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10kV线路应对雷电灾害探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提高线路设计标准

10k V架空线路大部分为水泥杆铁横担, 遭受直击雷和感应雷时都容易引起绝缘子的闪络或击穿, 造成相间短路导致线路跳闸, 有时还会发生烧断线事故。因此, 在山区10k V架空线路设计时, 应提前和气象部门沟通, 掌握风灾、雷害等历史气象资料, 线路走径尽可能避开多雷区。在材料选择上应采用比额定电压高一个等级的绝缘子或瓷横担, 绝缘子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线路的绝缘水平, 要严把检验质量关, 防止劣质绝缘子挂网运行。多雷区尽可能使用加长型复合绝缘子。在运行过程中, 定期对绝缘子进行检测, 不合格的及时更换, 确保线路绝缘始终满足运行要求。在无法避开的多雷区, 应增设辅助防雷设施设计。个别特别高的杆塔铁横担、带有拉线的部分杆塔和终端杆等绝缘薄弱点, 应装设避雷器。

2 安装线路避雷器

线路避雷器实际上是一个非线性电阻, 电压越高, 电阻越小。它与绝缘子并联在杆塔上, 当雷击杆塔或避雷线时, 其串联间隙放电, 保证绝缘子不再闪络, 避免线路跳闸。实践证明, 将线路避雷器应用到雷电活动强烈或土壤电阻率高、降低接地电阻有困难的山区线路, 可以大幅度提高线路耐雷水平。同时, 对降低雷电的反击及绕击均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电缆头和架空线路相连, 应采用避雷保护, 其接地引下线还应和电缆的金属外壳相连接, 接地电阻要求做到10Ω以下。

3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可以减小雷击时电位升高。采用重新敷设接地网、增加接地极、使用降阻剂、延长敷设地线、非金属接地体模块等方式, 增加地线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降低接地电阻。山区线路受条件限制, 部分地段土壤层薄, 要尽可能延长接地线。使用降阻剂的线路, 由于降阻剂对接地体有腐蚀作用, 要定期进行检测, 确保接地网合格。除此之外, 还应尽量利用拉线、杆塔的金属部分做自然接地, 只有防雷与接地相互配合, 线路防雷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4 部分架设避雷线

避雷线分流作用, 可以减小流经杆塔的雷电流, 从而降低杆顶电位;通过对导线的耦合作用可以减小线路绝缘子电压;对导线的屏蔽作用还可以降低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为提高屏蔽效果, 避雷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尽量小, 一般在20%~30%。在雷电多发的山区线路上装设避雷线, 防雷效果明显。

5 使用防雷支柱式绝缘子 (保护型) +穿刺式防弧金具

防雷支柱式绝缘子防雷击断线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绝缘子的放电距离减少线路雷击闪络率。将穿刺式防弧金具安装在线路绝缘子附近负荷侧 (背离电源侧) 的导线上, 当雷电过电压超过一定数值时, 在防护金具的穿刺电极和接地电极之间引起闪络, 形成短路通道, 持续的工频电弧在防护金具上燃烧, 保护导线免于烧伤。

6 装设线路自动重合装置

线路遭受雷击跳闸一般都是瞬时性接地故障, 雷击造成的闪络大多数在跳闸后自行恢复绝缘性能, 所以重合闸成功率较高, 约为50%~80%, 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能够快速恢复供电, 提高供电可靠性, 减少停电造成的损失。但是重合成功后, 应该适时对线路进行巡视, 及时发现雷击点, 必要时对设备进行更换和维护, 确保线路健康运行。

7 定期对交叉跨越线路进行测量

对于两条线路相交叉时, 其上、下导线间的垂直距离最小允许值应符合规程中规定的数值。一般10k V线路相互交叉和与较低电压线路、通讯线、闭路电视线交叉并在导线温度为40°C时, 交叉距离不得小于2m, 如果上、下距离较小, 空气间隙可以被雷电所击穿, 使两条相互交叉的线路同时发生故障跳闸, 并将引起线路断电保护的选择性动作, 从而可能扩大系统事故。

山区线路经受雷击的几率高, 情况复杂。泗水供电公司在解决山区雷害问题上,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解决线路防雷问题要从工程设计阶段开始, 结合地形实际, 进行可行性比较, 多措并举, 切实提高线路防雷水平。另外, 要加强线路的运行管理, 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隐患, 把雷电对线路造成的损害将至最低, 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摘要:10kV线路在县域电网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线路的安全运行直接影响电网稳定和电力可靠供应, 雷击是造成10kV线路跳闸的重要因素。泗水属山区县, 山区面积占县域面积的2/3频发。2009年以来, 泗水县供电公司通过山区10kV线路防雷总结、研究、技术攻关,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雷电造成的跳闸年均下降11.6%, 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减少了经济损失。

关键词:10kV线路,雷电灾害,线路标准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年俗文化的走向——以皖东地区为例下一篇: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的造价预结算审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