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军训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什么是军训

什么是语音?什么是字母?

什么是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语音学只研究语音,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这样,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也就是说,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这样,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也就是说,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也就是说,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英文叫word)。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字母代表音素,字母表示音素,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文字代表语音,文字表示语音,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表示语言单位,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文字表现语言”。也就是说,字母表现音素,文字表现语音,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字母就是音素,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文字也是语言,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文法(gramnmr)就是语法。因此,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不研究文字,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因此,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也就是说,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因此,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富有音乐美,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西方人来到了中国,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开始了“古音重建”,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字母是音素的符号,文字是语音的符号,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才会是科学的,完善的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不科学的,不完善的,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一个是音素,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也就是说,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也就是说,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没有形象,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一个整体,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或者说,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如/ba/和/m/,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或者说,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而是一块死肉了,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而实际上,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字母不代表音素,也不表示音素,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而是符号的构件,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word)。也就是说,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是文字单位之母,而不是语音之母,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语言是听懂的,是听觉符号,是以“音”示“义”,文字是看懂的,是视觉符号,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文字是要学习的,通过学习文字,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就是不读出字音(默读),或者读不出字音(聋哑人),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但即使能读出字音,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也还是看不懂文章,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而是字形,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另外,语言可以写成文字,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字母不代表音素,也不表示音素,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用独立的字母,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不是拼音,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是由人决定的,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也就是说,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不完善的,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几千年不衰,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把符号只看作是

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因此,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语言是无形的,是听觉符号,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是视觉符号,是看得见的,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文字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假装。”总之,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文字就是文字本身,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把文字当成了语言,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因此,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而文字的产生才使^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因此,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世界各国都有文盲,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是不用教的,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也就是说,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论是“符号说”,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从学术层面分析,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音素合成音节,音节合成词汇,词汇合成句子,也就是说,语言是合成的,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是先有音素,后有语音,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并不是先有音素,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人为分析出来的,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音素合成音节,音节合成词,词合成句子,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后有房子,盖房子,要先准备好砖头,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但一说话,也就是说一个句子,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教了词汇,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学生可以读懂文字,但是不会说话,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不是先有的砖头,语言是不能合成的,“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英语),教的是“第二文字”(英文),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而是先发出语流,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而是先模仿句子,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也就是说,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后有的房子,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母语是自然习得的,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

的,而是生成的,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教语言就是教语音,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从教词汇到教句子,而应该从听句子人手,以句子为基本单位,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因此,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不需要教,而母文需要教,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而文字是超时的,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文字的历史越长,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也就是说,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没有物质世界,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reductionism)和合成论,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部分代表整体,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因此,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是音素合成了语音,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如环境问题,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部分不反映整体,不能代表整体,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否则,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盲人摸象”,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还继续相信还原论,而不是整体论,还继续使用合成论,而不是生成论,因此,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因此,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研究语言,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

言。也就是说,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笔底下写的是文言,两不相干?”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而是正常的,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而是密切相关,因为只有这样,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不应废除古文教学,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因为这些不是糟粕,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是为正确认识方言(母语)和通用语(第二语言)的关系,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①②⑥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

③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1959

④⑧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2

⑤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

⑦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见《文字论》,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⑨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⑩吕叔湘《奇文共欣赏》,见《文改之声》,1993年5月

作者:张朋朋

第2篇:“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全球美学发展的“最新路标”,这种最新的美学建构已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基本共识,2005年之后西方学界出版了关于“生活美学”的多本专著。国际上最重要的美学杂志《美学与艺术批评》(JAAC)的主编苏珊·费金(Susan Feagin),在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便前瞻说:“今天美学与艺术领域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美学与生活的重新结合。在我看来,这个发展趋势似乎更接近于东方传统,因为中国文化里面人们的审美趣味是与人生理解、日常生活结合一体的”。

由此可见,国际美学界不仅视“生活美学”为国际美学的最新主流,而且看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中国美学对“生活美学”已经与正在做出的贡献。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生活美学”却多有误解,甚至在不甚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这个新生长点做出了某些“过度的阐释”。在这些误读纷纷出现的时候,我们正是需要厘清:“生活美学”究竟“是什么”,又到底“不是什么”?

一、“审美观”的变化与“实用美学”

第一种对“生活美学”的误解,就是仅仅把它当做“实用美学”。以某本名为《生活美学》的专著为例,这本书所说的生活化的美学,从分类上就包括人体美学、服装美学、饮食美学、建筑美学和旅游美学。然而,这种以“生活学”为核心的生活美学,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实用美学”,这是将传统审美观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产物。因为,“人的艺术追求并不以产生个别的艺术作品为满足,而是要力图渗透到我们全部的生活(Dasein),我们的住宅,我们的服装,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交通,我们的举止,我们的语言,我们都要追求一种美的形式”。有趣的是,这里所用的“生活”之德文“Dasein”就是海德格尔的核心术语“此在”,生活美学即使从实用的根基上说也是“此生”的美学。

这类的实用美学尽管意识到了审美泛化并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并没有根本认识到:生活论美学的首要变化就来自于“审美观”之变。这样的实用美学只是将“生活美学”看做是“门类美学”而非“本体论美学”。传统的审美观被认定是“非功利的”与“无目的性”的,然而,这种古典审美观念斩断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只是雅俗分赏的“文化神圣化”时代的产物。上世纪60年代,“审美经验的神话”在世界美学主流中就已得到解构,所谓“非功利”、“审美距离”、“不及物”等一系列的传统审美话语被给予了最后一击。当代文化艺术的彻底转变,却再度聚焦于审美与生活的本然关联首先,“审美非功利性”被“生活实用的审美化”所驱逐了,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其次,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被“有目的的无目的性”所取代了,这是艺术文化的“产业化”所带来的;再次,“审美经验的孤立主义”被“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性”所代替了,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所带来的。所以说,“生活美学”首先就是一种“审美观”得以彻底转变的美学。

二、“生活观”的流变与“日常美学”

在“生活美学”当中得以转变的不仅是“审美观”,而且还有“生活观”。第二种误解就在于将生活美学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美学”。日常生活美学的确是最新兴起的一种思潮,它是直面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而产生的,将重点放在大众文化转向的“视觉图像”与回归感性愉悦的“本能释放”方面,从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然而,“生活美学”尽管与生活美化是直接相关的,但“当代审美泛化”的语境转化——当代文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艺术的“审美日常生活化”——对生活美学而言仅仅是背景而已。

“生活美学”更是一种“作为哲学”的美学新构,而非仅仅是文化研究与社会学意义上的话语构建。这意味着,生活美学尽管是“民生”的美学,却并非只是大众文化的通俗美学。但是,日常生活美学却成为了只为大众生活审美化的“合法性”做论证的美学。在理论上,它往往将美感等同于快感,从而流于粗鄙的“日常经验主义”;在实践上,又常常成为“中产阶层”文化趣味的代理人,从而易被诘问“究竟是谁的生活审美化”:究竟它本质上是“食利者”的美学,还是表征了审美“民主化”的趋向?更何况,“生活美学”具有更广阔的文化历史语境,随着当代中国文化的“三分天下”格局的出场,“政治生活美学”、“精英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都应该成为“生活美学”中的应有之义。这三种由历史流变而来的独特的生活美学形态,恰恰也说明了“本土化”的生活美学在中国本土始终占据着主导。

三、“艺术观”的转变与“艺术美学”

第三种误解在于,“生活美学”的兴起就会驱逐“艺术美学”的存在,生活化与艺术论的美学似乎是势不两立的。在欧美的美学界看来,“分析美学”的主流传统曾只聚焦于艺术本身,而超出了“艺术哲学”的研究之外的两个主要对象:就是作为日常美学的“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与“人类生活美学”(the aesthetics of human life)。从这种视角看来,关于艺术与关于生活的美学理应是彼此绝缘的两个领域。然而,“生活美学”却试图更开放性地看待艺术。生活美学之所以包容“艺术美学”,就是因为,它将艺术本身视为一种“生活的形式”。对于艺术的理解与反思,恰恰是应该“在生活之中”而非超出生活之外的。

所以,“生活美学”有个“互看”的原则:一方面,我们是从生活美学来“观照”艺术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是从艺术来“看待”美学生活的。同时还要看到,“艺术观”只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美的艺术”也只是欧洲现代性的产物。“艺术自律论”仅仅囿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西方人用这个视角审视了文艺复兴以前的“前艺术”文化,从而形成了艺术史的基本脉络;而且还将这种视角拉伸到非西方的文化当中,从而将东方艺术纳入其中。这突出表现在,在时间上旧石器时代物品的艺术化,在空间上非洲物品的被艺术化,在19世纪的欧洲就曾有一段将人类学博物馆当中的物品搬到美术馆当中的热潮。当欧洲“艺术观”舶来的时候,如“美术”这个来自日本的新造词ぃじゅつ)(英译为bijutsu),移植到中国本土之时就逐渐缩小了疆界,从原本所指的“大艺术”聚焦于以绘画为主的造型艺术,这也说明了西方艺术观对中国文化的塑造作用。然而,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来看,“生活美学”的深厚传统却从未中断,“艺”与“术”的传统也是深深地植根于本土生活当中的。其中至少有两个传统至今绵延未绝:一个是以“书法”为代表的“文人生活美学”传统,另一个则是以“民艺”为代表的“民间生活美学”传统,它们都使我们回到艺术与生活的亲和关联,来重新定位艺术与生活。

四、“环境观”的改变与“环境美学”

将生活美学当做“环境美学”的分支,还是把环境美学作为“生活美学”的分支,这也关系到对“生活美学”的误解。当代欧美环境美学家更多地把生活

美学作为是环境美学的当代发展环节。这里面引导出来的问题就是:生活是从环境里面延伸而出的,还是环境是围绕生活而生成的?按照环境主义论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认定环境就是围绕着主体生成的,那么,这种思想本身就蕴涵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意味。

但是,环境毕竟还是针对人类而言的,没有人类也许就无所谓环境的存在与否,可以说,环境总是“属人”的环境,无论针对每个个体还是整个人类来说都是如此。尽管环境与每个人的亲疏关系是千差万别甚至相差甚远的(如从家居环境到地球大气层的距离那么遥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类万年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化之后的改造自然活动的全面展开,整个地球很难说还有尚未被“人化”的部分,整个地球的环境都是“人化”的环境。实际上,环境与生活就是密不可分与交互规定的,环境更应该被视为是“生活化”的环境,它具体就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部分。活生生的“人”及其生活的环境的互动关联,恰恰是“环境美学”融入“生活美学”的必然通途。

五、“哲学观”的变动与“美善之学”

关于“生活美学”还有一种误解,觉得“生活美学”既然主旨在于提升生活经验的审美品格,进而达到“以美促善”、“化美为善”、“以善为美”,那么就可以将生活美学视为伦理学的分支,从而成为一种“美善之学”。这是部分正确的,因为从历史渊源上看,“生活美学”恰恰反击的也是自“感性学”建基以来的将审美纯化的趋势,它一方面是对于古希腊“美善”合一观念的某种回应,另一方面亦是回到了本土儒家的“美善相乐”的圆融思想。

然而,生活美学却不仅仅是“伦理美学”,从本体论上说,“生活美学”理应成为真善美的合体之学。这是由于,“生活美学”所正面反思的是现代性所造成的“认知一工具”(cognitive-instrumental)、“道德一实践”(moral-practical)与“审美-表现”(aesthetic-expressive)的割裂,这是启蒙时代的产物,也是启蒙思想的缺失。既然美本身所呈现的是人类基本的经验世界,而真善美在这一世界中也是未经分化的,没有概念化与制度化的分隔,那么也就可以说,真善美恰恰是统一于美的活动的。在美的“本真生活”的状态之中,真善美是本属一体的,它们的差异的绝对化,只是在西方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下发展起来的。超脱西方形而上学藩篱就可以看到,本真生活的意义是不能得以概念化区分的,而是只能是被现象性的直观的,它同时是真,是善,亦是美。所以说,“生活美学”就本体论而言就是“真美善合一”之学,它并不赞同现代性带来的“客观的科学”、“普遍的道德和法律”与“自律性的艺术”的裂变,从而以“美是生活真理的直观显现”与“美学是未来的生活伦理学”两个基本命题来整合真美善。

质言之,我们试图为生活美学的“开放性”进行积极的辩护,而反对对之进行“封闭化”的理解和“过度化”的阐发。通过“审美观”的变化,可以看到,生活美学绝非只是“实用美学”;通过“生活观”的流变,可以看到,生活美学不仅仅就是“日常美学”,通过“艺术观”的转变,可以看到,生活美学兼容而不能驱逐“艺术美学”;通过“环境观”的改变,可以看到,生活美学吸纳与融会了“环境美学”;通过“哲学观”的变动,可以看到,生活美学并非只为“美善之学”。“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回到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它所持的是崭新的“审美观”、“生活观”、“艺术观”、“环境观”和“哲学观”。

责任编辑:李雷

作者:刘悦笛

第3篇:中国“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主讲人: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时间:2019年3月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全球美学发展的“最新路标”,这种最新的美学建构已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基本共识,2005年之后西方学界出版了关于“生活美学”的多本专著。其中,2014年由我筹划主编、英国剑桥学者出版社出版的《日常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East andWest),就是以国际化语言向西方昭示:“生活美学”并不只是新世纪以来全球的美学新潮与主潮,更是东方特别是中国美学的原生形态。

作为东西方美学家当下的共同事业,“生活美学”由此趋成一种“全球生活美学”成为可能。在斯坦福哲学百科(Stanford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当中最近新增“生活美学”词条,美学杂志《美学与艺术批评》(JAAC)的主编苏珊·费金(SusanFeagin),在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今天美学与艺术领域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美学与生活的重新结合。在我看来,这个发展趋势似乎更接近于东方传统,因为中国文化里面人们的审美趣味是与人生理解、日常生活结合一体的。”

由此可见,国际美学界不仅视“生活美学”为国际美学的最新主流,而且看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中国美学对“生活美学”已经与正在作出的贡献。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生活美学”却多有误解,甚至在不甚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这个新生长点做出了某些“过度的阐释”。在这些误读纷纷出现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厘清:“生活美学”究竟是什么,又到底不是什么?

审美观的变化与实用美学

第一种对“生活美学”的误解,就是仅仅把它当作“实用美学”。以某本名为《生活美学》的专著为例,这本书所说的生活化的美学,从分类上就包括人体美学、服装美学、饮食美学、建筑美学和旅游美学。然而,这种以“生活学”为核心的生活美学,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实用美学”,这是将传统审美观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产物。因为,“人的艺术追求并不以产生个别的艺术作品为满足,而是要力图渗透到我们全部的生活(Dasein),我们的住宅,我们的服装,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交通,我们的举止,我们的语言,我们都要追求一种美的形式”。有趣的是,这里所用的“生活”之德文“Dasein”就是海德格尔的核心术语“此在”,生活美学即使从实用的根基上说也是“此生”的美学。

这类的实用美学尽管意识到了审美泛化并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并没有根本认识到:生活美学的首要变化就来自于审美观之变。这样的实用美学只是将“生活美学”看作是门类美学而非本体论美学。传统的审美观被认定是“非功利的”与“无目的性的”,然而,这种古典审美观念斩断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只是雅俗分赏的“文化神圣化”时代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审美经验的神话”在世界美学主流中就已得到解构,所谓“非功利”“审美距离”“不及物”等一系列的传统审美话语被给予了最后一击。当代文化艺术的彻底转变,却再度聚焦于审美与生活的本然关联:首先,“审美非功利性”被“生活实用的审美化”所驱逐了,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其次,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被“有目的的无目的性”所取代了,这是艺术文化的“产业化”所带来的;再次,“审美经验的孤立主义”被“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性”所代替了,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所带来的。所以说,“生活美学”首先就是一种审美观得以彻底转变的美学。

生活观的流变与“日常美学”

在“生活美学”当中得以转变的不仅是审美观,而且还有生活观。第二种误解就在于将生活美学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美学”。日常生活美学的确是最新兴起的一种思潮,它是直面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而产生的,将重点放在大众文化转向的“视觉图像”与回归感性愉悦的“本能释放”方面,从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然而,“生活美学”尽管与生活美化是直接相关的,但“当代审美泛化”的语境转化——当代文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艺术的“审美日常生活化”—对生活美学而言仅仅是背景而已。

“生活美学”更是一种作为“哲学”的美学新构,而非仅仅是文化研究与社会学意义上的话语构建。这意味着,生活美学尽管是“民生”的美学,却并非只是大众文化的通俗美学。但是,日常生活美学却成为了只为大众生活审美化的“合法性”做论证的美学。在理论上,它往往将美感等同于快感,从而流于粗鄙的“日常经验主义”;在实践上,又常常成为中产阶层文化趣味的代理人,从而易被诘问“究竟是谁的生活审美化”:究竟它本质上是“食利者”的美学,还是表征了审美“民主化”的趋向?更何况,“牛活美学”具有更广阔的文化历史语境,随着当代中国文化的“三分天下”格局的出场,“政治生活美学”“精英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都应该成为“生活美学”中的应有之义。这三种由历史流变而来的独特的生活美学形态,恰恰也说明了本土化的生活美学在中国本土始终占据着主导。

艺术观的转变与“艺术美学”

第三种误解在于,“生活美學”的兴起就会驱逐“艺术美学”的存在,生活化与艺术论的美学似乎是势不两立的。在欧美的美学界看来,‘分析美学”的主流传统曾只聚焦于艺术本身,而超出了“艺术哲学”的研究之外的两个主要对象,就是作为日常美学的“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与“人类生活美学”(the aesthetics of human life)。从这种视角看来,关于艺术与关于生活的美学理应是彼此绝缘的两个领域。然而,“生活美学”却试图更开放性地看待艺术。生活美学之所以包容“艺术美学”,就是因为,它将艺术本身视为一种“生活的形式”。对于艺术的理解与反思,恰恰是应该“在生活之中”而非超出生活之外的。

所以,“生活美学”有个“互看”的原则:一方面,我们是从生活美学来“观照”艺术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是从艺术来“看待”美学生活的。同时还要看到,“艺术观”只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美的艺术”也只是欧洲现代性的产物。“艺术自律论”仅仅囿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西方人用这个视角审视了文艺复兴以前的“前艺术”文化,从而形成了艺术史的基本脉络;而且还将这种视角拉伸到非西方的文化当中,从而将东方艺术纳入其中。这突出表现在,在时间上旧石器时代物品的艺术化,在空间上非洲物品的被艺术化,在19世纪的欧洲就曾有一段将人类学博物馆当中的物品搬到美术馆当中的热潮。当欧洲“艺术观”舶来的时候,如“美术”这个来自日本的新造词(英译为bijutsu),移植到中国本土之时就逐渐缩小了疆界,从原本所指的“大艺术”聚焦于以绘画为主的造型艺术,这也说明了西方艺术观对中国文化的塑造作用。然而,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来看,“生活美学”的深厚传统却从未中断,“艺”与“术”的传统也是深深地植根于本土生活当中的。其中至少有两个传统至今绵延未绝:一个是以“书法”为代表的“文人生活美学”传统,另一个则是以“民艺”为代表的“民间生活美学”传统,它们都使我们回到艺术与生活的亲和关联,来重新定位艺术与生活。

环境观的改变与“环境美学”

将生活美学当作“环境美学”的分支,还是把环境美学作为“生活美学”的分支,这也关系到对“生活美学”的误解。当代欧美环境美学家更多地把生活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当代发展环节。这里面引导出来的问题就是:生活是从环境里面延伸而出的,还是环境是围绕生活而生成的?按照环境主义论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认定环境就是围绕着主体生成的,那么,这种思想本身就蕴涵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意味。

但是,环境毕竟还是针对人类而言的,没有人类也许就无所谓环境的存在与否,可以说,环境总是“属人”的环境,无论针对每个个体还是整个人类来说都是如此。尽管环境与每个人的亲疏关系是千差万别甚至相差甚远的(如从家居环境到地球大气层的距离那么遥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类万年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化之后的改造自然活动的全面展开,整个地球很难说还有尚未被“人化”的部分,整个地球的环境都是“人化”的环境。实际上,环境与生活就是密不可分与交互规定的,环境更应该被视为“生活化”的环境,它具体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部分。活生生的“人”及其生活的环境的互动关联,恰恰是“环境美学”融入“生活美学”的必然通途。

哲学观的变动与“美善之学”

关于“生活美学”还有一种误解,觉得“生活美学”既然主旨在于提升生活经验的审美品格,进而达到“以美促善”“化美为善”“以善为美”,那么就可以将生活美学视为伦理学的分支,从而成为一种“美善之学”。这是部分正确的,因为从历史渊源上看,“生活美学”恰恰反击的也是自“感性学”奠基以来的将审美纯化的趋势,它一方面是对于古希腊“美善”合一观念的某种回应,另一方面亦是回到了本土儒家的“美善相乐”的圆融思想。

然而,“生活美学”却不仅仅是“伦理美学”,从本体论上说,“生活美学”理应成为真善美的合体之学。这是由于,“生活美学”所正面反思的是现代性所造成的“认知工具”(cognitive-instrumental)、“道德实践”(motal-practical)与“审美表现”(aesthetic-expressive)的割裂,这是启蒙时代的产物,也是启蒙思想的缺失。既然美本身所呈现的是人类基本的经验世界,而真善美在这一世界中也是未经分化的,没有概念化与制度化的分隔,那么也就可以说,真善美恰恰是统一于美的活动的。在美的“本真生活”的状态之中,真善美是本属一体的,它们差异的绝对化,只是在西方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下发展起来的。超脱西方形而上学藩篱就可以看到,本真生活的意义是不能得以概念化区分的,而是只能被现象性地直观的,它同时是真,是善,亦是美。所以说,“生活美学”就本体论而言就是“真美善合一”之学,它并不赞同现代性带来的“客观的科学”“普遍的道德和法律”与“自律性的艺术”的裂变,从而以“美是生活真理的直观显现”与“美学是未来的生活伦理学”两个基本命题来整合真美善。

质言之,我们试图为生活美学的“开放性”进行积极的辩护,而反对对之进行“封闭化”的理解和“过度化”的阐发。通过审美观的变化,可以看到,生活美学绝非只是“实用美学”;通过生活观的流变,可以看到,生活美学不仅仅就是“日常美学”;通过艺术观的转变,可以看到,生活美学兼容而不能驱逐“艺术美学”;通过环境观的改变,可以看到,生活美学吸纳与融会了“环境美学”;通过哲学观的变动,可以看到,生活美学并非只为“美善之学”。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回到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它所持的是崭新的审美观、生活观、艺术观、环境观和哲学观。

在2010年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生活美学成为了国内外美学家们热议的话题,这也说明,“回归生活世界”来重构美学已经成为全球美学的新生长点。在中文的专题会议上,特设了“日常生活美学”与“传统与当代:生活美学复兴”两个会场,以推介中国学界的生活美学的最新思潮;在英文的专题会议上,“环境美学”“美学与新媒体”“当代中国艺术”专场都不同程度上涉及了生活美学的话题,走向生活的美学与美学走向生活,正在东西方美学家们那里形成某种基本的共识。只不过,中国本土出现生活美学是为了摆脱实践美学的传统,而欧美大陆出现生活美学则是为了超越分析美学的窠臼,但是,在他们开始转向了生活的时候,卻都强调了

我们要依靠生活美学来观照艺术,与此同时,我们又要依赖艺术来看待生活的美学。

为什么生活美学会成为中外美学家所共同关注的话题?

这首先是由于,当代文化和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皆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活美学的兴起就是对这种最新动向的一种直接的应对。真正使得生活美学得以出场的历史要素,不仅在于当代文化的各个层级在逐渐审美化,这是审美要素向文化与社会的蔓延和普泛,同时,更在于当代艺术家们突破了审美的藩篱,从而致力于在“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进行拓展的工作。

面对这种新的历史境遇,新兴的生活美学就要面对传统美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进行“解构”:一个就是“审美非功利”观,另一个则是“艺术自律”论。二者几乎成就了古典美学观念与艺术理念的内在定性。在古典时代人们所身处的“文化神圣化”的语境里,建构起以非功利为首要契机的审美判断力体系自有其合理性,那种雅俗分赏的传统等级社会,使得艺术为少数人所垄断而不可能得到撒播。

由此所造成的后果便是,艺术和审美不再与日常生活发生直接的关联,而在当代社会和文化当中,这些传统的历史条件都被新的语境所刷新了,从而出现了三种观念的交锋:“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生活实用的审美化”对“审美非功利性”;艺术和文化的“产业化”所带来的“有目的的无目的性”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日常生活化”所带来的“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体”对“审美经验的孤立主义”,而且后者已经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当代审美所面临的历史境遇居然具有了某种“反审美”的性质,审美理论在“后康德时代”要得以重新审视。

与此同时,“艺术自律”论也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西方的艺术文化呈现出“沙漏结构”,也就是中间细、两端呈双漏斗的结构。在欧洲文化史上,从“美的艺术”的形成直到当代艺术之前的阶段,就是这沙漏的中间部分。在这个中间部分之前,“前艺术”阶段的人造物逐渐被规约到美的艺术体系当中,比如對原始时代物品的“博物馆化”与对非洲地区物品的“现代艺术化”。

从东方的视角看,艺术的产生只是现代性的产物,而在欧美现代性之前(时间性的)与之外(空间性的),都没有凸现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问题。在此,时间性的“在先”,指的是欧洲文化中唯美的艺术观念产生之前的时段;空间性的“在外”,则指的是在欧洲文化之外那些“后发”地获得艺术视角的文化空间。

更具体地说,在以欧洲为主导的现代性这段历史展开“之前”与“之外”,现代性意义上的艺术都没有产生出来,自律的艺术观念只是欧洲文化的产物而后才得以全球播撒。在“沙漏结构”的后半部,当代艺术又出现了突破艺术边界的倾向,极力在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缘地带进行创造,从而使得艺术走向了更加开放的空间,这正是我们所面临的当代艺术发展的最新阶段。

所以说,生活美学在目前之所以已成为“走向全球美学新构”的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因为,它既可以用来反击“艺术自律化”与“审美纯粹化”的传统观念,也可以将中国美学奠基在本土的深厚根基之上。

追本溯源,中国古典美学其实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中国古典审美者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我们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不能脱离传统而空创,而要形成一种古与今之间的“视界融合”。

以儒家美学为例,儒家美学就可以被定位为一种生活美学,以情为本的生活美学,这是来自于郭店楚简的启示。对于儒家美学的哲学化解读,往往尽着欧洲哲学研究的色彩,如以“仁学”作为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之类。从“生活儒学”的角度来解读儒学,似乎更能回到原初的语境来言说问题,“礼”及其与“乐”的合一更能代表儒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在孔子时代,“礼”“乐”相济才是儒家美学的主导,然而随着“乐”的衰微,这种统一便转化为“礼”与“情”的合一,而且“乐”对于人而言的内在规定就在于“性感于物而生情”之“情”。所以,我们主张从生活美学与“情之本体”的角度来重思儒家美学的基本定位。

而且,儒道两家生活美学的同体化的互补,恰恰构成了“忧乐圆融”的相生境界。用“忧乐圆融”来描述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架构亦非常贴切,因为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的生活美学,都是“通天下之忧乐”的。同样,正如禅宗生活美学虽起于出世之忧,但“禅悦”却如此亲和于现世生活一样,儒、道、禅之“乐”都是归属于生活并始终未超离于生活的。

将生活美学视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这是就逻辑与历史的双重意义来说的。一方面,所谓“原色”就逻辑而言,生活美学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生成范式”,所以谓之“原”。

“儒家生活美学”与“道家生活美学”便形成了两种基本原色,并与后兴的“禅宗生活美学”共同构成中国美学的“三原色”。另一方面,所谓“底色”则就历史而言,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古典美学的奠基者那里开始,中国美学就已经走上了生活美学的道路,所以才谓之“底”。但无论是作为“原”色还是“底”色,中国美学从本根上就具有“生活化”的取向。

从先秦、魏晋到明清形成了生活美学的三次高潮,这是不同于欧洲美学传统的最深层的差异,也是我们重新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的最新的路径。因此,我们也要回到中国古人的生活世界来把握儒道两家的美学,从而为阐释中国古典美学探索出一条“回归生活”的新路。在这种视界当中的儒道两家美学,已经基本摆脱了依于“仁”与志于“道”的老路,这恰恰是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然结果。

生活美学,正是未来美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但这种发展并不是囿于中国本土的独创,而已经成为了国际美学界的共同的发展趋向,同时,也折射出这样两种趋势:一个是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问性”转向,东方与西方、西方与西方、东方与东方之间的美学交流日益频繁;另一个则是中国美学已经融入到了全球对话当中,并将在其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而生活美学正是中国本土美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途。

作者:韩少玄

第4篇:军训要带什么

军训,夏令营,军事夏令营,拓展夏令营

成都自强夏令营 咨询热线:028-66550479

军训要带什么

带防晒霜

若不带它,你就要变成阴阳黑白人了。

带水壶、皮扣、卡子。

水壶应该是学校要求带的物品之一,但每次军训都有人忘记带。女生最好把头发盘起来,不然头发粘到脖子上会很难受,用皮扣快速又方便。若女生头上的小头发不听话,则可以用卡子别住,会方便许多。

多带几件衣服、鞋子(内衣、外衣、袜子、外套、运动鞋、拖鞋)

我有一次军训的时候遇上下雨,衣服都湿透了,还好我有带衣服。带运动鞋的确很麻烦,若不想带,那么可以带点香豆或者茶叶,晚上放在鞋子里,第二天拿出来,再穿时会很爽。拖鞋就一般了,用它的次数不算多,就是在晚上的时候,不过穿它的确比穿运动鞋舒服。

带蚊帐、花露水(小瓶装)

防止蚊虫叮咬。就是在自己家里都能被蚊子咬到,何况宿舍呢?万一不幸被咬到,还可以做补救工作。

带一本书

什么书都行。一来可以打发睡前的十几分钟,如果你不想和舍友聊天的话,一本课外书足够了;二来可以帮助睡眠,如果你兴奋的难以入睡,看一本历史书就可以轻松入睡~

带创可帖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多带纸巾

有时在吃饭后,还没来得及洗手教官就整理集合了,所以纸巾一定要随身带。女生要注意带好特殊护理用品,以防万一。

带清凉油、清凉糖、酸奶或酸梅等。

有的同学体质差,站军姿的时候容易晕倒,这时用清凉油涂抹在太阳穴、吃一颗清凉糖可缓解症状。如果有同学反胃、恶心,则可以喝一杯酸奶,或者吃几颗酸梅等,以来缓解症状。 小手电

晚上起来上厕所的时候,不用为找不着衣服、摸不着电灯开关而担心了。

小闹钟

虽然教官会用哨子把大家吹醒,但是若你穿衣梳洗的速度慢的话,可就跟不上了,所以备一个小闹钟,早起10分钟,做到充分的准备。

关针

虽然它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但是如果你穿衣太匆忙而将衣服弄破,一个小小的关针就会起很大的作用了。

塑料袋

你可以把你偷买的零食的包装袋扔在里面,也可以把你弄坏的东西扔在里面,一般来说,2个就足够了。

笔记本和笔

也许你们会搞一个联欢会,也许你们会互相留下电话号码或者QQ号,那么一个笔记本就可以帮你理清你想做的事情了。

第5篇:大学军训必备带什么

(3)军训需要携带的物资:

A.学校发放的物资(此处省略,详细请看上面的附录1)

B.自带物品列表:(下列用品涵盖男女生,请新生自己选择)

人民币(带适量,有钱在身,可以买东西,吃不饱的话还可以买吃的,买饮料等等, 方便很多)

跌打酒,活络油之类的,创可贴(很有用)

牙膏,牙刷,漱口杯,毛巾,水桶,脸盆,

拖鞋,沐浴露,洗发露,洗面奶,花露水(防蚊)

洗衣服用的肥皂,衣架,夹袜子的夹子

皮带(发的军用皮带是要扎在衣服外的,还要自己带多一条去穿裤子用)

闹钟(此项为建议,因为不建议带手机,怕早上起不来的同学可以带)

纸巾(卷纸),一包包的纸巾,湿纸巾

面膜,underwear(带多几件,以防万一),防晒霜(为了防止晒伤)

爽身粉(训练前抹一点,干爽止汗,不推荐带止汗剂)

鞋垫(带多几对,脚才不会累),袜子,(带多几件,以防万一不干)

睡裤,薄外套(晚上睡觉盖,晚上值班也可以用)

背心打底(直接穿军服很不舒服的)

签字笔,白纸,笔记本(写体会和入党申请书要用)

扑克牌(仅供娱乐,会有时间给你们娱乐的.个人不建议带)

背包(登山包,旅行包,能一个包装得完东西就好,拖箱也是好选择,省力不用背嘛)

大学必备品被,床单,枕头,枕套,闹钟,杯子(喝水&刷牙),笔筒,笔,牙刷,牙膏,香皂,肥皂,皂盒

沐浴露,毛巾,搓澡巾,“沐浴花”(能弄出很多泡泡的那个)洗发精,防晒霜(军训必备)镜子,

梳子,洗衣粉,热得快(烧水)花露水,蚊香,手电,订书器,书立(选)纸巾,手纸,台灯,餐具(

饭盒,勺子,筷子,洗洁净《小》)手表,随身听/MP3,笔记本电脑(选),包,常备药,维生素类,

衣服架,夹子,长绳子,纸篓,创可贴,纱布,胶布&胶带,凉席,竹枕(选)热水袋(冬)各种型号电池

拖鞋(室内&水房)袜子,水壶/水瓶,鞋拔子

银行卡(存折放在家较好),证件,暗锁(建议) 几本书(解闷用

提醒一下..报道注册的时候身上多带点米...到时候买保险,办卡等一堆事都要花米的..记的没错的话至少带个500米..

以下供男生参考

1、杯子、牙膏、牙刷、毛巾、洗衣粉、衣架、沐浴露、洗发水

懒得带的话来这里买也可以,反正基本都是用新的

2、小型电吹风

冬天洗头后有用,也可以用来快速烘干衣物

3、剔须刀

不管你以前有没有用过,大学里不用几乎不可能

4、小刀,剪刀

如果没有保护措施,建议来这里买,省得路上出现意外

5、手表

不喜欢戴手表的一般就考试的时候用得到,考试的时候没有手表很恶心

6、风油精或者防蚊水

体积小,效果好,别小看这里的蚊子

7、创可帖、各种药

谁也不能保持不受伤,不生病,安全第一

8、饭盒、勺子、筷子

久了你就明白,除非你能忍受饥饿,不然总有一天要吃泡面

9、内裤

这个要特别强调下,男生一般比较懒,内裤有多少带多少,省得用光了就糗大了

10、塑料袋

有新的拿新的,没新的也带点旧的

11、家里穷的就带点铅笔橡皮什么的,一般的来这里买就可以了。学工图的有套工图工具,里面什么都有,不贵的,有经济能力的可以去买。

12、收音机

考听力要的,家里没有就到这里买好了,不贵的

13、扇子除非你带把电风扇过来,这个太占空间,不推荐。想到电风扇的可以到这里买一个,也不是很贵

14、粘性的挂钩

就是粘在墙上的,一般都会有用

15、应急灯

晚上你肯定要在熄灯后办事的,除非今年学校不熄灯(不是没这可能)

16、科学计算器

各大考试都有用

关于字典,你可以带本英汉的过来,考试时不允许用电子字典,很英文版的考试一般都允许你带字典去的。觉得太重就别带了,要么在这里买一本,要么就考试的时候向别人借就行。

纸巾你带多少肯定会用光的,除非家里这种东西太多了,不然还是到这里买比较好,因为特占空间。

自行车一般人手一辆,你要么早来一天买好,要么就忍个几天迟点买,或者干脆去校外买。否则你会碰到恐怖的长队。

带台式机的人别忘了带驱动程序,螺丝刀,螺丝,省得以后麻烦。特别是基本不懂电脑的兄弟们,记得买电脑时配给你多少东西全带上。

想到这里先写到这,想起什么再补充。

以下供女生参考(特别鸣谢文文同学)

日常生活用品,这个自己清楚自己要用什么的

镜子女生是必须的,尤其是蓝田的MM,因为寝室没有大镜子,不过可以来杭州买

电吹风和梳子对女生的重要性可以比拟剃须刀之于男生。

还有就是买个抱枕,平时会很有用的,像靠靠啊,抱抱什么的,很舒服的说。 遮阳伞,不想黑的MM注意带了,不过这里买也一样,价格不会差多少的。 小台灯,熄灯后学习和卧谈的必备装备。

恩,小拖鞋这个也还是要的,寝室穿拖鞋比较的舒服。

其他一些装饰物,小玩具什么的这里买也是一样

还有提醒的就是,有条件去买个大大的娃娃放床上,很可爱的说^_^,这个还可以替代抱枕的作用哦

暂时就这么多吧,恩,好像我在女生寝室也就发现这些通用的。。。。 女生版的补充,感谢clytemnestra

台灯 床头夹灯 灯管2-3根备用

多用插座 手电筒(5-9电珠即可 另电池若干)

CD WALKMAN (MP3这dd。。。可以配合pc一把拖来。。)

电池 充电器(当然还有手机充电器)

床头扇 原始扇(手摇的内种哈。。)

电吹风

面巾纸(包括随身袋以及100抽盒装-寝室用) 卫生用品

刷子(洗鞋子用) 洗衣粉洗衣皂

洗澡用的香皂、沐浴露、浴球浴刷、洗发水护发素等等。。

护肤霜 护手霜等常备养护用品 有条件的自己再加哈。。

洗面奶 爽肤水、牙膏 牙刷 漱口杯、梳子镜子

毛巾(起码4条洗脸洗澡洗脚等等。。)另外自备(最好了,干净要紧)一条干毛巾抹布(起码3条 抹抹桌子的、洗碗的、备用擦洗的)

晾衣服的架子、夹子数量不定

饭盒(备不时之需)勺子筷子 水杯(有喝牛奶习惯的最好备两个)

修理工具一套(包括剪指甲的剪刀,指甲钳,挖耳勺等等)

小药箱、针线包、润洁常备 缓解眼睛疲劳的

脱毛膏(-__-|||这是我个人的,不在要求内)

伞(两把 遮阳+防雨 用遮阳伞当雨伞 中国人的n大误区之一)

包包(3个起步 上课用1个,另外备两个四处闲逛用)

CD包 含CD(废话了。。)

果盘(芒果不能堆满床啊。。)

零钱罐

水果刀或者其他水果去皮工具(当然牙齿可以自带)

抱枕 大中型玩偶公仔(两个以内)

拖鞋(3双起步 室内室外各一双,洗澡一双)

锁具(表忘了带钥匙啊。。)两把起步,钥匙丢一副在家里

常用书籍 字典类的偶会带英汉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词典(中文必备的。。) 其他杂书

文具就不磨叽了 裁纸刀 钉书机(含针) 手工剪刀(用途n多的) 固体胶双面胶(这些小家什都可以再买的)

立书夹(重要滴。。)

衣服包括常备换洗的,内衣睡衣浴衣什么的视个人情况而定 包括手套围巾耳罩等等

可以考虑到校再置办,只要你不怕撞衫哈。。。

带点防潮的东西,比如干燥剂可以放在放在盛衣服的皮箱里,那边很潮湿的。如果有数码之类的东西,带个小整理箱存放也不错

、洗漱: 1毛巾:三到四条 2香皂和香皂盒,也可以是洗手液 3洗发水4沐浴露、润肤露 5护肤品 6盆、漱口杯 7镜子 8梳子

二、卫生用品: 1卷纸(卫生纸) 2面抽,纸巾 3湿巾 4洗衣粉 5衣架 6洗洁精,刷碗布 7花露水、蚊香、爽身粉 8热水袋 9电插座

三、食品: 根据个人爱好,一般泡面、奶粉、饼干之类的必备

四、餐具: 1饭盒 2水杯 3水壶 4暖瓶 5筷子、勺

五、书: 1英文字典 2几本喜欢的书

六、文具: 1 2B铅笔 2 橡皮 3 台灯(还不知道新校区是否提供台灯,先写上)

七、娱乐(仅供参考,根据各人情况选择): 1电脑 2数码相机 3CDorMP3

八、药品 1泻立停!!!!! 2感冒药 3外伤药 4其他根据自身情况 一定要有!!!晚上可没校医!!!

九、衣物: 1衣服 2内衣睡衣 3建意外地同学,尤其是南方过来的,一定买件羽绒服。 3拖鞋:单棉各一双。

1钱 2理工录取通知 3身份证、个人档案,12张照片,团员证

4寝室柜子的小锁头(建议洗澡也带锁) 5手机、手机充电器、电池 ,以及手机配套的其他组件 6高中校友录和合影,前几周大家卧谈会都说这个,好好怀念一下. 7女生会带一个自己喜欢的熊熊或其他布绒玩具,晚上孤单时很有用啦 8亲人和女男友照片 9良好的心情和友好开放的心态、努力奋斗的决心。这是

[6-G].Focus大哥的嘱托哦。 10闹钟

11雨具:夏天再买吧,

27.指甲钳18.钟 19.吹风机(吹头发吹衣服裤子吹袜子都可以,很有用的)

20.洗面奶等护肤用品 21.洗洁精(用来洗碗和水果) 22.常用药 23.装药的盒子 24.针线包(有GF的男生可以不用带)

32.杀虫剂 33.伞、带自行车的还要准备雨披 34.电池 35.电筒 36.护手霜

37.百洁布或丝瓜瓤(洗碗、洗搪瓷脸盆和杯子,很有用) 38.眼药水(杀菌和消除疲劳) 39.浴巾、浴球、浴帽 40.抹布 41.擦席子的布 42.牛皮筋(可用来扎未吃完的零食等)或者夹子也行 43.密封罐(用来装蜜饯,不喜欢吃的可以不带) 44.咖啡、红茶、绿茶等饮料以及泡咖啡用的勺子 45.洗手液 46.钉子(挂窗头布袋) 47.日记本和记事本 48.夹蚊帐的夹子(平时不用的时候就把蚊帐夹起来,这样看上去干净一点) 49.女生的唇膏等等 50.水果刀 51.花露水、风油精或者清凉油什么的 52.接线板 53.锁 54.塑料绳 55.插座 56.皮带

、 学习用品 1. 笔和笔筒(放寝室里)、笔袋(随身带) 2. 回形针或夹书的夹子 3. 文件夹 4. 英语词典(文曲星) 5. 便条本、N次贴 6. 双面胶,透明胶 7. 一些自己喜欢的书 8. 修正液胶带纸什么的 9. 包(上课的上街的„„)

10. 笔记本和练习本还有草稿本什么的 11. 2B铅笔,橡皮,尺子 12. 荧光笔(划重点)

三、 证件类 1身份证(复印件) 2团员证等证件以及转团关系的资料 3照片 4准考证 5户口本迁移证 6汇款凭据

7家庭情况表 8录取通知书

第6篇:军训作文:军训是多么的美好

萌芽般的初中生活已经结束了,面对战斗般的高中生活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一种超越自我的挑战。为了更好的适应高中生活,我们迎来了战斗前的演习——军训。

在父母的万般叮嘱中我们踏上了军训的旅程。我们的目的地是丰南军事训练基地。一进门,第一种感觉是严肃,谁也不知道迎接我们的会是怎样的训练?我心里也在不停地问自己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吃苦的准备。什么是吃苦?军训中的苦又要怎么吃?然而,当我看见教官的时候,我放松了很多。那是个很和蔼的教官,很爱笑但又不缺少军人气质的教官!安排完一切,已经很晚了,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迎来了充实的军训生活!

为期五天的军训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辛,酸,苦 ,辣和我们永恒的记忆。结束并不意味着句号,而是漫长的高中生活中的一个逗号。需要我们努力的日子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第一天,大家起来地都很早,我迫不及待地穿上了我一直渴望的军服,走在军营里,一种自信、自豪的感觉围绕在我周围。第一项集合站队做早操。吃完早饭后,开始了一天的军训。首先学战军姿、转体等一些基本的东西。训练很枯燥但是我们的训练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苦。教官很善解人意,

我们也很配合,提高做事效率的结果便是换取了更多休息的时间,总的来说训练并不是很苦。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一股很强烈的凝聚力逐渐地来到了我们这个新的集体。

一天下午,我们举行了第一次军训汇报演出,我们一上场便赢得了教官、老师们的掌声。我们的口号喊得出奇的洪亮,当时我心里很激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口号都尽量做到最好。

当宣布结果:高一特1班第二名的时候,除了教官高兴地喊了一句“好”,其他人没有一个人出声。我第一感觉觉得挺好笑也挺为教官感觉尴尬的,但猛然间意识到我们这个集体中的目标是多么的一致,我们的目标都是拿第一,因此没有一个人欢呼,没有一个人为现在的成绩而感到高兴!就这样,我们结束了第一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我们连齐步、正步、变步走。这个阶段更要求人心齐,只有心齐才能步伐齐!休息的时候教官教我们拉歌,喊出我们的气势,唱出我们的自信!就这样七天的军训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在最后的汇报演出中我们给学校,给家长,给教官,更给自己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军训是对你身体的考验,锻炼和提升.在军训中,有人退场也不放松,有人倒下也不放弃.我们不愿当两脚书柜,军训给我们最好的证明机会.五天的军训是漫长也是简短的.说漫长,因为苦和累.说简短,因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克服它.现在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做到了!这是对一切苦和累最和的回报!

军训让我们懂得了,对与一个真正成长的人,学习上的苦和生活中的苦是必不不可少的,既然学习上的苦我们都挺过来了,那么对于生活上的苦,我们都要说,我能!

第7篇:新生军训心得:“是!教官”

那一排的队伍犹如大树般伫立在林荫道上,那一声声口令响亮的回荡在每一个学子心中,“稍息,立正,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口令变了,各排队型也变了,这就是军训,一次有组织性的活动。军训,是一种考验,磨砺,成熟性的活动。

虽然赤日炎炎,可训练场上的同学们个个精神焕发,队伍整整齐齐。军姿一站就是半个小时,虽然每个人的衣服都湿了,但是同学们都坚持了下来,坚决服从命令。许多同学站的都麻木了,手脚不再听使唤,有的同学干脆就席地而坐。军训累不累?军训苦不苦?军训甜不甜?有累!有苦!也有甜!因为军训让我们看到军人的风采,体会到了军人的气质,同时,军训也魔力的我们的意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确如此呀!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经过一天的训练,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军训了6天,人长大了点,吃苦的能力也强了些。我感觉到军训的时间越长,同学们建立起的感情就更深厚,更锻炼了我的能力。 军训,相信经历过或没经历的人,对他的反应都是累,苦。的确,严格的作息时间,长时间的训练,炙热晃眼的太阳……这让我们一向娇生惯养的人来说还真是有点耐不住,但是军训的人除了反应苦累之外,相信还会有另一番感悟,我们四排就是这样!

最后,向我们敬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致以诚挚的问候,向这我们亲爱的教官致以诚挚的感谢。 教官,您辛苦了!!!

第8篇:军训心得:我们是“军人”

军训心得:我们是“军人”

我们从哇哇落地开始,在父母的臂弯下安稳地度过了幼儿园和小学。刚踏入初中时,我们就明白要慢慢地学会独立学习。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已成为高中生,逐渐地离开父母这把保护伞。我们要开始学习独立自主,保护自己以及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跟吃苦耐劳力。所以我们迎来了高一军训。

在军训之前,我根本不明白军训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以为只是轻轻松松的度过五天。可事实却没有如此简单。早上五点五十分的闹钟把在睡梦的我吵醒,这对于我的暑假生物钟是一个极大

的挑战。我慢吞吞的洗漱完毕后便去食堂吃了早饭,随后就到教室报道。在班主任的讲了一些注意事项后我们进入了操场内。校长简单地做了一番溪三中学的介绍。军训教官的指导员向我们讲解了军训的意义后,我们就被分配到的教官带到了训练场地。高教官很严厉,我不经意地在心底滋生出对他的敬畏。

他先教我们站军姿,平时我们不以为然的站立姿势却有着这么大的讲究:腰挺直,手靠紧身体,头抬起,眼睛直视前方……没有一会儿,我们便累的满头大汗,连擦汗都要喊声报告,多严格的规矩。我们时不时的被教官训斥。八九点的太阳火辣辣地,脚底一直向上窜着一股热气,烧得脚底板直疼。那一刻,觉得军人真伟大,居然能在烈日或者严冬下坚持训练两年或者更多年。然后,我们还学习了稍息、立正、报数、跨步跟对阵。一次次机械般重复着,热得累得汗流浃背。

休息的时间终于到了,一些同学连

午饭都懒得吃便回了寝室开始午睡。可休息的时间总是过的飞快,下午集中教室跟教官学唱了《团结就是力量》和《严守纪律歌》。当每个同学有力量的声音参在一起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个刚组成的高一六班有着很强的集体力量。

下午,我们不断地练习向左转、向右转和向后转。由于动作不对,教官有时被我们气得直跳脚,但我们最后还是交出了令教官比较满意的“答卷”。在中间的一次拉歌中,我们感受到了军训当中的乐趣以及团体的力量。五点四十分左右,我们来到食堂前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歌声响彻了整个校园。即使不是很整齐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军训确实在挑战自我,这意味着我们在接下来高中三年的生活里也必将克服自身的缺点,克服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还意味着班级的力量需要班级里每个人的团结。在这五天里,我们是“军人”,就算烈日当头,就算风雨交加我们

也必须坚持下去。就像在未来的高中三年里,我们要像军人一样坚强、刻苦。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到!

第9篇:军训日记: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今天太阳出来了,走了几步就大汗淋漓。

训练的时候汗从两鬓一直往下流,衣服湿透了,裤子也湿透了,太阳明晃晃的挂在天幕上,像是在觉得我们不够累不够热。慢慢的连眼睛里都好像冒出了各种星星。我和另一个同学还是一直在走,从踏步到齐步再到正步,中间还有敬礼,一连很多次和后面的方队都无法配合,弄的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这时候,教官走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休息,说我们走的很好,不用那么着急,还有几天的时间,我们一定可以做到很好的。此时我突然觉得刚才的累热都那么的不值一提,即使前面有再大的困难,我们都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去铲除它们。我从来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不可能完不成的东西,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尽心尽力,一定就会有收获。即使我们没有走到最好,但其间的过程我却受益匪浅,那种感受,不是道听途说就能跟真切的明白的。

是的,无论什么时候,任何东西都无法停止我们前进的脚步。只要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只要我们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那么我们一定可以坚定的走下去。

上一篇:运输经济学名词解释下一篇:2019年电力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