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习目标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一年级学习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学习兴趣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学习信心,以此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呢?本文将从数学游戏、合作学习方法、动手操作三个方面展开教学研究与分析,皆为探寻出有效教学方法,实现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他们学习乐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年级;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前言

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凭借自身兴趣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会全神贯注。因此,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依据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放开思维,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中投身于数学学习活动,领悟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以团队学习模式,完成数学问题理解、课后练习以及实践体验,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数学游戏激发兴趣,展示培养目的

数学游戏作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喜欢学习形式,出现于数学教学中,可借助数学游戏激发出来的兴趣,展示学习数学兴趣打来的良好学习效果。因此,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依据教学内容、一年级学生喜欢的游戏,进行数学游戏的设计,使学生兴趣饱满完成数学学习,并驱动学生愿意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参加。

如,《准备课》教学,就其中的“比多少”教学,教师就可运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学一年级第一章节的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性,意愿强烈投入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以此经过这样的教学效果,展示出教师数学游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目的的达成。因此,教师游戏的设计可契合“比多少”内容,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将游戏的内容设定为“找相同”,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彩色卡片,给每个学生发放出去,卡片上有各种各样的花朵,让学生将相同的花朵找出来,比一比每种花朵都有几朵。学生经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致被激发出来,共同做起这样有趣的游戏,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学习目标的同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真好玩”、“数学是有趣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一点也不难”这些想法,以此借助学生这样的心态,使得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随之提高。

二、合作学习调动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合作学习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以此达成培养学习兴趣的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依据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来到学校学习,喜欢群体性活动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小组的组建,每个小组内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有学习能力一般和稍弱的学生,经过这样的组合,合作学习时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经过这样学习,学习兴趣由学习热情的调动而得到有效培养。

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习,教师就可让学生以合作学调动热情,完成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目标。教师就可指导学生依据合作学习,在其乐融融的团队氛围中,完成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习”,每个合作团队共同对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多种研究模式:有的小组应用数小木棒的方式进行研究,有的小组以图画的方式进行研究,还有的小组直接应用教师讲解的退位减法公式,直接进行计算,并将问题解答出来。这样教师的问題提出就可以促进和组学习氛围营造为主,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从合作性考虑,设计诸如“商店里有20个棒棒糖,卖了9个,还剩多少个?”的问题,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经过合作式的共同研究,数学学习兴趣浓烈起来,可以通过这样的学习,每个小组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练习,并主动进行练习,提高数学学习效率。这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基础的奠定,起到良好的兴趣培养效果。因此,进行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可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法,完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标。

三、动手操作体验兴趣,达成培养目标

小学一年级学生,喜欢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完成对事物的认知。教师想要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可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动手操作体验活动选择,达成培养目标。这样的动手操作体验,教师可依据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选择课堂内的实践体验活动,让每个学生模拟学习内容,从中找到适宜的探索目标,完成综合实践体验活动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性,数学学习兴趣浓厚起来。

如,《认识人民币》教学,就这样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就可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体验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帮助生活解决问题”的道理。因此,教师可将数学课堂设计成一个“文具店”,书桌作为货架,每个“货架”上有铅笔、文具盒、各种本子,还有橡皮、尺子。学生们自由活动,就像在逛文具店一样,教师可指派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后学生将“商品”拿到“收银处”利用教师提前发放的人民币的银行练习币,进行结账。教师作为收银员,依据学生购买的商品价格,让学生花费自己手中的“人民币”,而后教师就可将告诉学生人民币一共有多少种面额,学生手中的面额是多少,购买的“文具”需要用什么样的面额进行结账。学生经过实践体验,对人民币的认知一目了然,扎实并透彻,有效提高《认识人民币》教学效率。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并经过这样的动手实践体验到的学习兴趣,带到数学其他内容学习里,提升学习趣味性。

总结

总之,小学一年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花朵”,需要教师的用心培育。这使得学习兴趣,作为学生成长重要“肥料”,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就此,小学数学教师,可通过学习兴趣培养,促使学生自觉完成目标,培养受益终生的数学兴趣。因此,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教师应将学生作为刚刚盛开的小花,精心呵护、用心指导,使其数学学习兴趣不断上升,学习效率与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房平平.论培养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1(14):154-155.

[2]钱士明.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反思[J].启迪与智慧(中),2020(05):4.

作者:孙芳

第2篇:以趣促学,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学习的实践探索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汉语拼音教学的新概念。汉语拼音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自身的形象性和情趣性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游戏 联系实际 汉语拼音学习

汉语拼音是一种表音符号,这些符号是抽象的,因而较难记忆,也易混淆。但是学好汉语拼音又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识字、正音,还会影响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是学好汉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工具。面对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自身的形象性和情趣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编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汉语拼音教学的新概念。汉语拼音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能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那是再美妙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拼音教学中,笔者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创编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拍读游戏:学习拼音配上儿歌、口诀,加以拍手伴奏,使拼音学习易读、易记。例如学习“a o e”时,就教学生唱儿歌“学习拼音快乐多,拍起手来唱儿歌,张大嘴巴a a a,嘴巴圆圆 o o o,嘴巴扁扁e e e”。学生拍手、拍肩、拍桌子打节奏,这种形式学生非常喜欢,边拍边玩中就学会了拼读。

2.问答游戏:通过“我来问,你来答”的对话游戏带领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效果显著。例如教学形近字母“b p d q”时,就采用了下面的对话方式。师:我来问。生:我来答。师:右下半圆是什么?生:右下半圆b b b。说的对的同学和教师击掌,说错的同学由其他同学一起纠正,还要跟着再说一遍。

3.摘果子游戏:课堂上,笔者经常准备一些卡片,有动物的、水果的、卡通人物的,正面是图片,背面是音节或音节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选水果等游戏读音节,如果读正确就可以拿走作为奖励,并在自己的成长卡上得一分。

4.玩“扑克”游戏:对于拼音教学来说,声母的认读还是比较容易的,学生在入学前大多都学习了,但是拼读却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把音节拼读正确,又能形成见到音节就能拼读出来的能力,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就运用了“扑克”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做拼音卡片,每学完一个音节就当堂练习写出这个音节的四声。写完之后,除了课上的“开火车”练读音节卡片之外,课下和回家的游戏就变成了玩“扑克”(拼音卡片),和同学或家长一起赛读音节,看谁读得又对又快,谁获胜谁就得到这张卡片,最后看谁获得的“扑克”多,谁就取得最终胜利。

5.找朋友游戏。在学完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之后,可以玩找朋友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会分类,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再如在学习音节时,也可以经常玩找朋友游戏,出示一个音节,问学生“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声母、韵母卡片的同学就到台前来说“你的朋友在哪里”,最后再共同读出音节。这样的游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专注,他们都期待着自己手里的卡片被朋友找到。人人参与,高度集中,这样的学习就是真正在状态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怎么能不高呢?

二、借助插图,学习拼音方法

部编版教材在配图设计上特别用心,情境图都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拼音教学内容的整合。巧借插图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拼读的方法。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 g 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这样的发音就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音了。用这种方法可以教声母b、p、m、f、k、h、j、q、X、Z、C、S、Zh、Ch、Sh、y、W,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音来。有几个声母如d、t、n、l的插图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的读音。

对于音节的拼读利用好插图,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直观的图示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b-a—ba,g-u-a—gua的教学,就可以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两拼音节、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相拼很顺当”,听清看懂之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就能很快掌握拼读的技巧,为形成拼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联系实际,进行学练结合

六岁的孩子入学前已會说很多词了,基本能说几句较完整的话,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他们看到一种事物,如看见一朵花,他们认识是花(hua),却不会将花分出声母h,韵母ua。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音节的拼读成了学生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笔者借助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可以出示西瓜、小锅、花朵、火把等图片,先引导学生看着图片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可以先降低难度,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汇报,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可以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笔者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早读课的时候写到黑板上,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四、巧用评价,促进目标达成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能够诊断、激励、调控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

1.收集信息是有效评价的重要前提。收集学生在各环节的表现,或表情、或动作、或语言等诸方面的信息教师都要关注,要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多面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积极的观测者,采取巡视、倾听、交流等方式,及时收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学生“学的怎么样”的证据,这也是评价的依据。收集学习信息尽可能覆盖全班学生,既关注全体,又要重点观察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到尽可能多的学习信息。把收集到的证据与“评价标准”比对,判断学生“现在在哪里”,以做出相应的引导、处理,促进学生有针对性的学。

2.比如,在学习j、q、x、n、l和üe的拼写时,就要对学生针对这些音节的分解、组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j-( )—jue、q-( )—que、x-( )—xue,n-( )—nüe、l-( )—lüe、n-üe—( )。尽管要求很清楚了,但还是有不少学生填写不正确。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走下去,真正发现错误的学生和现象,收集学生不会的具体信息,以便评价到位,以便接下来集中指导。针对学生普通存在的问题再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可以采取故事法讲述ü见到j、q、x把它的眼泪擦干了,也可以借用顺口溜法记住它们的拼写规则。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同时也让学生会学了。

3.同学互助是学生学会的重要举措。如今的学生出生就生活在多媒体世界中,他们不仅需要听,而且需要参与;不能只是静坐,而且要动起来。同学之间的互动,可以弥补教师在面对全班40多个学生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习情况的不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每一个板块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教师或同伴关注“学的怎么样”,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况。给汇报者、倾听者、点评者都提出明确要求,在生生互评中互学,在其他生的反馈中,主动调整自己的思路,也会起到以评促学、真正学会的成效。

比如在学习j、q、x、n、l和üe的拼读、拼写时,就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互相检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做到人人都会读、人人都会拼、人人都会写的目的。

总之,通过多种方式激起了学习兴趣、学习了拼音方法、联系实际能运用、巧用评价促学会,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就达成了。

参考文献:

[1]周有光.汉语拼音文化津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周有光.汉语拼音方案基础知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3]温儒敏.统编小學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赵年秀.小学语文课设计要诀[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7.

[5]杨依兰.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现状与提效策略研宄[J].小学教学参考,2019(5).

[6]张惠萍.基于部编版情境图的汉语拼音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2).

[7]林玲.浅谈情境图在拼音教学中的作用[J].名师在线,2019(14).

作者简介:

姜琳(1980年12月-),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教育管理。

作者:姜琳

第3篇: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障碍和策略分析

摘 要:一年级是数学学习的入门阶段,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同类型的障碍,有些障碍会影响孩子的数学学习,不利于孩子信心的培养,需要家长、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分析,帮助其扫清障碍,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研究了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并对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应对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学习障碍;数学学习;有效策略;一年级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教师与家长需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且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一年级数学学习属于学生接触数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突破障碍,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进而为学生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形成的条件

1.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

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容易形成学习障碍,主要是由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学生的性格不同,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同造成的。善于与人交流、性格开朗的孩子在遇到数学学习障碍时,会及时跟家长、教师进行沟通,能够有效地解决数学学习障碍[1]。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遇到数学学习障碍时,往往会产生抵触害怕心理,并且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导致学习障碍越积越多,数学学习成绩下降,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所以,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时障碍更容易形成。

2.学习能力与智力水平的差异

一年级学生学习能力与智力水平的差异,对于数学学习障碍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较强,能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习障碍的形成,数学学习障碍形成的几率较低。[2]。而智力水平发展缓慢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数学理解能力较差,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无法解决的问题,若是不及时进行指导,容易促使数学学习障碍的形成。

二、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

1.识字量的不同引起的障碍

由于一年级孩子在幼儿阶段的识字量不同,导致孩子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初始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问题。

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字有“数一数,连一连,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比一比,算一算,涂一涂,写一写,猜一猜,还剩,差多少,左右,前后,厚薄”等,一些孩子对这些关键的字不认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要求写数字就会画图形,久而久之就会在一年级数学学习时对自己失去信心。

2.學生数学学习阅读方面存在的障碍

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语文学习处于初级阶段,理解能力不强。(1)关键字、关键句理解不够,导致解题思路发生偏差,从而形成数学学习障碍[4],增加了数学学习的难度。例如,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给了小红3个后还剩4个,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在上述题目中,对“小明给了小红3个后还剩4个”这句关键的句子理解有困难,弄不清楚小明到底有几个苹果。(2)句型上的变化影响了理解。如:9比( )多2,比( )少2;( )在( )的左边;( )的左边是( ),在上面的三个句型中,语文上都还没有进行这类句式训练,所以孩子解决这类问题就有困难了。

3.数学与生活之间缺乏联系引起的障碍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强,是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年级学生的年纪较小,生活经验欠缺,普遍存在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数学学习难度增大,促使数学学习障碍的形成。如:苹果有8个,梨有5个,梨再拿几个就和苹果一样多?对“再拿几个”的生活意思不理解,就没法提炼成数学模型。再如:4时再过1时是( )时,4时半再过半小时是( )时。生活经验欠缺的孩子就无法理解什么是再过1小时,什么是再过半小时。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一些联系实际生活能力不强的学生就会混淆不清,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

4.数学思想的形成障碍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形成。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教师从学生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就着手培养,但是在一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忽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少探究性、体验性的教学过程,不利于一年级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6]。导致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形成,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三、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应对策略分析

1.在学前阶段有意识地让孩子多识字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各方面的数学问题。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识字量有限是影响他们学习并且产生数学障碍的重要原因。对于教师来说,需要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和强调文字内容,让学生逐渐形成审题的习惯,并且能够认识数学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如果解决了文字方面的问题,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2.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阅读能力

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一年级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题目类型选择典型例题,帮助学生进行题意分析,给学生讲解题目理解的重点,使得学生理解题意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2)开展情境教学。通过情境教学法可以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境教学法属于实践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3)关键词教学。对于生字较多的数学题目,为了降低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从而把握解题方向,突破数学学习障碍。

3.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数学学习障碍问题,教师需要增强数学教学研究,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养成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习惯,有助于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帮助一年级学生突破数学学习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的开展需要融入生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降低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形成概率,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内容,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丰富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持续观察自己的生活,有效连接生活和数学内容,这样可以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而掌握应用数学的方法。

4.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

注重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而阻碍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形成。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效率,教师需要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数学思维对于数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数学思维是学生面对题目的解题思路,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增强一年级数学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从而为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对于一年级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教师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突破数学学习的障碍,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综上所述,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障碍,主要包括学生识字障碍、学生数学学习阅读方面存在的障碍、数学与生活之间缺乏联系、数学思想的形成障碍。文章从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阅读能力等方面,论述了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应对策略,进而为一年級学生数学学习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娟.浅析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中外交流,2016(31).

[2]周芳丽.浅谈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9):159.

[3]覃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数学教学:浅谈一年级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的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2):36-37.

[4]段文芝.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探讨[J].教育,2016(11):261.

[5]周召容,杨莉.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J].读书文摘,2016(31).

[6]欧显玲.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方法[J].读书文摘,2016(34).

[7]张兰.解决问题有“妙招”:浅谈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小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17(1).

编辑 温雪莲

作者:罗晓华

第4篇:一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共两部分,主要通过图画让初入学的儿童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重视用眼卫生并在实践中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动笔”的良好习惯,另外就是使学生从小学会爱惜学习用品。

2、汉语拼音,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3、识字,分2组编排,每部分每课都配有一幅情景图,这样按排不仅能使学生情景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文,共安排14篇课文,分6组编排,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14篇课文中随课文教学识字305个,写字168个,课文部分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作业准的新点,具体表现在:⑴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⑵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⑶课后练习都是两次,一次是朗读,背诵或复述,一次是有关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另外,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练习的内容包括认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复习笔画、笔顺,进行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6个练习自成系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学习要求:

1、学习习惯:

⑴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⑵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认对、读准声母、韵母。

(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3)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

(4)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3、识字写字:

⑴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写字习惯,准确认读305个生字。

⑵说出基本笔画的名称。

⑶能按笔顺在四字格里书写、默写168个生字,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学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4、口语交际:

⑴能看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名连贯的话回答问题。

⑵能按照图意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件。

(3)能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声音清楚,态度大方。

5、阅读:

⑴能联系课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和句子弟兵的意思。

⑵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连、轻重。

⑶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分出角色朗读对话。

⑷正确地复述课文、语句连贯。

(5)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第5篇:一年级教学总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主动阅读简单的课外读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大量识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年级推荐书目:

1、经典诵读类:《三字经》《日有所诵》《小学古诗必背80首》

2、故事童话类:《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木偶奇遇记》、《爷爷一定有办法》、《獾的礼物》、《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成语故事三百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小猫钓鱼、萝卜回来了》(全彩插图本,带注音) 、《一千零一夜》(最新版"彩图注音)、《中国童话》(最新版"彩图注音)、《鲁西西外传(注音版)》、

3、百科知识类:《蓝猫淘气3000问》、《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儿童趣味科学知识问答)《史努比儿童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知识翻翻书:海底世界》(注音版)。

4、应用文体类:《小学生日记起步》、《小学生注音看图作文》、

第6篇: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完成如下内容。

1、为下列字注音。

(1)王语暴(

)

(2)庶几(

)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

(4)直好世俗之乐(

)

(5)举首蹙頞(

)

(6)羽旄之美(

)

(7)放于琅琊(

)

(8)秋省敛而助不给 (

) (9) 睊睊(

) (10)慝(

)(11)徵招(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

。好:

。)

② 王变乎色曰(色:

。)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

。)

④经之营之(经、营:

。)

⑤庶民攻之(攻:

。) ⑥遵海而南(遵:

。)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省:

。给:

。)

⑧为诸侯度(度:

。)

⑨民乃作慝

(慝:

。)

⑩师行而粮食(师:

。)

⑾人不得,则非其上(非:

。)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

”,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

”,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

”,

。)

④时日害丧(“害”通“

”,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

”,你。)

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

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

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

。)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

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

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

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

词,居住。)

5、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6、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⑺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⑼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⑽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⑾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7、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的两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第三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8、简要概括

一、

二、三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9、合作探究: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2)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在哪里?它的作用是什么?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二)精彩展示

1.分组展示学习成果,朗读课文,串通文意,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2.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三)测评、反馈

*做达标训练35页高效评估部分习题并完成以下练习。 (一).模仿示例归纳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以: ①暴未有以对也(连词,来。)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

)

③以啮人,无愈之者 (表假设,

)

④无以,则王乎(同“已”,副词,

)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连词,

)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介词,

)

见: ①庄暴见孟子 (拜见)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

见)

③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

见)④居有日,扁鹊复见 (

见)

⑤诚恐见欺于秦(被)

直: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 同“值”,

)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直)

(二).分析思想内容;

1.“王变乎色”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D.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乐。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对其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抓住齐王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B.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比喻,用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C.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敬仰他。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态度对比,很有说服力。

(三).翻译下面的文段。

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四).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请你根据下列的成语的释义,写出对应的成语及近义词和反义词。

1.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该成语为(

),其近义词为(

)。

2.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该成语是(

),其反义词为(

)。

3.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该成语为(

),

其反义词为(

)。

(五)本课三则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

三、有关资料:《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译文

(一)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脸色变得不好意思他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宜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 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昔说: ‘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 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

(二)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 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三)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 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 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 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 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 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习导航答案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字注音。

(1)王语暴(yù)

(2)庶几(shù jǐ)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lè)(4)直好世俗之乐(zhǐ))(5)举首蹙頞(cù è)(6)羽旄之美(máo) (7)放于琅琊(fǎng yá)

(8)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jǐ) (9) 睊睊( juàn) (10)慝(tè)(11)徵招(zhǐ sháo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②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⑥遵海而南(遵:沿着。)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⑧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⑨民乃作慝

(慝:邪恶。) ⑩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⑾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7、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第三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8、简要概括

一、

二、三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3、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9、合作探究: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一、模仿示例归纳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以: ①暴未有以对也(连词,来。)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把) ③以啮人,无愈之者 (表假设,如果)

④无以,则王乎(同“已”,副词,停止)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连词,用来 )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介词,凭)

见: ①庄暴见孟子 (拜见)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接见)

③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看见)④居有日,扁鹊复见 ( 进见)

⑤诚恐见欺于秦(被)

直: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笔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 同“值”,价格)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二、分析思想内容;

1、 A

2、 C

三、翻译下面的文段。 为民父母

译文:(孟子说:)“国家君主选拔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可能要让地位卑下的超过尊贵的,原来疏远的超过亲近的,这种事难道可以不慎重吗?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贤德,这还不能肯定;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贤德,这也不能肯定;全国人民都说他贤德,这样可以进一步考察他;发现他确实是贤德,就可以重用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不贤德,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不贤德,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不贤德,这样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确实是不贤德,就应该及时撤换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该杀,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这样就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这样就应该杀掉他。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全国人民杀掉他的。如果做到这样,您就可以作好人民的父母了。”

四、1(

洞察秋毫 洞若观火) 2(绰绰有余 入不敷出或捉襟见肘) 3( 杯水车薪 绰绰有余)

五、采用对比手法可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突出。

第7篇:语文教学目标一年级上册

语文教学总目标

1、认识328个生字,会写154个字,认识23个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正确地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3、喜欢阅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成语和名言警句,借助教材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初步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4、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喜欢图书,爱护图书。

5、认识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6、学说普通话,有表达的自信心。敢说自己想说的话,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简要叙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大方、有礼貌。

7、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某个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学习搜集相关资料解决问题。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与伙伴一起参加学校、班级和社会活动,并用口头或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想法。

第8篇:2017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教科书(2017) 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 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 认识常用汉字3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 初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 5. 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三)阅读

1.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爱护图书。 2.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 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他人交流。 5. 诵读儿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 认识逗号、句号等常用标点符号。认识自然段。 7. 积累古诗和名言警句。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四)口语交际

1.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

3. 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 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9篇:一年级班级管理目标及措施

和乐--为人以和 为学以乐

河嘴小学一年级班级管理目标及措施

2017-2018学年

班级管理目标: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制定班规,并要求师生共同遵守。刚接手一个班,老师最最希望孩子们听老师的话,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最良好的班风。但我知道良好的班风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得成的,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但一定要简单有效。我根据本班情况制定以下内容:

1.班级名称:梦想

班级口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努力学习,顽强拼搏

班级目标:今天我们是小小笋芽,明天我们是青青翠竹。

班级公约:按时上学不迟到,尊敬师长有礼貌。铃声响,进课堂,学习用品放桌上。晨会早练和集队,静快齐来要记牢。课间休息不打闹,安全第一最重要。上课听讲要专心,积极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大声讲,同学发言仔细听。勤动脑筋用心想,作业按时来完成。班级就是我的家,不丢垃圾不乱画。清洁卫生靠大家,做好值日人人夸。学习生活多快乐,学校就是我的家。

2.班干部和专职代表的选定和职责。

根据小孩的心理和我们的具体情况,决定选举以下班干部和学生代表:班长、生活委员、体育委员。第一学期老师安排,以

和乐--为人以和 为学以乐

后每学期竞争上岗。

班长职责:

1.上传下达老师的各项要求。

2.把当日值日班长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负责指挥值日班长开展工作。

3.负责每两周班级调整位置。

4.任职期满,帮助老师负责组织并主持下一届班长。

生活委员职责:

1.负责每天的清洁卫生和擦黑板;值日当天不做清洁,帮助老师检查督促其它小朋友做清洁。

2.负责每天的课间和课堂纪律。让每位小朋友树立守纪律的好习惯。

3.负责当天的考勤,发现情况随时向班长和班主任反应。 班级流程 :

因为是一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为小学生,在很多方面缺少自发性或者很少知道哪个时候该干什么,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在学校里愉快的学习,特制定出一天的班级流程。

1.来到学校 ① 做好打扫 ② 值日班长和清洁委员总体检查清洁情况。 ③ 早读

2.上课 ①课前做好准备,静习好。 ②下午放学后把当天的课文读完才能走。 ③若没有老师来上课:值日班长到办公室找上该节课的老师,其余的小朋友静息好,若老师不能来找班主

和乐--为人以和 为学以乐

任。

3.做课间操:体育委员带队,上下楼梯--靠右行,平排两个—对整齐。快静齐的到操场,抬头挺胸的站立好。

4.吃饭做到不讲话,由值日生管理。

5.中午:由学生领读书。

6.放学后:生活委员组织做好清洁,当好老师的眼睛,起监督的作用。

具体目标:

一、行为规范目标:

1.学会准备上课需要的学具和物品。上课时坐、立姿势正确,不乱动,不找人说话。上课听讲认真,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2.清楚地记住并完成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不懂的会问。

3.学会正确的握笔与书写姿势。作业认真、自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4.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关心集体,自觉维护学校的环境卫生。

5.注意排队整齐、安静,主动与老师、同学打招呼。不在教室操场追逐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班级管理目标:

1.每一位小朋友力争上学不迟到、不早退。自己整理书包、

和乐--为人以和 为学以乐

学具、书桌。

2.利用班队会让学生学好背会《小学生守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自己管理好自己。

3.逐步形成互相帮助,互相竞争的好品质。

4.逐步形成一支小干部队伍,并通过培训和轮流制度,帮助每位同学有机会当

班级干部,参与班级管理。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处理好个人和同学之的关系:多交朋友,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

2.处理好个人和班级之间的关系:找一个为大家服务的岗位,找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为班级出一个点子。

3.处理好个人和学习之间的关系:铃声响,快静齐,专心听,举手勤,作业正确又整洁、比一比谁的学习态度好。

采取的主要措施 : 1.常规教育方面

(一)充分利用班队会的时间学习《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将在班级开展评星活动,负责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并在晚点时间进行一日总结,通过监督岗的汇报,评出“每日之星”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加强教

和乐--为人以和 为学以乐

育。

(二)合理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比如:可以利用故事会和流动红旗的评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2.纪律方面

(一)课堂纪律

首先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这样学生既感到有趣,又有动力,而且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纪律。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这样变被动的各种要求为主动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将文字内化为行为。我们班的宗旨是“说到就要做到。”

(二)课间纪律

课间是学生轻松休息的时间,良好的课间纪律将会给整个校园带来活跃而轻松的气氛。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形成无吵闹、无喧哗的课间十分钟。采取值日班长和纪律组长轮流巡逻制度,确保良好的课间纪律。

(三)路队纪律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集体生活,将在班级开展“班级之星”评比活动,使学生不仅做到快,齐,静,而且能够进行自主管理.

和乐--为人以和 为学以乐

3.卫生方面

1.个人卫生:要求衣着整洁,做好“三勤”,桌椅勤擦,物品勤摆,两操勤做。

2.班级卫生:每天早上和中午时间分派值日生清扫,设立卫生监督岗,进行检查与监督。对于主动,及时打扫卫生的同学或小组,进行奖励。

3.安全方面

(一)严格遵守学校校规校纪及《中小学生守则》。

(二)严禁打架、骂人等违规行为。

(三)严禁在教室或其他危险地区追逐打玩。

(四)严禁玩耍棍棒、弹弓及其他攻击性物品。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五)严禁下河、渠、塘。违者按操行及班规处理。

(六)严禁在上、放学途中打玩,骑自行车,要由家长接送。

(七)不准乱买零食。买食品要注意是否变质、腐烂过期。

(九)不准无辜旷课、迟到、早退。放学后,除老师有安排外,严禁在学校、途中逗留。有病要及时向老师请假,如果不能到校,要请家长请假。

(十)严禁爬栏杆、篮球架、爬围墙、爬树、 与家长建立起有效的沟通

低年级孩子,稚嫩又可爱,是家长的心头肉,掌中宝,所以,要管理好低年级班级,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尤显重要。有了家长的信任,平时的日常管理不仅能做到令行禁止,还可事倍功半。

上一篇:政务新媒体情况总结下一篇:理赔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