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态安全安全生活

2022-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命生态安全安全生活

生态、生计与生命: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食品安全

摘 要: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将食品安全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无疑是一种富于预见性的决策。但通过对农村食品现状的调查发现,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乡村的食品在结构和品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食品安全观培育的缺位,从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立足这一实情,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宏观分析、微观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我国当前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并力图从提升文化自信和自觉的视角为应对这一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社会;食品安全

一、缘起:尴尬的个案引发的思考

自2009年7月起,由吉首大学、贵州大学、凯里学院和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组成的项目组成员在贵州省ZD乡NJ村进行石漠化生态恢复实验,经过3年的努力,治理成效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裸露的基岩已基本披上了绿装。2014年4月,为了将生态维护与利用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该实验区投放了200只小鸡进行半野化生态饲养,希望形成生态鸡的饲养基地。在饲养初期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鸡群开始扩大,不仅在野化状况下产下近千枚鸡蛋,而且还孵化出了100余只第一代的半野化生态鸡。但在2014年9月份,看管鸡群的村民梁ⅩⅩ称,饲养的鸡群开始出现两肢无力,无法站立的症状,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鸡群死亡殆尽。乡民措手不及,欲哭无泪,项目组成员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原先的设计违反了生态规律,那么鸡群断然不会按照原先的规划,迅速扩大 种群;如果是染上了传染病,那么与其他鸡群完全隔离的半野化饲养状况下,其传染源又从何而来;如果说是乡民管理不当,那也于理不通,因为这些鸡群是在半野化状况下饲养,常规的管护根本不需要人工干预,鸡群可以自谋生路,鸡群的突然死亡,顯然也与管理的质量好坏关系不大。

凭借乡民的报告,再结合实际的尸检,才逐步意识到饲养的鸡群是按照同一症状死去,表面上看很像是患上了传染病,但详加分析后却进而发现,残存的4只鸡并未表现出免疫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乡民将残存下来的4只鸡移入村寨饲养后,并没有传染给村寨中的其他鸡群,因而据此断定,鸡群的死亡肯定导因于食物中毒。但令人困惑的是,在半野化饲养下,如何会出现集体性的食物中毒,更奇怪的是与鸡群伴生的牛和山羊却没有出现中毒症状。于是,不得不将负责管理的乡民梁ⅩⅩ找来询问,追问曾经给这些鸡喂过什么样的食物。乡民在手足无措的情况下说了实话。原来,他是出于一番好意,将自己家中贮存的玉米,加量给鸡群喂养,目的是希望这批鸡群能尽快出栏,不仅使自己获得经济实惠,也能给项目组增光。对乡民的这番好意,项目组成员在报以同情和感激的同时,不得不关注所喂食的玉米是否是导致这批鸡群死亡的问题所在。带着这一疑问,项目组查询了有关鸡群食物中毒的相关资料,立即发现鸡群所染的疾病果然是食物中毒症,学术界称为“软脚病”。1而且进而查到软脚病的病源是六氯代环己烷,也就是俗称的“六六六粉”的农药。然而,这种农药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从2002年起就已经明令禁止生产和销售。2时间已经过去了12年多,让鸡群中毒的“六六六粉”又从何而来。

凭借这一线索,项目组成员入户调查了乡民的粮仓,而调查的结果不得不让项目组成员大吃一惊。为了防止玉米被虫兽毁坏,乡民们贮存玉米的办法竟然是在水泥地板上撒一层“六六六粉”,铺一层玉米,再撒一层“六六六粉”,一直堆砌到半米多高。一旦走进粮仓,就会让所有人呛得流眼泪,捧起这样的玉米还能清晰地辨认出残存的“六六六粉”。用这样的玉米喂鸡,哪有不毒死的道理。病因算是查准了,进而追问“六六六粉”的来源时,更让项目组成员倍感意外。原来,该村及周边的十几个乡,不仅集市上有公开销售,而且在农资部门还天天有人公开出售,贩卖者在追问下还进而说明就在附近还有货源。当事人对这样的违法行为,居然缺乏最起码的常识,这就难怪乡民们不知道病因,项目组也大费周折了。

但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隐患,却不得不让每个当事人都备感尴尬,如何应对上文论及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拟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关注文化归属的紊乱,文化自信和自觉的失落对时下的乡村食品安全危机造成的特殊性和易受损性,希望通过与法制相结合的民族文化教育和复兴,去保护我国乡村各族居民的食品安全。

二、审视:乡村与城镇食品安全的勾连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个案,可以称得上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因为整个事件的危害性集中暴露在实验用鸡的身上,似乎没有伤及居民。但请不要忘记,在距今十多年以前,当地乡民种植玉米主要是做主粮食用,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当地居民才通过市场购买大米作为主食,生产的玉米主要作为饲料使用。这将意味着,他们除了将玉米用作鸡饲料外,还会理所当然用作猪饲料食用,必要时还会作为精饲料去催肥那些即将上市的山羊和黄牛。而上述个案所提及的村寨所处的广大喀斯特山区,在近15年来却一直是大宗畜产品的输出地,大批的猪牛羊,天天都在输往广州、贵阳、桂林、昆明等大中城市,而且还一直被城里人视为难以获得的生态绿色产品。更可悲之处在于,目前乡镇食品的监管机构很少将“六六六粉”的污染列入监测项目,以至于从这里输出的畜产品,可以在城镇市场通行无阻,而牛羊猪等大牲畜,即使中毒染病,主管食品原料加工和销售的单位,甚至监控官员都很难觉察,一般不会去检查他们屠宰牲畜的神经末梢远端已经出现了病变。可是买肉吃的城镇居民,“六六六粉”的残余毒性却可以通过畜肉中的脂肪传递给人们,在体内沉积下来,给健康造成致命的伤害。其间残缺的环节不在于立法和执法,而在于城乡双方之间的食品安全观培育出现了断裂,而这样的断裂却会使得城乡居民同时受损。

正当有毒的牲畜肉食流入大中城市之际,当地的各族乡民受害更深。在城市的严密监控下,过期变质的工业化食品无处藏身,假冒伪劣食品更是成了过街的老鼠,但是在大多数的乡村,上述产品却是当地各族居民梦寐以求的现代高档食品。留守儿童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平常舍不得花一个小钱,但在留守儿童的苛求之下,他们却会慷慨解囊,用子女们打工换来的血汗钱,去采购这样的黑心食品,以宽慰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悲剧的根源仍然在于,在不同文化氛围下的食品生成过程不透明。而这样的不透明留下的“生态位空缺”,恰好成了不法奸商为非作歹的天堂。在这一事实面前,城里人最好先收敛一下自己对乡下人的贬低和歧视,千万不要说这是他们“愚昧”和“落后”所致。因为在上述个案中,城里人追求生态绿色食品的做法,其“愚昧”和“落后”程度与乡民并无二致。

诚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在不断加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利弊得失,已有诸多学人加以论及,在此不再赘述。不过,绝大多数学人对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并存的文化转型过程却鲜有论及。而这一问题的艰巨性,英克尔斯早已做过清晰的说明: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将人住到城里去就算了事,其间必然涉及从传统文化到工业文化的划时代转型,这一过程显然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去加以磨合 [1]。而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社会的冲突、震荡在所难免,而这样的冲突和震荡必将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得到集中的体现,还必然会表现为乡村食品安全的危机将远远甚于城市,非工业文化居民,特别是农民工和农村留居者将蒙受远甚于城镇居民的威胁和损害。

面对日趋严峻的食品危机,特别是农村食品安全,充分享受着工业文化红利的城里人,会不自觉地蒙生两大偏见:其一是将食品安全问题一股脑儿问责于立法和执法部门,并由此而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每一项有关食品安全的立法和执法出台,他们都会感到庆幸,而没有意识到食品安全绝非政策一家的事,背后的坚实保障是民族文化,可是他们对民族文化却缺乏必要的认识;其二是不加区别的责难乡村各族居民,简单的认定他们之所以受害最深,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愚昧”和“落后”,并“好心”的呼吁政府,要对这样的不幸居民加强知识教育和“文明”培训。

这样的偏见不仅由来已久,而且牵涉面遍及全国,由此而造成的社会思想混乱和摩擦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严重地步。然而,恰好是持有上述偏见的城里人,还奢望通过生态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渠道,企图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食品和美好的文化感受。却没有意识到就在城市食品危机爆发的同时,乡村的食品危机更有甚焉。不会想到幻觉中所追求的生态食品可能会是真正意义上的毒药。要知道,如果乡村的食品危机更严重,早年曾经长期存在过的生态食品,在今天已经彻底变质,早年的田园风光已进掺入了太多的商业欺诈,也就是工业文明的副作用在城市可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在广大的乡村却可以大肆泛滥,城市人的美好需要也因此而化为泡影。

上述偏见的实质更会让当事人触目惊心,因为他们似乎忘记了工业文化下的食品,其原料在当下的中国主要仰仗乡村,城市食品工业的能力仅限于加工食品,而不能提供原材料。如果原材料都缺乏安全,加工环节即令全部符号国家标准,企业主管人,乃至普通工人都能遵守诚信规范,而加工的原材料不安全,那么这一切都无法确保食品的安全。其结果必然表现为,无论你如何强化法治,都很难解决食品原材料的安全问题,问题还得回到原点上,如果我国的乡村缺乏食品安全,城市的食品安全也无从谈起。对此,享受着工业文明红利的城市居民,恐怕不能过分乐观,过分自信。

三、反省:乡村食品安全观的培育缺位

一提到食品安全,“三聚氰胺” “苏丹红”“塑化剂”“黄金米”等等触目惊心的字眼就会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却不断地刺痛了民众的神经。不过,真正感受到食品安全危机的民众,起先仅限于熟悉了工业文化的城镇居民,应该说他们在食品安全危机面前还算是幸运者,因为他们至少算得上是知情人了。真正不幸者是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居民,当然也包括农民工在内,对他们而言,其实还根本没有弄明白食品安全危机为何事?他们不仅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心安理得的接受危险食品,甚至他们自己也会在无意中混迹于危险食品的生产和传递旋涡之中,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也是最大的危险食品推波助澜的肇事者。这是因为,许多在农村走亲访友的人都会发现,过期食品、绿毛蛋糕堂而皇之地成了礼品,像“娃恰恰”“康帅博”“奥立奥”等在城市很容易被察觉的山寨货,在乡村小卖铺里却很受欢迎。换句话说,在人们聚焦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当下,农村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在城市人人喊打的问题食品,到了农村,却被一些人采用降低价格、改换包装名称等手段粉墨登场。由于价格低、卖相好、面子大,假冒伪劣商品扎堆横行,十里八乡纷纷进货,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

他们的不幸大都因文化而起,因为他们都是非工业文化的成员,从非工业文化的视角是无法弄清工业文化的利弊得失的,当然也无法利用工业文明的手段去保护自己,这就会使得即令我们的政府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有效对策,打响了史无前例的“餐桌保卫战”[2],但在这些对策面前,他们却无法成为被保护的对象,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局外人。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正确的决策和执法之所以行之有效,其前提正在于,保护者和被保护者对同一种文化具有无用争辩的同质性。不具备这一前提的社会成员,既然弄不清立法的依据和执法的标准,他们就无法凭借法律实现自我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单方面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就会失去其意义,一味强化执法,不仅保护不了他们,反而会将他们推向绝境。食品安全危机在我国农村有甚于城镇,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上述个案提供的教训,具有多重性,但就其根本而言,都表现为食品安全观的培育缺位。若想多视角的解释培育缺位的实情,则最好从如下3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对文化传播的剧变缺乏关注;其二是对传统民族文化价值的失落疏于关注;其三是对食品生成过程的风险失去了警觉。

文化传播本来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稳妥推进的漫长过程,在这样的文化传播背景下,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磨合,达成相互之间的适应。在这样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一般不会出现重大的断裂,问题在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進,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和适应,不能确保其必须的磨合时间,因而才在食品安全上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上述个案中,科研人员仅是一味地坚信恢复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实施半野化饲养就可以确保食品的安全,但万万没有想到,乡民会将受到污染的粮食去喂养野化饲养的鸡群。乡民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好心仅仅因为饲料不安全而闯下了大祸。有关行政部门仅仅知道按规章执法,却没有注意到乡民在没有意识到工业文化的利弊得失的背景下,自己不仅成了非法牟利奸商的牺牲品,同时还为这些奸商逃避法治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当事各方,虽然都有责任,也都事出有因,但对其间根本原因都疏于关注。

在文化传播极为频繁,极为普遍化的今天,乡镇集市已经发生了剧变。在优质产品引入的同时,非法商品也必然会混入其中。文化再适应还来不及建立的背景下,各族乡民根本无法识别商品中的罪与非,当然也就无法支持执法部门依法监管,乡村也就成了不法奸商为非作歹的乐园。当我们向乡民问及国家出台过禁止“六六六粉”生产和销售的法规时,不要说普通乡民,就是市场监管部门的干部也茫然不知,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我们该向谁问责呢?事实上,谁都无法承担直接责任,因为根源来自对商品安全的教育和培训长期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他们都可以理直气壮地申辩说,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人向我们安排过这样的任务,培训的空缺其实由来已久,事出有因,但最可悲的是却是各族乡民。

在传统的乡民社会,食品的生产和消费,总是处在特定民族和文化的规约下展开。食品的来源,加工的程序,食品的去向,人人都了如指掌,人人都有监控之责,而且这样监控都能在传统文化的运行中落到实处。他们才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到食品安全的那份幸福,但在当前的农村集市则不然,蜂拥而至的工业文化商品从何而来?其间的利弊得失是什么?这些产品会在何种程度损害食品安全,他们全然不知。既然一概不知,监管也就无从做起,他们就只能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深受其害,甚至害从何来都一概不知,对他们奢谈执法从严,其实毫无意义,对不知情的受害人,不要说提起上诉,就是连提供证据都做不到,执法再严,又怎么能够保护他们。这显然不是纯法律问题,而是一个跨文化的普及教育问题。这样的普及教育缺位,才是造成上述个案悲剧的根源所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俗话又说“食以安为先”,可是在当代的中国,诸如此类的俗语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在食物安全违纪面前,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谁也不能幸免。诚如上文所言,在传统的乡民社会和传统的城镇社会,食品生成的过程,食品的地位,所有社会成员全都心知肚明。但是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播和穿插极为频繁和广泛的今天,跨文化的食品生成过程,相关各民族都失去了透明度,只能听任几率的摆布,人人都将承受着食品不安全的威胁。

总结其间的教训,发生这一悲剧的原因主要在于,乡村居民对自身的传统文化失去了自信,而对工业文化的副作用亦失去了自觉。在这双重作用下,乡民们才会将城市的糟粕当成宝贝,将城市的毒药视为先进的代表,将城市的伪劣食品当成了现代化的标志。同样的,由于城里人对传统文化的鄙视和贬斥,他们才会将乡民误用工业文化生成的有毒食品当成了宝贝,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落后”的乡村是不会有工业污染的,就是万万没有想到,乡民们在现代化冲击面前,也会重蹈工业文明发端时期的各种覆辙,在无意中将他们深受之害反馈给自视清高的城市居民。传统乡村所生产的食品原料,之所以称得上是绿色生态食品,完全是仰仗其传统文化在其间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这样的传统文化失落,乡村就会成为工业文化的垃圾堆,这样的垃圾堆不铲除,要到乡村去追求绿色生态产品,无异乎是井中捞月。以此为例,食品安全观的再培训,还有谁能够置身事外。

食品安全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从原料的生产到食品原料的加工贮运,再到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工业文化的氛围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加监控,原因全在于,工业文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日常生活的社会化,生产利益的最大化。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在社会化的氛围内谋取生存,以至于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纳入有效的监控之中,食品安全则更有甚焉。随着食品生产过程的加工链条的拉长和延伸,食品生成过程牵涉的个人和单位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任何微不足道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食品灾难。因而都需要监控,更不用说有意作弊的奸商所构成的巨大食品风险了。

同样是面对错综复杂的跨文化交流和相互之间的不透明,还必然会造成立法和执法上的艰难。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需要面对的食品原料监控已经实现了批量化和规格化,相关的安全执法主要聚焦于食品的加工过程和贮运过程,以至于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食品原料的冒滥事件,使用有毒饲料饲养家禽,以猪肉冒充牛肉出售的事件就屡见于报端。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无法幸免,更不该掉以轻心。这是因为在当下的中国,现代化的食品原料基地和个体家户的传统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几乎是对半并存。发达国家可以将监控的重心聚焦在食品的加工和贮运环节,自有他们的道理,但这样的道理却不适用今天的中国。因为我们至少有一半的食品原料来自个体家户的家庭农场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引发有毒物混入食品的风险,绝非“六六六粉”一项,各式各样的有毒农药都会混迹于食品的产出,各式各样的动植物病虫害也会在不经意中,随着食品原料注入市场。上述个案中,该村所在区域输出的畜产品在大中城市长盛不衰就是一个明证,而遗憾之处正在于,相关的监控立法和制度保障恰好有所缺位。就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实施食品安全培育的恐怕不仅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就连主管食品安全的所有部门,即令是那些首席官员,还是知名的专家学者都得人人有份,否则的话,不仅乡村的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城镇居民也难以心安,真可以说得上是“食品安全,匹夫有责”了。

四、回归:文化对策的创新

基于乡村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多的学人都在宏观的层面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可行对策,也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其首要任务还是一个安全意识的问题。因此,如今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对乡村民众进行食品安全意识的培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这样工作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展开。

(一)讓乡村民众树立对自身传统食物的“自信”

反观我们长期调查的一些乡村,他们对传统食物的消费却很少导致食品不安全问题的出现。这是因为,在传统的食物消费习俗中,分享、烹调、食物流动都要受礼仪节制。传统食品的分享要求在家人、社团甚至整个社区范围内,通过食物馈赠和食物交换来实现。而这样的食物获取和食用具有即时性、季节性,即食物就地获取立即消费,食物来源随季节作周期性的循环,食物的新鲜就有了充分保证。食品烹调后,立即分享不需包装,这就免除了熟食在贮存过程中被污染的风险。由于食物无需长期贮存和运输,因而也不会因添加防腐剂、保鲜剂、冷藏剂等附属加工而引起次级污染[3]。

有鉴于此,我们应通过大量的宣传,让生活在乡村的民众们树立起他们对传统食品的自信。这样的自信,千万不要被电视的虚假广告所击倒。在自信的基础上,弘扬传统食品的技艺,开发传统食品。使乡村社区所拥有的每一种“食品”都能够获得明细的制作路径,而这样的技术路径都可以在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的基礎上延展,还有就是这样的技术路径所形成的产品能够经得起各类健康标准的测定。充分体现乡村的“绿”与“自然”。在“绿”与“自然”的意识中,建立起对乡村社区传统产品的“自信”。

(二)对外来食品进行认真而科学的甄别

其实,乡村社区一旦在“绿”与“自然”的意识中建立起了对自己所生产产品的自信以后,也就主动提升了对外来食品的防范能力。以往是由于在“无知”(就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或者对来自外界虚假信息的无知)与“溺爱”(过分追捧工业文明的产品)的结合使自身在食品安全上成为受害者。而今,看重生命的意识随之提升,这可以成为抗拒外来不安全食品的自觉力量。当然,这也需要更多的甄别不安全产品的知识。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教训吸收的过程,更是一个对自身文化自信和自觉的过程。

除此之外,相关职能部门要注意收集来自政府的权威检测机构,比如工商、质监、商务,或其他渠道的食品安全不良信息,可以采用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或利用散发宣传材料、板报等,在农村场镇的赶集天向群众披露涉及食品安全的不良信息和资料,公示一批假冒伪劣商品名单,使农村消费者能够及时掌握假冒伪劣商品的相关信息,切实做到打防并举,堵疏结合,防范于未然,才能有效地构造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使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无容身之地。同时,加强各部门间有关企业食品安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并及时对外发布。

(三)在乡村公共空间建立一个“食品安全”的博物馆

人们的记忆总是模糊的,中国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就是说,你的记性再好,还是不如用文字记载下来,即使历经时日,仍然可以翻开来看看具体的场景。这里我可以进一步地说,“烂笔头好,但不如博物馆好”。烂笔头只是文字的记载,文字的记载有其特长,但也有其不足,尤其在今天,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人们要接纳这样的信息已经显得十分困难,就需要一个简洁明了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笔者认为,博物馆是一个比较好的形式。它可以有文字、有图片、有实物、有影视,有动漫等,将有助于人们掌握信息的多种形式汇于一体。于是,要以特定乡村社区的“食品”故事为主线,在乡村博物馆里演绎出食品安全、食品价值、食品加工、食品市场的文化场景。这些资料的收集与筛选,是一个细致而艰难的过程。这既需要学者的努力,也需要乡村民众的积极参与,只有二者的密切配合,这样的博物馆才会建立起来,建立起来之后,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建立乡村饮食产品安全的文化机制

目前,学术界在讨论饮食文化,有从古代历史的角度,也有从当代的特定民族的饮食习俗出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有的从健康的层面,有的从食物加工技术技艺层面,有的从饮食的习俗,有的从饮食的符号,都力图揭示中国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体系。我们认为在乡村饮食意识的培育上,其着力点应该在重点放置在建立乡村社区的“食品安全体系”的文化机制,以此来维护乡村社区的食品安全,从而达到乡村社区民众的身体健康与活出尊严。

食物,不只是吃饱的问题,更是一种荣耀,是人类尊严的体现。我们不仅要关心食物的结果,更要关心食物的形成过程,我们在食物形成的过程享受生活。我们只要关注了食品的生产过程,其实我们不仅是掌握一门技术记忆,更是对产品生产的监督,从而使得对产品质量的监控。美食,是需要给大家分享的。在一个熟人社会,面子社会,我们给予他人的都应该获得面子的东西,而能够获得面子的东西,自然就是美好的东西。那些被污染的霉变的不安全的东西,能够获得面子吗?这些不仅不能获得面子,反而是减损面子的。因此,在乡村社区的各个环节中,不论聚会、庆典,还是人生漫长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增添“面子”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部分分享美食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就会自觉的抗拒不安全的食物,自觉地形成对食物的安全观与价值观。

综上所述,无论是乡村食品安全形势的严峻,还是特殊个案中的生态灾祸的暴发,甚至是食品安全观的再培训,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纯粹的经济或执法问题。但就本质而论,全都是民族文化问题,而且是新形势下的民族文化问题。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民族文化相互穿插互渗的新背景下,跨文化之间的平等和信息的畅达已经成了亟待解决的头等难题。不从文化入手去寻求对策,肯定不会有食品安全可言。

应当看到,我国此前的各项民族政策确实收到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不争的事实也恰好在于,此前的民族政策关注点长期倾向于对民族间政治问题的化解,对经济问题都习惯于将主流的“先进”文化去置换各民族的传统生产方式。这样的传统做法,尽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果依然抱残守缺,那就势必会铸成大错。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此前梦寐以求的工业文化已经落户于我们的大中城市,可是,我们同时也在蒙受来自国外工业文化的巨大食品安全冲击。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食品,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超市,这将意味着我们此前向往的“先进”的优秀文化,其不足和缺陷已经敲开了我们的大门,我们还能够将这样的先进用于置换各民族的传统生产方式吗?要知道,当代西方最时尚的绿色生态食品,恰好在此前的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还想去置换这样的传统文化,那不就等于笑话别人之短,以损自我之长了吗?由此可见,要应对农村的食品安全危机,需要转型的恐怕不是具体的生产环节,或者强化监管力度所能奏效,需要转型的恰好是观念形态的创新,需要将众多习惯性的看法和观点加以重新审视,对城市和农村都得在这一基础上重新认识其长短利弊,才能从中找到创新的取向和切实可行的做法。

首先,文化的对策应体现为多元文化并存下的文化平等。时下,我们正在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努力,并将这样的保护视为一种义务或者职责。但是为保护而保护的习惯性偏见几乎无所不在。但立足于食品安全问题,要保护的目的恐怕不仅止于绿色生态食品本身,因为失去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节制下的绿色生态食品,以及各式各样的健康生活方式都将随之而丧失。因此,多元文化并存下的文化平等不仅会涉及城镇居民的食品安全,也将涉及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态屏障。而且只有实现了这样的观念转型,多元文化并存下的文化平等才可能具有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必须注意到保护传统文化并非为少数民族而设置,我国的主流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也需要保护。原因全在于,工业文明的利弊得失,其实是中性的客觀存在。立足于中华民族而言,如何趋吉避凶,主动权应当掌握在我们手中。为了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文化陋习和弊端阻遏在国门之外,同样得仰仗我国主流文化发挥捍卫之功。如果主流文化的优秀遗产也在全球化浪潮中,变得支离破碎,我国的发达地区同样会像今天的少数民族地区那样,成为国外工业文明的垃圾堆。对这样的严峻形势缺乏警觉,想要实现真正的食品安全也将无从谈起。

最后,食品安全问题其实是一项全球性的社会工程问题。食品安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牵涉到各民族的文化,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安身立命准则。因而要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势必牵扯到我国各民族族际制衡格局的创新重构。费孝通说得好,对待各民族文化,应当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需要补充说明之处正在于,认识到他者之美的同时,理所当然的也要认识到他人之丑与恶,这才能做到美美与共,丑恶共诛,我们才能对外来的干扰和侵害做出成功的排抗与反制。我们应当从当前农村食品安全严峻形势中吸取教训,绝不能让这样的形式在我国的发达地区重演,而这正是当下文化对策创新关键中的关键。

五、结论与讨论

时下对我国农村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同情与怜悯者众多,谨防农村食品危机反冲城市者鲜少;致力于法制健全,经济模式移置者众多,致力于乡村民族文化复兴和优秀遗产升级换代者鲜少;关注食品安全本身,甚至由此而引发为恐慌者众多,认识到民族文化价值者鲜少。而这样的社会关联,恰好是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总根源,这乃是本文反复强调文化价值的依据所在。平心而论,民族平等已经倡导了多年,推行了多年,在已有的成就面前,自我欣喜与自豪并不算过分,但没有注意到形式的变迁,没有注意到工业文化的长短利弊,却是一个不该疏忽的观念缺失。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任何民族都无法置身事外,都得与时俱进,而遗憾之处正好在于,我们恰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忽视了文化的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少数民族身上,也体现在汉族居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4]。以至于我们既缺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同时也缺乏对其他文化的他觉和尊重,这才是食品安全愈演愈热的观念缺失所在。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在民族文化观上来一个全面的清理,切实做好扬长避短,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食品安全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也才能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  英克尔斯,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顾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09.

[2]  张尚初.中国整治食品安全不断加力 重典治乱史上最严厉[J].中国食品,2011(12):13.

[3]  罗康智.侗族传统文化对物质生存空间的能动适应——以黔东南侗族为研究对象[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4):106 - 111.

[4]  杨庭硕,彭兵.论文化适应的主体、客体及场域[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1):8 - 16.

[责任编辑:王 健]

作者:罗康智 谢景连

第2篇: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三维建构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要求。构建人民美好生态生活,是以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集中表现在满足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三大维度的价值诉求上。针对当前中国存在生态风险应对能力不足、生态发展程度不充分、生态利益分配不平衡三大“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应建构共建生态屏障以守护生态安全、共促生态发展以丰富生态产品、共享生态利益以维护生态正义三条实践路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美好生态生活;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生态文明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什么是美好生活,怎样实现美好生活,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美好生活是‘善’的生活,是理想的生活……它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标识的体现,也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②美好生活作为“善”的生活的集中体现,应当是个人之“善”与集体之“善”的统一,物质之“善”与精神之“善”的共振,人类之“善”与自然之“善”的合流。就其应然性而言,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当体现在实现人类个体之“善”、群体之“善”和人与自然之“善”三大层面。其中,人与自然达到“善”的状态,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与保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重要保障”。③

从实践维度来看,美好生活之“善”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实现“善治”。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生态领域的“善治”,它既能提供最基础的生态安全屏障,也能提供人民从对“物质产品”的低阶需要过渡到对“美好生活”的高阶需要的生态产品,还是人民利益在生态维度普惠公平性的集中体现。人民对生态美好的追求,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底色,内嵌于人民的根本需要和根本利益之中。

一、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价值诉求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①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根本诉求。因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生态诉求,就是拥有更多的生态获得感、生态幸福感和生态安全感。习近平重点强调:“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②这段话集中体现了人民对生态安全感、生态获得感与生态幸福感的价值追求,生成了人民美好生活以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为内核的三维价值体系,明确了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建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实践前景。

“美好生态生活”可以具象化为让人民“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③其中,“空气”“水”“食物”反映出人民对生态产品供给丰富性的诉求,是组织社会生产和实现经济繁荣的基本条件;“新鲜”“干净”“放心”等反映出人民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的诉求,是确保生态生物安全、社会环境安全和个体生命健康的根本前提。“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也必然将生态利益惠及全民,只有這样才能满足人民对生态利益的公平性诉求,这亦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生命公平的必要条件。因此,立足于生态安全、生态发展与生态正义之上的人民生态诉求,构成了美好生态生活的核心要素。

(一)生态安全:人民美好生态生活“安全感”的基石

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或称环境安全(environmental security),原为生态学概念,既关涉生态系统安全和生物安全,又关涉人类在环境中的生存安全。从狭义层面来说,生态安全指“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⑤狭义语境下的生态安全排除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不足以涵盖生态安全的总体范畴。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安全的内涵得以拓展。从广义层面来说,生态安全是一个复合系统的安全概念,即“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⑥作为复合系统的生态安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的场景之中,即便是短周期内的激烈起伏,例如出现极端天气事件、生物恐怖袭击事件、重大生物灾害事件等,无论是人为所致还是自然偶发,都会使人类社会暴露在各种防不胜防的生态风险之中。一个相对长的历史时期内波动较小的稳定生态环境,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繁荣和各生物物种的代际繁荣。因此,无论是对人类社会还是就生物圈整体而言,无论是狭义的生态安全还是广义的生态安全都直接关系着地球生命文明的存续,因为维持生命的需求永远是所有物种最基础的需求,只有在生存基础上才可谈物种繁荣与发展。“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①就人类社会而言,生态安全是人类社会整体存续安全和个体生存安全的生态前提和物质基础。“由于人的生命以及生命安全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人的生命以及生命安全的价值也是在生态安全中形成和发展的。”②没有生态安全作基础,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生物安全都将成为被悬置的空中楼阁,美好生活更无从谈起。就人类个体而言,生态安全是人身安全的基础,优质、安全的生态环境——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居的环境可以被视作最基础、最广泛的医疗保障,关系到个体生命健康。

(二)生态发展:人民美好生态生活“获得感”的来源

习近平同志多次论述发展与获得感之间的联系,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③发展可增强人民的获得感,生态发展是为了增强人民的生态获得感,增民之生态福祉,解民之生态忧患,应民之生态需求。“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④生态发展的补短板、促公正要通过提供充沛、高质量、永续的生态产品来实现。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是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逻辑地构成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物质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⑥“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生态产品的主要价值来源是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需求,给人类带来了满足感。”⑦生态产品除了经由“获得感”而带来“满足感”之外,充足供给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安全感”。就社会发展而言,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需要依靠高度组织系统化、规模化、高效化的生产活动,无论是生态产品的直接获得还是间接转化,其效率越高,标志着生态发展的水平越高。因此,生态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生产效能”的重要标准。此外,生态产品不仅要高效生产,还要适度生产、精准生产。生态产品匮乏将导致人们生产效率降低,生态产品的过度开发则会增加生态风险,增加生态环境修复和维护的经济成本。因此,生态产品的适度性生产考验着一个社会的宏观调控水平,是衡量社会发展“制度效能”的重要标准。就个人发展而言,人民美好生活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应使所有社会成员个体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没有丰富的生态产品供给,不仅导致社会成员的生态需求得不到保障,而且人们亲近自然的个性将被压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也将落空。生态产品提供着无形的审美需求、文化需求与伦理需求,增加精神满足感,提升精神获得感。因此,生态获得感有助于弥补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生态意识缺失、生态文化失落与生态生活空虚等现象,提升生态审美意趣,丰富人民的生态生活质量。生态发展亦是衡量社会发展“精神效能”的重要标准。

(三)生态正义:人民美好生态生活“幸福感”的保障

人的幸福感来源于所求即所得、所得即应得,这离不开个人的奋斗,也离不开公平正义所塑造的共同价值观支撑。“正义的实质是把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视为人的世界、人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的根本。”①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内嵌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逻辑之中。“社会-生态”作为相互嵌套的复合系统,呈现出非对抗性“生命共同体”的状态,本质上规定了任何个体或种群都不可能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独占或统治,其中的任何子系统都享有自然赋予的同等生态权利,即被允许在系统中获得生存空间、种族延续以及发展进化的权利。人的社会属性与生态属性,决定了社会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人化的子系统,既要遵循生态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社会规律与生态规律的核心逻辑在于系统可持续,任何不遵循规律的行为,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团体,都必然被客观规律所淘汰。因此,就人类而言,既要外化地关注自然,审视发展过程中是否产生导致生态系统不可持续的不公、不当行为,又要内化地关注自身,审视发展过程中是否产生导致社会系统不可持续的不公、不当行为。更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种间、空间、时间三个维度上关注生态利益的公平问题。在种间层面,生态利益的不公平会导致人类对其他物种生命权的侵害,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生态地位的不平等,生态位受到侵害的物种无法获得进一步演化发展的权利,不仅面临物种灭绝的危机,甚至还会引发生物安全问题。在空间层面,生态利益的不公平体现在个人所处生态空间的结构不公平上。生态空间的配置不均、生态负债的空间转移等也会加深社会内部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和政治困境,无法获得社会进步与转型。在时间层面上,不为生态负债“买单”的短视性生产行为,侵占后代人所能享有的生态资源,表现出明显的生态榨取主义倾向,增加了未来的生态风险指数,构成了对生态利益的潜在侵犯,必然背离人民对美好生态生活“幸福感”的价值诉求。

(四)人民美好生态生活三维建构的逻辑

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不仅具有各自的价值逻辑,还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人民美好生态生活三要素的首要原则表现为三要素的地位同等:只存在某一历史时空、历史条件下的相对优先性,不存在某一要素的绝对优先性。这是系统内各个生态位的物种相互依存的平等关系所决定的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非等级制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系统也应当呈现非等级制的基本特征。

等级制下的生态“安全-发展-公正”三要素呈现出相互对抗的機械性。据美国学者弗雷泽(Peter Frase)分析,在资源稀缺的等级制背景下进行生产,可能带来某种形式的“灭绝主义”,即使资源充裕也容易出现“租赁主义”,②亦即在等级制背景下,生态贫瘠将会导致稀缺性生态产品被垄断,造成生态产品占有、分配及继承的不公平,进而导致人们在其他利益占有、分配及继承的不公平;垄断行为会造成非理性生产行为,加剧生态风险;生态环境的安全性降低,又必然进一步加剧优质的生态产品的稀缺。“环境生态危机会影响到社会不同群体对最公平、最普惠的公共产品——资源环境的公正拥有和享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①

相反,非等级制下的生态“安全-发展-公平”三要素则呈现为相互支撑的有机性。例如丰富的生态产品塑造了大量可以相互替代的生态位,加强了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增强了系统稳定性、保障了生态安全。此外,其生态资源总量在一个能够保障各个生态位获得足够资源的情况下进行资源分配,从而更有利于生态利益的公平分割。生态安全是生态发展的前提,也是生态正义的结果。生态利益的公平一方面能够加强生态合力、促进生态资源增长,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内部对抗、降低生态风险。“美好生活”的生态文明建设基于非等级制下的生态“安全-效率-公平”三要素的正向关系。因此,必须充分关注“社会-生态”二元结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矛盾,把“人类的生态出路与社会变革结合起来”,②形成生态的社会变革以及社会的生态变革,以生态环境安全、生态发展充分、生态利益公平三者合力,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真正的和解”,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③生成美好生态生活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图卷。

二、实现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现实矛盾

就中国处于发展转型期的客观实际而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束缚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转型过程中,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双重性,导致生态危机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二元结构之间,也发生在人类社会内部,内化为一种生态危机的社会化表达,呈现出与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相背离的现实矛盾。这些现实矛盾主要表现为生态安全隐患较多、生态发展水平不高、生态正义践行不足三个方面。

(一)生态安全隐患较多的主要表现

所谓隐患,指潜藏的祸患,是客观存在的人、物、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当前中国生态安全隐患可归纳为基础型隐患、能力型隐患和制度型隐患三个方面。首先是生态安全的基础型隐患。中国虽然生态空间广阔、生态环境多样,但生态资源丰厚掩盖了生态隐患复杂的一体两面性。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中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中度脆弱区域占25.5%。④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存在大量不可开发的生态空间和生态脆弱区,这些生态脆弱区环境承载力低,抗干扰能力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时空波动性强,环境异质性高。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由于人口集中和生产活动频繁,存在生态承载力不足、生态灾害波及范围广、影响民生程度深等问题。同时,当代建设对各类生态空间的机械利用、工业改造与短视破坏,也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稳健性降低,特别是城市生态空间更容易陷入“亚健康”状态,抗风险能力减弱,造成生态安全基础型隐患。

其次,生态安全的能力型隐患体现在对生态威胁的认知能力和对生态风险的应对能力不足两方面。一是对生态威胁的认知能力不足。中国受历史条件所限,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不强,总把生态安全视为“生态系统的安全”,将自身剥离出生态系统,而并没有同自身产生“休戚与共”的危机感,没有将“生态安全”与“生命安全”视为共同体。生态参与意识薄弱、生态理性生成不足等问题,导致生态公民生成阻滞,造成生态安全认知型隐患。二是對生态风险的应对能力不足。如2021年北方城市由于降雨量增加,多地出现罕见的城市内涝,暴露了治理体系中以先验性做法为主导、对极端天气响应能力不足和城市规划设计有待更新等问题。此外,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也需要反省,应提高对新型生物安全威胁、生物恐怖主义等突发性生态风险事件的监测、发现、响应、问责的长效能力,升级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以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最后,中国的长效化、常态化生态制度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安全的制度型隐患主要体现为制度设计有待优化。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的典型案例来看,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地方政府依旧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①生态绩效考评的委托代理形式也存在风险,“当中央政府对中间层级政府进行绩效考核检查时,为了规避本地区绩效与中央预期偏差带来的惩罚,中间层级的政府便倾向于与它的下级政府形成‘利益同盟’,进而采取‘共谋’应对策略”。②此外,多数生态治理主体责任被下放到地方环境部门,在环境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经常出现博弈场景:面对当地纳税大户或强势头部企业时容易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局叫停,多局求情”等监管失效现象,“大企业,小政府”致使地方政府无“坚决关停、壮士扼腕”的施政决心,处罚力度、执法形式的温和性也让一些企业“坦然认罚,拒不悔改”。地方政府面对本地小型企业,其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技术更新缓慢、违规排放隐蔽性大、监管监察成本高、人手不足等实际困难又使得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效能大打折扣,故而往往采取保守策略。在制度设计方面也缺乏完善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覆盖,致使“运动式”生态治理长期存在,治污治沙治霾等生态治理在部分地区沦为形式主义。诸如此类问题导致了生态安全的制度性隐患。

(二)生态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表现

生态发展水平不高首先表现为在源头上可“抽取”的生态资源有限。社会系统作为广义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其演化动力源于从生态系统之中“抽取”物质和能量,并使用这些物质和能量进行社会生产。工业现代化国家的经济社会典型发展模式,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以“自然的消耗”换取“经济的积累”。“我们的生活所依赖的正是巨大和源源不断的商品输入。这些商品——能源、化学制品、金属和纸的生产对地球造成严重的损害。”③这种将自然界既当作“水龙头”又当作“污水池”④的行为,使得人类背负越来越高的生态负债。生态负债如果长期得不到清偿,就会拖累经济社会发展,这也是为何国家在迈向工业现代化过程中总是难逃“环境的诅咒”,也总要面对“发展的瓶颈”。据全球生态足迹网络(GFN)测算,约从1970年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始超过地球生态承载临界点,且生态负债逐年扩大。⑤据中国学者测算,“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于2005年前后发生质的变化,即由生态盈余转入‘生态超载’状态。2015年,中国对自然环境的‘占用’需要1.39个中国才能满足现有的生态需求”。①对生态资源的透支,必然会支付高昂的利息和代价,也将背离美好生态生活的初衷。

生态发展的不足还体现为绿色生产效率不高和生态产业链尚未形成。首先,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中国生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低,而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导致人均资源消耗量的增加,生态竞争强度不断加大。由于先天发展基础薄弱和后天发展实际需要两方面的原因,中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与自然争发展空间、人与人争资源分配的竞争局面,也导致一部分人在竞争失利时成为生态弱势群体。其次,中国在有限的生态资源利用上出现了效率不高的弊端:一方面,由于生产技术和生活理念的限制,生产性生态资源未能“物尽其用”,而生活性生态资源未能“适度使用”,使得资源浪费成为不必要的生态包袱;另一方面,对于生产性垃圾和生活性垃圾的回收利用没有足够的处理技术和完善的国家监管体系,更多依赖个体自觉,加剧了资源节俭补不齐资源浪费现象的窘境。最后,中国在产业布局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以及生态产业链尚处于生长早期等客观原因,致使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门槛远高于廉价化工产品,故而尚未形成完善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形态的规模化生态产业。不成熟的生态产业加之对生态产品的投资成本高、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客观原因,导致针对生态产品的金融投资相对保守,而政府部门对于发挥引导市场的制度优势仍然有限,产业结构生态化未能进入社会生产的主流视野,生态产品供需不平衡。同时,在实际生产中,即使生产技术的突破可以生产一些替代高污染的产品,高成本的清洁生产技术替代低成本的工业生产技术也无法获得市场认可,而面对某些价位更高的生态产品,生态理性不足的消费者又难以作出支付更高代价且更有利于生态的主动选择。上游投资供给不足、中游技术变现不畅、下游消费市场培育不足的难题,致使生态产业无法形成完整的链条。

(三)生态正义践行不足的主要表现

生态正义践行不足主要体现为空间、时间、种间三个层面的生态不公。首先,空间生态不公主要表现为空间资源配置和结构的不平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工业化时代惯性阶段,经济产值的增长依然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然而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能够被社会开发利用的数量更为有限,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产生冲之突,使得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②除资源稀缺性冲突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呈现出东、中、西部发展的“阶梯式”结构和城乡发展的“二元式”结构特征,造成以资源调配为主的生态利益输送呈现从西向东、从乡村到城市的“反向流动”,造成结构性不平衡状态。“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区域之间存在着‘资源东送、污染西进’的不平衡关系,西部地区在为东部发展提供能源资源的同时,不仅未能充分享受到东部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反而成为‘最少受惠者’。”③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确权不到位、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生态管理职能不清晰等原因,最终导致自然资源所有方、生态产品受益方和生态责任承担方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和利益均衡。此外,从全球视角来看,由于“生态帝国主义”行为的出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容易遭到发达国家的生态资源掠夺与生态负债转移,从而进一步造成国内人民的生态利益失衡。

其次,时间生态不公体现为代际意义上的生态非正义。缺乏宏观调控与长期规划的自由市场经济活动,其“经济导向性”更易诱发集体无意识的短视行为和个别有意识的私利行为。“我们今天疲于应对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其深层次的成因正是历史上那些追逐群体或个体短期特殊利益的不当行为方式,它以牺牲人类整体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群体或个体短期特殊利益。”①如果放任市场经济的“无理性”发展,将导致人类整体的非理性行动,也就会形成当代人对后代人、生态继承者对生态无产者的生态利益侵犯,致使后代人的生态发展空间和生态发展资源受限。时间上的生态不公可以看作对空间生态不公的代际继承:从生态利益代际平衡的法理学意义上讲,尽管生态利益的代际继承表现出相对隐蔽性,但却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现实场景之中客观存在。例如完成财富积累的富裕阶层对生态品质优良的区域有着选择上的优先权,在职业选择上也能够规避暴露于生态环境风险区域的危机,这部分权益不仅体现在亲代,也体现在子代人群之中,导致上代人的生态利益优势被下代人先在性继承,而上代人的生态利益贫困也被历史性继承,最终导致生态利益的代际不公平。

最后,种间生态不公是最为隐蔽的生态不公。种间生态公平是人类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处理生态问题的价值准则,其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平等。由于自然无法直接为自身伸张权利,只能作为人类的客体存在,因此,人类必须要同时充当自身的权利主张人和客体自然的权利代理人,在权利天平的两端进行“加码”与“减码”的平衡调节。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有意识地打破人作为整体的主体性,让生态理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長期以来,由于生态理性缺失,导致为了推进社会发展而侵犯其他物种生存发展权利的行为屡禁不止。特别是在科技理性扩张的今天,人化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生态物种侵权是否可以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得到纠偏?业已造成的生态衰退、物种濒危是否来得及校正回归?甚至,少数国家的生态理性能否带动大多数国家的生态理性?这些问题均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生态美好生活”不确定性的时空隐患。

三、建构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实践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其中一大理念。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态生活的需求,将生态问题纳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长期发展规划中考量,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解决人民生态问题的责任担当与重视人民长远生态利益的时代眼光。

建构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实践路径,是通过共建生态屏障以守保护生态安全、共促生态发展以丰富生态产品、共享生态利益以维护生态正义的有机结合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共建生态屏障以守护生态安全

降低各类生态风险、排除生态安全隐患,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基础性目标。聚焦于生态脆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突发生态事件,应从做好生态空间区划、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和打造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三方面着手。

首先要做好生态空间区划。“生态空间作为一种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空间形态,其数量规模和空间格局将直接影响到区域国土空间的生态安全。”②要按照生态空间承担功能的不同,科学划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保护空间。对于生产空间,要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有机整合来组织绿色生产,避免资源过度使用所带来的生态风险。对于生活空间,要以结构优化代替规模扩张,把发展边界划定在环境承载极限内,以绿色人居环境设计促进自然空间与生活空间的有机结合,以垃圾合理回收利用来促进自然空间与生活空间的物质循环,避免因盲目扩张而引发生态崩溃。此外,要开展常态化的生态扰动监察监测,避免因对极端天气、突发灾害、极端生态事件的应对能力不足而导致生态风险加剧。对于保护空间,要建立“国家公园”型保护体系,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濒危物种的定向保护。通过终生追责制度、红线制约、动态监测、突发预警和紧急预案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的生态空间进行针对性保护、恢复、预警等管制工作,增强生态空间的稳健性,提升社会性抗险能力,筑牢生态安全空间屏障。

其次要提升生态保护意识。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构建为引领,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社会最基本关系”,使绿色发展成为人民共识,消除利生态必伤经济的对抗心态,促进公民“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成。要拓展政府部门的“生态+”思维,积极推进政府职能向主动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方向转变。同时要注重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生态观,通过课程设置、学术讲解、社会参与、网络宣传等手段,逐步建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全民共识,推动生态公民的教化形成,营造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筑牢生态安全意识屏障。

最后要打造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在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基础上,采取科学治理、动态治理、长效治理等现代化治理手段,通过搭建“学校-政府-企业”在“理论-政策-要素”上三位一体的相互支撑结构,建立生态保护的长久保护屏障,以此规避孤立治理、过时治理、短期治理等治理乱象。要特别注重将生态治理实效与政府工作绩效挂钩,并鼓励政府职能部门积极联合各个绿色团体及生态公民自觉参与生态活动,营造上下一体的绿色治理环境,形成“国家-社会-公民”纵向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筑牢生态安全治理屏障。

(二)共促生态发展以丰富生态产品

共促生态发展、丰富生态产品供给,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支柱型目标。聚焦于解决生态约束条件下资源驱动型发展的瓶颈问题,是推动实现文明转型的关键齿轮。推动生态文明型国家高质量发展,是承接生态安全、衡平生态利益的重要环节,应从优化现有产业布局、优化现行能源使用体系和发展现代化生态产业三方面着手。

首先要优化现有产业布局。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现状条件,结合产业布局、人口结构现状,打造“多规合一”式“社会-生态”长期发展战略,避免区域资源竞争激烈化引发的“边际效应”,打破“贫困-人口过度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①解决生态贫瘠与生态贫困隐患顽疾。一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合理规划人口结构与分布,通过优化生态空间供给多元化、生态空间组织多样化、生态空间规划设计创新等方式,防止人口高度聚集区的生态资源吞吐量过大对周边地区造成生态压力和生态抑制。二是通过生产时段与休产时段的科学调节给予生态环境自然恢复期,防止畜牧渔猎农耕区为加大产量而造成生态环境的负担。三是对于生态高风险、高负荷地区,组织科学合理、规划长远的生态富民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防止由于行为不当而对国家生态空间造成结构性抽空和不可逆转的伤害。

其次要优化现行能源使用体系。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双碳”目标),是中国遵照《巴黎气候协定》给予世界的庄重承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从相对脱钩走向绝对脱钩的过程。”①将发展的“能源依赖”与美好的生态环境脱钩,是生态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优化现有能源结构体系是必须之举。一是要在坚持自然资源的公有性质基础上,加速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的确权工作,避免权界不明导致的自然资源资产不当利用。二是要节约资源使用,重视生产与生活性垃圾的回收利用与循环使用,减少生态承载的压力。三是要积极推动利用新能源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增强能源体系的丰富性与适应性,逐步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进而减少碳排放量。同时提高新能源的接纳效率,对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给予政策支持,在生态产品流通环节开启绿色通道,对主动使用或开发新能源的企业予以一定的政策优惠、财政补贴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支持,以帮助生态友好型技术和产品快速普及。

最后要积极发展现代化的生态产业,打造生态产品供给链,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生态化有机嵌入现代化进程的方式,逐步推行有机生产代替机械生产,让工业文明“黑色生产”转变为生态文明“绿色生产”,形成生态现代化格局。同时,要构建现代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改善中国环境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还必须采用财税、金融等手段改变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让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变得更为清洁和绿色”。②通过鼓励生态投资、发展生态信贷、激活生态市场等多维手段推动转型。还应当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凭借集中性、协调性、持续性、高效性的制度优势,通过改革创新,集中力量解决人民关切的问题”。③以市场与政府相组合的全面生产来纠正单一市场化的片面生产,从而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品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生态产品优势打造为生态产业优势,从而实现生态财富与社会财富的双重增长。这样既能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日益迫切的需求,同时也能促进形成“生态产业内循环”,生成国家发展新的增长点与动力源,实现生态效益的指数级增长。

(三)共享生态利益以维护生态正义

共享生态利益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深化型目标。只有落实生态正义,才能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态幸福感,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共享生态利益的关键在于人是否能够灵活转变主体地位,平衡利益分配。要从平衡代内各区域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利益三方面着手,实现“利益同心圆”的最大化,也就是“衡平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促使自然生态系统维系良好的运行,使具有区分性的生态利益在保持不受非法侵害的最低限度基准上,进而达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状态”。④

首先要平衡代内各区域的生态利益,即平衡内部生态利益和维护国家整体生态利益。在内部生态利益的平衡上,一是将生态权利纳入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范畴,做到法理化的起点公平;二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资源总量、生态效益增量等体现人民生态利益的指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可视化的过程公平;三是在生态贫困地区把扶贫工作与生态治理对接,采用技术支持、经济补偿、政策照顾等手段,维护生态弱势人群的生态利益,做到人性化的结果公平。在国际生态利益的平衡上,一方面要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打破“生态帝国主义”一国独善其身、掠夺生态资源、转移生态负债的恶性霸凌;另一方面要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为名片,提升国际生态话语权,避免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生态文明话语的主导权,对中国的生态建设乃至国家建设妄加评判”①的不平衡局面。

其次要平衡代际生态利益,关键是要切断生态不平衡的代际传递。一是通过定向责任制度、连带责任制度与终身追责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的专项管理和长效管理,避免生态管理责任不明与代际责任缺失。二是引导当代人增加生态投资,同时建立生态信用体系。对于生态失信的个体和企业,可以限制其生产经营活动和个人社会活动,强制其补偿生态损失;对于有着重大生态贡献的个人或团体,也可在其未来发展中予以社会或经济层面的优先政策,刺激当代人为后代人主动创造足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空间。三是对于生态贫困和生态弱势群体,通过生态扶贫、定期回访与长效监察制度,尽量切断生态贫困的代际传递。

最后要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利益,关键在于合理分配种际生态利益。一是在法律上承认其他生命体的生态权利,扭转当前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地位上的不平等状态。二是核算人与其他生物的生态需求,把生态配置差异控制在不妨碍其他生命体发展的合理限度内,扭转当前在人与其他生物在资源配置上的失衡状态。三是把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有機结合起来,自觉调整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发展方式,从而形成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自然主体地位以及承担人类生态责任的生命共同体。

由“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三位一体建构而成的美好生态生活,最终进路将共归于生态文明建设。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态生活的诉求,在空间、时间、种间三个维度上催发生态公民的生态理性,推动实现从当代单向度的“经济人”到未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态人”的蜕变,最终将形成生态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生态公民共享美好生活的生态文明格局。

责任编辑:胡颖峰

作者:曹家宁

第3篇:生命、生活、生态的特色

摘 要:初中是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启蒙阶段,因此,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课堂的质量十分必要。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采用三生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有益经验,增加对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生命;生活;生态;化学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师完全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失去化学学习的兴趣,对化学教学工作造成不良影响。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要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笔者在下文主要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打造三生融合课堂的重要性分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随着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课堂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此外,缺乏灵活性是传统初中化学的最突出的弊端,教学课堂的学习内容停留在表面,脱离实际,教学方式死板单一、教学活动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化学课堂参与的兴趣大大降低,化学教学的效果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生命、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教学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落后特征,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化学课堂的质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如何打造三生融合的初中化学课堂

1.增加化学课堂的生活化

为了增加化学课堂的生活特征,初中化學教师应该将化学教学的内容化难为易,赋予教学内容更多的生活化气息。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讲课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迫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对抽象的化学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停留于表面,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比较低下。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化学课堂的生活化,将学生刚接触的化学知识的抽象概念简单化,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且,教师可以将课本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增强化学知识内容的生动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减少学习的难度,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学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调动课堂参与的活跃度。比如,在讲授“化学分子”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子间存在间隔的抽象概念,教师可以巧妙地举出以下的生活例子:将一袋装有核桃的袋子与装有大米的袋子打开,将两个袋子里的物品分别倒出一半,混合在一起,发现一个袋子仍然可以装得下两个袋子中物品的二分之一。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对分子间存在间隔与核桃之间存在间隔相对比,更容易地理解化学知识的抽象概念。

2.增加化学课堂的生命化

增加化学课堂的生命化,必须有效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初中化学课堂中。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是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做到对生命的尊重,将生命教育融入化学课堂则是指导学生以人文的视角和观点来增加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将化学和生命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树立生态文明的有关意识。初中化学课堂增加生命化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帮助。教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现象的印象,通过不同角度开展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在具体的生命化教学中,尤其是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教师要特别强调安全问题,并向学生讲明安全事故的危险性,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性。比如在“酸和碱”的化学实验中,教师通过对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废液不处理的问题,指导学生正确树立环保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落实生命教育,比如,指导学生观看融入生命意识的化学课外书,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使学生加强对生命的重视。

3.增加化学课堂的生态化

增加初中化学课堂的生态化,要求化学教师聚焦实际存在的生活问题,组织开展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化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解决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在生活中观察、实验等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此外,教师应该运用活性的化学知识,研究“生态化教学”,将教学内容与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走出课堂、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指导学生更多注重加强课本知识与生态自然的关联,关注化学课本中提及的生态问题,增强初中化学的生态性。

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当今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了解三生融合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尝试生活、生态、生命三生融合的教学模式,加强经验总结和工作改进,提高化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努力推动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邵长杰.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

[2]马美君.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学,2017(17).

?誗编辑 赵飞飞

作者:许燕

第4篇:四年级《生命.生态.安全》第二单元 安全生活教案

第二单元 安全生活

5、小心“马路杀手”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2、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二、活动准备:

1、

学生准备游戏活动所需的各种玩具车辆(自行车、汽车)。

2、

学生收集各种交通标志(照片或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展开联想,揭示活动主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展一次有意思的活动。我们将全班分为2个组进行比赛,你们有信心吗?

2、在活动之前,请同学先看大屏幕。

课件出现:各种车辆的喧闹声,接着是紧急刹车的声音,然后是人们的尖叫声,屏幕由黑色逐渐变成鲜红色。

3、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汽车的嗽叭声,还听到了刹车的声音。

生2:我还听见了一个人的尖叫声,我看见了血流出来了。

生3:我好像看到了一场车祸,人被压死在汽车下面。

4、 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车祸,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我们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二)、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体会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1、师:同学们,看看我们坐的队形像什么?

生:我们坐的队形像十字路口。

2、 师:十字路口的学问可多了,现在我们就在十字路口做个游戏。老师们要请出两个司机,两个骑车的以及三个行人。参加游戏活动的孩子听到老师说完“开始”之后,立即向自己的对面出发。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开始活动,车辆和行人任意穿梭)

3、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想说什么?

生1:我看见走路的人和自行车撞在了一起。

生2:我看见自行车撞到了汽车,我想一定把他们碰疼了。

生3:我看见车子和行人挤在一起,谁也走不了,那样一定很耽误时间。

4、 师:是啊!如果生活中也是这样可不行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生1:我觉得是他们不懂规矩。

生2:我认为是因为没有人指挥他们,如果有人指挥他们怎么走,一定不会发生堵车的事情。 师:对啊!要是有人指挥就好了!

生:老师,我认为可以做一个标志来指挥人们什么时候可以走,什么时候不能走? 师:你们建议真棒!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生:老师,我知道这种标志,就是红绿灯。红灯亮了,车辆和行人就得停下来,绿灯亮了,人们就可以走了。

5、 教师拿出信号灯标志:是这个吗?教师用儿歌来说说信号灯的作用。(将标志贴在黑板上)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你等一等。

红灯停,黄灯等,绿灯才能向前行。

6、 师:认识了红绿灯,我们还要知道自己应该走哪条路,这就要知道每条路的名称。同学们,看看这个十字路口,你认识这些道路吗? 生:我知道画了斑马线的是人行道,是行人走的地方。 生:我知道马路两边是自行车、三轮车道。

7、师:骑自行车的同学知道了吗?这才是你们的道路,我们称为非机动车道。 生:我还知道中间的是汽车道。

8、师:各位司机朋友,各位行人,还有骑车勇士们,现在你们知道自己应该走的位置了吗?你们能在信号灯的指挥下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9、师:现在,我们要请出两位同学来指挥红绿灯。 学生到位,指挥红绿灯,学生们顺利地经过了十字路口。

10、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想说什么? 生1:这一次大家都很快到达了对面。 生2:红绿灯的作用可真大啊!

生3:我又想到一句儿歌: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上可通行。

(三)、展示收集情况,初步了解常见交通标志的作用

1、师:在车辆穿梭的马路上,除了信号灯这个交通标志外,还有很多交通标志,你们收集到了吗?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交通标志在小组上交流一下,再向全班汇报。

2、生拿出收集的交通标志,在小组上热烈地交流着,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交流情况。

3、师: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展示你们收集的交通标志。

5、师:你们了解得真多,老师为你们喝彩,现在,我为你们每个组都送上两颗五星。(贴五星)

(四)总结评价

反思:

《生命.生态.安全》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践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小心“马路杀手”》这课我精心布置了活动现场,让学生有亲临公路现场的感觉。这样就使《注意交通安全》这一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设计《小心“马路杀手”》这一活动时,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课前,让学生收集交通标志,想办法了解这些交通标志。然后,又让孩子在课堂上展示收集的交通标志,加深了对这些交通标志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尝试、体验、感悟,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组织《小心“马路杀手”》的活动中,我注意了让孩子在活动中锻炼自己,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游戏活动中,孩子既能锻炼自己的勇气,又能在活动中悟理,使活动真正收到实效。又如,展示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课前的收集整理,在课堂上的展示,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孩子收集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在展示资料中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孩子终生受益的。

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无穷潜力,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得那么出色,我们真的看到了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应该在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6、安全游泳防溺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溺水事件及其发生的原因。

2、使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学会自救及抢救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听一听有关溺水事件的报道。

听了这个故事,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里都不会感到轻松。你是否感叹,是否惋惜,一个生命就这样在世界上转瞬消失?此刻,你在想什么?请同学谈谈你的看法。

小结:人,应该珍爱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安全游泳防溺水”的安全教育。

二、探讨溺水的原因

1、什么是溺水?

讨论,归纳:溺水是常见的意外,溺水后可引起窒息缺氧,如果心跳停止的称为“溺死”,如心跳未停止的则称“近乎溺死”这一分类以病情和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但救治原则基本相同,因此统称为溺水。

引导:溺水已成为我们小学生的“头号杀手”,随着天气逐渐变热,溺水的危险将增加。

2、问:溺水原因主要有哪几种?

讨论,小结: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引导:在炎热的夏季,许多人喜欢游泳,因为缺少游泳常识而溺水死亡者时有发生。据有些地区统计,溺水死亡率为意外死亡总数的10%。

3、如何保证游泳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 我们外出游泳洗澡严格遵守“四不”: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深水的地方不去;不熟悉的江溪池塘不去。

三、学习自救及抢救的方法

1、讨论,讲解自救及抢救的方法:

对水情不熟而贸然下水,极易造成生命危险。万一不幸遇上了溺水事件,溺水者切莫慌张,应保持镇静,积极自救,对于溺水者,除了积极自救外,还要积极进行陆上抢救。

2、学习自救及抢救方法

四、怎样珍惜每一天?

引导:同学们,珍爱我们的生命吧。珍爱生命就是珍惜每一天。请同学说说-------怎样珍惜每一天?

讨论,总结:

同学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无穷的探索里,你会看到光辉、灿烂的前景。让我们珍爱生命 ,防止溺水。祝愿大家今天好,明天会更好!

7、提高警惕防拐骗

教育目标:

1通过安全教育活动,学习防拐骗的有关知识,掌握防拐骗的的自救本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存。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搜集学生被拐骗的资料. 2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景,引入主题)[板书] 多媒体播放《十六岁的花季》主题曲,一名学生上台演唱,“„„外面的世界很宽阔,我什么都想知道。在这多彩的季节里,编首歌唱给自己,寻个梦感受心情。其实一切都是朦胧。。。。。。”

教师:听着欢快的歌曲,感受十六岁的花季,正直人生的黄金时期。十六岁对人生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憧憬。然而,在这最美好的人生花季,由于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不成熟,社会原因等各种因素拐骗学生悲剧正在悄悄上演。就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大屏幕: (学生被拐骗案例展示)

※ 1998年12月3日,江津珞璜镇14岁女学生小菊神秘失踪,次年1月在川黔铁路一涵洞里发现小菊的尸体。就在发现尸体的同时,嫌疑最大的珞璜镇居民李某逃逸。经过8年的艰苦调查抓捕,今年8月18日,在贵州藏匿的犯罪嫌疑人李某

※2006年4月2日,湖南绍阳洞口县龙岗区尹显美、肖西春夫妇在中心广场旁的一人高的草丛里找到了失踪的尹小琳(化名)。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熟识的一名以拾荒为生的老乡王某拐走了他的女儿,而年仅15的女儿在王某家待了整整11天。被捉,曾轰动一时的14岁女学生被奸杀抛尸案,8年后终于大白于天下。

※2004年9月8日,8名芜湖女中生生因轻信网友被拐骗,拐骗她們的是5位少年网友。 ※2005年3月14日,徐州金山桥开发区中学初三女生孙菲的求助信,在信中,她说她被校园周边的小团伙敲诈,逼迫她去上海卖淫,因为不愿意屈服,她几乎天天挨打,姐妹俩都不敢上学了,父母也打算卖掉房子搬家躲灾。

※2006年 6月19日晚10时许,蕲春两名涉世未深的女学生轻信同学,被骗进麻城一洗脚城打工,被老板控制人身自由,目前两名被拐女生已经回家,6月22日被成功解救。 教师: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无疑给学生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那么,产生这些被拐骗的原因何在?(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讨论。)

(二)学生各抒己见[板书] 学生甲:我认为从我们自身角度看,由于人生价值观不成熟,涉世经验太少,不了解防被拐骗的知识造成的。

学生乙: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实在太猖狂了。《知音》杂志曾经载文:犯罪分子以狡猾、诡秘的手段博取涉猎对象的信任,在“善意”的请吃饭、喝饮料中,用酒灌醉或用药迷昏受害人,在毫无知觉或未醒时,将其带上汽车或火车拐到外地出卖。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反对不熟悉的人员进入校园。

学生丙:现在网恋对我们的侵蚀也很多,那些犯罪嫌疑人会用种种花言巧语诱使某些不知真相的女同学上当受骗。我们一定要防止网络带来的拐骗行为。

学生丁:随便轻信他人也会让我们走进被拐骗的圈子,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防骗上当。 。。。。。。

教师:评价学生发言从学生本身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见大屏幕) {场景表演} 本班学生四人

周末晚上8:00,某咖啡厅的一角,西部牛仔酷男(25岁)(网名)与美丽俏佳人(17)岁(网名)见面了。二人一见如故,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边喝咖啡边聊天,过了约半个小时,美丽俏佳人上洗手间。西部牛仔酷男趁机把美丽俏佳人的咖啡放入蒙汗药。美丽俏佳人回来后仍然继续喝咖啡。

一会儿,美丽俏佳人就晕倒了。这时,西部牛仔酷男扶起美丽俏佳人走出咖啡屋,正想叫出租车行拐骗时,被巡逻的警察发现。慌乱中,西部牛仔酷男乘车逃跑。警察查到美丽俏佳人家的电话号码,家人将其接回家。

并由此让学生体验:我们应如何防拐骗并学会自救呢?(学生讨论,师生一起归纳为)

(三)如何防拐骗[板书] 1)闲暇之余,上网聊天时,不要轻易将个人隐私暴露网友,一定要慎重网友的邀请。 2)不要轻易相信朋友在交际场合介绍给你认识的人。你的朋友可能很可靠,但他对这个人的了解或许并不比你多。 3)在外出乘车途中,不要随便吃喝陌生人给的水果、饮料等食品。尤其是在娱乐场所,更不能轻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语,贪图小便宜,以免上当受骗。

4)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在公众场合,如果暂时离开座位,要把杯中的饮料先喝完,或者回来后换一杯。

(5)遇事先和家长老师商量,不能认为自己什么都会解决,擅自做主往往会导致危险发生。教师紧接着引出: 正如小品《卖拐》中老实厚道的范伟被大忽悠赵本山花言巧语蒙骗一样,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或者交友不慎,学生上当被拐骗,如果真的被拐骗,我们在自我解救中要采取哪些方式方法呢? (组织小组讨论师生一起归纳)

(四)自我解救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板书] 1)沉着冷静,注意观察犯罪分子的人数、交谈内容,从中摸清犯罪分子作案的意图。在摸清对方的意图后,要想方设法,在适当的时候,寻找借口逃跑如上厕所、装病。不要与犯罪分子当面顶撞,以免受皮肉之苦。

2)一旦被软禁,要装作很顺从的样子来麻痹对方,使犯罪分子放松警惕。一有机会就接近窗户、天窗、通气孔等通向外界的地方,想办法向邻居、路人呼救,或者写纸条、扔东西。纸条内容大概是“我被坏人关在××地方,请报警”,这不仅使自己免遭不幸,而且使犯罪分子很快落网。

3)如果已被人贩子卖掉,要冷静,想办法拖延时间,可以说身体不适,或用温柔的语言哄骗对方。抓住机会向你能够接触到的人求救,如向清洁工人求助。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大声呼救。见到警察、机关单位等要想办法靠近并求助。

4)打110电话求助。不论是哪个电话,都可打110,电话打通后,要讲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以便警察及时查找。逃出来后,要迅速找到当地公安局派出所、妇联等机关组织报警、寻求帮助。

(五)小结:

通过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班会同学们学习了防拐骗的自我保护的方式方法,强化了安全意识,让大家真实体验安全的重要,也提高了大家的自我防护能力。真诚希望所有的同学牢记安全,远离危险,健康成长。

(六)课外延伸:

我们学生身边还隐藏着很多安全隐患,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资料。并写出自己最关心的隐患事件的看法并试着找出解决的办法,下次班会时请小组代表发言。

8、求救信号

教学目标:

1、 知道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有哪些种类,了解其使用方法。

2、 能根据具体困境选择恰当的求救信号。

3、 培养孩子在困境中自救的能力。

重难点:识别求救信号, 能根据具体困境选择恰当的求救信号进行自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出示PPT“5.12”汶川大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村民们求救成功的故事引入“求救信号”的学习。 想一想:村民们求救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发出求救信号)

二、安全小博士

1、 求救信号的种类和方法。

(1) SOS 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

(2) 火焰或浓烟信号。连续点燃三堆火,最好距离间隔一样,白天可燃烟,晚上可放明火。

(3) 旗语信号

(4) 声音信号。 在不很远的距离内,发出声音求救信号,可大声呼唤,也可用敲打的方式或者随时携带的物品(求救哨)。 (5) 灯光信号。利用回光发射信号,比如反光金属片,眼镜片等等,这也是有

效的办法。

(6) 标志信号。 在比较开阔的地面上用树枝、杂草等围出求救标志,若是雪地可踩出求救信号与空中救援取得联络。

路标信息。(1)用碎石片摆成箭头状;(2)在地上放置分叉的树枝指示方向; (3)在树干上刻凹槽指示方向;(4)用交叉的木棍表示路不通;(5)用三块石头摆成堆表示危险信号。 留下信息。 如果能自己离开险地,要留下一些信号物,让救援人员能够发现,同时为自己留下路标。

(7) (8) 体语信号。练习“带上我、需要医疗救护、需要药品”等体语求救信号 国际民航统一规定的空地联络符。

SOS(求救)、SEND(送出)、DOCTOR(医生)、HELP(帮助)、INJURY(受伤)、TRAPPED(发射)、LOST(迷失)、WATER(水)。

议一议:你还知道哪些求救信号?如何根据具体困境选择恰当的求救信号?

三、安全小卫士

陷入困境时,先明确面临的处境和所需的帮助,再充分利用周围的条件,灵活机智的发出恰当的求救信号。

1、 一般情况下,求救动作至少重复三次。

2、 选择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的地点(如制高点、开阔地)发出求救信号。 练一练:分小组演练发出和识别求救信号。 (材料:口哨、镜子、小棒、红领巾、火柴等)

四、安全小提示

1、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放弃自救。

2、 获救后,如果不再需要,应毁掉留下的信号。

如果不幸陷入险境,努力开动脑筋,用你能想到的任何方式发出求救信号,这将有助于你走出险境。

反思:

第5篇:生命生态安全

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校本课程集体备课

生命 生态 安全

第一课 拒绝假冒伪劣商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清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 2.让学生能正确识别假冒伪劣商品 3.掌握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 2.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案例,多媒体 教学过程:

视频引入(执法人员执法检查商场,超市等)少数商家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对人民群众造成伤害。被依法查处。我们应该怎样在消费过程中认清假冒伪劣商品呢? 二 认清假冒伪劣商品

1. 假冒商品:指通过使用其他商品的商标,名称,外观设计,标志,产地和生产者等来误导消费者的商品。

2. 伪劣商品:指生产销售的商品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或者质量低劣,失去了使用价值的商品。 3. 书上第一页事故回放,案例分析。

1 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校本课程集体备课

4. 辩论,对假冒伪劣商品展开辩论。正方:坚决制止。反方:可以使用。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 三.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

1.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2.给消费者造成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 3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 4.极大地损害了名优企业。 5.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6.使国家形象严重受损。

活动: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遭遇过假冒伪劣商品。 四 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有无下列内容 1. 商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2. 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3. 商品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 4. 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和失效日期

5. 易造成商品损坏或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要有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

五 维权须知:投诉电话12315 作业设计:向大家介绍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方法或者技巧 课后反思:

2 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校本课程集体备课

第二课 冷静应对火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冷静对待火灾。

2、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逃生自救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

3、利用各种方法查阅、搜集处理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逃生自救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自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说一说生活中让你开心的事情。

2’ 过渡:家人关怀,同学的友情,多彩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可是,一场意外却足以改变许多人的生活(导入课题)

二、案例呈现 激发情感

1、请同学们看图片。(视频展示生活中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引导学生

3 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校本课程集体备课

观察)

教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2、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许多火灾案例,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教师及时总结。

教师:假如这些火灾发生时你在场,你会怎么桌?(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4、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看来,当我们突遇火灾时,掌握一定自救逃生方法,冷静自救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们面对突遇其来的熊熊大火,我们又如何逃生自救呢?

三、交流反馈 讨论策略

1、同学们搜集了许多火灾自救小常识,在小组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3、什么样的逃生方法才是科学的逃生方法?(教师分别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补充)。

四、积极动手 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交流了这么多关于突遇火灾、冷静自救的小常识,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研究果展示出来呢?

学生:我想办一份手抄报;我打算把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制作防火宣传手册;我想

五、小结:

4 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校本课程集体备课

同学们的想法很好,现在九按你们的赶快行动吧!最后祝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健健康康每一天,开开心心每一天。 课后反思:

第三 机智勇敢应对社会暴力

教学内容:沉着应对社会暴力 教学目标:

1、预防抢劫的办法、防范措施;

2、如何应对绑架。 教学重点:

懂得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要领和安全脱险常识 教学过程: 【前堂知识回顾】

1、发现自己被拐骗时有哪些对策?

2、被拐骗到异地时有哪些对策? 新授:

一、沉着应对社会暴力

绑架、抢劫、抢夺及敲诈勒索等社会暴力直接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预防抢劫有办法

5 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校本课程集体备课

抢劫,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施行将公私财物据为已有的一种犯罪行为。

(1)不要携带贵重物品和过多的现金外出;不要在公共场所显露自己的钱物。

(2)不要随便和外人谈论自己和家庭的情况;不要随便和不熟悉的人到偏僻的地方去;不要随便和陌生人交往。

(3)放学后应和同学结伴回家;住楼房独自回家时预防坏人尾随入室;及时摆脱可疑人尾随。

(4)家里的钥匙和证件、通讯录等不要放在书包里;独自在家时应警惕以各种身份来访的陌生人。

(5)不要独自到行人稀少、阴暗、偏僻的地方,避开无人之地;外出时尽量结伴而行;尽量避免深夜滞留在外不归或晚归。 (6)单身时不要显露出过于胆怯的神情。

2、遭到抢劫应该怎么办

一旦遭遇抢劫,一定要保持镇定,克服恐惧心理,冷静应对。 (1)如果不法分子是一个人,又没有凶器,可尝试着想办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如假装看见熟人打一个招呼或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喊一声“警察来了”,然后跑掉。

(2) 如果不法分子是多人,且又带有凶器,则要慎重采取对策,千万注意不要随便逃离,以免受到伤害;更不要和不法分子硬碰硬地打斗,可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钱物交给抢劫者。

(3)如果对方是你的同学,或是你认识的外校学生,要敢于义正词

6 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校本课程集体备课

严的指出,他们这样做是违法行为,并向老师或公安机关报告。如果你胆小不敢反抗、不敢说话,他就会认为你好欺负,会经常向你要钱要物。

(4)遭到不法分子抢劫,如果周围有行人,特别是有警察、解放军时,一定要及时呼救,

并迅速跑向人群,或暂时到附近单位躲避,并及时打“110”电话报警。一般情况下,5分钟之内警察就会感到你的身边。

(5)独自在家遇到入室抢劫时,要特别注意生命和身体安全,不要轻易与不法分子发生冲突,以免造成人员伤害。当不法分子问你,家里贵重物品和钱放在什么地方时,你可以回答我是小孩,父母从不告诉我这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并在不引起不法分子注意的情况下,尽量往门口靠,伺机开门逃脱。一旦逃到室外,要马上向邻居求援,同时打电话110”报警

(6)及时报案。作案人得逞后,可能继续寻找下一个抢劫目标,如能及时报案,准确描述作案人的特征,有利于公安保卫部门组织力量布控,抓获作案人。

3、如何应对绑架

绑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索取高额钱财,其作案手段除了少数强行劫持外,更多的是采取诱骗的方法。因此,青少年朋友们对一些突如其来的“热心人”、陌生人,要多加小心,不要轻易跟他们走,以免落入“虎口”。如果万一不慎落入“虎口”,也要保持冷静,要善于智斗,见机行事,以争取时间,并在不被歹徒发觉、怀疑的情况下,尽可能

7 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校本课程集体备课

巧妙地与外界联络报信。因 为当你不幸被绑架后,你的父母、亲戚及公安人员肯定在外面竭尽全力地营救你,所以你应把歹徒稳住,拖的时间越长,获救的机会也就越多。具体来说,应采取如下措施: (1)被坏人绑架后,应尽量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冷静思考对策,观察周围环境,看是否有逃脱的可能。如果附近人多或有警察、解放军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工商、税务、城管监察人员等)经过时,可适时大声呼救,并抓住时机逃离。但要记住,所采取的行动一定要突然果断。

(2)被绑架后如坏人将你转移,在路上要注意寻找求救的机会。如果经过繁华地区,要想办法引起行人的注意,如哭闹、坐在地上不走等,一旦有围观群众,应马上向大家讲明自己是被绑架的,有机会立即逃脱。

(3)如果地方较为偏僻、四周无人,不要盲目地呼救或和坏人搏斗。如不权衡利弊、不根据具体情况,就鲁莽地同坏人搏斗,可能会受到伤

(4)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善于同坏人周旋。可以表面上装出顺从的样子,以降低其戒备心理,觉得你很听话,然后寻找机会脱身。 (5)坏人如果问你的家庭情况,可以告诉他们你父母的姓名、电话号码,对其他情况如父母及亲属的收入,最好说不知道。当要你给家里写信或打电话时,应尽可能设法暗示或透露自己所处的地点和行踪。打电话时应尽可能地拖延通话的时间,以便公安机关确定通话地点,及时解救。

8 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校本课程集体备课

(6)被坏人关押后,要抓紧观察关押处所及周围的情况,看是否有逃脱的可能;并抓紧寻找可用于报警的途径;如有临街的窗户,可写个纸条说明自己的情况扔下去请过路的行人帮助你报警,也可以用东西试着敲击暖气管,下水道,引起别人的注意

(7)要设法熟记歹徒的容貌、衣着、口音、特征、车牌号码、车型以及歹徒对话的内容,以便协助公安机关侦破。 【布置作业】

1、预防抢劫有哪些办法? 2如何应对绑架?

课后反思:

9

第6篇:七年级下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

生 命 、 生 态 、 安 全 教 案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健康指南

第一课饮食与健康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重点)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难点)

技能目标:亲自动手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人体的营养健康。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言]: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人类的各种食物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提出问题]:食物中有什么?

[探究]: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小探究。认同人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 [全班交流]:每小组选派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讨论]:(1)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是否相同?(2)这些食物的生产原料是什么?

[小结]: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想一想]: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哪些能为我们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 2[讲述]:对,这就要依靠我们称之为"第七类营养素"的膳食纤维。

[小知识]:人的肠道内没有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所以人无法消化纤维素,它是肠道里匆匆的过客,最终混在食物残渣里,随着粪便一起排出体外。纤维素能够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排便就会通畅,并且减少患大肠癌的机会;还有利于降低人体内过高的血脂和血糖等,从而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有利于维持正常体重。 板书设计:

1、蛋白质;、2脂肪;

3、糖类;4无机盐;

5、维生素、

6、纤维;

7、水。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

(1)让儿童认识到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2)认识到不挑食,营养全面对自己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学生对饮食的科学态度。 行为与习惯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不挑食,注重营养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 知识与技能

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知识,知道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是不同的,但都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认识到偏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一提到吃,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

- 4五谷类,它包括大米、白面、玉米及其制品,有的地方薯类也是主食的一部分。第二层的瓜果类、水果类我们也要吃得多些;第三层的奶品类、肉鱼蛋及豆类我们也要适量的吃。尽量少吃些的是??油糖盐类。所以说宝塔类的食物我们一定要量类而吃哦。

2、交流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了解,你们觉得午餐和晚餐又得怎么吃呀?

3、师小结:午餐一定要主食副食均衡,荤素搭配,营养全面。晚餐呢正相反,应吃得清淡,一点饭或粥,一点蔬菜,睡前再喝一杯牛奶。这样呀,我们的营养就足够了。

4、食物介绍。

师:不过呢,课前老师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小朋友不喜欢吃青菜、豆腐、西红柿等食物,(课件出示)可它们却是我们身体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朋友,咱们来听一听它们的自我介绍吧! 课件出示: 豆腐的介绍、青菜的介绍、西红柿

师:水果们各自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本事,听了它们的介绍,你们有什么想法?

5、师小结点出:食物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合理安排饮食才有助于身体的发育,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还有些同学不喜欢吃荤菜,比如说鱼、肉都不吃,这也不好,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也是我们的身体不可缺少的。只有不挑食,不偏食的同学才会获得全面的营养,长好身体,很少生病。)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主题活动的目的,一是使儿童在接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地了解一些饮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产生这方面的意识,愿意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并且懂得良好的饮食习惯,成为一种文明的象征。同时让学生知

- 6不挑食 不偏食 不暴饮暴食 少吃零食 荤素搭配

第二课 睡眠与健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睡眠的作用;睡眠的姿势;睡眠与身体健康。

2、逐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懂得怎样睡眠好;学习一些正确的睡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教学过程:

1、睡眠的作用

(1)消除疲劳,恢复体力(2)保護大腦恢復精力(3)增強免疫力,康復機體(4)促進生長發育(5)延緩衰老,促進長壽(6)保護人的心理健康(7)有利於皮膚美容

2、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充足而深沉的睡眠,有助于小儿保持愉快的情绪和旺盛的食欲,如果睡眠不足,孩子常常烦躁,发脾气,胃口不好,体重不增。要使孩子睡得好,一定要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3、正确的睡觉姿势

睡眠姿势不外乎俯卧、仰卧、侧卧这几种。由于各人的习惯不同,有人喜欢侧卧,有人喜欢仰卧等。有统计资料表明,在各种睡眠姿势中,侧卧占35%,仰卧占60%,余5%为俯卧。从睡眠卫生的要求来说,以双腿变屈朝右侧卧的睡姿势最合适。这样,使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肌肉组织休息、消除疲劳;心脏在胸腔内位置偏左,右侧睡心脏受压少,可减轻其负担,有利于排血;胃通向十二指肠以及小肠通向大肠的口都向右侧开,有利于胃肠道内容物的顺利运行;肝脏位于右上腹部,右侧卧时它处于低位,因此供应肝脏的血多,有利于对食物的消化,体

- 8

2、逐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懂得怎样睡眠好;学习一些正确的睡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教学过程

1、梦的形成

据有关资料介绍,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觉,有1/5的时间在做梦。假如—个人一生活75年,那么他就有15年是在做梦。

做梦是一种生理现象。正常的做梦,不会影响健康,但如果经常做噩梦或怪梦而影响了睡眠,则应该去看医生,进行及时的治疗。

2、梦的解说

人为什么会做梦,梦有什么意义,梦对人有什么影响,千百年来占梦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神经生物学家一直为此苦苦求索,然而至今仍未能找到解开这个谜底的答案。 板书设计:

1、 梦的形成

2、 梦的解说

第三课 警惕食物中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掌握食物中毒的原因、表现。

2、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出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 10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误食引起中毒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食用鲐鱼等也可引起中毒。

四、植物性食物中毒

主要有3种。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②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将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③在一定条件下,不当食用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食用鲜黄花菜、发芽马铃薯、未腌制好的咸菜或未烧熟的扁豆等造成中毒。

五、化学性食物中毒

主要包括:①误食被有毒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②因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食物中毒;③因贮藏等原因,造成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造成中毒。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特点是: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一般进食后不久发病,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测出有关化学毒物。在处理化学性食物中毒时应突出一个“快”字!及时处理不但对挽救病人生命十分重要,同时对控制事态发展,特别是群体中毒和一时尚未明化学毒物时更为重要。 常见食物中毒:

1 土豆中毒:约数分钟后就会感到舌、麻痒、发干、胃部痛、呕吐、恶心、腹痛、

- 12(1)通过收集资料,学生更加懂得了吸烟、酗酒的危害。 (2)使学生能抵制不良嗜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吸烟酗酒的危害,能够抵制吸烟酗酒不良嗜好。 教学过程:

一、烟草的有害成分

1、 尼古丁

2、焦油

3、亚硝胺

4、一氧化碳

5、其他有害及致癌物质

二、吸烟的危害:

1、致癌作用

2、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3、对呼吸道的影响

4、对消化道的影响

5、其他

6、被动吸烟

7、戒烟

三、酗酒的危害:

1、酒精中毒据测定,饮下白酒约5分钟后,酒精就会进入血液,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人的组织器官和各个系统都要受到酒精的毒害。

2、损害食管和胃黏膜酒精对食管和胃的黏膜损害很大,会引起黏膜充血、肿胀和糜烂,导致食管炎、胃炎、溃疡病。

3、诱发脑卒中酒精影响脂肪代谢,升高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大量饮酒会使心率增快,血压急剧上升,极易诱发脑卒中。长期饮酒还会使心脏发生脂肪变性,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4、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1%时,会使人感情冲动;达到0.2%~0.3%时,会使人行为失常;长期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5、营养失调长期酗酒还会造成身体中营养失调和引起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因为酒精中不含营养素,经常饮酒者会食欲下降,进食减少,势必造成多种营养素的

- 14

一、药品家族:

药品是一个大家族,最常见的药品分类是:中药和西药;处方和非处方;内服药和外用药等

二、中药和西药:

中药是中华民族医药理论的结晶,多由动物,植物及矿物加工而成。西药包括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品等,是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

四、内服药和外用药

药物有内服药和外服药之分。内服药是通过口服被人体吸收来治疗疾病的药物。外用药是通过涂抹等治疗疾病的药物。外用药一般用红色表明“外”或“外用”。

五、安全用药:

选购药物时尤其要注意仔细阅读说明书,看这种药物是否适合自己的病情,是否存在不能服用这种药物的情况。

六、药品和保健食品的区别: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保健食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保健品,适用于特定人群的保健作用。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

- 16但我们应该明白:心慌、紧张、害怕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困难,甚至还可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5.三、独立解决问题

⒈谈话:同学们给小南出了不少的好主意,并且还教会了她遇到困难要冷静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请你们重新再看看开始上课时出现的几个困难,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办。

⒉出示图

一、图

二、图三,请个别学生回答。

四、巩固印象、加深认识

⒈提问:你以前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今后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办?(学生先同桌讨论,然后指名说。) ⒉教师小结:能自己解决困难是好的,但实在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应该请别人来帮助自己。

第七课 学习需要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反馈和自我反馈效应的意义;

2、 学会反馈和自我反馈,

3、 掌握反馈的方法和技能,

4、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爱护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运用反馈的方法和技能于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过程 :

一、反馈与自我反馈效应:

- 18有汉王的科技,两家的产品在同一市场竞争,在竞争与合作中都得到了发展。

2、活动:学习中的合作

二、提高合作能力:

1、认识合作的意义,树立合作的意识。

2、体验成功合作的喜悦。

3、掌握参与合作的方法。

三、在合作与竞争中成长:

1、合作与竞争

2、有效合作与竞争

第九课 不合理的事情我不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不合理要求的危害;拒绝方式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通过体验、分享和交流等方法,使学生面对不合理要求时要勇敢说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将来走向自主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重点:自主的含义及表现。 教学难点:自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提问: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面对他人不合理要求时,你该怎么做?

二、新授:

(一)体验分享:小东的星期天

- 20知识方面:了解有关知识;明确校园不安全的行为。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时刻提高警惕,自觉做好防范工作。

觉悟方面:认识校园安全隐患存在的必要性,树立自我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校园安全观念. 教学难点:遇到安全问题学会用如何处理 教学方法:导、读、议、评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安全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在校园里也要时刻注意安全。

2、发生在校园里的事故: ⑴ 高空抛物,砸到同学。

⑵ 在教学区打闹,撞到了同学,出现不应有的事故。 ⑶ 攀爬护栏,摔倒楼下。

3、学生自由谈发生在校园里的事故。

4、总结:在校园里我们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二、交流:讨论在校园里我们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 ⑴ 上下楼梯应当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当如何做?

上下楼梯靠右边走;下楼时用手扶着楼梯扶手下楼;不许向楼梯外探身,更不许打滑梯;上下楼梯不许跑,不许拥挤抢先;不许在楼梯内打闹、疯跑、做游戏、做体育活动;放学时,排队下楼,不许拥挤,不许在楼道上系鞋带、滞留等。 ⑵ 在走廊里应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如何做?

轻声漫步,不跑不叫;不追逐打闹;不做游戏;不攀爬护栏;不向楼下吐痰、丢

- 22些应注意的事项。

五、板书:

1、上下楼梯应当注意哪些安全

2、在走廊里应注意哪些安全

3、在教室里应当注意哪些安全呢

4、在校园里应当注意哪些安全

5、在厕所里应该注意哪些安全

6、体育课应注意哪些安全

7、校园大型活动应注意哪些安全

第十一课 交通安全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了解一些常见的交通信号、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的作用。 2.知道出行要按交通标志行走,要服从交警指挥,有初步的交通安全意识。 3.了解如何在交通过程中避险。 教学重难点:

认识常用交通标志,掌握基本交通法规,安全交通。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怎样注意交通安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认识交通标志

1、提问:你知道各种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标线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 24⑤ 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

⑥ 不能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追逐。

3、骑自行车安全常识,并指出学生骑自行车存在的问题。 ①不在人行道上骑车,应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行驶。 ②横穿马路减速、观察或下车推车过路。 ③转弯时减速,观察并打手势。 ④不要双手离把,不要并肩行驶。 ⑤骑车不打闹,不追逐。 ⑥骑车不要攀扶机动车辆。

四、交通安全避险

a) 机动车遇到事故或事故的处理 b) 交通事故中的受伤急救

五、板书:

第十一课 交通安全

一、认识交通标志

二、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三、交通安全避险 第十二课 防止被骗 教学目标 知识:

1.知道社会上有伤害儿童的坏人。 2.知道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 3.知道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 情感:

- 26

4、讨论:正常交友、社会交流与防上当受骗。

(三)拓展延伸,提高能力,如何被骗后自救。

2、共同讨论防止被骗的方法。

3、读这则案例,你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防止被骗

二、识别骗术

二、防止被骗

三、如何被骗后的自救 除了上面这些骗术外, 你知道行骗者惯用的 骗术还有那些?

第四单元 生物资源与保护 第十三课 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

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状况;

2、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3、为什么要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教学重点: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难点:

珍爱自然,保护生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讨论:

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状况。

- 28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生思考:

1、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2)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3)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保护环境,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普及科学环保知识,使治理污染和保护空气质量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等。

2、如何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4)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总之,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 30我国物质资源丰富,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和繁育)中心。

2、生物多样性是培育新品种的基因库:

例如利用野生稻与农田里的水稻杂交,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可以大面积提高稻谷的产量。

3、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如果一个地方就只有水稻,青蛙,蛇,怎么维持平衡?这也太脆弱了吧,只要一环有问题,全军覆灭,如果生物多的话,食物链构成食物网,不会因为一个物种的问题波及其他。

4、生物多样性具有科研价值

(二)、人类生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濒危物种和渐危物种:

(1)濒危物种: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灭绝,而且致危因素仍然存在的物种。 (2)渐危物种: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的物种。 2.目前生物灭绝的现状:

(1)古代:鸟类平均300年灭绝一种,兽类8000年灭绝一种。 1600-1700:每10年灭绝一种动物。 1850-1950:每年一种。 现今:每天75种动物灭绝。 (2)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

受威胁物种高于全球5-7%,森林覆盖率13.92%,为全球的1/2,草地50%退化,25% 严重退化,水体污染80%以上,淡水生态濒于瓦解,农家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的

- 32

知识目标:

1、⑴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概念及其种类; ⑵认识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能力目标:⑴通过对资料的分析,逐步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⑵通过调查、实验探究、模拟计算等活动,认识人类生活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切实感受到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其有限性,从而把这种认识真正转化为合理利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全面认识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 ⑵理解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2、教学难点:

⑴理解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⑵切实感受到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其有限性,从而把这种认识真正转化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行动中去。

三、教学过程:

(一)、森林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1、森林的功能: 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维持人与生物圈的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森林的经济功能是能够提供林副产品,林产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果品等,副产品包括森林植物的叶、颈、皮、脂、胶等,以及森林动物、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它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比较效益为目标;森林的社会功能最为复杂,影响面极广,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层面。总括讲,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包括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精神享受、

- 34(4)、杜绝不合理的捕鱼方式; (5)、防止水体污染。

第五单元 民族团结政策

第十六课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结合本课内容,培养运用科学的观点对民族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及关心国家大事、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牢记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民族团结观念,并为各民族地区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

1、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2、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3、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提问法、举例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新课:

- 36长避短,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实行多种经营,发展本地的民族经济。

(4)同时,国家通过财政、税收、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发展。

3、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1)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2)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3)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 (4)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5)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4、民族花园

阅读课后《西藏50年的经济发展》了解西藏经济发展的过称及成果,从中总结西藏发展的经验。

5、探究与体验 找一找

请你查阅资料,说说我国民族地区有哪些资源优势? 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呢?请你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你居住地区的优势资源是什么?地方政府是如何开发利用的?

6、本课小结

- 38形式,是一个民族的 精神创造活动的成果。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 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讲讲授新课:

一、语言文字的产生及其功能 共同语言是构成民族的主要因素,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共同语言是促进一个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民族的主要要素之一。 (2)民族语言是本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

(3)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4)民族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主要力量。 共同语言是构成民族的主要因素,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共同语言是促进一个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民族的主要要素之一。 (2)民族语言是本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

(3)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4)民族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主要力量。 (5)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二、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产生、 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民族语言 (约有 80 种左右) 5 个语系 10 个语族 15 个语支

四、少数民族文字概况

- 40文字,除维吾尔文、哈 萨克文恢复老文字而停止使用外,德宏傣文、拉祜文、景颇文至今仍在使用之中。

作业布置: 课后“探究与体验”你属于哪个民族?民族语言是什么? 你都会说哪几种民族语言?举例说明,学会其他种类的民族语言,在生活中具有什么优势?

第十八课 民族风俗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风俗习惯及其形成、重要性,风俗习惯的多样性。风俗习惯的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践行能力。

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树立正确风俗习惯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风俗习惯及其形成、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 我国地域辽阔, 拥有 56 个民族, 在衣食、 饮食、 婚丧、风俗习惯节庆、生活方式等方面各具特点。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及形成

1、我国各民族的风俗(1)、风俗习惯及其形成:;习惯①什么是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1)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2)风俗习惯的形成及形成的因素:自然环境、生产;(3)风俗习惯往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风俗习惯的特点;群体性:只要形成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历史和自然因;

- 42

2、民族风俗习惯有何特点? 学生阅读理解民 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课后作业: 通过阅读课后“民族花园”及查阅资料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做笔记。

- 44 -

第7篇: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热爱生命

1、 寻找生存的家园

数学目标

1、 了解动物迁徙的原因,即为了寻找适合生存的环境。

2、 了解生命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过程,感受生存的艰辛和智慧。

3、 尊重不同生命体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迁徙的原因。

难点:从动物的迁徙中体会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教学过程

1、生命小问号 活动 :

(1) 唱儿歌:引导学生唱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2) 教师问:“小燕子年年春天回到这里仅仅是为了美丽的春天吗?”引发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3) 看一看,想一想:请学生看书上的图,想一想,它们究竟要寻找什么呢?

2、 生命小博士

活动一:头脑风暴——快速说出家的好处

(1) 学生快速地说出家的好处,人和动物的家均可。

(2) 结合教材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的家园在哪里?可利用头饰设计扮演活动,比如:我是小松鼠,我的家在树上。

活动二:讲生命故事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动情地讲述牛羚大迁徙的故事,有条件的学校可观看视频。 活动三:自编儿歌表演

3、生命小智慧

了解人类从古自今,为了适应大自然的剧烈变化,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大规模迁徙,并在不断地迁徙中寻找适合生存的家园,从中感受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艰辛与智慧。

活动一:情景表演——复原不同时期人类的生活 活动二: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教材上的故事,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认识。 活动三:画一画

动物和人都需要一个可以生存的家园,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美好的家园图,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2.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与疾病不懈抗争的历史,感受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2、 了解具体的医学进步事件,感受医学的进步对人类生命的保护。

3、 激发学生用积极地预防行动去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医学的进步对人类生命的保护。

难点:体会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不屈毅力和智慧。 教学过程

1、生命小问号

揭示生命现象,引出学生关心的问题。

2、 生命小秘密

明线讲述“牛痘的故事”,背后隐含“预防接种”的思想,使学生明白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价值。

3、 生命探索

活动一:讲述故事——从人痘到牛痘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看漫画,再讲述这个故事。听完后让学生谈谈感想。 活动二:头脑风暴——接种的疫苗我知道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国家制订了计划免疫政策,并免费为儿童提供了12种疫苗以保护青少年的健康。

活动三:模拟表演

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漫画,讲述青霉素发明的故事,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表演青霉素和病毒作斗争的场景;最后引导学生讨论:青霉素的发现对疾病有什么作用?

活动四:预测生命的长度

医学的进步不仅保护了人类的生命,而且还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

4、 生命小智慧 活动一:五指行动计划

学生先准备一个印有自己手掌的纸片,并剪下来。 紧接上一个设想活动,让学生把做法写在五指印上。 活动二:生命频道

课前让学生收集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关于基因研究的一些报道,课上组织学生像播新闻一样进行报道。

3.美丽的藏族聚居区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藏族聚居区的基本自然环境以及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习俗。

2、 从人们衣食住行的方式理解到这不仅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更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应对环境的生存智慧,

3、 从藏族聚居区自然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节日庆典等角度,体会、感知藏民族敬畏自然的生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藏民族民俗文化。

难点:三年级的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要从藏族聚居区的自然环境和藏民族日常生活方式去理解其中包含的智慧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如何正确理解藏族文化中的宗教情怀。

教学过程

1、生命小问号 活动一:词语集合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围绕“四川藏族聚居区”这个核心词,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相关的词语。

活动二:图片全接触

教师提问:你曾见过这些美丽的景观吗?让同学分享一下在四川藏族聚居区旅游的经历和见闻。

2、生命小秘密

活动一:猜谜闯关

让学生猜谜:教师给出谜题之后,学生把答案选项写在纸上,相互监督,答对的可以闯关进入下一题,答错的就淘汰。

活动二:连线

教师给学生准备好阅读题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第9页的课文,让学生把相应的事物与其生产原料用线连接起来。

活动三:细说藏袍

教师可以教学生画蔵袍,分析蔵袍特点及其与藏族同胞生活方式的密切关系。

活动四:走进藏家

学生在阅读了解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基本情况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一幅拼图。

活动五:制作玛尼堆

先阅读课文了解玛尼堆是什么,教师可补充各种玛尼堆的图片,也可以设计为任务型活动,要求学生收集关于玛尼堆的图片,带到课堂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六:学唱一首藏族民歌,学会一种藏族锅庄舞的舞步 让学生了解藏族人民丰富多彩的节日

4.快乐火把节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里各种丰富的活动,感受各民族节日活动的多样性和愉悦性。

2、 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彝族人民生活的环境,进一步理解植根于这种环境中的彝族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火把节的各种活动。

难点:理解植根于这种环境中的彝族民风民俗。 教学过程

1、生命小问号

通过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火把节的好奇,引发对活动的深入了解。 观察讨论:彝族为什么要庆祝火把节?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并进行讨论:这是什么民族?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彝族为什么要庆祝火把节吗?

2、生命小秘密

介绍四川省彝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彝族人民通过各种活动庆祝火把节。

教材分为三部分:①简介四川彝族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火把节的来历。②了解火把节中的各种庆祝活动。③感受彝族儿童心中的彝族风貌,愿意去了解彝族风俗。

活动一:简单介绍四川彝族聚居区的地理位置,了解火把节的由来

1、 观察图片,介绍资料

2、 火把节的由来

看第13页的“火把节的由来”两幅插图,并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代表着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

活动二:了解火把节中的各种庆祝活动,感受节日文化

1、 设计彝族服饰花纹

通过看插图,让学生观察、了解彝族男女服饰不同款式和对三种颜色的使用。彝族服饰上的饰纹图案大多与动植物有关。

2、 了解彝族火把节的饮食文化

让学生看第14页上面的6副插图,让学生了解节日活动中的特色食物:坨坨肉、荞麦饼、酸菜汤。

3、 看插图,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狂欢——达体舞

带领学生学习达体舞,达体舞是彝族一种古老的集体舞蹈。在欢快的舞步中,人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体现了彝族人民乐观、积极地精神。

活动三:感受彝族儿童心中的彝族风貌,加深体验 讨论:彝族儿童心中的家乡是怎样的?

这部分是本课的拓展部分,请学生们观察插图,教师讲述第一幅图,彝族孩子信手画出心中美丽的真实的家。

安全生活 5.当心雷雨天

教学目标

1、 了解雷雨天可能存在的危险,增强学生的避险意识。

2、 学习、掌握雷雨天基本的避险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掌握基本的雷雨天避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安全小问号

通过插图中人物的对话,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一副简单的插图:从插图上可以看到狂风吹弯大树,暴雨中,闪电划破天空。

2、 安全小博士

学习雷雨天避险的基本方法。

教材首先通过“小博士”的一句话“当心,雷雨天有危险”概括性地解答了上一个环节图中提出的疑问;同时,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总体性的印象,即雷雨天隐藏着危险。接下来用一小段文字介绍了雷雨天最大的危险来源于雷击,以及雷击的两种不同方式。紧跟这段文字的两幅图则通过更直观的方式表现了雷击的危险;击断大树、通过金属物击中人。

在介绍避险方法环节,教材分别设置了在室内和室外两种不同环境情况下,告知给学生躲避雷雨天危险的方法。

3、 安全小卫士

回顾、检查学生对雷雨天避险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避险方法的认识,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

第二个活动是“做一做”。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回家与家人共同做一个“小贴士”,进一步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6.洪水和泥石流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洪水、泥石流对人类财产、生命的重大危害。

2、 让学生掌握遭遇洪水、泥石流时的避险与逃生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遭遇洪水、泥石流时的避险与逃生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活动导入

四川省降雨较多,很多沿江、河的县城、乡村都会遭遇洪水、泥石流,电视上、报纸上经常有新闻报道:“ⅹⅹ连续降雨,导致洪水灾害„„”教师可提问学生“你们从电视上或者报纸上,看到最近有哪些地方有洪水灾害,或者泥石流灾害?”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洪水灾害、泥石流灾害信息。

二、 主题活动

1、 安全小问号

该环节要让学生对洪水、泥石流给人类财产、生命造成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意识到该危害对人类财产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因洪水、泥石流灾害而死亡的人口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引起学生对洪水、泥石流灾害的重视。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知道什么是洪水吗?洪水跟泥石流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对洪水和泥石流有一个初步印象,关键要让学生了解: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洪流,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因而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2、 安全小博士

该环节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是水灾频发且影响范围较广泛的国家之一,而四川省又是水灾较为严重的地区。 教师还可设计很多问题让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出遭遇洪水、泥石流是必须注意的事项:首先要强调,遭遇洪水、泥石流时,千万不能慌,一定要冷静;其次通过5副图要学生注意5个关键,即“向高处转移”、“向山坡两侧躲避”、“不要涉水过河,避开河道”、“避开有滚石和堆积物的山坡”、“:如果被困,要想办法求救”等。

其中对于“发出求救信号”要做专门强调。比如:在白天,可用镜子或玻璃反光,发出求救信号;在夜晚,可用手电筒或生火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

3、 安全小卫士

该环节教材设计了一个辩析题,通过对4副图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强化遭遇洪水、泥石流时该采取的正确避险、逃生方法。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先判断4副图中哪些做法对或错;然后再小组内讨论、说明理由,最后在班上选几个小组做汇报。

7.求助电话

教学目标

1、 了解常用的几类求助电话及其作用、区别。

2、 学习、掌握正确使用求助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掌握正确使用求助电话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安全小问号

引发关于“求助电话”的回忆和讨论。激发学生了解、学习如何使用求助电话的兴趣。

2、 安全小博士

了解常用的几类求助电话及其作用、区别。学习、掌握正确使用求助电话的方法。

针对上一环节的讨论,教材在本环节一开始给出了4个常见、常用的求助电话,也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4个,即“

110、1

19、120、1

22、”,并在图片下明确地给出了它们各自的名称。

教材还给出了4句口诀,简单地拨打这4个求助电话过程中共同需要注意的地方作出了描述。 “评一评”中设计了一个学生互动的活动,主要在于检验、加强学生对每个求助电话功能的分辨。 下一步的学习是由银杏宝宝的问话引出的:“拨打求助电话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教材对应4个常见的电话,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简单对描述了拨打每个电话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连接和掌握此类知识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一下为什么需要特别注意这些地方,以加深学生是理解和掌握。

3、 安全小卫士

回顾、检验学生对如何正确拨打求助电话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拓宽学生对求助电话的知识面。 此环节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演一演”,教材给出了两个情景图,图中给出了足够多的信息。 第二个活动是“你还知道哪些求助电话?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拨打时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其作为学习的一个延伸与拓展。

健康生活 8.吃好一日三餐

教学目标

1. 知道良好的一日三餐习惯有利于健康。

2. 辨析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习惯,知道良好的一日三餐习惯有哪些。 3. 逐步养成良好的一日三餐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什么样的一日三餐习惯有利于健康;逐渐形成良好的一日三餐习惯。 教学过程

1、健康小问号

这部分内容的目标是引出本课的话题:“怎样才是吃好一日三餐”。

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了教师上课的情形,利用教师的提问来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怎样才算吃好一日三餐呢?”然后用医生的话明确了同学们吃好一日三餐的必要性。

2、健康小博士

教材在指出一日三餐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到“不挑食,不偏食”;然后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呈现“一日三餐的内容、一日三餐前后需注意的事项、一日三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介绍了正确的一

日三餐习惯,为学生“吃好一日三餐”提供了一个标准。

其中,在三餐内容方面,教材从早中晚三餐的食物能量和营养供给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标准,并特别提出要按时三餐,这是由于很多学生包括很多大人都不太重视按时三餐。

紧接着,教材着重介绍了早餐的重要性。这主要是考虑到由于学习压力大,很多学生的早餐吃得比较草率,满足不了营养和活动所需的能量,并且,现实中学生的很多早餐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

在饭前饭后需注意的问题上,针对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进行了指正。

教学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日常的三餐习惯,根据学生的三餐习惯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3.健康小行动

这部分内容的目标是通过辨析学生的一日三餐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一日三餐习惯。

教材首先提出“比比谁的三餐习惯好”这个教学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来辨析自己的三餐习惯,并将有益的、有害的习惯分别列举出来。

9. 每天运动一小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运动对健康有好处。

2.了解适合小学生的主要运动项目。 3.养成运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养成运动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1、健康小问号

这部分内容旨在唤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引发学生对运动如何有益于健康等知识的求知欲。

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比如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小问号中的场景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锻炼真的是浪费时间吗?””你每天都坚持锻炼了吗?” “你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你知道锻炼的好处吗?”

2、健康小博士

这部分内容旨在通过从科学的角度介绍运动对健康的好处,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

教材用浅显的道理,配以生动的图片,讲解了运动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抵抗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的作用。

教学时要关注低年级学生活泼好运动的天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3、健康小贴士

这部分内容旨在教给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运动的好习惯。

教材以科学锻炼小指南为切入点,从锻炼目标和锻炼计划的制订两大方面给予学生有效指导,以保证锻炼更具有科学性,更符合实际,克服锻炼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健康小行动

这部分内容的目标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坚持锻炼,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和同学辨析一些运动习惯是否科学,怎样改掉不好的习惯。二是向家人和朋友宣传“我运动、我健康”的观念。

5、健康小链接

教材设置了“体育锻炼对骨骼的影响”这一内容,因为很多学生非常关注自己的身高,在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也将激发他们锻炼身体的热情。

10、我与动物亲密有间

教学目标

1.知道人和宠物过多接触容易感染宠物所患的疾病。 2.了解防止动物身上的病菌传染给人的基本方法。 3.养成和动物亲密有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1、健康小问号

教材以卡通画的形式展现了生活中常见的小朋友们和小动物亲密接触的场景 ——和小狗亲吻、与小猫同睡,这些亲昵的举动在许多小朋友甚至成年人的眼中都是很正常的,教材让医生对这些行为说“不”,目的是让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引入本课主要内容目的。

2、健康小博士

教材首先以博士讲解的形式告诉学生不能和动物过分亲密的原因,解释了“健康小问号”中学生交流的问题,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时,教师应重点介绍狂犬病、猫抓病、肠道传染病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可怕的疾病,引起学生对人和动物共患病的重视。

3、健康小贴士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思考应该如何处理,在学生的交流中归纳出正确的方法,然后逐条引导学生分析。

4、健康小行动

教材以“善待动物、 保护自己”为本部分的标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被动避免走向主动预防人和动物共患病。教材中列举了饲养动物时应该注意的3个问题,并由卡通娃娃提问:“你认为还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去归纳出更多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知识进行广泛宣传。

11、我的作业我检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到检查作业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检查作业方法,养成检查作业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检查作业的方法,养成检查作业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二、主题活动

1、心里聚焦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仔细看图,想象课文中的情境故事,也可以结合图用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再现情景,唤醒学生因没有检查作业而做错题或考试丢分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作业必须检查的热情 。

2、心灵视窗

教材中第一组“说一说”中两个孩子对话呈现了两种常见的做错题的原因,以此引出学生对自己情况的思考。

第二组“说一说”提供两个记录本,学生可以将对自己作业情况的反思记录在此。

教学第一组“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帮助小雨找出错误的具体原因。

教学第二组“说一说”,找自己“毛病”时,教师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想、写再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后果,带来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小结:作业出错时正常的,但仔细检查,就能减少出错,或者不出错。让做作业变成快乐的事,激发学生作业检查的主动意愿。

3、心灵氧吧

教材给出了学生检查作业的办法和养成习惯的方法。这两方面的方法各有侧重,检查作业的办法中要注意专心;养成习惯的方法中要注意坚持。

教学实施中,可以按教材顺序,也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检查作业,再讨论养成这个习惯的方法。

4、心海起航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掌握方法,形成习惯。

教材设计了古诗改错字,是检查粗心的错误。同学也提醒学生如果拿不定字的对错就应该翻书看看,弄清楚正确的答案。

教学古诗改错别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材中独立改错后,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12、我行

我能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悦纳自己。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自己的优点,确定自己的缺点。

一、暖身活动

小鸟飞呀飞

活动规则:学生当小鸟。教师说某种特征的“小鸟”飞,这一类的学生立刻站起来做飞的动作。

二、主题活动

这部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懂得自信和勇气能帮助我们获得成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议一议”时,体会小彬找到自己的优点——“朗读不错”,增强了信心,以后还会越来越有自信。

2、心灵视窗

“讲一讲”: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和学习中自己获得成功的事例,学生也可以说说自己因胆怯而放弃的事例。 “找一找”:学生不自信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不相信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优点比缺点多。学生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缺点,但优点都比缺点多。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3、心灵氧吧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相信自己是有很大潜能的,树立“我能行”的自信。 “想一想”: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很难的一件事,后来做成了,感受如何。 “金点子”:第

一、二条是针对自我,主观上要有自信。

教学中,如何树立自信和勇气,学生也会有自己的做法,教师可以引导全班交流。

4、心海起航

“读一读”:虽然长,但朗朗上口。其中反复出现 “行” “能行”,给学生一个强化。 “试一试”:设立一个成功的目标,制订行动计划。

13.当我生气的时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生气这种情绪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

2.引导学生增强情绪管理的意识,初步掌握管理生气这种情绪的方法。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情。 3.指导学生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并自觉运用调整生气情绪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暖身活动

大树与松鼠

二、主题活动

1.心里聚焦

教材中两幅图,选择了失望时和误会时学生生气的表现,这两种情况在生活中较为普遍。

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图中小朋友的情绪,引导学生列举其他的类似例子,如对同学对家人生气,生气时是什么表现。

2 .心灵视窗

“说一说”:教材通过吹气球的游戏,以一个象征的方式使学生明白道理,即生气这种情绪不注意调节,就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当我们生气时要注意不要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想一想”:以学生的一件具体事例,通过“怎样做的”和“后果是什么”两问,让学生去注意自己的行

为,对自己生气时的行为进行分析。

3.心灵氧吧

“三气周瑜”:学生独立阅读故事,教师引导简单讨论,认识生气对人的影响很大,甚至伤害身体健康。

“名人名言”:古今中外人们都对生气伤人有所感受。

关于生气时我们应该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教材4幅图给出了4种方法:深呼吸保持冷静,肢体运动转移注意力,语言倾诉,耐心倾听解释增加沟通。

4. 心海起航

“填笑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填在笑脸中。

“演一演“:教师要提示学生在劝小朋友别生气时,可以用学过的方法。

14.有你有我真温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有各种支持力量。

2.让学生体验在团体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自觉融入集体、团队中。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在团队中的温暖,感受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抱抱你

二、主题活动

1.心里聚焦

前三幅图:灾后重建、社会捐赠修建“希望小学”、无偿献血,表现的是社会的支持互助,第四幅画表现的是学生身边的互助事件。

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害怕,因为我们并不孤单,有许多人会来关心我们、帮助我们。” 2.心灵视窗

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这段话中的“关怀就在我们身边”,可采用朗读、板书、幻灯片演示等形式。

课文中的体验游戏的前面两幅图展示了游戏的过程,第三幅图展示了游戏后的交流和分享。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游戏。

3、心灵氧吧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帮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自己并不孤独,我们周围有许多愿意关心帮助自己的人。

4、心海起航

这部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个别性格内向,不敢参与讨论、游戏活动的学生,及时予以鼓励,给他(她)信心,积极参加与活动。

游戏后,教师要让学生分享和交流对游戏的感受。

美化生活

15.我的双手很灵巧

教学目标

1.学会穿针引线、打始结、打止结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做针线的好处和快乐,形成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穿针引线、打始结、打止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调查:做过针线活的学生有哪些?用针线做过什么事?

二、主题活动

1、生活聚焦

(1)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纽扣松掉的情况吗?有衣裤脱线或破损,需要缝补的情况吗? (2)这种事情是爸爸妈妈帮你做还是自己做呢?

(3)你们愿意自己学会做针线活吗?学会后,你还使用针、线来做什么? (4)做针线活首先要学会什么?

2、生活小能手

使用针、线,首先要学会的是穿针引线和打结。

要特别重视安全教育。剪刀最好选择折叠旅行剪或学生专用剪。 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学习穿针引线

可按下面的步骤来教学: (1)可能有些学生对穿针引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说说他(她)是怎样穿针引线的,要注意哪些问题等。

(2)指导学生一边阅读穿针引线的方法,一边仔细观察图片。

(3)学生讨论:穿针需要哪些材料,该注意些什么?教师总结要点:穿的时候线头要对准针眼,屏住呼吸,小心穿过。

(4)教师在实物投影下分步骤示范,或用录像、课件示范动作。

(5)学生亲自实践,每人进行穿针引线的练习。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 (6)同伴互助,交流经验。注意使用正确的拿针姿势。

2、学习打结

教材要求学生学会两种结——始接和止结。

3、生活小博士

穿针时线头分叉是经常会碰见的事。

4、生活与实践

(1)分组交流:右图中哪个止结打得好? (2)拓展:学打简易瓶口结和晾衣结 。

(3)在家练习穿针引线,打始结和打止结。请爸爸妈妈做指导。

16.纽扣装饰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纽扣的作用及种类;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针和线钉纽扣;学会钉双眼扣和四眼扣。

2、通过选扣配线和制作纽扣装饰品,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和审美能力,形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使他们能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针、线和钉纽扣的基本方法。 难点:掌握不同纽扣的不同钉法:用纽扣制作小装饰品。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方法一:

活动:请两名学生上讲台(一名穿着规范,一名衣服纽扣脱落),请学生观察,他们的着装有什么不同?谁好,谁不好?说说为什么。

二、活动主题

1、生活聚焦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学会钉纽扣的必要性,了解纽扣的作用及种类,激发学生用纽扣制作装饰品来美

化生活的欲望。

2、生活小能手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针和线钉纽扣,学会钉双眼纽扣和四眼纽扣。教学中先学钉双眼纽扣,以此为基础,钉得不错,再学难一点的钉四眼纽扣。

可按下面的步骤来教学:

(1)阅读教材,讨论:钉纽扣都需要哪些工具呢? (2)学生讨论钉纽扣的步骤、方法。

(3)请一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示范,全班评议。 (4)讨论:“钉纽扣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5)人人动手在布或卡纸上练习钉双眼纽扣。

(6)学生互相评价,选出钉得又快又好的,并展示讲评。 (7)照书上的方法,学习钉四眼纽扣。

(8)讨论:钉四眼纽扣还有什么其他的钉法?

3、生活小博士

生活中钉纽扣不会只在布上随便钉,需要对准锁眼,扣好纽扣后衣服要平整。

4、生活与实践

(1)找出家里掉了或松了纽扣的衣裤,给它们钉上纽扣。请家长做指导。

(2)拓展活动:讨论“纽扣对衣裤起到实用和装饰的作用,还有其他作用吗?” (3)谈话:你观察过男人和女人的衣服纽扣钉法有什么不同吗? (4)利用班会进行钉纽扣比赛,评选“金纽扣”。 (5)把你学钉纽扣的过程写下来,看看谁写得清楚。

17.衣裤脱线这样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两种基本针法:平针缝纫法、回针缝纫法,并能运用这些针法来缝补衣裤。了解锁边法。

2、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作风;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缝纫技能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体会劳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平针缝纫法和回针缝纫法。 难点:走针均匀和提高速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调查:你的衣裤出现过脱线或破损,需要缝补的情况吗?自己缝补过衣裤的学生有多少?

二、主题生活

1、生活聚焦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使用针线可以进行缝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生活小能手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学会两种基本针法:平针缝纫法、回针缝纫法,并能用这两种针法补裤缝、缝衣服、绣图案。

1、学习平针缝纫法

(1)阅读教材,看示意图。 (2)教师演示。

(3)请一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示范,全班评议。

(4)人人动手在卡纸上练习,用铅笔画出线,再沿线一针一针地缝,看看谁缝得又快又好。 (5)展示、评议学生练习作品。

(6)在布上写字或画简单的图案进行练习,缝的针迹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7)归纳平针缝纫法的特点。

2、学习回针缝纫法

(1)阅读教材,看示意图。 (2)教师分别演示。

(3)请两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分别示范,全班评议。 (4)归纳回针缝纫法的特点。

(5)人人动手在卡纸上练习,先走直线,再走曲线。 (6)展示、评议学生练习作品。

(7)在卡纸或布上用回针法绣汉语拼音字母或自己的名字。

3、生活小博士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用第一种回针法绣东西时的注意要点。懂得怎样根据衣服布料选择缝纫线。

4、生活与实践

(1)在家里找一块布,练习平针法和回针法。

(2)观察教材上的插图,或者教师展示的实物,了解变形的平针针法。 (3)介绍锁边法。

18.做个小沙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练习回针法缝纫,能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制作简单的沙包,增强动手能力。

2、使学生对手工缝制、设计制作沙包具有浓厚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3、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和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回针缝制沙包。 难点:用回针法缝沙包口。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几只沙包,提问:这些各种颜色、形状的小包包是什么?你们知道怎么玩吗?玩沙包有什么好处?

二、主题生活

1、生活聚焦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交流利用沙包做的游戏,知道玩沙包即开心有趣,又有益于我们身体的健康。

2、生活小能手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练一练、做一做、、评一评、玩一玩,在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体会劳动乐趣。

让学生自学,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互教,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接着,再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教师示范。

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在小组内互学互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参与意识,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1)阅读教材,讨论:做沙包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讨论:缝制沙包需要那几个步骤?有什么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再加以点拨。 (3)请一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做示范,全班评议。 (4)人人动手做沙包。组内互助。 (5)讲评活动。

3、生活与实践

(1)让学生动脑筋发挥想象,根据布料和自己的喜好设计、制作不同形状、花色的沙包,并绣上自己的名字。

(2)综合制作活动:做一个兔子小挂件。可以把它送给爸爸妈妈。挂在手机上。

第8篇: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公开课教案

(四) 时间:2011年4月 地点:宋家中心校 级别:乡级 上课教师:杨富宴 内容:安全游戏才快乐

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试用)一年级上册

安全游戏才快乐

宋家中心校 杨富宴

设计意图:

校园内的安全隐患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于孩子间的游戏活动中,尤其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到游戏活动可能引发的危险和学会安全地进行游戏非常重要,旨在帮助孩子对校园游戏中的危险因素有所认识,通过辨别危险,预测伤害后果,建立安全游戏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感知校园游戏中可能引发危险的各种因素。

2、借助分类认识和辨别游戏过程中的各种危险。

3、能对危险作简单的预测和学会安全游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校园游戏中的不同危险进行辨别。

2、学会安全游戏的简单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体验游戏中的快乐。

1、游戏。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杨老师想和

你们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游戏名称为卖菜游戏。

老师介绍游戏规则,师生共同游戏。

2、交流。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

二、初步感知游戏的危险。

1、分辨情景图。

(1)课件展示:爬楼梯游戏。

师:这样做游戏安全吗?他们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全班交流。 (2)展示捉谜藏游戏。

师:你们玩过这样的游戏吗?如果这样游戏可能会出现哪些意外?学生交流。

(3)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样的游戏我们应该玩吗?我们再来看看这两幅图中,小朋友们的游戏方式对吗?课件展示图片,同桌交流。

(4)集中出示四幅图片,这样的游戏如果发生了不安全事故,还能给小朋友们带来快乐吗?

板书:安全游戏才快乐

2、故事体会。

视频播放:一个同学玩弄圆珠笔把同学眼睛戳伤的故事 。 (1)小刚的眼睛是怎样受伤的?

(2)你想对戳伤别人眼睛的同学说些什么?

三、学会安全游戏。

1、小朋友造成伤害,游戏就不快乐了,所以,什么样的游戏才安全呢?你愿意给这些同学一些建议吗?

重点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理解:

(1)不要在危险的地方玩。比如:楼梯、过道、栏杆、围墙等。 (2)不要玩危险的游戏。比如:叠罗汉、打架、推人。 (3)不要在别人游戏时故意阻拦。

(4)不要用危险的游戏工具。比如:铅笔、小刀、剪刀、凳子等。

2、园或身边的同学中,你还发现同学们玩过哪些危险的游戏,你想给他们说些什么?

3、辨一辨,这些游戏对吗? 课件展示图片。

四、我是小小设计师。

师:在校园里,因为有游戏,我们的课间才会更加快乐,我们应该在校园里玩一些安全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那么你玩过哪些既安全又好玩的游戏呢?抽一个同学示范。

分组设计游戏。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一个游戏,设计好后为大家介绍或示范。

汇报展示。

五、全课小结。

读《黄爱华与智慧课堂》有感

宋家中心校 杨富宴 2010年10月20日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数学教学著作。这本书从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亲身经历的四个方面: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教学主张、课堂实录与点评、专家评说等,开展了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阐述,是我亲眼目睹了这位全国著名教师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途径和方法;领略了在一个个教学情境与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智慧与灵动的场面;欣赏了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实录;也懂得了名师背后的艰辛、坚持和执着。下面,我针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触较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一:专家是“大家的”。

用黄爱华老师自己的话来说,他一直钟爱数学。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享受数字”、“痴迷讲台”,以“做个有魅力的人”为自己的生活追求。所谓“一朝闻道,终身不移”,他一如既往地潜心与自己的工作,那些课堂上孩子们殷殷渴求的目光,那些书本上神奇的阿拉伯数字,是黄老师生命力最痴迷的东西,构成了他内在的重大精神财富。但是,当我读到“妻儿与我”着一节时,我才懂得了一位教育家背后的艰辛。

“初来深圳,我是学校唯一有家却一日三餐吃食堂的人。家住得并不远,我却不与妻儿共餐。因为我的单身公寓内没有一张属于我的平静的书桌,我迷恋办公室的书桌,确认那是我安身立命,可以朝夕

与共的地方。没有了它,我就没有了一切,就没有了魂。所以我把我自己留给了办公室,把整个人整颗心交给了校园的深夜……”平时,在我们总结工作时,我们总会用“兢兢业业,以校为家”来形容自己。然而,当我读到这里时,也很惊奇。这哪里是一个合格的丈夫?甚至,在深圳的四年里,他竟没有陪妻儿出去玩过一次!这哪里是一个合格的爸爸。幸好,他有一位贤惠的太太,来理解这一位用生命来工作的专家,让他把自己和教育融为一体,成就了学生,成就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但是,我也很惭愧:对于工作,我自认为问心无愧,然而,和黄爱华老师比起来,我的努力可能还不及他的十分之一,而我,却还为自己的“付出”沾沾自喜。

体会二:在平凡中见大智慧。

黄爱华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设计独特,让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对学习恋恋不忘。他的书也一样,不是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有理有据,形象、生动地把自己亲身实践的案例讲述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有探究价值。真正为我们平时的教学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例如:黄老师用两种方法对比了批改作业时不同符号的作用: 方法一:批改作业时,一般教师都用“√”、“×”两种符号。而对于一些好不容易才完成的后进生来说,作业总会得一连串“×”或另加批注:“差”、“太差了!”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方法二:批改作业时,用波浪线或“△”等符号代替“×”。在同学们改正后,再打上“√”并多写鼓励性的评语,如:“孩子,你

有进步!”或“这么难的题你都解答出来了,连老师都佩服你!”等,这样的结果,大家也可以想象得到,这不正是我们应学习的吗?

诸如这类实例,在书中有很多,而且,有许多数学中难以处理的实例,黄老师却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让人看了不禁惊到:怎么好的方法,怎么我以前没有想到呢?真可谓是把大智慧融入其中。

读书可以明智。以上的观点只是我个人一些初浅的看法,而一本好书的价值,哪里是几句简单的语言能说完的?这本《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确实让我学习到很多知识,对我的教学工作也很有指导作用,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公开课教案

(一) 时间:2010年10月

地点:宋家乡石坪小学 宋家乡石笋小学 级别:乡级 上课教师:杨富宴

内容:六年级数学二单元复习课

教学内容:复习圆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正确率,并能正确灵活的解决有关圆的实际问题。

2.经历整理与复习圆的过程,初步学习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过程

一、整理圆的相关知识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圆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回忆我们在学习圆的时候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分类复习

(一)复习圆的认识。

1、教师出示圆,引导学生小组内思考、交流: (1).什么是圆?

(2).什么是半径?用什么字母表示?在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征?

(3).什么是直径?用什么字母表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什么特征?

(4).看看这个圆上的半径和直径,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吗?

2、学生画圆,并在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圆的认识:圆心(O)、半径(r)、直径(d)。d=2r或r=d2,直径就是这个圆的对称轴。

(二)复习画圆。

让学生独立画一个半径是2.5cm的圆,并标出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对称轴。

(三)复习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即圆周长直径,用字母π表示)、圆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四).复习圆的面积。

一个周长是62.8cm圆,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在计算圆面积时,半径非常重要,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求圆面积,先找到半径”。

练习:计算下列圆面积

r = 6cm d =8 cm c=78.5cm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展示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设计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 )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公开课教案

(二) 时间:2010年11月 地点:万年小学 级别:乡级 上课教师:杨富宴 内容:六年级数学六单元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0页例1,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分析分率句。 小黑板出示:

(1)梨树棵数是杨树的4/5。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的6/7。

教师提问:这两句话中,分别是把谁看作单位“1”?你从分率句中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引导学生从分数、比、份数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引入新课。

教师: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三峡工程的很多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三峡工程的哪些信息?

抽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引入课题:三峡工程中也有我们很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将要解决三峡工程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引入:这是我搜集到的有关三峡工程的一个信息。出示例1及条形图。学生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得哪些信息?你能完整的叙述一下吗?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对表述完整清晰的给予表扬,并强调:弄清信息,就是要善于把题中的文字与图表信息用简洁、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分析、理解题中的这些信息。 (2)分析信息,理解关键句。

教师提问:这些信息中,你觉得哪些信息比较重要?你对“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比2006年提高19/156”怎样理解的?用分析分率句的方法和同桌间说说它们的意思。

同桌互说,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对“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的理解。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分析这句话,教师适时引导:“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是把谁看作单位“1”,提高的占谁的7/45?你能从条形统计图中指出提高的7/45是哪一部分?

(3)解决问题,交流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求出2003年的水位是多少米吗?自己在练习本试一试。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抽不同学生的方法上黑板展示。主要可能有这样两种方法: ①156-156×7/52 =156-21 =135(米) ②156×(1-7/52) =156×45/52 =135(米) 全班交流,请板演同学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适当追问:为什么156×7/52这里用乘法做?让学生明确求降低的水位是多少米就是求156米的7/52是多少,用乘法算。

对第二种方法,重点问:这里的1-7/52中,1指什么,7/52指什么,1-7/52=45/52

指什么?

(4)学生独立解决“2009年的水位米数”问题,全班评价。教师追问:这里的单位“1”是什么,提高的是哪年的19/156,你是怎样做的? 2.比较小结,即时练习。

(1)教师提问:比较几种不同的解法,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种解法?回顾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今天解决的分数乘法问题有什么特点?关键是什么?

学生互动讨论,交流,根据交流强调:此题的分数表示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要弄清单位“1”的量和分率对应的量,以及所求的问题的关系。 教师提问。(略) 小结:今天我们解决的是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 (2)即时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

三、同类拓展,应用提高 1.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默读课堂活动第2题,理解分率句“我国占其中的1/4”。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解法。教师视频展示:2000-2000×1/4和2000×(1-1/4)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各自的解法。

全班订正,教师重点评价:4.5×(1-1/9+1)的解题思路。追问:(1-1/9+1)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

5、6题。

五、全课小结

通过学习,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课题研究报告

宋家中心校 杨富宴

2011年6月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答案准确、计算迅速、方式灵活和运用合理的基本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在教学要求中也强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有些概念的引入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

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时是“屡说无效”和“屡禁不止”的,我班学生经常在做作业,完成习题时都比较粗心,尤其现在五年级了,计算量相当大,可以说这册教材基本都是以计算为主。如: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方程、求多边形的面积等内容。开学的那段时间,学生的作业做得差,课堂上练习完成不好,使我比较着急,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计算准确呢?因此,我在数学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题,如:1.25×0.8= 0÷2.8= 0.25×4= 6.5÷6.5=……等,这些口算题我经常以卡片、PPT课件、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于是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二、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像我现在教的五年级教材中——小数的乘、除法这些知识,在计算时学生们是感觉最头痛的,稍微不细心,就有可能打错一个小数点、少写或多写一个零等等这些错误,并且这两个单元学生在计算时正确率都不高,做题时错得多。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马上在班里开展利用每周一次的时间训练学生的笔算能力。训练时间为半小时,训练任务是完成十道笔算题,两道小数乘法题,四道小数除法题(其中包括一道小数除以小数题、一道小数除以整数题、一道循环小数题、一道取近似数题),两道四则运算题,两道解方程题,一共十道题。学生们在规定的半小时里完成,如果每次全对,累积五次,将给予学生一定的奖

励。没想到,这样的训练方式学生们很喜欢,也非常期待这样的笔算训练,一个月下来,训练了四次,前两次的训练效果不尽人意,满分的不多,但后两次的训练结果让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笔算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从满分寥寥无几上升到一个班有三十几名学生都取得了满分的成绩,这样惊人的效果,让我感到非常的惊喜和快乐。由此证明,学生们的这种笔算训练是非常有效,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五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是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比作准确的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从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中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我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如:装油问题(一个油桶装5.4千克油,有28.8千克油,需要几个油桶?)与做衣服问题(一套衣服用布2.6米,一共有31.1米布,可以做几套衣服?)。通过这样的估算训练,让学生们在心理体验中感受这一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主动探索估算方法,增强学生们的估算意识。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并不意识到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这两种错误都是在学生当中存在的。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另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是平时养成的,在教学中,我能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

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在书写格式方面,也同样要求学生们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地完成,并且按照我提出的格式要求进行答题,因此,我班学生的作业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2)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地进行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对学生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其中,由逆运算来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逆运算也就是与计算方法相反的运算,由于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能够有效地凸现计算过程中的疏漏,简言之就是采用逆运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检测出计算中的错误。因此,我班学生大部分都养成了自觉检查作业,独立验算的好习惯。这样有效地使计算的正确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与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任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与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要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不同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意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第9篇: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享受亲情

享受亲情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家庭亲情的温暖,体会父母抚养自己的辛劳、对自己的悉心关爱和精心教育,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从心底学会感激,学会感恩,并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再现生动感人的“亲情故事”和回忆自己的父亲母亲,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借助心理实验,帮助学生体会自己与父母之间难舍的亲情,体会父母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愿望与情感;探讨交流孝敬父母的方法与行动,促进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知识与技能

认识生命是父母赋予的,知道怎样孝敬父母,能够尊敬父母,懂得感恩父母,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提高学生与父母正常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谁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是谁与我们朝夕相处?又是谁愿意把他们所有的一切都给予我们?对!是我们的父母。一生中我们可能有无数个选择的机会,但我们不能选择谁来做我们的父母,我们可以拒绝很多种情感,但我们唯独拒绝不了父母亲情,今天让我们来感受父母亲情,让我们去了解他们,让我们试着与他们沟通尝、试着为他们做点什么,好吗?

(二)体验亲情——“亲情”: (展示网页:亲情是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亲情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亲情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亲情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亲情”,初步激发学生对父母、家庭、亲人的情感。] 俗话说:“母爱如诗,细致入微;父爱如山,博大宽广。”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深情地。

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去郊游,在乘坐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到途中突然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小孩得救了。

著名歌手韩红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一首歌曲——《天亮了》(播放flash《天亮了》) 提问:这个感人的故事、这首凄美的歌曲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畅谈感受)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感人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我的父亲母亲

可能有的同学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一种负担,对这种关爱不以为然,甚至感到厌烦,有这样一首小诗,希望会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启迪。(学生欣赏小诗《甜蜜负担》:世界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嘱咐你要多穿衣服,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你觉得很烦,却也觉得很温暖;缺钱的时候,他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边训你,边塞钱给你。这种人,叫做父母。)

提问:这些话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父母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说一件父母最令你感动、使你难以忘怀的事。(学生交流、分享、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谈自己的父亲、母亲;再现父母最令自己感动、难忘的事件,重温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付出,引起同学间的共鸣,感受父母之爱,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三)细说心中情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血缘关系是最亲密的;在人与人的情感中,母子之情是最神圣的;而在于爱的给予中,父母之爱是最无私的! 学生活动一:心理实验

下面请跟老师一起做一个心理实验:“难舍亲情”。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支笔、一张纸,把你生命中最珍爱的五项事物写在上面。 要求:你所写的五项事物中有两项必须是“我”、“妈妈”,比如:我,妈妈,朋友,智慧,事业等等。 注意:(1)这里的“我”和“妈妈”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生命,而生命是最宝贵的。 (2)你所珍爱的事物必须依附于你而存在,如:你珍爱“事业”,但它必须要靠你去开创,如果你都不存在了,那么你的事业也将随之停止。 实验步骤:实验开始 交流感受:

好了,同学们都已作出了最后的选择,我们的心理实验也该到此结束了。请大家回到现实中来。看看窗外,窗外依然阳光明媚,花香草绿,生活依然美好安宁,大家没有失去母亲,母亲就在你们的现实生活中。做完这个残忍的实验,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1.小组交流,以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互相交流。(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谈一谈刚才自己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2.挑选几个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以母亲为例,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心理实验,然后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一步步的实验,使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体会到如果一旦失去母亲的痛苦,从而真正意识到母亲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性,懂得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好好珍惜父母的关爱,学会体谅父母,孝敬父母。] 学生活动二:共诉心曲

配乐诗朗诵——《感谢父母让我沐浴在阳光下》(配幻灯片及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进一步舒缓心理实验带来的伤感,调节实验给学生带来的不良情绪体验,抒发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强化学生对亲情的感悟与体验。] 孝敬父母

爱需要勇气、爱需要表达、爱更需要行动。 情景联想

在某敬老院墙上发现下面几段文字:(文字 )

学生交流探讨:以上的文字,反映出父母对子女怎样的一种感情?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联想自己,谈谈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配乐诗朗诵)春晖

[设计意图:表达感受、讨论交流孝敬父母的做法,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

三、亲情留言箱: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灯。山在远处巍峨,灯在近处温暖。写写、画画你的认识。在留言条上,可以诉说自己最近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与苦恼,请求父母的帮助;可以把你心里的小秘密、你的欢乐、你的忧愁与父母分享;也可以诚恳地给父母提一点建议或者陈述一下你的愿望;还可以是你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体贴、谅解的话语。折成千纸鶴寄给父母。

[设计意图: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会与父母平等交流,掌握与父母交流的正确方式、方法,促进亲子关系的改善。] 对父母要永存感恩之情,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1、制定一个孝敬父母的计划(做一件可以持续的孝敬父母的实事) 2、按照计划开始行动并进行记录(记录父母的态度,记录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制定计划并实施、与同学交流感受,将感恩之情化作实际的行动。]

上一篇: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你下一篇:描写天气的词语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