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2022-05-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副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接种的副反应和护理的对策。方法:选取我县计划免疫门诊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预防接种副反应报表及个案调查表作为资料,对其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以研究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具体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我县计免门诊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有24962人接种疫苗,所使用的疫苗种类为18种。其中有5种疫苗的接种人员出现了预防集中异常反应,共计12例。结论:我县计免门诊所使用的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为避免出现预防接种副反应,必须规范疫苗的使用,而疫苗的规范使用主要靠收集疫苗使用说明书作为依据指导免疫接种,保障疫苗的质量,做好预防接种的护理工作。

关键词:预防接种;副反应;护理对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手段越来越高明,免疫预防技术也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其已经成为保障人们健康的重要手段,能够避免人们患有传染性疾病。近几年,我国预防疫苗的种类逐渐增加,数量也越来越多,接种疫苗的人群也更为广泛。预防接种是将病菌进行培育之后植入人的体内,使人们拥有对此类病毒的抗体。预防接种能避免传染病的大范围流行,可控制和预防某些慢性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如此,预防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所谓预防接种副反应是指人在接种疫苗之后,在产生抗体的同时身体也受到一定的损伤。本文主要探讨了预防接种的副反应和护理对策,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调查报表为依据,来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主要选择了我县计免门诊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的预防接种副反应报表以及个案调查表为研究对象,预防接种副反应根据《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指南》来判断。其中,接种疫苗的人数有24962人,产生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共有12例。出现预防接种副反应的预防接种疫苗分别是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白破二联疫苗、HIB疫苗、麻风疫苗、23价肺炎疫苗。所接种人员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通过对预防接种副反应报表的数据分析,来研究我县计免门诊出现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概率,以说明我县计免门诊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对个案调查表的数据进行讨论,以探讨我县计免门诊出现预防接种副反应的疫苗所占比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若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调查发现,我县计免门诊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有24962人接种了疫苗,所接种疫苗的种类有18种,出现预防接种副反应的人数共有12例,预防接种副反应率为12/24962,即约为0.048%,预防接种疫苗的安全性比较高。在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的5种疫苗中,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类疫苗所占比例最大。5种疫苗的反应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季大翠

第2篇:狂犬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与免疫失败的预防

摘要:探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以及免疫失败的多种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多方面提出预防对策。

关键词:狂犬疫苗 不良反应 免疫失败 预防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近年来,我国家庭养犬数量急剧增长,狂犬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卫生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显示:死亡率占首位的仍然是狂犬病。而预防狂犬病最关键的是伤口清创处理及全过程接种狂犬病疫苗。现将我市2011年狂犬病疫苗接种工作情况分析如下:

1.基本情况

2011年1-12 月,姜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接待2725 例动物咬伤者,其中三起狂犬连咬数十人事件及5例高危伤者。其中对被动物咬伤后来门诊治疗室注射狂犬病疫苗258例病人,男165人,女93人,年龄3-80岁,均为二级暴露。

2.接种反应

接种不良反应分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红斑、水肿、瘙痒、硬结,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发热、寒战、晕厥、无力、头疼、眩晕、肌肉痛、关节痛、胃肠道功能紊乱。258例接种疫苗出现局部不良反应为27例。其中男15人,女12人,不良反应率为10.46%。主要表现为接种24 小时后出现疼痛的为24例,瘙痒为1例,出现红肿的为2例,未出现红斑和水肿。出现全身反应16例,全身反应发生率为6. 2%,接种第1针狂犬疫苗24 小时内,部分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接种第二针后部分表现为轻度发热,改用进口狂犬疫苗后,症状得以缓解。

3.不良反应的处理

对于不良反应的处理,首先须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解释,消除紧张情绪,争取患者心理上积极配合全程治疗。其次,对于皮肤的局部护理,主要是进行对症处理,如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与干燥,以防感染,对于有红肿疼痛的患者,及时给予局部的热敷等。

4.接种效果评价

2011年我市共检测2315 例,抗体检测阳性2268例,阳性率为97.97%。尚有47 例抗体检测滴度低于1:50mg,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没有及时正确地处理好伤口,局部伤口的冲洗和消毒,对发病与否有直接影响。(2)疫苗质量不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 (WHO)规定疫苗效价应为大于等于2.5IU/ml。疫苗效价越高,免疫效果越好。疫苗有效期与抗体水平呈正相关,有效期愈长,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愈高,反之愈低。(3)没有及时合理用抗狂犬病血清或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人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中和狂犬病毒,对于严重咬伤或伤及危险部位时,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最好。(4)接种方面的因素,如没有及时购苗注射而拖延时间较长,未能按照日程规定注射疫苗。同时接种部位也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因数之一。上臂三角肌接种效果最好,臀大肌效果最差。(5)年龄方面的影响,一般青少年最好,老年人较差。这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有关。(6)机体自身因素的影响,被咬伤患者正处于患其他疾病期间,机体重度虚弱或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或严重受寒情况下,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产生抗体效价降低,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保护作用。(7)其他因素的影响,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有嗜烟、酗酒及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各种恶性肿瘤和在注射期间不良情绪,剧烈的运动,均可影响免疫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再加强三针狂犬疫苗,96.6%已产生中和抗体 ,尚有一例再次加强三针始终没有产生抗体。

5.讨论

狂犬病的预防责任重大,环节很多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合作。(1)及时严格的伤口处理,及时彻底处理伤口十分必要,伤口局部处理得越早越彻底越好。因为狂犬病毒早期集中于伤口局部,只有及时彻底全面清创,才冲洗掉和杀灭伤口可能存在的部分病毒,有效地防止病毒进一步入侵机体,减少发病机会。一般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刷伤口,最好20%肥皂水冲洗,彻底冲洗伤口至少30分钟,再用75%酒精或2%-3%碘酒擦涂消毒;除非伤及大血管,尚应暂缓缝合和结扎,即使延迟了1-2天,甚至3-4天,也不应忽视局部处理。(2)及时足量全程注射狂犬病疫苗。免疫全程共5针,分别于0(注射当天)、3、7、14、28天进行肌肉注射。如果咬伤当天未注射,可往后延续,不管任何情况都要坚持全程注射,切不可半途而废,以免影响疫苗应有的作用。但全程注射完毕后25-30天内应抽取静脉血做抗体检测,判断免疫效果,确保疫苗预防作用。(3)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提高预防成功率。抗狂犬病血清因其作用快,以弥补注射疫苗后未发挥作用的空隙,以延长潜伏期,发挥出较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礼平,唐少令,等.人体接种浓缩或纯化狂犬疫苗后水平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7):76-77.

[2]肖東楼,唐肯,王显军,等.狂犬病防治手册[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作者:卞薇薇

第3篇:甘井子区2009——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甘井子区2009——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通过AEFI监测系统,收集2009——2012年全区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AEFI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井子区2009——2012年共报告50例AEFI,以一般反应居多,占84.00%;AEFI主要分布在9月份占44.00%;≤1岁占44.00%;以接种第1剂居多,占40.00%;以国家免疫规划(NIP)疫苗为主,占98.00%。结论甘井子区AEFI监测工作质量仍有待提高。

【关键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接种疫苗种类、剂次和对象的大幅增加,AEFI报告例数逐年增加,公众更加关注AEFI。为了解甘井子区2009——2012年AEFI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评价监测工作质量,提高监测工作。现对甘井子区2009——2012年AEFI监测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

1.1.1AEFI监测范围AEFI监测覆盖所有接种疫苗的人群;统计数据为2009年——2012年甘井子区所有接种单位上报的AEFI个案。

1.1.2AEFI分类及报告范围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1]。

1.1.3AEFI报告方式辖区医疗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发现AEFI后,及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并上报甘井子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将AEFI个案报告卡、个案调查表和调查报告通过网络报告。

1.2方法

1.2.1资料整理与分析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将甘井子区2009——2012年AEFI个案导出数据,利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2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对AEFI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甘井子区2009——2012年共报告50例AEFI,其中2009年13例、2010年23例、2011年2例、2012年12例,无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2.2AEFI发生原因50例AEFI中,一般反应42例,占84.00%;异常反应6例(过敏性皮疹4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例),占12%;偶合症2例,占4%。

2.3时间分布50例AEFI病例主要分布在9月份占44.00%,其次11月份占26.00%;除1月份、10月份和12月份无AEFI报告外,其它月份均呈散在分布。

2.4AEFI发生的年龄与性别在50例AEFI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男女发病相等。<1岁7例,占14%;其中2月龄、3月龄、4月龄、8月龄和10月龄各1例,各占2%;11月龄2例,占4%。1岁15例,占30%;2岁4例,占8%;3岁5例,占10%;4岁6例,占12%;20-60岁13例,占26%。

3讨论

从甘井子区2009——2012年报告的50例AEFI来看,以一般反应为主,占84%;主要发生在9-11月份,占70.00%;≤1岁22例,占44.00%,>15岁组由于接种疫苗剂次远低于儿童,因此报告发生AEFI的较少[2];以国家免疫规划(NIP)疫苗为主,占98.00%,以麻疹疫苗、甲型流感疫苗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报告居多;发生在接种第1剂的占40.00%;接种后≤1d出现AEFI的占78.00%。

自2008年实施AEFI网络直报以来,特别是2010年《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出台以来,甘井子区AEFI监测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敏感性有所提高,报告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但質量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全区AEFI监测质量,今后将采取以下措施:

3.1在加强AEFI被动监测的同时,可以在部分接种单位开展主动监测[3]。

3.2对基层人员培训培训,提高AEFI报告及时性和准确性。

3.3开展规范化门诊建设,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4]。

3.4加强AEFI监测督导工作,定期分析督导情况。

3.5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认识AEFI,营造良好的预防接种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S].2010-06-03.

[2]袁丁.新化县2009——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504-1506.

[3]吴殚,王凤双,肖雷,等.北京市顺义区2008——2010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5969-5971.

[4]武文娣,刘大卫,吴冰冰,等.全国2007——2008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检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15(6):481-490.

作者:郭建华

第4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第五章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1 报告 1.1 病例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1.2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3 报告程序

1.3.1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1.3.2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附件三表5-1)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附件三表5-2),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1.3.2.1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1.3.2.2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上述报告后,将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立即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应将AEFI个案报告卡立即转报至其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1.3.3 各级疾控机构应当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AEFI报告信息。

1.3.4 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

调查诊断 2.1 核实报告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AEFI报告后,应核实AEFI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初步临床诊断、疫苗预防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 2.2 组织调查

2.2.1 除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等)外的AEFI均需调查。 2.2.2 县级疾控机构对需要调查的AEFI,应当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织开展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在调查开始后3日内初步完成AEFI个案调查表(附件三表5-3)的填写,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2.3 对于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也应当收集相关资料,填写AEFI个案调查表,并及时转报至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2.2.4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

2.2.5 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和报告。 2.3 资料收集

2.3.1 临床资料:了解病人的预防接种史、既往健康状况(如有无基础疾病等)、家族史、过敏史,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资料。必要时对病人进行访视和临床检查。对于死因不明需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病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检。

2.3.2 预防接种资料:疫苗供应渠道、供应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批签发报告和购销记录;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疫苗储存条件和冰箱温度记录;疫苗的种类、生产企业、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来源(包括分发、供应或销售单位)、领取日期等;预防接种服务组织形式、预防接种现场情况、预防接种时间和地点、接种单位和预防接种人员的资质;知情或告知相关资料;预防接种实施情况、接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苗存放时间;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来源、注射操作情况;预防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发病情况等。 2.4 病例诊断

2.4.1 省、市和县级疾控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负责对AEFI调查诊断。 2.4.2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到AEFI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2.4.3 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由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2.4.4 AEFI的调查诊断结论应当在调查结束后30天内尽早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调查诊断结论,出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附件三表5-4)。

2.4.5 调查诊断怀疑引起AEFI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提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2.4.6 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市、县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进行技术指导。

2.4.7 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2.5 调查报告

2.5.1对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疾控机构应当在调查开始后7日内完成初步调查报告,及时将调查报告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上一级疾控机构报告,并向同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通报。 2.5.2县级疾控机构应当及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上报调查报告。 2.5.3 调查报告包括以下内容:对AEFI的描述、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疫苗和预防接种组织实施情况;发生AEFI后所采取的措施、原因分析;对AEFI的初步判定及依据;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等。 2.6 分类

AEFI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5种类型:

2.6.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2.6.1.1 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6.1.2 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2.6.2 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2.6.3 预防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预防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2.6.4 偶合症:受种者在预防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预防接种后巧合发病。

2.6.5 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预防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 3 数据审核与分析利用

3.1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AEFI监测模块由各级疾控机构维护管理。 3.2县级疾控机构应当根据AEFI调查诊断进展和结果,随时对AEFI个案报告信息和调查报告内容进行订正和补充。

3.3各级疾控机构对AEFI报告信息实行日审核、定期分析报告制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省级疾控机构至少每月进行1次分析报告,市、县级疾控机构至少每季度进行1次分析报告。

4处置原则

4.1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依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4.2 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4.3 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健康损害的,以及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预防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健康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4.4 建立媒体沟通机制,积极、主动、及时、客观回应媒体和公众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关切。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科普知识的宣传,做好与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沟通,增进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信任。

5常见反应的处置

接种人员对较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可给予一般的处理指导;对接种后现场留观期间出现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应立即组织紧急抢救。对于其他较为严重的AEFI,应建议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 5.1 全身性一般反应 5.1.1 临床表现

5.1.1.1 少数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高峰;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接种麻疹疫苗后6~10天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5.1.1.2 少数受种者接种疫苗后,除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 5.1.2 处置原则

5.1.2.1 受种者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5.1.2.2 受种者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5.2 局部一般反应 5.2.1 临床表现

5.2.1.1 少数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5.2.1.2 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大多在8~12周后结痂(卡疤),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5.2.1.3 部分受种者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未完全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 5.2.2 处置原则

5.2.2.1 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5.2.2.2 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先冷敷,出现硬结者可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5.2.2.3 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5.2.2.4 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第5篇:ok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处理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制度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

关的反应或事件。

二、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

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三、 报告内容: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

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初步临床诊断、就诊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四、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五、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在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

应及时向市卫生局、市药监局报告。48小时内向市疾控中心填报《AEFI个案报告卡》。

六、 对需要调查的AEFI(除明确诊断为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的红肿、

硬结等),由市疾控中心在接种报告48小时内开展调查。

七、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

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2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和市药监局,并于2小时内向市疾控中心填报《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由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立即组织专家组调查。出现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报告和调查。

八、 除省、市、县三级AEFI调查诊断专家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做出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九、 各接种单位指定至少1名内科医师或公共卫生医师负责预检及预防接种不良

反应处理。建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和事故登记本,专人负责。

十、 过敏性休克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立即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为0.33(1/3支)ml,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1/16支,2-5岁1/8支,5-11岁1/4支,11岁以上1/3支-1/2支;如5分钟病人仍无好转,可重复使用。第一时间通知临床医生进行抗休克处理或拨打120转院。

十一、 晕厥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松解衣扣,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温开水、

热糖水喝,必要时可针刺或用手掐人中穴;数分钟后仍不恢复者,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并通知临床医生救治。

第6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报告及处理工作制度

为防止预防接种事故发生,妥善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1、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置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职责:

依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控制措施,及时组织和妥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二、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原则:

1、晕厥:

1.1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平卧、松开衣扣、注意保暖。 1.2轻者给予热开水或糖水、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 1.3观察生命体征:神志、血压、呼吸、心率、脉搏等。 1.4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

1.5以上处置后未见好转,立即送往就近的医院。

2、过敏性休克:

2.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放松衣扣、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2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重复注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等。

2.3速请医院急诊科会诊或立即送往医院急诊科救治。

3、群发性癔症:

3.1做好预防接种前宣传教育工作。

3.2及时疏散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正确疏导,消除恐慌心理,暗示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

3.3做好思想教育与沟通工作,防止少数人利用不明真相的 群众聚众闹事。

三、预防接种事故的处置原则:

预防接种事故一般是由于疫苗的质量原因,或由于接种时的差错,或由于污染造成严重的个体或群体反应的事件。接种事故的处置重在预防:加强接种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责任心,加强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安全接种制度,按照说明书和规程进行接种,正确掌握各种疫苗接种的禁忌症。接种事故一旦发生,首先应积极诊治病人,如实地向中心领导与有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保留与该事故中使用的有关物品、原始记录等证据,接受和配合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接受处理。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

1、发生预防接种反应或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应当及时向区卫生局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接种异常反应或疑似异常接种反应的报告卡。

2、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区卫生局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因免疫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免疫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发生群体性反应或者有死亡发生的,按照应急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时违反免疫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原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预防措施:

为尽可能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应采取事前预防的各项措施,包括培训合格人员,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

1、承担接种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执业医师或职业护士资格,且经过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预防接种资格。

2、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做好疫苗的储存、分发和运输工作;购进疫苗时,进行检查,审核疫苗生产企业及疫苗批发企业的资格,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证;购进进口疫苗时,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并

保存;疫苗的储存、运输和温度按照我国药典和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做好冷链系统的管理。

3、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规范,确定受种对象。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严格掌握禁忌症。

4、按照接种操作规范,做好皮肤消毒,实施安全注射。使用后医疗废弃物循章处理,保持接种环境的整洁、宽敞舒适、定时通风消毒。做好院感控制的监测与消毒工作。

5、急救物品的储备: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诊疗床、血压计、听诊器、担架、氧气、糖、开水、人丹、十滴水、银针等。

6、定期进行医、护人员的救护培训。

第7篇: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谢亚利 李汉华 李贺兰 肖瑞

[摘要] 目的:分析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方法:对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18~24月龄加强免疫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含局部反应发生率、全身反应发生率)高于3~6月龄基础免疫组儿童(P<0.01),夏秋季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冬春季(P<0.01),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P<0.01)。 结论: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时要注意充分摇匀药液,选择正确的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严格消毒接种部位,并做好接种前后的卫生保健宣教工作;遇高温天气适当推迟接种;推荐使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关键词]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 causes adverse reactio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XIE Ya-li, LI Han-hua, LI Huo-lan, et al. (Dongke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Dongguan 52345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of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preventable cause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vaccinatio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Adsorption of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ation vaccine adverse reaction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 18 ~ 24-month-old children to strengthen the immune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cluding the incidence of local reactions, the incidence of systemic reaction) was higher than 3 to 6-month-old children based on immunohistochemistry (P<0.01), summer and autumn is higher tha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inter and spring (P<0.01), Adsorption of whole-cell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higher than the adsorption of acellular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 (P<0.01). Conclusion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 vaccine adsorbed vaccine shaken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full solution, choose the correct way of immunization and vaccination site, strict disinfection of injection site, and do a good job before and after vaccination of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case of high temperatures appropriate to defer vaccination; recommend the use of adsorption acellular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 vaccine. Key Words Vaccination; Adverse reactions; Adsorbed whole-cell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 Adsorption acellular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

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是由全细胞或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原液、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的混合疫苗,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单位:东莞市东坑医院,广东,东莞,523451 作者简介:谢亚利(1971-),男,本科,公卫主管医师,疾病预防控制

1 破伤风3种疾病,是我国现行的计划免疫程序规定的针次最多、使用最广泛的疫 苗,同时也有很多不良反应 [1]。为此,我们对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原因和预防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资料来源

1.1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资料

DTaP和DTwP接种后不良反应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监测资料。选择东莞市东坑镇2006~2007年AEFI个案数据进行分析。

1.2 预防接种资料

DTaP和DTwP预防接种资料,来源于东莞市东坑医院预防接种门诊2006年1月~2007年12月年龄在3个月以上、2岁以内无接种禁忌症的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要求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

1.3 疫苗

DTaP和DTwP均为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 分析方法

2.1 资料整理

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资料中的AEFI监测个案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2.2 分析内容

本文主要分析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并对不同组别(基础免疫组、加强免疫组)、不同季节(夏秋季、冬春季)和不同成份百白破疫苗(DTaP、DTwP)进行分析比较。 2.3 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DTaP和DTwP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比较,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92%(652/22346)。基础免疫组161例,发生率为1.00%(161/16041),加强免疫组491例,发生率为7.7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35.32,P<0.01);主要不良反应:局部反应(红肿或硬结)发生率为1.95%(436/22346),全身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97%(216/22346)。见表1。

表1

基础免疫组和加强免疫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别 接种例数

例数

基础免疫组 加强免疫组

χ2 P值 16041 6305

115 321

局部反应 发生率/% 0.72 5.09 452.69 <0.01

例 数 46 170

全身反应 发生率/% 0.29 2.70 274.50 <0.01

例数

161 491

发生率/%

1.00 7.79 735.32 <0.01

2

2不良反应发生与季节的关系 夏秋季局部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和夏秋季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冬春季(χ2=58.13,32.03,91.31,P<0.01)。见表2。

3两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全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局部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和全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χ2=219.10,42.34,254.32,P<0.01)。见表3。

表2

不同季节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比较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别 夏秋季 冬春季

χ2 P值 接种例数

例数

10927 11419

292 114

局部反应 发生率/% 2.67 1.26 58.13 <0.01

全身反应 例数 147 69

发生率/% 1.35 0.61 32.03 <0.01

计 例数 439 213

发生率/% 4.02 1.87 91.31 <0.01

表3

两种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比较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别 DTwP DTaP χ2 P值 接种例数

例数

9609 12737

339 97

局部反应 发生率/% 3.53 0.71 219.10 <0.01

全身反应 例数 140 76

发生率/% 1.46 0.55 42.34 <0.01

计 例数 479 173

发生率/% 4.98 1.36 254.32 <0.01

讨 论

1 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1.1 疫苗本身因素 疫苗对机体来讲,本身是一种异体、异物蛋白质,具有生物学活性,可导致机体产生接种反应,如百日咳全菌体疫苗含多种有害成分(如脂多糖)等;同时疫苗中的吸附剂-氢氧化铝佐剂能导致机体出现特异性IgE合成增进,如氢氧化铝浓度过高或使用不当,可引起注射部位硬结的增多[2]。

1.2 疫苗使用因素 百白破疫苗要求在2~8℃运输储存,接种时要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按无菌操作要求规范接种。如果百白破接种剂量过大、注射过浅、接种途径不正确,每次接种前未充分摇匀或者曾经冻结(形成铝盐结晶)等都会使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硬结甚至无菌性化脓的发生。

1.3 接种针次 百白破疫苗所含的百日咳菌体成分,初免成功后(一般为30天左右),体内产生百日咳抗体,当再次接种时与抗原产生中和作用,幼儿机体因免疫功能不完善而引起发热和局部红肿[3];同时,由于局部反复受到刺激,机体对相应抗原或吸附剂敏感性增加;因此,18~24月龄加强免疫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3~6月龄基础免疫组。

3 1.4 个体因素 受种者的身体状况、免疫功能、精神因素等都会对接种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一些过敏体质的儿童容易发生变态反应,肥胖儿童容易发生局部不良反应。

1.5 其他因素 在夏秋炎热季节会由于穿短袖使接种部位暴露而受灰尘、赃物的污染或儿童触摸接种部位以及过度活动时汗液的刺激、大量出汗容易着凉等,也使接种后不良反应增多。

2 不良反应的防制

2.1 仔细检查 抽取吸附百白破疫苗前,一定要将疫苗混悬液充分摇匀并仔细检查,如发现有摇不匀的硬块或者曾经冻结(检查百白破疫苗是否冻结的方法为:将被检和对照的正常疫苗安瓿同时摇匀后静止竖立,如被检疫苗在 5~10分钟内与对照疫苗相比出现分层现象,且上层液体较清,即可判断被检疫苗冻结)不能使用。

2.2 根据不同的月龄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一般3~6月龄基础免疫组儿童选用1ml注射器和5号针头,18~24月龄加强免疫组儿童选用1ml注射器和5号半~6号针头,以确保将疫苗注进肌层。 2.3 严格操作规范,正确选择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百白破吸附制剂一定要深部肌肉注射,连续多次接种百白破疫苗时,应注意更换接种部位,可在两上臂三角肌轮换注射,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时应分别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取并在不同的部位进行注射[4]。

2.4 严格接种部位的消毒,并做好接种前后的健康教育工作。接种人员在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教育家长做好接种前后儿童的保护,接种前后不要让儿童过分活动,避免局部受汗液刺激或受凉而出现副反应,接种后当天,不要让儿童室外玩耍,尤其是炎热季节,穿短袖时要避免由于接种暴露而受灰尘和脏物的污染,教育儿童不要触摸接种部位。

2.5 严格把握禁忌症。注射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停止以后针次的接种。

2.6 严格执行冷链技术规范。运输、储存疫苗的所有冷链设备都必须符合要求并专用,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管理,建立必要的冷链工作管理制度,对出现故障或老化失效的设备要及时维修保养和更新,避免疫苗因不规范运输、储存而冻结或失效,导致发生蛋白质变性而增加或加重接种后的反应。

2.7 18~24月龄组(加强免疫组)接种后的早期干预。有资料表明,早期进行湿热敷干预,可以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5]。具体方法如下:接种后嘱其局部保持清洁,并于接种后第2天无论局部有无副反应,均给予早期温开水湿热敷(将开水煮过的敷布浸于低于50℃的温开水中柠至不滴水为度,放在家长手腕内侧试温,以不烫手为宜,然后折叠数层敷于注射部位上盖干毛巾。每3~5分钟更换1次敷布,时间15~30分钟,每天3次,并随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全身情况以防烫伤)1周。

2.8 适当推迟接种。遇高温天气(气温大于35℃)适当推迟百白破疫苗的接种。 2.9 用DTaP替代DTwP。由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去除了百日咳全菌体疫苗中有害成分(如脂多糖等),保持了免疫原性[6],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明显下降;本资料分析的结果与国内多数研究相似[7-9]。因此,建议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逐步取代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

4 疫苗[10]。

参考文献

[1]周翠云.减少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措施探讨[J].临床和检验杂志,2007,6(1):36-37. [2]曹国强,王堂,贾荣盛等.百白破混合制剂接种反应调查分析与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3,27(4):449-450. [3] 董玉坤.百白破混合制剂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调查分析和对策[J].广西医学,2006,28(8):1297-1298. [4]单金华,袁满,袁钦发等.89例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对策[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8,16(21):951-952. [5]席利平.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吸附百白破三联疫苗的接种反应[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月下旬):169-170. [6] 湖北卫生厅翻印.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C].预防接种法规文件汇编,2005:47-48. [7]刘大卫,郭飚,曹玲生等.吸附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上市后预防接种安全性的比较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2):97-102. [8]渠慎稳,袁兰侠,闫燕. 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副反应与处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680-1681. [9]刘琼芳.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28-1229. [10]卫生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S]. 2007.12.

第8篇: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綦江区中心血库

刘芳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造成对献血者身体的局部损伤或引起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1]。主要反应有明显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心慌气促、出冷汗,严重者出现晕厥、抽搐、甚至休克等。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严格征询体检、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每位进行静脉穿刺的工作人员都需要不断提升穿刺技术、定期热爱献血不良反应相关培训等,能有效防止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当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使献血者尽快恢复正常,保护献血者健康,从而推动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

【关健词】 无偿献血 不良反应 预防

献血是否影响身体健康和献血过程是否安全,是影响公民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的主要原因。开展无偿献血工作以来,我库全员职工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围绕安全采血这个核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防止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当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正确处理,使献血者尽快恢复正常,保护了献血者健康。无偿献血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肯定,参加无偿献血的公民能保障临床用血。 1.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的常见原因有:精神紧张、空腹献血、环境因素、过度疲劳、睡眠不佳或身体不适、晕针晕血、不良语言刺激、疼痛和漏检[2]等。因此,我们从宣传、登记体检、采血等献血流程采取了以下措施: 1.1加强献血知识宣传

精神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初次献血者或非医务人员,或多或少都有些紧张,主要原因是对穿刺针有恐惧感,对献血的生理知识了解太少,有思想顾虑,心理紧张。《献血法》实施以来,利用电视、报纸、灯箱、杂志、路牌、电梯、宣传册、QQ群、微信等媒体,形式多样地向市民全方位介绍血液生理知识、献血知识、采血前后注意事项、用血返还政策、献血享有的权利等内容,让市民知道健康适龄公民适量献血无损健康(一个人不论是否献血,他的血液总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也就是说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时刻在衰老死亡,同时又在不断地新生补充,从而保持血液的生理平衡和功能),科学献血有益健康(献血还能促进献血者造血功能更加健康和旺盛,由此增强机体的整体适应能力而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一人献血全家受益。向他们宣传血站使用的采血器材都是经过严格消毒灭菌的一次性用品,因而献血是安全的,不会发生血液传播疾病,以此消除献血顾虑。对来库登记献血的,工作人员都会热情接待,介绍血库环境和工作流程,耐心解释疑问,讲解献血前的注意事项:不要空腹献血,献血前一天吃清淡饮食,身体有任何的不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者延期献血,有晕针晕血史者不宜献血。让献血者充分了解有关献血知识,了解血站工作,消除恐惧紧张情绪,有效减少了献血反应。

1.2严格体检,全面了解献血者身体健康情况

体检征询工作人员按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的项目和内容对献血者进行检查[3]。在体检工作中,做到热情接待,态度和蔼,认真负责,坚持原则,不漏项、漏检、误检,严格查对献血者健康征询及献血登记表的各项内容,把好体检征询质量关,血比重偏低者暂缓献血。符合健康检查要求者才准献血,凡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者不得献血或延期献血,避免造成严重献血不良反应。

1.3提供良好献血环境,使献血者轻松愉快献血

为献血者提供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安静、清洁舒适、秩序井然的体检、献血、休息环

1 境;同时,注重职工教育,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做到热情接待献血者,耐心询问,发现有感冒、咳嗽、感染、皮疹等暂缓献血,有晕针晕血史者建议不献血,避免无组织、杂乱无章等候献血,这样不仅污染空气,影响血液质量,也会使正在接受采血的献血者紧张烦躁,引起血管收缩,增加采血难度和献血反应发生率。特别在单位组织献血时,短时间内人数多,环境条件有限,空气流通差,等候时间长,容易在未献血前就产生疲劳,献血的时候体力不够,导致迷走神经兴奋诱发献血反应。另外,献血经常安排在上午,很多人不吃早饭匆忙献血发生低血糖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表现,诱发献血反应。短时间内服务对象多,如发生献血反应,容易发生连锁效应[4],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取得理解,保证安静有序的环境,预防献血反应发生尤为重要。

1.4提高采血技术水平,运用心理护理方法

疼痛会引起献血反应,工作人员表情冷淡、态度生硬或技术操作自信心不足,采血时间过长造成献血者心理压力也易诱发献血反应。因此体采科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方法进行了调整,注重采血护士技术培训,在工作人员的选择和预防献血反应方面加强认识,学习预防措施,科室每月开展两次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采血技术水平,努力做到采血穿刺一次成功,操作规范,无污染,对于血流速度缓慢者给予温糖水饮用,有效增加血容量,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心血管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调节,避免心输出量下降,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安全;对体重较轻的献血者、首次献血者、过度紧张献血者,采血量在献血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200ml,缩短相对采集时间,尽可能减少不足量血液的报废,节约血源[5]。随时观察血流情况和询问献血者有无不适,对表现出紧张和轻微不适的献血者,主动与其交谈,用比较法、脱敏法、分散注意法、暗示法等心理护理方法[6],让其思想放松,尽快恢复正常,完成采血。

采血结束,嘱献血者用三个手指连续不间断平压针眼10分钟,休息10-15分钟无任何不适再离开。工作人员注意观察和询问献血者,发现不适及时处理,并宣传讲解献血后注意事项:穿刺点上的敷料应保留至少4小时;多补充水分,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避免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献血后24小时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和过度疲劳;血站的联系方式,如果存在献血前没有如实告知的可能影响血液安全的高危行为或者献血后感觉明显不适或异常,请其及时联系血站工作人员。

2献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我库各个工作环节严格履行以上措施,有效减少了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偶有献血者由于个人的原因或血库工作环节的原因,在采血中或采血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对症处理。

2.1一般症状

采血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等症状,但血压脉搏正常,神志清楚。处理:立即停采,体检医生和采血护士安慰献血者,平卧休息,进饮糖水,能缓解症状。对压迫不当而致针眼出血者,用无菌棉球重压或屈肘压迫止血。

2.2一过性脑贫血

血流速度较快的,献血后不能立即走动,献血后应让献血者稍坐位休息片刻再直立走动,防止体位改变,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或低血压。对于有晕针晕血经历的,应劝其避免再次献血,对于献血反应者做好解释工作和回访。

2.3低血糖反应

多在献血者空腹采血情况下发生。处理:立即平卧,脚抬高,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液即可缓解。

2.4医源性休克

与献血者心理素质有关,往往在旁人言语不慎、恫吓等情况下,使正在献血者感到害怕,从而产生精神紧张,发生抽搐、昏厥等,但血压脉搏正常。处理:立即停采,平卧献血者,并按压人中、合谷等穴位及一般性处理后情况很快好转,同时制止喧闹。

3献血反应不仅给献血者造成伤害,给献血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消极影响,还有可能影响血液质量,对血液安全构成危险隐患,为了更好地做好血液保障,应加强献血服务预防献

2 血反应的发生,从各个服务细节做起,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保证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发展。

[1]梁文学、唐荣才,栾建凤等.建立献血反应标准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8,21(9):711-713. [2]姜述华,王丽娟,马雪芹,等.1003例献血反应原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1):47-48. [3]国卫医发[2015]95号附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2015年12月:84-91. [4]徐雪梅.115例献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4):378-380. [5]宋洪修.献血者体重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3,25(3):268-269. [6]陈莉,赵莉华,王玉珍,等.心理学知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4):138-139 3

第9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一、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下列情况,应作为AEFI(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l、24小时内发生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大疱性多形红斑)、晕厥、癔症。

2、5天内发生的发热(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

3、15天内发生的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

4、3个月内发生的臂丛神经炎、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5、卡介苗接种后1一12个月发生的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6、任何时间发生额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或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

二、建立异常反应登记本,并设专人负责。

三、AEFI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反应等。

四、发生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五、AEFI报告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监护人、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接种日期、接种剂次、反应发生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及经过、就诊日期、就诊单位、初步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日期、报告人等。

六、AEF工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发现AEFI后应在24小时内向中原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应在2小时内逐级向县、市、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

七、AEFI应以电话或传真等最快方式进行报告,并做好AEF工登记。

预防接种安全接种制度

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取得资质。

二、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遵守医德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三、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掌握禁忌症实施接种。

四、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应查验核对接种对象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种类无误后予以接种,并做好接种记录。

五、预防接种服务人员所使用的疫苗必须是从合法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采购,并按规定温度运输、贮藏的疫苗。

六、接种前应严格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七、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八、按照免疫程序和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接种剂量、方法和部位接种疫苗。告知家长或监护人,接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

九、疫苗接种统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安全盒,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用后毁型、消毒回收。

十、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立即清洗刺伤部位,并采取其他处置措施。

十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时,应及时处置,并按要求记录、报告。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职责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月预防接种日4次以上,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规范》和《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并经过区卫生局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担任。上岗工作应佩戴上岗证。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清洗双手。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仪表端正。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四、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珍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五、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接种证,查接种凭证,查疫苗。核对免疫接种程序,姓名,年龄,药名、批号,失效期,接种剂量。

六、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 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火疫苗超过l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

七、新出生儿童或迁入儿童办理接种证时务必告知家长接种何种疫苗,预防何种疾病,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必要的注意事项等。告知后,儿童家长需签字确认。接种后,应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接种者应留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并向卫生局报告。

预防接种社会监督制度

一、各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社会监督电话和意见箱,并有人专人负责管理。

二、建立与所在辖区联系制度,听取和了解所在辖区群众的反映与意见。

三、不定期向群众发放“征求意见卡”,进行满意度调查。

四、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定期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征求意见。

五、各预防接种门诊(点)实施下列公开制度。

(—)上岗人员佩戴附有本人照片、姓名和编号、科室、职称或职务等内容的胸卡。

(二)公示接种程序流程图、接种门诊平面示意图、预防接种须知、儿童免疫程序、疫苗接种价格。

(三)公示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接种单位工作制度、安全注射制度、生物制品管理制度、冷链设备管理制度、接种副反应及事故处理监测报告制度等。

上一篇:党建名词解释下一篇:礼物9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