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战神百度贴吧网盘

2023-0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惊天战神百度贴吧网盘

第2篇:读《战神韩信》有感

2014.2.25星期二天气:晴大赫

背与叛

——读《战神韩信》有感

帝王的背叛,重点其实并不是“叛”,而是“背”。那种表面上笑语盈盈,暗地里却擦亮屠刀,才是最可怕的。

——题记

魏生所著的这本历史小说《战神韩信》也许是对韩信这一生的最好的诠释。这部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韩信从知遇漂母到被吕后谋害于长乐宫中的事迹。读罢后,它让人不由得为韩信的一生所唏嘘。

本书的后记中作者留给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韩信的悲剧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的确,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个结果。即便韩信像张良那样退隐山林,从此不问世事,我想刘邦也不会放过他。因为韩信与张良不同,张良只是个谋士,他不像韩信在前线打仗,威信极高,所以他能安全脱身也是因为帝王刘邦给他留了台阶,而韩信则不同。况且,在帝王眼中,功臣一定是有罪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帝国破,谋臣亡”是专制皇帝心中不变的一条准则,所以韩信自己也知道死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汉朝官方修订的史书将韩信被杀的原因归为谋反,但如果真是这样,想必也不为过,因为这种背叛只是“不得不反”罢了。

刘邦虽说是大汉王朝的开国明君,但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夺了韩信的兵权,将韩信贬为楚王,伪游云梦诱捕韩信,最后贬为淮阴侯。韩信死后,大杀异姓王,将彭越的尸体剁成碎块、制成肉酱,无不看出他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

究竟什么是“背”,什么是“叛”,什么是真正的“背叛”?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遭受大大小小的背叛,但是大多数都是"叛"是重点,一刀两断,从此不相往来,而帝王的背叛却是像带着一层面具,表面上待臣子温和,暗地里却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有谁能看透这层面具呢?

第3篇:一代战神霍去病杂文随笔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如果将时间长河拉长来看,文的,至少还能将各人的文章诗词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而武的,即使是贵为帝皇也无法将不同时代的人拉到一起,来一场关公战秦琼。各自都有不少拥护者,打起口水仗来也是互相不服气。但我若说霍去病是一代战神,估计没有多少人有异议。

毕竟,他的功绩摆在那里,太过耀眼:十七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十九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二十一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

匈奴,一直是缠绕汉族北方人民的噩梦,就是一统天下的刘邦,也有白登之憾。在之前之后的历史上,对匈奴都是以被动的防守与和亲为主,再没有人如霍去病这样直捣黄龙,杀得匈奴许久不敢异动了。

当初看琅琊榜,就觉得有些人设与汉武时期很接近。

写东西,大约都得从自身的经验而来吧,不是直接经验也得是间接经验。而琅琊榜的人设与架构,大约从汉武时期吸收了不少经验。

太子刘据有一个英勇善战的舅舅卫青,有一个有战神之称的表哥霍去病。而他最后是被逼谋反,卫子夫自杀,卫氏一族覆灭,连卫子夫与汉武帝生的女儿都不能幸免。可以说也是血流成河。

而祁王萧景禹有林燮这个舅舅,林殊这个表弟,一样是处于要反就可以反的地步,其余皇子,根本无力与他争锋,而梁帝迟迟不立太子,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霍去病因了带头上表请求分封三皇子一事失了武帝的信任。这一举动等于说是站位到了太子刘据这一边,很多猜测说武帝因此对他起了杀心。

而在林殊挑衅聂真的事件中,林燮已经很明白是把萧景禹奉为主君了。以林燮在赤焰军中的绝对威望来说,很明显,赤焰军就是祁王萧景禹的后盾。这在之前只是大家心知肚明没人揭开的事实,但从林殊事件后,便是明明白白坦露了出来,梁帝对此,再无侥幸。

杀心大约就是因此时而起了吧?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猜测的很多。官方的说法是病死。但官方的一向没什么人认可,甚至因了官方说是病死,他反而最不可能是病死了。毕竟若是病死,那么是什么病不至于要如此隐晦吧。

一种说法是被汉武帝刘彻杀了的。

我昨晚看的那本《铁血名将霍去病》就是采用这种说法。说是他因为射杀李敢与请求分封三皇子两件事触怒武帝。又因为有匈奴传言,卫青霍去病二人有一人在世,不敢再入侵汉。武帝权衡再三,觉得霍去病桀骜不驯,不如卫青温驯好控制,便决定除霍去病而留卫青。

这种说法我并不认同。不是说武帝没有杀霍去病的可能。而是我印象中的刘彻,很渣,但还是做了敢认的。不是那种敢做不敢担的人。若是他要杀霍去病,以他的性格,找个理由杀了就是,根本不会遮遮掩掩,以病死为掩盖。

第二种说法说是卫青的妻子平阳公主觉得霍去病危害到了卫青的利益,觉得霍去病独来独往,不肯拉扯卫氏集团,留之无益,遂假传圣旨,逼霍去病自杀。

这种说法有可能,但这样的平阳无疑是自损己方一员大将,还因此触怒武帝。我不知道平阳公主这样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女人真的会这么蠢吗?

时间过去太久,只能众说纷纭,莫知真假。我只能感叹这一代战神没死在敌人的刀剑下,而是年纪轻轻便陨落在宫廷的争斗之中,果然是真刀真枪易挡,暗箭难防呵。

越发心疼我的阿苏。

第4篇:战神项羽,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的命运是一曲千年咏叹,后人无论是褒扬还是贬斥,都是激昂无比的,从没有温和平缓的评价。我认为,这是因为项羽的个人魅力太强,无论是倾慕者还是批判者,都无形中被项羽的霸气感染。

项羽,一个被人们褒贬不一的人物,他是一个人,就不可能完美无瑕,他的优点给我信心与动力,他的缺点让我明白成功所具备的素质是什么。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但是他是“英雄”也好,“悲剧”也罢,他仍然是历史上重要的一笔。

许多时候英雄并不单以成败论定,就像项羽,虽然最终败的一塌糊涂,却依然被后人视为英豪,杜牧为项羽惋惜,写出“兵家胜败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样的好诗,李清照则更是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呐喊,令人感动不已。

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还有后人对他的评价——“妇人之仁”以及垓下一战失败,四面楚歌,演出了霸王别姬悲剧。项羽突围到乌江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拔剑自杀。这些难道就能否认项羽的功绩,难道可以说项羽不是英雄吗?至少我不这样认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易安描写项羽的这首短诗,每次读来,都会触动心中那根敏感的弦。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璀璨炫目,或许,这正是霸王短暂一生的写照。在李清照看来:之所以现在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就是因为他死得悲壮,不肯回到江东去忍辱偷生啊!而苏轼对项羽评价也很高,说他:“具有君人之度”。 这些种种赞赏都充分说明项羽是一位英雄,是一位中华英杰。

我认为,项羽虽然在斗争中失败了,但他死的壮烈,不失英雄本色,因而是值得歌颂的“人杰”和“鬼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千年过去了,项羽的英雄本色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无论历史怎样的评价他,他都是我心中的英雄和霸王。真正的英雄应该是一个能让人时常念起的名字,是一种守住坚持的尊严,一种近乎愚钝的自信,一种能让悦己者容、知己者死的侠骨柔情。只有在人世风尘的大喜大悲中,才能看清楚许多被滚滚红尘包裹掩饰了的事物。犹如大浪淘沙,犹如浮华过尽,最不显眼的泥淖之中,才是真正的赤金所在。这才是项羽,真正的英雄,我心中永远不败的战神!

第5篇:原来你才是战神杂文随笔

在中国古代一些战役中,能够以少胜多的,统帅一定是文武兼备,善以智取胜。所以,这样的战争一般来说十分凶险,统帅能够碰到此等情况也相对较少。像项羽在彭城之战中,以三万对五十六万汉军;韩信破赵之战,是以一两万对战赵国二十万;张辽合淝大战则是八百对十万。这几位个个都被归为名将之列。而在《梁书》中,记载了一位武将,他下半辈子奋战沙场,打了上百次仗,几乎全部都是以少胜多,真的可以说是一代战神。这位“战神”叫陈庆之,是南朝梁人。他有一个特别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射不穿孔,马非所便”。拉弓他射箭没劲儿,骑马也相当凑合,这样一位既没有从业资格证书,又没有驾驶执照的将军,其实根本算不上是武将。那他擅长什么呢?他善于下棋,他的优势就在于很有忍耐力。

当时他的主子梁武帝萧衍很有意思,他早些时候还算贤明,老了忽然就糊涂起来了,这老爷子嗜棋如魔,能够整宿整宿地下,就连旁边伺候的人都受不了了,一直小声嘀咕道:“怎么老爷子一下起棋,劲头就跟我媳妇逛街似的?”

“是啊,怎么办呢?”

“没办法,这事儿只能找陈庆之。”

所以,每当老爷子萧衍说:“今天你们谁陪我通宵啊?”

旁边人就劝他:“皇上,您可得保重龙体,谨慎通宵。”

“那不行,你们今天必须得有人陪我通宵。”

“那奴才给您找陈庆之去吧。”

据史书记载,只要梁武帝想下棋了,陈庆之便随叫随到,不管下多晚他都奉陪。每次还都带着满满的正能量,毫无怨言,也毫无疲惫感。

就这样,陈庆之跟着梁武帝下了二十几年棋,导致他除了下棋,半点业绩也没有。眼看一代战神就要进化成一代棋神的节骨眼上,终于有了机会。公元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四十二岁的陈庆之有了生平第一次的带兵机会。不过这次带兵只是跟着其他将领去接受叛投,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带兵打仗、舞刀弄枪,基本上就是一个跑龙套的。

交接完工作,梁武帝派陈庆之带领两千人马护送他的儿子豫章王萧综去接管徐州。而北魏也十分看重这块战略要地,派了两员大将带着两万人马前来攻占。便选了个地方安营扎寨,准备进兵攻城。陈庆之得到军报,带领两千人马去对战北魏的两万人。没想到陈庆之的首场实打实的战争,却是以一对十的局面。

北魏的两员大将正考虑着如何漂亮地拿下这场仗,毕竟自己占尽了上风,企图让陈庆之全军覆没,便进行着周密的部署。他们先派了一个叫丘大千的将军到前线应战,其他将领在营内开会讨论战术。

“今天,我们开这个会,主要是谈一谈,打陈庆之的问题。”

会还没正式开始,就听到丘大千这边喊“报!”

“不要打断我,那么今天的主题呢就是……”

“报告将军,不用定主题了。”

“怎么了呢?”

“咱们的部队全没了。”居然一通鼓的时间内,北魏的两万人马被陈庆之打得全线溃败。陈庆之部队里的每一个人,相当于一人打十个人,并且还赢得轻轻松松。这一仗是他指挥的所有战争中,实力与敌人最接近的一仗。所以,后面还有更猛的。

公元529年,北魏内乱,有实力的都开始抢占自己的地盘,而没实力的像北海王元颢,就只能先投降他国,再借助他国力量想办法成为本国新帝。于是,元颢拿着当时各国的分布版图,正考虑该投降哪个国家,准备以武相论,能赢他的便直接归顺。最后元颢选的是向梁国投降,萧衍同意了帮他复国的请求,于是派飚勇将军陈庆之带领七千人马送元颢上洛阳称帝。萧衍大概数学没学好,算了半天,居然让陈庆之只带着七千人马去了,要知道北魏当时号称拥兵百万。这种悬殊的队伍差距,估计在临走时,元颢、陈庆之也不会太待见梁武帝。

“同志们,这次你们带着我梁国的雄雄七千人马,送元颢上路。”

元颢赶紧说:“这也太不吉利啦!”

梁武帝点点头,“是啊,说点豪迈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得嘞,我们还是先走了。”

“让寡人再送完你们人生当中的最后一程吧。”

“您留步吧,再这么送下去,我们还没出发就被您送去阎王殿了。”

“好吧,那我不送了,你们上路吧。”

以上这段对话是编的,纯属娱乐。但历史上陈庆之确实只带着这么点人去攻打洛阳了。而这一次出兵,也成就了陈庆之。

一路上,元颢总想着这事不靠谱,于是出兵不久就自行称帝了,“庆之兄弟,你先走吧。”

“你怎么不走了?”

“你看,我都称帝了”

“你又不是称病了”

“总之吧,洛阳你自己去吧,我给你封几斤官职怎么样?”

“官职有论斤说的吗?”

“我就是想表达一下,你想要多少给多少的意思。”

就这样,陈庆之坚持带领自己的区区七千部队,开始了神话般的北伐。

北伐途中,陈庆之路过睢阳,这个地方的守将是丘大千——陈庆之第一仗的手下败将,这段经历可是给丘大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陈庆之信心满满准备将其拿下,历史惊人地重演了,只不过数量变成了七千对七万,同样是一比十。不过这次丘大千吸取了教训,连筑了九座营垒抵挡。可一上午,陈庆之就攻陷了三座,丘大千已经开始崩溃了,完全丧失了斗志,举众投降。此时,另一个叫元晖业的倒霉蛋又领着两万人来睢阳,陈庆之一并收服。

就这样,七千人马在北魏国横冲直撞,一路上不少地方就直接投降了。当时的北魏国确实很乱,所有主力基本都去平叛了,名将尔朱荣也不例外。在《魏书》里面,尔朱荣是单独列传的,所以尔朱荣也是一位牛人。他当时很瞧不上陈庆之的部队,“自古以来,北人坐马,南人乘船,作为一个南方人,陈庆之居然率领七千骑兵杀进了北魏的腹地,这也太任性了。”于是尔朱荣调动了二十余万主力大军,准备包围当时正在攻打荥阳的陈庆之。荥阳城里的守军有七万,尔朱荣想用三十万对战陈庆之的七千人,这次可真的逃不掉了。

没想到包围圈刚刚形成,还没来得及进攻,陈庆之已经攻下了驻有七万守军的荥阳。这段故事在《梁书》、《南史》都有记载,陈庆之曾在进攻前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梁书·陈庆之列传》)说我们人太少了,大家就别想别的了,拼命吧。

《梁书》和《南史》在记载中只有人数上的区别。《梁书》说三十万,《南史》说四十万。但总的结果是一样的,荥阳被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当剩下的二十万大军开始缩小包围圈时,占领荥阳的陈庆之远远就看到了北魏援军到来,压根没想守城,直接亲领三千骑兵和敌人决战,居然又赢了。

这场神奇的战争过后,“北人坐马、南人乘船”彻底成为了传说。据史书记载,陈庆之的三千人狠狠虐待了北魏的二十万援军,大破之。而他可能还不过瘾,又带着这三千人顺便进军虎牢关。坐拥一万精锐的虎牢关守将异常果断,连夜潜逃。此时,陈庆之距离洛阳只有一步,但他并没机会打洛阳,因为洛阳直接投降了。

历时四个半月,攻下三十二城,野战四十七次,陈庆之全胜。并且,他的七千部队几乎没有伤亡。陈庆之部队之勇猛难以想象,在史书中描绘得如神一般。所以,陈庆之也因此有了白袍战神的称号。而他的部下也个个身披白袍,所以当时洛阳附近有一句童谣:“大将名师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如果你看到了白袍部队,可千万绕远点啊!

第6篇:小学生观察作文:失败的“战神”

小学生观察作文:失败的“战神”

今天下午,妈妈从敏姨家门口的枣树上捉到了一只小螳螂,还从红薯地里抓到两条小虫子,兴冲冲地拿回家给我观察。

这只螳螂看起来还只是若虫,因为它的体长只有45厘米左右,还没长出翅膀,也就是说,它还没有“长大成虫”。它穿着一身威风凛凛的绿色盔甲,顶着一个硕大的三角形脑袋,

明亮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它有两把锋利无比的“屠龙大刀”,上面还布满了细碎的锯齿。

妈妈将螳螂放进空的塑料饼干罐子里面。螳螂睁大它那凶神恶煞的眼睛,恶狠狠地望向罐子外边,还挥舞着它那吓人的大刀,好像在耀武扬威地说:“哼,看谁敢和我决斗?”

吃完晚饭,妈妈把那两条小虫子放进饼干罐里面。原来啊,妈妈是想让我观察螳螂如何猎杀虫子呢!为了增加螳螂的食欲,让螳螂更加“如狼似虎”地捕食,妈妈还特地饿了它几

个小时呢!

螳螂可是昆虫界大名鼎鼎的“战神”,据说仅用0.01秒就能克敌制胜,因此得了一个响当当的绰号——“刀客”。

没想到,这只螳螂看到那两条不足一厘米长的虫子,并没有像我和妈妈所想象的那样,飞奔过去,挥舞大刀,毫不留情地将虫子斩成肉末,而是懒洋洋地趴在饼干罐的底部,轻蔑

地看着这些虫子,仿佛在说:“你们算老几,敢和我呆在同一个饼干罐里面?”

我和妈妈以为螳螂要以静制动,找到时机,扑上去大开杀戒呢!没想到过了几分钟,螳螂还是一动不动。倒是那几条虫子耐不住了,围着螳螂爬来爬去,仿佛在对螳螂说:“你要

吃就吃,做什么秀啊?”看到螳螂还是按兵不动,一条胆大的虫子甚至扭动自己丑陋的身体,爬到螳螂的肚子下面„„倒是螳螂吓得连连后退,仿佛在说:“这条虫子太丑了,真

是吓死宝宝了!”

这下,这条虫子可就真是肆无忌惮了,在饼干罐里面横行霸道,到处乱爬,好像在说:“哼,连大名鼎鼎的螳螂都要对我退避三舍,别的虫子又算什么?”

我和妈妈看得目瞪口呆。难道这只螳螂是残疾的吗?不像呀,它的动作灵敏得很呢!难道这只螳螂本来就是胆小鬼、窝囊包?难道这只螳螂还只是若虫,还没有上阵杀敌的经验?

我和妈妈真是疑惑不解。于是上网求助。有些网友养过螳螂,于是热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答案可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必须先把虫子剥了皮,或者把虫子用绳子系住然

后放到它的嘴边,螳螂才会吞吃的。唉,这螳螂可真是娇生惯养,就连吃条虫子,也要别人喂!这算是让害虫闻风丧胆的“战神”吗?不管什么原因,这个失败的“战神”可真让

我们失望呀!

第7篇:

上一篇:小学教师国培培训计划下一篇:一带一路解读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