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2022-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红楼梦

红楼梦,关于青春和成长的事——新版《红楼梦》美女编剧团队古装亮相

做这个选题的时候,新版《红楼梦》开拍在即,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中进行着。从一开始,这帮年轻的编剧就备受关注,为什么选择他们来写?这是无数人的疑问。李少红对编剧们说:“我要你们来,是因为你们正青春,你们写这个青春的故事,天然就有感觉。我宁可叫深爱‘红楼’但不懂编剧的人来写,也不愿叫不爱‘红楼’但是会写戏的匠人来写。因为编剧可以教,但是‘爱’不能教。”

编剧是9个年轻人,最大的30岁出头,最小的23岁。他们是影评人顾小白、编剧柏邦妮、九界网主编青枚、优视中国网红楼频道主编胡楠、策划人张天然、自由撰稿人李雪、中戏戏文系在校生董友竹和刘玥,以及蔡一玛。因为除了顾小白,全部都是女孩,女孩们就戏称:“小白是宝玉,我们是十二钗!”

年轻编剧们自发地建了一个QQ群,大家不断把自己积攒了多年的红学资料发上去。“我们有时也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宝玉是什么星座?黛玉是什么星座?甚至也会猜测:曹雪芹是什么星座?所以这不太像一个工作组,倒很像一个同学会。”吃着零食快乐地写,轻松地写,忘我地写,激情地写,写出激情。这是一代新人的工作状态。

柏邦妮:红楼梦是一款感触超真的虚拟世界游戏。

●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什么时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是在一次火车上,彻夜不能睡,在火车的厕所门口站着读《红楼梦》。我第一次感觉到我进去了那个世界。

●担任编剧,有什么样的体会?

是对自己的一个全新挑战。刚开始去的时候,我也很怀疑自己是否能写红楼的剧本。结果我写了,而且还不错。我觉得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应该欢欢喜喜的迎接所有变化,所有挑战。

●你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谁?

我最喜欢王熙凤。从小就是很喜欢她。喜欢她那种生命光彩,那种极端高调,炫耀,其实深有分寸,进退如意的方式,也喜欢她命运中的悲剧感。她是一个杰出的女性。

●《红楼梦》教了你什么?

我觉得读一本书,不是教科书,不会刻意的去学什么。红楼里是有一些人情世故的东西,可是我觉得不是我要学习的。我看任何我喜欢的,我欣赏的艺术作品,都不是为了要学什么东西。如果说我喜欢一个作品,是因为我珍视其中的生命,我汲取的是其中活生生的生命力,以及那些珍贵的心性,生命的痕迹。

●你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她应该是《红楼梦》中的谁或是哪些人的综合体?

这个世上不存在什么理想的女性,也不存在理想的男性。我觉得红楼里的每个女性都很理想:因为她们自己都非常饱满,完整,鲜活。不管是黛玉,还是宝钗,不管是湘云,还是袭人。你无法想象有这么一个人:有黛玉的灵秀,宝钗的浑厚,湘云的憨真,袭人的贴心。因为

她们都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体,是无法萃取其中一个断面的。更加无法揉合。生命本身如此:光影共存。我不相信有任何完美的事物和人物:完美,本身就是一种残缺。

●《红楼梦》给现代女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我不希望人们从这部书中得到什么现实的教益,不管是给什么人。《红楼梦》之所以是《红楼梦》,不是任何妇女生活指南,是因为它超越了这个层面。要得到这种启示,我觉得,是对红楼的降低,实用,庸俗解读。一个艺术品之所以美,在于它无用。有用很可怕。如果要给女人什么意义的话,我希望是:去爱吧,女人!

●你恋爱(或者结婚)了吗?关于你的爱情,难忘的事是什么?你希望什么样的情感?

未婚,爱过很多次。关于爱情,似乎最难忘的都是痛苦,不是快乐。因为痛苦是我们感官记忆最强烈的感受。但是其实还有很多快乐的片段吧。最难忘的也不是什么具体的事,而是一些感觉:你可以像一把伞一样尽情的张开,你的生命欢喜怒放,也包括一些最现实的感觉:如果为自己,你都不肯放下自尊去求人,但是为那个人,你可以。我希望永远在盛放的感情,我希望被精美的爱着,我希望可以永远燃烧,永远在响进行曲。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你渴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坚持梦想,爱周围的人,一直到死。

●.别人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一个小胖姑娘。

●你怎么看待自己?

我是咆哮女郎柏邦妮!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亲切,可爱,善良,有智慧和锐气,勇敢,坦率,真诚。

●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最吸引你?

我觉得看文学作品,就像看一部电影,好就好在它的浑然天成,不可分割,我最近看了《玫瑰人生》,当然好,表演好,剧本好,音乐好,剪辑好,导演也好。红楼也是这样,我难以回答什么最吸引我,如果要说的话,因为它是《红楼梦》——这就够了。

●如果是你亲自导演红楼梦,你将会把谁作为主角?

王熙凤。

●你认为红楼梦里面,谁最幸福?

如果问我谁得到了真正的幸福,那么我觉得黛玉和宝玉都得到了幸福。他们的爱不是孤掷的,也不是荒废的。他们有最美好的时光。

●你觉得古代女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而恰好是现代女人身上少于具备的。

我深切以为:没有!红楼里的女人很有吸引力,她们深具性灵之美,她们具有强烈饱满的个性,所以她们很美。无论在什么时代,一个女人拥有独立,强大,自由,饱满的自我,这就是最有吸引力的女人。

●在你心目里,与红楼梦同位置的书还有哪些?为什么它们与其同位?没有就算了。

没有。一本书在我心中的位置,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你问我:哪个爱人和初恋情人占据一样的位置?没有。爱是唯一的,它本身就是特殊的,永恒的。

柏邦妮在新版《红楼梦》中一共写了八集,分别是:

4集:(7回?;8回)

5集:(9回;10回?)

11集:(21回;22回)

29集:(57回;58回)

33集:(65回;66回)

34集:(67回;68回)

35集:(69回;70回)

46集:(96回;97回;98回;99回?)

张天然:资深策划人。

标题张天然:红楼梦于我,没有词语能够形容

●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google之,百度之。比我自己知道的还详细……

● 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什么时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小学的时候,老妈某天拿了一套颇古典的书回来给我,外面用什么包着。我没看封面就翻开 来,只看见回目上写着:“贾夫人仙逝扬州城”,误以为是《封神演义》……嗯,大约就是 这么一回事。

●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一瞬间就能想起很多与红楼有关的事。如果说影响比较大的话,应该是高中时看到了报纸上连载的《红楼梦真故事》。平面传媒是不可替代的好东西,笑。

●担任编剧,有什么样的体会?

多年来读书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一次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领悟这本书,忽然感觉豁然开朗,又是一片新天地。每次被导演教着写戏,都获益匪浅,真是一次特别的体验。

● 你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谁?

《红楼梦》里有像样的男人么?大笑!在如此市侩的世界里,兴许,力保石呆子扇子的贾琏 同学还值得我们点一点头吧?至于女子,“红楼”写的是女子,好女孩太多,讲都讲不完。个人更欣赏史湘云洒脱的气质 ,无他,自己不具备阿!再笑。

●《红楼梦》教了你什么?

幼年启蒙,三百千,李杜诗。想来是我资质平庸,偏偏要到“红楼”才真正对诗词发了兴致 。歪歪扭扭的写些打油诗,小文章。尽管“红楼”中有无数做人处事的真理,但对一个小女孩来说,那些美丽的字句才是最值得习学的文本呢。

●你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她应该是《红楼梦》中的谁或是哪些人的综合体?

湘云之才华胸襟,凤姐之精明能干,李纨之抱拙自守……但是,当然这种人是不太可能存在的了。

●《红楼梦》给现代女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应该说,古今一理,书中所写的那些情感或者心机实在适用于当下。虽然自己年少时懵懵懂懂的感觉很好,并不建议女孩子们个个学的精明无比浑身是刺,但如能体会书中情感,或者可以在自己的感情路上少走些许的弯路吧?

●你恋爱了吗?关于你的爱情,难忘的事是什么?你希望什么样的情感?

呵呵,有!我自认始终是个懵懂无知的人,相对很多少女尝试爱情而言,一把年纪才开始牵手、约会,其中的心跳体验本身就足够令人难忘了。如果说“希望”得到,那是一种“知己”式的感觉吧?我亦相信,大部分的女孩子总有这种“希望”,所以宝黛爱情才千古传诵。

●你渴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一围院落,有树有草;一张长椅,可以坐下来闲闲的读书……好吧,说到底我只想提前几十年退休而已。

●别人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特意收集了一些朋友们的意见,结果似乎不同人眼中的我是反差极大的不同人……总之,我自己是没什么发言权的了。

●你怎么看待自己?

有些懒散,又不算非常懒散的普通人吧。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也就是……不算很懒散的普通人吧?

●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最吸引你?

小时候喜欢看那些诗词歌赋啦、螃蟹宴、烤鹿肉啦,后来长大些,更喜欢看那些女孩子们讲话了。女孩子们凑在一起大段大段,都是噎死人不偿命又或者笑掉下巴的长白。真是精彩绝伦!

●红楼梦吸引你的原因是?

一本好书的共性,我想就是让人拿起来总是放不下,一读读到三更半夜。即使很多年之后,很多遍之后,无论翻开哪一页读下去,还是一样津津有味。

●如果是你亲自导演红楼梦,你将会把谁作为主角?

一本书成书之后,自然有它的构架基础,更何况又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构架基础。既然如此,为何要去更改呢?现在的主、配角构成就是最佳组合啊!

●你认为红楼梦里面,谁最幸福?

也许是……巧姐儿吧?虽然颇经风雨,毕竟最后有了个安定的生活状态,无论身心都有归宿。这实在是个令人欣慰的结局了。

●你觉得古代女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而恰好是现代女人身上少于具备的。

和女性朋友们聊天,总感觉现在女子身上越来越多的具有了古代女子的素质。也许是现代社会要求女人必须隐藏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那部分古典气质。如能将其释放出来,相信古人今人并无分别。

●在你心目里,与红楼梦同位置的书还有哪些?

如果都是好书,我自然照单全收,这一点上我倒是没有什么偏爱。

张天然在新版《红楼梦》中一共写了七集,分别是:

3集:(5,6回)

6集:(11,12回)

7集:(13,14回)?

28集:(55,56回)

41集:(81,82回)

45集:(93-95回)

胡楠:

来自四川自贡的女孩胡楠,被称为“红楼美眉”。她12岁开始读《红楼梦》,15岁开始写作,用了12年的时间来圆自己的“红楼梦”。在先后三易其稿后,终于完成了作品《梦续

红楼》,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红学界专家张庆善、刘世德、邓遂夫、杜春耕等都力捧

她。这次她进入新版《红楼梦》担任编剧,还是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鼎立推荐的。胡楠目

前在优视中国网担任红楼频道主编。

网名雨山雪,巨蟹座的属羊女。生长于天府之国古盐都自贡。自幼喜好诗词书画,兼各类童话小说民间杂记。六岁之时曾专事习画,奈何无甚建树。稍年长,兴趣移至《红楼梦》,从此一梦未醒。将笄之年,忽萌续梦之念,至此十余年间,得诸多师友鼓励,三易其稿,终书成一部《梦续红楼》。

红楼梦是凉而彻骨的悟

●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什么时候?

六岁,偶然翻到书柜里带有美丽插图的由红研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百二十回《红楼梦》。人生的巧合在于,我第一次看的插图是“晴雯撕扇”,第一次读的章节也是“晴雯撕扇”,而多年后的今天,参与新版《红楼梦》的编剧,写的第一集,竟然又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2007年10月的某天下午,毫无征兆的接到加入新版《红楼梦》编剧组的通知。

●担任编剧,有什么样的体会?

担任《红楼梦》编剧的体会,断章取义地借用鲁迅先生评价宝玉的一句话,爱博,心劳。爱博,是因为原著字字珠玑,人物生动饱满,取舍难定。心劳,则是重任在肩,不敢稍有亵渎,生怕辜负。

●你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谁?

要说起来,喜欢的人其实很多,比如忠心聪慧的紫鹃,直爽灵巧的晴雯,活泼精怪的芳官,不卑不亢的鸳鸯,甚至风趣强势的凤姐……当然,小时候最爱的是黛玉,长大后移情别恋给湘云了。因为欣赏湘云的豁达豪气,快意人生。黛玉是我心中一个很精致的梦,如她般极致的女子,尘世中少有人企及。而湘云,却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目标,像她多一些,就能更勇敢更快乐更豁达的面对生活。

●《红楼梦》教了你什么?

得到与失去,叛逆与成长,逃避与承担……

●你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她应该是《红楼梦》中的谁或是哪些人的综合体?

黛玉的才情,湘云的性格,可卿的相貌,凤姐的魄力。

●《红楼梦》给现代女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在曹雪芹看来,女性角色所包含的价值远高于男性。因此在他笔下描写了许多性格迥异的女子。而她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却给她们造成了共同的悲剧。因此,抛开时代的局限和烙印,我认为,女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精神世界和人格的觉悟、独立与强大。摆脱对男人情爱的束缚和依赖,不是说不需要,而是有能力需要,有能力得到,有能力享受,也有能力选择、放弃和承担。

●你希望什么样的情感?

慢慢地陪着你走,慢慢地知道结果。

●你渴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小小香闺,人影一对。房前翠薇,屋后老梅。厅中藤椅,清茶两杯。架上书垒,几上墨飞。池鱼戏水,梁燕双归。携手并肩,浅笑妩媚。

●别人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经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后,收到鲜花与白眼各若干,结论如下:我有着典型的巨蟹座特征,请参照星座书上对巨蟹座详细、科学的解释。

●你怎么看待自己?

一分惜春的冷漠孤僻,两分迎春的怯懦木讷,三分湘云的心直口快,四分黛玉的敏感多愁。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顺其自然。别人眼中的我不一定是真我,而我若做到别人希望的我也不是真我。

●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最吸引你?

我想披着林妹妹的斗篷,笼着宝姐姐的红麝串,嗑着奶油小瓜子,品着梅花雪,乘着画舫,穿过残荷,听着唱戏的女孩儿们清悠的笛声,去翠竹摇曳的潇湘馆月洞窗下烤鹿肉!

●红楼梦吸引你的原因是?

吸引我的原因是我一直在思考它为什么就让我以及其他的许多人如痴如醉不可自拔?

●如果是你亲自导演红楼梦,你将会把谁作为主角?

每个花样年华的女孩子,都是青春的主角。

●你认为红楼梦里面,谁最幸福?

当然是林妹妹了。且不说她有外祖母的溺爱,姐妹们的情谊,紫鹃的耿耿忠心。至少她得到了宝玉完整的爱情和完整的一颗真心。这对于一个视爱情为生命的女孩子来说,是一种温暖的幸福。

●你觉得古代女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而恰好是现代女人身上少于具备的。

娴静优雅。

●在你心目里,与红楼梦同位置的书还有哪些?为什么它们与其同位?没有就算了。

很抱歉,目前暂时还没有。

胡楠在新版《红楼梦》中一共写了八集,分别是:

16集:(31回;32回)

18集:(35回;36回)

?27集:(53回;54回)

30集:(59回;60回)

31集:(61回;62回)

32集:(63回;64回)

47集:(100回104回)

48集:(105;106回;107回)

青枚:

陕西人青枚原名苏向晖,是九界文学网主编。自幼聪顽,喜爱文学,入籍深圳,初习金融

财会,入建设银行执业。后辞职向学,远涉重洋,进入新西兰国立怀卡大学学习。曾出版作

品《流云尼玛》、《凤凰的哭泣》、《一步之遥》等。

标题青枚:红楼梦是我随时会吃的饼干

商品名:青枚

通用名:青瓜

成分:凉粉,皇帝命,卡卡饭,总理饭,丞相饭,李白饭,以及其他任何与以上名称有共同

特点的隐性名。

保质期:永不过期……

保修期:永久。

特性自述:花痴的时候,我就是青瓜,虽然偶然会换一个比较正经的面孔说点比较正经的话,那个时候被人称作青枚),但实际上,花痴的本质不可更改。

厂家建议:考虑到以上本质,青瓜做出任何骇人听闻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基本上青瓜属于惰性元素,不容易骤变,最多就是在沸点和冰点之间上下游移,目前来说该物品可以安全使用。如有任何本说明未涉及的非预见性自主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或可能性,请与本公司联系,我们会及时为您的青瓜诊断修理甚至退换。

●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什么时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小学二年级左右,收到父母送的一套《红楼梦》连环画。

●担任编剧,有什么样的体会?

大家都不容易,尤其是导演。

●你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谁?男、女各举一位。理由是什么?

男:疯道士女:探春。

● 《红楼梦》教了你什么?

曹公讲故事的手法,简直是天人手笔。故事线的发展,人物关系和性格的表现,越读越觉得深不可测,无比精妙。

●你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她应该是《红楼梦》中的谁或是哪些人的综合体?

理想中的女性应该有探春的远见,湘云的性格和老太太的气量。

●《红楼梦》给现代女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其实,我反对用现实的眼光或者现代人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因为红楼的世界不属于这个时代,你只有深入这个世界才能充分理解那些人和事。用现代角度现实眼光去解读,就无法真正理解那个世界。你所理解的,永远只能是“约等于”。这只能是速食时代的一种功利的做法。

●.你恋爱(或者结婚)了吗?关于你的爱情,难忘的事是什么?你希望什么样的情感?

谈过恋爱,没有结婚。恋爱的整个过程都很难忘,值得铭记终身。我所希望的情感,应该是冷静的相遇,热烈的相恋,宁静的相守。

●.你渴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一年中三个月发奋,三个月思考,三个月旅游,三个月学习。

●别人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呃,我怎么会知道?

●你怎么看待自己?

缺乏自信,努力坚强。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希望别人说起我来会说:她是个好人。

●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最吸引你?

细节,尤其是关于情节的细节。比如老太太吃饭,邢王二位夫人都送来菜,老太太只吃王夫人的菜,而把邢夫人的菜退回去。心都偏到脊背了。又或者,怡红院的格局究竟是什么样的?

●红楼梦吸引你的原因是?

细节浩如烟海。

●如果是你亲自导演红楼梦,你将会把谁作为主角?

老太太。

●你认为红楼梦里面,谁最幸福?

老太太。

●你觉得古代女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而恰好是现代女人身上少于具备的。

古代女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嫁人。从出生开始就做准备,真正嫁人之后就全心全意扮演这个角色,直到老死。毛主席不是说了吗,做一次不难,难得是做足一辈子。现代女人恨不得各个都是八爪鱼,铁人三项,十项全能。

●在你心目里,与红楼梦同位置的书还有哪些?

魔戒。

或者说是托尔金的中土系列。

极端丰富的细节构建出来的世界,一样令人沉迷。

青枚在新版《红楼梦》中一共写了九集,分别是:

19集:(37回;38回)

20集:(39回;40回)

36集:(71回;72回)

37集:(73回;74回)

38集:(75回;76回)

39集:(77回;78回)

40集:(79回;80回)

51集:(114回;115回;116回;117回)

52集:(118回;119回;120回)

董友竹:

生于1985年的成都女孩董友竹,白族。是新版《红楼梦》编剧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毕业于成都12中(川大附中),目前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舞台剧创作班在读。

在校时写过一些值得骄傲的东西,但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半年后毕业,会留在北京作一个好好写字的人。

董友竹:红楼梦是一台时光机

●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什么时候?

一个同在组里的美工朋友推荐。

●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同编剧组姐妹们的友谊。

●担任编剧,有什么样的体会?

体会多多,五味杂陈,不知该说哪一段。即庆幸又惶恐:庆幸天降大任,能和钟爱之书如此接近;而放了很多爱在里面的东西,怎么触碰,都会觉得诚惶诚恐。

●你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谁?

黛玉。

●《红楼梦》教了你什么?

从小读到大,看到了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痴男怨女;看到自己和自己成长的思想。最单纯的感情也有它深不可测的一面。

●你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她应该是《红楼梦》中的谁或是哪些人的综合体?

黛玉和史湘云的合体吧。

●《红楼梦》给现代女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现代女人应该是主动的,可以自己把握命运,可以自由的去爱去恨,去选择去追求,去成功去失败。

●你恋爱(或者结婚)了吗?关于你的爱情,难忘的事是什么?你希望什么样的情感?

单身。

难忘的事:买了一盒百色的彩色铅笔,一支支试用竟然写的全是暗恋的人的名字,等自己回过神来,已经五颜六色的写满一大张纸,那种感觉苦涩又幸福。——龄官画蔷时一定也是这样的心情。

希望的爱情:轰轰烈烈,秘而不宣;就算同死也不会感到害怕的感情。

●你渴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有人陪伴,但不被打扰,尽情尽兴自己想作的事情。

●别人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没有综合过意见,一定很不一样

●你怎么看待自己?

缺点是人可以忍受的,优点是特有的。如果还有下辈子,还是选择作自己。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客观一点,无论褒贬。

●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最吸引你?

诗词;残缺美。

●红楼梦吸引你的原因是?

还没读过红楼时已经能背里面太多诗词,由诗到书,越爱越深

●如果是你亲自导演红楼梦,你将会把谁作为主角?

黛玉。

●你认为红楼梦里面,谁最幸福?

红楼中有幸福的人?秦可卿吧,虽然早夭,但她生死都在荣宁二府的极盛时期,人生八苦,她最多受了一重,她身后的十二钗,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每一个的结局都令人心碎。

●你觉得古代女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而恰好是现代女人身上少于具备的。

特别羡慕红楼里的女子吟诗对对、联句射虎、鼓琴行令、作赋葬花。这是我们现代女性很少具备的吧——教育背景不具备这种能力,生存环境也不容忍这种雅兴。

● 在你心目里,与红楼梦同位置的书还有哪些?

《约翰。克里斯多夫》

董友竹,刘玥合作在新版《红楼梦》中一共写了六集,分别是:

15集:(29,30回)

?17集:(33,34回)

?26集:(51,52回)

?43集:(86-89回)?

44集:(90-92回)?

50集:(110-113回)

李雪:自由撰稿人。之前一直做编辑,写写稿子,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详细说的。

李雪:我不想从红楼梦中学什么

●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什么时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因偶然的机缘被介绍如《红楼梦》剧组。

●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创作团队的融洽和友爱令人记忆深刻。

●担任编剧,有什么样的体会?

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对《红楼》的新的理解和阅读。

●你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谁?男、女各举一位。理由是什么?

黛玉——聪明,有才。

薛蟠——戏不多,但出场的段落都非常经典鲜活。

●《红楼梦》教了你什么?

看文艺作品只是当作享受来看的,不太去想从中学习什么。

●你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她应该是《红楼梦》中的谁或是哪些人的综合体?

理想中的女性:黛玉、湘云、凤姐,都是。不完美并不妨碍她们是我认为的理想中的女性。

●《红楼梦》给现代女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红楼梦》提供了多种女性的范本,对女性了解自身和她人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你恋爱(或者结婚)了吗?关于你的爱情,难忘的事是什么?你希望什么样的情感?

已婚。我不是一个记忆力很好的人,更长于记忆感觉而非事情。我喜欢比较虚幻一些的感情,尽管不太实际,但是感觉很美好。

●你渴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平静、顺其自然、心满意足。

●别人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这个……不太清楚。

●你怎么看待自己?

还好。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没什么希望,那是别人的事。

●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最吸引你?

应该还是人物的性格,塑造极其丰满,百看不厌。

●红楼梦吸引你的原因是?

初读《红楼梦》的时候年纪不大,当时觉的里面人物的生活很有趣。

●如果是你亲自导演红楼梦,你将会把谁作为主角?

会有一群主角吧,这是一个群像戏。

●你认为红楼梦里面,谁最幸福?

想不出。

●你觉得古代女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而恰好是现代女人身上少于具备的。

美感。

●在你心目里,与红楼梦同位置的书还有哪些?为什么它们与其同位?没有就算了。

喜欢的书都有自己的位置,《红楼梦》并不比别的书一定要高一些。

以下三位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参加我们的采访,她们编写剧本的情况如下:

李雪在新版《红楼梦》中一共写了五集,分别是:

12集(第23回,第24回)

13集(第25回,第26回)

14集(第27回,第28回)

42集(第83回, 第84回,?第85回,?第86回)

49集(第108回,第109回,第110回,第111回)

顾小白:共七集

1集:(1,2回)

2集:(3,4回)

9集:(17,18回)

10集:(19,20回)

21集:(41,42回)

22集:(43,44回)

23集:(45,46回)

蔡一玛:共两集

24集:第47回,?第48回

25集:第49回,?第50回

作者:新 颜 晓 耐

第2篇:《红楼梦》的当代改编与红楼文化传播

摘  要:现如今,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审美活动逐渐泛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不仅要求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体验审美满足、探寻民族基因、获得文化资本,人们还渴望得到即时性的消遣和娱乐。上述文化消费偏好推动了《红楼梦》的改编热潮,衍生出种类繁多的红楼文化产品。这股消费的时代浪潮推动着原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前进,使红楼文化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态势,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红楼梦;改编作品;当代传播

得益于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改编作品领略《红楼梦》的魅力。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间的对立被打破,共同汇聚成一种属于新时代的审美特征。真正优秀、经典的文化会历经时间的检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喜爱。正如今天的《红楼梦》,原著在被奉为国学经典的同时,如今变身为国民级IP(Intellectual Property),衍生出众多改编作品,红楼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广泛传播。

一、《红楼梦》当代改编样态存现

当下文化市场中五彩斑斓的《红楼梦》改编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红楼梦》或许只是一个存在于课本及官方宣传体系中需要仰望的文化经典。如何才能吸引大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红楼梦》驻足停留,正是这些改编作品作者们目前在做的事情。

(一)影视文旅项目

将《红楼梦》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尝试,始于1924年梅兰芳先生参演的黑白默片《黛玉葬花》。戏曲艺术在中国曾经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后来又相继出现了昆剧片《晴雯》、越剧电视剧《红楼梦》等多部由小说到戏曲、再到影视剧的相关衍生品。如今提到《红楼梦》的影视改编,1987年央视版以及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电视剧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2015年的《小戏骨红楼梦》一经播出就在网络走红,得到了诸多媒体的称赞。《红楼梦》影视改编作品在产生轰动效应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旅游项目的火热,北京大观园、正定荣国府和上海大观园都是20世纪80年代围绕《红楼梦》建造的主题公园,满足了游客做一回“红楼梦中人”的渴望。与影视画面相比,主题公园的落地将文学作品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实体化,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今伴随着体验式经济的浪潮,安徽寧国等地又开始打造新时代的红楼梦文旅产业项目,以期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红楼文化的传播。

(二)电视音频节目

2003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为了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特别策划了《新解〈红楼梦〉》系列节目,后又在2005年推出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不少观众在听过红学家们的解读后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除了视觉传播方式,围绕《红楼梦》的音频改编节目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些节目在蜻蜓FM、喜马拉雅FM、三联中读等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在线音频平台上均可收听,其中关注度较高的有《蒋勋细说红楼梦》《白先勇细说红楼梦》《马瑞芳品读红楼梦》等。除此之外,为了给2010年开播的新版《红楼梦》电视剧选择演员,北京电视台在2006年举办了“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吸引了超过45万人报名参加,观众可通过手机短信和网上投票的方式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这种经典名著与选秀的结合获得了大众的持续关注,在流量的加持下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反响,成为当时规模较大的一次文化事件。

(三)衍生读物

为了迎合当代年轻人阅读习惯及兴趣点的转变,《红楼梦》衍生读物随之诞生,并呈现出基调轻松幽默、注重实际效用的改编特点。以《红楼梦》为原型进行再创作的网络同人小说主要发表在“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纵横中文网”等平台,小说作者在自己营造的红楼世界中肆意发挥想象力,人物穿越所展现出来的古今对比为文本增添了内在张力,百合、女尊等多种性向类型在颠覆经典的同时,也折射出年轻一代复杂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注重实际效用的改编特点则主要体现在创作者于红楼文化挖掘过程中的工具性视角。既有《铅笔线描技法:红楼梦中人》等巧用《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图稿作为绘画教学工具的书籍相继出版,也有《红楼梦饮食谱》《红楼服饰》《红楼园林》等生活类图书广受关注,还有《红楼企话》《商道红楼》《王熙凤办事有一手:怎样管理好烂摊子》《红楼梦教你的10堂理财课》等涉及经管知识的读本上架热销,共同构成了《红楼梦》衍生读物领域精彩纷呈的景象。

(四)动漫游戏

早在2001年,日本就出版了由王敏编写,北本守正绘制的漫画版《红楼梦》(第一卷)。不过国内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动漫改编并不多见,目前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漫画歪说红楼梦》《红楼一分钟》等五部相关作品。《红楼梦》的游戏改编则主要以“恋爱”剧情为主,为玩家提供了多种不同的爱情结局。同时融合穿越、解谜等流行元素,辅之以战斗和收集系统,操作简单、类型单一,美术及音乐效果精良,可惜受众面较小。这种状况也造成了相关游戏整体流量不高的局面,最终陷入后期维护困难、更新缓慢甚至停服的尴尬境地。除此之外,一些休闲娱乐类小游戏例如连连看、麻将等也吸收了部分红楼元素,以引发原著粉丝关注。有趣的是,近十年来,随着文字剧情类互动游戏的发展,由爱好者自己借助橙光平台制作的橙光游戏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由于《红楼梦》的文本内容与该模式的契合度很高,所以截至2021年8月2日,在橙光首页以“红楼”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相关作品52个。赵嗔林创作的游戏《红楼梦养成:折情》已吸引玩家12.9万。在该作品的简介中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这里不是对原著的复制粘贴,但是一定有对原著的热爱与执念。”正是对红楼文化的喜爱,使这些创作者完成了从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为《红楼梦》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

二、红楼改编热背后的文化消费偏好

如今的文化消费呈现出审美泛化的特点,与商业、娱乐、社交活动相融合,共同构成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红楼梦》的各种改编作品是资本逻辑、技术赋权与消费文化多重加持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折射出大众真实的精神世界及情感渴求。人们当下的文化消费偏好作为这些改编作品的重要创作依据,解释了《红楼梦》的当代传播为何会呈现出如此面貌,以及我们需要《红楼梦》改编作品的原因。文化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的对具有某些特性的文化商品的选择,它的形成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

(一)时代性:消费文化的洗禮

现如今,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我国也已大规模地迈入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经济领域的成果逐步向文化领域扩散,推动着文化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一个文化传播过程。大众的消费活动伴随着新型生活方式及各种符号和概念的生成,这些在消费社会中产生的文化可以统称为消费文化。追求物质享乐、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即时性的快感,等等,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消费文化的蔓延逐渐成为讨论中国审美文化实践的时代语境,文化艺术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被消解,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间的壁垒被打破。当今审美文化的发展也受到消费意识形态的影响,呈现出个体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趋势。这就使得《红楼梦》等经典文学著作走下神坛,在去精英化的过程中被贴上了商品的标签,从而打上商业性、娱乐性和即时性的时代烙印。

(二)民族性:文化基因的追寻

从民族性的角度出发,中华民族共同的华夏文化基因是引导国民在潜意识中形成特定审美趣味的关键。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的遗传密码,可以通过学习教育或代际传承的方式成为一个民族或族群的集体文化记忆,具有社会遗传属性[1]。曹雪芹在书写《红楼梦》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所继承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外部表达与传递,使该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因此在《红楼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儒家、墨家、道家、易经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子,同时还能通过诗词、戏曲、饮食、服饰、建筑等文化形式一览中华文明的魅力。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相同的华夏文化基因,这些基因又基于个体独特的实践外化为独有的思维模式。当人们阅读《红楼梦》原著或欣赏其改编作品时,自身的文化基因与作品中相同的文化基因一碰撞就会产生特定的思想连接,所以不同的人领悟《红楼梦》的切入点也不一样。《红楼梦》改编作品中有着诸多贴合中华民族审美趣味的元素,例如对家庭概念和因果命运的关注,再加上国人共有及特有的文化基因,不断吸引着今天的消费者踏上对红楼文化的追寻之旅。

(三)社会性:文化资本的渴求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强大的名著效应,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与消费者的目光。“四大名著”的品牌辨识度和传播影响力能够大大增强《红楼梦》改编作品的权威性及历史厚重感,使顾客购买文化商品的行为变成获取文化资本所进行的符号消费实践。“符号消费”一词来源于法国学者鲍德里亚,他将人们对商品的渴望解读为对社会意义(名誉、地位等)的欲望。在文艺场域这个具有自身独特逻辑和必然性的空间内,个体在其中最主要的劳动积累被称为“文化资本”。所有消费者都有在文化市场中自主选择商品的权利,但这种权利的行使要受自身文化资本存量和预算线的约束。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直接阅读《红楼梦》原著虽然更贴近布尔迪厄所说的“合法趣味”,能够最高效地完成文化资本的积累,继而缩小与场域中“成功人士”的距离,获得有利的社会地位。但受限于文化水平、闲暇时间等诸多因素,实现起来困难重重。因此各种改编作品就成为快速了解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完成文化资本积累的不二之选。

三、消费需求指引下的红楼文化传播

(一)跨时代语境下的理解障碍

古代文学作品因时代不同导致的语境落差,给当今普通读者的阅读造成了很大的理解障碍。文化消费是一种时间密集型的消费活动,特别是大部头文学名著的阅读读者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还需要其保持一个较为平稳的心境。但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所有人都置身于信息爆炸、热闹喧嚣的时代之中,丰富的感官体验有时反而成为理解与思考的障碍。得益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大众整体的文化素质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个人所拥有的碎片化时间及焦虑的心态使其很难完成对《红楼梦》原著的阅读。《红楼梦》是古白话小说,书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俚语俗语以及各种细腻的心理描写,依附于新兴视听媒介的改编作品中的这部分信息必然会因传播形式被削弱。同时受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当下文化消费的流行风向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改编者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也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对原著内容进行删改,这些都会造成《红楼梦》艺术性的损失。不过相关改编作品确实带动了国人重温经典、传承红楼文化的热情。因此在保持谨慎态度的同时,通过以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及手段,运用丰富的视觉语言,结合碎片化阅读倾向对原作进行流行化改编,能够更加有力地推动红楼文化的现代传播。

(二)立体传播网络的解决之道

对于《红楼梦》改编作品的消费是正反同体的:既是资本的狂欢,又是群众的需求;既是对原著艺术价值的娱乐化解构,又是其在这个时代重获新生的证明,是红楼文化成长本身。正如印刷媒介的兴起将人分成了识字的文化人和不识字的文盲,前者因为掌握了书面语言的表达方式而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文化阶层,并占据了道德上的制高点。过去,能够流畅阅读《红楼梦》原著的文化精英们牢牢控制着红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但是在今天,通过网络、移动终端、自媒体、数字技术等媒介之间的相互连接、互相渗透,共同形成了以《红楼梦》为核心的立体传播网络。各种各样基于大众媒介的改编作品不仅帮助很多消费者跨越了原著文字的“阅读障碍”,图画、音像同步的非线性传播模式还让现在的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曹雪芹在书中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与审美情趣。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媒介能够深刻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理解方式[2]。消费者对不同媒介产品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如果作品拥有多样的媒介形态,就会更容易获得广泛传播,并在客观上唤醒大众对于美和艺术的热情。跨媒介的《红楼梦》改编作品之所以如此流行,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传播形式及风格的改编作品能够让消费者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异质性内容。

(三)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变

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不是矗立在形而上学高峰之巅的“纪念碑”,而是一支在读者不断演绎的过程中获得时代新生的“乐谱”。或许现在的电视观众及网友们无法通过改编作品对《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名著进行完全解码,造成了文化批评家所批判的对于文学经典的解构。但是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接受过程,其中还蕴含着生产性的反应 [3]。无论是阅读原著后发表的评论,还是对红楼文化进行重新建构得到的改编作品,甚至是基于改编作品进行的再诠释、再创作,本质上都达成了《红楼梦》的再生产,显示出强大的生产性。伴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兴起,消费者通过弹幕、评论等形式所阐释的对于《红楼梦》的理解,都是一种对于自身文化基因的翻译转化。可喜的是,这种翻译转化行为本身已经就达到传播红楼文化的功效。而且通过观察评论区、弹幕及贴吧留言可以发现,这些《红楼梦》改编网络小说、动漫游戏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体。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以前对《红楼梦》了解甚少,但是都通过上述渠道知晓了原著的故事梗概,特别是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晴雯撕扇等经典段落。轻松幽默的改编基调使消费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红楼梦》的亲近感,逐渐产生了继续探索原著的兴趣。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理解的深入,红楼文化也会逐渐成为这群青少年的“文化基因”。

四、结语

有学者担心过度商业化的运作不仅有损这部古典文学顶峰作品的艺术价值,还会对年轻人产生误导,加重社会中“娱乐至死”的不良风气,不利于红楼文化的传播。这种担忧固然有其意义,但我们必须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认识到文化艺术受众及其背后的文化消费偏好都已然发生了改变。相比起被“误读”,经典更怕的是被“冷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红楼文化,其实际效果远远超过了专家学者们严肃认真的批评与呐喊。虽然这些文化产品浸渍于无处不在的商品意识中,却给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欣赏文化经典的平台,这何尝不是一种审美普及与美育活动。在国民共同的文化消费偏好及树立文化自信的目标推动下,不只是《红楼梦》,越来越多的民族古典文化瑰宝都走上了当代改编的道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彦群,任绍斌,耿虹.“文化基因遗传”视角下民族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21(2):74-82.

[2]周诗岩.重读《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的延伸[J].新美术,2013(2):83-95.

[3]姚文放.重审接受美学:生产性批评范式的凝练[J].社会科学战线,2020(5):156-167.

作者简介:杨芃,济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作者:杨 芃

第3篇:《红楼梦》装帧设计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红楼梦》的装帧设计为例,搜集《红楼梦》多个版本的装帧色彩、装帧图案以及装帧版式等信息,分析得出其装帧设计中对作品内容的艺术呈现方式、对传统装帧技艺理念和现代装帧技术理论的運用特色,发掘其中优秀的装帧设计案例,探寻中国传统经典在现代出版的理想形式。

关键词:《红楼梦》 装帧设计 传统装帧 现代装帧

本文以《红楼梦》装帧设计为研究对象,选取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17个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作为典型案例,从色彩、图案、版式等方面探究其不同版本的装帧形式,归纳总结其装帧设计在作品内容体现、传统与现代装帧技艺运用等方面的特征;希冀通过《红楼梦》装帧设计的典型性研究,能为古典名著的现代出版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同时也能为《红楼梦》拓展出一片新的研究领域。

一.《红楼梦》的装帧形式

(一)《红楼梦》的装帧色彩

色彩不仅是装帧设计师用来美化书籍装帧设计的工具,还可以是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重要媒介。《红楼梦》的“红”从书名到内容,贯穿全文始终,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代表色。众多出版社都选择了红色作为《红楼梦》的装帧色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红楼梦》使用偏土黄的赭石红作为底色,配以灰白线勾勒的人物绣像图案,风格雅致,古色古香,韵味悠长。三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青春版”《红楼梦》一反众多版本中惯用的厚重的暗红背景,选择鲜亮的粉红色作为封面底色。粉白融合的水墨风格迎合了当下年轻读者的审美趣味,凸显出《红楼梦》的爱情、青春元素,设计独特,让人难忘。

(二)《红楼梦》的装帧图案

图案的设计运用也是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表现力。图案强化书籍的风格性,彰显书籍的民族特色。标志性的图案具有极高的辨识度,是继色彩之后书籍装帧设计的第二关注重点。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一种特殊的图案,在表达意义的基本功能之外更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使用书法字体进行装帧设计能够极大强化书籍的民族文化特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的《红楼梦》书名邀请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写,行笔风格清秀隽朗,与《红楼梦》华丽幽雅的文风相得益彰,展现出印刷字体无法比拟的灵动性和独特性。汉字之美不仅体现在其作为整体时完美的表意性上,当汉字完整的整体被解构为独立的笔画符号,依旧能带给人独特的美感体验。人民出版社2006年周汝昌汇校版本《红楼梦》别出心裁,选取章回标题的每个字的一个笔画,平铺排列在浅色背景上。汉字的笔画成为一种新的装饰图案,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由此产生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书法,绘画也是十分重要的装帧设计元素。《红楼梦》作为影响深远的古典名著,其丰富的内容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带给诸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而这些精美的画作也成为《红楼梦》装帧设计时不可多得的素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邀请著名画家刘旦宅创作封面及内页插图,封面描绘了书中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宝玉、林黛玉二人桃花下共读西厢的经典情节,色彩艳丽夺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代表性,读者即使没有看到书名也能通过画像认出这是哪部作品。

(三)《红楼梦》的装帧版式

书籍开本设计是书籍整体装帧设计的前提工作,关系到书籍整体最终的呈现效果,是书籍设计中的基础。不同的开本大小直接影响书籍的厚度和重量,决定书籍的阅读方式和受众类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中英文对照版本《红楼梦》为16开开本,共5册,每册300-400页,十分厚重,不便于随身携带,更适合作为研究资料进行伏案研读。三秦出版社2016年“青春版”《红楼梦》则制作出16开和32开两种不同开本的套装,16开版本分为上下2册,32开版本则是6分册。模仿“文库本”的小巧篇幅和轻薄的厚度让它更易于随身携带、单手托拿,是较为理想的普及读物装帧设计形式。

作为清朝流传至今的古典人情小说,《红楼梦》存在众多版本抄本。与普及读物不同,为了还原原本,大部分古抄本版本会仿制为古代线装本的形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全彩影印古抄本内页,仿古的线装设计极大还原了原本风貌,复古感浓厚,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了让古抄本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一些出版社还将古籍抄本版式同现代书籍版式进行结合。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版本《红楼梦》保留函套线装本形制,而将内页改为现代横排版右开本,既保留古籍的风韵,又便于阅读。

二.《红楼梦》装帧设计的特征

(一)艺术再现作品内容

书籍装帧设计建立在书的文本内容上,是对文字内容所蕴含思想的视觉艺术演绎。好的书籍装帧设计能用视觉设计语言传达出文本内容中蕴含的意境,选择与内容主题相衬的设计元素,成为读者了解文本内容的重要窗口。《红楼梦》装帧设计对作品内容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色彩选择和图像运用等方面。

《红楼梦》从书名的首字到书中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无不带着醒目的“红”。红色也由此成为众多版本《红楼梦》装帧设计的主色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红楼梦》套装外封通体正红,色彩亮眼醒目,除书名相关信息外不加赘饰,大面积留白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图像运用方面,插图的运用展现出了风格多变的形态。众多书画、戏剧、影视作品对于《红楼梦》原著的再次演绎,让书中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生动立体,大大深化了人们对角色的认知与印象。岳麓书社1987年“古典名著普及文库”版本《红楼梦》选取人物形象简笔画,封面选择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封底则为妙玉、探春等人。简洁的线条勾画出每个人物的显著特征,神形兼备,辨识度极高,令全书气质含蓄典雅。

(二)凸显传统装帧设计理论与技艺

书籍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中国古代书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古朴典雅、简洁实用的装帧设计风格,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名著更需要注重对传统装帧设计技法理念的运用,其中再版古抄本对传统装帧形式的运用尤为突出。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较大程度地复原了古抄本的形制,采用藏青色连史纸做外封,配以同样藏青色的布面函套。书册为线装左开本,封面左侧用白色纸签题写繁体书名,宣纸做内页。内容则是四色影印了古抄本,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抄本的风貌。在原本版面之外仍留出天头地脚,贯彻了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设计中重要的“天地留白”理念。

(三)融合现代装帧设计理念与技术

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复杂多层的完整设计体系。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国内的书籍装帧设计家们在成功将现代装帧设计理念运用于大众读物以及外国译著出版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中国古代典籍的现代出版形式。

与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的单一枯燥不同,现代装帧设计更重视对于外封的个性创造。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红楼梦》将书法字体的书名放在露出一半的红色花型色块上,配以黑底暗红的古典花草纹样,凸显出全书幽怨奢华的贵族气质,堪称古典美同《红楼梦》文化底蕴的完美结合。

三.《红楼梦》装帧设计对古典名著现代出版的启示

(一)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

从外封到内页,从材料到装订,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越来越强调设计的整体和谐。随着人们对于现代主义愈加深入的理解,恰到好處的洗练设计越来越受到装帧设计师的青睐。虽然封面设计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必须从属于书的内容。为了避免程式化设计、文不对题、装饰冗余等问题,设计师必须在充分了解书中的内容的基础上使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探索出最能展现书籍内涵的表达形式。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中英文对照版《红楼梦》在设计上对占据封面较大面积的绣像元素的选择贴合作品内涵,忠实地反映了文本内容。五本分册分别选取分册中收录的某一章回的经典情节插图,辨识度较高。此外,每册还将所收录章回的故事进程总结为四字的副标题,使读者通过封面就能大致了解情节走向,有效引导读者的阅读思路。

(二)迎合与引导兼而有之

读者是书籍的受众者,是装帧设计的直接体验者。装帧设计不仅拥有美化书籍的表层视觉作用,还有引导读者阅读思考的深层精神作用。装帧设计师不仅需要迎合目标读者群的审美创作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更需要运用自身的专业素养,设计出切实反映作者思想精神,具有高层次艺术价值的书籍,提升广大普通读者的审美能力,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红楼梦》的封面设计迎合了读者对于《红楼梦》的审美倾向,华丽的黑底暗红古典花草纹样烘托出典雅奢华的气质;而标题部分设计为传统中式少见的不对称花型,半露的花型红色色块让人眼前一亮。设计师利用这个别出心裁的标题设计,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现代书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销售的目标性特征越来越明显,需要针对拥有不同文化程度、审美观念、阅读目的、鉴赏能力的受众对象推出不同形式的书籍产品。书籍装帧设计师应当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致力于设计出为目标读者群所接受理解的装帧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有专业素质的艺术创作,增添视觉美感,更好地实现书籍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赢。

(三)传统与现代兼容并包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进入全新的时代。个性鲜明的设计形式,丰富多样的设计元素,百家争鸣的设计理念,让新一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师眼界和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然而置身前所未有的广阔“花园”,“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所难免。书籍极具民族性,抛弃民族文化的设计只会造成空洞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不利于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

传统书籍装帧对于当下出版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的研习价值,古籍的装帧理念和制作工艺对现代书籍出版仍旧具有借鉴意义。现代设计与传统风格并非是割裂对立的,与此相反,能流传至今的传统正是过去最先进的潮流且被广泛接受的部分。著名韩国书籍装帧设计师安尚秀指出:“传统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物,它是对那个时代最精致的部分、最新潮的东西狂热追求的结果,在历史的过程中久经磨砺、千锤百炼,得以继承至今。传统的本质是建立在面向未来的精神基础之上,为此需要从已有的传统中读取想象力和智慧。‘为了向前一步,回首过去’至关重要。”

总之,《红楼梦》作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社会影响力大,受众面广,艺术和学术价值极高,时至今日依旧是各大出版社积极再版的年度保留选题。随着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创新,装帧设计师们在保持古典“书卷气”的基础上,努力迎合现代潮流,使《红楼梦》的装帧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装帧色彩、图案和版式的运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展现出《红楼梦》独具特色的文学意象。

然而,探索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理想装帧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优秀案例获得广泛赞誉和骄人销量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存在文不对题、形式主义、过度西化等问题的作品。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部分出版者及设计者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造成的。过度注重书籍的商品价值,却忽略书籍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特殊社会价值,既不能被文化诉求逐渐提升的广大读者所接受,更将阻碍现代装帧设计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装帧设计师要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鉴赏水平,开拓眼界,摆脱传统形式和同类题材设计案例的惯性思维,在满足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迎合广大受众审美习惯的同时,保持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观;在持续发扬我国自古以来书籍装帧设计方面的优良传统的同时,重视对于西方装帧设计先进理念和突出成就的借鉴,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勇于实践,增强创作责任感,以高品质、好品味的书籍装帧设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静轩.红楼梦的插图艺术[J].红楼梦学刊,1997.

[3]陈欢.古籍装帧改革探究[J].中国出版,2017.

[4]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5]乔蔚.借得梅花一缕魂:从《红楼梦》的装帧看书籍装帧的变迁[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1.

(作者介绍:宋哲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2015级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主要从事装帧设计研究;曹莉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红楼梦》语言与文化研究)

作者:宋哲露 曹莉亚

第4篇:红楼梦里梦红楼——读《红楼梦》有感

充满了纸自怜的标题的怨,,谁谈论了心的堕落?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给了我太多的眼泪,但她的青春美丽,更加可疑,更嫉妒的气质,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能说大宇的生活是悲剧,她和宝玉两个小小的爱情也必定是一场悲剧。戴雨病弱身,爱情个性和自我定义的生活行为不像贾木的最爱,所以对大宇的敏感注定没有人可以依靠。所以,用她的纯爱可以留给世界的地球的不满,实现她:清洁干净的质量要走,比沟沟更强。

大宇小时代,父母已经过世,生活在孤独的孤独生活之下,她经常听到母亲说祖母的家和其他人在家......所以一步一步,总是关心,拒绝说一个词,路,因为害怕被嘲笑。因此,她的自尊,警惕警觉,真实和边缘抵抗的速度,抵抗权力的入侵。

大宇的眼泪是以世界上最别致的情感表达的,是异端的崇敬,也是对自己的怜悯。大宇埋葬是她性格的真实写照。她不能忍受的污渍 ,希望他们清洁的质量洁净干净。她问:一天结束,哪里有香山?所以她收集了花与套件,建立土堆,用一杯纯净的土覆盖风。葬礼花尹告诉她的荒凉的感情的故事,打破了封建的道德欲望。

我感觉相当深刻的是,Daiyu出了淤泥而不是色彩的气质,从Rongguo政府的尿液长大了,但对于她的封建道德和世俗功利效应,Daiyu仍然保持纯粹的性质,从不考虑后果损益,很难融入大观园里去,她从来没有说服宝石去追求功绩好的服务,也不会反对自己的脾气,在家里做这个角色这样一个突出的家庭在我自己的性质不是好孩子。

昨晚,红楼梦成梦,红楼梦梦之屋。大宇在每年的三百六十天里,风刀霜坚仁强在严酷的现实香中消失了,而佳家也最终归于红楼。

第5篇:《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之美

美,有很多种。可以是一幅画,一个人,一桌菜我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令人难以察觉的美,他们都要用心灵去感受。我又在《红楼梦》中发现了许多“美”。

起初我对《红楼梦》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不过,看了《蒋勋说红楼梦》,我对《红楼梦》又有了新的见解。

《红楼梦》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无聊,《蒋勋说红楼梦》说,贾宝玉并不是喜欢一两个高贵的女孩,而是体贴所有的女孩。所以宝玉并不是大家所想的“女声女气”,而是一个体贴人的男孩。

而林黛玉在人们眼中,是哭哭啼啼的,书中却说道:“林黛玉泪水中不只有哭哭啼啼,实际上是一种坚强。”这点还有些不明白,但我知道黛玉是来还泪的,还完就走了。她还有一句“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已经知道了自己要死了。她是个敏感、细心、聪明的人,表面上很脆弱,其实很坚强。

《红楼梦》中有许多“美”我还没发现,这也许就是《红楼梦》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吧!

第6篇:《红楼梦》读后感:走进红楼梦

悄然来到青峺峰下,看见那绛珠草的晶莹剔透,蓦然回首,看见大观园中的身影在向我微笑……

我伴着奇香异草的清芬,来到蘅芜院。宝钗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志向掩藏得不留痕迹,只是致中守和他笑脸迎人。她是如此的大气端庄,她假装不见黛玉的冷嘲热讽,不为赵姨娘的地位低下而蔑视,她的礼物送到了每个人的手上,她的好印象也留给了所有的人,她的谋划的不露痕迹使她成为贾府最后的赢家。我看见她大气平和的姿态,果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淡泊。

竹叶潇潇,泪自长流花自媚的潇湘馆中,我感叹你的孤寂与寄人篱下的苦楚,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你的兀自高洁,敏感孤傲使你不屑于那些汲汲名利的人,你和宝玉对新生活的追求被贾府的封建古板压迫着,你的要强与敏锐不容任何人超过你,你一见到任何美好的事物天生的多愁善感又使你对月长泣。青灯照壁,冷雨敲窗,寂寞帘栊空泪痕,风露清愁!而正是这份冷月葬花魂的孤傲,与未来贾府的女主人失之交臂。好一个世外仙妹寂寞林。

回首蘅芜君与潇湘妃子的不同际遇,顿觉感慨万千:一个如温婉的江南丝竹,一个如宫调的变微之音,做人处事的差异与性格决定了它们的命运,走进红楼,宝钗的牡丹般大气,黛玉的芙蓉般清幽,使我迷惘。

可我只是想知道走出红楼迷梦后的现实生活,到底需要的是宝钗还是黛玉?

点评:习作者以其流畅的思路,清晰的结构,畅谈了自己对《红楼梦》中两位主人公的认识。清晰隽逸,凝练雅致的语言使文本增辉几份,观文完全有理由相信小作者是一个博览群书、有思想、善表达的人。

第7篇:漫步红楼——读《红楼梦》有感

钱雪琪

《红楼梦》,一篇流传于世的动人奇缘,一场璞玉与仙草的奇妙邂逅,一支玉与锁的爱世奇歌。

低吟着《枉凝眉》,我仿佛又回到了红楼之中。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看见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独自挽着锄头,漫步在花瓣飘零的桃花园中,走至一棵桃树下,风吹,花落,她看着那满院的残花落瓣,轻轻地捧起,放在丝质的手绢中,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流着泪将它埋进无尽的“深渊”中,向那冰冷的泥土诉说着哀伤。黛玉葬的是什么花?她坐在凉亭内,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升的忧伤如那飘零的桃花,永远挥不去,抹不尽。无言的相思泪滑过面庞,望着那缥缈的天空,无边无尽,无声无息的风吹着多多白云,划过那有情亦无情的天空。那双宿双飞的比翼鸟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自己却像一只金丝雀一样被锁在这冰冷的金笼中。寄人篱下,无法言出心中的忧,叹出心中的悲,道出心中的伤,她的一生是何等的凄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水中月,镜中 花”

花凋残了,月还是依旧阴晴圆缺,切不会因为花的凋残而绽放不出那皎洁的光。

“美玉无暇”——贾宝玉。他,本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颗顽石,被弃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却偏偏又通了灵性,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到了人间诸诸美好,也吃尽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他是封建家长眼中的叛逆者,史湘云眼中的“爱哥哥”,绛珠仙草眼中的神瑛侍者,黛玉唯一永远的知己,他对黛玉“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宝玉放荡不羁,鄙视世俗,不束缚于封建礼教,不拜倒于功名利禄。他随心所欲,向往自由,想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小鸟,在蓝天中自由翱翔。

化看世间事,愁断肠,离人泪,哀多伤;笑看世间事,君王殇,红颜泪,洒天下,世人常叹:“笑看世间痴人万千,怎叫得一个“痴”字?

漫溯古今,曹雪芹写《红楼梦》,无不在于批判。批判抑制人思想的封建王朝,批判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批判束缚人自由的无情统治者。他,向往自由,向往美丽,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只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从红楼中走出来,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不禁感叹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美好!今天的努力就能决定明天的结果,而不是天生注定身份的尊贵与低贱,也不是生死就在于别人的一句话。想着想着,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向往自由,发奋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第8篇:红楼梦

《红楼梦》导学案 初三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简述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的故事情节。

2、概括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神态、细节描写。

3、感悟香菱学诗,谈学习语文的启示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 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读课文自主总结故事情节,完成目标一的内容,达成率95%。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完成目标二的内容,达成率90%。

3、通过交流合作,完成目标三的内容,达成率95%。

4、通过交流,完成目标四的内容,达成率95%。 学习重难点:

学习人物神态、细节描写。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改变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选文便从这里开始。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受尽欺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作者写她学诗,也可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2.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富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相关资料

(1)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

礼教、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2)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但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借助文学的力量与一位红楼梦中的女子不期而遇,让我们共同关注《香菱学诗》。

二、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积累: 作者: (约1715~1763)名 ,字 ,号 、 代小说家。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它以 、 、 、 四大家族为背景,以 、 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摩诘( ) 应玚( ) 墟( )里 胡诌( ) 暧暧(

)

颦(

)儿

抠(

)土

辋( )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菱听了,( )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 ),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 )。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3、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王摩诘 应玚 颦儿 诲人不倦 抠土 藕香榭 鳏鳏 沁芳亭 画缯

4、熟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刻画人物的精彩语句。

第二课时

三、学习研讨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提示:香菱在哪儿学诗?跟谁学?怎样学?结果如何?)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文中是如何描写香菱如痴如醉地学诗的?

4、本文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5、本文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请分析黛玉和香菱的性格特征。

6、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四、延伸拓展 香菱学诗成功的经验对你学习语文有何启发?

五、评价样题

请你接着“他一下子呆住了„„”续写一段话,注意学习借鉴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六、《红楼梦》知识练习: 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 )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 ),名( ),字( ),号( ),清代( )。

2、《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__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后四十回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们生活的年代都是____________。

3、《红楼梦》一书以________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4、写出课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人物的一个故事: 林黛玉:黛玉葬花;

薛宝钗:_进贾府扑蝶、出闺成大礼;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宝玉挨打。

5、贾府中的“四春”是指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她们各自的丫环分别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6、请写出下列人物在海棠诗社中的别名。 A、林黛玉:潇湘妃子B、薛宝钗:蘅芜君 C、贾宝玉:怡红公子D、李纨:稻香老农

7、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秦可卿、史湘云、妙玉、李纨、巧姐。

8、“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说的是王熙凤,《红楼梦》对她的评语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9、《红楼梦》中木石前盟指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金玉良缘指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10、按照提示写古诗词。 有关秋花的:

有关秋雨的:

有关秋风的:

11、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灯泡:

短尺:

12、《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13、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出一部,推荐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同学,并根据提示结合作品内容写出推荐理由。

名著:

这本书在语文学习上给我最大的帮助:

教学反思:

第9篇: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边城读后感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呐喊

鲁迅先生是我很崇敬的一位作家。他笔下的三味书屋、闰土、社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这些文章就像小草一样清新自然。可他的另一本小说集《呐喊》却像声声惊雷,在那个陈腐黑暗的年代唤醒了很多铁屋子里的清醒者,让黑暗的旧社会有了反抗的气力与希看。《呐喊》是拯救民族,为革命先驱助威的号角,是让沉睡者觉醒,让勇士们振奋的战鼓!

鲁迅原本是要学医拯救病人的生命的。可在那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的年代,手术刀的气力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把手中的刀换成了拯救国人灵魂的枪。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留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先驱。

开学第一天第一课堂里爱心大使李连杰叔叔说我们这一代的任务是继续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把它们发扬光大。让我们祖国不但国富民强而且精神上也要站在世界顶端!

是呀,我们盛唐时期,一走出国门,迎来的都是崇敬羡慕的目光。比如唐僧。外国人一听说是中国来的,都会赞叹道:您是大唐来的高僧啊!语气是多么崇拜向往啊!不像前些年我们往日本。导游不敢给我们发队帽,他怕我们大声喧哗,在外国人跟前丢了中国的脸;还老提醒我们在公共场合不要拥挤、插队;男同胞上厕所要上前一步可见我们在老外的眼中素质是多么差啊!是呀,这些年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但精神文明没有跟上。这就像一个跛脚巨人,是无法跑到世界前列往的!

今天,我也要学学鲁迅先生当年呐喊的精神,大声呼喊:同学们!让我们继续祖先们深厚优良的文化传统,接过建设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学习,为发扬祖国文明而奋斗!来吧,小主人们!让我们就从现在开始,人人讲文明,懂礼貌:向老师敬个礼,向同学问声好;帮妈妈扫扫地,帮老人捶捶背大家都从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帮帮别人。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成为物质精神的巨人,迈着强健的脚步走向世界。加油!

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的作者是杰出的戏剧家兼诗人威廉 . 莎士比亚。他出生于英国中部风景秀丽的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镇,他父亲是一个经营羊毛、皮革的商人。后因父亲破产,莎士比亚不到十六岁就自谋生活。他 1585 年离开家乡,到伦敦谋生。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一般被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创作历史剧与喜剧;第二阶段主要写悲剧;第三阶段主要写传奇剧。她一生写了 37 部剧作, 154 首十四行诗。《哈姆莱特》与《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并称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 12 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沙克索 . 格拉马提卡斯的《丹麦史》, 16 世纪末,曾被改编为戏剧,以复仇为主题,流行一时。莎士比亚将这一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变唯一出反映特定社会矛盾的杰出悲剧。股市讲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父死回国送葬,回国后,他见到的是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新王谄媚,他深深感到抑郁和痛苦。这时,父亲鬼魂出现,告诉他自己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谋杀。王子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和逃避仇人的监视,假装精神失常。篡位者对此十分怀疑,就派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和御前大臣的女儿--他的情人去试探他的隐秘,这都被哈姆莱特一一识破了。为了证实谋杀者的罪行,哈姆莱特安排了一场“戏中戏”,剧情与其父被谋杀的情形十分相似。这是谋杀者惊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这时,王后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谈话,谈话间,哈姆莱特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就把剑将他刺死,原来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亲。无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王子的爱情,应此疯癫,坠河而死。新王决心除掉哈姆莱特,设计派他出使英国,以便借刀杀人。但这一阴谋也被王子识破,他中途折回丹麦。新王又生一计,让御前大臣之子与王子比剑,暗中备下毒剑毒酒。比赛中,哈姆莱特被毒剑刺中,又用毒剑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误饮毒酒身亡,四人同归于尽。哈姆莱图临死前嘱咐好友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同时对 “ 人 ” 抱有美好的看法。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却与丑恶的现实发生了矛盾。他从威登堡回国后所看到的一切使他非常失望,国内展现在他面前的是 “ 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在他认识到世间混乱的同时,他幸福而美满的家庭也遭受了巨变,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彻底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有人说 , 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 ; 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哈姆莱特所处的封建势力虽然已经腐朽但仍占统治地位,并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新的罪恶势力与之结合,在力量对比方面暂时还大大超过了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而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把社会的斗争看作 “ 善 ” 与 “ 恶 ” 的斗争,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在政治上是改良主义者,在行动上是孤军作战者。这就决定了哈姆莱特只能以悲剧告终,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莎士比亚是英国资产阶级现实主义文学中最具有世界声誉的大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 16 世纪至 17 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看了《哈姆莱特》我们不禁会想到权力、地位、仇恨、愤怒、战争等等,这一 切都是长时间困扰人类发展的难题。当我们为了目标奋斗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我们最终会得到什么呢?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什么也没有。剧中争夺王位的人,王位的守护者,为正义奋斗的人,他们的下场是一样的 -- 死亡。这不意味着莎士比亚的悲观,而恰恰相反,正是这样的悲剧才能够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发自内心的深省正是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刻之处,也是他的悲剧的感人之处。

雷雨

“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雷雨》的脉络。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

周萍的死倒并不算意外,或者说是我完全料想之中“该死”的角色,这个男人的一生应该算是极其卑微潦倒的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不能忘却前世与继母的失足情网,也不能割舍后世对鲁四凤的爱恋纠缠,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结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独守着一个“情”字不了而已。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但是在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懦弱得几近使人唾弃。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相比而言,我到认为周冲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又被周繁漪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手丢弃在暴风雷雨之中。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老葛朗台的贪婪和吝啬虽然使他实现了大量聚敛财物的目的,但是他却丧失了人的情感,异化成一个只知道吞噬金币的"巨蟒",并给自己的家庭和女儿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老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刻画得最成功的吝啬形象之一,已成为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人物而广为流传。

欧也妮-- 欧也妮是这部小说中最为善良、纯洁的一个人物,整部小说就是以她的悲剧人生为中心线索的。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与老葛朗台、夏尔、德•蓬风等人的对比中逐渐呈现出来,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物的虚伪、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宽容、慈爱也越显分明。

专横、吝啬的父亲老葛朗台给了欧也妮一个"黯淡而凄凉的童年",并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对她来说,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爱情。为了爱情,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积蓄,资助恋人夏尔到海外去谋生;为了爱情,她勇敢地反抗父亲,不为他的淫威所屈服。为了爱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终日思念、牵挂远在万里之外的恋人。

但是,无私的爱换回的却是无情的背弃。在海外发了财回来的夏尔贪慕名利,抛弃了欧也妮,想娶一位贵族的女儿为妻。遭受巨大打击的欧也妮独自承受痛苦,而且以德报怨,依然宽容地对待夏尔,并拿出巨款替夏尔还清了父债,成全了他与贵族小姐的婚事。欧也妮的这种爱情是纯洁、高尚的。

当周围的人都陷没在金钱的魔沼中,并甘心被其吞噬整个生命时,欧也妮对待金钱的态度也是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尽管她所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加,但金钱对她来说既不是一种权力,也不是一种安慰。"她根本不把黄金放在心上,只在向往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地暗中援助受难的人。"对宗教的虔敬之情使她超越了个人的创痛,以慈悲之心善待世人。她用金钱去兴办慈善事业,而自己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巴尔扎克满怀同情与赞美之情塑造了欧也妮,使人们在这个为金钱遮蔽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一抹光亮,与此同时,又不禁为她作为无辜牺牲者的命运感到同情。

女神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盘》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诗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地球,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出他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 反抗、叛逆表现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凤凰涅磐》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女神》时代的郭沫若,身居异国,感于祖国的贫弱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常常怀着忧国的情思。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磐》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这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老人与海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光了,桑提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

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象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提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 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奖。

该书出版仅48小时就销量惊人,当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

上一篇:苏教版练习3教学设计下一篇:单位工作会议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