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文章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亲情的文章

不可忽视的亲情犯罪

在现实生活中,亲人之间因琐事、感情、金钱等诸多原因而争吵不休、大打出手、相互残害,最后引发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件件充满血腥的亲情厮杀,令人触目惊心。在司法实践中,亲情犯罪主要指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夫妻之间和姻亲关系的直系亲属之间的犯罪。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悲剧的发生,必然导致社会稳定体系发生紊乱,其危害性不可忽视。

血案频发

近日,安徽省泗县14岁少年弑母案开庭审理,由于被告人豆肖犯罪时未满16周岁,安徽省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被告人豆肖有期徒刑15年。被告人的父亲豆之雨接到法院的判决书后,认为判决过重,遂以法定监护人名义,向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日前,省高院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依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以及情节、性质等确凿证据,作出终审裁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豆肖曾是泗县一中的一名优秀学生,被老师们看作是“大学苗子”。然而,这个少年在读高一时却陷入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天天逃学去网吧,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其母对此火冒三丈,屡屡采取过激的高压行为阻止儿子上网。14岁的豆肖心生恨意,一天,他随手拿起一根电线,趁母亲不注意,猛地套在母亲的脖子上,狠劲一勒,要了母亲的命。杀人后,豆肖若无其事地去网吧上网。警察抓获他时,他十分镇定。归案后他一五一十地交待了作案经过,既没有流泪,也没有伤心、后悔之意,反而说杀了母亲是一种解脱,让办案人员吃惊不已。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的加快,经济利益的纠葛增多、人们心理压力增大等原因,发生在亲属之间的亲情犯罪案件逐渐增多。尤其是2011年以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杀亲案”接连不断,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也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2011年4月上旬,上海发生一起“子弑母”案件,起因仅是留学生儿子汪某向母亲讨要学费发生口角,之后对母亲连刺9刀,致其身亡。

2011年5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发生一宗“地税局长灭门案”。制造这起地税分局局长周子雄一家4口包括他的妻子凌小云及儿子、女儿被杀死的“灭门惨案”的凶手凌小娟竟是被害人凌小云的亲妹妹。凶手凌小娟向警方供述:她杀死姐姐凌小云全家,原因是与其姐姐凌小云因经济利益及家庭琐事产生积怨,同时为了让其母亲能够继承凌小云的遗产而使自己也受益。

2011年9月4日,安徽省泗县城发生了一起不孝逆子“汽油烧母”恶性案件。当地警方调查,起因是逆子向母亲索取房产证做赌博抵押,其母不给,于是逆子对其下毒手。

2011年11月15日凌晨4点多,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龙江庭院B区7栋705房间,17岁的高中男生徐刚突然拿起家里的菜刀,疯狂地砍向刚从熟睡中醒来的亲生父母,致母亲死亡,父亲重伤。

2012年1月29日,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发生一起悲剧:一个七旬老汉因家庭琐事,与家人产生矛盾并滋生仇恨,亲手杀死老伴、儿子和儿媳。

2012年3月20日,海南省三亚市发生了震惊社会的灭门惨案。兄弟两人因为分房产问题产生了矛盾,弟弟一直怨恨哥哥,最终弟弟举起屠刀砍向哥哥一家5口。此案导致4人死亡1人重伤。

2012年5月11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新店乡新寨村发生一起悲剧。46岁的杨其高将亲生哥哥杨其聪一家三口杀害后服毒自杀。警方了解,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因琐事反目。

2012年7月底,安徽省砀山县供电局家属院内发生一起惨剧,16岁少年残忍掐死自己的生母。当地警方查明,惨案发生是孩子因为谈恋爱的事多次和母亲争吵。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发人伦悲剧的亲情犯罪因素越来越复杂。据了解,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年至2011年共受理故意杀人案件60起,其中因亲情犯罪引起的32例,占案件总数53.33%。可见,亲情犯罪已不容忽视。

追根溯源

一件件血案撕裂亲情,让人们不得不追问、思考悲剧发生的原因。

过度溺爱。一名多次采访安徽泗县弑母案的新闻界资深人士说,少年犯罪与家庭长期的溺爱教育有一定关联。从小到大,身为家中独生子女的豆肖,一直是家中的“小皇帝”,加上学习成绩又好,长期生活在甜蜜的赞扬声中,从未遇到过任何打击或挫折,这种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经不起“风雨”,更经不起“磨难”,一旦遇到挫折,无法满足个人愿望的时候,便会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泗县弑母案件中,母亲舐犊情深,但是说到底是一种畸形的爱,它逐渐让母亲和儿子都习惯了物质的给予和接受,而忽略了母子两代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长期在溺爱“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都非常脆弱,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缺乏认识自己和社会所需的人情冷暖、人情世故等成长元素,导致孩子心理扭曲,而父母用畸形的爱换来变态的恨,结果自食恶果。

家庭暴力。不久前,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对近年来审理的27起发生在家庭间的命案进行调研,发现家庭暴力已成为亲情犯罪的最主要诱因。

“长期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受害者,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压抑和报复情绪,当施暴者行为超出当事人心理承受能力时,这些平日的受害人有可能出于反抗和报复心理成为加害人。”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长王瑞娟向媒体记者介绍说。

婚姻不和。来自沈阳市中级法院刑一庭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该庭每年都会审理30起左右的亲情犯罪杀人案件,其中发生在夫妻之间的亲情犯罪比例较高。在这类案件中,因配偶有婚外情或怀疑对方有婚外情而导致矛盾激化、引发命案的占多数。

“这其中又能分出很多种情况,比如配偶一方有婚外情,夫妻关系处于破裂边缘,又不能理智地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为达到与第三者结婚的目的就伤害甚至杀害对方;也有相当部分案件因痛恨配偶不忠、不贞,矛盾激化,酿成悲剧。”辽宁省法院一位研究亲情犯罪的法官分析道。

除了发生在有矛盾的双方之间外,由于婚姻失败而引发的其他家庭成员间的犯罪也屡见不鲜。

四川省一位多年研究亲情犯罪的律师认为:从犯罪心理来看,亲情犯罪案件多为“激情”杀人。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受到伤害,大都为了家庭苦忍,容易形成较大的恶性心理积累,一旦超过忍耐的底线,行为人就可能丧失理智,在激情冲动中实施犯罪。这位律师称,从这个角度上说,学会善待亲人,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缺乏法律知识。安徽省枞阳县人民检察院在受理亲情犯罪案件中,发现犯罪嫌疑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超过五分之四,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接近一半。他们有的是居住在偏远地区,有的是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很少接受法律教育。当与亲属之间发生矛盾时,往往采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另外,亲情犯罪案件中的受害人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和少年儿童。许多加害人对国家颁布的《刑法》《婚姻法》《老年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知之甚少,有的根本不知道。而受害人也多是法盲,面对暴力与侵害只是一味苦忍,实在忍受不了时则采取暴力手段报复对方,由受害人变成了犯罪嫌疑人。

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环境的负面影响。一位教育学家指出:在不考虑遗传因素的情况下,个体品格的差异来自于不同成长环境的影响。而家庭是个体出生之后婴幼期、儿童期成长及人格塑型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从社会学角度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成员关系结构上有着本质的不同,独生子女核心家庭的关系结构是简单的,家庭成员之间只形成三种关系(夫妻、父子、母子)。对子女来说,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他们只有上下的代际关系而没有平行的血亲同辈关系。非独生子女如两孩家庭即四口之家的关系结构就不同了,家庭成员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形成六种关系:夫妻、父子女(两种)、母子女(两种)、子女之间,对子女来说,不仅有上下代际关系还有同代同辈关系。

事实上,固有的家庭关系结构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从上下关系来看,因为子女是“唯一”、是“中心”,祖、父母对孙子、孙女施予爱、亲情或期待,都更可能出现专家们所说的“溺爱”、过度关注、过高期望,更易强化自我中心意识以及易形成骄横、抗逆力弱等心理特征。从同辈关系来看,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只有与父辈和祖辈的交往,而没有兄弟姐妹同代人之间的平等互动,失去了在兄弟姐妹间“玩耍”中的合作、谦让、关爱、责任等品质的“机会”,而更易养成依赖的心理,并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对他人的同情心。近十多年来,我国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人口呈快速上升趋势,不能不说与这种固有缺陷的家庭关系结构有关,而时下发生的许多起亲情犯罪案件背后都存在着这种家庭结构固有缺陷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影子。

另外,从系列亲情犯罪的案件中,不难看出,大多数被告的家庭往往缺乏关爱、真诚和沟通,缺少平等和谐的气氛,家庭成员间个人私欲膨胀,注重自我利益,当家庭出现各种矛盾时,容易产生报复心理。

此外,现代社会中人的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出现偏差,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导致亲情犯罪案件数量上升的一个因素。

构筑防控堤坝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减少亲情犯罪,构筑防控堤坝,是一个严峻而迫切的社会任务。

净化社会环境。当前思想认识领域泥沙俱下,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价值观低下,社会上一些凶杀、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泛滥成灾,这些“软暴力”对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侵害巨大,受网络里的凶杀暴力蛊惑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青少年为数不少,尽快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纯洁的社会环境,是时代的要求。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我国的全民普法工作已经开展很久了,现在新一轮的“六五”普法又开始进行,但“普法”效果如何?一位法律工作者说,多年来的“普法”宣传,有的仅仅是为了应付“任务”,有的只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质并没有深入人心。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法制”课,但好多流于形式,常被“主课”占用,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而已。这样,一些法盲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遇到复杂问题时,那些法盲仅凭一时感性冲动来处理事情,不计后果。因此,司法行政部门、宣传部门及学校等教育单位需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在社会上深入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公民学法、懂法、用法。

建立心理干预和治疗机构。亲属间犯罪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实施犯罪前,大都经历了心理上的矛盾和反复比较权衡的过程,如果此时有专门的心理机构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那么有的悲剧就可以避免。因此,政府及社会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逐步建立心理干预和治疗机构,使那些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患的人能够得到及时、便捷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遏制与减少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亲属间犯罪案件的发生。

综合治理。预防和有效遏制犯罪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位学者感叹说:“现代教育有两个高于一切的目标,一个是培养合格公民;另一个是培养心智和情感健全的人。眼下,在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滔滔功利压迫下,这两个教育目标都是最失败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较高;子女心里承受力脆弱;以及人的情感心理需要,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等现实矛盾冲突,这些都是引发悲剧的导火索。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教育非常重要。

预防和减少亲情犯罪,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各级政府、司法、妇联、工会、民政、教育等部门,要大力组织开展道德品质教育,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家庭活动,关注弱势群体,把学校、社区工作做实做细,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引导家庭成员之间及时有效地沟通,只有家庭这个细胞稳定了,社会才能和谐。(责编:卫红)

作者:柏立席

第2篇:论叶兆言小说的亲情书写

内容摘要:叶兆言关注的焦点通常是凡俗人生的生存意义和情感世界,在冷静的叙述中潜藏着对日常情感的思考与困惑。他打破了亲情社会的常规性和有序性,将亲情中不易察觉的异质因素真实地呈现出来:长辈畸形的爱禁锢着子女的自由;晚辈不堪重负只能选择毫无意义的“出走”;父亲在场儿女却依然沉迷于“寻父”的游戏;欲望撕裂禁忌通过“乱伦”向亲情社会宣战。叶兆言通过讲述一个个家庭故事,颠覆了传统的理想化亲情,暴露了亲情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变与脆弱。

关键词:叶兆言 亲情 “出走” “寻父” “乱伦”

中国是由一个个“亲情社会”组建而成的,里面包含着的骨肉之情、手足之情、天伦之乐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伦亲情。家族内部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天生就具有相濡以沫的血缘亲情。“血缘亲情是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最稳定,也是最能显示家庭人情美与人性美的情感关系”[1]亲情不是激情的偶然迸发,而是与生俱来、永不磨灭的,伴随着人类从出生到死去。作为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表达和社会最底层力量的不可抗拒性,亲情对人类的精神世界至关重要。但是亲情本身联系着古老的生存方式,避免不了新事物与旧亲情的碰撞,所以亲情既有坚韧宽阔的一面,又有脆弱狭隘的一面。古往今来,作家们就对亲情呈现一种模糊的审美姿态。即使是鲁迅在《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对封建人伦道德进行过猛烈抨击,但是他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出走”,实际上他在家履行“孝悌”,默默承认了母亲为他安排的媳妇朱安,在外对兄弟慈爱宽和,“他向往兄弟怡怡、永不分离的弟兄关系,若非突生变故,他会尽力维持大家庭的生活”[2],充分反映了魯迅矛盾的亲情观。此外,大部分作家都绕不过对亲情人伦的书写。余华的《现实一种》展现了祖孙、母子、夫妻和兄弟之间的隔膜与冷漠,令人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世界的残酷与丑恶。残雪的《山上的小屋》写尽了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不可通约性,展现了彼此的猜忌与窥探,家庭之间的亲情被可怕的梦魇所替代。到九十年代,正常的人伦亲情开始回归,以亲情的本原面目还原了中国人的情感故事。

叶兆言于1980年开始写作,在他的大部分的作品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他关注的焦点。在他平静的叙述中,潜藏着对生命的思考或困惑,道出住房、家庭、婚姻、金钱等关乎人类生存的基本诉求,“借以表现纷纭复杂的生活形态及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3]。其中书写亲情的篇幅很多,本文主要展现出叶兆言小说中亲情书写的不同形态:禁锢的亲情,“出走”的情结,“寻父”的母题以及乱伦的禁忌都有所表现。在叶兆言的小说世界中,亲情不是亲人同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情状态,而是呈现出一片淡漠与苍凉的笔调。叶兆言以温和平静的姿态既呈现了长辈对晚辈的不可遏制的爱,也写出了晚辈不堪重负,因“爱”而“出走”;既展现了血缘亲情中非常规的不伦之恋,也连带出了爱的背后畸形的情感因素。夫妻、父子或母女,不再是互为生存的依托和见证,而成为相互摆脱不了的负担。叶兆言撕破了那个虚伪的亲情社会的面纱,暴露人性的隐秘与亲情的脆弱。通过讲述一个个家庭故事,颠覆了传统的理想化亲情,呈现出亲情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变。

一.无法言说的亲情桎梏

《半边营》是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中的一部小说,主要叙述的是在深宅大院中,久病在床的华太太对三个子女身心上造成的伤害。“叶兆言的《半边营》刻画一个年华老去的华夫人与她三个子女间的怨怼关系,摆明了是向张爱玲《金锁记》的敬礼之作。”[4]故事中的华夫人其实就是《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姊妹”。她常年昏睡在“一张半新不旧的大铜床上,严严实实罩着一条厚被子……”,子女们精心照料,处处迁就。然而性格专横的华太太“脾气一向与人为难,越把别人搞得下不了台越称心如意。”她嘲讽陪伴左右的长女斯馨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嫉妒二女儿嫁了个有钱有权的男人,把儿子阿米折磨得“刚三十岁的人,瘦的像只虾,满脸的疲倦,满眼睛的惶恐。”。她在儿子永远不成熟、女儿嫁不出去、儿媳重蹈覆辙的快感之中获得病态的满足感。“百善孝为先”的伦理和亲情的纽带强制性地将华太太栓在阿米和斯馨的身上,亲情的重担压着他们无法呼吸。华太太在自己昏暗的房间里制造了一个密封逼仄的囚笼,将儿女们圈养在里面,在施虐的快感中埋葬儿女们的青春年华和美满婚姻,上演一幕幕“亲情悲剧”。她罔顾子女的独立意志和爱情自由,所谓的亲情关怀演变成禁锢与被禁锢、施虐与受虐的畸形关系,而亲情在这个幽闭的空间中完全失去了温度,成为儿女们手脚上冰凉的镣铐。母爱的光辉已消失殆尽,温情脉脉的亲情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人性的复杂与荒谬暴露得淋漓尽致。王富仁认为“严格说来,母亲对于儿女不仅仅是我们普通观念中的一个人,而是一个世界,一个他或她的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世界,一个他或她生存的伊甸园。”[5]而叶兆言笔下的母爱,却成为埋葬儿女青春和幸福的坟墓,“母爱神话”已然衍化成母爱异化的悲歌。

而在他的另一部小说《花影》中,妤小姐的父亲对她的关爱是从小教她抽鸦片和为她拒绝宅院外的一切新鲜事物,充分施展着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因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父权制逐渐演化为一种家庭———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有机体系,在这个制度内的权利运行矢向是:年老的男性有权支配青年男性,男性有权支配女性。”[6]父权制在血缘关系体系中处于主导权,对子女的人生具有支配权。在家庭制度和人伦亲情中,父亲的权力应该被绝对肯定和拥护。因此在父亲管制下,童年生活中的绕膝之欢、天伦之乐都与她毫无干系。甄老太爷将妤小姐禁锢在一个逸乐淫猥的场所,却要求女儿严守规训,不能越防。密闭的生存空间和豪门“闺训”导致妤小姐没有任何机会接收外面的新事物,只能在父权的淫威下熬成老姑娘。而甄家大院本来就是一个类似于妓院的封闭式空间,除了父亲和哥哥,都是女人,小妾们言语上的性挑逗,还有淫声艳语都可能激发一个成年女性对于男性、对于正常的性的需求。然而除了那本能给她带来性启蒙的《金瓶梅》,妤小姐无处宣泄女性的烦恼和内心的性苦闷,所以她不得不压抑自己对于性的渴望,将所有的念想和疑问都埋在心底,直到自己成为甄家的继承人。父亲的去世给了她身心的最大自由,同时也唤醒了她潜藏已久的性意识。她开始对某种父权式的专断和既定的秩序产生本能的抗拒,大胆地向男权社会宣战。

王德威说“她是位最堕落最意外的‘新青年’”[7]。虽然她有意识地反叛旧有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将父亲曾经加之于身心的枷锁通通卸除,成为一位享受自由的“新”女性。但是她的武器是自己的“身体”,以自己的身体去诱使男性为她争风吃醋,满足她一直被宠溺的高傲。可以说,她一面在反抗父权制的禁锢,以自觉的意识去玩弄男性,为女性的王宫加砖添瓦;一面她又在扮演着父亲的角色,以父亲曾经统治甄府的方式来统治自己身边的男性世界,事实上,妤小姐只是依照父亲的模板重新建造了一个类似的世界,她一直活在自己营造的虚假的自由影像中。在这个影像中空虚和满足共存,善良和恶毒同在,显出暧昧不明的色彩。结局妤小姐瘫痪在轮椅上,怀甫成为男主人,甄府又恢复了男权统治的秩序,这说明妤小姐还是未能彻底摆脱父亲的影响。

此外,还有《陈小民的目光》中陈小民的母亲何萃芬,作为前组织部长的夫人,自以为“善于相夫教子有方”,却只会在儿女们的伤口上撒盐;《状元境》张二胡的母亲也是寡妇脾气,状元境有名的泼辣性子,对儿子和儿媳百般刁难,惹得整条街的人看笑话等等,这些变了质的人伦亲情沉重得让人难以承受。叶兆言以一个个悲痛的故事打破了长期以来亲情社会营造的假象,将母爱或父爱中的杂质通通倾倒出来,暴露在世人面前,提醒人们重新审视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伦亲情。

二.意义缺席的“出走”之路

王富仁说“在最初的意义上,子女与母亲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但是子女的成长则意味着二者的分裂。这种分裂是子女的成长过程,但也是一个逐渐失去二者和谐关系的痛苦过程。”[8]在成长过程中,子女不仅从母亲怀抱中挣脱出来,进而可能与整个家庭发生分裂,走出家门寻找更大的自由天地,这就是贯穿现当代文学的“出走”情结。

叶兆言的《追月楼》曾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主要讲述了南京沦陷前后丁老先生一家的故事,是对巴金《家》的戏仿之作。“《追月楼》更直白简单一些,它其实就是一个当代人重写的《家》,表现了当代人对《家》的重新认识。”[9]其中仲祥“出走”的情节也是觉慧“出走”的翻版。然而与觉慧为打破封建家长专制、追求青年个性自由而愤然“出走”的意义不同,仲祥的走出家门,并非思想上有所新的追求,而是单相思的诱因使他稀里糊涂地参军报国。他不是陈旧的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也不是寻找新出路的先觉者,而是在潮流中被动地被裹挟前进的流浪儿。出走再归家是必然的结局,因为仲祥并不是《家》中最早的觉醒者觉慧,敢于冲出“狭小的笼”做最勇敢的叛逆者;也不是矛盾笔下的新女性梅行素,敢于从封建礼教的绳索中挣脱,走出自己的路。他的出走没有目的,不是为了拯救自己于封建牢笼,也不是为了在精神上获得重生,而是无目的无意义的一次出走。

小说中说到了家国存亡的危急时刻,仲祥仍沉迷于儿女私情,并且以参军报国为借口追逐男女之情。丁老先生是个开明的家长,十分赞成仲祥去前线做“义民”,并在临行前送给他《春秋三义正传》和《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代表着长辈对于他学业上的督促和理想上的支持,在亲情伦理秩序中,丁老先生没有阻碍子孙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他们的爱与支持,竭尽一个家长的职责与情义。在丁家,仲祥并没有遇到不自由的婚姻或者大家长的专制等烦扰一代青年的家庭问题,相反,家庭给了他一个稳定的安身之所,其中寄寓了丁老先生的宠爱和希望。以家为中心组成了亲情社会不是一个专制王国,而是一个理想之地,虽然有小打小闹,却不存在仇恨和斗争等激进因素。但是仲祥却把这亲情之爱当成负担,认为爷爷老糊涂,不能理解自己单相思的痛苦心情。说明仲祥的出走其实也是对于亲情社会的“叛逃”,意在与丁老先生代表的旧伦理亲情一刀切断,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在这里,爱情已经战胜亲情后成为支配仲祥的唯一情感。“‘出走’不仅仅是个行为,更是一种心态,是内心深处的叛逆与抉择,因而,完成了“走”的动作并不意味着真正地从陈旧腐朽中蜕变而获得新生。”[10]可以说,仲祥的“出走”情节展开的不是新与旧的矛盾,而是亲情与爱情的角逐。

在《没有玻璃的花房》中,当九岁的木木在发现父亲李道始和母亲林苏菲是革命队伍中的阶级敌人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大义灭亲的革命激情。虽然房门被封,无家可归,但是木木仍然信心十足, “我决定离家出走,决定到大街上去流浪。流浪是与家庭割断联系的最好方式,木木要和李道始与林苏菲彻底决裂。”木木開始开始了自己的“出走”之路。孩童的出走比起成年人的出走感性色彩更加浓厚,但是透过孩子的心理,也可以折射出这一代人对待人伦亲情的心态。“孩子们自小就被告知,爱是有阶级性的,阶级是区分爱与恨的最终界限,血缘亲情也不例外。”[11]懵懂的木木年龄虽小,却清楚地知道爱毛主席胜过父母亲,爱党和人民胜过自己的家人。木木认为自己是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的人,而父亲、母亲是反革命分子,应该与他们划清界限。在人伦秩序中他已经从“儿子”的角色中脱离出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战士”。孩子时期天真的本性和对父母亲的依恋被阶级感情所替代,父母亲的崇高形象和温情脉脉也被解构,木木的“出走“其实代表着亲情纽带的彻底断裂、亲情社会的荒漠化。由此可见,文革时期的亲情遭受到异常严峻的考验,家庭人伦情感在阶级和革命面前变得如此脆弱不堪。但木木的“出走”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游街队伍散尽之后是幽深的寂寞与悲哀,在被小混混欺骗之后,木木还是被寄养在另一个“家”,一个没有亲情维系的“家”。这次与成长于文革一代的孩子同步的“出走”过程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行为,因为即使木木走出家门,也不会被纳入真正的革命队伍之中,他所追逐的只是孩子们模仿成人世界的“革命游戏”。

“走出家庭、走出亲情包围,这本来应该是向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更宽厚的情感境界走去。[12]然而,叶兆言笔下的人物出走并不是出于反封建、反专制的时代精神,也不是处于追求梦想、提升境界的价值实现,出走只是一次无意义的旅程,最终还是以“丧家之犬”的面目回归家庭。满怀激情的“出发”与无法抵达预设目的的“结果”构成了一组反讽,希望和失望的交织,展示了人在时代面前的被动状态,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叶兆言对“出走”情结的再写,无疑是向传统的宏大叙事主题提出了挑战的宣言。

三.啼笑皆非的“寻父”之旅

“父亲”这个符号在不同为文化语境中具有多层次的文化意味,而且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亲生父亲。“需要父亲”这一基本的精神需求便驱策着每个孩子自小就心存对理想父亲的本能渴盼。[13]在现实生活中,父亲是严峻的纪律和原则,是理性和权威,体现着人类的社会原则。当父亲缺席的时候,人伦秩序就会失去一定的规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寻父”的想法。“‘寻父’则主要是由于生存无奈的焦虑、灵魂无‘力’的失落和人格意志的稚弱所导致的以一种仰视的姿态对某种卡里斯玛(Christmas)式所在(人物符码或某种特定的存在状态)的期待和呼唤”。[14]叶兆言小说也不能避免对“寻父”主题的书写。

《去雅典的鞋子》中的丽娜和《青春无价》中的来生都是在进行一场啼笑皆非的“寻父”之旅。丽娜本身的父亲是居焕真,是人民解放军战士。小时候的丽娜总是沉浸在同龄人对父亲的赞美和期待之中,然而当一家人聚齐之后矛盾日渐突出。母亲的谣言和自杀更是一个不解之谜,在丽娜和父亲之间添了一堵无形的墙。丽娜偶然间看到智仁勇的名字,浮想联翩的她以为这可能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从此便沉迷于寻找亲生父亲的旅途。《青春无价》写的是“我”的朋友来生,偶然间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来海峰在台湾,开始编造一个个关于父亲的神话,并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寻父的道路。但当亲生父亲真正回大陆之后,他意识到现实中的父亲根本看不起自己,最后在幻想中杀死了父亲,寻父之旅至此结束。值得注意的是,丽娜和来生并不是在“无父”的状态下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在形式上他们两人都有父亲。为什么还是在不断地“寻父”呢?这正是叶兆言对庸常人生的审视和思考的结果。“‘寻父’,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母题,它昭示着人类在面对生存困境、精神困境时做出的本能选择———向父亲寻求庇佑。”[15]叶兆言指出当代人虽然经历了形形色色的物质生活,然而精神上始终处于无法安定的焦虑之中。自我身份的模糊和精神上的空虚驱使着他们去寻找理想中的“父亲”,寻找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青春无价》中的来生物质生活穷困,母亲是一条街上最穷困潦倒的女工,继父是个拉三轮车的车夫,视来生为家里的“拖油瓶”。物质上的清贫落魄,精神上父爱的缺失,导致来生心里产生深深的自卑感。持续出现的女朋友说明爱情并不能安慰他失落的情感,他需要的是“父亲”。血缘关系的断裂、缺失父爱的痛楚,加之经济上的窘迫,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需求驱使他去寻找父亲。这个父亲是他心中建构的父亲,身份崇高而又温情脉脉的“理想中的父亲”。然而,亲情链条的重新接合并不是那么容易,那个神话中的父亲、来生不惜一切代价寻找的理想父亲并不存在。现实中的来海峰只是一个自私虚伪、贪恋女色、毫无人情味的陌生人,从未在事业上帮助来生,在感情上弥补亏欠的父爱,他对来生的冷淡和嫌弃,与来生对他的崇拜和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完全解构了“理想中的父亲”形象。“与子辈理想中高大神圣的父亲形象相比,真实的父亲往往显得弱小、狠琐,……”[16]来生在一次次的希望和失望中,终于放弃了对理想父亲的找寻。就如叙述者所说,“来生寻找父亲的故事,也许最理想的结局,就是永远也不要找到什么父亲。寻找本身是一个最美好的故事。”《去雅典的鞋子》中的丽娜更是在寻找自己身世中完成了一次“寻父”之旅。在亲生父亲在场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寻找并不存在的亲生父亲,展现了现代人的情感荒谬和精神的无所归依。但是,与来生不同的是,丽娜并没有找到自己所谓的亲生父亲,因为居焕真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虽然用科学证明了自己的身世,但是在丽娜的心中,永远不会放弃“寻父”的念头,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证明自我的存在。

叶兆言笔下的“寻父”并不是寻根文学寻找民族精神之根和传统文化之根,不是对历史的拷问和和挑衅,而是寻找当代生活中人的生存意义和精神根基。父亲不是善与美的象征,不是历史与文化的代言人,而是当代人的情感价值导向。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的价值导向,会产生无法确认自我身份的焦虑,“寻父”让漂泊在世俗欲望之中的年轻人能够证实自己的身份,找到自我的定位与生存的意义,实现心灵困境的突围。所以,对理想父亲永不停歇的找寻是人类永远的情结,也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地蔓延的原因。

四.欲望放纵的“不伦之恋”

乱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它一直被视为文明形态和民族文化中的禁忌和罪恶。特别在中国,乱伦禁忌是作为一种严格的伦理规范,因为乱伦破坏了古老的伦理常规。“一方面是人类本能的乱伦欲望,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的乱伦禁忌,本能和禁忌既对立分明又纠扯不清,文学作品正是以审美的模糊性而成为这种特定的集体深层意识的艺术转译方式。”[17]作家们正是通过文字给乱伦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从曹雪芹的《红楼梦》、曹禺的《雷雨》到陈忠实的《白鹿原》使“乱伦”逐渐衍变成一个“原型”故事。

叶兆言的长篇小说《走进夜晚》就是一部主要写乱伦主题的叙事文本。马文在继女蕾蕾十二岁的时候连哄带骗,强迫蕾蕾与自己发生性关系。当蕾蕾懂得男女之事后,为了自己的未来开始抵抗马文对她的侵犯,但马文在刺激下的罪恶欲望更加猖狂。“慈父的面具已经不复存在,温情的面纱也已经揭去,他对蕾蕾的所有要求,都以她是否让他满足欲望为准绳。”等到亲生女儿蒂蒂长大后,马文又企图强暴蒂蒂被家人及时制止,家人无奈只能结束他的生命,以此遏制住罪恶的根源。在《花影》中,妤小姐二十七年都身在甄府大院,父亲和哥哥日日夜夜寻欢作乐,自己却不得不遵循豪门“闺训”,在小妾们的淫声浪语中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亲去世后,妤小姐开始报复男权,将院里的女人全部换成男人,任意驱使和践踏他们的尊严。身心的极大自由使长期被压抑的性欲突然爆发,与暗恋自己的堂兄怀甫一拍即合,迷失在不为人知的乱伦之中。在《苏珊的微笑中》,蘇珊在换工作时如鱼得水,因为她是省长洪叔叔的地下情人。洪叔叔本是母亲的同学,年轻时候觊觎母亲。苏珊长大之后,洪叔叔开始盯住苏珊。位高权重的他以帮助她苏珊为由,占有了她,成为苏珊的靠山。

“欲望是人人都有的,也是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欲望不被控制就会产生破坏的力量。原罪始于欲望,欲望诱发原罪。”[18]妤小姐在父亲的禁令下,无从接触其他男人,只能将自己的欲望一点点压制下去,她是情感压抑者。而父亲的去世激活了她的性欲,她通过堂弟怀甫的乱伦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在征服男人的快感中弥补逝去的青春。而马文就是主体发起者,他是欲望的化身,在情欲的驱使下极端追求欲望的发泄,企图染指自己的亲生女儿来满足病态心理。他通过乱伦毁了女儿的童年、婚姻和未来,简直就是家人口中的“禽兽”。不管是侵犯女儿的马文,还是与堂哥苟合的妤小姐,都任由泛滥的情欲冲破理性的阀门,超出道德的底线,将自己沉醉在欲望的大潮中,将传统的人伦亲情践踏在脚下。叶兆言通过乱伦传达出现代人的人性存在和生命方式,管窥出了人性被情欲所主宰后的悲哀和对生命的质疑,以毫无节制的性欲望和超出道德的不伦之恋向亲情社会的常规性和有序性发起了进攻,再现了欲望放纵的生命悲歌。

五.结语

与叶兆言同时期的作家苏童、余华等人都写过亲情中的暴力或温存,但是叶兆言既不书写极端的暴力和死亡,也不过度渲染亲情的温暖,而是在客观的叙述中,在平静的铺陈中,缓缓道出亲情本身的缺陷和生命的不完美。叶兆言敢于面对人的日常情感,敢于正视平庸之恶,在细缝处发现人的脆弱与情感的异变。“文学不是大道理,文学有时候就是非常细腻的内心力量,这种东西很善良很美 ,但是你发现文学往往就是从这些小的地方组成。”[19]叶兆言善于以小见大,由浅及深,在日常生活中探索人的生存本质。他透过亲情这个隙缝察觉出蛰伏在历史真实背后的市民阶层的另一种真实生活,伦理秩序的颤动,人性欲望的膨胀,不可言说的压抑,都通过亲情这个不易察觉的视角暴露出来。叙事者以旁观者的角度窥探着亲情社会的命运,刻骨铭心的爱与不可遏制的激情都急于冲出理性的大门,奔涌而去。亲情呈现的其乐融融、和和睦睦,而是施虐与被虐、桎梏与逃离的病态,叶兆言将长期遮蔽人类双眼的面纱撕裂,将亲情的缺陷通通暴露出来。在缓缓的叙说中解构着传统的亲情观,凸显现代人的人性裂变与情感脆弱。

注 释

[1]方华蓉.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恩仇悖离主题[J].小说评论,2012(04)

[2]阎浩岗.鲁迅的亲情观及其在小说创作中的表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11)

[3]徐兆淮,丁帆.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寻觅自我——叶兆言和他的新写实小说探微[J].小说评论,1990(06)

[4]王德威.艳歌行——小说“小说”[J].读书,1998(01)

[5]王富仁.母爱·父爱·友爱──中国现代文学三母题谈[J].云梦学刊,1995(02)

[6]杨经建.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父”母题[J].文艺评论,2005(05)

[7]王德威.艳歌行——小说“小说”[J].读书,1998(01)

[8]王富仁.母爱·父愛·友爱──中国现代文学三母题谈[J].云梦学刊,1995(02)

[9]周新民.叶兆言.写作,就是反模仿——叶兆言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4(03)

[10]张玲霞.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走”情结[J].文史哲,1999(06)

[11]孟繁兵.血缘亲情关系的扭曲和异化——文革小说中的血缘亲情解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12]李万武.“江心无岛”:亲情寓言──评孙春平长篇小说《江心无岛》[J].小说评论,2001(03)

[13]马丽蓉.孤行者的“寻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

[14]杨经建.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父”母题[J].文艺评论,2005(05)

[15]李莎.寻父·审父·弑父——论苏童小说对父亲形象的颠覆[J].当代文坛,2014(03)

[16]张艳玲.新时期小说的“寻父”主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7

[17]杨经建.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乱伦”叙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6)

[18]宫立江.人类意识之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7

[19]刘莉娜.叶兆言:作家,以及写作之家[J].上海采风,2011,(7)

(作者介绍:黄菊,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黄菊

第3篇:电影《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亲情呼唤

[摘要] 电影《唐山大地震》,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小说《余震》改编, 《唐山大地震》非常正面、直接、彻底地做了一次表达,从头至尾都呼唤着亲情的回归。电影表现的是在灾难之后,人们之间心灵上相互的救助、抚慰、或者叫弥合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一种中国式的表达。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 亲情呼唤 中国式

1、前言

公元1976年7月28日,中国北京时间3时42分53.11秒,东经118.1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日本广岛原子弹强烈约400倍的猛烈爆炸发生了。中国唐山市丰南一带突然发生里氏8.2级(国内测量为7.8级)强烈地震,23秒钟后,唐山被夷成废墟,682267间民用建筑中有656136间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人民币以上。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为世界罕见。电影《唐山大地震》,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小说《余震》改编,本文就电影《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亲情呼唤进行探讨。

2、电影《唐山大地震》简介

由冯小刚执导,徐帆、张静初、张国强、陈道明、陆毅、潘虹、李晨等主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因为地震而受到创伤的“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当看到预告片中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时,“母亲”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泪:“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身体里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女儿”张静初在看完电影后也激动地流下泪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国人情感的动人影片。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3、大制作非唯一卖点,“亲情呼唤来达到以情动人”才是电影核心

“你看《唐山大地震》了吗?哭了吗?”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多了这样的问候语。“震撼、感动、温暖”的字眼在观众中悄然传递着。《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虽然是大额投资的成果,也是第一部国产IMAX电影,并在特效制作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真正打动人的是这部电影中流淌的浓浓的中国式亲情。

电影总制片人王中磊表示,“《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兄弟单片投资最高的一部电影,在制作部分的絕对投资上也应该是华语电影最高的之一,我们片中的演员没有大明星没有高片酬,预算几乎都花在了制作上;同时影片是对电影类型的一种新的探索,我们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感动所有的中国观众,尤其在看到成片之后我们觉得它比预期的更加触动人心。”

影片总监制陈国富表示:“讨论《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如果关注点只在Imax或特效方面,会偏离了影片真正的力量,这部电影的核心还是情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同时,一部成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商业电影更多是兼具时代性和现代性的,而《唐山大地震》虽然讲述的是70年代初的故事,但放在中国的当下则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义,他还提到:“《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其实不是关于地震的,他是关于我们要怎样重新确立对家人和家庭的爱。这个提法在现在特别有价值,在中国走过一个世纪的苦难后特别有意义,比强调人均收入提高还有意义。《唐山大地震》不需要跟任何好莱坞的大片作比较,它就是一部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4、电影《唐山大地震》四大亲情呼唤感人情节

感动情节一,那一夜的蓝光与骤雨。

在上半部电影里,地震的那场面相当的逼真,房屋慢慢的摇晃,震动,歪斜,倒塌,天崩地裂的场景震撼人心。人们纷纷从房子里狂奔而逃,很多人还没来得及跑就被埋到了废墟里面,真是惨不忍睹,看得真上让人揪心。让人感动的是大灾大难面前的爱情和亲情!徐帆饰演的母亲(张元妮)和张国强饰演的父亲(方大强)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无助的呼喊和求救,元妮撕心裂肺的呐喊着想去救孩子,但是在危难面前,大强做为男人、丈夫、父亲,舍生忘死推开元妮,自己却挺身而出闯入摇摇欲坠的楼房,却不幸抢救孩子无果后遇难了。二位演员演绎得丝丝入扣,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在这个情节里,我看到了一对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还看到了一个丈夫对一个妻子的爱,爱得死心踏地,爱得不顾一切,爱到愿意为对方失去宝贵的生命。而在如今这个欲物横流的社会里,至死不渝的爱情对于人们已经是一种很难拥有的奢侈品了。而母亲元妮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择啊!最后元妮咬紧牙关选择了要儿子,却抱着救上来的女儿的尸体哭得痛不欲生。一切都被徐帆演绎得真实、感人!

感动情节二,方达,我的儿,我的命根。

方达的奶奶来了,在痛失儿子和孙女之后,她风尘仆仆地赶来,只为想讨要她的孙儿。“我懂她的意思,但我不能,因为没了,就真的没了。”不过最终元妮还是让孩子去了,济南也许比唐山好。送孩子上车的那一刻,作为一个母亲,元妮有种窒息的痛,方达是我的命根,这一走就是要我的命啊!车走了,车停了,孩子的大姑把孩子放了下来,母子狂奔相拥而泣让元妮又活了过来。很难想象平日里尽演刻薄角色的徐帆这一次完全脱胎换骨了。把一个痛失丈夫和女儿的母亲演得入木三分,让观众跟着她同喜同悲。

感动情节三,这么些年,你是从哪冒出来的?

谁的心里没有余震?32年了,元妮一直不知道原来女儿还活着。母女相见的那一刻,她在厨房默默地包着饺子,双手不停地哆嗦,双肩微微地抽搐。那一次的选择,让她幼小的心灵就此撕碎,难以缝合。她走进来,元妮不敢出去,让女儿进屋,屋里有为她准备的凉水浸过的西红柿,那是32年前的承诺。母亲元妮见到女儿的那一刻,激动得老泪纵横,双腿颤抖的地向女儿下跪,嘴里愧疚的崩出了“对不起”三个字。而此时的方登心中还是充满了恨意,恨当年母亲在生死关头选择的是弟弟而不是自己。女儿这一跪,跪得我的心都碎了,感动得眼泪忍不住哗哗的流。后来,方登了解到自己的母亲这三十多年来,一直是很爱自己的。每年弟弟上学都买两份课本,一份给弟弟,一份给死去的女儿。母亲不愿意搬新家,怕丈夫和女儿的亡魂找不到回家的路。不愿意住大房子,不愿意过好日子;不愿意再嫁,用这种方式来赎罪,以惩罚自己当初放弃了女儿的生命。这位母亲这三十多年过着孤独守寡的日子,还要受尽心灵的折磨,一切都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最后的最后,在丈夫的墓前,含着感动的泪水看到了历尽千辛万苦和受尽心理折磨的母亲元妮,终于在三十多年后,用真诚的爱化解了女儿心中仇恨,并换来了女儿一声“妈”以及一家人的团聚。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太感人了!

感动情节四,妈,对不起!对不起!

父亲的墓前,一家人终于团聚。成年后的方登在隔壁看到了自己墓地,这里面,放着的是她用过的书包和文具,还有一些用牛皮纸包着的包裹。拿出一包打开,里面竟是课本书。“每年开学,妈妈都会买课本书,你一本,我一本。”弟弟解释说,原来,这都是妈妈为女儿准备的。“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妈妈抱着女儿哭了。与上一次母女相见的催泪点不同,这是一次温暖的流泪。冯小刚将结局做得恰到好处,他让受过的伤在新的地震、对别人的救援中得到了清洗,受伤的人也选择了彼此原谅。女儿误解了妈妈32年,在救援汶川地震时看到另一位母亲的无奈选择,她有所领悟。重回唐山,在自己的墓前,她终于懂了母亲的艰难,母女俩抱头痛哭的一刹那,观众也跟着释然。

5、电影《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亲情呼唤

总的来说,《唐山大地震》非常正面、直接、彻底地做了一次表达,从头至尾都呼唤着亲情的回归。电影表现的是在灾难之后,人们之间心灵上相互的救助、抚慰、或者叫弥合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一种中国式的表达。

《唐山大地震》尽管是一部灾难片,但影片中浓浓的亲情却让观众感受到强大的爱与力量。看完影片的观众坦言,从电影中感受到了面对灾难中国人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与团结。电影《唐山大地震》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催人泪下几乎成为影片最大的观看效果。在喜剧成风的艺术潮流当中,一部《唐山大地震》让人们在眼泪中看到了艺术作品抚慰和疗救心灵的强大功能。这是一部向亲情致敬的电影。在中国,以家庭为单元的亲情,是根基最深,并被高度伦理化、道德化的感情。从古至今,表达亲情是中国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母题之一,在电影领域也不乏感动人心的好作品。当今社会,人口的高速流动与频繁迁徙,让人在担心亲情因此淡漠与丢失的同时,也强化着人们内心对亲情的眷恋与向往。然而,近些年来,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创作与表演中,这方面的表达却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甚至出现了对人间朴素亲情采取戏谑式、消解式表达的倾向。小品、喜剧、贺岁片,以及一些文学作品,共同“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正面、彻底直面亲情的电影,在当前文艺创作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影片就更显珍贵,具有不可多得的艺术分量。元妮与丈夫、儿子、女儿的至爱感情,幸福在瞬间被撕毁,又在漫長的岁月煎熬中设法重新找回,努力弥合,《唐山大地震》从头至尾都抓住每一个情节来强化痛失亲情、寻找亲情和亲情回归的主题。我说“唐山大地震”是个悬置的片名而不是故事的主体,原因就在于此。

看了这部电影明白了,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而我们活在世上,对我们最重要的应该是亲人,而我们最应该感谢和报答的也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所以人的一生中,我们应该把亲情摆在第一位。从这一刻起,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为他们做一些我们能做的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自己还有好多事情没有为父母做过。其实电影里除了亲情、爱情、友情,还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中的巨大贡献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无论是唐山还是汶川,解放军永远冲在救灾最前线,都充分体现出人民军队战争时期是人民和平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那是另一种对大家的特别的爱,大爱。

其实回想一下,当年现实中的唐山大地震时,当地的交通不发达,只有军队能进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后在地震中死了24万人。而2008年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全国都动员起来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直升机飞进来了,挖掘机进来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来了。真是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中国进步了!最后,我觉得人要随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那些在困境时帮助过我们的人,还得感恩社会!我想,我们应该在有生之年,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努力生活,努力快乐,让生活变得精彩,才没有白到人间走一趟。

6、结语

“耳朵塞满了孤独,我听不见幸福。别再用冷漠对待麻木,我还有温度。二十三秒三十年的雾,我呼唤日出……”,这是冯小刚钦点的歌手尚雯婕演绎的影片宣传曲《23秒32年》,歌词动情地传递出对亲情的呼唤和依恋。歌词准确地表达出影片的核心,“亲人永远是亲人,《唐山大地震》真正震撼的不是房屋,而是我们的内心。”

参考文献

[1] 刘永昶. 穿越历史的文学光芒──再读钱钢《唐山大地震》[J]. 出版广角 , 2008,(09):141-145.

[2] 亲历唐山大地震[J]. 中国作家 , 2006,(13):152-155.

[3] 唐山大地震征文[J]. 建筑设计管理 , 2006,(03):132-136.

[4] 苑迪. 记录唐山大地震——电视剧《唐山大地震》幕后拍摄纪实[J]. 中国减灾 , 2006,(07):174-176.

[5] 何叶舟. 《唐山大地震》探班实录 冯小刚 重拾唐山记忆[J]. 世界电影之窗 , 2009,(09):185-189.

[6] 徐琳. 从主流媒体对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比较看新中国媒体理念的变化[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02):125-127.

[7] 冯骥才. 留住这一天——写于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J]. 文学少年(中学) , 2008,(07):110-112.

作者简介

穆维平,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一级演员。

作者:穆维平

第4篇:描写亲情的文章

极限

阳光照耀着整个大地,微风徐徐地从耳边吹过,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整个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漫步街上,感受着这小城的温馨与美丽。走累了,来到广场找个长椅坐下,听着手机传出阵阵悦耳的音乐,享受着惬意的下午茶时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一对老人互相搀扶着来到我对面的长椅坐下,老奶奶拄着拐杖,戴了一副老花镜,看上去十分慈爱。岁月染白了她的头发,但她的脸上却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爷爷搀扶着她,脸上的笑温馨而祥和。

多么幸福的一对老人啊!我不禁暗自感叹。

他们坐了下来闲聊了一会,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可能是走累了,老奶奶在打了几个哈欠之后就倒在了老爷爷的身上睡着了,脸上依旧带着笑容。老爷爷望着她,笑了笑,微声说道:“这个老东西。”随后从身后掏出一份报纸,颇有学问的看了起来。他的动作很轻,怕是吵到了在他身边如婴孩般熟睡的老奶奶。

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星星点点的洒在这两位老人身上,老奶奶开始发出阵阵微微的鼾声,老花镜也从鼻梁上慢慢地滑落到了鼻翼两侧。老爷爷充满爱意地望着熟睡的老伴儿,收起了报纸,脱下自己的外套给老奶奶披上,随后又慢慢地将老奶奶的老花镜摘下。他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已经微微有些发颤,面容虽然布满皱纹却不失幸福的笑。他调整了一下姿势,好让老奶奶睡得舒服。他的动作那么轻,那么柔。

夕阳西下,渐渐吹来阵阵凉风。老爷爷也将头斜了下去,和老奶2010高考优秀作文第 1 页

奶一起,依偎着睡着了。自始至终,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两位老人,简单的动作,温馨的一幕,给我带来深深地感动。血红的夕阳映射着大地,树叶被微风吹得沙沙作响,嬉戏的孩童追逐着跑过,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让人感觉那么美好。

天渐渐暗了下来,我该回家了。不舍地站起身,我想,这就是爱吧。因为有爱,所以才会有这样美的一幕,才会有这样美好的世界。

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这样美好的一幕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幸福是不能全部描写出来的,它只能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

评语: 这篇文章环境描写很美,以黄昏时安静祥和的气氛表现出美丽的广场一幕。主题明确,详略安排得当,动作描写细致入微,从老爷爷一系列的动作可以感受出他对老奶奶的爱,从而点名主题,引发人们对幸福的思考!

2010高考优秀作文第 2 页

第5篇:描写亲情的文章

蛋黄里的爱

又到了晚饭的时间,我还像往常一样摆好碗筷。这几天爸爸一直回家很晚,听妈妈说,爸爸班上最近很忙,所以总是要加班。我想了想,又在爸爸的碗边加了一个咸鸡蛋。可是我却发现,已经只剩下最后一个了。

爸爸终于回来了,大家也就开了饭。爸爸小心翼翼的把鸡蛋剥开。蛋黄香的流油,说真的,我有点馋,但却忍住没有向爸爸要。爸爸轻轻地把蛋黄夹给了奶奶;又夹出另一半,给了我。之后,把蛋清的一半给了妈妈。妈妈说不要,爸爸却说:“我不爱吃!你应该知道。”

我看了,心里有些不舒服,就把自己的蛋黄的一半给了爸爸,一半给了妈妈。两双筷子却同时伸了回来。“我不要。”这一句,竟又是异口同声。

鼻子有些酸了,眼圈儿也有些红了。印象里,爸爸妈妈就一直这样,只要是好东西就全都给我。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以前我总是抱怨爸爸妈妈不够关心我,不够爱我,但其实,这爱藏在哪儿?不就藏在这一颗小小的蛋黄里吗?

这一个小小的蛋黄,分出的不是美味,不是营养,而是爸爸妈妈对我无私的爱。这就是家的感觉!家是什么?家就是以爱为圆心,以幸福为半径的一个圆。

书上说:真正的爱,往往难以察觉。在我的生命中,还有多少爱是我没有察觉到的呢?

那天,那颗小小的蛋黄让我明白了爱的意义。我也想在日记里对亲爱的老爸老妈说一句:

你们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但你们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 还有那句不敢当面讲出的一句:

我爱你们!

第6篇:描写亲情的文章

最美的一幕

阳光照耀着整个大地,微风徐徐地从耳边吹过,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整个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漫步街上,感受着这小城的温馨与美丽。走累了,来到广场找个长椅坐下,听着手机传出阵阵悦耳的音乐,享受着惬意的下午茶时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一对老人互相搀扶着来到我对面的长椅坐下,老奶奶拄着拐杖,戴了一副老花镜,看上去十分慈爱。岁月染白了她的头发,但她的脸上却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爷爷搀扶着她,脸上的笑温馨而祥和。

他们坐了下来闲聊了一会,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可能是走累了,老奶奶在打了几个哈欠之后就倒在了老爷爷的身上睡着了,脸上依旧带着笑容。老爷爷望着她,笑了笑,微声说道:“这个老东西。”随后从身后掏出一份报纸,颇有学问的看了起来。他的动作很轻,怕是吵到了在他身边如婴孩般熟睡的老奶奶。

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星星点点的洒在这两位老人身上,老奶奶开始发出阵阵微微的鼾声,老花镜也从鼻梁上慢慢地滑落到了鼻翼两侧。老爷爷充满爱意地望着熟睡的老伴儿,收起了报纸,脱下自己的外套给老奶奶披上,随后又慢慢地将老奶奶的老花镜摘下。他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已经微微有些发颤,面容虽然布满皱纹却不失幸福的笑。他调整了一下姿势,好让老奶奶睡得舒服。他的动作那么轻,那么柔。夕阳西下,渐渐吹来阵阵凉风。老爷爷也将头斜了下去,和老奶奶一起,依偎着睡着了。自始至终,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两位老人,简单的动作,温馨的一幕,给我带来深深地感动。血红的夕阳映射着大地,树叶被微风吹得沙沙作响,嬉戏的孩童追逐着跑过,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让人感觉那么美好。

天渐渐暗了下来,我该回家了。不舍地站起身,我想,这就是爱吧。因为有爱,所以才会有这样美的一幕,才会有这样美好的世界。

评语: 这篇文章环境描写很美,以黄昏时安静祥和的气氛表现出美丽的广场一幕。主题明确,详略安排得当,动作描写细致入微,从老爷爷一系列的动作可以感受出他对老奶奶的爱,从而点名主题,引发人们对幸福的思考!

第7篇:关于亲情的感人文章

老屋

那是一处破败的老屋。

我是第一次目睹了杂草丛生、门窗结网的住所,而它正是承载着我数二十年记忆的地方。倾颓的是它的容貌,我依然称其为“故乡”。

老屋在这年春季之前一直是那样温馨。 生活在这里的十九年是如此漫长,以至于那么多那么多的往事被我遗忘。记忆里的门两侧,一年四季都贴着新年对联纸。从新年那天到下一个新年,福纸的红被时光以各种手段打磨褪了色。纸面也每年更改着内容:财神、观音、门神.....我已记不得,从何时起外公不再抱着我从正堂走到大门口教我读对联了;我也记不得,从何时起外公不再把自己爱吃的花生米挑出放到我碗里了;我更不记得,从何时起他不再冒着大雨去集市给我买鸡脑了。十九年,又是那么短暂,以至于我还未忘记老屋上窗户纸的哗啦声,我也未忘记那叶旧风扇发出的嗡嗡噪声,我更未忘记那讲了十九年的故事、那走了十九年的小路,一切便都变了模样。

自我上学,家与老屋之间的那条道便印满了外公的车辙。每次过马路,他总是阻住我说,小心车。直到车辆驶远了,他才放心地牵着我的手穿过。如今,当我再次靠近那条马路,便不由自主地停住脚步,等待,车走很远很远。过马路要小心车。这句叮咛仿佛跨过了时空的阻隔历尽千难万险才到达这里。这般辛苦,就算我再怎么不理解生命的珍贵,在这条路上,我如何将其辜负?

老屋暂时不住了,里面阴暗而潮湿。姥姥住在舅舅家。一天,姥姥在讲外公的时候,她突然哽住,说不出话。她又哭了。外公去世后她就经常哭,而我难懂她饱经沧桑的泪,为何而流。

外公去世那天,所有人都疯了,包括我。他们的疯狂在于,每个恩都哭得撕心裂肺;而我的疯狂,在于我竟未流下眼泪。当爸爸出现在教室门口告诉我这一噩耗时,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表情。我只看到爸爸红肿的眼睛里流露出复杂的神情,他在担心我的反应。可是,我什么反应也没有。在车上,哥说,想哭就哭吧。但我没哭。

爸爸和哥哥都不再说话。我知道我又开始做梦了。并且,这个梦,我无法奢望着会醒。这梦的尽头,是生命的终结。我和命运做着无谓的抗争,输到一败涂地。

家属瞻仰死者遗容。我看到,我的外公,他躺在一张床板上,他的周围,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那些花,是真的在盛开吗?还是在虚伪地敷衍呢?若是有生命,为何在这一片肃穆里,它们始终不凋谢?若无生命,为何盛开得这般生机勃勃?我无法分辨,只看见外公的容颜,那么年轻。他穿着一身黑色的新衣,戴着一顶英气的帽子。这使我想起那处老屋。在那老屋里,我和着外公的歌声,打着步子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分明,他还那么意气风发;分明,我还那么小;分明,一切都不该是眼前这个样子。

时光老人真残忍。你的脚步太快。

外公被推入另一个房间。妈妈挣脱众人的阻拦哭喊着阻止这一切却扑倒在地。我远远地站着,不知所措。

这该死的噩梦,还不该醒么!明明我已听不见姥姥熟睡的鼾声;明明我已听见摆碗筷的声音,外公在门外喊我的乳名:盼盼,该起来吃饭了。;明明,我已闻见了那香喷喷的土豆丝味;明明.....

我终将陷入这个梦里了。

外公还是被推了进去,锈迹斑斑的铁门咣当关上了。火葬,也就是说 ,外公那硬朗的身躯以及那曾抱着我穿过老屋的双臂和为喂养我而被时光催老的面容,都将化作一缕烟尘和一抔土灰。而这些,以后的以后,我到何处找寻?充满心海的回忆,谁陪我重温?

那日的风莫名的凛冽。我走出去,立在风里。顷刻,我全身便开始发抖。这风,冷得太刺骨。我是个怕冷的女孩。外公知道,所以他才会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冬日,将他暖暖的手套套在我的小手;姥姥知道,所以她才会在那个寒风刺骨的腊月,为我赶制一双棉手套。当我颤抖得难以站立的时候,妈妈从我背后走来。她说,让你哥送你回去上课吧。我于是又沿着那条来时的路回去了。

为何,花费掉的时光,却不可以沿着原途回返?时光无来踪。原是如此,我迷失了来时的路

那天,我没有哭泣,只是流了很多眼泪,鼻子被擦得破了皮,但几天后便有新的皮肤长出来。它痊愈了。

我在想,是否,人的心,损伤了,也可以如这般脱落了旧的皮肤,然后长出新的来?无论如何,我成功了,成功地吞掉了眼泪,成功地站着走回了教室,尽管是艰难地。

可为何当初,我要故作坚强,也不愿痛痛快快地流泪把外公奠念?我是多么强烈地希望 ,那时我能踏过那重重阻碍着我的似实似虚的花,奔赴那场错失的最后相见。我应该紧握住外公的手,如昔日他带我穿过马路那般;我应该紧紧抱着他的身躯,不像当初摆摆手就背身离开,我以为,还有时间相见。或许,他会感觉到我手心的温度,会原谅我因太重于友谊而受过的伤害,会赐予我一米的阳光允许我把自己湿潮的心晾晒。我应该,放肆自己的眼泪,虽然,它化不开,外公脸色的岑寂与苍白。

姥姥和邻人聊天,当提及我考上大学时,邻居赞叹道,将来就等着享你外孙女的福吧。姥姥却沉了面孔,“还能熬到那时候吗?当初她姥爷也说肯定能熬到她上大学,这不也没熬到吗?”

生命就是这般无常,外公失信了。他曾经对我说:“等你考上大学我给你点歌。”点歌是我们那里很荣耀的一件事。我说,好。他左等右盼,如我这般, 终于过了这么些年。而当我终于领得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期待着电视里出现自己和他的名,他却决然地走了。我本不该如此信任他。

老师曾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你要专心学习,考上好大学....”我那么听话地从此擦干了眼泪,为了自己和外公的那个远大的前程。

我时常在想,如果可能,外公会为我点一首什么歌呢?他又会想出怎样的祝贺语?他会面带何种荣光、眼含何种暖意对我说继续努力地话语?这些年,外公与我有着共同的梦想,那便是我考上大学。“给盼盼攒钱上大学”这句话,我听了十多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对姥姥说,给盼盼攒钱上大学。其实,他的外孙女并不需要他的钱,她已经会自己赚钱了。但我仍希望,现实可以是,他拿了自己的积蓄喜滋滋地对我说:“我们盼盼考上大学啦,这是给你上大学的钱。”为什么他不那样站在我的面前呢?那样我就可以骄傲地说:“我不用你的钱,我自己都可以赚钱啦。”为什么不是这样呢?他总不给我一次骄傲的机会。

我曾宣称,我以后会努力赚钱,把他和姥姥接到我的身边。我还想,让屋子里挂满我们的照片,照片里我们笑得很开心。可他的离去使这一切成了泡影,我成了说话不算话的坏蛋。他不是遵守约定的好外公。

姥姥留恋着老屋。她常常念叨着要回去住。每天,她骑了三轮车回到老屋,清除院子里没膝深的杂草,并开了窗通风,将发霉的桌椅床板搬出晾晒。终于有一天,她重新住进了老屋,我陪伴着她。

外公的照片挂在堂屋的墙上,他笑得安详。我给姥姥开了电视调到戏曲频道。记得以前,外公最喜欢听戏。他歪身躺在床上戴着老花镜专注地看。一到精彩之处他就高兴地给我们重复台词。如今,我和姥姥一如既往地坐在床沿听那些早已熟悉的戏调,外公在哪呢?姥姥说,那天外公说着话突然就垂下了头。他的额头上渗出大颗大颗的汗珠。他就那样病倒了。我想,他肯定会很疼。

他从来不愿意去看病,他在躲着病,他以为只要不知道、只要不确定,就算疼,也是可以撑到我考上大学,然后把他的积蓄给我用,为我点好听的歌。可他不知道,我是个害怕失去的孩子。我宁愿,为他疼,替他病,也不肯,眼望着他离我而去。

妈妈来看望姥姥。她一望见外公的照片就红了眼眶。她是个善良孝顺的女儿,是我太冷酷。

照片里,外公和蔼地望着我,不论我站在哪个角度。我在他面前微笑着梳头发、看书、写文章。不自信的我,在他眼前,敢于读自己拙劣的文字,敢于唱不成调的歌,他从来都是给我鼓励和勇气。我想让他看见我是幸福的,如他所愿。

三岁的小表弟问大他两岁的姐姐:“爷爷呢?”小女孩稚气地说:“爷爷上天堂啦。”她没有一点悲戚,反而认为那是幸福的事情。

不长大的孩子,满世界的幸福。我湿了眼眶,深深地相信了她的话。

外公留下了老屋。他去了天堂。

第8篇:描述亲情的文章:最近,最近

文学稿:最近,最近

梁伟豪

想了一想,来了大学也有几十天了,好久没有见到家里的人,就在一天没有课的下午趁着舍友睡觉的时候,走到外面的走廊偷偷的拨通了外婆的电话。

第一次打的时候没有人听,我想可能是外婆去浇花了吧,便靠着栏杆,透着楼宇之间的缝隙看着学校图书馆门口的那个湖,湖面随风轻轻的荡着一道道微妙的弧度,而我看着这一切都在想着在家里的日子。 还记得离开家时,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去上大学,外婆还是来送我了,给我塞了一份红包,我知道的是,这是外婆平时省吃俭用省下来给我用当零花钱的,尽管我妈妈和几个阿姨一再的强调不用给我们零花钱,但是外婆还是经常偷偷的塞零花钱给我们,我们渐渐的长大了,也开始知道这份零花钱里包含着的东西,所以我们做孙子的都经常趁着外婆不注意的时候塞会外婆的篮子里面。但是趁着我们不注意的时候,那份红包还是会在我们掏口袋的时候掏出来。所以我现在在车上,掏手机上的时候还是摸到了口袋里那份纸张的质感。我眼睛湿湿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手机轻轻的震了起来,我看了一下屏幕,是外婆打了回来,我马上的接了起来,在电话里传来了外婆熟悉的声音,在里面我听到了一种非常非常简单的开心,类似于一个小孩子拿着自己喜欢吃的糖果一样的快乐。虽然内容无非是在学校里面过得怎样,在学校里面的的饭菜合

不合胃口,在学校里面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我还是很仔细的和外婆说了一下我在大学的近况,并且和外婆解释了一下一些大学的东西。我现在还记得,那个下午,我把手机聊到没电了,直到手机快没电了,我才和外婆挂了电话。

挂掉电话之后,感觉心里满满的却又有点空空荡荡的,外公早就不在了,现在就外婆自己一个人生活,我挺担心外婆的,但是我知道的是在另外一端,她对我的担心分量比我重多了,而我仅仅是偶尔的想起了外婆,在玩疯了之后静下来的时候才想起她来。紧接着便是满满的愧疚,在走廊上我流了眼泪,然后四处张望着还好没人,便掳起衣服拭去眼泪。

其实离我们最近的地方,总有他们在守候着我们,我们最近又是否想起了他们,无论他们在多远,他们的担心,永远在我们最近的地方,与我们紧紧的接着。

要是真的想起了他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电话呢?

别忘了,他们是离我们最近的。

第9篇:友情,亲情类文章

真诚浇开友谊花

庄稼需要雨露滋润,友谊需用真诚浇灌。

——题记

相遇

和她相遇是在一个星期天的中午,那天我在店里帮忙。她刚从这买了两袋盐,可不一会儿,她又回来了,还大声嚷嚷着:“找错了,找错了!”我心想,找错了活该,谁叫你刚才不数的。虽然我强忍着没说出来,但我的脸色一定很难看。只见她把钱放在柜台上说:“两袋盐是一元六角,我总共才给了你五元钱,可你却找了我八元四角。要都向你这样做生意,不就亏大了。” 啊!原来是这样,我多找了她五元钱,她竟然是来退钱的。我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感到羞愧,便真诚地说了句谢谢。她说,没什么好谢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诚实,不能贪小便宜。在和她的闲聊中,我知道她和我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只是不同班而已。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知道有一粒种子已悄然落进了我的心田。

相处

初二分班时,我俩分到了同一个班级。有一次上体育课,我不小心把胳膊摔折了,医生建议卧床休息,这怎么行呢?落下功课怎么办?一向争强好胜的我坚决不同意。这时,她走来了,主动承包了我所有的活计:买水买饭、涮碗洗碟、铺床叠被,上课还帮我记笔记,俨然成了我的保姆,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那段时间,妈妈忙着做生意,没有时间给我做好吃的,她就经常给我带蒸饺,肉馅的,特好吃。如果没有她真诚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和她相处,所有的烦恼都会随风而去,感觉特别轻松愉快。我知道,那粒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了。

相知

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了烦恼我们会找对方倾诉;遇到难题我们会共同解决;获得成功我们会让对方分享。我们成天形影不离,好得就像亲姐妹一样,同学们都戏称我们俩是“连体人”。 可进入初三以后,我发现她的话少了,精神也不怎么好,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问她原因,她也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才知道,她和一男生暗暗好上了,可最近,那男生又喜欢上了另一个女孩。我真想把那男生痛打一顿,可理智告诉我:不能鲁莽行事。我必须多陪伴她,多安慰她,尽早把她从那泥潭中拉出来。我对她说:“这样一个薄情寡义的人有什么好留恋的,为他浪费那么多时间简直太可惜了。要是换了我,早就把他忘得一干二净了,我可不愿做傻瓜。”“什么,你说我是傻瓜?”“对,你就是个十足的大傻瓜!”盯着她的眼睛,我一字一顿的说。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她一改往日的萎靡不振,重又变得爱说爱笑,爱唱爱跳了。看着她活泼开朗的样子,我知道我们俩用真诚浇灌的友谊之花终于开放了。

中考满分作文——收藏友谊

友谊是一颗颗珍珠,把它们串连起来,就连成晶莹;友谊是一滴滴甘露,把它们汇集起来,便合成清新;友谊是一朵朵花儿,把它们集合起来,便凑成美丽。

曾经沧海难为水,流金泻银成长情。每一份友谊都值得珍惜,每一份友谊都值得珍藏,每一份友谊都值得回味。

友谊能带给你“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不舍约定,以及朋友的留恋、难忘的真情。友谊又常常让人相聚在一日,恨别在一生。因此,与朋友重逢便成了一种美好的向往。一同回忆,一同欢乐,一同畅谈。点点滴滴,都追溯着欢乐。

友谊能带给你“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慰藉。有人给你一份祝福,有人给你一份关心,这是多么的好。相信好每一份祝福和关心都包含着无限的真心。

友谊能带给你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有了这份祝福,友谊无时不支撑着你的人生之路走得更踏实,生命之花开得更灿烂。让你铸就信念,放飞自信,让美妙铸就一片天堂,展示美丽,让自信徜徉!

收藏一份友谊,在挫折中多了一份坚强。抚平伤痕,风干眼泪,重新扬起风帆,让胜利起航!收藏一份友谊,在成功中多一份鼓励;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我要用力习,勇敢去冒险,超越极限;勇敢去挑战,努力去创新。收藏一份友谊,在挑战中多一份干劲;坚持就是胜利,不要让自己和朋友失望。

岁月风铃的每一次掠过,见证每一次的离别和不舍,珍藏那份友谊,那双隐形的翅膀,永远带着你飞,飞过绝望。

珍惜所拥有的亲情

亲情,是世间最珍贵的感情。它比水还纯净,比金还纯粹,可是它总是静悄悄的到来,不被人发现,它没有友谊那样易碎,没有爱情那样明显可见,它像一杯茶,散发出淡淡的洁香,让人回味无穷。

——题记

奶奶的嘱咐

“考试时别慌!别吃油炸的东西,别喝生水别乱跑,别受凉,别……”奶奶一遍遍地嘱咐着我,有时会觉得多余而又哆嗦。但是从奶奶那饱含深情的眼神中,我知道奶奶对我的嘱咐,就是对我爱的另一种表达.奶奶,您一定在为我担心吧!不用担心,有您的爱,孙女会成功的。爸爸的电话

“菲子,小心身体,别担心,能考多少都是你的成绩,爸相信你,支持你,多买点营养品,别怕花钱,爸有的是力气,女儿花钱,我高兴,多喝点牛奶……”。爸在电话里边说边笑着。但我知道,其实他也很担心我,只是想消除我的紧张感罢了!爸是靠力气挣钱的,但却给我寄那么多钱,我想这个月爸一定要紧紧皮带啦。写到这我的眼泪快流下来啦。

姐姐的忠告

“小妹,考试时,多注意,能得的分,千万别让它失掉,细心点!……”。由于要进考场姐姐的话有点语无伦次,在考生潮中,我回头看了一下她,火辣辣的太阳照得她汗流满面。我赶紧扭回头,怕姐姐看见我含着泪的眼睛。

朋友,珍惜你的拥有,当你失去后,才知其珍贵,方知珍惜,是否已经太迟了呢?亲情像茶,回味无穷。我们应该珍惜它,让它留香永远,永远……

中考满分作文——我想唱首歌

大厅里灯火辉煌,亲友们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桌上放着一只大蛋糕,并附有50根蜡烛,可是,已不会被吹灭了,因为今天的主角--我的爸爸,已出门而去了„„不是因为不开心,也不是因为身体不舒服,只因为爸爸是警察!

虽然爸爸不在这欢庆的现场,但我依旧拿起麦克风,唱起了卡拉OK。因为我知道不管爸爸在哪,都听得见我的祝福:爸爸,祝您平安!

随着屏幕上歌词的缓缓移动,我唱了起来。虽然唱得有些走调,但我却是用心在唱--此时我记起了爸爸的一些往事,不知不觉地,一股热流涌上心头„„

从我懂事起,爸爸就是个大忙人。一星期在家的日子决不超过三天。记得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可老师说话还不到十分钟,他那讨厌的手机就响了。后面的事也不言自明了,我只好自己记录下老师说的话,害得我手忙脚乱,记下的东西连自己也看不清楚。

还有一次,是春节大年夜的晚上。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爸爸回来就开饭。可等啊等,到11点了还不回来。我又着急,又难过,狂打爸爸的手机。可对面传来:"对不起,您拨打的手机已关机„„"

已经半夜十二点了,奶奶气愤地说:"让这浑小子去吧!我们吃饭吧,不理他!"唉!这是真正的年夜饭!

半夜两点,半梦半醒的我听见敲门声,我紧张地冲了出去,打开了门。眼前的一幕让我呆了:爸爸的腿打着石膏,头缠着纱布。爸爸说:"手机好像坏了,所以没有接到你的电话。"原来爸爸在执行公务时受了伤。咳,爸爸,叫我怎么说您呢!

虽然爸爸对我的关心少而又少,但我从来没怨恨过他,因为在我心中,爸爸是一个堂堂的人民警察。爸爸常常教育我说:"做人要正直,特别是男孩,要堂堂正正!"

爸爸,您的教诲,我从未有一刻忘记。但,爸爸,您可知我的心吗?我真害怕您受伤挂花,只希望您能高高兴兴地上班,平平安安地回家;能常常回家,回家管管我„„想到这里,我对着麦克风哽咽了,我流下了眼泪。虽然,无法再将《祝你平安》唱下去,但我的心还在祈祷,在祝福:祝您平安!

上一篇:我爱我家主题活动反思下一篇:医院成本定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