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就应将导学达标过程落到实处, 切实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 彻底解放我们的思想, 努力更新我们的观念, 让课堂教学更好的成为学习的主战场, 积极构建以生为本,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教师、教材及课外资源等多元互动, 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1以人为本, 倡导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导学达标中, 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 走下“神坛”, 走近学生心灵与情感, 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同时,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 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提供好的演练场。

在导学达标中, 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无论是“读、思、议、品”还是“读、勾、赏、议”等, 都应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另外, 在朗读的指导中, 教师应倡导自主的、开放的、个性化的朗读, 把朗读的自主权充分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质疑, 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中, 在融洽的师生氛围中让学生发表真实的个性化的见解, 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文为助, 完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导学达标中, 教师应深挖教材, 真切理解教材内涵, 紧扣教学目标, 借助语文优势, 促进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 不断完善个性。

例如在《“妙极了”与“糟透了”》一文中,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它们“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 我得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强风中驾稳我的船帆”这一句时, 学生的理解百花齐放:1)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了父亲的严格要求, 母亲的精心呵护都缺一不可;2) 根据课文内容想开去, 把“方向相反的两股风”换成 “父亲扶我前行的左右手”;3) 结合生活实际, 列举一些正反面的具体事例进行剖析, 从更深层次理解了父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样, 教师在指导理解的过程中不仅传授了知识, 还注重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达成了新课标三个维度, 进而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不断完善。

3跨越学科, 发挥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 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 在导学达标中, 教师应该根据所教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个性发展特征, 紧密联系各学科、各领域, 选择有密切联系的内容, 使之为教学内容服务, 更好的促进教学的开展, 丰富导学的内容, 达成更充实、丰富的目标, 进而实现整合教材、科学合理使用教材的目的, 从而发挥学生个性。

例如在诗歌《长征》的教学中,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教师根据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照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观看电视剧《长征》片断, 欣赏《长征组歌》, 阅读有关长征的课外书, 利用网络收集长征的英雄故事等, 通过这些途径, 学生对诗的理解、体会就水到渠成, 易如反掌。通过这些教学资源有效的实现了语文与电视剧、音乐、课外书、网络等各学科各领域的融合。同时更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个性理解, 激励自己努力学好知识, 为中国梦而奋斗。

4勇于创新, 彰显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下, 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导学达标中, 教师应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内涵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创新因素, 以创新理念指导导学, 实现创新目标。

例如在《司马光救友》一文中, 教师可以创设:小男孩跌入水中, 他不会游泳, 你是他的小伙伴, 该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找梯子、找竹竿、喊人、 打110、发SOS求救、拱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又彰显了他们的个性, 同时又让学生从教师的小结中明白:在那千钧一发之际, 砸缸救友是有效的办法。

综上所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依据新课标要求, 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又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我们必须有发展、开放、 创新的意识, 构建多维互动模式, 通过不断的探索,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彰显个性魅力。

上一篇:对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的思考下一篇:CRP对小儿呼吸道感染诊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