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类专业

2022-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交通运输类专业

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进阶路径探究

[摘 要] 文章以新时期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及双一流建设为背景,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社会服务等,从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投入与产出等方面探究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进阶路径。立足国家,放眼世界,实现培养交通运输类专业高素质人才之目标。

[关键词] 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 张嘉敏(1979—),女,吉林大安人,工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

[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面临着重大的战略需求,交通运输行业的运力结构向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方向发展。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将人才培养模式由现行的理论知识传授型转变为素质教育与开拓创新培养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师的能力培养要求、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数量需求与综合素质要求已悄然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要求单一学科背景、专业技能熟练,向多学科背景、综合思考方式转变。在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索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专业特点,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应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几方面逐步进阶。

一、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及双一流建设背景

工程教育认证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评估,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1],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主要基础。我国从2005年开始在本科层次逐渐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业已形成规模;自2014年10月起,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教育认证试点领域之一;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国,标志国内的本科工程教育认证已整体走上国际舞台[2],并推动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可以面向现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中国高等教育真正走向世界。

为主动应对新工业革命和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教育部于2016年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在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模式下的市场需求下,对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并开展“新工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3]。新工科的“新”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新的工科专业,另一个是工科新的要求,对于交通运输类专业而言,主要着眼于后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

“双一流”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简称,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根本评价依据与核心支撑在于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投入与产出,紧跟时代发展,以交通强国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对接国家、地方、行业重大战略需求;校级一流——省级一流——国家级一流——世界级一流是一般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双一流进阶路径。

二、师资队伍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国内设置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50多所,只设置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点的学校约40所,同时设置交通运输工程博士/硕士点的学校有20多所,各院校发展历史与层次不同,师资实力亦良莠不齐,其办学理念、师资配置、学生就业、继续深造等情况差异较大。

一线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主力军,在双一流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众多因素中首要的是师资队伍的学术背景、数量结构应能支撑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须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工程背景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能深刻把握大部制一体化交通与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与发展方向[4]。人才梯队建设上,坚持引人、育人、人尽其才并重,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特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教师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交通运输工程相关专业或已取得专业岗位资格,有明确具体的科研方向。在“四有好老师”的大框架指导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整体上应具备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专业化、创新型等特点。

三、教学的投入与产出

教学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一流课程是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本科生培养以课程为主,在课程建设上遵循《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课程体系设计应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发挥教师特长技能。课程体系包括学分设置、教学模块设置、课程安排及教学活动四个部分;其中教学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以交通運输和交通工程两个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例,依据我国本科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交通运输类专业补充标准,对于专业基础类课程,交通运输专业应包括交通运输政策法规、交通运输工程导论、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商务、交通运输经济、交通运输安全、运筹学、供应链管理等知识领域;交通工程专业应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导论、城市规划原理、交通设施勘测设计、交通工程学、智能交通与控制、道路工程、交通系统分析、智能交通与控制、计算机辅助交通工程设计等知识领域。对于专业类课程,交通运输专业应包括旅客运输组织、货物运输组织、交通枢纽场站设计与运营[5]、行车调度指挥,以及结合各校自身办学特色设置体现不同运输方式特点的课程,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6]、铁道概论[7];交通工程专业应包括交通设施规划、交通组织、交通运营等方面的知识领域,具体如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公共交通等内容。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此为依据,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相长,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先进的基于OBE的反向设计原则与启发式教学模式[6,8];探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规律,构建基于OBE理念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集中在毕业设计这一阶段有更加明显体现与客观实质要求:依据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分为考研升学(这一群体有更高层次的学术追求,毕业设计应偏向于学术理论研究型),参加就业(这一群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设计应偏向于应用型)。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方式方法的客观合理性,能否起到激励各层次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授课的评价,对于中级职称教师,在一定课堂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质的保证,应以寓教于学为主,寓教于研为辅;对于高级职称教师,通常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工作量要求不高,有条件实现100%的高质量水准授课,应以寓教于研为主,寓教于学为辅。学校的产品之一是毕业生,教学评价的另一方面是毕业生近五年内的发展状况评价,一个人无论经历多少年的学校教育,终归是要走向社会的;诚然,学校无法左右用人单位的价值取向,但在一个良性的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系统中,从社会选择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讲,评价一个教育系统成败的关键指标之一,在于同等用人需求条件下,硕士、博士研究生应该比本科生、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接纳,否则意味着更高层次阶段的教育是无效的过度教育,是对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科研的投入与产出

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高校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往往还要承担科技创新的重担。学术的初心在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科研方面首要的是把握学科最新前沿。科研的渠道之一是做科研项目。但在科研项目申请及完成上,往往需要有人脉资源,如项目团队的组建等;另一方面,能否100%保质保量如期完成项目课题存在风险,以及项目申请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规避的风险,可能成为项目申请的制约条件。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项目申请,况且各级各类的项目蛋糕总数是有限的,在庞大的高校教师队伍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申请成功,即使申请了还有一个命中率的问题。

从科研经费资金流的角度,项目申请属于基于前评估的先投入后产出型,而对于学术论文、专利、软著等成果的奖励属于基于后评价的先产出后投入型。两者各有适用性,比如有的学科因购买实验仪器设备等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可采取申请项目的形式取得经费支持;而有的学科只需一部电脑一台打印机即可开展科研工作,无须通过前期申请项目取得经费支持。同等条件下,如果没有项目经费资助,仍可以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可能更能说明一个人的学术造诣,应加大后期奖励力度。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在前期科研产出上各类科研项目级别、经费支持额度、在职称评聘考核中的权重等应合理化。

五、学科建设的投入与产出

学科是大学实现其功能的核心载体,大学学科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组织起来的专门的知识体系;根据科研发展要求所建构的知识范畴;根据社会服务需要所划分的工作领域[9]。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着知识和智力支撑,是“双一流”建设项目之一。学科建设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契合点,以学科建设为基本点有助于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一个好大学的良性治学氛围应该是既不排斥教学,也不排斥科研,更不会将两者对立起来,让教师教书育人的同时,亦有充足的精力投身于其所热衷的科学研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平衡,进而营造利于学科发展的氛围。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从2021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将使交通运输系统在新时代奋力开启新征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科建设要把握交通强国建设的契机,夯实学科基础,从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社会服务三个维度打造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科发展平台,服务国家、地方、行业重大战略需求,使学科融通、产学相通,瞄准国际前沿,突出科教融合和产学研结合,面向未来培育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交通建设管理人才,逐步进阶为一流学科专业。

六、结束语

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进阶,需要梳理、了解、认识专业建设现状,对标国内与国际一流,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专业层次。新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面对新形势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双一流大学不仅教学、科研、学科是一流的,其管理和服务更是一流的:管理上应坚持制度与选人用人的科学性,高级管理人员应有远见、敢担当、有大局意识、领导力强、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普通行政人员应踏实肯干,注重效率,职业素养好,服务意识强。各级技术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应精于业务,而非精于权术;全职教学人员应潜心教学、科研与服务,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师资队伍建设与引人、选人、用人上,往往也体现了领导的眼界、学识与格局。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科建设,同其他学科专业建设一样,应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社会服务三个核心议题,立足国家,在服务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成就一流的高度。放眼世界,主动置身于世界高等教育的坐标系中,认识世界一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郑娟,王孙禺.英国硕士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83-90.

[2]吴娇蓉,刘建新,叶霞飞.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探索与实践[M].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8.

[3]朱琎.“人工智能+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9(21):35-37.

[4]张嘉敏,李守军.省属地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途径研究——基于大部制一体化交通背景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视角[J].科教导刊,2014,10(210):1-3.

[5]张嘉敏.网络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方案与实施——以省属地方高校“交通枢纽场站设计”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107(11):134-136.

[6]张嘉敏.基于OBE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方向教研体系创建——以非行业特色省属地方高校向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迈进为愿景[J].高教学刊,2019(10):20-23.

[7]张嘉敏.铁路运营管理技术体系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8]张嘉敏.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专业课启发式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2015,6(232):33-53.

[9]别敦荣.论大学学科概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9(9).

作者:张嘉敏

第2篇:面向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效果评价方法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建设息息相关,高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必须两者结合进行。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标准和交通运输类专业补充标准分析入手,提出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根据评价内容和指标层次复杂和量化难得特点,选用核查表法对专业类建设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成果可系统评估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全面科学地对专业建设进行定位。

交通运输类专业认证建设效果评价方法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社会对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的专门性认证,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自2006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以来,相关专业陆续开展了专业认证工作。实践证明,专业认证对教学行政管理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的六个协议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2013年,《华盛顿协议》全会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工程教育正式与国际接轨。2015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成立,主要负责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组织实施,教育部主管。2016年,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全票通过了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转正申请,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

工程教育认证有一整套评价标准,申请认证的专业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在自评的基础上,才能接受认证协会的评估。交通运输类专业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为更好地提高专业教育水平、明确办学目标、培养国际接轨人才,必须接受专业认证的考量。论文在省重点专业建设和验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建设效果评价方法,为今后专业建设提供支持。

2交通运输类专业认证标准分析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下面以2015版介绍。

2.1通用标准解读

通用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人才培养、学生期望建设。强调目标导向,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都有明确标准。提倡持续改进,建立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等。

2.2专业补充标准解读

每个被认证的专业,除了满足上述通用标准以外,还需达到认证协会设定的专业补充标准。补充标准不与通用标准冲突,主要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提出专业领域的特殊要求。下面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补充标准,主要适用于交通运输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

(1)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应包含的知识领域提出具体的要求。标准详细列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除标准以外,还可以设置专业补充课程,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工程实践类课程必须满足达成培养目标需要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要求具备完整的工程实践大纲、指导书、实践报告。实习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具备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及其质量监督保障机制,毕业设计(论文)应材料齐全。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应数量适当,保证指导质量。

(2)师资队伍

从事专业课教学主讲教师,原则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5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除外)。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40%。教师应每3年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不间断地参与科研工作实践。

(3)专业条件

标准规定学校或所属院系资料室中应具有满足专业学生需要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应的检索工具等。应拥有支撑本专业教学的实验场地和设施设备,满足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内容和学时要求,开放运行管理制度和實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稳定实习基地,建设年限在3年以上。实习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对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有足够的理解。

3交通运输专业类建设方案

根据专业认证标准的建设要求,按专业类为单位提出建设目标,提出相应建设任务。

3.1建设目标

用三年的时间,整合本专业类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两个专业整合教学资源后建成省内一流、华东地区领先、具有鲜明特色的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

注重保持和发扬交通工程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评价方面的优势,发挥交通运输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实践教学资源丰富的各自长处,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契机,结合我校林区运输、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独特优势,打造交通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和运输与物流工程三个重点方向。在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管理、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企业运营管理方面形成明显特色与优势。

3.2建设任务及措施

结合建设目标,按照工程认证标准,并邀请了国内著名高校有关教授,进行了多次研讨分析,已经形成了比较详细完整、可靠的建设方案任务。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制定、优本生培养体系革新、新型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2)教学团队建设:包括团队构建改革、师资引进与培养、团队成果培育。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材及课程建设、实验课程与资源建设、教学资源数字化工程。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包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体系改革

(5)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创新本科生课外教育培养体系、学生实践成果孵化。

(6)教学管理改革:包括教学质量提升体制建设、教学质量创新体系建设、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7)专业类整合与建设:包括专业类整合过程、专业类共享课程建设、专业方向定位。

(8)其它主要是专业特色课程建设。

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完成,第1阶段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第2阶段建设期为2014年,第3阶段为2015年。针对不同建设阶段,提出具体建设项目(共计117项),本文不做具体罗列。

4评价方法选择与建设效果评估

4.1专业建设评价方法选择

本次建设,是以交通运输工程重点专业类名义建设,联合了交通运输专业、物流工程专业2个专业建设,考核指标共享,部分建设任务需要多专业整合。

(1)评价方法选择

根据2012年制定的《建设目标任务书》计划,重点专业类建设任务评价指标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类别多,8大类,117项指标,层次复杂,评价模型建立比较难;二是量化难,本次评价指标多数难以量化,无法运用常规模型进行计算。

根据以上特点,本次评价采用核查表法。对照建设任务安排指标,逐项对照,分别进行核查打分。根据建设要求,分为超额完成、完成、部分完成、未完成,4种评价结果。各种结果的权重取值见表2所示:

其中,超额完成指,按照完成指标数与建设任务指标的对比,超出任务要求数,或者成果等级超出任务要求。为便于计算,统一按照1.2的权重折算。

部分完成成果,是由于教学特有规律,有些项目需要时间检验或不同学期内才可以进行,为便于计算,统一按照0.5权重折算。

未完成任务分三种情况,一是没有严格执行任务书计划,导致项目搁浅或延迟。二是由于客观不可抗拒因素造成,如办公用房调整,导致实验室建设滞后。三是由于为适应外界条件变化,专业自身主动做出的调整。如由于新成立物流工程专业,导致原有课程体系被打破,部分课程建设失去了基础。未完成项目,折算为0。

(2)评价等级划分

根据建设完成情况,进行分类核查,按照达成情况进行打分,最后折合成标准值。将标准值与建设要求进行对比,计算最终达成度总评值。根据下表,确定专业建设综合效果等级。

4.2专业类建设效果总评

本项目,根据建设计划,预期完成成果117项,已完成其中107项成果,部分完成6项,未完成4项,超额完成10项,具体见表4所示。

根据评价方法和各指標的权重分配,最终折合成标准值为完成112项,本项目建设成果达成度为95.7%,成绩为优秀。

5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提出重点专业建设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估指标提出计算方法及评分标准。研究成果可系统评估重点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全面科学地对专业建设进行定位评估。

参考文献:

[1]华盛顿协议[EB/OL].2017-05-01.

[2]程琳,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02):58-61.

[3]武超群,赵雨旸.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06):127-128.

[4]吴立新,倪铁山.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9,(10):37-38.

[5]姜秀英.高校教学评价改革初探[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2):251-254.

[6]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盛玉刚 韩宝睿 陆涛 潘义勇

第3篇: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背景较强的特点,突破传统实践教学观念,北京理工大学构建了独立自成体系的与理论教学相关联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由分层次分模块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等组成,强化实践教学在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地位,为构建与培养高素质交通运输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分模块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铁路、水路、航空、道路及城市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学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背景较强的特点,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结合学校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在长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积极开展探索与研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及设置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9个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最为普遍,开设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数量均超过100所。以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类专业涉及管理、机械、信息、土木等多门相关学科,是一个兼有较强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交通运输类专业既涉及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土木、电信和机械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又包含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中既有大量深入的定量计算,也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因此,交通运输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北京理工大学分别于2001年、2005年开设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涉及道路交通的规划、管理、控制等内容,交通运输专业以交通运输系统及现代物流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内容。由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都侧重于道路交通,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的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对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贯通,按交通运输类专业进行学生培养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确定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道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物流等某一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和相关技术,能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并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例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设道路交通量、行驶速度、密度的实际调查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交通流基本特性及三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了解实际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控制等后续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但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的补充、解释、验证和延伸。综合设计、课外创新活动等类型的实践教学则可以设计出较大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三、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实践教学的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循序渐进认知规律和建构型学习理论,按照“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研究创新型实践”的教学思路设计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理论课程实验的基本演示、实物演示、交通枢纽实习、测量实习等,是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实验、综合实习、实训等,需要学生运用多科目甚至多学科的知识来完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创新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将实践环节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强调立体化、开放式,实行教师引导,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自选题目,自己设计实践步骤,查资料,亲自动手,完成实践过程。研究创新型实践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设计。遵循“通识教育、按类教学”的教育理念,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所依托学科的资源与优势,综合考虑北京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科的研究方向、往届交通运输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设计了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运输物流、交通规划、智能交通、汽车服务4个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均包括课程实验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运输物流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运输学、交通港站枢纽、现代物流工程、交通安全与工效学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运输调查及运输枢纽设计、物流调查及物流系统设计等实践课程。交通规划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道路工程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道路交通调查及道路工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智能交通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信息技术基础、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则包括城市交通调查及交通控制设计等实践课程。汽车服务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车载信息与导航系统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汽车检测诊断与修理实习等实践课程。

3.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承载和支撑各项实践教学或服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创新能力的特色教学实施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验基地两部分组成。依托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北京理工大学“985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等,建设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开发建设了与实践教学模块相对应的实验教学系统,为开设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以及大型课程设计提供了保障。通过与运输物流企业、设计院、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了北京、天津等一批以地区为中心的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实习基地运作模式;学生在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系统严格的工程应用与工程应用开发创新训练,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侧重对理论课堂教学知识的解释和验证,通常依附于课堂教学,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一种验证,要求教师对实践(实验)的内容、过程及要求(结果)有非常细致的设计,不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依附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基于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研究,提出独立自成体系但又与理论教学相关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理念。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层次性设计,重点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增加实践环节时数,开辟新的实验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均开设实验课,实践课程学时占总课程学时的比例超过30%,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分担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撑实践教学的实施,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与创新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不少学生表示,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效果好,是他们最喜欢的教学环节,希望能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与各种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实践结果的答辩,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多人协作,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且屡创佳绩,先后获得第五、六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一些学生主动参与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协助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发表研究论文、辅助编写出版书籍、查找科研资料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适应于现代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也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4):86-87.

[2]刘文霞.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2):32-35.

[3]邬万江,刘闯,卢伟.交通运输学科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66.

[4]陈健,卢国胜.交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高教研究,2010,(3):62-64.

[5]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理工大学教改项目“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资助

作者简介:吴绍斌,北京理工大学机车学院,副教授;高利,北京理工大学机车学院交通系主任,教授,博导。

作者:吴绍斌,高利,孙洪武,赵亚男,陈雪梅

第4篇:专业概论(交通运输类)

专业概论(交通运输类)主观题

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之一,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从而形成了现代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基本的运输方式。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道这五种运输方式各有其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各有其适用的范围。但在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中,这五种运输方式是相互协调、竞争和制约的,因此,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协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包括哪几种运输方式?

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基本的运输方式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优势。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特色。 专业内涵——立足轨道交通,面向综合运输 学科性质——理工管交叉,软硬结合 人才培养——强调复合型,突出实践能力

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交通运输专业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优势和专业优24 × 2

5势。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② ③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优势。

列举本专业网络教学的资料来源? 教材

二、 参考书

三、 学术期刊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内涵特色 轨道交通优势突出的学科发展特色

立足四川,服务西部的学科区域定位特色

学科水平全国领先,专业排名全国前列 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条件优良 教学体系完善 师资力量雄厚

学生素质高,市场需求旺盛

长期以来,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围绕“创办品牌专业、培育一流人才”的目标,本专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下四项优势: ① 国际交流优势 ② 教学梯队优势 ③ 科研创新优势

④ 具有三大优势领域 按照专业领域划分,交通运输学科研究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答:按照专业领域划分,其研究内容包括: ①

交通运输设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

种交通运输的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技术原理; ②

交通规划原理——城市、区域、通道等不同范畴的交

通需求预测和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共同原理、步骤和方法; ③

交通港站与枢纽——运输结点、即运输技术作业过程

的设备配置原理,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结合部,即综合交通枢纽的结构和功能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 ④

运输组织学——在一定运输市场环境下,运输生产的

规划、组织、计划、指挥和管理理论与方法;运输需求组织管理和运输资源的优化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⑤

运输商务——运输市场营销与运输商务过程的理论和

实务; ⑥

运输经济学——经济管理理论方法与交通运输系统的

有机结合; ⑦

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安全基本理论、交通安全分析

和评价方法、交通安全技术和交通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及其结合; ⑧

交通运输政策法规——运输政策法规的制定、体系、

内容; ⑨

交通运输市场营销——运输市场基本理论、营销基本

原理、理论和方法; ⑩

交通运输史——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律及演

变原理。 9. 我校的交通运输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偏重于哪些方面?

我校的交通运输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偏重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等方面,即主要解决与规划设计、组织优化、运营管理、系统分析、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相关的问题。 10.

我校交通运输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

该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

1.学生能力培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2.突出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的方针 3.重视学科交叉和综合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包括哪些内容?

本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毕业报告(论文)四个部分构成 12.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

1.应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交通运输理论基础 2.应具有一定的从事交通运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

3.应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熟悉相关的原理性知识

4.应具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5.应具有优良的品德与法制意识,较强的开放、创新以及竞争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我国交通运输专业的起源。

我国的交通运输学科和专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工科门类的学科,它的发展是伴随着“交通大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14.

本专业网络学习的教学环节包括哪些?

1.课程大纲。即课程中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自学和复习的指导纲领。 2.课程讲解。 3.即时练习。 4.例题分析。 5.相关案例。 6.背景资料。 7.参考文献。 8.思考问题。 9.课程作业。

15.

本专业网络学习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纸介教材自学

二、善用网上多媒体课程学习

三、听教师导学

四、做精华习题

五、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

六、有问题勤于请教

七、关注时政,多留意身边的交通运输现象和问题

第5篇:专业概论交通运输类

1. 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 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包括哪几种运输方式?

3.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特色。

4.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优势。

5.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6. 列举本专业网络教学的资料来源?

7.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优势。

8. 按照专业领域划分,交通运输学科研究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9. 我校的交通运输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偏重于哪些方面?

10.我校交通运输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

11. 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包括哪些内容?

12.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

13. 我国交通运输专业的起源。

14. 本专业网络学习的教学环节包括哪些?

15. 本专业网络学习的主要方法。

1、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纽带,现代工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土开发、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网络经济的形成,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发挥重要作用。总之,交通运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防意义。

2、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基本的运输方式。

3、① 专业内涵——立足轨道交通,面向综合运输② 学科性质——理工管交叉,软硬结合③ 人才培养——强调复合型,突出实践能力

4、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交通运输专业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 ① 学科水平全国领先,专业排名全国前列② 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条件优良③ 教学体系完善④ 师资力量雄厚⑤ 学生素质高,市场需求旺盛

5、①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内涵特色② 轨道交通优势突出的学科发展特色 ③ 立足四川,服务西部的学科区域定位特色

6、

一、教材

二、参考书

三、学术期刊

7、长期以来,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围绕“创办品牌专业、培育一流人才”的目标,本专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下四项优势:① 国际交流优势② 教学梯队优势③ 科研创新优势④ 具有三大优势领域

8、按照专业领域划分,其研究内容包括: ① 交通运输设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交通运输的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技术原理;② 交通规划原理——城市、区域、通道等不同范畴的交通需求预测和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共同原理、步骤和方法;③ 交通港站与枢纽——运输结点、即运输技术作业过程的设备配置原理,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结合部,即综合交通枢纽的结构和功能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 ④ 运输组织学——在一定运输市场环境下,运输生产的规划、组织、计划、指挥和管理理论与方法;运输需求组织管理和运输资源的优化利用的理论和方法;⑤ 运输商务——运输市场营销与运输商务过程的理论和

实务;⑥ 运输经济学——经济管理理论方法与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机结合;⑦ 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安全基本理论、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交通安全技术和交通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及其结合;⑧ 交通运输政策法规——运输政策法规的制定、体系、内容; ⑨ 交通运输市场营销——运输市场基本理论、营销基本原理、理论和方法; ⑩ 交通运输史——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律及演变原理。

9、我校的交通运输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偏重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等方面,即主要解决与规划设计、组织优化、运营管理、系统分析、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相关的问题。

10、1.学生能力培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2.突出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的方针3.重视学科交叉和综合

11、本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毕业报告(论文)四个部分构成。

12、1.应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交通运输理论基础2.应具有一定的从事交通运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3.应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熟悉相关的原理性知识4.应具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5.应具有优良的品德与法制意识,较强的开放、创新以及竞争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13、我国的交通运输学科和专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工科门类的学科,它的发展是伴随着“交通大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14、1.课程大纲。即课程中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是自学和复习的指导纲领。 2.课程讲解。3.即时练习。4.例题分析。5.相关案例。6.背景资料。7.参考文献。8.思考问题。9.课程作业。

15、

一、利用纸介教材自学

二、善用网上多媒体课程学习

三、听教师导学

四、做精华习题

五、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

六、有问题勤于请教

七、关注时政,多留意身边的交通运输现象和问题

第6篇:专业概论(交通运输类)作业

专业概论(交通运输类)

一、主观题(共15道小题)

1. 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纽带,现代工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土开发、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促进社会分工、大工 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网络经济的形成,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发挥重要作用。总之,交通运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防意义。

2. 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包括哪几种运输方式?

参考答案: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基本的运输方式。 3.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特色。

参考答案:

① 专业内涵——立足轨道交通,面向综合运输

② 学科性质——理工管交叉,软硬结合

③ 人才培养——强调复合型,突出实践能力

4.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优势。

参考答案:

① 学科水平全国领先,专业排名全国前列

② 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条件优良

③ 教学体系完善

④ 师资力量雄厚

⑤ 学生素质高,市场需求旺盛

5.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参考答案:

①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内涵特色

② 轨道交通优势突出的学科发展特色

③ 立足四川,服务西部的学科区域定位特色

6. 列举本专业网络教学的资料来源?

参考答案:

1)教材

2)参考书

3)学术期刊

4)报刊杂志

5)网络资源

7.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优势。

参考答案:

① 国际交流优势

② 教学梯队优势

③ 科研创新优势

④ 本专业具有交通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运输三大专业方向的优势领域。 8. 按照专业领域划分,交通运输学科研究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参考答案:

① 交通运输设备

② 交通规划原理

③ 交通港站与枢纽

④ 运输组织学

⑤ 运输商务

⑥ 运输经济学

⑦ 交通安全工程

⑧ 交通运输政策法规

⑨ 交通运输市场营销

⑩ 交通运输史

9. 我校的交通运输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偏重于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等方面,即主要解决与规 划设计、组织优化、运营管理、系统分析、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相关的问题。

10. 我校交通运输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学生能力培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2)突出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的方针。

(3)重视学科交叉和综合。

11. 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该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毕业报告(论文)构成。 12.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

参考答案:

1.应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交通运输理论基础。

2.应具有一定的从事交通运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3.应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熟悉相关的原理性知识。

4.应具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5.应具有优良的品德与法制意识,较强的开放、创新以及竞争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我国交通运输专业的起源。

参考答案: 从交通大学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最早开设铁路管理专业的学校;从学科的发展演变也可以看出,铁路管理专业应该就是目前交通运输学科和交通运输专业的前身。

14. 本专业网络学习的教学环节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

1)网络授课

2)实时答疑

3)课后作业

4)网上讨论

5)课程考核

6)毕业论文(报告)

15. 本专业网络学习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1.利用纸介教材自学 2.善用网上多媒体课程学习 3.听教师导学 4.做精华习题 5.带着问题,学 习理论知识 6.有问题勤于请教 7.关注时政,多留意身边的交通运输现象和问题

第7篇:西南交通大学网络学院高升专——专业概论(工民建类)

专业概论(工民建类)

一、主观题(共14道小题)

1. 工民建的含义是什么?

“工民建”是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简称,也称为房屋建筑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数量最为庞大、形式多样的工程建筑物,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人们生活居住和工作生产需要的场所。房屋建筑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房屋建筑的实体;二是指建造房屋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包括房屋的基础理论和研究,以及房屋的规划、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等。

2. 工民建专业以什么为研究对象,涉及哪些学科?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是以房屋建筑为研究对象,涉及数学、物理、力学、结构、等多种自然学科,还涉及工程管理、技术经济、政策法规等经济及社会科学,专业的涵盖面非常广,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屋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多个方向 。

3.工民建专业具有哪些专业特点?

工民建专业的专业特点:1.强调实践性,2. 与数学、力学、管理、经济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联系紧密3. 不断发展和创新;4. 发展前景灿烂。

4.未来建筑业科学发展的趋势?

未来建筑业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将是建设安全、抗震、经济、适用、美观、绿色、节能、环保和智能的现代化建筑,房屋建筑将是力学、美学、材料、设备、电气、控制等学科交叉和综合化发展的完美产物,未来建筑将为我们提供更为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空间环境。

5. 工民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如何设置的?其中专业课有哪些?

课程体系设置从大的方面说分为三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其中专业课程包括建筑工程CAD、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造价与计价原理、房屋建筑学、基础工程、建筑设备、工程流体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钢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结构抗震与高层建筑、建筑施工技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毕业设计(论文)。

6. 工民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旨在培养热爱祖国,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掌握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造价基本知识,具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能力,能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屋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监理、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造价确定与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7.工民建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房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造价编制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及其各种专业软件进行工程设计和工程造价编制工作,能够从事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和施工组织管理工作,

3.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其前沿及发展趋势,

4.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8.工民建专业对学生认知和技能方面的学习要求有哪些?

认知和技能方面的学习要求:

(1) 掌握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力学、结构、经济等相关学科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3) 掌握建筑学、计算机、企业管理等关联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技能;

(4) 具有哲学、方法论、历史、法律、伦理、社会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9. 21世纪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1.研究和建造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物;

2.研究和建造更高的高层建筑

3.研究和建造更加环保和节能的绿色建筑

4.研究和建造具有自控能力、自诊断能力,功能更为完善的智能化建筑

5.研究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造更安全的建筑

6.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

10. 为什么说建筑业是一个能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1.因为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任何一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建筑业的首先发展,建筑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的是必需的基础产品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龙头产业;

2.建筑业的资金投入、产出、从业人员数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

3.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生产环境的提高,对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寿命、自然和人为的损坏使建筑物在不断地更新;

5.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建造功能更加完善、更为安全和更加美观的建筑物。

11. 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火灾对建筑物的毁灭性破坏给建筑界提出了那些研究课题? 给建筑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这就要对地震作用的机理、建筑物的的受力和破坏情况和破坏机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防火性能等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试验,靠科学的探索、技术的进步和我们的努力,去推动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建造更安全可靠的建筑。

12. 目前我国内地最高、最安全的建筑物是哪个?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其中采用了哪些主要的新技术?

目前我国最高并最为安全的建筑是于2010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大厦。

由于采用了“劲性柱”结构,并采用了多项防火隔热措施,在楼内设置了5个避难层,可抵挡3个小时的大火,是目前最安全的超高层建筑。

13. 本专业网络学习的要求有哪些?

(1)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要适应网络学习,首先就要确立正确学习观念:即从他律(学习活动由教师来指导、监督)转变为自律(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己来管理)。

(2)熟练掌握网络学习工具

计算机网络以资源共享为目的。要在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之后,还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工具软件,才能顺利开展网络学习。常用的网络学习工具有电子邮件、文件压缩、文件传输和BBS等。

(3)完成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

本专业课程主讲老师讲通过课程实施大纲讲解、习题讲解、网上作业和非实时答疑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同学们首先要认真学习课件,要仔细主讲教师如何讲解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内容,这对于理解课程性质、熟悉课程结构体系、掌握知识内容、区分重点和难点,均具有重要的帮助。同事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做一定量的习题(课程作业、模拟试题),并参与网络答疑、利用学习论坛实现与老师、其他学生的直接交流等,以利于加深和巩固学习效果。

14. 本专业网络学习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⑴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

①网络教学资源

⑵充分利用学习资源②其他网络资源

③将网络学习同传统学习结合

⑶动手动脑做习题

⑷参与讨论、积极交流

⑸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第8篇: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业概论》(电气工程类)第1次作业

专业概论(电气工程类)第1次作业

1、电气工程专业的性质是什么?有何特点?

答:专业性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

专业特点: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工业过程控制与分析,解决强弱电并举的宽口径专业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2、电气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有哪些?结合你目前的工作情况谈谈在该领域电气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情况。 答:研究领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本专业毕业生能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等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本专业的学习方法是什么?谈谈你准备怎样学好本专业?

答: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课件,做个有心人,广泛涉猎相关知识,努力、努力。

4、电气工程专业形成了哪些研究方向?

答:. 电力工程方向

2. 铁道电气化方向

3. 高速铁路方向

4. 电力机车方向

5、什么叫电力系统?

答:由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和用电设备组成的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电能的统一的整体。

6、简述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答:电气工程专业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专业。

19世纪上半叶安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创立的电磁理论为电气工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大学陆续设置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发展与电气相关的知识。

1908年,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大学堂设置了电机专修课,是我国大学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至今已超过一个世纪。

一百多年的不断发展,本专业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电气工程学科。形成为学科覆盖面广、学科理论体系完善、工程实践成功、应用领域宽广的一门独立学科。

1917年交通大学的电机专修科设置了电讯门,是我国最早的无线电专业。

1932年清华大学率先设置电机系,1934年武汉大学设置了电机系。

1949 年后,我国出现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也出现了一批机电学院。自 1977 年,大部分高校“电机工程系”陆续改名为“电气工程系”,之后改为“电气工程学院”。

1998 年前,我国大学电类专业分电工类与电子信息类。

1998 年,国家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合并和压缩。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专业中的部分合并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学,保留了“电气工程系”的名称,有的和计算机专业一起称为“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电气工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电子、信息等,传统“电力工程”内容不多见,很少有我国目前的“电气工程”专业。背景是发达国家的发电装机容量基本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用电需求年增长率不超过 2% ,电力发展趋于饱和,所需人才数量大为减少。

而我国电力工业还处于迅猛发展期,年用电增长率超过 10% ,2020 年预计装机容量约 9.5 亿千瓦,需要大量的电气工程人才。各著名工科大学都把电气工程专业作为支柱性专业,一般大学工科专业中几乎少不了电气工程专业。

7、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哪三部分?

答:1. 电工理论:是电气工程的基础,包括电路和电磁场理论。这些理论是物理学中电学和磁学的发展和延伸。而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可以看成是由电工理论的不断发展,电工理论是它们的重要基础。

2. 电气装备制造:主要包括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机设备的制造,也包括开关、用电设备等电器与电气设备的制造,还包括电力电子设备的制造、各种电气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的制造以及电工材料、电气绝缘等内容。

3. 电力系统:主要指电力网的运行和控制、电气自动化等内容。当然,制造和运行不可能截然分开,电气设备在制造时必须考虑其运行。

8、 简述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发展趋势。

答:信息技术的进步将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持续以指数速度增长,很大程度取决于电气工程中众多学科领域的持续创新。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新、更先进的工具基础。

2. 电气工程学科与物理科学的相互交叉面拓宽,将为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并将拓宽到生物系统、光子学、微机电系统等领域。

3. 快速变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将为电气工程学科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方案。寻求更多更科学、更有效的工程技术方案。

9、简述我校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及发展趋势。

答:1. 明显的学科特色:长期服务于我国轨道交通和电力系统领域,特别在铁路、城轨、磁浮等行业优势明显、地位突出。引领我国铁道电气化事业的发展:从第一条电气化铁道供电制式的确定、第一台电力机车的设计研发,到实现铁路变电所无人值班、微机监控和远动技术、继电保护与微机监控技术、交流传动控制、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试验等,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是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的一面旗帜。

2. 突出的行业背景:人才培养始终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为根本导向,注重强、弱电结合,以及电子设备设计和计算机应用,形成了铁道电气化、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磁浮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等方向,拓展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

3. 深厚的文化底蕴:60年的建设,形成了“厚德载物、求是创新”的电气精神;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0、简述我校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1. 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2.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掌握专业知识、学习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专业课程: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

11、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技术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12、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答:1. 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外语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交和协调事务能力。文献检索能力。

2. 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具有实验方案设计和选择的能力。能分析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具备处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类实验中具有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系统能力。

3. 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实践环节中,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并具备自主设计实验的创新实验能力。科研开发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13、 电气工程专业网络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答:电气工程专业网络教育采用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数字化教育”、“网络化教育”,其教学对象、教育资源、学习形式、教学互动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1)教学对象的相对熟悉

(2)资源利用最大化

(3)学习行为自主化

(4)学习形式交互化

(5)教学形式个性化

(6)教学管理自动化

学习者能够选择自己认为相关或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能够在学习的时间、过程和空间具有更多的支配权;能方便地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测试,并能及时反馈;教育内容实用、有趣。

14、网络教育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五个任何: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

15、本专业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答:学习方法: 网络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重点讲解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指导同学们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1. 确立目标,激发动机:详细了解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周密的个人学习计划,目标明确,引导和维持学

习方向。

2. 调控心理,优化心境

3. 科学用脑,提高效率

4. 及时复习,增强记忆

5. 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不懂之处反复学习,如课程论坛、学生社区、E-mail、语音教室、电话等。

6. 完成作业,及时评价学习效果:独立、认真地完成相应的平时作业和模拟试题,深入地检验对课程内容的

理解和掌握程度。

7. 科学运筹,巧用时间:灵活机动,见缝插针,关键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要轻易放弃每一点时间,保持较高

的学习效率。

16、学习了以上内容,谈谈你准备怎样学好本专业?

17、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意识和意志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答:1. 实践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迷信书本和权威。

2. 质量意识:在研制和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坚持质量至上的思想。

3. 协作意识、团队意识。

4. 创新与竞争意识:不断追求新意境、新见解、敢于竞争,把握机遇、走向成功。

5. 坚毅意志:要敢于面对困难、善于克服困难。

第9篇:交通运输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飞行技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等专业,培养掌握交通运输规划、运营与安全保障等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通运输领域某个专门方向较深人的知识与技能,能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建设、安全高效运行、经营与管理、应急救援与指挥等相关工作的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交通运输类专业是一个系统理论和实践并重且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一系列前沿交叉学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这种交叉与融合的趋势逐渐淡化了各传统专业学科间的界限,促使交通运输类专业越来越多地站在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层面形成系统连贯的学科思维。

交通运输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作用,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联系交往的手段。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是现代工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是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同时在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基本方式。

交通运输类专业主干学科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其二级学科包括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相关学科还包括数学、力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法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

与交通运输类专业相关的本科专业包括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包装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安全工程、交通管理工程、交通管理、海事管理等。

交通运输类专业特点之一是其系统复杂性,且涉及众多交叉学科;特点之二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本专业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因办学历史和特色优势,基本上是按某一运输方式或专业方向培养交通运输类专门人才。

2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交通运输类(0818)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交通运输(081801) 交通工程(081802) 航海技术(081803K) 轮机工程(081804K) 飞行技术(081805K)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081806T) 救助与打捞工程(081807T)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081808TK) 3培养目标

3.1专业类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技术、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较好地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技术开发与运用、运行管理、运营组织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以及在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各自的定位、办学条件、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结合各自相关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区域和交通运输行业特点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办学定位,以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为目标,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各高校还应根据科技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定期对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进行评估,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

4培养规格

4.1 学制

4年。

4.2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4.3 参考总学时

交通运输类专业总学分一般要求为140~180学分,其中实践性教学学分一般不低于总学分的25%。各高校可根据具体办学情况做适当调整。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4.4.1思想政治和德育 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4.4.2 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

(1)系统掌握交通运输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熟练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及运行管理的基本技能。

(3)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认识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4)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力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知识;了解安全、信息、能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

(5)初步掌握交通运输工程某-领域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该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6)具有高度的协调配合团队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7)具有良好的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 (8)具有基本的资料搜集和文献检索能力。 (9)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

(10) 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外文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翻译能力。能撰写专业论文的外文摘要。能使用外语进行一般性交流。

名高格环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4.4.3 体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各高校可结合行业特色需要,在体育技能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特殊方面的能力要求。

5师资队伍

5.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各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应当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新开办交通运输类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30名学生的基础上,每增加1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教师队伍中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60%,35岁以下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应不低于30%。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得超过15人。每位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

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中,应至少有1个为交通运输类专业,或有过不少于1年的专业培训。对有相关要求的专业,教师应取得行业岗位资质证书或培训证书,且其专业背景要与专业的教学研究方向相适应。专任教师必须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从业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从事专业课教学(含实践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应每3年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参与交通运输工程项目开发、在交通运输企业工作等)经历;一般应有一定数量的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从事专业教学;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应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

5.3教师发展环境

各高校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教学难点重点研讨等机制。 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全体教师专业水平持续提高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传承本学校优良教学传统。

应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6教学条件

6.1教学设施要求 6.1.1基本办学条件

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6.1.2教学实验室

基础课程实验室的生均面积、生均教学设备经费至少应满足教育部相关规定的基本要求。专业实验室应能满足本专业类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所列要求。每种实验设备既要有足够的台套数,又要有较高的利用率。

实验室应建立设备使用档案、设备与实验的标准操作规程。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进行检查、清洁、保养、测试和校正,确保仪器设备的性能稳定可靠。有存放实验设备、耗材的设施,有收集和处置实验废弃物的设施。 实验室应具备支持研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课外开放时间,条件允许下应设立实验室基金。

6.1.3实践基地

必须有调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应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与交通运输行

业科研院所、企业加强合作,建立有特色的实践基地,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践基地应制定实践管理制度并依据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 实践管理制度应包括教师选派、教学安排、质量评价等内容。实践单位应指定专门负责人井提供必要的实践、生活条件保障。

各类实践实习要有具体的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有明确的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实习报告,据此给予实习考核成绩。

6.2信息资源要求 6.2.1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6.2.2教材及参考书

专业基础课程中2/3以上的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其余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教材优先选用国家级或行业规划教材。

6.2.3图书信息资源

图书馆与相关资料室中应提供必要的交通运输类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刊物,刊物应包括交通运输领域核心期刊,有一定数量的外文图书与期刊。

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 建设必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 本专业类所有馆藏资源均应向学生开放。 6.3教学经费要求

教学经费应能满足本专业类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已建专业每年正常的教学经费应包含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实验室维护更新经费、专业实践教学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等。

新建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应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每年学费收人中应有足够的比例用于专业的教学支出、教学设备仪器购买、教学设备仪器维护以及图书资料购买等。

7 质量保障体系

各专业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特点,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具有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要求的专业质量管理体系,应取得相应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 7.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有保效投结术科生上课的机制:有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有专业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

传体集保属学并限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有专业学情调在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 有以学生评估为主体的评教制度;有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的研讨不

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的机制,使专业培养定位和规格不断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7.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建立有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征求意见及建议的机制、制度,通过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调查与评价,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

跟踪反馈分析内容: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工作状况等表现以及就业状况分析;毕业生对在校期间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和就业工作的评价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素质、专业技能的评价分析。

跟踪反馈调查形式:采取召开毕业生座谈会、由毕业生本人填写调查表、走访用人单位、网络调查和电话调查等多种形式。

7.3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附录 交通运输类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

1专业类知识体系

1.1 知识体系 1.1.1 通识类知识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1.1.2学科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力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以及交通运输类各专业教育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应满足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调整提高相关教学要求。

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测量、机械基础、传热学基础、工程材料、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及自动化控制、通信导航、运筹优化、技术经济分析等知识领域。交通运输类不同专业可根据专业内涵在以上范围内选择设置。

1.1.3专业知识

交通运输类不同专业的课程须覆盖相应的核心知识领域,并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实践中的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核心知识领域-般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载运工具理论与技术装备、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港站枢纽规划与设计、旅客运营组织、货物运营组织、运营调度指挥以及交通运输政策法规、交通运输商务、交通运输经济、交通运输安全、现代物流和综合运输等知识领域。具体课程及内容,可针对各种运输方式的共性知识领域,也可结合某一种运输方式(道路、铁路、水运、航空)或者综合运输的特点设置。

交通工程专业核心知识领域-般包括交通系统分析、 规划与设计、交通组织及交通运营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核心课程包括交通分析理论、交通工程导论、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及交通安全等。

航海技术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主要包括船舶航行与定位、船舶结构与设备、海上通信、船舶操纵与避並、船舶导航与信息系统、船舶货运、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船舶管理、航海英语等。

轮机工程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主要包括船舶动力装置及系统、船舶辅助设备、轮机测试与维修技术、船舶管理体系及防污染技术、船舶电子与电气技术、轮机监测与自动控制、轮机英语等。

飞行技术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主要包括飞机基础知识、飞行原理与飞行性能、航行基础、航空管理学基出、航空心理学基础、飞行英语、飞行理论、飞机驾驶技术等。

交通设备与控制 工程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主要包括交通设备结构、交通信息检测、数据分析、系统研发与集成、交通管理与控制等。

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主要包括救助工程、打捞工程、 海洋工程、潜水技术、船舶设计、船舶驾驶、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等工程技术知识,还应包括救助与打捞领域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合同、应急管理、项目管理等法律和管理类知识,并特别强化敦捞专业英语知识和运用能力。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主要包括船舶电力拖动、船舶电力系统、 机舱自动控制、传感器与监测报警、船舶计算机与网络、航行设备与通信系统、船舶电子电气设备维护管理、船舶管理、船舶电子电气英语等。

合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设置-定数量的专业补充课程,传授国际化和前沿性的学科知识。同时根据学科、行业、地域特色及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建议多采用工程实践案例教学,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构建 更加合理和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形成各高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1.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专业类实验、实习、设计等,根据专业需要可进行必要的专业实训。 1.2.1实验

包括学科门类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个层次及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两个方面。实验主要类型包括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应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比例。

要求具备完整的实验大纲、指导书、任务书,学生按规范书写实验报告。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设置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

1.2.2实习

包括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实习。 (1)认识实习

目的是建立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概念,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生产特点和运行特点。重点了解某一种或几种运输方式的设施设备、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管理规范、运营管理内容以及施工、运输现场技术发展趋势等。

(2) 生产实习

深人交通运输企业、规划设计咨询单位、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施工建设企业等进行,目的是使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过程中,得到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开展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维修和运营管理等能力的锻炼。

(3)毕业设计(论文)实习

结合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内容要求,了解交通运输领域的实际问题,收集资料、准备数据和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研究等。

各实习环节要求具备完整的实习大纲、实习任务书,学生按规范填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为保证实习环节的顺利进行,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

1.2.3 设计

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与实践环节相结合。 (1)课程设计

针对课程目标,结合课程知识点,开展综合性设计,以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应密切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要求具备完整的设计指导书、任务书,学生按规范完成设计内容,

并具有规范化的评分标准。

(2) 毕业设计(论文) 颞目和内容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坚持一人一题,工作量和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获得显著提开。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选题、调研、查阅资料、需求分析、 制订计划以及研究、设计、撰写等环节,使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专业能力训练。指导的学生数量应适当,并保证达到规定的指导次数和指导时间。要求具备完整的毕业设计

(论文)指导书、任务书和开题报告,学生按规范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按程序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并具有标准化的评分标准。

1.2.4实训

需要有实训的专业,相关高等学校必须建有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具有相关行业资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内容和时间应依据行业标准设定,并注重理论密切结合实践,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指导教师的资质必须符合相关行业要求,指导实训的学生人数应适当。要求具备完整的实训大纲、实训记录和各阶段考核标准,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实训质量监控方案。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教学和科研资源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支持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学科竞赛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专业类核心课程建议

2.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课程体系构建是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是体现高校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各高校结合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构建体现本学科优势或者地域特色,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1.1理论课程要求

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按照通识类、学科基础类、专业类三类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外的学科基础类、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40%。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教学安排,由各高校自主确定,同时可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

2.1.2实践课程要求

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应不低于2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所获成果可折算为实践课程学分。

应构建交通运输类专业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学时应不低于总实验学时的40%。

除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可建设特色实验项目,以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 交通运输类各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实习(实训)、创新训练体系,确定相关内容和要求,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教学内容。载运工具运用和交通设备应用类专业应适当提高实习(实训)的学时比例,并加强工程训练的教学,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原则上为1个学期。 2.1.3 扩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适当扩大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占总课程比例一般不低于15%。各高校可依据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设定。

2.1.4 适应发展需要,调整课程体系 在培养计划执行期内,针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变化,可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但应保证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建议每4年修订一一次培养计划,每年课程更新率不应超过总课程数量的10%。

2.2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上述核心知识领域的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将这些核心课程根据专业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知识、基本技能、素质能力形成的规律组织编排,并适当增加本校特色内容,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2.1交通运输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交通运输专业可分为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4个办学方向。本标准仅给出设置该专业建议开设的课程名称和相应学时。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培养目标对课程知识单元的内容进行筛选,增减与融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名称、 学分、 学时和具体教学要求由各高校自行确定。(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 (1)道路运输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道路运输专业分汽车技术应

用和道路运输管理2个方向。其共同核心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概论(36)、汽车构造、行驶理论与应用(64)、 道路工程基础理论与技术(64)、运筹学(64)、 技术经济学(64)、交通运输企业管理(64)。

汽牛技术应用方向还应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64)、 汽车运用工程(64)、 汽车维修工程(64)、 汽车检测诊断技术(64)、 汽车可靠性理论(32)、 汽车运行材料(32)、汽车电子与电气(32)、交通安全工程(32)。

道路运输管理方向还应包括:交通运输组织学(64)、 交通港站与枢纽(64)、 城市公交规划与运营管理(64)、现代物流学(64)、运输经济学(32)、 交通运输市场学(32)、 运输企业财务管理(32)、特种货物运输(32)。

(2) 铁路运输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装备(64)、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布局(64)、 铁路站场与枢纽(64)、 铁路旅客运输(64)、铁路货物运输(64)、 铁路运输组织(64)、运输政策与法规(32)、 运输商务(32)、 运输经济(64)、运输安全(32)、现代物流(64)、综合运输(32)。

(3)水路运输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交通港站与枢纽(36)、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54)、 货运技术(36)、 危险品运输(36)、 运输经济学(36)、航运经济学(36)、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36)、物流与供应链管理(36)、水运法规与政策(36)、港口管理(36)、 港口装卸工艺(36)、 港航工程与规划(54)、 港口环境保护(36)、 航运管理(54)、船舶原理(36)、 运输代理理论与实务(36)、 班轮运输实务与法规(36)、 租船运输实务与法规(36)、海商法/海事法(36)、 海上运输保险(36)。

(4) 航空运输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航空运输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3个方向专业课程(任选一个)。

专业基础课:空中交通系统优化与管理(64)、 空气动力学(46)、 航空气象学(46)、 航空中人的因素及实践(28)、飞机性能工程(54)、航空情报服务与航图(46)、 空域规划(54)。

空中交通管理方向还应包括:机场管制及模拟训练(58)、 程序管制及模拟训练(58)、 雷达管制及模拟训练(68)。

飞行运行管理方向还应包括:航空公司运行管理(54)、飞行计划及实践(76)、放行评估综合实验(40)。

机场运行管理方向还应包括:现场运行管理及实践(66)、 机场运行协同管理(18)。 2.2.2 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交通分析理论(64)、 交通工程导论(32)、交通规划(64)、 交通设计(64)、 交通管理与控制(64)、交通安全(48)。

2.2.3 航海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航海力学(54)、船舶原理(54)、 电工学(36)、船舶无线电技术基础(36)、 航海学(180)、 船舶结构与设备(36)、 GMDSS (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通信设备与业务(126)、 船舶操纵(54)、 船舶值班与避碰(72)、 航海雷达与仪器(126)、 船舶货运(90)、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72)、 船舶答油(54)、远洋业务和海商法(54)、 航海英语(90)。

2.2.4轮机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工程力学(72)、 工程流体力学(36)、 轮机工程材料(36)、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54)、 船舶些油机(90)、 船舶辅机(90)、 轮机自动化基础(36)、 轮机自动化(54)、 船舶动力装

置技术管理(72)、

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90)、 轮机维护与修理(54)、 船舶防污染技术(36)、 轮机英语(54)。

2.2.5 飞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飞行技术理论课程:飞机基础知识(108)、 飞行原理(36)、飞行性能计划与载重平衡(54)、 飞行领航学(72)、 航空气象学(54)、 仪表飞行与航图(54)、 航空法规(36)、飞行员无线电陆空通话(108)、飞行英语(90)、 私用驾驶员执照理论(36)、 仪表等级理论(36)、商用驾驶员执照理论(36)。

飞行技术实训课程:私用驾驶员执照飞行训练(36)、 仪表等级飞行训练(36)、商用驾驶员执照飞行训练(108)。

2.2.6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机车车辆工程(64)、 列车牵引与制动(64)、 车辆结构强度与动力学(64)、电力牵引传动与控制(64)、 内燃机原理与结构(32)、 动车组技术(64)、列车控制与通信网络(32)、制造与修理工艺(32)、工程维修设备与控制(32)、 先进制造技术(64)、交通工程学(32)、 交通管理与控制(64)、交通仿真(32)、交通检测技术(64)、 交通信息处理技术(64)、 交通软件技术(64)、交通硬件技术(64)、交通管控技术(32)、 交通集成技术(32)。

2.2.7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救助工程(54)、 打捞工程(72)、海洋工程(72)、潜水技术基础(54)、 船舶静力学(54)、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54)、救捞应急管理(46)、 救捞国际标准合同(36)、救助与打捞政策法规(36)、救捞及海洋工程项目管理(36)、救捞专业英语(36)、 船舶动力装置与特种装备(54)、 海洋平台设计(36)。

2.2.8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轮机概论(36)、 自动控制原理(54)、 电路原理(54)、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54)、 电力电子技术(36)、 电机学(54)、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36)、 船舶电力拖动系统(54)、 船舶电站及其自动化装置(36)、 船舶主机控制系统(36)、 船舶机舱监测报警系统(36)、 船舶局域网技术与应用(36)、 船舶导航通信系统(54)、船舶管理(18)、船舶电子电气英语(36)。

建议各高校根据各专业特点、自身定位及特色,参考上述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来设置相关核心课程。

其他核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以及教学要求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本标准不做硬性要求。

3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

各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满足学生继续深造与就业的不同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据此确定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优势特色课程,适当提高选修课比例,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选修。 在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方面,可以探索国际化的“2+2” 培养方式,鼓励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学生取得中外双学士学位或双校毕业证书;也可以探索校企合作的“3+1” 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到生产实践中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和实践。

4有关名词释义和数据计算方法

4.1名词释义 (1)专任教师

是指从事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的专任全职教师。为交通运输类专业承担数学、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通识教育等课程教学的教师,以及担任专职行政工作(如辅导员、党政工作)的教师不计算在内。

(2)主讲教师

是指每学年给本科生主讲课程的教师,给其他层次的学生授课或者专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等的教师不计算在内。

(3)演示性实验

也称验证型实验,属于直观教学。其基本方式是教师演示、学生参与实验过程,或者在教师指导下田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展示自然科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 思考、验证或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相应结论。

(4)综合性实验

实验内容跨2个以上知识体系,能够将多个课程内容原理和实验方法复合在一个实验中,形成比较系统、复杂的实验操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各类仪器和操作方法解决比较复杂的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

(5)设计性实验

由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自己提出的问题,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体现自然科学研究基本过程与规律,培养自己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

(6)实训

是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在实训过程中应注重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实现学生在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高。

4.2 数据计算方法 (1) 专业折合在校生数

专业折合在校生数=本专业普通本科学生数+本专业本科留学生数x3。 (2)生师比

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x1.5+博士生数x2+留学生数x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x0.3+函授生数x0.1。

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数x0.5。 (3)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

理论课教学一般每16学时或18学时计1学分。 实验课教学一般每32学时或36学时计1学分。集中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1周计1学分。

上一篇:7青蛙写诗教案下一篇:找寻你的幸福敲门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