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方法观

2022-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解决问题方法观

论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

摘要:习近平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空间治理观,可以称为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它是对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城市空间日益富裕与乡村空间日益破败、东中西以及老少边穷空间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空间问题日益凸显的敏锐把握和深入思考,它秉持共享理念强调贫困地区的空间分配正义、遵循开放原则注重贫困地区的通道联通、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对贫困地区的短板空间治理、坚持辩证思维重视贫困地区的多维空间统筹。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空间观基本立场和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并在空间治理的重心转向、自然空间与经济社会空间协同治理以及空间使用价值回归等方面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空间观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空间治理;贫困问题;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1]作为胸怀民生幸福和民族复兴梦想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习近平在指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解决相对贫困等工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论述。近年来,学界掀起了对这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历史贡献、世界意义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热潮。习近平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论述有着显著的空间维度,蕴含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空间治理观,可以称为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它是对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地表现出空间性特征的敏锐把握和深入思考,是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空间观基本立场和原则的创造性运用,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空间观的最新成果,彰显了依托空间治理解决贫困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深入探讨、全面概括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界对习近平关于解决贫困问题重要论述的研究视野,还有利于为推进我国空间治理体系和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依托空间治理全面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指导。

一、出场境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映。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是对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社会贫困问题新变化、新特点的深刻把握。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的贫困问题表现出了空间性特征,出现了三个方面的空间问题:

第一,城市空间的日益富裕与乡村空间的日益破败。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其中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2018年9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就明确指出:“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3]城市空间的富足与乡村空间的穷困,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造成的阶段性空间问题。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时就明确指出,工业化是伴随科技革命而发生发展的,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现代科技作用于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农产品极大丰富,并造成大量剩余农业人口,为工业和城市提供了生产物资和劳动力资源;现代科技作用于交通运输,不断打通并日益加速工业和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流通通道,使城市的数量、规模、功能和边界不断扩张;现代科技作用于工业生产,使工业生产力迅速提高,为城市提供了数量更多、品种更丰富、质量更优越的商品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广阔的资本投资市场,城市越来越成为科技、资本、人才、信息等的中心,并以巨大的资源吸附力实现了对乡村资源的吸收和聚集,“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4]。中国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启动工业化,经过六十多年的工业化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城市化快速发展,至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首次突破50%,开始进入统计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国家。但与此同时,中国也遭遇了城市化国家普遍遭遇的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和乡村相对于城市的整体性贫困问题。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3]然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不能是城市富足、乡村破败的城乡对立型城市化,而应该是城乡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城市化。邓小平早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对此,习近平也有着清晰的认识,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

第二,东部空间和中西部空间,特别是和老少边穷空间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相對于城市空间来说,乡村空间的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必然面临的一个阶段性空间问题。东部空间和中西部空间,特别是和老少边穷空间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更多是我国独特的国情和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的空间不平衡发展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仅拥有约世界1/11的耕地,却要养活约世界1/5的人口,解决吃饭问题的任务原本就异常繁重,更遑论短时期内实现共同富裕了。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6]163,“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6]164,“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5]252,因此,“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5]166。因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再向中、西部地区辐射,最后集中攻坚最贫困的老少边穷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非均衡的空间发展战略。伴随着该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北上广深杭等地区迅速发展,成为我国GDP的主要贡献地区,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却相对落后。为了解决这种“东高西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7]198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2]11。进入新时代,我国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以及“三区三州”以外的中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县(多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等)正日益成为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一般的经济增长和常规的扶贫手段无法有效带动这些地区脱贫,这又加剧了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不充分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以说,东、中、西和老少边穷空间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不充分,已经制约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

第三,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空间问题也日益凸显,并对生活困难群众的居住和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这种威胁集中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生活困难群众的住房得不到保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就是城市化。然而,中国的城市化主要是依托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驱动的低成本城市化。[8]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制约了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使他们成为城市里的相对贫困人口;土地财政将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捆绑在一起,他们通过经营土地和房地产,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房地产的价格飞涨。日益低廉的收入与不断高涨的房价使得城市人口能支付得起的居住空间日益狭小,“蚁居一族”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并成为城市高智、弱小、群居的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那些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人口,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购房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限制,难以在城市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只能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或者租住于城乡接合部,成为城市的贫困人口。那些留守在乡村的人口,由于乡村空间的整体破败,生存空间恶化,要摆脱贫困则更加困难。二是居住的分殊和隔离限制了生活困难群众的发展,使贫困不断固化并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设计大多是按功能区划分的,受房地产价格市场调节的影响,那些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优质医疗教育资源集中的区域往往也是住房价格较高的“富人区”;而广大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往往住进了城市的“缝隙空间”,如偏僻小巷、棚户区等,不仅生活空间狭小拥挤,而且水、电、暖等设施也与“富人区”有一定差距。“富人区”与“穷人区”的不断形成并与学生就学“准入”、群众就医报销“属地化管理”捆绑在一起。同时,由“穷人区”和“富人区”的居住区域差异带来的非制度化融入困难、社会排斥甚至歧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穷人区”被隔绝、边缘化,而这种隔绝和边缘化又进一步使贫困在生活困难群众中得到了固化和代际传递。对此,习近平高度关注,并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人民群众的居住空间问题。2013年10月,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就明确指出,“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我国“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给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9]192

以上种种空间问题,构成了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形成的客观背景和出场境域。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就是针对这些空间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就是通过消解这些空间问题来解决新时代中国的贫困问题。

二、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对新时代中国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地表现出空间性特征的敏锐把握和深入思考,习近平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空间观的基本立场和原则,从空间分配正义、通道空间建设、短板空间治理和多维空间统筹等方面对解决贫困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深刻论述,形成了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秉持共享理念,强调贫困地区的空间分配正义。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认为,贫困是特定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结果,它既不是人类社会一经产生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当私有制及与其相对应的阶级间不平等的分配出现时,才出现了贫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中(一切文明民族都是同这种公社一起或带着它的非常明显的残余进入历史的),相当平等地分配产品,完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成员之间在分配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不平等,那么,这就已经是公社开始解体的标志了”,這种“个人之间分配上的不平等,即贫富的对立”。[10]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马克思主义坚持从消灭私有制和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中去寻找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也坚持了这一基本路径。我国在1956年就已经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完善分配制度。因此,习近平在思考如何解决我国贫困问题时,特别重视空间的分配正义问题,提出了共享的空间治理理念。他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7]83,“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1],要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秉持这一共享的空间治理理念,习近平提出了通过两个层面的空间共享来实现空间分配正义的主张:一是共享必要的生存空间,二是共享美好的生活空间。习近平强调,必须确保贫困人口必要的生存空间。贫困人口必要的生存空间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健康空间,主要指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要有贫困人口的位置和份额,基本医疗机构、医疗点要覆盖贫困地区和所有贫困人口,要让所有贫困人口“都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常见病、慢性病有地方看、看得起,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过得去”[12];二是居住空间,主要指“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12],关键是要解决好危房改造和危房鉴定的问题;三是受教育空间,主要指贫困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校舍建设要有保障,“让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失学辍学”[12]。习近平还进一步提出,要确保贫困人口共享美好的生活空间,集中体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2]23七个方面,使得贫困人口可以共享的空间内容得到了多方面的拓展。同时,习近平还特别强调要使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城乡、东中西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人们在生活空间中享受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品质等方面无差别化或差别逐步缩小。

第二,遵循开放原则,注重贫困地区的通道联通。大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机制造成了财富的不平衡积累,引起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对乡村、“富人区”对“窮人区”的排斥、对立和对抗。这种空间格局一经形成,并以空间的形式巩固和再生产着大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机制造成的财富的不平衡积累和贫富差异,就会促使贫困在该空间中固化和严峻化。对此,习近平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认为,贫困地区要想摆脱贫困决不能搞封闭,必须坚持开放的原则,将贫困地区融入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空间之中是打破其固有空间桎梏的关键,突破口就在于通道建设,即搭建贫困地区融入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整体空间的通道。贫困地区的脱贫通道主要包括道路交通通道和战略通道两方面的内容。道路交通通道是保障贫困空间与发达空间对接的基础设施,习近平说,“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13],“既要打通对内对外联系的‘大通道’,也要畅通与‘大通道’联系的‘静脉’、‘毛细血管’”[14]。每一条新的交通线路都承载人民的幸福梦想,都拓宽了人民的脱贫致富道路。将贫困地区纳入区域、国家发展战略是从顶层设计层面确保贫困空间与发达空间的融合,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从内生发展动力来看,贫困地区应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布局中,依据自身的区位特征和产业基础,借助区域产业链融入发达空间,通过产业协同实现贫困空间与发达空间的协同发展。习近平反复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从外扶协作助力来讲,要进一步落实东西部地区对口帮扶战略。他明确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下去。”[15]东西部对接,就是要“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16]。习近平还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绝对贫困问题将彻底得到解决,但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3]。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贫困地区的短板空间治理。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它要求我们坚持有重点、有主次地处理社会问题。在治理贫困问题上,习近平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一方面,在诸多贫困空间中,习近平强调对深度贫困空间这一突出短板的聚焦和攻坚。他明确指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主要存在于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和贫困村,“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他还指出,深度贫困地区“往往处于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同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15]因此,发展深度贫困地区的生产空间必须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其生态空间协同推进,即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他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17]另一方面,在特定贫困空间内部,习近平又强调生产空间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习近平具有突出的空间层次意识,各层次空间在社会整体空间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生产空间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是扶贫工作的主攻方向,贫困最大的短板是产业不发达。他指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18]要发展生产空间,就必须处理好“桥”和“路”的关系。“‘桥’,即搭桥,为群众发展商品生产疏通渠道,架设桥梁。比如,对全区经济合理布局,正确指导,提供有效服务。”[19]76“路”的问题“就是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19]77。习近平也十分重视网络空间对产业空间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赋予了它超越现实空间边界的可能性,为贫困地区摆脱远离发达空间的孤立、落后状态而迅速融入区域、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可能。习近平敏锐地捕捉到了网络空间这种超越现实空间边界的特性和功能,并将之创造性地运用于助推贫困地区产业空间的发展上。他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20]因此,作为一种新型扶贫方式,“电商精准扶贫……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精准扶贫’理念相接洽的”[21]。

第四,坚持辩证思维,重视贫困地区的多维空间统筹。习近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方法:一是坚持局部空间与整体空间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局部与整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局部是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整体。如果将全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空间,那么,贫困地区就是全中国这个整体空间中的局部空间,贫困地区不彻底脱贫,中国就不可能全面脱贫;而没有中国整体空间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的脱贫就会因缺乏有利的外部环境更难实现。因此,必须将整体空间与局部空间统一起来治理贫困问题。有鉴于此,习近平强调,“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13],要“把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提高扶贫效能”[14]。二是坚持横向空间与纵向空间相统一。习近平认为,横向空间与纵向空间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横向空间来看,解决贫困问题就是要形成多部门大扶贫的空间治理局面,即“扶贫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及时调度情况”,“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12]等多部门要协同共抓,“逐项逐户对账销号,确保不留死角”[12];就纵向空间来说,解决贫困问题就是要形成中央、省级、市县三级联动的空间治理模式,即“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12],“各省区市都层层签了军令状,承诺了就要兑现”[16]。要想做到这种横向空间与纵向空间的统一,最核心的就是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的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组织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形成党的统一领导的空间治理格局。三是坚持分区域、分阶段差异化施策。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的物质运动,没有脱离时空的物质运动,因此,必须在具体的时空中去把握物质运动。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解决贫困问题,就要在空间维度上坚持分区域差异化施策,这也就是习近平所说的“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1]。他指出,我们要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我们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1]。还要在时间维度上坚持分阶段差异化施策,即习近平强调的扶贫工作的推进要注意发展阶段,初期强调全面部署,中期强调全面推进,决胜期则要防止松懈、防止滑坡。

三、重要贡献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都有着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习近平的解决贫困问题必须坚持共享的空间治理理念,是对马克思主義人民立场和分配正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创造性运用;习近平的开放的空间治理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短板空间治理以及多维空间统筹的空间治理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不仅实现了上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而且从空间治理重心精准化转向、自然空间与经济社会空间协同治理以及空间使用价值回归等方面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空间观的创新性发展。

第一,实现了空间治理重心由“全国”向精准到“户”的聚焦。依据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贫困问题中的阶段性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重心,先后经历了由“全国”到“贫困地区”再到精准到“户”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两次转向。第一个阶段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重心是“全国”。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近代中国的革命问题与中国摆脱贫困的问题具有内在一致性。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时就明确指出:“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22]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赢得了独立自主摆脱贫困的政治权利。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贫困有了制度保障。从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通过工业化建设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人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重心是“全国”。第二个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在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乡村区域出现了区域总体性脱贫(温饱层面的脱贫)。与此同时,在城市,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工商企业快速发展,并出现了大城市迅速发展的景象,城市区域总体性脱贫成果显著。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作用下,我国城乡、东中西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在此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规划、各种补农惠农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3—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纷纷出台,党中央提出了扶贫对象向贫困县和贫困村聚焦的扶贫方针。显然,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人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重心是“区域”。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人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重心是精准到“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扶贫目标如果瞄准县和村,对贫困地区整体脱贫是有效的,但对部分贫困人口则不太有效。习近平明确指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扶贫,有两个基本情况。一个是以当时的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减到3000万左右就减不动了,另一个是戴贫困县帽子的越扶越多。”[16]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他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工、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7]84,要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1]。由此,实现了空间治理重心由“全国”到“区域”,最后向精准到“户”的聚焦。

第二,实现了由“优先发展”经济社会空间向促进经济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协同发展”的转变。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作为人和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自然空间具有本源性、先在性的意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首先依赖于自然”[23]。在“自然人化”的实践中,经济社会空间不断生成。然而,伴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方式,特别是由于资本逻辑的扩张,经济社会空间的拓展不断侵蚀和破坏着自然空间,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要在尊重自然空间承载力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统筹发展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构建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和谐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自然空间退化、恶化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并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彰显了对经济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协同统一发展的理论自觉。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是统一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4]“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5]为了推进经济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协同发展,他又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三大红线,强调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他也清楚地认识到,我国部分贫困地区是自然空间极度不适合人居的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脱贫,他提出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为解决我国自然空间与经济社会空间的对抗性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实现了我国空间治理由“优先发展”经济社会空间向促进自然空间与经济社会空间“协同发展”的转变。

第三,实现了空间治理由追求空间的价值向追求空间的使用价值的回归。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本性时指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26],而剩余价值的生产总是在价值规律支配下进行的,即商品的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总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进行的等价交换。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一切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都必须通过价值和抽象劳动才能获得体现和实现,即必须通过货币来体现和衡量。而这一价值规律在空间上的表现,就是不断地把空间作为商品,再依托商品化的空间来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这种空间的商品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城市化。而中国的城镇化在中国的脱贫战略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 中国的城镇化主要是农业部门的高素质劳动力向城市非农部门转移”[27],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脱贫。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是在生产力落后、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启动的城市化,是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优先发展城市的制度设计,依靠乡村转移的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资源,大搞新城扩建、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炒房造市推动的城市化。这种类型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以空间的价值为目标或者说是以空间的价值增殖为目标的空间商品化行为,日益高涨的房价、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就是最集中的表现。这样的城市化,在助力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脱贫问题的同时,也在制造着城市低收入人群缺乏住房保障等相对贫困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2]47,清晰地界定了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方向,必须将以往以空间的价值为目标转变为以空间的使用价值为目标,真正地体现空间为人的居住需求而存在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习近平强调,把解决相对贫困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8]。他还说,“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完整。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并不断总结推广”。[3]这一系列论述,都体现了习近平对日益衰败的乡村空间的使用价值的回归的强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J].老区建设,2015,(19):8-1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社会主义论坛,2019,(7):4-6.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8.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许伟.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城镇化建设及其未来应然走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3-20.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56.

[11]习近平.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2):5-7,13.

[12]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J/OL].求是,2019(16).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8/16/c_1124881658.htm.

[13]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  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N/OL].新华网,(2013-11-05)[2021-05-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5/c_118018119_2.htm.

[1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J].中国统一战线,2014,(10):4-7.

[15]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J].社会主义论坛,2017,(10):4-8.

[16]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J].社会主义论坛,2020,(4):4-7.

[17]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社会主义论坛,2019(10):5-9.

[18]新华社记者.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J].共产党员(河北),2017,(3):4-5.

[19]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0]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21]杨爱君, 范志方.论生态农产品与电商扶贫耦合发展的可能性——以贵州省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3-81.

[2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31.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07.

[25]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OL].人民网,(2013-05-25)[2021-05-08]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25/c64094-21611332.html?ID=96wte.

[2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

[27]孙学涛.技术进步偏向对城市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23-134.

[28]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1(01).

(责任编辑 吴 勇)

作者:许伟

第2篇:解决小学作文教学问题的方法

作文是考查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写真人、真事;还要将读写结合起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大致分为基础知识、阅读材料、作文练习三大板块。其中最让学生和教师头疼的当属作文,因为它是听、说、读、写四大综合能力的集中展现,又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很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发憷,可见写作不好教。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写作能力有限,觉得写作很难,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而且不管怎么写都写不好。久而久之,他们便产生了畏难情绪和抗拒心理。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走出困顿,端正写作态度。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才能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作文任务。可以运用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是在内容上加强指导,挑选学生身边的、经历过的、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我最喜欢的动画片”“第一次上学”“美丽的家乡”等,这些内容是学生熟悉的,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写作时有话可说。如果写作话题远离学生的生活,不仅学生没有兴趣写,也没有素材可写,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胡乱拼凑,效果肯定不理想。另一方面,可在形式上加强指导。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在游戏里他们能放松身心,热情高涨,自然能全情投入,感悟和体验也会更深刻,进而从内心深处产生表达的欲望。

例如,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作,学生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家乡的美食、房子后面的菜地、山坡上的牛羊等,这些内容他们张口就说,自然能笔下生辉。写作时,他们不认为自己在写作业、完成任务,而是自然而然地陈述和表达,就容易多了。内容和形式双管齐下,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写作。

二、认真观察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具有生活气息

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事物会呈现不同的状态,而且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总是不自觉地落入“俗套”,例如写母亲,总写妈妈顶风冒雨送我去医院、晚上被热醒妈妈给我扇扇子、爸爸妈妈吵架理由万年不变……这些描写使作文带着浓浓的公式化色彩,一味迎合考试套路和得分点,久而久之,判卷教师也厌烦了这个套路,因为好文章是真实的,带有主观感受和个性化色彩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从细节入手,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美术有个专业术语叫写生,就是按照实物的样子绘图,所有构图、色彩等都建立在实物的基础上。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要遵循这个原则,让学生仔细观察,确保写出来的事物都是自己见过的、感受过的,也可以是立足于生活联想和想象出来的,但绝不是按照写作套路抄袭、照搬照抄的。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缩短教学时间,总是直接将写作方法等灌输给学生,学生写作时只能按照教师的套路来,没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导致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例如,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作,教师可以预留一段观察时间,让学生观察好朋友的外貌、回想和好朋友之间有趣的故事,就有内容可写了,还能抒发真情实感,有自己的个性。

三、重视课外阅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書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是学生写作的范本,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一方面,要精读和细读语文教材,借鉴其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以便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另一方面,除了基础的课内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进行课外阅读。当前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阅读材料中选取的文章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贴合度较高,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积累,将好词好句等作为素材储备起来,以便在以后的作文中灵活运用。教师还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做到读后有所思、有所悟。结合课外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积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共同发展。这样不但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监督的作用,还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充实作文内容,进而提升作文水平。

例如,阅读完课外文本《狐假虎威》,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如“你觉得老虎和狐狸谁厉害?为什么”。设问能让学生回顾文本中的情节,产生联想,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口头写作的过程,整合了学生的阅读成果和阅读感受。运用以读促写教学法,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以不断提升作文水平。

综上所述,写作是考查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写真人真事;还要将读写结合起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了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更离不开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经验,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不断探索和创新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训练中,进而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作者:田贝贝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解决方法谈

解决问题从广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和应用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采用分散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

解决问题教学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小组协作 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1)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

(2)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例如:二年级下册第31页“解决问题”。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小汽车的价钱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再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第二个信息“想买5辆小汽车”就可以求应付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交流评价 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下:

(1)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2)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3)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四、巩固方法 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2)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数学信息的收集,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关注学生评价反思。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

作者:王素艳

第4篇: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之一:比较法

通过对应用题条件之间的比较,或难解题与易解题的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研究产生联系与区别的原因,从而发现解题思路的解题方法叫做比较法。

在用比较法解应用题时,有些条件可直接比较,有些条件不能直接比较。在条件不能直接比较时,可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比较,也可适当变换题目的陈述方式及数量的大小,创造条件比较。

(一)在同一道题内比较 在同一道题内比较,就是在同一道题的条件与条件、数量与数量之间的比较,不涉及其他题目。 1.直接比较 2.画图比较 有些应用题由于数量关系复杂、抽象,不便于通过直接推理、比较看出数量关系,可借助画图作比较,就容易看出数量关系。 3.列表比较 有些应用题适于借助列表的方法比较条件。在用列表的方法比较条件时,要把题中的条件摘录下来,尽量按“同事横对,同名竖对”的格式排列成表。这就是说,要尽量使同一件事情的数量横着对齐,使单位名称相同的数量竖着对齐。

(二)和容易解的题比较 当一道应用题比较复杂时,可先回忆过去是不是学过类似的、较容易解的题,回忆起来后,可进行比较,找出联系,从而找到解题途径。 1.与常见题比较 2.与基本题比较 3.把逆向题与顺向题比较

(三)创造条件比较 对那些不能以题中现有条件与相关条件进行比较的应用题,应适当变换条件,创造可以比较的条件,再进行比较。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之二:分析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条件分析法和问题分析法。

条件分析法是从条件出发,根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求出一个新的问题,再把这个问题作为已知条件求出新的问题,直至求出最后结果。

问题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找到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如果条件未知,就把未知条件再作为问题,去找解决这个新的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直到两个条件都是已知条件,然后逐步求出最后结果。比如:工厂计划生产6000个零件,前7天已经生产了2800个,照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还要生产多少天?(分析一)从条件入手:根据7天生产了2800个,可以求出每天生产400个;根据一共要生产6000个,已经生产2800个,可以求出剩下的还有3200个。再根据剩下3200个和每天生产400个可以求出剩下的还要生产8天。(分析二)从问题入手:要想求剩下的几天完成,必须知道剩下多少个和每天生产多少个。要想知道剩下多少个可以用零件的总个数减去已经完成的零件个数;要想知道每天生产多少个,可以用2800除以7求出。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之三:份数法

把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份数关系,并确定某一个已知数或未知数为1份数,然后先求出这个1份数,再以1份数为基础,求出所要求的未知数的解题方法,叫做份数法。

(一)以份数法解和倍应用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和倍应用题。

(二)以份数法解差倍应用题

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差倍应用题。

(三)以份数法解变倍应用题

已知两个数量原来的倍数关系和两个数量变化后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量的应用题叫做变倍应用题。

变倍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难点。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找出倍数的变化及相应数量的变化,从而计算出“ 1”份(倍)数是多少。

(四)以份数法解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几个部分数量的应用题,叫做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五)以份数法解正比例应用题

成正比例的量有这样的性质:如果两种量成正比例,那么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的两个对应的数值的比。

含有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并根据正比例关系的性质列出比例式来解的应用题,叫做正比例应用题。

这里是指以份数法解正比例应用题。

(六)以份数法解反比例应用题

成反比例的量有这样的性质:如果两种量成反比例,那么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的两个对应数值的比的反比。含有成反比例关系的量,并根据反比例关系的性质列出比例式来解的应用题,叫做反比例应用题。这里是指以份数法解反比例应用题。

(七)以份数法解分数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就是指分数的三类应用题,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八)以份数法解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就是研究工作量、工作时间及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工作量常用整体“1”表示。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之四:画线段图

因为我们重视解决问题教学,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方法指导,这是问题的根本,也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更应该将关注点的侧重的地方。解决问题也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有不少的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这里我要介绍的方法,是线段图。关于线段的定义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叫做线段。特点: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关于线段图没有定义,词典中也没有解释。可以这样理解:线段图是有几条线段组合在一起,用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人们分析题意,解答问题的一种平面图形。

可以说,线段图在应用题这一领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不论我们具有怎样高的解题能力,在解决应用题特别是较难理解的题目时,线段图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帮助。当然,它是特定适合某一类题目的,有些题目需要画图时并不一定单单需要线段图来帮助分析比较。这里我们只不过是初步认识和感知线段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举例: 小鸡有16个,小鸭比苹果少5个,小鸭有多少个?

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是小鸡和小鸭在进行比较,而我们知道小鸡的数量,所以,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小鸡:

然后再画一条线段表示小鸭,虽然小鸭的数量我们并不清楚,但我们通过读题,知道小鸭比小鸡少,所以画这条线段的时候我们应该画的短一些,还有要强调的就是,在画的时候,尽量做到两条线段前端对齐。

第三步就是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是重点的地方。

通过画图,能够让我们更加明了的看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能有的同学这里还存在一点疑问,那就是像这么简单的题目,我根本不需要画图就能做出来,那我还画图干什么?这里,我们只是简单了解了一下画图的方法,其实,咱们现在所做的题目,因为难度不大,所以还不能很好的体现出画图,这种方法的优势,但请同学们记住这样一点,如果在做题时出现了不理解的地方,你就用画图,别嫌麻烦,日久天长,对于你们以后的学习来说会产生很大帮助。

希望大家能够谨记于心,等到日后,你再回想,就能体会出老师今天的这番建议是否对你起到一定得帮助。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之五:归一法

【含义】

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

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

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

列成综合算式

0.6÷5×16=0.12×16=1.92(元)

答:需要1.92元。

例2

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解(1)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

90÷3÷3=10(公顷)

(2)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 10×5×6=300(公顷)

列成综合算式

90÷3÷3×5×6=10×30=300(公顷)

答:5台拖拉机6 天耕地300公顷。

例3:王师傅用3小时加工了4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

分析:要求8小时加工了多少个零件,必须首先知道: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从已知3小时加工了42个零件,可以求出平均每小时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解:①平均每小时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42÷3=14(个)

②8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

14×8=112(个)

列综合算式:42÷3×8=112(个) 答:8小时可以加工112个零件

注:三例题是先求出“单一量”后,再求总量。称为顺归一,或叫直进归一。

例4:王师傅用3小时加工了4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几小时可以加工224个零件?分析:要求几小时加工了224个零件,必须首先知道: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从已知3小时加工了42个零件,可以求出平均每小时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解:①平均每小时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42÷3=14(个)

②几小时可以加工224个零件?

224÷14=16(小时)

列综合算式:224÷(42÷3)=16(小时) 答:16小时可以加工224个零件

例5:工程队用3台压路机5小时可以压路3000米。照这样计算,5台压路机8小时可压路多少米?

分析:此题是二次顺归一。要求5台压路机8小时可以压路多少米?必须首先求出:每台压路机每小时可以压路多少米?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得。

解:①每台压路机每小时可以压路多少米?

3000÷3÷5=200(米)

或:

3000÷(3×5)=200(米)

(想想:为什么?)

②5台压路机8小时可以压路多少米? 200×5×8=8000(米)

或:

200×(5×8)=8000(米)(想想:意义一样吗?)

答:5台压路机8小时可以压路8000米。 注:是先求出“单一量”后,再求总量中包含了几个“单一量”。称为逆归一,或叫返回归一

例6

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解 (1)1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

100÷5÷4=5(吨) (2)7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

5×7=35(吨) (3)105吨钢材7辆汽车需要运几次? 105÷35=3(次)

列成综合算式

105÷(100÷5÷4×7)=3(次)

答:需要运3次。

例7:

3台车床4小时可以加工零件180个。照这样计算,5台车床加工600个零件要几小时?

分析:此题是二次逆归一。要求5台车床加工600个零件要几小时?必须首先求出:每台车床每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得。

解:①每台车床每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

180÷3÷4=15(个) ②5台车床加工600个零件要几小时? 600÷15÷5=8(小时) 或:

600÷(15×5)=8(小时)

答:5台车床加工600个零件要8小时。

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稍复杂一点的归一问题:

例8: 某工人生产一种零件,13分钟生产45个,照这样计算,生产180个零件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此题看起来与归一问题相同,可是,得不到一个整数的“单一量”,小学学生可能感到比较难。其实,题的结构与归一问题相同,它却是一个倍比问题。题中180正好是45的整数倍,可以先求出180个零件是45个的多少倍?问题迎刃而解。 解:①180个零件是45个的多少倍?

180÷45=4(倍)

②生产180个零件需要多少分钟?

13×4=52(分钟)

答:生产180个零件需要52分钟. 现在你可以解归一问题了,找一些题练练吧。解归一问题时要记住:先求出“单一量”;分析是“顺归一”还是“逆归一”;注意有时要用倍比方法来解。

通过分析和解题,我们得到解归一问题的基本方法:

①先求出“单一量”。 ②顺归一:单一量×份数=总量

③逆归一:总量÷单一量=份数

第5篇:解决现场问题的方法

企业现场问题的发现将造成企业损失的隐患摆上了最面,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呢?对于现场问题,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现场中所发现的问题。

建立流程化管理方式。

有些企业尽管制定了许多流程,甚至每个部门都制定了流程,却不意味着实现了流程化管理,它们中的一部分还停留在职能化管理的层次。

所谓流程化管理,是指在公司的整体工作流程中,每个部门或岗位的工作可能会流到其他部门或岗位,需要由他人接着负责。此时,尽管责任出现了转移,但要负最终责任的应当是最初负责的部门或岗位的工作人员。例如,车间设备出现故障后,车间主任发现了问题源,向设备部申请备件;设备部称没有备件,提交给采购部;采购部称该备件不在计划之内,需要请领导批示;领导回应将在例会上批示。如此下来,责任一再转移,时间一拖再拖,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从表面上看来,似乎谁都没有责任,但真正应当承担责任的是车间主任,因为作为问题的提出者,他应当在流程的任何环节都要跟进,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问题票的使用。

管理者要学会使用问题票。每一个问题都要有相应的问题票,其内容包括问题的5W1H——这是谁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发生的程度如何,等等。问题票要随着流程逐级流转,使生产现场的任何问题都处于有效掌控之中,得到及时的解决。 PDCA的例会管理。

管理者在工作结束后要及时组织例会,通过PDCA管理,整理企业在上一阶段出现的所有问题源,检查问题的解决程度、解决效果,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要分析相应的原因,问题源是什么,由谁最终负责,要一追到底,不遗留任何问题,才能建立完整的解决现场问题的机制。

第6篇:解决代沟问题的方法

家长会教案

跨越代沟有方法

教学目标:家长要消除和孩子的代沟,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并指导孩子的业余生活 知识目标:家长要明白消除代沟的方法

能力目标:家长能够理解并尊重孩子,并指导孩子的业余生活 情感目标:与时俱进地爱孩子 教学重点:如何消除代沟

教学难点:家长如何消除代沟,理解并尊重孩子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不少高中生不愿意跟家长沟通,或者觉得家长不理解他们,家长也觉得突然之间孩子不跟自己说心里话了,孩子变得不好管了,这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了代沟。 二 解决代沟问题的方法

(1)承认代沟:面对代沟,不要回避,要迎刃而上。生活中的代沟,其实可以不必计较,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而思想上的代沟,需要在沟通中进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个性的共振。两代之间不能伤感情,不然,不但无法沟通,而且会加深隔阂。

(2)及时沟通:交谈是最好、最直接的沟通方式,父母应主动创设谈话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多与子女“以心换心”。这种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父母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长式的态度,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否则会使彼此间的距离感增强。

(3)宽松要求:适当降低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要求过高,会形成孩子心理上的重压,致使孩子把家庭看成“集中营”。家长应争取给孩子创造宽松和睦的环境,不能按自己的好恶和标准来评价与要求孩子。

(4)相互尊重:不要给孩子过分的爱,而要给孩子一片“情感自留地”。青春期的少年渴望独立,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批判、评价能力,因而不愿事事听命于大人,而喜欢批评、反抗权威与传统。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尊重,承认其独立意向和人格尊严。过多的保护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心理也会日趋严重。

(5)学会接纳:对待子女我们应学会在接纳、容忍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学会接纳对方的态度和意见。这种接纳不是被动的,而是在真正弄清对方的意见和态度是否合理之后,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见解而接纳对方。或者,将双方的意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更是一件快事。

(6)由于涉世不深,青少年看待事物经常抱理想主义的态度,遇挫折易于沮丧,也易受他人影响,考虑问题片面甚至凭冲动办事,理性不足、是非界限不清。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由“权威式”、“保姆式”的关系变成“朋友式”的关系。 (7)求同存异:如果两代人之间的某些差异极难协调,那么父母就该求大同、存小异,理解、尊重子女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绝不可将自己偏爱的某种模式强加给对方。

(8)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间万变。青少年没有旧观念、旧模式,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必然会走在父母的前面。父母应主动学习、

与时俱进,力求与子女建立共同语言。

总之,子女们与父母之间的这条所谓“代沟”由来已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一时间完全填平,要想做到两全其美,也真是不简单的。 那么,我们想也只有沟通能填平这条由来已久的河沟了。沟通能使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化解,使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误解消除,沟通加强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相互了解,增强了相互之间的感情。曾经有人说过:“沟通可化腐朽为神者,变天堑为坦途。”这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 要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㈠必要性

对于广大的家长们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从来部不会发生变化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他们再也不是过去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了,因此,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必须要与时俱进,要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能只需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让他们快乐地玩耍就好了。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或者是责骂,年龄小的孩子也不会在意。但是当孩子长大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原来那个听话的乖乖女现在变成了一个说她一句顶三句的叛逆女;原先只要给孩子买一些玩具孩子就会很高兴了,但是现在必须同时关照到孩子的情绪;原先大大咧咧的孩子现在只要稍微批评他一下就变得敏感多疑、闷闷不乐……每每这些时候,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很困惑:孩子怎么会这样?父母还是这样的父母,孩子还是这样的孩子,为什么我们的关系就发生变化了呢?

这是因为孩子长大了,而如果父母还是坚持老一套的教育方式的话,就会再也摸不透孩子的心,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觉得迷雾重重。这时,父母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可以虚心征求一下孩子的惠见。如果教育方式确实存在问题,已经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了,父母就要试着改变教育方式了。 ㈡ 方法

首先,我们不要失望和紧张生气,要为孩子感到高兴。试想,我们要求孩子大小事都俯首帖耳,培养一个唯唯诺诺的人,没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这样的孩子怎么将来怎么能勇敢地面对大风大浪,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呢?

其次,改变自己,把命令换成商量,用引导而不是用鞭子。引导孩子是在前面为孩子辨别是非,提醒孩子注意脚下的挫折,孩子是快乐的。鞭子是抽打着孩子朝着那个方向走,孩子也在走,内心是郁闷的。不停的吵孩子,就是教育的鞭子。这样的后果孩子的心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父母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他离我们越来越远,他一定会里危险和偏激越来越近。有多少父母养孩子,到最后和孩子无法沟通,伤心绝望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对我们的警示教育。

再次,学会等待,当小树成长的时候,让自己有耐心等待花开的声音。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对世间万物有了自己稚嫩的看法。这些看法和思想就像一颗颗小树苗一样种在他的心田里,当然有的小树是歪斜的,有的是杂草丛生。我们作为孩子成长的护理员,要时时处处去关爱着孩子的心灵,发现杂草,呵护小树的同时,及时清理。最重要的是耐心。拔完一遍,隔一段时间又长出来了,孩子的坏毛病一段时间提醒没有了,隔一段时间又起来了,就像杂草一样生命力旺盛。如果我们失去耐心,总想一下子清除完,并不现实;放弃,失去了做父母爱的本意。所以,就要我们耐心,再耐心。

第四,给孩子足够的尊重,把孩子当成朋友。告诉自己,不再把孩子看做自己的一部分,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亲密的好朋友。尊重他的想法和人格,尊重他的选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一样提供我们富有智慧的建议。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心平气和的用道理服人,而不是用武力去征服孩子的心。

最后,让自己以身作则。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学得最快,说的再多就不如让孩子跟着学,用心去体会。正如孝行,自己对父母物质上不赡养,精神上不和顺,而要求孩子将来对自己孝敬有加,这是不现实的。譬如读书学习,父母天天看电视打牌,让孩子整天趴在桌子上学习,孩子怎么会感觉到幸福呢?我常常在想,和孩子一起成长,其实就是在提升自己的生命。所以,常常反省自己,常常不断的学习。一起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五 小结

提高学习成绩要和培养孩子的能力相结合,大人看重的往往是成绩,但成绩的高低与孩子的学习能力有关,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兴趣,逐渐锻炼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因为能力提高了,成绩自然就体现了. 我们不要一下子就让小孩子出成绩,也不要把目光总盯在成绩上,这并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尽管这是每个做父母的希望,但欲速则不达,拨苗助长的教训要吸取.

第7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一章 问题是什么

1.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2.从根源上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3.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4.没有问题”往往是最大的问题 5.问题面前,不要逃避,而要勇敢面对 6.勿要在问题中迷失自己

第二章 心理制胜,让问题到己为止 1.小问题引爆大危机

2.问题战争中,“你”和“问题”只能存活一个 3.面对问题,先别说难

4.不害怕问题,它才会乖乖地为你让路 5.越想放弃,越要坚持 6.现在不做等于永远不做 7.多走几步路,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章 别让借口助长问题的气焰 1.别因“借口”成为问题的“俘虏” 2.不要让“我不行”成为逃避问题的借口 3.勿用“我已经尽力了”助长问题的威风 4.别总把“不可能”挂在嘴边

5.一流的员工找方法,末流的员工找借口 6.主动找方法才能使你脱颖而出 7.公司是老板的,舞台却是自己的 8.认真负责,做问题的“终结者”

第四章 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1.1000个问题必有1001种解决的方法 2.外在条件有限,内在智慧无穷

3.面对问题要“全力以赴”,而不要“尽力而为” 4.问题高一尺,方法就高一丈

5.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 6.面对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7.成功人士必定是方法高手 8.避免成为公司里的“问题员工” 第五章 好方法来自好态度 1.坚忍不拔,一定能成功 2.工作当中无小事

3.平凡的岗位,不平庸的态度 4.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 5.专注,挖掘自身的能量 6.勇于承担责任

第六章 打开智慧大门,带着思想工作 1.换一种观念,海阔天空 2.带着头脑去工作,在疑问中找方法 3.全天思考,做足功夫在工作外 4.只要能想到,就一定能做到 5.开发最大的智慧潜能 6.赢在创意,创意无极限 7.成功=敢想+巧做

第七章 换一种思维,让问题迎刃而解 1.平面思维——换个地方打井 2.立体思维——将一棵树栽在山顶上 3.加减思维——加减都可解决问题 4.逻辑思维——一叶落而知秋 5.逆向思维——倒过来看问题 6.侧向思维——跳出原来的圈子 7.迂回思维——此路不通绕着走 8.发散思维——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 9.换位思维——从问题身上找答案 10.共赢思维——大家赢才是真的赢 第八章 抓住问题关键,选择正确的方法 1.问题会变化,方法不可一成不变 2.同样的问题,不同样的答案

3.摆在面前的有两条道路,选择第三条也许更智慧 4.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5.最简单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案 6.问题面前,学会举一反三 7.借助他人的智慧登上事业的顶峰 第九章 问题等于机会,成功源于方法 1.问题等于机会,没有问题就没有机会 2.推掉问题就是将机会拒之门外 3.抓住问题的根源,化危机为转机 4.每天淘汰自己,不安于现状

5.帮同事就是帮自己,尽量拓展自己的人脉 6.挖掘客户的问题,获得销售的机会 7.主动替老板想办法 8.超越老板对你的期望 9.为公司就是为自己 1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附 录

1.测测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还是低 2.测测你在问题中属于哪一类型的人

第8篇:泛碱问题的解决方法

饰面砂浆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饰面材料,颜色变化范围广,造型丰富。它是由无机胶凝材料、填料、添加剂和骨料所组成的用于建筑墙体表面及顶棚装饰的材料。与现有涂料饰面和瓷砖饰面相比,其材料性能与外保温体系中的抹面砂浆相似,其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热力学性能与抹面砂浆相近。与涂料等有机材料制备的饰面层相比,饰面砂浆与外保温系统具有更好的匹配性和相容性。与瓷砖饰面相比,饰面砂浆层厚度仅为1~3mm,质量轻,作为高层建筑饰面层时,不会因负风压等问题出现掉砖现象。不过,饰面砂浆在推广应用中也存在易泛碱、易出现色差、接茬和自清洁能力差等一些问题。

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研制的饰面砂浆针对不同体系采用不同的原料。高铝水泥-普硅水泥-硬石膏体系的原料有高铝水泥(白色水泥)、32.5 白色硅酸盐水泥、硬石膏、酒石酸、碳酸锂、EVA 胶粉、MC1.5 万纤维素醚、淀粉醚、Seal80 憎水剂、石英砂。普硅水泥体系的原料有32.5MPa 白色硅酸盐水泥、F7000 胶粉、MC1.5 万纤维素醚、淀粉醚、Seal80憎水剂、ERA100 抑制泛碱剂、石英砂。硫铝酸盐水泥体系的原料有42.5MPa 铝酸盐水泥、石英砂、EVA 胶粉、MC1.5 万纤维素醚、淀粉醚、Seal80 憎水剂。

饰面砂浆的抗泛碱性能测试基层为混凝土板,饰面砂浆的泛碱来自外保温基层的盐碱组份和饰面砂浆自身产生的盐碱两方面。因此在外保温抹面砂浆上涂刷一层封闭底漆先封闭来自基层的碱,然后在封闭底漆上涂抹饰面砂浆。水泥基产品的初次泛碱是由于C3S、C2S 在水化过程中形成大量的Ca(OH)2,它作为一种水溶性物质,在砂浆干燥过程中会随着水分蒸发析至砂浆表面,造成第一次“泛白”。一种简单有效的初次泛碱测试方法是在样品成型完毕后,将其置于初期干燥抗开裂仪中,风速为3m/s,温度控制在5℃左右。当砂浆干燥完毕后,砂浆因养护用水或雨水的浸入,使材料中可溶性成分再溶解,砂浆干燥后形成的再次“泛白”为二次泛碱。在样本成型完毕后,将样板置于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7 天,然后采用JC/T1024-2007 标准中的抗泛碱测试方法进行实验。其它性能检测方法同JC/T1024-2007 标准中检测方法。

根据试验数据显示,采用高铝水泥-普硅水泥-硬石膏的复合体系制备的产品抗初次泛碱和二次泛碱性能都非常好,砂浆表面无可见泛碱。该复合体系与普硅水泥体系的区别在于改变了水化产物成分,能通过三者组分调节控制Ca(OH)2 的生成(在三者比例控制得当时,水化产物主要为AFt 和A-H),如果体系中三者比例控制不当,在泛碱性能变差的同时还会出现假凝、瞬凝、强度低等一系列现象。该复合体系的技术路线主要是通过调节胶凝体系改变了水化产物,从而减少了可溶性盐的存在,因此对胶粉、憎水剂等外加剂的要求变低,节约了成本。

普硅水泥制备的饰面砂浆产品抗初次泛碱性能佳,二次泛碱严重。在采用普硅水泥进行饰面砂浆的制备过程中,通过引入树脂基泛碱抑制剂ERA100 抑制产品的初次泛碱,通过引入苯乙烯-丙烯酸脂共聚胶粉F7000 及硅烷基憎水剂 Seal80 抑制二次泛碱两条技术路线来控制产品泛碱。从实际检测结果可以看到,在饰面砂浆中加入ERA100 可以取得良好的抗初次泛碱性能,但通过耐水性良好的胶粉和性能优异的憎水剂互配使用去抵挡住普硅水泥水化过程中形成的Ca(OH)2析出是不够的。

硫铝酸盐水泥制备的饰面砂浆在不加入特殊外加剂时无论初次泛碱还是二次泛碱都存在轻微_“泛白”现象。采用硫铝酸盐水泥制备饰面砂浆的初衷是为了从水化产物上减少可溶性盐的存在,在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的水化产物中虽然存在Ca(OH)2 类可溶性盐,但国内硫铝酸盐水泥中除硫铝酸盐水泥熟料和石膏外,还有一部分石灰石等其它物质,因此也会有可溶盐的析出。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上述三种胶凝材料体系制备的饰面砂浆都能满足JC/T1024-2007标准中除抗泛碱性能外的其它指标,因此制备饰面砂浆的关键在于抗泛碱性能,选择用高铝水泥-普硅水泥-硬石膏的复合体系进行饰面砂浆的制备是发展方向。

饰面砂浆除了容易出现泛碱外,还容易出现色差和接茬等现象。对引起色差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粉料颜色控制、浆料拌制过程控制和施工控制。目前国内在彩色砂浆产品的出厂检验上多以干粉料颜色为主,但粉料颜色相近并不能完全保证粉料在加水拌和干燥后的颜色一致,因此建议在彩色砂浆产品的出厂控制上应该以粉料水化干燥后的颜色作为控制点,并且在浆料拌制过程中严格控制用水量,应该保证拌和水、搅拌工具的洁净度。在控制粉料颜色的同时,应该将作业区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域划分,尽量选择在落水管、分割缝等地方作为不同作业区划分界线,这样可以避免接茬的出现。为了便于工地对浆料拌制过程的控制,饰面砂浆在包装时应该将每袋粉料重量控制在合适范围内,便于工地做到“一袋粉、一桶水、一桶浆料”。另外,在进行饰面砂浆施工时,涂抹工具应该尽量选择木抹子或者塑料抹子,大面积作业时应该尽量选择用吊篮施工,避免使用脚手架施工。

第9篇:市场抽检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于市场药品抽样检验的有关规定及注意事项

一、监督抽查检验分为:专项监督抽查检验和日常监督抽查检验。

1、国家专项监督抽查检验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药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工作,主要包括:

(一)全国范围内的药品同品种质量考核;

(二)临床不良反应严重的药品的质量考核;

(三)国家药品质量公告中公布的不合格药品;

(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为需要抽查检验的药品。

2、省级日常监督抽查检验是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本辖区内组织的药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工作,主要包括:辖区内生产(配制)的药品;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需要监督抽查检验的药品。

二、药品抽样过程注意事项:

1、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开展药品抽样工作时,应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派出两名以上药品质量监督、检验人员完成。药品抽样应当在被抽样单位存放药品的现场进行,被抽样单位应当派专人协助抽样。抽样地点由抽样人员根据被抽样单位的特点确定,一般为药品生产企业的成品仓库和药用原、辅料仓库,药品经营企业的仓库和药品零售企业的营业场所,药品医疗机构的药房和药库,以及其他认为需要抽样的场所。

2、抽样时抽样人员应当认真检查药品贮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药品包装是否 按照规定印有或者贴有标签并附有说明书,字样是否清晰。

3、 抽样结束后,抽样人员应当用“药品封签”)将所抽样品签封,据实填写“药品抽样记录及凭证” “药品封签”和“抽样记录及凭证”应当由抽样人员和被抽样单位有关人员签字,并加盖抽样单位和被抽样单位公章;被抽样对象为个人的,由该个人签字、盖章。

4、抽样人员完成抽样任务后,应当及时将所抽取的样品移交给承担检验任务 的药品检验机构;药品检验机构应当在核对被抽取的样品与“药品抽样记录及凭证”所记录的内容相符、“药品封签”完整等情况下予以签收。

5、药品检验机构收到样品后,应当按照法定质量标准检验,25日内完成检 验;检验周期超过25日的,应在规定周期内完成,并出具药品检验报告书。 凡抽查检验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不合格药品,

6、外省药品抽检不合格者,应当在发出不合格药品检验报告书的同时抄送该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检验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收到不合格药品检验报告书后,应当在3日内转告该企业。

7、当事人对药品检验机构出具的不合格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药 品检验结果之日起7日内提出复验申请;逾期申请复验的,药品检验机构不再受理。

8、国家局规定的不宜复验的项目,如重量(或装量)差异、无菌、热源(细菌内毒素)。

三、关于药品质量公告:

药品质量公告分为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国家药品质量公告每年至少4期,每季度至少1期。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质量公告每年至少2

期,每半年至少1期。因为公告具有“广而告之”的作用,企业或其产品一旦被列入公告“黑名单”,会受到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宁可接受药监部门的罚款也不能被公告。

1、公告形成的过程:

国家的评价性抽样:由国家下达计划,在各个省市进行抽检,并统一由指定的药检所进行检验。发现不合格,上国家的质量公告。

各个省级的质量公告:首先,药监部门或者药检机构按照药品抽验计划进行抽样,并由药检机构对检品进行检验,检验样品一般先送到业办室,由业办室对样品进行分样。一般分为中药室、化学室、抗生素室、生化室、微生物检验室等。样品由室主任进行分,由具体人员进行操作。检验报告书一般由检验人、复核人、室主任和主管业务的所长签字后发出。对检验不合格的药品,药品检验机构要将报告书送交检验机构所在地药监部门。 药监部门依据不合格药品检验报告书,对被抽样单位进行调查、核实,掌握各种情况,了解。同时抄送药品生产所在地的省级药监部门,对该生产企业是否生产过该药品进行核实。 最后,药检机构所在地药监部门根据各方面核实情况和立案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发布药品。

2、避免公告事件的发生:现在不少地方的药品质量公告与招标采购挂钩,一旦进入公告黑名单的,一律被取消招标采购的资质。

(1)是要搞好和当地商业公司以及当地药监局和药检所的关系,及时进行沟通。有许多抽样是可以避免的。通过商业公司建立一个比较牢固的长期关系。

(2)如果不能避免,发生抽样后要及时和药品检验所取得联系,一般是通过物流公司,由物流公司进行咨询,或由物流公司牵线进行联系。及时跟踪样品的检验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争取在药检所内进行复检。

(3)已经出具了不合格报告书的,要及时和物流公司取得联系,一是是否可以对出入库数量是否可以进行调整。二是在第一时间通过商业公司和药监局取得联系。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少处罚的金额。药品管理法规定: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二是避免进行质量公告。

(4)查找问题的原因;当然生产企业责任是主要责任。另外,还需要注意:a、有的生产企业为了搞垮对方,就注册一家经营企业,卖对手的产品,他们故意把对手的产品放到不符合贮存标准的地方,比如让阳光暴晒。一旦这些产品抽验不合格,对其竞争对手就是沉重的打击。b、药监局为完成处罚任务,和地方的商业公司一起,查找容易出现问题的品种,或者故意制造不合格项目,如可见异物和性状等。

(5)目前,对于市场上出现的任意发布质量公告的问题,企业的意见很大。有的省已经建立了不合格药品的安全风险评估,把不合格药品项目分为三项:一是对药品安全性有严重影响的项目,如不良反映比较大,无菌检查严重超标等;二是影响疗效项目,如药物含量严重不足等问题;三是一般项目,指水分、颗粒剂的粒度、装量、性状等对药品安全影响较小的项目。采用了区别对待。

上一篇:基坑支护安全技术措施下一篇:七年级语文理解性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