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流的歌说课稿

2022-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溪流的歌说课稿

小溪流的歌

《小溪流的歌》

学习要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习纵贯式的写法,理清文章脉络。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纵贯式的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中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预习导学 简介童话,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牢骚( sāo )沉淀( diàn )阻碍( ài )恐吓( hâ ) 挠痒(náo yǎng)卵(luǎn)石

低沉( chãn )怨悔( huǐ )富足( zú )积蓄( xù ) 水闸(zhá)眺(tiào)望

2.解释下列词语

(1)五颜六色:形容颜色很多。 (2)兴致勃勃:兴趣很浓。 (3)无穷无尽:形容没有穷尽。

(4)牢骚:a.烦闷不满的情绪。b.说抱怨的话。 (5)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6)沉淀:沉积到水底下。淀,沉积。 (7)阻碍:阻挡,使不能顺利地通过。 (8)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9)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兴头很高。勃勃,兴盛的样子。 3.把一些好词语写入你们的词语记录本。 4.作家简介

严文井:当代 作家,儿童文学作 家。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 人。他的作品以童话和寓言的影响较大。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和诗意。作品集有 《严文井童话集》等 。

5、初读课文后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二、检查导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会唱歌的小溪流吗?你们听过小溪流唱的歌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严文井所写的《小溪流的歌》,去认真感受一下这首永唱不衰的歌吧。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附: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等。1953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4、检查朗读,提出改进的意见。 附:朗读时的语气要求(仅供参考)

(1).小溪流是快乐的、活泼的、同时又比较幼小,所以应读得快乐、活泼,声音清脆纯净,像一个可爱的儿童。

(2).小河比较壮大了,他精神旺盛,精力饱满,所以应读得洪亮、朝气蓬勃,像个青少年。

(3).大江比小河更壮大了,他积蓄着巨大的精力,同时也变得有些深沉,所以应读得洪亮,又略带些深沉的声音,像个成熟的青年。

(4).海洋无边无际,欢乐地动荡着,他博大、复杂而又单纯柔和,所以应读得洪亮、饱满,而又稳重、安详,像个稳健成熟的中年人。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课文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小溪流经过哪几个成 长阶段?每个阶段怎样?填写下表. 成长阶段 小溪流 哼哼唱唱,用

推着小树枝打转,冲过石块的阻拦 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

大 江 低声吟唱,用洪亮而低沉的声

掀起汹涌的波涛,举起庞大的轮船。

泥沙 枯树桩枯黄的草 乌鸦

坚持前进永不停步 在前进中不断成长 歌声特点

力量表现

劝阻者

感想

清亮的嗓子歌唱。

小 河 欢声地歌唱 音唱。

大 海 强烈地向着四方歌唱。

他不断地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

八方。

2、文章采用空行的形式,以小溪流不断成长壮大为线索,可分为开头、结尾和中间四个板块:

开头总叙小溪流的特点,引起下文 第一板块:小溪流长大的过程 第二板块:小河长大的过程 第三板块:大江长大的过程 第四板块:巨大的海洋永不休息。 结尾呼应开头,写小溪流的奋进永无止境。

(概括中心思想)文章通过一条小溪流逐渐成长壮大微小河、大江、海洋的过程,歌颂了小溪流乐观向上、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

(二)精读课文,小组讨论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小溪流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小溪流在自然中,本是没有性格,没有理想,没有语言的自然界的事物之一,但在本文中,作者却赋予它这一切,使它成了一个性格鲜明、思想坚定、富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

(2)“枯树桩”、“乌鸦”、“泥沙”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与小溪流有什么关系?

明确:“枯树桩”“枯荒的草”“沉船”属于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事物,他们即将走完生命的历程,对于未来没有信心,只有牢骚。“乌鸦” 属于社会生活中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的人,他们考虑的只是有没有“好玩意”。“泥沙”是跟随时代或潮流前进了一段之后,认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半途停顿,甘愿掉队的人。

他们都是作为小溪流的陪衬者出现的。他们在不同阶段从反面表现了小溪流坚持前进,坚持成长的可贵。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课文把小溪流当作一个欢快活泼的儿童来写,如写“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

沉船 他一会儿┅┅长了小腿的蝌蚪还学青蛙妈妈慌张地蹬开了腿”等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有意识地把小溪流当作一个欢快活泼的儿童来写,使文章充满了童趣。这些词语形象传神,生动有趣,极大地增强了这篇童话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2)“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小河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大江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这些相似的语句间隔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明确:这些语句,既有力地串连着各部分内容,又反映事物的发展,暗示成长的主题。

(3)首段“太阳出来了,太阳向他微笑。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他微笑”,语序和词语稍加变化后又出现在尾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既拉紧了文章的结构,又表现了小溪流成长中的快乐之情。

四、拓展延伸

1、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略

2、由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略

五、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tiào(眺

)望 恐hâ(吓

) 阻náo(挠

) 兴致bóbó( 勃 )( 勃 ) 2.造句

汹涌: 牢骚: 五颜六色: 无穷无尽:

3.分析下面小溪流演变成海洋的示意图,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明确:小溪流往前奔流(不知疲倦)→形成了小河(精神旺盛)→长为大江(十分强壮)→汇成海洋(猛烈翻腾,强烈欢唱)

4.课内阅读

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它早已不耐烦海洋这无休无止的晃动了,悄悄地问: “可以休息了吧,可以休息了吧?”

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

“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他的无穷无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出向着他微笑。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他不断涌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飞向纯洁的蓝天。

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 “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 (1) 选文中写沉船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衬托大海永不停息地向前的执着精神。

(2) 写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正面衬托大海的形象。

(3) “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海洋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在为自己鼓劲,都在给自己加油。意思相近即可

(4) “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体现了海洋 执着

的精神。 5.课外阅读

⑴从前有个小女孩,想够着天上的星星。她透过窗子的玻璃望着星星在晴朗的夜间闪闪发光。她想,要是她拿得着星星,那该多么快乐啊。她问父母,他们能不能把星星摘下来给她。他们只是叫她别发傻。尽管如此,她要入眼时还在想,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星星啊!

⑵有一天,她独自去找星星。她先到发动水车的贮水池边的旧磨坊去,对贮水池说:“请问,你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

⑶“啊,看见过,”贮水池说,“星星经常到我的水里来玩。你跳进来游泳吧,也许会找到它们。”

⑷小女孩跳进贮水池,游呀,游呀,但还是找不到星星,只找到一条小溪。她问小溪:“人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我非常想拿到星星。”

⑸“啊,看见过,”小溪回答说,“星星常常下来,在我的岸上于。你涉水走吧,也许能找到星星。” ⑹于是她涉水走去。走呀,走呀,走得累了,还是没有找到天上的星星。她来到一块草地上,仙女们正在那儿玩呢。

⑺“请问,”小女孩问仙女们,“你们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我很想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星星。”

⑻“噢,看见过,”仙女们说,“星星常在我们脚边的草丛里闪光。和我们一起跳舞吧,也许人会找到星星。”

⑼于是,小女孩就翩翩起舞,跳呀,跳呀,但还是没有找到星星。这时,她非常累了,便坐下来哭起来。

⑽“我游泳,我涉水,我跳舞,”她说,“还是没有找到星星。”

(选自英国童话《天上的星星》)

1、选出对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a )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2、第一自然段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属于( a ) a、开端

b、发展

c、高潮

d、结局

3、“尽管如此,她要入眼时还在想,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星星啊。”这一句在行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作伏笔。

4、文段刻画小女孩的主要方法是( a ) a、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b、心理刻画、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神情描写

d、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5、第十自然段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小女孩 焦急忧伤

的心情,对第

到第九自然段起总结概括的作用。

6、请用“文段通过对„„记叙,表达„„”这一格式概括选文的主题。

文段通过对 小姑娘不畏艰险寻找星星的记叙,表达 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7、文中的小女孩给人一个什么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 a、天真单纯

b、沉着勇敢

c、理想远大

d、幼稚无知

第2篇:小溪流的歌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联系课文理解“挠痒痒”、“狭长”、“汇合”等词语在具体环境中的意思,积累“五颜六色”等描写事物颜色的词。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了解小溪流的成长过程和作者对其品质的赞美。

3、阅读课文,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有关说话练习。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学会课前预习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小溪流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能用所学方法概括并想象性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小溪流的歌

齐读课题,质疑。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开火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建议

a、自由轻声正确读课文。

b、文中说小溪流是活泼欢快的,是不知疲倦的,读了课文,你认为小溪流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语说一说。

C、你知道小溪流的成长过程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交流:

汇合、疲劳、狭长、挠痒痒、五颜六色„„

(1)有没有生字新词在字形上需着重提醒大家的?

(2)有没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词?

(找近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加黑的词语、动作演示“挠痒痒”)

积累描写事物色彩的四字词:五颜六色

(3)读了课文,你认为小溪流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语说一说。

(

)小溪流

(

)小溪流

(

)小溪流

(

)小溪流

穿插朗读有关句子。

(5)你能说说小溪流的成长过程吗?完成填空:

小溪——()——()——()

读读课文的末节。

过渡:是呀,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汇入大海,一路上还遇见了许多新朋友,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三、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1、小溪流在成长过和中遇到哪些朋友,他们又是怎么说的?

2、出示句子:

他们看见小溪流活泼欢快的样子,就问:“喂,小溪流!这么高兴,到哪儿去呀?”

小溪流回答:“到前面去,到前面去呀!”

枯树叹口气说:“唉,唉!忙什么呀,歇会儿吧!”

小草也叹口说:“唉,唉!累坏了可不是玩儿的,就在这待会儿吧。”

小溪流看着他们笑了笑:“为什么呀?不能够停留!”

指名读,男生女生比赛读。

4、那你觉得他碰到的这几位朋友怎么样?(不思进取)

5、师生合作读。

6、说话训练:

1)他们说话时有怎样的表情、动作?(提示语的作用)

2)要知道,小溪流一路上还遇见了许多的朋友,他们会有什么交流呢?他们又会怎么说呢?(加入对话)

7、大家交流,看看谁的语言生动、有想象力。

8、你觉得小溪流具有怎样的品质?

一条快活的小溪流唱着歌,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

小溪流轻轻跳跃两下,一股劲儿冲了下去,什么也阻止不了他的奔流。

板书:勇往直前、乐于奉献、永不休息、积极进取

9、师:作者描写得多好呀,有些词语还凝聚着他的情感呢。

出示练习:

1)小溪流笑着往前跑。(漂、游)

2)小树叶不怕痒,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跑、游)

3)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跑、漂)

[ 细细体会作者对欢快活泼的小溪流的喜爱,小树叶的动作轻盈,小蝌蚪在水中快速游动的可爱。]

4)他用清亮的嗓子歌唱,山谷里不断响着的回声也清脆的,叫人听了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

“清亮”和“清脆”有何不同?(清亮指清楚响亮,清脆指多侧重悦耳动听)

为什么人们听到小溪流的歌声会忘记疲劳和忧愁?

10、总结,明确童话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小溪流不停奔流,一路上遇见了„„,还克服了许多的障碍,唱着一曲„„的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那么,我们应该学习小溪流什么精神?(齐读板书若干内容)

小溪流唱的是一首()的歌。

有感情朗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话练习:小溪流又遇到„„

板书:

小溪流的歌

勇往直前、乐于奉献、永不休息、积极进取

小溪流

小河

大江

大海

教学反思:

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在课堂中我以“小溪流一路上还遇见了许多的朋友,他们会有什么交流”为主线,在朗读、学习、感悟中体会小溪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品质。在板书设计方面,采用小溪流的成长过程的罗列,并采用增大字号的方法,从细节上感受小溪流的成长过程中的要克服无数的艰辛,要不懈的努力。

第3篇:小溪流的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健康的审

美情趣,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了解作者情况。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会唱歌的小溪流吗?你们听过小溪流唱的歌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严文井所写的《小溪流的歌》,去认真感受一下这首永唱不衰的歌吧。

三.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省武昌人,当代作家。他以童话和寓言的作品成就最高,这些作品都收集在《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里. 四.检查预习情况

1.请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牢骚 沉淀 阻碍 水磨 恐吓 眺望 泡沫 怨恨 卵石 2.解释下列词语: 积蓄: 汹涌: 富足: 兴致勃勃: 无穷无尽: 五.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小溪流逐步成长的四个阶段., 2.小溪流在它的成长历程中歌声特点,力量表现形式以及遇到的劝阻者有什么不同,填写表格。

成长阶段

歌声特点 力量表现 劝阻者 小溪流 哼哼唱唱,用清亮的嗓子歌唱。 推着小树枝打转,冲破石块的阻挡。 枯树桩 枯黄的草 小 河 沙声地歌唱。

翻腾起沉淀的泥沙,卷起漂浮的枯树枝,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 乌鸦 大 江

低声吟唱,用洪亮而低沉的声音唱。

掀起汹涌的波涛,举起庞大的轮船。 泥沙 大 海 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

他不断地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 沉船

六.合作探究.

1、作者仅仅赞美了小溪流吗?

2、小溪流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七.品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品味小溪流的语言。

思考:小溪流的语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小溪流的语言:

“为什么呀?就不!不能够停留! ”

“为什么?才不听你的咧!就不能停留!” “为什么?不行!不能停留!” “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

启示:(1)、坚持前进、永不停步; (2)、在前进中不断成长。 3.找一找,说一说

在第1部分中,找出直接赞颂小溪流的精神的句子,然后说说小溪流的精神是什么。

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渐渐又有旁的小溪流来同他会合在一起,小溪流就长大了。(进取、百折不挠) 在他清亮的眼睛里,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像他自己一样新鲜,快乐。(乐观、充满活力) 村庄里有水磨等着他去转动。(奉献、无尽无止) 4.找一找,读一读

在小河、大江、海洋这三部分中,分别找出表现小溪流精神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八.拓展训练

爱读书的你,不妨阅读严文井的原著《小溪流的歌》。 爱习作的你,不妨写一首小诗,表达对小溪流的喜爱之情。 爱画画的你,不妨画一画活泼欢快的小溪流。 爱唱歌的你,不妨编一首小溪流的歌给大家听。 九.课堂小结。自由谈谈

同学们,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收获吧!

小溪流的歌

朝阳市第十五中学

王亚梅

第4篇:《小溪流的歌》同步练习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一)

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它早已不耐烦海洋这无休无止的晃动了,悄悄地问:

“可以休息了吧,可以休息了吧?”

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

“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他的无穷无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出向着他微笑。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他不断涌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飞向纯洁的蓝天。

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 “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 1.选文中写沉船有什么作用?

2.写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作用?

3.“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4.“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体现了海洋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二)

一朵白云在蓝天上悠悠地飘荡着。高山、湖泊和森林都在它的身下滑过。 它心中惬意极了,感到自己确实伟大。

“像高山一样雄伟”,人们常这样说。雄伟?哼!一个小丘罢了!云朵睥睨着身子下面的高山。

接着,它又飘到了海洋的上空。“看呐”,云欣喜若狂地喊道:“这难道是人们赞美的大海吗?听听吧,什么‘气势壮阔’啦,‘浩瀚无际’啦,在我看来,一面镜子罢了!”

云看越兴奋,越想越高兴,它觉得自已远比高山、大海以及世上的所有之物都要伟大得多,它甚至已经替人们拟好了赞美自己的辞句。

正当这朵高高在上的云自我教学设计>设计得头都有些晕眩时,一股劲风向它的身上强有力地吹来。

刹时,这朵自我陶醉的云被吹得四分五裂,荡然无存。湛蓝的天空仍是那么清新,在它上面没有留下云朵的一丝儿痕迹。

自我陶醉者的天敌就是现实。

5.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它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主人公性格特点的是(

) a、它心中惬意极了,感到自己确实伟大。 b、云朵睥睨着身下的高山。 c、云越看越兴奋,越看越高兴。 d、一朵白云在蓝天上悠悠地飘荡。

7.下列对白云“感到自己确实伟大”分析不对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是白云从高山湖泊、森林相对高度对比角度来写白云感到伟大的理由,是总写。

b、第三段是从俯视高山,对其形象感觉的角度写白云感到伟大的理由,是分写,侧重于“伟”。

c、第四段是从俯瞰大海对其气势感觉的角度写白云感到伟大的理由,也是分说,侧重于“大”。

d、第五段是白云从心理感觉的角度写感到自己伟大的原因,它与第二段重复照应,也是总写。

8.对最后一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句喻指现实专门危害自我陶醉者。 b、盲目地自我欣赏不会实现,永远只是梦想。

c、客观存在就是客观存在,无视客观实际而盲目自我欣赏,只会碰壁失败乃至灭亡。 d、这一句与全文叙事的关系不大。

9.“这难道是人们赞美的大海吗?”是一个____________句。 10.这篇教学设计>文章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_。

(三)

⑴从前有个小女孩,想够着天上的星星。她透过窗子的玻璃望着星星在晴朗的夜间闪闪发光。她想,要是她拿得着星星,那该多么快乐啊。她问父母,他们能不能把星星摘下来给她。他们只是叫她别发傻。尽管如此,她要入眼时还在想,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星星啊!

⑵有一天,她独自去找星星。她先到发动水车的贮水池边的旧磨坊去,对贮水池说:“请问,你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

⑶“啊,看见过,”贮水池说,“星星经常到我的水里来玩。你跳进来游泳吧,也许会找到它们。”

⑷小女孩跳进贮水池,游呀,游呀,但还是找不到星星,只找到一条小溪。她问小溪:“人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我非常想拿到星星。”

⑸“啊,看见过,”小溪回答说,“星星常常下来,在我的岸上于。你涉水走吧,也许能找到星星。”

⑹于是她涉水走去。走呀,走呀,走得累了,还是没有找到天上的星星。她来到一块草地上,仙女们正在那儿玩呢。

⑺“请问,”小女孩问仙女们,“你们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我很想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星星。”

⑻“噢,看见过,”仙女们说,“星星常在我们脚边的草丛里闪光。和我们一起跳舞吧,也许人会找到星星。”

⑼于是,小女孩就翩翩起舞,跳呀,跳呀,但还是没有找到星星。这时,她非常累了,便坐下来哭起来。

⑽“我游泳,我涉水,我跳舞,”她说,“还是没有找到星星。” (选自英国童话《天上的星星》)

11.选出对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12.第一自然段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属于(

) a、开端

b、发展

c、高潮

d、结局

13.“尽管如此,她要入眼时还在想,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星星啊。”这一句在行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4.文段刻画小女孩的主要方法是(

)

a、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b、心理刻画、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神情描写

d、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15.第十自然段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小女孩____________的心情,对第____________到第九自然段起总结概括的作用。

16.请用“文段通过对„„记叙,表达„„”这一格式概括选文的主题。

文段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记叙,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的小女孩给人一个什么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天真单纯

b、沉着勇敢

c、理想远大

d、幼稚无知

参考答案

1.从反面衬托大海永不停息地向前的执着精神。 2.从正面衬托大海的形象。

3.海洋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在为自己鼓劲,都在给自己加油。意思相近即可 4.执着

5.白云;自我陶醉 6.d 7.d 8.c 9.反问 10.寓言

11.a 12.a

13.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作伏笔。 14.a 15.焦急忧伤;

16.小姑娘不畏艰险寻找星星;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意近即可) 17.a

第5篇:《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小溪流的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读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

二、按要求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生字词

(重点:耍、愁、桩、挠卵石拐弯)

2、质疑问难

四、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这篇课文主要讲谁,讲他做了些什么?

2、用横线划出写小溪流如何奔流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填空。

小溪流在( )地奔流。

小溪流一边( )一边( )。

小溪流在( )奔流( )。

小溪流就这样( )地奔流、奔流。

(体会小溪流永不停步的精神)

3、讨论课后题1。

五、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形象感知(出示多媒体图片)

生欣赏多媒体图片,结合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小溪流的哪个成长阶段,并说明理由。

3、角色体验,精彩片段朗读(加强情感体验,注重形象感知,获得情感熏陶,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学生合作,自己找伙伴分角色。)

导语:同学们,你欣赏的文章片段,肯定情有独钟了。我们大家想听你的精彩朗读,好吗?相信你会读出感情,会把我们带入美的境界。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齐读课文(对话分角色朗读)。

2、填空:

(

)的小溪(

)的卵石

(

)的嗓子(

)的样子

(

)的山谷(

)的海洋

3、交代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主题探讨

1、小组讨论小溪流的“性格”,归纳文章主题。(让每位同学都有交流与展示的机会,将合作学习的时间交给小组,请小组长组织好本组同学,全部交流完后,归纳整理,派代表发言。)

导语:想想看,小溪流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题记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那么,你认为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2、要求写出与本文主题相近的名言警句。(知识积累的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章蕴涵的哲理。)

出示例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奋斗。

三、拓展延伸

1、结合生活经历,谈谈小溪流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同时,进行听说能力训练。)

导语:我想,此时此刻,小溪流的形象已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因为小溪流经历漫长的成长过程,冲破种种阻挠和反对,历经考验,不改初衷,一直向前,决不停息。从弱小走向强大,从稚嫩走向成熟。小溪流的精神很是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下面给同学们一个机会,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

1、 小练笔:根据下面提供的事物进行合理想象,并用一句话阐明这一事物给你的启示。(引导学生从所学课文内容和形式中受到启发,练习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

橡皮

黑板

牵牛花

梅花

出示例文,对“镜子”的想象述说。

1)映照事物之前,本身总是洁净的。

2)即使打成碎片,每片仍是一个世界。

3)见别人哭就哭,见别人笑就笑。

4)从不背后论人是非。

5)没有背后的精心涂抹,就无前面清晰映照。

6)总是照录表象,永不理解入木三分。

师:提示,对于不同事物,可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

四、布置作业

选取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写一篇童话。

结束语:

小溪流,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但在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幻想中,有了思想性格,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小溪流栩栩如生的形象时时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离不开作者运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童话世界是瑰丽生动、丰富多彩的。只要留心观察,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具有可敬或可鄙的思想,都值的我们深思。只要你大胆想象、幻想,有小溪流永不放弃的精神,都能写出很棒的童话作品。下周作文课,我们就来欣赏同学们自己的童话。好吗?

三、板书设计

小溪流的歌

一、快活、玩耍、冲了过去

二、我不能停留——推动水磨

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三、汇成大河

四、教后反思

第6篇:《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2、小溪流的歌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理解为什么人们听到小溪流的歌声“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

3、根据要求预习课文。

4、感受小溪流活泼欢快、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自学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根据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难点:

1、读课文,理解为什么人们听到小溪流的歌声“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

2、感受小溪流活泼欢快、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媒体)同学们,当你们漫步在田野,或置身于山林,观看那蜿蜒曲折的小流清溪,一定会被那清澈透底、碧波荡漾的秀色所陶醉,而那溪水叮咚的响声,更能激起人的无限遐想。 2.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3.学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预习课文 1.出示“预习小菜单”。

(1)轻声读课文,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并学会它、理解新词。

(2)区别“清亮”和“清脆”的意思。

(3)想一想,为什么人们听到小溪流的歌声“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 ? 2.学生自学。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交流生字、新词。(随班生回答) (2)重点理解“清亮”和“清脆”的意思。 (3)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

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板书:活泼欢快 (3)自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A、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B、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C、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板书:勇往直前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

)的小溪(

)的卵石

(

)的嗓子(

)的样子

(

)的山谷(

)的海洋 (随班生回答)

二、阅读课文

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1)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 (2)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3)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精神? 板书:不知疲倦

(4)指导读对话, 同桌读,指名读。

3、齐读第9自然段。

(1)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2)指导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

2、3段。

5、说写双通道: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汇入大海,遇到了许多新朋友。他们之间会有什么交流?请选择一个内容,找个好朋友,一起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问: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想小溪流学些什么?(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

板书设计:

2、小溪流的歌 活泼欢快 不知疲倦 勇往直前

推荐阅读:

上一篇: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一篇:弘扬宪法演讲稿题目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