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苏科版物理教案

2022-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上苏科版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八上苏科版物理教案

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的建议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目前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存在一些误区。

一、主辅颠倒

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学情,以自我的主观判断替代学情分析。只从自己的角度分析题目,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二、讲做颠倒

(1)重视讲实验,忽视做实验,教师黑板上做实验,学生本上记实验,尤其是复习课,几乎都不做实验了。

(2)课堂上以讲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做,教师认为讲的清楚,以为学生听的也清楚,但学生自己却做不好,出现了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

(3)过程结论颠倒。重视实验结论的记忆,忽视实验过程的体验与探究,片面地认为只要记住实验结论,就完成了实验。

(4)补防颠倒。教师把课后补缺作为提升质量的主要途径,忽视了课前学情分析,课前没能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预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并防患于未然。

(5)精烂颠倒。教师不考虑实际情况和效果,教师认为都讲过了,学生什么也没听懂。课前不精心挑选题目,课堂上没有针对性,优生后进生都没有任何收获。

为了纠正这些误区,我们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①认真制订好计划,正确使用好导学案,及时把握学生的情况,合理地对导学案中的题目、内容进行编排,制定并完善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学案。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着手,逐步引入新的物理概念。教师们可以对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从而能够很自然地引入新的概念,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探索、应用物理知识。生活化教学模式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创建生活情境的方法,有助于教学活动高效顺利地进行。

②正确处理好教材。不是书上所有的内容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学和课外学习。如“生活物理社会”“信息库” “信息快递”也都是教学内容。不是书上所有字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日常生活中不懂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都搞清楚,不要认为教学内容的顺序只能一成不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③注重探究,不拘泥于探究。首先要避免探究程式化。教材中的探究内容很多,但不是每个内容都去探究。学生知道结果的,再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就会不感兴趣(学不到东西)。探究问题过于困难的,教师要指导,否则学生无从下手,乱做一气(不知学什么)。只有学生有准备的探究,他们才会认真做(有目的地去学)。教师应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猜想,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对种种猜想进行分析检验。

④过程与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与全面落实,而不能仅仅是过分关注于“知识”或“能力”等单维目标的实现。教师不能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虚无化和边缘化。教材似一本图书,而且教材的图片都是精选的,它不完全就是一些静止的图片,有时它能引导学生思维,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声现象中的“编钟 ”“胎儿B超图像”、光现象中的“发光的水母”、物态变化中的“坎儿井”等,这些图片都是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现象,学生学习时既觉得形象易懂又觉得兴趣倍增,学习的心情就会轻松愉快,从而激发他们想要学习物理的欲望。彩图中的仿真图画比例较高,趣味性增强,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比较生活中的真实照片,能加强过程与方法的真实性渗透。

⑤课堂的互动与生成。生成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在一些章节里,还开设了信息库。一些信息库,对一些科学家作了介绍,并对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及孜孜不倦、刻苦认真、善于合作与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等科学精神都一一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自主搜索互联网信息,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从而鼓励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为新时代的巨人。开设信息库,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把书本的知识更多与社会、生活等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同时也增长了学生要探究的兴趣,是最典型的渗透式教学模式。这一点也是新教材比旧教材优胜之处。这种结构编排,改变了课堂教学形式,能促使学生多开口、多动手、多动脑,在课堂上保持积极向上的主体状态,不仅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⑥问题教学与情境创设。新课程改革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希望学生能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一方面强调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变成通过学习生成问题,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的生态课堂。问题设计首先有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主线,然后是主线下的问题串。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在课题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上、在教学过程的转折与推进上,都要注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作者:丁卫华

第2篇:谈苏科版初中物理“功”的教学关键

一、问题的提出

“功”的概念是物理学中起支柱作用的概念,它是从“力”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的。如果说“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概念,那么功则更为抽象。初中若不打好基础,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将后患无穷。

“功”的教学目的是初步建立功的概念,会用功的公式计算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学的关键在何处?老师应当着力刻画什么?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施时,大家常采用两种教学方法。

一种方法是老师通过举例说明做功的两要素,然后转入功的公式的讲解,再用较多的时间用举例计算的方法去巩固功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两要素”的教学,但一般是用语言上的重复或语气的强化力求使学生注意问题。另一种做法是老师通过若干个“做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充分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要素,然后用较多的时间,采用让学生讨论的形式分析若干例子判断它们是否做功,并说明理由,在此基础上再去讲解功的计算公式,适当举一两个例子。通过计算加深对功的概念的认识。

这次我采用了后一种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问题的解决

这节内容,我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演示四个实验:(1)小车在手的推力作用下水平地通过一段距离;(2)钩码在手的托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一段距离;(3)木块在绳子的拉力作用下沿斜面向上通过一段距离;(4)粉笔在地球的重力作用下竖直向下落一段距离。从这些实验出发,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议论:在四个演示实验中有什么共同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议论,同学们总结出两个共同点:受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受力物体都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在这个基础上,我便引出施力物体(或力)对受力物体做功的概念以及做功的两要素。

“功”是什么?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做做实验,推一推小车,拉一拉木块……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实验,仍然十分重要,绝非可做可不做,这为学生由“力”→“力的方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做功”这些相关联的概念的建立,取得了直观的印象。

在做功的初步印象建立起来后,按有力作用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无力的作用但通过一定的距离;力的作用方向与物体通过距离垂直三类问题举一些例子,要大家充分讨论,说明哪个例子中的力做了功?哪个例子中的力没有做功?我发现,同学们积极地开动脑筋,逐步建立起这样一个思考程序:问什么力做功,就先看有没有这个力?若有,然后看这个力的方向如何?再看这个方向上受力的物体是否通过距离?最后确定是否做功。同学们对老师强调的“距离”是指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个尤其不能忘掉的注意点,感到的确是不能忘掉的。

这一课时,我安排两个阶段的讨论,结论要学生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答案要学生在讨论中自己得到,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结论、规律由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同时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课时,在着力讲完功的大小、计算公式、单位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辆1500牛顿的车子被水平推力推过10米,问推力做功多少?同学们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同学不假思索地说是15000焦耳;有的同学说没有做功。我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黑板上,并让他们充分说明自己答案正确的理由,前者说1500牛顿乘以10米就是15000焦耳,后者说因为车子在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有个别的还说因为没有水平的推力。学生这样的回答使我强烈地感到:上节课我那样的安排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正确概念的建立的确需要经历反复曲折的过程。在上述学生回答的同时,更多的人举手表示不同意这两个答案,认为推力是做功的,因为有水平方向的推力,车子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上节课的思考程序起了作用)。我接着问:“推力做的功是多少?”不少同学都能回答,因为推力具体多大不知道,所以推力做的功多少也就说不出来。前两种答案的同学听了后连连点头,他们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课后我布置了几道题供学生练习用,在完成这个作业的学生中,大多数同学能正确回答,乱代公式的同学比较少。

三、问题的回答

比较这两种教法的效果,我以为“功”这课的关键之处在于使学生反复弄清做功的两个要素,要用较多的时间或精力来刻画做功的两要素。这样做,看来似乎一节课上下来连公式还没有接触,但实际上,第一节课的“慢”为第二节课的“快”奠定了基础,第二课时的实践,给我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作者单位 南京市江宁区桃红初级中学)

作者:朱明彩

第3篇:苏科版物理八上5.2速度教学案

姓名 《5.2速度》教学案

【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难点】:速度的计算 【用具】: 刻度尺、秒表、纸锥

【要点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观察游泳比赛时,观众和裁判员用了不同的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 【总结】:方法一(观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裁判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

【猜想】:哪一张纸下落得较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采用哪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没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

【总结】: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即计算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要点2】:速度及其测量

【总结】:速度是用来描述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__________通过的离。 用符号____表示速度,_______表示时间,_______表示路程。

速度公式:_____________,变形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符号:_______,

常用速度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会读汽车行驶时表盘中速度表指针的动态变化。

了解人和某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人步行时的速度约为1.4m/s. 自行车行驶的速度约为5m/s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m/s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人步行时的速度为1.4m/s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 1m/s=_______km/h 20m/s=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m/s

注意:会看速度标志牌和路程标志牌。 【活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1、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2、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表格:

【作业】:

1.完成以下速度单位的换算:(1)1080km/h=_________m/s; (2)6.8×108nm=______m,(3)6.5m/s=_________km/h;(4)1.5min=_________s;(5)7200s=________h 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________________,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________________.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____通过的________.公式为________,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那么它的速度为_____m/s,在第2秒内的速度为______m/s,前2秒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__m. 3.甲车的速度V1=36km/h,乙车的速度V2=15m/s,则V1_____V2,2小时内甲车行驶____米,乙车行驶30km需要_______小时. 4.汽车的速度计上有“km/h”字样,当速度计指针指在“90”处,该汽车此时的速度为________km/h=________m/s. 5.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写作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可用符号________或_________表示.

86.一位同学乘坐一辆汽车行驶在一条限速为60km/h的公路上,他测出汽车每隔2秒就驶过一根路边相距45m的电线杆,则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m/s,这辆车_______(填“已经”或“没有”)超过速度. 7.要测量自己步行的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一个中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5_____. 8.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位100km/h,而磁悬浮列车的速度约为5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路程为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需要______h. 9.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缓解铁路运力紧张状况,今年4月份我国铁路进行了第五次大提速.2004年4月17日19时23分,西安至北京Z20/19次直达特快首发列车由西安火车站缓缓驶出,这是西部地区唯一一列全列软卧特快列车.陕西日报以“西安至北京直达特快列车昨开行,一路不歇到京城”为标题在头版进行了特别报道.Z20/19次列车夕发朝至,全程1200km,运行12h,最高时速可达160km/h,即_______m/s.Z20/19次列车西安至北京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km/h. 11.用如下图所示的方法测细铜钱的直径,铜线的直径是( )

A.1.45mm B.1.5mm C.1.9mm D.29.0mm 12.速度是40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 ) A 行人 B 卡车 C 飞机 D 人造卫星 13.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道(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4.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15.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 2:9 B 2:1 C 9:2 D 1:2

第4篇:苏科版八上教案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5.5二元一次方程的图象解法

执教老师: 焦溪初级中学 徐建华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2. 会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3. 通过用两个函数图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探索活动,感受函数与方程的辩证统一,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在数学内部的应用是推动数学自身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难点: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 教学过程:

y87651. 做一做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直线y=2x-3. (1)试判断点A(3,3)与B(5,6)是否在直线上? (2)若点P(-2,a)在直线y=2x-3上,则a=_____. 2.小结: 从本题你可得到哪些结论? 若点的坐标满足函数的关系式,则点在函数的图象上. 若点在函数的图象上,则点的坐标满足函数关系式. 2.想一想:

-4-3-2-1y=2x-343211234567-1-2x(1)把二元一次方程2x-y-3=0写成用x的代数式表示y形式. (2)从一次函数的角度看,函数y=2x-3的图象上有多少个点?你能说出一些点的坐标吗? (3)从二元一次方程的角度看,二元一次方程y=2x-3有多少个解?你能说出一些解吗? (4) 思考:函数y=2x-3的图象上的无数个点与方程y=2x-3的无数个解有什么关系? 3.做一做: 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存12元.小张的同学小王以前没有存过零用钱,听到小张在存零用钱,表示从小张存款当月起每个月存18元,争取超过小张.请你写出小张和小王存款和月份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计算半年以后小王的存款是多少,能否超过小张? 4. 思考:

y5012x的解. ① 求y18x② 观察直线y=50+12x与直线y=18x的交点坐标与这个方程组的解有什么关系.

③二元一次方程12x-y+50=0(即方程y=50+12x)的解与一次函数y=50+12x图象上的点有什么关系? ④二元一次方程组y5012xy18x 的解与一次函数y=50+12x、

y=18x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5. 例题讲解: 例1. 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小结: 用作图法来解方程组的步骤:

(1)把每个二元一次方程化成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2)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并标出交点; (3)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

例2.已知三条直线y=2x-3,y=-2x+1和y=kx-2相交于同一点,求交点坐标和k的值。

例3.如图,两条直线m1和m2的交点可以看作是哪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4.如图,两直线交于点A,则点A的坐标 (

)

y54321-4-3-2-112345xy6x2y42xy3

m1m2

-4-3-2-1543211234x-1-2-3-4-1-2-3-4

例3图 例4图

6. 练一练:

①把二元一次方程3x+2y=12化成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_____

. ②已知函数y=-x+1与y=3x+b的图象的交点在y轴上,交点坐标为_______,b=___. 7. 课堂思考: 一次函数y=–x+2,y=–x+5的图象之间有何关系?你能从中“悟”出些什么吗?

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一次函数的图象平行(无交点); (2)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一解一次函数的图象相交(有一个交点); (3)二元一次方程组有无数个解一次函数的图象重合(有无数个交点). 8.看谁快: 试判断下列方程组是否有解 xy4,(1)5xy14;2xy3,(2)3x4y2;x2y1,(3)2x4y2;x2y0,(4)x2y3;8.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9. 作业:

第5篇:苏科初中物理八上《4.5 望远镜与显微镜》word教案 (2)

显微镜和望远镜

[设计理念]

体现知识的价值,渗透创新的意识,体会知识与创新的连接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这已节内容是前面所学的凸透镜成像的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模拟实验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其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准备]

显微镜、望远镜各一套 [教学过程] 引入:

爷爷奶奶为了能够看清楚报纸上的小字,不仅要带上老花眼镜;有的时候还要借助放大镜。如果我们想要看更细小的细胞、细菌等物体,用放大镜就无能为力了,由此人们发明了——显微镜;

人类对于星空的观察从未停止,为了让自己能看清楚遥远的星空,人们发明了——望远镜。

师:那么显微镜是怎么工作的呢?望远镜又是如何看清楚物体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内容——显微镜和望远镜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

问题:我们要看清楚一个物体、或感觉到物体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

1、出示大小不同图片,提问:你能看清楚哪个物体?为什么? (师):看来看清楚一个物体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

2、拿出书本,让后排同学看字,问能否看清楚字?移近到面前,看清楚了。 看来我们能看清楚物体还和物体到人眼的距离有关。

作图发现人感觉物体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对我们所成的视角的大小。

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探索一下显微镜是如何是我们感觉到物体变大了的?

说到显微镜的发明,不得不提到400年前一名叫詹森的荷兰小男孩,爸爸是眼睛制造商,所以他经常摆弄镜片。一天他在玩镜片,心想:一个镜片可以使物体放大些,两个镜片叠加起来呢?当他在看树叶上的小甲虫时,哟,小甲虫简直成了一只小鸡。给你两个凸

透镜,你能否也有相同的发现呢?(学生实验)——看到了倒立放大的像

一、显微镜(光学显微镜)

1、实际的显微镜上的主要光学元件有哪些?其中哪些和成像是有关系的? 目镜、物镜和反光镜(凹面镜)

2、猜想:可能的成像原理:? 通过作图分析

板书:物镜(凸透镜):物体放在物镜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类似于投影仪) 目镜(凸透镜):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反光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照亮被观测的物体

3、原理: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学生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模拟) 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虚像

为了看清物体,调节镜筒与载物片之间的距离。(一般物镜与目镜之间的距离不变) 显微镜由于观察的物体距离物镜较近,所以物镜物镜的焦距应小于目镜的焦距

过渡:取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两个透镜看远处的物体,如图所示,调整两个放大镜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物体是变大还是变小了?把两个放大镜得位置前后对调,你有什么新发现?

——这个实验在16世纪,另一位荷兰的小男孩里帕西也做过(只不过他当时拿的是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出示玩具望远镜)

二、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

1、结构(出示望远镜) 物镜(凸透镜):物体大于物镜的两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拉近物体) 目镜(凸透镜):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2、与原来的物体相比-小

由于望远镜需要观察远处的物体,所以一般说来物镜的焦距应该大于目镜 此种望远镜的成像特点:倒立但并不一定是放大的像,但可以扩大视角

了解:望远镜的种类:普通望远镜;大型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望远镜的原理:扩大视角。 物镜:拉近“物体”,放大物体。

结束语:创新并不是很神秘,对透镜的巧妙组合就是一种创新。[教学后记]

第6篇:希望你喜爱物理 初二物理ppt课件教案 苏科版

希望你喜爱物理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过程与方法

⑵通过了解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成果,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⑶经历观察光的折射和放电现象的过程,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

⑸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材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中所起的作用,物理学家研究问题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本节是初中物理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入口,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作用和方法。因此,本节课看起来具体的物理知识并不多,但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需要教师予以特别关注。

本节课的编写思路非常清晰:先通过自然界中有趣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实验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或模拟,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向学生展示物理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所起的巨大作用,使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最后介绍物理学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三位科学巨人——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其中特别突出地介绍了他们研究问题时运用的科学方法。对于伽利略,主要介绍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于牛顿,则重点介绍了他在前辈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和数学分析的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构建了经典力学的体系。对于爱因斯坦,主要介绍了理性思维的方法。最后指出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富于理性思维的一门科学。这些方法既是研究物理学的方法,也是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这样处理是希望通过对科学家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总之,本节课的内容从低到高,由浅入深,既有学生容易感知的现象、实验和故事,又有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的科学方法,既有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作用,又有研究学习物理学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台阶,有助于将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引领到较高的境界。

本节还有一个极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生动,具有极强的激励性。传统教材大多为追求语言简练而显得有些枯燥。初中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容易受到激励和鼓舞的时期。本教材则从初中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更多的采用了一些充满张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现在,让我们迈开自信的脚步,到奇妙的物理世界中去探究一番,感受她带给我们的乐趣”、“研究、学习物理学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智力探究活动”、“时代的发展,召唤着世界各国有志的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自然;期待着有更多的青少年学习和研究物理学”、“在学习中养成随时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努力创造条件动手实验,你也许会从中获得惊人的发现!”、“也许,你在今天闪现的思维火花,会在明天孕育成一颗璀璨的明珠!”、“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们也能像伽利略和其他科学家那样,热爱科学,随时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各种物理现象,刻苦钻研,动手实验,你也许会从平常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探究出伟大的真理。祝你成功!”。类似的语言还有很多,看似不像物理教材的味道,其实这正是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所在:激励学生对物理学欣然向往和倾情投入的感情,应该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目前的教学实际中,相当多的人仍然把物理课唯一地看作知识传授甚至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课上得比较机械。本教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来写的,意在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尤其是其中蕴涵的思想教育,不仅具有教学价值,而且具有教育价值,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现象、进行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难点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物理学所起的作用,认识科学家研究问题运用的观察、实验、归纳、数学分析、理性思维等科学方法。

3.教学建议

章前的章首诗是本教科书的特色之一,它通过优美的语言概括了每一章的内容。章首诗的用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安排。例如,可以用在每章或第一节开始时,作为引入课题的材料;也可以放在章后复习时,作为总结性的材料;还可以先在开始时作为学生学习本章的引导,再在复习时作为总结材料使用。具体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个别学生不明白的词句,教师应解释说明。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不要作为纯知识性的总结。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认为这些章首诗虽然写得优美,但比较空洞,不如做几个练习来得实在。因此,容易忽视章首诗,根本没有引导学生看过、读过,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据使用过本教材的教师和学生反映,章首诗有利于引领学生对物理学的向往和热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引入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然后教师说明物理学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奥秘,而且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为了说明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教材选取了两个有趣的现象:奇特的海上日出和闪电。如果有条件,最好播放有关录像,给学生真切的感性认识,产生视觉和听觉的惊奇与震撼。如果没有录像,也可查找相关图片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对于没有多媒体播放设备的学校,可以让观察过或了解有关现象的学生讲述,然后阅读课文。后面的“活动1”和“活动2”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这两种现象,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而设置的。

活动1最好由学生自己做,这样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晰地看到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可以用市场有售的小玩具激光笔作光源,在平底烧瓶中装半瓶茶水(或用清水,加几滴牛奶),使之能显示出光路,将燃烧着的香插入烧瓶中,使烧瓶中的空气中产生淡淡的烟,可以清晰地显示出空气中的光路。但要注意烟不要太浓,浓烟会挡住光,影响实验效果。还可以把半圆玻璃砖粘贴在白色的衬底板上,用激光笔作光源,选择适当的角度入射,可以在衬底白板上看到折射前和折射后的光路。如果没有条件做学生实验,采用演示实验的话,器材的尺寸要尽量大一些,光源要更亮一些,以提高实验的可见度。

活动2可以采用演示实验,利用感应起电机产生高压,适当调整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使之放电产生火花,来模拟闪电和雷声。但实验时要注意遮挡光线,能设计个暗室最好,要保证让学生看到火花并听到声音。本实验也可采用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搜集一次性气体打火机中的打火装置(其他能产生电火花的装置也可以),按压按钮时,可以看到轻微的火花,并听到“啪啪”的声音,也能模拟闪电和雷声,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只是可见度很小,两个学生至少要有一套。

以上这两个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对其中的原理不必做深入的解释。但可以向学生说明,学过光学、声学的知识后,我们可以解释这些现象。

“世界物理年”一段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物理学的重要性,并引出下面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这里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即可。“世界物理年”的相关资料和徽标含义参见后面的课程资源。 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这段课文中,通过物理学研究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了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段教材没有知识性的要求,但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从简单机械的运用,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乃至高科技新时代的大致发展过程,认识物理学研究成果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信心和能力,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看法和观点,以使学生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物理学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学生一般通过其他科目、课外阅读或电视节目等渠道获得过一些信息,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础,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自己的认识,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以上介绍的是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的方法,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可以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采用讲解的话,不能变成由教师念课文或念资料,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有关图片、文字、录像等素材,这些素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可以是教材中展示的修建金字塔的图片,也可以是辘轳、水车或《天工开物》中介绍的一些简单机械;能够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等;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利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总之,采用讲解的方法时,要充分考虑信息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视觉、听觉及各种信号,呈现丰富的、对学生来说新鲜的、信号强烈的、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愿望和激情的信息,加之教师倾情投入的讲解,必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物理学的召唤

这段内容的编写意图是解决“怎样学好物理学”这个问题,主要通过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从教材编写意图上看,教材并不是让学生读几位科学家的小故事,而是更侧重让学生领悟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物理学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虽然学生普遍喜欢科学家的故事,利用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能仅仅理解为讲故事,这里的功能是利用学生对科学家的景仰之情来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学习物理学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引领和激励学生学好物理学。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在此基础上予以提升,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些科学方法是科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所在。教师自己首先要弄清几位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然后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以使学生初步体会科学方法的内涵。由于学生没有物理知识基础,要防止科学方法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脱节。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物质

的一门科学。

2.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3.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成果。

4.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5.你还知道哪些物理学家?你知道他们的重要贡献吗? [参考答案] 1.规律

结构 2.参见课文 3.略

4.伽利略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等一些重要的物理规律,可以说是近代物理学的创立者。牛顿运用归纳和数学分析的方法,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总结出物体运动的定律,构建了经典力学的体系。爱因斯坦是理性思维的代表,他运用超人的想像力,建立了相对论,使人们对时空观有了全新的认识。

5.略

第7篇:八年级物理下册 气体压强教案1 苏科版

气体压强(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举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 (2)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实验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影响大气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测定大气压强数值,让学生体验STS精神

(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设计实验

[教具和学具]:杯、硬纸片、试管、水槽、马德堡半球实验仪、漏斗、乒乓球、纸片、吹风机。铁架台、烧瓶 [课堂类型]:新授课

[设计思路] 1.著名的_____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1标准大气压=_____毫米水银柱=_____Pa,在同一地区,海拔500 m处的大气压比海拔1000 m处的大气压要_____. 2.如图所示,(a)将杯中装满水,(b)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c)用手按住纸片倒置过来,放手后纸片_____,杯子里的水_____,这表明_____.如果将杯口转到(d)、(e)所示的位置纸片_____,杯子里的水_____说明大气向_____.

3.登山运动员徒手攀登海拔较高的山峰,当他在海拔4000m以上继续攀登时,尽管经过充足的休息后再爬,但是越往上爬越感觉到乏力,出现头晕、耳鸣和恶心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用心

爱心

专心

A.山峰陡峭,人体能量消耗大 B.高处气温太低 C.高山上空气稀薄,气压偏低 D.该运动员体质太差 4.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堵住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来 B.用塑料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能抽出灯泡内的空气

D.两块玻璃板的表面用水浸湿,将两块合在一起,很难分开 5.下列各图中,能够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是图( )

6.某人用嘴将小空瓶内的空气吸出,小瓶马上挂在嘴唇上,原因是( ) A. 嘴把瓶子吸住 B. 瓶内所剩的空气作用的结果 C. 嘴边的唾液把瓶粘住 D. 大气压把小瓶压在嘴唇上 7.图是小华做”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示意图. (1)请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A.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B.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____________,即等于大气对活塞的压力F.C.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 _______ ,记为l,读出注射器的容积V,则活塞的面积S=________,D.最后计算出此时大气压的数值p=____________(写出表达式)。

(2)实验中,小华正确使用了测量仪器,且读数正确,但她发现测量结果总是偏小,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海拔3000 m以内,每升高10 m大气压降低100 Pa,若在山脚下的大气压为标准大气压,那么在850 m的山顶上大气压是多少?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8篇:八年级物理上册 光的折射教案六 苏科版

光的折射教案 苏科版物理六

一、教学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二、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三、实验器材:

玻璃水缸、水、激光发射器、光具盘、玻璃砖、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

四、具体安排: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眼睛受骗的问题

我们来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虚像,鱼像比鱼位置高。所以刚才比赛的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

4、课堂练习

(1)光从空气行政村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

(2)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造成的。

(3)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五、小结

六、作业的布置学习指导55-56页

用心爱心专心 1

上一篇:38期团学简报下一篇:诗词楹联学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