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艺术鉴赏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加强对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理解抽象事物和形成创意思维、艺术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大大推动学生感知力和逻辑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的重要载体。

第一篇:美术艺术鉴赏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与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探析

摘 要:近几年,国家的教育部制定了美术教学改革目标,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学校提升小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的审美能力,进而通过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来推动美术课堂的教学改革。通过在课堂上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来逐步提高学生们的鉴赏水平,提升学生们的想象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鉴赏教学;审美能力

引言:

在开展美术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们讲解相关的绘画知识,以及美术的鉴赏知识。同时,还需要逐步在课堂上培养其审美观念,以及开展艺术品的欣赏,来增强学生们自身的鉴赏水平。教师通过对比中西方各类艺术品之间的区别,来逐步引导班内的学生开展艺术的鉴赏。

一、美术鉴赏概述

当前国内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整体的美术鉴赏技巧,逐步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基础性的美术审美能力。通过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抽象化的艺术转化为学生大脑中的形象事物。在开展艺术品的欣赏当中,教师要引导班内的学生去对艺术品中的内在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的部分小学内部的美术课堂上进行调研,发现部分小学生仍然存在一些审美能力不足的问题。因而,导致教师在实际美术课堂中的艺术品鉴赏教学活动难以开展,以及教学效果不佳。很多小学的美术教师通常使用一些比较抽象的美术专业词汇,来在课堂上讲解教学内容,这样就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以及给学生们听课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小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还不能够达到理解这些专业词汇的境界,也不利于学生们在艺术品鉴赏课堂上培养自身审美能力[1]。

二、审美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一)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分析

国内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灵活地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方法来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教师根据实际班内小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以及对美术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状况,来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保证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听懂自己的专业知识讲述,这样才能够保证为后期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而建立基础。在当前国内现代美术鉴赏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将美术的鉴赏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将鉴赏课堂教育重心逐步向学生们日常生活转变。教师通过引用一些身边的实际案例故事,来应用于课堂教学上,这样会增加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能够诱导学生们对生活进行观察。这样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们对于美术鉴赏课堂的和兴趣[2]。

例如,欣赏美术作品《麦田上的乌鸦》这堂课时,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给班级上给学生们播放有关课堂的照片和画作作品。教师通过灵活地掌握整个课堂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由易到难,逐步开展鉴赏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需要让班内的学生对这幅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对这幅画作上的不同部分进行研究分析。让学生们在小组内部开展讨论沟通,并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于该画作的具体看法,学生们对于这幅画的不理解之处。最后,教师在整个美术课堂上,对学生们提出来的问题和看法、意见进行汇总。教师紧紧抓住学生们理解美术作品的整个步骤,来开展教学活动,以及设计教育计划,进而保证学生们可以充分地掌握美术作品的鉴赏技巧,以及深入地理解课堂中的内容,来逐步培养学生们的鉴赏技能。

(二)提升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在国内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小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性的审美技巧,审美知识。同时,也需要逐步的培养自身审美能力。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美术作品进行细致的欣赏、研究分析,并展开学生们的想象。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才能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逐步地培养审美意识。此外,通过对美术作品鉴赏可以了解创作者想要给观众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欣赏作品时,教师要先培养学生们对于画作作品的观察能力,所以教师还需要教导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留心的去发现身边的艺术品,以及促使学生们去发现自己身边以及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而来实现提升观察能力的目的。当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技巧和基础性的审美能力之后,教师就需要逐步地给班内的学生渗透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识,来诱导学生们去深入地发掘美术作品中的具体细节。例如,在鉴赏《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对画作作品中的部分人物形象先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再引导学生们对画作中的各个人物表情进行分析。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来理解该作品想要给观众们表达的具体主体思想,学生们在欣赏和甄别画作时,来分析画作中是谁陷害耶稣的。

三、结束语

当前小学的美术鉴赏课堂上,通过优化自身的教学策略,以及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推动班级内美术鉴赏课堂的改革。教师注重提升学生们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给学生们渗透审美意识,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引导学生们将日常的生活与实际的课堂联系起来,来教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好事物,进而逐步培养其观察能力,推动小学生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把握欣赏与鼓励[J].祖国,2017(16):274-274.

[2]史小波.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欣赏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7(2):45-46.

作者:赵芳燕

第二篇:美术鉴赏教学与艺术审美分析①

摘 要:美术鉴赏教学是指通过专业的指导,对美术作品进行有目的的赏析、评鉴,以表达赏析者自身的感受、体验,从而获得审美素质提高的过程。美术鉴赏的教学对于提升人的审美情趣与情操,表达美感受美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美术 鉴赏教学 艺术审美

1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对美的事物的赏析,使学生树立审美的习惯,让学生懂得如何发现美,体验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健康的审美,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优雅成长。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要使学生明确美术教学的目的。一是要使学生学会分辨美丑;二则是要使学生通过指导能够表达出自己对美的感悟,对美的赏析,并最终运用自己的能力创造美。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美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对外在感官美的欣赏能力,同样也要在通过对世界级艺术品的赏析中,感受到创造者的内心世界,领悟到艺术品内在传达的意义,体会到创作者所要表的情感价值,深层次的赏读作品,寻求与艺术品的契合点与共鸣,提升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

2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来自生活中的美。每个人都希望活在美好的事物之中,希望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美,通过自己的身心感受美,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美作为社会的产物影响着人的生存态度与生活状态。因此,如何在繁杂的万千社会中发现美、鉴赏美,鉴赏教学势在必行。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育引导学生解析社会现象,让学生对美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摒弃糟粕的美,感受真正的健康积极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培养学生分辨美丑、提升学生的价值取向。

3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建构审美体系

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教师在赏析艺术作品时,大多采用的是讲解传授的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内在感受。枯燥单调的讲解并没有给学生带来真实的美的感受。因此,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主讲的模式,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主动发现美,主动感受美,主动体验美,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对美的感受,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审美体系,用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践行美。亲身体验是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途径,实现美术鉴赏课堂由教师主导,到教师与学生互动模式,是一种由静态转入动态的鉴赏课堂模式,使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加强审美体验,参与的越多,获得感受越深刻,也越有利于学生表达亲真意切的感受,提高学生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同时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健康的心态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基本前提条件。这样的美术鉴赏课容易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和接受,更容易感受艺术带来的无尽魅力。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课堂教学内容,提升美术教学在提升审美能力和精神文明道德水平。

4 有意识的将学生的艺术感受上升为审美修养

有意识的将学生的艺术感受上升为审美修养是需要专业的指导教学的,没有目的的美术欣赏并不能称其为审美。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抓住学生欣赏美的时机进行适当教学。由于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较为表面和肤浅,所以帮助学生抓住艺术作品中的审美元素,提升学生感受美、表达美、鉴赏美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但是教师也要意识到,由于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年龄、阅历和知识经验之间的差异,使得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审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诚然,教师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品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但是任何艺术作品的表达都是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学生的自由理解正是这一点的最好体现,因此教师要能够充分理解学生的审美感受,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包容学生,理解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普通的日常情感升华,最终达到审美的较高层次。

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是更好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推动力。专业的艺术审美能力对更好地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展现艺术作品的魅力,充分到位地指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且有效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解决审美过程中的问题与遭遇到的表达困境。更可以通过鉴赏大量丰富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知识素养,最终使学生通过美术教学鉴赏,构建自己的审美体系,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专业的教学反思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审美过程中的困难,实现审美水平的提升。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来刺激审美情绪,鼓励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构建审美体系,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感受,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形成独具特的审美个性。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中的美,利用所学的审美知识,表达美,真正提升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审美能力与美术鉴赏教学是不能分割的共同体,注重美术鉴赏教学与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加深二者间的互动联系,实现二者的共同提高,是当前美术教育工作者和审美艺术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任杰.谈美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审美能力[J].职业技术,2010(9).

[2] 杨文侠.谈在美术鉴赏中感受美术的魅力[J].新视角,2011(12).

[3] 王春.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对提高学生审美观的影响[J].安徽文学(教育广角),2010(2).

作者:骆丹

第三篇: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摘要:加强对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理解抽象事物和形成创意思维、艺术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大大推动学生感知力和逻辑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师要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形成美术的思维方式,以推动小学美术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推动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得小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本文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和谈论,并对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办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艺术鉴赏能力

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鉴赏性和趣味性的课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一、培养小学阶段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阶段就加强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材中的美术插图和美术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激发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和美术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较好的鉴赏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观察能力。在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培养艺术鉴赏能力的必要因素,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自主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自主体会和自主感受美术作品的时间和机会,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陶冶情操

较好的鉴赏能力可以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可以陶冶情操,通過教学活动,教师将对相关美术知识面进行有效延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成长发育的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来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制定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创作工具、不同的画质材料进行感受。学生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关键部分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渐渐学会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交流大会,让学生对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和解读,并且对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鉴赏和理解,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会说呢个的美术鉴赏能力。

(二)通过对不同美术作品的解读,来培养学生的额美术鉴赏能力

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是在不断地观察和理解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不同种类的经典美术作品的介绍和解读,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教师可以对美术作品中不同元素的运用进行解读,对美术作品中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解读,对美术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解读,通过在解读过程中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来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使得美术教学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美术知识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与美术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短片,也可以播放美术作品的鉴赏视频。在视听结合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和美术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体会。

结语:

小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日后个性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和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小学阶段美术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婷.高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7(04):94.

[2]文静子.视觉文化背景下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教学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6(07): 101-102.

[3]顾丽娟.谈新课改下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4(10):139.

[4]刘妍静.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4,12(13):205+251.

[5]刘秋颖.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J].学周刊,2011(15):149-150.

作者:李蔓薇

第四篇:基于综合艺术教育理念的美术鉴赏课程改革

摘 要:艺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综合性艺术教育已成为当今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趋势。作为高校开设最为普遍的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对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分析综合艺术教育理念为基础,明确艺术教育综合性在不同层面的体现,并从以“人文精神”为主线构建美术学科内的综合教学;以“美术”为主科融合多门人文艺术学科;从美术综合“生活之美”,架设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等三个方面,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美术鉴赏;公共艺术课程;综合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0 引言

隨着教育观念的发展和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1]但回顾过去十余年的发展,我们无法回避的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依然被认为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娱乐性质的课程,依然以艺术作品的作者、风格、历史背景为主,忽视了学生综合感知艺术能力的提高。

美术鉴赏是高校开设最为普遍的公共艺术课程,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美术鉴赏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践行综合性艺术教育理念,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艺术教育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1 综合性艺术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学科,[2]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艺术课程教学中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早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3]就已经强调:艺术教育应打破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艺术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之间的隔离状态,将艺术教育构建成一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人文素养。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现位不同层面的“综合”。

第一,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是美术、音乐、文学、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的综合体,艺术教育应打破单一艺术门类的界限。

第二,多门学科的综合:艺术无法脱离哲学、历史、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而孤立地发展,艺术教育也需要打破这些学科之间的隔离。

第三,生成环境的综合: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无不来源于对生活、情感的感知、体验、反思、批评,艺术教育也应综合艺术与生活。

2 以“人文精神”为主线构建单科内的综合教学

李妲娜教授在“首届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成果展演及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上提出:综合性艺术教育改革“不能一步到位,应先从单科突破……从各自专业开始拓展、关联达到综合”。北京师范大学杨立梅教授更进一步提出“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的理念。所谓人文精神,一般说来,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的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4]

过去的美术鉴赏课堂普遍以艺术流派、作品年代、作品国别、表现形式为主线划分教学单元,学生需要靠自身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将课程中散落的人文思想和主题重新串联起来。对于人文艺术素养原本就参差不齐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提高人文素养势必成为空谈。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综合艺术教育理念指导下,将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以人文主题为主线,而美术知识则作为隐线贯穿于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课例1:以“战争”作为本次课的人文主线,以下列绘画作品为鉴赏载体:

第一,公元前2600年的米索不达米亚《乌尔皇家战旗》,描绘了庆祝胜利和战争掠夺的场面。

第二,公元前175年的《半人半马兽和拉斯人的战役》,用众神和巨人分别代表自己的军队和敌人的军队,表现希腊征服波斯的胜利场景。

第三,1633年雅克的系列版画《战争的不幸》,画家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绘战争中的杀戮、暴力和麻木不仁。

第四,1830年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画面展示的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用健康、有力、坚决、美丽的自由女神像,表现了革命战争的政治主题:自由与人民。

第五,1873年英国画家伊丽莎白·巴特勒的作品《战后点名》,描绘刚从战场上下来疲惫的士兵接受点名,很多名字已无人应答,似乎在问观看者,无论生死你们知道他们吗?

本课的人文主线:战争与人类形影相伴,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时代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战争观。通过对绘画作品中表现的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与人性、战争与兽性、战争与神性、战争与个体生命价值、战争与民族命运、战争与和平等主题,引发大学生对于“战争”这一人类社会特殊现象的深度思考。

本课的美术专业知识有绘画流派、表现风格、表达技法、构图和色彩、比较鉴赏法等。帮助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感受画家如何通过美术视觉语言表达自己的人文理念。

3 以“美术”为主科综合多门人文艺术学科

艺术课的综合性不仅要实现音乐、美术、文学、舞蹈、戏剧、影视等各艺术门类的关联,还要努力实现艺术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等学科的交融。但开设综合性艺术课程并不是取消或弱化分科课程,而是为了弥补单科课程的弊端和不足。如果综合性艺术课程脱离了学科的特点,只注重综合的形式,会导致课程学科特点不鲜明,对艺术形式的认知不深入。因此本课程以美术作为学科主线,整合其他人文艺术学科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和体验美术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课例2:民族和时代的苦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以美术作品为主,综合音乐、诗歌等人文艺术形式。

在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选择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作为背景音乐,并朗诵涅克拉索夫的诗歌《伏尔加河上》描写纤夫们苦难生活的诗句。通过音乐中一再重复的劳动号子,在力度上的强弱变化,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的情景,配上诗歌对纤夫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一代苦难无奈的生活的塑造,烘托出悲怆的情绪,引导学生的视线在画作的远处风景和近处人物中往返、停留,感受并体验绘画作品。

4 从艺术学科综合“生活之美”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论,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5]“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存在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层面,但艺术又不等同于生活本身。美术鉴赏课程应致力于让学生既能看懂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又要引导学生穿越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走进艺术家的生活,学习经验。

美学大师朱光潜就曾说过:“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6]如果学习者只能对大师作品的美如数家珍,却无法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我们的艺术教育便是表面而粗浅的。正像丰子恺所说的,艺术教育不是局部的小知识、小技能的教授,而是人生的很广泛的教育。[7]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主题出发,让教学成为一个从生活到艺术之间的转变渠道。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

4.1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主题中选择美术鉴赏主题

社会生活不断变迁,但经典的艺术作品总能向我们揭示人性中恒久不变的主题。所以既要选择大学(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生现实生活中普遍关注的话题,也要通过经典作品的鉴赏揭示更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人性启迪。

课例3:以“网络自拍”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引出美术作品中人物肖像作品鉴赏。

“网络自拍”是目前全民自发性的写真运动。网络自拍照千篇一律的姿态、表情和光线、场景的设置,形式上“看上去很美”,但观看者捕捉不到耐人寻味的细节,感受不到视觉上的理性与激情,接收不到被拍摄者的“内心能量”。

用网络上常见的自拍照作品和下列肖像美术作品中进行比较:

第一,伦勃朗的肖像画:《基督与萨马利亚的妇人》《注视着荷马雕像的亚里士多德》《在所罗门王前弹琴的大卫》《执扇女子》《凭窗的亨德丽娅》。

第二,卡什的肖像摄影:《怒吼的狮子》《美丽的阿格诺》《海伦·凯勒与波丽·汤普森》《巴勃罗·毕加索》《海明威》《乔治·萧伯纳》《奥黛丽·赫本》。

本课的鉴赏方法:比较鉴赏法。

本课的鉴赏价值:大千世界,人物百态,一副成功的肖像作品能够表现人类心灵的奥秘。生活中存在丰富的人物个性:光明磊落、吝啬卑鄙、朴实无华、道貌岸然,人物的社会经历、气质、禀赋无不通过外部形象表现出来。正是这些个性特征构成了肖像作品的灵魂。

本课通过美术专业知识:光影、人物形体的塑造、色彩与情感、美术作品中的美与丑,帮助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感受艺术家如何通过美术语言表现人物灵魂。

4.2 从美术作品中“反向”创设生活情景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认为审美是日常意识的“垂直切断”。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突然“一下子注意到那个平常不十分注目的景色时,在那一瞬间,我们的意识一下子脱离了日常行动体系,而集中那一景色……”[8]这种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常不会自发形成和完善,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有目的地培养和引导。

课例4:画中的故事。

训练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将美术作品创设成一段流动的生活场景,尽量用生动的细节对画中故事情节进行描述,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训练目的:通过美术作品中,画家捕捉到的生活中“切断之美”,反向推演出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和体验过的生活片段。从而让学生们体会从寻常生活中如何脱离习以为常的视角,发现不寻常的美。

5 结语

现代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全息意识和综合认知、感受能力的人才,实施教学综合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综合性艺术教育也是当今艺术教育的一个基本趋势。从教育理念的提出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通过课程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来实现。大学公共美术鉴赏课程的改革探索,正是基于对艺术教育不同层面的综合特性,实现艺术教育本质的综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芦苇.读解艺术教育的“综合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3(5):76-77.

[3] 滕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8):18-25.

[5] F.大卫·马丁(美),等.艺术和人文[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6] 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 丰子恺.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读《教育艺术论》 [A].丰子恺文集(第2册)[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26-227.

[8] 今道友信.关于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秦燕 贺莲花 谢静

第五篇:简析如何将当代艺术纳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

【摘 要】艺术教育是最好的心灵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而将当代艺术纳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更是让美术鉴赏授课效果更加积极有效。本文通过分析高中美术鉴赏课存在的现状及当代艺术给学生带来的价值,探讨如何将当代艺术较好地融入美术鉴赏课程中。

【关键词】当代艺术;高中;美术;鉴赏

一、当代艺术概述

“当代艺术”指的是在现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所创作的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当代艺术”不仅体现出“现代性”,还体现了各大艺术家从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等多角度对当今社会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同时,“当代艺术”是以艺术性为艺术目的,对“当代艺术”的艺术性判断,主要是看它是否贴切地满足了艺术家的追求、是否融合了艺术家的感知能力、是否传递了艺术家的经验反应和对艺术历程的理解等。

二、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价值

1. 利于培养学生宽容的审美观

高中生并不需要了解当代艺术的全部,而是要用更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观念来认识并接纳当代艺术,接纳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当代艺术运用灵活多变的角度和想象及情绪化的方法,使得习以为常的事情变得有新意、有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事物获得新的感受和认知以及增强对新兴事物的包容感。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抽象艺术雕像常常被游客冠以非常恶俗的名字。这些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及了解程度较低,仍处在非常低俗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是人们对艺术的宽容度较低,很多人的思维仍然受传统封建思维的影响,无法接纳当代艺术的多样性。而在美术鉴赏课中融入当代艺术能够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开阔视野,培养宽容的审美观,获得人文熏陶。

2. 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当代艺术是从哲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创作艺术品。一件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涵盖了深刻的哲学思想、美学思维、社会文化等信息,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开动思维来仔细了解、揣摩作品中蕴含的各种深意。另外,当代艺术在形式上是不受限制、自由民主的,将当代艺术融入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当代艺术品提出问题,并和老师及同学一起共同探讨,在更深一步了解艺术作品的同时培养其自主思维能力。

3. 利于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当代艺术的“当代”具有时代性,其在内容表现上是关心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让学生鉴赏完作品后能获得当代的“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艺术家将原画中的耶稣及12个门徒换成戴上面具、吃着西瓜及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成员。这种把宗教场所转变为教室,使作品的空间产生游戏感,充满荒诞性。它是对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的一种隐喻,红领巾是代表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是“集体主义”的象征,而原作中的犹大,则由一个打着金黄色的西式领带的人物饰演。这幅作品表达了中国社会在经历经济转变时期后,如何面对资本主义降临的意义。让学生在艺术作品传递出的情感和思想中感悟时代的精神和价值。

三、将当代艺术纳入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措施分析

1.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

美术鉴赏课是高中阶段必修课,但并非高考科目,不管是校方还是学方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生在美术课上复习高考科目的现象非常普遍。面对这种情况,要将当代艺术纳入高中美术鉴赏课,首先应转变教师和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态度,学生应清晰地认识到当代艺术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时代精神等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主科学习所需的综合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当代艺术给学生带来的价值,主动学习当代艺术的课程内容,创新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当代艺术的学习兴趣。

2. 在美术鉴赏课中选择合适的当代艺术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当代艺术教学内容是培养具有优秀审美观的学生的基础。在选择当代艺术教学内容时,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选择观念上贴近高中生的当代艺术作品;第二,选择贴近高中生生活的当代艺术作品;第三,选择贴近高中生知识层面的当代艺术作品;第四,选择在形式上能吸引高中生的当代艺术作品。

3. 当代艺术在美术鉴赏课中的導入过程

首先,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课,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经验激发其对新作品的兴趣。同时,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课堂导入方法,如问题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对比”,同一个主题的作品不同的画家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在不同时代反映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情感和价值观。老师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艺术的历史变迁及文化变迁,激发对艺术的学习兴趣;最后,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老师可以在传授鉴赏方法后给学生提出一些能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自主思考来对疑难进行解惑,从而获得知识。

4. 当代艺术在美术鉴赏课中的体验式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的迅速发展,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创新多样化。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当代艺术作品制作成静态或动态的音频图像,让学生从感官上体验当代艺术的魅力。另外,当代艺术中很多作品具有一些工艺性,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件他们可以完成的制作艺术作品的作业,让几个学生一组去讨论及搜集材料,完成作品创作。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启迪思想,感悟作品的创作思维。同时,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个性街道等,并聘请美术专业工作者或相关人员参与美术教学,让学生能深刻了解艺术的思想和魅力。

综上所述,尽管高中生及老师都存在较大的高考压力,但是美术鉴赏课给学生带来的宽容的审美观、时代感、价值观、开阔的思维是高考科目所无法赋予的。学校应该重视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将当代艺术融入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出具有良好审美观、健康情操、美好心灵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1] 侯令.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洪义.西方当代美术——不是艺术的艺术史[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 段鹏.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价值与教学模式初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4]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编辑:杨 迪)

作者:蒋其芳

上一篇:贫困大学生论文下一篇:农业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