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第1章绪论

2022-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流行病学第1章绪论

第1章 绪论

固 废——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问题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就已经存在。公元前3000-1000年,古希腊米诺斯文明时期,克里特岛的首府诺萨斯即有垃圾覆土埋入大坑的处理方式。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利用粪便、垃圾堆肥的处置方法。

早期人口少、资源消耗低、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大于废物的污染负荷,固废的污染问题尚未凸现。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固体废物的污染问题愈加严重。199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危险废物、酸雨、气候变暖和臭氧层保护并列为全球性环境问题。2003年“非典”使医疗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性更加突现出来。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量约8亿吨,城市生活垃圾约1.5亿吨。固废的处理处置工作繁重而艰巨,但又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大市场。进行固废的处理处置将来会大有可为。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定义和来源

一、固体废物(Solid Waste)的定义

1 定义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生产建设泛指国民经济建设大范围中的生产建设活动,包括基本建设、工农业,以及矿山、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各种工矿企业的生产建设活动;日常生活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动,以及为保障居家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及设施,如商业、医疗、园林等;其它活动包括国家各级事业及管理机关、各级学校、各种研究机构等非生产性单位的日常活动。

学术界:固体废物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相当于占有者来说一般不具有原有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赋存的物质。

资源学家:固体废物是时空上错位的资源。

除固态、半固态废弃物外,不能排入水体和液态废物和不能排入大气的置于容器的气态废物,因其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在我国被归入固体废物进行管理。

2 特征

⑴ ⑵ ⑶ ⑷ 兼有废物和资源的双重性;

富集多种污染成分的终态,污染环境的源头; 所含有害物呆滞性大,扩散性小;

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

二、固体废物的来源和分类

1 来源

固体废物来源于工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进入市场后在流通过程或使用消费过程。

2 分类

发达国家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矿业、农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四类。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三类;农、林、牧业和水产业废物多产生于城郊以外,一般就地加以综合利用,或作沤肥,或作燃料处理,但近年该类问题已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如秸秆焚烧问题。

⑴ 城市生活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城市生活垃圾又成为城市固体废物,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Household Waste)、商业垃圾(Commercial Waste)和建筑垃圾(Construction Waste)。我国共有661座城市,城市人口5.4亿人。

主要成分:厨余废物、废纸、废塑料、废织物、废金属、废玻璃陶瓷碎片、砖瓦渣土、粪便、废家具、废旧电器、庭院废物等。

来源:城市居民家庭、城市商业、餐饮业、旅馆业、旅游业、服务业、市政环卫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业、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单位以及污水处理厂等。

特点: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

影响因素:居民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季节、气候、气化率等。

固 废——第一章 绪论

1500010000500001980199020002010

图 1979-2002年全国垃圾清运量统计(万吨/年)

100100 其 它塑料塑 料

玻 璃其 它

破布金 属 玻 璃 破布纸 类 金属易 腐50 纸 类50 垃 圾易 腐 垃 圾

灰 渣 灰 渣

19601980197019801950195019651935英国(左)和丹麦(右)城市垃圾组分变化趋势图

⑵ 一般工业废物(Industrial Solid Waste)

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又成为工业废物和工业垃圾。 200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7亿吨,其中尾矿和煤矸石产量最大,占总量的50%。全国仅煤矸石山就有1200多座,正在自燃的有110座,产生严重的SO2污染。

⑶ 危险废物(Hazardous Waste)

危险废物是指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被国家危险废物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认定的具有毒害性、易燃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传染性和放射性的废物。

2002年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00.16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约65万吨,平均日产生量为1780吨,另外,社会生活中也产生了大量废弃的含有镉、汞、铅、镍等的废电池和日光灯管、废药品、化学试剂、像纸及底片等危险废物。

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可分为医院临床废物(HW01)、医药废物(HW02)等47类,包括气体(置于容器中)、液体(废酸、碱、油等)和固体。

巴塞尔公约规定的危险废物也分为47类,包括45组应加控制类和2组须加特别考虑类。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

一、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

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包括化学型污染和病原体型污染两类。

二、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1 重大危险废物污染事件

⑴ 日本骨痛病

1931年,日本富山县通川流域,怪病,劳动过后腰、手、脚等关节疼痛,延续一段时间后,全身各部位都神经痛、骨痛尤烈,进而骨骼软化萎缩,导致身高缩短,骨骼变形、易折,轻微活动,

重量百分比 (%)重量百分比 (%)固 废——第一章 绪论

甚至咳嗽都可能导致骨折,称为“骨痛病”。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研究,1959年提出了病因是镉中毒的说法。原因在于神冈矿业排放的废物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镉所致,1971-1976年土壤调查表明土壤中镉含量最高达4.85mg/kg,平均为1.12mg/kg,而土壤背景值为0.34 mg/kg。当地糙米中镉最高浓度为4.29 mg/kg,平均为0.99 mg/kg。截至1991年3月,患病人数129人,死亡116人。1992年净化后土壤中镉浓度为0.14 mg/kg,糙米中镉浓度为0.11 mg/kg。1973-1989年赔偿金额为438亿日元,若早期防治则只需96亿日元。

1970年日本国会一次通过了6个环境新法规,修改了8个与环境有关的法规,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公害国会”。

⑵ 美国罗芙运河事件

1943-1953年,在美国纽约州尼加拉市的一段废弃运河上,两家化学公司填埋处置了大约21000t、80余种化学废物。从1976年开始,当地居民的地下室发现了有害物质的浸出,同时还发现当地居民有癌症、呼吸道疾病、流产等多发现象。当地政府对约900户居民采取紧急避难措施,并对处置场地实施了污染修复工程,前后共花费了1.4亿美元。

以此为契机,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面环境影响、赔偿及责任法”,1984年颁布了“危险及固体废物修正案”,在修正案中,要求危险废物不能直接进行陆地处置,并要求新建安全填埋场必须采取双复合防渗措施。

⑶ 意大利SEVESO事件

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北部小城SEVESO一家生产2,4,6-三氯苯酚(TCP)的工厂发生了爆炸事故。该化工厂共生产了2.0kg的二噁英,造成了周围1810公顷土地的污染,在现场清理过程中,3收集了20万m的污染严重的土壤和41罐反应残渣,清理这些污染土壤和反应残渣,约耗资2亿美元。一年后,废物被转移到法国,1985年又被转移到瑞士的巴塞尔,并以250万美元的价格进行了焚烧处理。

该事故引起了关于一场二噁英问题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的国际争论,导致1989年诞生了“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并于1992年5月5日正式生效,1995年9月缔约国达92个。

⑷ 深圳市危险品仓库爆炸事件

1993年8月5日,深圳市清水河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1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仓库区十余座库房受损,经济损失惨重。为消除爆炸产生的2万吨危险废物,深圳市投资4000多万、历时一年半修建了爆炸废物的安全处置场,对所有超标废物都进行了稳定化处理,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双衬层、双排水系统的安全填埋场。

2 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⑴ 侵占土地

平均每万吨固废占地为670m2。美国15000个垃圾填埋场,面积相当于19个新加坡;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总堆存量达100亿t,占地面积3.4亿m2。

⑵ 污染土壤

垃圾还田的病菌污染、重金属污染;内蒙古某尾矿堆积量1500万吨,下游一个乡的大片土地被污染,居民被迫搬迁。1992年,我国工业废渣污染农田达900000公顷?。

⑶ 污染水体

1983年,贵阳哈马井和望城坡垃圾填埋场所在地区同时发生,渗滤液污染饮用水源导致大肠杆菌超标770倍,含菌量超标2600倍,很多居民患有痢疾。

⑷ 污染大气

填埋场的气味,垃圾焚烧厂的废气(二恶英),煤矸石的自燃,堆场的扬尘。 ⑸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能源的浪费

低品位矿渣、煤矸石的资源浪费,贮存费用高,平均每吨耗资10元以上。 ⑹ 危害人体健康

成都长安垃圾填埋场,多年无身体合格人员参军。

三、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对策

1 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原则

20世纪70年代以来,部分发达国家提出了“资源循环”的口号,开始从固体废物中回收资源和能源,“3C”原则,即清洁生产(Clean)、综合利用(Cycle)和妥善处置(Control)。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原则。

固 废——第一章 绪论

减量化: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积。一方面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另一方面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利用。

资源化: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无害化: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环境的目的。技术上问题不大,关键是经济问题。

2 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对策

⑴ 从污染源头开始 改革或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少排废物。

⑵ 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第一种产品的废物作为第二种产品的原料

⑶ 强化对危险废物污染的控制实行从产生到最终无害化处置全过程的严格管理,即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⑷ 把固体废物纳入资源管理范围制定固体废物资源化方针和鼓励利用固体废物的政策。垃圾发电优惠

⑸ 制定固体废物的管理法规

⑹ 提高全民认识,做好科学研究和教育

第三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一、固体废物的处理

固体废物的处理(Treatment of Solid Waste)通常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过程。

物理处理(Physical Transformation):压实技术(Compaction)、破碎技术(Comminution)、分选技术(Selection)、固化技术(Solidification)

化学处理(Chemical 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技术(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堆肥(Compost)、厌氧发酵(Anaerobic Digestion)、焚烧(Incineration)、热解(Pyrolysis)

二、固体废物的处置

固体废物处置(Disposal of Solid Waste)是指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设施以保证有害物质现在和将来不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危害。

海洋处置(Ocean Disposal) 陆地处置(Land Disposal):卫生填埋(Sanitary Landfill)、安全填埋(Safety Landfill)

三、回收利用(Cycle)

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

宪法、环境保护法

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二、条例

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巴塞尔公约、危险废物管理条例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三、标准

1 污染控制标准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

2 分类标准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3 监测标准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

4 建设标准

固 废——第一章 绪论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

固体废物的管理是指从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和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过程的管理原则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原则。

一、固体废物的管理程序

固体废物管理系统是由固体废物及其发生源、处理途径、处置场所和管理程序等构成的完整体系。包括以下管理程序:

1 固体废物产生的管理

该环节主要是控制固体废物的产生,包括两个途径,一是改革工艺,二是废物的回收及循环使用。

2 收集系统

将分散的废物收集起来,送至回收加工中心或转运站,以便进一步运至处理地点。

3 运输管理

将收集后的废物运输到处理、处置厂(场)的过程中所实行的污染控制过程。

4 贮存管理

贮存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处置前的贮存过程实行严格控制。

5 处理与处置管理

处理是指将回收贮存的固体废物在处理厂(场)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回收有用资源,转化和减容处理。

处置是指将经处理后的剩余废物在自然界中安排一个安全、对环境影响到最小限度的最终归宿,如填埋或排海处置。

二、固体废物管理的技术

1 固体废物最小量化管理技术

固体废物最小量化就是不产生固体废物,使需贮存、运输、处理、处置的量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是防止固体废物污染的最佳方法。其基本技术包括原料管理、生产工艺的革新、减容技术和再循环、回收利用技术等。

2 废物转移跟踪管理技术

废物转移跟踪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其拥有者之间的每一次转移,都必须由废物提供者填写转移报告单,分送运输者、接受者和主管部门,同时执行废物交验,信息反馈制度。明确废物产生者、收集者、运输者、处理处置者和主管当局在废物转移中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废物最终得到安全处置。

3 固体废物交换管理技术

一个企业的固体废物,可能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现代工业社会的废物交换,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固体废物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的系统工程,不少国家都建立了废物交换系统网络,如美国的废物交换中心已服务于全美5000多个企业,废物交换项目也扩大到100多种。废物交换可降低处理费用(为处理处置费用的1-2%),节省原料,保护环境。

4 废物管理信息系统

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建立,成为废物管理的重要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产废企业承运者、处理处置者信息资料,废物流资料(包括物流代码、废物类型、特性、产废工艺等),还可对废物转移进行跟踪管理。

第2篇:第一章流行病学绪论教案

第一章绪 论

(Introduction)

流行病学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它的思想萌发于2000多年前,但学科的形成不过百余年,但她在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WHO报告显示,20世纪全球公共卫生的十大成就体现在疫苗、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的饮食、机动车安全、传染病控制、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计划生育、控烟、母婴保健、饮水加氟十个领域,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流行病学有关。因此,流行病学不仅是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而且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它也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

【案例】

1854年秋季,伦敦宽街暴发霍乱,在以宽街与剑桥街连接点为中心,半径为250码的区域内,10天内死亡500多人。该地区属于St. James教区,靠近金广场。1853年统计全教区人口36 406人。在1848~1849年,该教区霍乱死亡率仅为15/万。本次St. James教区霍乱死亡率高达200/万,附近地区仅为9~33(/万)。惊人的死亡率促使当地居民纷纷逃往他处。在霍乱暴发后的6天内发病严重的街道有3/4以上的居民离去。

鉴于病例死亡具有聚集性的特点,提示其中有某种特殊情况存在。John Snow,英国医师,首先集中精力调查发生疫情的地点和死亡病例。John Snow首创了标点地图分析方法,把本次霍乱暴发调查中的死亡病例标点在地图上,同时标记宽街供水站及附近的其他供水站,见图1-1。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病例都发生在离宽街水井不远的地方,只有10例住在其他水井附近。这10例中的5例家属说经常饮用宽街供水站的井水,另有2例学生上学时喝过该供水站的水,1例其父母说“大概喝过”,还有2例死于暴发前。调查73例中,有61例经常喝宽街井水,6例饮水史不祥,6例在病前未饮用该井水。但这些人很可能有机会喝该供水站的水,如附近饭馆和咖啡店使用该供水站的水作饮料。

John Snow也注意收集反面证据,当时波兰街有一家工厂,周围霍乱死者极多,但该厂535名工人中仅有5例患霍乱死亡。经调查发现该厂用自来水,且有自备水井供全厂使用,从未使用宽街井水。与此相反,凡饮用宽街供水站井水的,如在宽街的制雷管工厂,有工人200名,本次则有18例患霍乱死亡。 进一步调查显示,除了少数病例无法证实与宽街供水站有关外,所有死亡病例都在得病前喝过该供水站的水,情况与最初调查的83例所得结果完全相符。因此,John Snow认为St.James教区的霍乱暴发与宽街供水站密切相关。

9月8日当局接受John Snow的建议,封闭该供水站。9月8日以后病例显著减少。9月8日12例,9日11例,10日5例,11日5例,12日仅1例,以后没有1天超过4例。

以后对宽街水井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可能是宽街附近40号住宅曾有霍乱病例,而住宅下水道较水井高9英尺多,距井仅2英尺,可能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井。宽街霍乱暴发与井水污染的调查证明了霍乱经水传播的假设,英国由此开展了清洁水源运动。

除了开展伦敦宽街霍乱暴发的调查,为了明确霍乱流行与水源污染的关联,John Snow进一步研究伦敦霍乱流行时各地区的死亡率与自来水源的关系,

图1-1 伦敦宽街霍乱暴发死亡病例的地区分布

【问题的提出】

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现象?John Snow是如何有效地开展疾病调查和疾病防制工作的? 针对伦敦霍乱流行,John Snow从描述疾病的分布入手,通过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规律,为疾病的流行因素的找寻提供线索。通过使用描述病例分布的标点地图法,对伦敦宽街的霍乱流行及不同供水区居民霍乱的死亡率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病例的时间分布进行描述。研究表明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宽街供水站周围,而其他供水站周围的病例较少。提示本次霍乱与宽街水井可能有关。进一步开展对水井的调查,最终提出“霍乱病例的排泄物污染水井,进而造成大伦敦区霍乱流行”的假设。在此假说基础上,积极采取现场干预措施,经封闭污染的供水站后,霍乱病例显著减少。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又进一步提示霍乱流行与水源污染的关联。

由此可见,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的正确应用对于查明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John Snow在伦敦霍乱流行的应对中,开展了两项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工作,创造性地使用了病例分布的标点地图法,对伦敦宽街的霍乱流行及不同供水区居民霍乱的死亡率进行了充分的对比分析。首次提出“霍乱患者的粪便含有能繁殖的病原体,霍乱在人群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的著名科学论断,并通过干预成功地控制了进一步的流行,成为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分析与控制的经典实例。在21世纪的今天,谁都知道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但在霍乱弧菌发现前30年,John Snow能够应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并实施伦敦霍乱流行的有效干预,则是最难能可贵的。

二、如何理解流行病学?

控制伦敦霍乱流行,John Snow正是遵循了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的现场调查研究思路。

流行病学的英文来源于希腊字epi(在……之中、之上)、demos(人群)和logos(研究),直译即为“研究人群中发生的事情的学问”。在医学范畴中自然首先指的就是人群的疾病问题。由于不同时期人们面临的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不同,流行病学的定义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且与时俱进。

在传染病肆虐的20世纪上半叶,英国Stallybrass(1931年)把流行病学定义为“流行病学是关于传染病的主要原因、传播蔓延以及预防的学科”。前苏联出版的《流行病学总论教程》(1936年)中定义“流行病学是关于流行的科学,它研究流行发生的原因、规律及扑灭的条件,并研究与流行作斗争的措施。”可以看出,此时期内流行病学是以防制传染病为其总任务的。

随着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20世纪中后叶的主要卫生问题。与之相呼应,流行病学的定义也随之发展,从传染病扩大为非传染性疾病。较知名的定义有:MacMahon(1970年)提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布及疾病频率决定因子的科学”;Lilienfeld(1980年)提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群体中疾病表现形式(表型)及影响这些表型的因素”;苏德隆(1964年)提出“流行病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疾病的分布、生态学及防制对策”。这些定义都比较强调流行病学方法学的性质。

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在预防控制疾病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如何促进健康的问题。因此,Last在1983年主编的《流行病学辞典》中将流行病学定义为:“流行病学研究在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应用这些研究以维持和促进健康的问题”。

我国在流行病学统编教材第三版(连志浩,1992)和第四版(李立明,1999)中给出的定义均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该定义与Last提出的定义一致,既适合目前我国的卫生实践又充分显示了学科的本质。《流行病学》第六版(李立明,2007)的定义为: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三、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1.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 流行病学是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扩大到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了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等一切疾病。

2.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其他疾病、伤害与健康)的现象。第二阶段为“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和原因。第三阶段为“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的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的策略与措施。依序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的任务,才算完整的流行病学工作。

3.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 不同的任务需要通过不同性质的工作来实现。当我们的任务是“揭示现象”时,开展的基本上是描述性工作,即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这个工作深度通常不能直接找出原因,更不能检验措施的效果,仅能提供深入探讨原因的基础,对现象作初步分析。深入一步的任务是要求“找出原因”,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的病因假说。最后的任务是以找到的原因为基础来“提供措施”,并进一步确证措施的有效性,这要用人群流行病学实验,即实验流行病学的工作来完成。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 从方法学看,科学的方法不外历史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几大类。但流行病学以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为其基本,其中尤以观察法最为重要。思维的逻辑推理是任何学科及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的,流行病学工作也不例外。

5.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 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和任务,要有自己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学科还必须到特定范围内去发挥其推动生产力的作用。流行病学的内容和任务前面已作了交代,而全部流行病学内涵则可概括成原理、方法和应用三部分。流行病学主要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门方法学,有别于理论科学。纯理论的内容在流行病学之中是比较少且不够成熟,因此我们认为以原理代替理论二字为宜。

四、流行病学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流行病学与其它医学学科比较,其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体现着如下一些特征。

1.群体观点,以分布为起点

从群体角度宏观观察人群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是流行病学区别于其它医学学科最显著的特点。群体和分布是流行病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依研究目的不同,群体可大可小。从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人口。在较多的情况下,群体常用于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群,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易感性和暴露史都常作为规定人群的特征变量。例如,某次聚餐的所有参加者,某卷烟工厂直接接触烟草操作的工人,某县0~5岁儿童,全中国恶性肿瘤患者等。

分布是指一种疾病或卫生事件在人群中“人”、“时”、“地”三方面的动态分布。正如临床医师要根据就诊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对一个个病例作出诊断并进行治疗,流行病学医师要根据人群的某种疾病或卫生事件的自然史、各种分布特点、变化趋势和调查结果对一个个特定的人群做出群体的诊断,从而确定群体存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或发生某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提出恰当的预防对策或公共卫生服务计划。

既然是群体诊断,就往往要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方法去做分析和表达结果,常涉及到分子、分母、率、危险性、显著性检验和可信限范围等概念,用以描述群体诊断的结果。近年来在这方面发展很快,引入了包括多元统计方法在内的各种概率统计方法。

2.重视现场研究和基础信息的准确性 明确流行病学研究的主战场在现场这一点至关重要。临床医师不去门诊、病房和手术室就会无所事事,流行病学医师不深入现场也会一事无成。现场是疾病和卫生事件实际发生的地方,是一切病因线索的来源。不深入现场或不认真调查研究,就不能获得充分、准确的信息,也很难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疾病控制对策和措施。反之,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则可以实际考察疾病群体分布的情况,在取得深刻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往往能启迪调查者的灵感,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所在。

3.对比观点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流行病学研究的经典例子中有许多都涉及到比较。正是对比了饮用足够量含氟饮水的人群龋齿发病率和低氟地区人群的龋齿发病率,才发现缺氟是龋齿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Snow关于著名的宽街水井区霍乱调查和伦敦霍乱流行的死亡调查及三种不同的自来水供水区的流行情况的调查,都充分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观点和对比法。从而使他有可能依据非常有说服力的结果数据,作出了霍乱经水传播的科学论断。 4.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特征 在描述某个地区或某个特定人群疾病发生或死亡的情况时,我们常常是用相对数,如率来反映,而不是用绝对数表示。率体现的是某个事件发生的平均水平,这有助于我们去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

5.社会医学的特征: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6.预防为主的观点 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以冠心病为例,流行病学的工作重点要放在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上,通过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酒精中毒、吸烟等,这样就可以在高危人群中及早加以干预,防患于未然。

五、流行病学的应用

(一)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流行病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疾病。预防是广义的,包括无病时预防使其不发生,发生后使其得到控制或减少直至消除,这就是近年来形成的疾病三级预防的指导思想。这一用途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预防上已显而易见。例如,通过接种麻疹疫苗来降低麻疹的发病,通过杀灭钉螺来消灭血吸虫病。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对目前危害人们最严重的肿瘤、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也都经过研究后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对肺癌,提倡以戒烟作为主要措施;对冠心病,采取控制高血压、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和积极的体育锻炼等综合措施来预防。

流行病学预防分为策略和措施两类。前者是防制方针,后者是具体防制手段。过去人们往往注重具体措施的提出与实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忽略了流行病学在制定与提出策略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例如,提出“加强疾病监测、及时发现病人、对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并同时对周围人群有计划地接种牛痘(所谓环状种痘)”的策略,代替了过去长期过分依赖普种牛痘的做法,在全球实现了天花的消灭。

值得一提的是,流行病学在健康促进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学术界已有健康流行病学的出现,现代流行病学已向健康状态研究领域扩展。

(二)疾病的监测

疾病的监测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很好的措施。监测地区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地区或是整个国家,可以是长期也可以是短期,疾病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可以是传染病也可以是非传染性疾病或其他(如伤残或健康状态),既监测发生的疾病又监测已执行的措施。实际上,它是考察流行病学工作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一项主动的工作,一旦疾病暴发,便于及时采取行动,如用在天花的消灭上。我国目前已有卫生部建立的全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和死因监测系统,他们都正在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这是为了彻底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而必须进行的工作。因为只有透彻地了解疾病发生、多发或流行的原因才能更好地防制乃至消灭某一疾病,也就是说流行病学必定要有发掘病因及疾病危险因素的工作。

有些疾病的病因是单一的,如传染病中的麻疹,利刃作用的割伤等。有些却不这样单纯,非传染性疾病就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实,对于很多传染病也是如此。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尽量逐个澄清这些危险因素。有时,真正的病因尚未完全被阐明,而诸多危险因素已被发掘出来,据此防制疾病仍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吸烟可致肺癌,但吸烟只是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病因可能是烟草中的某个成分;尽管如此,控制吸烟仍能有效地预防肺癌。因此,流行病学工作不拘泥于非找到病因不可,若找到一些关键的危险因素,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防病的问题。这是很实际的,是流行病学应用中的一大特点。

流行病学工作常常遇到“未明原因”(指一时原因不明,不意味着原因根本不能查明)疾病的调查。这些疾病是突然暴发或是短时期内多发的,而临床医务人员一时不能作出诊断。以流行病学观点,采取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方法,再配合临床检查和检验,由寻找危险因素入手,最终这类暴发大多都能找到原因。如1957年,某市暴发了预防注射后引起的接种者四肢瘫痪,后证明是由鼠脑制作的乙型脑炎疫苗所引起;1958年,新疆的“察布查尔病”证明是肉毒杆菌毒素引起的中毒;1959年,若干地区出现的“烧热病”由长期进食生棉籽油引起;1972年,上海大规模的皮炎流行由桑毛虫引起。有的暴发虽然原因未明,也能得到控制。如1980年,河南、湖北等省中学生中发生的“红斑性肢痛症”,其原因尚未查明,但已得到了控制;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克山病,经数十年的研究,并未最终阐明病因,但疾病已大幅度下降。

(四)疾病的自然史

该应用是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在个体中有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如亚临床期、症状早期、症状明显期、症状缓解期、恢复期。在传染病中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极期、恢复期。这是个体的疾病自然史。疾病在人群中也有其自然发生的规律,称为人群的疾病自然史。如研究正常人群中葡萄糖耐量试验,过一段时间后重复检验,根据其转归可判断糖尿病的亚临床状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糖尿病。又如,对慢性肝炎或迁延性肝炎病人进行定期随访,研究其转归状况和规律,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恢复健康。再如,儿童血压轨迹的研究,定期随访儿童血压至成人,考查血压有无轨迹现象以及血压的变化是否受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类似的工作还有许多。自然史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如通过自然史观察,我们了解到乙型肝炎有很大可能通过孕妇垂直传播给新生儿,故采用接种疫苗来实现早期预防。

(五)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这涉及到防治疾病效果的最终判断。如观察儿童接种某种疫苗后,是否阻止了相应疾病的发生,可用实验流行病学的方法比较接种儿童和对照儿童的发病情况。又如考察一种新药是否有疗效,除在医院临床实践中短期观察外,还需在大规模的社区人群中长期观察才能作定论,尤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更需要上市后的监测,此即药物流行病学。在社区中实行大规模干预,如饮水加氟以防龋齿,减少吸烟以降低肺癌等疾病,也需使用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去评价。类似的评价也用于卫生工作或卫生措施效果的评价,这属于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学。在评价人群有关疾病、健康诸问题时,个体测量是办法之一,实验室检验也是办法之一,但归根结蒂要看人群中的效果,看是否降低了人群发病率,是否提高了治愈率和增加了健康率等。只有人群中的结果才能最终说明人群中的问题。因而,只有流行病学才能承担此任务。

六、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从流行病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来看,流行病学方法的发展,是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流行病学内容日益丰富的主要原因。

流行病学研究从早期限于死亡数的登记统计和其他生命统计,尔后关于疾病率(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的统计,发展至目前的对多种类型疾病的分布与决定疾病分布因子的研究,以及病因的研究,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近

四、五十年来,流行病学设计和分析方法的技术迅速发展。数理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被更多地引入到流行病学研究中,统计软件(EPI、SPSS、SAS等)不断完善,电子计算机亦广泛地应用于贮存、传送及分析资料。这样不仅提高了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可以应用来源广泛的资料,使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不断深化。

流行病学方法的科学分类,可以使我们对不同类型的流行病学方法的含义、目的、功能、优点和弱点有较明确的认识,以利于我们在实践中正确而充分使用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发挥各类方法的长处,也有利于学习和应用。

目前,国内外虽然已公认流行病学是医学研究的一门方法学,但如何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科学分类的意见不尽一致,难于统一。这里从设计类型和工作性质对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以下分类(表1-1,表1-2)。

表1-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表1-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爆发调查: 传染病、非传染病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现况调查、动态观察

(一)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 指研究者不对被观察者的暴露情况加以任何限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概念上与实验性研究相对应。由于医德、研究经费和受试者是否合作等原因,实验性研究开展的较少,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为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判断致病因素是否存在,而且要决定分析致病因素对人群危害程度的大小,并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观察性研究的现场可以包括整个社会人群,而社会人群的构成、易感性、暴露情况千差万别,且致病因子的种类可能众多,分布不均,因此观察性研究的难度较大。 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三种方法。近年来,后两种研究方法学进展很快。

1.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指选择一段时间,对人群的患病情况或卫生事件的分布做现况调查的研究。通常可采用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或筛查的方式进行,对重要的问题或是为了特殊目的也可以开展普查。我国对1990年全国四种疫苗(麻疹、脊灰、百白破、卡介苗)的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标情况检查,即属于横断面调查。例如调查肺癌的三间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提出病因线索。

2.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 调查特点:选择一定数量的某病病例为病例组,另选择一定数量的未患本病的为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调查病例组与对照组中某些可疑因素暴露的频率和强度,分析这些可疑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的大小,从而对病因学线索进行验证。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从果到因的调查,是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

3.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是按观察对象可疑的暴露因素有无分成暴露或非暴露组,或者按照不同暴露程度分成若干组,对两组同时进行观察,经过一段观察期后,比较各组的某病(或死亡)的累积发生率或发病密度有无差别。分析这些可疑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没有关联及关联强度的大小,从而对病因学线索进行验证。队列研究是一种从因到果的调查,所得到的病因线索一般较病例对照研究可靠。

(二)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又称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对人群施加某种因素或干预措施,抑或消除某种因素,以观察对调查者发生疾病或者健康状态的影响。实验研究可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法。

1.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以病人为试验对象,目的为评价一种或者多种临床疗法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在临床试验中经常采用严格的随机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和盲法(单盲、双盲或三盲)原则,以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

2.现场试验(field trial) 以社会人群为研究对象,受试者一般为未患某病的人,最常用于生物制品(疫苗)预防效果的评价。与临床试验相同的是,现场试验也要遵循随机化分组和盲法的原则。

3.社区干预试验(community intervention trial) 是选择不同的社区,分别施以不同干预措施的试验。与现场试验不同的是,社区干预试验不针对个人,而针对受试社区的人群,不对受试社区的人随机化分组,只对受试社区分组。严格地说,这种试验是一种流行病学准实验(epidemiology quasi-experiment)。适用于饮水干预和环境干预等流行病学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theoritical epidemiology)研究 又称数学模型研究(mathematical model study),即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模拟疾病流行的过程,高度概括地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例如,人们可以应用Reed-Frost模型研究在均匀的封闭人群中,模拟某些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过程,然后分别增加预防接种以及隔离等以观察流行过程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疾病流行规律的理解,为制订具体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

七、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流行病学中的原理如下:

1.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其中包括疾病的流行现象。 2.疾病的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的感染过程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3.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疾病的生态学。 4.病因论,尤其是多因论。 5.病因推断的原则。

6.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其中包括:疾病的三级预防,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扩展的知识】

一、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变化

随着死因谱、病因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一)把研究内容从传染病扩展到包括非传染病在内的一切疾病中

我国慢性病占死因的比例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污染的加重,正在逐步攀升。1998年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139.28/10万)、脑血管病(137.72/10万)、心血管病(106.58/10万)、呼吸系统疾病(86.84/10万)和伤害(38.73/10万)占全死因82.5%。农村呼吸系统疾病(142.06/10万)、脑血管病(113.06/10万)、恶性肿瘤(105.57/10万)、血管病(80.07/10万)和伤害(7.46/10万)占全死因75.65%。城乡慢性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别占死因80%和75%。

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80年发生癌症117.2万,2000年发生213.6万。男性发病率这两个时期分别为126/10万和174/10万;女性为109/10万和120.5/10万。死因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1973~1975年与1990~1992年每10万人死亡率来看消化系癌症除肝癌、肠癌外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筛检有效的子宫颈癌城乡分别下降78%和64%,鼻咽癌分别下降38%和32%;肺癌和肝癌还在上升。上升的原因与吸烟人数在增加,粮食霉变,饮水污染,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等有关。消化系癌症下降可能与生活改善,病因得到控制,环境卫生改善,多吃谷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盐的摄取减少,良好的饮茶和生活习惯和癌前期早期治疗等有关。

心脑血管病每年新发病例500多万,死亡300多万,经济损失约1000万。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相似,主要是: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和坐业劳动等。我国估计35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1596,病人数为5000万(血压>140/90mmHg)。有效控制高血压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40%。由于长期高血脂摄入,肥胖率上升(BMI>28)。上海人平均盐的摄入每人每天12g。

糖尿病1979年患病率为0.67%,1995~1997年为3.21%,糖耐量低下患病率4.76%,由此估计我国有4000万病人,2025年估计可能达到1亿病人,处世界第

一、第二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中摄入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糖的机会大大增加;坐业劳动和少体育活动再加上吸烟酗酒等的作用可能是糖尿病的上升的因素。预防可结合各种体检或临床检验及早发现病人,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为主的措施。

(二)把健康作为研究对象

因而研究范围又从疾病扩展到健康。随着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人们不仅要求保持健康,更渴望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健康,因而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自然也就从疾病引伸到诸如异常生理状态、心理卫生、人类遗传、计划生育及意外死亡等并非疾病的方面。所谓遗传流行病学、生理代谢流行病学、意外伤害(它杀、车祸等)流行病学等等,便不一定是疾病的问题。又因为疾病的对立面是健康,疾病与健康又是一个相互衔接的过程,所以有的学者提出流行病学的任务不应只限于研究“疾病”的分布,而应从疾病再引伸到“健康”,并研究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其影响因素,此即所谓“健康流行病学”或“群体健康机理学”。当然,在这一发展动向中,首先应解决的是健康的客观指标,否则很难用确切的数据反映出人群的实际健康水平和分布,自然也就谈不上用流行病学来研究健康和促进健康了。

(三)从“流行”的概念引伸到“分布”的概念

从只研究流行,爆发到也研究少数病例。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任何一种疾病在人群中出现时,病例数目的多少是随时间而变动的。有时表现为病例数众多的“流行”(Epidemic),有时也表现为病例数稀少的“不流行”(non-epidemic),两者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研究疾病的流行机理,就有必要同时研究疾病不流行期间的发病水平、分布特点及有关因素,也就是研究疾病不流行的机理。因此有人主张不应再把流行病学规定为只研究疾病“流行”的学科,而认为“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决定)因素的学科”。因为“分布”一词已包括了“流行”和“不流行”两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当然,流行病学中所说的“分布”是指动态的分布,而非静态分布,也就是指各病的病例在“时间”、“空间”和“人间”三方面的分布动态。由于既研究涉及多数病例的流行,也研究病例数不多的不流行,所以对于少细菌例的研究,也就成了本学科的任务之一。

(四)传染病的控制仍是需要重视的一项长期任务

自1854年John Snow 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调查分析以来,随着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传染病防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的消灭亦指日可待,一些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个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尽管如此,传染病迄今仍是危害人类健康十分严重的疾病。近年来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15个国家白喉爆发;印度的苏拉特、孟买、加尔各答等大中城市爆发流行人间鼠疫;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结核病全球告急”,全世界总人口约1/3感染了结核杆菌,仅1995年因结核病死亡者即达300万人。同时还发现耐药结核杆菌,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多种耐药结核病爆发流行。

古老的传染病未能有效控制,新发现的传染病则不断出现。近20年来,世界上己发现30余种,其中包括艾滋病、军团病、莱姆病、各种病毒性出血热、隐孢子虫病、0139霍乱、大肠杆菌Ol57:H7出血性肠炎和疯牛病等。尤其今年发生的传染性非典性肺炎,其传染性之强、传播速度之快、死亡率之高、危害之大,引起世界震惊。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充分认识当前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针对传染病防治的新形势,WHO总干事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告诫:“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

二、新的分支学科不断涌现,研究领域越来越广

近20年来,由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日益增多,流行病学已渗入到临床、基础和预防医学的各个领域。本学科与有关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进而逐渐交融,产生了不少边缘学科,使流行病学的分支学科与日俱增,至今已不下三四十种,所谓血清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代谢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移民流行病学、职业流行病学、环境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行为流行病学学、理论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地理流行病学、评估流行病学、健康流行病学、卫生管理流行病学等分支皆应运而生。至于因病种而冠名者,如肿瘤流行病学、冠心病流行病学、高血压流行病学、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等等,更是不一而足。此外,因意外伤害和非正常死亡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还有所谓车祸流行病学、自杀流行病学等等,名目繁多。可见流行病学不仅在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由于研究对象越来越多,又进一步促使本学科不断衍生出若干新的分支。由于流行病学应用的范围日拓宽到整个医学范畴,因此本学科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有利于整个医学科学的全面发展。

三、流行病研究方法的发展

四、流行病学的未来

(一)从黑箱理论到工具箱应用

长期以来,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推断是以黑箱理论为基础的。对危险因素和疾病病因的推断、对干预措施的评价是通过危险因素分布对疾病发生频率及其变化的影响而获得的。至于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疾病发生的、疾病在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后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启动、发展直至演变为不同阶段的临床病变、干预措施如何引起疾病发生频率的下降等病因学作用机制,就如同黑箱一样,并不能通过观察性和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来阐明。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医学的飞速发展,对生物标志物的流行病学研究日趋深入,流行病学研究拥有了它自己设备齐全、种类繁多的工具箱。以实验室研究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等,运用现场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逐渐打开了病因学研究中的黑箱。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子流行病学是介于流行病学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的一座桥梁。分子流行病学通过对疾病从暴露至发病过程中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和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从暴露到疾病这一事件的连续性,并可用于鉴定较低剂量暴露和既往暴露,还能在无症状个体而不是临床病例中发现逐渐增强的危险因素作用,减少对疾病和暴露因素的错误分类,从而更准确地揭示了疾病的发生机制,并能回答诸如为什么相似暴露水平的人并不一定会发生同样的疾病等问题。

遗传病因模型也得到了流行病学的认同。遗传流行病学以有亲缘关系的人群为对象,通过对遗传性疾病分布特征的描述,采用家族聚集性分析、双生子分析、系诺分析、单基因和多因子遗传病分析手段,结合对疾病相关基因位点和基因多态性的测量,从机体对疾病易感性的角度来阐明遗传危险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并反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大小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

除了各种实验室技术的应用外,流行病学在因果推断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处理数量上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柔化了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界限。例如,可以通过策略性抽样来反映特定人群的疾病特征,尽管很可能会因此牺牲样本的代表性。此外,直觉思维、混沌理论以及不确定性也逐渐地溶人流行病学研究,预示着流行病学正朝着多样性方向大步迈进。

(二)从健康领域研究到宏观生态流行病学研究

在第一次“流行病学革命”中,流行病学家发现了19世纪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原因。这些发现带来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卫生改革。在“第二次流行病学革命”中,流行病学家和生物统计学同行们一起,共同发展了流行病学的设计和分析策略,建立了确定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使对慢性病多因素病因机制的研究成为可行,而慢性病是工业化社会的主要死亡原因。而且,临床医生在其循证医学实践中正在更广泛地使用流行病学方法。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在个体水平和社会水平上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状态的卫生行动提供了基础。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未来的重大疾病除了受到生物、理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还将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1990年,Loomis和Wing建议流行病学家去寻找一些新的理论,不再把疾病的病因因素看成是单个的特征,而应把其当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样不仅可以解释单个的观察现象,而且能为综合干预实施打下基础。当前,由于全球环境变化、人口及社会发展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简单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研究的要求,他们预测流行病学的研究模式将会发生转变,并面对严峻的挑战。而社会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许多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如从社会支持、工作需求,物质调控和报酬等多方面因素来预测疾病的发生。

1989年,Susser在《流行病学的今天:一个痛苦思索的世界》中指出,流行病学必须在人群的疾病现象与病毒、分子和基因研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还应将社会行为、政治结构和经济状况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有效地预防疾病。

现代流行病学已经拥有了它功能齐全的“工具箱”,它应该承担起从群体的角度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重任。

例如,如果仅仅从个体的角度(如吸烟)而不是从群体的角度(如烟草产量、广告、分布、及社会经济因素对烟草消费的影响)来研究公共卫生问题,那么研究的结果则只具有个体方面的意义,所提倡的公共卫生措施也仅仅是改变了问题而不是解决了问题。

同样,第三世界国家儿童高死亡率问题,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既可以认为是直接的生物学因素所致的死亡,或认为是儿童生活环境因素(如卫生服务、母亲的照顾等)间接造成,又可以认为是由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996年,Susser在“选择流行病学的未来”序列论述中将流行病学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以瘴气理论为代表的卫生统计时期;以细菌病因论占主导地位的传染病时期和以黑箱理论为代表的慢性病流行病学时期。他们指出,目前公共卫生已不再围绕一个中心理论进行研究了。流行病学的第四个发展时期,应是“生态流行病学”时期,其特征是分别从社会整体水平以及分子水平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在过去的50年中,尽管“黑箱理论”并没有帮助研究者们掌握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机制,但对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病因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面对流行病学研究的新纪元,黑箱理论已不能满足对新出现的疾病如HIV感染的研究需要,同时也不能满足对全球健康状况变迁的研究需要,因为“黑箱理论”无论是在微观上还是宏观上都已落伍。

新的疾病和健康状态,要求新的研究手段。在流行病学发展的第四纪元,生态流行病学必须用功能齐全的“工具箱”装备自己。Sussert以HIV研究为例强调了工具箱理论的重要性:为了解和控制全球HIV的流行状况,需要从不同的水平进行病因学研究。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上,需要通过精确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发现疾病传播的途径和时间,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断HIV传播。在分子和群体水平研究的中间界面上,个体的一些特定的社会行为助长了病毒经性行为及其他途径的传播。在人群水平上,HIV流行的动力学是由HIV感染的流行率及人群的易感性和行为特征决定的,如性行为方式、哺乳方式、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率以及营养因素如母体维生素A水平等。在社会整体水平上,在全球范围内,各种社会群体间的互相联络决定了HIV的流行过程。作为研究者,自然会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不能纵览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同时在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因果联系时,流行病学研究还受到简化原则的限制。然而,每个研究HIV的流行病学工作者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对研究信息的解释和评价必须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因为控制HIV流行最有效的途径正是在多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防治策略。

SARS的出现,并在局部地区的爆发与流行,几乎让公共卫生界一时反应迟钝,“束手无策”。随着对SARS控制的进展,流行病学家感到又一只“黑箱”出现在面前。SARS-Cov病毒从何而来?不同临床期的传染性如何?疾病的传染力如何?是否有隐性感染的发生?是否存在间接传播?除飞沫传播外,是否还有其他传播渠道?为何儿童的感染率低?SARS的发病趋势如何?SARS的流行向社会告诫,时代需要流行病学。而现场工作的流行病学家感到,我们的工具箱内的工具还不齐备。SARS控制与研究的进展,再次显示了需要流行病学在病毒、分子、基因、社会、政治、经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认识在人群中的现象。

由于流行病学主要是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不是通过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健康常常被认为是个体疾病状态中的一段插曲,而不是指人群的一种存在形式。为了使人群健康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有必要将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措施转化为政策和策略。预防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卫生运动、一本宣传手册或者一个电视广告,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这是预防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流行病学面临的重要挑战。

【后 记】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肠道传染病,可通过水源、食物、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常常表现为局部地区的疾病暴发和一定范围地区的疾病流行。由于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危害十分严重,因而和鼠疫、黄热病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在中国属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霍乱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19世纪初以来,曾先后发生7次世界大流行,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19世纪还没有发明抗生素和补液疗法的时代,当时医生们最习用的两大传统疗法,即放血术和清泻疗法,对霍乱的治疗不仅无济于事,反而能加速病人的死亡。对于这种新瘟疫,若仅以临床诊断和对症治疗作为处理方式,其防治疾病的效果不理想。此时,人们便采用应对鼠疫的隔离检疫办法,得到了一定的赞同,但这仅隔离了病人而没解决污染水源的问题,霍乱仍继续扩散。

第3篇:数据结构第1章 绪论教案

第1章 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1、数据结构的概念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2、基本概念和术语

3、算法的概念、特点以及效率评价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

1、数据结构、数据类型、ADT、算法等重要概念。

2、算法的描述方法以及评价标准与方法

1.1 数据结构的概念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我们需要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计算机越智能越好,但是可能多数使用计算机的人都没有去想一个问题,即计算机的智能是如何得来的,如何使计算机智能提高?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个问题就必须去问,而且还能够做出正确的回答。先让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例1:已知集合A={1,3,4,6,7,8,97},B={1,3,5,7,,10,12},求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

对于这个问题的求解过程,如果用纸和笔来运算,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如果用计算机来解决,我们都应该做些什么呢?

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问题定义。分析问题是什么?明确问题要求是什么?理解问题做什么?

2、建立模型。将实际问题中的客观对象的属性及联系,抽形成逻辑数据模型。

3、定义数据。将数据模型的对象定义成计算机能存储处理的存储结构。

4、算法设计。根据存储结构,找出求解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步骤。

5、编写程序。将算法用程序设计语言表示出来。

6、调试运行。将数据和程序输入计算机,查错修改,运行得到结果。

7、分析结果。计算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若符合则结束,否则,返回监察修改。 上述7个步骤中,从步骤1到步骤5都是人工工作部分,步骤6也不都是计算机的工作,人工要对程序进行调试,步骤7其实也是一个人工工作,所以,大家可以发现,真正计算机做的工作不多,而人工做的是绝大部分。在人工做的这几个步骤中,建立模型和算法设计是较困难的两个步骤。 1.1.1 数据结构研究的问题

对数据的操作不单纯是数值计算(仅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10%),比如求函数的值,求方差等,更多的是非数值计算,如检索、排序、插入、删除等。 数值计算问题在《数值分析》(计算方法)学科中专门研究。非数值计算问题 是 《数据结构》学科所要讨论的内容。上面我们提到的建立模型和算法设计就是数据结构中的问题。

1、数据结构建模举例

例 1 图书管理问题:此例建立的是线性表。

类似的学生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商品管理等大量问题都可以抽象出 类似的线性数据结构。

例 2 计算机对弈问题。此例建立了一种树型数据结构。还有像计算机游戏、组织机构的层次结构等许多实际问题也可以抽象树形数据结构。

例 3 交通管理控制问题。此例建立了一种图状数据结构。另有像课程安排、工程管理等大量问题可以抽象出图状数据结构。

2、数据结构的概念

《数据结构》是研究计算机信息处理中非数值计算程序设计问题中的数据、 数据之间的联系以及数据操作的专门学科。

对该定义的理解应该抓住两点:

(1)研究的对象是数据及其联系(称为数据结构)。

(2)研究的问题是非数值操作计算。 1.1.2 数据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数据结构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我们对数据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数据的逻辑结构。就是数据间的联系。这部分的内容是用户按数据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适当结构描述组织数据 。

2、数据的存储结构。要使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就要将要处理的数据存储在计算机内存中,所以数据的存储结构,是从系统实现角度,将逻辑结构映射成存储结构,在机内表示的形式。

3、数据的操作算法。 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对所存储的数据进行一系列操作,因此,数据的操作算法,就是在某种存储结构下给出算法的具体实现。

4、算法的效率分析。 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一定是唯一的,不同的算法有不同算法的优劣,算法的效率分析就是分析算法的时间和空间效率,评价算法的优劣。

5、数据结构的应用。这一部分其实是上面4个部分的综合,利用数据结构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1.2 基本概念

1.2.1 数据的基本概念

1、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在计算机科学是指所有能够输入到计 算机中并能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集合。包括数值、文字、图像、图像、音频、 视频等形式。

2、数据项。所谓数据项就是数据中具有独立含义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数 据单位。是客观实体一种特征的数据表示。

3、数据元素。是多个相关数据项的集,是一个客观实体多种特征的数据描 述,是计算机程序中加工处理的基本单位。 数据元素按其组成可分为简单型数 据元素和复杂型数据元素。简单型数据元素由一个数据项组成,复杂型数据元素 由多个数据项组成,它通常携带着一个概念的多方面信息。 1.2.2 数据结构的概念

数据结构,就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可以简单表示为:数据结构 = 数据 + 关系 。同一数据元素集合,所定义的关系不同,构成不同的数据结构。那么,数据之间的都有些什么样的关系呢?

数据结构包括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两个方面。

1、数据的逻辑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对数据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一种定义,根据定义的关系不同,数据的逻辑结构分为四种:

(1)集合结构。数据元素之间未定义任何关的松散集合。

(2)线性结构。数据元素之间定义了次序关系的集合(全序集合),描述的是1对1关系。

(3)树形结构。数据元素之间定义了层次关系的集合(偏序集合),描述的是1对多关系。

(4)图状结构。数据元素之间定义了网状关系的集合,描述的是多对多关系。

2、数据的存储结构

数据的存储结构(亦成物理结构)是指数据结构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的具体实现。存储结构与孤立的数据元素表示形式不同,数据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不但要表示其本身的实际内容,还要表示清楚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结构。

常见的存储结构有:

(1)顺序存储结构:特点是借助于数据元素的相对存储位置来表示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结构;

(2)链式存储结构:特点是借助于指示数据元素地址的指针表示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结构。

(3)散列存储结构:顺序+散列。 (4)索引存储结构:顺序+索引。 1.2.3 数据类型的概念

1、数据类型:一个数据值的集合和定义在该集合上的一组操作构成的整体。

即: 数据类型 = 数据值的集合 + 一组操作的集合

2、抽象数据类型: 一个数学模型和定义在该模型上的一组操作构成的整体。

即:抽象数据类型 = 数学模型 + 一组操作的集合

定义抽象数据类型是主要是针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抽象数据类型简称AST,其形式描述格式如下: AST <抽象数据类class> { 数据元素定义:给出数据元素的特性确切描述;

数据关系定义:给出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确切描述;

数据操作定义:给出施加在数据元素上的各种操作的确切描述; } <抽象数据类class> 数据操作的形式定义:

函数返值类型 函数名(参数表)

{ 操作过程表示; } 1.3 本课程使用的描述工具

描述数据结构和算法可以用不同的工具。如Pascal、C、C++、Java语言等。本教材使用的描述工具是类 C语言。在为了算法描述过程的方便和意义明确,我们会使用一些指定的标示符表示一些确切的含义。 (1)利用宏定义,预定义常量如下: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OVERFLOW -1 (2)数据元素被约定为Elemtype 类型,用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定义该数据类型。

(3)算法描述采用C语言的函数形式:

函数类型 函数名(函数参数表) { 语句序列; }

1.4 算法与算法分析

1.4.1 算法的概念及特征

1、算法的概念。算法是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有限步骤的描述。

2、 算法的五大特征。

(1)有穷性:一个算法必须在执行有穷步之后结束。

(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必须有确切的含义,不会产生二义性。 (3)可行性:算法中描述的每一步操作都可以通过已有的基本操作执行有限次实现。

(4)输入:一个算法应该有零个或多个输入。

(5)输出:一个算法应该有一个或多个输出。输出是指与输入有某种特定关系的量。

如果一个过程不具有有穷性,则不能称之为一个算法,只能称之为一个过程(process),比如操作系统,在没有关闭计算机之前,操作系统一直都在等待命令,这个等待的过程在没有强制终止之前是处于无限等待的状态。此外,这里的有穷应该是有效的又穷,如果一个算法执行的时间是100年,尽管是一个有限的时间,但是不是有效地,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等待100年再去看执行结果。 1.4.2 算法的描述

1、自然语言描述。用人的语言表是算法过程的具体步骤。

2、图形语言描述。用流程图、N-S图、PAD图等表示算法过程。

3、用程序描述。

4、用专门的描述语言表是算法。是介于计算据程序设计语言和人类自然语 言之间的一种专用工具。如类Parscal、类C语言等。 算法表示举例: 问题:求正整数a,b的最大公因数。

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如下:

(1)输入a,b的数值,如果有a<=0或者b<=0则结束,否则转到步骤2;

(2)任选a或者b中的一个作为最大公因数m;

(3)如果m能够整除a和b,输出m,否则,转到步骤4;

(4)m减小1,转到步骤3. 用类C语言描述如下: int gcd( int a ,int b) { if(a<=0 || b<=0) return -1; m=a; while(a%m!=0||b%m!=0) m- -; return m; } 其他的两种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描述一下。

1.4.3 算法的设计要求

1、正确性。算法必须正确,能实现问题解决。

2、清晰性。易读、易懂、便于交流。必须坚持清晰第一原则。

3、健壮性。保证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运行。

4、高效性。实践和空间效率高。

1.4.4 算法的评价

1、评价标准

(1)时间复杂度:算法执行所需的总时间。算法的时间效率主要由两个因 素决定:所需处理问题的数据量大小,数据量大,所花费的时间就多;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基本操作的执行次数。 (2)空间复杂度:算法所需的额外空间开销。

2、时间特性的分析

如果我们将一个算法所花费的时间设计成一个以数据量n为自变量的函数 T(n),这个 函数在正整数定义域范围内一定是单调递增的。好的算法应该能够 在数据量n增长的同时,函数T(n)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具体计算方法有:事后统计法、是前估计法;精确及算法、粗略估计法。

常用的是粗略估计方法是用O(f(n))表示。

求O(f(n))时,一般只计算一种主要操作的执行次数估计时间复杂度。

3、空间效率的分析

一个算法的空间效率是指在算法的执行过程中,所占据的辅助空间数量。 辅助空间就是除算法代码本身和输入输出数据所占据的空间外,算法临时 开辟的存储空间单元。在有些算法中,占据辅助空间的数量与所处理的数据 量有关,而有些却无关。后一种是较理想的情况。在设计算法时,应该注意 空间效率。

估计方法是:算法中使用的额外存储单元数量。

第4篇:新能源汽车概论-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课题:1.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类型

教学目的:掌握什么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哪些类型? 教学重点:什么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哪些类型? 教学难点:什么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哪些类型? 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2 引

入:案例倒入P2,汽车的发明极大的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也产生了资源消耗过度,空气污染和气候变暖的负面问题。

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新能源汽车英文为“New energy vehicles”,我国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二、新能源汽车的类型

新能源汽车包括的范围较广,一般可分为电动汽车、气体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等。

1.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一种采用单一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的汽车。

它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

2.增程式电动汽车

增程式电动汽车是一种配有地面充电和车载供电功能的纯电驱动的电动汽车。 其运行模式可以根据需要处于纯电动模式、增程模式或混合动力模式,是介于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之间的一种过渡车型,具有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征,有人把它划分为纯电动汽车范畴,也有人把它划分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范畴,认为它是一种插电式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指驱动系统由两个或多个能同时运转的单个驱动系统联合组成的车辆。

车辆的行驶功率,依据实际的车辆行驶状态,由单个驱动系统单独或多个驱动系统共同提供,因各个组成部件布局方式和控制策略的不同混合动力汽车,有多种形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一般又分为常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4.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利用氢气和空气中的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燃料电池中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作为主要动力源驱动的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实质上是一种纯电动汽车,主要区别在于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不同,一般来说,燃料电池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化学反应所需的还原剂一般采用氢气,氧化剂则采用氧气?因此最早开发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都是直接采用氢燃料,氢气的储存可以采用液化氢、压缩氢气或金属氢化物储氢等形式。

5.其他新能源汽车

其他新能源汽车类型很多,没有统一标准。生物燃料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太阳能汽车及使用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的汽车,都属于其他新能源汽车。

有人把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乙醇燃料汽车、甲醇燃料汽车等也划分为新能源汽车。

目前我国大力支持和财政补贴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常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被划为节能汽车。因此目前新能源汽车都没有规模化量产,有的有销售但未规模化,如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的处于研发阶段例如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补充:能源的定义与分类

学生自主阅读P4“阅读材料1-1”

1、定义: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的所需的光、热、动力的任一种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

凡是能被人类加以利用,以获得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通常都可以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来源划分 (2)按生产方式划分 (3)按性质划分 (4)按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 (5)按使用类型划分

结:通过对普通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对比,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概念,根据驱动汽车的能量不同,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类型

业:课后习题

课题:1.2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教学目的:了解为什么要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 教学难点:为什么要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 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2 引

入:石油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是全球汽车产业面对的共同挑战,各国政府及产业界纷纷提出各自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以保证其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未来的国际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已成为21世纪汽车工业发展的热点。

一、石油短缺

根据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显示,截止2011年年底,全球石油储量约1.653万亿桶,比2010年增加8.3%,若按照现在全球每天非常保守的0.8亿桶的耗速来看,当前世界石油储量可供全球消费54年。

从储量上看,世界上排名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

沙特阿拉伯 362亿吨;加拿大 184亿吨;伊朗 181亿吨;伊拉克 157亿吨;科威特 138亿吨;阿联酋 126亿吨;委内瑞拉 109亿吨;俄罗斯 82亿吨;国 60亿吨;利比亚 54亿吨。

我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但却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仅次于美国。

目前世界汽车保有量突破10亿辆,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0亿辆,主要增量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增速全球第一,由此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

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石油消耗加速增长。据统计,目前汽车用汽柴油消费占全国起柴油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5%左右,每年新增石油消费量的70%以上被新增汽车所消耗。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激增,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不断提高。

二、环境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未能达到该组织的建议标准,全世界90%的城市居民所呼吸空气的污染程度,都明显高于其设定的极限值,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车尾气及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2013年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有七个在中国,全世界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五个。

燃油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不但污染环境,还大大影响人类健康。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铅(Pb)、细微颗粒物及硫化物等。这些一次污染物还会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酸沉降等二次污染物。据统计,全球大气污染42%源于交通车辆产生的污染。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一些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以达到70%以上。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已构成了严重威胁。

2013年春季,浓浓雾霾遮蔽了中国中东部地区。 降低和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的主要措施有: ①不断完善和升级汽车油耗标准。

②不断完善和升级汽车排放标准。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汽车排放标准法规,逐步提高汽车排放技术水平,降低汽车尾气排放。

③提高燃油品质。燃油品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水平,应尽快提高我国的燃油品质。

④积极开展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⑤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家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从机动车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就是要疏导交通,提高机动车运行速度,改善机动车运行工况,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

关于欧洲制定的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欧Ⅳ、欧Ⅴ的说明。 学生自主阅读P4“阅读材料1-2”

三、气候变暖 能源的大量消耗带来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二氧化碳是全球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过快,未来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C,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C。

据IFA估计,汽车二氧化碳总排量将从1990年的29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60亿吨。汽车对地球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控制消费和节约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如果中国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内燃机技术,到2030年,中国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可能降低45%。

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学生自主阅读P4“阅读材料1-3”

结:石油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根本原因 概述本节

业:课后习题

课题:1.3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教学目的:了解新能源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新能源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新能源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 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2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美国

(1)以生物乙醇汽车为核心

2007公布的可再生燃料标准要求美国汽车能耗的4%必须是可再生燃料,总量大约为47 亿加仑。这一标准值至2012 年将达到75 亿加仑。 (2)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 2007美国规定消费者购买符合条件的混合动力车,可以享受到250 美元至2600 美元不等的税款抵免优惠。 (3)政府制定优惠政策

近年来美国燃料乙醇生产和消费量都处于快速上升中,其主要需求就来自于替代汽车燃料。 2.日本

(1)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

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因此异常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开发。2006 年5 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新国家能源战略”,战略提出到2030 年将目前近50%的石油依赖度进一步降低到40%。 (2)混合动力汽车领域独树一帜

日本混合动力车已形成产业化,鼓励燃料电池和生物燃料的发展。目前,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厂商的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在国内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也令其他国家厂商望其项背。

(3)重视燃料电池和生物燃料等技术开发

日本计划在5 年内斥资2,090 亿日元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液体合成燃料技术、车用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科技;2007 着手生物燃料的普及,拟在2011 年单生产生物燃料5 万千升。 3.欧洲

(1)重视生物燃料的开发应用

欧洲历来重视节能和减排。欧盟委员会于2007 年公布了 “新欧洲能源政策”。目标2020 年将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降低20%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同时将今后7 年欧盟能源领域的研究 开发预算提高50%。 (2)清洁柴油车发展迅速

凭借欧洲汽车厂商在柴油发动机上强大的技术优势,欧洲在清洁柴油乘用车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目前,柴油车在乘用车总销量中的比重已超过50%。 (3)欧洲各国政府大力支持

除欧盟委员会外,欧洲各国政府也根据本国情况制定了大量的政策和措施,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消费。

二、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混合动力汽车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电动汽车的研制与国外发达国家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九五”期间,科技部将电动汽车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投入近1亿元。

从技术发展角度上而言,我国已经掌握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天然气发动机、整车控制系统等相关核心技术,并在部分技术上领先于世界水平。

目前,整车方面已初步形成产品开发的系统配套、管理机制和团队组合,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样车均已成功研发,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发动机已形成系统,高功率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性能有了较大提高,多能源控制系统初步形成。

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核心——电池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已自主研制出容量为 的镍氢和锂离子动力电池系列产品,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接近国际水平,同时突破了安全技术瓶颈,在世界上首次规模应用于城市公交大客车;

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已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作为未来主流竞争型产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奇瑞、比亚迪等都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混合动力车型已完成样车开发,并有部分车型已经实现小批量上市。

比亚迪公司基于其在铁电池技术的技术创新,已经掌握高铁电池的核实技术,且此项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此种电池具有高能高容量、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廉、绿色无污染等优点。 2.纯电动汽车

国家科委、计委在“八五”、“九五”期间组织了纯电动汽车的攻关,现在又将纯电动汽车列入“十五”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

东风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动汽车研发的汽车企业之一,开发了游览车、多功能车、工业专用车和高尔夫球车等4大系列、近20个品种的纯电动车,包括东风纯电动轿车(EQ7160EV)、纯电动富康轿车(EQ7140EV)、纯电动客车(EQ6690EV)等。

目前在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和电机研制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小,有些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如深圳雷天绿色电动源有限公司开发的锂离子电池续驶能力达到 ,最高时速可达 ,单台车电池成本4万元左右;

在整车开发方面,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和一汽天津夏利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天津和平海湾公司和天津蓝天高科公司等十几个单位共同参与合作开发出XL2000纯电动轿车。 3.燃料电池汽车

国内燃料电池的研发起步并不晚,甚至可以追溯到1958年,然而发展很慢,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加快发展。

在国家“十五”“863”计划电动汽车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和“十一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支持下,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基本掌握了整车、动力系统与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形成了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电池、DC/DC变换器、驱动电机、储氢与供氢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研发体系,具有百量级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平台与整车生产能力。 4.天然气汽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了部分CNG加气站设备,在四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CNG加气站;199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系统引进国外有关技术并于1996年将加气站装置和汽车改装部件引进技术国产化、技术标准规范化。

目前,我国天然气汽车多集中在商用车领域,并达到一定规模。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天然气汽车产业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保有量已从2000年的不足1万辆发展到目前的100万余辆,成长为世界第六大天然气汽车市场。

通过十多年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完善天然气城市公交汽车、出租汽车的应用体系,且建设覆盖中大型城市的加气站网络。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1. 1.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1)战略地位 (2)战略目标 (3)自主创新目标 (4)产业发展目标 (5)生产环境目标 (6)政策法规目标 (7)战略途径 2.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1)突破电池技术是关键 (2)驱动电动机呈多样化发展 (3)超微型发展 (4)混合动力汽车

(5)燃料电池汽车成为竞争焦点 (6)开发新一代车用能源动力系统

结:通过对国内外(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对新型能源汽车有较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

业:课后习题

课题:1.4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教学目的: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教学重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教学难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类型:新手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2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1)确立“纯电驱动”的技术转型战略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逐步成熟,已进入产品市场竞争期;纯电动汽车电池技术进步加速,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商加快了纯电动汽车量产步伐;插电式混合动力作为一种具有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双重特征的电动汽车技术成为全球新的研发热点;以电池租赁为代表的纯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取得进展。

(2)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

“十五”期间,科技部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投入超过8亿元,“十一五”期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的投入规模为11亿元。

经过10年左右的研发投入与攻关,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三纵三横”的研发格局。“三纵”就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就是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电池及其管理系统。

在“三纵三横”的研发格局中,参与的车企与科研机构也有不同的分工与侧重,如清华大学侧重氢燃料电池大巴,北京理工大学侧重纯电动大巴,同济大学侧重燃料电池轿车;一汽、东风、长安、奇瑞等企业主攻混合动力轿车;上汽主攻氢燃料电池轿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下属的天津清源主攻纯电动轿车;中信国安盟固利、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则主攻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的研发。

“三纵三横”研发格局的形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打下了产业链基础。但是,汽车业界对于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战略一直有不同看法,其中一大争议是技术路线不明,主次不分,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代用燃料等各种技术路线都投入,均衡用力,没有重点。

二、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1)电池 (2)电动机 (3)电控

(4)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5)纯电动汽车 (6)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结: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可以指导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方向,包括电池、电机、汽车产业政策。通过学习电动汽车技术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业:课后习题

第5篇: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简答题 第1章-绪论

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复习造价1001(电)Mcrenxun 第1章-绪论

1. 建筑市场的概念如何?

答:建筑市场分为广义的建筑市场和狭义的建筑市场两个层次的概念。广义的建筑市场是指承载与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一切交易活动的总称。广义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包括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技术、租赁、中介机构或经纪人等媒介沟通买卖双方或通过招投标等多种方式成交的各种交易活动,还包括建筑商品生产过程及流通过程中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关系。狭义的建筑市场一般指有形建筑市场,它是以工程承发包交易活动为主要内容,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建设工程交易中心)。

2. 建筑市场的特点如何?

答:由于建筑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价值量大等特点,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对承包单位的能力和特点要求不同,这就决定了建筑市场交易贯穿于建筑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从工程建设的咨询、设计、施工任务的发包,到工程竣工、保修期结束,发包方和承包方、分包方进行的各种交易以及相关的商品混凝土供应、配件生产供应、建筑机械租赁等活动都是在建筑市场中进行的。这种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交织在一起的特点,使得建筑市场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其他产品市场。主要表现在:

⑪ 交易方式为买方向卖方直接订货,并一般以招投标为主要方式。

⑫ 交易价格以工程造价为基础,企业竞争是企业信誉、技术力量和施工质量等方面的竞争。

⑬ 交易行为受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监督,并一般以公开化的方式交易。

3.什么是建筑市场的主体和客体?

答:建筑市场的主体是指参与建筑生产交易的各方。其中包括:业主、承包商和工程咨询服务机构。

建筑市场的客体即建筑产品,是建筑市场交易的对象,它既包括有形建筑产品也包括无形建筑产品。建筑产品本身及其生产过程都有别于其他工业产品。在不同的生产交易阶段,建筑产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它可以是咨询公司提供的咨询报告、咨询意见或其他服务,也可以是勘察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方案、施工图纸、勘察报告,还可以是承包商生产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或是生产厂家提供的混凝土构件等。

4. 业主、承包商和工程咨询服务机构的概念如何?

答:业主是指既有某项工程建设需求,又具有该项工程建设相应的建设资金和各种准建手续,在建筑市场中发包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任务,并最终得到建筑产品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我国,业主也称为建设单位,只有在发包工程或组织工程建设时才成为市场主体。因此,对业主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只能通过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去实现。目前,我国实行的项目法人责任制等相关的一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和约束业主行为的作用。

业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筹措与管理建设项目资金;办理建设项目的有关手续(如征地、建筑许可等);进行建设项目的招标与合同管理;进行建设项目的施工与质量管理;竣工验收和项目试运行;建设项目的的统计及文档管理。承包商是指拥有一定数量的建筑装备、流动资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及一定数量的工人,取得建设行业相应资质证书和营业执照的,能够按照业主的要求提供不同形态的建筑

产品并最终得到相应工程价款的建筑施工企业。对承包商一般都实行从业资格管理。建设部于2001年颁布实施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对其从业条件、资格管理、资格序列、营业范围、资格类别、等级等均作了相应的明确的规定。

工程咨询服务机构是指具有一定注册资金,具有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取得建设咨询证书和营业执照,能为工程建设提供估算测量、管理咨询、建设监理等智力型服务并取得相应费用的企业。

工程咨询服务企业一般包括勘察设计企业、工程监理公司和工程造价(测量)咨询单位、招标代理机构、工程管理公司等。工程咨询企业虽然不是工程承、发包的当事人,但其一般受业主委托,形成契约关系,为工程建设提供咨询和管理服务,对项目的实施负有相当重要的责任。

5.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性质

答: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是得到政府或政府授权主管部门的批准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旨在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招投标制度的服务性机构。

6.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作用

答:按照我国有关规定,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内报建、发布招标信息、合同授予、申领施工许可证等。招投标活动一般都需在场内进行,并接受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设立,对国有投资的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规范建设工程承发包行为、将建筑市场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设立以来,由于实行集中办公、公开办事制度和程序,以及一条龙的“窗口”服务,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工程招投标制度的推行,而且遏制了违法违规行为,对于防止腐败,提高管理透明度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7. 什么是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三项基本功能?

答: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三项基本功能是:信息服务功能、场所服务功能和集中办公功能。

【附录】信息服务功能:收集、存储和发布各类工程信息、法律法规、造价信息、建材价格信息、承包商信息、咨询单位和专业咨询人员信息等。定期公布工程造价指数和建筑材料价格、人工费、机械租赁费、工程咨询服务费以及各类工程指导价等,指导业主和承包商、咨询单位进行投资控制和投标报价。

场所服务功能:对于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投资项目,我国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都必须进行公开招标,只有特殊情况下才允许采用邀请招标。所有建设项目进行的招投标必须在有形建筑市场内进行,必须由有关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按照这个要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必须为工程承发包交易双方进行的建设工程招标、评标、定标、合同谈判等提供设施和场所服务。建设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管理办法》规定,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应具备信息发布大厅、洽谈室、开标室、会议室及相关设施以满足业主和承包商、分包商、设备材料供应商之间的交易需要。同时,要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进驻集中办公、办理有关手续和依法监督招投标活动提供场所服务。

集中办公功能:由于众多建设项目要进入有形建筑市场进行报建、投标交易和办理有关批准手续,这样就要求政府有关建设管理部门进驻工程交易中心集中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和进行管理,要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各职能机构进驻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受理申报的内容一般包括:工程报建、招标登记、承包商资质审查、合同登记、质量报监、施工许可证发放等。进驻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相关管理部门集中办公、公布各自的办事制度和程序,既能按照各

自的职责依法对建设工程交易活动实施有力监督,也方便办事人办事,提高了办公效率。

8.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运行原则是什么?

答: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运行原则是:信息公开原则、依法管理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属地进入原则、办事公正原则。

【附录】为了保证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能够有良好的运行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必须坚持市场运行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

(1)信息公开原则

有形建筑市场必须充分掌握政策法规、工程发包、承包商和咨询单位的资质、造价指数、招标规则、评标标准、专家评委库等各项信息,并保证市场各方都能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料。

(2)依法管理原则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尊重建设单位依照法律规定选择投标单位和选定中标单位的权利。尊重符合资质条件的建筑业企业提出的投标要求和接受邀请投标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监察机关应当进驻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实施监督。

(3)公平竞争原则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一项重要原则。进驻的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严格监督招标、投标单位的行为,防止行业、部门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侵犯交易活动各方的合法权益。

(4)属地进入原则

按照我国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规定,建设工程交易实行属地进入。对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下,通过公告由项目法人组织招标、投标。

(5)办事公正原则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是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服务性机构。须配合进场的各行政管理部门做好相应的工程交易活动管理和服务工作。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公开办事规则和程序,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守则,发现建设工程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报告,并协助进行处理。

9.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运行程序如何?

答:为了记忆方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运行程序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报建备案,招标方式确认,履行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程序,签订合同,进行质量、安全监督登记,交纳有关工程前期费用,领取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附录】按照有关规定,建设项目进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后,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⑪ 拟建工程得到计划管理部门立项批准后,到中心办理报建备案手续。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内容包括:工程名称、建设地点、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当年投资额、工程规模、工程筹建情况、计划开工和竣工日期等。

⑫ 报建工程由招标监督部门依据《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确认招标方式。

⑬ 招标人依据《招标投标法》和有关规定,履行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招标投标程序。

⑭ 自中标之日起30日内,发包单位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

⑮ 按规定进行质量、安全监督登记。

⑯ 统一交纳有关工程前期费用。

⑰ 领取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 已经办理该建设工程用地批准手续;

② 在城市规划区的建设工程,已经取得规划许可证;

③ 施工场地已经基本具备施工条件,需要拆迁的,其拆迁进度符合施工要求;

④ 已经确定建设施工单位。按照规定应该招标的工程没有招标,应该公开招标的没有公开招标,或者肢解发包工程,以及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所确定的施工单位无效;

⑤ 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施工图设计文件已按规定进行了审查;⑥ 有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有根据建设工程特点制定的相应质量、技术、安全措施,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编制了专项质量、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按照规定办理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

⑦ 按照规定应该委托监理的工程已委托监理;

⑧ 建设资金已经落实。建设工期不足一年的,到位资金原则上不得少于工程合同价的50%,建设工期超过一年的,到位资金原则上不得少于30%。建设单位应当提供银行出具的到位资金证明,有条件的可以实行银行付款保函或者其他第三方担保;

⑨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10. 建筑市场的资质管理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建筑市场的资质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业企业的资质管理,二是对专业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

11. 什么是建筑业企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将我国的建筑业企业分为哪些序列和等级?

答:建筑业企业是指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及设备安装工程、装修工程等的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企业。

建设部颁布的自2001年7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其中将我国的建筑业企业分为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三个序列。

施工总承包序列企业,是指对工程实行施工全过程承包或主体工程施工承包的建筑业企业。按工程类别将其划分为房屋、公路、铁路、港口与航道、水利、电力、矿山、冶金、化工石油、市政公用、通讯、机电等12个类别。在此基础上设特、

一、

二、三共四个等级。专业承包序列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施工技术能力,主要在专业分包市场上承接专业施工任务的建筑业企业。根据工程类别划分为基础与地基工程等60个资质类别,并设

一、

二、三共三个等级。

劳务分包序列企业,是指具有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专门在建筑劳务分包市场上承接任务的建筑业企业。划分木工作业等13个类别,设

一、二共两个等级。

12. 建筑业企业申请资质的渠道如何?

答:建筑业企业申请资质,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企业注册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和地(州、盟、市)所属建筑业企业的申请渠道,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对需要报送建设部审批的企业资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由建设管理职能处(室)统一归口,向建设部建设管理司申报。

13. 关于建筑业企业主项资质和增项资质有哪些规定?

答:建筑业企业可以申请一项资质或者多项资质。允许总承包企业选择一项资质作为主项资质,同时申请本序列内的其他类别作为增项,但从严控制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企业的资质增项。凡涉及专业资质的,中间要再加一道初审。

企业的增项资质级别不得高于主项资质级别。施工总承包企业可以申请施工总承包序列内各类别资质,也可以申请不超过5项的专业承包类别资质,但不得申请劳务分包类别资质。专业承包企业除主项资质外,还可以申请不超过5项的相近专业类别资质,但不得申请施工总承包序列、劳务分包序列各类别资质。劳务分包企业可以申请本序列内各类别资质,但不得申请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序列各类别资质。

建筑业企业申请多项资质的,本企业的资本金、资产应达到各项资质条件最高的指标。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工程业绩、机械设备等,应当满足各类资质标准中所要求的条件。

14. 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审批有哪些规定?

答:根据《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施工总承包序列特级和一级企业、专业承包序列一级企业资质经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铁路、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建筑业企业资质,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商同级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经国务院有关部门初审同意后,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审核部门应当对建筑业企业的资质条件和申请资质提供的资料审查核实。施工总承包序列和专业承包序列二级及二级以下企业资质,由企业注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建筑业企业资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征得同级有关部门初审同意后审批。劳务分包序列企业资质由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新设立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按照最低等级核定,并设一年的暂定期。

15. 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的内容有哪些规定?

答: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的内容是检查企业资质条件是否符合资质等级标准,是否存在质量、安全、市场行为等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筑业企业年检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种。

建筑业企业资质条件符合资质等级标准,且在过去一年内未发生《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十四条所列行为的,年检结论为合格。

建筑业企业资质条件中,净资产、人员和经营规模未达到资质等级标准,但不低于资质等级标准的80%,其他各项均达到标准要求,且过去一年未发生《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十四条所列行为的,年检结论为基本合格。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建筑业企业的资质年检结论为不合格:①资质条件中净资产、人员和经验规模未达到资质等级标准的80%,或者其他任何一项未达到资质等级标准的;②有《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已经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已降低资质等级处罚的行为,年检中不再重复追究。

上述《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行为包括:

① 与建设单位或者企业之间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以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的;② 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的;

③ 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

④ 严重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

⑤ 发生过三级以上工程建设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者发生过两起以上四级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事故的;

⑥ 隐瞒或者谎报、拖延报告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者破坏事故现场、阻碍对事故调查的;⑦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持证上网的技术工种的作业人员未经培训、考核,未取得证书上岗,情节严重的;

⑧ 未履行保修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

⑨ 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情节严重的;

⑩ 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不合格或者连续两年基本合格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重新核定其资质等级。新核定的资质等级应当低于原资质等级,达不到最低资质等级标准的,取消资质。

建筑业企业连续三年年检合格,方可申请晋升上一级资质等级。

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参加资质年检的建筑业企业,其资质证书自行实效,且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资质。

16. 勘察设计企业的资质等级是如何划分的?资质评定条件包括哪些?

答:我国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分为工程勘察资质、工程设计资质。工程勘察资质分为勘察综合资质(甲级)、工程勘察专业资质(甲、乙、丙级)和工程勘察劳务资质(不分级);工程设计资质分为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工程设计行业资质(甲、乙、丙级)和工程设计专项资质(甲、乙级)。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资质评定条件包括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业绩等条件。

17. 我国对工程咨询单位的资质等级是如何划分的?资质评定条件包括哪些?

答:我国对工程咨询单位也实行资质管理。目前,已有明确资质等级评定条件的有:工程监理、招标代理、工程造价等咨询机构。

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等级划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三个级别。丙级监理企业只能监理本地区、本部门经核定的三等工程;乙级监理单位只能监理本地区、本部门经核定的

二、三等工程;甲级监理单位可以跨地区、跨部门监理经核定的

一、

二、三等工程。

工程招标代理机构资质等级划分为甲级和乙级。乙级招标代理机构只能承担工程投资额(不含征地费、市政配套费和拆迁补偿费)3000万元以下的工程招标代理业务,地区不受限制;甲级招标代理机构承担工程招标代理业务的范围和地区不受限制。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资质等级划分为甲级和乙级。乙级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行政区域范围内承接中、小型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甲级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承担工程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的范围和地区不受限制。

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资质评定条件包括注册资金、专业技术人员和业绩三方面的内容,不同资质等级的标准均有具体规定。

第6篇:第01章绪论.ppt.Convertor

第一章

第一节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的对象

动物生理学(Animal 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健康动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动物(如猪、牛、鸡、鱼等)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机制。

二、研究任务

动物生理学的任务就是阐明动物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或生理活动过程,例如呼吸、血液循环、消化、排泄、生殖、肌肉运动等等产生的机理、产生的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理功能的影响,从而揭示、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更有效地为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动物保健治疗和促进畜牧业发展服务。

三、动物生理学研究的三个不同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可以从细胞、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这样三个水平上进行。

1、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即研究细胞及其组成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在器官系统活动中的作用,称为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例如,骨骼肌之所以能收缩,是由于肌细胞的各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空间排列方式,在某些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下发生滑行的结果。

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

脊髓反射——反射弧(在体急性实验)

离体蛙心灌流——不同离子对心脏活动的影响(离体急性实验) 呼吸、血液循环系统活动的研究(在体急性实验)

器官和系统水平上的研究就是要观察和研究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以及影响和调控其功能的因素,从而阐明各个器官系统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3、整体和环境水平研究

动物机体总是以统一的整体存在于宇宙中:

(1)动物机体总是以整体的形式与外界环境保持密切联系。 (2)动物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总是围绕生命活动的进行而进行。

从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就是从整体观点出发,阐明当内外环境变化时机体功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及机体在整体存在状况下的整合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动物的行为是动物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但和动物行为学不同,动物生理学的整体水平的研究还需要回答行为变化的起因、过程、趋(去)向和结果,对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和动物生态学也不同,动物生理学强调个体生命活动在环境中的变化。

要阐明机体活动的某一规律时,一般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对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和环境三个水平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这就是当今生理学研究中,所提倡的整合生理学( integrative physiology )研究。

(三)研究方法

动物生理学的知识主要是来自对生命现象的客观观察和实验获得。动物生理学实验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急性实验(acute experiment)和慢性实验(chronic experiment)两类。急性实验(分析法)是以失去知觉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又可分为活体解剖实验(in vivo)和离体(组织)器官实验(in vitro)两类实验。

慢性实验是以清醒、完整和健康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一般需在无菌、麻醉条件下手术,待动物清醒和恢复健康后再进行实验。其优点在于研究对象处于正常状态下,所得实验结果较符合正常生理活动情况,可以用来研究整体动物和各种生理活动机制,所以又称为综合法。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

1. 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同化作用:是指机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经过改造或转化成自身的组成成分和能量,进而储存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是指机体将组成自身的物质分解,释放能量,以供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把分解后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2 .兴奋性: 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能产生动作电位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适应性:机体及其部分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从而达到与所处的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4.生

殖:当动物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产生相似的另一新个体的过程。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是动物机体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从生命的普遍现象和种群角度出发的,并不一定在每个生物个体表现出来,也不一定在个体生活史的每一个阶段表现出来。

(二)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1. 体液

细胞内液(占体重40%)

细胞外液(占体重20%)

动物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一般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既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又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 指出: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故称之为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 内环境

(三)稳态(homeostasis) 1. 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亦即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不是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静止不变的,只是变动的幅度很小,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2. 稳态

稳态是由内环境稳态拓展而来的重要概念,是指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它不仅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而且扩展到机体的各级水平,凡某一生物化学反应,某一细胞、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通过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都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第三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

机体内各器官、系统各自进行着各种生理机能活动,而机体内、外环境又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因此,机体内必须具有一整套精确的调节机制,用以不断地调节体内器官、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密切协调配合,使机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也要不断地调节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以便以内、外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机体的这种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自身调节三种方式进行的。

一、 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 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以及作用时间短暂。

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调控这些细胞活动的调节方式。 远距分泌(endocrine) 旁分泌(paracrine) 自分泌(autocrine) 神经内分泌(neurocrine) 作用方式

体液调节的特点: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相互关系

下丘脑与垂体间的结构与功能联系称为神经内分泌系统(neuroendocrine system)。由下丘脑、腺垂体和内分泌腺形成从上至下三级管理的功能轴,即:

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

神经系统可在各个层次对内分泌腺的活动进行调节:

在下丘脑某些神经内分泌神经元周围有密集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而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分泌,从而影响到相应靶腺的分泌活动。 一些中枢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乙酰胆碱等都对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神经元的分泌活动有调节作用。 内分泌腺激素也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功能:

许多激素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调节突触传递的效率,使神经调节功能更加准确和有效。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广泛分布于其他脑区参与抗抑郁、促觉醒、促运动和升体温的神经活动。血管升压素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有行为调节、自主神经调节(升高血压和加快心率)、促进腺垂体分泌ACTH,以及促进学习记忆等功能。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间也有密切的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

三、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器官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根据自身的生理特性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血管平滑肌牵拉-收缩)。

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第四节

机体功能的自动控制系统

任何控制系统都包括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体内存在着三类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non-automatic control system)是一个开环系统(open-loop system),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是单方向的。

二、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feedback control system)是一个闭环系统,在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联系。

即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示受控部分发生活动,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返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根据反馈信息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射中枢和内分泌腺可视为控制部分;由神经纤维或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所支配或作用的组织器官可看作受控部分。

由控制部分发送到受控部分的信息成为控制信息;由受控部分回送到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

不同的反馈控制系统中,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或机械信号。

由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加以纠正和调整的过程称为反馈性调节。

根据反馈信息的作用效果,可将反馈分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当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时,亦即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负反馈具有双向性调节的特点,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

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正反馈控制系统的活动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正反馈是一个不可逆的、不断增强的过程,不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

三、前馈控制系统

前馈控制(feed-forward control)是指在某一方面的信息(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途径作用于受控制部分,使其及时地调整活动。

前馈(feed-forward)是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未出现“偏差”而引起负反馈调节之前,外界干扰信号对控制

部分的直接作用。因而前馈可以避免负反馈在纠正“偏差”时易出现滞后现象和较大波动的缺陷,从而更有效地保持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上一篇:敬业爱生严谨善教下一篇:供应链分析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