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税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矿产资源税

基于矿产资源租的国内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比较*

摘要:当前,我国矿产资源领域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多年建立起来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从稀缺租和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的视角出发,对国内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经济学基础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国内外各种矿产资源税费所代表的矿产资源租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国内外矿产资源税费的对应关系,指出:①我国的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相当于国外的权利金;②矿业权价款相当于国外的红利;③矿业权使用费相当于国外的矿业权出让金;④石油特别收益金相当于国外的资源租金税;⑤而对应于国外的资源耗竭补贴,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税费。文章建议新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方案应达到两点,第一,理顺租、税、费之间的关系;第二,理顺对级差地租和稀缺租的征收,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寻求一个对级差地租和稀缺租征收的最优水平,实现国家的资源所有权益,减小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补偿外部性和代际成本。

关键词 稀缺租;级差地租;权利金;矿产资源税费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产品领域已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市场制度,而在要素领域,尤其矿产资源领域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1]。市场经济国家上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一套相对有效的矿业有偿使用制度,在建立和改革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矿产资源制度的经验。目前理论界对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理论依据进行探讨时,采用的视角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理论、霍特林的资源耗竭理论等,往往将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霍特林租(又称稀缺租)等概念混合起来解释[2-3]。上述各种不同范式的理论交叉影响着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的讨论,并对我国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取向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经济学基础是什么,如何建立一个同一的分析框架,对国内外制度进行比较,得到有共同逻辑基础的结论,这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从矿产资源租即稀缺租和李嘉图级差地租的思路出发,对国内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行比较,试图厘清国际有代表性的权利金制度和国内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背后的经济学基础,考察我国矿产资源的税费制度同世界主流的权利金制度的差异,进而为揭示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可能取向提供理论依据。

1 矿产资源租的构成

矿产资源租由稀缺租和级差地租两部分构成。

1.1 级差地租

李嘉图最早对级差地租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土地问题时发现,对于不同肥力的土地,具有不同的地租,这种地租称为级差地租。当开垦肥力不尽相同的土地时,肥力最差的土地仅仅收回生产成本,而其他肥力较高的土地获得不同程度的级差地租。

李嘉图以农业土地为研究对象,将农业土地按肥力的高低,划分为A、B、C、D、……等几类(见图1)[4-5]。如果人口数量少,最有肥力的土地就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时候,市场价格是P1,所有者得不到租金。当人口数量上升时,最肥沃的土地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逐渐开垦到比较贫瘠的土地,例如G。当开采贫瘠土地的时候,开垦的成本也在上升,为了补偿开垦贫瘠土地的成本,价格上升到P2。这时,对于比G等级高的土地而言,就获得了级差地租。图1说明了李嘉图对土地征收级差地租的问题。

图1 李嘉图的农业土地级差地租示意图[4-5]

Fig.1 Diagram of Ricardo’s farmland differential rent

注:图1中,A到I为肥力不等的土地,各柱状图的高度表示各土地的生产成本,P1和P2代表市场价格,各柱状图的宽度代表各土地的面积。

与农业土地类似,矿产资源也因为丰度、开采条件、资源品位、交通便利性等因素的原因,具有开采成本上的差异,从而形成矿产资源的级差地租。

李国平等:基于矿产资源租的国内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比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2期1.2 稀缺租

稀缺租即霍特林租,其表现形式就是使用者成本。

霍特林在他1931年的论文中指出,矿产品生产企业的成本包括一个机会成本,它意味着今天增加产出,而减少了未来资源的开采量,这种机会成本是今天开采的资源量导致未来利润减少量的折现值,因此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成本中要考虑这一机会成本,也就是使用者成本。这个使用者成本还被称为霍特林租或稀缺租[2]。

下面用图2来表示级差地租加上使用者成本后的价格变化[4-5] 。

图2 矿业中的使用者成本[4-5]

Fig.2 User costs in mining

图2中,当价格为P2时,可开采矿山为A、B、C、D、……、G。每一个矿山的产量用各自柱形图的底部长度表示,例如,矿山A的产量为(Qa-0),矿山B的产量为(Qb-Qa),依次可以类推出各个矿山的产量,且每个矿山的产量并不一定相等。每一个矿山的级差地租为P2到各自成本之间的差额与各自产量的乘积,例如,矿山B的级差地租=(P2-Cb)•(Qb-QA),各个矿山的级差地租可以照此推出。所有该矿种矿山这部分租金总和就是该矿种的级差地租。

当考虑到使用者成本的存在时,开采矿产资源的企业所面临的价格要高于P2,而达到P3。

当价格为P3时,意味着在原有级差地租的基础上考虑到使用者成本的存在,每一个开采的矿山面临的价格水平从P2增加到P3。这带来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对于每一个可开采的矿山而言,租金总量增加了,由单纯的级差地租变为级差地租与稀缺租的和,总的租金量是原先的级差地租加上稀缺租;另一个结果是,对于每一个可开采的矿山而言,都存在稀缺租,稀缺租的大小由P3与P2之差同各个矿山的产量乘积决定,以矿山B为例,B的稀缺租为(P3-P2)•(Qb-Qa)。因此,稀缺租可理解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源开采时,采矿权人必须支付给资源所有权人的“绝对地租”或使用费。

1.3 矿产资源租

图2中,可开采的矿山是A到G,对于可开采的各个矿山,其租金量为价格P3到各自成本之间的差额与各自产量的乘积。这些差额与产量的乘积就是矿产资源租,由李嘉图级差地租和稀缺租(又称霍特林租)组成。以矿山B为例,它的矿产资源租=级差地租+稀缺租=(P2-Cb)•(Qb-Qb)+(P3-P2)•(Qb-Qa)=(P3-Cb)•(Qb-Qa)。

从图2中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稀缺租对于开采的各个矿山A到G而言,是全部存在的,每一个可开采矿山的稀缺租大小仅由其产量所决定。而级差地租则不同,由于丰度、开采条件、资源品位、交通便利性的不同,各个矿山的级差地租不仅由其产量所决定,还与各自成本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有关。对于矿山A,可以征收较多的级差地租,而对于边际上的矿山G,若对其征收的资源税费高于稀缺租,则对其产量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倒闭。那么在对矿产资源租征税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种稀缺租的普遍性和级差地租的分布不均性。

2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2.1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构成

当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矿产资源的税费制度主要包括:权利金、资源租金税、红利、矿业权出让金、耗竭补贴等。这些征收类别组成了权利金制度,围绕着权利金,结合其他的矿业税费,形成了大多数国家现行的矿业税费制度体系。

2.2 [ZK(]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权利金制度内容及矿产资源租的含义[ZK)][BT)]2.2.1 权利金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起了以权利金制度为主体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权利金是不可再生资源所有权人向矿业权人(采矿权人)因开采不可再生资源所收取的费用,它调整的是不可再生资源所有权人同矿业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和经济关系,不管资源条件优劣,矿业权人必须缴纳这笔费用。由于大多数国家的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因此权利金由政府的矿业法而不是税法所规定,对权利金的征收往往是矿业主管部门而非税务部门。[6]

虽然权利金不分优劣一律征收,但各国的权利金率与计征办法不同,主要的类型有:①从量权利金;②从价权利金;③以利润为基础的权利金。针对不同的矿产资源的种类,亦有不同的权利金的税基和税率。

表1列出了一些国家在某些矿产品上的权利金率。

Iron ore税基税率税基税率税基税率税基税率阿根廷不同地方税率不同,但是符合矿业投资法规定的矿区征收权利金不能超过3%,税基为采出矿产第一手销售价格,减去矿产运离矿山后所发生的全部直接成本。玻利维亚1.价格/盎司>700美元:总销量7%n/an/a总销量价值的1%总销量1%2.价格/盎司400-700美元:金属量的伦敦金属交易所价值伦敦金属

交易所的

1%3.价格/盎司<400美元:总销量4%布基纳法索离岸价值3%离岸价值4%离岸价值4%n/an/a中国销售收入4%销售收入1%销售收入2%销售收入3%加纳总价值3-12%,以边际

利润为基础n/an/an/an/an/an/a格陵兰目前不征收权利金,如果征收会在开采执照上注明。印度尼西亚1.如果产量

小于2 000kg225美元/kg1.如果产量

小于40 000t0.50美元/t1.如果产量

小于80 000t45美元/t1.如果产量

小于100 000t270美元/t2.如果产量

大于2 000kg235美元/kg2.如果产量

大于40 000t0.55美元/t2.如果产量

大于80 000t55美元/t2.如果产量

大于100 000t290美元/t科特迪瓦收入减去运输成本和加工成本3%收入减去运输成本和加工成本2.5%收入减去运输成本和加工成本2.5%收入减去运输成本和加工成本2.5%哈萨克斯坦遵循政府规定的程序,税率通过合同双方依据项目经济可行性,成本和技术投入等进行谈判。巴布亚新几内亚实际离岸价格2%n/an/a净冶炼回收2%n/an/a菲律宾总产量的市场价值2%总产量的市场价值2%总产量的市场价值2%[BG)F]注:n/a,数据不详。

从权利金对所有矿山不分优劣征收,可以看出权利金包含了典型的对矿山的稀缺租的征收;而根据各国权利金计征类型的不同、一国之内同一矿种的不同矿山之间权利金率的不同,可以看出有些国家的权利金还包含对李嘉图级差地租的征收。

2.2.2 资源租金税

又称“资源超额利润税”、“超权利金”、“特别收益税”、“暴利税”等[6]。它是对超过矿企正常收入以上的利润征收的税收,是一种意外利润税。因为资源租金反映的也是一种基于所有权的经济关系,所以又被称为超权利金。对它的征收主体同样也是矿业部门,性质相当于级差地租,征收的目的是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公平竞争。

2.2.3 红利

它是一种同矿业权的取得有关的税费。从产生的过程上来讲,红利是在矿业权招标、拍卖过程中形成的矿业权出让费,由中标人向矿产资源所有权人一次性支付或分期支付。从征收的目的而言,红利针对矿业权人因开采丰度好、品位高或外部条件(位置、交通等)优越的矿产资源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征收的。它体现的是一种与采矿者无关的级差收益,将其收归所有权人是符合公平原则的。对它的征收体现了一种级差地租。开采未达工业品位的矿产资源则可以减免该部分税费[9]。从结果上来讲,这使得企业自觉地关心和提高资源回收率。

2.2.4 矿业权出让金

又称为矿地租金、矿业权租金、矿业权使用费、矿业权有偿使用费。是矿业权人为保有矿业权而向矿产所有者支付的费用,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征收矿业权出让金。矿产资源是赋存于地表或地下的,对矿产的勘探与开发同时也意味着对所依附的土地的使用。矿地在其它可能的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益,就是使用矿地的机会成本。矿业权人必须将其交给土地所有者,这就是矿业权出让金的征收依据。[9]它类似对稀缺租的征收。

2.2.5 资源耗竭补贴

在每个纳税年度,从净利润中扣除一部分给所有权人或矿业权人,用于勘探新矿体,作为一种补偿,它降低了矿业权人的税负。权利金是补偿给所有权人的,而耗竭补贴是补偿矿业权人的,因此可以说耗竭补贴与权利金是截然相反的。耗竭补贴被视为一种负权利金[10],它与权利金的差别仅在于给付双方是相反的,所以从矿产资源租的角度,它所反映的租金含义应当同权利金一致,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负的稀缺租和级差地租。

3 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1982年1月,参照市场经济国家权利金制度,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规定了开采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中外企业都应缴纳矿区使用费。从这一时刻开始,我国开始了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设。1984年9月出台了第一部《资源税条例》,198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第一部矿产资源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1994年的全国财税改革中,对第一代资源税进行了调整,改变了计征方式,扩大了计征范围。同年,又正式推出了我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大范围推广和实行。1996年,1998年,《矿产资源法》的修改以及矿业权价款和矿业权使用费相关法规的出台,为我国矿业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制度基础。随着国际、国内矿产品价格的上涨,国家开始面向油气开采企业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并于2010年,正式推出新疆资源税改革,调整资源税的税率及计征方式,使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并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3.1 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构成

我国当前矿产资源税费的构成是: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石油特别收益金、矿业权价款、矿业权使用费、矿区使用费等。

3.2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内容及矿产资源租含义

3.2.1 矿产资源税

1994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资源税是,“普遍征收,级差调节”[11]。“普遍征收”是指对在我国境内开发的,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的一切资源征收资源税;“级差调节”是运用资源税对因资源赋存状况、开采条件、资源品位、地理位置等客观存在的差别而产生的资源级差收入进行调节,具体表现为实施差别税额标准。

从李嘉图级差地租和稀缺租的视角来看,“普遍征收”体现的是对稀缺租的征收,“级差调节”体现的是级差地租。所以资源税既包括了对稀缺租的征收,也包括了对级差地租的征收。

3.2.2 矿产资源补偿费

1994年实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的规定》第三、四条明确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由采矿权人缴纳”,征收对象为“矿产资源经过开采或者采选后,脱离自然赋存状态的产品。”[12]

根据国务院《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我国政府收取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在《矿产资源补偿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中,也明确说明“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是国有资产的合法收益”。经济资源对所有权人而言,是能为所有权人带来利益的物品或权利。当所有权人直接利用经济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那么收益就是经营收入或利润,如果不进行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所有权经济上的实现就将以租的形式体现[2]。

矿产资源补偿费体现的是在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同使用权分离的情况下,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国家对矿产开采企业所征收的一种租值。

从矿产资源租的角度来分析矿产资源补偿费,可以看出,由于矿产资源补偿费具有普遍征收的特征,可以将其视为对稀缺租的征收。另外,同一矿种的不同矿山之间,由于开采回采率系数的不同而导致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存在差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矿产资源补偿费还包含对李嘉图级差地租的征收。

3.2.3 矿业权价款——采(探)矿权价款

我国现行矿业权价款征收的法律法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年)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11];国务院240号令和241号[13]令分别规定了缴纳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的条件,(1)对由国家投资勘查形成的矿产地,矿业权有偿取得的费用是两部分,即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2)对非国家投资勘查形成的矿产地,无须缴纳矿业权价款;而《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14]规定了缴纳矿产资源采(探)矿权价款采用一次性缴纳或分期缴纳的方式,探矿权价款缴纳时间最长不超过2年,采矿权价款缴纳时间最长不超过6年。

对矿业权价款的含义,一种观点从法律的规定而来,认为矿业权价款是对国家地勘投入的收益;另一种观点则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认为矿业权价款既包含了对国家地勘投入的收益,也包含了矿产资源所有权收益,这种所有权收益是由于资源的丰度高、品位好、开发利用条件优越而产生的[15],实际上这种所有权收益可以理解为一种级差地租。

由于矿业权价款在征收上采用的是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一次性缴纳或分期缴纳,同时,在经济内涵上,矿业权价款又体现了级差地租的特点,所以我国的矿业权价款类似于国外的红利。

3.2.4 矿业权使用费——采(探)矿权使用费

矿业权使用费同矿业权价款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不论矿产地是否是由国家投资勘查形成,都需缴纳矿业权使用费。另一个区别在于,矿业权使用费是逐年缴纳的,而不是像矿业权价款那样一次缴纳或在2到6年内分期缴纳。

由于矿业权使用费是根据矿业权人得到的矿区面积为依据来征收,是一种普遍征收的使用费,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对稀缺租的征收。例如,加纳征收的探矿权使用费为1.2美元/km2,采矿权使用费为2.9美元/a•km2;加拿大安大略省征收的探矿权使用费为500加元/ km2,采矿权使用费为400加元/ km2;智利征收的探矿权使用费为103美元/a•km2,采矿权使用费为520美元/a•km2。[7-8]

3.2.5 石油特别收益金

《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石油特别收益金,是指国家对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因价格超过一定水平所获得的超额收入按比例征收的收益金。石油特别收益金实行5级超额累进从价定率计征。 按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原油的月加权平均价格确定,起征点约为251.57美元/ m3,征收比率20%-40%,是一种调节级差收益的超额利润税[16]。

3.2.6 矿区使用费

目前矿区使用费只对开采海洋油气资源的企业和在我国境内从事合作开采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征收。计费依据为油气产量,开采原油的使用费率为0-12.5%,开采天然气费率为0-12.5%。[17-18]

矿区使用费体现的是油气资源的所有权人同矿业权人之间的财产权关系,其内涵与国外的权利金类似,可以看作是对稀缺租和级差地租的征收。1980年代,在吸引外资开发国内海洋油气资源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对相关企业开始征收矿区使用费,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矿区使用费同国外权利金的最大区别在于,我国矿区使用费仅仅针对开采海洋油气资源的企业和合作开采国内油气资源的国内外企业,而国外的权利金的征收主体和矿种要广泛得多。

4 小 结

首先,指出了国内在矿产资源税费理论依据的探讨上之所以众说纷纭,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就在于研究者往往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同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建立的资源耗竭理论糅合在一起,没有区分开马克思地租理论中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同新古典经济学中所谓的级差地租、霍特林租等概念。实际上,马克思地租理论是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平均利润理论的,而新古典经济学则不同。两者的范式截然不同,而将两种不同范式下的概念糅合在一起解释矿产资源税费基础,不可避免会造成讨论的混乱和理解的偏差。

图3 国内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比较

Fig.3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aid use system of

miner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其次,对国内外现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行了梳理,指出其代表的矿产资源租的含义。见图3。同时,基于对矿产资源租含义的分析,指出了国内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与国外权利金制度的对应关系。见图4。

最后,从稀缺租和级差地租的角度,比较了我国同国外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差别,可以看出:国外的矿产资源税费主体是权利金,权利金体现了对稀缺租和级差地租的征收,我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从征收主体、征收对象、征收的用途来看,类似于权利金,但是矿产资源补偿费更多地像一种反映普遍征收稀缺租的权利金,资源税更好地反映了权利金对稀缺租和级差地租的征收。但是,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所反映的所有权来看,资源税则体现了我国的特色,即将税的政治权力同租的财产权利相结合,而这是资源税非常不同于权利金的一点。从反映的所有权人对使用权人所征收的税费来看,矿产资源补偿费同权利金更接近,所以国外的研究机构大都在研究我国矿产资源税费体制时,简单地将资源补偿费视为权利金。但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从矿产资源租的角度来看,资源税同权利金在很大程度上有重合的部分。

图4 基于矿产资源租的国内外矿产资源有偿

使用税费对应关系

Fig.4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taxation of the paid

use system of miner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mineral resource rent

当前对矿产资源税费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众多学者建议合并资源税和补偿费,或者取消资源税,留下补偿费,或者留下资源税,取消补偿费,或者两者都保留,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采用哪种方案,选用哪种名称,关键是新的方案要达到两点:第一,将现行资源税代表的国家征税的政治权力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财产权利并存的局面打破,借鉴国外的权利金制度,理顺租、税、费之间的关系;第二,建立在对国有矿山和集体所有矿山的矿产资源租金分析基础上的新税费体制,应当理顺对级差地租和稀缺租的征收,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寻求一个对级差地租和稀缺租征收的最优水平,使得对企业而言有一个合理的、不扭曲其决策行为的矿产资源税费水平,对国家而言有一个实现资源所有权益、减小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补偿外部性和代际成本的税负水平,体现现代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编辑:刘呈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盛洪.在宪政框架下解决资源租问题[J].南风窗,2008,24(9):10.[Sheng Hong. Solving Resource Rent Problems under the Frame of Constitutionalism [J]. South Winds, 2008, 24(9): 10.]

[2]陈文东.租金理论及其对资源税的影响[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7(06):1-5,29.[Chen Wendong. The Rent Theory and Its Iufluence on Resources Tax [J].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07, 27(06): 1-5, 29.]

[3]蒲志仲.矿产资源租若干问题探讨[J]. 经济经纬,2008,24(1):129-131.[Pu Zhizhong. A Probe into the Problems on Mineral Resources Rent [J]. Economic Survey, 2008, 24 (1):129-131.]

[4]Otto J, Andrews C, Cawood F, et al. Mining Royalties: A Global Study of Their Impact on Investors,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M].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2006: 1-25.

[5]Tilton J E.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Tax on Mining [J].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2004, 23(28): 144-149.

[6]吴文洁,胡健.我国石油税费制度及其国际比较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5-13. [Wu Wenjie, Hu Jian. On Petroleum Tax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 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16(1):5-13.]

[7]Otto J. Global Mining Taxation Comparative Study [M]. Colorado: C.S.M, 2000: 22-26.

[8]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全球资源政策和管理研究院.全球矿业税收比较研究[M].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译2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22-26.[C.S.M. Global Mining Taxation Comparative Study [M]. Information Center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ranslation Edition 2. Beijing: The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6:22-26.]

[9]李国平,张云.矿产资源的价值补偿模式及国际经验[J].资源科学,2005,27(5):70-76. [Li Guoping, Zhang Yun. Value Compensation Model for Mineral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J]. Resources Science, 2005,27(5):70-76.]

[10]程黎,李大明.西方资源税制及其对完善我国资源税制的借鉴[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30(4):628-632. [Cheng Li, Li Daming. Learning from Western Experiences and Perfecting China’s Resources Tax System [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Engineering), 2008,30(4): 628-632.]

[11]卢晓中.资源税[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316-319.[Lu Xiaozhong. Resource Tax [M]. Tai Yuan: Shanxi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1999:316-319.]

[12]赵小平.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管理暂行办法解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65-170.[Zhao Xiaoping. The Reading of Standard on Administrative Fees Management [M]. Being: China Market Publishing House, 2006:165-170.]

[13]晁坤.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矿业权评估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45-151.[Chao Kun. The Paid Use System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the Method of Mining Rright Appraisal [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7:145-156.]

[14]朱学义.矿产资源权益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66-275.[Zhu Xueyi. Research 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Equity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8:266-275.]

[15]高珊珊,孙超.我国矿业税费制度研究[J].中外能源,2009,14(3):10-15. [Gao Shanshan, Sun Chao, Study on Mining Tax and Fee System in China [J]. Sinoglobal Energy, 2009,14(3):10-15.]

[16]财政部企业司.2008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56-157.[Enterprise Bureau of Ministry of Finance PRC. 2008 Handbook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Accounting [M]. Beijing: China Financial &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8:156-157.]

[17]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汇编(200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16-1117.[Legislation Committee of the NPC Standing Committee. The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2002) [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2:1116-1117.]

[18]财政部条法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财政法规汇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946-948.[Legislation Bureau of Ministry of Finance PRC. Remixes of Financial Legisl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China [M].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8:946-948.]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Paid Use System of Miner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the Mineral Resources Rent

LI Guoping LI Heng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

Key words scarcity rent; Ricardo’s differential rent; royalty; tax and fee of mineral resources

作者:李国平 李恒炜

第2篇:矿产资源耗竭性与矿产品价格行为研究

[收稿日期] 2011-05-10

[基金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25006);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IRT0916)

[作者简介] 马 林(1972—),男, 安徽阜阳人, 湖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产定价.

(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 耗竭性会导致矿产资源的稀缺。建立以主要耗竭因素及突发性事件为变量、价格服从跳跃--扩散过程的矿产品价格模型,来探讨主要耗竭因素对矿产品价格行为走势的影响,应用MATLAB编程技术对矿产品价格模型进行模拟,表明矿产资源的耗竭性使矿产品价格呈波动上行趋势,且不具回复性。这种变化特征对合理制定资源开采战略、资源优化配置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矿产资源;耗竭速度;矿产品价格;资源配置

[

Research on the Deple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the Behavior of Mineral Prices

MA Lin,MA Chaoqun,LIAO Xi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Key words:mineral resources;depletion rate;mineral prices;resource allocation

一 引 言

随着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有限的矿产资源储藏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有限的储藏量在不断耗竭的约束条件下能否维持和如何维持可持续发展对储藏量的需求,以及在约束条件下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需的条件和矿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等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就此类问题进行了较多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当代(代内)资源配置,重点研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利用效率和优化配置;二是代际资源配置,重点研究代际公平(代际财产转移、补偿等)、资源可持续利用,而矿产资源的持续利用就是研究其最适耗竭问题[1]。研究成果多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资本市场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条件。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下,通过对资源稀缺及其测度的研究,更好地了解价格等关于资源稀缺的信号,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更好的利用[2]。资源的稀缺性或耗竭性是经济学概念,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只要有需求,资源的绝对量有限,暂不计替代,则稀缺或耗竭就是永远持续的,直至无可开采经济价值(相对于某一时段的开采条件和技术水平而言)。导致矿产资源稀缺或耗竭的原因是人们对储藏量有限的矿产资源实施开采,并转化为可供人们不断消耗的矿产品。开采实践把矿产资源稀缺或耗竭性从抽象经济学意义转化到具有可操作的层面上。于是,研究者从具体的开采实践着手,希望构造出开采过程中的最佳开采条件、最佳耗竭速度、最佳开采寿命期、最佳存量条件、最佳开采策略等,以此搭建稀缺性矿产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桥梁(替代品产生之前)。比如,魏晓平(1997、2002)、张金锁、李怀祖(2000)等对矿产资源的耗竭性研究,为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和利用效率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然而,矿产品市场固有的缺陷,比如:矿产开采的外部性、资源产权交易机制的不完善和市场垄断等,直接影响矿产资源耗竭性的度量,使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等为假设条件的经济建模和经济学分析,在适用上受到较大的局限。矿产资源(矿产品)市场是具有垄断特征的市场,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消弱了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资源无法达到完全竞争状态下的最优配置和最佳耗竭。“矿产资源的耗竭性与矿产品价格行为研究”在分析矿产品市场特征和耗竭特征对开采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耗竭性、供求关系、政策等突发性事件所导致的矿产品价格行为特征。为矿产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数量化方法,对国家依据价格杠杆调控开采者的开采行为,制定矿产资源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开采战略和经济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二 耗竭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矿产资源价值主要是由于有用性、稀缺性及存在所有权而产生的[3]。稀缺性是其具有价值的条件,表现于有限的储藏量因开采使用而逐渐减少,模型表示为Qt-1-Qt=-ut。因此,任何消耗储藏量数量的因素都可作为研究矿产资源稀缺性的考察量。本文仅就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回采率、开采成本、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特征来分析耗竭性及其变化特征。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2期马 林,马超群等:矿产资源耗竭性与矿产品价格行为研究

(一)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矿产资源的市场流动达到均衡,资源的配置最合理。以价值、价格为中心,以需求、供给为影响因素,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杠杆寻求矿产资源最佳配置或矿产资源最佳耗竭速度(开采速度)是可以实现的。然而,由于矿产资源的禀赋条件及分布不均的地缘关系;勘探与开采投资规模大、周期长,且投资风险较大,尤其在勘探阶段;国家对矿产资源拥有所有权,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探采给予相应的政策干预等,抬高了行业进入门槛等因素,使矿产资源市场形成了以垄断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结构。特别是近几年,许多矿产跨国企业加速了对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控制。比如铁矿石市场,据统计,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三大巨头控制了全球约80%的铁矿石资源量。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对垄断性市场结构框架下的价格、产量、经济效率做过精辟的分析,肯定了垄断对资源配置的制约作用。在垄断状态下,垄断开采者是产量、价格的操纵者或制定者,垄断的根本动因在于开采者对利润,特别是超额利润的追逐。垄断开采者以高出平均利润率的“目标利润率”为中心来制定价格,根据自己的营销策略和利润目标调整开采速度,并创造更为利己的最优开采条件,见(6)式。在实施垄断的操作层面有三种表现情况:第一,维持既有的垄断状态;第二,为取得高额垄断利润,抬高价格。从稀缺性的变化趋势看,垄断高价迫使下游生产效能较低的制造商退出,仅就保护稀缺资源而论,对限制资源耗竭更有利;第三,为抢占市场份额,低价倾销。例如,2009年4月,在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对铁矿石需求量并无上涨的情况下,三大铁矿石巨头却以很低的价格向中国销售铁矿石,甚至还有一部分国外矿山允许国内钢厂赊购,低价进口的铁矿石严重冲击了现货市场(《经济参考报》)。低价倾销是以充裕的矿产品供给量为前提,而加速开采提高产能才能保证供给充足。较低的价格,刺激消费者产生过度消耗的冲动,从而加速矿产资源耗竭。因此,在垄断状况下,耗竭性难以测度,耗竭性的改变取决于垄断开采者与垄断开采者、垄断开采者与消费者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结果,价格信号、需求状况等不能真实反映对资源的耗竭状况。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条件,矿产资源的价值、价格为中心、需求、供给为影响因素,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杠杆寻求矿产资源最佳配置或矿产资源最佳耗竭速度(开采速度)

有些文献将耗竭速度与开采速度等同,是不对的。以某开采速度产生的矿产品量不一定都用于消耗,如果不被消耗,开采所产生矿产品与未开采的储藏量只是在储藏位置上的不同,不能计为耗竭。所以,耗竭速度与开采速度不同。为方便研究,本文将耗竭速度与开采速度等同,其假设条件见文中3.1.1部分。的理论性研究在现实的市场结构和开采实践上就缺失了适用价值。

(二)开采速度和回采率对耗竭性的影响

在研究矿产资源稀缺性与经济持续发展的相关文献中,开采速度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变量。理论上说,只要开采速度不等于零,资源储藏量必定减少。在不考虑替代效应的情况下,需求量不变或增加,或者需求量减小的速度大于储藏量减小的速度,都会增大稀缺价值,矿产品价格将随着稀缺性价值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者多将开采速度作为限制矿产资源耗竭速度的客观尺度,通过对开采速度的优化控制来实现可耗竭资源的最适耗竭问题,早在1974年Solow就讨论了利率、开采费用与资源需求对耗竭速率的影响,对于开采速度动态可变性及耗竭性的后续研究更加深入,如文献[9-14]。由于各矿山开采企业投资开采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却又缺乏对未来收益的稳定预期,所以,更倾向于选择当前利润最大化,追求当期较大的开采速度,以提高产值。甚至一些矿山开采企业为了追求开采速度和产值而实施不规范的采掘行为。如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主弃副等,这样将丢弃、破坏和损失储藏量,加速资源的耗竭。然而,开采速度与企业效益并非等效,较好开采效用取决于矿产资源开采中的“三率”,即: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其中,回采率是衡量矿山生产技术管理、可耗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一项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能够通过提高开采技术水平、优化回采工艺、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等措施来提高。较低的回采率,会导致资源价值损失、减少开采寿命期和加速资源枯竭。因此,国家把回采率指标的制定和考核作为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施“开采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矿产资源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4]。它和开采速度一样,也是优化资源配置、限制资源耗竭速度的可控制变量。

(三)所有权特征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既要维护所有权权益,又要享有所拥资源产生的利益,实现途径是通过法定的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并通过一定的补偿实现对矿产资源所有权权益。而探矿权、采矿权是一种基于和国家签定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合同而取得的债权[5]。就采矿权而论,开采企业通过法定形式取得开采权后,就和国家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国家根据已探明储藏量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一定时期的中、长期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实施宏观调控,以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开采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当前(或短期)利润最大化。出于对当前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以及对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后者更倾向于在当期提高开采速度、扩大产值。尤其是在开采过程中,开采企业一般是探采结合,拥有探明储量的私有信息,甚至会夸大探明储量,为过度开采开释。经济主体对矿产资源开采的目标安排不完全一致,一旦涉及具有不同偏好的经济主体的博弈,资源配置或开采速度的最优控制方法论就会失效。Kydland和Prescott早在1977年就对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了批判,他们指出,最优控制理论不适用于经济计划,其原因在于经济系统与自然科学中的系统存在本质的区别[6][7]。由于不完全竞争导致市场失灵,制约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Grimaud and Rouge(2003)构建一个包含不可再生资源的新熊彼特模型,对计划经济下的社会计划者问题和分权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均衡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自然资源的稀缺和不断耗竭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是防止过度开采、限制稀缺程度加剧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开采成本

对于矿产资源开采,成本是最现实的因素,也是一把双刃剑。开采成本投入使矿产资源实现价值,却因开采成本的膨胀性而损失价值。开采成本的膨胀性表现在:首先,鉴于矿产资源的禀赋差异(即便是同一区域),矿产开采企业一般会选择开采条件较为优越(如禀赋程度高、交通便利等)的地方建厂址,而伴随着开采进程,开采深度渐深或开采距离渐远,交通运输、水文地理、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投入增加;其次,品位随开采进程下降,稀缺性增大,采矿、选矿的难度增大,边际开采成本升高;第三,开采范围的扩展对环境破坏程度等外部负效应,使治理费用投入增多;最后,其他可能使成本增加的因素。这些费用将发生在未来的开采期间,当开采成本的高投入不能满足开采者获利要求或高于社会平均成本时,采矿企业将会转移投资或放弃剩余的可开采储量,损失剩余储量价值[12]。

以上分析表明,正确认识和理解耗竭性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特征,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资源配置方式,才能在既有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 垄断条件下最佳开采速度的确定

如果是以收益最大化来考察矿山开采者的开采行为,那么,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当收益能够补偿边际开采成本与初期投资成本在当前时刻折现值之和时,即:P(ut)=C''(ut)+ρ-tC0,开采者获取平均利润,单位时间的开采量就是供给量,等于市场需求量,能够产生最优的开采速度和最佳的资源配置。在垄断条件下,前述状况不符合垄断开采者既要获取平均利润又要获取超额利润的利益诉求,至于以某种速度开采或者向市场提供多大的供给量,将成为垄断开采者操纵市场价格的筹码,开采速度是为“目标超额利润”服务的。垄断状况下的均衡条件可表示为:P(ut)=C''(ut)+ρ-tC0+V't,这种状态下符合垄断开采者的利益,矿产品的市场流动量能够维持既定状态下的市场稳定。此状态下的最大开采速度就是既定状态下的最佳开采速度(u*t),开采条件是既定状态下的最优开采条件。但是,矿产资源配置只能是“次佳配置”。

依据上文分析,建立在垄断条件矿山开采企业最大收益模型,并以此求解最佳开采速度(u*t)。

(一)假设条件与变量设定

1.假设条件

(1)不计各生产环节上的认可富余库存量和流通途中的资源量,开采量全部投放市场且全部被消费者购买,刚好能够满足市场需求;(2)矿山开采企业是矿产品价格的制定者;(3)开采过程在[0,T']内是连续的。

2.变量设定

假设ut表示t时刻的开采量(开采速度);εj表示回采率(j=0,1,…τ),回采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取常数,会随着技术进步而改变;α0为地质平均品位;为矿石贫化率;(1-)α0εjut为t时刻开采矿产资源的净回收量;Q为矿产资源总可开采储藏量;q为无经济可开采价值的剩余储藏量,无经济可开采价值时意味着矿山的开采寿命终止(相对于特定阶段的开采能力和技术水平而言),令Q'=Q-q;εjQ'为能够回收的矿产资源总量;Qt表示t时刻矿产资源的储藏量,储藏量随单位时间的开采量而逐渐减少(Qt-1-Qt=-ut);St表示t时刻矿产品的价格;C0表示使用成本,C′t表示在t时期的膨胀成本,令Ct=C0+C′t;Pt为t时刻矿产品价格;Vt为t时刻矿山开采者的收益,则Vt=(1-)α0εjutPt-Ct;V′t为t时刻由于垄断所产生的垄断收益(取决于垄断者与垄断者、垄断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博弈状况);ri为折现率(i=0,1,…,T'-1),ρt=(1+ri)-t为贴现系数;T为采矿权的期权期限,如果加速开采,将使开采寿命先于T终结;T'为矿山的开采寿命期(T′≤T),T'取决于开采速度ut和εj。

(二)垄断状态下的最大开采速度

根据上述分析和假设,设在[0,T']内,垄断开采者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时期望各开采期总收益的最大值可表示为:

λt为Lagrangian乘子,当存在最佳开采速度u*t时,能够满足Ut最大。根据控制输入有约束的动态系统最优控制——Pontryagin极值原理,在垄断状况下,使目标函数式(1)取值最大的开采条件为:

P(ut)-C″(ut)-ρ-tC0-V't=0

(t=0,1,…,T'-1) (6)

P(ut)为t时刻开采收益;C″(ut)为t时刻边际开采成本;经济含义是:在整个矿产品市场,不存在任何环节上的富余库存,开采量刚好满足市场需求量,矿山企业的收益在刚好能够补偿边际开采成本和开采初期成本投入在当前时刻的折现值,同时也满足了赚取垄断利润的要求。因此,使目标函数(1)式取值最大的开采条件(6)是该垄断状态下的最优开采条件。

若在t时刻垄断收益V′t是确定的,则由(5)、(6)得出ut:

四 矿产品价格动态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一)矿产品价格动态模型

矿产品价格水平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会聚而成的[8],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矿产品价格变化表现为随机连续,如果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可能会使供给量发生跳跃性变化,从而导致价格也发生跳跃性变化。依据Merton(1976)描述金融资产价格发生连续时间扩散和跳跃变动的研究思想,矿产品价格运动遵循连续时间扩散与跳跃的线性组合。考虑矿产资源的可开采储藏量、回采率、开采速度及矿产品价格受突发事件冲击产生影响,矿产品价格变动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S0为初始价格;μ为单位时间矿产品收益复利收益率的数学期望值;σ为没有跳跃时收益率的标准差;ut/εjQ'为在单位时间内开采量占能够回收矿产资源总量的百分率;(1-ut/εjQ')表示剩余的可开采储藏量占总可开采储藏量的百分率;dz是一个winner过程;dg是强度为γ的Poisson过程,γ是Poisson过程的强度系数;γk表示由Poisson跳跃带来的平均增长率;Y为一个Poisson分布计数过程引起矿产品价格跳跃值,且E(Y)=k;(μ-γk)描述消除跳跃对价格的影响后价格的漂移程度。模型的经济含义是:在现有生产规模和技术条件下,随着开采进程,被回收的矿产资源总量逐渐增多,(1-ut/εjQ')将逐渐减少,矿产资源的稀缺程度增大,在消除跳跃对价格的影响后,价格的运动趋势主要由ut/εjQ'决定。

(二)矿产品价格动态模拟

以“价格”为纵轴、“时间”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时间轴:时间长度设定为3,共分为1000份,取每50份为一个刻度单位),对(10)式运动形态模拟如图1所示。



图1 矿产品价格形态随机模拟

在设初始值S0=100;μ=0.5;σ=0.3;ut=40;Q'=1000;γ=1.3;ε=0.8时,价格运行行为的一种跳跃扩散随机形态。

图1所表述的内容是:1.矿产品价格服从跳跃——扩散运动过程。2.矿产资源的耗竭性使矿产品价格呈波动上行趋势,且不具回复性。模拟的结果表明,以主要耗竭性变量等为参数的矿产品价格模型的建模思想,及价格运动趋势符合矿产资源的稀缺性特征。

五 小 结

对于储藏量有限的矿产资源,只要有需求,开采导致资源枯竭是必然的、不变的。所能够改变的是人们采取合理的、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提高利用效率,将耗竭性程度调控在满足经济可持续要求的限度之内,使稀缺性矿产资源更多地造福于社会。矿产资源的稀缺状况决定了垄断是矿产品市场的常态,在既定的垄断市场状态下配置资源才是有效的。本文在分析矿产资源耗竭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在垄断状态下矿产资源耗竭性与矿产品价格行为的关系,对矿产品价格的运行形态进行了模拟。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以垄断矿山开采者收益最大化为条件,得出的最佳开采速度和最佳开采条件符合矿产品价格市场特点和矿产资源的稀缺性特征。对于分析和掌握在垄断状态下矿产品价格运行规律,合理制定资源开采战略、资源优化配置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影响矿产资源稀缺性的因素较多,并且稀缺性程度的变化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文中分析的因素有限,且部分参数计量研究缺乏,致使论证不够全面透彻,仍需进一步研究。[参 考 文 献]

[1] 张立四. 非再生资源的最适耗竭理论与资源的永续利用[J]. 台湾经济预测与政策,1995,24(1):1-6.

[2] 芮建伟,韩奎. 不可再生资源稀缺性研究的意义、现状与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1),36-40.

[3] 李国平,张云. 矿产资源的价值补偿模式及国际经验[J]. 资源科学,2005,09,27(5),70-76.

[4] 薛文彬,周科等. 谈矿山企业制定年度开采回采率指标的方法[J].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3, 10(5),9-12.

[5] 江平. 中国矿业权法律制度研究[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6] Kydland,F.E. and E.Prescott.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85(3):473-492.

[7] 高伟正,冯英浚. 矿产资源开采的管理有效性:探明储量、私有信息与过度开采[J].中国软科学, 2007(11),136-140.

[8] 张能福,蔡嗣经.矿产品价格的行为特性及其数值模拟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9,28(3), 513-517.

[9] Solow,R.M. The Economics of Resources or the Resources of Economics[J].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974,64(2):1-14.

[10]Mueller M J. Behavior of non-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 firms under uncertainty [J].Energy Economics,1994,76:9-21.

[11]Conrad J M,Colin Clark.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notes and problem[M].Lo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2]王腊芳,文雯,赖明勇.中国铁矿石产业面临的安全威胁及其产业安全度的测算[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93-98.

[13]魏晓平,王立杰. 矿产资源价值与最佳耗竭速度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1997,11(2),122-125.

[14]魏晓平,王新宇. 矿产资源最适耗竭经济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2,10(5),78-81.

[15]张金锁,李怀祖. 待估矿产资源资产剩余开采期的确定方法研究[J].煤炭学报,2000,25(4),443-447.

[16]Grimaud A. and Rouge L. Non-renewable resources and growth with vertical innovations:Optimum, equilibrium and economic polic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3,(45):433-452.

作者:马林 马超群 廖欣

第3篇:矿产资源与循环利用

摘要: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尤其要确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矿产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大力倡导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行动,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因此,必须增强资源危机意识、建立政策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科学技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矿产资源,以最低的环境成本实现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政府应该在对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立法和功能转化等方面进行完善、改革,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矿产资源 循环利用 政策体系 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对其开发利用程度,往往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甚至决定一国的战略地位。综观世界先进国家,不管是资源丰富的美国,还是资源贫瘠的日本,都把合理开发、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当成生死攸关的问题。因此,研究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紧迫性和深远意义。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即物质流动方向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反馈式流程,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从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从根本上消除了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冲突。传统观念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发展就要抓工业、上项目,就必然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事实上,造成环境的污染的原因不是工业本身,而是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经过进几年的实践探索发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实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最佳模式。

循环利用是德国在其1991年制定的《包装条例》中首次提出的,随后通过1996年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法案》将它从包装推广到所有部门。 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它遵循资源循环这一规律将目前认为是废弃的产物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从而大大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二、我国矿产资源产生的必要性研究

我国矿产资源大多是低品位的贫矿资源,而且往往是多金属的共生或伴生矿。据统计,我国的共、伴生矿床约占已探明的矿产储量的80%。目前全国开发利用的139个矿种中,有87种矿产部分或全部来源于共、伴生矿产资源。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煤系共生、伴生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 据1999年调查资料,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率40-70%的国有矿山企业不足40%,大量非国有小型矿山根本不进行综合回收。有色金属矿山综合回收率为35%,同比国外水平低10%。 又据对1845个矿山的调查统计,只有2%的矿产综合利用率达70%;有用组分利用率在2.5%以下的矿山就占75% 。可见,在矿产资源开发阶段,我国矿产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都相当低,对多组分矿床未能做到综合勘探、综合开采、综合利用,许多珍贵的有用组分大量流失,矿产资源耗费率高,损失浪费严重。

我国采、选、冶过程中排出的“三废”数量惊人,仅选矿每年产生的尾矿废弃物超过5亿吨。据中国矿业联合会尾矿综合治理办公室估计,尾矿潜在价值约1300亿元,当前的利用率非常低。 “九五”期间,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由1995年的43%提高到2000年的52%,年综合利用量达到3.55亿吨,其中,煤矸石综合利用量由1995年的560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6600万吨,利用率由38%上升到43%;粉煤灰综合利用量由1995年的518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7000万吨,利用率由43%上升到58%,我国铜、铅、锌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 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7亿多吨,累计堆存量已达70亿吨以上,占地约5万多公顷。据估算,我国固体废弃物可利用而未被利用的资源价值达250亿元。 2002年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 %。2003年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55.8%。一些超大型复杂多金属矿床的尾矿利用率仅为10%。 可见,我国“三废”利用率虽然逐年增高,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综合利用率潜力很大。

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年废钢材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7%;再生铝产量145万吨,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 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等未被合理回收。 目前,美、英、德、法、俄、日等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废钢铁利用比率已达40~50%,我国只有20% 左右。此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加强废旧金属等物资的回收利用,可以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短缺。

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桎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其次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然后才谈得上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首位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中国矿业2004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目前,全国92%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源于矿产资源。”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循环经济,就必须重视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90年代后,又提出了源头治理的思想。1993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上循环经济理论正式在中国出现,2000年,绵阳市政府将构造循环型经济写入该市的“21世纪议程”。200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2003年6月,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开始启动。规划内容涉及20个相关的重点领域和专题。其中,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被列为第十个专题。2004年,发展循环经济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国策。

三、实行矿产资源循环发展的对策研究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充分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克服政府失灵,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

1、设立相应组织机构,提高政府效率是推进循环经济的前提。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和发展循环经济,扭转循环经济只与环保部门有关的观念,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循环经济运行的领导和组织。同时政府要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理顺部门关系,改变调控手段,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现代政府。特别是提高公务员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政府形象。

2、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对于构建循环经济系统,需要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的支持。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照顾,例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税前还贷等。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通过政府面向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以大幅度地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指导着整个社会资源想循环经济的方向的发展。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和价格等政策手段,来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同时,国家也将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的支持。国家发改委已经提出了 《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现在正在根据这些目录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的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经济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再利用者可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对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另外,政府可以建立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益性事业方面使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为了促进物质和能量在区域和社会更大层面上的循环流动,政府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提供服务,为废弃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市场交易平台,例如建立再生资源的交易市场和信息网络,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等。

3、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政府应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与此同时,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的产业,并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我国经济的区域布局,建立区域循环经济。

4、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续制定了许多法律、行政法规,以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的框架。然而,在现行的环保法律中,立法观念还仅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物的回收再利用的认识比较模糊,在执行上也属于从属地位,这有违循环经济的理念。循环经济对废物进行被动的“末端处理”配合废物回收再利用和减量化的方法,从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的机制。所以,应该尽快地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的修改,以“3R”原则为指导,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公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严肃行。

参考文献:

[1]邱定蕃:资源循环利用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影响[J].矿冶.2003.4.

[2]沈 镭: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J].资源科学. 2005.1.

[3]葛振华:国外矿产资源保护政策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03.1.

[4]马立新:试论循环经济中的矿业开发[J] 中国国土资源.2004.4.

[5]王贵成: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引进与咨询2003.4.

作者:陈春生

第4篇:矿产资源经济预警研究

摘 要: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矿产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动力及发展潜力,往往与矿产资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找寻一个能够预测及考察我国矿产资源的经济运行状况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一套经济预警系统势在必行。基于参考和使用现有经济预警系统,以内蒙古煤炭工业数据为例,试验我国矿产资源经济预警的可行性,并运用案例实证研究法,系统地研究煤炭的储量增长、补偿系数、消耗速率等,研究发现我国矿产行业应用此经济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和及时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准确制定有效的应对政策,避免国民经济发展偏冷或偏热。

关键词:矿产资源;经济预警;案例实证研究

一、研究意义

矿产资源的自身属性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呈现以下特点:开发利用周期漫长、高投资与高风险并存。普查与勘探工作需要几十年,经过论证直至开采同样需要很多的时间,这期间的投资量需要非常的巨大,特别是在技术上的投资。

我国矿产资源经济的研究和实际应用较西方国家起步较晚,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开始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分析资源供需情况,从而推动了我国矿产资源经济的研究和应用。刘金平[1]阐述了矿产资源价值的构成以及其确定方法。芮建伟等[2]通过引入资源开采和勘探因素建立了矿产资源价值动态经济评价模型。王安建[3]等人通过人均矿产资源消费情况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S型规律,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变化消耗的倒U型规律以及矿产资源需求波次递进规律等建立了一个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综合预测模型。王德青等[4]通过分析影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国内外因素,建立了有色金属工业实际情况的预警模型。

我国矿产资源经济预警研究之目的,是多渠道、多视野提供、分析矿产资源数据变化信息,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矿产资源利用起到校正的作用。研究为制定资源政策,及时了解矿产资源经济信息提供有利依据的同时,对解决矿产资源宏观管理、微观经营之间以及国内外矿产品市场间的结合问题大有裨益。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矿产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动力及发展潜力,往往与矿产资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找寻一个能够预测及考察我国矿产资源的经济运行状况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一套经济预警系统势在必行。

二、以内蒙古煤炭为例进行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矿产资源经济预警分析

矿产资源经济预警就是对矿产资源经济运行中重大问题的预测,目的在于预报出今后一段时间内矿产资源是否有异常情况出现,以及异常程度如何。本文以2001—2013年的内蒙古煤炭数据为例,通过引入现有的经济预警系统对产业集群视角下矿产资源予以分析,以此反映我国矿产资源的经济预警状况。

(一)警源分析

本文对2001—2013年的内蒙古煤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内蒙古的煤炭供需平衡呈现规律的经济周期波动,其周期大约在九至十年,并且围绕“供需平衡=0”这条轴线在上下波动。2001—2004年,内蒙古煤炭的供需差额在不断减小,此时的煤炭需求逐渐开始旺盛,尤其是到了2005年;2005—2008年,是内蒙古煤炭需求最旺盛的一段时间,供不应求;2009—2013年,煤炭的供需又开始走向正常。2009年是煤炭行业的“丰收年”,供给直接突破常规直线上涨,满足需求后仍然有很大剩余。此时的供给便存在一个异常点。基于以上我们做出预测,内蒙古煤炭的需求仍然要继续增长,并且在未来一二年内首先会出现供需基本平衡状态,接着就是逐渐拉大的供给缺口,控制好煤炭的供给与需求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整个煤炭市场的价格波动。周期波动具体(如图1)。

(二)确定警情

内蒙古煤炭行业的发展从年度储量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减速阶段。2001—2005年,这个阶段是内蒙古煤炭的萌芽发展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煤炭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2006—2010年,这个阶段属于煤炭的快速发展阶段,煤炭的保有储量快速增长,总量也在快速增长。2011—2013年,是煤炭的减速阶段。虽然这个阶段的年度储量净增长仍然为正,但是增长的速度在逐渐降低,具体(如图2、图3)。

以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分析,下面接着对增长质量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总结与分析,发现煤炭的增长质量指标中煤炭资源补偿系数的变化与增长速度的指标变化成正相关。这是因为内蒙古煤炭的增长和消耗正相关,消费的增加的同时,开采也在增加,反过来说,煤炭储量的增加的同时煤炭的消费量也在增加。

从煤炭进出口补偿系数来看,内蒙古的煤炭饱和度呈现一种螺旋式短缺状态,也就是说内蒙古的煤炭缺口正在加大。将更加依赖从国外进口煤炭,而内蒙古的煤炭出口也越来越低。具体(如图4、图5),可以看出内蒙古煤炭的进出口出现警情,研究并发现出现警情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来制定及时有效的对应政策是当务之急。

(三)警兆分析

储量的消耗速率是内蒙古现有探测出的煤炭总量与消耗速度的比例,消耗速率越大,证明内蒙古煤炭的供应年限越短,相反,消耗速率越小,内蒙古煤炭的供应年限越长。如果这个数据偏大,就会带来内蒙古煤炭供应不足、资源迅速下降的严峻局面;如果这个数据偏小,反而会使依靠卖出资源提高生产总值的内蒙古的经济走向瓶颈。所以,预测这个数据的走向也会为当地的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与帮助。

储量消耗速率=年耗资源量(万吨)/实际保有储量(亿吨),将表1的数据套用得出相应的结果。具体(见表1)。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内蒙古煤炭消耗速率在不断地增长(如图6所示)。通过分析消耗速率的单位变化率,发现其变化趋势呈现周期波动(如图7)。波动周期大致为五至六年,且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可以推测出未来几年内内蒙古煤炭消耗速率的单位变化率也会呈现逐渐平缓的周期波动。也就是说,未来内蒙古煤炭的消耗速率仍将增长,我们以预测出增长的单位变化规律,从而可以推断出增长率。以2013年为基点,可以继续推测出内蒙古煤炭的消耗总量。

(四)预报警度

上节将单个指数确定并且计算,我们通过整理所得下表2。

指标权重的选取是计算煤炭资源经济预警指数的关键一环,本文的权重确定采用专家调查法,并根据专家给出的评分标准以及值域赋予每个要素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

表3 要素权数分配

综合预警指标=∑指标指数值ⅰ*指数ⅰ的权重;(ⅰ=1,2,3,4)。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2001—2013年的综合指数,具体(如表4)。

利用前面计算得到的指数值、权重值,结合国内外通用的预警信号灯颜色打分法综合计算煤炭产业的预警指数。预警信号灯的颜色及评分分值的匹配关系(如表5所示)。

表5 预警信号灯分值对应表

预警指数计算步骤:

1.按照表5的对应关系对各指标所得指数根据颜色进行评分。

2.根据公式:预警指标=∑指标指数值ⅰ*指数ⅰ的权重;(ⅰ=1,2,3,4,5)计算2001—2013年的预警指数值,内蒙古的取值依据表3。

3.对得到的预警指数值进行作图分析。

预警指数警限值确定,其目的在于将这些综合评分数与各个灯区的分界线对应。为此作如下计算:参与综合指标的指数为5个,每个指标的满分为10分,则总满分为50分。按照惯例取满分的85%为红灯区与黄灯区的分界线,即为50*85%。以此类推,满分的75%,50%,40%分别为绿灯区的上限,绿灯区的下限,浅蓝灯区与深蓝灯区的分界线。这样我们就得出了5个指标在每年的综合得分,就可以界定每年的景气状态,煤炭产业的预警指数(如下页图8所示)。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产业经济学经济理论周期等学说及有关知识,对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内蒙古煤炭资源进行研究。煤炭资源经济预警结果表明,2004年之前的煤炭产业还处于经济偏冷状态,2007年和2009年处于经济偏热状态,其他年份均处于稳定状态。煤炭行业的总体走势的逐渐升高的,可以预测,虽然内蒙古煤炭的经济在近一两年会略有降低,但是其前景仍然乐观,虽然有些指标表现并不显优势,并且处于经济偏热状态。2001—2013年的煤炭走势来看,我国并没有制定一个很有效的煤炭经济政策,煤炭的起伏剧烈变化,最高值和最低值也没有明确的抑制点,只是放任煤炭行业的走势,这对于煤炭经济的良好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

根据预警结果和上述的结果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煤炭资源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工作,尽快建立系统的经济预警指标,选取有代表性的关键经济指标,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确保煤炭产业经济的良好运行。第二,定期发布煤炭资源产业综合指数和预警指数,为煤炭产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监测,还可对上期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并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第三,尽快建立煤炭环保预警指数和可以创新指数预警系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提高对煤炭的使用率,并且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 刘金平.矿产资源价值论及其模型[J].煤炭经济学报,1996,(5).

[2] 芮建伟,王立杰,刘海滨.矿产资源价值动态经济评价模型[J].中国矿业,2001,(2):31-33.

[3] 王安建.矿产资源需求理论与模型预测[J].地球学报,2010,(31):137-147.

[4] 王德青,孙玲玲,王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经济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矿业,2010,(19):25-29.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王晶

第5篇:论矿产资源“三率”指标与资源综合利用

摘要: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三率”是评价节约与综合利用效果的主要指标。因此,建立健全“三率”指标,是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建立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体系体、完善指标评价系统、准确科学地评价矿山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提高矿产资源科学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激发矿山企业主体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创造活力,增强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内生动力,引领、促进矿业生产力向先进水平看齐,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利用自治区“三率”调查评价成果,试图从管理层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矿产资源;“三率”指标;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三率”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以下简称“三率”),是评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主要指标,是矿山开发和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最低标准,是强化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是国家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健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矿产资源是地球给予人类最宝贵的生存财富,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取自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我国每年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赶不上消费量,如铁矿石消耗量约占金属矿总消耗量的95%,是支撑国家重工业、制造业、农业、社会基础设施、国防建设等的重要原材料,石油、铁矿石、铜、铝、钾等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所以,只有通过建立矿产资源“三率”体系,准确、科学地评价矿山企业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才能激发矿山企业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的创造活力,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内生动力,防治我国资源安全陷入受制于人的困局。

一、内蒙古矿产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

(一)资源特征

内蒙古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及原材料战略基地。其中:

能源矿产遍布全区12个盟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聚集盆地,即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和海拉尔盆地。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北山——阿拉善北部铜、铁、钼、金聚集区,狼山——白云鄂博贵金属、铜、铅、锌、硫多金属、稀土、稀有金属聚集区,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金矿资源聚集区,大兴安岭中南段银、富铅锌、铜、锡、多金属聚集区,锡林郭勒盟锡盟东乌旗——呼伦贝尔梨子山银、铜、锌、铁聚集区,得尔布干贵金属、多金属聚集区。总体上体现为中西部富集铜、铅锌、铁、稀土,中南部富集金,东部富集银、铅锌、铜、锡、稀有金属素等特点。

全区煤炭勘查累计估算资源总量为8,249.65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3,950.41亿吨。至2013年底,全区煤炭保有资源储量为3,856.8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5.98%,居全国第一位。

铅、锌矿产是自治区的优势矿产资源,累计查明资源储量铅金属l,482.58万吨、锌金属2,964.54万吨。至2013年底,全区保有铅金属资源储量1,368.88万吨、锌金属资源储量2,700.41万吨,分别占全国保有资源总量的20.32%和19.66%,均居全国第一位。

银矿是优势矿产资源,累计查明银矿资源储量银50,310吨。至2013年底,全区银矿保有资源储量银45,011吨,占全国保有资源总量的24.54%,居全国第一位。

稀土矿是优势矿产资源,至2013年底,全区保有稀土氧化物资源储量占全国保有资源总量的98.77%,居全国第一位。

萤石矿属优势矿产资源,至2013年底,全区累计查明萤石矿石资源储量2,725.4万吨,全区保有萤石矿资源储量为2,457.30万吨,占全国保有资源总量的84,08%,居全国第一位。

钼矿属近年找矿重大突破矿种,为全区比较优势矿产资源,累计查明资源储量钼金属445,14万吨。至2013年底,全区保有资源储量钼金属440,97万吨,占全国保有资源总量的16,85%,居全国第二位。

铜矿是潜在优势矿产资源,累计查明铜金属资源储量807,05万吨。2013年全区铜金属保有资源储量为738,5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7.93%,居全国第四位。

锡矿是比较优势的矿产资源,全区累计查明锡金属资源储量44,55万吨。至2013年,全区锡金属保有资源储量39.47万吨,占全国保有资源总量的11.54%,居全国第四位。

金矿分布广泛并具有潜力,累计查明的资源储量755,41吨。至2013年底,全区金矿保有资源储量金556,90吨,占全国保有资源总量的7,19%,居全国第四位。

铁矿资源具有潜力,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6,61亿吨。至2013年底,全区铁矿保有资源储量为51,07亿吨(将其中包含的超贫磁铁矿折算为mFe20%矿业品位的标矿后,达一般工业指标品位的铁矿保有资源储量为40.48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总量的6.65%,居全国第五位。

(二)近期开发利用状况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持续低迷影响,矿产资源基本处于大幅下行趋势。特别是全区煤炭供过于求,导致西部主要煤炭产地煤炭价格大幅下降,原煤滞销,煤炭市场的疲软对全区矿业市场造成了较大程度冲击。全区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受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其矿产品产量、产值和利润也出现大幅下降。全区贵金属矿山企业中,金矿产量较2012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2013年国际金价下跌,导致金矿矿山企业利润、产值缩水。相比之下,全区银矿产量跟随金矿产量同幅增长,但银价波动相对较小,银矿矿山企业利润、产值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二、主要矿产资源“三率”特征

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发布三批共20个矿种的“三率”最低指标要求,涵盖能源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黑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基本形成了我国重要矿种的“三率”指标体系。其特点:一是涵盖矿产开发全过程,包括开采、选矿和废石、尾矿处理利用等环节;二是突出了资源利用效率这一核心,体现了开采环节动用储量,选矿环节入选原矿,及主矿、共伴生矿、尾矿等综合利用效益。

内蒙古主要矿产资源“三率”经调查评价,表现为如下特点:

煤炭按开采方式划分,煤矿露天开采回采率最高99.40%、最低63.70%、平均95.90%;地下开采回采率最高98.00%、最低40.00%、平均80.99%;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回采率最高99.00%、最低87.00%、平均96.06%。

按规模划分,大型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9.00%、最低54.70%、平均87.09%;中型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9.40%、最低53.80%、平均87.52%;小型及以下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9.30%、最低40.00%、平均92.15%。

煤矿大型矿山选矿人选率最高100.00%、最低23.97%、平均95.19%;中型矿山选矿人选率最高100.00%、最低35.00%、平均79.52%;小型及以下矿山选矿入选率最高100.00%、最低44.00%、平均91.35%。

铅矿均为地下开采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5.56%、最低84.96%、平均90.60%。在生产的大型铅矿矿山只有1个,开采回采率为91.51%;中型矿山也只有1个,开采回采率为90.00%;小型及以下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5.56%、最低84.96%、平均90.42%。大型铅矿矿山选矿回收率为87.16%;中型铅矿矿山选矿回收率为91.82%;小型及以下铅矿矿山选矿回收率最高93.99%、最低69.33%、平均88.56%。综合利用率最高81.65%,平均68.84%。

锌矿全部为地下开采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7.63%、最低70.00%、平均88.64%。按规模划分,大型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88.10%、最低86.50%、平均87.44%;中型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5.47%、最低80.00%、平均87.39%;小型及以下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7.63%,最低70.00%,平均91.12%。锌矿大型矿山选矿回收率最高90.85%、最低88.58%、平均90.09%;中型矿山选矿回收率最高96.92%、最低82.61%、平均83.93%;小型及以下矿山选矿回收率最高93.70%、最低70.89%、平均89.41%。综合利用率最高87.86%、最低42.84%、平均71.43%。

银矿均为地下开采,开采回采率最高98.00%、最低90.91%、平均96.56%。按规模划分,大型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7.77%、最低95.37%、平均97.11%;小型及以下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8.00%、最低90.91%、平均94.77%。大型银矿选矿回收率最高84.95%、最低67.45%、平均80.92%;小型及以下银矿选矿回收率最高83.03%、最低59.88%、平均75.97%。综合利用率最高85.15%、最低54.44%、平均77.80%。

稀土为铁铌稀土共伴生矿产,属大型露天矿山,矿山开采回采率为98.58%,选矿回收率为53.02%,共伴生综合利用率31.10%、综合利用率38.03%。

萤矿按开采方式划分,普通萤石矿露天开采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5.00%、最低81.82%、平均90.01%;地下开采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7.06%、最低75.00%、平均87.94%。按规模划分,中型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1.53%、最低81.76%、平均88.74%;小型及以下矿山开采回采率最高97.06%、最低75.00%、平均87.84%。普通萤石中型矿山选矿回收率最高83.61%、最低62.52%、平均76.51%;小型及以下最高97.00%、最低76.42%、平均83.79%;综合利用率最高92.18%、最低51.12%、平均72.14%。

三、矿产资源“三率”评价

全区煤矿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情况较好。地下开采煤矿矿井水多用于井下降尘、生产用水、防灭火水幕用水、地面植被浇灌等。露天煤矿95%以上的矿井水经沉淀,用于降尘、排土场植物恢复浇灌及消防用水。特别是神华神东集团所属煤矿研究开发出井下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建成了完整的井下水立体循环综合利用系统。该系统将井下污水注入采空区,利用采空区矸石吸附、自然沉淀等物理作用过滤杂质的方法,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经过采空区自然净化后的污水再次应用到井下生产当中,实现了井下水的循环利用,同时也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零升井”。这套井下水立体循环综合利用系统具有井下供水、井下排水、污水处理、水灾防治、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六大功能,被喻为井下无人、无设备、无成本的天然污水处理厂。

有色金属是自治区矿产资源优势。铜钼矿山采用的尾矿膏体排放工艺较为先进。其技术能满足高寒缺水、降雨量少地区大规模选矿厂生产用水需求,选矿回水率高,尾矿库用地减少,可以节省大量投资,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保护环境;尾矿膏体排放工艺最理想的地方是气候干旱、地势平坦、比较荒凉的地区,在这种地方,甚至可以不建尾矿坝。可以节省大量投资。钨是自治区重要有色金属矿产,其矿石品位和选矿性能大都较好;镍不具优势,矿石以贫矿为主,其中硫化镍矿石选矿性能较好,硫化镍氧化矿石和硅酸镍矿石为难选矿石。

金、银、稀土矿山采、选工艺在国内比较成熟,设备均采用国内定型产品。金矿选矿工艺以全泥氰化炭浆法为主,辅以浮选、浮氰、堆浸(低品位)选矿法;尾矿采用湿式排放,尾矿由尾矿泵直接输送至尾矿库堆存,部分企业采用尾矿压滤排放,尾矿经压滤后由汽车运至尾矿库堆存。银矿选矿工艺以浮选为主,尾矿采用湿式排放,尾矿由尾矿泵直接输送至尾矿库堆存。稀土矿主要选铁工艺采用三段一闭路破碎工艺流程、两段连续磨矿弱磁——中磁——强磁,弱磁精、强磁精再磨——反浮选(预留脱硫浮选),强磁尾矿送选稀土,铁反浮选尾矿送选铌系统;稀土选别采用一次粗选二次精选浮选工艺流程。

非金属矿产萤石等选工艺均采用国内比较成熟的工艺。设备采用的目前国内的定型产品,符合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要求。

四、矿产资源“三率”是资源综合利用和重要支撑

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繁衍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矿产资源有较大程度的依赖,再加上“贫矿多”、“共伴生矿多”、“难选冶矿多”等矿产资源禀赋特点,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深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使矿产资源能够保证国家长期发展需要。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本保障,保障矿产资源供给,一靠开源,二靠节流。开源需要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寻找更多的新资源;节流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三率”指标。

尽管内蒙古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保障程度比较高,但随着社会发展过程的大量消耗,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形势仍十分严峻。总体来说,内蒙古矿产资源具有富矿、大型、特大型矿床少,小矿、贫矿、难选矿多,资源禀赋差的特点。矿产难选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品位低,在已查明的资源储量中,99.6%的铁矿、28.72%的铜矿和全部的硫铁矿均为贫矿。其次是金属矿床中共伴生元素多,据铁、铜、铅、锌、金、银、稀土、铌、钽等10种矿产统计,在大、中、小型矿产地中,共生、伴生矿的比例分别占到51.8%、31.43%和34.43%,开发这些矿产如果不进行充分的综合利用,那么在经济上是难以实现盈利的。另外,由于矿石成分复杂、有用矿物不易解离等原因,使选冶难度加大、综合利用效果不明显。自治区矿产资源的特点,不仅直接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也意味着我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目前已发布矿种的“三率”指标,是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最低要求”和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红线”,是矿山企业矿产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设计的依据。新建或改扩建矿山企业“三率”指标要达到相应指标要求,生产矿山要在指标发布之日后两年内达到规定指标要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通过源头保护、过程监管、结果严控加强全流程管理。矿产资源“三率”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合理开发和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将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王婉琼

第6篇:我国矿产资源安全问题考察

[摘要] 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对中国三类重要矿产资源的影响方式,包括竞合关系、议价能力和环境影响三种类型。本文设计调查表,采用德尔菲法综合专家意见,得出不同方面的影响性质与强度,在此基础上,对重要矿产资源受不同类型国家影响的情况进行了总结,进而提出保障矿产资源安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背景 矿产资源 安全

[

[基金项目] 成都理工大学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编号:HG0092);四川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13TD0009)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王宇(1973 —),辽宁本溪人,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矿产资源管理、战略管理 ;淳伟德(1963 — ),四川苍溪人,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谭立勤(1971 — ),女,四川泸州人,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矿产资源管理。

一、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安全

受到国际影响的方式与强度

(一)影响方式:竞合、议价与环境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金砖国家,其矿产资源战略对中国的影响方式,主要包括竞合关系、议价能力和环境影响。其中,竞合关系包括竞争与合作两个方面。当一国在某种矿产资源上面临和中国类似的态势,如都需要进口资源、获取全球资源或者同属供应方的话,这种结构上的趋同必然带来竞争,以争夺有限的资源。共同利益的存在或者供需结构上的互补会带来合作。议价能力指的是谈判双方力量不对等导致的利益分配格局向强者倾斜。应该认识到,中国在国际矿产资源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并不强大,在中国作为资源进口方的谈判中,屡屡受制于强大的供应方。在中国作为出口方的时候,国内的企业间竞争又使得中国企业难于以同一个声音发言,往往处在被对手各个击破的境地。在世界市场上,在定价方面的话语权,也是议价能力的一种表现。环境影响指的是对矿产资源安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对环保风险、法制环境、对外合作关系、管理政策、开放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二)影响性质与强度

为了判断前述各种影响方式对中国重要矿产资源安全的影响性质与强度,我们按照资源——方式的组合设计调查表,采用德尔菲法综合专家意见,用影响等级的方式得出不同方面的影响性质与强度的认识。

1. 石油资源

对中国石油安全影响最为显著的是美、日、印三国的矿产资源战略。中美之间在矿产资源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也存在着深层次分歧。為了实现石油来源多样化的战略目标,美国必然整合其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资源,对来源国实施全方位影响。同时凭借其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必要时有能力采取诸如在环保和市场开放等方面向中国施压、干预中国对外重要石油合作关系等手段,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环境。同时,美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远非中国可比,因而凭借国际市场体系,美国有可能施加议价力量,降低中国企业在石油国际分工中所承担的环节利润,从而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影响。

日本和印度矿产资源战略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方式是类似的。日本国内石油储量极其贫乏,而且与美国相比,缺乏类似加拿大这样的就近供应伙伴,这就决定了和同为石油进口国的中国之间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关系。同时日本的石油海外扩张以及和美国绑定的策略,都对中国石油安全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印度与中国的相似之处在于同属转型中的人口大国,国内的能源需求处在持续快速增长之中,这一背景决定了两国的策略、行动都有彼此重合之处,因此,两国之间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彼此对对方的石油安全环境,都发挥着不利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放慢,两国之间产业结构会日益趋同,未来两国间的竞争强度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大。

2. 金属资源

从影响程度来看,欧盟和日本由于内部储量不能自给,因此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竞争。澳大利亚和巴西的矿业企业,从产业链来看处在有议价能力的供应商位置,因此议价能力对中国的金属矿产资源发挥着比较明显的不利影响。

外国矿产资源策略与行为对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的影响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均比较鲜明的特征。其中各国普遍采取的国际合作策略与石油资源有所区别,这会带来有利影响。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具体表现为处在产业链相同环节的国家间的竞争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讨价还价。

3. 出口资源

与前两种资源相比,中国在这类资源供需结构中的位置不同,主要处在供应者的位置。因此,各国矿产资源战略对中国在此类资源安全方面的影响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这一类资源的出口中,由于中国缺乏行之有效的价格保护机制和强有力的行业协会,容易造成购买者集中度高于售卖者集中度的情况,因此,虽然随着国际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国企业矿石出口的利润有所增长,但仍然存在购买者抽取利润的现象,因此,各国都重视采取议价的策略,这对中国是不利的。和转型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更为高端,这些国家凭借其深加工能力,将从中国进口的稀土等资源加工成高科技产品,然后返销到中国,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安全环境是不利的。

外国矿产资源策略与行为对中国稀土等出口资源安全的影响,以合作为主,利用中国市场结构的缺陷,通过议价能力和对安全环境的影响来影响中国这类资源的安全。在这类资源上,因为发达国家需求量更大,加之其产业结构的原因,对中国此类资源安全的不利影响要远大于转型国家。

二、相关对策建议

外国矿产资源策略与行为可能通过影响国内矿产资源供需结构,从而在环境安全、供应链安全、运输安全、国际市场安全和国内产业安全等多个方面影响我国的重要矿产资源安全。

我们梳理的一个基本对策框架,包括利用国际市场体系、改进政府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大力推行资源储备、保护优势资源/运输通道并提升产业水平。

(一)国际市场策略

1. 树立利用国际市场体系的观念。要重视国际矿产资源市场体系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树立目标观念、规则观念和融入观念。目标观念,就是保证在市场上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进行采购。规则观念,就是在遵守国际市场规则的同时,充分利用规则,并参与规则制定,以最大限度保障我国的矿产资源安全。融入观念,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国内矿产资源市场的开放性,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有形和无形壁垒,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对接与融合。

2. 争取矿产品国际贸易定价权。中国在矿产类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问题上的影响是与中国多种矿产资源全球最大买家的地位不相称的。为了维护中国的矿产资源利益,必须争取矿产品国际贸易定价权。应积极参与国际大宗矿产品交易,继续进行跨国大宗并购,并深入参与各类基金的运作。必须先建设好国内的交易市场,特别是期货贸易市场,完善国内矿产资源期货贸易,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同时加大矿产品期货交易所布局的力度,适当拓展作为期货进行交易的矿产品品类与规模。

(二)政府服务策略

1. 加强矿产资源立法。一套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矿产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制定和完善由能源法、专业领域基本法规和相关实施细则所构成的矿产资源法规体系,使得整个矿产领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在其指导下不断规范和完善矿产资源领域内各主体的行为。

2. 促进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要在全社会树立资源集约利用和节约资源的意识,通过經济、行政等手段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采取实际行动,节约资源,杜绝浪费。同时,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国家级“矿产资源投资信息研究中心”,在相关政府部门与各种协会商会的合作、指导、协同之下,对投资国外矿产资源项目所需信息系统收集整理,为企业提供介绍相关投资融资制度及审批程序,协助企业编制国内外投资立项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企业项目投资提供风险评估服务。

(三)企业支持策略

1. 支持民营矿业企业海外扩张。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扩张受阻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矿产资源这样的领域,国有企业的重大并购活动更易引起关注,因而只有民营企业真正参与了国际矿产资源市场体系的运作,才能认为我国真正融入了世界矿产资源市场。在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取得很大发展的今天,应该消除矿产资源行业的种种有形和无形投资壁垒,实现对民营资本的全面开放,促进民营矿业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造,支持和引导那些通过国内市场竞争涌现出的优秀民营矿业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以各种方式占有海外矿产资源。

2. 推进矿业企业跨国经营。综合运用金融、税收、投资与行政工具,支持矿业企业海外投资。应推动金融机构研究矿产资源行业,以更具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更加全面及时的金融服务,对矿业企业的跨国发展提供实质性支持。相关部门应考虑在矿业企业跨国经营中实施税收抵免、延期纳税、纳税时的亏损转回和亏损结转。在投资支持方面,建立基金对矿业企业海外的勘探、开采、并购等活动进行支持,分担企业的海外经营风险。还应进一步在企业跨国经营项目的审批程序、并购政策等行政管理环节进行必要的优化。

(四)资源储备策略

1. 加强矿产资源储备领域立法工作。为了保证矿产资源储备的有效性,必须制定和实施一批法律法规,界定和规范矿产资源储备的构成、数量、形式、管理架构、资金运作方式、使用条件与办法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加快矿产资源储备领域的立法工作,保证矿产资源储备有法可依。

2. 完善管理与运营体系。在组织机构上,设立专门的国家矿产资源储备管理委员会来统一管理国家矿产资源储备工作。该委员会主要行使四个方面的职能,制度建设,即为全国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储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计划职能,即通过制定全国性的矿产储备计划,明确储备矿产资源的种类、规模和储备结构;监督检查职能;业务指导职能。在运营方式上,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应是一个包括国家战略储备、国家和地方经济安全保障储备及企业商业储备的三级储备体系。

(五) 保护与提升策略

1. 保护优势资源。对优势资源矿区进行资源储备,对尚未开发的储量区,暂不发新的采矿许可证。采取措施逐步关闭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破坏环境的项目。还要以技术水平、产量规模、工艺条件、环境影响等为标准,建立优势矿产资源生产企业的准入制度。要对采矿活动进行监督,坚决杜绝掠夺式开采。有必要采取措施限制出口初级产品,逐步减少直至取消这方面的出口退税,严厉打击走私行为。

2. 保护运输通道。要把维护矿产资源运输通道安全纳入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统一筹划,加强与运输通道经过国家的安全对话、多边磋商与策略协作,逐步建立和巩固与沿线国家的安全合作机制,与有关国家在保障运输通道安全上开展有效合作。

3. 提升国内矿产资源产业整体水平。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坚决把国内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转变到依托技术创新,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有利于节能环保的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对优势矿产资源企业,要鼓励并引导增加产品高技术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要依托高新技术,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应重视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缓解重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的方式提升矿产资源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维宸,廖西蒙. 矿产资源危机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9).

[2] 胡小平.矿产资源供应安全评价[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7).

[3] 王晓民. 俄罗斯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战略[J].世界有色金属,2010(03).

[4] 王宇,谭立勤,淳伟德. 发达国家矿产资源战略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2(4).

[5] 邓光君. 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经济学思考[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01).

[6]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经济全球化下的矿产资源安全问题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02).

[7] 王淑玲. 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全球矿产资源战略[J].国土资源情报,2009(12).

[8] 余良晖,贾文龙,薛亚洲.矿产资源下的中国与世界博弈[J].中国矿業,2010 (02).

[9] 陈甲斌,王海军.全球矿产资源形势背景下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J].国土资源,2009(07).

[10] 张华. 我国企业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的策略[J]. 中国矿业,2010 (10).

[11] 汪小英,成金华.我国在全球矿产资源配置格局中的地位及对策[J].理论月刊,2010(06).

[12] 崔荣国,刘树臣,王淑玲,吴初国. 我国重要优势矿产资源国际竞争力研究[J]. 中国矿业,2009 (10).

[13] 王宇,淳伟德,谭立勤.基于级别划分和AHP的矿产资源安全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8).

[14] 田惠敏.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J].当代经济,2010(5).

[15] 汪云甲. 经济全球化下的矿产资源安全[J].煤炭学报,2002(05).

[16] 杜婷婷. 加强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

[17] 张所续. 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与国家安全[J]. 中国矿业,2010 (10).

[18] 张文驹.制定矿产资源战略的若干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06).

[19] 李瑶、沙景华.欧盟能源政策及其与中国的合作前景[J].化工进展,2011(4).

[20] 闫谨、姜姝.欧盟能源安全政策分析——新制度主义视角[J].国际论坛,2010(5).

[21] 杨光.欧盟能源安全战略及启示[J].欧洲研究,2007(5).

[22] 梅燕雄,杨德凤,叶锦华,龚羽飞,李进文,瞿泓滢. 中国矿产资源战略问题[J]. 中国矿业,2008,6(06).

作者:王宇 淳伟德 谭立勤

第7篇: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概述

(一)矿产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矿产资源是指天然赋存于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富集体。它可以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且具有利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矿产资源的内涵特征:

(1)空间性。矿产资源赋存于地壳——主要是地表和地表以下的浅部。

(2)时间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矿物质的利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进而矿产资源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

(3)天然性。矿产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由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4)经济性。矿产资源是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利用的或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利用的矿物质。

第8篇:矿产资源总结

矿产资源2012年上半年

工作总结

现将我矿产资源2012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资源整合整顿情况:

1、拆除情况:整合矿山企业原矿山设施已全部彻底拆除,破石加工设施已全部拆除瘫痪,取缔破(碎)石场设施已全部拆除。北部矿山47家矿山企业采矿用风钻、空压机、潜孔钻、输气管等矿山设备已全部拆除完毕,共拆风钻53台、空压机127台、潜孔钻90台、输气管14655米。 全县90家破(碎)石场应拆破(碎)机168套,已拆除清结的57套,拆除瘫痪的111套;应拆输送带787条,已拆除的593条;应拆变压器178台,已拆除161台。

2、手续办理情况:整合新设矿山18个,17家已达成协议,正在办理相关行政许可审批。目前已办理名称预核准企业17家,划定矿区范围17家(其中市局已批复12家),项目备案17家,编制项目可研17家,矿山储量检测完成并通过评审15家,开发利用方案已评审8家,文物选址批复5家。18个新设矿山企业递交破石场加工用地选址申请17家,我局已会同技术单位进行了初步勘查,并向安监、农林等六部门发了征求11家新设矿山企业破石场用地选址意见的函。水利,农林局已复函同意四星友谊、岩实、等十一家矿山企业破石场用地的选址,矿山环评、水土保持、安全生产许可、地震选址批复、营业执照、机构代码、税务登记等手续均在办理中。

3、核定库存石料、催缴核定税额及缴纳情况:按照县政府要求,我局会同国税、地税局完成了对我县4镇90户矿山企业(个人)石料场堆存石料的核实工作,库存石料共计241774.5吨,国税按石料销售价格每吨30元,税率按一般纳税人6%,小规模纳税人3%的规定核征;地税按石料销售价格每吨30元,按资源税、城建税、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合计核定每吨3.45元核征库存石料应缴税额,国税、地税共应缴税额1073647.06元。5月31日,我局向有库存石料的企业(个人)分别下发了缴税通知,要求于6月10日前将税款汇入泾阳县国土资源局矿产资源征收专户,目前,有安吴镇蒋路孟家塬石厂于6月4日将核定税额21876.14元、安吴镇友谊石料厂于7月10日将核定税额59899.47元汇入指定帐户,共计缴纳税金81775.61元。

4、竖立标志、禁止开采:整合整顿工作开展以来,我局先后分别会同县安监局、安吴镇、王桥镇、兴隆镇、口镇人民政府对整合后关闭矿区,喷涂、竖立标志、封堵矿山道路等形式,禁止违法开采行为,主要在口镇辖区矿区喷涂、竖立禁采标志13处、砌墙封堵矿山道路7处,安吴镇、兴隆镇分别砌墙封堵矿山道路7处,喷涂标志多处。

二、矿产卫片情况: 矿产卫片执法共有疑似图斑18个,涉及矿山2个、砖瓦粘土开采18个。截止目前,我局立案查处7家砖瓦粘土违法企业,对7家违法企业已做了矿产资源调查询问笔录、对违法矿点进行了现场勘测,向违法企业下发了责令停止矿产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矿产资源行政处罚告知书、矿产资源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市局立案查处3家。

三、矿业权设置方案编制情况:

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尽快编制完成矿业权设置方案的要求,我局委托省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编制我县砖瓦粘土矿资源矿业权设置方案。目前,已完成初稿,拟征相关部门意见修改后,请示县政府,报上级部门组织评审。

1、砖瓦用粘土矿业权设置现状:截至2011年底,我县砖瓦用粘土企业持采矿证的15家,生产规模均在5万吨/年,其余小型分散小砖窑99家,分布于我县13个乡镇;

2、矿业权设置情况:全县拟设矿业权60处,其中已设采矿权保留区块11处:太平镇7个、王桥镇1个、兴隆镇1个、三渠镇1个、安吴镇1个;采矿权调整区块4个,均位于太平镇;新设采矿权区块45处,王桥镇13处、高庄镇7处、太平镇2处、桥底镇4处、安吴镇7处、兴隆镇4处、口镇6处、云阳镇2处,均为矿权设置适用期审批新的采矿权预留区块。

存在的问题:

1、兴隆镇山联〃成发未达成整合协议;

2、有6家矿山企业破石加工选址需重新选定;

3、企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进展缓慢。原因是需有技术单位编制的开发利用方案、开采设计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林地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安全评价报告等编制评审需一定时间。

下半年工作打算:

1、按照省国土资源厅要求加快进度编制完成矿业权设置方案;

2、加大矿产卫片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3、督促各整合企业尽快完成各项相关行政审批手续;

4、开展砖瓦窑清理整顿工作,严查违法开采行为,规范粘土资源开采;

5、加大巡查力度,杜绝违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上一篇:健康食品下一篇:监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