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读后感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论语心得读后感

新时期“东学西渐”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

该文通过语料库辅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呈现出摇摆的特点,而这恰恰是译者在不同制约因素构成的序列中进行优选的结果。我们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当客观分析这些因素,从而在原文风格和读者期待中求得最佳平衡。

【基金项目】本文受安徽省教育厅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sk016),安徽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文科类)项目(项目编号:SKQN1007)和“第二批安徽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2303301-0242)的联合资助。

一、引言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面临的一项难题,而译者的翻译策略直接影响着“东学西渐”的成效。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一直是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窗口之一。方兴未艾的《论语》等典籍英译研究对于如何更好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于丹<论语>心得》作为近年来引起中国读者广泛共鸣的读物,其在西方的译介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2006年11月《于丹<论语>心得》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在短短的五年间经过了共计41次印刷。仅截至2008年,其国内销量就已突破500万册,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而该书在海外的译介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至2010年7月,该书共签海外版权33个,涉及28个语种、33个版本,目前已经出版的有繁体、韩、日、英、德、意、西、荷、法、葡、希、挪威、芬兰、瑞典、冰岛、印尼、匈等17个语种的22个版本,实际印刷18万册,版权收益到账203.9万元人民币,相当于销售中文版64万册的利润。英国提交的年度销售报告显示《于丹〈论语〉心得》的英、欧、美以及亚太地区的精装版已于上市半年后售罄,共计2.3万余册,该书在法国翻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曾连续12周上榜,最高第2名,最低第9名,截至2010年7月,法语版已销售5.4万册。无论是版权签约数,还是实际印刷数,《于丹〈论语〉心得》均创造了近年来中文图书的最高纪录(人民日报:2010)。

由爱丁堡大学教授迪星(Esther Tyldesley)翻译的《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自从2009年面市以来,受到了中西方读者的热评,也引起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在亚马逊读者评分一栏中,它获得了四星半推荐(共五星)。加拿大作家布莱恩·格里菲斯(Brian Griffith)在针对该英译本的评论中写道,于丹的文字代表了一代人审视传统原貌的全新眼光。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的专访时,于丹也表示,译者传递了原作的态度,即朴素而温暖的,自己很满意。

二、汉英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

优选论在翻译策略决策中的应用前景。衍生于音系学的优选论OT(Optimality Theory),最初由语言学家Alan Prince和Paul Smolensky 于1993年提出,它有别于传统的以规则为主导的推导,而是基于制约条件的研究方法。优选论经Prince和John J. McCarthy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的其它领域,如句法分析和语言习得研究中。国内优选论研究也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Rene Kager 所著《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于2001年由外语教学与科研出版社引进。马秋武教授编著的《优选论》于2008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些著作中提到,优选论的基本概念包括: 普遍性:制约条件具有普遍性;可违反性:制约条件是可以违反的,但这种违反必须是最小程度的; 优化:在考虑限制排序的情况下,当输出项最低限度违反制约条件时,此输出项为“优选”; 优先:一对相互冲突的制约条件中排序高的优先于排序低的。

近年来,由于优选论在逻辑分析上的优越性,这一理论被更多地运用于应用语言学领域,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中。如王嘉龄于2002年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的《优选论与功能主义》和李兵发表于《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1期的《论优选论的功能主义倾向》,将优选论和语言学功能主义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功能主义的重要分支,功能翻译理论被诸多学者用来分析和解释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这也为运用优选论来研究翻译中的归异化策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优选论的分析模式还被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其他领域。如许雷发表于《文教资料》2008年第12期的《优选论的制约条件对诗歌功能对等翻译的启示》一文,就制约条件的普遍性和可违反性,分析了标记与忠实制约对奈达翻译理论标准带来的启示。肖群于2009年在《青年文学家》第21期上发表了《浅论优选论分析模式对翻译质量评估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后得出优选论的分析模式可以应用于翻译质量的评估。蓝婕,许菊发表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的《商标英汉翻译的优选论分析》,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了商标翻译的各种策略的认知理据,提出了商标翻译的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

本文以优选论为切入点,假设译者在面临文化异质时有不同的候选处理方法(candidate),即归化或者异化,按照优选论的衍生模(GENerator)理论,候选项之间总是相互竞争优选项(optimal candidate)的地位,此时可由若干制约条件(constraints)构成的评选模(EVALuation)来分析,将制约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按照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列形成一个等级序列(constraint hierarchy),对归化和异化这两个候选项进行筛选,违反制约条件数目最少、所违反制约条件在等级序列中排列较低的候选项即为优选项,由此我们可以分析不同语境中译者的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于丹<论语>心得》的文体风格。首先,《于丹<论语>心得》属于大众读物,它并非严肃的哲学理论书籍,而是贴近普通大众生活的一本心得散文。全书以古喻今,试图用儒家传统智慧解读现代人的困顿,获取解开心灵混沌的密码。就文章文体、风格和功能而言,它是散文,以细微处见人生哲理的方式娓娓道来,劝人向善与向上。按照于丹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是有“温度”的。它的文体风格和功能与读来让人觉得励志而温暖的《心灵鸡汤》非常接近。这一点也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杰弗里·威瑟斯特姆(Jeffrey N. Wasserstrom)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所有人都需要知道的事》一书中论述儒家学说在当代中国的重兴时,特别提到《于丹<论语>心得》是 “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灵鸡汤类的读物”。

与此同时,《于丹<论语>心得》中信手捏来的儒家经典,古今中外的传闻故事,体现了古今智慧碰撞的火花,加之前期“百家讲坛”的铺垫,为它的深入人心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于丹<论语>心得》的基本文体风格。

其次,《于丹<论语>心得》的语言简明易懂。使用MyziciFreq词频统计软件对分词后的《于丹<论语>心得》原文语料进行词频统计,发现位列前十位的词依次为:

词语 频次 频率 累积频率

1 的 1953 4.63% 4.63%

2 一 993 2.36% 6.99%

3 是 905 2.15% 9.14%

4 人 727 1.72% 10.86%

5 个 684 1.62% 12.48%

6 这 638 1.51% 13.99%

7 不 630 1.50% 15.49%

8 有 545 1.29% 16.78%

9 子 511 1.21% 17.99%

10 就 448 1.06% 19.05%

占据全文近五分之一篇幅的前十位高频词中,除了“子”这一与《论语》高度关联(如“孔子”、“子曰”等)的词之外,其他全部位列现代汉语语料库词语频率表(2000万字,语料库在线提供)的前25位,其中位于该表前10位的有“的”、“一”、“是”、“这”和“有”。

正如《于丹<论语>心得》封三上所书,“百家讲坛”栏目是“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而易中天也在为该书所做的序里提到,全书的主题是单纯的,于丹眼中的孔子展现了其最具普适性的一面。作者本人也坦承自己对于《论语》的感受是“朴素而温暖”,是一种能够唤醒心灵的“简单真理”。

最后,文言文与口语程度较高的用语交织构成了《于丹<论语>心得》的另一大显著特色,这正源于对于《论语》的引经据典。如上文提到的“子曰”等。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显示,全书中提到“孔(夫)子”共129次,“子曰”6次。作者选取《论语》中自己感悟最深,对普通大众生活可能最有启示的句子。如: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在全书开篇《天地人之道》中,作者通过直接引用《论语》,来佐证儒家的传统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并籍由自己的诠释和感悟,来传达对于生活的态度。而这种叙事的模式贯穿着整本书,构成了心得式文体的主要特点。

因为全书脱胎于《百家讲坛》栏目,所以口语化的特点贯穿始终。如:

例一: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

例二: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

例三: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

《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于丹论语心得》原文的语言特色,文体特征及功能,在英译本是否得到再现,直接关系到原文思想的传达。同时,新形势下,对于译作目标读者的预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翻译策略。譬如,教育背景、对于中国文化熟悉程度、主要的关注点等都会因为译者对于目标读者的设定而产生变化。先看它的英译本书名:Confucius from the Heart: Ancient Wisdom for Today’s World,主标题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所加的副标题进一步解释了原作的散文体心得,使得读者对它的风格和功能有了相应的预期。纵观全文,《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在原文和译文目标读者之间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考量。作为母语人士,迪星对西方读者的定位相对清晰,在翻译策略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涉及到一些文化特质时,那些对于她而言,译文目标读者可能不会有太大兴趣,会造成阅读障碍,影响可读性的部分,她都采取了减译的方法,其中主要有简化和删译。

如:

例一

原文: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天地人之道:13)

译文:When he got there, he wrote down what he felt.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 24)

例二

原文: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天地人之道:17)

译文:What is most siginificant about people like Confucius or any of the other great thinkers from China and abroad, past and present, is that they drew from their own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life, truths and principles that everybody can use.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31)

这样简化的处理方式,提高了原文的易读性,但同时也遗失了原文中一些特定的文化因素。英国《观察家报》(The Observer)专栏作家Sun Shujun(孙淑君,音)在针对《于丹论语心得》及其英译本的评论中写道,这本译本相当乏味,加之失去了电视节目中生动的肢体语言,使得原作者看上去像是读者来信专栏的女性主笔,而非传统智慧的传播者,而且译本中的语言也极其平淡乏味。

这和前文中的读者评论构成了两极分化的鲜明对比,因此衡量译文的质量必须建立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上。这就需要我们在对译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一些典型的译例。而在分析的过程中,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势下,各种可能影响译者的主要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因素构成了译者选择的制约条件,而译者的翻译过程是否是对于不同翻译方法在动态制约条件下的优选则决定着译文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文的传播度和受欢迎程度。

Wordsmith6.0对《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语料的词频统计显示,其前十位高频词依次为:

词语 频次 频率 累积频率

1 THE 1,689 4.92% 4.92%

2 TO 1,084 3.16% 8.08%

3 AND 1,058 3.08% 11.16%

4 OF 935 2.72% 13.88%

5 A 897 2.61% 16.49%

6 IS 627 1.82% 18.31%

7 IN 603 1.76% 20.07%

8 YOU 463 1.35% 21.42%

9 THAT 434 1.26% 22.68%

10 WE 361 1.05% 23.73%

对照BNC(英国国家语料库)和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前十位高频词,我们不难发现《于丹论语心得》中占了近四分之一篇幅的高频词都是极其常用的词。

BNC COCA

1 THE 1 THE

2 OF 2 BE

3 AND 3 AND

4 TO 4 OF

5 A 5 A

6 IN 6 IN

7 THAT 7 TO(不定式符号)

8 IS 8 HAVE

9 IT 9 TO(介词)

10 FOR 10 IT

18 YOU 14 YOU

36 WE 24 WE

此外,译本的STTR(标准类符形符比)为41.30,平均词长4.34,平均句长21.72。囿于时间原因,我们仅以A 4th Course of Chicken Soup(《心灵鸡汤—重燃心火》)中的“Persistence Pays off”为参照对象,得出其对应三项数值分别为:51.50,4.33和16.62。可以看出,《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可能在词汇难易程度上与《心灵鸡汤》相当,词汇丰富度稍显欠缺,句子较长。更加详尽客观的对比结果有待于语料的丰富。

三、结语

从《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在分析影响译者决策的因素时,不能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译者对于目标读者和他们的需求的界定有时尚不清晰,甚至会产生微妙的游离。在所有影响译者决策的因素中,原文的文体风格,目标读者的期待和译者本身的价值观等都构成了制约条件(Constraints),而归化或者异化策略则是选择项(Candidate)。译者的翻译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候选项之间的隐性竞争,而译者通过内化了的评选模(EVALuation)来做出判断,从而在序列(constraint hierarchy)中做出自己的最佳选择。为了使自己的优选项在原文风格和读者期待之间求得最佳平衡,需要译者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决策能力。

作者:傅悦

第2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于丹《论语》使我懂得了怎样在自然和社会中和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世。对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同事、朋友、邻居,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到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

这正如同我们的村官生活,面对老百姓,我们要做到戒骄戒躁,帮百姓之所需,解群众之忧愁。和老百姓打交道其实也没那么难相处,或许你只需要帮他解决个小问题,他都会一直记在心里。在《论语》中我学会了处世,但更多的是它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做一个谦恭廉让,知耻铭志的社会有用之人。

在工作中,我们是要有理想的。理想之道在于方向,人生之道则在于过程。而方向与过程的关系就如同引线与风筝的关系。这个“过程”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理想之线

到底有多长!这条线代表着内心的愿望,代表着心灵的指向,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雄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责任的坚韧,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既做村官,就一定要把村官当好。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目标、追求都取决于这个人的志向,志不正,路则斜。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量材而衣,依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志向。这个志向可能很小,但一定要现实。鱼的志向永远不会是能在天空飞翔,冰的志向也永远不会是变成火,在我们独处一处时,我们是否想过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自己的行为是否超出了道德的底线?在论语《侍坐》中,孔子的众多弟子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孔子最欣赏的却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最没出息的曾皙的,他没什么大的追求,只想在春天来到时沐浴在春风之中,享受着心灵的洗涤。虽然简单,却是最实际的,也是最高境界的。从中我懂得了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踏踏实实。我们应该有曾皙的那种平和心态,结合实际为自己树立一份属于自己的志向。曾有人比喻说:“理想像爬山,攀的越高,摔得也越疼。”圣人的智慧就在这里,他们的理想可能很小,很没志气,但正是这种坦然造就了圣人的快乐人生。他们的要求很低,很容易得到满足,而恰恰困扰现代人的就是无限膨胀的贪念无法得到满

足,他们自以为自己有理想,但却为了自己的一点点贪欲放弃了自己的全部,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与灵魂,可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为了生活去努力,到头来却放弃了生活,多么可悲!于丹的《论语心得》像一把火炬为我们苦苦追求的快乐人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用心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感受我的村官生活,在快乐中不断成长。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教会我们的东西。她将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的尘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将经典转换成朴实、易懂的语言唤醒我们内在的心灵,找到一种平和却又温馨的归宿地与栖息地。而我们也将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人生!!

第3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假期特意买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空闲时间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刚读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会像孔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歉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于丹论语心得》第二部分中剖析的非常深刻,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和谐,我们努力创建的和谐社会,就是要人民幸福的生活安居乐业。要有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常常这样想,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不要管别人如何。也因此把自己发座右铭定为“认认真真的工作,本本分分的做

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不仅应该尽自己的的本职工作,还有尽可能去帮助别人,所谓的“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心灵之道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第4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初二九班

庞洪坤

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读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是这样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说明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中,有什么样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的环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人这一辈子,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险。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第5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看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才发现自己对《论语》所理解的浅薄。读完这本书再不会让人感到《论语》难懂,枯燥。因为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一些为人处事做了经典的诠释。本书于丹教授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来解析《论语》。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丹教授说:“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知道做错的时候,一切皆成定局,无法挽回。”“言寡尤,行寡悔。”于丹教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在家里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这个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过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好不好?”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脾气,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掉一颗。”这孩子一想,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了让钉子减少,他也只能不断的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儿觉得真难啊!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的所有钉子拔光的时候,他忽然发觉机子已经学会了克制。他非常欣喜的找到爸爸说:“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爸爸跟孩子来到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心上钉了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看完这个小故事,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记得我曾上小学时,我对我的班主任至今难忘。正是因为我很喜欢她,所以她教的语文我也很喜欢,并且我的语文成绩很好。我的小学班主任教了我们五年,五年中她像园丁浇灌着我们这些稚嫩的花儿。她很和蔼,很少无故发脾气。在我印象中只有一次,但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正如于丹教授举得那个小故事,它正如那个钉子拔下后留下的那个洞一样。那天不知何故,一上课她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题目,简单的讲了几句就开始让我们下笔动手写作文。我在班里是出了名的写字速度快,不一会儿,我就写完了,而且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拿过去让她批改。谁料,看了不到十秒钟,他就把我的作文撕下连同本子一起扔到了门外。顿时,我就惊呆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全班同学眼光“唰”的以下全部射向了我,当时我已经忘了如何捡本子的,只想着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这是小学六年来我唯一一次被老师批评。事后,我才知道那天老师因为家务事心情不好所以才对我们发脾气,我们原本一点小错在她眼里北方大好几倍,难怪她会对我们发脾气。

刚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还以此来告诫自己不要乱发脾气,伤害学生的自尊。可时间一长,我便又忘了。每当孩子们作业没完成,纪律涣散,课文不会背,打扫卫生不合格等等,一些现象发生时,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他们发脾气。当时是痛快了,可效果却不佳。孩子们的这些小错照犯,对我的疾言厉色也毫无反应了。而且我在孩子们心目中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现在想想真是悔不当初,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要改正。尽自己所能,让孩子们心灵上那一个个小洞的创伤缩小,抚平。

自我反省一下,也许是年轻的缘故,静下心来想想,我所教的学生年龄不过七八岁,他们反的那些错,在人生道路上根本称不上错。他们无非是调皮,好动,贪玩而已,这些错我们成人谁都犯过。可我们为何总是把这些小错无限放大,然后以此来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那脆弱,幼小的心灵,一再在他们的心上钉钉子,拔钉子。最后,钉子拔掉了,可那一个个洞呢?

还有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当我们向他们发火,产生矛盾时,有时往往为了逞一时之强,图一时之快而深深地伤害了他们,在他们心上留下一个洞。每当回顾之时,又往往后悔不已。但伤害已造成,有的可以弥补,有的却成了终身遗憾。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想后果,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复原了。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日后自己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我可不想在我的学生心中留下爱发脾气的印象。时刻记着,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让自己少一点后悔,也就是让自己少做错事,悔事。

“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除此以外,就像于丹教授说的:在生活中还要少些指责与抱怨。“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怨天尤人有用的话,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不公平的事了。我个人认为,对于不公平的事绝不能斤斤计较,不然你会活得很累且不快乐。我们对此可以反过来想,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快乐生活!

第6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 )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第7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福兴乡中学 张书东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好处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上一篇:让阅读与快乐相伴下一篇:学校信息化s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