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著名建筑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名校长廊有人说,体验一个地方的文化气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了解那里的大学。大学是教书育人之地,直接展示着当地的文明,也孕育着未来的力量和希望。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公布的《2011亚洲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国台湾有多达11所高校跻身前百名。

第一篇:著名建筑论文

纪念德国著名建筑师布诺诺·陶特:通过了解他的生平去回顾一段历史

写在前面

 

在世界建筑设计史上,有三次重要的浪潮一是流行于1888~1910年问的“艺术与工艺运动”,二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其三就是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于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将工匠、艺术家、画家、设计者集中起来参与到建筑设计中,组成一个制造业的大联盟,该联盟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设计的舆论集团,由一群热心设计教育与宣传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成,时间已过去整整一百年了,制造联盟对于后世的建筑体系的影响是巨大的,制造联盟宣言表明了这个组织的目标;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在这个运动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布鲁诺·陶特,今天我们在联盟的百年纪念日来回忆他,意在通过了解他的生平去回顾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

“建筑不仅仅是一门与社会最密切相关的艺术,而且,它的实现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结晶,在这一意义上,它是一门完完全全的集体艺术。”

(布鲁诺陶特)

摘要:1914年布鲁诺晦特在德国科隆博览会创作的“玻璃亭”被后人当作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的代表作载入史册。1919年陶特与朋友们的“玻璃链(the Glaserne Kette)”至今仍是一段理想与浪漫的佳话。1924~1930年晦特放弃浪漫的乌托邦幻想,他与马丁·瓦格纳推出了生态城市建筑的雏形:布里茨·豪夫埃森社会住宅区,体现了陶特的理想、观念和改革热情。1933年后被纳粹德国迫害的现代建筑天才们成了蒲公英,飞到世界各地去生根、发芽。

关键词:天才建筑师,陶特“玻璃亭”,“玻璃链”,共和国“社会住宅”,蒲公英

AbStract:1914,Taut's Glasspavilion exhibitedfor the Exhibition of DWB in Koln,Which is arepresent archtectural Work of Expressionismin the historian.1919,"the Glaserne Kette"ofTaut with his friennds,that is a fine story of romantic and idealism.1924-30,Taut gaveup Utopin's fantasia,planed HufeisensiediungBritz with Martin Wagner,which was arough Typ of ecosystem Urbandesign andsocialdwelling.The concept was linkedwith idealistic reform enthusiasm and programmatic pathos.The Block of U-formrepresen Taut's ideal,idea and revolutionpassion.After 1933,those modern geniusarchitects persecuted by Nazi,they flewaround the world to take root and self unfoldlikes Dandelion.

KeyWOrd:Genius architect,Taut'sGlasspavilion,the Glaserne Kette,Pubulic'sSocialdwelling,Dandelion。

 

文献标识码:E

 

 

玻璃亭

 

1880年4月4日德国著名天才建筑师布鲁诺·陶特(BrunoTaut,1880~1938)(图1)诞生于东普鲁士的魁尼西堡(Koenigsberg),他是商人攸立游丝·陶特的第二个儿子。1902年陶特毕业于魁尼西堡建筑职业学校,在完成他的建筑职业教育后,陶特迁居柏林并且开始在布卢诺牟林的犹太风格建筑事务所工作。

从1904开始,陶特在斯图加特跟随泰欧斗·费瑟尔(1862~1938)教授工作,通过教授介绍,陶特首次获得一个设计任务的委托;路德维西堡的奥特离兴乡村教堂的更新改造工程(圈2)。在这期间,他开始学习表现主义绘画并创作了许多绘画作品(图3),这对他的现代设计审美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泛泛而论,德意志制造联盟(DWB)中颇有一些成员做出来的建筑设计属于表现主义风格的范畴,陶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从几个重要的方面来看,表现主义者的理念与包豪斯(Bauhaus)努力想要实现的一些想法是息息相关的。格罗庇乌斯希望借助于艺术的方式,把他的学校变成社会变革的策源地:通过在包豪斯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既能把学生训练成工匠与艺术家,同时又能塑造他们的人格。

1908年布鲁诺·陶特回到柏林,开始在沙烙特堡高等技术学校学习艺术史和城市设计,并同时开创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1912年陶特被委任为德国“花园城市”协会(DeutscheGartenstadtgesellschaft) 的咨询建筑师,并且在柏林近郊的马格德堡(Magdeburg)和法肯堡(Falkenburg)等地推动了几个“花园城市”的设计方案。

1914年发生了很多对现代建筑影响重大的事件,不仅圣伊里亚的“明日之城”启动了建筑的科学幻想,光一个德国科隆博览会就出现了格鲁庇乌斯·迈耶设计的示范工厂、维尔德的剧院和布鲁诺·陶特的“玻璃亭”(Glasspavilion也有人叫它水晶宫)(图4、5)三件重要的作品。布鲁诺·陶特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知道建筑是房子,但是房子是不是建筑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1914年德国科隆博览会出现了一座用五光十色的玻璃嵌板措建而成的拱型建筑(图6、7),设计者陶特的灵感来自于一位作家保罗·希尔巴特(Paul Scheerba~)的作品,希尔巴特专好作奇思异想,受他的启发,陶特运用现代材料建构了一座极其富于想象力的七彩颜色和怪异形状的建筑。新材料和新技术满足了陶特奇思异想的创作欲,在这座“玻璃亭”的束带层上,铭刻着一些“彩色玻璃消弭仇恨”之类希尔巴特文字,玻璃亭里题写了很多格言出自于马克思·史克尔巴特(Max Scheerba)的格言:“砖石房屋只能伤害我们,彩色玻璃才能消除敌意”,“没有玻璃宫殿,生活将成为负担”等等。这个建筑设计被后人当作现代西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陶特在运用奇幻般的乌托邦创作着他认为不

同于“建筑”的“房子”,表现了一个天才建筑师改造世界,进而改造人类的思想意识的梦幻。

玻璃亭有一个多面玻璃的小园顶玻璃砖砌墙,小室其它墙面上贴满了彩色马赛克贴面,中间还有一段阶梯状的流水池(图8、9)。光从玻璃屋顶照进来,射八水池,再反射到墙面上经由玻璃砖和马赛克的无限次反射,房间里充满了光的舞蹈。陶特在亭内大量使用“彩色”玻璃并15妙地运用光来塑造,就好像是在表现玻璃和光的灵魂(图10)。

从那以后,作为职业建筑师,陶特一直在德国各处继续推广他的玻璃建筑。陶特的玻璃建筑的最基本构想是以地面与顶棚两个水平面来确立空间。地面的处理中最重要的又是起于水缘。从希腊以来,如何对柱子和墙进行处理是西方建筑理论中的中心论题,在建筑构成中,柱子和墙等垂直部分也是决定建筑形态的最重要因素。同时,无论是绘画还是照片,垂直的因素都对画面起到支配性作用。而陶特一反传统,指出了水平因素的重要性。

 

玻璃链

 

1919年陶特和他们的朋友们组成艺术劳工委员会,由于受到了政治上的压迫,不得不转为书信联络,这一系列信件被称之为“玻璃链(theGlaseme Kette)”。每个人都书写下自己对现代艺术的感受和思想,与别人分享,互相讨论,这有点像今天的互联网,他们甚至给自己起了新ID,比如陶特叫Glas(玻璃),格罗庇乌斯自称为Mass(体量)。但是透明而纯粹的玻璃是十分易碎的,时间不长,当他们发现,他们的那些浪漫的理想与现实的工业体系差距甚大时,“玻璃链”就破裂了。

 

社会住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的创伤(图11)和大柏林爆炸式的急速膨胀,人口大量密集地涌入柏林,特别是由于1914~1918年的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建设停顿,在柏林出现了耸人听闻的住房亏空,城市急需要建设大量住宅以度房荒。应时,投资商们在柏林建起了大量兵营式(图12)的出租住宅来缓解尖锐的矛盾。

1924~1930年在柏林兴建了大约135000套住宅,而这仅仅是1928~1930年繁荣的建设量的30%~40%。因此,“大住宅区”建设的理论问题,摆在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工程师面前:它的高难度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它的理性化与系统化建设方法,特别是早期工业化建筑类型的建造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社会住宅的功能和随之而来的其它问题,成为他们不可回避的现实。

受当时魏玛共和国社会主义的影响,这个时期陶特开始放弃他浪漫的乌托邦幻想,转而强调建筑应是社会行政中的一部份,它代表的是现在的社会文化,而非尚未实现的理想。他受新实用主义(Neue Sachlichkeit)的影响,强调设计的合理性。他受包豪斯学院的影响,放弃早期独尊权贵式的建筑设计,转而追求纯粹理性的建筑。他推翻了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巴比伦城市构想,在纯粹理性建筑思想的指导下,直面当时经济萧条的局面,创造一种形式简单并且能满足一切生活必须,同时又是高雅而真实的居住建筑形式。

他和城市设计局的建筑师马丁·瓦格纳(Martin Wagner)合作,领导了当时十分前卫的社会化居住区建设工作。在1923年后陶特设计了大量的社会住宅。从1924年至1931年,陶特出任了柏林GEHAG建筑顾问,负责柏林许多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案,使他有机会实现他的功能主义与节约劳动的理论,他先后领导建设了一万多套社会住宅(图13、14)。而这正是20世纪建设平民住宅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为了克服投资商们在柏林建起的大量兵营式出租住宅的弊端——灰暗,呆板、不良的采光和通风,陶特和马丁·瓦格纳(MartinWagner)合作规划设计,推出了生态城市建筑的雏形:应该被收录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内(Weltkulturerbe-ListederUNESCO)的布里茨·豪夫埃森居住区(HufeisensiedlungBritz)和蔡棱道夫的“汤姆大叔小屋”森林居住区(Waldsiedlung OnkelFores Hiitte in Zehlendorf)。在这个大型居住区中体现了陶特的理想,观念和与之联系在一起的改革热情。在居住区里,陶特规划设计了单元式,公助廉租标准住宅。它们相连成排,住宅中阳光充沛、通风良好,建筑立面审美出色,每家承租人都有像梯田式属于自己的花园(图15)。他的合作者马丁·瓦格纳则在斯塔芬哈根街(stavenhagener Strasse)住宅大楼中设计了预制建筑构件包括椭圆楼梯,这在当今已司空见惯,而在当时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布里茨·豪夫埃森居住区中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位于社区中心的“马蹄型中庭”,它充分反映出创作者纲领性情感:通过建筑再造居民之间的社区意识。“马蹄”的外侧不同宽窄的前花园和不同层次的绿地伴随着街道沿不断变化方向的环形街道,彻底改变了柏林的传统街块显而易见的死板格局,建构了一种亲切活泼、充满活力的,具有聚落生活气氛的空间形象。相对于住宅室内空间,“马蹄”的内侧则整体建构了“公共客厅”:绿色的外部空间。在这个新原型中,人们可以通过对新形式的空间体验,亲身感受到“个人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这一明显社会学的内在含义。“马蹄型”原型发布了新建筑的类型和新价值观的特殊宣言,它是在挑战欺压和偏见(图16~27)。

为了避免工业化建造的单调,建筑体部设计虽然整齐对称,但是针对每个单元细节都有相应的个性化设计。他认为,简单的“功能”结构往往不具备感染性,往往是细节的改变,在毛坯墙镶上玻璃的新窗户、新门、新的颜色、新的面砖等,如果你有眼光的话,就会从这些细节中发现建筑的魅力。他在设计中,通过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组合拓宽广场空间,运用色彩这种最便宜的设计元素,突出了不同品种的建筑、尤其是每个街道自己的特点。

1926年后马丁·瓦格纳以在柏林建立的大型住区布里茨·豪夫埃森为契机,在荷兰国际会议中开展了“建设经济型住宅”的研讨,而陶特则在1931年后,接受了普鲁士艺术大学的柏林工学院的邀请,开始教授居住建筑和居住区规划(图28)。

 

蒲公英

 

1933年陶特在社会主义的感召下赴莫斯科访问,回国后,他发觉自己已被登录在希特勒的黑名单上,后来仓皇逃遁,受邀来到了日本。通过在日本的生活和他对日本的了解,陶特认识到:在日本传统建筑设计中十分重视地面而常常抹去墙的存在;即使空间与空间之间需要分割也尽可能不设墙,而是采用拉门,拉窗等可滑动的轻便隔扇。这甚至可以说是日本传统建筑被默认的主题,也正是日本传统建筑中最根本的特征。在日本,他留下了他的传奇作品——日向邸住宅并在那里被聘为日本工业艺术研究所的顾问。在他的指导下,日本人学会了大批量生产产品的工业设计,陶特的观念成为当时日本工业设计的理论基础。历史使这些被纳粹德国迫害的天才们,成了无数蒲公英小伞,他们飞到世界各地去生根、发芽。1936年,陶特又去了革命后的土耳其,发展建筑设计教育直到去世。

今天,我们在纪念德意志制造联盟100周年之际,缅怀德国现代建筑的著名建筑师布鲁诺·陶特(图29),通过了解他的生平去回顾一段历史,再次认识摆在我们面前大量有待开拓的领域,尝试新美学标准的合理性:它与我们整个时代文化精神的密切相关性它与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和谐以及工作与生活的统一的密切的主导关系。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我们认为……批量生产与劳动分工并没有什么危险,只有在工业没有产生优质产品的目标时,只有当我们忘记了自己是社会的公仆、以为自已是时代的支配者时,才是最为危险的。“建筑不仅仅是一门与社会最密切相关的艺术,而且,它的实现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结晶,在这一意义上,它是一门完完全全的集体艺术。

作者:戎安,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城市与建筑规划设计及其理论教授

收稿日期:2007年7月

作者:戎 安

第二篇:中国著名“丑”的异形建筑浅谈

摘 要:对中国著名“丑”的异形建筑的整理归纳,分析其存在外形过于奇特、刻意象征和隐喻、体量大与环境无法融合、经济性差和不适用等问题;“丑”建筑出现是建筑师不坚持学术原则、业主的意志、政府官员意志、公众建筑审美水平较低等共同作用的产物;提出了防止“丑”建筑出现的办法。

关键词:异形建筑 存在问题 存在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建筑业随之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类型也层出不穷,可以不夸张的说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建筑几乎在中国都有存在。在各种各样的建筑类型中,异形建筑就是很重要的、引人注目的一类。作为后现代建筑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异形建筑,在世界各地都有,而且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功,如朗香教堂、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上海中心大厦等。正是这类建筑,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网络上、报刊上每每评价最丑建筑,这些评出的最丑建筑中异形建筑占有很大的比例。有学者对异形建筑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优秀的作品或正面的影响方面。本文就中国一些著名的异形建筑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探究其中引起争议的最“丑”异形建筑在中国产生的根源,就其将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国著名的异形建筑

中国近几十年的当代建筑发展迅速,但其总体水平不如人意。其表现是城市建筑发展毫无特色,趋同化显现严重,复制层出不穷,大规模高层建筑集群几乎成了每个城市追求的所在。在中国建筑如此发展中,异形建筑大出风头,大有成也异形建筑,败也异形建筑的意思。中国明星建筑中除去高层外,异形建筑也占有重要一席。成功的异形建筑如上海金融中心大厦等,而有争议的中国最著名的异形建筑有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河北省三河市的天子酒店、四川宜宾的五粮液办公楼、沈阳方圆大厦、广州方圆大厦、成都的环球中心、抚顺的戒指建筑、广东佛山新城文化中心“坊塔”建筑群、浙江杭州印摩中心、浙江绍兴金沙东方山水乐园建筑群、河南郑州西亚国际学院建筑群等。

二、中国异形建筑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异形建筑很多,其中有一些也受到大家的好评,更多的与其他类型的建筑一样,成为城市建筑中平凡的一员。还有些异形建筑却受到很多人的批评,甚至成为人们讽刺和嘲笑的对象,而成为很著名的“最丑”建筑。受到大家的批评的著名“丑”异形建筑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主要是外形上这些异形建筑与人们观念中的建筑形象差异太大造成的。但是很多批评也是一些专业人员提出的,这说明除了外形外,还有其他的问题。归纳如下:

1.外形过于奇特、刻意象征和隐喻。如河北三河市的天子酒店、四川宜宾的五粮液办公楼等,前者寓意福禄寿财很好,可直接用神仙作为建筑外形大家还是接受不了;后者建筑外形是一个酒瓶,作为造酒企业用此做广告,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建筑,与人们传统的建筑观念相差甚远。这一类型的建筑之所以用如此怪异的造型,主要是有种隐喻和象征在建筑外形中。

2.体量很大、无法与周边的建筑环境相协调。外形奇特,体量很大,对于城市建筑环境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有的外形不是很奇特,由于体量大,无法与它周围的建筑环境相融合,反差太大,破坏了整个区域的建筑气氛。如央视大楼,虽然当时所在区域没有什么大建筑,但大楼如此大的体量,外形如此夸张,它周边新建什么样的建筑能跟它形成一个良好的建筑群体?央视大楼直接导致该区域的建筑群毫无艺术气氛,虽然这些建筑每幢建筑可能都是很好的建筑。如此庞大的体量,奇异的外形,直接成为该区域的标志,形成了该区域除了它就是它的结果;沈阳方圆大厦也是如此。而体量小、造型怪异点的建筑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体量很大的异形建筑也有与周围环境适应很好的,如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建筑群中,异形建筑不少,可它们形成了一个很美的建筑群落,成为了上海的新标志。

3.不经济。央视大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建成那种外形,导致力学上的不合理,受力复杂,比同高度和同建筑面积的建筑要花费更多的人力与物力。

4.实用性差。如抚顺的戒指建筑,实用性不足。

三、中国最“丑”异形建筑存在的原因

1.对城市建筑发展缺乏预见。有一些体量大外形奇特的建筑建设时,所在的区域没有建筑或是一些需要改造的体量小低矮的建筑,这些体量大外形奇特的建筑对所在区域的建筑环境影响还没有显现。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土地紧张,这些区域就会有更多其他大体量的建筑出现,到时这些建筑如何与其他新建筑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建筑群,就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央视大楼所在的区域,即使每幢建筑都精美无比,那也只能是一个个毫无关联的建筑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群魔乱舞的建筑群体。

2.缺乏法律层面的约束,城乡规划、城建部门对建筑外形无能为力。作为城市建筑发展的规划审批管理部门,虽然法律规定其有参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和较大工程的规划审核,对建筑物外形、体量、色彩等就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约束力十分有限。虽然这些著名异形建筑物的出现,特别是体量大、外形奇特的建筑,对其周围建筑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和可以预料的,但城乡规划、城建部门监管没有法律依据,无法对建筑造型进行约束。

3.建筑师过于突出自己设计作品的个性,设计缺乏可持续性。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设计的建筑作品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设计时对作品可能都会尽心竭力,却忽略了周邊建筑或将来周边建筑的问题。尤其是体量大外形奇特的异形建筑,会破坏该区域建筑环境,形成一个不可协调的建筑群落;或给将来要建设设计的建筑,出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4.建筑师不坚持自己的学术原则、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建筑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设计水平,为什么会设计出外形如此明显不适宜的建筑呢?主要是业主的意志,建筑师为了经济利益无限的对业主妥协和迎合。建筑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高水准的设计在作品中反映出来,而且要说服业主;次之也要在设计中不要突破学术底线,为不出造型不适宜的建筑与业主达成共识和平衡。有的建筑师设计水平有待提高,自信心不足,崇洋迷外,设计时易受各方影响,反映在作品中就是东拼西凑,外形奇奇怪怪。

5.业主方面的问题。业主特别的需求,如五粮液的酒瓶建筑,三河市的天子酒店等,这都是出于业主的广告需要,酒瓶建筑建在厂区,不会影响城市风貌,但天子酒店在市区,对周围城市建筑风貌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为业主的:有些体量庞大外形奇特的异形建筑,是公共亦或是直接由国家投资的。这些建筑的费用大大超越了一般结构的建筑,如果是个人所有,能建成的可能性不大。政府作为业主,具体负责的人员可能就不大考虑成本问题,如央视大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库哈斯设计时,只是一个方案设计,他考虑这个方案可能实现不了,一是成本太大,二是技术问题。而就是这个方案,以中国先进的建筑技术作为基础,以国家公共资金做后盾,却实现了。这在其他地方实现的可能性就很低。重要的公共建筑或国有建筑外形很大程度是领导意志影响决定的。很多“丑”建筑为什么出现,就是因为一般群众对建筑的美丑缺乏一定理解,长官、开发商和业主的建筑审美意识欠缺。

6.社会风气不正常和社会舆论导向错误。现代社会是一个标新立异的社会,要与众不同是一种社会风尚。建筑的业主是社会中的一员,自然在建设建筑时也想自己的建筑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更希望自己的建筑能成为所谓的地标性建筑。就如现代人穿衣服一样,都想与众不同,结果反而不易与众不同,难以突出自己,最后就只能是奇装异服,甚至不能算衣服了。社会舆论也整天鼓励这种社会风气,说是一种“创新”。

在缺乏法律监管的情况下,出现如此不适宜城市建筑环境的“丑”建筑,是建筑师不坚持学术原则、业主的意志、政府官员意志、公众建筑审美水平较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建设美好的城市建筑艺术

1.立法为城市建筑和谐保驾护航。异形建筑 (下转第360页)(上接第339页)在世界各地都在快速发展,为城市建筑中的常态,体量较小的异形建筑对城市建筑环境的影响有限,对于体量大的异形建筑,就要严格审查,过于奇形的“丑”的异形建筑、或很难与城市其他建筑和环境相融合的,一定要严格审核。

2.建立长远的科学的城市规划预案。城市的发展如此迅速,建筑不断的向外扩展,异形建筑也是如此。城市边缘或城市改造区就可能出现体型巨大的异形建筑,由于这些区域多为低小建筑或少量建筑,如果异形建筑最先出现在这些地区,即使外形奇特、体型庞大,我们觉得这些建筑无非就是奇特一点,对其以后该区域建筑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其体量的巨大及外形的奇特,使随后建设的建筑无法与之形成一个和谐的城市建筑群。因此对于体型庞大外形奇特的异形建筑出现在这些区域,城市规划部门一定要有预见性,以免央视大楼那样的窘况再次出现。

3.提高建筑设计师的艺术水平和坚持学术底线。建筑设计的水平的高低与建筑师的设计水平有直接的关系。由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也在迅速发展,导致中国建筑设计人才的紧缺。建筑师的设计任务巨大,对于每个建筑设计任务的完成,就不会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反复考虑,精品率就不高。由于建筑业的发展迅猛,新建筑师或刚毕业的学生都有大量设计任务,直接导致这些设计人员缺少时间和精力对自己设计的作品精心设计,反复斟酌,甚至直接抄袭和模仿。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自己设计的作品与所在区域的建筑的关系,导致城市建筑之间毫无关联性,更谈不上与其他建筑相和谐。建筑设计成为年复一年的重复,又没有时间学习,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水平提高成为奢谈。而设计水平高的建筑师要坚持自己的学术底线,不能无限的与业主、开发商和领导妥协。对于建筑设计创新要在一些体量较小的建筑实验,不能轻易在体型巨大的建筑实验。

中国建筑设计人员的培养也存在很多问题,也是影响建筑设计师水平的一大因素。中国高校提倡创新,在建筑学专业学生培养上,也是一样。这导致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基础不扎实,对真正优秀的建筑的理解缺乏,也缺乏基本的建筑艺术评价标准,求新求变,奇形怪状的建筑设计层出不穷。因此在学校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建筑事业感和专业荣誉感,能区分建筑的好坏,学习好建筑,不能设计“丑”建筑。

4.提高大众建筑审美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当代生活的多元,建筑也应该多元。好的建筑既能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同时也能显示建筑文化,从而引导人们理解建筑文化和提高建筑审美水平,使人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优秀的建筑作品。社会舆论也应该正确引导并主动宣传什么是好的建筑,向大众宣传优秀的建筑文化。鼓励建筑师真正的创新,鼓励人们参与建筑设计。如果百姓有一定的参与权,社会舆论有正确的引导,建筑决策层面的政府或政府所属的企业就不会无所顾忌地决定建筑的造形,建筑造形中长官意识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约束。私有开发商和业主因为经济利益而追求建筑的标新立异的风气也会有所顾忌。从而在大的社会环境层面上减少“丑”建筑的出现。

五、结语

建筑师的标新立异、开发商和业主的经济利益或政府官员的长官意识、群众的审美水平和社会的舆论导向都会对建筑外形产生影响,“丑”建筑的出现是建筑师、开发商、政府官员和业主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巨大、造型奇特的异形建筑,会长期对城市建筑环境造成不良、甚至是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在提高建筑师设计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立法,对建筑外形有影响的各方在决策上有一定的法律约束,防止“丑”建筑的出现,提高大众的建筑审美水平,形成中國新的建筑文化,使得中国城市建筑更好的满足并丰富人们的生活,形成一个更“美”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刘振宇.对异形建筑整体造型设计影响因素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6(21):39.

[2]黑慧越.浅析扎哈·哈迪德的设计语言[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 (3) :135-135.

[3]刘碑,张建华.商业街景与建筑风格一致性的运用——以上海罗城五番街为例[J].上海商业,2013(2):33-37.

作者简介:张强(1978—)男。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中国设计师协会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宁夏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

作者:张强 朱一丁

第三篇:台湾著名大学巡礼

名校长廊

有人说,体验一个地方的文化气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了解那里的大学。大学是教书育人之地,直接展示着当地的文明,也孕育着未来的力量和希望。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公布的《2011亚洲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国台湾有多达11所高校跻身前百名。

 

台湾大学:“每天深思3小时”

在台湾,台大的NO.1地位几乎妇孺皆知。台大不仅是台湾地区的最高学府,也是台湾地区建校时间最长、占地面积最大的高校“巨无霸”。暂且不说台大的育人理念和学术功能,仅仅凭借她的校园设计,便可称得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完美相融的生态旅游胜地。

台大最著名的院系之一是法律系,陈水扁和蔡英文都是从这里毕业的。而马英九则毕业于台大政治系。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香港媒体称:台大政治系终于打败了台大法律系。

去过台大的人,经常说在台大到处都可以闻到自由、活泼的味道:学生们围圈席地而坐,交流心得体会;老师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传授思想。如果你特别看重交流想法以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学习氛围,那么,台大或许就是你的首选。“我们每天需要深思3小时。”这就是台大在无形中给学生熏陶出来的理念和精神。

 

成功大学:毕业生受企业“厚爱”

成功大学取名“成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

成功大学坐落于台南市,距离郑成功当年的府城赤嵌楼不远。成大有3个校区,分别是新潮的自强校区、西洋式的成功校区以及古朴式的光复校区,仅从名字看,就可知道不同校区体现着不同的时代气息。

成大作为台湾高等教育界的后起之秀,是台湾“企业界的最爱”。前校长、被称为“冠状病毒研究之父”的赖明诏曾自豪地说,成功大学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成功”,因为她培育了难以计数的成功者:“超导之父”朱经武、台达电创办人郑崇华、统一集团创办人之一林苍生……正是这样的特殊渊源,成大的毕业生一向深受企业欢迎,在台湾高校的就业率排名中,也一直引领风骚。

 

台湾“清华大学”:诺贝尔奖的摇篮

台湾“清华大学”于1956年成立。成立后即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所,首先招收研究生,1957年才正式招收本科生。第一任校长是担任过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如今台湾“清华大学”也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

台湾“清华大学”的校训与北京清华大学一样,沿用着民国3年梁启超在原清华大学演讲时所用之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清华大学”还先后培养了包括李远哲在内的3位诺贝尔奖得主。

台湾政治大学:人文社会学科我最牛

以“亲爱精诚”为校训的台湾政治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学科著称的学府,首任校长是蒋介石。政大注重专业教育、人格、创意的培养,在法商、传播、国际事务、外语等领域尤其突出,被称为“公务员的摇篮”。

由于其国民党党校的历史渊源以及政法等强项学系的特殊性,政大与台湾政界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中有很多是前任官员,学术成果多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甚至有的教授在任教中途还被借调到有关部门任职。

政治大学,虽然名为“政治”,却一直全面地传承着人文社会科学的优良传统,发扬了追求宇宙真善美之大学精神。因而政大的学生,都比较务实和低调。他们能够在这里通过学习、交流或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发掘潜在能力。因此,除了培养出大批政界人士之外,政大也催生了一批知名艺人,张雨生、陶晶莹、林依晨、“苏打绿”等都是政大校友。

辅仁大学和东海大学:私立教会学校

辅仁大学和东海大学同属私立教会学校。辅仁大学的校园建筑由德国人设计,却极富中国元素。辅大在台湾首创了民生学和食品医学,然而底蕴最为深厚的还是心理学研究学科,很多中国心理学界的前辈都来自辅大。

1949年之前,辅仁大学曾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自1960年在台湾建立校址后,辅仁大学发展成为拥有11所学院、4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台湾唯一拥有医学院的私立综合大学。

东海大学由美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拨款建立,是台湾地区最早设立的一所私立教会大学,以建筑专业为龙头。或许因为以“建筑”见长,东大也以“优质校园”之名享誉全台湾。校园内林木苍郁,人文气息浓厚,是“闹中取静”的绝佳学习之地。

(摘自《看世界》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作者:刘润生

第四篇:著名宏观经济学专家

一、个人简历

蒋长流,男,1967年9月生,祖籍安徽岳西。1986—2007年间,分别就读于安徽大学生物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相继获得理学士、经济学学士及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项目资助,2010年8月赴美国托莱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ledo)经济系和亚洲研究所访学一年。现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经济学专业负责人,安徽大学新徽商成长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理事。

二、研究领域及学术观点

蒋长流教授重点关注中国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健康与人力资本经济学、科技创新与管理。蒋长流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敏于探索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及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观点较独特,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

基于要素积累与增长的新古典范式这一经济学中极具活力的研究基点,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及其转型问题,2007年在《中国经济问题》发表《中国经济高增长期资本深化的原因探析》,从理论与实证层面剖析中国改革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本深化动因,从资本形成路径、产业演进、经济转型、投资主体行为特征以及企业规模非理性等方面进行了解释,为中国经济转型式增长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视角。2006年在《改革》发表《社会网络、声誉困境与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在《中国卫生经济》发表《就业身份锁定下农民工健康风险冲击及其管理》,将中国经济增长进程中流动农民工的贡献与其人力资本弱质性和就业锁定效应的非对称性作为研究重点,试图就其就业阶梯上的低水平陷阱、声誉困境以及面临的健康负担压力进行深入剖析;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目的应该惠及民生为宗旨,试图研究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政策设计。蒋长流教授提出:离农迁移的农民工作为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在进城求职和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嵌入于其所处的流动性的后生社会网络,声誉成为其嵌入后生社会网络的主要机制。由于弱关系纽结的缺乏以及就业身份的锁定,农民工在嵌入城市社会网络中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本声誉困境,这种困境缘于其所陷入的就业阶梯上的低水平陷阱。该观点在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三、研究成果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问题及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淮南融入合肥经济圈之科技对接机制研究》,《合肥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企业对农民工就业的统计性歧视分析》,《社科纵横》,2009年第8期;《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发展中的政府规制行为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1期;《中国经济高增长期资本深化的原因探析》,《中国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基于动态博弈的政府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分析》,《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增长核算中的资本深化内生性问题》,《统计教育》,2007年第10期;《安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分析与政策建议》,《科技促进发展》,2007年第9期;《失业回滞理论对安徽就业问题的普适性研究》,《江淮论坛》,2007年第3期;《基于能力假说的企业创新外溢与创新激励分析》,《科技和产业》,2007年第6期;《FDI与安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3期;《学者的眼光与企业家的心路历程》,《江淮论坛》,2007年第1期;《社会网络、声誉困境与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改革》,2006年第7期;《就业身份锁定下农民工健康风险冲击及其管理》,《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12期;《“高端服务”供给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特区经济》,2006年第11期;《非公平就业环境中农民工健康负担压力及其缓解》,《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5期。

四、主持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健康风险冲击因素评估及健康服务政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研究:农民参与问题(参与);安徽省行管局和社科联联合研究重点课题:住房公积金发展对策研究(第1参加人);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省会经济圈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主持);安徽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效率变动及宏观科技决策机制研究(主持);安徽省世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安徽农产品加工发展对策研究(主持);中国科协课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体制机制研究(第一参加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就业弹性、失业回滞与安徽“十一五”就业增长对策研究(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失业回滞理论对安徽就业问题的普适性研究(主持);淮南科技局:淮南融入省会经济圈之科技对接机制研究(主持);高等学校省级教研项目:双语教案模块化设计及教学方法组合创新研究(主持);安徽大学教研重点项目:双语教案模块化设计与双语教学成效研究(主持)。

五、获奖情况

蒋长流教授被评为安徽省“十五”第二批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06—2007年度获华中科技大学“优秀论文”单项奖。蒋长流教授还因教学效果突出,被安徽大学学生评为最满意的老师,曾获陈香梅教育奖(1995年),两度被评为MBA优秀教师(2001年、2008年),安徽大学第二届李世雄奖教金(2009年)等。

第五篇:世界著名生态工程

工程档案:

198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林业部组织编制的《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启动一期工程,工程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全长1.8万公里,涉及沿海11个省(区、市)的195个县(市、区),规划造林249.1万公顷。2001年启动了二期工程,后经修编扩大到沿海11省(区、市)的261个县(市、区)。2016年又启动实施了三期工程,范围扩大到沿海11个省(区、市)的344个县(市、区)。三期合计营造林总任务为808.39万公顷。截至2020年,工程实施30多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831.52万公顷。

中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海防林”)是全球第一个以防止台风、海啸灾害为主要目的的世界著名生态工程,是做好国土保安、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沿海地理优势的需要,也是改善沿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沿海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需要,更是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窗口桥梁作用的需要,同时对充分利用沿海旅游资源、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实现“一国两制”等都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启动背景

中国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涉及辽宁等1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不含港澳台),大陆海岸线超1.83万公里,岛屿海岸线近1.16万公里。

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分布有100多个中心城市和600多个港口,13%的国土面积上集中了中国70%以上的大城市,是中国内引外联、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被誉为“黄金海岸”,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由于这里地处海陆交替、气候突变地带,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同时,这里又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域,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沿海人民与自然灾害作不懈的斗争,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到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仍有379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15.8%,平均侵蚀模数为300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遭受9次台风袭击,每年经济损失达29亿元。

党和国家十分关心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万里等同志先后就沿海地区防护林建设做出过重要指示。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大连时多次指示:要加快沿海的绿化速度;1987年,万里副总理在约见林业部领导时指出:“沿海防护林很重要,要用建设三北防护林的办法,营造起沿海绿色万里长城,这要当作一件大事去抓。”

为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彻底改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中国政府决定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1987年2月,林业部在广东湛江召开了首次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经验交流会,当年7月,林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1988年7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农经〔1988〕174号文批复了该规划,标志着海防林工程正式启动。

工程规划

海防林的基本思路是结合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应用生态经济观点,在沿海地区建立起一个宏大的、以人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務,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

海防林一期工程(1988—2000年)规划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这11个省(区、市)有海岸线的县(市、区)195个,其中岛屿县12个。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海岸为主线,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以增加森林植被为中心,区别不同的海岸地貌类型,建立一个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规划造林249.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2.4万公顷,封山育林60万公顷,飞播造林2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4.9%增加到34.8%。

海防林二期工程(2001—2010年)涉及沿海11个省(区、市)的221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5.98万平方公里,规划造林136.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8.27万公顷,封山育林61.4万公顷,飞播造林6.33万公顷;低效防护林改造97.93万公顷。后又修编形成的《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范围扩大到沿海11省(区、市)直接受海洋性灾害危害严重的261个县(市、区),规划土地总面积为44.71万平方公里,规划造林141.6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96.45万公顷、封山育林45.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6.11万公顷。

海防林三期工程(2016—2025年)规划范围包括沿海11省(区、市)和大连、青岛、宁波、深圳、厦门5个计划单列市的344个县(市、区),大陆海岸线长度超1.83万公里,其中沙质海岸线长度超1.14万公里、泥质海岸线长度3844公里、岩质海岸线长度3086公里。三期工程规划营造林147.6万公顷,其中营造基干林带58.8万公顷(人工造林34.45万公顷,灾毁林带修复16.18万公顷,老化林带更新8.17万公顷)、营造纵深防护林带88.8万公顷(人工造林41.13万公顷,封山育林19.04万公顷,低效防护林改造28.63万公顷)。

以上合计,海防林工程营造林总任务为808.39万公顷。

建设进展

1988年,全国海防林一期工程启动。1991年5月,林业部在福州召开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海防林进入了加快实施、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会后林业部分别制定了工程管理办法、建设标准、检查验收办法和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等,工程建设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整个工程分为沙质海岸为主的丘陵区、淤泥质海岸为主的平原区、基岩海岸为主的山地丘陵区三个类型区。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一期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累计完成造林323.68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6.44万公顷、封山育林71.98万公顷、飞播造林5.26万公顷。通过一期工程建设,全国超1.83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已有1.7万公里的海岸基干林带已基本合龙。

2000年,国家林业局又统一部署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01年启动了二期工程建设。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国家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2005年国家林业局及时组织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工程建设按照修订后的规划进行实施。二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385.38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26.67万公顷、封山育林122.7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6.01万公顷。

2016年,开始实施海防林三期工程,截至2020年,三期工程共完成营造林122.46万公顷。

以上合计,完成营造林831.52万公顷。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20年8月联合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要科学营造和修复红树林,在自然保护地内养殖塘清退的基础上,优先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到2025年,计划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8万公顷,其中营造红树林905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750公顷。

建设成效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沿海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海防林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防林框架基本形成。30多年来,沿海地区累计营造林80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6.9%,林木覆盖率达39%,初步实现了基干林带合龙,并形成了以村屯和城镇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沿海地区不断加强生态治理力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94万公顷,林分年固土量达3.76亿吨,年保肥量4.76亿吨,年调节水量276亿吨。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一些地区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得到基本控制。农田林网控制面积415万公顷,有效地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产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工程区建立了29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其中海南东寨港等5处红树林类型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时,大力推广红树林新品种新技术,建设了一批定位监测站点,配合生态恢复建立了一批红树林良种繁育基地,一大批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回升,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海防林结合区域绿化美化,加快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显著改善了沿海地区的人居环境。不少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城市园林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基本建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活环境。特别是很多滨海城市已经成为林带纵横、绿树成荫、人居适宜、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城市,提升了中国城市的建设水平。随着沿海生态环境的改善,当地森林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工程区森林旅游达1.3亿人次,比2000年增加1亿人次。

综合效益明显提升。海防林工程启动至今已有30多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实施二期工程规划,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设范围不断延伸,三期工程已扩大至344個县。经测算,海防林工程年综合效益总价值近1.26万亿元。其中生态效益价值8185亿元,经济效益价值4492亿元,社会效益价值20亿元。

政策措施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将海防林工程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计划,并实行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领导任期和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健全各级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充实基层管理人员,改善工作条件,强化管理职能,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确保有效发挥其职责,共同推进工程建设。工程规划实施单位强化工程全过程监督管理,狠抓规划计划、实施方案、年度任务、作业设计、种苗质量、造林施工、检查验收、抚育管护等关键环节,确保建设质量。

确保基干林带建设用地落实。沿海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核心,是沿海地区防灾减灾的重要屏障。一方面统筹协调各类用地规划,各级政府按照生态优先、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统筹协调好林业、国土、农业、水利、海洋、渔业等部门的相关用地规划,将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危害频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的临海区域优先规划为基干林带建设用地。另一方面逐步实施退塘(耕)造林,在沿海基干林带建设范围内,将台风、风暴潮危害频发、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和盐碱化严重、养殖环境破坏严重、生产条件较差、粮食(或养殖)产量低而不稳等生态极其脆弱区域的耕地和渔业用地纳入退塘(耕)造林计划,根据基干林带建设的需要,逐步实施退塘(耕)造林。

保证资金投入。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主要依托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地方积极配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海岸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中央预算内投资标准持续上升,目前达1.2万元/公顷。湿地保护为405元/公顷,湿地恢复为1605元/公顷。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50万元/处、地方级保护区350万元/处。

强化科技支撑。中国沿海地区南北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立地条件复杂,必须依靠科学支撑,示范带动,提高海防林水平。持续开展抗盐碱等新品种选育、困难立地造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攻关,尽快取得突破。结合规划中要求优先推广的育苗、造林和引种等科技成果,重点开展红树林引种驯化与生物入侵的专项研究,红树林、柽柳林等消浪林带和海岸基干林带建设的科技示范,将现有科研成果和先进管理模式组装配套,尽快在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全面加强种苗保障,从源头上保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质量。针对体系建设工程特别是沿海基干林带中的中幼龄林,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程,及时、高质地开展中幼林抚育工作,提升沿海防护林的质量。

作者:李世东 张炜

上一篇:休闲消费论文下一篇:中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