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2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分析及教学启示

一、试卷分析

1.考点分布均衡,必修2比重有所提升。經统计,必修1选择题8题,非选择题1题,共36分;必修2选择题10题,非选择题1题,共44分;必修3选择题2题,非选择题1题,共20分;选修2题,每题10分,共20分。与2011年相比,必修2经济史的比重有所提升,尤其是选择题部分所占比例达到了50%。

2.注重基础,关注细节,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不回避对重点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考查,新增考点有所体现。试卷突出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官营手工业、“市”的变迁、明朝内阁、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日本侵华、解放战争、台海关系、对外开放、《十二铜表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四月提纲》、新经济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科举制、维新变法、罗斯福新政和福利国家等,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其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福利国家等热点问题也没有回避。此外,2012年考纲中新增的考点在试卷中也有所体现,如将选修部分的人物柏拉图和孔子放在一起出了一道10分的非选择题。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内容十分重视细节和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比如选择题第3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市”的变迁,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宋朝后商业活动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被打破,而且能把二者区分开来;非选择题第21题要求学生对于科举制的作用有多角度的认识;选择题第5题要求学生理解“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历史概念。

3.注重新材料的运用和新情境的创设,突出能力立意。2012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与往年一样,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20个选择题全部都是材料型选择题,包含有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要求学生充分阅读材料,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备选项进行仔细甄别,做出正确判断。非选择题更加注重对学生史学素养的考查,如第22题第(2)小题是历史小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材料,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而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整理出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而且要求学生能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使用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对学生史学素养的要求非常高。

4.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研究和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垂训作用,2012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第21题第(3)小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这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有价值的。

5.选修内容的命题没有跳出规律。江苏高考历史试卷中,选修内容一共4题,学生必须选择其中的两题作答。我们学校学习的是选修1和选修4,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08—2011年高考试题对相关内容的考查都没有重复,2012年也是如此。考纲中的改革有7个,2008—2012年考了5个,还有2个未考过,分别是商鞅变法和戊戌变法,其中2012年考查的是梭伦改革。考纲中的人物一共有15个,2008—2012年已考过9个,还有6个没考过,分别是秦始皇、唐太宗、亚里士多德、克伦威尔、孙中山、列宁,其中2012年考查的是孔子和柏拉图。

二、教学启示

1.重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关注细节和历史概念。在高考复习中要重视基础知识,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对三本必修教材和两本选修教材进行系统复习,尤其是对主干知识要重点把握。此外,对于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要特别注意,还要关注教材上的一些细节表述,对于学生平时不太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提醒。

2.加强对学生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学素养。通过对2012年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不难发现,现在的试题越来越灵活,而且都是材料型选择题,靠死记硬背根本无法解决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此外,在非选择题的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3.加强研究,注意热点,重视信息的收集,把握命题规律。江苏高考历史试卷有自己的特色,难度比较平稳,没有偏题怪题,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不回避对主干知识点和热点问题的考查,而且有一些考点每年必考,选修试题考查的内容每年都不重复的命题方式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此外,还要加强研究考试说明中的典型例题,注意收集各地市使用的模拟试题,加以研究和整合,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沙耕耘

第2篇: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解析及备考建议

一、试题解析

1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解析: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却实行郡国并行制,当时全国共设54郡。诸侯王国就占据39郡,中央所属仅15郡。随着形势的变化,诸侯王国与中央对峙的问题变得十分严重,从文帝、景帝到武帝,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两者对照,证明秦朝郡县制有其合理之处。正确答案为B。

2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故应排除A、B、D。正确答案为C。

3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廣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解析:“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从以上记载中可清楚地看出,忽必烈推崇藏传佛教,就是“因其俗而柔其人”,为有效统治西藏服务。元朝根据西藏特殊的宗教制度,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这带来了整个西藏的归顺。正确答案为A。

4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解析:从材料中“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的信息即可得出结论。正确答案为D。

5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解析:明朝后期,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人’人皆可以为圣”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的要求。当时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激烈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强制和束缚,主张充分发挥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了挑战。正确答案为B。

6 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只要注意到图片所示威海卫、刘公岛两地,就能联想到威海卫战役。而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正确答案为A。

7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解析:以上四位皆为近代历史人物,他们思想观点的区别非常明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说明此人表面推崇封建儒家思想,实质是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这显然指的是借助经学宣传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正确答案为C。

8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解析: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指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只有依靠它们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而民主真正得以实现须有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和民众的普遍觉悟。针对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的现实,陈独秀在材料中要求的“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要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的普遍觉悟,这既是实现国民政治“唯一根本之条件”,也是陈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正确答案为D。

9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课本中提到,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材料中“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俗开始出现这一变化。正确答案为B。

10 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解析:材料中未有年度及作战军队名称的说明,只能从地域范围进行判断,“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说明此战非限于山西一省的平型关战役或太原会战,亦非限于山东、江苏的台儿庄战役。只能是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正确答案为A。

11,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带来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抗战胜利后,中国并未获得经济赔偿;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于193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规定内容与中国货币需求多少无关,因此可排除A、B、D项。图片信息是国民政府为保证内战军费巨额的开支需求,通过增大货币发行量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来搜刮民财。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正确答案为c。

12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由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选举确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召开,所以A项排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在1956年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的,所以c项排除;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于1954年创立,所以D项排除;材料本身能够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正确答案为B。

13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解析:图上方的“生产合作社”和图片下方显示的时间“1954年12月18日”说明该图片体现的信息应指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据此可排除A、c项;图片中“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能够进一步说明这是指个体手工业者加入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可排除B项。正确答案为D。

14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體现人人平等

解析:强调法律条文的权威性,本身就是对习惯旧俗(习惯法)的否定,法官只能按法律条文办事,所以并非强调法官至上;法律规定奴隶归谁所有,那么人人平等也就不可能得到体现;公民要求法律援助要先找法官向其申明,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说明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正确答案为A。

15 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解析:安妮女王之后,英国王位归哪一个家族所有,以何种方式实现,受何势力影响,都为历史表象,关键点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本质,即议会权力高于国王权力,王权来自于议会。正确答案为D。

16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解析:D为以上现象出现的结果。A、B、C都为原因。A只是英国蒸汽动力普遍推广之前,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况且珍妮纺纱机不可能推动整个工业的发展;英国第一条铁路兴建于1825年,所以难以将c认定为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蒸汽机发明以后,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所以它应为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正确答案为B。

17 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解析:1933年,美国仍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农产品生产过剩,物价下跌,农业经营难以维系,所以“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与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一样,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过剩,保持供求关系平衡,提高并稳定物价,恢复生产,摆脱危机。正确答案为c。

18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解析:“重建世界”是指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行径,“另一场战争”是指“重建世界”过程中双方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较量和对峙。“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应为在二战摧毁法西斯势力之后。美苏及其两大阵营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正确答案为D。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③明显不对,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在国家实力、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风俗习惯及社会制度方面均有不同;①显然是正确的,教材明确指出,诞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受到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影响;②、④显然正确。正确答案为c。

20 “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武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问题引发( )

A.研究热辐射

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解析:该题涉及的知识较冷僻,但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可知,“这一理论”是指普朗克的量子论,而这一理论主要是由研究热辐射理论引起的。普朗克指出,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连续地、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即以一定数值的整数倍进行能量交换。正确答案为A。

21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涮《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仅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荼坊。……萘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荼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解析:围绕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江苏高考历史卷已连续三年出题,出题者都没有单纯考查经济内容,而是从经济发展联系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等方面要求考生进行思考作答(这反映出本题知识范围在高考出题点中的分量及其桥梁作用)。本题由古代茶市入手,涉及边境贸易(材料一)、边防建设

(材料一)、紙币推广(材料二)、集镇繁茂(材料三)、富商涌现(材料三)、都市繁华(材料四)等内容,既向考生展示了由茶市而串起来的丰富的社会场景,也向考生提供了思考相关问题的平台。问题的设问,循序渐进且不断调整角度,颇有章法:一问政府茶叶专卖的原因(重在考查对这一现象政府主观方面的要求);二问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重在考查茶市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产生的直接客观影响);三问由茶市、商品经济发展而导致的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方面的新变化(重在考查茶市及商品经济发展对外围其他领域所产生的间接客观影响)。以上三问都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体现出对考生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的重视,对基于基本历史知识培养阅读、分析、推理、应用等能力的重视(第三问要求学生拓宽视野进行思考,能力要求更加突出)。同时,本题也重视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分析思考的能力,如第一问“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可联系材料中“(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一句得出其中的原因。

参考答案:(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22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的?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辛亥革命为考生复习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但由于提供的材料背景及提问角度新,能力考查设计巧妙,所以本题不但没有落入俗套,反而具有鲜明的探究性、创新性。其亮点为:一是引入史学争议内容,引导学生在教材之外进行探究性分析判断,但所需的历史观点及方法又必须来源于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和领悟,如围绕辛亥革命的事件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等,这些在教材中都有表述,并明确其属于政治层面的事件,它们是回答本题的基础。二是十分重视考查考生对“史论结合”分析方法的运用,如围绕辛亥革命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指哪些事件?这些事件又可归类为哪一方面的事件?这是一个论从史出的问题。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这又是一个以论统史的问题。更为精妙的是运用上述分析问题的方法,在第三问中要求学生进行迁移,去认识另外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参考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23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前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解析:本题先以一组宣传海报向考生描述了前苏联的一段经济发展之路,后再要求考生从有限的图片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围绕题目,结合所学内容描述历史、阐释历史、解读历史、评价历史。其关键点之一是以新颖的形式、有限的信息去提醒考生、调动考生,促其从新的视角回忆并组建相关知识系统,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考查考生知识掌握与能力运用程度的目的。如第一问要求考生能够描述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图①《面向未来》和苏联工业化时期的海报图②《工业化之路》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比较阐释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的不同之处,还要求考生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就回答第一小问来说,需先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影响与苏联工业化实施的基础进行联系,然后才能明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这一结论;就回答第二小问来说,需先明确工业政策的具体内容,重点是对企业所有制性质及管理模式的规定;就回答第三小问来说,需先明确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其关键点之二是要求考生从新的视角(图像研究者)来解读图③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由此总结出宣传海报的特点,这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考查目的。

参考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24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18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

(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

的原则是什么?

解析:在考查方法方面,本題首先引用两位中外历史名家关于启蒙运动的论述,向考生展示权威观点,由此引导考生将其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然后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变化(相对于文艺复兴而言)、局限性、文学领域对其局限性的反应、评价及研究历史的原则。它全面考查了考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回归课本、重组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启蒙运动的理解、把握、应用能力。在考查程度方面,一是重视考查考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点的挖掘能力,如从启蒙学说的局限性“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一问,要求考生认真领会卢梭“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的观点,领会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现实之间强烈的反差,进而得出西方文学家转而关注个人的感情、产生浪漫主义这一结论;二是重视考查考生对材料中有效信息提炼的能力,如要求考生“指出材料二中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考生注意到材料中“‘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两句。应能提炼出“开启民智,推动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丰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内涵”的正确结论;三是重视考查考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如要求考生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方面总结出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即“论从史出”的原则。

参考答案:(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局限性: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联系。反应:文学家转而关注个人的感情,产生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反对崇拜理性,对社会现状不满,强调个人感情)。

(3)看法:开启民智。推动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丰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内涵。原则:论从史出。

25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解析:材料一叙述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对克里米亚战争目的、结果、影响的看法,据此要求考生对其观点进行批驳。进行批驳的前提是明确亚历山大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在对照中说明关于此次战争正确的目的、结果、影响。考生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围绕题目所问正确读取材料中的有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给出正确的结论。材料二叙述了英国学者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局限性论述,考生围绕课本相关知识指出其关键措施并进行评价,应较为容易。

参考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台湾问题为热点问题,政治色彩强烈,出题者不避热点,意在向考生凸显实现祖国统一、复兴中华民族这一主题。第一问本身已给出了答题角度,只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一、二,按角度要求予以归纳即可。第二问中的措施在材料三中可找到“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等字眼,另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设置台湾府管辖地方”即可;其治理措施所产生的作用在材料三中也有叙述,涉及的文字有“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等。

参考答案:(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二、试卷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1 难度趋向平稳。

试卷中的20道选择题虽基本为材料题,有一定难度,但都有正确答题的切入点,如第3题宣政院在教材中虽未提,但考生清楚理藩院属清朝机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并不直接管辖西藏地区;第20题涉及知识较冷僻,但如将材料内容与教材中“普朗克发现了热辐射中的能量分布规律”一句相联系,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2 考点紧扣主干知识。

试卷中各考点都围绕课程标准与考纲,紧扣主干知识,突出重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宣政院、水排、明末清初思想家、甲午中日战争、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社会习俗的变迁、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改造、罗马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雅尔塔体系、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浪漫主义文学、俄国农奴制改革、康熙收复台湾等。

3 能力考查全面。

首先,强调考查考生整合教材基本知识并融会贯通的能力。针对必修教

材1、2、3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为分开的现象,命题人意在通过考题引导考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重组相关知识体系,完整地、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揭示其内在联系,培养整体史观,形成科学的思维素养。

其次,强调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解读信息,并由此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挖掘的能力。试卷中基本上都是材料性试题,材料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考生在此方面的应对能力如何对正确答题影响较大。试题还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如第22题的第三问“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即运用对辛亥革命的各个分析视角再来分析五四运动。

再次,强调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25题A题第一问要求考生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目的、结果、影响发表的错误观点。考生要进行批驳,首先要有自己的观点,要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证明正确的观点、否定错误的观点。

最后,还强调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如第23题以新颖的形式、有限的信息去提醒考生、调动考生,促其从新的视角回忆并组建相关知识系统,思考并解决问题。

4 对热点问题更为关注。

如第25题B题,以古人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和相关措施及其作用,来启迪今人、振奋民族精神,是不错的命题设计。

5 命题思想颇有高度。

历史学习的精髓在于学习者要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感悟历史,从中寻觅服务于现实的灵感。纵观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卷各题,命题人处处匠心独运,体现出专家应有的思想高度和历史责任。政治上的国家统一、行政制度、民族关系、新中国政治制度等问题;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对经济危机的调控等问题;思想上中国近代思想主张、西方启蒙运动等问题。这些无不透露出对社会发展关注与思考的思想高度。

三、2011年高考备考建议

1 梳理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在考纲中已经明确。鉴于目前教材将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分开叙述的编写特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主干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梳理,才能领悟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一种方法是进行横向梳理,弄清各类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另一种方法是进行纵向梳理,弄清不同时期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学生由此就能够建立一种生动的历史知识框架,既利于总体把握,又利于微观分析。如第22题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如果不通过纵横梳理,弄清辛亥革命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革命及其在各方面的表现,是找不到社会思想、社会生活或其他方面的证据来说明问题的。

2 训练各种能力。

能力取向已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考纲中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有清晰说明。能力来源于训练,要在梳理主干知识的同时,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习题进行训练。训练要有重复性,更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的能力要求、不同的知识状况、不同复习阶段的特点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案。

3 感悟历史价值。

有这样一种命题特点愈来愈突出,即以当今社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用历史智慧来加深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或以新问题、新情境来深化人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如第25题B题要求考生回答有关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台湾问题。这是一个重大而又复杂的政治问题,解决的难度非常大。历史上的康熙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这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由此产生的思想火花是我们对历史价值的深刻感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境界。最终我们要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以真心和真情去理解历史、抒发历史情怀。

4 采取科学的复习策略。

(1)切实提高历史课堂复习的有效性。一要落实好课堂复习的着力点,要理清考点、重点、难点,设计好相应的复习方案,上课时能有的放矢。二要抓好习题训练与检测反馈,这同样是课堂复习的重点所在。要通过习题去训练审题能力、答题方法、历史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解题速度,要通过检测去把握各个阶段的复习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2)深度研究考纲内容及高考试卷。考纲是高考命题和复习备考的依据,要注意研究考核目标和要求中的四项能力要求,研究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研究典型题示例,研究考查内容表述的变化和增删。高考试题具有规范性、导向性作用,可多多揣摩分析,并模仿其设计规则编制相关习题进行训练,以提升思维力度、拓展思维广度。

作者:杨志才 谢宏升

第3篇:2008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高效籔建议

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作为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试验区,2008年,参加了课改后的高考,江苏的首批高中新课程毕业生也参加了2008年新课程高考。随着更多省(区市)进入新课程改革,纵览2008年全国12套历史学科高考试卷,命题有着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新课程考区试卷命题日趋成熟,非试验区考题明显出现向新课标靠近的痕迹。本文旨在结合2008年全国各省(区市)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形式与内容,分析新旧课程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以及历史学科备考中的几点思索。

一、2008普通高考历史科命题思路分析

2008年全国历史科命题共命题12套(除广东、山东、上海的综合能力考卷),就整体看,带有明显的新、旧考纲过渡的特征,稳中求变。其中,广东、山东、海南、宁夏为新课标高考第二年,试卷进一步成熟。江苏为首次进入新课程高考,其他各省仍沿用旧课标高考,但部分省(市)2009年即进入新课标高考(如天津),试卷立意中则明显带有向新课标转轨的痕迹。具体变化如下:

1 考查知识点稳定,突出主干知识,覆盖面加宽,不回避热点

通过对2007—2008年全国各省(区市)高考历史试题分布对比分析,以新课标考纲知识点为依据,选取新课程选修、必修内容分28个大的考点。通过对比分析,2008年,在一些省(区市)取消选择题组题形式后,试卷的考点覆盖面明显大于2007年,尤其是北京卷,考点覆盖率增幅超过一倍。

从新课标四省(区)考卷的2007—2008模块分布对比(附表)看,各省在考查知识的重点方面差异较大,但从2007—2008年,各省在知识内容的考查方面都明显带有向必修二倾斜的特点。

从知识点考查内容分析,长效热点依然是考查重点,2008年试卷命题中并不回避长效热点。如世界历史发展与中国近代化问题(2008各省考查率平均超过90%)、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近代思想解放、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殖民扩张、罗斯福新政等内容依然是各省(市区)卷的考查重点。

2 考查学科知识体系,注重对历史时段特征的考查

所谓考学科知识体系,是指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强调某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即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把握。就历史学科而言,主要指的是能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知识点,能说明经济结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特点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史实,能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的历史事件。这些主干知识,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就命题看,一方面,不应忽略的是,时间及其蕴含的意义作为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之一的体现。尽管考试大纲将“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记忆层面的要求改为“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层面要求,但在2008年试题中,历史时间及其蕴含的内容不是被省去而是成为隐性考点,通过考查历史时段特征强化对历史时间的考查。如08年广东单科卷第6题,全国l第22题,要求学生清楚地知道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通过基本特征推理判断,找到答案,或是根据史料,推断其发生的历史时期,从而判断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时间的考查不仅没有弱化,反之,因其考查的隐蔽性恰恰加大了能力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主干知识的考查中体现出,以考纲知识要求为载体,试题信息量大、史料运用能力要求明显提高。无论是新课程五省(区)还是旧课标的省(区市),08年考题的突出变化在于选择题,考查内容立足于教材主干知识,但几乎不再出现直接设问的问题,多以材料加问题的形式出现。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突出“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如,08年四川卷第22题,山东卷文综第9题,考查均为教材主干知识点,但题目没有直接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或背景为设问,而是通过余粮收集制的史料引申至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背景,山东卷更通过对北宋都城的示意图史料提供题干内容,两题都突出了新课标强化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把握要求。

3 全方位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能力,材料形式更趋多样

08年高考延续了近几年高考材料选用的基本风格。文字材料多出自史籍原典,且紧随大纲要求,材料以多样多变的方式呈现。如历史图片照片(全国I 22,全国II 21,四川23)、考古实物(山东24,江苏9,北京18)、古代典籍(全国II 37)、图表材料(天津19,21,四川37)、漫画(天津23,江苏7,)、书法艺术(江苏17,18)、古诗词(宁夏31)、学者观点(广东27)等等,形式不拘泥,尤其大量增加了图片史料。

此外,与以往高考命题相比,非选择题的材料阅读量明显增大,文字材料多数在300字以上,更有单题阅读量超过700字(全国I 39题),对阅读的要求较过去有很大提高,是备考中必需关注的问题。

4 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命题设计强调现实感,设计中体现深刻内涵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分析,可明确高考命题步骤为“明确主题——选择素材——确定切入点——设计问题”。新课程历史教学倡导注重现实、贴近生活、以史为鉴,培养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考查,对同类历史事件的联系的归纳,找寻历史的规律性,从而在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规避现实社会中的风险。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以历史服务现实的问题意识,将历史学习内化为增长人生经验,增强社会意识的过程。但历史学科的既往性又使得社会时事热点反映在历史试卷中,往往只能是隐性存在。如08年广东单科卷第28题和第30题的问题设计,联系两题,看似考查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史内容,但从考查的历史规律看,不难发现两题探讨的均是经济政策(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经济模式的改革等。这些主题不仅反映了经济史模块的课标要求,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时代性和现实感,是一道典型考综合能力的隐性热点题。

5 考查文化内涵,地方性考题特点突出,回归传统文化成为突出亮点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分三级设置,在国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倡导地方课程的设置,而地方史的课程是历史学科在地方课程中的优势体现。随着自主命题省(区市)的增加,通过命题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成为地方史考题的立足点。如08天津卷第18题,通过“三不管”地带考查近代天津城市的本质特征。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文明的回归也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多元文明史观又正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史学观点,在继续强调现代化观点的同时,今年,几套考题同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为一大突出亮点。08全国卷第1题对山之“阴”的理解,08宁夏卷24题考查干支纪年,08宁夏第32题分析纪元变化含义,08上海B组第4题辨识古代的节日习俗等题的同时出现,

使这一题型成为08考卷一种新热点。

6 开放性试题的增加

纵览2008考卷的另一突出之处为开放J性试题的增加。开放性历史小论文的试卷设计是上海卷的一贯特色,08年,随着新课程走向深入,考纲在原有“文字表达”这一含糊的要求的基础上对该能力指标作了大幅调整,“论证和探讨问题”以及其后的三条具体要求,使得该项能力的要求在试卷上更具可操作性。随之,大纲版的08年北京卷和新课标考区的海南卷都分别作了类似的尝试。通过相关题目,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基本能力,由过去的知识性学习向方法性学习转变,考查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

在分析考纲变化和2008年各省(区市)高考命题的命题思路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确定高考的考查指向,即:一考学科知识体系,二考学科综合能力,三考历史思维习惯,四考学科文化内涵,五考考试心理素质。

二、2009年高考历史科备考建议

备考的前提是明确努力方向,即明确所在省(区市)的招考分数线。由于各省(区市)在试卷难度、招生比例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各类分数线均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还是要求文科考生的平均得分率应当在65%以上。这就要求备考中做到“主干知识万无一失,热点知识把握准确”。针对这一要求,提出以下备考策略:

1 要明确主干,联系实际,全面复习,以活为本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历史学科基本理论和观点为核心,围绕解决现实问题对知识进行研究,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不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关键是对知识点进行理性定位,进而形成以知识板块和知识网络为主体的学科知识体系,即考纲中要求的主干知识为核心,通过对主干知识进行历史时代的整体把握,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主干知识进行专题架构。

在历史时代的把握中应注意的内容:一是把握规律,包含时代特征、时代主题;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二是把握要素,主体(人)——利益(阶级、集团)。三是把握关联,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主干知识也要注意两个把握:一是把握专题知识,依据考纲与教材确定专题知识;二是把握历史学科长效热点,更要关注这些长效热点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长效意义。仅以中国史为例,民族和疆域问题——国家统一内涵;选官用官制度问题——人才立国内涵;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问题——三农问题内涵;17、18世纪的东西方历史比较、四大发明与传播、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中外交流问题;商品经济与封建城市——城市化问题;近代化问题;世界历史发展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近现代城市兴起的特点、规律和作用;近现代中国的主要矛盾问题: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近代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革命道路与成功的经验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思想解放)新旧中国的外交对比问题;中国的现代化与和平崛起(机遇与挑战);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基本国策等等。

2 要明确能力,抓住热点,专题复习,以理为本

依据考试大纲以及历年历史学科高考试卷,可以将能力考查总结为十项能力,即:记忆能力、阅读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论证能力、推断能力、借鉴能力、客观评价能力、阐述历史观点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使其对热点问题的备考不能停留在热点本身,而是要结合学科特征选准热点,并通过对热点的全面理解,对热点进行性质、意义、理论、层次、学科等多方面的解读后,对热点问题命题角度进行分析(如:概括、归纳、分析、判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作用意义、影响;不同的社会科学意义上的范畴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为例:通过以下图示分析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素和深刻含义(图一),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从图一中反映出科学的发展观是符合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又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发展现状的。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在科学发展观统筹之下的发展(图二)。在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绩面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3 要明确思路,精选习题,综合复习,以纲为本

如上所述,《考试大纲》规定了总共是4个方面能力、3个能力层次、12大能力点,包含了考生应试中“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说明、论证问题和表达结论”的整个思维过程。因此备考要深入研究考纲,在把握主干、

综合复习的基础上,精选练习,通过练习过程,实现对应试思维的不断训练和强化。

结合历史教学,归纳历史学科答题思路,提出以下历史学科七问思维法:

什么事(性质、类别)

谁干的(主体群)

为什么干(目的——直接:政治;根本:经济;核心:利益必然性——规律;利益必要性——功利)

能不能干(矛盾转化的条件)

怎样干的(战略、策略、方针、政策、经过、特点、调节和转化各种关系)

结果(矛盾运动的程度;多元的)

评价(三维:点、横、纵;两度:积极、消极;一线:发展)

综上所述,应对2009年高考,就是要在充分研读《考试大纲》的基础上,注意在社会科学的范畴中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明确历史经验的现实借鉴意义,整合出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把握规律,有的放矢。在备考过程中还应当通过对2008年高考试题的整体分析,提炼出考生应具备的思维习惯,注意积累和总结,强化思维的科学性和缜密性,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在平时复习中对高考的各项要求要做到居高临下,心中有数,复习有针对性、实效性,避免题海战术,强化应变能力的训练等。以上对2008年历史学科高考的分析与2009高考备考的一些思索仅供大家商榷。

编校 刘馨

作者:卞永海 陈 艳

第4篇: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2.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实行分封制B任用商鞅变法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3.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4.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吐蕃位于题4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5.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

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A.康熙帝B.雍正帝C.乾隆帝D.道光帝

6.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 ①都江堰②长城③大运河④赵州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综合 题7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8.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论”、“物竞”、“天择”等词语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他是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陈独秀

9.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刊载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题目是《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其中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指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10.状元实业家张謇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历经艰辛创办了大生纱厂。该厂的创办体现的主张是

A.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11.观察题11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

曹汝霖等免职令

拒签和约的报道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2.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昌城。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13.张学良回忆(1901年-2001年)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14.有学者说:“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这位学者述说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5.某导演准备拍摄一部反映1949年共和国诞生的纪录片。其中,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可选的画面是

A.淮海战役

B.渡江战役

C.开国大典

D.三大改造

题11图

贩卖黑奴的广告

北方军队中的黑人士兵

题19图

16.60年前,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法律文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7.见题17表,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三年三大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题17表

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统计表

1980年粮食产量 5.02亿千克 1981年粮食产量 6.70亿千克 1982年粮食产量

7.15亿千克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8.公元7世纪,日本效仿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的改革,史称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

19.题19图反映了美国历史上黑人地位的变化。引发美国大批黑人加入北方军队的重要文件是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宅地法》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0.《世界巨人百传》丛书即将出版时,有人曾评价道:“每一位伟大人物,都蕴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如果你想了解近代欧洲科学家的故事,可以选读 A.《牛顿传》、《达尔文传》

B.《伏尔泰传》、《马克思传》

C.《华盛顿传》、《拿破仑传》

D.《爱迪生传》、《丘吉尔传》

2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题21图是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其中能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形势的是

A

B

C

D

22.《安妮日记》中记载,从1940年开始,犹太人被禁止“拥有自行车,乘坐公共汽车,去电影院„„”直到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被禁止“活下去”。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B.意大利法西斯的暴行

题21图

贩卖黑奴的广告

北方军队中的黑人士兵 题19图

柏林

罗马

东京轴心

C.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D.“协约国”的暴行

23.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不同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应该如何组织人类社会?”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课题。而美苏两国做出的反应是

A.发动战争以解决争端

B.寻求世界和平与发展 C.采取全方位的对峙与竞争

D.加强国际谅解与互信

24.警示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中说,苏联共产党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政权;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苏联共产党“自己打败自己”发生在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25.题25图是小米手机的零部件世界采购图。此图反映出 A.中国的零部件质量最好

B.世界各地科技水平一致

C.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紧密

D.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小题13分,27小题12分,共25分。)

26.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展示。历史上,中国曾经辉煌,也曾饱经沧桑。当今中国已重回世界,并正在逐步影响着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辉煌】

材料一

西域开通后„„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近代屈辱】

材料二

甲午战争中,中国被一个刚刚兴起的岛国打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外强中干的腐朽本质,各列强胆子也就壮起来了,准备对中国进行一次更大的瓜分。

——顾明义主编《中国近代外交史略》

材料三

见题26图

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漫画)

——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Ⅰ

【当代复兴】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了近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

——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Ⅰ

材料五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似乎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

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

变世界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年4月)

(1)材料一中,“这条道路”被后人称为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条道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主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刚刚兴起的岛国”是哪个国家?并说出材料三中的情形是在哪一条约的刺激下出现的?在这一条约中出现的侵略中国的新方式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方面有哪些“重大突破”?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中国在对外开放中,“让世界进入中国”的一项具体措施,并说出表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国际或地区组织?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27.14至18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场社会巨变,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画家、雕塑家、数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他)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的勇气和热情,才能使人类精神从经院的暗室,冲向色彩缤纷的新天地„„我们相信伟大的时代塑造了达芬奇,而达芬奇又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标记。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沿海地区的影响是航海„„到了这个时候,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

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

见题27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达芬奇的一副绘画代表作品?他“新奇的目光”中蕴含着怎眼的时代精神?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行者”中发现美洲的代表人物?随着美洲的发现及后续的殖民扩张,给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新的政治制度”依据的主要法律文件是什么?依据该法律文件确立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化急剧加速的是哪个国家?促成该国城市化急剧加速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

(5)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推动欧洲社会巨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A 6C 7A 8B 9B 10D 11D 12C 13B 14C 15C 16B 17D 18 B 19 D 20 A 21 A 22 C 23 C 24 D 25 C

二、

1)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日本

《马关条约》 资本输出、投资办厂

(3)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

(4) 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和外来技术 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

(5)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提升综合国力,加大自主品牌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等

三、1《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人文主义

2哥伦布 给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4英国 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英国大规模的进行海外殖民掠夺

5 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5篇:2010南通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年初中毕业、 南通市 2010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历 史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1.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青铜器。经考古学家鉴定, 此鼎铸造于( A.夏朝 ) C.周朝 D.秦朝

B.商朝

2.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仍在发挥防洪、灌溉作用,它是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都江堰修筑在战国时期的( A.赵国境内 B.魏国境内 C.秦国境内 D.齐国境内 ) )

3.下图是 11 世纪中期我国境内三个政权并立的形势图。这三个政权是(

A.辽、西夏和北宋 C.金、西

美国经济的发展跌宕起伏。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的 特征是( )

A.持续发展

B.急剧下降

C.衰退和回升

D.稳定发展

14.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当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性 事件是( ) B.美国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D.美国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国

A.美国的杜鲁门主义出台 C.苏联等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15. 近年来, 沃尔玛、 麦德龙、 家乐福等商业零售跨国公司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开辟市场, 中 的企业如海尔集团也进军美国、开设分厂。这种现象说明( A.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 )

B.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已经消失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20 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南通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

第 3 页 共 6 页

材料二 张謇在南通创办的主要民族企业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 1895 年,创办大生纱厂,后形成拥有 40 多个企业、2000 多万元资产的大生集团。 1902 年,创办通州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1905 年,创办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1912 年,“举私家之藏书公诸其乡”,建南通图书馆。 1919 年,在城西南桃坞路建更俗剧场。 ——摘自《江海文明之光——南通历史文化概述》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片反映了近代南通经济和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3 分)

(2)看到图片中的小火车,你能说出工业革命时期火车机车的发明者和使用的动力吗?(4 分)

(3)2009 年初,国务院在批准南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指出: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特色 突出”。结合以上材料,你能试着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色?(3 分)

第 4 页 共 6 页

17.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分) (6 社会主义发展简表 时间 1848 年 1871 年 1917 年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重大事件及意义

(2)1953—1956 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在政治、经济领域里进行了哪些有益的 探索?分别取得了哪些成果?(4 分)

第 5 页 共 6 页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5 小题 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D C C D D C D B B C C 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 10 分,共 2 小题 20 分。 16.(1)交通:出现了轮船、火车; 分)通讯:出现了电话; 分)文化:出现了印书局(馆) (1 (1 。 (1 分) (2)火车机车

车的发明者:史蒂芬孙。 分)动力:蒸汽机。 分) (2 (2 (3)原因: ①张謇创办民族工业和社会事业,造福地方; (或:张謇的贡献、谋划、经营。 ) ②民族企业为城市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提供条件; (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民族 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 ③南通人善于吸收先进事物,敢为人先; (或:学习西方文明、采用科技成果。 ) ④重视文化教育,培养人才。 (或:尊师重教、崇文重教。 ) (本题答案为开放的,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答出其他如南通区域位置优越、物 产丰饶,人民勤劳等言之有理的亦可。1 点 1 分,答出 3 点即给 3 分。) 17.(1)1848 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分) (2 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分) (2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分) (2 (2)政治领域:加强(或:加快)民主政治建设。1954 年,召开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或: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 分) 。 ) 经济领域: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1953—1956 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变革,至此,我国初步 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分) (2

第 6 页 共 6 页

第6篇:初一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近四百年的政权分立时期,结束这种局面是在下列哪一个政权建立之后: A、东晋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2、“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我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我国又一次走向统一”是在

A、581年 B、681年 C、589年 D、689年

3、电视剧《贞观长歌》深受观众喜爱。你认为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是:

A、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唐太宗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C、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不已 D、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

4、小明为深入了解唐太宗,进行了探究性学习。下列可以为他提供有效信息的文献是

A、《史记》 B、《汉书》 C、《贞观政要》 D、《三国演义》

5、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不能出现的是:

A、进一步完善选举制 B、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

C、爱惜人才 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基础

6、中国古代通常以皇帝年号作为货币名称、“开元通宝”铸造于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7、武则天的“无字碑”是遵其遗言所立,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重视人才,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B、统治残暴,荒淫无道

C、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8、“连中三元、金榜题名、蟾宫折桂、名落孙山”这些成语和下面哪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9、有位收藏家最近从古董市场上购得一座彩陶马,上磞多种颜色,主要有黄、绿、青三种颜色。你知道它最兴盛于什么时候?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10、在一次鉴定活动中,某人持有《玄秘塔碑》,专家鉴定组介绍它的特点是“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你知道它的作者吗?

A、东晋王羲之 B、唐朝颜真卿 C、唐朝柳公权 D、北宋黄庭坚

11、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其中的“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分别是指谁?

A、李渊、赵构、铁木真 B、李世民、赵匡胤、铁木真 C、唐玄宗、赵构、忽必烈 D、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

12、你知道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什么时候吗?

A、隋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3、2008年9月2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中国研制的舱外航天服题名为“飞天”。“飞天”之名源于位于甘肃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石窟中的壁画。请问:如果我们要去参观这幅壁画,应去

A、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大足石刻

14、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中孕育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15、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发展不相关的是

A、唐中期以来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B、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C、谚语“苏湖熟,天下足”的流传 D、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6、西方学者谢和耐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为主要利益于我国古代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17、北宋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这些场所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士大夫的提倡 B、农产品交换的需要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8、“(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士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A、商周 B、春秋战国 C、唐末宋初 D、元末明末

19、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下列对其介绍正确的是 A、景德镇兴起于元朝,其生产的元青花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B、景德镇所产瓷器畅销海内外

C、哥窑是景德镇的名窑,它烧制的冰裂纹瓷器最有名 D、唐三彩是景德镇的独特发明

20、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见两尊铁铸跪像,十分惭愧地写下了“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你知道这位读书人为何事发出这种感慨吗?

A、文天祥宁死不屈 B、秦桧谋害岳飞 C、王彦抗金 D、卫表抗击匈奴

21、唐朝皇帝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并被北方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2、唐朝诗人陆龟蒙诗:“九秋风霜------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其中“------”里应填

A、越窑 B、邢窑 C、定窑 D、汝窑

23、《天龙八部》里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那么,该故事应是以下列哪一形式作为历史背景的? A B C D

24、岳王庙位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

A、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C、岳飞被秦桧陷害,含冤去世

D、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使南北获得持久和平

25、某电视剧中,描绘北宋初期的汴京时有以下几个镜头,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一人吃了两碗米饭 B、酒店橱柜里摆放着精美瓷器 C、一大臣乘轿出门上朝 D、普遍用纸币购买生活必需品

2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诗描写了宋代哪个节日的欢乐气氛?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27、“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粼粼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宋朝

A、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B、传统节日的热闹景象 C、城市文化生活丰富 D、商人地位

28、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隋朝 B、南宋 C、北宋 D、唐朝

29、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A、领导蒙古人民反抗金的统治 B、率领劳苦大众灭掉西夏和金

C、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D、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30、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的行政区始于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初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答案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

31、(4分)辨析改错:指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1)诞生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在唐朝时得到进一步完善,书生李某最早在武则天时期可能成为进士科状元。 错误 改正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来他的孙子忽必烈即汗位,于1276年,建立了元朝。 错误 改正

32、上海世博会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回合问题; (1)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不朽作品?描绘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

(2)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什么?有很多供来往客人住宿的地方,叫做什么?达官贵人出行时主要乘坐哪一种交通工具?

(3)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政府在广州等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4)结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

33、丝绸是中华文明鲜明的特征之一。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各民族都会利用自然界的纤维材料制作衣物,唯有中国竟发明出由蚕丝织成的丝绸。

唐代对鹿纹锦 唐代绛色印花纱 唐代黄色莲瓣龙纹绫 (锦,经过练染的熟蚕丝织造的多重多彩丝织物,是丝织品中最高水平的代表。纱,经纬线极纤细平纹,有均匀的方孔,是丝织品是最纤细、稀疏的品种。绫,质地轻薄,是一经一纬交织成斜纹地、花的单重织物。)

(1) 从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关于丝织品方面的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一: 信息二 信息三:

﹙2﹚、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推断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3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而缠迷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中国人思想开放的、兼收并蓄的典型事例。

(2) 唐朝时的民族政策是怎样的 ? (3) 唐朝时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

(4) 唐朝时对外交往活跃,你认为当时对外交往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5、“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到雄州交割。” (1)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谁?“北朝”是指契丹族建立的什么政权?

(2)材料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定规定始于什么盟约?

(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

36、材料一 唐诗是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唐代文化最为光辉的成就。……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于小说,其内容上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通俗文学著作。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代、宋代、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举出唐、宋时期典型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2)

朝代 人物 成就 地位

南北朝 祖冲之 圆周率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

后的第7位数字,比欧洲人早了近1000年

隋朝 李春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类似的桥 早了700多年

北宋 毕升 活字印刷术 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400年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在当时世界处于怎样的地位?

(3)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已经形成。儒家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高峰之一。汉武帝即位后,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家体系——程朱理学形成。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该材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第7篇:2014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文

本试题卷共七道大题,22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学科网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

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深()众望

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

式的() 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D】

A.萃孚fóu佳恪géB.粹负fú佳恪kè

C.粹负fù嘉恪géD.萃孚fú嘉恪kè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C】 ..A.家风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

财富。

B.家风即便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

的要素。

C.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

富。

D.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

要素。

中国美术馆和台湾长流美术馆共同举办的“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今日与观众

见面。走进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迎面的青绿山水画《谷口人家》前站满了凝神观看的人。..这青绿泼彩渲染的画面,墨色浑厚华滋,层次分明;章法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勾皴笔法遒

劲雄健,开阖有度,令人叹为观止。在展厅右侧,一幅《江山万里图》静静地面对着来来往

往的人流。“”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向人们展示着笔墨点染间的艺

术功力,也仿佛在诉说着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

3.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与语段中加点词“人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A.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B.小女子已许配了人家

C.你走了,教人家怎么办呢D.诗书门第,勤俭人家

4.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B】

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雪屋记(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

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

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

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

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居,冀免()

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

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韪:正确 .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C】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B.则为所

C.以乎之D.且于所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学科网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俭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着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4分)

译文:(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3分)

译文: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

译文: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桃夭(《诗经》)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②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③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

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1)重章叠句(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学科网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农人告余以春及,来兮辞》)

(3)垆边人似月,。未老莫还乡,(其二)》)

【答案】⑴卒相与欢⑵将有事于西畴或棹孤舟⑶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常识教育牵涉以下重大命题: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塑造基本社会共识;传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

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个体,乃至于螺丝钉似的现代“部件人”(工具主义个体),或为学术而学术,为科技而科技,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常识教育则有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制度的异化与社会的异化,学科网促进社会的共同福祉。

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但这里的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通者千篇以为,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相对而言),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

就此而言,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专家亦必须具备“小通人”的相关常识,即先成为基本自由个体,然后才是专家和成就专家之学。“大通人”则不敢苛求所有个体,而且“大通人”亦可或亦须有一二专家之学,而有专家之成就业绩。专家之学不必苛求所有个体,“小通人”之学却须人人具备,这便只能通过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识教育来实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便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人及其生活的整体品质和水平。常识教育水平高,则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指数高,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昌盛。

12. 本文以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常识教育加以辨析阐释。(4分)

【答案】专业化教育命意

13. 下列关于“常识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 常识教育是培养自由个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通人教育。

B. 常识教育关涉到文化传承创新、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社会公共学科网生活等问题。

C. 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抵御知识的异化的教育。

D. 常识教育是伴随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普及性教育。

1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专业教育虽注重知识精深,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但有忽略对科技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的可能性。

B. 通识教育把“小通人”作为培养目标,其水平与人的素质、自由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

C. 专家之学以通人之学为基础,是成为大通人的重要途径,不过只适合特定的人群,不具备普遍意义。

D. 通人之学既不同于“大通人”之学,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学,也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儒硕学。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学科网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学科网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

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学科网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15.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答案】①以人们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②通过学科网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

16.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

【答案】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②话费、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17.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答案】①“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挠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②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18.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六、选作题(12分,每小题6分)

注意:选作题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道作答。 ....2..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次,妈妈忽见杨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的。只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 “囫囵着跌下来”,用语是幼稚的创造,学科网思想却很明显,就是整个人从楼上滚下来了。问她跌下多远,滚下多少级楼梯,她也说不清。她那时才两岁多,还不大会说,也许当时惊魂未定,自己也不知道滚了多远。

她是个乖孩子,只两件事不乖:一是不肯洗脸,二是不肯睡觉。 ....每当佣人端上热腾腾的洗脸水,她便觉不妙,先还慢悠悠地轻声说:“逃——逃——逃

——”等妈妈拧了一把热毛巾,她两脚急促地逃跑,一迭连声喊:“逃逃逃逃逃!”总被妈妈一把捉住,她哭着洗了脸。

(节选自杨绛《记杨必》)

请为上文续写一段杨必“不肯睡觉”的文字。

【答案】我在家时专管阿必睡午觉。她表示要好,尽力做乖孩子。她乖乖地躺在摇篮里,乖乖地闭上眼,一动都不动,让我唱着催眠歌谣她睡。我把学校里学的学科网催眠歌都唱遍了,以为她已入睡,停止了摇和唱。她睁开眼,笑嘻嘻地“点戏”说:“再唱《喜旦娄》(Sweet and low,丁尼生诗中流行的《摇篮曲》)。”原来她一直在品评,选中了她最喜爱的歌。我火了,沉下脸说:“快点困!”(无锡话:“快睡!”)阿必觉得我太凶了,乖乖地又闭上了眼。我只好耐心再唱。她往往假装睡着,过好一会儿才睁眼。

答题要求: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类似于北京卷的微写作。所写文字必须紧扣阿必“不肯睡觉”,能体现人物天真、可爱等特点,并符合生活逻辑。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①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则》)

[注]①起:更加。

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关注、学科网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

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

(弗兰西斯·培根《谈人的天性》)

你说:“不值得作什么努力: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

(列夫·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两则材料都谈了个人修身实践,请比较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前者谈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产生好的东西,便是滋生坏的东西,对其中好的要培养,坏的要铲除;通过设喻,侧重修身实践方法的揭示。后者谈的是人们应 看待个人的修身过程,只要不懈努力,必将趋于完善;通过批驳,侧重修身实践应具的态度。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应常怀惕厉之心,反躬自省辨善别恶,进而付诸行动,去恶扬善,学科网提升自我。或: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应树立正确人生目标,防止消极怠惰、自暴自弃,只要积极行动,并持之以恒,就可不断接近理想目标。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解析】“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的话题,不同考生有不同看法,有的写坚守,有的写信念,有的认为是基层、实干、以及中国梦的缩影。从材料本身来看,几乎没有审题难度:一个乡党委书记在很穷的地方干了八年,把这个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原因是他背后坚定的信念:“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他有他的执着和坚持,不只是一个人,任何一个做成了大事情的人,他都秉承了一种对于美好未来的信念和执着,那就是只有静下心来,用心办事才能把事做好。从这一点来说,材料要倡导的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值得肯定。当前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树立和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材料将“人的心灵坚持与山村的美丽变化”融入高考试题,给人一种“很社会、很当下”的感觉。审题时抓住两个关键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一个关键句“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根本跑不了题的。

第8篇:2018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话、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即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想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式,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美《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封建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篡与进一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赵一曼女士(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目前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申请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你们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5、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进行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匙分发和量子隐形的传态,量子密匙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匙,利用该密匙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讲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送。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划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才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发布和量子隐形形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近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9、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时间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是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宫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崇,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参考答案: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参考答案: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遏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为政》中“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羽扇纶巾”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樯櫓灰飞烟灭”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三、语言文字应用。(8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在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款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在第

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和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_________,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_______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_________________,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的任务。

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3分)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日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20、下面是某校的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参考答案: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21、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参考答案:

示例: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9篇:2015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精选)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 文

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缜(shèn)密

感喟(kuì)

紫蔷薇(wēi)

暗香盈(yínɡ)袖 B.镶(xiānɡ)嵌 驰骋(chěnɡ)

栀(zhī)子花

逸兴遄(chuán)飞 C.热忱(chén)

别(bié)扭

康乃馨(xīn)

积微成著(zhù) D.菜肴(yáo) 酣(hān)畅

蒲(pú)公英

春风拂(fó)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商埠 绰约 扣人心弦 扶老携幼 B.博奕 翘楚 以逸待劳 固若金汤 C.笃信 聪慧 日臻成熟 灸手可热 D.溃乏 矫情 所向披靡 汗流浃背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 ,从营养成分、 、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 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 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 色泽 终于 适量 B.鉴别 色彩 终于 适当 C. 甄别 色泽 最终 适当 D.甄别 色彩 最终 适量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2014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D.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

C.“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

D.《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6.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常:地名,指常州。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归:称许 B.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能:做到 D.侯居常三年 居:居住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3分) 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 一无所慕与无所惧 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分)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5)三径就荒,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群山万壑赴荆门, 。(杜甫《咏怀古迹》)

(8)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 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 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11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17.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8.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4分) 19.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 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 至北京、天津。请依据右图, 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 输水路线。要求: ①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 ②不少于5个动词;

③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④不超过80字。(4分)

21.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积极;②语句整齐;③不超过20字;④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4分) 构字部件:禾 亻口 日 又 月 言 ? 构字词示例:?+又 → 友 → 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 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22.欣赏右边的天鹅戏水图,围 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 一则短文。要求: ①突出景物特征; 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③不超过80字。(4分)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上一篇:毕业推荐表的自我鉴定下一篇:材料招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