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变电站总结

2023-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合变电站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综合变电站总结

董箐水电站施工管理经验的总结与分析

【摘要】从国内目前水电市场现状分析入手,分析总结董箐水电站在施工成本控制、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及索赔体系建立健全等方面管理经验。

【关键字】董箐水电站;施工管理;成本控制;科技创新;探讨与分析

1.前言

随着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改革不断深入,把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逐渐推向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实现了增强施工企业活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目标,同时提升施工企业逐渐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在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失去行业保护的情况下,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改革、强化项目经理部管理体制,其重点和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

2.董箐项目发展概况

董箐水电站工程项目部是2005年8月水电九局中标贵州北盘江董箐水电站右岸2#导流洞进口段工程而组建。五年来,始终坚持"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管理理念,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科学管理,注重安全文明施工,顾全大局,服从协调与安排,发扬九局水电施工的优良传统,在董箐工程最艰难的时刻,董箐项目部"想工程之所想,急业主之所急",用九局人的实力谱写了董箐电站建设一个又一个奇迹,使其所承担各标段的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等均满足要求并很好地完成,在董箐电站树立了九局的良好形象并赢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董箐水电站工程项目部承担的工程合同由1个到12个,合同金额由5044万元增加至4亿元。

董箐水电站项目部之所以在如此激烈时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主要是从全过程成本控制、注重科技创新、完善索赔体系的建立健全及创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方面进行工作开展。

3.成本控制管理

工程项目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

3.1掌握准确信息,做好成本控制前期工作

工程投标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前期工作。工程要中标,首先要掌握准确的工程信息,了解项目业主的机构职责、队伍状况、资质信誉等基本情况;掌握工程项目的性质,弄清工程投资渠道和融资情况;掌握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明确这些工程信息后,综合分析决定是否參加该工程招投标。一旦决定参加工程的招投标,施工企业招投标中心就要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和业主的要求,准确计算工程量,了解当地的所有材料价格、设备价格,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完成该工程所需的人力、材料、设备、水、电、安装、机械费、管理费、税金等所有的成本。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得利润,创优良工程还是合格工程、工程的奖惩等综合因素,做出合理报价、编出标书,做好投标工作。

3.2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要抓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首先,测算所需用工,确定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其次,测算所需材料及费用,重点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等。第三,测算使用机械及费用。投标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出来的,与工地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异,工作效率也有不同,因此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使费。同时,还得计算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的摊销费,对主要机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第四,测算间接费用,间接费占总成本的15 %~20 %左右,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工具用具使用费、财务费用等。通过对这些主要费用的预测,初步确定工、料、机等费用的控制标准,确定工期,完成管理费的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3.3 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做好项目过程成本控制

加强现场管理与控制及原始资料收集,为项目成本控制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我们主要做法是:

3.3.1设备管理方面

首先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施工时段的设备进出场时间、设备型号与规格、数量;其次对设备工作台时进行控制与管理;再次对设备的工作能力与效益进行监督管理;最后是加强对设备用油及日常保养维护的管理。

3.3.2施工原材料管理

为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控制并降低施工成本,其水泥、粉煤灰及砂石骨料等的计量全部采取过磅记量,使其计量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3.3.3现场施工材料的控制、监督与核算

首先加强现场材料领用与实际使用情况的监督与核算;其次对现场材料使用提出针对性的、相应的、指导性的控制指标,以便在过程中直观地控制、监督与检查现场领用材料的使用情况,核算领用材料与实际使用相应材料是否接近吻合,找出差距,为后继工作的管理提供宝贵经验。

3.3.4拌和系统的技术改造和加强运行管理降低成本

将投标文件中的地面储料仓调整为半地下式钢筋混凝土地弄,地弄中设置皮带机通向配料仓。拌和系统地点及方式的改变,虽然一次性基础建设费用有所增加,但节约了装载机的各项费用,减少了装载机送料的不确定性环节,加快了混凝土的拌制速度,同时,拌和系统距浇筑仓面更近,减少了混凝土的运距,降低了混凝土运输成本,混凝土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最终显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拌和系统运行管理创新:采取目标责任考核方式加强运行管理。每月按照经营考核制度,将拌和系统运行人员工资及奖金直接与当月的混凝土半成品产量、材料配件消耗等情况挂钩,由物资、财务、经营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考核,及时兑现,极大提高拌和系统运行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降低工程成本,真正达到高效低耗的目标,同时使拌和系统生产与混凝土半成品质量满足工程施工需求,确保工程施工进度。目前,拌和系统一直保持高产量、低消耗稳定运行,工程进度有保障,运行人员工作有目标,收入有所提高,混凝土原材料成本可控,工程总成本控制得到保证。而且原材料及产量实现了双控制。

在施工成本控制中,还应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才成本,人才流失就会形成人才坏账,防止人才流失是人才成本控制的关键一环。二是专业设备成本,一些大型专业化设备,用途单一、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将这种设备成本分摊到此项目中,形成的成本才是真实的成本。三是社会成本,在目前情况下,社会成本也应考虑在项目成本之中。总之,只有抓住了成本控制,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才能获取最大利润,实现企业自身的良性循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科技创新管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掌控时代发展的需要。

董箐水电站工程项目部作为中国水电九局公司在为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具代表项目管理之一,注重科技创新,满足日新月异的国际发展趋势,在以下四个方面引领国内工程技术的发展走向:

⑴砂泥岩地区特大地下洞室快速施工技术(在施工条件严重不具备的前提下,用14个完成砂泥岩地区15m宽×17m高城门洞型过流断面的特大地下洞室施工);

⑵砂泥岩地区高陡倾角顺向坡快速施工(仅用10个月时间完成砂泥岩地区209m高差的陡倾角顺向坡施工,完成土石方开挖210万m3);

⑶地面厂房高温季节高强度快速施工技术(用12个月时间完成88万kw装机电站的主机间封顶,14个月完成全部施工任务,比合同工期提前5个月完成,连续2个月实现3.4万m3砼浇筑强度,平均月浇筑强度达1.6万m3,创造国内同规模水电施工纪录等,为后继类似项目施工提供宝贵经验。

⑷溢洪道溢流面无裂缝快速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菁水电站溢洪道溢流面无裂缝快速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从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骨料预冷、水泥裹砂机理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出机口温度不高于28.6℃;通过大容量混凝土搅拌车运输,结合低温溜管入仓、整体立模加固、喷雾机喷洒10℃低温水使之形成"局域低温小气候",实现入仓温度不高于29.9℃;采取连续浇筑方式一次浇筑成型,结合预埋冷却水管、双层覆盖保温保湿和洒水养护等措施入手展开研究。通过上述技术研究,有效削减水化热峰值和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控制混凝土内表温差,降低混凝土温度应力、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最终实现董菁水电站溢洪道溢流面高标号混凝土在持续高温、干燥、作业面交叉干扰极大的环境下无裂缝快速施工,同时比合同工期提前32天完成,获得多家权威机构认可。

5创新管理

董箐水电站工程项目部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以管理创新为核心,勇于开拓创新,借鉴其它工程或其它领域成熟的管理经验与项目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组织形式上力求简单明晰,在管理方式上强调严格的执行力,在运行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推陈出新:

5.1 设备物资"零库存"管理

董箐水电站工程项目部在向施工作业队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时,力求做到科学合理、迅速准确的现场调度和组织协调,在管理上进行全面监控,降低施工成本;在通用设备管理上,采取"零库存"管理模式,即采取租赁形式满足施工生产需要,减少了养设备、管设备、承担设备进出场费用等多头绪问题,实现零星使用、通用设备租用的"零库存"管理。

5.2 人才管理及培养

关注和关心那些愿意为项目部干事、能为项目部干事、并且能干成事的职工。为了使新分大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早日独立承担工作任务,推行了"一帮一"的传、帮、带工作制度,对师徒及部门进行季度考核,并对进步较快的师徒及部门兑现奖励,在项目部营造"要干事、能干事"的良好氛围,同时项目部按照科技带头人管理办法,按月对技术干部进行奖励和考核,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年来,已有15名年轻的技术、管理人员在项目部有关部门担任负责人,独当一面;向工程局其他项目部输送技术和管理骨干人员达36人,有17人进入工程局其他项目部领导班子管理层(其中8人担任项目经理)。

5.3 薪酬改革管理

为了更充分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项目部实行了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让部门选择到更能胜任本岗位工作的员工,让职工选择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以激发大家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趣味性,重新上岗职工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组成,绩效工资是以本人本月的实际工作业绩与项目部实际效益为基础,结合考核得分情况进行核算计发。实践证明:由于生产计划性强、任务明确,服务到位,形象进度明显加快,管理更精细,员工精神面貌、工作积极性、责任心都有较大改观,使职工收入普遍大幅度提高。

6 建立健全的索赔体制

加强索赔管理工作是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董箐水电站工程项目部组织成立了以项目部领导为主,由经营、技术、质检、生产、测量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通过部门落实到个人。为了强化和提高索赔意识,工作小组成员深入现场,找出与合同文件中不一致的地方,对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及相关索赔收集大量资料,并制定详细的索赔计划,与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创新出一套适合国内项目管理的体制。

7结语

五年来,董箐水电站工程项目部始终坚持"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管理理念,顾全大局、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并总结出适合董箐抢救性工程施工的管理制度,并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成果。

管理方面:

2006年度荣获九局"安全先进集体"及贵州省建设厅、建设工会"安全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度荣获董箐建设公司、水電九局及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2007年度荣获九局党委2006――2007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四好领导班子"称号;2008年荣获贵州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中共贵州省国资委委员会和中共水电集团公司委员会"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荣获"董箐电站工程建设特别奖",水电九局"四好领导班子"、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质量管理先进单位、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贵州省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董箐电站建设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贵州省国资委廉洁从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董箐建设公司基建安全先进单位和2008-2009年度先进单位,贵州省建设系统"工人先锋号" 等荣誉称号。五年来,项目部共取得各项荣誉3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荣誉15项),项目部有30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荣誉。

科技创新方面:

一项"国内领先"技术--"溢洪道溢流面无裂缝快速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该技术先后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中国电力建设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三等奖";中国建筑业协会"全国建设工程优秀项目成果三等奖"。

厂房工程比合同工期提前5个月完成施工,创造了同类型水电站国内多项新的纪录,如"低温溜管入仓技术"的研发以及"施工过程测量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施工技术"、"钢结构施工安装技术"、"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 等在厂房施工中广泛应用,并在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基础上有所提升,同时获得"黄果树杯"优质工程奖和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优质工程金奖"。

作者简介:李文超(1980-),男,黑龙江省宾县人,高级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李媛(1984-),女,贵州省贵阳市人,政工师,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后勤管理工作。

作者:李文超 李媛

第2篇:早产儿喂养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总结

【摘 要】针对早产儿的生理特征及消化系统,分析早产儿喂养中所需的护理措施,可采用非营养性吸允、抚触及腹部按摩、鸟巢卧位及合理体位、重力喂养、早期微量喂养、微量泵胃管持续喂养及口腔刺激方法,通过给早产儿喂养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有助于早产儿成活及生长发育。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护理干预;综合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存活率也逐渐提高,目前我国早产儿数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位,因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其各种神经反射不完善,因此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而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环节。且早产儿出生后,其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排便障碍、增加了喂养难度、吸允-吞咽不协调等症状,因此会导致早产儿预后不理想,使其生长发育迟缓,其出生体重越低,早产儿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因此如何喂养早产儿已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间断胃管喂养、非营养性吸允、俯卧位指导、腹部按摩及抚触、鸟巢护理、早期喂养等方式进行早产儿护理,因此本文分析了早产儿喂养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以为早产儿喂养提供依据。

1早产儿喂养现状

因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完善,其胃肠动力差,早产儿在出生后1~2周内容易出现胃潴留、胃食管反流、腹胀等喂养不耐受症状;同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时,早产儿容易出现吸允、吞咽呼吸协调能力差,经口喂养时会出现误吸,因此不能实现完全经口喂养,若采用管饲喂养或肠外营养,饲管喂养>3周时会出现口腔厌恶、口腔感觉运动功能发育不良、喂养延迟、口腔刺激超敏反应等并发症,其会使得早产儿的体格发育及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因早产儿肠腔内的酶活性较高,胆红素容易分解,而分解后其会在胎儿肝肠内进行循环,从而导致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且因早产儿多合并其他疾病且体质较弱,若未及时治疗,会引发核黄疸及高胆红素血症,严重时甚至会对早产儿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2]。

2 早产儿喂养护理干预方式

(1)非营养性吸允

对于不适合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可先考虑胃管喂养,其可促进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及胃肠功能成熟,改善早产儿吞咽协调能力及吸允能力,从而使其更好的适应经口喂养,防止早产儿出现窒息、呛奶事件的发生,此外非营养性吸允时也可给予早产儿心理安抚,从而减少早产儿哭闹,出现不必要能量损耗,将能量用于早产儿发育中,同时需给予早产儿感官、视觉刺激,从而提高其迷走神经兴奋度,进一步改善早产儿耐受情况[3]。

(2)抚触及腹部按摩

新生儿抚触可正向刺激早产儿的身体及神经系统,抚触后可改善早产儿胃肠蠕动功能,可增强胰岛素、胃泌素释放,从而增强早产儿食欲,此外其还可促进早产儿的脂肪、糖原、蛋白质合成,促进其消化功能,从而改善早产儿的营养吸收,增加其体重;因早产儿的胃肠蠕动功能增加,会加快其胃肠排空,从而增加其排便次数,减少残余耐量及胃食管反流现象,促进其生长发育,再次其可增加早产儿的安全感及舒适度,给早产儿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3)鸟巢卧位

目前早产儿所用体位多为仰卧位,该体位早产儿安全感不强,而鸟巢卧位(将早产儿置于毛巾床单支撑的鸟巢中,中间填充弹力棉,底部放置水垫),可增加早产儿的安全感、边界感及舒适度,从而有利于早产儿的头、手互动,促进其食物消化,减少胃部反流,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其体重增加;其次其可减少早产儿不安活动,降低其能力消耗,促进早产儿体重增加[4]。

(4)重力喂养

重力喂养是在胃管一段接入有奶液的针筒,之后挂起针筒,用重力作用使奶液缓慢、均匀进入早产儿胃内,每隔3~4h进行一次喂养,其可避免常规鼻饲一次过快、过多的注入奶液,引起早产儿腹胀、呕吐等不良反應,其次重力喂养可减少对早产儿的刺激,降低其胃肠负担,有助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减少消化不良引起的溢奶,促进早产儿奶量增加,此外,此干预有助于早产儿胃管喂养经口喂养过度,可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及全肠营养时长,促进早产儿的体重增加。

(5)早期微量喂养

为提高早产儿成活率,需给予其早产儿营养支持,全静脉营养会对早产儿正常胃肠道成熟产生限制,导致早产儿出现胃肠绒毛萎缩。早期微量喂养是指早产儿在出生1d内间断管饲喂养,其可促进去胃肠道动力及胃肠道黏膜发育成熟,促进其及早实现胃肠道内营养;同时其可促进早产儿胃肠激素分泌,加速胆汁分泌及肠粘膜生长,促进早产儿的肠蠕动,以帮助早产儿尽早适应至经口喂养。因早产儿喂养需及早进行喂养,从小量开始,喂养期间,需给予细致认真的护理,对早产儿胃内残留量、耐量、大便性状、腹围、呼吸暂停、误吸及体重变化。

(6)微量泵胃管持续喂养

微量泵胃管持续喂养具有定量、定时、恒速功能,其可使奶液泵入早产儿胃内,避免传统胃管注入奶量过快引起的胃迅速扩张,减轻其胃肠负担、胃食管反流及胃潴留现象,从而降低喂养不耐受现象,此外其在增加喂养时间的同时,也可减少进食对胃肠粘膜的刺激,促进胃肠道发育、成熟,有助于早产儿及早过渡到经口喂养。

(7)口腔刺激

口腔刺激时经对早产儿嘴唇、脸颊、舌头、牙龈等进行刺激,可扩大早产儿面颊肌肉运动范围,增强张力,从而改善早产儿的唇部闭合功能,提升其舌头运动能力,达到强化早产儿吸允能力及吞咽能力的目的,此外口腔刺激需专业人士进行干预,需在不同阶段给予早产儿不同的吸允技能及吸允模式[5]。

总之,在早产儿喂养中采用非营养性吸允、抚触及腹部按摩、鸟巢卧位及合理体位、重力喂养、早期微量喂养、微量泵胃管持续喂养及口腔刺激方法,有助于早产儿成活及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叶松红.早产儿经口喂养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研究现状[J].上海护理,2018,18(7):143 -145.

[2]陈汛,邓智青.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87-89.

[3]朱红丹.重力胃管喂养并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道的影响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6):19.

[4]樊泽红.抚触结合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2017,11(1):203-203.

[5]罗绍兰,肖苑红.口腔按摩配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状况的作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4):1940-1943.

作者:梁宝慧 王玲萍

第3篇: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研究与总结

【摘 要】煤炭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必要大宗基础能源,煤矿开采技术和工艺愈发重要。高度自动化和机械化的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拥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将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应用于煤炭开采不仅能够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对推动煤矿可持续发展非常有益。本文笔者将结合煤矿综合机械化工艺的发展和优势与煤矿综合机械化设备要求和开采方法对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进行总结阐述,旨在为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应用和研究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关键词】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研究;总结

1引言

在科学技术的推进下,我国煤炭行业的开采工艺和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现阶段,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已经向综合机械化开采方向迈进,其目的在于提高煤矿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开采能力,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2煤矿综采工艺技术的发展

随着煤矿综合开采工艺的不断发展,大型化和集中化的生产模式近些年已经成被充分应用到实际煤矿开采与管理工作中。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我国煤矿分布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矿井深处的开采环境恶劣,再加上部分机械设备不够完善,而导致综合煤矿开采工艺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矿综合开采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我国煤炭综合开采技术只有不断向大容量和大产量方向迈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煤炭生产开采水平与煤炭行业整体发展。

3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优势

煤矿综合机械化和传统开采工艺相比,主要是机械化、自动化的水平较高。传统的采煤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打眼、放炮等操作,由于人工操作安全系数和开采效率低下,所以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人员伤亡等问题。但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可以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对采煤、运输、电系统以及安全系统等进行操作,有效地减少煤矿开采的强度,这对提升采煤安全指标非常有利。

4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要求

4.1适应各类复杂开采环境

在煤炭的生产过程当中由于煤层的环境和地势差异较大,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需求也不尽相同。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设备必须能够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并且能够根据煤矿的生产环境、地质结构等条件因地制宜。

4.2对落煤和输送问题的处理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落煤情况经常出现,而针对落煤这一现状,企业一般会使用刨煤式采煤机和滚筒式采煤机进行作业。现阶段,在矿井深处作业使用较多的当数综合机械化采煤机,而根据矿井和煤矿具体操作,进行自动化技术来调节采煤机高度是一种必选的手段。其次,在煤炭的运输过程当中,刮板输送机是当前采用最多的自动化设备。该设备具有运输能力强、可弯曲等优点,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在煤炭的实际运输环境和煤层结构不同,所以为了满足刮板输送机的运输要求,企业在进行运输路面铺设时一定要尽量延长,要保证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机械必须快速的掘进大断面巷道,其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提高输送机的运输效率,降低因路面铺设给设备带来的安全隐患。

4.3移动变电站和乳化液泵站

移动变电站作为综合器械化采煤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灵活移动的特性。在变电站的移动过程当中,移动变电站所输送的电压必须和回采工作面的采煤机、输送机等装置的电压匹配。其次,乳化液泵站作为动力提供站和移动变电站,都必须满足其灵活异动的特性。

5煤矿综合机械化的采煤方法

常用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囊括短壁机械化、长壁机械化、放顶煤综合机械化三种。在实际生产当中,短壁综合机械化开采使用的是双滚筒采煤机,主要采用的工艺是后退式综合机械化。与短壁综合机械化不同的是,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要求开采工作面的长度,主要用于长工作面。长臂综合机械化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減少设备移动次数和工作面端头多次作业所采用的工艺。放顶煤综合机械化采煤主要是通将采煤机工作面的煤矿进行切割、移动、推移等,该技术是一项综合要求过高的开采工艺。

5.1短壁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

通常情况下,中小型煤矿一般采用短壁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对中厚煤层进行开采。双滚筒采煤机后退式综合机械化工艺是短壁综合机械化开采所采用的工艺。而双滚筒采煤后退式综合器械化所采用的设备则是侧卸布置的单头刮板输送机,这项工艺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加大采煤机的截深面,同时还可以实现设备的快速安装和搬运。但要注意的是,短壁综采工艺主要用于解决工作面端头、回采巷道当中的快速作业过程当中。由于短壁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所才有的是双滚筒后退式采煤器械,该器械可以根据煤层可矿井的情况跟进行灵活调整。从而保障煤炭开采过程的统一性和灵活性。因此,在进行短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时,还可以利用该技术解决工作面的采掘失衡问题和回收不规则的煤柱等问题。

5.2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

长壁综采区别与和短壁综采的是工作面的长度问题。长壁综采所要求的工作面相对较长。与短壁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不同的是,长壁综采主要用于缓倾斜煤层和倾斜煤层的开采操作。一般通过增加工作面的长度来提高长壁综采的开采效率。长壁综采的过程主要包括装煤、运煤、顶板控制等。在这些过程当中,利用增加的工作面长度来提高每刀的采煤数量,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煤矿开采的工作效率。但要注意的是,由于长壁综采工艺对开采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刮板输送机的长度和煤矿的地质环境尤为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回采巷道的掘进和支护、输送机的铺设长度都会影响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的生产效率。

5.3放顶煤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

针对厚煤层的开采,我国煤炭企业一般使用放顶煤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放顶煤综合机械化采煤首先要对工作面的煤矿进行切割,在切割完成之后在对煤矿进行移动,最后再交由刮板运输机进行推移和运输。在放顶煤综采中首先利用采煤机对煤矿进行切割,在切割完成之后打开放煤窗口。在放煤过程结束之后关闭放煤窗口。放顶煤综采由于对时间间隔要求较高,在操作过程中对煤矿的切割刀数和窗口的关闭时间必须进行严格把控。

6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总结

与全球其他国家煤炭资源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分散。加上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大,不同地区的煤层和地势千差万别。因此,在针对不同煤层开采时应采用不同的综合机械化工艺。对于薄煤层来说由于开采效率较低,这就要求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必须结合薄煤层的地质情况和开采条件。其次,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还可以根据薄煤层的特点选择性的使用长短壁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以便解决薄煤层开采难度大、产量小等问题。由于中小型煤矿通常可以采用从巷柱式采煤方式,为了改进此种采煤方式,利用综采工艺对矿井内已经挖掘好的巷道进行重新布置。根据巷道自身的特点将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设备应用到煤矿开采过程中来,进而提升煤矿的回采率。

7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煤炭集中高效生产的目标,提升煤矿生产安全系数以及帮助企业节约人工成本和开采成本,加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研发与应用已经成为了当前煤矿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企业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煤层和生产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要结合长短壁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采用自动化运输和控制设备,从而提高企业开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文中.浅析如何选择合理的采煤工艺[J].企业技术开发,2013(05):102-103.

[2]宋传健,赵治勇.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研究[J].科技传播,2016(03):212-213.

[3]郭齐.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7(03):145-146.

(作者单位:黑龙江龙煤鹤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陆煤矿)

作者:王宝成

第4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总结

随着这学期期末的临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这一门学科也接近尾声。经过这一学期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学习,在曾老师的领导下进行了分组讨论研究学习。在我们小组所有成员的努力下,顺利的完成了这学期的学习任务。使我受益匪浅!

这学期我们主要围绕着七个大知识点进行学习。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与配置

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保护与测控单元

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

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监控

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安全自动装置

七、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二次回路举例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主要学习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概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优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简史、了解传统变电站与综合自动化站之间的不同、了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现状。

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与配置 主要学习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硬件结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配置、国内典型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及发展的趋势。

三、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保护与测控单元 主要学习了保护与测控单元的功能与硬件、保护与测控单元的常用算法、保护与测控单元硬件回路的工作原理、保护与测控单元的举例。

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 主要学习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的基本概念、了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数据通信的内容和功能、了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规约、EIA RS—232/485通信接口、以太网通信接口、LONWORKS现场总线接口、站控层与单元层的通信、变电站与调度的通信、掌握了监控单元主界面显示的运行参数、熟练掌握了监控单元的功能及其功能按钮与使用。

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监控 主要学习了监控系统、了解了远动主机、掌握了监控单元主界面显示的运行参数、熟练掌握了监控单元的功能及其功能按钮与使用、了解监控单元的配置与维护。

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自动装置 主要学习了故障录波装置、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了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VQC的基本概念、熟悉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VQC的工作原理。

七、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二次回路举例 主要学习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二次回路的概述、6~~35KV线路的保护、测量、控制二次回路、110KV线路的保护、测量、控制二次回路、主变压器的保护、测量、控制二次回路。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目标是,工学结合,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真正掌握着一门学科。使我们成为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第5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课程总结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我们这个学期刚接触的一门课程,在这一门课程中学到了许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知识。下面就对这一门课程做一下总结,对以后的学习,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这一门课程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七大部分:第一章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讲述什么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必要性,新旧系统的差别,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其中我们主要掌握的内容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和特点,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最大的优点,理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操作监视屏幕化”。第二章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与配置。讲述国内典型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与配置,比较不同结构的优点与缺点。主要学习掌握的内容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形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五防系统中“五防”所包含的内容,小站模式与大站模式的特点。第三章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保护与测控单元。讲述继电保护装置的软件、硬件结构及计算方法。主要学习变电站的模拟量及开关量,保护测控单元的组成部分,插件。学会画出保护测控单元的硬件结构框图。第四章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讲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包括以太网、RS-48

5、RS-232等,介绍国内广泛使用的协议。主要学习的是RS-48

5、RS-232的接口特性,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四遥”功能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数据通信网应具有的特点及要求。第五章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监控,讲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监控单元,监控单元的作用、监控单元的画面与操作。主要掌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对开关的两种操作方式及,就地操作与远方操作。第六章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自动装置,讲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自动装置,包括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和故障录波等。主要掌握的内容有故障录波器和有载调压的作用,电压无功控制的工作原理及调控方法,当电压及无功同时出现双越限情况时如何调控及调控的策略。第七章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二次回路举例,以典型的变电站为例讲述变电站的二次回路,包括保护、测量、控制回路。主要需要掌握的内容有:6-35KV线路的保护、测量、控制二次回路、110KV线路的保护、测量、控制二次回路、主变压器的保护、测量、控制二次回路。

在整个教学当中采用分组进行了分组讨论研究学习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分组能提高同学们的主动性,是小组成员能相互交流学习。采用多媒体,是每个组都有相应的电脑上课,能清楚的看到老师所要讲的内容,但是这样会使一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没能认真的听课,还在下面小组讲话。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希望经过努力能够不断的提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计术、信号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已由基于模拟器件的控制和模拟通信发展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控制和通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完全实现了“四遥”功能。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构成与原理有了整体的了解,建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完整的概念,对以后工作,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第6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和电气工程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讨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原理、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技术。为将来从事这方面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3学时)

要求理解掌握的重点内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基本概念;

要求一般掌握的内容:传统变电站存在的问题;变电站实现自动化的优越性;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

第二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内容、功能和基本要求。(6学时)

要求理解掌握的重点内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内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

要求一般掌握的内容: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综合自动化通信任务。

难点:微机保护子系统;电压无功测试子系统电力系统低频减载;备用电源自投;

第三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结构形式。(6学时)

要求理解掌握的重点内容: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要求一般掌握的内容: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硬件结构;保护和控制集成系统。

第四章 开关量输入输出。(3学时)

要求理解掌握的重点内容:数字量的输入输出;CPU对输入输出的控制方式。

要求一般掌握的内容:系统输入、输出的端口地址译码;开关量输入、输出的抗干扰措施。

第五章 模拟量输入输出。(3学时)

要求理解掌握的重点内容:数模、模数转换器;多路转换器。采样保持器。

要求一般掌握的内容: 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的组成;高度集成的数据采集系统DAS;采样方式。

第六章 交流采样常用算法分析。(6学时)

要求理解掌握的重点内容:采样定理;保护和监控的常用算法和选择。

要求一般掌握的内容:直流采样和交流采样;数字滤波算法分析与选择;

第七章 小波分析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应用及理论基础。(3学时)

只要求一般了解,其内容有:小波分析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应用前景;小波分析的理论基础。改进递归小波变换的研究;变压器励磁涌流的鉴别。

第八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通信。(3学时)

要求理解掌握的重点内容:数据通信概述;数据通信传输方式;串行数据通信接口;

要求一般掌握的内容:局域网络技术应用;现场总线在变电站中的应用;数字信号的调制解调;差错检测技术;远传信息传输。

第九章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概述;(3学时)

只要求一般掌握: 站内电磁兼容;抗电磁干扰措施;故障自诊断和自纠错。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

第7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第一章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自动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

2、传统变电站的缺点:

(1)安全性、可靠性不能满足现代电力系统高可靠性的要求。 (2)供电质量缺乏科学的保证。 (3)占地面积大,增加了征地投资。

(4)不适应电力系统快速计算和实时控制的要求。

(5)维护工作量大,设备可靠性差,不利于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

3、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P5内详] 第二章

4、二次设备的组成部分: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测量仪表、操作控制屏和中央信号屏以及远动装置。

5、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优越性: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利用当代计算机的技术和通信技术,提供了先进技术的设备,改变了传统的二次设备模式,信息共享,简化了系统,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占地面积,降低造价,改变了变电站的面貌。 (2)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减轻了值班员的操作量,减少了维修工作量。 (3)随着电网复杂程度的增加,各级调度中心要求各变电站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及时掌握电网及变电站的运行情况。 (4)提高变电站的可控性,要求更多地采用远方集中控制、操作、反事故措施等。 (5)采用无人值班管理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为误报操作的可能。 (6)全面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6、变电站的数据包括:模拟量、开关量和电能量。

7、直流采样:即将交流电压、电流等信号经变送器转换为适合于A/D转换器输入电平的直流信号。交流采样:指输入给A/D转换器的是与变电站的电压、电流成比例关系的交流电压信号。

8、并联、串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不同点及示意图。[P17内详]

9、电力系统的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的方式: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关联分散控制。[P27内详]

10、电力系统频率偏移的原因:电力系统的频率与发电机的转速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而发电机的转速是由作用在机组转轴上的转矩决定的,原动机输入的功率如果在扣除了励磁损耗和各种机械损耗后能与发电机输出的电磁功率保持平衡,则发电机的转速将保持不变,电力系统所有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功率的总和,在任何时刻都将等于此系统包括各种用电设备所需的有功功率和网络的有功损耗的总和。但由于有功负荷经常变化,其任何变动都将立刻引起发电机输出电磁功率的变化,而原动机输入功率由于调节系统的滞后,不能立即随负荷波动而作相应的变化,此时发电机转轴上的转矩平衡被打破,发电机的转速将发生变化,系统的频率随之发生偏移。

11、电力系统频率降低的危害:

(1)系统的频率下降,使发电厂的厂用机械出力大为下降,结果必然影响发电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发电机的有功出力减少,导致系统频率的进一步降低。

(2)系统频率降低,励磁机的转速也相应降低,当励磁电流一定时,励磁机发出的无功功率就会减少。 (3)系统频率长期处于49.5Hz或49Hz以下时,会降低各用户的生产率。

12、明备用和暗备用的原理和图。[P33内详] 系统正常运行时,备用电源不工作的称明备用。系统正常运行时,备用电源也投入运行的,称为暗备用。

备用电源自投(BZT)的作用:备用电源自投装置是因为电力系统故障或其他原因使工作电源被断开后,能迅速将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或其他正常工作的电源自动投入工作,使原来工作电源被断开的用户能迅速恢复供电的一种自动控制装置。

1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1)功能综合化

(2)分级分布式、微机化的系统结构 (3)测量显示数字化 (4)操作监视屏幕化 (5)运行管理智能化 第三章

14、光电传感器的优越性:

(1)优良的绝缘性能,造价低、体积小、质量轻。 (2)不含铁心,消除了磁饱和、铁磁谐振等问题。 (3)动态范围大,测量精度高。 (4)频率范围宽。 (5)抗干扰能力强。 第四章

15、输入/输出的传送方式:并行和串行传送方式。

16、CPU对输入/输出的控制方式:同步传送方式、查询传送方式、中断控制输入/输出方式和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DMA)[P50内详]

17、DMA控制器必须具备的功能:

(1)能接受外设的请求,向CPU发出总线请求信号HOLD;

(2)当CPU发出总线请求认可信号HLDA后,接管对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的控制,进入DMA方式; (3)发出地址信息,能对存储器寻址及能修改地址指针; (4)能向存储器和外设发出读或写等控制信号;

(5)能控制传送的字节数及判断DMA传送是否结束;

(6)在DMA传送结束以后,能发出DMA结束信号,释放总线使CPU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18、光电耦合器工作原理及原理图。[P62内详] 第五章

19、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关系式、权电阻输入网络。[P67内详] 20、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P74内详] 第六章

21、交流采样法:是直接对经过装置内部小TA,小TV转换后形成的交流电压信号进行采样,保持和A/D转换,然后在软件中通过各种算法计算出所需电量。 第七章

22、小波分析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应用前景。[P103内详] 第八章

23、变电站内的信息传输:

(1)设备层与间隔层(单元层)间信息交换 (2)单元层内部的信息交换 (3)单元层之间的通信

(4)单元层和变电站层的通信 (5)变电站层的内部通信

24、变电站通信网络的要求:快速的实时响应能力,很高的可靠性,优良的电磁兼容性能,分层式结构。

25、数据通信的传输的方式:并行数据通信和串行数据传输。

26、数据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原理及图示[P119内详]

27、网络的拓扑结构:点对点结构、星型结构、总线结构和环形结构。

28、移频键控原理。[P131内详]

29、差错检测技术:就是采用有效编码方法对咬传输信息进行编码,并按约定的规则附上若干码元(称监督码),作为信息编码的一部分,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则按约定的规则对所收到的码进行检验。 30、几种常用的监督码构成方法:奇偶校验、纵向冗余校验和循环冗余校验CRC。 第九章

31、电磁兼容意义:电气或电子设备或系统能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下不因电磁干扰而降低工作性能,它们本身发射电磁量不影响其他的设备或系统正常工作,从而达到互不干扰,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下一起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

32、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干扰源、传播途径和电磁敏感设备。

33、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方法:

(1)抑制干扰源产生的电磁干扰(滤波、屏蔽和接地); (2)切断干扰的传播途径;

(3)提高敏感设备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降低对干扰的敏感度)。

34、干扰分类:

(1)差模干扰:是串联于信号源回路中的干扰,主要由长线路传输的互感耦合所致。 (2)共模干扰:是由网络对地电位变化所引起的干扰,即对地干扰。

35、抑制干扰源影响的屏蔽措施:

(1)一次设备与自动化系统输入、输出的连接采用带有金属外皮的控制电缆,电缆的屏蔽层两端接地。 (2)测量和微机保护或自控装置采用的各类中间互感器的

一、二次绕组之间加设屏蔽层。 (3)机箱或机柜的输入端子对地接一耐高压的小电容,可抑制外部高频干扰。 (4)系统的机柜和机箱采用铁质材料。

第8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力系统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综合自

化技术也日趋完善。本论文根据目前电力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现状,从其设计原理、结构模式、功能及其发展基础上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分析和描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总结,提出意见。

关键词:变电站 综合自动化 结构模式 基本过程 功能 发展趋势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主、将变电站的

一、二次设备经过功能组合形成的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经过功能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

一、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模式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主要有集中式、集中分布式和分散分布式。

(一)集中式结构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集中式结构也并非指只由一台计算机完成保护、监控等全部功能。多数集中式结构的微机保护、微机监控和与调度等通信的功能也是由不同的微型计算机完成的,只是每台微型计算机承担的任务多些。例如监控机要担负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断路器操作、人机联系等多项任务;担负微机保护的计算,可能一台微机要负责多回低压线路的保护等。

(二)分布式结构

该系统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采用主从CPU系统工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多个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它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系统组态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压变电站。

(三)分布分散(层)式结构

分布分散式结构系统从逻辑上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划分为两层,即变电站层(站级测控单元)和间隔层(间隔单元)。也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层和间隔层。

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变电站的元件,断路器间隔进行设计。将变电站一个断路器间隔所需要的全部数据采集、保护和控制等功能集中由一个或几个智能化的测控单元完成。测控单元可直接放在断路器柜上或安装在断路器间隔附近,相互之间用光缆或特殊通信电缆连接。这种系统代表了现代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大幅度地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了电缆传送信息的电磁干扰,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比较好的实现了部分故障不相互影响,方便维护和扩展,大量现场工作可一次性地在设备制造厂家完成。

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原理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子系统,应服从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总体设计,设计思想应采用以调度为中心的原则。其配置、功能及设备的配置应满足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以及信息分层传输、资源共享的原则。

(二)分散式系统的功能宜采用下放得原则,凡可以在间隔层就地完成的功能无须通过网络和上位机去完成。

(三)按我国实际情况,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变电站还不大可能实现完全的无人值守。因此,设计时应考虑远方与就地控制操作并存的模式。

三、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本过程

(一) 数字量的输入与输出

(二) 模拟量的输入与输出

(三) 交流采样常用算法分析

(四) 数据通信

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功能

(一) 监控子系统

(二) 继电保护子系统

(三) 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子系统

(四) 电力系统的低频减负荷控制子系统

(五) 备用电源自投控制子系统

(六) 通信子系统

五.发展趋势

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 一次和二次之间的信息交互还是延续电缆的接线模式,成本高,施工、维护不便。

(二) 二次的数据采集部分大量的重复,浪费资源。

(三) 细心标准化不够,信息共享度低多套系统并存,设备之间、设备与系统之间联系困难,形成信息弧岛,信息难以被综合应用。

(四) 发生事故时,会出现大量的事件警告信息,缺乏有效地过滤机制,干扰值班运行人员对故障的正常判断。

因此,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赢采用

(一) 保护监控一体化

这种方式在35kV及以下的电压等级中已普遍采用,今后在110kV及以上的线路间隔和主变三侧中采用此方式也已是大势所趋。它的好处是功能按一次单元集中化,利于稳定的进行信息采集以及对设备状态进行控制,极大地提高了性能效率比。其目前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此种装置的运行可靠性要求极高,否则任何形式的检修维护都将迫使一次设备的停役。可靠性、稳定性要求高,这也是目前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还采用保护和监控分离设置的原因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冗余性、在线维护性设计的出现,将使保护监控一体化成为必然。

(二) 人机操作界面接口统一化、运行操作无线化

无人无建筑小室的变电站,变电运行人员如果在就地查看设备和控制操作,将通过一个手持式可视无线终端,边监视一次设备边进行操作控制,所有相关的量化数据将显示在可视无线终端上。

(三) 防误闭锁逻辑验证图形化、规范化、离线模拟化

在220kV及以上的变电站中,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动操作设备日益增多,其操作的防误闭锁逻辑将紧密结合于监控系统之中,借助于监控系统的状态采集和控制链路得以实现。而一座变电站的建设都是通过几次扩建才达到终期规模,这就给每次防误闭锁逻辑的实际操作验证带来难题,如何在不影响一次设备停役的情况下模拟出各种运行状态来验证其正反操作逻辑的正确性?图形化、规范化的防误闭逻辑验证模拟操作图正是为解决这一难题而作,其严谨性是建立在监控系统全站的实时数据库之上的,使防误闭锁逻辑验证的离线模拟化成为可能。

(四) 就地通讯网络协议标准化

强大的通讯接口能力,主要通讯部件双备份冗余设计(双CPU、双电源等),采用光纤总线等等,使现代化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各种智能设备通过网络组成一个统一的、互相协调工作的整体。

(五) 数据采集和一次设备一体化

除了常规的电流电压、有功无功、开关状态等信息采集外,对一些设备的在线状态检测量化值,如主变的油位、开关的气体压力等等,都将紧密结合一次设备的传感器,直接采集到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库中。高技术的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的应用,必将给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带来全新的模式。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近10多年发展起来的多专业综合技术,是变配电系统的一次革命。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各行各业对电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变电站自动化管理和无人值守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对常规人工控制为主的传统变电站,实施以微机监控为主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新时期开创我国电力系统优质、安全、经济运行和全面提升电力自动化水平重大的举措,对巩固和加强电能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和战略地位,都具有十分迫切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惠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原理与系统.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 林栩栩、陆继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最新应用

第9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概述

第1章 概述

常规变电站的二次设备主要由继电保护、就地监控(测量、控制、信号)、远动、故障录波等装援组成。随着微机技术的发展和在电力系统的普遍应用,近年来,这些装置都开始采用微机型的,即微机保护、微机监控、微机远动等。这些微机装置尽管功能不一,但其硬件配置却大体相同,装置所采集的量和要控制的对象许多是共同的。但由于这些设备分属不同的专业,加上管理体制上的一些原因,在变电站上述各专业的设备出现了功能重复、装置重复配置、互连复杂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打破各专业分界的框框,从全局出发来考虑全微机化的变电站二次设备的优化设计,这便提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问题。

变电站自动化是将应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进行各种运行作业,提高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它包括综合自动化技术、远动技术、继电保护技术及变电站其他智能技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利用微机技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包括控制、信号、测量、保护、自动装置、远动装置)经过功能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构成了对变电站执行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综合性自动化系统。它是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通讯技术在变电站领域的综合应用,它具有功能综合化、结构微机化、操作监视屏幕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等特点。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全微机化的新型二次设备替代常规设备,尽量做到硬件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用不同的模块软件实现常规设备的各种功能,用计算机局域网代替大量信号电缆的连接,用主动模式代替常规的被动模式,简化了变电站二次部分的硬件配置,减轻了安装施工和运行维护工作量,降低了变电站总造价和运行费用,使变电运行更安全、可靠,为提高运行管理自动化水平打下了基础。

第2章 原因

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成为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对变电站保护和监控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现有的常规保护和监控系统渐渐不能满足要求;二是变电站现有的常规保护和监控系统设计本身具有很多缺点和不足。

2.1. 对变电站保护和监控的要求的变化

 继电保护要求的变化

当前的电力系统具有电网规模大、电压等级高和机组容量大的特点。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电网的经济性,电力系统越来越多地运行在其稳定极限附近。这就要求一旦发生故障,继电保护装置能更快地切除故障。

220KV及以上的超高压输电线路要求的典型故障切除时间30ms,严重故障时要求故障切除时间更短;母线保护要求内部故障切除时间10ms,能自动识别母线运行方式并作出相应调整,能在近端外

- 1算机网络技术的长足发展,集变电站二次功能于一身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已越来越明显的成为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国外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保护和控制综合自动化新技术的开发和试验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各大电力设备制造公司都陆续推出了系列化产品。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新建变电站大部分采用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我国在70年代初期便先后研制成电气集中控制装置和“四合一”集控台。随着微机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的日益成熟,80年代中期,我国亦开始研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下面就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作一总结和分析。

第3章 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概况

3.1. 国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概况

国外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保护和控制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新技术开发和试验研究工作。如由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和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联合研制的 SPCS变电站保护和控制综合自动化系统,由日本关西电力公司与三菱电气公司共同研制的 SDS— I、II保护和控制综合自动比系统从1977一1979年进行了现场试验及试运行,8O年代初已交付商业应用。目前,日本日立、三菱、东芝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AEG公司,瑞士 ABB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西屋电气公司(Wesing house),法国阿尔斯通公司(AL—STHOM),瑞士 Landis&Gyr公司等国际著名大型电气公司均开发和生产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或称保护与控制一体化装置),并取得了较为成熟的运行经验。其主要特点为:系统一般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由站控级和元件/间隔级组成,大部分系统在站控级和元件/间隔级的通信采用星形光纤连接,继电保护装置下放到就地,主控制室与各级电压配电装置之间仅有光缆联系,没有强电控制电缆进入主控制室,这样节约了大量控制电缆,大大减少对主控制室内计算机系统及其他电子元件器的干扰,提高了运行水平和安全可靠性。

3.2. 国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起步发展虽比国外晚,但我国70年代初期便先后研制成电气集中控制装置和“四合一”装置(保护、控制、测量、信号)。如南京电力自动比设备厂制造的 DJK型集中控制装置,长沙湘南电气设备厂制造的 WJBX型“四合一”集控台。这些称之为集中式的弱电控制、信号、测量系统的研制成功和投运为研制微机化的综合自动化装置积累了有益的经验。70年代末 80年代初南京电力自动比研究院事先研制成功以 Motorola芯片为核心的微机 RTU用于韶山灌区和郑州供电网,促进了微机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广泛应用。1987年,清华大学在山东威海望岛35KV变电站用3台微型计算机实现了全站的微机继电保护、监测和控制功能。之后.随着1988年由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第1代微机保护(O1型)投入运行,第2代微机保护(WXB—11)1990年4月投入运行并于同年12月通过部级鉴定。较远动装置采用微机技术滞后且更为复杂的继电保护全面采用微机技术成为现实。至此,随着微机保护、微机远动、微机故障录波、微机监控装置在电网中的全面推广应用,人们日益感到各专业在技术上保待相

- 3

第2种类型早期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多为集中式,由一台或两台计算机完成变电站的所有继电保护、测量监视、操作控制、中央信号数据通信和记录打印等功能。系统各功能模块与硬件无关,采用模块化软件连接来实现,集中采集信息,集中处理运算。具有工作可靠、结构简单、性价比高等优点,但可扩充性、可维护性差。

调度主站系统调制解调器V20CPU板系统支持板汉字库板键盘接口板S T D B U S后台机A/D转换板开关量输入板开关量输出板电量变送器断路器继电器 第3种类型为从硬件结构上按功能对装置进行了划分,摒弃了集中式单 CPU结构而走向分散,系统由数据采集单元(模拟量、开关堡、脉冲量),主机单元(总控单元)、遥控执行单元、保护单元组成。各功能单元(设备)通过通信网络等手段实现有机结合,构成系统。该类系统可替代常规的保护屏、控制屏、中央信号屏、远动屏、测量仪表等。它具有较强的在线功能。各种功能比较完善,且人机界面较好。但系统仍然比较复杂,联结电缆较多,系统可靠性不太高。这类系统虽然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散(功能分散),但没有从整体上来考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一般仅是监控系统和保护系统简单的相加。由于我国保护和远动分属不同的部门和专业。故我国目前的大多数综合自动化系统均属此类结构系统。这类系统一般称为分散式系统或第2代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种过渡方案。

第4种类型系统是采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设计思想,引入了站控级和间隔级概念,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设备分变电站层设备(站控级)和间隔层设备(间隔级)。间隔层设备原则上按一次设备组织,例如 l条线路、 l台主变压器。每一间隔层设备包括保护、控制、测量、通信、录波等所有功能。设计的原则是:凡是可以在本间隔层设备完成的功能,尽量由间隔层设备就地独立处理,不依赖于通信网和变电站层设备。变电站层设备是通过间隔层设备了解和掌握整个变电站实时运行情况、并通过间隔层设备实现变电站控制,它还负责站内信息收集、分析、存储以及与远方调度中心的联系,这类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保护、监控功能的综合化,大大简化了站内二次回路,它完全消除了设备之间错综复杂的二次电缆。由于间隔层设备可放在开关柜上或放置在一次设备附近,从而可大大缩小主控制室面

- 567方调度中心或集控中心,及时诊断出故障模块并自动切换。系统还应具有程序出格时的自恢复和保护出口闭锁功能。

4.6. 远程诊断和远程维护

远程诊断和远程维护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远程诊断是生产厂家通过网络与变电站的系统通信,由专家远方监视运行和查找系统故障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远程维护包括调取修改参数、调取故障录波数据,调试时可远方下载规约程序等。

4.7. 变电站内交直流用电系统和直流用电系统

站内交直流用电系统应能遥控、遥测、电源自动投切。充电机操作可遥控和就地,并可实现自动均充、浮充等多种运行方式。直流系统电压可手调或远调,并具有运行参数、故障报警、绝缘监测、实时采集、与监控系统通信等自动功能。 远程诊断和远程维护

4.8. 变电站的在线监测

变电站的在线监测是集高电压技术、测试技术、材料(特别是绝缘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现阶段由于它造价较高,所以实际应用很少,估计将来它应该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变电站的在线监测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 变电站内设备声音的远方监听

变电站值班人员要经常巡视站内设施,主要靠耳听和眼看来发现异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高保真度的声音传送到远方调度中心或集控中心。  变电站内设备声纹变化的模式识别

变电站设备在正常运行时都在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且在故障时会引起声音的改变,例如开关的操作机构卡死引起的声音改变,雨天污秽绝缘子引起的电晕声和局部放电声的改变。借助于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对变电站设备声纹的变化进行监测,可达到故障识别的目的。  变电站设备的图象监测

 红外线图象法,主要是局部测温和设备温度分布测量  工业电视监测图象的多点自动录象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静止图象压缩技术(JPEG),在监测到变电站内被监测画面产生突变时自动保存画面突变前后的图象,并用公用电话网向预定的电话号码自动拨号送出图象。  在线监测专家系统

油浸变压器的油色谱在线分析及告警。

上一篇:社区食品安全宣传活动下一篇:饲料厂工人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