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

2022-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孝敬父母4

爱祖国首先要孝敬父母

当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自我意识强,思考问题和做事,皆从自己出发,不太考虑别人和别人的感受,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应对学生加强孝敬父母的教育。几年来,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方面抓三点:

一、教育学生谨身节用。懂得体贴父母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是说,当子女的自己要节约一些,省俭一点,这样就能有足够的物力赡养自己的父母。虽然,现在的父母绝大多数都不需要上初中的子女赡养,但需要子女对父母体贴与理解。

如今的一些初中生,不顾家庭经济条件,电视广告最新推出什么,他们就攀比着吃喝什么;什么最流行,他们就穿什么;什么最高档,他们便用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为自己买面子,给同学点歌、庆贺生日、无限上网、盲目追星……一些工薪阶层的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望只得勒紧裤腰带,那些亏损企业提前下岗的学生父母更是苦不堪言。针对这些现象,我先是布置学生开展了一次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让班干部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论节俭的警句和名人故事。接着,请部分家长给我写信——亮家底、讲苦衷、提希望。再后来,就举行了一次主题班会,当场宣读家长来信,并请学生谈体会。这次班会,使学生触动很大,纷纷表示,要做到生活节俭,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

二、引导学生仿效榜样,学会尊敬父母

“敬”是“孝”的主要内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大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父母,不仅要“养”,还要“敬”,否则与大马无异。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他们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敬和礼貌。家访时,一位因企业亏损而又身体不好而下岗在家的家长曾声泪俱下地讲述了她的孩子嫌她不会赚钱,没本事,穷酸,害得他在外面丢人现眼,低人一等,因而经常与父母争吵,怄气,摔东西。并出口伤人。了解这些情况后,我在全班开展了收集名人孝敬的故事活动,利用板报、班队课请学生刊登并分别上讲台讲述各自收集到的故事。如,房玄龄为继母尽孝,陈毅亲手为病母洗尿布等古今名人孝亲敬母的故事,极大地震撼了这位学生(也包括其他学生)的心灵。同时,又利用身边的榜样对他进行教育:我班班长是一位女孩子,她的家境也不富裕,但她从不与别人比吃穿,生活朴素,对人有礼貌,非常孝敬父母,在家里尽量多做家务,能让父母多休息,同时又刻苦认真学习,成绩由班级中等一跃位居年级第一,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区“小孝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次次的教育,让这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此,他在家能孝敬父母,学习成绩也大有提高,令他父母感到欣慰。

三、激励学生多做家务。学会关心父母

古人云:情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现在的家长为了子女更专心于读书学习,包揽了一切家务,以至于大多数中学生“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自理能力差。有些学生习惯于父母对自己的悉心照顾,却很少关心整日为自己操劳的父母。为了促使学生将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转变为关心父母的道德行为,能让“孝”和“敬”真正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一份学生在家操行“一日规”。其中包括每天早起必须自己叠被,自己收拾房间,自己烧早餐,还有必须自己动手刷鞋、洗袜子和内衣裤,双休日在家帮父母买菜、打扫卫生。暑假里我精心设计的假期作文,如“我给妈妈当帮手”、“我学会了……”、“今天,自己也露一手”,目的在于让学生写自己亲手做的事、亲身经历与感受。新学期开学时,一些家长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变得懂事了,在家没事找事干,有事抢着干。

几年来。我从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人手,让学生亲其亲,长其长,进而形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好品德,同时为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打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家长、学校的一致好评。当然,这仅仅是个开始,对中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还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这方面,我会积极探索,尽量做得更完美些。

(责编 覃亮生)

作者:陈建裕

第2篇:谈高段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摘 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结晶。然而如今的社会潮流变化得越来越快,不孝敬老人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小学五年级班主任,更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大。教师要思考孩子们进学校不仅要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养成好的习惯,更应该教育孩子们始终要有感恩父母的心。

关键词:高段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在我们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无私、最真挚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说不完的。可以这样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比海宽,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所以我们要爱我们的父母,那么,高段小学生又该如何孝顺父母呢?

首先我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典型的不孝敬父母的行为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1.顶撞父母

顶撞父母是现在高段小学生比较常见的不孝敬父母的行为。我班有这样的一个男生刘×,在学校特乖,特别听老师的话,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刘×的妈妈觉得很苦恼。由于她在城里打工,每周才回家一次,孩子由外婆照顾。一次刘×说脏话,外婆就批评了他,他就用脚把门重重地踢了一脚,然后就气冲冲地独自离开外婆家去别人家,途中还不接他妈妈打的电话,平时还常常冲外婆发脾气。

2.不做家务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家庭责任感,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很多学生在家里很少做家务,所有的事情都要父母、长辈代劳。

3.不体贴父母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加上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创造最好的条件满足子女的需求,一些同学却不懂得珍惜与回报。有的同学在父母身体不舒服、工作遇到困难甚至家庭遭到变故时,不能体贴父母的困难,反而提出非分的要求。

基于这样的背景,最近我班召开了《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班的每个孩子都知道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我们感谢的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

活动如下(略写的):

班长1:是谁赋予了我們生命?

班长2:是我们敬爱的父母。

班长1:是谁给了我们温暖的家庭?

班长2:是我们敬爱的父母。

……

班长1:听小红讲真实的故事《地震中的母亲》。

班长2:聆听歌曲《感恩的心》。

班长1:我看到大家眼里含着的泪花,我知道大家已经被这个故事和这首歌曲深深地打动了,因为父母的爱,我们才如此幸福地生活着。

班长2:现在让我们用心思考,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感恩父母。

同学讨论后的结果有以下几点:

1.了解父母(如: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在什么时候,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

2.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和父母发脾气

3.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4.生活节俭,不乱花钱

5.碰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要和父母商量,征求和认真考虑父母的意见

6.有心事主动和父母说,经常与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沟通)

7.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经常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

8.外出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知父母

9.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诚恳地指出

班长1:同学们说得真好,那就让我们该说谢谢的时候,就大声地说出来,不要只把谢意埋在心里。

班长2:那就让我们该行动起来的时候,就大胆去做,不要把欲望的脚步停住。

班长1:行动起来。

班长2:行动起来。

合:用真诚的心,用真挚的爱回报我们的父母。

最后作为班主任的我说:“听了同学们心灵的表白,我真的非常感动,今天的班队会也让我们明白了,对于爱我们不能不停地索取,还要懂得感谢回报。生活中那些平淡温馨的故事每天都在继续,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受,你就会发现生活充满了爱,因为我们学会了感恩。虽然我们的父母相貌并不出众,没有光鲜的职业,但是他们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以后,希望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回报你们的父母。”

我还根据这次班队活动,开展了与之相关的很多活动。如,让孩子们每周给父母洗一次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父母说一句体贴或感激的话;为父母制作生日卡;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给父母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这些活动要求孩子们完成后都要上传到班级群里,每周进行统计、表扬和监督,希望孩子们通过长期坚持完成活动,学会孝敬父母。

其实,孝不难做,关键在心。我们不仅要心里边想着让父母好,而且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做力所能及的事,做到就好了,也不是说我们长到成年,才能行孝,跟这没关系。只要真正想去孝敬父母,无论在哪里,无论用什么方式,我们都能够表现出我们的孝心。

花儿感谢小草,小草感谢大树,大树感谢土壤。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孝顺父母要从小抓起,引导孩子们首先要感恩父母,然后感恩亲人,而后推广到感恩全世界。正如著名音乐家黄自谱写的主题曲《天伦歌》唱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同博爱,共享天伦。”实现人类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方珍.孝敬父母 学习感恩[J].中小学德育,2013(5).

作者:冷祥容

第3篇:儒家孝道与基督教孝敬父母的诫命

今天我针对“孝道”这个问题,来跟大家展开一些交流。我们一直以为我们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就是讲这个“孝”,好像西方人、西方文化他们不强调这个。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我们先从中国儒家的一些经典讲起。《论语》在第一篇第二章里面就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和“悌”,就是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仁”的根本,也就是说“仁”是从“孝悌”这个地方生发出来的。可见孔子对它的推崇是非常高的。

另外我们来看近几十年来发掘出来的一些古代竹简。在郭店《楚简》中间,有一篇《唐虞之道》,在第7第8简,就这样说:“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就是说“孝”是“仁”的冠冕;禅,就是禅让,指的是“义”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所以把“孝”和“禅”放在一个最高的位置。“孝”指在家庭内部对父母的孝敬;“禅”指的是君臣的关系,把王位让给贤明、贤德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我们民间又有这样的说法:“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可见无论是从学术界,还是从民间来说,都对“孝”推崇备至,更不用说政界了。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孔子还有后代的儒家都这么推崇“孝”?为什么一直到今天,孝道在中国还是很有影响力?我们的传媒、政府还有学者,都在大力推崇“孝”,为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可能想当然地认为就是应该孝敬父母,而没有特别地去思考:我们行孝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愿望、什么样的动机,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目标。一般来说,我们多从道德方面去解释,说这是报恩嘛,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应对父母有感激之情,所以我们要报答父母,就要孝敬父母。这是一种比较普通的说法,但还没有找到根子上面。包括前人的解释,像《尔雅·释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都是这样一种讲法。现代一些学者,根据对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解释:一种认为“孝”指的是“尊祖敬宗”,第二个含义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那么,为什么“孝”有这两方面的含义?这跟中国人对生命的看法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

一般来说,儒家还有中国人对生命的看法、对人的看法是这样的:虽然也认为人是由身体和心灵组成的,不过在儒家和大部分中国人看来,人的身体更加重要,或者说我们对人的理解更多带有自然的倾向,强调自然性的身,而非精神性的心。有时是用身来代替心,或者来解释心。比如说“安身立命”“身家性命”“明哲保身”,这里面的身,其实不光是指身体,也指心灵,但是他就用一个“身”把这两者都包括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你吃了吗?”,而西方人打招呼,他们会说:“How are you?”你好吗?他是问你感觉怎么样,他更偏向于人的心灵和精神一些。中国人的观念是民以食为天嘛,总是担心你是不是还没吃饭,有没有吃饱。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待人接物啊,也主要是以吃为主。在中国接待朋友就意味着让他们吃好喝好。外国人他们彼此来往就不太一样,一个可能是吃饭都是AA制,他们觉得朋友相见更多是一个交流,他们还可能请你去参加一些高雅的文化活动,比如说,去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芭蕾舞演出等等。他觉得这样是对客人更好的一种款待。

由于看重人的自然性的身体及其需要,儒家在对人的心灵方面,基本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灵魂的观念,他认为心灵或者灵魂是附属在人的身体上面的。当然儒家也希望有人的灵魂存在,但是他没有一种稳定的确实的信念。比如说,清明节或者鬼节,有好多人都在烧纸给逝去的亲人。普通的中国人,不知道他到底是受哪个影响?中国人一般都是混合型的,儒释道的影响都有,所以他烧纸的时候,他还是希望自己逝去的亲人的灵魂在那里,能收到烧的纸钱或东西,但是你以为他真的相信去世的父母或者祖先能够收到这些吗?他又不真信。所以儒家在这个方面,很多的中国人都表现出一种矛盾:既希望灵魂能够存在,又不真正相信它的存在。这就是中国人的矛盾之处。

中国人“孝”,为什么强调“尊祖敬宗”和“传宗接代”呢?其实,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对永生的一种追求。“孝”实际上是中国人对永生的一种追求方式。每个人、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是追求永生的,谁不希望活得更长久一点呢?谁不希望自己永远存在呢?但各民族各文化或者说在某种文化影响下的人,他们追求永生的方式、途径是不一样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中国人最主要的一种追求永生的方式:“我”肯定是要死的,但是“我”有儿子,“我”的儿子是“我”和我妻子生的,他遗传了“我”身上的一些东西,特别是做母亲的更有这种切身体会,觉得孩子就像她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所以,母亲跟孩子特别亲。即使作为父亲或母亲的“我”死去了,但是“我”的儿子还活着,好像他在代替“我”活着,因为他身上有“我”的血肉,有“我”的遗传,“我”的儿子他又会有孙子,儿子死了之后,孙子还活着,这样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的生命、我父亲的生命、我爷爷的生命,就好像一直延续下去了。其实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族都是从远古走向未来的一条长河,涓涓细流也好,滚滚长江也罢,它都是要一直往前流的,这就是一种追求永生的方式。在中国人看来,女儿是不算自己家人的,因为女儿是要出嫁的,他一定要有儿子,儿子才能完成这个传宗接代的任务,把永生的愿望一步步地实现。那么,如果没有儿子怎么办?中国人也会想出别的一种办法,那就是“过继”,过继兄弟家或者亲戚家的一个男孩,算作自己的孩子。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收养,从外面抱一个男孩。如果既没有过继,也没有收养,而家里只有一个女儿或几个女儿,怎么办?还有一种方法补救,就是入赘,招上门女婿,招上门女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你们家香火不断,祭祀祖先有人,上门女婿跟他家女儿生下的孩子,还是姓女方的姓,所以这个姓氏就保留下来了,家里祖先的祭祀就可以持续下去。

人的永生是跟人的记忆有关系的,以上所说是中国人追求永生所常见的两种方式。当然在《左传》里面也讲过大人物有所不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就是大人物所谓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是说这个人他有非常崇高的道德;“其次有立功”是说他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最后是“其次有立言”,像孔子、老子留下了《论语》《道德经》,就应该算立言了。当然,普通人跟这个没有太大关系。即使是大人物,他们也会觉得有后代更靠得住些。孔子、孟子都有后代在世,他们的家谱也编得非常细致,一代接一代,多少代写得都清清楚楚。

翻开儒家的典籍,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的身体,还有子嗣是非常重视的。比如《礼记·祭义》里面说:“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的遗体,我是带着父母留给我的身体,或者说遗体,生活在世界上,我对我自己的身体,敢不尊敬吗?《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三篇中间也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中国人把身体包括头发,都看得非常重的。中国古人是不剃头的,比如“丈夫”的“夫”字,就是一个“大”字,上面加一横,大字就是代表一个人,上面的一横表示加上一个簪子,表示他成年了,可以称为“丈夫”了。曾子本人对自己的身体是非常看重的,在《论语·泰伯》八章第三节中间说:“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就是说,曾子得了大病,估计自己不久于人世了,所以他就把弟子们召集到跟前来,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也看看我的手。”为什么?实际上他是要让这些学生们看看他的脚他的手还完整不完整,就是说,我这一生带着父母的遗体生活,我有没有损坏毁伤父母的遗体?他这一辈子都是这么小心翼翼来对待自己的身体。今天我就要离开人世,就要去见我的父母了,我的身体还完整,我可以放心大胆去见他们了。可见中国古人对身体的看重,这个身体跟孝敬是有关系的。“孝”的开始就是说,你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因为这是保护你父母的遗体。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里面有一段故事,讲夏侯惇将军的事情: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惇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真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

这篇故事,我们看得真是目瞪口呆,惊心动魄。这个夏侯惇,大呼“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就可以看到中国人对自己身体的看重。父母留给自己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够抛弃,宁可将之吃下去。我们可能不太懂这种情感,也觉得难以理解,但若你回溯曾子话语与整个儒家传统的话,就明白了。清朝军队入关的时候,他们想要在武力和精神上征服汉人。很多明朝人他们不愿意降服,一个标志就是他们不愿意像满族人那样剃头发。清代满人的头发跟汉人不太一样,满人要把额前稍微剃掉一点。汉人觉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不愿意剃掉头发。清朝为了让汉人表示服从,就下一条禁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个命令是非常严厉非常苛刻的。但是很多汉人就是宁可死宁可掉头,也不要掉头发。

曾子也是非常孝顺的一个人,在二十四孝图里面,也讲到他孝敬父母的故事。曾子和母亲关系特别好。他少年的时候家里很穷,他常常到山上去砍柴,有一天他的朋友来家里拜访,他不在家他妈妈在,可怎么通知他呢?那个时候没有手机,但是她有手指,情急之下她把手指当手机用了,她咬了自己的手指。这时候曾子在山上砍柴,突然觉得一阵心痛,就觉得可能家里有事,母亲在召唤自己。所以他赶紧收拾柴火,下山回家。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中心含义讲的是母子连心,儿子对母亲的身体状况各个方面都非常关切,非常了解,母亲哪里有点动静,他都知道,两个人好像是有一种内在的感应。曾子的这个故事就叫作《啮指痛心》,是一个关于“孝”的故事。

后来孟子就直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关于后代的问题,孔子还没有这么明确地说,孟子则说得清楚明白。后来汉代的学者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做了注释。他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第一种不孝就是阿谀奉承,指的是父母可能说了不对的话,而你还是说很好很好,使父母亲陷入一种不义的境地,这是一种不孝;第二种就是说,父母亲已经年纪老迈了,家里也很穷,但是你不出去做工干活,不养父母,这是二不孝;第三种不孝就是说,你已经老大不小了,但是你还不找对象,不结婚不生孩子,把你祖先的祭祀给断绝了。那么在这三种不孝中间,哪个为大呢?我们一般会认为是第二个,不赡养自己的父母亲这个为大,但是孟子讲的是第三者为大。就是说你不结婚,你没有子嗣,没有儿子,这是最大的不孝。此中原因就是跟“孝”的原初含义有关。因为你没有孩子,意味着你把你们家族的永生的愿望都给破灭了,断绝了,这是最大的不孝。所以,你看中国人骂人骂的最狠的是什么?就是说你“断子绝孙”!

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观念,明代意大利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有一个批评。他说:“譬若有匹夫焉,自审无后非孝,有后乃孝,则娶数妾,老于其乡生子至多,初无他善可称,可为孝乎?学道之士,平生远游异乡,辅军匡国,教化兆民,为忠信而不顾产子,此随前论乃大不孝也。然于国家兆民有大功焉,则舆论称为大贤。”就是说有些人可能没什么才德,但是他就觉得“无后为大”为不孝,所以他就娶很多妾,生很多孩子。光生很多孩子,别人就称之为“孝”,利玛窦觉得这好像不太合适。另外一种人,他真正地向往天道,遵从天命,为国家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可能没有时间生孩子养孩子,在传统看来还是不孝。法国传教士马若瑟也作了类似的反驳:“吾闻之,古帝尧舜其大孝也与。夫其大孝也,是以尧生丹朱,舜生商均耶;抑因尧得舜,舜得禹耶?吾窃以为非以形传形,为大孝,惟以德传德,则孝大矣!三不然则三孝之中最小者,养也。今有人于兹,家贫而亲老,样焉则不娶,娶焉则不养,其如之何?不养为小,无后为大,务大而舍小焉。噫!与其不娶,毋宁坐视老亲饥而死与?虽凡人之心,实不可忍也。孝子之心,岂其能忍之乎?夫无后既犹不如不养,焉可谓之大不孝也耶?方孝孺云:宁无后而不敢以非礼娶,知失礼重于无后也。欧阳修云:荀卿、孟轲之徒,善为言,然道有至有不至。”(马若瑟《儒教实义》,见于周岩编校《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新编》)所以,这里面还是有一些很纠结的东西。在今天关于儒家是不是宗教?是不是要成为儒教?还有很多的争论。有一些人把儒家当成儒教,当然他们这个教的含义,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就拿西方的宗教来比附或者比较,有的说这个教是教化的教。对此,严复有一个讲法,他说:“孝,则中国真教也,百行皆源于此,远之事君为忠,迩之事长则为悌,充类至义,至于享帝配天;原始要终,至于没宁存顺。盖读《西铭》一篇,而知中国真教,舍孝之一言,固无所属矣。”他认为中国的宗教其实可以称之为孝教。我觉得他这个讲法是很有道理的,其他的讲什么如教化的教、公民宗教等等,这些实际上跟永生没有什么联系,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宗教。宗教一定要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也就是永生的问题,这样才能称得上宗教。道德等各个方面只是宗教附带的一些功能。

那么,在这里我们要问儒家是不是真正解决了永生的问题了呢?我觉得还是没有真正的解决。因为人的个体生命,是一个单独身体和灵魂的结合。身体的部分,自然可以通过子孙的延续留存,但是人的灵魂是独立的,你的灵魂不可能遗留到你的儿子身上。特别是现在,很多子女跟父母都不一样,不是说他们长得不一样,而是说他们的志向不一样,想法、追求不一样,所以你说你的儿子好像替你活着,这个不太可能。有些人就是想让儿子或者女儿替自己活着,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这样做反而搞出一些很麻烦的事情出来。所以子孙的繁衍只能保证一个家族或一个种族的存在与持续,但是不能解决个体的永生问题。

前面我们主要讲的是儒家的孝道,孝道的根源在哪里?就是对永生的一种追求。那么接下来我们讲讲《圣经》。《圣经》第一次讲孝敬父母是在《十诫》里。在西奈山上,上帝在两块石板上刻了《十诫》给摩西。其中第一条到第四条诫命是讲人应该怎样敬拜神,中心就是说要敬拜独一的真神,并且要按照合适的方式来敬拜他,不可拜偶像。而第五条诫命到第十条诫命是讲的人和人之间要怎样相处,其中第五条诫命就是讲人要孝敬父母,这一条在讲人和人关系的诫命里排在第一位的。后来在《新约》里又做了重申与强调,《以弗所书》(6:1-2)是这么说的:“你们做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久。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实际上这条孝敬父母的诫命,不只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而是唯一的带应许的诫命。这里应许就是说,你做到了孝敬父母,你就可以得到福,也可以得到长寿,所以我们看到神的心意是要我们去孝敬父母。在孝敬父母这点上面,基督教跟儒家的教导是一致的。当然各自的依据、根源不太一样。我们前面讲了儒家孝敬父母的根源在于他要追求永生,不只是个人的永生,而且是家族的永生。在基督教的信仰里面,孝敬父母并不是因为要永生(追求永生是用另外的方式解决的),人要孝敬父母主要是因为这是神的诫命、神的教导。

在基督教看来,父母特别是父亲是作为神的一个代表,派来驻在家庭里面,他代表了上帝。在这个家庭里面,他有三种职务:祭司、先知和君王。所以孝敬和顺从父母跟敬畏神是相关的,孝敬父母就得到一种很有力的支撑。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基督教、《圣经》怎样看待人的生命。《创世纪》(2:7)中说:“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这是讲人类的始祖亚当怎么被造。他的身体是用泥土尘土造的,他的灵魂是神给他吹了一口气,所以人是有灵的活人。人一方面有身体,来自于尘土,另外一方面他有灵魂,是上帝给他的。身体和灵魂的一个结合,他就成了一个有灵的活人,这是基督教对人的看法。身体和灵魂组成一个完全的人。身体是人的外形部分,是人灵魂的居所,是灵魂的帐篷或外衣。灵魂是身体生命的源头,是人生的命脉。说人身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主要是就此世而言的,即人在尘世的现实生活中,是以身体与灵魂统一的形式出现的。但人的身体与灵魂又具有可分性,人的灵魂离开人的身体,这就是他死了,即自然生命的死亡。人的身体是可以朽坏的,身体会衰老,死了之后埋在土里面会腐朽,会被虫子咬等等,但是人的灵魂是不朽的,不灭的。《圣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很坚定,不像儒家那样含含糊糊,希望有但不相信是真的。人的身体来自于尘土,也要归于尘土,但是人的灵魂到底去哪里呢?这就不一样了。《圣经》上说:信耶稣基督的是神和救主的,要上天堂;不信的会下地狱。

《圣经》里面是讲信耶稣基督是神,信耶稣基督为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免了我们的罪,这样的人就得永生,《圣经》里很多经文,都强调这一点。《约翰福音》说(17:3):“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所以在基督教里永生的问题是由认识耶稣基督,也就是认识神,这样来解决的。但这个信也不是靠自己,而是神的恩典,是神对人的拣选。神不拣选人,神不将他的恩典赐下,人是没有办法来相信的。《以弗所书》(2:8)是这样说的:“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

在儒家看来“孝”有三个层次,在先秦儒家经典《大戴礼记》中说:“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就是说孝敬父母有三种境界,最大的就是让父母受到尊荣,父母亲很欣喜;其次就是不要让父母受到羞辱;最低的就是要赡养父母,赡养父母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层次。“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礼记·坊记》)孔子对赡养父母也有个要求,不光是给他吃给他穿就够了,还要带有尊敬的心来赡养父母,不能对父母随随便便,对父母要有一种尊敬的心,包括在言语行为的一些细节方面都需要注意。第二个层次就是不辱,这涉及到精神层面了,前面敬也是涉及到精神层面,指“不辱其身,不羞其亲”(《礼记·祭义》),就是说你也不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一些损伤、侮辱,也不要让父母亲感到羞愧,就是你不要做什么不好的事情,让别人在你的父母面前说:“哎呀,你怎么生这样一个儿子啊!干一些事情太出格了,太不像话了。”这样,你的父母会感到很受羞辱。这就是一种不孝。最高层次“孝”就是要尊亲,《孝经》所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里就是讲要修身,要行道,行在天道之中,自己要扬名,也让你的父母得到荣耀。

其实在《圣经》里面也有这样的教导,比如《提摩太前书》(5:8)里说:“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他也强调要看顾自己的家人,这些跟《论语》跟儒家都是一致的,也都是讲要赡养父母。不辱,就是不羞辱自己的父母,这也是《圣经》里所强调的,比如诺亚方舟的故事。诺亚造了一艘大方舟,为了逃避大洪水,带着三个儿子包括儿媳妇,进了方舟。他们躲过这个洪水之后,诺亚年老了,他就有点放松了。他开辟了一个葡萄园,种植葡萄,然后酿酒,自己也喝酒。有一次,他喝醉了,赤身露体地躺在了那里,他的儿子含经过,就看见了父亲这种失态的样子,他去把他的两个兄弟也叫过来看。《圣经》里有明确的规定,就是不能够看自己父母的身体的,这是一种对父母的羞辱。含这样做实际上就是羞辱了自己的父亲,他的两个兄弟一个是闪,一个是雅弗,他们就不敢看父亲的身体,他们两个人拿了件衣服退了进去,把衣服盖在父亲的身上,然后等父亲醒来。父亲醒来之后,就诅咒了儿子含,祝福了另外两个儿子,就是让含去做他两个兄弟的奴仆。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圣经》里面关于尊亲,使父母心里高兴快乐的教导非常的多。比如说《箴言》(10:1):“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箴言》(15:20):“智慧子使父亲喜乐,愚昧人藐视母亲。”《箴言》(17:25):“愚昧子使父亲愁烦,使母亲忧苦。”《箴言》(23:24-25):“义人的父亲必大得快乐,人生智慧的儿子,必因他欢喜。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这些都跟儒家讲的是很相近的。《箴言》一直要人去寻求智慧,其中也指出:智慧到底在哪里。《箴言》(9:10)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他们认为认识神,是最大的聪明,所以他们给儿女的教导也是让他们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像《箴言》(6:20-24)所说:“我儿,要谨守你父亲的诫命,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要常系在你心上,挂在你的项上。你行走,它必引导你;你躺卧,它必保守你;你睡醒,它必与你谈论。因为诫命是灯,法则是光,训诲的责备是生命的道,能保你远离恶妇,远离外女谄媚的舌头。”

当然,中国的孝子也很多,像舜帝,他也是一个孝子,他的弟弟和他父亲对他不好,但是他还一直对父亲和弟弟很好。孔子一个弟子闵子骞,也是一个大孝子,在二十四孝图里面,有一个故事叫《芦衣顺母》就是讲他的故事。他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一个后妻,就是他的后母,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后母对他的两个弟弟好,对他不好。冬天他的弟弟有棉衣穿,他却只有加了芦花的夹衣。有一次父亲要出门,叫他赶车,但是他因为衣服太单薄了,冷得打颤,把绳子掉落在地上,他的父亲就骂他,拿鞭子打他,打在衣服上,里面的芦花就飞了出来,父亲就知道儿子受到了虐待,他想要把自己的后妻驱逐出去。这个时候,闵子骞却长跪在父亲面前,请求父亲饶恕他的后母。他说了一句话很有名的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这句话真的非常令人感动,他的父亲最后听了他的话。人心都是肉长的,他的后母后来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回心转意,对待闵子骞也视同己出,这就是《芦衣顺母》的故事。

其实在《圣经》里面也有很多孝顺的故事,比如说,约瑟,他就是一个大孝子。约瑟是他父亲雅各和母亲拉结生的,雅各最爱拉结,拉结生了约瑟和便雅悯,这两个孩子是他父亲最喜欢的,他父亲当然还跟利亚还有别的女人也生了很多孩子。他们兄弟十几个,约瑟最受宠爱,就遭到兄弟们的妒忌。后来,有一次兄弟们就想害他,本来想把他害死,但又怕回去不好交代,就把他卖到埃及去了,回来跟父亲说他被野兽给吃了。后来他的兄弟和他的父亲遇到了很大的饥荒,全家人饿得快活不下去了。他的兄弟们就跑到埃及去逃难,但没有想到他们的弟弟约瑟在那里因祸得福。约瑟被卖后历经苦难,这时已经当了埃及的宰相了。他的兄弟去借米,作为宰相的约瑟看到了他们,他并没有计前嫌,而是把他的兄弟还有他的父亲都接到埃及去,给他们田地牛羊,让他们在那里生活,最后给父亲养老送终,为父亲举行了很隆重的葬礼。所以说,约瑟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孝子。按照儒家的标准来说做得非常好。

儒家的孝道也有一些局限,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局限就是:“事亲人也如事天。”就是把父母当作天、当作神来侍奉,这是有问题的。后来就由此而发展出来“三纲”,分别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这就把人的一种自然的情感,变成一个很僵硬的东西,正如林安梧教授所说:“‘父’这时候不只是那血缘性的自然连接的最高象征,而且具有绝对的宰制性、权威性,‘父’不再只是‘家庭’里的‘父亲’,而且是整个‘社会’里的‘父权’。”(林安梧:《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孝敬这种情感就被异化了,到后来,民间就发展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样的一句话,把父母当作天来侍奉,这就把父亲的权威绝对化了。墨子对儒家的孝道就有一个批评,他在《墨子·法仪》中说:“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就是说普天之下做父母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仁爱的好父亲还是少,如果我们都去效仿自己的父亲的话,那就是法不仁。他这个批评是有道理的。我们想想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所以儒家在很长时间,都没有办法对这个质疑加以正面应对。后来,明末儒家朱舜水自己也承认这点是儒家的软肋,他在《朱舜水集·忠孝辩》中说:“父母之于子,不能如鸤鸠之心,均平而专一;或者有爱而不爱焉,或者怜其少而矜其愚焉;而不顺之子,遂以此为藉口也。”(《朱舜水集·忠孝辩》)就是说,父母的爱不像那鸤鸠鸟一样均平,父母他对每个子女的爱是不一样的,常言道十个指头都不一样齐。中国的父母可能特别喜欢最小的那个,老么。而老大往往干活比较多,挨骂挨打的频率也比较多。所以后来一些子女之间起纷争,特别是在照顾父母,赡养父母方面,互相推诿。有的时候,兄弟姐妹间会说:“你小的时候父母最疼你,现在就该你赡养吧;或者说:老大你一直担当家里的事,应该是你来赡养。老大又会说他的理由:我从小就吃苦,从小就挨打挨得多,为家里做的贡献也多,现在我该歇歇了。”

父母不对的时候,父母说得不正确的时候怎么办?儒家又说了一个方法,就是“谏”。“谏”就是规劝,委婉地规劝父母。在《礼记·内则》如下:“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这就是说规劝父母要用非常好听的声音,好的表情,如果父母不听的话,你还是要孝敬父母;如果你老劝父母,父母烦了,怒了,把你打的流血了,你也不能怨恨父母,从地上爬起来,你还是要孝敬父母。《礼记·曲礼下》里说:“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三次规劝父母还不听,你要哭着跟随父母。这对儒家是很大的难题,后来荀子对此作了变更,他说:“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荀子·子道》)但这一大段话,也还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是父母大?还是变通的原则大?儒家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圣经》里关于孝敬父母的这一诫命和一些教导,就避免了这样的矛盾与尴尬。《以弗所书》(6:4)中说:“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就是说孝敬不光是对子女的要求,对父母特别是对做父亲也有要求。经文强调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儿女。并不是说父母说的就是对的,而是要看父母的话语,是不是符合神的心意,是不是符合《圣经》的原则。这样,就避免了对权威的滥用。这样的教导在圣经里面还有很多,像《歌罗西书》(3:21)中说:“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这告诉我们还是要尊重一些儿女的权利,要让他们能够做出自己的一些选择。不要过多的滥用做父母的权威。

在《圣经》里面,对做父母的和做儿女的都有一些要求。《箴言》(17:6):“子孙为老人的冠冕,父亲是儿女的荣耀。”前几年在中美青少年之间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你心目中所崇拜的人是谁?你想仿效的人是谁?最尊敬的人是谁?”很多中国孩子写的人物都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等等,但是有不少美国的青少年,他们写自己最尊敬的、最想效仿的就是他们的父亲,或他们的母亲。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的一些为人父母者,为儿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有好多中国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拼命想让孩子学习,可是他们自己没有做出一个很好的榜样。这是很遗憾的。

在这里我念一下,麦克阿瑟将军的父亲为他做的一个祷告词:

亲爱的天父,祈求您,让我成为一个比较好的父亲,教导我了解我的孩子,耐心地倾听他们想说的话,和蔼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让我避免打岔或驳斥。帮助我对他们有礼貌,就如同我希望他们对我有礼貌一样。禁止我嘲笑他们的错误,或将他们的言行视为可耻或可笑的。希望我永远不要因愤怒、怨恨而处罚他们,想藉以显示我的权威。帮助我,亲爱的主!藉由我的言行,让他们了解诚实的确可以带来幸福。减少我内心的不善,不要苛求他们有成人的成熟程度和判断力。让我不要剥夺他们想要为自己做事或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帮助我应许他们合理的要求,同时给我勇气拒绝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的特权。主啊!帮助我成为一个公平、正直、和蔼的父亲。让我得到他们的爱和尊敬,他们会想要学习我的榜样。这将是最高的赞美。阿门!

麦克阿瑟的父亲特别强调要了解孩子,要和蔼地对待孩子,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话,要尊重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不要过分地要求他们,这都是非常好的。

另外一方面他也强调不要给孩子们更多的特权,要拒绝给他们一些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的特权,因为孩子不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是真正好的,他什么都要。作为父亲,一定要知道有些东西可以给,有些东西是不可以给的。现在有些孩子出现问题,可能是由于父母给了他一些特权。如李天一这个个案,想一想,为什么后来他被送到监狱里去了,其中有一点,我觉得就是,他的父母给了他特权,他十六岁还没成年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买了豪车,他开那个车出了事情。这就是父母给了他一个不应该给的特权的后果。

下面是麦克阿瑟将军本人在二战初期,被日本人打得节节败退的时候,逃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面,为他自己的儿子做的一段祷告:

主啊!教导我的儿子,在软弱时能够坚强不屈;在惧怕时能够勇敢自持;在诚实的失败中,毫不气馁;在光荣的胜利中,仍保持谦逊、温和。教导我的儿子,笃实力行,而不从事空想;使他认识您,同时也认识他自己;这才是一切知识的开端。我祈求您,不要将他引上逸乐之途,而将他置于困难及挑战的磨炼与刺激之下;使他学着在风暴中站起来,而又由此学着同情那些跌倒的人。求您让他有一颗纯洁的心,一个高尚的目标;在学习指挥别人之前,先学会自制;在迈向未来之时,而不遗忘过去。主!在他有了这些美德之后,我还要祈求您赐给他充分的幽默感,以免过于严肃;赐给他谦虚,使他永远记着真正的伟大是单纯;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真正的力量是温和。然后作为父亲的我,才敢轻声地说:“我总算这辈子没有白活。”阿门!

在这两个祷告词里面我们能看到,他们所注重的不是物质,不是钱财。他们主要讲的是品格,怎么样塑造自己和孩子的品格,其中,麦克阿瑟将军父亲和麦克阿瑟将军本人都强调了“诚实”。“诚实”是《圣经》中所多次强调的主要品德:“他是磐石,他的作为完全,他所行的无不公平,是诚实无伪的神,又公义,又正直。”(《申命记》32:4)“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要显大能帮助向他心存诚实的人。”(《历代之下》16:9)麦克阿瑟将军的父亲说诚实可以带来幸福,将军自己说:“在诚实的失败中毫不气馁。”就是说重要的不是失败或者成功,而是诚实,这一点非常重要。而很多中国人主要看重的是失败与成功,而不是诚实。有些人宁可说谎也要成功。真正有品格的人宁可失败也要诚实,但是他们最后还是能够获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还有,麦克阿瑟强调“真正的伟大是单纯”,这跟我们的观念也是不一样的。“真正的智慧是坦率”,我们可能更多的是绞尽脑汁,想各种办法,把别人弄倒或弄垮。还有他说“真正的力量是温和”,而不是摆架子,不是虚张声势。这句话也有《圣经》的背景,《诗篇》(18:35)中说:“你把你的救恩给我作盾牌,你的右手扶持我,你的温和使我为大。”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伟大的人、有力量的人,是温和的。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效仿自己。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西方的孝道是怎么样的。

(本文为作者2016年3月17日在中国古典学微信群里的讲座。由邢雪菲记录,已经作者审阅)

石衡潭,学者,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电影之于人生》《光影中的信望爱》《论语遇上圣经》等。

作者:石衡潭

第4篇:五4班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荔湾区詹天佑小学五年(4)班 亲子主题教育活动

一、 活动目的:

针对当前部分小学生不孝敬父母的现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从而进一步激发同学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

二、 教育重点:

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

三、 教育难点:

让学生懂得怎样的行为才是孝敬父母。

四、 教育对象:

五(4)中队全体同学。

五、 教育形式:

小品、舞蹈、诗朗诵、小组唱、讲故事、知识竞赛、大合唱。

六、 活动准备:

a) 活动前,中队进行看谁最孝敬父母竞赛活动。

b) 以孝敬父母为主题,让学生搜集诗歌、故事、拟定好各小队讨论的具体

内容及知识竞赛题目。

c) 场地布置:黑板上写有:“孝敬父母,学会感恩——荔湾区詹天佑小学

五(4)班亲子主题教育活动”字样,及画出父母,小孩的有关图案。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两中队长上场)

甲:队员们,我们都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

乙:孝敬父母,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执行“日常行为规范”,今天,我们五(4)中队在这里举行一个“孝敬父母,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大家说好吗?

甲:非常好,古今中外,曾经有许多名人名家谱写过许多歌颂父爱、母

爱的著名篇章,请听朗诵《游子吟》。

乙:这是古人歌颂母爱的著名诗篇,寄托了母亲关心儿子,赤子对母亲的炽热情怀。

甲:是啊,谁不说自己的妈妈好,谁不爱自己的妈妈?请欣赏小组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乙:世上只有父母好,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最纯真的爱,下面请听吴芷桦同学讲的故事《孝敬父亲的小黄香》。

甲:父母对子女的关怀、爱护总是无微不至的,大家想一想,父母关心爱护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下请几位同学说说他小时候父母关心他的感人事迹(发言略)

乙:下面请在座的几位叔叔阿姨谈谈您的孩子在家关于孝顺父母的表现。大家掌声欢迎。

甲:同学们,我们整天说父母,那你们对孝敬父母方面的知识知多少呢?考考你们好不好?

乙:A.每年的几月几日是父亲节?

B.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母亲节?

C.在学校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D.在家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甲:大家真聪明.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供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还把我们送到这么美丽的校园里读书。

乙:父母为了我们,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我们做儿女的,该怎样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呢?请听吴芷桦同学讲故事《寸草当报三春晖》。

乙: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好孩子,尽我们的一份孝心呢?主题会前各小队已讨论,下面请各小队长代表自己的小队发言。(发言略)。

甲:听完各小队的发言,我想起了《新三字经》有关孝敬父母的一段话,我们一齐朗诵好吗?“为人子,方少时,尊长辈,习礼仪;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能让梨,小孔融,手足谊,记心中;亲养儿,多苦辛,报春晖,寸草心......”

乙:是啊!“亲养儿,多苦辛,报春晖,寸草心”用小草的绿意,报答父母的爱。

甲:下面我们全体同学齐唱手语歌曲《感谢》以最真挚的感情报谢亲恩。

乙:在主题会之前,我们班进行了看谁最孝敬父母,最听父母的教导竞赛活动,下面公布获奖名单。(名单略)

甲:请以上的同学出来领奖,请中队辅导员邹老师颁奖。

乙:以上的几个同学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们能获得优胜奖,是因为他们时时铭记——要用自己一点点绿意去报答永远也报答不了的伟大的父爱和母爱。

甲:父恩比山高。

乙:母爱比海深。

齐:让我们爱他们,敬他们吧!因为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甲:队员们,只要我们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真诚关心、体贴父母......

乙:他们一定会感到幸福、快乐,露出满意的笑容,让我们和着优美的旋律齐唱《鲁冰花》。(亲子共唱)(学生伴舞)

甲:请我们的班干部代表全体同学向在座的父母献花、献贺卡,表示我们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谢意。也希望全体同学真的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顺父母,学会感恩”。

辅导员讲话。(略)

主题班会宣布活动结束。

第5篇:道德讲堂孝敬父母学会感恩(一4班)

主题班会——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第一周

班会目的:

1、使学生了解父母亲情,感悟友情,理解养育之情,学会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明白我们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父母,才能爱同学、爱社会。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亲情意识,由己及人,培养对亲人、对老师、对同学、对他人、进而对祖国的感恩之情。 准备工作:

1、布置黑板,教室。

2、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名人孝敬父母感恩的故事及古诗名句。

3、每位学生准备一只笔和一张白纸。 班会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问:是谁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对,是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也就是我们的父母。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在纸的左边写一写父母今天为你做什么事,在纸的右边写一写今天你为父母做了什么事。

二、交流统计情况,激发学生愧疚感,引出主题。

1、各小组同学进行交流,组长在班内进行汇报。

2、总结调查情况,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的回报却少得可怜,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介绍班会主题,明确目的。

三、知道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从小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教师导语: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的佳话。同学们课下都搜集了许多,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吧。

1、指名讲述搜集到的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学生袁嘉茵讲述搜集到的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二十四孝》中记载的故事,个个都写了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其中《卧冰求鲤》讲述的是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

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指名讲述搜集当今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学生彭烜彬讲述搜集当今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3、教师小结。

老一辈革命家以无限的深情和切身的行动表达了对母亲无比的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国家前总理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等等。孝敬父母关爱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有时还抱怨他们管得太多。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我们的理解。

4、小组交流搜集的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古诗和名句,班内汇报。

5、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师总结: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供我们上学,供我们穿衣,供我们吃饭,还把好吃的自己不舍的吃,留给我们。父母为了养育我们不知牺牲了多少时间和心血,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和财力。父母对我们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无法计数的,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因此我们要从小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6、理解感恩的含义。

(1)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感恩?

很多学生发表对感恩的理解。其中小美说:感恩就是感谢。小楷说:“感恩就是回报。”教师进行总结:“感恩”是个舶来词,意思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确切地说:“感恩”是一种回报。像我们每个人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但我们伟大的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就像太阳每天都会把她的温暖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但是作为我们必须明白“感恩”,必须有感恩之心。

四、如何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1、小组讨论每人每天帮父母做三件事,包括说几句感谢的话,做点家务活,给父母捶背、洗衣服、洗脚等。

2、出示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内容,齐读:一是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二是帮助父母帮助力所能及的家务;三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四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五是出门和回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六是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五、拓展活动:

1、有感情地齐背〈〈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

2、回家对父母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下次班会交流。

六、结束语:本次班会结束,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班会的召开,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用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及整个社会。

第6篇:孝敬父母 孝敬老人

——我说我们的家风家训故事 听爸爸说,家风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看一个家的家风,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

我们家没有很严格的家风,但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孝敬父母,孝敬老人。我也觉得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我看到妈妈正在打扫卫生,她感到很累。就在妈妈要坐下休息的时候,我急忙跑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来帮你吧!”妈妈说:“宝贝,你长大了!”“没事,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说。于是,我帮妈妈擦门、窗户、门框,才干了一小会儿,就感觉到很累了,我想:妈妈整天这样干活,并且,每天都要重复做,还要做许多其他的家务事,肯定会更累啊!所以,我要懂得体谅父母,体谅父母的劳动就是孝敬父母。

爸爸妈妈和我经常去爷爷奶奶家吃饭,我觉得帮爷爷奶奶干家务活,就是用实际行动孝敬老人。有一次,爸爸妈妈和我在爷爷奶奶家吃饭,爷爷奶奶走路不方便,于是我就去帮爷爷奶奶盛饭,摆碗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夸我是一个乖孩子。

从这两件事我知道了,要多帮父母老人干家务活,多帮父母老人干力所能及的事情,体谅父母的劳动;同时,我也懂得了孝敬父母,孝敬老人就是我们家平凡、质朴又深刻的家风,我要把我家这种正能量好好地发扬下去。

第7篇:感恩父母 孝敬父母(模版)

《感恩父母 孝敬父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礼仪风范,懂得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学生在情中回味,在情中感悟。

3、学会在生活中自觉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

1、音乐《感恩的心》、《母亲》

2、搜集古今中外的名人孝敬父母的事。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

(附歌词: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啊,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引出主题: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孝敬父母。)

2、说说自己名字的故事。

3、我成长的足迹:课件出示一组家庭的照片,学生讲述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之付出的血汗。

4、教师小结: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私而伟大的爱,我们应该懂得体谅、关心父母,生活中处处孝敬父母。

二、讲述故事

1、师讲述两个历史上有名的感恩父母的故事 (1)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2)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3)现代儿子孝敬母亲的感人故事 2004年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田世国得知母亲刘玉环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2、讨论:从这些真实的故事里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看图讨论

1、课件出示一组插图

思考:(1) 当父母在地里干活时,当父母去上班时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学生充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他们的回答让他们知道应该主动分担劳动,懂的体贴父母,要有责任心。

(2) 第三幅图表现的是什么意思?你看了有什么感受?(知道父母劳动的辛苦,要知道应该节约)

2、讲自己和父母的故事。

请讲:父母令你最感动或者最难忘的一件事。(学生自己准备自愿发言)

3、教师小结。

四、课堂延伸

1、心灵表白

同学们现在你们有话对爸爸妈妈说吗?现在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是什么?(学生自己思考,然后逐一发言)

2、回家后给父母做以下事情 (1)给父母一份惊喜。 (2)帮父母做家务。 (3)陪父母聊聊天。

五、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第8篇:《感恩父母 孝敬父母》 国旗下讲话

››考出佳绩 考出自信(第九周国旗下讲话)››学会感恩父母,构建和谐家庭 国旗下讲话››拼搏努力,亮剑高三 教师代表演讲››为班级争光 国旗下讲话››消防安全记心头 国旗下讲话››国旗下讲话——母爱无边 文 章来源免费 教育 w ww.Edu wg.Co m文稿网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把他们最真挚的爱,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母亲用乳汁把我们喂养,父亲用深情把我们沐浴。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中,每一步都饱含着父母的辛劳。寒冷时,父母给我们温暖;困难时,父母给我们支持;生病时,父母给我们照顾。父母对儿女的爱比天高,比海深。

范文网[CHAZIDIAN.COM]

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

首先要尊重父母的教导。父母所积累的人生经验极其宝贵,往往是我们在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他们对我们的付出是不计回报、是真心实意的,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听取,虚心接受,否则就会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其次要接受父母的监护。父母是子女的监护人,子女要自觉接受父母的监护,例如离家时要告诉父母,到家时要先见过父母,告诉父母已经回家,使父母放心,平时要定期与父母交流学习情况,分享生活的感受。

第三,要努力进取,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绩优秀,善于处事,学会做人。我们孝敬父母就要努力实现父母的期望,从小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刻苦学习,发展特长,让父母放心,让父母得到欣慰,让父母因为有你感到骄傲!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孝敬父母的最实际的行动。

同学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尽孝道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诗篇,只有爱父母才能爱同学,爱祖国,爱生活。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用平时的一言一行来筑就闪光的金字塔,让我们用一生的行动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吧!>>《《感恩父母 孝敬父母》 国旗下讲话》

第9篇:孝敬父母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因为我妈妈工作的原因,我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她在一起。但是在父母过生日时,我都会为他们精心准备一份礼物,让他们开心。为了实现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习。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习放心。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了而不为呢?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已经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了。现如今,不孝的人已经是层出不穷。孝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孝敬父母,顺服父母。而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那他还能爱什么呢? 和我住在同一座楼的李叔叔就是一个例子。

李叔叔今年50余岁,他的母亲已经70多岁了。李叔叔家住的是楼房,房子很大,既明亮又舒坦。而他的母亲则住在离他家不远的一个小屋子里。那屋子又黑又窄,不到10平方米,真不感想象一个老人是怎么熬过这一个个春夏秋冬的。冬天,李叔叔家烧的是暖气,很温暖。老人则经受风吹雨打,独自在屋子里瑟瑟发抖。夏天,李叔叔家用的电风扇,很凉爽。而老人呢?被炎热的太阳无情的拷打着,可怜的老人又能怎么办呢?只能怪他生了这么一个不孝之子。李叔叔每天吃的食物都很丰富,看看他那如同企鹅似的肚子就知道了。老人则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人们看到这情景,都对老人嘘寒问暖,同时也纷纷指责李叔叔。李叔叔就跟没事人一样。哎!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如今,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真不知道这样下去,我们的社会会怎么样?难道我们让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管家庭的人来主宰我们的世界,那些真正善良的父母亲受欺负吗?人们啊,醒醒吧!不要再被恶魔所诱惑了,这样,你们迟早会遭报应的。看看你的父母,幸幸苦苦把你们养大,你们就能这样不管他们吗?他们才是真正爱你的人啊!家是温馨的港湾,常回家看看吧!

上一篇:chinadaily产品介绍下一篇:物流管理专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