2016年1月4日——2016年7 月。 九,总结阶段:2016年7月——2016年9月 做好总结工作,整理资料,撰写总结。

第8篇:××小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为落实《××区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神,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

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据“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从教育教学中的小象,

小问题,小策略入手,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人人开展教学行动研究,落实我校

提出的“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究模式,特制定如下研究计划:

(一)开展校本培训活动、业务学习

学习内容分集体学习内容和自学内容两部分,以学习笔记和读书体会的方式呈现。集体学习

内容主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理论确定,由教导处与学期初发布,自学内容主要体现教

师的个性需要和学科特点,以强化教师的理论素

2、专家引领以学科为单位经常组织教师欣

赏“名师精品课例”以及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现专家引领;

(二)、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1、建立课题研究网络图(学期教研计划)根据教研员提供的课题,学科组成员选交分管

主任,分管主任整理形成本学科的课题研究网络图,科研主任负责汇总形成学校小课题研究

网络图。(课题名称、责任人、研究人、完成时间)

2、教研活动课题化

各科教研活动采取备课组轮流坐庄的方式进行,每次活动,由坐庄方围绕研究课题提供集体

备课教案、课堂展示、集体评课、阶段研究报告(主要是围绕课题的解决策略)

3、建立课题成果展示机制

每学年第一学期轮番开展金点子、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

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书面评选活动。 每学年第二学期开展教研组或备课组成果展评

活动。采取讲课、评课、研究成果总结报告、过程资料等现场与材料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三)、完善课题管理

学校科研处建立小课题研究的提交、审核、展示、鉴定的管理机制。并出台学校《小课题研

究程序》,规范课题管理。

(四)、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建立以业务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学科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

组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工作。

2、明确职责

业务校长负责协调、指导工作,教导主任负责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等工作,科研主任负责课

题的申报、评选、管理等工作,学科主任负责审核、研究及指导等工作。教研组长及备课组

长负责具体的研究实施等工作。

3、制度保障

将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情况纳入《优秀教研组评选办法》和《教师梯度评价管理办法》中,

并制定教师《小课题研究程序》

××小学

20

10、5

附件1 附件 附件1:

××区××小学小课题研究程序

为落实《××区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神,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据“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从教育教学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入手,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人人开展教学行动研究,落实我校提出的“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究模式,特制定《××小学小课题研究程序》,以规范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构建研究团队或者教师个人单独认领小课题而开展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 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

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研究程序为:

一、征集问题

学期初,我校组织教师收集、整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认真分析筛选,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学校根据教师研究的不同内容而确定本学期的研究类别,由项目负责人认领进行研究。(所选课题须是在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般只针对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开展研究;所选课题一般应是所任学科或所教班级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一个问题、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或某一个专题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

二、课题申报

、教师向学校提交《××区小课题研究项目申请书》,制定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主要成员,明细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2、教师将“方案”与“申报书”交学校教导处分管主任,学校分管主任组织力量对教师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规定的时间内择优上报区教研室审查申报立项。其余部分作为校级课题立项管理。科研处负责制定小课题研究网络图,制定研究管理办法和程序。

三、研究过程

学校科研处把各类研究问题汇总后归类,构建教师小课题研究团队,确定研究项目负责人,制定研究实施办法和评价办法。项目负责人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教学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织小课题承担教师认真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及时进行阶段小结,了解学校小课题研究的进程,发现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跟踪指导,为教师的小课题研究提供服务。科研处负责组织项目负责人进行交流研讨,培训学习,对各课题研究进行跟踪指导,引领向纵深发展。

四、结题鉴定

每学年结束前,科研处组织教师进行小课题结题鉴定。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

1)结题准备:提前一个月向学校科研处提出结题申请;(2)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3)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4)学校科研处组织有关专家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第9篇:小课题研究计划8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学生缺少主体性,缺少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对学生和教育的主体性问题重视不够。

所以,弘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现在,我国教育界呼吁教育应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探究,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基础教育,其至关重要的任务是,紧紧把握时代精神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所以,对中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方式研究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选择了这一课题进行探索。

二、研究目的意义

通过开展和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方式的活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探究,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培养他们的实践和探究精神,并且培养他们的合作、质疑精神,形成这样的品质、技能使学生终身教育、受益。

三、理论依据

1、通过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方式研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

识和自主探究、创新意识。

2、探究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对学生自身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联系。

促进师生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实践探究精神,学会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研究内容

学生在具体学习环境中缺少主体性,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精神,本课题研究内容重在研究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方式,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意识。

五、实施原则

a) 全体性原则。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全体研究,共同探究。

b) 实践性原则。实验在具体教育教学环境中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方式研究。

c) 针对性原则。针对传统教学中重教师不重学生,重管教不重自觉,重统一不重多样,重传授不重探究,开展符合现代的主体教育教学,促进反思。

d) 综合性原则。主体性教育同教育环境、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交叉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六、研究方法

a) 集成法。借鉴当前主体性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借鉴各类书籍、杂志中相关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验。

b) 行动研究法。通过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学生互相积极主动的学习交往,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研究、总结。

c) 经验总结法。总结借鉴别人的相关研究方法、途径、经验,用以指导自己的实验。

七、 研究人员及研究条件

1、实验对象:一年五班全体学生。

2、实验阶段:2011年09月到2012年7月

3、实验者:本课题制订者

4、研究条件:在进行细腻课题前测和了解的前提下,制订好实验步骤。实验教师要能积极参与研究和实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八、 研究过程

(一)开题论证(2011年09月—-2011年10月)

1、确定课题实验方案

2、学习相关理论,进行课题论证。

3、进行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情况时态调查。

(二)研讨调查 设计活动(2011年10月—2012年6月)

1、明确具体实施措施、途径

2、实验班级在语文具体教育教学环境中开展相关活动。

3、加强学习和观察,做好相应记录。

(三)准备结题(2011年7月)

1、继续深入开展相关主体性探究活动。

2、教师整合资料,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实验研究结题。

九、成果形式

1、课堂教学展示

2、论文

3、调查报告

上一篇:中班下期期末家长会下一篇:信息化项目管理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