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行业

2022-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行业协会行业

行业协会的组织嵌入与行业秩序改善

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创生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组织嵌入”实现行业有效治理的案例。对该案例的分析表明,在一个接近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当众多分散且相互竞争的小企业难以形成一致性行动时,通过外部组织“嵌入”,以互补性制度供给参与行业治理,可以使企业间从非合作博弈转为合作博弈,有效遏制行业内企业的无序竞争,加快推进行业秩序有序化。本文通过一个关联博弈模型证明,“嵌入型”行业协会在与原有制度的适应性、与公共秩序的互补性、与行业内企业激励的兼容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组织效率。因此,“嵌入型”行业协会可以为行业治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行业协会;组织嵌入;关联博弈

[

王玉珍(1971—),女,山西新绛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任 一(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市场治理与中介组织研究”(05JJD790086)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南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NKC0502)的资助。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我国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以行业自律为目标的治理组织,如行业商会、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等(以下统称行业协会)①。由于这些行业协会具有明显的企业自组织特征,本文称之为企业“自发型”行业协会。本文在对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揭示出一个既非企业“自发型”亦非政府“派生型”行业协会的创生以及行业治理特点,即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嵌入”所实现的行业治理②。可以为我国经济转型中行业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派生型”协会的成功转型提供一种思路和参照。

一、“嵌入型”行业协会案例

为了清晰展示天津市自行车行业治理结构的发展,我们将该行业协会的嵌入与治理分解为以下几个过程:

1.治理缺失。在计划经济时期,天津自行车行业拥有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和全国闻名的具有国有性质的“飞鸽”、“红旗”品牌;与此相适应,对该行业的治理也始终处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民营企业进入和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消失,使自行车行业逐渐成为一个竞争性行业,行业利润不断下降。为了扩大利润空间,企业不惜通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来降低成本,甚至一度因“低质低价”产品大量充斥而被业界称为“天津现象”,并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虽然有一系列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但却不能有效遏制企业的交易行为失范,也没能从根本治理市场秩序的混乱。由于行业声誉不佳,天津自行车产业长期徘徊在低端市场,行业技术水平也无以提升。

2.协会创生。1995年,出于对天津自行车产业的一种感情和责任,“飞鸽”集团几位退休老领导发起倡议,联系63家民营小企业组建成立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但是,协会在成立之初却遭遇到意料之外的尴尬:一是行业内小企业并不“买账”,二是政府并不“认帐”。从根源上看,这种尴尬正是源于自行车协会的“嵌入性”特征:虽由国有企业退休老领导发起却无政府职能,虽有企业参与但非企业领导。显然,这是一种独立于企业和政府的社会组织。我们将这种既非“派生型”又非“自发型”的行业协会称为“组织嵌入型”行业协会(简称“嵌入型”)。

3.利益兼容。既无政府派生的职能,亦无企业拥戴的权威,行业协会要有成效发挥行业治理作用似乎不可能,但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却创造了这个奇迹。协会秘书长和主要工作人员都是原国有自行车行业的专家,他们既懂技术,又懂经营,加之对政府、企业以及相关政策都比较熟悉,从而使行业协会具有民营企业所不具备的社会资本、政府相关部门所不具有的“草根性”。在积极沟通和大量调查基础上,行业协会找到“市场开拓”这一在当时制约天津自行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2000年春天,由行业协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北方国际自行车展会”隆重开幕,几百个优良产品在“天津自行车”大旗下登台亮相,一扫以往“低质低价”的老形象,国内外客商也对天津自行车刮目相看,定单随之纷至沓来。展会之后,天津市的自行车产销量从1999年的800万辆,一跃上升到2000年的1300万辆。展会的成功实现了多方的利益:企业从展会中获得了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通过加入协会进而参加展会的热情大大提高;行业协会通过“展会平台”和“整体品牌”这两个服务性产品,赢得行业内企业的拥戴,进而获得了整合行业资源、实施行业治理的权威。

4.治理成效。在获得行业成员信任之后,协会开始对行业进行有效治理。首先是市场准入的治理。协会抓住自行车的升级产品——电动自行车兴起的机会,通过建立专家技术委员会,制定电动车零部件的行业技术标准,并与政府协商实施了电动自行车企业的目录管理,由此控制了电动自行车的市场准入,避免过度进入和过度竞争;其次是开展行业维权。2003年北方某市交通管理部门公布该市限行电动自行车的决定。协会敏感地意识到该决定对全国电动自行车市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于是及时通报全国各地自行车行业协会,并采取一系列联合行动,成功地维护了电动自行车这一新型产品的正面形象,抵制了地方政府的区域壁垒行为,维护了企业权益;第三是行业发展规划与引导。由于意识到行业潜在的生存风险,行业协会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参照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自行车产业发展。在认识到技术研发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掣肘之后,协会于2004年组建了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从资金、人力和组织等多方面对自行车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行引导。

由于自行车行业协会的有效工作,天津自行车这个一度被认为是“夕阳”的产业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不仅自行车的产销量成倍增长,而且在天津聚集起近千余家生产企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零部件和整车产业配套网络。目前,天津市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基地和集散市场,天津自行车产业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组织嵌入”的关联博弈模型

我们通过设计一个不同组织间的关联博弈模型③[1],证明当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通过展会和整体品牌帮助会员企业拓展市场使企业收益增加时,企业自愿加入行业协会并参与行业利益的维护。基于此,行业协会与企业在一个服务平台上实现了企业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兼容,进而实现了一种“帕累托改进”式的利益均衡。

假设自行车行业的初始状态为低价竞争的“囚徒困境”——一个“N人一次性囚徒困境博弈”。显然,任何使行业走出低价竞争的策略都将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假设自行车行业有N个均质企业,对于行业协会的存在他们面临两种选择:入会或不入会。入会需缴纳会费,假定每期(一般为一年)为Ci,如果企业都入会,则每个企业可以从协会中获取的每期收益为Ri(N);如果有n家企业不入会,则每期入会企业的收益为Ri(N)-nri。这里的ri代表一家企业不入会所带来平均收益的减少,也可以看作是单个企业不入会时的机会成本。这样,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就存在下面的决策矩阵:

为了分析简化,假定Ci>ri且Ci④ (1.1)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不加入协会的收益(Ci)要大于加入协会所付出的成本(ri);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为此所承担的成本(Nri)要大于单个企业的收益(Ci)。这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企业不加入协会便可享受其它企业加入协会所带来的收益——行业环境改善、秩序良好,因此企业普遍具有“搭便车”动机。

命题一:如果行业协会只对会员企业提供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尽管这些服务的宗旨是整个行业秩序的改善与行业有序发展,也不能为企业提供足够激励加入协会并遵守相应的规则与规范。

但是,如果行业协会能够改变服务机制,使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企业的个体利益形成一种关联,就会形成一种利益互补;自行车行业协会提供的展会平台和整体品牌就具有这种互补性特征。假定企业加入展会的成本为Cj,收益是其它参与企业数目的非递减函数,用RJ(n)来表示,其中n代表参与展会的其它企业数目。显然,展会具有规模效应,即参与企业数目越多,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将会越大;但也并非参与企业数目越多规模效应就越大,它存在一个饱和点。假定存在n≤N,使得对于所有满足n≤n

在举办展会之前,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因加工成本比较低而导致小企业大量涌入,但这些企业对市场的开拓能力却远远不足,使企业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库存也增加,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只能在低水平价格和成本上过度竞争。大型展会无疑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扩大市场销售量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参加展会给企业带来的收益Rj(N)比较大。因此,公式(1.2)将严格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展会并不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对于协会成员具有俱乐部性质,即如果企业是非协会成员,那么其或者不具备参展资格,或者参展的成本要远高于协会成员。这样,具有俱乐部性质的展会服务就与协会具有公共性质的服务形成一种关联博弈。具体支付见表2。

在这种关联博弈结构中,理性的企业将采取的策略组合如下:如果选择不入会,就选择不参加展会,否则在选择加入协会后就必然选择参加展会。这是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因为任何偏离这种策略组合的选择对企业来说都是不理性的:第一,如果企业不加入协会但参加展会,则不会提高最终收益;第二,如果选择加入协会但不参加展会则显然非理性,因为不加入协会的收益可以看作是加入协会并参加展会的机会成本即(Ci+Cj),而成本则是不加入协会及不参加展会所可能带来的损失(δRj(N)+ri)。因此,企业加入协会的激励约束就由以下公式给出:

Ci+Cj<δRj(N)+ri(1.3)

结合(1.1)公式,对于企业来说,即使协会提供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时没有足够的激励加入(即Ci

上述分析表明,通过展会这个具有俱乐部性质的服务平台,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可以给所有的参展企业带来收益,因此形成“帕累托改进”。同时,协会也借助展会嵌入到行业中,使行业治理的目标得以实现。

命题二:如果行业协会提供的服务能够将行业利益与企业利益两者关联在一起,企业就有激励加入协会并积极遵守协会的规则。

正如奥斯特罗姆(Ostrom,2000)所指出的,在解决公共事务的所有方案中,“利维坦和私有化,都不是解决公共池塘资源的灵丹妙药” [2](P3)。“人类社会中大量的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事实上不是依赖国家也不是通过市场解决的,人类社会中的自我组织和自治,实际上是更为有效的管理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3](P358)。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成功嵌入以及实施的行业治理说明了这一点。

三、“组织嵌入”的理论分析及比较效率

我们从“嵌入性”理论入手,运用经济社会学、契约经济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造了一个“组织嵌入”的理论分析框架,说明外部性“组织嵌入”行业治理的可能性、内生化的路径选择以及与其它生成方式行业协会的比较效率。

1.“嵌入性”分析的经济学意义

“嵌入性”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思想最早由经济社会学思想家卡尔·K·波拉尼(Polanyi, 1957提出[4]。基于此,新经济社会学从“社会嵌入”的视角挑战了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指出任何人的经济行为都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该理论认为,由于经济行为都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因此人们的经济选择往往受到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5]。青木昌彦(2001)运用这一理论对日本早期的社区灌溉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排除“搭便车”行为的技术困难,合作性规范不可能自我产生;但这些人如果同时参加一个具有足够社会资本的社会交换博弈,则合作性规范就可能出现[6](P48-51)。

从经典博弈论的分析来看,解决“囚徒困境”问题的办法之一是重复博弈,但是在一个制度转型和治理缺失的环境下,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企业更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导致重复博弈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受到很大冲击。对此,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关系型契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型契约的运用实际上是将人际关系或社会约束引入契约,这与“社会嵌入”的分析思路一致。由此可见,引入“嵌入性”的组织、习俗、社会网络等,将会改变原来的博弈均衡结果,最终产生“帕累托改进”。因此,在“嵌入性”分析框架中,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取得成功就不再只是一个个案,它是中间性社会组织通过嵌入参与行业治理的一个均衡博弈结果。

2.行业组织生成多样性的制度背景

在契约经济学的研究中,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张五常,1983;Palay,1984;Joskow,1987,1988,1991;Levy and Spiller,1994;Menard,1996,1998;Saussier,1997)都指涉一个相同的问题,即“为什么在相同的部门和相同的制度环境里持久稳固地共存着不同的契约安排”[7](P275)。通常情况下,人们运用“路径依赖”来解释契约的多样性安排,但这种解释却忽略了契约所嵌入的制度背景。事实上,制度环境对契约的绩效和持续性有很强的影响。在类似美国移民社会的制度环境下,交易的自我实施依赖于一个非人格化的、完备的执行机构以及包罗万象的法律体系[8]。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政府管制机构的退出、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私人交易秩序的缺失,使行业秩序的改善无法仅仅依赖私人秩序的自发演进而形成,它需要在现有条件下整合既有的行业组织资源,包括促进具有增量性质的“自发型”行业协会,改造具有存量性质的政府“派生型”行业协会,以加快市场治理体系的再造与完善。经典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治理组织多样性的分析[9],但这些分析大都从“制度的起源”亦即制度形成的初始博弈开始,很少涉及转型体制下组织演变的复杂局面。在我国转型过程中,行业组织的生成有企业自发创生的,有政府派生转型的,还有中间组织整合的。这种复杂的组织重组和再造过程,无疑为制度多样性理论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3.“组织嵌入”的内生化路径

由于社会制度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所以当任何一种外生的制度安排或组织嵌入其中时,原有的制度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最终外生的制度变量内生化,成为新制度形成的决定因素。从此可见,天津市自行车协会的发起虽系外生作用,但通过发起人与行业成员之间激励兼容的策略互动,最终使之成为影响自行车行业制度结构的主要因素。如此,行业协会就完成了由外生到内生的演化过程。通过为行业成员提供“展会平台”和“整体品牌”这两个服务性产品,自行车行业协会实现了与行业成员之间的激励兼容,从而寻找到一条进入行业、参与治理的有效路径。借用青木昌彦进化均衡博弈的COSE盒子⑤,可以看出“嵌入型”行业协会嵌入行业治理的内化博弈过程。

上表假定,作为博弈初始参与人的自行车企业的行动集合A和报酬函数均相同。当行业协会作为一个外生性制度供给产生时,初始参与人面临着是否接纳行业协会的策略选择(S),而对其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则是因参加展会而受益的决策后果函数(CO);(E)作为行动集合的稳定因素,与参与人的(CO)发生抗衡。这就意味着,一旦多数行业成员都因“参加展会受益”而采取了接纳并加入行业协会的策略,则外生性的制度供给就内化为行业治理组织了。

4.行业协会的比较效率

与企业“自发型”和政府“派生型”协会相比,“嵌入型”行业协会的行业治理比较效率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专业化。一般来说,“自发型”行业协会的会长及秘书长等都是由具有一定实力或威望的企业家兼任,因此在行业协会的决策中往往带有“企业化”特征,这为会长企业“一企独大”而引发“家长”制决策偏好以及对小企业歧视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企业家兼任协会负责人还会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影响到协会运行效率(这是目前“自发型”行业协会所遇到的普遍问题)。“派生型”行业协会由于与政府存在人、财、物支持上的依附关系,因此协会所体现出更多还是人格化的政府意志,这往往会影响协会对企业利益和行业利益的考虑与服务。由“游离”于会员企业与政府之外的专业管理人员来从事行业治理工作,就可以避免上述种种弊端;同时,还能充分发挥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专业化优势,提高协会运行效率。

二是第三方。因超脱于企业与政府之外而存在,“嵌入型”行业协会在协调和治理机制的实施中可以超越“自发型”行业协会的人格化局限,更倾向于采取非人格化机制而运用正式规则来约束会员企业。与“自发型”行业协会惯用的人格化治理方式和多边声誉机制(如协会内部成员企业间对违约企业的口头声讨)相比,“嵌入型”行业协会更像一种行业内部的第三方治理组织,而与“派生型”行业协会在协调上的硬性、刚性以及行政干预色彩相比,“嵌入型”行业协会在协调机制上更加灵活,在约束上更加直接,在规则制定上也更加公平和贴近企业需求。

三是互补性。作为服务于企业但又独立于企业的行业组织,“嵌入型”行业协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制度互补和组织学习空间。通常情况下,从政府部门退休下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掌握着大量的宏观信息、市场动态,并携带着大量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源,而这些都是“自发型”行业协会相对缺乏而又非常需要的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本。事实上,没有一个行业协会不在积极地吸引具有政府背景和专家学者型人才担任领导职务。行业协会中“嵌入”的跨领域人才越多,就越可以与行业内企业形成制度互补,产生一种互动式学习机制,从而更加有益于行业内企业发展与行业秩序整顿。

四、总结

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不仅提供了一个理论思考案例,而且从深层次上为我国转型过程中行业组织治理、改革以及相应的政策设计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参考。首先,对于行业协会来说,只有将行业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企业才有加入协会并遵守协会规则的激励;其次,为“派生型”行业协会的转型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这不仅是对我国行业治理的一种制度补充,也是对我国既有制度禀赋的一种积极适应。天津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案例支持这一观点。

注释:

①现在已经颇具知名度的温州烟具行业协会、温州服装商会、温州家具商会等,大都是在行业竞争无序、产品质量低下、企业信誉扫地的情况下"临危受命"而产生的。②“组织嵌入型”行业协会是与行业内自发形成的行业协会相对而言。二者的区别在于生成机制、组织内部治理机制以及组织自身特征等方面。其主要区别为:第一,自发型行业协会的发起者是行业内的企业,而“组织嵌入型”协会的发起者是非企业的其它主体;第二,自发型行业协会的核心决策层既是协会的决策者,也是本企业的决策者;而"组织嵌入"的行业协会的核心决策层是专职人员,与企业是相互独立的。③本文关联模型参照青木昌彦的相关分析。④作为一种嵌入型而非企业自发形成的行业协会,天津自行车行业协会在成立之初的几年里,在行业秩序的改善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如实施对自行车主要零部件强化质量检测、向社会公布质量承诺、举办企业家联谊会等。但由于这些服务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企业普遍具有“搭便车”动机,对这些工作并不十分热衷。因此,这里所做的假定Ci>ri且Ci

[参考文献]

[1] 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3]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 K. Polanyi ,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C].In 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 (eds.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al Life . Boulder , Colo.: Westview Press, 1992:34.[5] 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7] 克劳德·梅纳尔.执行程序和治理结构:什么关系?[A].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 埃维纳·格雷夫.经济、社会、政治和规范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与经济意义:中世纪后期两个社会的状况[A].新制度经济学前沿[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9] A.Shleifer,etc, The New Comparative E-conomics[DB/OL]. School of Management Yal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No. ES-24,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3054,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Disscussion Paper No. 2002, http://ssrn.com/abstract=390760.

【责任编辑:李 军】

作者:王玉珍 任 一

第2篇:行业协会的性质与治理机制特征:以温州行业协会为例

〔摘要〕完善行业协会治理机制,是提升行业协会绩效的重要途径。在企业面临囚徒困境和智猪博弈困境时,行业协会是在有限的企业之间组织开展集体行动以消除企业面临困境的组织。由于企业之间开展集体行动的频率并不高,且组织集体行动需要专门性知识,这决定了行业协会治理机制的性质是一种三方规制结构,在实践上表现为多重外部力量主导的共同治理特征。

〔关键词〕行业协会;治理机制;集体行动;共同治理

章编号:1008-4096(2008)06-0016-05

一、引言

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健康运行是达致善治目标、提升政府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行业协会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典型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政府直接面对企业和个人的状态,担负了集聚行业资源、传递行业信息、提供行业服务、规范行业发展以及协助政府管理和参与政治决策等职能,对实现政府治理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行业协会作为一种中间组织是依附于企业而存在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应该放置在行业协会与企业相互关系的背景下予以分析。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将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我们认为,如同企业、政府一样,行业协会也会存在治理机制问题,要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必须完善行业协会自身的治理机制。鉴于行业协会的性质、职能、目标与企业和政府不同,因而其治理结构也必然异于企业和政府。在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组织,在不同的行业、区域,其发育呈现不同的特征,为了规范对行业协会的管理,更有效地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的行业协会的治理机制。与企业、政府的治理结构在实践上已得到高度重视,在理论上已形成研究范式相比,我国目前对行业协会治理结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行业协会的性质

科斯在他1937年的著名文章《企业的性质》中,对企业的起源提出了逻辑上很彻底的解释。他的问题是:既然存在市场,那么任何对任何产品有需求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在市场上购买足够的技术和原材料自己来组织生产,则企业就根本没有必要存在。科斯对此给出的经典解释是:市场交易会产生交易费用,而企业通过在组织内以行政命令配置资源相较于市场化配置资源能节省交易费用,企业是一种替代市场、节省交易费用的机制。

科斯的这种设问方式为解释行业协会的起源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在企业、市场、政府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下,作为一种中间组织的行业协会为什么会产生?在科斯的论述中,其独特的视角是将企业也视为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因此相比于市场而言二者就具有了同构性进而具备了可比性。如果针对行业协会的存在而提出一个科斯式的问题,则在由企业、政府、中间组织(行业协会)构成的社会结构内,三者之间的同构性体现在哪里?

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观察到三者之间的同构性:第一,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三者都是一种社会组织;第二,行业协会与企业、政府一样,都是配置资源的机制;第三,表现在社会治理层面上,三者都是一种治理主体。基于这三个维度,可以对行业协会的性质进行分析。从社会组织和社会治理层面的讨论已经进行的很多了,而从资源配置机制这一视角可以作如是观:企业是一种内部的微观资源配置机制,企业内部以行政命令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市场是在全社会层面上,以价格为纽带,分散化决策来配置资源的机制;政府是在全社会层面上,以行政命令为手段配置资源的机制。企业与市场相比,配置资源的范围与手段是不同的:企业配置资源的手段是行政命令,其范围是在企业内部;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是价格机制,其范围是在全社会范围内。企业与政府相比,配置资源的范围不同,配置资源的手段是类同的:企业是在企业内部以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政府是在全社会层面以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政府与市场相比,其配置资源的手段不同,配置资源的范围是类同的:政府与市场一样,均是在全社会层面配置资源,但前者是以统一决策形成的行政命令为纽带,后者以分散化决策形成的价格机制为纽带。行业协会与三者相比,在资源配置的手段、范围上均有所不同,行业协会配置资源的范围介于企业与政府、市场之间,是面对数量有限的企业来配置资源,其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也介于行政命令与自由的价格机制之间,是以企业之间的自律机制为手段。

如何解释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出现了行业协会这样一种中间形态的资源配置方式?正如讨论为什么在市场机制之外,还需要政府来配置资源,其原因在于市场失灵。而我们熟知,不单只是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现象也是同样存在的。则行业协会的出现,可能的解释是,当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同时并存时,其中间形态的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有存在的必要。

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解释是,在存在外部效应和俱乐部产品提供时,市场机制会失灵。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在现实中的基本职能是为企业提供“俱乐部产品”,则对其起源的解释是在企业之间的俱乐部产品提供上,行业协会比企业之间自发组织起来会更有效率、也比政府提供更有效率。以温州商会为例,温州商会在其自发运行中形成的一系列职能,进而政府对其职能进行了明确界定。1999年4月15日以政府令发布的《温州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的第三十一条确立了行业协会的16项职能。从行业协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来看,这些产品或服务都是基于行业内企业或商会内企业的俱乐部产品。当这些俱乐部产品由行业协会在提供而不是由企业自主或政府来提供时,其原因当然是在于,由行业协会承担这一职能能更好地消除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或者是,行业协会承担这一职能较之企业或政府来承担能更有效率、能有效地减少“交易费用”。事实上,当必须组织企业开展集体行动时,政府和市场都有可能面临失灵的困境。

三、行业协会:消解囚徒困境与智猪博弈的规制结构

组织行业内企业开展必要的集体行动,是行业协会的本质职能。商会、行业协会组织行业自律,为企业提供俱乐部产品,均可视为是组织了行业内企业的集体行动。一般来说,集体行动、俱乐部产品提供,是高度重合的概念,俱乐部产品提供事实上也就是在实施集体行动。但在这里是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之所以强调这一概念与俱乐部产品提供的不同之处,是为了突出有些集体行动在现实中的艰巨性、自发的不可能性。比如基于维护行业利益而与政府谈判争取利益、反贸易壁垒诉讼、制定行业标准约束企业行为等行业协会的日常行为,是很难通过企业的自发组织来进行的,因为与之相关的企业的分散行动具有典型的囚徒困境或智猪博弈(Pigs’ payoffs)的特征,在这种情形下,协会或商会的成立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著名的博弈模型“囚徒困境”博弈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典型例子。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刻画了在一次博弈的情况下,人们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进行行动决策,而博弈结果对于集体来说却并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甚至是最差的结果。在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中,两个囚徒均坦白不仅是纳什均衡,而且是一个占优策略,博弈的结果是,两个囚徒都从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出发,最终他们得到的是对双方来说都是最坏的结局,并且这个结果具有必然性,故而陷入“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典型的例子是,在两个寡头企业选择产量的博弈中,如果两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卡特尔,选择垄断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每个企业都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但卡特尔协定不是一个纳什均衡,因为给定对方遵守协议的情况下,每个企业都想增加生产,结果是,每个企业都只得到纳什均衡产量的利润,它严格小于卡特尔产量下的利润。以温州为例,温州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面临这种困境。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聚集在温州,彼此之间在原材料采购、雇佣员工、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上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之间压价竞销、高价挖走行业内的技术人才是常见现象,这种竞争给各个企业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与二人囚徒困境不同,温州的企业群体面临的是一种多人囚徒困境。消解二人囚徒困境,必须使得博弈双方之间采取相互合作的策略,经典的研究给出的方案是两种:一是博弈者之间相互实施可置信的威胁博弈,即实施“tit or tat”策略,以迫使对方合作;二是实施外部约束,由“国家”、“法律”来约束博弈双方的行为。这两种方案中,前者是博弈双方之间的自愿合作,后者是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合作。但是,如温州的企业群面临的是多人囚徒困境,谢林(2005)的研究表明,多人囚徒困境是很难通过自愿行动予以消解的,只能是实施某种外部强制。为此,建立行业协会或其它外部机构来进行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如温州最早的行业协会乐清市低压电器行业协会在1997年10月成立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实施带有一定约束力的行业自律来制止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在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扭转了企业的观念,约束了企业行为,强化了行业治理,促进了行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如正泰、德力西这样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确立了乐清这一行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另外,当行业内企业规模参差不齐时,代表行业争取行业利益的行为也是不可能由企业自发进行的,这种情形下的企业行为具有智猪博弈的典型特征。在经典的智猪博弈模型中,由于大猪小猪的支付和收益不同,大猪的占优策略是行动,小猪的占优策略是等待,纳什均衡则就是大猪行动小猪等待,小猪搭大猪的便车。这种情形在温州的企业群中经常存在,比如在反贸易壁垒诉讼中或者在与外界谈判争取行业利益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外部组织,小企业通常不会采取行动而是坐等大企业行动之后搭上便车。温州的企业在面临众多的反倾销诉讼时,最初只是行业中的大企业独自应对,小企业则不愿出钱出力,因势单力薄而往往铩羽而归。温州商会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组织行业内的所有企业团结起来积极应对,最近几年频频取得了反倾销诉讼的胜利。我们知道,在搭便车现象存在时,“公共品”的供给是无效率的,必须通过规制搭便车者的行动,才能走出这一困境。为此,组织行业协会来约束小企业的行动是有效的解决途径。据此,行业协会其实是一种消解行业内企业之间囚徒困境和智猪博弈困境的规制结构。

四、行业协会的治理机制性质:“三方规制结构”

在企业之间确立一种实施集体行动的规制机制时,有两种机制可以选择:一是由政府来约束企业,二是由行业协会来约束企业。到底是应该选择政府还是行业协会,为此可以引入契约经济学的解释。行业协会实施集体行动,事实上是由行业协会取代了原本应该由企业、政府承担的部分职能,这里存在两组契约关系,其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契约关系,其二是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契约关系。

契约经济学在分析契约行为、交易行为时,提出了行为主体的两大基本行为假定: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有限理性。机会主义是指契约人在本性上具有采用损人利己的手段来获取私利的动机;有限理性是指对机会主义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为此,就有必要建立组织性架构来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我们前面的分析表明,在企业陷入囚徒困境或智猪博弈困境时,企业的行为特征是符合机会主义与有限理性行为假设的。

威廉姆森(2001)曾分析了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一是资产专用性。它指为了某一特定的交易而作出的持久投资一旦形成,就很难转移到其它用途上去,沉没成本很大。因此,资产专用性越强,为防治机会主义行为所付出的成本将越高,交易各方就越需要建立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契约关系。二是不确定性。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都要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还要面对交易本身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交易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形成的影响与资产专用性程度有关,资产专用性越强不确定性形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交易各方就越需要建立保障机制。三是交易频率。它对组织制度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设立某种组织结构的费用能否得到补偿,频率越高,则组织制度的费用也就越能得到补偿。在假定不确定性足够大时,威廉姆森分析了不同程度的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与规制结构的选择之间的关系,在他的经典分析中区分了四组关系:

(1)不涉及专用性资产的交易,无论交易频率高低,均与市场组织体制相匹配。由于资产专用性很弱,交易双方之间互不依赖,可以随时找到交易伙伴,交易之中出现的纠纷则可诉诸于法院进行裁决。(2)涉及一定程度的专用性资产,但交易频率不高的交易,与三方规制结构相匹配。三方规制结构由交易双方和他们邀请的仲裁者组成。由于交易涉及到非通用性的资产投资,所以交易双方都关注交易的持续性,希望能建立某种保障机制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但是,由于交易频率较低,双方设立专门规制机构的费用难以得到补偿。于是,设立三方规制机构是有效的选择,即只有在发生契约冲突时,共同邀请第三方进行仲裁,协商解决争端。(3)涉及专用性资产,且交易频率较高的交易,与双方规制结构相匹配。双方规制结构是指由交易双方共同组成组织管理的规制机构,在这种规制机构下,交易双方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主要以相互持股等方式增强双方的相互利益,以保证双方交易关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4)涉及高度专用性资产,且交易频率很高的交易,与一体化规制结构相匹配。由于资产专用性很强,交易一旦终止,寻求建立新的交易关系的成本很高;交易频率很高,产生交易摩擦的可能性很大,双方所承受的风险就很大。在这种情形下,交易双方迫切希望保持交易关系的稳定,且设置专门机构来对交易组织和管理的费用容易等到补偿,因此通过一体化的方式使得市场交易完全内部化是可行的。

按照这一分析框架,行业协会其实就是一种“三方规制结构”。行业协会作为一种实施行业内企业集体行动的机制,处理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行业内企业之间,交易的是某种俱乐部产品,提供这种俱乐部产品,就涉及到资产专用性问题。如温州的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标准、破除贸易壁垒、开展信息咨询、组织贸易洽谈等活动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活动是企业所必须的,但开展这些活动需要具备有对行业深入的理解等专门性知识和经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资产专用性。但是,开展此类活动的频率并不高,比如制定行业标准、反贸易壁垒都是非经常性的活动,组织产品贸易洽谈会每年也只需要进行有限的几次。由于交易频率并不高,如果由单个的企业来设立专门的规制机构则在经济上是低效率的;同样,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也是不可行的,政府是宏观的管理机构,其履行职能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具有高度普遍性的规则,且对政府来说,掌握足够的行业内知识固然困难,也无必要;而实施“三方规制结构”,组织行业协会专门司职此类活动是有效的选择。在行业协会这种架构之下,行业协会通过专门性的投资,则可获得具有一定程度资产专用性的行业内知识,由此来从事行业内的管理活动,是真正实现了内行人管行内事,成为专业化分工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我们的调研表明,在115个被调查的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的有效样本中,2006年财务支出在10万—50万之间的共70家,占比为61%,支出在50万—100万的共9家、占比7.8%。目前协会(商会)日常工作人员情况是:在58份有效统计数据中,最多15人,最少1人;有关专职人员统计的57份问卷中,最多15人,最少0人。从人员规模和财务支出金额上来看,成立专门性的行业组织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五、行业协会的治理机制特征:共同治理

行业协会作为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三方规制结构”,其治理机制必然也就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之间。(1)在行政控制强度上,市场主体之间的行为完全是通过市场契约调节的,价格机制是主要调节手段;企业内部的协调机制则完全是依赖于行政命令;而在行业协会与企业之间,行业协会可以对企业施加有限的行政命令来协调企业之间的行动,同时也会通过一定程度的契约来进行协调;在协会与政府之间,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或规则的制定来指导协会的工作,同时在具体事务上也会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2)在协调行为主体的有效行动方面:市场机制对个体形成了强激励,会产生“看不见的手”的效应;企业通过行政命令能有效协调企业内部不同成员的集体行动;而对行业协会来说,是以自律为主要手段来协调企业的集体行动,其有效程度均介于二者之间。

在经典的公司治理理论中,共同治理是理解公司治理的一种形式,德国、日本的企业治理是比较典型的共同治理结构。一般来说,在企业治理理论中,共同治理是相对股东至上的治理结构而言的,共同治理逻辑与股东至上主义逻辑的最大差异就在于企业的目标是为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认为,当组织存在多重利益相关主体时,则应该实行共同治理。我们将行业协会内部治理机制的本质特征归纳为“共同治理”,是基于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的行业协会的本质特性契合了共同治理的如下特征:

第一,共同治理结构模式强调了合法性、权威和责任的平衡。罗伯特和米诺(Roberts A.C.Monks, Nell Minow)认为,民主社会中公司享有巨大权力,实践中,公司对政府产生的影响已至少同政府对企业的影响一样大。具有政治言论权的公司“市民”,对与之相关的法律已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它可以说服政府,通过立法设置竞争壁垒或减轻负债,帮助其应付自由竞争。但共同治理也强调公司在享受权力的同时,必须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否则就失去合法性和可信任性。因此,公司在“合法性、权威和责任”之间必须达成平衡。这一点,对作为中间组织的行业协会来说恰好是其基本特征,行业协会的存在一方面是作为行业利益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又承担了政府管理行业的一部分职能,而这两重职能之间有时是相互冲突的,这就要求行业协会的治理机制必须兼顾这两种力量的影响。我们调研的数据表明,在58家有效样本中,有26家即占比44.8%的行业协会(行业商会)的秘书长由行政部门的离退人员担任,这种人事安排无疑有助于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二,共同治理理念遭遇了很多的批评,但这些批评在面对行业协会治理时却并不成立,相反,却合适地刻画了行业协会治理特征。传统的企业理论假设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是一元的,即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而利益相关者模式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定义为多元的,既有经济性的,也有社会性的或政治性的目标。这样的企业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经济目标合一的组织,带有很强的公益色彩,其结果必然引起企业经营效率的损失。让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中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企业经营者是没有内生激励的,因为企业经营者的遴选机制事实上是“资本雇佣劳动”,经营者是由股东任命的,而股东的目标当然是利润最大化,试图让经营者违背股东的目标,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对行业协会而言,它不承担盈利目标,而是承担了一系列的社会性、政治性,也包括经济性的目标,因此,多元目标必然要求实践共同治理。另外,与企业相比,行业协会的利益相关者显得更为多元化。一般来说,这一群体至少包括创办行业协会的理事会成员和成员单位、资金捐助人、行业协会的管理层和职工、政府主管部门等等。在公司治理中,由于公司的所有者是明确界定的,因此利益相关者较之股东处于从属地位。而行业协会由于其先天性的所有者缺位,就特别需要利益相关者通过各种途径来参与对组织的共同治理。

第三,从行业协会的性质和起源上来看,行业协会的权力来自于政府和企业的授权,则其治理机制的实质就是为执行这一权力而产生的内部权力分配结构。与公司相比,行业协会的内部权力结构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要大得多。一般来说,能对公司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力量来自于股东,在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下,即便是政府也不能对公司施加超越规则的干预。但是对于行业协会来说,其中间组织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出资人、社会公众等方方面面的力量都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从行业协会的运行目标及运行环境来看,行业协会的共同治理特征有其必然性。行业协会作为非营利组织,它的运行绩效很难予以准确的测度,不能通过类似于“利润”之类的可计量的指标来衡量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情形下,行业协会的运行受到各利益相关群体的主观偏好的影响,对于行业协会的管理者来说,只能通过满足方方面面的要求来获得生存的空间,在治理结构上,引入多重力量进入治理体系是顺理成章的。

第五,行业协会中会员的一般性必然要求共同治理。行业协会和营利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分别是会员大会和股东大会,二者在表面上相似,其性质却存在巨大差别。其一,在营利组织中,股东资格的取得惟一途径是成为企业的出资人,要求必须拥有企业的股权,而股权可以转让,一旦转让了股权就自动失去了股东资格;但是,行业协会的会员资格,只须依照组织的章程提出申请即可,并无绝对化的出资要求,会员资格一般不允许转让。其二,营利组织是资本的联合体,股东出资的多少决定了其权力的大小和获取收益的比例,实行的是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在股东大会上股东的表决权依赖于持股比例而定;但是在行业协会中,尽管对会员一般也会提出有缴纳会费的要求,但会费缴纳的多少并不对其在组织中的权力形成直接影响,组织的所有会员在会员大会上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表决机制实行的是任何会员拥有同等的表决权。其三,在营利组织中,股东最根本性的权利是根据持股比例拥有获得盈余的权利,认购股份出资是股东的最重要的义务,股东也可以放弃这一义务;而行业协会会员没有分享盈利的权利,相反,会员有参加组织活动、遵守组织章程的义务,会员如果不履行这些义务,则组织可以对其进行处罚甚至取消其会员资格,而营利组织没有权力处罚其股东。基于非营利组织的会员在组织之内完全平等的特性,会员自然就拥有同等地对组织施加影响的权利,实行这一权利必然要求会员对组织的共同治理。

基于上述因素,行业协会在治理机制上表现为典型的多重外部力量主导的治理特征。与企业不同,企业可以通过构建股东大会、股东大会遴选出的董事会、受董事会控制的管理层、以及监事会等治理力量之间的权力制衡而型构治理结构,由此形成约束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治理特征。而在行业协会中,由于缺少利润目标的硬性约束,以及多重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多维目标期望,则只能是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主导的共同治理结构。

六、结论

多年以来,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在行业管理方面作了大量基础性、服务性工作,成为政府实施行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力量。但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行业协会作为一种民间中介组织的独立地位尚未得到完全确立,带有明显的官办色彩和行政性气息甚至异化为政府部门管理中的一项分支。完善行业协会的职能、提升行业协会的能力,必须规范行业协会的自身治理,使其成为真正的“自主治理”主体,进而在此基础上,也有利于政府对行业协会的规范化指导。回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在理论上界定行业协会的治理机制特征。本文的研究表明,行业协会的治理机制特征不同于企业,也异于政府,而具有典型的共同治理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完善行业协会的自身治理,既不在于强化政府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也不在于完全放任行业协会的自我发展,而在于清晰界定行业协会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得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Salamon L., 1994: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J], Foreign Affairs, vol.74, No.3(July/August)

[2]White G.[et al.], 1996: 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Market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M].Oxford: Clarendon Press.

[3]Biashop M.Watching the Boss[J],Economicst,1994:330:3-6

[4]奥利弗•E.威廉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罗伯特,米诺.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托马斯•C.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郁建兴,等.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以温州商会为研究对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5]郁建兴,等.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省温州市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王信贤.争辩中的中国社会组织研究:“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M].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

The Nature of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Governance 

Mechanism-A Case Study from Wenzhou



Su Zhenhua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Zhejiang,Hangzhou310027)

Building perfect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industry associations will promote the performances of industry associations.When enterprises had been in the Prison Dilemma or in the Pigs’ payoffs, industry association could help them to avoid it by collective actions.Because special knowledge should always be prepared for organizing collective actions,The low frequency of collective actions means that the industry association should always be governed by three parties.In practice, co-governance dominated by multiple external power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industry associations.

责任编辑:(杨放)

作者:苏振华

第3篇:保持行业特色 发挥行业服务价值

[摘要]行业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期。在融合发展中,如何将行业特色做足寻求持续“卖点”、怎样更好地服务行业做好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如何借助行业优势挖掘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的传播体系,是行业媒体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行业媒体的一些实践、探索,结合自身的认识和思考,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促进行业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行业媒体 融合发展 行业服务 价值

行业报多是行业的“喉舌”“耳目”,更是行业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由于行业类媒体格局多是在行业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承载的新闻报道具有浓厚的行业色彩,不仅在行业领域具有极强的权威性、专业性,而且面向受众发挥着特殊的行业服务的价值。如果说传统的媒体是以内容为王,那么扎根于行业的行业类媒体未来在融合发展中则应当是, 根据行业优势和媒体定位,把行业特色做足、做活、做强,让行业服务有效延伸,以特色的行业服务为主。

行业媒体越是在传融合发展的关键期,越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行业服务价值所在,要知道“为什么你有一席之地”。毫无疑问,行业媒体的价值在于无可替代的行业特色。不管是彻彻底底地面向市场,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行业里或者是行业与社会的交错地带“摸爬滚打”,把行业特色做足、做大、做强,最大限度发挥行业媒体的行业服务价值,关乎行业媒体融合的成与败,关乎其能否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关乎党的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经过实践探索,笔者就行业媒体融合应该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把行业特色做足,深挖关乎大众用户切身利益的“卖点”

当下,与行业相关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多,大众用户的胃口早已不再是“大路货”的媒介产品就能满足。面对诸多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问题,突出问题导向,需要关注现实发现问题,深化认识切准问题,高扬新闻人的担当与责任助力解决问题。不管是大众媒体还是行业媒体,也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尽力挖掘出更深一度、更亮眼、更独到的专业产品,都在较量谁更能着眼于全局、谁眼界更宽、谁胸怀更开阔、谁视野更开拓。换言之,在行业问题面前,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谁更能抓住行业特色、更能强调个性,谁就更有“卖点”。

从天时、地利和人和看,行业类媒体长期扎根行业,是行业问题的专业、权威甚至可能是独家的“发声器”。在大众用户较为关心的行业问题面前,或“蜻蜓点水”,或遮遮掩掩,或不痛不痒,或特色不鲜明,或人云亦云,或盲目跟风,久而久之,结果可能是,行业类媒体特色缺失,在关键时刻缺少发言权,在该出手时不出手,不作为、不担当。尽管行业媒体有深厚的行业背景,但是在关键时刻,若是不能让大众用户在重大的热点、难点行业问题出现时看到明晰的“风向标”、不能显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其社会价值和竞争力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客观而言,各家媒体都在尽力推动融合发展,但是有效的融合依然不够,有效的供给和用户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不是供给总量不足,而是供给质量不高,有效供给少,漫天飞的多是“大路货”,缺少足够强的生命力。具体到行业媒体,要提高有效供给,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把有“卖点”的行业新闻传播产品“端上饭桌”,最重要的是要讲好特色化和有针对性的故事。

把行业媒体特色化做足,一个是凸显根深蒂固的先天性的个性,让媒体融合产品从骨子里就有行业旧有的传统,保持固有的属性和生命力;另一个是通过后天性的努力培育个性,让媒体融合产品有时代气息、有新的结合点、有新的生命力。在众声喧哗中,对于受众关注度高的行业问题,行业媒体融合能否“跳出行业看行业”,将行业故事讲好,讲得有用户、有黏性、有市场竞争力,用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行业故事一次有一次“打动”了用户,关键在于行业媒体的做足个性的实力到底强不强,让个性在继承和发扬中创新、发展。

不少行业媒体在融合发展中的特色已经越来越明显,且还在持续“放大”。例如,中国气象报与大众用户之间的一个重要交叉点即“聊天儿”,而天气不仅是用户的兴奋点也是“痛点”;“会讲与天气相关的故事”是中国气象报社各个媒体平台的基本动作、关键动作。为了让特色更鲜明、更可持续,气象行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融合中颇为注重“第一时间解释”,即利用专业媒体、专家资源、专业数据与用户就其关心的灾害性天气气候以及与此相关的话题深度“聊天儿”。新华网和由中国气象报社等单位协办的中国气象网联合出品的品牌性数据新闻栏目“聊天儿”,讲的是大众感兴趣的气象故事。承载这些故事的新闻报道,深受大众的喜爱,不仅成为气象行业媒体的“镇版之作”“刷屏之作”“流量载体”,而且成为气象行业媒体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共赢的根基所在。有特色的媒体融合产品,就有被用户接纳的可能。久久为功,鲜明的行业特色就成为行业主流声音、观点。行业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会讲大众用户爱听的行业故事并能讲到受众的心坎上,还是要回归本真,把“一招鲜”把特色做足,以便更好地走遍天下。

在融合中把特色做足且做得更有用,行业媒體才会更多的变现的可能性,才可能为以后的发展蓄力、积攒更充足的能量,可能更好地生存或发展。行业媒体有效融合所产生的极具个性的特色产品,最终应该是行业与服务大众用户的行业公共服务产品,即既要起到行业新闻发言人作用,又要起到在行业与公众之间相互串联的解说员、科普讲解员的 作用,发挥无可替代的行业服务价值。持有的有价值的个性化媒体融合产品越是丰富多样、越有造血功能,行业媒体在市场洪流的巨大冲击中就可能占有空间,有更多有竞争力的筹码和底牌。

行业的价值在于面向用户能够提供独具特色的行业服务。行业媒体存在的价值与行业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样,天生就有非同寻常的个性,曾因个性而独立生存,自然会因其具有时代气息不断创新的个性而繁荣。在媒体融合深度、广度和力度愈加显现的未来,行业媒体的看家本领依然要看其能不能将行业特性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即紧紧地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无微不至地把承载着巨大的行业价值的个性化服务一步一步做到极致比黄金更重要。

行业媒体未来的竞争力将是行业特色。行业媒体可与新兴的有市场竞争力的社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各取所需,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建立有价值、有尊严、牢靠的、可盈利的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让行业特色循序渐进地传递行业主流价值,从特色兴起,从特色壮大,量身定制用户喜欢的特色媒体产品;甚至于可以把优势资源相互关联的行业媒体进行有效整合,不断翻新特色,向行业特色注入新的活力,使行业特色更丰富,也使行业媒体生命力更强。

做好行业发展“助推器”,把面向行业的服务做精做透

不同的行业媒体有着不同的定位。仔细分析,行业媒体多是行业的党报党刊,是所在行业官方新闻发布平台,是行业内干部职工交流园地,是行业与公众密切沟通的桥梁,等等。行业媒体被所在的行业寄予厚望,担负着多种职责。

行业媒体融合发展最终是要推动行业更好地发展。行业发展好了,行业面向社会的服务自然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由此,行业媒体应借融合发展机遇努力做好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在服务行业中找好坐标系,把面向行业本身的服务做好。

在融合发展中牢牢守住行业的精神灯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行业媒体推动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不管当下行业媒体融合是处于逐步探索、局部突破阶段,还是正在向全面深化、深度融合层面深入,抑或是盲目观望、停滞不前阶段,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动自觉向党中央看齐,把中央精神不折不扣宣传好,把中央精神在行业的贯彻落实报道好,将主流价值实时传递并贯穿行业发展始终,牢牢守住行业精神灯塔,稳定团结力量,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结合融合发展强化内参报道服务决策层。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信息源在扩展丰富,报道引发的媒体与用户互动亦在形成新效果。特别是在融合发展中,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增加,多种民声交错存在,从互动中获取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可以捕捉到新闻线索特别是行业关心的典型问题也在增多。这些问题要么是可以直接提供给行业决策层,要么还需要媒体在与用户的进一步互动中深度挖掘并认真思考的。不管是反映问题本身,还是借助融合发展中不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行业决策层所急需的。由此可见,在融合发展中,行业媒体内参报道的条件较之以前更有利,实时掌握的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以及平面媒体等信息,开展调查、倾听民意、集众人的智慧更容易,反映的问题更容易有代表性,更便于服务行业决策者。可以预见的是,内参报道将会被媒体给予空前重视,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也会生产出更多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报道。

结合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在中办和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后,各地区各部门更加注重媒体作用的发挥。该意见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新闻媒体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扩大公众参与,促进政府有效施政”。媒体作用在政务公开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如何,影响着政府有效施政的能力。处于融合发展中的行业媒体在行业政务公开方面大有可为。如,在行业政策解读方面,或深入浅出地政策解读性报道,或受众乐于接受的数字化、图表图解、音频视频等解读方式,解读政策,引领社会舆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有深厚的基础。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中检验媒体融合发展成效,结合媒体融合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并在此当中寻求媒体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促进政务有效施政,是双赢的。在中央对各部门政务公开高度重视的当口,根植于行业的行业媒体如何借融合发展之机延伸公共服务,增加行业本身与行业媒体的黏性,相互借力、共同发展,尤为迫切和重要。

结合融合发展满足行业多元化需求。由于行业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将专业信息通俗易懂地面向公众进行普及,这是很多行业媒体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行业服务的不断延伸和拓宽,多元化的科普需求增加。如,为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并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传播效力,结合农村和城市实际,目前我国有发展了近70万名气象信息员,他们急需掌握各种气象知识。各地都有气象节目,这些节目的主持人不仅需要懂得基本的气象知识,而且需要让普通百姓听懂会用。为此,气象行业传统媒体及新兴媒体制作了专刊、图解、漫画和视频等解读,为信息员和主持人向公众科普提供基本信息服务。不少行业媒体转型思维转换迅速,借助“报网融合”新模式,努力探索新的业务形式,结合新需求调整供给侧服务。如《中国经营报》大力拓展本行业公关业务;《中国石油报》提出开发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产品,满足企业在宣传、信息方面的需求。

行业媒体要在融合发展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紧紧抱住行业的腿儿,做好行业发展的“助推器”,把面向行业本身的服务做精致做透彻回馈行业,行业才可能给予行业媒体融合更多的“养分”,行业媒体才会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深度挖掘行业资源潜力,构建专业的传播体系

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传播体系。尽管不少行业媒体在倾力打造专业的新闻生产平台,以新技术应用促进融合,但依然缺少足够专业的传播体系,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专业生产能力有待提升。立足行业实际,传统媒体多是行业倚重的重要传播资源,较为集中;相较而言,新兴媒体资源较为分散,且多各自为政、相互竞争激烈。行業媒体要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必须集中资源优势,有机整合、优胜劣汰,盘活既有资源,用专业的传播体系使劲发力。

行业媒体要构建权威、专业的传播体系,必须紧扣行业改革发展。要进行资源重组和整合,则要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和规律,不仅强调在融合发展大背景下行业媒体自身的规律性调整,更要强调在行业内部结构调整背景下的适应性改革。当下,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将媒体融合发展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不能割裂、不能孤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已经步入改革的深水区。不同的行业改革发展将给行业媒体融合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我国气象行业正在致力于推进气象信息服务集约化,以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质量。气象新闻也是气象信息服务种类之一。如何结合气象信息服务集约化,将分散的气象新闻资源从平台建设、信息整合等多个方面进行集约。再如,一些行业结合成立了具有宣传工作策划、组织实施与业务指导,推进部门内公共服务信息传播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协调共享的专门的机构。紧紧抓住行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提供的新机遇,用活行业内部资源,着力构建新形势下的行业传播体系,是探索行业媒体融合发展专业化路径的重要策略。此外,智慧气象、智慧水利和林业智慧等智慧行业建设,都为行业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借力发展的机遇和窗口。

行业媒体要构建权威、专业的传播体系,必须抓住行业管理体制优势。各个行业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行业的体制优势不管是垂直管理还是非垂直管理,也会给行业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带来先天性优势。在此当中,有很多创新性工作可以做,且容易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利用好行业体制优势形成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矩阵,不仅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而且可以通过矩阵扩大行业影响力。可以在矩阵的不断成熟和壮大中,探索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行业新媒体的标准化问题,以期挖掘更多的潜力;培养新媒体技术和产品研发的领军人才,将技术力量渗透到行业各个新媒体平台;培育和扶持自媒体力量,通过出台激励政策等引导不同的声音集中发声、理性发声,兼顾专业性和社会性。

参考文献:

[1]陈寅:《媒体有效融合的途径》,《中国报业》2016年第9期

[2]喻季欣:《以问题为导向高扬新闻价值》,《新闻战线》2016年第11期

[3]中国行业报协会:《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报告》, http://www.acin.org.cn/xiehuidongtai/2016-11-21/8022-1.html

(中国气象报社采访中心主任)

作者:郭起豪

第4篇:电子行业行业介绍

现今我国已是全球第三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国,电子信息产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通信、医疗、计算机及周边视听产品、玩具、军工用品等。从产业链上来看,包括电子元器件产品、IC、配件、电子中间产品(如车载产品)、终端产品。● 终端产品,3C产品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与家电消费品

(Consumer goods)比较有代表性,产品的发展趋势是轻、薄、短、小,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商家要不断推出新产品及提高产品交货速度。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低廉的成本,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由此3C产品产业链也愈发完整,但由于国内厂商多半缺乏核心技术导致同质化非常严重,价格竞争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在未来几年,品牌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在销售方式上除个别厂家自建零售终端外,多数采用渠道代理销售。终端产品除3C产品外还包括医疗产品,电子玩具等,这些产品都有自己的特定市场,参与同类产品竞争的企业相对较少。

● 电子中间产品是指有独立功能,但一般需配合主体产品销售。比如汽车音响、空调,楼宇对讲机、监控器,航空耳机等等。这些产品的设计生产需配合主体产品外观、尺寸、功能要求;主要供应主体产品厂商和维修店。

● 配件包括各类电脑主板、显卡、网卡、传感器、继电器、开关等。配件已具备一定功能,通常要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市场需求主要来自终端产品或中间产品厂家,通用性比较强的产品如电脑主板等也会直接在市场销售。

● IC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数字器件(CMOS、BiMOS、ECL、TTL等)、线性器件(放大器、稳压器、滤波器等)、接口器件、逻辑器件等。

● 电子元器件包括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这些产品需遵守行业标准,通用性很好,因此下游厂商的选择余地比较大。

电子行业竞争激烈,向管理要效益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按ISO9000系列标准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质量认证资格是企业质量体系符合国际标准的证明,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通过ISO认证的工厂,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工厂制度流程相对完善。

行业特性说明

● 客户需求不容易掌握,交期短,插单频繁,要求制造商能提供多种配置的产品供选择;

● 产品结构明确并且固定;

● 产品升级换代迅速,生命周期短,变更频繁,版本控制复杂;

● 产品生产周期短,对生产计划、物料计划等方面的协调配合要求非常高;● 产品零配件品种、型号繁多,采购、装配相对复杂,自制与企业间协作生产并重;

● 容易产生呆滞料;

● 产品质量管理受到普遍重视,质量控制要求高;

● 供应商众多,需要对供应商进行考核;

● 客户多,需及时掌握客户信用状况及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 产品种类多、批量小,返工频繁,成本核算费时费力,难以掌握真正的成本;● 某些主零件交期长,需根据市场预测提前购买或保持一定的库存;

● 替代料普遍,在做物料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

● 终端产品具有售后维修管理需求,需记录管理产品的序列号,维修记录,还需根据序号追踪原始生产状况;

易飞的解决方案说明

1、灵活的自动编码原则功能

易飞ERP提供自动编码原则功能,可事先将产品、材料的品号编码原则设置于系统当中。当有建立新的品号需求时,可依据原则自动给出新品号,避免出现缺号,重号或者编错的情况。系统还提供自动赋予检查码的功能,极大的降低了品号使用出错的几率。

2、完整的产品设计变更解决方案

易飞ERP除了提供常见的择日设变、单批设变、整批设变、立即设变等功能外,还提供用完设变的功能(依据用户的设定,自动先使用旧料,待旧料用完后,自动切换为使用新料);并提供相应的报表,以显示产品变更后的预计库存状况,便于存货管理。

3、 齐全的产品结构管理功能

● 易飞ERP提供产品结构管理子系统,可方便的录入BOM信息,还提供E-BOM的功能,便于研发部门自行记录一些研发中的BOM信息,并与标准BOM互相转换。

● 提供选配件功能可以预先设定接单时零件可选特性,无须为同产品的不同选配件编制多个品号和BOM。

● 针对大量通用元器件组,易飞还提供虚设件功能,极大的简化设计部门的设计、变更工作。

4、弹性的销售预测方法

易飞ERP可根据不同的部门、业务员、以及不同的客户、客户类型、销售渠道、地区、国家、不同的工厂、不同的仓库及产品制定多个弹性的销售预测计划,且可选择是否作为生产计划的来源。

5、按预测备料和按订单生产

易飞ERP独有的MRP + LRP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生产管理功能 ,MRP可以把销售预测、现有存货、已开立单据纳入,综合考虑并产生生产/采购计划,以便提早备料;而为接单式生产量身定做的LRP系统可根据订单展开半成品的生产计划及短交期材料的采购计划,并依据订单号进行全程追踪。

6、提供完善的订单采购与生产情况跟踪

易飞ERP的LRP子系统,可依据订单进行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的生成与追踪,将订单个性化要求完整传递到生产部门,避免生产失误。

7、完善的物料采购计划功能

易飞可依据各种基础设置,如BOM(产品物料清单)、损耗率、取替代料、材料生失效日期、采购提前期、检验时间、最少采购量、包装量等,考虑系统中已开立的单据或制定的预测,自动计算产生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并可提供多个计划进行对比。针对紧急的采购或生产单据,进行特殊标示,以便后续部门进行特殊处理。

如果是客户取消或变更订单,MRP可以针对已执行的单据给出取消或者变更的建议,最大程度的降低订单变更带来的风险。

8、 信用额度控制和应收账款管理

易飞提供了严谨的信用额度管理,完整覆盖了客户的交易过程,包括接单、出货、结账、支票、兑现;还能够随时提供按客户或业务员的应收账款(出货明细)、收款明细汇总等报表,方便对账;并可提供账龄分析,便于管理。

9、 料件认可管理

易飞提供料件认可管理功能,可指定某些材料需使用哪些固定生产厂家的品牌,以满足企业管理需求。

10、 插件位置管理

易飞提供材料插件位置管理(多达1000多码),可由技术部门录入后,供生产车间或质检部门参考。

11、 供应商的评估

易飞在收料过程中,可自动记录每笔交易中是否有延期、是否有质量不良等情 况,并可产生异常报表分析早交、迟交、超交、短交、不良、扣款、溢价、低价等。在质量管理系统中,还能具体记录不同供应商的不良原因,并依据供应商交货质量状况,自动转换检验方式(直至停止交易)。易飞ERP还可依据用户指定的指标对供应商进行自动评级,便于对供应商进行管理。

12、 完整的领用料管理

易飞ERP除提供按批领料,依工序,依仓库,依料件特性等不同的领料方式外,还可支持电子业经常使用的倒扣料以及现场仓库管理。针对电子业的特性,易飞还提供合并捡料报表,极大的减轻了仓管人员的劳动强度。

13、 借货管理功能

易飞提供完整的借出/入管理功能,详细记录与对方(客户/供应商/个人/其他)的交易信息,便于后续追踪管理,且可灵活处理后续的归还或者转进销情况。

14、 备品管理

易飞ERP提供完整的备品管理功能,于销售出货及采购进货时,皆可录入备品数量,既保证了库存数量的准确,又不影响账款处理。

15、 完整的盘点管理功能

易飞提供完整的盘点管理功能,可依据仓库、批号、料件类别等进行,并提供定期盘点、循环盘点、抽盘点、在制品盘点等不同盘点方式。

弹性的盘点处理流程:可事先产生盘点计划,便于安排工作;盘点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要求不需完全冻结库存;盘点结束后可安排多人同时录入实盘数据,及时产生盘盈亏数据;并可自动生成盘盈亏报表并调整相应库存。

16、 呆滞料处理

易飞在四个阶段进行呆滞料的分析管理。

一、研发阶段;

二、计划阶段;

三、执行阶段;

四、事后分析。

易飞在研发阶段可以预先提醒可能的呆滞:将产品设计变更会造成失效的材料以及在所有BOM中都没有使用到的材料列出供管理者判断是否呆滞;在计划阶段,通过MRP/LRP制定采购计划,尽量避免产生呆滞料;在执行阶段,提供了查询替代料功能,在正料不够的情况下,方便的查询到替代料情况;日常还可在存货管理系统中通过多种报表找到已发生呆滞的材料,如材料预计状况表,呆滞材料表,材料批号期限控制表等。如果是客户订单发生变更,还可根据订单预计进货表,迅速找出对应的采购单,方便采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

17、 维修追溯困难,批号和序号管理

易飞提供了对所有进出料进行批号管理的功能。并于维修系统提供了序号管理,当有产品发生问题时,可详实记录维修状况并可追踪该产品的原始生产状况和原始用料,并反过来查找到该产品的同批次产品,以及这批产品的销售或库存状况。

18、 成本计算管理

易飞ERP提供完整的成本解决方案,可应用实际成本制或者标准成本制。采用易飞ERP成本子系统后,可于平时在各子系统中将成本计算所需的数据,如材料成本、人工、制费等等资料录入,成本会计只需于月底执行计算即可得到当月成本,极大降低工作复杂度。

为避免日常数据录入时产生错误,易飞ERP可于作业中设置管控或提醒用户必需输入的数据,也可于成本计算时,通过报表预先检查成本计算所需的数据是否齐全、准确。

第5篇:旅游行业旅游行业简析

旅游行业简析

一、 旅游行业与百度搜索指数 (选自:http://data.baidu.com百度数据研究中心)

百度搜索指数显示:2010年五一旅游搜索指数明显高于2009年。2010年4月26日-5月11日共计16天,旅游搜索日均检索量高达167万次,比2009年同期增长32.60%。

通过对旅游相关检索词分析,2010年五一假期网民对旅游的关注热点仍集中在景点搜索上,占比超过四成,与去年五一期间相比网民对旅游景点的关注度出现小幅下降。对旅游专业网站的关注度继续升高近3个百分点,达到14.75%。关注旅游的网民愈趋理性,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旅游专业网站为出行旅游做准备,通过这些专业网站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了解机票、酒店价格、预订情况。

二、旅游网站整体规模(以下内容选自:http:// 数据专家)

2010年第1季度旅游网站的行业站点数呈波动性变化,3月末的站点数为5.05万家,相比1月初的5.16万家略有减少。 在旅游行业网站中,旅游景点及旅行社的网站数量在第1季度下降了3.45%,由于这类网站占据了所有旅游网站数超过84%的比例,这导致了行业总网站数的下降。

数据表明,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旅游企业网站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期,当前大多数景点以及旅行社都已经完成了网站的初期建设。

旅游行业访客数在第1季度保持着日均2000万的数量,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变化。在第1季度中,受到春节长假的影响,在春节前后,旅游网站访客数呈现了较大的波动。其中商旅类网站的访客量在春节前一周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下降。旅游景点和旅行社网站以及旅游论坛的访客数均在春节长假期间陷入低谷,降幅分别为17%和5.25%。

三、旅游网站访客行为

在1季度,商旅类网站、旅游景点和旅行社网站、旅游论坛的访客平均页面浏览数(简称人均PV)分别为13.7、4.

2、20.3次,高于互联网整体水平。

其中商旅类网站的人均PV在一季度一直稳定在13.7次,波动幅度很小,可以认为春节期间商旅类网站在保持用户黏度方面没有大的变化。旅游论坛的人均页面浏览量在春节过后有着接近10%的增长,这符合当前网民出行后更愿意在网络交流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出行体验的趋势。

旅游网站的1季度访客平均站点停留时长为2分2秒,与去年6月末相比没有变化。其中,访客在旅游论坛停留的最久,这与互联网整体的论坛、博客和SNS等交流类站点的访客平均站点停留时间较长的情况是吻合的。

在旅游网站中,旅游论坛对搜索引擎的依赖程度最低,仅有14%的访客是通过搜索引擎进入站点的,不过这一比例在季末比季初略为有所提高。

与旅游论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景点及旅行社网站,这类网站对搜索引擎的依赖度相当的高,在1季度平均有43%的访客是通过搜索引擎进入网站的。

商旅类网站的搜索引擎依赖度与互联网整体情况比较接近,引擎来源访客占有比例为33%。

第6篇:机械行业的行业介绍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06年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14371亿元,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209407亿元的6.9%。截至2006年底,中国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6万家,占全国工业企业数量的20.7%;全部从业人员约1230万人,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17%;资产总数为45413亿元,占全国工业资产比重为15.9%。

机械工业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国防建设的基础;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也是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消费类机电产品的供应工业。它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机械工业行业众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机械工业划分为汽车行业、电工电器行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机床工具行业、重型矿山行业、工程机械行业、仪器仪表行业等13个行业。其中最大的行业是汽车行业,其次是电工电器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行业的50%以上。到2006年,中国发电设备产量达到1.1亿千瓦;汽车产量728万辆,居世界第三位;金属切削机床按销售额计仅次于日本、德国,居世界第三位。在其他重要机械产品中,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的还有大中型拖拉机、铲土运输机械、数码相机、复印机械、塑料加工机械、起重设备、工业锅炉、变压器、电动工具、金属集装箱、摩托车等。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机械制造大国。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调整,外资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于中国机械工业的投资力度,机械行业成为中国引进外资的重要领域,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机械工业的30%以上。

未来机械工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产值会进一步攀升。在保证国内产业安全的前提下,外资的进入有利于中国机械工业的做大做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高,有利于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有利于国有机械企业的产业升级,在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有利于中国机械工业的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

市场规模

从总量来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四大机械制造国,但是中国机械企业的规模和市场能力却总体偏小,国际竞争力总体偏弱。按照财富500强的排名,世界最大的机械企业基本都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公司,虽然中国的一汽(470位)、上汽

(475位)和位于台湾的鸿海精密(206位)榜上有名,但是从排名来看与世界第四位的规模很不相称。例如2006年中国发电设备产量达到1.1亿千瓦,这些产量主要以三大集团公司,以企业规模来说,三大电力设备生产集团的资产总和也抵不了一个GE 公司,说明中国企业的规模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

中国的机械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良好,很多企业已达到了国际水平,都在积极寻求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口。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有海外设厂、产品出口、贴牌生产、海外并购和投资工业园区等几种模式。机床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已经积极开始了国际并购,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些有实力的机械企业依靠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进入世界市场竞争,其中开展跨国并购是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的捷径之一,收购使中国机械企业获得了急需的技术和国际品牌,得到了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机遇。

中国机床行业率先走出国门,对海外企业进行收购,机床行业共实现了十余起对海外企业的收购行为。机床行业的海外收购所走过的路,为其他机械装备制造业将来的海外并购之旅提供了初步的经验和启示。目前机床行业已经有七家国内企业并购控股了10多家海外知名的机床工具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国内企业快速拥有海外公司的成熟产品技术、国际市场运作经验、成熟的国际品牌、优秀的研发人才机构和人才等,为国内企业整合国内外资源建立了重要通道,同时也建立了营销、人才培训、技术开发体系的国际化平台。通过海外并购快速壮大了企业实力,同时也壮大了中国机械工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实力。

第7篇:行业协会推荐函(泉州市食品行业协会)

关于推荐“”商标为

泉州市知名商标的函

泉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福建省永春金春酿造有限公司是泉州市食品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该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食用醋为一体的食品企业,主要生产、销售 “

”牌食用醋。福建省永春金春酿造有限公司曾于2002年被中国农业部验收评定为“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于2002年被福建省科技厅确定为“福建省科技创新企业”;于2006年被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和福建省质量协会认定为“福建省食品质量安全达标企业”。福建省永春金春酿造有限公司非常重视食品卫生安全,公司通过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牌食用醋质量稳定,其产品销售网络不仅遍及福建

”牌食用醋的产量、全省,还销往全国部分省市。近年来,“产值、销量、市场占有率等综合经济指标在泉州市同行业中位居前列。我会特推荐“

泉州市食品行业协会

二0一0年四月二十一日

”商标为泉州市知名商标。

第8篇:陶瓷行业人才调研报告(市陶瓷行业协会)

陶瓷行业人才调研报告

淄博市陶瓷行业协会

为摸清掌握全市陶瓷行业人才情况,协会先后赴我市主要陶瓷产地博山区、淄川区和高新区,对10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这些企业涵盖了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产品包括日用陶瓷、先进陶瓷和陶瓷机械。调研期间召开了座谈会,了解了企业的人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听取了企业对政府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行业人才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五大陶瓷主产区之一,淄博陶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陶瓷已经成为淄博的一张城市名片。2004年,淄博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陶瓷名城”,2009年被授予“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称号,2014年加入“世界陶瓷之路”联盟。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淄博陶瓷初步树立起了“当代国窑”的品牌形象。淄博陶瓷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产品涵盖了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陶瓷机械装备和陶瓷装饰材料等六大门类。陶瓷原料、包装制品、陶瓷颜料、金水、花纸、陶瓷窑具和陶瓷模型等配套专业齐全。2015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8.4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47.27亿元、利税134.83

- 1

2、人才分布不合理。目前陶瓷行业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或者由国企转制的大企业,如中材高新、山东硅元、淄博工陶、华光陶瓷等企业,而一些民营的中小企业,由于待遇、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原因,对人才的吸引力低,致使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3、人才出现断层,知识结构老化。我市陶瓷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遇到较大困难,国有企业纷纷倒闭,致使很多陶瓷行业人才转行,年轻一代又因为陶瓷行业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等原因而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工作,导致目前行业人才断层严重。作为传统行业,陶瓷行业没有IT等行业发展变化快,再加上企业对人才缺乏知识培训,导致人才知识结构老化严重,跟不上行业发展要求。

4、激励机制不健全,留才机制尚需完善。一方面,受行业自身因素影响,福利待遇及各方面工作条件都不如一些新兴行业,难以引进人才,即使引进来,也很难留住;另一方面,受传统用人方式的影响,不少企业没有将人才工作摆上应有位臵,没有把人才工作纳入到发展计划中去。一些企业负责人也深知人才的重要,但满足现状的多,缺乏居安思危意识,存在着重设备更新、轻人才引进;重眼前效益、轻人才培训;重市场营销、轻科研开发;重资历、轻实力的现象,企业人才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三、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思路决定出路,人才是推动陶瓷行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行业发展的基石。实现陶瓷行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尤其是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要依靠他们去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充分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有效发挥他们的丰富经验去破解难题、攻克难关。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行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破除一切束缚人才成长的陈规陋习,充分认识用好人才就是珍惜财富,开发人才就是创造财富。把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抓紧抓好。实现人才工作职能重点从传统的部门人才管理向行业人才管理,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与服务工作并重转型,不拘一格选人才、全面辩证看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公平竞争、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2、完善用才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创新人才选择任用机制、发挥人才在实践中的作用,是人才发展的导向与标准。一是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改变领导主观臆断的人才选拔模式,建立科学、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切实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管理与培养。选拔高素质人才进入企业重要岗位,通过加强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

素质和水平。二是创新人才评价管理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实绩,弱化学历、年限因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评价。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制度。建立人才档案和技术创新成果档案,以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晋升、奖励和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坚持以素质论人才,让一些有真才实学和独到见解的人被选拔到管理岗位上来,有力地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能够迅速脱颖而出,保证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壮大。三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以能力绩效为取向、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机制,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实现待遇水平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要加大科技贡献奖励的幅度,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的政策。通过完善分配机制,建立人才成长发展的激励机制。

3、开展培训教育,加强实践锻炼。以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职工为抓手,创新教育培训机制,使职工的教育培训系统能够与企业发展紧紧联在一起。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照“急用先培、急需先育、急缺先补”的思路,进一步强化专业进修和业务培训。要紧跟行业发展的形势,着重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专项培训,及时了解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追踪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培训,不断改善和更新知识结

构,不断提升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经验型、管理型职工转变成开拓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4、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一是抓好淄博陶瓷学院建设,突出实践特色,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二是对于考入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陶瓷专业的学生,按照院校学杂费标准给予等额补贴,并签订毕业后留淄博从事陶瓷事业的就业合同。

5、制定奖励措施,吸引人才。一是对于企业引进的陶瓷专业的教授、博士、研究员、院士等高端技术人才,政府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奖励,企业给予其所创造效益(利润)的20%提成;二是对于获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一年以上并带徒3人及以上(非子女并在35岁以下)并签订师徒合同的人员,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每年一次体检。获得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一万元,获得市级陶瓷艺术大师称号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五千元;三是市政府每年评选的首席技师,适当向陶瓷行业倾斜,并由市陶瓷行业协会推荐。

第9篇:建筑行业前景 建筑行业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仅在县以上建筑企业从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就达3200万人以上,高峰期则超过4000万人。但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有效维护。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积极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工会工作,建筑、市政、交通行业由于使用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各级产业工会更是加大进城务工人员工会工作力度以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并取得了一些有效经验。这两年建筑行业可谓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提出,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而加入WTO以后国外建筑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也给我国的建筑行业带来了生存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建筑行业,将是一个活力四射的行业。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小康的重要标志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建设逐步走向现代化。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鞠洪芬主任向记者介绍,据统计,今后20年,我国城市化应保持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水平,预计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将新建城市230个左右,新增建制镇5000个左右,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左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住房、工作环境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完善等等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而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也带动着建筑行业的大力发展。据预测,“十五”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值将从2000年的9.5万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3.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将从2000年的3.5万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2万亿元。预计未来10年中国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7500亿美元。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也将给我国的基本建设带来新的一轮国际投资热潮,成为21世纪初中国建筑业发展的两大“超级引擎”。中国建筑业协会行业发展部高级经济师李燕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建筑业的发展和繁荣与全社会投资规模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基本遵循着一个固定资产投资规律,一个五年计划内的投资总量是上一个五年计划到建国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和,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筑行业惊人的发展速度。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因。根据投资专家预测2004年投资形势,将有五大利好惠及建筑业,投资体制改革致力于改变国家调控投资的局面,解放大型国有企业投资自主权,恢复其经营方面的自主决策;审批制度的改革将大大缩短项目的审批核准时间;规范政府投资,理顺总投资机制,保护企业的投资积极性;规范资本市场,产生良性互动。奥运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将为建筑业提供百年不遇的巨大商机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21世纪前10年,是建筑业产业成长和体制变革的关键时期,建设事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建筑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管理层与操作层分离 --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决定人才结构

建筑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决定了行业内的人才结构。鞠洪芬提出,改革开放以后,建筑业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开始进行产业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将逐步由目前的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独立施工企业为骨干,以专业分包和劳务企业为依托的产业组织结构向以综合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众多专业化分包企业为依托,以项目为合作基础的协力生产体系发展。无论是目前还是将来的产业组织结构,都要求总承包企业和综合承包企业为技术和知识密集的管理型企业,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企业为技艺密集型或技能密集型企业。因此在整个建筑行业的人力结构上,势必呈现出两层分离的结构--以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管理层”和以技艺密集型为基础的“操作层”。实际上,目前大量的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虽然自己带有施工队伍,但是在企业人力结构上已经实现了两层分离。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分成若干个项目经理部,从事属于“管理层”的项目管理工作,现存的自有工人队伍已基本上是机械、电气、安装等技术工种和从事劳务分包管理的“工头”。

其中,以知识密集型为特点,以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为主体的管理层结构需要的人才有:具有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知识、建筑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行政管理人员;具有现代建筑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经营决策、营造管理、技术管理、经营核算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也需要具有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知识的第三产业人员和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科研和教育水平的科研、设计、教学人员。而以技艺密集型为基础的操作层结构则需要具有精湛技术知识和高超专业技能的技师队伍;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较高技能的高级技术工人队伍;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良好专业技能的中级技术工人队伍;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初级技术工人队伍;以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和一般建筑常识的熟练劳动者。

“博士好找,技工难觅” -- 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建设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多,尤其是建筑业,目前“门坎”相对较低,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当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有3893万,其中农民工2797万,占71%,工程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各约占1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登记注册的建筑企业从业人员为2245.19万人,其中内资企业2233.26万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41万人,外商投资企业4.52万人;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员为6.83万人,主要是经营管理人员。可以说,我国目前具有一支浩大的建设大军,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建设战线上,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建设行业,劳动者的素质、职业能力,对建筑行业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鞠洪芬指出,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目前我国建筑队伍的资源开发潜力还很大。比如,这支队伍人才结构还不尽合理,尤其是在当前出于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优化调整

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中高科技人才和高级技工偏少,文化程度、技术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员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施工现场劳务作业人员。据劳动社会保障部今年初对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用工意向调查表明,85%以上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其中25%要求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以上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水平,近60%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而据中国科协2001年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文盲和半文盲占到22.25%,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这个现实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从业人员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的要求存在着巨大差距,而且大多数人员没有经过上岗培训。

从年龄结构看,建筑行业的高科技人才中,中青年所占比重较小,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从配置结构看,高科技人才集中在大城市和大科研单位较多,在基层在生产一线较少;从人力资源使用看,一些单位不够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传统的用人方式比较普遍,只重索取不重投入的现象还存在;从人才观念看,尊重劳动、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从人才资源管理看,还存在封闭管理的现象,一些单位仍继续延用“人才单位所有”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办法,存在着人才流动难,人力资源浪费等现象。人事管理制度还相对滞后,人力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

鞠洪芬主任认为,要解决好以上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要继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大改革力度;二要转变传统观念。行业内尤其是人事管理部门的领导观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的发展战略、环境和激励机制,是造成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流失的重要因素。三要在全行业形成共识,上下齐努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全国建设行业的人力资源潜力才会涌现出来,形成巨大的生产力。

建筑行业薪资水平及未来趋势

由于行业特点决定,建筑行业的薪资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工程类别、专业差异和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计酬办法的不同,新资差别很大,难以准确统计。仅以北京为例,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和北京建筑人力资源协会、北京东方慧博人力资源公司发布的信息(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地区建筑业与房地产业薪资状况如下:

(一)建筑业年平均工资:1999年为11644元;2000年12899元,年增长10.8%;2001年13840元,年增长7.3%。

不同经济类型建筑企业年薪资水平的对比:(单位:元)

建筑业高层年薪(万)价位:

总经理-副总(含总师):高位40-15万;中位20-10万;低位12-6万。

建筑业热门职位年薪价位:

项目经理35-8万;技术总监18-7万;各类工程师7-3万;技术员(不等)6(预算员)至3万-3至1.5万(电工较低)。

(二)房地产业年平均工资:1999年18012元;2000年18836元,增长率为4.6%;2001年21194元,增长率12.6%。

1、房地产业高层次年薪

总经理-副总(含总师):高位45-20万;中位25-16万;低位18-10万。

2、装饰业热门职位年薪价位:

项目经理10-6万;专业工程师7-3万;设计师10-5万;预算员7-2.5万。

3、勘察设计业热门职位年薪价位:建筑师12-6万;结构、设备、电气设计师9-6万。

4、工程监理业热门职位年薪价位:项目总监10-6万;专业监理工程师7-4万;监理员4-2.5万。

今后一段时期内,建筑业的薪资应是逐年增长的趋势。北京地区建筑业未来3到5年薪资增长速度可望保持在6%-8%;房地产业未来3到5年薪资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在10%左右;奥运会以后,由于建筑总量下降,行业薪资水平将会呈下降趋势,建筑业预计回落20%左右。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企业,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状况不一样,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供需情况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薪资额度起伏升降,都是很自然的。

随着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现代企业的逐步建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工资分配制度将形成多样化特点,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将成为工资分配制度的依据,工资分配将同业绩考核挂钩,向关键岗位倾斜,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将越来越大。经营者年薪制,项目承包制,岗位薪金制,谈判工资制将成为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企业的通用薪资制。

“人为先,策为后” -- 建筑行业人才需求

具体来说,目前建筑行业的紧缺人才有:

1、复合人才:国内部分总的来看比较紧缺的有懂技术会经营的人员;熟悉建筑管理又熟悉技术、经济、法律、的人才;懂建筑技术又懂建筑材料的人才;懂建筑技术又懂定额概预算的人才;从事工程建设监理和工程咨询服务的人才;科研开发型人才;项目管理;房地

产经营人才等短缺。国际部分则缺少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建筑市场开发经验,能熟练地进行对外工作交流的从事国际化经营人才;懂得国际工程管理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人才;能熟练准确计算国际投标报价的人才;了解WTO规则,能熟练运用国际上或工程所在国的各种法律法规,维护企业自身权益的人才;懂得国际工程索赔的合同管理人才;国际工程咨询专业服务人才等奇缺。

2、专业技师与管理人才:设计师、建筑师、电气工程师、暖通与空调工程师、土建工程师、工程预算人员、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部管理、专业工长,以及吊车、钢筋、电焊、脚手架熟练操作工。

从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来看,由于建设行业是一个大行业,通常概括为“二规、三建、四业”即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和建筑业、房地产业、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和市政共用事业,以及与相关的城乡规划、标准定额、科技教育等,涵盖了整个建设领域。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所需的人才不同,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当前建设行业技工类的人才特别是高级技工人才尤其紧缺,对此类人员的要求是,必须懂技术,而且要精,要熟。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职称,是什么身份,有什么资历。作为长期研究建筑行业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的专家,鞠洪芬主任说:“这里其实涉及的是一个人才观的问题。去年底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这一明确的阐述,是人才标准的一大突破。我理解,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

上一篇:双十二主题广告语下一篇:中心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