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学案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沁园春长沙学案

沁园春 长沙 学案

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沁园春·长沙》

高一语文组刘进喜2008.09.2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充分理解“披文——及物——物我合一”。

2. 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

提高自己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掌握鉴赏诗词方法,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二、认识和了解作者

作者作品特点:。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1.背诵《沁园春·雪》,并能默写全词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

2.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五、课堂练习

六、小结、作业

【我的思考与问题】

第2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一、 预习导航

· 结合注释,初读词作,感受作品语言和情感。 ·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2. 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 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

1925毛泽东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3. 1925年的世界和中国:

1月6日,墨索里尼组建法西斯内阁,在意大利实现独裁。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月2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决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2月1日,段祺瑞召开惨淡无光的善后会议。 2月2日,上海22家日商开办的工厂工人大罢工。 2月8日,胶济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3月16日,云南大理发生7.1级大地震,历时40至50分钟,死伤万余人。 4月12日,段祺瑞政府与法国签订协议,以金法郎计算,偿还“辛丑条约”赔款。

5月30日, 在上海由于日本人枪杀工人代表顾正红等人,引发“五卅”血案。 6月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宣布大罢工,全市掀起反帝怒潮。 6月4日,中共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发刊。 6月11日,英国水兵在汉口枪杀中国人。

6月19日,广东、香港工人为声援上海“五卅惨案”举行大罢工。

6月23日,在广州英国海军陆战队向游行的中国老百姓开枪、开炮,打死59名中国人,重伤者百余人,造成沙基惨案。 ……

二、 课堂探究

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朗读词作,小组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 读完本诗,你有怎样的整体感觉和情感体验?

主导问题:本诗为什么会给我们这种独特感受?这与诗作的哪些方面有关?

朗读上阕: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问题探究

(一):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具体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问题探究

(二):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作者不由得“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朗读下阕:

问题探究

(三):分析下阕记叙、描写和抒情的语句,回答:下阕与上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判断?

问题探究

(四):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三、 作业拓展

1. 不同于中国传统诗词中多“悲秋”之作,而毛泽东诗作却多有“颂秋”之篇,搜索相关资料,以200字左右文字说明你的理解。 2. 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第3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重点难点:

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学法指导: 诗歌阅读方法:

1、把握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背景——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创作背景

3、展开想象——诗歌的集中性需借助想象拓展,诗歌的跳跃性需借助想象补充

4、捕捉意象——选择的意象,表达的意象,二者兼而有之的

5、推敲字词——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6、体会音韵——音韵美,节奏美 背景资料:

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材料三: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 《沁园春

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走进作者:

1、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逝世。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2.毛泽东名句集萃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和柳亚子先生》)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到韶山》)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大柏地》)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文体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 “长沙”是题目。

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

凄凉

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B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课前预习案】

1.易错读音 ----注音

百舸( )争流 携( )来百侣 峥嵘( )岁月 挥斥方遒( ) 浪遏( )飞舟 怅廖廓( ) 2.易错字形 ----- 改错

针贬( )时弊 行踪鬼( )秘 挥斥方酋( ) 群英汇( )萃 布( )署已定 愤( )发图强 事( )态人情 和霭( )可亲 成群结对( ) 廖( )廓 3.词义 --------注解词义

意气/义气 辽阔/寥廓 风采/丰采 风韵/丰韵

风姿/丰姿

峥嵘岁月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4.请解释句中加黑词语的意义并要求识记

漫江 ;百舸 ;峥嵘岁月 ;岁月稠 ;激扬 ;寥廓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五岭逶迤 ;粪土当年万户侯 5.背诵全诗

【课内探究案】

再诵诗歌,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词中的豪情

2、《沁园春长沙》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

3、找出上阕所写的秋景并概括景物特点

4、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

(二) 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或一般人对秋的感受,诗人与古人、一般人有何不同

(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

(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

(七)再反复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总结朗读技巧:

三、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

(一)导读: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忆"的是什么内容 ,由哪个字统领 ,表现了毛泽东的什么精神?

(二)探究: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三)再读,总结下阙朗读技巧:

【课后检测案】

1.请你将《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异同。课后还有毛泽东的三首诗词,请你读一读,思考这些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2、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 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3、完成练习册。

4、名人少年多立志:

唐代李贺诗中写道: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周恩来12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时“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新时代的首届高中生,你有什么梦想?

第4篇: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 导入

毛泽东诗词被誉为“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州风雨,笔下有雷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听听他笔下的雷声。

二、 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诵读诗词,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 整体感知

1、诵读是开启诗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同学们先自由的大声诵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字音借助手边的工具书解决。

2、你来为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的读音有没有错误。你来为他纠正一下读音,浪遏飞舟。你再来为大家读一下,你可以读的气势再高昂一些。

3、下面我们来齐读一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开始)同学们读得不错,但我相信同学们把握了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后,会读的更出色。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

四、 品读诗词

(一)我们先来看看上阕,同学们快速默读并思考上阕主要写了什么?

1、你来说说,上阕主要写了寒秋十分,诗人独立于橘子洲,看到的秋景。你从哪几句看出诗人是在寒秋十分看到的景象?(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交代了时间、地点,所以我们要用叙述的语调来读,你来读一读,很好,请坐。

2、同学们再次自由的读一读上阕,看看诗人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天。谁来说说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天? (1) 你感受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诗人运用“万山红遍”的红和“漫江碧透”的碧这两种浓烈的色彩,将秋天渲染的绚丽多彩,理解的不错。“漫江碧透”和“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加绚丽明艳。 (2) 你感受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秋天,从“鹰击长空”中的击字和“鱼翔潜底”的翔字可以看出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击”字而不用“飞”呢?不错,飞只是个一般性的描述,没有体现出鹰冲向天空时的那种力量感,同学们想想,敢于和天空搏击,敢于和天共比高,那是一种怎样的气魄,所以,在读这一句时要读出这种力量感。“翔”原来用于鸟儿的飞翔,诗人却用在了鱼的身上,柳宗元《小石潭记》中说:“皆若空游无所依”,就是说,鱼在水里游,没有任何依傍,就如同鸟儿在天上飞一样,所以用了一个“翔”字。读这句的时候,我们要读出鱼儿的自由之感,语调要轻柔。我们一起将这两句读一读。 (3) 还有同学说看到了一个全方位的秋天,这个见解比较新奇,你来说说,诗人从远处的“万山红遍”写到了近处的“漫江碧透”,又从仰视的“鹰击长空”写到了俯视的“鱼翔浅底”,从各个方位为我们描绘了秋天,其实在诗词中我们将这种全方位的描写叫做诗人视角的变化。

同学们分析的十分精彩,诗人从色彩、动作、视角三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秋天,我们来将这七句齐读一遍,再次感受诗人笔下的美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开始)比刚开始时读得好多了。

3、诗人在看到了如此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后,做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对,他提出了问题“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什么看到这美丽的秋景,诗人却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同学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想一想。

总结:在当时,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毛泽东所关注的焦点。所以他发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

(二)既然上阕诗人发出了疑问,那么下阕回答了诗人的疑问了吗?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下阕,并思考下阕诗人主要写了什么?

1、谁来说说下阕诗人写了什么?

总结:下阕诗人借回忆往昔和一群青年的峥嵘岁月,委婉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

2、诗人回忆了一群什么样的青年?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

总结:诗人回忆了一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青年,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针砭时弊。而我们在他们这个年龄都在干什么呢?

总结:上上网、聊聊天、玩玩游戏,所以我们要学习毛泽东那一代人什么样的精神?激流勇进、以天下为己任,很好,那么我们在读这七句时要读出他们的这种激情昂扬,你来读一读,激情是有了,但是注意再读“恰”字时要稍微停顿一下,再来试试,好多了。

3、我们来看诗词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借回忆江中游泳,实际上暗含了对“谁主沉浮”的回答,要读的令人荡气回肠,我们来齐读一遍。

五、 课堂小结

毛泽东诗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茂,气魄之大乃不可及,让我们再来齐读《沁园春长沙》,体会伟人的这种豪迈气势。(独立寒秋,开始)

这才是真正的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这才是催人奋进的力量,让我们行动起来,像毛泽东一样,用心的编织我们人生的五彩梦吧!

六、 作业

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将《沁园春长沙》与毛泽东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作比较。

七、板书设计

第5篇: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整体感知:

1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怅、问 下阕:携、忆、记

2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二、文本研读

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这首诗写于1925年的哪个季节?是大约在冬季吗? 寒秋寒秋也就是深秋。

2正常语序应该是: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经常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来百侣曾游”是诗人回忆的内容,应该放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后面。这两句的位置为什么要调换呢?因为“沁园春”这种词牌名,下阕的的第一句是六个字,第二句是八个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学过吗?下阕的前两句是…… 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一句是六个字,第二句是八个字。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杨直上重霄九。应该是九重霄,为什么要写成重霄九? 为了压韵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经常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

3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这三句字数一样,也不压韵。因此,调换语序不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一种表达效果。你体会了什么效果?

师:古诗词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艺术。一首诗词就好象一块压缩饼干,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泡开,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歌的画面、诗歌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就能很好的欣赏诗歌了。所以黑格尔说:“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三句诗所描写的画面。

师:如果你能想象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也就能够体会到这里采用语序倒置的手法所获得的表达效果,谁来说一说。

师:“独立寒秋”,我独自一人伫立在寒冷的秋风之中,把这一句提到最前面,诗人想突出什么呢?这就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

1925年8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养病,并利用这段时间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这些举动惊动了省城长沙。湖南省省长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毛泽东老师的儿媳妇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消息,毛泽东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来到了他老师的儿子郭梓阁开的食品店,军阀随后就追到了这里,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郭梓阁把毛泽东藏到店铺的夹壁里面。两天以后,追兵撤走了,毛泽东才从夹壁里面走出来,马上一个人秘密地回到了长沙。

在长沙他不敢抛头露面,不敢与家人联系,不敢与朋友来往,感到十分孤独。所以诗人把“独立寒秋”放到最前面是为了突出自己当时的孤独的情怀。当然也能使我们在诗歌的一开头就能体会到诗人顶天立地的气概和中流砥柱般飒爽英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生:(记)语序倒置;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也能使人体会到诗人顶天立地的气概和中流砥柱般飒爽英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师:孤独是诗人最常见的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读钓寒江雪”等。

2、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这里的文学主要指古诗词,王国维认为景物和情感是构成诗词的两个最基本要素。王国维是浙江海宁人。《沁园春-长沙》是由情个景构成的吗?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王国维的一句话就说出了古诗词的本质。景与情有何关系?感情是诗歌的胚胎,是诗歌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这种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通过景物描写呈现出来,读者通过欣赏诗词里面的景物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景物是诗歌的媒介。、

湘江秋景

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

1、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变化吗?

视角变化:“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

颜色变化“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师:“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

动静变化“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描写的是静态的景物;“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炼字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有两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 卢延让《苦吟》)为了推敲一个字,不知不觉竟然捻断了好几根胡须。

师:古人写诗是很认真的,十分讲究炼字。课文描写景物的七个句子里面有几个字用得很好,富有表现力,可以说是炼字的典范。例如:“层林尽染”的“染”,“百舸争流”的“争”的“争”,“鹰 方法提示:分析字的表达效果,高考经常考。怎样分析一个字的表达效果?首先看字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再看字所描写的内容,最后看用这个字所取得的效果。

生:(记)首先看字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再看字所描写的内容,最后看用这个字所取得的效果。

师:例如,分析“层林尽染”的“染”的表达效果,先看“层林尽染”整句话的意思:岳麓山一带的枫林重重迭迭,经霜以后,一片火红;再看“染”描写的内容(对象):枫林一片火红;最后看“染”字的表达效果:枫林红得像人工染的一样美。我们把这三方面的内容整合一下,就成了“染“字的表达效果:”“染”字描写出了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染”字描写出了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争”字描写出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写出了凶鹰展翅高飞,勇猛矫健的雄姿。 ”鱼应该用游,怎么用飞翔的“翔”呢?即使飞也一般是呆在海洋里,只有遇到危险时,才向空中跳。高度一般在5~6米的高度,直线距离一般在100米左右,这不是飞翔,是跳跃。

三、四组同学?

“翔”表现了鱼儿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变化,而且用词富有表现力。我们在齐读一遍。

4、陆机《文赋》里面有一句话: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中国文人有悲秋的传统,这可以从“愁”字的结构看出。什么是愁,秋天的那种心情。可见中国文人有一种悲秋的传统。毛泽东继承了这一传统吗?他笔下的秋天给了怎样的感受?把这七句再齐读一遍。 师:他笔下的秋天给了怎样的感受?请同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用刘禹锡的诗句来概括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三、峥嵘岁月图:面对广阔的宇宙毛泽东,老毛想到了?齐读有关诗句。 齐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向天老爷问了个什么问题? 生:谁主沉浮

师: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这个问题很有力感,充满阳刚之气。每次读这几句,我都很激动。是男人的,是伟大男人的,就应该问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当然,在座的诸位都是青年才俊,也应该多问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

师:上阕通过描写长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深秋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个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哪些人才能主宰中国的命运呢?请看下阕分解。齐读下阕。 生:齐读下阕

“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激扬”是“激浊扬清”的省略。(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体现出了青年学生身上哪种可贵的品质? 关心时事,以天下为己任。

以天下为己任。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毛泽东有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士,敢叫日月换新天。当的进步青年富有献身精神。

“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什么用法? 名词用做意动,“把……当作粪土”。

万户侯指当时的反动军阀。反动军阀你不要认为自己是带头大哥,在我们青年学生的眼里你只是一堆臭狗屎。这又体现青年学生身上哪一种可贵的品质? 蔑视权贵。

师:军阀文化素质很低,确实是一堆狗屎,谁都可以鄙视他们。

下阕主要是回答“谁主沉浮”这个问题。谁主沉浮呢?同学少年。这一群同学少年很酷,很炫。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

师:鉴赏诗歌要善于联想。读到下阕你就要联想一群翩翩少年,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无畏。真实迷死人了。

师:毛泽东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豪放派词人,下阕里面哪几句最豪放? 生: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

游泳时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前进的船只。文笔多豪迈。这种豪迈体现了毛泽东的超自信,他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有时候,每个人很有必要把自己想象成超人,告诉自己两个字:我能。齐读一遍。 生:我能。 师:下课。

板书 上阕 写景 描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之秋景 下阕 抒情 抒发革命青年之豪情壮志。

第6篇: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通过意象构成意境表达情感的特点,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斗志和奔放的革命精神。

一、走进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再三思索,要毛泽东去做生意(即经商),而他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在他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还是走上了求学之路。毛泽东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这就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二、、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 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成立雪耻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党右派势力了想篡夺立功难道权利,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军阀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文体知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2.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如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3.词的标题: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长沙是标题。

4.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5.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感情表达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

四: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百舸()争流怅廖廓().....

峥嵘()岁月稠()挥斥方遒()浪遏()飞舟.....

2、判断下列词语书写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将错别字加以改正。

泌园春橘子州头有志者事竞成相江沧茫万户候

3、辨析下列词语

(1)面对同伴的一次次冷嘲热讽,他在也(遏制遏止)不住内心的愤怒,大声叫嚷起来。思考:“遏制 ”和“ 遏止”怎样区别?

(2)广大青少年朋友一定不要凭一时的哥们(义气、意气)犯下令自己终身后悔的错误。思考:“义气”和“ 意气”怎样区别?

六. 文本理解

1、 上下两片中都有一个字统领主要内容,分别是哪个字?各统领到哪里?

2、 上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3、 下片的“恰”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鉴赏本文的语言:

1.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字并加以分析。

(1)万山红遍

(2)鹰击长空

(3)鱼翔浅底

(4)层林尽染

2、精句赏析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提示: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赏析这个句子。)

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赏析:

精句:

赏析:

3、人们评论本词说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提示1:景与情关系题目的答题模式。 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或形成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哪种情感。提示2:景物描写的作用:①点明时间、地点、季节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抒发感情,为下文做铺垫。)

三、课外拓展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胸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我们就能发现,伟人毛泽东的豪迈气概早在刻苦求学期间就在酝酿之中。

刻苦上进的师范生

“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是湖南一师的办学宗旨之一。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的生活费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他说,报纸是活的历史,读它可以增长许多知识。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1966年,他不顾73岁高龄,仍神闲气定畅游长江。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游泳。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1917年9月20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

经过长期访求和多方通信联系,并随着毛泽东个人声望的不断扩大,在他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这是一批态度严肃的人,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因为他们认为时局危机,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和私人问题 。有一次,毛泽东在一个青年家里,见到那人同佣人谈买肉的事,于是,毛泽东再也不同那人来往了。他和他的同学只谈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生机勃勃的。

多年以后,当他重游岳麓山时,情不自禁地赋词《沁园春 长沙》,生动地描述了这段难忘的岁月。答案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

四、基础知识

1、略。

2、沁、竟、湘、侯

3、(1)遏制点拨:遏止,阻止。 遏制:制止,控制。

(2)义气点拨: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例:重义气。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风发”“意气用事”等。

五、文本理解

1、 看、恰。词的上片一个“看”领起后文七句,描绘了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所见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

图。下片一个“恰”又领起下面七句。此人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怀念。

2、 景物:山、林、江、舸、鹰、鱼。

此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3、 ①“恰”字统领至“粪土当年万户侯”。②这七句形象的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第二课时

鉴赏本文的语言

1、(1)万山红遍“万”,写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2)鹰击长空“击”,显示出雄鹰翱翔的姿态。

(3)鱼翔浅底“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鸟一样盘旋的姿态。

(4)层林尽染“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2、(1)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2)“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指游泳。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3、本词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

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

上一篇:3d打印技术研究现状下一篇:给高考考生家长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