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现状保持优势——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及策略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很多农产品也随之走向了世界。我国的农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价格上具有优势。发达国家制定了许多, 关于质量、环保等要求来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市场。绿色贸易壁垒便应运而生。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绿色贸易壁垒, 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一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 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加以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它的特点有内容的合理性、形式的合法性、保护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标志制度、绿色卫生建议制度、绿色补贴和绿色税收等。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农产品的生产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技术、环保等方面还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有很大的影响。

1. 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速度, 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

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绿茶叶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退回, 出口到欧盟的蜜蜂产品以氯霉素超标而被拒绝等。

2. 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加强了控制。发达国家借助环境之名对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国家进行制约。

三、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原因

1. 生产地自然环境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也随之升级了。在发展中资源受到了很大破坏, 森林、水、土地、草场等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的破坏和药物的使用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产品离绿色的标准越来越大。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测定, 北京市菠菜硝酸盐含量高达每公斤2358毫克;萝卜为每公斤2177毫克, 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2-3倍。硝酸盐在人体中易还原成亚硝酸盐, 并进一步和胃肠中胺类物质合成极强的致癌物质——亚硝胺, 常导致胃癌和食道癌。另外, 硝酸盐过多易引起土壤酸化, 破坏土壤结构, 也污染了地下水。饮用水硝酸盐含量每公斤超过23毫克即引起婴儿中毒。此外工业三废中的有害物质是另一个污染源, 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氯、乙烯、氮氧化物、有毒的塑料薄膜、酚类化合物, 重金属中的铅、锌、铜、铬、镉、砷、汞等20多种物质, 不仅污染蔬菜, 并使蔬菜品质变劣。而且在流通过程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2. 农产品加工技术问题

相关技术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企业诚信度差等问题。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从原料采购、贮存运输到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都不同程度存在污染隐患。缺乏国际竞争力, 许多环节都没有与国际接轨。因此许多农产品都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近几年, 各地包装袋的抽样合格率普遍偏低, 合格率只有50%-60%。这导致各国用绿色壁垒为手段拒绝进口我国农产品,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应积极倡导绿色包装。

四、绿色贸易壁垒策略

1. 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政府应该积极支持绿色生态的发展, 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生态, 从而使我国的农产品更加的绿色化。同时, 应该提高全民绿色环保的意识。政府应该多向各国取经, 之后建立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绿色贸易制度, 使绿色生产、生活融入到每个人身上。

2. 行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我国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经营模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 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大, 而这些大多是来自小作坊、私营企业等。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不高。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不够。这样的形式下, 我们就应该优化产业价值链, 强化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 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水平, 不断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如, 以东海粮油工业 (张家港) 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江苏省百强农产品出口企业以集团化优势带动产业链的升级, 2004年和其余百强农产品贸易企业共同实现农产品累计出口6.2亿美元, 占江苏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1%, 出口产品涉及粮油食品、蔬菜、水产品等。可见优化企业经营模式应该是我国农产品发展的方向, 这从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影响。

五、结论

面对这样新的市场形势, 我国的农业从业者以及相关的部门应该认清形势, 随着国际市场的环境而发展和提高。变化的是形势, 不变的是规律, 努力找到规律, 重新屹立国际市场。

摘要: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我国的农产品也走出了国门,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化给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这篇文章就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同时, 对我国如何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影响,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 2000年

[2] 合作经济与科技网

上一篇:结构建筑学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设计手法研究下一篇:浙江省技工院校男生睡眠与体质健康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