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音乐下册导学案

2023-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年级音乐下册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

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2、感悟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学习重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相关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一、预习导学

.了解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磬(

)口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

)笑

褪(

)尽

朔(

)方

凛冽(

)

3.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4.有情感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5.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6.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单元

课时共

二、合作探究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三、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江南的雪,可是滋润荚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于的皮肤。②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遂有冷绿的杂草。③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④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⑤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⑥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⑦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⑧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⑨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江南雪景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滋润美艳”写出了_____________。

2、第①句中的两个比喻从哪个角度写的?写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②句写出了什么?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4、第③、④句用“记不真切”来描写,有什么新意?

5、第⑤句写出了朔方的雪怎样的质地特点?

6、第⑦句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使人们感受到了什么?

(二)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

;

;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XX—XX学年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夏建东

使用时间XX年

鲁迅

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

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难点:

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预习导学:

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2.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3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

二、合作探究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三、课堂检测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的绿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西湖的绿》)

7.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8.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9.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

(2)花港的绿:

第2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4、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2、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相关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磬(

)口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

)笑

褪(

)尽

朔(

)方

凛冽(

)

3.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4.有情感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5.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6.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二、合作探究

(本文是散文诗,既有优美的语言,又有较为深刻意蕴。我们试着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三、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的绿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西湖的绿》)

7.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8.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9.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

(2)花港的绿:

四、课后巩固:

写一段雨景片段,在细腻描写的基础上,适时的融入自己的情感。(200字左右)

第3篇: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导学案(八年级地理)

设计者:陈博文审核人:李荣荣

授课时间:2012年5月 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

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选择题

(1)京沪铁路经过下列哪个城市()

A.武汉B.南京C.杭州D.上海(2)在武汉交汇的铁路线有()

A.京九线B.京广线C.汉丹线D.京沪线(3)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是()

A.上海B.重庆C.武汉D.杭州

(4)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B.长沙C.重庆D.武汉(5)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2.绘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简述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二、合作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黄河沿岸没有成为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

四、系统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六、学习感悟:

第4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5课导学案

第5课 《三大改造》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会走向成功) 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学习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学习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一、预习导学(一定要认真噢)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改造方式:主要是把___________组织起来,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式: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4、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③ 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团结就是力量,合作走向成功)

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三、当堂检测

1、1953年至1956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B为了学习苏联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C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为了推进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农业合作化和土地改革的最大区别是() A受到农民的欢迎 B对所有制进行了改革 C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

D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产状况

3、如果需要那个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准确信息,那么下列资料中你将选() A当时农民使用的先进机械化农具 B农民纷纷加入人民公社

C1954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D1956年全国的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4、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的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的原因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 B 人民公社化 C “一五”计划 D 土地改革

5、下列选项最能说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论断的一组数据是() A合作经济由1.5%

B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不足1%C国营经济由19.1%上升为32.3%D公有制经济由21.2%上升为92.9% 6下列没有改变生产私有制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B没收官僚资本企业C土地改革运动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7下列哪一种政策是三大改造中队资本数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A拍卖B兼并 C 赎买 D 没收 [知识拓展]

1、 新中国成立之后是如何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 1949年~1956年是新中国的“过渡时期”,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为这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此之前的已经建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社会主义宪法、三大政治制度等相配套,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2、 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

因为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习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这回主义公有制的基本任务,公有制形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政治、经济双重范畴,1954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政治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完成了经济方面的任务。

第5篇: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有效教学导学案

(一) 问题导读单

Unit Five : Feeling HappyTopic One :Why all the smiling faces?Section C

一、学习目的

1、 继续学习表达情感的单词和句子。

2、继续谈论电影。

二、学习重难点

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情感。

第6篇: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4、《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

主编者: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第十二课时 十五从军征

【教师小结】

这首诗注重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情状,暴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自主学习】

1、《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第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2、《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3、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4、学习生字:

冢累累( ) 狗窦( ) 雉( ) 舂( ) 羹( ) 贻( ) ......

5、范读,指导朗读。 【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圣旅谷,井上生旅葵。”

4、“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诉衷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的意境。

2、学习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1、《诉衷情》,词牌名。后人更名为《桃花水》《步花间》《偶相逢》《试周郎》等。单调,33字,5仄韵,6平韵。双调正体44字,上片5句3平韵,下片6句3平韵。

2、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一生作品丰富,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一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

3、选自《陆游集》,这首词为作者宋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家居所作。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忧民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有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4、学习生字:

戍( ) 鬓先秋( )

5、范读,指导朗读。 【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上片: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4、“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下片:

【教师小结】

这首词回顾词人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而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迈体衰,反映了词人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世事的愁苦心情。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选自《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4、学习生字:

万兜鍪( )( )

5、范读,指导朗读。 【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上片: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第十三课时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

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

1、“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片:

【教师小结】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满江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2、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3、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交流探讨】

1、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 下片:

2、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3、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教师小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第十四课时 朝天子 咏喇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

2、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

3、了解本曲借物咏怀,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 【自主学习】

1、《朝天子》这首散曲选自《散曲丛刊·王西楼乐府》,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是借物咏怀。朝天子,曲牌名。咏喇叭,散曲题目名。

2、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华,厌弃科举,故未曾做官。他好读书,精通琴、棋、书、画,在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中度过一生。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咏喇叭》即其中之一。王磐有《王西楼乐府》一卷,其艺术风格骚雅清俊、放逸诙谐,多用民间口语,妙趣横生。

3、背景资料: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盘税查矿,搜刮民财,闹得鸡犬不宁。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听到他们的喇叭声就恐惧万分,作者就以此为题,揭露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4、范读,指导朗读。 【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2、“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4、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5、对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应如何理解?

【教师小结】

这首散曲表面是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之情。

诵读古诗词,我们可以走进祖国的高山大川,徜徉于故乡的小桥流水;我们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关注多彩的人生;我们可以倾心人际的交往,领略丰富的生活„„我们欣赏,我们体验,我们思考。古诗词犹如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提高了我们的修养。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散曲。

【课堂检测】

一、《十五从军征》理解性默写

(1)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3)表达凄凉破败的景色的句子是 。(远景描写) 。(近景描写) (4)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5)表现作者家破人亡、孤独悲伤的句子是 (7)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句子是 (8)描写家国破败,控诉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句子是

(2)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

(6)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9)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二、《诉衷情》理解性默写

(10)描写归乡老兵现在的境况(老人孤独处境和心情)

(1)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的句子是

写作者悲凉沉痛的句子是

(3)词人回忆当年军旅生活的语句是 (4)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的词句是

三、《南乡子》理解性默写

(2)既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的句子是

写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句子是

(1)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的句子是

(2)化用《登高》中的句子是 (4)下阕中写了历史人物的句子是 (5)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的句子是 ?

五、《朝天子·咏喇叭》理解性默写

(3)作者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

(1)写出喇叭“吹”之声音的句子是

(2)写出喇叭“吹”之功用的句子是 (4)形象的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 (5)用抒情点名主旨的句子是

【课后反思】

(3)写出喇叭“吹”之恶果的句子是

上一篇:掌声响起来作文500字下一篇:中心组学习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