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2022-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针对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走过的历程,本文提出了要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必须让它走进家庭的主张。并理论联系实际,从儿童的成长环境、儿童的成长、教师的角色与职责三个方面阐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及其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成长环境;儿童的成长;教师角色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就开始介绍蒙台梭利及其教育思想,并且进行了相关的教育实践。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前教育专家和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漂洋过海到美国的蒙台梭利教育教师培训机构参加专门的学习,回国后,他们边实践边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使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快速地流行起来,许多幼儿园纷纷引进蒙台梭利教具,使用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但是,在30多年里,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及方法在当初的热追热捧中逐渐冷却下来,甚至那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宝贝学具也被打入了“冷宫”。学术界对此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蒙台梭利教育虽然具有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但作为舶来品的确存在着许多与中国学前教育不相适宜的地方,因此,本土化的研究也就成为了重要的课题。在“十一五”期间,笔者参加了由梁志燊教授负责的中国教育学会科研重点课题《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研究——应用于0-6岁儿童发展》的研究,并作为总课题主要研究人员,与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共同确定了“家园合作,共同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的子课题,该子课题是二十八个子课题中仅有的两个关于蒙台梭利教育与家庭关系的研究内容之一。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研究者们可喜地发现,能使蒙台梭利教育受益于中国的学前教育,必须让它走进家庭,对家长的教育理念及教育行为产生影响和启示。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究竟能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汲取那些精华呢?又会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一、蒙台梭利教育中儿童的成长环境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环境是教学上最重要、最贴切的问题,直接关系儿童的生命活动。”对于适宜儿童生命成长的环境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她做了实践性的努力和理论研究。

1.创设儿童能够自由活动的环境。蒙台梭利博士是第一位专门为适合儿童身材制作学校设备的人,目的是满足儿童敏捷地四处走动的需求。如坚固而轻的桌子,只要两个四岁大的儿童就能轻易地搬动它们;根据儿童身材量制的椅子;有很矮的洗手台;儿童可触及到的黑板、储物柜等等。这一理念在家庭的环境设置中非常适宜。因为,儿童在家中必须能够自由地四处走动或搬动物品,所以家长要为他们提供符合他们身高的、坚固而轻便的桌椅,摆放和储存玩具的柜子、盒子、箱子,方便他们自由取放和整理,满足其自由活动的需求。

2.提供有利于儿童专注的环境。专注是儿童品格与社会行为的全部基础。蒙台梭利博士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儿童喜欢选用并专注操作的教具,她将这些教具投放到教室里供儿童自由选择和使用,而且,每一种教具只有一件,如果一样教具正被使用而另一儿童也想要,后者就需要等待别人用完后再用,重要的社会品质就这样形成了。反观我们的家庭环境,玩具堆积如山,可儿童不能专注地玩,扔得到处都是,家长清楚玩具太多,但就是控制不住地往家买。孩子习惯要新玩具,更是喜欢别人的或自己没有的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在当今的时代,这个现象不足为奇,种种原因让人们对孩子格外娇宠,但看到孩子们的表现,作为家长必须反思:对儿童精神需求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

3.倡导存在性格差别的混龄编班环境。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年龄小的儿童认真地看着年齡大的儿童做事,还请他们进行说明解释,大年龄的儿童往往表现出很乐意做,像小老师一样,小年龄的儿童也很容易地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成年人认为是难以传授的东西。实事证明,不同年龄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混龄的集体环境会让他们在相互帮助中各自获得发展,对于个体而言,这种发展是自然连续的。

在中国,由于独生子女偏多的原因,许多家长已开始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他们意识到了孩子需要在集体中成长。于是经常带孩子到公共场所结识新伙伴,上亲子课、结伴旅行等,但多数家长会无意识地评价和干预孩子结识什么样的伙伴,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大一点的孩子玩,认为这样可以学知识,长见识。当然,这是必然的结果,但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了就是另外一点,孩子在大带小中的成长和收获。因为,大孩子在帮助小孩的时候,已有经验和知识会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各种动作会在反复的训练中得到精确,会在解决小孩子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萌生责任意识、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建议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儿童创设混龄做事的环境,并鼓励他们结识不同年龄的伙伴,与他们分享伙伴共事的收获——快乐和烦恼。

二、蒙台梭利教育中儿童的成长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于儿童的成长蒙台梭利博士从生理和心理成长两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观点,如“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纪律与自由”、“独立”、“儿童的奖惩”、“工作”等等。这些观点能够帮助教师和其他成人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儿童,尤其是她对儿童的自由、独立、奖惩的认知,对转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观念十分有益。

1.儿童的自由与其获得途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自由必须以其所属的团体的利益为限,并且表现出所谓的好教养和行为,儿童能够“自我控制”,也因此能免于别人控制。在教室里,儿童可以自由地四处走动却不会打扰别人,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却能保持教室物品的整洁有序,人人都在维持一个活动性的班级纪律而努力,如此的从容、自觉和美好是怎样做到的呢?原因是儿童努力在遵守一个做事的法则,那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这一做事法则就是儿童获得真正自由的途径。家长如何让儿童习惯使用这样的做事法则呢?首先,家长自己在孩子面前就要依照这个法则做事,帮助他们积累感性认识;其次,家长要向孩子传授这一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机会让孩子使用这一法则,形成经验,一旦这条做事法则根植于儿童的内心,他们就会自然地表现出礼貌、优雅、从容等好习性,家长也不再会因为时时处处约束孩子而烦恼了。

2.儿童的独立与其获得的途径。独立对于儿童而言,是在自然成长中一步步趋向独立的过程,表现在心智和身体两方面,如孩子的出生是独立于母体的作用之外;用咿咿呀呀与成人积极交流和表达;反复尝试站立和行走;拒绝成人帮忙;反抗成人的意愿等等。儿童的独立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在不断成长的个性中产生的,是通过不断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取的。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儿童遵循自然成长规律而发生的每一个变化和表现,为儿童获取独立的艰辛努力给予支持和理解。比如儿童进入3岁就会让家长感觉到不如以前好带了,变得“我行我素”不听话了。其实,3岁是儿童心理进入新的一个阶段的开始,自我意识迅速萌生,拒绝和反抗等行为就会产生,家长若是还用过去方法教养他们,自然会碰钉子的。遇到这种情形,建议家长多放手,在安全而有准备的环境下,让儿童自己尝试完成他们想做的事,在他们遇到困难且表示需要帮助时,家长再适当的介入,并利用介入的机会引导儿童认识未知。

3.儿童的发展状况与其对奖惩的态度。蒙台梭利博士在实践中惊奇地发觉,能够自我控制、专注做事、独立自信的儿童,其一言一行都能表现出平静和从容,他们的道德高过那些被视为是无助与能力不足的人。而且这样的儿童对于奖赏和鼓励表现出极不相同的态度,他们对那些从前低级的情绪所无法抗拒的外在许多小诱惑漠不关心,如口腹之欲、虚荣心、自我表现等,而是享受于能让他们自得其乐的各种活动中。而对于不能自律、混乱任性、胆怯懒惰的儿童,往往容易被惩罚,他们表现出对那些具有小诱惑的奖励有极大的兴趣。儿童的这种表现,对成人正确认知奖惩作用和合理使用奖惩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

笔者曾经在一次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英语试听课上见过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课上,教师对待幼儿回答问题的奖励方式是一枚小粘贴儿,所以大家对回答问题表现得非常踊跃,陆陆续续地许多幼儿得到了粘贴儿,得到粘贴儿的幼儿大多不再关心教师的提问而是互相比看得到的奖品。有一男孩多次举手希望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一直没有被教师叫道,就在另一名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男孩的妈妈快速地冲到前面拉起自己的儿子,然后亲手撕下一枚粘贴愤愤地离开了教室。针对这一事件,且不说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但这位家长的行为真的值得人们深思,如果成年人把物质的诱惑作为对儿童的奖励,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儿童不关注自我认同,将评价寄希望于他人和物质,进而形成急功近利、虚荣、不自信等不良品性。可见,这位妈妈亲手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了一道障碍。当然,英语教师的行为对儿童产生的暗示和引领也是极其错误的,他过多地将教学效果寄托于物质奖励上,暴露出了自己内心的虚弱。这是一个反面的事例,但足以说服成年人要以帮助儿童内心强大作为奖惩的依据,选择奖惩的方式。

4.儿童的双手与其心智的发展。蒙台梭利博士提出,人的上肢和下肢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人一旦降生,就肯定要行走,并且所有人行走的姿势都大同小异。但没有人能够说出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将用手做什么。事实证明,人类环境的一切变化都是由手带来的,智力的整个职责就好像是指导双手的活动。所以,重视儿童双手的活动才能有利于促进其心智发展并达到更高的水平,心灵手巧,手巧心更灵。

在家庭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的玩具越来越多,甚至相当一部分的玩具标明是蒙台梭利教具。但是,家长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让儿童双手灵巧、智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儿童从一出生就努力地获得独立和自由,所以,一定要让他们的双手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而且事实也是如此,儿童喜欢真实生活的活动内容,如喜欢跟妈妈一起洗衣服、择菜、扫地、摆放餐具、叠放衣物等,这些劳动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是麻烦的事情,但对于儿童却是他们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提供做事,或者叫工作的机会,儿童也会因为能够独自完成某事而在争取独立的道路上迈进一步。

三、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教师角色与职责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告诉教师,使儿童成长的主要原动力是实物本身,而不是教师的指导,是儿童使用这些实物,是儿童在活動,而不是教师。那么,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呢?家长们应该从教师的角色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1.教师是环境的保护者和管理者。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注意儿童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师的第一且最重要的职责,所有的教具都要认真地依次放置,永远保持新颖、美丽、光泽和完美,可供儿童随时使用,也会吸引儿童开展活动。因此,家长在家中也要承担起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能力,从小年龄时帮助他们收整环境,逐渐过渡到协助、再到鼓励他们独立收整环境。但要强调的是,无论儿童收整得多么好,家长都要进行检查,做出及时的调整,以确保环境的完美。

2.教师是促进者。对于教室中的每一件摆在儿童眼前的实物,教师都要进行解说,然后鼓励他们自行选择和运用,并投注心力于所选择的活动上。在家里,家长也一定要向儿童介绍每一种玩具、操作材料或物件,包括这是什么,怎样操作,如何收整等,在此基础上儿童才能出现有目的自主选择,才能专注于自己所选择的活动。否则,儿童就会出现因不了解而盲目,因难以掌控而烦躁,进而失去兴趣甚至出现破坏行为。

3.教师是引导者。蒙台梭利教师必须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观察,如何保持冷静和耐心,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不干扰儿童;必须非常清楚自己该承担的职责,如何引导儿童选择适当的教具,如何引发儿童的兴趣,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等等。上述对教师的要求其实也是适用于家长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要承担起照顾、观察、了解、引导、支持和促进儿童成长的多重职责。家长应该多学习先进的育儿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多与孩子的班级教师沟通和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教导儿童如何吃、洗与穿着的人是一个教育家,而喂儿童吃、帮儿童洗与穿着的人则是在做仆人的工作。而且后者是危险的,也是容易做到,它堵住了儿童成长的路,也造成了生命发展的障碍。”

本文有关蒙台梭利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在家园合作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课题研究中得到的思想,对改善家庭教育现状,提高家长育儿水平具有应用和借鉴的价值,也对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希望能给关注和热衷于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刘亚莉,邱宏译.发现孩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单中惠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海雁(1965-),女,辽宁鞍山人,本科,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专业。

作者:李海雁

第2篇: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数学思想启示研究

内容摘要 蒙台梭利法为一种拥有百年历史的早期教育法,對于我国现阶段的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及优化作用,本文笔者对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分析,结合当下幼儿数学教学问题,提出如何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并启发幼儿的数学思想,在实现幼儿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提升幼儿数学思维及思想。

关键词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数学思想;启示

1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及对学前教育数学思想的影响

1.1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概述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创造的学前教育理念,此理念从多维度、多层次出发,基于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基础上深入研究形成的一套教育理念。此教育理念对于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从幼儿对世界的认知的规律出发,不断改进的教育方法,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推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将幼儿的内在潜能视为内在的天性,教育可激发天性以及拓展认知思维,并让幼儿认知自然发展规律,令幼儿在遵循生命规律发展的同时思维、认知等其他方面和谐发展,实现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1.2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对我国学前教育数学思想的影响

通过上文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认知,可以发现,此教育理念在于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幼儿的思维、认知以及学习方式。而学前教育数学思想,重在开发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认知等,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对此正有所影响。数学思维是幼儿提升逻辑的基础,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作为开发幼儿天性的教育方式,是在幼儿对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强化幼儿逻辑,比如数学图形思维,幼儿在形容时,会利用生活中常见事物,而蒙台梭利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上融入教育,即在幼儿本身的思考之上加以引导。综上所述,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我国学前教育数学思想相互促进,教育以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规律成长,而数学思想则在此过程中优化提升,使得幼儿在教育中实现自身潜能的开发。

2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2.1 教师领悟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内涵,融入教学思维

现阶段学前教育中,蒙台梭利课程市场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在幼儿园中并无正确的规范管理操作模式。不少教师对于蒙台梭利教学理念一无所知,幼儿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重在培养幼儿丰富的感觉经验,而幼儿在学习中可不断的积累感觉经验,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独属于自身思维的量化具体的事物,形成数学概念。蒙台梭利教育主要是针对不同幼儿年龄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教育方式。因而幼儿园教师,需要融会贯通蒙台梭利教学理念,并认知到“有准备的环境”对幼儿数学思想的影响,从根本上理解到,数学的感知与理解是基于幼儿当下年龄的环境基础上,通过感知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幼儿园教师需要深刻领悟到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内涵,结合当下的教育实际以及本地的教育资源,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思维中,以具象的事物激发幼儿抽象的思维,而在理解以及领悟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教师需要培训相关蒙台梭利教学课程,根据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分析何种教学方式更适用于幼儿学习发展;其次,根据不同学段的幼儿融入不同的学习教育方式,比如大班幼儿此时已经具备初步的“数思维”,需要深化理解具体的数学运算;最终,要具有针对性的开发与实施蒙氏课程的教育理念,使得其在教学中更能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

2.2 教师使用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学具,融入数学实践

蒙台梭利教具有较强的结构性,更融入促进幼儿的形象性的思维形成。数学思想是基于数学学习方式的模式形成,在数学实践中蒙台梭利教育表现方式为交易实施,因此利用蒙台梭利促进幼儿数学思想多通过蒙台梭利教具。本文以数棒为例分析蒙台梭利教具实践中的运用:

a)数棒教具:制作出1-10的教育,每个长度对应不同的数名。

b)实践操作:以比较长短的方式引导幼儿1到10数字的大小排序,并且数棒独特的颜色间隔,可使幼儿直观的认识到数字的大小差距。

c)实践成果:大部分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可完成数量1-10的展示,并且在最长的数棒10的比较中,发现1跟9,2跟8,3跟7以及4跟之间互为补数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进行幼儿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蒙台梭利教具,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转变为具体的教学引导方式,最终达到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教学融的目的。

3 教师总结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模式,通入教学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根本在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经验的积累下不断提升幼儿个人认知,而蒙台梭利本身遵循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因此具备自我订正功能,可以弥补在实验教学设计中的缺陷。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蒙台梭利教学方式,以蒙台梭利教具为切入点,引发教学方法,比如使用数棒、数字板等,同时也可引入游戏,优化自身的教育方式,达到实际意义上的蒙台梭利与教学融合。

4 结语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作为科学、先进、合理的学前教育理念,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有指导促进作用,而幼儿的数学思想作为学习数学的关键,更是幼教工作者关注的教学重点,本文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数学教学相融入,共同促进幼儿教学思维的发展。幼教工作者需以教育理念为核心,以蒙台梭利教具为切入点,以蒙台梭利教学方法为核心,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幼儿“数思维”的发展,实现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黄巧玲.蒙台梭利幼儿数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观察,2020,9(24):101-103.

[2]高嵩.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思想刍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05):118-120.

[3]张百加.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实现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分析[J].知识文库,2019(13):45-46.

(作者简介:刘烁(2000.10--),女,汉族,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省市),大专,如皋市开发区实验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数学。)

作者:刘烁

第3篇:如何借鉴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

【摘要】目前很多教师对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存在一些误解,如认为其以英语教育为背景,引入中国可能会水土不服;将其教育内容仅理解为几套教具和几张作业纸;认为其只适合中大班幼儿等。之所以产生这些误解,可能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缺乏操作定义、混龄教育及其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与集体教学在方式上的融合困难重重等原因有关。客观地讲,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中的间接准备、多感官参与、科学观察记录、创设良好环境等内容对我国的儿童语言教育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误解;原因;启示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对儿童来说语言能力的发展极其重要。玛利亚·蒙台梭利女士创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教育实践方法,在儿童语言教育方面也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方法体系。然而,虽然蒙台梭利教育法已风靡中国近20年,但其对儿童语言教育的宝贵经验却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甚至被许多人误解。本文拟深入分析误解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讨论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对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的误解

我国的儿童语言教育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目前已形成了以口语发展为中心,开展听、说、读、写训练,对识字教学、语言文学及语言文化教育等内容加以整合,㈨各领域相互渗透,在认知和交往过程中全面发展儿童语言能力的语言教育观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而蒙台梭利关于儿童语言教育的观点可理解为:按照儿童的语言发展敏感期和个体差异需求,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有准备的语言学习环境,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逐步发展儿童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可以说,我国的儿童语言教育观与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都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方面,语言教育内容也都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略有不同的是,我国的儿童语言教育观从宏观角度出发,侧重文化理解、思维发展与儿童语言的相互作用:而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则从微观角度出发,关注生理、心理因素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关注个体差异和环境准备。

在幼儿园实践层面,相较于数学教育、感官教育受到热烈追捧,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在我国并未引起广泛关注。部分教师对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存在误解。

1 认为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以英语教育为背景,引入中国会水土不服

不可否认,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具有地域特征,以英语教育为背景。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乃至文化内涵等方面差异悬殊,适用于英语教育的方法是否可运用到汉语教育中来,一直有争议。此外,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教学操作步骤一板一眼的严格规定也让许多教师感到过于机械。因此,许多教师认为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引入中国会水土不服,既难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又难以适应汉语的语言环境。

与上述教师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虽然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的常用教具在数量上不一定能很好地满足当代幼儿语言学习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对我们没有借鉴意义。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始终保有强大的生命力,真正的原因在于蒙台梭利强调对儿童的观察研究,强调要基于儿童的兴趣、需求和生命发展规律探寻科学教育方法的思想精髓。

2 认为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的全部内容就是几套教具和几张作业纸

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法有教具辅助,主要是金属嵌板、砂纸字母板、可移动的字母表和语法盒,还包括作业纸等材料。常用的教学手段包括命名游戏、视觉和概念分类及配对。国内目前开展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师资培训也大多以教授教具操作为主,理论教育课时较少,看重教具操作而忽视理论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之蒙台梭利本人并未在著作中对其儿童语言教育思想进行系统论述,导致一些教师和家长误以为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只是几套教具和几张作业纸而已。这种误解导致在教育实践中产生“教具成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心。儿童则在教师的教导下成了教具的奴隶”的现象。

事实上,蒙台梭利对儿童语言教育作了很多阐释。

(1)儿童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

蒙台梭利对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惊叹不已。“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他们的智慧与成年人不同。可以说,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知识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的。”她将这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定义为“有吸收力的心智”,即一种儿童与生俱来的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在语言方面,儿童通过有吸收力的心智,主动地观察和吸收周围环境中的“营养”,实现了自身的语言发展。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

(2)儿童的语言发展存在阶段性、敏感期和个别差异

蒙台梭利把儿童的成长过程划分为0~6岁、6~12岁、12~18岁三个阶段,又把0~6岁细分为0~3岁、3~6岁两个阶段。在她看来,语言的发展有一个非常固定的时间表,“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学习”。她认为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出生后2个月~8岁。她还发现儿童的语言发展常常以跳跃的方式出现,“儿童内部的工作量很大,但我们肉眼所见的变化可能很小……从外部表现看,儿童可能没有任何进展,但我们会突然发现儿童可以说单个的词了”。她还认为听觉、口语、书写、阅读能力的发展存在着“爆发式成长期”,分别在2个月、2岁、4岁和5岁。在这四个时期,儿童语言能力的某一方面发展会特别突出。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非常宝贵,教师若能抓住时机,为儿童发展提供各种支持,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蒙台梭利还很重视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她主张根据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和兴趣爱好来确定书写和阅读的顺序。“我们没有自找麻烦,去考虑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究竟是先学阅读还是先学书写,或者去考虑哪一个更容易实现些。我们必须一直等待,直到从实践经验中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3)语言教学中的间接准备原则

在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观察研究的过程中,蒙台梭利发现,在教授某项技能或知识前让儿童进行一些准备性活动和练习,将会使教学变得更为顺利。由此她悟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间接准备,即在正式开始教学前先让儿童进行一些准备性活动和练习。“大自然有她自己的工作原则……儿童在第二个阶段会将他在第一个阶段所形成的东西发挥出来。”她在教育正常儿童时也遵循间接准备原则,尤其是在对儿童书写

能力的培养上。她将书写的准备性练习分为两类:一是肌肉的准备,即通过感官、艺术、生活等的练习促进儿童的小肌肉发展,为握笔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认知的准备,即在正式进行书写练习前,让儿童先进行两个阶段的练习——帮助儿童建立起字母的视觉记忆和书写的肌肉运动记忆。有了这些准备性练习,儿童的书写能力发展就会水到渠成。

(4)运用科学方法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观察记录

蒙台梭利对儿童教育的种种看法几乎都来自她对儿童的观察和记录。“通过记录,教师能够掌握孩子的进步。这种记录可以帮助教师开展个别化教学,可以进一步揭示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㈦记录的方法有三种:(1)分区记录,即记录每个儿童每天、每次“工作”的内容和所在的区域。(2)线性记录,即详尽记录每个儿童一天的“工作”名称、时间、投入程度、专注力等。(3)顺时记录,即记录儿童所选区域、工作内容、投入程度、工作目的及达到目的所用的时间等。

3 认为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只适合中大班幼儿

当下,在一些实践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幼儿园,与书写训练、语词辨识和配对相关的教具种类较多,比较适合有一定语言发展基础的幼儿。因此,一些教师认为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的相关内容更适合中大班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蒙台梭利特别强调间接准备原则,认为儿童不可能一下子从不会说话变为出口成章,从握不住笔变为书写流畅。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规律给予其适当的练习机会,促使其在听、说、读、写方面逐渐发展,日渐成熟,是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的核心原则。当然,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因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有阶段性,且各个时期的侧重点不一样。如前所述,蒙台梭利认为听、说、读、写分别有各自的“爆发式成长期”。因此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语言学习重点应有所不同,如2岁是口语发展敏感期,4岁是书写发展敏感期,5岁是阅读发展敏感期。口语的发展依赖于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需要过多的辅助材料;而书写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则更依赖于运用教具进行练习,因此蒙台梭利为儿童的书写和阅读能力发展准备的教具比较多。单从教具的适应角度断定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法更关注中大班幼儿是有所偏颇的。

二、产生误解的原因

误解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的原因也许有很多。笔者认为,与以下四点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1 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给实践转换带来困难

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无论是起源还是发展,都主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在语音、语汇、语法乃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中的元音、辅音、字母等很难成为中国儿童日常语言学习的材料。这使得蒙台梭利倡导的一些儿童语言教育方法很难直接被应用到中国的儿童语言教育实践中来。不过,我们对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的借鉴不应局限在学习材料层面,而应深刻理解其教育理念。

2 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缺乏操作定义

蒙台梭利本人没有对儿童语言教育下过操作定义,也没有进行过系统论述。人们只能从实践材料中看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正因为如此,一些教师将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简单等同于几套教具和几张作业纸了。事实上,蒙台梭利对教具的操作并不十分看重。她曾公开表示她不喜欢“教具”这个称谓,她认为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工作材料”,因为它主要是供儿童在“工作”时使用的材料。她强调,“我们应当在教师中培养这种为了科学而勇于献身的科学家精神,而不是机械操作技巧”。探究教具的内在价值和应用意义,掌握开发教具的方法,才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当然,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尝试。

3 混龄教育及其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与集体教学在方式上的融合困难重重

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一直实施混龄教育,同时非常关注个体差异。蒙合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侧重于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程度,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设计个性的、独特的、专属的学习计划,引导儿童自主发展。而中国的幼儿园大多实施的是同龄分班、集体教学,师幼比也比较低。想照搬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混龄教育模式,确实难度很大。如何在促进全体儿童语言发展的同时,关注儿童的个别差异,满足儿童的个别需求,一直是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4 重知识、轻能力的取向导致对教具的过分关注

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教具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途径之一。然而,一些教师在实践中过分关注教具,看重向儿童展示教具时的一招一式,却忽视了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关注,也忽视了对教具内涵和价值的探索。笔者以为,这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和家长过分关注儿童的认知学习,将识多少字、背多少诗作为衡量幼儿园语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对儿童语言学习的能力、兴趣等的重视不足。这一取向导致实践中教师将目光聚焦在儿童对教具的选择和操作上,试图通过儿童操作教具的数量来量化评价教育效果。

三、如何借鉴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

种种误解影响了我们对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的学习和探究。事实上,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1 在语言教育实践中渗透间接准备的思想

对于蒙台梭利所说的“准备”,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是为终身发展作准备。她强调好的教育应该是为儿童的一生发展作准备,因此教育重点不是灌输给儿童多少知识,而是为儿童创设良好环境,引导他们为未来的人生做好各项能力的准备。儿童语言教育的关注点不应停留在知识的习得方面,而应重在让儿童练习使用语言,体验语境,理解语言特定的文化含义,始终保持语言学习的兴趣。这是为儿童今后学习更抽象的语言奠定坚实基础。也是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是着眼在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是阶梯式发展的。“孩子的小手为写字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工作……当孩子的手能够轻轻地停留在一个表面上以感觉它的粗糙和光滑时,当孩子的手拿起圆柱体插件把它放入插孔时,当孩子用手指触摸几何图形的轮廓时,孩子就是在协调自己的动作。现在孩子准备好了,甚至是有些急不可待地要用双手去进行那迷人的‘合成’艺术——写字。”因此,教师不妨多为儿童提供准备性练习的机会。

2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挖掘语言学习材料

儿童的语言学习时刻都在进行,教师要对各种环境创设给予足够的重视。若要为儿童学习口语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要求,在和儿童交谈时注意发音正确,语音清晰,在对小班幼儿说话时注意减慢语速,要求儿童

保持活动室安静,等等。若要为儿童学习书面语言创设良好的环境,蒙台梭利认为应让图书角成为儿童钟爱的场所,为此,可在图书角铺上柔软的地毯,摆放舒适的沙发和绿色植物。图书角要采光良好,投放的图书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并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要时常更新图书,以较长时间保持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如果图书种类少,教师可以考虑通过各班定期交换图书等方式丰富图书品种。教师还可以和儿童一起设计制作绘本,并且鼓励儿童互相交流阅读经验。

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来自儿童的生活。教师所准备的单词卡片一开始可以没有任何逻辑顺序。只是一些儿童周围随处可见的实物名称。当儿童认识了这些实物的名称后,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不断寻找生活中的新词汇。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角度选择语言教育材料,深入挖掘儿童生活环境中的语言学习材料,以有效调动儿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3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受教育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启发,蒙台梭利主张儿童应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以砂纸字母板的运用为例。“教师呈现给儿童字母并让他们进行描画时,同时发展了儿童的三种感觉:视觉、触觉和肌肉感觉。这种符号图像的强化方式相比于普通方法——仅通过视觉图像来进行强化,所花费的时间要短得多。”教师可以尝试多为儿童提供机会。鼓励儿童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动作表演、音乐欣赏、户外体验等方式都值得尝试。

4 注意观察儿童,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

观察记录是蒙台梭利一直强调的核心技术,她要求教师每天都要对儿童的工作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近年来,国内外幼教领域都在不断强调教师观察儿童并记录的重要性,无论是观察、分析的方法还是对记录工具的研究都日趋成熟。在中国,许多幼儿园会要求教师定期上交观察记录。但许多教师的观察记录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价值。蒙台梭利对观察的强调值得教师深思。

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细致、全面、客观的观察是一切教育实践的基础。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了解儿童的发展需要,从而不断改进教育实践,促进儿童发展。蒙台梭利提到的观察记录方式很多,有对儿童某个事件的具体记录,也有对儿童某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记录,还有对儿童的教具操作次数、时间等结构性要素的记录等。无论是采用何种观察记录方式,蒙台梭利始终强调教师要秉承客观、科学的态度。此外,蒙台梭利还提倡教师设计使用常规观察表,用于记录儿童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一天或一周)进行的活动、时间、重复次数以及教师的观感等。这样的常规观察表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鉴于我国幼儿园一般师幼比比较低的现实,建议教师根据本班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将儿童分为若干小组,每天观察记录一组儿童的变化,逐步做到对每位儿童的发展状况心中有数。教师还可以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常规观察表,简单记录儿童的活动情况,以便掌握儿童的发展状况,改进教育实践。将观察变成一种习惯,不断提升观察记录的水平,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

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尽善尽美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无论是借鉴还是扬弃,都应该先全面、准确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明智选择。

作者:王春燕 曹高慧

第4篇:谈重温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

蒙氏理论中的“纪律”是与“独立”“自由”“工作”这几个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将结合幼儿纪律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谈谈如何将蒙氏纪律教育思想运用到当今现实纪律教育之中。

蒙氏理论中“纪律”的涵义

一般而言,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惩罚: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手段;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

蒙台梭利所谓的纪律,是一种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并通过工作来实现的纪律。这样的纪律不同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而是能动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即纪律内涵的第三种。儿童通过自身内在的纪律意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教师以权威的立场强加和强迫,这样的纪律是一种真正的体现儿童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纪律,是儿童自发的愿意顺从的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和有益的纪律,而非一种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

纪律与自由、工作的关系

纪律是与自由和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由是纪律的根基,工作是实现纪律的有效途径。三者具体关系如下: (一)自由是纪律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根基。这里所谓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1]这种自由,并非是放任自流、任意妄为。[2]蒙台梭利在描述自由的范围时强调:“应把孩子的自由限制在集体利益之内,他们的行为要达到我们一致认为的好的行为标准。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冲撞或激怒他人的言行,是否有粗俗或不礼貌的举止。至于其他行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为,表现为什么样的方式,教师一方面不能强行制止,另一方面还必须进行观察。这一点尤其重要。”[3] “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实现,这是奉行传统教育方法的人难以理解的一条重要原则。”[4]蒙氏的纪律观是一种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内在纪律观,反对以说教、强制、奖惩来培养“外在”纪律。强迫的手段或许能够使儿童一时在表面上屈服,但无法作用到孩子的内心深处,不能引发儿童心底对于纪律的真正理解和渴求。

成人应当给予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工作,自由动手操作教具,自由去感受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喜悦与满足,自由去发展自己的各个感官、系统。教师要不加干扰地做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帮助儿童明辨是非,从而建立一种内在的、主动的、愉悦的纪律,让幼儿感受遵守秩序所带来的益处,违背纪律所受到的自然的“惩罚”。渐渐地,孩子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步经历从最初的混乱活动向自发有序的活动的过渡,获得专注、宁静、自主、服从的良好品质。

蒙台梭利指出:独立与自由密不可分,“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5]就像她举到的一个一家三口遭遇歹徒时不同反应的例子:丈夫可以靠平日射击训练获得的灵活身手与歹徒搏斗,儿子可以靠自由灵便的双腿逃走,而那个穿着裙子的欧洲妇女呢?她既没有受过训练的能力,也没有天赋的能力,就只有惊叫一声昏倒在地。她强调,不必要的帮助是自然能力发展的障碍,成人包办代替的做法往往窒息、扼杀了孩子自发的活动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及创造性。 (二)纪律必须通过工作来实现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内在冲动表现出来的,其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蒙台梭利称之为“工作”,认为“人是通过工作来塑造自己的”。蒙台梭利的“工作"是指那些身心协调、手脑结合的活动,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它能够满足孩子自主、自由、自助的需要,孩子喜欢并乐在其中。幼儿期的各种感觉练习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自发的活动都是工作,3~7岁幼儿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6] 工作是纪律养成的基本途径,蒙台梭利这样说道:“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是从工作中放射出来的。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奇迹出现了:一个儿童对一种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他的面部表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他对同一练习的坚韧不拔中表现出来。这个儿童开始踏上了通向纪律的道路。”工作不能强加,这正是我们教育方法的切入点。它必须是儿童本能上乐于从事的工作,必须是与生命的潜在倾向自然一致,让儿童愿意一步步朝其顶峰攀登的工作。工作对养成纪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7]1.工作能够提升协调和控制能力;2.工作有助于培养独立性:3.工作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意志力。

成人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儿童自由地工作,不应该包办代替孩子的工作,要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亲自尝试和操作,在活动中发展各种机能。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也充分说明了让孩子自由地去做的重要性。“精神快乐、自由练习和明媚阳光是组成其灿烂生活的三种元素”。[8]蒙台梭利举到一个保育员帮孩子装沙的例子,孩子们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装了又倒,倒了又装,孩子们要的并非是将沙装入小桶这一结果,而是享受这一过程中动手的愉悦。我们应当明白,儿童的自我发展是他真正的、唯一的快乐。成人也应当对幼儿的“试误”保持耐心。

我国幼儿纪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幼儿纪律教育中教师扮演着“主角”,纪律始终存在于幼儿之外。教师也惯用“训导”“说教”“惩罚”的方式来维持“纪律”: (一)纪律是外在的

在很多幼儿园中,教师一词成为了纪律的代名词,教师就是纪律的权威,有教师在的地方,幼儿往往呈现出一种有序状态。

场景a:过渡环节期间,七八个小朋友在教室中央嬉戏玩闹。教师认为幼儿打闹太嘈杂,上前厉声喝道:“请保持安静,谁再发出声音,罚站!”教室立刻安静下来。

爱嬉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的威严或许能让孩子一时安静下来,但这也只是表面的,孩子剩余的精力需要排泄,“不安分”的孩子仍然会寻求其他方式来宣泄,比如有的孩子在老师跟前表现得十分乖巧,可一旦老师不在,便任意妄为。教师应当做的是交给幼儿以适当的方式去宣泄积聚的力量,比如上述场景中的过渡环节,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唱歌、舞蹈等,让幼儿明白在教室嬉戏会影响集体秩序,影响到其他孩子的正常休息、活动,关键是引导幼儿从内心深处自愿、自发地去遵守纪律。 (二)纪律是静态的

对于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来说,制定的纪律规则规定基本上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往往会“尽职尽责”地恪守规定的纪律条款。

场景b:活动课开始了,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开始拼接积木,另一个孩子跑过来制止:“老师还没有说开始呢!”这个孩子立刻把已经拼接了好几块的积木拆放回去。

我们总是死守着“老师说开始,才能开始”的规则,刻板、规规矩矩。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教会孩子明白“纪律”的真正涵义,就像蒙台梭利指出的:只要不是偷拿别人的东西,只要不是粗俗、不礼貌的言行,只要不是打扰别人工作的行为,我们就应当允许。 (三)纪律是被动的

许多幼儿园纪律的制定者是教师和园方,孩子没有参与协商的机会。这使得在教师的“压制”和“严格的监督”之下,幼儿会被迫地遵循纪律,只知道不这样做就会受到惩罚。幼儿是以一种“消极避害”的姿态恪守纪律条款。

场景c:阅读课结束后见孩子多多主动在进行图书归位,我特别感动,说道:“多多真乖,知道归位。”不料得到多多的无奈回答:“不这样做会被老师批评的。”我当场无言以对。

孩子努力去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知道这件事对自身的益处,而只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和指责,这让我不得不去反思,当今老师们用所谓的“惩罚”让多少孩子内心深深刻上了恐惧,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忌惮被批评和惩罚呀。 (四)纪律是暂时的

正如前面提到的,孩子被外在纪律暂时压制下去的冲动总会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次排泄。

场景d:大班的孩子萌萌在伙伴中十分具有“号召力”,每每教师一不注意就伙同三五个小朋友在教室门口打闹,老师看见了总会强力干预,解散他们的“团伙”,可是老师转身的工夫,几个人又开始追逐。

教师的说教并不能对孩子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只有让他们明白在教室门口追逐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引导他们从心底里认识到其后果具有的危害性,才能“治本”。

蒙氏纪律思想对幼儿纪律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澳大利亚教育家康乃尔认为:“自由、工作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幼儿营造的建筑物的三根主要支柱。”[9]如何让幼儿在自由的工作中获得真正的纪律?总的来说,教师应当转变纪律教育观念,深刻理解纪律应由传统束缚幼儿成长的外在工具转变为促进幼儿内在发展的教育因素,实现纪律从外在到内在,从静止到活动,从被动到主动,[10]从暂时到持久的转变,真正让幼儿成为纪律的主人。具体而言,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在幼儿纪律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被动的观察者: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地观察儿童的言行,对不好的行为及时制止,对良好的行为任其发展,让儿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地点、材料,给予儿童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让幼儿亲力亲为去动手操作、思考和工作,切忌包办代替和不断地干扰。教师通过仔细的观察、纪录,不断获得幼儿教育的经验。总结形成一本“幼儿观察录”,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教师是及时的引导者:“我只是引导孩子去欣赏生命中最美好和最重要的东西,以免他们在没有意义的东西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让他们在人生朝圣的路上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满足”。[1]教师要抓住生活、“工作”教育契机,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

教师是自由的给予者:但在一日常规管理中,教师的组织应当更加细致和灵活、具体,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餐点营养均衡,教师环创与课程设置等,要体现有序性和儿童自由性原则。[12]让孩子自由的选择“学习或游戏”的对象物;让孩子自由决定“学习或游戏”的程度;让孩子顺从其内在的生命法则,在自由教育活动中得到发展。[13] 教师还是幼儿工作的服务者与伙伴:与儿童一起协商、合作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帮助儿童养成内在的主动地纪律等。

总之,教师应当为幼儿创设一个如蒙台梭利所说的“有准备的环境”,创设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供给儿童身心发展所需之活动、练习的环境,一个充满自由、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14]让幼儿在主动纪律的约束下,自由地工作、成长和发展。

蒙台梭利的“自由——工作——纪律”“儿童——环境——教师”两个核心基本理论蕴含了伟大的儿童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参考文献: [l][lo]《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j]杜高明、谭友坤,《宜宾学院学报》,2009.no.3; [2][l3]《蒙台梭利纪律教育要旨及其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j]黄红霞,《当代教育论坛》,2011.no.4; [3][5][8]《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着作精选》,[m]单中惠、钟文芳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06.no.1; [4]《蒙台梭利早起教育法一如何让孩子自主地学习》,[m] 意大利玛利亚?蒙台梭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01; [6]《试论蒙台梭利的“工作”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刘俊,《当代教育论坛》,2007.no.9; [7]《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刘珍艳,《当代教育科学》,2012.no.1o; [1l][l2]《蒙台梭利纪律观中的自由、纪律与独立》,[j]王文敬,《学理论》,2012一02; [14]《蒙台梭利方法》,[m]意大利玛利亚?蒙台梭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09

第5篇:浅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商丘市教育系统 优秀论文评选

浅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姓名 班 晓 莉

单位 商丘幼儿师范学校

日期 2013-4-18

浅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内容摘要:感官教育在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觉教育显得至为重要。本文从感官教育的重要性、内容、特点、实施过程等方面来论述分析。

关键词: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自由

从事蒙氏教法教学多年,深感蒙氏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在谈蒙氏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蒙台梭利本人: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她早年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之后,在罗马的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并决心致力于正常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在此期间,她努力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的束缚,力求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来进行幼儿教育的研究。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和不断的实践,蒙台梭利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即“蒙台梭利教育法”。她的这套教育法运用在“儿童之家”的孩子身上,经过几年的教育,使这些孩子的心智发生了质的转变,一个个成为了自信的、懂事的、全面发展的英才少年。后来人们给她冠以“幼教之母”的荣誉称号。

首先我们来谈谈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教育主要划分为日常生活教育、感观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以及艺术教育这六大领域。其中,感官教育领域在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的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在她看来,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 2

辨别它们。而感觉训练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使儿童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同时她还认为,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对于幼儿来说,是刺激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另外智能的培养首先得依靠感觉,所以感觉练习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她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都特别敏锐,而且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进行充分的感觉训练,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感觉统合失调”。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觉教育显得至为重要。

接着我们来谈谈感官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一)感观教育的内容

那么感官教育究竟让幼儿都做些什么呢?其实大家都知道,所谓感官,即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脚。那么感官教育就是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教具来培养她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接下来我们分别来谈谈:

1、视觉:通过让儿童辨别不同大小、颜色、形状、高低、长短的几何物体,来提高他们的视觉鉴别、度量能力。

2、听觉:通过对幼儿进行区别声音练习和听觉灵敏度训练,来提高幼儿的声音辨别、比较能力;对幼儿进行音乐听力训练来初步培养他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3、触觉:帮助幼儿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以及形体。

4、味觉、嗅觉:通过让幼儿尝、闻各种物体来提高幼儿的味觉、嗅 3

觉的灵敏性

(二)感官教育的特点

刚才谈到感官教育即通过让幼儿观察、辨听、触摸教具来培养他们的不同感觉。那么感官教育的特色之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教具根据其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

每一类教具基本上都由若干部件组成。所有部件除了某一维度(如大小、重量等)有量的差异外,其余的性质相同。例如,训练感知重量的教具,所有的部件均同质、同形,只是每个部件之间存在量的差异,以便使儿童通过操作这套教具,训练对重量感觉的敏锐性。

2、每种教具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

蒙台梭利要求在训练时,应尽可能排除其他感官的干扰,以便使所要训练的感官得到的印象尽可能纯正、清晰。例如,为了训练触觉,要求儿童将眼睛蒙上,或者在暗室中操作触觉教具,以便排除视觉的干扰。

3、教具能控制儿童犯错误

即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一旦使用不当,就要推倒重来,直到正确为止。“自我教育”是体现蒙台梭利方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她一再强调:“人之所以成人,不是因为教师的教,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做。”

蒙台梭利曾说“我听了,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知道了;我做了,我就记住了”。可见蒙台梭利对幼儿操作教具的重视。 下面我们来说说感官教育的实施:

首先,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视觉、听觉、触觉等的训练,每种训练单独进行,并创制了一套教具,供除嗅觉外的感官练习之用。例如,供视觉练习用的插座 4

圆柱体:共四组圆柱,第一组和第二组均是高度相等而直径不同,第三组直径相同而高度不等,第四组高度与直径均不同,要求儿童分别将其嵌入底座上的相应小孔中。这个教具就很好地锻炼了幼儿对高低、粗细、大小的认识以及敏锐度。

其次,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成人尽量不予干涉,让儿童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选择教具,并反复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同时使教具与儿童的敏感期相结合,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蒙台梭利自创的教具能给幼儿以正确的指引,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这套教具进行自我教育。例如,上面讲到的视觉教具插座圆柱体,如果幼儿把一个圆柱体放进一个比它小的孔中,则放不进去;若放进一个比它大的孔中,则到最后,终将至少有一个圆柱体放不进孔中,这就说明整个过程只要有一个错误,就需要重新调整,已达到玩全正确。所以说这套教具给幼儿正确的引导,使其进行自我纠正。

最后我们来谈谈外界对对感官教育的评价:

近些年来有不少实验证明认识能力的培养应从感觉训练开始,感觉发展得越好,带来的外界信息越多,认知能力就越能得到发展。因此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感觉训练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有些实验研究还证明蒙台梭利学校的儿童经过“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智力一般有所提高,在知觉方面尤佳。从教育史角度讲,蒙台梭利方法确有创见,例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自然后果作为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蒙台梭利将其从德育扩大到智育,主张让儿童在自我操作和摸索中,通过“教具的控制错误”,达到智慧的自我教育,这对以后的个体化教学是一个启发。又像文字书写的学习,裴斯塔洛齐主张通过绘画对形的掌握过渡到文字的书写,蒙台梭利则让幼儿从进入“儿童之家”的第一 5

天起,就通过有计划的感官训练,在不知不觉之中“爆发式”地学会书写,效果比常规的要好得多。

当然,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主要是:感官的单独刺激对特定材料的有关刺激果然敏锐,但由于强调单一的器官的孤立训练,必然使个体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离,影响儿童全面地认识世界,从而也就影响儿童的认识发展,因为知觉的整体并不是色、形、声等感觉的简单总合。其次,蒙台梭利进行感觉训练所用的教具过于死板划一,都是按严格的分类、等级的排列、固定的方法进行的,这必然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和语言等。此外,单纯掌握物体的外形特征以及大小、长短高低等的顺序,并不一定能促进概念的形成,因而未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思维。所以蒙氏感官教育还需同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适应大社会的全优儿童。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理论》刘文,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教育学》 王道俊、郭文安,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版;

3.《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任代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幼儿教育实验》田景正,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 5.《蒙台梭利幼教法》李继勇,延边大学出版社。

第6篇: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摘要: 玛丽亚 •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女士是意大利医生、儿童教育家,,曾被誉为世界学前教育史上自福禄贝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前教育家。她通过实际对儿童的长期接触与观察,因而提出新观念的教育方法,不仅改变当时人们对儿童教育的看法与做法,也深深的影响后代。终其一生她全部身心倾注于教育工作。于1952年辞世时已备受世界各地的尊重与瞩目。

关键词:敏感期、教具、秩序性、儿童中心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一)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蒙台梭利强调人的发展不仅与生理胚胎有关,还和心理胚胎有很大程度上的联系。她强调环境的主导作用,发现儿童心理的变化是通过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蒙台梭利指出,正如作为生理胚胎的儿童的发育需要母亲的子宫这一特殊环境一样,作为心理胚胎的儿童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相适应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要求要尽可能排除有害生命力呈现的任何不利因素,要尽可能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

(二)儿童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特殊的环境都有一定的敏感期。敏感期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根据蒙台梭利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她发现了一些科学性的敏感期。0-5岁感觉发展敏感期、3个月-6岁语言发展敏感期、2-4岁秩序感发展敏感期、1-4岁肢体协调敏感期等等。 蒙台梭利指出了多种敏感时期,并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儿童发展的敏感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幼儿身体心理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及时的全面发展。

(三)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重点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认识,从而了解自己在阶段性教育的重点是什么?怎么教?等等专业问题。

她认为孩子的第一阶段是(出生-6岁)这个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第二阶段(6岁-12岁)开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从以前的感觉练习转向抽象的智力活动;第三个阶段(12岁-18岁)青春期。孩子的身体逐渐成熟,心理也把自己放在了小大人的位置上,希望自己能够想成人那样被教育。

(四)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反对游戏,她觉得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的活动,认为游戏会使儿童引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抑制了儿童自发性的需要。她认为孩子应该投入到“工作”中,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蒙特梭利教育观

(一)教育的目的

在对儿童天性、发展和环境的信念下,蒙台梭利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儿童身心均衡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建设理想的和平发展。

(二)教育的内容

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蒙台梭利主要为儿童确立了以下教育内容,并在“儿童之家”进行了长期实验。

一、感觉教育 她认为,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锐,准确和精炼。

二、生活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懂的如何照顾自己,社交礼仪等。

三、读写算教育 里面包括了书面语言教育,和交谈语言教育。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等。

四、自然文化教育 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而不局限在书本知识。

(三)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环境的作用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因此她非常重视环境的创设,即为儿童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

二、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着和指导者,他必须以科学教精神,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专研儿童,揭示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儿童的秘密。

三、教具 儿童的玩具,教学用的教具都必须贴近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和训练中提升孩子。

三、蒙台梭利思想启示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基本上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及其发展变化的看法,它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蒙台梭利教育观——儿童的发展是全面的是有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并且要准备好教育所需环境,教师以及教具,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幼儿那么,上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及其发展变化的看法可以给我们今天哪些有益的启迪呢?

(一)重视儿童自我发展

蒙台梭利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在她看来,儿童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会能动地积极地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是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人。

(二)适应儿童发展的敏感性和阶段性

蒙台梭利不仅重视儿童发展的联系性,也十分注意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因此教师和父母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实际生活及其表现,发现和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出现的心理现象,及时引导、帮助和鼓励,否则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和遗憾。

四、评析蒙台梭利思想

每一种思想自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也应该辩证的看待一些问题。不要每一种思想我们都完全引进,要分析其中的优缺点,针对性教育。

蒙氏思想它结合了前期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站在了以幼儿为中心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固然优点是必然存在的。蒙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自由活动,反对家长教师的强制干预,但是这也会造成幼儿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她认为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思想虽然把个体发展认为先天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揭示生命发展阶段性特点,揭示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是她太理想化了,夸大了儿童的本能,扩大了儿童的作用,忽视了教师家长存在的价值。

她的感官训练,对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每个方面都考虑到位了,但是她唯一没有考虑的是把这些感官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幼儿统一的发展,而是孤立的感官训练,不仅缺乏趣味性,价值也不会很高。她反对儿童幻想游戏,这一点就把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抹杀在了摇篮里,用自己的规则来约束孩子让幼儿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对于教学内容中的生活联系,蒙氏教育主要强调的是秩序性,和礼节问题,但是我觉得通过这样训练的孩子,他们只是机械性的条件反射,而没有做到去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忽视了同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向结合,等等。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蒙台梭利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儿童潜能的实现。这固然是蒙台梭利自身的矛盾,但部分后来者机械地搬用蒙台梭利的形式,而未能真正领会其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将蒙台梭利教育由原先的面向贫苦家庭的儿童变为面向社会上层的高收费教育,恐怕也是创始者本人始料未及的。

五、结论

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中国人首先我们应做到不要崇洋媚外,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于理性的思考蒙氏思想的价值在哪里,到底应该怎么开展蒙氏教育。不要挂羊头卖狗肉,为了利益打着假的旗号,这不仅毁了蒙氏教育,更毁了我们祖国的花朵。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站在专业的角度去评析,找到最适合我们幼儿的方法,然后运用在教育之中。

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在运用蒙台梭利教学法之前,并未彻底的探索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原理,就直接运用教具来指导孩子。这是一个相对危险的行为,因为它会误导幼儿,是幼儿养成一种不要思考,生吞活剥知识的习惯,也会误导教具,使教具成为呆板的玩具。所以只有对蒙特梭利心领神会后,才能正确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效果。

作为幼教工作者,或者是家长,一定要明白让孩子自由发展不是放纵式发展,要适当观察、教育、引导。告述他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意思。还有就是孩子的发展,一定要提供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由自在的创作,这比什么别人教的来得实在多了。孩子的潜力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就应该多学学,多对比,把最好的方法提炼出来。 把中国的幼教事业做大做好。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张晖: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王诗堂: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第7篇:《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指南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指南2009/6/4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指南

请人将字母刻在木板上,让孩子顺着沟纹临摹时,他们很快就能认得了。

对于数学,我们有三种理念:

1、 算数:数字的科学

2、 代数:抽象的数字

3、 几何:抽象的抽象

我们观察到的事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显示孩子的心智在相当幼小的时期就可以吸收文化,而且只是凭借自己的活动来吸收。另一类是个性的发展要及早开始。3-6岁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途径,用我们的敏锐力去了解孩子,并能正确地判断什么样的行动才是帮助孩子发展所必须的。做出创造的人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大人。

当我们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出对孩子的不够尊重。 儿童的生理和精神发育应该遵循自然,教育方法也遵循以下三个部分:

1、 运动神经培养

2、 感知培养

3、 语言训练

肌肉训练包括以下方面:

1、 基本运动(如日常生活中的走路、站立、坐、操纵小物件等)

2、 照顾自己

3、 家务处理

4、 园艺劳动

5、 手工劳作

6、 体育活动

7、 韵律活动

老师的教诲只不过是一种暗示、一种点拨,而这足可以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开端,剩下的就是孩子的自我发展。

我们会注意到孩子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有主动性,他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心理学家也一致同意,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保持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强烈而持续的注意力。因此,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第8篇:蒙台梭利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是由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所创建的。它以其独特的教育法和富有成效的教育魅力风靡世界,影响了整个20世纪。21世纪,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幼儿教育领域独领风骚。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当今学前教育体系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今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幼教界人士所认识。全面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内涵,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先进之处,用于我国当前的幼教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下面就我对蒙台梭利教育的一些感触,写出来与同仁共享。

一、权宜的教育策略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智慧的,是在顺应人本发展的基础上,使教育活动与个人的自由发展有机而巧妙的结合,使教育活动容易显现出来的枯燥乏味力,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规章制度的痛苦与吃力尽可能的淡化下去,把可能发生的教育活动中的劣势降到最低,而充分发挥教育活动中的优势与积极方面。与此同时,个人的自由发展被充分的重视与强调,最大程度的让个人自由的发展,顺应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充分发展,让个人的幸福感与快乐的感觉自觉的向着最大化发展。比如,蒙台梭利批评了在纪律教育中不恰当的强调纪律,贬抑儿童自由,使纪律和自由二者完全对立的做法,在她看来,纪律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惩罚、控制和命令儿童,而是通过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自由。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教育的前提是:一个人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按照自己的准则调节自身行为[1]。可以说,这种纪律的维持靠的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和压抑,而是基于“内在纪律”之上、由内而外的自然生发。通常的教育很难的把教育与被教育的矛盾如此智慧的淡化,并从同一的方面去机智的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与被教育的优势,并结合起来体现更大的优势,使两方面都向着最大利益化靠近,互相促进,互相支持。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与被教育的双赢。这种教育思想应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与智慧的力量,使教育成为一件让儿童感到快乐的事,对当前我们的教育来说应该体会到这一点,并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来执行,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灵活的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实现教育最大利益化。

二、敏锐的观察与适宜的指导

蒙台梭利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来了解儿童,深入幼儿内心去探索儿童的世界,真真切切认真的把儿童当作研究的对象,不把成人的一些看法随便的来看待儿童。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蒙台梭利说:“应用我的方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心理活动和他的身体的发展。”[2]。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应树立这种观点:儿童有自己内心的看法、观点。这种观点是非成人的,有时让人感到费解,为什么儿童会有那样与成人不一样的看法,对于这些教师有必要顺应儿童的观点来从事教育活动,在儿童以有的观点平台上教育与思考。每一位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要努力扮演好观察者这一角色。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真正摸清楚每位幼儿的“不同水平”。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观察水平。观察作为一种方法,要求教师既要掌握观察的技术,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和强烈的观察欲望。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发挥观察为教育服务的功用,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要学会敏锐地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行为,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锤炼与锻造自己的专业素养,学会敏锐捕捉、分析、统整来自各方的信息,充分研读幼儿,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择取适宜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实施教育。

三、适宜的环境创设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她的教学法中所必须强调的第一要件,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及自我建构而设计的。环境材料都是由教师精心筹划和提供的,有儿童按照实际生活的要求和规则操作的真实材料、实验器材和一系列教具[3]。蒙台梭利理论在材料的提法上强调儿童的需要,根据幼儿的不同认知水平投放材料,激发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儿童独立工作和获取经验的机会。儿童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使用它们,引出自发的能力,使智力、意志力和个性都得到发展我国在环境材料的提供和投放上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在教具材料使用的永久性上也欠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这方面我们应以蒙氏理论材料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丰富我们的环境材料,使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以提高,真正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实现儿童教育的目标。

四、深邃的反思

教师对信息的反思能影响到自身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理念的建构,进而影响到教学;教师对技术技能及方法的反思能影响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对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反思能影响到是否要调整教学行为的判断。反思的基础足自我认知,客观、正确的评价。评价是教师反思是否有成效的前提,教师有意无意地扩大自己的优点或者掩盖和缩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会使反思流于形式。教师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反思的内在动力机制,培养教师的评价能力是培养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应具有很强的评价调控能力,不仅能对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的要素进行评价,而且能综合多种评价,对所进的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形成客观的认识,并根据评价结论重新反思活动要素,调整和驾驭活动过程。

蒙台梭利教育注重对儿童的观察与观察结果的反思。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幼儿的心理,探讨童年的秘密。对幼儿有很强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只有当教师对其有深刻的理解、感悟、认同时,才能以批判的态度反思个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才更容易提高个人的自我意识。而良好的反思意识能使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捕捉、获取有关的信息,经过甄别,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促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变化。这又进而帮助教师开阔视野与思路,使教师在评价判断时多一双眼睛、多一此参考、少走弯路。这种能力能帮助教师迅速有效地发现、掌握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并善于从他人看来足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其隐含的意义和价值,善于从信息中找出问题信息;鉴别信息,并根据白己的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选择信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换、重组、综合,并创造性地生成新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运用经整合的信息做出评价,提升知识、教学的质量,并产生新信息的长点,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感受力与洞察力,培养他们从细微处发现有用信息、能见人之所未见的能力,激发教师的批判、反思与创造性思维。

第9篇:家庭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感官

1. 分类游戏

目的:

通过品尝,对干果和水果食品进行分类。

道具:

干果拼盘(开心果、榛字、杏仁),水果拼盘(草莓、葡萄、橘子),眼罩一个,牙签若干。

要点:

1、讲干果、水果拼盘放在桌子上,引导孩子分类品尝,并说出味道和名称。

2、戴上眼罩,家长任取一种干果或水果,放入孩子口中。让孩子品尝后,说出干果或水果的名称及类别,如:“我吃得是橘子,橘子是水果”。

提示:

要积极帮助孩子认识事物,并适时予以鼓励。

蒙氏心语:

感官训练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者,适应现在的文明时代,更能实现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2. 认蛋游戏 目的:

通过味觉,识别各种蛋的味道及认识名称。

道具:

鹌鹑蛋、鸡蛋、咸鸭蛋各1个,盘子3个,刀子一把。 要点:

1、鹌鹑蛋、鸡蛋、咸鸭蛋各1个,分别放在三个盘中。向孩子介绍每种蛋的名称。

2、分别剥开三种蛋进行品尝,感知蛋的味道。

3、把三种蛋切块并混放在一盘中,请孩子任取一块品尝,品尝后请孩子说出蛋的名称

提示:

进行品尝蛋与认识相应字下的活动。

蒙氏心语:

我们不能回到生命的初期,而在敏感时期获得的知识、能力将永远留在我们的生命里。

3. 吃饼干 目的:

通过味觉,辨认不同味道的饼干,并能够说出名称认识相应的字卡。

道具:

牛奶饼干、巧克力饼干、咸味饼干各一盘,相应字卡各一张。

要点:

1、请孩子品尝牛奶饼干、巧克力饼干、咸味饼干后,引导孩子认识饼干的名称。

2、请孩子品尝三种饼干,并说出名称。

3、混放三种饼干,请孩子任取一种。品尝后,说出饼干名称病认识相应字卡。

提示:

增加或更换饼干的品种进行活动。

蒙氏心语: 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其实就是一种不断习得能力的过程。这个周期性的刺激,将带给儿童无限的欢乐与乐趣。

4. 找牙膏

目的:

通过嗅觉,能在几种物品种中找出牙膏。

道具:

牙膏、护肤霜、洗发膏的瓶盖各一个,眼罩一个。

要点:

1、拿出牙膏的萍钙,让孩子闻味儿并记住名称。

2、把装有牙膏、护肤霜、洗发膏的瓶盖同时放于桌子上,让孩子带上眼罩,逐一去闻三种物品,并找出牙膏。

提示:

1、牙膏、护肤霜、洗发膏最好为同一颜色。

2、变换物品的种类,让孩子通过嗅觉去辨认。

蒙氏心语:

当我们把羁绊孩子的人为事物,以及自以为是用来教导孩子规矩的暴力放置一旁时,我们就会看见孩子崭新的一面。

5. 水果与写字 目的:

通过嗅觉,识别水果并记住名称及相应字卡

道具:

菠萝、苹果、桃、橙子等果肉若干,果盘4个,字卡一套。

要点:

1、分别把菠萝、苹果、桃、橙子等果肉放在盘中,引导孩子逐一去闻,并根据水果的味道说出名称。

2、引导孩子通过嗅觉认识相应字卡。

3、通过嗅觉引导孩子进行水果与字卡的对应练习。

提示:

增加或更换水果种类。

蒙氏心语:

必须容许孩子自由选择物品,它可以让原来的发展得以持续,沟通孩子和孩子尚无意识的心智之间的障碍。

6. 辨认调料 目的:

通过嗅觉认识几种常见的调料,并说出其名称。

道具:

大料,花椒,姜(切片),蒜 (去皮),小沙布袋4个,盘子1个。

要点:

1、把大料、花椒、姜、蒜放在盘中,引导孩子逐一闻味儿,并记住其名称。

2、闻味游戏:把以上四种调料分别放入纱布袋中,逐一让孩子闻,通过嗅觉辨认病说出名称。

提示:

增加调料的种类,让孩子闻味辨认。 蒙氏心语:

利用不同的感官刺激,有条不紊地将注意力引导他们的活动里,即便是嗅觉也可以被理解的方式来训练,而成为他们探索环境的器官。

7. 嗅觉游戏 目的:

发展孩子嗅觉的灵敏性。

道具:

醋、茉莉花茶水、橙汁各一杯,眼罩一个。

要点:

1 分别取来醋、茉莉花茶水、橙汁各一杯,放在桌子上,让孩子去闻。并告诉孩子名称。

2 让孩子戴上眼罩逐一闻杯中的液体。根据闻到的味道说出液体的名称。

提示:

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增加品种。

蒙氏心语:

在我们的方法里,导师最重要的责任是将物品的正确名称灌输到孩子的脑子里。

8. 闻水果 目的:

培养孩子初步的嗅觉能力,通过嗅觉了解水果,记住水果的味道。

道具:

苹果、橘子各一个,果盘一个。

要点:

1、取苹果、橘子各一个,放在果盘里。

2、家长取苹果闻一闻说“这是苹果”。然后放在孩子鼻下,让他闻一闻,告诉他说“这是苹果”。

3 、以同样的方法闻橘子。

4、同时拿出两种苹果,引导孩子用嗅觉辨认何是苹果、何是橘子。

提示:

可根据孩子的认识能力,增加水果种类。

蒙氏心语:

导师必须做双向学习:他必须对他要做的工作很熟悉,又要了解教材的功能——发展的工具。

9. 尝菜汁 目的:

通过味觉辨认不同菜汁的味道。

道具:

胡萝卜汁、黄瓜汁、西红柿汁各一杯。

要点:

1 取胡萝卜汁、黄瓜汁、西红柿汁各一杯,放在桌子上,请孩子品尝。

2 请孩子品尝胡萝卜汁后,告诉孩子菜汁名称。

3、以同样的方法认识另外两种菜汁。

提示:

将菜汁与相应的蔬菜配对。

蒙氏心语: 如果孩子的心灵火花被忽略了,它很可能就此熄灭,永远再没办法点燃。

10.尝味游戏

目的:

增强孩子的味觉能力

道具:

牛奶、米汤、糖水各一杯,小勺三把

要点:

1 取牛奶、米汤、糖水各一杯,放在桌子上。

2 取一勺牛奶送到孩子口里说“这是牛奶。”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米汤、糖水的尝味。

提示:

对稍大的孩子可以利用尝味与子卡进行。

蒙氏心语:

孩子好比一个继承者,他对自己所拥有的宝藏毫无知觉。他殷切的希望用职业鉴赏家的知识去赞叹、分类和编录那些宝藏。

11. 猜歌名

目的:

1 欣赏歌曲,说出歌名。

2 增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道具:

录音机、歌曲磁带五首熟悉的歌曲,字卡歌

曲名字。

要点:

猜 歌 名

提示:

孩子可独立听歌曲,找歌名。

蒙氏心语:

旧式的教学法好像用大拇指压在已经停摆的齿轮上要安开始起动。

12.找声音 目的:

增强孩子的听力,学会辨认声音的方向。

道具:

小铃一个,眼罩一个。

要点:

找 声 音

提示:

可用其他的发声物代替铃铛和孩子进行此项游戏。

蒙氏心语:

教育工作者的个人技巧会适时和有效地融入孩子的活动中。

13.什么乐器在唱歌

目的:

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能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道具:

手铃、木鱼、铃鼓各一件,眼罩一个。

要点:

什么乐器在歌唱

提示:

1. 可增加乐器种类。

2. 可使2~3种乐器同时发声,让幼儿说出乐器名称。

蒙氏心语:

导师的职责是指导孩子的智能活动和他的心理发展。

14. 倒水听音

目的:

1认识音的长、短。

2发展孩子手眼协调能力。

道具:

装有不同色水的茶杯、空杯各两个,色水水位

分别是黄色1/4、红色1/2。

要点:

倒 水 听 音

提示:

装色水的杯子最好是透明的。

蒙氏心语:

听力及视力是开启心智之门。

15.猜动物 目的:

1 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2 通过听动物的叫声辨认动物。

道具:

1 动物玩具或图片猫、狗、鸡、羊、牛。

2 录有以上动物叫声的录音带。

3 录音机一台。

要点:

猜 动 物

提示:

长可教小朋友唱不同的儿歌,最好选用那些

能描述某种动物叫声的儿歌。

蒙氏心语:

所有幼儿教育都必须以促进孩子的自然发展为目的。

16.听音瓶

目的:

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

道具:

矿泉水瓶3个,其中一个不装物品,另外两个分别装有豆子和水1/3瓶。

要点: 听 音 瓶

提示:

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让他她把听到的声音

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进行比较,并表达出来。

蒙氏心语:

教育幼儿的目的是在帮助他发展而不是拿知识来填充他。

17.图形分类

目的:

通过触摸,给几何图形分类。

道具: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卡片若干,

布袋一个,贴有三种图形标记的小筐各一个。

要点:

图 形 分 类

提示:

增加图形的种类进行活动。

蒙氏心语:

感觉的训练能增长孩子的智能,加上持续和影响很大的练习,会使孩子变得更为成熟。

18.玩水

目的:

通过玩水让孩子感觉水的特性,如:水是流动

的,不定形的。

道具:

清水一盆,瓶子一个,海绵一块。

要点:

提示:

增加更多的玩水工具,进一步让孩子感觉水的

特性,如:水的浮力等。

蒙氏心语:

无意识的心智必须通过工作,以及通过在外部世界获得的生活经验才能转变有意识的。

19.触觉板

目的:

通过触摸感知粗糙与光滑的不同。

道具:

粗糙的砂纸板一块,光滑的木板一块,洗手盆一个,毛巾一块。

要点:

触 觉 板

提示:

引导孩子说出与摸砂纸,木板感觉相同的日常用品。

蒙氏心语:

新生儿用手摸嘴,表示他正经验一个重要的个人参照点。

20.摸水果 目的: 通过触摸,让孩子辨别不同种类的水果。

道具:

苹果、橙子、香蕉、洋桃、小西瓜各一个,布袋一个。

要点:

摸 水 果

提示:

用同样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摸干果、摸蔬菜。

蒙氏心语:

对小朋友而言,自由选择是一个有趣的新活动。如今他们可以依据本身特殊的偏好,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1.摸球 目的:

用手感知球的大小,发展触觉。

道具:

大小不同的球三个,布袋一个。

要点:

提示:

加入大、小字卡,进行实物与字卡的对应练习 活动。

蒙氏心语:

照儿童自己的喜好挑选特定的材料这样能增加他们的分析能力增进他们的动作技巧。有这些材料的帮助,他们能学会做事的专一性。

22.抓悬挂玩具 目的:

通过触摸物体,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

道具:

支架一个,悬挂玩具若干不同软硬、大小的玩具。

要点:

抓 悬 挂 玩 具

提示:

低龄幼儿不适合抓玩悬挂毛绒玩具。

蒙氏心语:

尽管小朋友的行为不受任何约束,但他们给人的印象,却是非常有纪律。他们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安静地走来走去取放物品。

23.滚球 目的:

通过滚球让孩子观察球的滚动速度和方向。

道具:

大、小球各一个,长丝带一根终点线。

要点:

球 提示:

此活动适合户外进行。

蒙氏心语:

美学和道德教育必须和感官教育密切的配合。

24.印手印

目的:

通过印手印的活动,增强孩子分辨颜色的能力。

道具:

广告色三种,盘若干,抹布3块,白纸若干。

要点:

印 手 印

提示:

引导孩子把印手印的颜色与身边日常用品的颜色进行比较。

蒙氏心语:

母亲对婴儿感觉及需求的反应,是互相了解的结果。

25.色水游戏

目的:

分辨三种颜色,并学会配对。

道具:

透明杯子分别装上三种颜色的水每种两杯,

滴管3支。

要点:

色水游戏

提示:

在孩子认识水色的基础上,进行调色的活动。

蒙氏心语:

声音、微笑和眼神成为彼此间沟通的特殊载体。

26.认衣服 目的:

区分不同颜色的衣服。

道具:

5件不同颜色的衣服红、黄、蓝、绿、黑。

要点:

认 衣 服

提示:

随孩子辨别颜色能力的不断加强,可换成其他物品玩游戏。

蒙氏心语:

孩子能独立活动时,父亲可带领孩子一同认识世界。

27.找光 目的:

锻炼孩子视觉的灵活性。 道具:

手电筒一个。

要点:

提示:

1 户外阳光强弱适宜时,带孩子玩找影子的游戏。

2 手电光柱不能直接照射孩子的眼睛。

蒙氏心语:

儿童首先发挥功能的器官是感觉器官。

28.认气球

目的

分辨颜色 (红、黄、蓝)

道具:

红、黄、蓝气球各一个

要点:

1取来红色气球,家长说:“孩子你看,红气球多好看”。边说边轻拍气球,吸引孩子去看。

2以同样方法认识黄、蓝两种气球。

提示:

当孩子熟悉三种颜色后,可把这三个气球挂在孩子能看得到的地方,吸引孩子用视觉寻找三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蒙氏心语:

新生儿需要感觉

上一篇:仓库管理制度牌下一篇:中国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