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桂花香

三潭水清润 歌甜桂花香

9月末的杭州,西湖水绿,丹桂飘香。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中国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大学主办,沈阳、上海、天津、武汉、星海、西安、四川等八大音乐学院和中央民大及南京艺术学院协办的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民族声乐大赛决赛于2014年9月27日、28日在浙江传媒大学隆重举行。初赛从上半年4月份开始,由各院校自行组织推荐,6月份分别在北京、天津、沈阳、武汉、西安、广州、四川、南京赛区举行了区赛。7月24日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举行半决赛。整个比赛历时半年。比赛按高等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艺术类“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教师组”和综合、师范类院校及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综合类“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教师组”6个组别进行。这次比赛覆盖面大参与人数多,曲目要求风格多样难度较大、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艺术性和权威性,是我国高等院校民族声乐的最高级别的比赛。进入决赛的6组选手共97名。评委由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作曲家等组成,他们大多是来自9大音乐学院的院系领导和专家教授。决赛评委有刘辉、马秋华、孙洪斌、赵振岭、方琼、余惠承、孟小师、孟新洋、穆红、谢琨、戴滨、王维平、吴艳彧。选手参赛曲目一首为自选,另一首为抽签曲目。比赛采取当场亮分确保公开透明。经过两天的激烈比赛,每组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和优秀奖若干名。此次比赛还专门设立了优秀钢琴艺术指导奖6名。

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的全国高校民族声乐比赛,是在以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为会长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的领导下开展的,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多年来,该会引领着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并为此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本届比赛不仅评委阵容专业、学术水平强大,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平也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有些选手已经在金钟奖、文华奖等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特别是综合师范类的选手整体水平较高,有些选手和艺术类优秀选手的水平相当。这足以说明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壮大和整体教学水平的飞越。民族声乐的繁荣和发展让每个身临比赛现场的人都感到喜悦和鼓舞。比赛现场气氛活跃,上下互动,其间安排了5位评委进行了点评。为了真正帮助年轻选手提高技艺,在肯定优点的同时多谈不足,让选手和观众受益匪浅。

首先是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教授进行点评。针对一些选手读谱不准咬字归韵存在诸多问题,刘辉院长说:一、选手要认真读谱,做好案头工作,要仔细认真严谨规范地去研究每首作品的出处,研究作曲家的意图、要求和创作手法,把音准节奏掌握好,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作品。二、要注意歌唱语言的运用,咬字行腔、语言韵律都要准确到位,要处理好字正腔圆和腔圆字正的辩证关系。三、注重中国民族声乐传统的继承、文献的研究和审美的研究。紧紧抓住民族声乐的灵魂和根基,是民族声乐发展的第一要务!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孟新洋教授在谈到选手的舞台表演时说:作为一个演员,要注意服装问题,要注意服装和演唱作品的内容、风格与演员气质的协调统一。有的选手穿的演出服与选唱的作品极其不协调,看上去很滑稽,破坏了舞台表演的美感。有的选手舞台表演太随意,动作缺乏设计,表演与人物的情感表达不协调。手眼身法步是民族声乐舞台表演的必修功课,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孙洪斌教授创作过大量的优秀声乐作品,他以一个作曲家的视角对选手进行了点评。他希望选手要深入研究作品,把握作品语言和音乐风格,结合自身的条件在二度创作中唱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他希望选手多向民族传统学习,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来滋养我们的演唱。

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赵振岭教授在点评中对艺术类研究生组第一名龚爽的演唱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听龚爽演唱的《昭君》声音干净,音乐宁静不躁动,能够轻下来弱下来,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打动了在场所有观众。他讲到中国的绘画讲究“留白”,一幅画寥寥几笔或写意或写实然后留出很大白色空间,使画面干净、意蕴深长富有想象空间。我们民族声乐演唱也要遵循这一审美原则,歌唱是使用声音线条描绘音乐图画,也要学会“留白”,要讲究色彩的明暗,要有轻重虚实起承转合,歌唱不是声音的涂鸦。很多演唱者声音不会轻不能弱,没有对比没有层次。一首歌无论是写的还是唱的都满弓满调,甚至飙高音比大比响都是创作和演唱的不自信。这一问题是影响当前民族声乐的创作、教学和演唱的一大障碍。

最后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马秋华教授作总结性发言和点评。她首先代表金铁霖会长对这次比赛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对参赛选手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对评委的辛勤工作和主办单位及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她回顾总结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总结了这次比赛取得的成绩和今后的工作设想。她还谈到选手的演唱和民族声乐未来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强调师资队伍的建设,号召大家站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声乐的大视野中思考中国未来的声乐教育,坚定地走中国声乐的道路。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9月29日晚在浙江传媒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了颁奖音乐会。出席音乐会的有主办单位的领导和评委专家,参加比赛的选手、领队和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的教师、学生以及浙江传媒大学的同学老师。音乐会上获奖选手和传媒大学音乐学院的老师、同学的演唱把音乐会推向高潮!

三潭水清润,歌甜桂花香。比赛在鲜花和掌声中已经落下了帷幕,但留在西子湖畔那一串串飘着桂花甜香的歌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田。(责任编辑 董婷婷)

作者:赵振岭

第2篇:八月桂花香

走出家门,似乎隐约闻到一缕芬芳,断断续续地绵延,若即若离……

深吸一口气,想仔细闻一闻,但香味不知怎地没有了。轻轻地吸了一口气,失望地转身欲走,但那香气又传了过来,使我不禁贪婪地呼吸起来。不经意间,看见了不远处的桂花,那娇小的,芬芳的桂花。

走近那一丛桂花树,霎时间已不是一缕飘浮的幽香,而是一股又一股浓郁的香。那香味铺天盖地袭来,把我罩在了中间,阵阵轻风把香味吹到我的身边,似乎我也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桂树。

这么浓的香,却是由一朵朵小小的花散发出来的,花儿出奇地小,只有小指甲盖的三分之一大小。可是,花朵儿们很团结,一朵紧挨着一朵。每一小簇都是由十几朵甚至几十朵小花组成的,它们都奉献出自己的香,拧成一股股结实的香绳,沁人心脾,令人流连忘返。花儿的颜色也很朴素,金桂是橘黄色的,银桂则是略带淡黄的白色,美丽极了。

美丽的花,一定有绿色的叶的衬托。荷花的叶是翠绿的,栀子花的叶是墨绿的,而桂花的叶,是深绿的。一只只深绿的小船,载着小小的花远航。叶子是椭圆的,中间的叶脉清晰地刻在叶子的脸庞上,而那深深沉沉的绿把叶子变成了一个不再童稚的少年,绿,既不是可以滴出水的翠绿,也不是可以浓得化出墨的墨绿,而是安静的深绿。它驱除你心中的杂念,净化你的思想,让你烦燥的心灵安静下来。

多可爱的桂子啊!它是秋天的孩子,我心中的花。

第3篇:八月桂花香

花开了,花也会谢。

正是金秋,前几天走在校园中,萦满身的,是空气中无处不在的香。任你是怎样一个迟钝的,后知后觉的、没有情趣的,又或者是工作繁忙,行路匆匆的人,只要你走在校园西面的这条小路上,你就不能不被这阵阵袭人的香气吸引,你就不能不做到用力地,大口地呼吸,让花香由鼻而入,直沁心脾。除非,你没有嗅觉。

八月桂花香。

校园花圃中,桂花正开得旺盛。这桂花的香,不似梅的“暗香浮动”,也不似莲的“香气益清”,它热烈,芬芳,是一个正热恋的女子,吐露着最浓烈的情思。用马老师的评语,这花的香,只有一个词可以恰当地形容——馥郁。我的感觉,香气,也是甜的。

每天吃午饭,行走在这样一条香气四溢的路上,那一刻的感觉便是,幸福。校园也因此觉得可爱起来。

桂花其实是外形很平凡的花。米粒大的黄色的花,细碎的,密密的,一丛丛地藏在绿叶间,要不是有香气招引着人的眼光,只怕是很难引人注意的。我也仅知道,桂花有金桂银桂之分,想必,颜色黄一点的,是金桂了。此外,对桂花的认知,也就寥寥了。

在我的印象中,古代的文人雅士们,也多以喜花爱草来颐养性情。如陶渊明之于菊,周敦颐之于荷,林靖和之于梅,郑板桥之于竹。古代的文化中,和花草有关的佳话为数不少,吟花咏草的佳句也比比皆是。孤陋如我,也能脱口而出一些菊花桃花荷花之类的佳句,相信,吟咏桂花的应该也不在少数吧。可惜,搜遍我的脑海,实在是见识浅陋,只勉强想到了柳三变《望海潮》中的一句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这首描写杭州繁华富庶的词,竟引得当时的金主完颜亮看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传说真实与否无须深究,至少,光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就够人浮想联翩的了。

但似乎,桂花的花期并不很长。前段日子还是香气浓郁,这两天,便隐隐约约起来,只怕,再过两天,香气便会消失了吧。

也知道,花开了,花终究会谢。

可是,桂花谢了的时候,我想我不会有太多失落。

因为,桂花的香,是可以留存下来的,可以留在食品上,也留在心灵上。

更何况,花谢了,花还是会再开。

实验小学六年级:安然

第4篇:生如桂花香

——记吴堡县委机关普通职工袁桂生同志

杨海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你们好!(敬礼) 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如桂花香——记吴堡县委普通职工袁桂生同志》。 有位了不起的人曾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都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都做好就是不平凡。”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袁桂生,应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袁桂生,人如其名,生如桂花,把芳香播撒,而自己,却总是隐没的绿叶之中,从不争鸣。他似乎有着很大的亲和力,又似乎天生的一副常年不变的笑脸,让你一见如故。平时在机关大院里,每天能见到的最早的人是他,见得次数最多的人也是他,甚至“最需要”见到的人还是他!大院里经常能听到“袁师在不在”这样的话语。“袁师” ——这既是他工作30多年,大家对他的尊称,更是从内心深处对他工作的一种由衷认可!每当他为别人帮忙,别人表示感谢时,他总要说“我也闲着没事,举手之劳而已”。一个“举手之劳”,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就在上个月,老袁到银行去取钱,2张卡,一张取5000,一张取5500,结果农行的人给了他15000元,他当时也没看,装兜里就走了。都到晚上了突然接到农行的电话,说可能多给了他钱,叫他看一下。他一看,还真是,就叫银行的人到他家把多余的钱拿走了。后来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说他不该退,至少也该叫银行拿点礼品什么的,还有人说送个锦旗之类也好啊,怎么能白白丧失这么好的机会呢。然而老袁什么都没说,只是爽朗的笑笑。老袁只是在看着儿子生气的说银行太霸道,凭什么大家少取了钱就“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多给了钱就要收回啊判刑啊的之类的话时,才念了句他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戏词:“雨露不滋无本草,横财不富命穷人。”

老袁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摩托车。可是这个极其普通的愿望,却一等就是十几年,到现在骑的,依然还是那辆早已过时的飞鸽牌加重自行车。按说凭他多年的积蓄,买辆摩托车不是什么难事,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连小车也随处可见的年代。可是老袁舍不得买,因为在他心里,还装着贫穷的家乡的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他常自言自语的说:“摩托车迟早都能买,娃们上不了学,那才叫人心疼。”

从十多年前开始,他就不定期的从自己的微薄的工资中拿出点钱来帮助他身边的那些苦

命而贫穷的孩子。而这一帮,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他买摩托车的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梦想也就此搁浅了。

为了能更好的帮助他身边的那些孩子。2009年11月26日,他参加了吴堡县“暖冬”第一期爱心募捐活动。2011年10月29日 ,他又参加了“走近齐家山村民—丁万信”献爱心捐助活动,捐助款物约三百元。2011年12月4日 “暖冬”献爱心活动第二期,捐助寇家塬镇车家塬政协希望小学五年级学生宋小红。2011年12月16日,他与吴堡人志愿者联盟再续助学活动,参与并捐助陕晋界检测站杏子塔村贫困学生弓娇。2012年2月10日,他又为宋家川镇西车家塔村贫困学生李亚利捐款。2012年3月4日,他又参加了吴堡人志愿者联盟与县文明办、县妇联、吴堡人网组织的60余名志愿者 “同饮黄河水 共保母亲河”学雷锋活动„„这一系列的义举,就像一部编年史。然而他做这些,并不求什么回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图个心安。他见不得别人受苦,更不忍心看到有孩子上不起学。

如果说老袁捐资助学是出于同情,是很平常和普通的事情,那么,他不顾个人安危,舍命救人的事迹,却不得不叫我们敬佩。

2002年1月10日清晨7时许,吴堡县农副公司家属楼下面理发铺、副食门市着火了,他主动迅速前往救火。当他到达现场时,火势已经很大了,门市的易燃物都已经被烧着了,酒瓶的爆炸更加助长了凶猛的火势,浓烟裹着火舌直往上冲,危及二楼、三楼住户,情况万分紧急。这时,袁桂生没有多想,直接冲进火海,一次、两次„„,把一件件还没有完全烧着的易燃易爆的东西抱了出来,并拿着水管站在最前面直到把火扑灭。然而,他的头发被火烧了大半截,眉毛全无,浑身上下衣服完全湿透了。元月的清晨天气很冷,但他无怨无悔。

2002年2月6日吴堡县工行家属楼呼某家发生火灾,袁桂生闻讯立即赶往现场,因楼梯窄,火势猛,救火人员很难靠近,加之水源又远,一时间浓烟裹着火苗直往上窜,众人束手无策。就在这时袁桂生在火光中看到厨房中的煤气罐正被烈火包围,随时有可能爆炸,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还没等其他人反应过来,他已冲了进去,从烈火中把煤气罐抱了出来,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的发生,保护了40多户人家的生命财产。

今年6月中旬,吴堡县运输公司一家属楼因线路老化发生火灾。当时1时许。正在午休的袁桂生被街道上急驰的消防车刺耳警笛声惊醒后,立马穿上衣服往外边跑,用最快的速度奔赴事发地,现场帮助疏散事故地楼内及周围的居民。在大火现场,他也拿起脸盆、水管和消防队员们奋战在一起,对于身上被火烤的不成形的衣服他则毫不知觉。

吴堡县直工委领导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桂生曾4次在危难之时,冲入火海舍己救人,他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地体现了共产党员‘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的崇高精神,体现了

共产党员危难之处显身手的高贵品质。”

老袁的热心肠的确是出了名的,真可谓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这么多年来,袁桂生一直默默无闻的为社会做贡献,他的热心渗透在“举手之劳”的平凡小事中,他的爱心渗透在点点滴滴的无私奉献中。海啸、雪灾、地震„„他都积极参与踊跃捐款,用自已微薄的收入为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6次1000多元;每年他都要献血两次,为那些躺在病床上需要血的人提供自己微薄的一点帮助,从05年至今,已献血2600ml。

老袁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工作30多年来,所从事的不过是烧锅炉、打扫卫生、送报纸、修电路、当食堂工人等普通而平凡的工作;然而他又是不平凡的,说他不平凡,是因为这几十年间,他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担当,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爱心,把温暖给予他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2008年5月,一辆轿车从县委门口驶过,不幸与从侧面门口经过的学生相撞,一车轮已完全从孩子身上压过。由于事情过于突然,司机完全惊呆了,不知所措。这一切恰被袁桂生看在眼里。他三步并两步跑到跟前,一把抱起小孩就往医院跑,临行前还对司机大声说“赶快联系家长”。在医院里又为小孩临时垫付住院押金1000多元,赢得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庆幸的是由于抢救及时,加之孩子腹中饥饿,奇迹出现了——孩子的内脏完好无损!而他自已则由于忙于救人,饭都没吃,挨了半天饿。当孩子的家长在事后出于对恩人的感激,将买好的礼品送到他家时,他却怎么也不肯接受,说孩子治病上学都需要钱,他救人只是“举手之劳”。

这使我想起去年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身上的悲剧。那么多人走过,居然都视而不见,致使可怜的小悦悦在无助和惊恐中被多辆车数次碾压,惨不忍睹,令人痛心。要是世上多一些袁桂生式的人,要是袁桂生式的道德光辉早日普照这冰冷的世界,要是我们都像袁桂生那样敢于担当,要是我们都是袁桂生,那样的悲剧又怎么会出现?不要再用南京彭宇案的消极影响为自己找借口,也不要再说什么怕被连累的话,在袁桂生面前,我们都将汗颜。

今年52岁的袁桂生同志,像一头地里的老黄牛,勤于耕作却默默无闻;像一株田野里无人知道的小草,无名却清香袭人;不争春,不斗艳,不计较名利及个人得失,默默的做着自己能做到的好事。在吴堡县,关于他的优秀事迹广为流传:他带外地民工到医院就医,他帮民工讨要工钱,他给流浪儿回家的路费,他帮外籍教师假期看守财物,他费尽周折争取流浪狗的生存权利,他为县城绿化义务植树等等等等,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今天,我站在这里宣讲袁桂生的事迹,激动而自豪。因为,在当今这个信仰普遍缺失的

年代,在如今这个日益喧嚣浮躁的尘世,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争名夺利的社会,我们需要重树我们的道德理念,我们需要用道德的光辉驱散这阴霾的歪风邪气,我们需要有袁桂生这样的道德模范做楷模。他就像黄河畔的常青树,荒漠中的小绿洲,不管世界如何变幻,不管社会如何的冷漠浮躁,袁桂生总是像及时雨一样帮助他能帮到的每一个人。他就像这陕北的群山一样,平凡而又朴实,但又时时彰显着它的大气与光芒。在省外,或许有人不知道西安,但一定听说过陕北,因为陕北是我党的革命根据地,是老区;在吴堡,或许有人不知道书记、县长是谁,但一定听说过袁桂生,因为袁桂生是实实在在的道德模范,是吴堡人公认的好心人。

有了这样的楷模,我们的心才不会冰冷,我们的生活才有希望,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同志们,朋友们,请举起你们的手,为这个平凡的好人热烈的鼓一次掌吧!掌声再激烈一些吧!激烈的像你渴望真善美的道德光辉一样;掌声再长久一些吧,长久得像我煌煌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为的就是要宣扬这真善美的品质,彰显道德的光辉。所以,我建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袁桂生同志,感谢他为我们起到的道德模范带头作用。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敬礼)

第5篇:金秋十月桂花香

谈及“金秋”,人们一般以为是因为一片金色,因而叫金秋。其实不然,通过常识,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把世间万物看成由金、木、水、火、土构成。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与夏季,金主管西方与秋季,水主管北方与冬季。土主管中央,并扶助木、火、金、水。由此观之,“金秋”就是“秋天”之意。把“金秋”理解为金黄色的秋天,实为主观的错误认识。

金秋十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在浓郁的桂花香里,人的心情总是很舒畅。

今天是祖国的生日,很多新人都选择了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举行一个令人难忘的婚礼,与祖国同庆。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到处都很热闹,大家都喜欢出去走一走、逛一逛毕竞中国人的习性就是爱热闹的。当我走出房门时,一股清淡而沁人心脾的香味飘将过来,让人顿时心旷神怡。正在想哪里来的香味时,低头便看见门口的花坛里红灿灿的一片,觉得有点奇怪好像没见过这种花啊,但是香味又很熟悉,走近一看原来是新品种的桂花,一路走来又看到很多黄涔涔的桂花,花开得无比繁茂。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赏花赏月,赏桂花。

坐车来到成都的塔子山公园,这里节日的气氛异常的浓厚,穿梭在人群间,来到高塔下,一股幽香飘入鼻中,随香走去是一片桂花园,黄白和深红的小花朵缀满枝头,让人挪不开眼来。这时的我好想当一个采花大盗将它们通通收入囊中晒干了做成桂花枕,夜夜伴着它的幽香入睡肯定会睡得很安稳。不过这也就是想想罢了,毕竟花儿是拿来观赏的而不是拿来满足个人的私欲的。走在园中,深深地吸一口,那清香直入肺腑,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清新的花气在空空的旷野里四散飘溢,在秋后和煦的阳光里沐浴着桂花的清香,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我的心灵在这阵清香里飞升,宛若高僧得道之后的涅磐。

金秋十月,是桂花的季节。

第6篇:桂花八月香悠远

湖畔未名

清晨,从一阵阵呼啸的暴风中醒来。奇怪,这风有点不同往常,怎么还挟带着缕缕清香?推窗一看,不经意间,院子里的两棵桂花树开花了。

桂树原产我国,江南一带广有栽培,农历八月开花,学名木樨,又称八月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每到中秋时节,亭亭的树冠,青青的叶子,密密的小花,白的像米,黄的像粟,红的像高粱,开满了枝头。馥郁的芳香,沁满了人们的五脏六腑。正所谓“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香”。桂花虽然没有牡丹富丽高贵,也没有荷花艳丽高洁,但她平易近人,朴实无华,也不失其高雅。桂花的花形很小,不以美丽的外表取胜,而是以其浓郁的芳香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在诗歌的国度里,赞美桂花的古诗词比比皆是,而我,偏偏喜爱宋代两位女诗人的作品。朱淑真写花的诗词较多,其中《木樨》写道:“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诗中用“众芳”和“秋色”来烘托桂花,赞誉有加,有花有人,各自飘香。李清照也是一位花痴,不仅喜爱菊花、荷花、梅花、海棠花,更喜爱桂花,在她为数不多的词作中,专写桂花的至少有三首。她在《鹧鸪

天》的上片中赞美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好一个“自是花中第一流”!在我看来,这句诗不仅是赞美桂花,完全可以用来比况词人自己,绝代词后李清照何尝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花中第一流”呢?另外有两首《摊破浣溪沙》,也是写桂花的。其一的下片写道:“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樨花。”花自有品,词人多情。酝藉向人的“木樨花”不正是词人晚年生活的写照吗?其二写道:“揉碎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薰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这里以梅花的“俗”与丁香的“苦”与桂花作比,突出了桂花的香,“薰透愁人千里梦”,道是“无情”却有情。

元人倪瓒在《桂花》诗中写道:“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忽起故园想,冷然归梦长。”由桂花想到故园,这种情怀,不仅诗人有,我也有。此时,由桂花之香,我不禁也想到了著名的桂花之乡。说来我与桂花还算有缘。我出生在农历八月,也叫“桂月”,桂花自然成了我命运中的花神。我虽然没有出生在桂花之乡,但我在那里度过了最灿烂的青春年华,那里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栽培桂花的历史很悠久,桂花的资源也很丰富。那里有我最早认识的高大的桂花树,开满桂花的校园,留下过足迹的桂花镇,访问过的桂花学校,行走过的桂花大道,还有泡过温泉的碧桂园,游览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时参观

过的桂花博物馆和桂花碑廊。那里的先民在植桂、品桂和用桂的实践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桂花文化。这一切,都曾给了我许多的营养,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因此,桂花之于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以为,桂花的香不同于别的花香,香得纯,香得浓,香得雅,不像是世间所有的,仿佛从天外飘来。诗人杨万里也有这种认识,他在《咏桂》中写道:“不是人间种,将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诗中把桂花与月亮联系了起来,更令人浮想联翩。其实,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中,桂树与月宫、吴刚以及嫦娥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那里自古就有月亮崇拜的习俗,不久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咸宁市咸安区为“中国嫦娥文化之乡”,由桂花文化又衍生出“嫦娥文化”。这样,来自北方的嫦娥传说在江南落地生根,并在变异后繁衍壮大。古老的月亮崇拜与桂花种植的习俗相结合,催生了咸安特有的“嫦娥文化”现象。

这使我想起了蟾宫折桂的典故。蟾宫就是月宫,蟾宫折桂比喻应考得中。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就用了这个典故。乾隆时期的吏部尚书彭元瑞有一副自题书房的对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意思是说,什么事物能打动我的心呢?是二月盛开的杏花和八月飘香的桂花,最令人爽心悦目;有谁催促我呢?是三更荧荧的灯火照我苦读,五更喔喔的鸡声催我起床。旧时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在八月进

行,称秋闱;第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考中者金榜题名,称为“折桂”。联语教人珍惜光阴,催人励志奋发,反映了科举时代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勤奋苦读的普遍心态。据说,郭沫若先生少年求学时曾用蟾宫折桂的典故对过一副对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折桂赴蟾宫,必定有我。”《红楼梦》第九回写道:“彼时黛玉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这里也是以蟾宫折桂来比喻科场得意。根据蟾宫折桂的典故,不少地方流传下来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和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的就是广寒高中之意。今天,人们常常运用这一典故祝贺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也算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吧!

秋分已过,天气渐凉。院子里迟开的丹桂仍在含苞吐蕊,芳香四溢,而早开的金桂和银桂,有的已经蔫萎,有的已经飘落,浓郁的芳香正在随风飘散。这时,我记起了朱淑真写桂花的另一首诗:“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花开花谢,月亏月圆,这本是自然的规律,无须嗔怪。人生也是一样,生命的小河总有干涸的时候,作为个体的人,终有一天也会乘风归去。如果他的形象、声音抑或文字、事业、思想,能在人世间留下那么一点点痕迹,以生命的另一种形态而存在,这样的人生应该不虚此行的了。即便什么也没有留下,但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为这个世界作过一些有益的事,那也应该无怨无悔了。就像这桂花,即便在一夜之

间被秋风秋雨所摇落,但她曾经把浓郁的芳香撒向大地,撒向人间,给人们留下过美好的印象;即便化成了泥土,还可滋养树下的小草。独倚窗台,吮吸桂花的香气,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灿烂,也感受到生命的芬芳和美丽。

第7篇:《八月桂花香》歌词

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

到如今都成烟云

情也成空宛如挥手袖底风

幽幽一缕香飘在深深旧梦中

繁华落尽一身憔悴在风里

回头时无晴也无雨

明月小楼孤独无人诉情衷

人间有我残梦未醒

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

人海漂泊尝尽人情淡薄

热情热心换冷淡冷漠

任多少深情独享寂寞

人随风过自在花开花又落

不管世间沧桑如何

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沉默

只有桂花香暗飘过

第8篇:又见桂花香

金秋十月,阴雨不断,谁着雨声和风声,我闻了闻,一股香甜涌进了我的心房。放眼望去,一棵棵婆娑的树上点缀着许多黄色的小点,散发出一种既清爽又浓厚的气味。一阵风吹过,桂花从树上掉落,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有像一条条黄色的彩带,吹落到我的脚上,肩上。真是“无处不飞花”。

桂花有四个花瓣,一个分杈枝上有十几朵花,花瓣一碰就会掉,仿佛是仙女下凡。桂花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十分好玩!真是“江云漠漠桂花湿”。

拾起一朵桂花,捧在手中。“啊”!一股清晰又不显得浓郁的香气,涌入我的心泉里,那香味像一根琴弦拨动了我的心琴,让我流连忘返。那香味如同法国香水一般贵重,华丽,那香味比荷花还纯洁,比腊梅还孤傲,比牡丹还要华丽。给人一种朴实的感觉,一种幸福的感觉,让每一个路过的人们都露出一张灿烂的笑脸。

桂花她是金秋的使者,满园暗香浮动,告诉我们秋天来了!她不像牡丹、月季那样高傲,只有“叶碧千层绿,花开外点黄。”的黄点。她像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女人,无私奉献这,用深深地的香气,留给路过的人们,让人们用力的汲取着香味,如水般荡漾,浓浓淡淡萦绕不去。给人一种满足感!社会上,不正需要像桂花一样,无私奉献的人们吗?

站在花的海洋里,看着桂树上可爱的小花朵儿,想在统一指挥下一齐看了,沐浴在浓郁的香气中,让人不由地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中。”不由地想起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我继续陶醉在“桂海”里,看着枝头的小米粒看着那树冠,听着那游客欢乐的笑声,闻着那醉人的香味。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棵树,挺着笨重的身躯,用迷人的花香,向人们微笑。

巫师附小六年级:邝运嘉

推荐阅读:

上一篇:宫外孕腹腔镜手术下一篇:国产喜剧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