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

2023-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

生物节律曲线教案教案

课题: 人体生物节律曲线

教学目的:

一、了解生物节律曲线的的产生;

二、解读生物节律曲线图;

三、测定人体的生物节律;

四、生物节律曲线对安全生产的起到的作用。

讲课方式:讲授法 讲课时间:二十分钟

重点难点:测定人体的生物节律 教学进程: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有时体力充沛,情绪饱满,精神焕发;而有时却又感到浑身疲乏,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迥然不同的两种情况是怎么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的呢?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表明:对人的自我感觉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是——体力、情绪和智力,而且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到离开世界为止,这个规律自始至终不会有丝毫变化,不受任何后天影响,这个规律就是人的“生物节律”,又称为的“生物三节律”,即:“体力节律、情绪节律、智力节律”。

三节律的时期:

20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费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病人因头痛、精神疲倦等,每隔固定的天数就来就诊一次,后来他们总结出:人的体力状况变化是以23天为周期的,人的情绪状况变化是以28天为周期的,20多年后,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教授太尔其尔又根据总结自己学生的智力变化情况,总结出:人的智力状况变化是以33天为周期的;后来经过一些学者反复试验得出:人的“体力状况、情绪状况、智力状况”按正弦曲线规律变化,利用正弦曲线绘制出每个人的周期变化图形,称之为生物节律曲线。人的“生物三节律”中,可分为“高潮期”、“低潮期”、“临界点”、“临界期”。

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

各阶段现象:

人处于正半周期为节律的高潮期,高潮期内人的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

人处于负半周期为节律的低潮期,低潮期内人的心情不佳,容易疲劳、健忘,工作效率低;

正弦曲线与横轴交点这一天称为“临界点”,三节律的3个临界点互不重叠称为单临界点;2个临界点重叠称“双临界点”;3个临界点重叠称“三临界点”;

临界点及前后一天为临界期,三节律同时在负半周期重叠的日子,也称为“临界期”;在临界点及临界期内,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极不稳定,做事非常容易出现失误。

生物节律的应用实例

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在涉及偶然事故所引起的死亡报告中指出,事故的肇事者约有60%是发生在“临界期”。例如近年发生的13起飞机坠落事故,其中10起归咎于驾驶员的差错,而这些驾驶员和他的助手们大都处在“临界期”。美国的一家微型汽车公司,向它在爱达荷州分公司的60名司机,提供了生物节奏表格,当司机处于“临界期”时。预先提醒他们多加小心,结果车祸减少2/3。

日本沃米铁路公司查阅了1963年至1968年间所发生的331起事故,发现其中59起事故是发生在司机的“临界期”。1969年,该公司开始实行生物节奏计划,使全年的事故一下子减少了50%。

莫斯科车辆管理所对交通事故作了一个统计,凡是运用生物节奏理论来指导司机的出勤,就可以减少车祸。莫斯科出租汽车公司为所有司机绘制了曲线图表,每当司机处于“低潮期”时,就发给他们红色的行车证,以提醒他们倍加小心,当司机处于“临界期”,就根本不让出车。

在瑞士洛迦诺城里的弗兰芝·威尔林博士的诊所,除急诊外,手术的安排都是严格按照病人和医生的生物节奏决定的。一般在病人的“临界期”不安排手术,同样,决无一个医生在他的“临界期”时去替病人开刀,连续数年的病史表明,威尔林博士的诊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30%。

甚至还有一些家庭顾问也应用生物节奏来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日子里,夫妇之间彼此烦恼、争吵。倘若俩人主动努力去弥补对方“低潮期”和“临界期”所引起的烦恼,那么,家庭生活就会更加和睦融洽。

测定人体的生物节律

目前最常见的两种方法:笔算法和电脑程序计算,可以计算出你某天所处的节律或者某月的生物节律曲线。最普通的计算方法步骤:首先将你的出生时间倒你所想了解的某月某日的总天数计算出来,然后总天数处以

23、28和33,所得余数,分别是你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在你所要了解那天所处的位置。计算通式:X=365*A±B+C 式中, X — 被测算人自出生日起到测算日的总天数;

A — 被测算人自出生日起到测算年份的周岁数;

B — 本年份到预测日的总天数,如未到生日用“—”,已过生日则用“+”; C— 周岁中的“闰年”次数,即 C=A/4所得的整数。

充分利用好“生物节律”

如何利用"你的日子"呢?其实,人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就拿来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来说吧,处于高潮期的时候,就应充分利用自己良好的“竞技”状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多作贡献。这时如果盲目乐观,也会给工作和学习带来影响。

同样,体力、情绪和智力处于低潮期和临界期的人,不必过分紧张。因为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人的体力和大脑的机能,使工作和学习效率进一步下降。在这一时期,适当注意休息、锻炼和营养,注意用脑的卫生,如变换大脑活动的方式,轮流学习不同的内容,使大脑的各个区域交替活动、劳逸结合,就可以使大脑仍然有条不紊地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从事危险作业人员在生物节律低潮期时应引起注意;双重临界日更应高度注意;三重临界日应尽可能避免从事相关危险作业;以防止事故发生。

从事脑力工作或学习的人员,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体力高潮期尽可能多的参加锻炼活动,而在智力和情绪高潮期应抓紧从事用脑活动、这样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或学习效率会非常高。

从事体育训练也应根据运动员的体力、情绪、智力节律情况,合理安排训练项目,在高潮期应多参加训练,而在临界日及低潮期应注意进行调整,能避免运动上海事故并能收到良好好的训练效果;人们选择体力高潮期进行体育锻练可达到好的锻练效果。

如有病人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应尽可能避免在体力、情绪临界日进行,危重病人在体力及情绪临界日应多加关照和护理,防止意外发生;老人、儿童、体弱者在体力低潮期或临界日应注意天气变化,预防疾病的感染。

“事在人为”。掌握人体生物节奏的规律,是为了扬长避短,使人们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忧心忡忡是不必要的,盲目乐观也是十分有害的。

第2篇:人体生物节律调查报告

一、前言

学习了安全人机课程关于人体生物节律的曲线图,我们得知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反映的是人在每天的时间里理论上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情况。那么每个人的生物节律曲线图与他的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呢?各种类型的人生物节律曲线图与他的从事的行业是否有关?我们得知了一个人的生物节律曲线图应当怎样安排作息情况呢,指定的计划是否与其生物节律曲线图具有完全一致性呢?所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对同学、亲戚、老师和工作人员四类人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验证人体生物节律的可靠性。

调查时间

20xx年10月21日

调查对象

xx新校区的同学及小组成员的亲友,部分老师和工作人员。

二、正文

1、概述

人体生物节律(Biological),是一种描述人类的体力、情感及智力的假想周期的理论。该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现人自出生之日起,体力、情绪、智力状态就随时间推移呈周期性波动变化。研究人体生物节律,旨在对生物时间结构进行客观说明,如规律活动的总量、生物行为的时间特征。许多学者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并绘制出了人体节律生物曲线,并且证实了人们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

2、历史发现

人类对自身活动的周期性的认识,自古就已开始,那时就意识到生物与时间的相关特性;近代认识到生命物质的运动遵循的特定的时空规律,提出了生物节律的概念。20世纪初,德国一内科医生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病人的病症、情感及行为的起伏变化,存在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一28天为周期的情绪有波动规律。大约20年后,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布雷斯——泰尔奇尔教授研究数百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又发现了人的智力以33天为周期的波动变化。后来一些学者经过反复实验,认为没给人从出生那天,

直到生命终止,都存在周期为23天、28天、33天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变化规律。

3、主要理论 在绘制的正弦生物节律曲线上,横坐标以上的这段时间,为生物节律曲线的“积极期”,这期间人们感到体力旺盛,精神愉快,头脑灵活,记忆力强,富有创造力。在横坐标以下的日期称表示生物节律的“消极期”,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感到体力较差、容易疲劳、注意力不易集中、健忘,思维、判断力下降。在其线跨越横坐标的日子,称为”危险期”,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的身体处于频繁的变化之中,即体力、情绪和智力极为不稳定,办事粗心,容易出差错,集体各方面协调性差,且容易感染疾病。

4、测算方法

人体生物钟具有准确的时间性,用公式能准确地计算出所有人在任何一天的利害日情况。测算结果能使你知道哪天是周期日,哪些天是高潮期,哪天是临界日,哪些天是低潮期。便于你根据自己利害日的情况,合理地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

计算通式: X=365*A±B+C

式中: A——预测年份与出生年份之差,周岁;

B——本年生日到预测日的总天数,如未到生日用“-”,生日已过用“+”; C——从出生以来到计算日的总闰年数,即C=A/4得到的整数;

X——从出生到计算日生活的总天数。

即:(测定年出生年)×365+闰年数(1月1日至生日天数)+(1月1日至测定天数)。所得天数即是经历总天数,再分别除以23天、38天、33天,所得余数分别为体力、情绪、智力三个节律情况。

说明:

测算人体生物钟必须用公历生日,只知道农历生日者请查万年历,查出公历生日。 计算通式举例:某人1995年6月1日出生,要了解他1986年8月25日三个周期所处的位置,先求出他的生活总天数。

X=365*(1986—1955)+30+31+25+(1986—1955)/4

=11409(天)

体力周期:11409/23=496...1(天)

情绪周期:11409/28=407...13(天)

智力周期:11409/33=345...24(天)

此人的生物节律曲线图略。

例二:某人生于1964年7月23日,测1993年12月3日三个节律情况。

这个人1964年出生至1993年,经历了196

4、196

8、197

2、197

6、198

4、198

8、1992共8个闰年,因此闰年数为8。

代入公式:

[19931964]×365+8[31天(1月)+29天(2月)+31天(3月)+30天(4月)+31天(5月)+30天(6月)+23天]+[31天(1月)+28天(2月)+31天(3月)+30天(4月)+31天(5月)+30天(6月)+31天(7月)+31天(8月)+30天(9月)+31天(10月)+30天(11月)+3天]=29×365+8205天+337天=10725天

体力周期10725天÷23天=466……7天

情绪周期10725÷28天=383……1天

智力周期19725÷33天=325……0

根据体力周期为23天,情绪周期为28天,智力周期为33天,按日历测算,即可制出此人若干年的人体利害日表。

5、本小组调查结果的生物节律曲线图与分析

在未知节律曲线情况下,被调查成员情况:

a、 今天心情不错,做事效率也不错,情绪稳定;但是今天上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前段时间

有的题目能做,今天同学问到居然忘记了;听课接受能力强,但今天课很多,有点累,到后面的安全人机时注意力不集中。

结论与原因分析:由图可知,此人体力、情绪和智力三种节律曲线皆处于消极期。与他所诉情况相比,体力情况基本符合,而智力方面出现惊人的一致,由图还知其智力还在处于下降阶段,故本组认为其后几天不适合考试等需要智力的活动。但是情绪不太符合节律曲线。可能原因是今天课太多, 人已经麻木了。基本符合人体生物节律周期表。

b、本人心情不太好,做什么都没有心情。上课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智力就更糟,几乎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体力不知,不想做任何事情只想坐着发呆,生闷气。

结论与原因分析:由图可知,此人除智力处于消极期与所诉情况符合外,体力与情绪处于积极期,与之真实情况不符。经过交流得知此人今天看了一篇短篇伤感小说,故本小组认为其对情绪与体力有一定影响。稍微符合人体生物节律周期表。

第3篇:七年级生物动物的节律行为

五节 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理解生物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 通过对比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通过练习画概念图,提高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技巧。

3. 通过观察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对学生进行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受到讲科学、不迷信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有的以日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为周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从动物的节律行为开始去认识生物节律,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行为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生物钟的概念使动物的节律行为概念具体化了,因而这一系列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对于生活在内陆、没有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潮汐节律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生物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建议教师结合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课学过的有关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适应,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扶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可以以秋季大雁结队向南飞为例,通过头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组织和通讯方式复习动物的社群行为,并为动物的季节节律埋下伏笔。

2.引人新课:

从大雁南飞适应季节变化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引人新课。也可以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引人新课。

3.阅读、比较和画概念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②慢而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把自己感到不易懂的地方划下来,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比较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尝试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图。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哪些有关生物钟的例子,比较书上所介绍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概念有何异同,记下自己的问题。

⑤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③阅读《课外读》,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讨论在阅读课文时各组员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在巡视时要特别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全班讨论时请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对该问题的假设。

②组内交流概念图的画法。通过交流概念图,交流各自对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的认识,对生物钟的认识,相当于进行自学本节的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举例: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等。 作用:群体内个体之间交流信息。

三、动物的社群行为

概念: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具有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

意义: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生活。 小资料

1.蚂蚁复杂的社群行为 ①蚂蚁的“牧业”活动。

蚂蚁保护蚜虫。它们用触角拍打蚜虫的尾部,使蚜虫放出汁液,供蚂蚁吸吮。有些蚂蚁居然会将蚜虫“驱赶”到植物的枝叶上,使蚜虫得到食物,从而能有充足的汁液供蚂蚁吸吮。

这简直是蚂蚁在“放牧”。 ②蚂蚁的“农业”活动。

有些蚂蚁将树叶、动物的粪便等搬运到窝里,将其嚼碎铺平,使真菌在上面生长。蚂蚁以这些真菌为食,像蚂蚁在进行“农业”活动。

③蚂蚁的“蓄奴”活动。

有些热带蚂蚁能将身体较小的其它种蚂蚁的蛹大量俘到本窝中,这些蛹化成蚂蚁以后,承担这一窝的采集食物、喂养幼蚁的工作,成了这一窝蚂蚁的“奴隶”。蚂蚁的这种活动,像在进行“蓄奴”活动。

2.动物集群中的优势等级

动物集群中常常存在着复杂的等级系统。每个动物所在的等级地位是在个体之间较量后,根据胜负、强弱而形成的。课文中介绍的“首领”狒狒即属于优势等级。

群居昆虫有优势等级现象。像蜜蜂一样,马蜂也是雌性居高位。每年春季,几只雌马蜂一同采集材料筑巢。在筑巢过程中,各雌蜂展开撕杀,战胜者取得最高级地位。其它雌蜂不再战斗,处于从属地位。

群居的鸟类也有优势等级现象。一群母鸡中,总有一只居于优势等级。它趾高气扬,霸道地啄击胆敢在它身边啄食的母鸡,被啄者不敢还击,急速逃跑。公鸡也按实力排出等级。公鸡一般不啄击母鸡。高等级的公鸡能优先与母鸡交配,等级越低,越无优势,甚至无机会交

配。

居于从属地位的动物,一般都安于其地位,很少有离群、另立门户的现象。 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理解生物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比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通过练习画概念图,提高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技巧。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教师可以强调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中、从社会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②交流概念图,可以将部分学生的概念图画在投影胶片上,或请二三位学生将其概念图画在黑板上,讨论概念图设计的想法,进行自学交流。

6.请学生对本课做小结。教师可以用学生画的被公认较好的概念图做本节的板书,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时完成板书。

下课前再次提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实施观察计划或完成实验设计,要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或做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第五节(节标题略)

一、动物的各种节律行为 1.动物的昼夜节律

举例:夜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和昼行性动物(麻雀、蝴蝶等)。 概念:动物在一昼夜中有节律的活动。 2.动物的季节节律

举例:候鸟的迁徙行为(大雁等);鱼类的泪游行为(鳕鱼等);动物的冬眠行为(蛙、蛇等)。

概念:动物随季节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行为。 3.动物的潮汐行为

举例:招潮蟹、牡蛎、珊瑚等。

概念:海洋生物与潮水涨退的变化相适应的节律行为。

二、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步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意义: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避开不良生活条件、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

三、产生节律行为的原因——生物钟的调节作用 概念: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举例:“调拨”蟑螂的生物钟。 小资料

1.鸽子的飞行定向 鸽子擅长飞行认路。

晴天,鸽子靠太阳和生物钟定向。如果人为“拨乱”鸽子的生物钟,鸽子就不能正确地依靠太阳导航。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鸽子关在暗室中,每天夜间0时照明,中午关灯,将鸽子的生物钟拨快6小时。过一段时间后,早6:00于鸽舍西方80.45km处放飞。该鸽没有向东飞回鸽舍,其飞行的方向是东北方。这是由于该鸽子的生物钟此时是中午,鸽子误以为太阳在南面,按中午该飞的方向,故向东北方向飞去。

阴天,鸽子靠地球磁场定向。若阴天在鸽子颈上系一块磁铁,它们会迷失方向。 2.生物钟的位置

生物钟不是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以生化过程为基础的生理机制,很难确定其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用蚕蛾做脑组织的切除、嫁接实验,证明生物钟于脑中。将一种蜥蜴的松果体离体培养,在其存活的一周内,松果体按昼夜节律分泌褪黑素。鸟类和兽类的一些实验证明松果体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有些实验证明,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存在于丘脑中。破坏丘脑的某些神经中枢,可以破坏动物的一些正常节律,如心率。激素分泌节律等。

生物学家推测,生物钟现象可能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或脂类有关。有人认为,也许动、植物体内有多种生物钟机制,它们共同作用使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能力。

上一篇:老体协活动方案下一篇:中秋节感悟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