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试析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凸显,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对人类永续发展的着力,是对物本位发展观的扬弃。深刻理解和领会其人文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发展观试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发展观试析论文 篇1:

试析科学发展观与石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个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各个企业也在不断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我国企业发展要有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基础进行发展,这同时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的前提。在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在最近几年我国石油企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我国石油企业价格的不断上涨也造成人们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不满情绪。所以,就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石油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进而保证我国石油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石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应用

科学发展观是保证我国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科学发展观能够有效的保证对我国石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顺利的进行。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保证我国企业能够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同时也是我党理论思想的创新,这不仅能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还能够保证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导。

1.我国石油企业当前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石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认识上存在不重视

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并在企业中进行方针政策等的宣传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纪检监察的监督教育、惩处以及预防等功能,进而保证我国石油企业能够安全的进行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石油企业中经常存在对纪检监察工作不够重视问题,认为纪检监察工作并不能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片面的认为我国纪检监察部门会对企业造成相反的影响。这种思想的出现,也对许多员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导致我国纪检监察工作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进行。

1.2 纪检监察机制存在漏洞

在我国石油企业中,纪检监察工作有时也会得到开展,但是,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首先,我国纪检监察机制并没有相应的检察规章制度作为检察基础。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所应对的主要对象是企业中的领导者以及党员干部等,这就导致在实际的纪检监察工作中检察制度并不能有效的发挥出自身的检察效力。其次,我国的纪检监察机构并不完善。在我国,我国的一些企业同样也对纪检监察部门进行了设置,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其并不能发挥自身的检察职能;同時,还有一些企业的检察机构还存在非常严重的缺失,检察机构并不完善。

1.3 打击腐败的力度不够

在我国的石油企业中,具有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姻亲关系,因此,纪检监察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阻力,造成其并不能有效的石油企业中的腐败问题进行打击处理。同时,因为企业自身经济的原因,当真有一些腐败违法案件出现时,所处理的结果通常也都是进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就造成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违法案件以及违法人员并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进而导致纪检监察工作不能顺利完成。

2.科学发展观与石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个应用

2.1 石油企业需要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视

石油企业中的相关领导需要加强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视,并要严格对纪检监察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等进行遵循,并遵循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纪检监察部门需要对企业党员干部不断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党员干部企业科学发展观的传播,进而保证企业相关领导能够增强自身的廉洁意识、务实意识,并能够坚持执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进而有效的推进纪检监察工作的进行。

2.2 建立和完善纪检监察工作机制

为了能够对纪检监察机制进行有效的完善,需要保证纪检监察机构以及纪检监察规章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完善。第一,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纪检监察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工作;第二,需要对纪检监察机构的建设及完善进行加强。如果没有完善的监察机构,就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出石油企业中纪检监察职能。所以,在石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关的纪检监察机构,并保证检察机构的职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2.3 加强打击腐败力度

纪检监察部门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贪污腐败行为进行有效的打击,要严格对发现的案件进行严肃处理,进而保证纪检监察部门在石油企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进而保证石油企业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对监察措施的创新发展,保证其合法性,从而有效地发挥监察部门的监管职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将科学发展观有效地结合到石油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中来,必定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谦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推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J].广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5):100-102.

[2]温晓媚.论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12(12):121-122.

[3]左钱林.论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J].中国煤炭工业,2011(33):36-37.

[4]李彦吉,蔺世吾,王凡.提高反腐倡廉能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04):214-216.

[5]曹利强.试析科学发展观与石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个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6):148-149.

作者:余浪涛

科学发展观试析论文 篇2:

试析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内涵

摘 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凸显,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对人类永续发展的着力,是对物本位发展观的扬弃。深刻理解和领会其人文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文关怀

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作为统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概述精辟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其中,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内容,从根本意义上说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最高坚持,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内涵。

以人为本,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的关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执着追求,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包含着对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关注,也包含着对个体及人类发展最高理想的追求;既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既着力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又着力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新境界。

一、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素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融合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科学精神的产物,并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明确的阐释,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至少包括三层含义。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科学把握发展的价值目标,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还不可能完全具备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求,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决定了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科学发展的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把社会进步概括为三个依次递进的历史阶段:一是以人支配人为特征的“人的依赖关系”,在此阶段,人的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和孤立的点上发展;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一阶段,人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超越人对物的依赖,但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然也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离开了人,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一方面,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目的,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没有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人的任何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凸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重要的。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

二、 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内涵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本质核心,提到了战略思想的高度,表明了我们党把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的整体框架由过去的注重“物”的增长转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向人本主义的回归,是其主体归属和价值指向的崭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 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凸显。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第一,人是发展的动力和资源。人类社会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丰富和不断得到满足的人类活动的历史。满足人、人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应该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起点和根源。第二,人是发展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只有依靠人,依靠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可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三,人是发展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发展,意味着必须以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发展的终极目的,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使人们的自身价值获得更为适宜的实现空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提升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发展提高。维护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主体”地位,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这是新发展观区别于一切旧发展观的本质特征。

2.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唯物史观认为,人与自然界存在交互作用,人能够改造自然界,自然界也能够制约人和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和自然界的辩证法。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体现人类与自然界的统一,克服了传统发展观把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唯一指标的缺陷。自然界永远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人永远都是生物体和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科学发展观摒弃了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要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彻底转变观念,从传统的“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支配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是自然的成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不再以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对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与环境、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融合在一起,树立一种新型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 对人类永续发展的着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历史主体要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实现其自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并作为其理论体系的本质和核心,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性原理和人的全面发展原理。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也要对自己所创造的历史负责。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程度的加深,人类改造世界的力量也日益增大。正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化的历史过程中,人类把自己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客观对象,实现自然的人化,创造着适合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理想世界。工业化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过程,也是对自然环境不断增压的过程,因此,工业化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课题,即如何保持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子孙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讲求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人类的未来负责,要求必须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把发展的权利与发展的义务统一起来,既要实现和维护当代人的发展权,又不能剥夺了后代人的发展权,必须尊重他们的发展权利,保护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尽义务、负责任。就是要将眼下的发展与长远的发展统一起来,将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将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统一起来。因此说,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决不是一时一世的发展,而是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利益,着眼于人类历史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

三、 以人为本,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

持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观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既顺应时代潮流又合乎中国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石,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改革和现代化事业所面临挑战与机遇的积极回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1. 加强和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七大指出:“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第二,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并通过体制创新,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促进权利平等。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丰富,以人为本就成为一句空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是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恶化。中国的发展要依靠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靠消耗大量资源获取财富增长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从资源利用粗放、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向资源集约、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新型“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国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增长”主要是就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并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纳入社会建设的内容,这是社会主义文明理念的延伸和丰富。

3. 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主体,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二者均有终极性。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建设必须切实把满足全体公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使文化建设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追求。其次要培育文明风尚,引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平等、诚信,互助、友爱的社会风尚。再次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重视城乡、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4. 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强调这两者是同一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发展包含着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和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

这一根本价值原则,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写进党的报告,并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作了科学规划和安排,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任务,无疑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新的落实和体现。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以人为本”作为前提与原则,因为“以人为本”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主体、动力和衡量是非得失的标准。另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能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从长远看,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望;从眼前看,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正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也是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正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总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物本位发展观的扬弃,坚持了批判继承和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文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方向和可能。

[编辑:潘庆磊]

作者:唐旭明

科学发展观试析论文 篇3:

试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能资源的科学利用

【摘 要】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其不但可以给人们提供生活用水,还可以利用水能资源进行发电,从而保证水电站的稳定运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出现了紧缺的现状,由于水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还要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本文对科学发展观指导水能资源的科学利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帮助,加强对水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水能资源;利用

水能资源是一种新型的资源,利用水能资源进行发电,可以减少污染排放,利用循环水还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大,我国水电站越来越多,对水能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高,人们逐渐认识利用水能资源这种清洁资源,可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水电站的稳定运行,也可以提高人们用电的质量,在对水能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时,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

1.水能资源科学利用的作用与意义

水电站科学利用水能资源,可以惠及当地群众,水电站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水库中的蓄水可能会淹没周围耕地,所以,在选择建设用地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当地的环境,还要考虑居民的迁移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水电站安全的运行。有的大型水电站在建设时,使得水库周围的居民比较外迁,而且水库占用了周围耕地,使得农民失去了土地,在赔偿时一般是一次性补偿,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很多人居无定所,以后的生活与生产无法得到保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能资源的利用,这样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库区周边的农民也是水能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所以,在利用水能资源时,一定要保障农民的生活,还要解决居民利益与水电站利用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水电事业的重要方式。在水电站建设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影响因素,还要维护库区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可以建立基金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活问题,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水库周围的环境,还要帮助库区人民共同致富。

2.科学利用水能资源需要注重环保

水能资源属于清洁型能源,科学利用水能资源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相关部门没有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过度的开采与利用水能资源,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我国由于人口比较多,所以,对水资源的需求比较大,而很多开采单位的领导这缺乏环保意识,在开采与利用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没有实现水能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很多水电站在建设与运行的过程中,也没有坚持可持续的原则,而且没有考虑对周围环境以及居民生活的影响,使得电站运行对周围环境产生的污染,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实现科学利用水能资源,相关工作者一定要注重环保,而且要提高对水能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建设水电站时,一定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利用的过程中,对资源同时进行保护,要做到统筹兼顾,这样才能在保护生态中促进水电站更好的发展。水电站要对当前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还要推广新的管理理念,做好水电站设备的检修工作,保证水电站稳定、安全、长远的运行。

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能资源的方法与措施

3.1大力提倡分布式电源建设

人类依水而居,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人群居住。水能资源作为优等的分布式资源,一直在为人类提供持续的能源服务,如水车、水磨、水路运输等。当人们将水能应用于发电以后,水能利用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电力外送开辟的线路走廊越来越受到环保人士的质疑,作为与环境兼容较好的独立分布式电源,小型水电站就近向用户提供电能,已成为一种科学的、环保的、节能的供电方案。

小型水电站与大电网的配合运行,其分布式电源特性可大大地提高对用户供电的可靠性,可在电网崩溃和意外灾害(如雪灾、地震等)突发情况下,维持重要部门的供电。小型水电站在电力主网因灾解列、停运等情况下,充分发挥其分布式供电的优势,承担起对重要用户供电的重任,有效的降低了灾害损失。

3.2推广生态发电机组

小型水电站的建设都按流域规划进行,由于过去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很多电站已不能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有些电站甚至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危害了河流的生命健康,电站造成的河道断流还直接影响到下游居民的生存环科学发展观与水能资源开发和管理,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强制要求电站排放生态基流。推广生态发电机组是解决电站效益与生态保护这对矛盾的最好方法。由于水电站具有可监测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电站监控系统有效的监视、控制生态基流的排放,无需增大行政成本。

3.3关注电站员工的生命安全

在我国,农村水电站已有四五万座,其中发电机机端电压为0.4千瓦的低压机组水电站约占80%,这些电站的设备配置、技术装备普遍落后,电站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由于低压机组水电站在农村水电站中所占比例很大,其安全事故造成的影响应该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

在我国当前很多水电站中,存在应该淘汰的设备继续运行、故障设备得不到更换、安全管理流于形式、满足安全要求的新技术新设备无法推广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安全事故,为了解决诸多的安全问题,如何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制约小型水电站安全技术发展的矛盾和难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禁止严重危害电站附近人民生命健康和电站职工生命安全的设备继续使用。如强制更换淘汰设备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设备,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加大安全检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设备的安全检查力度,为电站员工营造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还电站周边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4.结语

在当前社会,水资源存在紧缺的现状,在利用水能资源时,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还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水能资源属于新型的清洁型能源,在利用的过程中,技术人员一定需求不断的创新与改进技术,降低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水电站中利用水能资源可以进行发电,但是在建设水电站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为了真正做到改善人们的生活,在建设与发展时一定要考虑对库区居民生活的影响,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卫宾.中小型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关键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9.

[2]孙晓山.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有序开发水能资源[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6(01).

[3]程夏蕾,陈星,曹丽军,刘德民.我国水能资源区划总体战略研究[J].中国水利,2011(06).

作者:王建侠

上一篇:合同工作要点(精选2篇)下一篇:党建整改方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