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美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体育美学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体育美学是研究体育美的一门科学,体育美学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体育美学的概念、本质和内容进行阐述,并提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美学来改进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第一篇:体育美学论文

重构体育美学

【摘要】 当前,体育美学存在着学科定位不确定的缺陷,需要重构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而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学科系统,应从“真善美”的维度对现有的体育研究领域进行重构:“真”研究体育的自然领域;“善”指向体育的价值领域;“美”则探讨体育的情感领域。因此,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体育的情感领域,对体育情感的知识性总结将为体育美学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体育美学真善美体育情感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12.044

我国体育美学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体育美学的研究。1980年胡小明发表《体育美学初探》一文,文中指出,体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对体育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现代体育学的组成部分。此后,体育美学逐渐为我国的体育工作者接受,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体育现象中所存在的美学的问题。1987年,体育美学作为课程被国家教育部认可,从此成为了我国体育教学中的选修课程。

一、 体育美学的发展困境及其前景分析

体育美学自产生至今已经30年,但这门学科并未像某些其他体育学科那样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而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其研究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地缩小,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学科体系之中处于日益被边缘化的状态。对于体育美学面临的发展困境,胡小明曾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我国还缺乏成熟的体育文化理念,表现为我国体育理论界始终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二是缺少对美学原理的深刻认识,很多体育工作者还不理解美学与体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与实际发展脱节”,胡小明对此的解释是“美学对体育的关注,紧扣时代的脉搏,解决实际的问题”,也就是说体育美学应该关注于体育实践中的美,成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胡小明是我国体育美学的提倡者,他对体育美学困境的分析值得借鉴。

在笔者看来,除了这些较为具体的原因外,体育美学的发展困境还有更为宽泛的原因,可将其归纳为外在的思想条件与内在的学科定位两部分。

第一,回顾体育美学作为学科出现的历史与思想背景,会发现这门学科的产生、发展始终与我国主流思想领域的激烈变革密切相关。按照胡小明的回忆,他对体育美学的设想与提出主要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潮的影响,其后在一批体育工作者与美学专家的推动下,这门学科才得以不断地发展下去。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可知,这种全国性的美学热潮是同我国思想界挣脱“文革”的束缚密切相关——美学热中凝聚着自“五四”以来中国几代知识分子重塑人的尊严、提倡人文关怀的精神诉求,这构成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思想的主题。当这种思想影响到体育领域之时,就会出现以胡小明为代表的一批体育工作者,他们试图在体育领域中寻找并构建起一个人文主义的精神家园,其具体路径就是通过对体育之美的发掘,找出那些带给人以尊严和人文关怀的体育现象。胡小明认为,体育美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对体育和美的爱好,具有正确认识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美的能力,为更好地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服务。培养“新人”始终是体育美学的中心任务;而所谓“新人”指的就是体育所追求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健康之人,这是体育美学能够得到当时广大学者认同的前提。可见体育美学的产生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主流思想界提倡人文关怀密切相关——它也是体育研究偏重于人文精神的结果。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学家被经济学家取代,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梦想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支离破碎,人的问题虽然还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但逐渐从主流思想中淡出。在实用与效率所主宰的时代背景之下,处于迷茫中的知识分子或坚守于内心的精神孤岛,或迅速融于商品经济的大潮,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思想界的急剧变化影响着体育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为:体育实用性与竞技性的研究得到加强,如何提高竞技水平成为体育工作者研究的中心,体育作为应用科学被大力提倡。在体育研究强调实用性的背景下,提倡人文关怀和精神价值的体育美学却陷入了日益边缘化的窘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此,学者大都认为体育美学“要扭转研究与现实脱节这一局势,学科研究要适应市场竞技的文化大背景,走向应用”,所谓“走向应用”就是在强调体育美学应摆脱其抽象的诉求,服从于体育日益实用化的趋势。但是当现有的体育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与应用性时,这意味着我国体育研究的审美维度已经被遗忘,体育美学成为了被边缘化的学科。

第二,就体育美学的学科构成而言,它也陷入学科建设的困境中。对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胡小明曾从任务(目的)、对象、方法三方面作了规定,他认为体育美学的任务是研究体育中美的规律;对象“集中于从事运动的人及其身体的动作,研究运动美和动作美”;研究方法则“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体育”。这种学科定位直到今天仍然代表了大部分学者对体育美学的基本看法,其实质是将体育美学视为美学的分支学科。但是我国美学的体系性探讨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形成,因此以体育美为对象、以美学方法为视角的体育美学也就难免陷入自身学科定位的困境之中,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由于“美的本质”(美是什么)始终缺乏令人信服的公论,导致了学者对体育美(什么是体育美)缺乏统一的认识标准;其次,“美学”日益日常化,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兴的领域之中,新的美学研究方法层出不穷,体育美学缺乏一种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面对这种现状,近来学者多主张体育美学应摆脱其美学分支的定位,走出其学科定位的困境。其中曹景川、李建英就认为我国学者“对于体育美的思辨基本停留在对美学学科‘美’的范畴的移用”,这导致了体育美学定位的困境;他们主张,“放弃直接从即有的甚至是已经遭遇美学界反思和放弃的美的定义出发去求索‘体育美’、‘运动美’的规定性的做法,转而从更为基本的体育现象,更为准确地说是从具体的发生于体育活动之中,以及对体育活动本身的审美关照所发生的审美现象入手,去寻求一个更为恰当的属于体育美学的‘体育美’的定义”。这种观点非常清晰地解释了体育美学学科定位的主要困难,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我们的疑虑是,他们主张“寻求一个更为恰当的属于体育美学的‘体育美’的定义”,这表明他们仍将体育美学的希望寄托在体育美的定义之上,仍然没有意识到美与体育之间所存在的深层次关系——体育美不应是现象之美,而应是情感(感性)之美,而美则是赋予体育以价值的维度。

在笔者看来,以上两个方面才是体育美学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体育美学是一门正在没落的学科呢?恰恰相反,体育美学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这是由当代主流思想与体育发展的状态决定的。首先,我国的主流思想在21世纪初期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则提倡人的第一性和优先性,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维度,这些都预示着我国新时期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维度。某种程度上,这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所提倡的人文传统正在逐渐步出其沉寂期,再度成为新时期思想研究的中心问题。其次,这种主流思想的变化必将深远地影响体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正在成为当代体育发展的指导性思想。这意味着体育研究将不再以实用性和竞技性为主要标准,体育人文主义精神研究也将成为重要的维度。实际上,遵循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学者已经开始对我国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索。如北京奥运会后,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的讲话精神,学者开始反思体育界长期奉行的“金牌战略”、“举国体制”的优劣,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需要更多地关注群众体育,应将更多的体育资源投入到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公共领域中。再次,在体育实践领域,以构建身心健康、和谐人性为主旨的体育运动正在蓬勃兴起,这要求体育摆脱实用性的束缚,发挥其娱乐休闲的特性、为构建个体的精神家园服务。可见,人在体育领域中的作用大大提升,因此体育强国的根基在于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使更多的人在运动中获得轻松和健康的享受。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以提倡人文传统为己任的体育美学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正如杨文轩先生所说,体育学科的未来地位和发展,是由它为人类科学体系所作的贡献大小所决定的,学科体系构造是解决体育理论中重大纷争、解决体育协调发展认识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体育美学虽然顺应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还需要解决困扰其发展的学科定位问题,以便在体育领域内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真善美”的维度重构体育学科系统

体育美学定位的关键在于把握“美”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认该学科的研究范围,即找出体育美学应以体育世界中的哪个领域为其对象。过去我国体育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常将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体育运动中美的现象,这使该学科始终难以摆脱“美本质”(什么是美)的困扰,无法在体育领域中确定恰当的研究范围,造成了体育美学当前学科定位的种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走出类似的误区,不纠缠于体育之美的困扰,回到美与人之间的深刻关系中,以此视角解决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体育美学的定位问题涉及体育学科系统构造问题,因此涉及了现有体育学科系统如何建设的问题。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我国当代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思想的要求,有学者已经主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体育实现从‘重物’到‘重人’的转变”,并提倡运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审视与改造现有的体育学科建设。因此,我们需要将现有体育学科的建设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起来,在确保体育学科结构科学性、进步性的同时,彰显体育的人文价值,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对体育学科建构的内在要求,更是走上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顺应这种体育研究的趋势,笔者认为现有的体育学科需要重构,即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现有的体育学科进行内部整合,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体育学科系统,体育美学的定位问题将在此过程中迎刃而解。

那么,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会建立起一个什么形态的体育学科系统呢?

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强调体育活动中人的第一性,明确了体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健康、和谐的人性,依据这种思想对现有体育学科的建构过程将是一个遵从“真善美”的原则重构现有体育学科的过程。这是因为“真善美”作为人的最高理想表达了人的理想存在形态,尤其是“美”,乃是人的规定,“美之所以成为人的规定,是因为美使人成为人。一方面,美让人与动物相区分,人不是动物而成为人;另一方面,美让人与自身相区分,从非自由的到达自由的”。可见,“真善美”作为人类追求的思想境界,表达了人内在的理想诉求,较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因此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必然会要求遵循“真善美”(人的理想存在状态)的原则重构现有的体育学科。除此之外,就“真善美”所包蕴的思想内涵而言,它们与西方传统认识论中的主体特性密切相关,具备赋予体育学科以人文意义的能力。西方传统的认识论将世界分为主体与客体,强调按照主体特性对认知领域(客体)进行不同领域的分割,这是西方学科产生的基础,而“真善美”则始终与认识主体的基本特性密切相关。简单地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就已经意识到了知情意是理性人(主体)的基本心智要素,“真善美”则是知意情所能达到的最高认知境界。中世纪的时候,“真善美”被赋予浓重的宗教色彩,即“真善美”统一于神性(上帝)而非人性,但是因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人总渴望成为无限理性存在者的神(纯粹理性存在者),所以“真善美”表达着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生存境界。到了近代,“真善美”的神性消失,理性则凸显出来——“真善美”被发展成为主体(人)与客体(认识对象)建立关系的理想性原则。康德更是将“真善美”视为主体对客体进行知识性划分的重要标准。按照康德的划分,“真”指向自然领域,回答人能够知道什么的问题,主要涉及自然与人类心智相符的规律性知识;“善”与人的实践相关,回答人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善”的领域是人类的价值领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社会实践领域;之后是“美”的领域,“美”对人类希望什么作出回应,希望表达着人的情绪(感性),因此“美”的对象就是人的感性领域,也就是人的情感领域,所谓美学即感性学就是在此意义上被建立了起来。康德对“真善美”的划分被德国的古典哲学家所继承,构成了西方人本主义学科建构的最初模式。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真”的领域,也就是自然的领域迅速膨胀。按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不同,一方面,“真”的领域(自然)被分割成不同的领域,形成了诸如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现代学科;另一方面,在“真”的领域中广泛使用运用的实证主义方法也被引入“善”的领域和“美”的领域,这就是西方科学理性(实证理性)的泛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善”的领域被规定为实践(价值)哲学,构成现代伦理学的基本范畴;“美”考察人的情感,集中在艺术领域(艺术作品是情感最为集中、最为具体的表达形态),成为艺术哲学(黑格尔)。可见,“真善美”在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中,因其与主体的密切关系,具备了区分不同认知领域的能力。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构体育学科系统的过程,既是赋予体育研究以人文关怀的过程,也是按照科学的原则(以西方传统认识论为基础)分割体育研究领域、使其成为不同学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借助“真善美”来完成。至于“真善美”在体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胡小明曾涉及过,他视“真善美”为体育的三个价值区域,其论述值得认真思考。

结合胡小明的观点,笔者在此提出以下的设想,即以“真善美”为根据对现有体育学科重构。简言之,就是借助“真善美”,将现有的体育研究分成三个与人密切相关的领域,在此区分中我们将建立起一个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体育学科系统。这个系统的结构如下:

体育研究:“真”的领域、“善”的领域、“美”的领域。

“真”的领域:体育自然领域的知识,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一切以身体和运动等要素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学科。

“善”的领域:体育社会价值(实践)领域的知识,包括体育伦理学、体育法学、体育人类、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群众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一切以探讨体育社会价值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学科。

“美”的领域:体育情感领域的知识,包括体育美学、体育文化学等(涉及体育欣赏、体育创造、体育表达的学科皆可),一切以体育情感要素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学科。

鉴于“真善美”与人(主体)间的密切关系,此结构能够充分表达出体育研究的人文特质。“真善美”将完整的体育研究划分为三个领域,这意味着任何体育学科只有在这三个领域中才能获得研究对象,反过来,也唯有这三个领域才会赋予其存在的价值。在此意义上,“真善美”成为了体育学科能否建立的标准。这三个领域并不必然地构成一般意义的学科,它们的首要任务是赋予体育学科以人文主义的精神特性。笔者认为这使体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一方面,体育研究被分为“真善美”三个领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现有体育学科重构的结果,体育在此区分中确认了人的第一性(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将体育研究分为“真善美”三个领域,并不影响现有体育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例如运动生物力学,该学科涉及的对象(运动)具有自然性,且较多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将其归入体育研究的求真领域;这样的划分并不能改变该学科的基本构成要素,只是确认了该学科源于人类求真的能力。

以此类推,现有的体育学科都可以借助“真善美”原则,获得其存在的人文主义内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体育学(体育科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十分广阔的大学科群,“它包含着各门具体的学问,若将这些研究体育的具体学问按照一定的标准(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进行分类,并从‘体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育学科’”,因此新的体育学科还将层出不穷,那些已经产生或即将产生的体育学科都需要获得“真善美”赋予的意义维度,这也是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学科系统的充要条件。

三、 体育美学是以体育情感为对象的大学科

从“真善美”维度对现有体育学科的重构,不仅回应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体育领域中的深层次运用,还解决了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为体育美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出发的体育美学将不是体育美之知识性总结,也不再是实用性美学的典范,更不是美学指导下的体育现象分析学。体育美学将成为一个对体育情感进行“知识性”总结的庞大学科群。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体育情感就是人在体育活动所产生的情感活动,体育活动中的人并不是机械的、盲目的,各种体育现象始终贯穿着人的情感活动。例如某些体育项目普及的背后,时常并不因为该项目更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而是因为它获得了人们的普遍情感认同,这种认同感即源于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具有感性学(美学)的典型特性,构成了体育美学的研究领域。类似的情感现象在体育研究中比比皆是,它们是体育美学得以建立的基础。

将体育美学定位于研究体育情感的大学科,既是体育学科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性理念的必然结果,也是体育美学发展的内在诉求。这种划分具有如下的特点与优势:其一,情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形态,是人区别于动物、区别于自身和社会的所在,体育研究如果不涉及情感研究,对这个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指导思想的学科而言,将是不完善的,以体育情感作为研究对象的体育美学将会很好地弥补现有体育研究的这个缺憾,使体育研究更为全面。其二,就现有的体育科研水平而言,虽然体育情感的存在是普遍的,但国内学者对于体育情感的系统性研究却处于空白状态,纵然涉及了体育的情感现象,现有的研究也倾向于体育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这种研究把体育情感视为一种心理现象,但心理学的乃是各种现象归于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这门学科倾向于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生成机制考察心理活动,带有较多的实证色彩。因此单纯地将体育情感视为心理现象,将导致体育情感丧失其人文精神的维度。其三,以体育情感为对象的体育美学,将关注于体育活动中的各种感性要素,通过对这些感性要素的研究找出那些符合时代精神与人类情感需求的美的形式和规律,这已经涵盖了现有体育美学的研究范围。同时由于以体育的情感领域为研究对象,这种体育美学还大大扩展了其研究的边界,摆脱了何为体育之美的束缚,真正地走出了传统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困境。其四,以情感为对象的体育美学,其研究方法将是多元的,这是由体育情感的丰富性所决定的;同时将体育美学的研究设定为体育情感领域,也能为不同的方法进入体育美学领域提供坚实的基础。如学者曾经强调体育美学研究中的实证精神及其应用,强调在体育美学研究中可对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进行合理的移植,这样的设想只有在对体育情感的分析中才能可能实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美学是一门对体育情感(感性)进行知识性总结的学科;它是一门重塑体育人文关怀、展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学科。

总之,我国现有体育美学的发展困境主要来自于外部的思想条件与内在的学科定位不确定两个方面。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围绕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性理念展开的,从而一举扭转了困扰体育美学发展的外部条件。但体育美学还迫切需要解决其内在的学科定位问题,这就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现有体育学科的建构之中。“真善美”一直是人类的理想,由此出发对体育学科进行区分,不仅将使体育学更符合人的内在精神诉求,而且也为体育美学的发展提供基础——以体育情感作为研究对象,体育美学的定位问题不仅迎刃而解,它还将迅速扩展到人文体育涉及的全部领域。因此,体育美学应以体育情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体育情感的分析之中,见出以人为本的体育学科形态。当然,这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如体育情感的界定、体育情感的体验、体育情感的表达以及成要素等,这有赖于当代有志于体育美学的研究者的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美学初探[J].成都体育学报,1980(4)

[2]胡小明.体育美学评述[J].体育学刊,2004(5)

[3]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晓理.走向应用的体育美学研究——1993年扬州体育美学会议评述[J].体育与科学,1993(14)

[5]曹景川,李建英.走出学科困境的体育美学[J].体育科学,2009(12)

[6]杨文轩.体育学科体系重新建构诌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

[7]张细谦.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体育学科体系建设[J].体育学刊,2009(4)

[8]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鲁长芬等.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

[10]白晋湘等.论体育美学研究中的自然科学方法论[J].体育学刊,1996(1)

【作者简介】 徐博(1978-),男,河南大学武术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责编黎原)

作者:徐 博

第二篇:体育美学研究述评

摘要:体育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下半叶。由于国情不同,世界各国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果上都有差异,大致可分为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欧美等国、日本3类,代表不同的学术传统和风格。前苏联体育美学研究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注意力集中于竞技活动的观赏,而对身体运动的基本审美特征较为忽视,东欧各国体育美学研究与前苏联一脉相承,受其影响很深;欧美国家的体育美学研究自由而宽泛,流派众多,学说纷杂,学者们建构体育领域的美学研究,尤其在定量研究上成绩显著;日本的体育美学研究善于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经过消化形成符合自己社会生活传统的实用特色。我国的体育美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初步形成特色,近30年的研究,主要对研究对象和范围、自身特征、体育美及运动项目的分类、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体育美感等的探讨,但也存在缺乏成熟的体育文化理念、研究者忽视美学原理的学习、与实际发展脱节的体育美学发展障碍。伴随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运动作为促进身心健康的审美文化,正在焕发生态、绿色、人文的特性,倾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追求。

关键词:体育美学;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欧美等国;日本;中国

Review of sports aesthetical researches

HU Xiao-m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Key words: sports aesthetics;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 European countries;Occidental countries;Japan;China

育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下半叶。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果上都有差异,大致可分为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欧美等国、日本3类,代表不同的学术传统和风格。我国的体育美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初步形成特色。伴随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运动作为促进身心健康的审美文化,正在焕发生态、绿色、人文的特性,倾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追求。

1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美学研究

前苏联的美学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异常活跃,美学对象由艺术到审美关系,再扩大到社会有益劳动的一切形式。前苏联美学家认为,美学是研究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人对世界的审美认识的特点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一般原则,美学的对象随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进步而日益扩大。前苏联可以说是最早从政府层面关注体育美学的国家,教育部门历来注重体育与美育的配合,认为体育和运动中表现出的审美功能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加社会生活过程。美学家们论证了美育在共产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认为它本身也含有其他教育的内容,能直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解决现代科技条件下人的畸形发展问题。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关于人体美的争论就曾波及到体育界。1962年,苏联《接班人》杂志第1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力量,健康,美》的文章,时任苏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和马列主义研究院院长的叶果洛夫[1]对这篇文章提出了尖锐批评。他说:“早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在我国就出现过类似‘文化主义’的运动,当时,以高尔基为首的苏联舆论界坚决地反对‘崇拜肉体’,而体育和竞技运动沿着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的人道路前进。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当时多数人的意见认为,体育美学的研究要符合社会主义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1963年,阿·阿·弗连金出版了《体育美学》专著,从广义的“身体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体育中的美。尔后,姆·亚·萨拉弗于1978年出版了《运动美学》一书,从竞技运动方面另辟蹊径。80年代初,姆·姆·洛布扎尼泽的《运动表演的美学》、恩·弗·穆拉沃夫的《运动和人的身体美》以及《花样滑冰的舞蹈术》、《奥运会的文化节目》、《艺术与运动》等一批与美学和艺术有关的著作相继出版。其中,不少人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主要依据,将该书中的论述作为有力武器,试图揭示美对体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奥秘。有些研究者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批评了妨碍体育事业发展的传统的纯技术观点,认为对体育和运动美本质的研究就是对运动技术现象和运动艺术的综合研究,而运动和动作组合的美也是表现其功能的确切指标,可用来衡量运动技术的发展水平。当时,体育学术刊物上不时出现探讨体育美学问题的文章。许多体育院校开设了美学课。

随着研究的深入,其范围也不断拓宽。有的著作专门研究运动表演的问题。如恩·恩·维齐捷依于1982年出版的《运动与审美活动》一书,第一章“美的本质”,阐发了他关于美的本质、美和运动的概念、美学研究方法、艺术活动等一系列新观点;第二章“运动员活动的审美内容”,论述了运动艺术的关系和运动员在竞赛活动中的审美感受,并对运动员和演员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三章“运动表演的审美”,从观赏的角度谈到了观众对运动竞赛观赏的一般特点,并对观众进行了分类,重点研究其审美意识。这本书分析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表现运动美的规律、运动表演的审美功能、作为美育手段的运动及其他问题。作者在书中表示反对穆拉沃夫、洛布扎尼泽、萨拉弗等人的观点。①

姆·亚·萨拉弗和弗·斯托利亚罗夫1984年编著的《运动美学》同样引人注目。它是体育学院运动美学课程的新编教材。萨拉弗系哲学博士,多年研究体育美学,出版了专著,并常在《体育理论与实践》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造诣高深。因此,《运动美学》一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苏联研究体育美学的高峰时期的水平。此书1988年由武汉体育学院翻译出版,共分5章:第一章“运动美学在美学和体育运动科学中的地位”,谈到普通美学及其分支,论及运动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部分很严谨。第二章“运动美学的内容及其在人意识中的反映”,分为“运动现象的审美评价”和“美的基本标准及其在运动领域内的应用”两节。第三章“运动领域的审美活动及其在美学中的地位”,分为“完成动作的完美”、“运动在艺术中的反映”、“从审美角度组织竞赛和庆典”、“运动环境的美”、“形成人的美”5节,其中关于运动员动作技巧的表现性及其与演员艺术形象的论述,颇有份量。第四章“运动美育”,提倡理论研究不但要认识而且还要改造客观世界,但没有涉及实施美育的具体措施。第五章“运动审美价值”,认为运动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表演因素,运动的审美与其功能有联系,有继续增强的倾向,对各项目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最后,抨击了西方学者的一些观点。

前苏联体育美学研究的特点,是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允许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并展开有益的争鸣、探索和革新,在研究中注意力集中于竞技活动的观赏方面,而对身体运动的基本审美特征较为忽视。也许是由于长期意识形态的对立使之其对西方体育美学研究的全面否定,影响到对身体美的正常研究。

东欧各国的体育理论,与苏联是一脉相承的,受其影响很深。例如,当时波兰甚至在非体育刊物上登载萨拉弗的《论体育运动美学》一文。② 前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的理论研究有一些特色。有不少学者撰文,呼吁把具有许多共性的体育和艺术结合起来,发挥体育活动独有的美的魅力。如前东德国家奥委会艺术导员霍尼认为,音乐、造型艺术、文学及其他美的艺术,都应与体育结合起来;在美感起特别作用的领域,像技巧、体操、花样滑冰、旱冰、艺术体操及学校体育活动方面,具备节奏和韵律力量的音乐在促进效果方面更是大有用武之地。③ 学术刊物上不时发表有深度的文章,如京特· 维特的《试述运动美的对象》,认为体育美学的充实和贡献,运动美交叉于文艺科学与体育科学之间,有自己独自的对象。体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因此应针对这3方面进行研究,即运动的特性表现出的客观的审美价值、运动中主观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活动、体育活动对人类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在研究中应注意运用马列主义文化理论、艺术史、各种艺术以及身体文化理论、运动教育学及各运动项目的理论。④

德国是大量哲学、美学、心理学、体育巨著的摇篮,素以理论的严谨而著称。自鲍姆嘉通给美学命名和康德写了《判断力批判》以来,近年西方美学也一直以德国为故乡。1948年出生于德国维尔茨堡的汉斯·乌尔里希·古姆布莱希特,曾在德国慕尼黑、里根斯堡,西班牙萨拉曼卡和意大利帕维亚学习罗马语学、日耳曼学、哲学以及社会学。他自1989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撰写了一本专著《体育之美》[2],透过日常的体育报道、运动项目及历史重大事件探究体育观赏的乐趣,并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阐述自己的体育美学观点,追寻演绎运动场上的永恒魅力的伟大运动员,将运动中的优雅、勇敢、顽强、灵巧等纳入美学范畴,研究体育与哲学思想之间的历史联系性,丰富了体育美学的研究内容。

2欧美等国的美学研究

欧美国家对体育美学的研究是自由而宽泛的,人们倾向于用审美来评价人类的活动,这在一些学院和大学课程以及越来越多的相关出版物中可以反映出来。学者们建构体育领域的美学研究,并且试图给那些亲身参与身体活动的学生提供有关的文献。

以美国和加拿大的学者为主于1972年在波士顿成立的国际体育运动哲学研究会,把体育活动中的美学问题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该学会的刊物用相当的篇幅发表有关体育美学的文章。譬如,康茨在《应用于艺术和体育活动的美学》一文中,指出体育具有某些艺术的特性;盖斯金和马斯特森的《与体育活动有关的艺术品》,则从体育表演中寻求产生艺术作品的媒介;而托马斯着手探求艺术与运动的经验之本质,撰写了《运动美之经验》;此外,卡普弗探讨了运动竞技的目的和附加的美的问题;罗伯茨从观赏的角度利用桑塔耶那的主观主义美学来研究体育活动,撰写了《运动和美感》论文。⑤ 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在美国西北部的尤金市俄勒冈大学举行,大会的主题是:运动、健康、幸福。引人注目的是,在交叉学科会议上,“体育与美学”是一个专题。另外,在“体育哲学”和“作为娱乐休闲的体育”等专题的讨论中,有不少内容也都与体育美学有关。之后的几乎每一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都能见到涉及美学问题的体育论文。

由英国的怀汀和马特森[3]主编于1974年在伦敦出版的《体育运动美学》,是欧洲较早汇聚体育美学观点的论文集,内有《美学与教育》、《体育和美学》、《艺术和运动》、《动之美》、《竞赛报道的语言》、《竞技和现代绘画》、《运动和艺术中“熟练”的概念》、《大众体育与精品艺术创作的关系》、《竞技与美的概念》、《美学与运动》、《与体育活动有关的艺术品》等文章,由此可见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霍勒的《动之美》,从历史的角度追溯,认为古代的美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直接与创造性和自由的活动相关。作为技术和风格的辨证统一体,人的动作美因此就成了人的自我实现。动作技术是对一定的身体任务的最佳解决方法。在实际过程中动作技术被分析和确定,最终在社会化和文化进化中传递给另外的参与者。渴望精通某一动作的个体必须使自己与这种动作形式融为一体,按照自己的性情融会它、适应它。个体要精通的动作技术就成了个体按照自己意志去征服它的一种能力信号或标志。在个体习得动作技术过程中,个体不满足于一种纯机械式动作的学习,他会“人化”这种动作并且打上自己的印记,因此体现运动者的个性。在实际中可以看到动作者运用了一定的动作特征,如韵律、力量,优雅、准确、协调、韧性等这些通常与美相关的特征,在动作的过程中,这些特征不仅要与身体规律吻合,而且要与瞬间的内外界条件吻合。所以个体创造了一个新的和谐体,它就是一种带有个体表演者特定技术明显标记的运动结构。这里说的就是个性,就是一种风格。作者主要的笔墨用于人的动作美,从语义上界定人的动作美,从而有别于另外的一些审美类型。他认为美是一种特定的价值,它是由一定的价值环境中各种相关因素所界定。这些因素是: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美由此而被认知)、社会环境(审美影响在此产生)。⑥

经由法国国家图书馆等藏书目录中检索,发现有两本与体育美学相关的出版物,分别是《体育定格:并非整形,而是美学》和《体育与存在:身体姿态的美学元素》。还有一篇《赞助:从体育伦理学到体育美学》的论文,发表于2002年12月的《欧洲体育管理杂志》第8期上。以法国蒙彼利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为核心于1994-2004年组织的“身体与文化”学术研究团队,其研究成果则以学术文章的形式归档于CNRS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联盟下属“身体与文化”专刊发表,1995-2004年,总共有6期。其中第4期的主题是“身体,体育与仪式”,Betty Mercier-Lefèvre在《现代舞及其礼仪》的论文中比较了学院派关于“美”的观点以及实际中占支配地位的关于美的理解,分析现代舞如何影响人们关于“完美”身体的定义,认为现代舞编导的崭新的诗意表现和美学礼仪所体现的变化和随意,其实反映了社会存在。在作者看来,现代舞带来的冲击,不仅是单纯美学上的与过去不同,而且是对过去社会和文化价值的批评。⑦

欧美有的体育理论研究者对美学问题很注意,常在著作中涉及。如门诺在《体育》一书的第三章中就专门谈“美学的考虑”,他以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很有影响的符号论(即“艺术是感情的符号”的理论)为出发点,对体育活动中的“自我表现”和“创造力”进行分析,说明体育是一种追求美的运动,探讨了体育的美学因素和美育方式。他从运动知觉的感受上去探讨美的体验,试图为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勾绘出人类美好情感的逻辑画图,具有一定特色。⑧ 英国体育理论家安德鲁斯,在《试论体育运动》专著中,把体育科学的研究分为6类,其中一类就是围绕体育实践的“哲学与美学”的研究。其他体育美学的专著,有劳尔[4]在新泽西出版的《美的运动》,还有菲特[5]的《在体育运动中身体的审美经验》等。2005年沃尔夫冈的《将体育视为审美的,甚至艺术的》一书,其观点值得重视。他认为,现代艺术概念的转变使得体育成为艺术成为可能。首先,体育和艺术一样是具有象征性的,体育和艺术一样与生活是有距离的。很多体育项目的产生都是源于生活,但是它们又是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的。对于体育项目来说,它们不再是生活而是象征着作为背景的生活。正如桑塔耶那所说:“体育是一种摆脱了恶意和强迫的战争的自由形式。”其次,体育类似于行为艺术或者表演艺术,它们的内在的目的就是表演。无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外在目的是什么,都不能忽视他在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目的性。体育不具有艺术创造性的原因是比赛受到规则的限制。但体育比赛遵守规则并不意味着没有创造性,伟大的比赛恰恰来自对规则的超越。因为正是比赛中的这些戏剧性和偶然性、幸运和恶运、成功和失败、惊奇和激动的等等因素才组成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另一方面,我们来看一下艺术。比如,演员根据剧本表演、乐手根据乐谱演奏。他们精彩的表演不是来自于他们的剧本和乐谱,而是来自于他们的表演。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体育比赛。比赛中的规则正如“乐谱”和“剧本”一样。规则并不创造比赛,而是运动员精湛的表演产生了精彩的比赛。因此,规则不能限制演员表演,同样不能限制运动员比赛中的创造[6]。

进入21世纪,国际体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些论文表明,欧美学者的体育美学研究正向着更为细致的领域发展。如《体育美学不存在极致》[7]、《有氧舞蹈中的经验美学:音乐的式样》[8]、《体育中隐含的美学和美学观念的作用》[9]、《体操技巧中的审美特征》[10]等。

M. Andrew Holowchak[11]的论文《体育中运动强力手段和人的表现限制:伦理问题,美学考虑》,从伦理学和美学两个方面来讨论竞技运动中增强运动员表现能力的问题(例如兴奋剂问题)。

Dimitris Platchias[12]在《体育是艺术》一文中认为,体育运动中无论是审美性项目还是目的性项目,美学都是它们的中心。创造一个美的事物或者产生审美愉悦的目的对于事物能否成为艺术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根据Best对于运动项目的区分以及Immanuel Kant对于艺术美的分析,体育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Dennis Hemphill[13]在《竞技的内在美》一文中,运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分析竞技的内在美。作者以足球运动为例,分析了足球运动的中“明星”运动员的表现、完美的进攻与防守、足球运动的团队特点、足球的社会现象。希望通过对足球运动的深度剖析,提供一个欣赏和研究游戏以及游戏审美的空间结构的方法。

Melina Constantine Bell[14]的《肌肉和美整体中的力量:为她构建身体》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作者认为:首先,虽然女性身体锻炼对展现女性美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在体育运动中反映的是阳刚美为标准的女性审美,因而破坏了这种潜力。其次,竞争性身体锻炼本身是需要改革的。论文第一部分描述了女性身体锻炼的标准和结构;第二部分探讨女性身体锻炼是否可以破坏性别标准。或者通过鼓励社会中的男性身体审美标准,女性身体审美标准是否会一直服从于男性审美标准。再次,提出一种新的女性身体锻炼审美标准,此标准以康德美学为基础,注重表象。如果标准是建立在身体锻炼者的性别选择基础上,那么这种判断是一种锻炼者的身体与主观相统一的判断。第四,因为审美判断关系到人类行为的产品——身体体魄,所以它必然受到人类伦理关系的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形式只有在不以欺骗观察者并服从于人的内在目的的情况下才可以称为美。最后,建议女性在身体锻炼中追求审美标准可以趋向于女性身体美。

欧美国家美学流派繁多,学说纷杂,善于汲取各知识领域的最新成果,微观研究严谨,具体分析细致,尤其在定量化研究上成绩显著,然而概括性、综合性的宏观理论研究较少。

3日本美学研究

日本早在1950年体育学会的会刊《体育的科学》创刊号上,就发表了西田正秋的题为《体育美学的提倡》的论文,开始了将美学引进体育学领域的大胆尝试。西田正秋倡导,作为“人体(身体)美学”的专业研究者,主要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形而下的观察研究体育美学。他倡导的体育美学也可称作“形象美学”,是对人的身体美、姿态美、表情、动感节奏的研究。他关注通过运动教育对人体产生形象美的影响。因此,在他眼中的体育就是体育教学,体育美学近似于艺术教育的美学[15]。

在举办1960年东京奥运会前后,日本体育界大兴理论研究之风,广泛搜集国外资料,出版了一批体育美学专著,跃居体育美学研究的世界前列。出版的书籍有池上金治的《体育美学》、《健康美学》、《美的比例》(协同出版株式会社,1966年);松田义之的《体育美学》(道和书院,1971年);小林信次的《体育美学》(逍遥书院,1973年)等。池上金治的著作结合生理学探讨了人体的形式美,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组编了一些有价值的健美锻炼方法,强调在体育实践中运用美学;而松田义之主要从解剖学方面探讨身体美,其著作虽涉及到一点体育活动形式美的内容,但大量篇幅是介绍人体各部分的解剖特点,并主要论述“身体的标准体形”、“体形的观察”、“理想体型”、“体躯测定”等。他将体育美学视为提高体育效果的某种手段,从生理解剖学角度研究身体美的形式法则,认为体育美学是建立在一般美学基础上的一个体系,探求并认识身体美,其目的是身体健康和促进正常发育。

小林信次的书是少数在中国正式翻译出版的体育美学专著,《体育美学》[16]共分6章:第一章主要从人类的生活和教育的角度论证了体育美的意义;还阐述了研究体育美学的必要性和构成体育美学的基本内容,以及体育美学的目的性。第二章主要阐明了体育美学的理论基础,即美学中关于美的本质和美的特性等内容,从美的欲求、意识、感受、表现、内容与形式等加以论述。第三章分析了体育活动中众多美的现象的诸层次及其意义,并将这些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制成一些图表以反映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第四章运用体育的基本原理,从性质、目标、学习、教育者、被教育者等诸方面,对体育美的结构成分进行论述。第五章对于如何形成体育的美,从综合的、基础的、体验时的、完成时的等方面分别说明,并提出了形成体育美的诸种条件。第六章着重论述了体育美的价值。从美的性质、教育、表现、学习分节论证,探讨了如何使美具有与体育一致的实际效用等问题。显而易见,这本书是从侧重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撰写的。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不但有体育美学专著,还出现了胜部笃美的《运动美学》一类的专著。20世纪下半叶,在《体育的科学》等刊物上不断有体育美学的研究论文发表,如秋山竹雄的《竞技运动美的研究》、小林信之的《体育中美的价值——构成体育美的条件法则》、本直文的《关于竞技运动的美学考察——实践者的美的体验》、松下雅雄的《空手技术的美的考察》等,许多论文也是涉及探讨竞技运动美学的问题。日本体育原理研究会专门组织运动美的学术讨论,1977年出版了论文集,其中不乏独到见解。譬如,近藤英男的《竞技运动美学是什么》一文,认为运动美作为技术美的一部分,与自然美和艺术美有不同的形态和构造,因其空间上特殊的游离性而具有独立的创造和鉴赏价值;石津城也强调了技术美的重要性,认为运动的实践者要反复练习到意识净化的境界,才能发现完善的运动美;而浅田隆夫则从审美意识方面论及运动美及其类型;还有阿部公正考察运动美的历史,川村英男从比较学角度谈日本的运动美等,都别有见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学者撰文探讨了体操、滑雪、篮球、足球、团体操、格技等运动项目的美,这是使美学在体育领域立足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一步。

日本广岛大学樋口聰教授[17]于1987年出版的专著《Sport美学》,将体育美学的研究深入到更加细致的领域。而他在1993年发表的论文《从艺术到Sport——美学扩展的尝试》[18],参加了国际美学会议的发言,还在日本美学会会刊发表后同时刊登在国际版的《美学》杂志上。他在这篇论文中,通过艺术和体育运动的比较,试图超越传统文化的概念,提出作为身体运动感觉的体验是审美体验的基本依据,最终就体育的游戏概念进行美学原理性的探讨,论述相当深入。

日本善于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经过消化形成符合自己社会生活传统的实用特色。“体育”和“美学”这两个词都是最早经日本人简化后传到中国的,今天我们引进的体育美学专著,也以日本的最多,体现了相近的东方文化易于交流的特点。

4中国体育美学的兴起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极其丰富,但美学在中国被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则晚至20世纪初才从西方传入。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郭沫若、瞿秋白、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在介绍西方美学和发掘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方面都作了贡献,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美学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中断了20多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恢复正常。对于美学在体育等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中国对体育美学的研究,起步比国外晚。1980年,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正式发表了相关论文[19-20]。经过多年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从无到有,突飞猛进。自1987年起已有专著出版[21]、举办了几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发表了上百篇论文,一些专著和教材相继出版[22-31],在全国十几所条件较好的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体育系里开课,教育部也正式把体育美学列为体育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1992年和1993年,中国最早正式出版的《体育美学》专著[32-33]被韩国两家出版社翻译出版,标志着中国的体育美学已基本自成体系并具有一定特色。目前,已有华南师范大学招收体育美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对体育中的美学问题展开了持续深入的研究。

中国的体育美学虽然经历了近30年的研究历程,但对体育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研究相对进展缓慢。而且,学科内至今仍然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在一度形成研究热潮的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

(1)体育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内外体育美学界的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认为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身体美、运动美、个性品质美等,突出了作为审美对象的体育运动中的人,强调了客观性。第二,认为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侧重于对体育审美感受的研究,重视艺术在体育运动中的渗透和功用,主张体育运动艺术化。第三,认为体育美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体育的审美关系,从主客体两方面把握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

(2)多数学者认为体育美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客观存在、二是社会性、三是创造性、四是感染性、五是形象性、六是象征性。

(3)关于体育美及运动项目的分类,由于研究的角度、依据的标准不同,对体育美的分类也就五花八门。有的学者把审美意义上的运动项目分为7类,即测速类、测距类、计量类、计数类、评分类、冒险类、自娱类。有的学者按体育美的表现特征把体育美分为表演、“软对抗”、“强对抗”、搏击运动。有的学者按不同的审美形态分为优美类项目和壮美类项目。有的学者按不同的存在领域分为教学美、训练美、竞赛美、人际关系美、环境美。也有的学者按不同的项目分为体操美、球类美、武术美、田径美、游泳美等。还有的学者按体育的不同目的把体育美分为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健康美和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运动美。至今对体育美的分类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4)对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有的学者对3者的含义做了明确界定,认为真是指体育活动必须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善是指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美则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领域中的感性显现。有的学者还详细论述了3者的关系,指出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5)对体育美感的探讨,在运动者与美感,体育美感的根源、本质、特征、心理要素、体育美感的价值形态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学者从运动者的角度探讨了体育美感的形成条件、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等。有的学者从审美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体育美感的产生和发展、基本特征和心理因素等。有的学者还对体育审美意识、审美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6)其他的不同意见还有身体美、人体美的内容和特点、运动美的含义和特点等。对于体育美学发展趋势和前景,预计体育美学将出现研究领域拓宽、实证研究加强、理论研究侧重、研究队伍扩大、研究方法更新等发展趋势[34]。

中国的体育美学研究,受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性的美学热潮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整体水平较低、体育理论欠成熟,难以支撑其超前发展,于90年代陷入低潮。中国的体育美学研究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开设课程的学校逐步减少,能胜任这门课程的老师罕见,真正的研究者亦如凤毛麟角,很难看到有新内容的专著和教材,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寥若晨星,即使在数量有限的论文中还出现较多低水平重复和辗转抄袭的现象。从研究群体自身的原因看,存在忽视美学原理的学习、与实际发展的脱节等不足。为了使体育美学走出停滞不前的困境,应该分析具体的症结加以解决。

阻碍我国体育美学发展的症结之一,是缺乏成熟的体育文化理念。

从历史渊源看,现代中国体育的理念既不是东方文明、也不完全是西方文明的传承,不辨东西。我们现有的所谓体育“理论”或“基本理论”,其实主要是如何服务于政治或服务于经济的经验总结。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极为鲜明的功利需求,有助于制订阶段性的方针政策,能够短期产生很大的作用,但不能形成体育如何有助于人类长远发展的理念,体育的自身价值和本体目标模糊,谈不上审美价值和审美理想。

姑且不论体育在一个世纪之前传入时就斩断了与东方文明联系的纽带,就是对于全面接受的西方体育,一旦涉及到观念层面的东西,我们就感到费解和难以接受,如奥林匹克主义、体育权利、人文精神、游戏宗旨、生命乐趣、运动家风度等,这是由于历史上我们拒绝对西方体育人文内涵的普世价值的认同。作为需要个体直接感性体验的体育审美活动,缺乏了人文精神的支撑,就是无源之水。

制约中国体育美学发展的关键,归根结底是缺乏主体文化观念——它既缺乏西方文明蕴含的人文观念的滋养,也缺乏东方文明中生态观念的传承,没有文化依托和继承的根基。失去文化的体育没有积淀和理想,也就不需要美学。而中国体育美学的生长恰恰需要这两种观念的支撑,需要来自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传统精髓的滋养,才能够自行进步。

阻碍我国体育美学发展的症结之二,是研究者忽视美学原理的学习。

美学在20世纪50年代后曾在中国被斥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而打入冷宫。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思想文化的开禁带来了对知识的渴求,大陆掀起了美学的热潮,美学成为非常时髦的显学。体育界也是在这时接触到美学的。后来,人们发现,真正的美学与门外汉的想象存在巨大差距,学习和研究都需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即使不能读懂黑格尔《美学》和康德《判断力批判》,但为了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至少需要认真读懂教科书。绝大多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者企图采用“无知者无畏”的方式前进,却不得不在深奥的美学原理面前望而却步,抽象思维能力欠佳且耐不住寂寞者纷纷知难而退,导致了美学热的退潮。

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体育美学离不开母学科,一定要以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为自己发育的营养。无视美学原理的学习,或试图绕开美学原理,把美学和生活中的疑似美感划上等号,给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硬贴上“美”的标签,凭空谈论这美那美,不讲美学原理,导致体育美学研究的盲目和呆滞,成为泛化的伪美学。

阻碍我国体育美学发展的症结之三,是与实际发展的脱节。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美学家注意到与体育美学有关的研究,而且发表了很有深度的论著。譬如对分析美学有相当造诣的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35]提出了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对身体因素在美学和美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加以强调,并表现出对太极、瑜珈等东方文化和思想的强烈兴趣和积极推崇,这不能不让长期忽视东方传统文化的中国体育界为之汗颜。美学对体育的关注,紧扣时代的脉搏,解决实际的问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运动竞赛带来的经济效益得到广泛注意,工程美学、技术美学在场地设计、广告布置等方面悄然渗入。美国的NBA、拳击比赛以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在获得盈利方面的辉煌成就,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竞赛与观众的关系,用接受美学理论来研究,对于促进体育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开拓体育市场,起到良好作用。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学人依然侈谈“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类的理论,自恋屠龙之技,龟缩于陈旧的象牙之塔,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无补。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体育,并使体育的审美价值与日俱增,在2008北京奥运会美轮美奂的场景已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体育美学难道还能袖手旁观?体育面向休闲时代,涉及的美学问题更多。体育美学帮助我们认识体育中的美,积极指导与体育有关的审美活动,促进身体运动技术趋向优美化和规范化,使人的身心日臻完善,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体育美学必须创新,对中国体育的未来做出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判断。通过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特有审美需求来提高生活质量,赋予体育事业以审美理想,是中国体育美学发展的明确途径。

注释:

① 颜绍泸选译自国家图书馆藏书。

② [波兰]《辩证法与人道主义杂志》,1984年第6卷第1期。

③ [民主德国]《运动医学和体育健康》1979年1期。

④ [民主德国]《体育理论与实践》1975年8期。

⑤ 《体育运动哲学杂志》卷一,1974;卷二,1975。

⑥ V.HOHLER,Beauty of motion,黄新雨译。

⑦ 有关法文资料为王锐翻译整理。

⑧ A·D·门诺:《体育》,第三章、第七章,伦敦,1979。

参考文献:

[1] 叶果洛夫[苏].美学问题[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74.

[2] 古姆布莱希特. 体育之美[M]. 丛明才,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Whiting H T A,Materson D W. Readings in the aesthetics of sport[M]. London:Lepus Books,1974.

[4] Benjamin Lower. The beauty of sport:a cross-disciplinary inquiry[M]. 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1977.

[5]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body in sport,Dissertation[M]. B.S., M.S.P.E.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76.

[6] Wolfgang Wlsch, Sport-viewed aesthetically and even as art,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d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7] Kupfer J. Perfection as negation in the aesthetics of sport[J].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1,28(1):18-31.

[8] Estivill M L H. Experiential aesthetics in aerobic dance class:Patterns in music,communication, movement and sociality[J]. Dissertation

[9] Wright L. Aesthetic implicitness in sport and the role of aesthetic concepts[J].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3.

[10] Pollatou E,Savrami K,Karadimou K. Introducing aesthetic features in gymnastic Skills[J]. Teaching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2004,15(2):36.

[11] Andrew Holowchak M. Ergogenic aids and the limits of human performance in sport: ethical issues, aesthetic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Sport,2002(ⅹⅹⅠⅹ):75-86.

[12] Dimitris Platchias. Sport Is Art[J].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vol.3,issue4.

[13] Dennis Hemphill. Deeper inside the Beautiful Game[J].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5(ⅹⅹⅹⅡ):105-115.

[14] Melina Constantine Bell. Strength in Muscle and Beauty in Integrity:Building a Body for Her[J].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8,35:43-62.

[15] 西田正秋. 体育美学的提倡[J]. 体育的科学,1950年第1卷第1号.

[16] 小林信次[日]. 体育美学[M]. 孔祥安,译.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17] 樋口聰[日]. Sport美学[M]. 东京:不昧堂出版,1987.

[18] 樋口聰[日]. 从艺术到Sport——美学扩展的尝试[G]//艺术研究(第六号),广岛艺术协会,李凌选译,1993.

[19] 胡小明.体育美学初探[G]//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1980年全国体育科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20] 郭可虞.形体美的训练[G]//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 1980年全国体育科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21] 胡小明. 体育美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22] 黄捷荣. 体育美学教程[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23] 金大陆. 体育美学[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24] 刘慕梧. 体育美学[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25 ]潘靖五. 体育美学与哲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

[26] 刘慕梧. 体育美学,体育美学研究与应用[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

[27] 李金康. 当代体育美学[M].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28] 雷国梁. 体育美学教程[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9] 邵纪淼. 体育美学体育摄影[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0] 金大陆. 体育美学:人·运动·未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1] 张娜. 体育美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32] 胡小明. 体育美学[M]. 首尔:韩国东文选出版社,1992.

[33] 胡小明.体育审美人类学(韩国学术振兴财团翻译丛书166)[M]. 首尔:韩国亚洲之光出版社,1993.

[34] 课题组.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35] 理查德.舒斯特曼[美]. 实用主义美学[M]. 彭锋,译. 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编辑:李寿荣]

作者:胡小明

第三篇:体育美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体育美学是研究体育美的一门科学,体育美学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体育美学的概念、本质和内容进行阐述,并提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美学来改进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美学;体育美学;体育教学

一、体育美学的概念

体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个角度对体育活动进行探讨的科学。体育美学应以审美的经验为根据来研究体育中美的本质。在身体的运动和激烈的竞争中以创造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体育运动,无处不在地体现美的存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对运动员强健的体魄、矫健的身姿,以及速度、力量的赞美和欣赏,实际上就是通过体育运动本身所表现出的美感来获得一种审美满足。

二、体育美的本质

1.体育美的客观存在性

体育运动自从从生产劳动的领域分离出来之后,就开始被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来加以对待。

2.体育美的现实性

体育的存在和艺术创造的创造不同。艺术的创造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种美的享受然而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增进人们的健康。

3.体育美的自然性

人的自然属性主要表现在人体结构上。人体按照态势可以分成静态和动态。静态主要表现为体型、骨骼、肌肉、身体比例等,是动态的前提和基础。

4.体育美的社会性

体育美是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美,体育美的这一性质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人本身就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5.体育美的健康性

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体魄,所以体育美具有健康性。

三、体育与美育的统一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没有很结实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人体之美。”人们很难设想,瘦弱不堪与臃肿虚胖的体型怎能唤起人们的美感。体育作为一种以增强身体素质为目的的表现形式,在其自然存在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美的审美体验,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体育中探寻美的存在。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审美意识的过程,二者是统一的,换句话说,实现自身形体美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自己思想境界,培养美的意识,树立正确审美观的过程。

四、体育美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

1.体育美学与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强调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体育美学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的基本教学内容应在运动技能、技术的传授和训练以及体育知识的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内容,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认识体育的美,使学生了解到身体美、精神美、行为美,运动技术美等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

3.体育美学与体育教学方法

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方法,要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关心发展学生的内心美。

4.体育美学与体育教学的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要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进行多元评价,促使学生不断学习,良好的评价体系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体现。

5.体育美学与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的美学意识是指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融入美学的思想,突出教学的创造性、新颖性和艺术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6.体育美学与体育教学环境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应该积极创造的基本条件。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美学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众体育的多样化发展,体育美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将愈来愈显示出其无可代替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作者:侯爱清 钱鸣嘉 齐敦禹

第四篇:试论武术与体育美学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的方法,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武术套路运动与体育美学的构成、武术的产生发展和体育美学的建立。从美学的角度揭示套路在演练过程中的美学意义,从节奏和神韵的角度探讨了体育美学。又分别从运动美、身体美和精神美这三个方面谈到了体育美学在武术中的体现,提出了应将武术和体育美学相结合发展的切实可行的看法。

关键词:武术; 体育美学; 艺术

体育美是一种现实美。在体育活动中,虽然有一些艺术因素,让一些艺术形式渗透进来,但不少运动项目可以像艺术表演一样供人们欣赏,但是从整体看,体育不是艺术作品,体育活动并非艺术创造过程,而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武术套路从其本质来讲,可以说是艺术的另类表现形式。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武术的发展与美学的建立到体育美在武术中的体现,所表现出的武术套路的运动美、身体美和精神美。

一、武术的产生发展与体育美学的建立

1.武术的产生发展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在原始群居时代,严酷的生活条件使人们增强和改善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改进了武器。从技能上也逐渐形成了总结经验和积累方法的意识,而这些有意识的活动,便是武术的萌芽。进入原始社会后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铸造的兵器,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武术也逐渐向娱乐表演方面发展。武术成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家体委和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下,武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2.体育美学的建立

美学的历史源远流长,美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奴隶社会,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得较晚。体育和美,自古以来就紧密相连,但将体育作为美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产生出比较抽象的理论,已经到了20世纪下半叶。真正将体育美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进行研究,在我国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批体育美学论文发表后,中国便有了真正的体育美学研究,逐步经历了构建理论体系阶段,普及和发展阶段,到现在正向着深化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阶段的方向发展。体育美是体育活动中形形色色的审美对象的综合概括。体育的萌芽,均植根于此。随着生活物质的逐渐丰富,余暇时间日益增多,一部分身体活动具有了游戏的性质,成为娱乐的手段,美亦随之产生。体育美也是伴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原始社会武术萌芽时期,体育美就蕴藏其中了。随着体育的发展及其内容的不断丰富,人们便对体育赋予了愈来愈多的艺术色彩,并对体育实践中动作的优美、竞技者的体态神情、熟练程度和表演风貌等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就出现了对体育审美的评价和艺术欣赏。

二、体育美学在武术中的体现

1.结构美

结构美是身体运动动作紧凑、连贯的美。对武术而言,就是在武术的运动过程中所表现的动作舒畅美。如著名武术运动员赵长军棍术,其速度像风一样快;缓则像鹰在天空盘旋;一旦动时又像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静时如三山五岳,巍巍屹立。他这种运用自如、高操控制自身与器械的能力,使动作的快慢相间、阴阳变化、一招一式的节奏处理,都恰倒好处,构成了套路动作的优美在客观上给观众带来美的欣赏。

武术套路的演练会在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出形体的美。武术套路种类很多,风格各异,因此武术运动动作在演练过程中有慢有快。如太极拳,其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动缓则缓随,迈步如猫行”,能使人感到动作轻松、自然、舒畅。从另一方面讲,武术动作的一拳一脚或者是一个腾空、一个旋转等等,给人的视觉上构成了各种运动的轨迹,这些轨迹形成了优美的空间变化。各种线路和方向的变化,构成了一整套的武术套路。这种千变万化、瞬息生辉、稍纵即逝的线条排列与组合都能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技术、战术美是运动美重要的一点,这一点在武术中表现得非常深刻。武术技击在不断的发展,无论是拳术、各种器械、各种对练套路,在武术的技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抗也变得越来越巧妙化。在有效和合理的技击法则的规定下,技击逐渐表现出一种对美的追求,从健身和艺术的要求出发及体现其精神美的内涵。现代武术中的技击法则在其内意上仍保留了实用技击价值的精髓,而在其外行上进行了提炼、创新和必要的修饰,使之不仅符合技击的原则,更能体现当代体育的竞技精神。

2.身体美

身体美是在运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武术能更好地展示出来,就是说身体素质、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出的美。身体美不仅包括人体的主要方面即人体美,而且还有许多人体美涵盖的内容。身体美是有层次地贯通于生命整体的美。在武术的运动中,最能表现身体美的是运动中所显示的柔韧性及灵敏、力量、速度等能力。在进行武术运动时,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于运动,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锻炼。对人体外部而言,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人体内部而言,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

武术的身体美还表现在武术运动中武术造型所表现的姿势美、眉目之间的神韵美以及身体的动静起伏之美等等。

3.精神美

精神美,在武术中就是我们常讲的“精、气、神、武德”。这就是运动中的精神美,强调在运动中表现出伦理道德高尚、意志坚强、情操的美。武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的时候,善于巧妙地把全部精神彻底地贯穿于动作之中。从外观上看,动作的变化只是形的处理,但运动员的精神活动也同时进行着,因为动作的变化之中跟随着眼神、气质,这就是所谓的“精、气、神”。

武术的精神美可以体现在训练或者比赛的过程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武术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付出多少汗水来换来那一分钟。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在展现技能的同时,所表现的良好社会道德,顽强拼搏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正与我们所讲的精神美相符。

三、武术与体育美学的结合发展

武术运动的美学特征以内在的精神气质为基础,以外在的技艺美为表现形式,是一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殊文化现象。我们应该在体育美学理论指导下,在充分研究武术的美学特征的基础上,进而研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武术。再去研究如何来体现、突出武术的美,让更多的人去关心、热爱武术。

结论:在武术套路中谈论美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探讨武术美的同时,并非认为艺术是它唯一的特征。由于武术在军事中特殊作用的逐渐减弱。因此,人们的审美倾向更趋于它的艺术价值等方面。特别是武术用美学价值来评定技术水平,这对武术套路的编排和运动员的演练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它充分体现东方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因为有了武术,体育美学又拓宽了一个研究领域。因为有了体育美学,人们更能够了解武术的美。在武术和体育美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上,相信武术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单昭麟

第五篇:体育美学述评

摘要体育与美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促进了体育美学的建立和发展。体育美学的建立,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它的出现对促进人类身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为运动发展寻求完美作出了巨大贡献。体育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是构成人类科学、健康、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美学也将成为人类长期研究的知识领域。

关键词:体育 美学 体育与美学

体育与美学既是相互独立,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学科。体育运动中包含了多彩的美学成分。体育是一门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学科,它拥有健壮美、线条美、色彩美、惊险美、和谐美等多种美的要素,同时体育中凝聚着速度、灵巧、协调和准确,是体力、智力、精神的综合。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比如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体育运动中对美的体验和感受,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对体育美学的研究,因此,这为体育美学自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 体育与美学结合

古汉语的“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基本形态,美学家们对美学的理解也各异,美学家独德罗曾认为:“美在关系,美是关系,关系越复杂,事物就越美”。美以关系为转移,随关系而产生、增长、发展而变化。前苏联美学家认为:“美学是研究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人对世界的审美认识的特点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一般原则,美学的对象随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进步而日益扩大。”由于这种变化能引起人类的精神愉悦,这样的精神愉悦就是美感,能引起人的精神愉悦的对象,就是美学是劳动的产物,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智慧和力量所创造出来的那些生动的形象的体现。

体育与美学都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美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美学的研究,是那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艺术家对美和艺术所作的哲学探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因此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18世纪后期,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第一次将美学从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艺术理论等学科中分离出来:1735年,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3个主要方面,其中美学是一门独立研究人类感性认识的人文学科。人们通过美来平衡内在美和外部环境的冲突,依靠美来充实人生,人们追求美、创造美,并以美的要求,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体育中包含了诸多美,其中主要包括人体美和运动美,而人体美无论在人体科学,还是在社会文化、艺术的创造中,都被认为是美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和最高追求。体育则是完善人体美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体育美是伴随着体育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初期,为了生存,征服和改造自然,体育成为了改造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体育美也开始蕴涵在体育的萌芽之中。随着人类发展,体育不再仅是作为改变生活的工具,人们开始用科学技术去研究体育,人类与体育发生了认识关系,开始用艺术和美学的观点来看待体育,人类与体育发生了审美关系。体育美来自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体育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完善,人们开始赋予体育美更加丰富的内涵,开始对体育运动中的美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和演绎,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体育中的美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人体美、社会美和艺术美3个组成部分。体育与美学有着密切关系,表现在美学对体育具有指导作用。体育通过美学的指导,能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美育同体育、智育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美学可以为体育提供理论依据,对体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美学理论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对体育的审美、创造能力,也能够提高人们对体育中美学理论的丰富和研究。因此,在了解体育与美学关系之后,要加强美学理论学习和探讨,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美学,以指导体育实践,促使人类向着美的方向继续发展。

二 体育美学的研究

体育美学的出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一些经济文化发达、体育事业发展较快、竞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开始把体育作为美学的一个应用领域进行研究。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各国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果也有较大差异。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也越来越重要。体育美的价值对于竞技体育的作用,是既能实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又能使人们从中获得一种体育艺术的力量。体育美的价值在广泛的内容、多层次的形式方面,以获得自身的美感体验,来激发人们锻炼的兴趣。

1963年,阿•阿•弗连金出版了《体育美学》专著,从广义的“身体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体育中的美;1978年,姆•亚•萨拉弗出版了《运动美学》一书,从竞技运动方面另辟蹊径;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姆•姆•洛布扎尼泽的《运动表演的美学》和恩•弗•穆拉沃夫的《运动和人的身体美》,以及《花样滑冰的舞蹈术》、《奥运会的文化节目》、《艺术与运动》等,一批与美学和艺术有关的著作相继出版。这些作品的问世,掀开了人类研究体育美学的新篇章。

体育美学的建立和研究,既是揭示体育美的奥秘的需要,也是体育运动发展的需要和体育科学、美学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美的欣赏和创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育趋向美和美渗透体育,成为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美的领域不断扩展,体育美的形态日益增多,这就使对体育美的研究,成为完善体育学学科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体育运动成为美学研究的新领域。体育美学的研究成果,也将会进一步充实体育学、美学的学科体系。

中国对体育美学的研究,起步比国外晚,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有关体育美学的研究。1980年,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正式发表了关于体育美学的相关论文。经过多年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从无到有,突飞猛进。1987年起,已有专著出版,举办了几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发表了上百篇论文,一些专著和教材相继出版。在全国十几所条件较好的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体育系里开课,教育部也正式把体育美学列为体育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的体育美学已基本自成体系。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体育美学将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大力开展体育运动,而且要促进动作技术更加优美,体育美学也将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指南,成为人们身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体育美学主要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体育活动与之有关的审美意识,以揭示体育过程中审美活动的规律,科学地阐明体育活动的审美特征,及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三 体育美学的发展

体育美学的发展,是体育运动的产生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必将随着体育运动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体育运动的目的,除强身健体外,更以运动美的形式,给人们展示绚丽多姿的美的艺术世界,给人以美的陶醉,美的享受。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远古时期,人类的身体和运动竞技活动,主要是服务于劳动、争战的实用目的。到了古希腊时期,体育就是作为教育内容而进行的。雅典的教育分为体育和缪斯教育,缪斯即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的理想,是身体健美、动作优美和高尚道德的结合。无论是在文哲著作中,还是在社会艺术实践中,都有对体育美学的认知和表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亦主张对身体进行体育教育,对灵魂进行音乐教育,而人生最终目的,在于实践最高理想的善。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塑造了一位裸体运动员,表现他手持铁饼向后悠摆,上身前俯,腰肢右旋,右脚作为全身支点,即将抛出铁饼前的一刹那,全神贯注的优美态势。诸如此类的艺术作品,无不显现了艺术家们对于人体美的观照和理解。

学校教育以体育与文艺为主。中国上古社会的学校,主要教育内容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可以说包含着体育的内容。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是人类审美历史中光辉的一页。当体育成形并具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体育活动中零散存在的美,也逐渐聚合起来,成为不同于其他任何领域的独特的审美对象。顾拜旦在创建现代奥运会时提出:“艺术、科学、运动,是构成和睦友好的奥林匹克思想的三要素”。

现代人对这种体育中健康美的追求和渴望,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的美,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所产生的健康美。体育的特殊魅力,大量从人体的健康美上表现出来。20世纪70年代体育美学相关作品的问世,为体育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篇章,如《体育运动美学》,是欧洲较早汇聚体育美学观点的论文集,内有《美学与教育》、《体育和美学》、《艺术和运动》、《动之美》、《竞赛报道的语言》、《竞技和现代绘画》、《运动和艺术中“熟练”的概念》、《大众体育与精品艺术创作的关系》、《竞技与美的概念》、《美学与运动》、《与体育活动有关的艺术品》等文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资料的日益丰富,美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审美或美感教育。而体育在塑造健康的人体美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陶冶人的情操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体育成为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和课题。

进入21世纪,国际体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些论文表明,体育美学研究,正向着更为细致的领域发展,如《体育美学不存在极致》、《有氧舞蹈中的经验美学:音乐的式样》、《体育中隐含的美学和美学观念的作用》、《体操技巧中的审美特征》等。以法国蒙彼利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为核心,于1994-2004年组织的“身体与文化”学术研究团队,其研究成果则以学术文章的形式,归档于CNRS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联盟下属的“身体与文化”专刊发表,1995-2004年,总共有6期。通观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汲取了各知识领域的最新成果,微观研究严谨,具体分析细致,尤其在定量化研究上成绩显著。与此同时,这些成果中关于体育美学发展的概括性、综合性的宏观理论,研究较少。因此,这为体育美学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体育美学发展,也将进入新的时空。

参考文献:

[1] 陈静:《女大学生形体审美取向的调查与分析》,《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年第2期。

[2] 杨安姿、黄治区:《人怎样才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 刘泽民:《应用美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日]小林信次,孔祥安译:《体育美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

[5] 胡小明:《体育美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6] Whiting H T A,Materson D W.Readings in the aesthetics of sport[M].London:Lepus Books,1974.

[7] Wolfgang Wlsch,Sport-viewed aesthetically and even as art,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ed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8] Dennis Hemphill.Deeper inside the Beautiful Game[J].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5(ⅹⅹⅹⅡ):105-115.

作者简介:方学虹,女,1960—,四川成都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美育,工作单位: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作者:方学虹

上一篇:铁路论文下一篇:数学之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