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色电影的思想汇报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汇报与工作报告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工作报告侧重于对于工作内容的汇报,而思想汇报侧重于对于思想层面、价值观层面内容的汇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看红色电影的思想汇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看红色电影的思想汇报

充分发挥红色电影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但是在新的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和时代需要,还容易引起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要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需要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多下功夫,要充分发挥红色电影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 红色电影的发展现状和内涵

近些年,影视创作中一批红色电影如《开天辟地》《红岩》《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宏大革命历史作品,还有《红色恋人》《黄河绝恋》《智取威虎山》等半虚构剧作,在娱乐化的今天掀起了收视热潮,这与红色电影自身所蕴含的内在精神有着直接关系。

(一)红色电影的发展现状

红色电影受到国家大力提倡和支持,代表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再现和反映了新中国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历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纵观中国电影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并没有明显的电影分类,直到1980年后才有了影视中的主旋律、商业片和艺术片分类。

1987年,全国电影制片厂会议上率先提出“弘扬主旋律”的口号,主旋律影片承担着讲述改革开放的主流意识形态责任,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红色电影提法,主要指与革命历史有关的电影。如果回顾一下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主旋律影片,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把革命历史电影,如《开国大典》《三大战役》等建国和建党全景式的“史诗”影片,影片中凸显了伟人们的智慧和能力;第二种是传记人物电影,从《焦裕禄》《孔繁森》等英雄模范人物的传记开始,试图通过人物的执着勤奋和艰苦奋斗再现来感染和激励人们。第三种是红色商业影片,如《红樱桃》《红河谷》《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故事开始采取西方拍摄手法和运作方式,再经过后期艺术加工处理,使观众有了更新鲜的观影体验。

(二)红色电影的内涵

红色电影是根据中国广大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所拍摄的影片,其中有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都是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与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影片中彰显了革命年代和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长征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这里也蕴涵着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等精神,这些精神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实践教育性。红色电影作品还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广泛的群众性,电影本身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激发人们为理想不断奋斗的拼搏精神。红色电影强烈地体现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主流核心价值观,那种特定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崇高信念与精神,对当今青年一代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激励作用。

二、 高校大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浓厚中国特色,有着光荣悠久的历史传统,还有其明显的特点和自身优势,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带来了很大冲击。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多样性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自立、竞争和公平的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但是从整体情况看,当代大学生思想多元化明显;从个体看,部分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无所适从;就思想发展趋势而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利益的多元化,使大学生也开始不断追逐功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日益深入,在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消极因素在部分大学生思想中也开始出现增长趋势。

(二)各种外来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西方社会思潮也不断在我国传播和渗透,西方社会思潮在拓宽大学生国际视野和增强自主意识的同时,也对他们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开始形成价值观多元化,部分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模糊,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当代大学生也有消极影响。近年来日韩文化在中国也广为流行,流行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大学生对日韩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影响了他们学业与身心的健康发展。过分追求娱乐也会诱发道德问题,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始弱化。

(三)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

受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由此导致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出现了很多改变。部分大学生思想上表现为政治冷漠,缺少政治辨别力和判断是非能力;对待学习没有兴趣,过分沉溺于西方文化或者网络世界,对待各种事情都没有积极性,没有任何计划和应对策略;对社会公益事业不关心,缺少同情心和正义感;急功近利心态也特别明显,不愿意脚踏实地做事,目光不够长远,只注重眼前利益。思维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使他们消极应对停滞不前。

三、 红色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要加强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继续发挥已有优势,深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重视红色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电影所彰显出来的保家卫国、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和建设热情,就是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反映了革命先辈和建设者的伟大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这些精神和情怀对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红色电影作品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坚定爱国信念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电影创作以中国现当代社会的发展历史为其主要的参考对象,从思想表达上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毫无疑问,红色电影是可利用的重要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曾多次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国家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广大青年要树立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下苦功夫,求真学问。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红色电影的作用,可以帮助青年学子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可以激励当代大学生不断前进

红色电影本身就是我们党、国家的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史,深入挖掘红色电影中的锐意进取和改革创新等精神财富,能够极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敢于去探索和创造。红色电影是一种优质的教育和教学资源,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财富,利用红色电影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去感知和体验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可增强他们前进的动力。红色电影作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活态媒介,电影作品本身所弘扬的崇高理想和意志品质,对当代的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励志和推动作用。

四、 红色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红色电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特色文化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红色电影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渠道,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运用红色电影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弘扬和发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积极不断探索新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努力体现时代性和增强实效性。红色电影资源作为一种宝贵财富和有效形式,具有感染力强、形式多样和紧跟时代等特点,这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

(二)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红色电影的优势

新的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学生要求和时代发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红色电影的优势,利用红色电影资源传播红色文化思想,从而提高和改善教育和教学效果。结合红色电影进行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专心于课堂教学过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他们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寓教于乐,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开展红色电影主题课例探究,让学生综合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深入到作品本身去真正理解电影的创作意义。在观影结束后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影评活动,教师要做好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分组讨论深入挖掘影片内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影评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高尚情操。教师要善于利用红色电影的自身优势,用各种方式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实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三)多渠道多途径发挥红色电影资源的作用

红色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和充分利用红色电影等红色文化资源,要尽可能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高校可以成立有关红色文化的管理机构,以促进学生思想上的更好交流,可以更有系统地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还可以建立“红色网站”传播红色文化,让红色电影等红色文化成为大学生很容易接触的资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满生机的新生力量;还可以组织红色电影周、红色电影观后感征文活动、红色电影专题讨论会,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的氛围,以加强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力度。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利用红色电影对大学生进行深刻的红色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接触红色文化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

红色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时期应当充分利用红色电影资源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引导当代大学生从红色电影中汲取丰富的文化精华,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罗志峰

第2篇:从电影《洛丽塔》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摘 要】电影《洛丽塔》自始至终贯穿着悲剧的色彩,这是一部永恒的悲剧之作,是引人深思和发人深省的。悲剧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电影中主要人物亨伯特和洛丽塔受到当时美国教育体制,即杜威提倡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忽略了道德教育,没能让学生掌握科学分辨事物好坏的办法。杜威的思想对电影中主人公还有美国的教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关键词】原因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多维视域下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14JK1227)、校级项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关照下的地方院校大学生英语输入质量研究”(13SKYB006)、校级教改项目“创建高校多模态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新模式研究”(JG2013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 言

电影《洛丽塔》改编自俄裔美籍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同名小说《洛丽塔》。纳博科夫被誉为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诗人、文体家等,他以一个虚幻的故事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其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使我们一边憎恨这本书的作者,一边又为这本书神思恍惚,这有多么神奇!”[1]小说于1955年出版,出版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对小说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即使这样,也不能阻挡公众对该小说的喜爱。

电影及其主要情节

小说《洛丽塔》先后两次被拍成电影,首次是1962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执导,詹姆斯·梅森、谢利·温特斯、苏·莱恩等主演;第二次是1997年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杰瑞米·艾恩斯、梅兰尼·格里菲斯、弗兰克·兰格拉、多米尼克·斯万等主演,影片名又被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1997版的电影“被认为比原版更忠实于纳博科夫的原著,更容易被现代观众所接受。”[2]1997版的电影更接近原著,更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把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暧昧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本文主要从1997版电影《洛丽塔》来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从法国移民到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他在大学教授法文。在他少年时期,和一位名叫安娜贝尔的14岁少女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最后,由于安娜贝尔患伤寒而亡,这段恋情也就无疾而终了。亨伯特经受失去初恋女友的痛苦,这段经历也造就了他的恋童癖,尤其是对9到14岁少女的迷恋。后来,他碰巧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由于少年时期痛失初恋女友,青春少女对他有着一股魔法般的吸引力,让他无法抗拒,他很快就迷恋上了夏洛特年仅12岁的女儿洛丽塔。为了能够和洛丽塔在一起,弥补少年时期的遗憾,他娶了洛丽塔的妈妈夏洛特为妻,成为了洛丽塔的继父。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掩饰他对洛丽塔的痴迷,他把他的痴迷用日记记录下来。有一段这样写道:“洛丽塔,你是照亮我生命的光芒,点燃我情欲的火把,我的罪恶,我的灵魂。”[3]但不幸的是,夏洛特发现了丈夫对自己的不忠和对自己女儿的迷恋。她十分生气,想通过书信表达她的愤怒,却在寄信的途中不幸被撞死。此后,洛丽塔就和亨伯特生活在一起,并发生了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洛丽塔开始讨厌亨伯特,直到最后离开了他。亨伯特又一次失去了生命中的光芒,他极度悲伤和绝望。直到三年后,亨伯特收到了洛丽塔的来信,从信中得知她已经结婚并怀有身孕。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跟自己走,却遭到了拒绝。于是,亨伯特找到了当时诱拐洛丽塔的男孩奎迪,并用枪杀死了他。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发展

约翰·杜威(1859-1952年)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我们怎样思维》《儿童与课程》《经验与教育》等。

1.形成背景

19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空前活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时期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从法律上彻底废除了奴隶制,解放了劳动力,国家相对稳定,为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渴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出现。此外,这一时期美国鼓励移民,实施一系列吸引和鼓励大量移民移入美国的政策,“1861年到1910年间,约有2300万移民进入美国,美国人口因此迅速增长,1910年人口已达到9200万。”[4]随着大量移民涌入美国,这些外来移民大多数是来自东欧、南欧和西欧的居民。移民的到来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移民大多数都是农民、工人,文化程度不高,要想同化这些移民,让他们认可并接受美国的文化,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2.主要内容

⑴教育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有三个方面,那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新组织。

首先,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5]由此可见,他反对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主张教育就应该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学习,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此外,他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主舌的一种形式……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6]这明确指出,学校即社会是教育即生活的继承和延伸,学校教育既不能脱离生活,也不能脱离社会,应当相互结合,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其次,他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生长就是学生的生长和发展,“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真正的教育除了更多的生长之外,其他的都居于从属地位。”[7]由此可见,他所提倡的教育即生长中的生长不仅指孩子智力的成长,而且也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

最后,他重视经验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要积累经验,从经验中学习知识,他认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组或改造。”[8]他认为教育和经验两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育来源于经验,教育是经验的发展过程。如果教育的发展脱离了经验,那么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了意义。

⑵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并没有目的,反对外界强加一定的教育目的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自由,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杜威的无目的论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目的,他强调家长、教师等不应给学生强加一定的目的,这样做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⑶教学过程

杜威强调,知识的获得必须从生活过程中得到,主张从做中学,反对传统的以书本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到最终自己解决问题。此外,他还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兴趣等,鼓励学生自由、个性发展。

总之,作为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杜威提倡改变教育现状,认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强调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重视从做中学,强调实验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尤其重视生活和经验,他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是生活和经验的发展和延续,如果教育脱离了生活和经验,教育也就不复存在。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1.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的影响

杜威所提倡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其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着其可取之处。他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教材及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他认为,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应该是和家庭一样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和社会、学校、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融于其中。这也就是他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教育和社会不能相脱节,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他提倡的学校应该建成家庭式的,集家庭、社区功能于一体,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他指出,学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他们的需求,鼓励个性、全面发展。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专业素质要过硬,而且还要熟悉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这样才能引导孩子更全面、健康的发展。

2.对电影中人物的影响(洛丽塔、亨伯特)

一个人的成长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主人公亨伯特自幼缺少母爱,因此在对待女性问题上和其他人有着很大的差异。后来,他的父亲由于忙于工作,没能重视对亨伯特的教育。洛丽塔和亨伯特有着相似之处,从小缺少父爱,虽然有母亲陪在身边,但母亲对其关心不够。

亨伯特的父亲对其关爱不够,使亨伯特对于青春期的性教育没有清楚的认识,当他遇到安娜贝尔时,就把她当作初恋。然而,当她最后不幸去世后,给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和挥之不去的阴影。后来,当他租房时,遇到了洛丽塔,这个从小缺少父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女孩,他就被她给迷住了。而洛丽塔则多多少少对亨伯特有些恋父情结,后来两人就生活在一起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倡导教育即生活,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这也就造成了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悲剧。如,当时美国的学校会在学校放暑假时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洛丽塔就被母亲送去参加。事实上,学校并没有严厉要求学生,因此才有了洛丽塔失去贞洁。教育即生活,教育应从生活中出发,但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应当有一些原则是不可逾越的,要不然就没有了道德界限,最终酿成悲剧。

结束语

总之,电影《洛丽塔》不论是从亨伯特还是从洛丽塔来讲都是一个悲剧,悲剧的阴影贯穿电影的始终。电影通过对主要人物悲剧命运的刻画,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当时人们的思想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很少重视道德教育,这也是导致洛丽塔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因为如此,其警醒着父母、教师认真反思应如何正确引导当代青少年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 译,译林出版社,2000,3。

[2]周黎明、梁良:《西片碟中谍(英语片)》,花城出版社,2004,第12页。

[3]Vladimir and Nabokov,Lolita(New York:Random House Inc,1997),p.3.

[4]杜威:《哲学的改造》,胡适 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第30页。

[5]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王承绪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第49页。

[6]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彭正梅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第42页。

[7]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王承绪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第45页。

[8]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彭正梅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第50页。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渭南

作者:李军胜

第3篇:新时代红色电影的经典再造

【摘要】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红色电影所传承的奋斗精神一直没变。红色电影还是要回归到其精神内核上去,回到奋斗精神上去,回到火热现实中去,回到人性内涵上去,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融入世界,探寻出一条再造红色电影经典的新途径。

【关键词】红色电影 经典 文化

红色经典电影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分,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鲜明的风格与特征,其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是,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和多元文化的兴起,红色电影正逐步落入被淡化或被边缘化的境地。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红色经典电影中汲取营养,获得前行的动力、奋斗的勇气和创新的力量。

红色电影能否再续昔日辉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催生了一大批红色经典电影。《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渡江侦察记》《上甘岭》《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一批优秀影片拍出,这些洋溢着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质的影片,深深扎根于艰苦卓绝又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实践,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理解历史、走近英雄的精神需求,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建设国家的自豪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已成长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谁的脑海里没有红色经典电影的记忆?谁又能排除那些银幕英雄所带来的精神力量?有时是一种大无畏的气概,有时是一种奋不顾身的雄姿,有时是一个坚定而果敢的眼神,这些银幕的“种子”悄悄地内化为他们精神结构的一部分,成为他们面临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时不低头、不屈服、向前行的力量鼓舞。然而,当前,红色电影能否再续昔日辉煌?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追问两个问题,一是红色文化的土壤是否依然存在?二是如果存在,红色电影该如何续拍?

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率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红色文化的土壤仍然存在。中国的历史不同于任何外国的历史,1840年以来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屈辱、救亡、抗争、建设和崛起的发展史,只要这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没有逆转,中华民族就永远需要奋斗精神和创新勇气。这就是红色文化的天然基因,它深刻地表征着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历史的时代精神。我们会从其它文明汲取进步的养料,但我们注定不会成为其它文明,自然也不必羞于不能成为其它文明,因为我们的历史决定了我们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事实和背景基础之上,我们再来讨论红色电影如何续拍的问题。历史也许会有某些相似,但是绝对不会重复。昨天打动我们的故事,今天不一定会打动我们;打动昨天的青少年的,不一定会打动今天的青少年。因为时代变了,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变。红色电影能否被成功续拍,就取决于对上述变与不变的理解与把握,而且还必须通过电影媒介的手段来理解与把握。墨守于不变或固执于变的拍摄,都不可能获得成功。今天,即使我们拍出一模一样的《林海雪原》,可能不仅得不到观众的青睐,反而会遭到观众的“吐糟”。正如我们可以接受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器,但我们无法接受当今复制出来的青铜器。

奋斗与创新是红色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基因。红色电影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从1949年到1965年,是红色电影为英雄树碑立传的十七年(《赵一曼》《董存瑞》《烈火中永生》《永不消逝的电波》),讴歌与崇拜英雄是时代的强音;1966年到1976年,是红色电影迷失的十年,英雄成了一个符号(《智取威虎山》《沙家滨》《红色娘子军》);1977年到1991年,是红色电影反思、寻找的十五年(《高山下的花环》《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开国大典》);1992年到2000年,红色电影将英雄从神坛拉回到现实和人间(《长征》《集结号》《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樱桃》《鬼子来了》),原来英雄就是从普通人中走出来的人;从2001年至今,红色电影中的英雄又有新变化,他们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也属于世界(《战狼2》《红海行动》)。

纵观红色电影的发展历程,红色电影始终受到特定时代的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也经历了几次明显的转变。也就是说,英雄的形象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始终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新的嬗变。由对人物外部世界的描摹转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电影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摆脱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完成了电影创作的国家主体、人民主体向个体主体让渡的转变。但不管如何转变,红色电影所传承的奋斗精神一直没变,红色电影以创新来维系奋斗的主题一直没变。

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发展语境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电影大体上出现了两种重要分化,一种是好莱坞电影,一种是欧洲电影包括东欧电影。如果从电影精神层面来讲,好莱坞电影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这种重商主义的电影,绝不是不要艺术的,以基于对观众欣赏心理的准确把握为创作指南,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又通过高科技手段强化了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特性,涌现出一大批意识形态色彩固化却极具票房竞争力的电影。另一种是欧洲电影,其精神特性是颓废的、悲观的、向下的。这种电影是建构在个人化、主观化的感受与体验基础之上的,旨在探索人类丰富、复杂而幽微的内心世界。不能简单地说,精神颓废的电影必然带给我们颓废的感受,正如审丑也同样是审美一样,欣赏《变形记》并不会变成一只甲壳虫。美国电影文化与欧洲电影文化已出现重大的分野,两者之间的高下优劣并不宜作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判断,但美国和欧洲的电影,无疑深刻地揭示或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处境和精神困境。这就是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发展语境。

世界已高度一体化,日益开放的中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中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中的一部分。红色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在世界电影的大格局中同样面临着重大抉择,这在相当程度体现在电影精神状态或价值取向上,而电影的精神状态或价值取向又制约着电影的情感基调、美学风格和艺术形式。那么,红色电影需要什么样的电影精神?首先,红色电影要融入到世界电影的格局中去,不能盲目地画地为狱。其次,一方面我们要融入世界电影文化,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持中国电影文化的独特性。中国电影不必是好莱坞式的,当然也不必是欧洲式的,体现在精神层面,我们可以将好莱坞“向上”式的,和欧洲“向下”式的风格结合起来,既有欧洲电影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又有美国电影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种精神上的辩证运动刚好是中国人民当下生存狀态的真实写照,可以准确地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在世界变局中的发展,以及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熟悉欧洲电影的观众会嘲笑好莱坞电影的肤浅,诚然,欧洲电影在揭示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上,登临了电影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以致电影可以代表人类文明分享与哲学和文学同样的荣光。但这个方向并不必然是中国电影的方向,因为欧洲电影的总体精神如前文所述是颓废的、悲观的和向下的,我们不能一味为讨观众的欢喜而拍类似的电影。不能为了在欧洲三大电影节获奖而拍电影,在电影里制造伪民俗或假民俗,或者特意将镜头聚焦于所谓中国的落后与阴暗。中国有没有落后与阴暗的东西,当然有,能不能拍,当然能拍。同样的,还有一类电影,只拍正面的,容不下一点弱点或缺点,将一个人物变成优点的集合体,这种反马尔库塞的“单面人”不是人,是符号化的神。单一视角或侧面,都不足以描绘出中国社会演变的复杂性和深刻度。一朵浪花就是一朵浪花,可大海却由亿万朵浪花汇合而成。中国电影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电影史诗,红色电影自身携带着民族的奋斗精神,同时勇于直面历史的重负、现实的苦厄以及人性的深邃,红色电影将因由此而形成的昂扬且凝重的风格而彪炳史册。

讓更多年轻人理解、尊重并欣赏红色电影

对于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电影在他们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红色电影由于它特有的文化基因,对帮助年轻人架构他们健康的、积极的、拼搏的人生观是极好的鲜活教材。要让他们知道,为着他人而活,比光为着自己而活更有价值和意义;让他们知道,国家破了,小家也就不存在了;让他们知道,人为着自己的理想,可以接受各种考验;让他们知道,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无数志士仁人追求的梦想,现在这个神圣的使命落在他们肩上了……然而,这些正确的大道理,五六十年代的人就是这么接受过来的,可对于“90后”“00后”的年轻人,如果不是强制性或命令式的,他们能接受吗?

每一代人都是在特定时代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不能超越时代或在另一个时代生长。以某一时代的思想和观念来指摘另一时代是不切实际的。在这个价值多元和选择多元的时代里,能否让更多的年轻人理解、尊重并且欣赏红色文化,就成为摆在电影工作者面前迫切而重大的课题。红色电影创作者必须懂得年轻人,了解他们的喜好、趣味、习惯、环境、压力和解压方式。不懂年轻人,也就谈不上懂电影。现在的年轻人,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心灵自由。他们比他们的父辈具有更强的雄心、求知欲和对成功的渴望。他们不讳言自己对科技、物质和财富的大胆追求,他们追星、追名牌、吃美食,他们手机不离手,或在快餐视频中消磨时光。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理想,只能说他们没有红色电影中的理想;不能说他们过得很空虚,其实他们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很充实。难道我们可以说他们没有精神追求吗?可没有物质基础附丽的精神到头来只是空想。

近十年来,红色电影确实在想方设法接近年轻人,然而我们只注意吸引年轻人,但没有注意引导年轻人。年轻人不是喜欢明星吗?《建国大业》可谓全明星阵容。年轻人不是喜欢“小鲜肉”吗?《建军大业》就启用了大量“小鲜肉”扮演军人。年轻人不是喜欢娱乐化吗?《智取威虎山》就被翻拍成了香港动作片。这些举措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比如全明星阵容固然能吸引年轻人,可看电影成了一次明星的辨脸游戏;“小鲜肉”固然是年轻人审美时尚化的表现,可军队毕竟不是选美也用不着选美;动作片虽紧张激烈,但可导致游戏化和娱乐化,过度使用会掏空影片的内涵,等等。近年来的红色电影已由创作转变为制作,资本对机会的敏锐如同对金钱的敏锐一样,制作人更加关注一部“大片”的构成元素,将各种元素分解成一个个制作要素,以大数据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年轻观众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剧透与否已演变成一种市场营销策略,幕后的资本盯住从创意到发行的各主要元素,最后赚得盆满钵满就万事大吉了。电影成了一件商品,谁会询问一件商品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

当红色电影成为商品被消费时,所谓的“红色”就荡然无存了。好莱坞电影并非世界电影发展的唯一道路,可近年来一些中国电影似乎跟好莱坞较上了劲,包括个别红色“大片”越来越像好莱坞电影了。换掉它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结构、情节、人物、动作、高潮的设置上与好莱坞电影高度趋同,虽然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在文化上已彻底输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创造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奇迹,各行各业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可我们的电影根本无力去反映我们身边如火如荼的现实,这正是红色电影创造着力之处。总之,红色电影还是要回归到其精神内核上去,回到奋斗精神上去,回到火热现实中去,回到人性内涵上去,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融入世界,探寻出一条再造红色电影经典的新途径。

(作者为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作者:彭万荣

第4篇:“看红色电影,忆祖国发展”

一、活动内容: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 90周年, 中国人民从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 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的伟大成就, 追忆这几十年来我国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景仰革命先辈英勇顽强的精神, 我们根据实际 情况找寻了一些历史题材影片向班级同学进行展播。 播放影片: 《战狼2》 、 《红海行动》 、《建党伟业》 等进行酌情而定。

二、活动目的: 此次开展“看红色电影,忆峥嵘岁月”活动,目的在于通过革命 历史题材影片的形式再现历史,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时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为此, 我班举行班级同学观看以红色革命故事或改革开放题材的影视作品, 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的同时, 深化革命传统教育,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三、活动对象: 常发1631班全体

四、活动安排: 1. 时间、地点安排: 时间:暂定 地点:暂定 2. 会场布置安排: 1)申请多媒体教室。

2)常发1631班所有成员提前 15分钟到达多媒体教室。 3. 流程设置: 14:15 要求常发1631班班级人员全部到场 14:30 电影播放正式开始 活动进行中的要求: 同学们保持会场安静,秩序井然,保持会场卫生清洁。观看结束:班级同学发表感悟,拍照留念。并有序退场。主要负责人成员留下,对会场进行 恢复以及完成卫生打扫工作, 关闭好多媒体设备, 关门关灯后方能离 场。

五、注意事项:

1、 多媒体教室一定要提前申请到位, 如若出现意外情况, 提前说明。

2、 对于多媒体设备如果事先发现问题可以向管理者提出申请换一个教室,

3、 放映过程中如若有人出现有意破坏会场秩序, 制造骚乱, 起哄的现象,及时劝告与制止。

第5篇:看红色电影心得体会

我读了一个经典的红色电影,我想总结他们的感觉和感觉。

在毛主席时代,战争无处不在,天空中的炸弹的气味,以及许多勇敢的士兵也牺牲了,那时候的孩子们,不能安心自己喜欢的学校上学,大多数学校可以是孩子们那些富人,甚至吃几口米是问题,那些日本无处不在和我们中国人民反对,仿佛上一代日本人百万美元像金一样,还要抢食物,我们中国人也是日本人说的是一个懦夫,我觉得日本人不会在天痒痒数十只手,真的太糟糕了。

第6篇:看红色电影心得体会

我看了一部经典的红色电影,我要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毛主席那个年代,处处都有战争,天空中都有炸弹的气味,并且许多勇敢的战士也牺牲,那个时候的小孩子,也不能安心的自己喜爱的学校上学,能上学的大多数都是那些富贵人家的小孩,甚至连吃几口饭都是问题,那些日本人处处和我们中国人作对,好像上辈子欠日本人几百万美金似的,还来抢的食物,我们中国人还被日本人说是懦夫,我觉得日本人一天不杀几十个人手就痒,真是太坏了。

那里有战争,那里就会贫穷,那里就会落后,战争就像是人类的坟墓,但是在抗战的时候,也出了不少英雄好汉,比如:黄继光、刘胡兰等,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的五星红旗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染成的,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想想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凄惨,现在的想想以前的日子是多么的凄惨,现在的日子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贵州省册亨县者楼镇实验小学五年级:岑星颖

第7篇:党支部看红色电影活动总结

增强觉悟,重温经典

--组织观看电影《建党伟业》活动总结

活动共分三个部分:

1、背景介绍:。放映电影前,进行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弘扬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党员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

2、重温经典: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放映相关题材经典电影,让广大党员在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仰慕英雄的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增强大家的爱国、爱党激情。通过学习先辈党员的事迹,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

3、组织讨论:组织支部讨论,开展“铭记历史把握青春,争先创优敢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加深活动影响,进一步树立发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精神。

通过影片观赏教育,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党员集体意识,培养党员的集体荣誉感;引领党员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做时代先锋、为党旗添彩;提高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在学习中刻苦努力,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回顾中国共产党血色的奋斗历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响应反腐倡廉工作,教育大学生党员同志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党员同志们忧国忧民和爱国爱党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坚定为共产主义奉献终身的奋斗决心。

第8篇:“看红色电影,忆峥嵘岁月”主题团日

活动策划

一、活动名称

看红色电影,忆峥嵘岁月

二、活动背景

百年辛亥

缅怀革命志士,弘扬人文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辛亥革命离开现在已快100周年了。岁月更迭,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为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本支部特此举办看一部红色电影的主题团日活动,旨在通过观看红色电影,回忆峥嵘岁月,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激励青年学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三、活动目的

1、在团支部内唱响时代主旋律,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

2、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情操和团队意识,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营造一个活跃积极的班级气氛,增强我们支部的集体荣誉感。

3、,使同学们在观看红色电影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融入感恩的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力量、拼搏终身。

4、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敢闯、敢干、敢试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四、活动时间

XX年10月27日12:30——14:30

五、活动地点

景德楼201教室

六、活动参与人员

XX级思想政治教育团支全体同学

七、活动流程

1、主持人主持活动,致开场词,介绍活动流程,说明活动形式;

2、观看电影;

3、团支书对此次活动做总结;

4、有请嘉宾讲话;

、主持人结束活动。

八、活动可行性分析

组织观看电影,活动形式比较新颖,同学们都能到场观看,活动可行。

九、经费预算

十、活动准备

1、在活动进行之前将电影下载好,做好准备

2、邀请嘉宾,申请好教室

一、注意事项

1、做好前期宣传工作。

2、活动通知到位,保证出勤率。

二、人员安排

主持人:韩xx

相:柳xx

录:谭xx

宾:院团委副书记邓xx学姐、辅导员张xx老师

XX级思想政治教育团支部

XX年10月20日

第9篇:微电影创作与红色微电影的传播研究

[摘要]微电影创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将微电影与红色主题进行融合形成红色微电影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意义,而加强对微电影创作与红色微电影传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价值。文章主要对微电影创作的相关要素与内容进行了阐述,基于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红色微电影的传播模式与手段。

[关键词]微电影创作 红色微电影 传播研究

微电影就是微型的电影,是一种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影片,时间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适合在移动状态或者在空闲时间中观看,其具有“微时”、“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的特征。而微电影的内容繁多,其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工艺教育等不同主题内容,可以通过短片视频的方式呈现,也可以通过剧集的方式播放、将微电影与红色主题进行融合,就是以弘扬民族情怀以及爱国精神为主要目的电影题材。

1.微电影创作流程

微电影的创作主要包括了项目策划、组织创作团队、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作品发布等流程,其主体如下:

1.1项目策划

创作者综合自己的想法,撰写剧本、撰写分镜头脚本、选演员及视镜、选景、规划拍摄时间、内容、计划以及在拍摄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应对计划的策划书。确定拍摄的内容、要求、精度、时间以及预算等内容。

1.2组织创作团队

就要创作者基于策划书,对专业人才进行组织招募,综合实际状况对其进行训练,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责任与义务。

1.3现场拍摄

现场拍摄就是在项目策划基础之上,按照拍摄计划进行影片拍摄,准备好摄影摄像器材、服装、道具及布景工作,做好拍摄时现场灯光、录音、场记工作。

1.4后期制作

在拍摄完成之后要进行后期的制作,主要就是通过初剪、精剪、配音、配乐、特效包装、调色、字幕等进行有效处理,经过一系列的工序,让影片达到预期效果。

1.5作品发布

多数的作品都是上传视频网站,而一些精品微电影可以通过电影发行公司进行排期上映。

2.微电影的多元化传播

众所周知,微电影的特性是多元化,纯电影艺术,植入产品广告,广告场所,自我欣赏,记录真实。就通信手段而言,它也是多渠道、网络、手机、电视、微信……在电视上播放缩微胶片的性能或质量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就微电影而言,它的创作目标是瞄准网络,尤其是情节的1到2分钟情节。广告被成功地植入了情节中,并且可以在网络上被广泛地观看和转发。电视台当然不会播放这样的微电影,但不能说在互联网上播放的微型电影的质量要比电视上播放的微型电影的质量要低。事实上,在正常情况下,故事片确实在拍摄,很难拍摄巧妙地将产品广告插入情节中的微型电影。就拍摄经费而言,差距是非常大的。以30分钟的电影为例,一般情节是20-60万;要植入的情节至少有100万个,而且创作要比一般情节难得多。

为了满足微电影的电视播放,平均播放时间约为30分钟,不少于20分钟。在国际上,30分钟电影通常被称为短片,微型电影在20分钟以下。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在10分钟或甚至少于5分钟的时间内定义微电影。一些电影节在3分钟内定义了网络微电影。在韩国,有一部3分钟的微型电影叫“感恩节”,它被翻译成不同的词。它已经在网络和微信传输中达到数亿次。我们能认为这样一部微型电影并不像电视广播的影响那么大吗?缩微胶片的最终目的地必须是互联网,而不是电视。自微信问世以来,国内外已经出现了多个电影节,其中包括“分钟”缩微胶片大赛。因此,微电影创作应了解微电影的广泛使用,了解微电影的多重传播,了解微型电影的终极属性。

当然,我也看到红火微电影能给电视台带来一定的收视率,也会给广大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欣赏。因此,笔者不否认电视剧的微型电影爱好者的创作。然而,由于微型电影可以作为宣传工具,它也可以作为一种产品推广艺术,并且可以是一种“自娱自恋”的玩物,它也可以是“放气”“监督”的经验证据,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经历的记录。我们不必关注微电影创作成就的“广播”。毕竟微电影的功能是多用途的,传播更是多元化的。

3.红色微电影的传播现状分析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迁,而社会公众对于微电影也较为关注,一些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及网络视频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也逐渐的进行了红色微电影的拍摄以及传播。

2.1传播红色革命精神

红色微电影的本质就是以红色为主要题材,通过对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的传承为主要理念,进行文化的传播。而红色文化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系统以及文化生产方式,无疑给人们的情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红色微电影不仅仅是将革命性以及政治性进行统一融合,其也凝聚人们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与情感,蕴含着人们对特殊历史时期的情感与价值理念,是一种珍贵的历史记忆。而在党的十九大的精神与纲领的引导之下,人们对于培育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挖掘民族情感以及文化价值、在复兴梦的引领之下,倡导培育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红色微电影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的宣扬,通过用各种红色记忆挖掘内心的情感,让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不忘初心,追求信仰,这是一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度诠释。

红色微电影的内容相对的较为广泛,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不同内容,对抗日战争、解放真正、辛亥革命、革命烈士等进行了演绎,挖掘其内在的价值与精神。例如,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新华社通过《红色气质》红色微电影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在整个微电影中通过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法,将历史照片与三维特效进行融合,对我党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进行了展示,揭示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以及追求。

2.2创作主体范围相对狭窄

在整体上来说,红色微电影相对与其他类型的电影题材来说,内容相对较为狭隘,主要的创作团体主要为政府机构、大学生以及独立导演制片人。而其中政府部门是红色微电影的主要创作内容。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中共永定区委宣传部以及组织部就创作了一部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微电影――《血脉》,通过对红色交通线的革命历史为主线,生动的反映了永定老区人民为了革命为进行了殊死搏斗,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信仰。这种通过政府机关单位制作的电影是在国家主流意识的引导之下,进行思想意识传播以及精神建设、文化构建的有效模式与手段。

而通过在校大学生以及独立导演制作人创作的红色微电影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湖北工业大学青佑之光实践团队拍摄的红色微电影《一人一井冈》,通过实地调查与拍摄制作,进行校园推广,是红色革命文化?鞑サ闹饕?方式。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作红色为微电影可以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思想品质,在实践中了解革命历史,进而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与内涵。

同时,在一些微电影网站上也有部分红色微电影,但是整体数量相对较少,不通过搜索几乎无法发现,这种状况是不利于红色微电影的传播与发展的。

2.3目标受众定位相对较为单一

在整体上来说,我国的红色微电影的受众较为单一狭窄。多数的红色微电影因为内容的影响,导致其主要的受众多为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对于这些微电影缺乏兴趣,而一些微电影在拍摄过程中缺乏实践、内容空洞浮夸也无法满足青少年群体的审美需求。

多数的微电影主要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网络是主要的群体。而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无法深入理解,这样就导致了其传播困难的问题。多数的红色微电影都是以革命、历史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英雄事迹的讲述,通过富有传奇色彩的清洁设置可以加强对青少年的吸引,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以及崇拜英雄的思想。对此,微电影要想通过红色为主体加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必须要保障制作精良、内容题材富有意义,要拓展目标定位,加强宣传。

3.红色微电影的创作方法

3.1政策倾斜,适当的资助

在红色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作为中坚力量的学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给电影的拍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以及以红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点,可以综合具体状况适当的给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相关政府机关要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优势,给学生的创作提供便捷,构建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高校必须要给学生一定的支持,要积极鼓励学生创作,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专业指导;而一些以红色为主体的博物馆、旅游景点等要为红色微电影的拍摄提供适当的场地以及各种资源支持与帮助。

3.2整合媒体资源,梳理营销意识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多数的红色微电影均缺乏完善的新媒体营销意识。在媒体融合阶段,要想拓展影响力,必须要整合各种媒体资源,通过视频玩网站、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方式进行微电影的宣传。对此,可以通过对各种直播网站、APP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对各种红色微电影的宣传,让人们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红色微电影。

在网络时代,网民的主要群体就是中青年群体,而手机网民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多数的网民会利用碎片时间应用各种技术设备,而红色微电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各种视频网站进行合作,利用社交网站的传播优势,通过微博宣传、微信推广,利用各种方式与手段进行传播。

同时,在微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也是适当的利用名人效应。通过对知名的演员以及导演自身的名人效应,加强对红色微电影的宣传。在现阶段,虽然名人参与红色微电影相对较少,但是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对此,要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名人效益加强对微电影的宣传,让人们认同微电影,了解微电影;当然,也必须要重视微电影自身的质量与水平,一部微电影如果粗制滥造,即便是其应用了再多的名人,也不会获得公众的认可;而微电影制作精良在加上名人效应势必就会在根本上增强其知名度,进而提升宣传效果。

3.3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红色微电影要想发展必须要整合社会资源,要加强与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推动其共同发展。红色微电影因为自身内容的特殊性,政府机构必须要在政策手段、资金费用以及宣传上基于一定的支持;而一些红色旅游景点也要配合微电影的拍摄,这样不仅仅可以提升微电影的拍摄质量,也会增加旅游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而红色微电影在宣传过程中整合各种资源,可以提升其知名度以及影响力,要综合具体的剧情状况,巧妙的融合各种社会资源,进而做到互利双赢。在微电影《红色气质》的拍摄过程中,在电影中的各种图片素材都是来自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通过与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合作,不仅仅提升了微电影的拍摄效果与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知名度。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是现阶段全世界馆藏量最大且内容较为繁多的照片档案馆之一,其收集了最在1892年以来的各种历史影像,是我国馆藏量最大的照片档案馆。在《红色气质》中通过对一张张照片、一组组群像的定格,打开了中国发展的近代史册;通过对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左权、彭雪枫、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等等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的展示,充分的展示了这些共产党人的与众不同的“红色气质”。在《红色气质》中将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欢聚一堂,通过三维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通过鲜活的故事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受到中国红色信仰的渲染与影响。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微电影行业逐渐呈现了“微电影+”的全新发展形态与模式,通过网络大电影的形式拓展了内容。而将“微电影+”与红色教育进行融合,利用红色微电影形式进行文化的宣传与引导,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在红色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而要想解决此种问题就必须要整合资源,拓展内容,不断的诠释、创新微电影的内容,通过政策倾斜、整合媒体资源,树立营销意识、主义、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等方式不断的提升红色微电影传播的质量与效果,进而凸显其社会价值,这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上一篇:大学生晚自习总结下一篇:计算机制图实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