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班主任角色

2022-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看待班主任角色

浅析职业学校班主任如何快速进入班级管理角色

职业学校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由于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进行招生,职业学校的生源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所以班级管理的难度比较大。结合职校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探究班主任如何快速进入班级管理角色的方法。

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首先应该结合班级和学生的情况,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应该积极的在学生心中树立榜样的角色,利用自身的独特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对班主任产生敬畏之情。其次,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核心人物,应该正确的行使权利,协助学校管理学生的同时,做到让学校和学生都满意。最后,班主任应该懂得知人善用,努力将班集体打造成为最优秀的团队。

一、准确进行班主任自身的定位

作为接手新班级的班主任,首先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事先声明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做事风格,在没有掌握班级具体情况之前,尽量不要轻易的进行改变,避免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需要待更好的时机,循序渐进的进行调整。班主任不能轻易的对学生进行许诺和奖励,需要彻底清楚应该表扬和奖励哪些学生,在进行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应该调整好自身的心态,拥有良好的脾气,尽量不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暴君的一面。暴君的形式进行班级管理,不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导致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生疏。具有高素质的班主任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不偏心才能提高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展示自身的优点。班主任应该懂得尊重学生的意见,避免凡事都独揽大权,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积极的发挥团队的力量。通常情况下,班主任会担心学生的表现不佳,凡事都想亲力亲为。长此以往,班主任的工作量会越来越大,不利于更好的管理班级。因此,班主任应该懂得将任务分配给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人物,应该懂得责任的重要意义,一旦出现问题时,应该积极的承担责任,避免将责任推卸给班级干部以及其他学生身上,学会做班级体学生的坚强后盾,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拥护、信赖、欣赏和尊敬班主任老师。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不能利用自身的特权,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接打电话等。班级的学生没有直面的反驳,不代表他们心里认同这种行为,更加不会在日后积极的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因此,班主任应该有原则和底线,正确的引导学生做应该做的事情。

二、合理的进行班主任权利的行使

(一)避免过于感性,对学生妇人之仁

通常情况下班主任老师的“妇人之仁”,对于教育学生可以说是有害无利。虽然感化的力量非常强大,但是班主任的宽容与仁慈,会影响班级的管理效果,学生会产生欺软怕硬的心理,认为即使自己犯了一点错误,老师也不会责怪自己。所以说班主任不应该妇人之仁,这一定会成为班级有效管理的致命弱点。比如,具有“妇人之仁”行为的班主任,通常没有坚定的意志,在理性与感性面前,通常会感性大于理性,当学生应该受到处罚的时候,具有这种感性心理的班主任会放弃自己内心的原则和立场,在学生进行哀求之后,撤销对学生的一切处罚,这种管理方式会给班级管理带来更大的隐患。

(二)批评学生时采取技巧的特点

通常班主任进行粗暴的批评,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改进,还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造成学生心理的伤害。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时可以采用明示性的批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具体犯了什么错,这样的批评教育具有针对性,同时班主任应该让学生明白违反规章制度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批评教育应该具有即时性,当学生犯错时,应该给予及时的批评教育,如果不能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批评教育,就会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学校的行为规范,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行为规范,使评价教育教育一致性。学生通过行为规范制度明确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通过班主任给予的行为界限规范自身的行为,确保批评教育时班主任对事不对人,进行批评教育时,不应该侮辱学生的人格。

(三)适当的运用杀鸡给猴看的方法

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采取奖励与鼓励的方式,是仅仅不够的。班主任应该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严厉的教育措施,对于违反行为规定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针对经常犯错的学生,要懂得树立班主任的威严,从而确保班级的正常秩序。杀鸡给猴看的方法要懂得选择适当的时机,不能经常使用,确保一击即中,一次见效。班主任进行严肃处罚的对象,首先应该是经常违反纪律,不听从班级干部管理的学生,对于这种第一个以身试法的学生,班主任可以进行重点处罚,并且要处罚的合情合理。

三、懂得知人善用

作为班主任应该明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不必纠结于在各个方面强于学生,适当的时候要懂得合理的运用人才。只有具备知人善用的本领,才能成为班级的领导人物,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衡量学生的个人能力,懂得量才而用。由于利用人之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将学生安排在合理的管理岗位上,从而发挥出他们的无限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班级管理更加高效。

四、结束语

职业学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管理的对象心理处于不成熟的时期,因此班主任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班主任首先应该树立好自身榜样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的敬畏,学习班主任身上的优点,通过行为上潜移默化的引导,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这也是作为班主任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于方波2014《职业学校班主任如何快速进入班级管理角色》,《品牌》第6期。

王 军2012《职业高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

涂 红2014《中职学校新任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张原鹏2015《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角色扮演现状调查研究》,延边大学。

黄晓静2014《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庄文中2011《探析职业学校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途径》,《新课程(教研)》第11期。

(通信地址:421101 湖南省衡阳技师学院)

作者:尹友明

第2篇:高中班主任如何实现管理者与学科教师的角色转换

【摘 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施,高中教师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实现多样化,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是教学的研究主体,是学生的学习导向。为了把握好教师在管理者与教师角色合理转化的目的,通过对新课改的研究、对班主任教师的采访的方法得出了在高中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角色转换之间是知识传播到学生人身心理疏导的转变过程的结果。因此,高中班主任如何实现管理者与学科教师的角色准换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高中班主任与学科教师间的角色转换进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管理者;学科教师;角色转换

在新课改的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生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大家长,更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下的重点改革对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作为高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关键,但是作为高中班主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做人,做出导向性的管理。因此,实现管理者和学科教师的转化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一、学科教师的职责

(一)学科教师的教学职责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学科教师的首要任务即:积极服从校领导安排的教学任务。学科教师需秉着对学生成绩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且要在授课之前对所要传授知识进行认真备课,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解读,研究出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充分吃透教材,为学生树立认真负责的好榜样,对学生的成绩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学科教师,其职责的重点即:传授知识,认真教学,有利于学生成绩的稳步发展,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二)班主任的职责

班主任在班级中处于班级家长、掌舵者和决策者的地位。相比于学科教师,班主任的职责趋向教育和管理。即:对学生的性格发展、道德思想、人身安全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做出及时的发现、教育、疏导。例如在班级举行的运动会中,班主任需对班级人数进行认真清点,班级的备用品进行认真核对,对每一位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认真检查,统计住宿人员名单,回家人数以及学生的家庭住址甚至是回家路线。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疏导,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所以,班主任的职责全方位并且多元化,作为学生的领导者,班主任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

二、学科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一)班主任角色的重新定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对班主任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班主任一改传统的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学管理,学生也不再是对教师的要求和说辞的言听计从者,学生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班主任作为学科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整体学习情况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同时深入的了解学生,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科成绩、身体情况等,若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厌烦、烦躁等现象,教师在对学生的观察中把角色转换,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进行成绩关心的同时把角色重新定位,学生不仅是学习者同时是独立的个体,需教师的生活关心以及心理疏导等。班主任同时作为管理者,在进行班级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对班级学生具有管理的作用,但在管理过程中同时作为学科教师,可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班主任作为管理者的角色淡化转而向学科教师升级。例如:在上英语课的过程中,班主任作为英语的学科教师,但是会在不自觉中对班级近况进行说教导致忘记同时作为英语教师的角色,因此,教师只需在上课前熟悉教材,把英语课上好。在单独的管理时间,例如班会,在进行班主任角色的应用。把握教人和育人的时间分配,有助于两者间角色的转换。

(二)班主任与家长的有力沟通

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教师与管理者之间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学生作为家庭的纽带,是祖国的花朵,是家长的希望,更是学校教书育人成果的有效说明。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成绩了解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在校表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细心观察即可详细了解,但是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生活性格以及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方式方法未能在校园进行详细的了解。学生的身体近况、思想的细微变化以及心里的想法,家长在家中即可了解。班主任作为管理者与家长进行定时有效的沟通,联合学生家长共同探讨班级的管理策略、学生的教育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即对班主任角色的升级。班主任同时作为学科教师,在校园课堂的教学中应以教学为主,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可将模块化的时间进行教学,对学生是进步的机会,管理的工作与家长共同探讨,形成教育合力的效果。因此,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对管理者角色进行升级同时把作为学科教师的时间发挥到极致。有利于班主任在学科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本文详细述说了高中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科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角色转换。首先述说了学科教师以及班主任的职责,通过述说班主任在学科教师和管理者之间对角色的重新定位、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方式进行角色转换的过程,得出了班主任作为学科教师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结果。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教师以身作则,实现作为学科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角色有效转换,未来教育事业会在教师的与时俱进中和教师的努力中逐渐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昊雯.高中班主任如何转换管理者与学科教师的角色[J].考试周刊,2014,93:187-188.

[2]李莹.高中班主任应如何转换管理者与学科教师的角色[J].考试周刊,2015,38:185.

[3]李永胜.高中班主任如何实现管理者与学科教师的角色转换[J].好家长,2015,20:11

作者:叶萍

第3篇:如何看待“公民社会”问题

“公民社会”理论在西方历史和现实中有一定积极作用,其中一些有益成分经科学分析和借鉴可以为我所用;但当代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意识形态基因是‘自由主义’”,其核心价值主张是“个人权利与自由至上”,并非全体公民的权利与自由都至上。必须认真分析其对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产生的负面影响和误导作用。

“公民社会”的含义

“公民社会”概念源于西方,是一个反映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历史范畴。其英文词源是“Civil Society”,中文译为“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民间社会”。“市民社会”偏重经济含义,是本世纪前我国大陆学界的主要用语;“公民社会”偏重政治含义,是进入本世纪后大陆学界更为流行的用语;“民间社会”偏重“官民有别”,是台湾的流行用语,这三个词对应的都是英文“Civil Society”。

在古代西方,“Civil Society”是指建立了国家、脱离了原始野蛮氏族部落状态的“文明”社会。在近现代西方,“Civil Society”是指国家政权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领域。此含义大体与西方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兴起和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历史阶段相对应。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对分离独立,是这一历史阶段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特别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Civil Society”逐步形成了与近现代不同的含义:把经济关系从“公民社会”分离出去,由近现代西方“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元区分,演化为当代西方“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三元区分。

学术界对“公民社会”

的理解

代表不同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的理论和流派,对“公民社会”各有不同的定义和解读。国内与西方学术界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都承认中国目前流行的“公民社会”概念来源于西方;二是都认为中国目前流行的“公民社会”含义与当代西方“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类同;三是都认同当代“公民社会”话题首先在西方国家被炒热,与东欧苏联的演变解体有直接关联。波兰“团结工会”之类“公民社会组织”在东欧苏联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瓦解过程中的作用,从一开始就得到西方国家政学两界的密切关注、重视、支持、高度赞扬和研究评价,是当代西方“公民社会”话题热兴起的直接起因。

“公民社会”话题在国内学术界引发的分歧主要在两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当今中国是否适用。一种意见是,“市民社会”是马克思早期从黑格尔那里借用的一个不甚科学准确的概念。在马克思后来的成熟著作中,主要是借用“市民社会”概念,分析和论述“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关系”或“资产阶级社会”。另一种意见是,马克思自始至终、包括晚期著作都没有弃用“市民社会”概念。马克思主要在两种场合使用“市民社会”概念:一是真正的“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关系;二是不加社会性质限定的“市民社会”,其含义等同于与国家“上层建筑”相对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其二,当今中国是否需要有与西方类同的“公民社会”。一是认为当今中国需要“重建”公民社会。古今中外数千年文明史,当今世界各民族的现实,公民自由结社、公民自我组织,都是社会常态,中国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文明共同制度财富的历史状态之外。二是认为当今中国需要“培育”公民社会:为了解决中国目前收入差距和城乡差别继续扩大、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公平正义面临严重挑战等“严重的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参与。市场体制下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使公民形成了多元的、世俗化和个性化的独立思想意识;中国政府职能由以管为主向以服务监督为主的转变,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础;中国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公民社会组织并形成自己的民间组织。三是认为当今中国需要警惕“公民社会”陷阱:第一,这个理论把公民社会当成一个均质化的整体,似乎各种社团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第二,把公民社会看作一块净土,似乎好事都是公民社会干的,坏事都是国家干的。第三,“公民社会理论倡导‘慈善’,不仅隐含着肯定经济差别,还隐含着肯定社会差别。”而“人民社会的目标是平等,因此不应默认、更不应固化社会不平等”,“在社会主义中国,社会重建的目标只能是人民社会。”一篇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综述还指出,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公民社会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简单地寻求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问题;在研究内容上对“强国家—强社会”的实现机制缺乏学理论证,只反映出一种价值取向。

高度警惕“公民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

一要全面认识当代西方“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和理论实质。

有学者谈到,西方宣扬的“公民社会”是一个“黑白好坏混在一块的大杂烩”,其对我国的影响,既有一些可供我们科学借鉴、为我所用的有益成分;更有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惕,给予科学批判、抵制的有害内容。因为,当代西方推销和宣扬的“公民社会”,其“理论的意识形态基因是‘自由主义’”。

当代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倡导个人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主义”价值理念,要求国家政务公开和开放对公共政策的批判讨论的“公开性”、“开放性”价值理念,公民有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制约国家权力的“参与性”价值理念,国家不得违法干预公民社会内部事务的社会“自治原则”和“法治原则”等价值理念,有助于减轻由雇佣劳动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公民社会”与资产阶级“政治国家”的对立,缓解社会阶级阶层利益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维护普通公民个人权益的作用。但这些价值理念改变不了西方垄断资本对国家法制和社会规则的控制,也动摇不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文化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可以认为,“公民社会”理论在当代西方国家有一定积极意义和作用,其中一些成分通过弃其糟粕、去伪存真、意识形态基因和理论话语的转换,可以根据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进步的需要加以科学借鉴。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已经在不断将其中的有益内容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加以吸收和付诸实践。

我们不可整体接受当代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不可按此理论指导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实践,以免在我国体制内外造成思想政治和改革方向的混乱。

二要警惕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把“公民社会”作为实现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策略目标和手段。

近十多年来,我国境内外、体制内外的政治反对派和一些自由主义学者坚持不懈地研究、鼓吹当代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并加以实践,试图以此影响舆论、动员群众、积蓄力量,最终一举实现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全面“转型”。

他们的主要观点和策略:其一,“公民社会”是所谓“民主宪政”的基础和“改变中共专制政权的方式”;其二,整合各种力量,实施社会动员。

2006年8月29日至9月5日,美国的“自由亚洲电台中文网”以“中国维权运动和公民社会发展”为题接连做了四期节目,鼓吹海外“民运”与国内“维权”结合,称赞“维权活动”就是营造“公民社会”的一种持续努力……

三要警惕政治反对派以模糊的理论语言进行政治面目伪装。

敌对分子鼓吹的“公民社会”理论,政治实质是非常清楚的。他们把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污蔑为“臣民社会”,要代之以他们的所谓“公民社会”。但在某些场合进行宣传时,为有利于自我保护和扩大社会影响面,又刻意使用含蓄模糊、貌似中立的语言,以降低政治敏感性。

四要警惕跨国非政府组织危害我国安全的负面作用。

国际非政府组织大多兼有正负两面作用。在肯定我国政府批准进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对我国的发展进步具有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和防范其危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安全的负面作用。

有文章披露,1998年美国国会众议院专门举行了一次关于如何在亚洲促进民主的会议。会议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如何在中国促进“民主”。某些美国当权者和智囊人士认为,演变中国要靠三条渠道,一是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因为他们认为经济体制的变革,必将影响政治体制的改变,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改变;二是通过正常的外交活动或以合作方式(如协助改革司法制度、培训政经管理人才)或以施压办法(如在人权问题上)使中国慢慢向西方制度靠近;三是利用各类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活动宣扬“民主”思想并促进中国国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当今中国该如何应对和思考

在理论上,我们面对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否与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也是一种相分离和对立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否应从维护和代表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普通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利益的立场出发,坚持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只有正确认识这两大深层次理论问题,才能正确处理“公民社会”问题。

在现实中,我们面对的问题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使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显著提高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阶级阶层分化,形成了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多元化的矛盾格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发展起来后的一系列新问题。最令社会普遍严重不满的是贫富悬殊、权力腐败、政府不作为及乱作为、缺乏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以及与这些问题的产生相关的各种民生问题,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学术界和社会舆论、甚至党政干部队伍中都有不少人容易接受“公民社会”话题影响的重要原因。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期间,民政部长李立国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安排,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管理制度改革以后,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的范围、步伐、力度会加大加快,会把一些事务性的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从总体上看,今后我国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会扩大和加强。” 这些社会管理创新举措符合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同时对相关制度规范和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重要的是,我们各级党和政府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应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不断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提高引导、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越是在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形势下,越需要在政治上保持清醒头脑,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度,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解决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与新形势新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不能把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各级党组织应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应认真履行相关职责职能,不能一味渲染“松绑”、“放权”、“撤出”,那样就会落入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理念和话语陷阱,就难以团结依靠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分化、颠覆活动,难以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公民社会”问题上,我们有必要积极借鉴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俄罗斯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立法措施防范和采取必要的行政、司法、财政手段及时有力地制裁西方国家通过扶持资助非政府组织煽动 “颜色革命”的图谋,同时理直气壮地公开扶持资助国内以爱国主义为宗旨的民间社会组织的经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作者:王一程

第4篇:如何定位班主任的角色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对自身角色的认同,不仅决定着我们的理念和行为,还直接影响着工作质量。随着班主任工作专业特色的日趋强化,“怎样科学定位班主任的角色”作为支撑班主任“主业”性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日益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一、工作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

午饭后,几个同学在议论:“我们有多长时间没上音乐课了?”“但愿下午

第一节课不再被其他老师抢占!”上课铃响了,教音乐的李老师还没有出现,大家焦急地等待着,心里隐隐有些不快。

果不其然,没等班主任老王急匆匆地站稳讲台,许多哀叹、不满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同学们,中考临近,复习时间非常宝贵。这节音乐课我们就先不上了,请大家拿出语文课本,准备上课!”王老师的话音刚落,李伟忽地站起来问:“老师,我们已经有好几周没上音乐课了。这次,你为什么又占用音乐课?”“为什么?这个班我说了算,我叫它上啥就上啥!你身为班干部,竟然带头顶撞老师。滚!滚家去!我的班里没有你!”素以严厉著称的老王腾地火冒三丈,那吼声把学生们吓得发抖。“我就不走,你凭什么赶我?我没错!”那学生也不甘示弱„„

李伟是我一个同学的儿子,当同学又打来电话询问时,已经是他第二次送孩子上学被老王拒收了。原来,由于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再加上同学夫妻俩平日工作都很忙,对孩子“管教”少一些,所以孩子独立意识很强,个性非常突出。当有些事情班主任处理不妥时,他常表示不服、质疑争辩。于是,就发生了开头一幕。

怎么办?或许学生不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质问班主任,但是对于一个把班级看成私有产品,什么都“说了算”的教师,我又能说些什么呢?在他眼中,学生是“附属”,甚至是奴隶,他拥有绝对的权威,“叫你干啥,你就干啥”,不能有丝毫的违抗。这种错误的观念,已经明显扭曲了班主任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的本质角色,使班主任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小官”,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管理者”。

无独有偶,笔者就曾亲眼目睹这样的现象:一家长领孩子去找班主任刘老师谈事,孩子很有礼貌地问候:“老师好!”,谁知家长听后训斥:“这孩子真不会说话,应该叫刘主任!”的确,一个好班主任,在家长眼中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这种神圣的荣誉和地位更多来自“教”和“育”的魅力,并不是“当官”能当来的。有很多人总喜欢把班主任看成是管理班级和学生的“官”。这样,就把班主任置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他必须去管人、管事。于是,就产生了非常奇怪的现象:有许多班主任在忙忙碌碌的管理中,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一个教育者,而只会颐指气使地指挥、要求、批评。

许多班主任,就这样教了一辈子书,只留下劳累的身心,没有找到当班主任的感觉;更有甚者,辛辛苦苦干到退休,即使被评为优秀教师N次,还是没找到当班主任应有的感觉。有人两眼紧盯学生错误不放,找到的是当警察的感觉;有人动辄训斥指责,找到的是当监工的感觉;有人喜欢不断发号施令,找到的是当官的感觉;有人动辄扣分罚款,找到的是当经理的感觉„„很明显,对班主任角色的迷茫和错位,主要源于“教育者”和“管理者”两种身份的对立与统一。

二、从教育的本质属性,探寻班主任应有的角色

班主任到底要做一个教育者还是管理者?怎样的角色更有利于班主任工作?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对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价值,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和艺术,无疑都有巨大的帮助。

我们探究一下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举出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大师的经典论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分析各方面的能力”是卢梭对教育本质的定义;“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而通过“格物”“致知”而至“诚意”“正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则是孔孟一脉教育思想的相承。

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这么一个基本共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而管理却不是这样——它重规则的执行而轻习惯的养成,重外在行为的表现而轻个体人格的养成,重单向度地接受而轻个性化的创造、思考。可见,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并不排斥外在的管理,但这种成分比较少。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区别、联系,我还专门查过不少资料。《说文解字》中,对“教育”二字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使别人效仿为善的榜样的力量,是教育者立足的基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505页,对“管理”做了如下解释:“①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管理财务,管理国家大事。②保管和料理:管理图书,公园管理处。③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管理罪犯,管理牲口。”很明显,“学生”既不是某项工作,也不是某处地方,所以只有第三种定义比较符合。也就是说,“管理者”更多是依靠权力、强势去管制、监督、规范别人。一个靠自身榜样的影响,一个靠优势地位的驱压,两者在角色内涵上有巨大的差别。教育者不是管理者,教育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更不能用管理的功利之心和执行意识来衡量。这种巨大的差别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我经常在想,当学生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时,当学生做事弄得一团糟时,当学生心里不快故意找茬打闹时,当学生因你的严厉斥责冲你瞪眼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批评,还是帮助?实践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都是后者!他们最需要的是帮助!帮助他们冷静下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帮助他们调整心理,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帮助他们仰起笑脸!就如圣人孔子,他不会指责学生,更不会恐吓,他只是含笑地亲切地注视着每一个弟子,希望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施以一定的评价,他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但在单纯的管理者看来,就大不一样了,他操着生杀大权,管着你;你是他的下级,他要是不想让你讲话,你就不能讲话,他要是说谁不好,你不能说谁好;他也不管有没有道理,他自以为有权也可以管你、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管你。于是乎,教育就变成了军事训练,教育就变成了完成任务,失去了孕育、生长、自由绽放。

但是,对一个班主任而言,这两种角色又不能截然对立。他首先应是个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而且管理必须建立在教育基础上,是为教育服务的。所以,我们要做“教育型的管理者”。“教育型管理者”与“单纯管理者”之间,前者重规范,后者重发展;前者是以人为本,真正为学生着想,后者则几乎是自我中心者,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的“业绩”。

三、从一个真实案例,进一步进行探析

为了更好地认识两者的区别,我们通过一个经典案例进一步来透视和分析。199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工作机构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学生联欢活动,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10名教师参加。我国也从北京、广州、上海选派了9名教师、9名学生参加。联欢活动中,组织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各国(地区)各选派两名教师讨论后做出简单回答。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某学校读书。他们住地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好睡懒觉,经常迟到。有一天上午考试,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而迟到了20多分钟。老师查问原因时,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了胎,到维修店修补耽误了时间。老师悄悄到车库检查了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从而知道他们说了谎话。请问:假设你是他们的班主任,你将怎样处理?

教师们经过短暂讨论后,交上了20份答卷。其中几份如下:

1.中国教师:一是当面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通知家长进一步管理。

2.美国教师:幽默地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激凌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了。”

3.俄罗斯教师;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谎?

4.以色列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回答,然后让他们自己对照。三个问题是:A爆的哪个轮胎?B在哪个店修的?C修补费是多少?

从这几份答案可以看出,中国教师只关注“学生撒谎”的事实,处理方式重在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惩罚;至于学生为什么撒谎、能不能自己认识到撒谎的错误,并从内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诲、引以为戒等,都一概不问,是比较典型的管理型教师。美国教师轻松幽默,但不失引导提醒;俄罗斯教师晓之以理,促其自省;以色列教师的处理,可谓经过了精心设计,巧妙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在处理过程中认识错误,感到自责,受到教育,又给师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沟通机会,可以为以后深入交流奠定良好基础。这里面渗透着教育智慧。

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活动主持把20份答案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分送给200多个学生,请学生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以色列教师的处理方式最受学生欢迎,占91%;中国教师的处理方式最不受学生欢迎,没有一个人赞成。前者重在研究,充满尊重,促使学生自省;后者简单粗暴、无原则扩大事态、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同样一个问题,因教师所持的身份不同,产生了千差万别的处理方式,而不同的处理方式,则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不同的影响。

所以,有人说,看一个班主任的真正水平,往往要看他们如何对待“非评比”一类的问题。因为缺少人文因素的评比量化往往是管理者最常用的手段。比如,有的班主任,对于自己班级的学生,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好像自己是一个武断的老板,对学生颐指气使、态度专横。学生只要有日常规范没有做到位,轻则不分青红皂白地一番批评,重则上纲上线叫来家长。有时还振振有词地说,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殊不知,这样急功近利的管理行为,不仅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班主任的双重角色能否走向和谐统一

作为一名班主任,对于很多班级工作来说,的确是一名管理者。日常规范的形成,班风学风的建设,奖惩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管理的手段。太轻视管理,必然会导致班级秩序的混乱,甚至连正常的教学工作都无法开展。所以,做教育者的同时,班主任还必须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

但是,问题的核心是:管什么,怎么管?我们不是上级任务的“传声筒”,不是学校事务的“跑堂小二”,更不是班级的管家、警卫。我想,做管理者并不代表我们必须纠缠于这些琐碎的事务,管是为了不管,管理的目的始终是为教育服务,教育毕竟是慢的艺术,一切不能内化到学生心里去的外在形式,都与教育的科学精神相违背。管理,好比是给花木修剪枝叶;而教育,则是从研究它们的习性开始,注意水分、阳光、营养。

缺少了教育的管理,只能使学生变成被管理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灵魂。这也正是为什么有许多孩子在学校里规规矩矩,而一旦走出校门则粗俗放肆的重要原因。比如,学生可以背出如何讲究卫生的规则条例,但面对生活中的破坏卫生现象,却是熟视无睹。为什么学生被教成了这个样子?因为他们是为管理而“活”,因管理而“做”,而管理的方式就是在学校里你必须按这些要求去说、去做。至于走出校门,离开了教师的视线,所有的规矩就都成了泡影。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许多孩子虚假的双面人格。可悲的是,这样的条条框框,有许多还被冠以科学的名义。真是荒谬!

长期以来,班主任的教育职责经常被漠视和遗忘,所谓手勤、腿勤、眼勤、嘴勤的“四勤”成为优秀班主任的评价标准。于是,大多数班主任就像一头总在低着头拉车的老黄牛,我们看不到他学习、思考,也看不到他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没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殊不知,管理的核心是“理”,而不是管。不尊重规律,不调查研究,不规划思考,不追求效益的“管”,只能导致班主任的忙乱、疲惫和班级管理的机械、武断。

比如,学生早恋是任何班主任都感到头疼的问题,但是,我们又必须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这种现实。怎么办?有一次与某重点高中学生面对面交流,对优化我们处理这类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有特别意义。

交流中一男生忽然问:“郑老师,你说为什么不让我们高中生谈恋爱?”是啊,我们整天对学生大讲特讲“不准谈恋爱”,可到底为什么呢?这是许多学生一直在追问父母、老师的问题。看来,一个强制性的“不准”并不能简单了事,千叮咛万嘱咐的“耽误学习”也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

如何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泥潭?略作停顿,我笑着反问:“是吗?是老师不让你谈恋爱吗?”另一个大胆的男生学着老师的声音说:“不好好学习,净想些乱七八糟的坏事,谁再敢以身试法,毫不客气,坚决开除!”这话引起全场学生的哄堂大笑,在场的许多教师都为我捏了一把汗。谁知我故作惊讶地说:“哇!这就是老师不对了。好像我国任何一条法律法规都没有规定‘不准高中生谈恋爱’。据我所知,像你们这个年龄的那些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而被迫回家务农的学生,即使你不想谈恋爱,有些父母也在催孩子找对象了吧?”此话刚一落地,立即引起全场师生共鸣,许多人点头认可,也有人在悄悄私语:“是啊,我有两个没上初中的小学同学,早就订婚了。”

我不紧不慢地继续道:“我也是一个农村孩子,小时候我家里有一棵大枣树。那时,生活条件不好,根本没有什么水果吃,吃几个清脆甘甜的枣儿,真是一种幸福。每年秋天,我都盼着枣儿快点成熟。偶然发现枝头红了一个,就赶紧想方

设法用竿子打下来。结果,一看,被虫子咬了。再弄一个,还是被虫子吃过的。后来,我就总结出一条经验‘早熟的枣儿易生虫’。同学们,一个熟透喷香的果子和一个青涩酸苦的果子,你愿意选哪一个呢?”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那还用说吗?除非是傻子,不然都知道应该选熟透了的。”这话让我精神一振,“这位同学说得太对了!当然,如果有人非要选那个酸涩的果子尝一尝,本也无可厚非,但却很不明智,非常愚蠢!”

“同学们,其实,老师们都是为你们着想,既然你们的身心还没有成熟,既然你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那就先不要考虑恋爱之类的问题,更不能陷在感情的漩涡里!因为你们年龄还小,自我约束能力还弱,人生经验也欠缺,所以,很多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因此就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帮助。”看着大家脸上的微笑,我知道,到这个时候,同学们的心里已经豁然开朗。“最后,郑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既然你心中还有更大的梦想,那就不要因为路边的野花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后来,那个学校的校长笑着告诉我:“郑老师,你讲得太好了。现在一有学生有恋爱的苗头,许多同学就提醒他(她)说,‘你别做傻事呀,吃被虫子吃过的枣儿闹肚子’,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其实,我只不过讲了几句实话而已。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或许,正因为我们缺乏思考、生硬武断的“禁”,把问题搞得神秘兮兮,反而愈发增加了学生偷尝禁果的好奇。如果班主任能引导学生理解老师的用心、明白其中的道理,许多棘手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再比如,一个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管理型班主任的处理过程一般是:先声色俱厉地批评教育一番,然后扣除一定的行为考核评定分数,最后警告学生不得再犯。如果碰到老实的学生,这样一来,自然受惊不小,以后再犯的可能性会比较低,管理似乎很成功。但仔细一想,学生通过这样一件事,受到了什么教育?显然没有。他为什么没有完成?是知识没学会,还是懒惰不想做?是不感兴趣做还是想做不会做?„„这些根本的问题,我们没有去深入思考,只一棍子打死,岂不很容易造成“冤假错案”?找不到问题的根源,费再多的精力,也是枉然。如果是面对一个学习一直较差的孩子,即使我们的批评和谈心让他痛哭流涕,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为什么?因为他不是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是因基础不好,已经落下了很多,现在很想赶上来,可就是不会做呀。如果是在学校里,还可以问问别的同学,但是回到家中,父母又忙很少有时间辅导(有些东西也辅导不了),自己又不太会,那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完不成了!讲得再不好听些,如果是个刺头学生,我行我素惯了,这样的简单管理不仅没有丝毫益处,我们一而再地批评指责,很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对于这样的学生怎么办?最好的方式不是想尽办法去管理学生,而是改变我们自身:一是加强辅导,使他补上知识断层或进一步理解新知识;二是降低作业难度,使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观念决定行为,要教育好学生,我们就必须搞清作业没有完成的原因,进而根据他的自身情况制订相应的改正措施,并允许他的行为有反复。这样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能治本,可以让他一生受益。控制行为和润泽心灵,纪律评比和学生发展,究竟孰轻孰重?

学生到学校里,是为了成长,而不只是受管理。他们是教师教育旅途的伴侣,班级管理的高度取决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我们的教育不需要单纯的管理和空洞的说教,需要的是教育与管理的结合,两者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把班级工作做好,班主任就必须跳出单纯管理者的思维怪圈,努力成为智慧型的教育管理

者,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事不做,凡事讲究一个“育”,让教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发。

非常欣赏王晓春老师的这段话:“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他们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做专业的人。”我想,专业的班主任一定是一个把教育者和管理者两种角色有机融合统一的班主任,也只有这样“独具管理特色的教育者”,才能在班主任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第5篇:年轻班主任如何快速进入角色-班主任工作经验

年轻班主任如何快速进入角色

文/吕炜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在杨村一中班主任的队伍中,我只能算做一个娃娃兵,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年轻班主任如何快速进入角色》。

人们说世界上有两种职业不容有失,一是医生,一是老师。在老师队伍中班主任又是责任最重的,一年多的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给我的感觉是如果用两个字来说是“繁杂”,用一个字来说,叫“烦”,用另一个字来代替,叫“累”。每一年都会有很多的新老师走上班主任岗位,成为一个新班主任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又代表着学校的未来,能够成为一个新班主任可以说是学校给你下的赌注,而这个赌注是只许成功的。那么新的班主任们,我们不妨从这些开始。

一、摆正位置——多学

刚刚走进班主任的队伍,年轻教师一般都是踌躇满志,甚至在接触学生之前在心中就勾画出未来的美好画面,然而,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里面一定会包含着种种的不适应,所以,我们一定得先摆正位置,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工作中虚心的学习来充实自己!

愚以为,班主任首先是科任教师,其次才是班主任。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班主任如要得到全体学生的理解、信任、钦佩和爱戴,首先必须注重广学博览,不断加强教学业务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成为一名出色的任课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与学生最初的接触是在课堂上,学生评判我们的第一个角度就是你的课上的怎么样,如果你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你的课上的很棒。学生不但会信任你、钦佩你、崇拜你,同时也会理解和信任你对他的教育。所以,作为年轻的班主任,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认真探索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原则,细心传授学习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必过的第一关。我只有把握好每一节课,利用好每一分钟,调动好每一个人,才能达到教为不教,学有所成的目的。

而作为班主任的角色出现时,我们的角色定位则应该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咨询者。但是作为一个初次带班的新手,我们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而那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则成了带领我们少走弯路的领航者。任何一个老班主任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他可以来自你身边的同事,也可以是网络上、书籍中先进班主任的经验之谈等等,关键是看你愿不愿意学、善不善于学。我认为学习别人经验的真正好方法不是直接去问怎么当好班主任,因为这就相当于学生问你该怎么读书一样难以回答。我个人的做法是处处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从平时的交谈中吸取精华。当办公室的同事一起闲聊时,包括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我们谈的最多得还是我们的学生,很多话中都包含着管班的理念和处理学生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你要善于抓住,并及时总结;其次要注意聆听学生的心声,不管是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上了将近十年的学,他们对以往他们敬佩的班主任都是印象深刻的,在聊天的时候,可以在这个方面展开话题,让他们畅所欲言,聆听的过程中将适合我们自己的东西记下来,在工作中加以应用,这样也可以学到很多一般情况下学不到的真正的东西。只有在实践中学的东西多了,我们才能把班上的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

二、抓住时机——多做

新的班主任在班级的很多工作中可能会显得笨拙,我们拥有的是热情和活力,但缺乏的是经验,很多事情不知道从何做起,结果常常不尽如意。这个时候,我们年轻的班主任就要做到“三勤”:即脚勤、嘴勤、眼勤,落实到位就要死盯并且盯死,因为我们没有老班主任们对事情丰富的预见性,过分相信学生就会在很多问题上造成隐患。脚勤和眼勤就是要常去教室和宿舍去看看和转转,观察同学们的情况,时间不光包括上课与自习,还应该包括他们的休息时间和他们的活动期间,并用亲切的目光逐一观察学生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们新一天内心情绪的变化。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为什么有的学生这几天神色恍惚?为什么今天他忧心忡忡、双眉紧锁?为什么她近来上课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突然下降?这些重要的信息,班主任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才会发觉,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沟通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时时刻刻就在他们身边,给他们以无形的约束和鼓励。“嘴勤”就是要班主任多和不同的对象聊天:第一种对象是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和他们沟通,在考试前和考试后,这是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最忙的时期,只要有时间,我会每天坚持找同学谈心、鼓励,解决他们的困惑;第二种对象是科任教师,从各科老师那里,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掌握学生的新变化,及时听取各科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你的近期工作重点;第三种对象是学生家长,通过电话,了解反馈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取得家长对工作的配合,找到帮助学生进步的最有效途径。

在刚接手一个新的班集体,习惯还未养成时,班主任的跟班督促检查是非常关键的,开头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以后的管理就轻松自如了。今年的高二4班我就吸取了去年补习班的教训,在纪律上采取“先专政后民主”“先严后宽,宽严并用”的原则,抓准学生畏惧新老师的心理,在各方面要求都很严格,花大力气严抓迟到、课堂纪律和卫生等工作。每天上午和晚自习前准时站在教室门口,查看学生上学情况;上课期间,随时去走廊巡查,看看是否有学生说话和睡觉情况,一旦发现有违反纪律的学生,一定严肃批评、严厉处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面的辛苦是为了我们后面的不辛苦。我认为新的班主任都要走过这样一段辛苦的岁月,一步一个脚印,虽不能做到事必躬亲,但必须做到事必过问,扎实实施。

三、关爱学生——多沟通

年轻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年轻班主任值得研究的问题。做教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 我认为,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最好能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当然这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让学生既觉得你很亲近又不会对你肆无忌惮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以真挚的情感和爱心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心,让他们自觉愉快地接受你的教导。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面对整个集体时,强调的应该是一个教师的身份,而在与学生个人相处时不妨放轻松点儿,适当地投学生所好,与学生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与学生寻找共同语言,该说的时候说,该笑的时候笑,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家有父母,在校靠老师。老师有时不妨充当一下家长的角色:比如,学生鞋带散了,提醒他系一下,别摔跤了;天冷了,要提醒学生多穿衣服;天热了,要提醒学生多喝水;头发长了,要提醒学生剃一剃;生病了,及时询问情况,为他们买药送医;学生放假出去玩提醒他们注意交通安全等。通过这些小事情来联络跟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老师是在真心关心他、爱护他,慢慢地把你当成一个可以亲近、可以信赖的人,自然就会支持老师的工作,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听你的话。

四、调整心态——多反省

谁都会做错事,班主任也不例外。尤其是我们这些血气方刚、容易冲动的新班主任,有时候会为了一些事把某个学生或者整个班级痛骂一顿,还气得自己浑身发抖,心情不爽。其实这样是不值得的。学生固然错了,但任何时候都要尽量做到不要放开喉咙大骂一顿,因为这样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甚至可能激化师生矛盾。如果出现了这种现象,自己就一定要在事后放松心态,反省自己,想想是不是还有其他办法可行,是不是真的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避免出现对学生失去信心,厌烦的消极情绪状态。其实静下心来想班级里面存在问题是必然的,当问题出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地处理问题,用我们的智慧启迪学生,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但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必须要有一颗平常心。

一旦有了一颗平常心,我们会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一旦有了一颗平常心,我们对学生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埋怨。

一旦有了一颗平常心,我们的班级就会多了愉快,少了悲哀。

一旦有了一颗平常心,我们自己是幸福的,我们的学生也是幸运的。

第6篇:如何看待金钱

作者:海外中心宣传部 冯淑瑜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08 文章录入: user

前不久,我拜读了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他笔下的葛朗台时个典型的守财奴。他不仅爱财如命,甚至为了金钱而残害自己的妻子,欺骗自己的女儿。这令人十分厌恶葛朗台。除了厌恶之外,不禁也令人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该如何看待金钱呢?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金钱来表现,一切商品首先都同金钱交换,一个人手里又了金钱就可以购买到一切商品,金钱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于是,有人认为金钱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就象迷信的人崇拜神一样。拜倒在金钱的脚下,“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就使这种思想的表现。当然,也有人认为,“金钱=罪恶”,“金钱是万恶之源‘。其实,金钱本身丝毫没有什么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它本身没有意志和感情,它可以为做好事的人服务,也可以为做坏事的人效劳。钱既不是众善之门,也不是万恶之源,问题在于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人们怎样利用它。

有一些人受剥削阶级的“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腐朽思想的影响,钻进钱眼里,一切向钱看。到头来只能落得身败名裂。例如,前宁波市市委书记许运鸿,因为禁不住于、金钱的诱惑而深陷其中,最终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又如不少为了金钱而抢劫杀人的案犯;为金钱而实行诈骗的骗子;为了金钱而逼迫妇女卖淫的人渣„„这些都是没能正确地对待金钱而发展起来的,最后受到法律和道德的严惩,受到万人唾弃,有的甚至遗臭万年。

当然,还是有许许多多人能正确地对待金钱。当一些省市发生特打洪水灾害时,全国人民纷纷解囊;社会各界人士无私地支援“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孩子上学„„正时在取与舍之间,透过金钱这面镜子,照出人们灵魂的美与丑。 正确看待金钱,让金钱发挥其好的一面吧!

第7篇:如何看待攀比

尤女士的孩子4岁多一点,以前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着,后来才把她带到自己身边,也送进了幼儿园。也许爷爷奶奶跟她说过,爸爸妈妈在外面赚好多好多钱给你买好吃的,现在孩子变得爱攀比了。有一天她气喘吁吁地从幼儿园跑回来,一进门就问:“妈妈,莉莉说她妈妈赚的钱比你多,妈妈,你告诉我,你赚的钱比莉莉妈妈多是吗?”看着孩子期待的表情,尤女士只能对她说是的,妈妈赚的钱比莉莉妈妈多。可是尤女士家的经济条件比不上当地的家庭,平时买给孩子的玩具教具没有本地小朋友的好。孩子经常从幼儿园回来闹别扭,嫌自己的没有别的小朋友的好。尤女士也不好怎么批评她,毕竟这么小把她带到这里孩子也委屈。可是,怎样才能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呢?

【诊断】

人人都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别人好,孩子也是。3岁以后,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以前的内部精神满足——需要他人对自己或行为的赞赏和认可,发展到外部的物质满足上,开始通过物质比较来确认自己价值的成长过程,而这就是最初级的竞争意识。尤女士没有批评孩子是对的,但需要调整的是: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委屈了孩子这种心态。要知道,当大人有这种心态时,孩子更觉得父母应该满足他的要求。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爱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比给予他丰富的物质要重要得多。

【支招】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并消除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呢?我有三项建议。

一、家长以身作则。一忌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来比。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的刺激只会让孩子消极,并催生攀比心理。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不同,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二忌大人之间比较。不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别人比较,要影响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

二、教孩子用钱,学会“理财”。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薪水和每月支出的标准。给孩子买东西时由孩子自己来付钱,让他学会记账,了解自己的索取与父母的付出。这不仅能让孩子懂得感恩、节制消费,还能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1

三、转移孩子攀比的焦点,将攀比转化为动力。当孩子与别人攀比时,首先说明孩子的心理开始有竞争的倾向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比别人更好。如果抓住这种心理,把孩子攀比的焦点转移到游戏、学习、创造、良好行为等方面,这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认识更多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的兴趣。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局限于与伙伴物质方面的攀比了。

攀比不完全是错,关键攀比的是哪方面,如果攀比的是成绩、做好事、受人尊重的程度等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没有虚荣心也难有上进心,没有攀比心哪有拼搏精神!我们平时说的“比、学、赶、帮、超”也有攀比的意思。这主要是要看怎样对学生正面引导的!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攀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攀比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下,只是凭一时的冲动或是受某种外力的影响与他人盲目的比较,这类攀比是消极的,对小学生是有害的。而在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的和要求的指引下,以知识、能力和品德为比的主要内容;以促进滋生问题的改善和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为主要目的,这类攀比是积极的,值得提倡。攀比心理,是一种想超越的心情。小学生,对事物认识有限,对很多现象有时也会盲从。比如:谁的铅笔多、谁的自动笔好、谁的衣服好看等等。但那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那没有多大意义,可以说是暂时性的。有些现象却需要长久而且也能长久。比如:你通过一些小奖品,勾起来其他同学的攀比欲,“他能得到,我也能得到”。我就是利用小学生的的这种攀比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觉得效果很好。对于一些没有意义的攀比,我们通过正面引导,他们能够自动放弃。所以我说,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可塑性很大。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好好利用。

谈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化解”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茅玲燕

2 [内容摘要]: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攀比心理、成因、化解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多种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道德品质,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能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攀比心理的成因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过高的心理。对于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有众多的原因。

1、学生的个性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有些小学生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尤其当看到别人比自己某些方面出色时, 3 就会不切实际地跟人家比较。

2、社会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有多种多样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就进入到学生的视线范围内,而学生盲目的模仿就让攀比心理有了生存的空间。况且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到怂恿,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例如跟家长要求买这买那,而与此同时,学生却因为做了这些不该做的事受到同学们的称赞和吹捧,被坏朋友认可,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逐渐形成攀比心理。

3、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也是孩子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但同时往往因为很多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管教方式不当,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家庭环境恶劣,家长的言行不一等,反而使之成为攀比心理滋生的温床。

4、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地方,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学生群体的不良风气也会致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有些教师对于处理学生问题偏颇造成学生盲目跟从。如有的时候教师会发动学生献爱心,对于捐款多的,这时教师会表扬,以希望大家都能积极踊跃。有些教师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优秀学生作为标准衡量其他学生。他们往往会对部分学生说:“你如果有某某同学一半干净,就好了,如果有他一半成绩,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言语如果常说的话,对于被贬低的同学有的会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而有的只会让学生看不清自

4 我,只会不切实际地以别人为依据。

由此可见,小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视而不见,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攀比心理的化解

学生攀比心理的化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善待学生、化解学生的攀比心理呢?

1、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要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在班集体中讲求民主,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关心体贴学生,尤其对经常和人家攀比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乐意接受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转变教育方式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的是他人的赞赏与肯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正因为这样,在面对别人的闪光面,优点,特别是吃洋餐,穿名牌时,会摆不正心态,一味追求比较。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扮黑脸,应改变教育方法或策略,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或表扬,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面,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3、追求自身的完善

教师应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可以提高

5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从而有效防止攀比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4、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攀比心理。

5、家长配合教育

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对于有“攀比心理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这样,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6、正确“利用”攀比心理

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对攀比心理善加“利用”,就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引发儿童的向上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育是一轮明月,就让皎洁的月光洒满校园,洒满学生的心田。

第8篇:如何看待鲁迅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鲁迅

马雪晴

摘要: 70多年来,对鲁迅先生的解读和阐释、褒扬和审视、争议和攻讦,几乎从未停歇过,而真实的鲁迅只有一个。所以现在“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真实,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无疑是对鲁迅的一次正本清源,让鲁迅以更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两种现象正确看待还原鲁迅当今价值

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的“神化”、“革命化”或者“意识化”,所以把鲁迅归位,重新估量鲁迅的价值和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先生有深刻研究的网友梁由之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用心,将鲁迅神圣化或者妖魔化,都是一种背离本真的歪曲,都是荒唐可嗤、不足为训的。也终将是徒劳的。”① 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去看待鲁迅。

一、当今社会对鲁迅的态度

鲁迅先生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因为自己的巨大丰富性而具有多种意义的存在,因此成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借古讽今、借机报复……和“借此机会”的机会,鲁迅也差不多具有了观兴群怨的功用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像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仁者用来行仁,智者用来取智,恶者用来施恶的工具或大旗。这就不免要从为我所用的目的出发,来改装鲁迅,或是单单突出鲁迅某一符合自己需求的特性。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对待鲁迅的态度。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对峙现象。

(一) 被“神化”和“妖魔化”的鲁迅

左派景仰他的反封建,右派则为他玩命的咒骂政府的本事而疯狂,于是,他就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捧为神,成了所谓的偶像。

上世纪初,鲁迅是“孺子牛”,是青年人的朋友、导师、长者,他就在青年人当中。而现在呢,鲁迅还“活”在青年人心中么?鲁迅在一些人心里已然远去。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当鲁迅的曾孙女周璟馨因参加一档娱乐节目而成为一时之新闻时,竟有人问这了样一句:鲁迅的后人怎么不姓鲁了?呜呼,连鲁迅姓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在我心中!

其次,读鲁迅的人在减少。前些时,老牌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的“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出炉,调查结果显示,鲁迅位列第六,敌不过“玉女作家”。何以如此呢?我以为一位80后的读者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我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如果不是因为教科书上有他的文章,我想我根本不会去读,因为他的文章虽然说在那个年代已经很白化了,但是对我而言,还是有些深奥。还有就是一种逆反思想,书上都把他说的有些神化,给他的定位太高。

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无法亲近青年人,既有鲁迅被神化后青年人对他的反感,也在于鲁迅的难于读懂。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研究鲁迅“两棵枣树”的思想内涵。大致是这么论证的: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所以“两棵枣树”必有深刻内涵。既然如此,就一定要越过字面,深入分析。作者深入分析的结论是“两棵枣树”体现出“鲁迅先生矛盾辩证的哲学思想”。最后作者说:“鲁迅先生连这么小的细节之处,都体现出思想的严谨,这更能说明鲁迅先生思想之深刻而且已入骨三分,所以说,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受之无愧的!”

我不是吃鲁迅饭的,既没有干过无限拔高鲁迅2的事情,现在也不打算论证鲁迅2不等于鲁迅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一种补救策略,以便继续神化之),我所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鲁迅3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比如说顾颉刚,对于二十世纪的史学来说,本有绝大贡献,但因为鲁迅讥讽过他的“禹是一条虫”的说法(并且捎带着连顾氏的相貌也讽刺了一下,不太厚道),算是被钉上了耻辱柱。顾氏晚年撰成长文,其中为“禹是一条虫”辩解时,连鲁迅的名字都没敢提,反而大提特提国民党官员如何如何。关于鲁迅,我想,将来还会有很多人继续钻研X1是怎样与X2不同,或者X3是怎样的伟大、光荣、正确……我以为,研究也未尝不可,但不要用研究戴安娜之死的心态和方法去研究,才是正道。否则这种神化的鲁迅现象会对青少年正确认识鲁迅带来心里上的障碍同时也为还原鲁迅带来弊端。

(二) 鲁迅是汉奸

在鲁迅被神化的同时也有人大张旗鼓的反抗鲁迅,更有甚者说他是汉奸。因为鲁迅当年绝少写作、发表直接批判日本侵略者的文章,和日本出版商内山完造关系过于亲密,有特务嫌疑,和一些后来著名的抗日人物有深刻矛盾,更有的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后来被日寇拉去做了伪政权的教育官员,成了汉奸,表明了他家人中有汉奸的事实,鲁迅难辞其咎,假如鲁迅活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刻,有可能也跟其弟弟一样为日本人服务,成为实实在在的汉奸,也有说鲁迅一直拿着国民政府的津贴,而且一直拿到死的,却反对国民政府,而当时国民政府致力于抗战准备工作,所以,鲁迅如此做,就是汉奸行为,而且是很小人的行为……

不容质疑,这样看待鲁迅同神化鲁迅有同样的弊病且更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不尊重。所以凡是用偏激的心态去认识和看待鲁迅的行为都是不可取得。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和认识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二、正确评价鲁迅

对于鲁迅的评价应该是客观而科学的,我认为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就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一) 不要误读了鲁迅的精神

“独立思考”固然是鲁迅精神的一个侧面,但我认为并非是他的“真精神”。他的真精神毋宁说是勇于实践的精神。鲁迅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不是搞纯文学或纯学术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关注着现实,关注着自己生存的外部环境,他的所有思想和创作都是他对中国现实社会的种种情状进行观察后,所作出的思考与回应。鲁迅不仅仅限于思想领域的文化生产,更注重社会领域的文化实践。他参与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用文字和行动主动介入了“三一八”学生运动,亲眼目睹了青年的血的迸流。同各种文艺思潮展开论争,加入左联,指导青年创作;加入民盟,参与社会民主运动。他的文章如此有力,使敌对者恨之入骨,令当局严密封杀,他便用几十个笔名发表文章。他的文章影响力如此之广,以至于追摹者愈来愈多,形成杂文的“鲁迅风”现象。我们说,把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生命激情整个地投入到现实斗争中,以期换来一个新世界,使后人“平静的度日,幸福的做人”,才是鲁迅的一种“真精神”。

可是我们有些鲁迅研究者总是喜欢喋喋不休地说鲁迅善于独立思考,论证鲁迅首先是一个“思想家”, 标榜鲁迅的精神生活如何复杂,生命结构如何多样,想把他打扮成一个纯粹静观的思想者形象。其实这是研究者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来塑造鲁迅,与真正的鲁迅,距离何啻千里?我们现在应该对鲁迅有一种平常的心理,他是伟大的,但他不是没有缺点,就是对那些听起来不大入耳的话,我们也要学会容忍,不能因为他是伟大的,就不让别人评价。

(二)、我们讲“还原鲁迅”,实际上是还原一个丰富的鲁迅,而不是单角度的、片面的

在绍兴举行的“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解读出了一个丰富的鲁迅。在人们的记忆里,说起鲁迅,总是“横眉冷对”的印象。其实鲁迅后人一直频频提出“愿大家纪念一个丰富的鲁迅”。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杨剑龙呼吁学界“要用平视的眼光来观察鲁迅的特点,然后进行探究与评说”。学者们认为,鲁迅特别关注民生,一直不遗余力地与恶势力做斗争……这些都值得当下那些只关注车子、房子和只写风花雪月的作家们深思。鲁迅也是一个收藏家,他收藏的碑拓达4700多种;鲁迅有很高的绘画天分—这是日本学者从他在日本学医期间画的人体骨骼图中发现的;鲁迅还是个设计师—北京大学校徽的设计者也是他。鲁迅的骨头并不是最硬,也没那么高风亮节,鲁迅一边骂国民党,一边还从国民党的大学到教育部挂名领取干薪。

鲁迅不是完人,遭人诟病颇多,尤其是他的偏激和尖刻,更是生前就树敌无数,死后仍授人以柄。他幼年遇过庸医,就以偏概全,把整个中医一棍子打死,贬薄得恍若巫术;为女师大**怒骂杨荫榆校长,竟挖苦到一个女教徒的婚姻状况;他因成见而苛责胡适,不仅对胡适忍辱负重的艰难努力视而不见,还屡加冷嘲热讽;在临死前写下的遗嘱中,他流露出对人世的深深怨愤,令初读者寒彻骨髓……

止庵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们现在还原只是还原到鲁迅做过什么,还有大量鲁迅没有做的。作为一个生活着的人,他还有很多很多爱好,比如喜欢收藏,喜欢看电影——在鲁迅最后一个月19天里,他看了好几部电影,看了杜布罗夫斯基,还给很多人写信推荐,说你们赶紧去看吧……他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所以我想对现在的青少年说:你们别怕,鲁迅他经常会讲笑话,有的时候还会做恶作剧;鲁迅只有16

1公分高,不像你们心目中想的这样高;鲁迅不是那么瘦,他还是挺英俊潇洒的。”

(三)、要关注鲁迅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悲情意识

读鲁迅先生与同时代人物的论战文字,常觉得那双明察秋毫的睿眼中,冷凝着太多的猜疑和无情,固然洞穿了许多鬼影,却也盯伤了许多好人,正如林语堂所说:“鲁迅所杀,猛士劲敌有之,僧丐无赖,鸡狗牛蛇亦有之。”被鲁迅先生骂为“奴隶总管”的徐懋庸,送先生的挽联却是“仰公吊公,我唯问心;知我罪我,公已无言”——如今读来,仍能觉出那难言的哀伤和隐痛,令人扼腕而叹……

但是,如果你能沿着鲁迅先生的心迹,去了解他的一生,就不难体察酿成那双凛冽冷眼的无尽悲情——正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淬炼出那罕见的冷峻;是无数次明枪暗箭的中伤和猝不及防的攻击,使他“不惮于用最坏的想法,去揣度中国人”。在鲁迅成名之后,他的各个集子中的题序(跋)内容丰富、风格各异,但有一种悲愤之情一以贯之——“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我的生命……”

已经耗尽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而正是这样的悲情和冷眼,使鲁迅的目光无比犀利,对社会弊端及其思想根源的洞察力,远远超过同时代人。在参悟世事、透视黑暗、洞察人心、确诊病源方面,他的深刻和睿智实在惊人,是诸人远远不及的,这也是我们至今无法绕过鲁迅的主要原因。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认为:“鲁迅一生始终爱憎分明,毫不含混,思想中有那种既极其清醒又分外深沉的个性特征。”林毓生说鲁迅:“外观上他疏远,淡漠,内心则悲愤,沉郁;但他却有一种诚挚的关怀和道德的热情,这使他能以巨大的雄辩力表达他对中国文化危机的极度痛苦”。

三、鲁迅在当今的价值

鲁迅的当代价值究竟在哪里?这的确是鲁迅登上五四文坛后,中国思想界一直追问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陈独秀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的文章里表露: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于他是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⑨鲁迅正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走上文学道路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并不同于毛泽东、孙中山那样的政治领域的思想家,而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深刻反思中国人精神的伟大思想家;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透彻观察中国之现实,认识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搬掉这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不可能解放。为此他写了一系列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药》、《风波》、《铸剑》、《非攻》、《理水》等。这些作品中爱国主义思想到处可见。“狂人”是寻求正理、要求改革而被迫害成狂人的战士,他彻底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的野蛮性和残酷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文明史就是“吃人”史。

(二)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但是并不同于专门致力于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革命家,而是倾心于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革命家;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是并不同于茅盾、沈从文那样的侧重描摹社会世态与乡土风俗的文学家,而是集中全力勾勒、提炼中国人精神特征、为中国人提供反思自我“镜子”的文学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妗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将,他的爱国热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待中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显示了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最可敬的一面,这二者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三)鲁迅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省

鲁迅是一位他青年时代就大声呼唤的致力于中国人精神革命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提出“立人”主张,反对已经弥漫整个世界的轻精神的“质化”倾向;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

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倾心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

(四)鲁迅的价值无关政治

鲁迅的这种当代价值,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所独享的,而是普世的,即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所需要的。一直以来我们在认识鲁迅的时候常常把他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特别是毛泽东以政治语言、立场阐释了鲁迅思想之后,使鲁迅的意义从各个方面上升到政治的角度。如果以一个鲁迅评价者、研究者的身份,毛泽东完全有权利说出他自己所理解的鲁迅。但是,一旦毛泽东成为最高领导人,特别是在后来的造神运动中成为“神”,他的看法便成为最正确、最权威、最神圣的唯一的看法,于是,每一个人谈鲁迅,都是谈“毛泽东的”鲁迅,鲁迅便不可避免地被歪曲了。而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面,被塑造成造神旗手,而“横眉冷对千夫指”一面,则成为打击“阶级敌人”的精神武器,特别是鲁迅的战斗精神,一经“立场”化,便偷梁换柱偷天换日,被用以打击“臭老九”,“牛鬼蛇神”。 思想的政治化总意味着思想的异化、工具化。以政治语言面貌出现的思想便不再是思想家的思想,而是政治家与政客的工具。所以我们在认识鲁迅特别是他的思想的时候,决不能把他同政治联系起来。

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只有正确的认识到了鲁迅的价值才能够更好的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纪念鲁迅,就不要惧怕还原真实的鲁迅,让我们看到,在坚持“韧”的战斗的鲁迅,始终保持着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他反对虚伪,因此也不隐藏他内心充满的矛盾和自身的缺陷。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应该拓展鲁迅研究视野,以一种亚洲视角、世界视阈去研究,才能将鲁迅研究拓展一个新的境界。

第9篇:如何看待信访

信访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工作情况、提出意见或投诉,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是一种利益表达方式。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倾听民意,体察民情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其中信访制度正是迎合时代潮流而发展起来的。能否做好信访接待等工作关系到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工作效率以及政府形象。最重要的是,做好信访工作是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对于群众信访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妥善解决。

首先,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最重要的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真诚、及时地解决好信访工作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来访群众因公因私提出问题、建议和诉求,无论群众所提问题大还是小,我们都应该予以倾听和解决。

第二,应该我们注意接待来访群众的态度,多站在群众立场和角度去处理问题。及时给予安抚,稳定其情绪,心平气和地倾听问题,并感谢其对我们工作提出问题和建议。如遇情绪激动的来访群众,应该第一时间安抚其情绪,耐心倾听,认真记录。

第三,在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准确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如果群众所提问题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很好地解决,此时应该认真记录下问题和群众的联系方式,将问题上报领导,并及时进行调查、学习和提高,积极向同事学习,请教领导,争取尽早解决群众的问题。事后及时和群众取得联系,反馈处理的结果和情况,保证群众满意为止。如果问题是由于群众不了解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所导致,我们应该耐心给予解释和帮助。

第四,信访工作是解决群众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避免信访制度流于形式,在工作过程中及时予以监督,保证群众问题能够保质解决。但同时信访制度业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还应该拓宽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例如设立市长信箱、市长接待日、定期走访群众等。

总之,群众利益无小事,每一位政府的信访工作人员都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上一篇:保育员初级试卷下一篇:党风廉政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