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且恶劣,但能源及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能源及矿业开发已经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一篇: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

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现状与利用

我国属于能源大国,能源开发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一直重视开发煤炭和石油能源的开发,现在正在逐渐向新型能源转化,逐步开发新能源。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开始开发新型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能源,这些属于可再生能源,还有很多不可再生能源,如天然气、氢气和核能等。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本文首先指出了清洁能源开发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策略。

在我国战略发展过程中,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基本战略,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符合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心情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面对很多的问题,如认识不够、开发难度大、开发和处理技术落后、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能源利用率较低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推进技术研发,建立完善的制度,进而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清洁能源开发难度大。我国地大物博,广袤土地上存在的清洁能源较为风农夫,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不是很顺利,首先,地理条件和环境是一种限制因素,例如我的很多地区未开发的水能一般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和深谷中,地热能和潮汐能也分布在地势较为特别的地区,风能主要集中在西北风较大的地区,能源开发环境恶劣,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其次,清洁能源的勘探工作水平较低,成本较高,开发难度较大,与其他能源相比,竞争力较弱,因此,难以实现大规模开发。

清洁能源产业化存在困难。能源的利用最好就是形成产业链,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实现多元化的能源利用。但现阶段,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化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经验,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清洁能源产业化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1)水能。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我国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水资源约占全球水资源的1/7,总量大,但是开发利用的较少,利用率远远低于很多西方国家。有数据显示,美国水资源开发率为63%,我国只约到15%。(2)风能。我国目前利用风力发电在逐年上升,截止到2010年,风力发电能力达到16吉瓦。但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风能资源的产业化水平不足,没有实现风力发电机并网发电,发电机功率较小,风能资源还有很大开发空间。(3)太阳能。我国对于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5万千瓦,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4)潮汐能、地热能。我国目前对于地热能和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是多种清洁能源里面最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另外开发和利用技术落后也是重要的原因。(5)核能、氢能等,目前我国核能与氢能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清洁煤技术发展缓慢,有待进一步产业化。

二、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社会和人民对于清洁能源认识不足。目前,我国民众使用传统能源较多,如煤炭、石油,对于新兴清洁能源的认识不足,以为清洁能源指的就是太阳能、风能等,社会大众对于清洁能源的优势不了解,因此,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缺乏群众基础。还有部分地区的领导干部和决策者没有正确认识到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政策有关部门扶持不足。现阶段,我国有关部门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重视,清洁能源政策推进面临一定的困难,清洁能源发展重点仍旧放在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方面,对于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较低,尤其对于生物能源和核能等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地方政府缺乏相关经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使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限制。

能源分布不均开发较难。清洁能源目前主要集中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西北和西南,当地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电网规划不够合理,网络建设没有普及,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因此,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存在一些难度,由于地理位置的分散,导致能源难以集中开发。

开发与利用技术相对落后。我国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有待提高,现在很多技术需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缺乏,政府有关部门投入不足,扶持不够,必然导致技术层面的缺失,进而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践,清洁能源的产业化也难以实现。

三、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

建立关于清洁能源的科学观念。目前,我国社会和人民大众对于清洁能源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清洁能源比照传统能源数量较少,因此,不是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应该大力开发传统能源。还有一种错误认知是清洁能源具有“救世主”的功能,这是不正确的,要树立科学的清洁能源发展观念,进而指导能源开发与利用。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太阳能,目前,我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家庭不在少数。其次,要做好清洁能源从业者的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能源观念,选择低碳经济且清洁的能源,是未来的主流,进而引导大众正视清洁能源。

研发和引进新的开发与利用技术。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依赖较为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要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我国不能单单依靠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这样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比较被动,因此,我国科研人员要加强技术创新。我国作为制造大国,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得先进技术,完善设备和装备,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要为技术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部门要加以引导,提供一些优质的政策作为支持。有关部门要加大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注入,为技术研发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培养专业人才,为新能源开发提供人才基础。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针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领域,如制造业、消费行业等,因此,需要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需要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清洁能源质量监督认证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制定扶持性政策,支持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同地区要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清潔能源有序开发。

总之,推动我国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建立适合的清洁能源开发制度,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能源开发的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经济的稳定发展,走出一条低碳、绿色能源的道路。

作者:赵连新

第二篇:新能源开发与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能源需求已远远超出自身的能源产量, 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有力的能源保障。人们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称为常规能源。相对常规能源而言,利用新技术或新材料而获得新的其他能源称为新能源。新能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常规能源严峻形势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提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能源;可持续;发展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 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 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新能源是一系列新技术,也是一系列新思维、新观念、新哲学,更是新市场、新机制。

一、新能源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能源发展将面临能源供需缺口加大、石油后备资源不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严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积极实现常规能源的高效化、优质化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是重要途径之一。新能源不仅是资源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而且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既是近期重要的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长远来看,人类必将逐步过渡到以可再生新能源为主的可持续能源系统。从我国的国情来看,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可以起到以下作用:①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②尤其在西部大开发问题上,开发新能源不仅能缓冲西部边远地区能源短缺问题。而且可以从源头上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③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新能源开的基本思路

1、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从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政策,用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考虑到新能源产业的公共性质,国家要从战略高度制定战略措施,保障《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强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是制定落实对新能源设备生产进行补贴的实施细则,促进新能源设备本土化,要避免重蹈我国手机、汽车制造缺少核心技术,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的覆辙。二是确保投资新能源產业的不同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投资主体一视同仁,建立有利于激发新能源发展的定价机制,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

2、设立新能源发展基金,倡导绿色消费。设立新能源专项发展基金,倡导绿色消费,实行有保有压政策,通过对污染型的化石能源的抑制来促进绿色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第一,设立新能源发展基金,用于保障财政补贴、价格补贴、贴息贷款、研发投入等其它可再生能源政策的落实。第二,倡导绿色消费。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发放绿色消费证书等形式鼓励企业、家庭积极使用绿色能源。大力宣传绿色能源消费观念,培养和强化绿色能源消费意识,积极营造绿色能源消费的社会氛围。

3、建立相关政策,扶持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新兴的弱小产业,政府要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创造市场需求和引导全社会重视。新能源产业目前还处在开发阶段,仅靠市场自发性发展很难,在实现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政府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加以激励和扶持。一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形成新能源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二是加强行政管理和协调,统筹能源产业规划的制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实施,改变管理问题上的部门分割和认识上的缺位。三是加大投资力度,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政府要大力加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引进风险投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等措施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壮大。新能源产业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由技术障碍导致的成本高、市场小是新能源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第一、政府要积极引导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加大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招标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的力量攻克新能源关键技术;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为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创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对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实行进口税减免,对于新能源技术高端人才的引进给予优厚补贴。第二、完善新能源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机制。引导风险资本投资新能源项目,对于发展较好的新能源企业,可予以重点扶持,为其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第三、积极开展对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实行税收优惠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

我国地域广阔,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能源储量也不均匀,并且可再生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地区差别很大。立足区域优势能源,开发利用生态、清洁能源和多种新型能源,实现能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路径。

1、促进风电设备国产化。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在风电产业起步阶段,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对国内风电设备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创新进行支持,包括提高风电机组总体设计能力,解决轴承、变流器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设计制造难题,促进风电设备国产化。

2、统筹开发地热资源。我国地热资源是开展地热研究的重点, 20-26℃的低温地热资源占我国地热资源的90%以上,是发展养殖、土壤加温、育种和孵化的理想地域。高温地热田已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将高温地热资源转化为电能。目前地热站总装机容量利用的地热资源相当于400万吨标准煤,仅占已探明资源量的十万分之一,开发利用潜力还很大。

3、充分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在阳光充足地区应开发先进的太阳能热水器,降低人们生活成本,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大力发展太阳光伏电池,重点开发太阳能光电薄膜技术,并与建筑一体化统筹考虑,以提高太阳能利用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太阳能光电的工业化应用,有待于空间太阳能发电站的建立和实用。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将空间太阳能电站列入21世纪科技发展,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预计,到2050年可能实现空间太阳能发电。为了做好技术储备,从21世纪初,我国应着手跟踪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研究。

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但必须通过建立新理论找到新资源,应用新技术取得新突破,采用新工艺取得新效果,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冯世良.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与开发前景[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8(16):26-28.

[2]辜胜阻,王晓杰.新能源产业的特征与发展思路[J].经济管理,2020(11):31-32.

[3]周大地,许皓楠.新能源开发已成世界关注热点[J].信息导刊,2019,(37).

作者:孙志云

第三篇:中国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且恶劣,但能源及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能源及矿业开发已经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力图从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视角,综合辨析出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业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主要包括土壤污染与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矿区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采矿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文章认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西部地区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本文对西部地区能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大力推行绿色发展,积极开发绿色新能源;加强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市场准入制度设立绿色门槛,继续整合小矿山;加强西部资源型城市与沿海地区的区域融合,减少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破除“资源诅咒”;借鉴国际上“责任矿产开发倡议”,提高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能力;统筹协调资源税费、地方发展基金,明确资源税的调节作用,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加强能矿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第三方独立监管,在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实行有效透明的监管等。

关键词西部地区;能源矿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在地质历史上,是多个板块碰撞汇聚之处,拥有大部分我国著名的造山带和内陆盆地,成矿条件极其优越,能源及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优势突出,资源蕴藏量非常丰富,品种齐全,资源远景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能源及矿业开发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其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加速,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

1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业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在西部地区均有发现,有探明储量的矿种达132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2种,非金属矿产69种,水气矿产3种。西部地区45种主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高达44.97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0.85%;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位居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特别是我国紧缺性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铜、镍、磷、钾盐等,在西部表现出明显富集的特点[1]。目前,西部地区矿业和能源开发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大多数都已得到了开发利用,天然气、铬铁矿、钛矿、锌矿、镍矿、钴矿、银矿、铂族矿、稀土矿、钾盐、玻璃硅质原料、石棉等已开发利用储量占全国已开发利用总储量的比重大于50%,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已建成从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到化工非金属以及建材等多种矿产品的生产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基地。除煤炭等少数几个矿种外,西部仍有不少大型、超大型矿区和具有较好资源潜力的地区尚未开发利用,特别是西南三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大西北高原盆地及山区,油、气(天然气和煤成气)、富铜、镍、钾盐、铂族元素、银、铀、盐湖硼矿、稀有矿产、优质煤炭资源等矿产资源仍具有很大的潜力。例如:青藏铁路沿线、雅鲁藏布江成矿带,西藏班公错—怒江地区估算铜资源量近200万t,具有大型、超大型矿床远景规模;新疆阿尔金地区的钨锡矿带发现工业价值矿体11条,有可能成为继南岭钨锡矿带之后我国又一个钨锡资源勘查开发基地[2]。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已处于西部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基础和支柱性地位,一大批西部矿业城市依托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崛起,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处在全国第一和第二级阶梯上,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气候条件差异显著,恶劣多变的自然条件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相对低下。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

沈镭等:中国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0期2.1矿山自然环境恶劣

西部地区地貌类型多样,矿山自然环境恶劣。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水源生成和大气动源之所,西部地区是整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屏障。然而,在地形地貌、大气环流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西南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干旱少雨、人类生存环境极其恶劣[3]。因此,任何过量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都会突破地区生态环境的均衡阈值,引发难以预计的生态环境灾难,其后果甚至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常活动。

2.2人为活动导致矿山环境恶化

由于西部远离我国经济重心,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基础设施差以及矿产勘查开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西部能源及矿产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低,利用水平不高,许多矿产资源储量因地质勘察程度低而尚难利用,矿山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经营粗放、破坏和浪费资源及污染环境等严重问题。主要矿产的采选回收率一般只有30%-5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20%。矿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外,人为活动导致矿山环境恶化。矿山开采占用并破坏了大量土地,破坏的土地主要有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及其他矿山地质灾害破坏的土地。由于缺乏环境意识,技术水平低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从局部扩展至整体,将严重地阻碍西部大开发目标的实现,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3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西部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被开发利用后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矿业开发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壤污染与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矿区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矿山地质灾害等几个方面。

3.1土壤污染与土地破坏

西部地区土壤污染形势严峻, 原因首先在于该地区是中国能源供应的主要后备基地和接续地,矿产储量煤、陆地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30%、25%。石油、有色金属、煤炭等矿业企业众多,这些矿产能源是西部地区的骨干企业和主要税源。但矿产企业的建设不仅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其生产过程表现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很容易造成土壤的污染,大量小厂矿的乱采乱挖,也增加了许多新的污染源。据资料显示,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等重金属主产区,很多矿区周围都已经形成了日渐扩散的重金属污染土地。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让农作物无法食用,当地人的生活陷入困境[4]。如甘肃省金昌市既是甘肃省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全国镍工业生产基地。作为在传统农业区基础上建立的新兴资源型城市,工业区与住宅区间无隔离带,尾矿库和选冶工业区建在上风向,长期的冶炼活动,加上沙尘暴、土地荒漠化、酸雨和水土流失等影响,导致建成区20 hm2的土壤受到污染,占建成区面积的74%,存在着较高的环境风险。此外,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不断扩展。能源和矿业开发破坏植被、景观,露天开采由于其作业方式的需要,必须直接剥离大面积的表土层及其上生长的大量植被,使得水土流失加剧,这也是陕北近年来新增加的一项生态环境灾害。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04.7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以上,水土流失率达15.15%[5],使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3.2水资源污染与短缺

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西部地区存在两个最严重的水环境问题,西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淡水资源相当匮乏,岷江、渭河等河流污染也相当严重。目前,因采矿产生的废水和废液的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废水量的10%上,处理率仅为4.23%,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质恶化明显。由于采矿、选矿活动,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含酸性、含重金属和有毒元素。矿山污水危及矿区周围河道、土壤,甚至破坏整个水系,影响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并且有毒物质的排放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由于大量排放有害矿井水以及选矿厂排放的含有重金属离子和化学药剂的废水,对土地和水系造成直接的污染,不仅使土壤性质变差,而且危及农作物,影响人畜健康。此外,由于采矿过度抽取地下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有些地方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漏斗,包头、西安、库尔勒等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榆林地区由于煤炭开采的影响,导致地下水位显著降低,延长了地下潜水与地表水交换的路径,减少了地下潜水向地表的供应量和向河道的补给量,全市湖泊也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现在的79个[6]。

3.3矿区大气污染

矿山企业,特别是露天开采矿山,大气污染甚为严重,开采以及矿井下的穿、爆破以及矿石、废石的装载、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石场废石的氧化和自然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废石风化形成的细粒物质和粉尘等,特别是干旱炎热的地区,在大风的作用下产生尘暴现象,造成区域环境的大气污染,对矿工的健康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在含硫量较高的矿区,煤矸石山燃烧周期长达数年,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给矿区大气造成长期的严重污染,是矿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井工矿开采中,矿井瓦斯的利用率仅占15%-20%,大多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对矿区大气造成了污染。近年来因西部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尤其是能源重化工业的拉动,造成单位GDP能耗高,“三废”和碳排放强度大。据统计,2008年,西部万元GDP能耗高达202 t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6%。酸雨在西部地区城市中相当严重,将近2/3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能达到二级标准,小矿土法采炼也加重了酸雨危害。云、贵、川三省土法炼磺,年排放二氧化硫和硫化氢达26万t,堆积含硫废渣2 000多万t,整个炼磺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国家标准5-50倍,形成酸雨PH值3-4,造成大片耕地寸草不生[6]。

3.4噪声污染

采矿业是一个高噪声污染的行业之一,其噪声污染相当严重。无论是井工开采,还是露天开采,都要利用大量的机器设备进行穿孔、爆破、采掘、运输,井工开采还有提升、通风、排水、压气等生产环节。随着我国矿业的现代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频率不同的声强噪声,对矿山职工的危害最直接,不仅污染了工作环境,而且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给矿山的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

3.5诱发各种地质灾害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类型多,发生频度高,危害严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由于采矿而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相当突出。国土资源部大范围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矿山环境形势严峻。煤矸石容易诱发泥石流,甚至产生爆炸的危险。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问题突出、毁损土地资源严重[7]。矿产开发活动也造成了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加剧了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由于对自然环境的各种破坏,使得西部矿业和能源开发的环境成本高、代价大。

4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从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来看,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21世纪能源和矿产原材料资源的接替地,但矿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与日俱增,已成为制约西部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西部地区能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4.2加强西部资源型城市与沿海地区的融合

实现大宗能源就地转化利用,改变化石能源的长途外输格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金相对充足,技术水平高,但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较大。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需要东部地区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西部拥有的丰富的资源,如水电、油气、稀土等均是东部短缺却又利用最多的资源。把东中部先进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引入西部,与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政策等优势形成互补,例如把西部的政策优势和东部的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可让东部人才到对口的教育单位、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挂职及工作,从而使东中西部之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良性互动发展。

4.4.3减少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破除“资源诅咒”,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为此,必须明晰资源产权,尽量培养当地劳动力,吸纳本地产业工人,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创新,减轻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挤出效应,克服“荷兰病”,从而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内在活力(如图3)。

4.5提高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能力

借鉴国际上“责任矿产开发倡议(Responsible Mining Development Initative, RMDI)”,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具体包括:①在进行矿产开发协议谈判之前,就采矿工艺以及可能的收益、风险、机遇和责任等方面,广泛开展公共教育宣传;②企业必须发布关于其运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应与当地政府、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合作;③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吸引制造业和服务业资本进入采矿业领域;④采用“地方政府开发论坛”的模式,为当地的利益相关方围绕地方局部问题进行磋商,提供广泛和民主的公共沟通管道。通过地籍管理程序,扩大地质数据和矿业权许可证的透明度;⑤推广国际上广泛实行的采掘行业透明度倡议(Extractive Industry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EITI),并在西部地区各个省市区以下层面进行责任分解;⑥帮助培训当地政府人员,提高构建共同监管的技术能力;⑦建立起基于社区的有效申诉机制,加强能源及矿业开发协议条款落实的监督能力。

力拓矿业集团(Riot Tinto)在澳大利亚北部领地的采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做法是高薪雇用当地居民共同保护环境,加大针对当地特色的就业培训,实行采矿收益分成,加强政府与地方、企业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协商。在老挝Sepon和Phu Bia的两个重大项目中,公司让政府工作人员在其技术实验室和各部门进行轮换实习,以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并确保国家现有的和未来的矿产开采能够符合监管要求,这些培训都是矿业公司免费为地方政府提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通过地方政府开发论坛,当地受影响的社区能够参与到大型新建能源资源项目的收益方案的范围和性质的讨论中来。法律规定任何能源资源开发项目必须有社区的参与,参与程序由一个委员会统一管理,该委员会由相关的国家政府部长主持。这些论坛主要用于制定社会对项目的接纳条款,或者“社会经营许可”。这些做法也表明:让社区参与能源及矿产开发协议的制定,直接涵盖广泛的利益相关群体,是一个有效的参照模式。

4.6协调统筹资源税费和地方发展基金

4.6.1明确资源税的调节作用,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资源税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可引导社会投资向节能型能源产品生产转移,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和利用效率,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结构的调节作用非同小可。明确资源税就是具有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外部效应内在化作用的一个楔子,首先有利于促进国有资源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和有效配置,加强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经营者乱占滥采资源,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其次有利于经营者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最大限度合理、有效、节约地开发利用国有资源;其三有利于合理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差异而形成的资源级差收入,促使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再者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资源税的合理分配,可为地方政府恢复生态、治理环境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最后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财政收入,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实现双赢。

4.6.2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近年来在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这三大社会责任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关注环境问题的绿色投资已经成为社会责任投资领域的重要方向,绿色投资发展势头良好。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利润创造将是绿色投资财富增长的根本。根据清洁技术集团(Cleantech Group)的最新研究报告,2010年全球三大清洁能源领域——生物燃料、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收入为1 881亿美元。而相比十年前,这三个产业的收入还不到100亿美元,十年增长了20倍。[31]我国云南省也设立了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简称绿色基金会),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工作方向。当前海外绿色投资基金的发展蓬勃,绿色投资基金的形式层出不穷,除了在数量和规模方面发展迅速,其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4.6.3设立地方或社区综合开发基金

“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离不开地方或社区的参与。由于多元化的地域、民族、资源及文化差异,西部地区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区域或社区。设立地方或社区综合开发基金可探索解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构建生态和谐、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宣传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文化知识,增强社区居民环保理念,按照社区实际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帮助社区发展替代生计,在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矿区周边探索生态补偿的新途径,并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推广。

4.7加强能源及矿业开发全过程的第三方独立监管

在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实行有效透明的监管,而委托第三方监管是国际上非常成功的经验,首先有助于明确地方和企业生态保护的责任,落实责任方和监管方;其次可加强监管技术创新、人才培训、装备配备和政策倾斜;再者可增强综合执法,司法、公安介入,以保证政策效果。同时,对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还必须采取差别化策略,即对新上项目、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区别对待,主要做法包括:对于新上项目,严格审批(探、采、选、冶、矿山闭坑等规划),环境保证金;对于在营项目,着重绿色绩效考核;对于历史项目,严格执行污染矿区环境修复。

总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能源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同时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既是立足西部地区、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编辑:常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谷树忠,耿海青,姚予龙.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安全的功能区划与西部地区定位[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410-419. [Gu Shuzhong, Geng Haiqing, Yao Yulong. The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Functional Areas for National Recourses Security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West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2, 21(5):410-419.]

[2]张秀萍,马玲群,柯曼基. 我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析[J]. 北方经济 2010(1):37-39. [Zhang Xiuping, Ma Lingqun, Ke Manji. Current Situation,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est China Mineral Resources [J]. Northern Economy, 2010(1): 37-39.]

[3]高丽,沈镭.矿产资源开发的区域影响[J].资源与产业,2012,14(6):88-92. [Gao Li, Shen Lei. Regional Effects of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J]. Reource & Industry, 2012, 14(6):88-92.]

[4]瞿方业. 土地污染源于权力主导的发展模式〔EB/OL〕. (2011-02-23). http://xbs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1/02/23/011890618.shtml. [Qu Fangye. Land Pollution Sources in the Powerled Development Model 〔EB/OL〕. (2011-02-23). http://xbs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1/02/23/011890618.shtml.]

[5]张雷.21世纪中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 (3):36-41. [Zhang Lei. An Issue on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in West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1, 11(3):36-41.]

[6]武芳梅.“资源的诅咒”与经济发展——基于山西省的典型分析[J]. 经济问题,2007(10):24-28.[Wu Fangmei. ‘Resource Cur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Analysis of Shanxi Province [J].On Economic Problems, 2007(10):24-28.]

[7]茅于轼,盛洪.煤炭的真实成本[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24.[Mao Yushen, Shen Hong. The Real Cost of Coal [M].Beijing, Coal Industry Press, 2008:24.]

[8]潘长良,彭秀平. 关于生态矿业的思考[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6(1):132-135.[Pan Changliang, Peng Xiuping. Thinking on Ecological Mining [J]. 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2004,26(1): 132-135.]

[9]陈建平,兰石,田犀. 浅谈生态矿山建设[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1): 149-151.[Chen Jianping,Lan Shi,Tian Xi.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Mine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08, 33(1): 149-151.]

作者:沈镭 高丽

第四篇: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能源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结合能源化工专业的特点,科学合理制定学科交叉融合。

关键词: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探索实践

一、前言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背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储量逐渐消耗殆尽,且全球每年因消耗化石能源而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气体(C02、SOx和NOx等),除了引起局部地区的烟尘、灰霾、酸雨、光化学雾和连带的重金属铅的污染外,更造成了全球的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日渐显现。含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高效洁净利用及具有清洁、低碳、可再生等优势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适应我国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新能源的迫切需求,我们化学化专业要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主动适应,准确定位。

1化学工程概述

化学工程,简称化工,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如石油炼制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印染工业等,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开发、设计、操作等问题,它是以数学及少量的物理观念为基础应用于化学工业上,主要研究大规模改变物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机械和物理性质,来替生产化学品或是物料工厂提供一个反应流程设计方式。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科学计算已经成为当代化工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三种主要手段。

化学工程的研究领域最初只是化工单元操作,如:输送现象(为化工学科当中“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化工热力学输送现象。随着发展,后来又发展出一些新的分支,化学工程领域的分支庞大,可应用在各类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实务上的操作,因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化工的知识背景为基础,例如半导体工业。随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数值模拟(cfd)在化工的发展占据重要的地位。

2.1化学工程与工艺任务。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2.2化学工程以及化学工业的一些特点。以物理学、化学和数学为基础,并结合工业经济基本法则,研究化工单元操作以及有关的流体力学、传热和传质原理、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以指导各种过程及其设备的开发、改进和发展属于化学工程学的内容。化学工程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发展而形成的。化学工程包括过程动态学及控制、化工系统工程、传递过程、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方面。化学反应是化工生产的核心部分,提供过程分析和设计所需的有关基础数据,研究传递过程的方向和极限,化工热力学是单元操作和反应工程的理论基础,它决定着产品的收率,对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对单元操作的研究,可用来指导各类产品的生产和化工设备的设计;传递过程是单元操作和反應工程的共同基础,化学工业在新的形势下要求处于化学核心地位的催化技术和化学工程都必须用跨学科的战略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这三种传递,实质上就是各种单元操作设备和反应装置中进行的物理过程。

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新专业的定位决定了专业以后的发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首先必须在对专业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学校的条件,考虑专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客观、合理的要求。所以本专业定位应以拓宽专业面、培养宽口径的掌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煤、天然气)、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等)化工过程工程的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视学科交学习,学科专业基础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以及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线性代数、分析化学、工程制图等等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石油加工工程、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能源化工设计、能源转化催化原理(双语)等课程,同时开设了大量的专业选修课,注重学科交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实验含课程实验和专业实验,所有的化学、物理类课程均设置了配套课程实验。实验中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创新性的比重。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构建的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各部分之间的系统性与协调性,充分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并重,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并重的原则,力求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的学生既有丰富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并了解所学专业方向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以上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办學定位,从培养目标确定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能源化学工程专门人才。

作者:李林 王世庆

第五篇:“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能源化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为了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及其教学改革。本文针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能源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提出注重学科交叉整合,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活动,结合学生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育的教学改革方案,为新能源和能源环保领域培养综合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教学改革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大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滚滚而来,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各发达国家已经在上述新兴技术领域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意在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经济和工业体系,增强综合国力[1]。

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基地。为实现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都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前瞻性战略报告,如美国的《培育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而改革工程教育》(2005)、《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2007)等,欧洲的“加强欧洲工程教育”(E4)、“欧洲工程的教学与研究”(TREE)等,均为欧美各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全面融入世界,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但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普遍存在滞后社会需求的问题。

2017年2月,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 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人才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和高国际竞争力,着眼于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将科学、人文、工程交叉融合在一起,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人文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领袖人物[3]。“新工科”建设对于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2.0”等重大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主要针对国家能源领域的发展需求,着重培养学生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和节能减排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能力,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新能源领域和传统能源节能减排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能源化学课程的培养和实践。含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高效洁净利用及具有清洁、低碳、可再生等优势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现实需求和弥补其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缺口,能源化学课程必须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从教学目标重新定位、教学内容重新优化、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四个方面着力,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不断努力。

1 能源化学教学培养目标

新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全球視野、跨学科整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能源化学的教学目标就不仅是传授扎实的能源专业知识,而且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应该结合当今能源环境领域最新发展方向,加强能源化学与机械设计、化工设计、电厂化学、材料科学、能源储存、节能减排和新型环保技术革新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促进融合,使得学生具有“大工程观”。“大工程观”还强调“回归工程设计”[4],注重工程教育的应用实践性,所以还应加强能源化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设计和学生的基本操作实践技能有机的综合在一起,学以致用,极大地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2能源化学教学内容优化梳理

基于目前新能源和能源环境领域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现实背景,结合本校教学科研主要发展方向,能源化学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1)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2)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等)化工过程的工程研发技术;(3)新型储能材料及新能源转化和利用技术;(4)环境友好材料及净水技术研发。目前适合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能源化学特色教材比较少,为此选择李文翠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的《能源化学工程概论》为授课参考教材,并参考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的多部教材,如陈军,陶占良主编的《能源化学》,袁权主编的《能源化学进展》;周基树等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能源环境化学》。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对传统学科的一般性内容大量融合和压缩,保留重要的基本内容,同时结合当前新能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研究热点问题,新增相关的前沿热点知识内容。

能源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又与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不同的能源技术包含化学、化工、物理、材料、机械、电学、热力学和控制理论等多门类学科知识,所以授课过程中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要注重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和灵活运用于本课程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将本门课的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运用研究性、案例型教学,使得重要的知识点均与实际工程工艺或技术难点案例剖析相结合,变枯燥知识为生动的案例,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能源与环境领域开发研究、工程设计及生产管理的能力,努力使其成为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能源化学教学理念革新

教学理念是对学校教育和学生认识的集中体现,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5]。“新工科”建设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占据创新制高点,实现提升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并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国民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4]。传统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必须转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教学理念。

首先应突显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新工科”建设强调个人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首先,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如兴趣和特长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创新和创造能力得到更全面的指导与培养等;其次,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能力提升,通过学习构筑自身的认知体系,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掌握并认同社会的知识和规范,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的跨界整合能力得以发展。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差异,学生主动融入和参与国际合作事务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和领导才能,能够适应新经济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拥有較强的跨界整合能力[4]。所以能源化学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多学科融合,为学生设计自由讨论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英语、计算机和学科相关竞赛等活动项目,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其次,提倡宽容精神与师生互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5]。课堂教学的手段应向实践化、信息网络化延伸;教授内容应向国际前沿和实际生产生活延伸,将学生视野从书本拓展至互联网、延伸至国际领域。

4.能源化学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能源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应逐步向“教学信息网络化”、“侧重工程应用的教学实践化”和“跨学科教学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并强调学生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锻炼和培育。新经济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新兴事物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速率更是呈几何级数倍增,仅仅依靠课本或图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前沿方向知识的追求。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电教、互联网和数据库等多重手段,引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渴求;指导学生自主通过互联网或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和电子书;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团队讨论的形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能源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的积极主动性。能源利用和化工污染控制技术实验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通过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熟悉基本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掌握常规化学实验规范和方法,熟练操作常规化学实验仪器,数据处理和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老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或团队协作,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此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与创新性实验,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结合新能源及能源环保领域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对该专业开设的能源化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进行探讨。转变和提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化能力。优化和融合多学科知识,运用研究性、案例型教学深化理解能源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教学理念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教学模式逐步向“教学信息网络化”、“侧重工程应用的教学实践化”和“跨学科教学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强调提升学生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新经济和新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润花,左远志,陈佰满,徐勇军,杨敏林.“新工科” 建设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8,25(3):118-121.

[2]孔寒冰.欧美工程教育改革的几个动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3(2):28-32.

[3]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20-28.

[4]张海生.“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价值向度与预期效果[J].《湖北社会科学》,2017,9:167-173.

[5]郭天祥,王淑勤,汪黎东.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机制转变与革新[J].《山东化工》,2018,47:184-187.

作者简介:

杨帆(1983.11-),女,河南新乡人,现为天津农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教师,工学博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再生水管网生物膜中微生物代谢产物对水泥内衬管的腐蚀机理(项目编号:51308392)”

作者:杨帆 靳登超 裴舒芸 鲍振博 杨磊 王莉

上一篇:化工安全环保论文下一篇:护士人文修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