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平台

2022-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一带一路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下税务平台的搭建①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对中亚五国有出口业务的陕西企业税务现状,并从此类企业角度分析其对降低税务成本的迫切需求。通过一系列市场分析论证了搭建一个国际税务平台的必要性,系统构建该平台的结构与模式,可以大大增加企业“走出去”到中亚五国地区开展国际业务投资的积极性。

关键词:“一带一路” 陕西出口企业 税务平台

1 绪论

1.1 选题的概要与背景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的重大提议,进入国家战略实施阶段。2017年5月14日至2017年5月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政府着力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另外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自2015年以来多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论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对此类企业给予全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目前,国际税收平台即互联网的税务平台依旧是个空白,一些大的投资公司在国别投资时依赖于会计事务所提供的税收筹划服务,成本较高。基于“一带一路”的税务平台更是一个空白点。现如今,中亚五国被认为是丝路贸易投资潜力最大的地域,也是丝路掘金的第一站。2013年中国与上述五国的贸易额达400多亿美元。陕西省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丝路历史和未来的发展重担。截至2015年,陕西在中亚国家的重点项目投资额已超6.49亿美元,项目涉及石油化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建材等行业,合作项目超过100个。2016年一季度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达63.6亿元人民币,增长9.54%,其中出口51.3亿元,增长35%。陕西企业跨国投资经营首先面临不同国家的税制环境、交易行为等涉税因素以及其他影响跨国投资经营效益的风险。为此,预先做好整体的税收筹划和税务风险防控措施,合法合规进行过程性税收管理,防止陷入“税收陷阱”,同时,利用政府间协同和国家间投资保护协议有效解决税务争议,提高税务诉讼的胜诉率,争取企业利润,是陕西企业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面对这一税收方面的盲区,陕西企业无法估量可能产生的成本。因此,税收筹划咨询平台的建立,使企业有一个便捷的科学的税收税收筹划助手,这可大大增加企业“走出去”在中亚五国地区开展国际业务投资的积极性。

1.2 税务平台搭建的必要性分析

跨境投资税收筹划是陕西企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陕西企业在跨境投资经营面临不同国家的税率制度、交易行为等涉税因素以及其他影响跨境投资经营效益的风险,因此,一个便捷的科学的税收筹划助手,是陕西企业出口投资所急需的。

陕西企业与哈萨克斯坦共建境外工业园区、参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中心实验室升级改造,与中亚各国的合作正在不断加强。相关专家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雄厚的科技实力将成为陕西企业开拓境外市场的一张“王牌”。陕西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该省在中亚五国的重点项目数量过百,涉及石油化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农业等行业,投资额逾6.49亿美元。在陕西境内这100多家与中亚五国合资的企业中,有86家企业需要咨询相关机构解决税务方面的问题,数量占总数的80%左右,从数据上来看,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目前在陕西境内还没有针对陕西企业与中亚五国合作搭建税务方面的咨询平台。

陕西出口企业因面临不同税收环境、交易行为等涉税因素的影响,在出口纳税期间,极易掉入“税收陷阱”,存在很多的税务争议,提高税务诉讼的胜诉率,争取企业利润,是陕西企业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面对这一税务盲区,陕西企业无法估量可能产生的成本,这对陕西企业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在陕西企业所依靠的本公司会计部门或者外部咨询机构调查中得知,企业对其所提供的方案、可信度等因素较为不满意,无法满足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中亚五国地区现在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商机无限,有很大可以进行税收筹划的空间,可以为企业节省巨额的成本。

1.3 税务平台搭建的可行性分析

中亚各国增值税税率保持在12%~20%之间。中亚各国对出口商品和服务实行零税制,并根据各国的国情,对某些特定领域的项目进行免税。与东南亚各国整体相比,西亚各国的增值税税率较高。在中亚各国增值税涉外规定上,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对境外已纳所得税实行限额抵免,而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只对协定国限额抵免。

陕西企业出境投资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涉税风险,陕西企业在跨境投资经营中面临不同国家的税率制度、交易行為等涉税因素以及其他影响跨境投资经营效益的风险,极易掉入“税收陷阱”,存在很多的税务争议,提高税务诉讼的胜诉率,争取企业利润,是陕西企业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因此,一个便捷的科学的税务代理、税收筹划助手,是陕西企业出口投资所急需的,而国内尚不存在此类的平台。税务平台的建设,可为广大缺乏中亚税法资源的陕西出口企业提供一个专业、严谨、低门槛的查询渠道。平台业务主要集中在代理记账业务、代理纳税申报业务、税收筹划业务、专家咨询业务、以及会计人员培训业务上。预先为陕西企业做好整体的税收筹划和税务风险防控措施,合法合规进行过程性税收管理,防止陷入“税收陷阱”,同时,利用政府间协同和国家间投资保护协议有效解决税务争议,提高陕西出口企业税务诉讼的胜诉率,争取企业利润。一个便捷的科学的税收筹划助手,可大大增加企业“走出去”在中亚五国地区开展国际业务投资的积极性。

2 税务平台构建分析

2.1 税收平台简介

税务平台以陕西境内对中亚五国有出口业务的企业为目标客户,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对涉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事项做出税前合理的报税财务安排,以期达到降低纳税成本目标的一系列筹划活动。

2.2 税务平台业务概述

平台本着合法统筹税务、缴纳最低税收的宗旨,着力打造区域最专业税收筹划企业,以服务陕西出口企业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为目标。依托互联网为发展平台,为客户提供如下业务。

(1)代理记账。中亚地区记账规则与我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绝大多数陕西出口企业会计人员接受的是我国记账制度规则的教育,对其会计制度、语言文化、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对企业进军中亚市场造成障碍。平台基于这一点为不熟悉中亚各国记账规则的陕西出口企业提供符合中亚各国财经法律要求的代理记账服务。

(2)税收筹划。此项业务为平台主体业务,通过对涉税主体经营投资活动分析,通过专业人士为其做税前的财务安排,在合理合法前提下,利用中亚各国税法、政府间协同和国家间投资保护协议的方法,实现直接减轻出口企业税收负担的目的,增强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为陕西出口企业提供专业税收筹划方案,帮助其规避税收风险,提供经营效益,减少成本支出。

(3)税法咨询。平台为企业提供相关税务方面咨询,对中亚五国相关的税法制度进行解读,剖析税法之间的差异,帮助企业会计部门能好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帮助企业进军中亚市场,并起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4)会计培训。为初次进入中亚各国投资的公司会计部门人员提供专业的财务税法培训,使其满足企业对出口经营的要求。

(5)税务论坛。构建专业的税务专家团队,搭建税务论坛,为会计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并且,平台将对论坛中企业遇到的税务困境进行归档分析,并派出专业人士予以解答。

(6)代理申报纳税。按照中亚各国税法规定的期限和内容向税务机关提交有关陕西出口企业纳税事项书面报告,帮助是企业履行纳税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2.3 税务平台商业模式分析

互联网税务平台在国内市场是一空白点,在市场容量方面,有很大可以进行税收筹划的空间。平台力图保障税收制度信息资料的准确性、人才技术的专业性和管理系统的规范性,并落实细致周到的服务、全面严谨的规划思路,打造一支立足陕西出口业务税收筹划的领军企业。在宣传策略上,充分利用网络与社交媒体,在业界广泛宣传;以“一带一路一城”国际文化艺术节为契机,构建客户关系,吸引陕西出口企业;以低价和满意定价策略,打开市场销路,扩大占有率。

2.4 税务平台风险分析

(1)政治风险。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情况复杂,政党、地缘、以及宗教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政治风险可能会导致市场波动、同业的竞争导致达不到预期利润。

(2)人员风险。不同类型的员工离职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财务技术人员或网络工程师等关键人才流失可能造成企业关键财务技术或商业秘密泄露。

(3)技术创新风险。平台涉足中亚陌生税法环境,意在建立符合中亚各国法律制度的财务和税务体系,但在创新时,仍然面临风险。财务和税务体系可被后涉足企业所模仿以及平台在构建的财务和税务体系时未及时查阅相关中亚法律法规,导致技术与中亚各国法律抵触。

3 投资前景

中亚五国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西边与俄罗斯、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总人口约5500万。该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现代丝绸之路’项目的启动,这个区域间的贸易前景将不可限量。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2017年7月份,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达511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2%;与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1.25万份,累计合同额2790亿美元。

陕西省地处“一路一带”战略重要节点,有着很大的发展机遇。陕西省政府重视“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本省企业走出去,并提供政策支持,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因此陕西企业在中亚建设境外产业园区逐渐成为一种风潮中哈人民苹果友谊园、中吉石油炼化工业园、中哈纺织工业园、中哈农业合作园等境外产业园区相继建设并投入使用,陕西企业“西进”已形成战略趋势。截至2015年,陕西在中亚国家的重点项目投资额已超6.49亿美元,项目涉及石油化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建材等行业,合作项目超过100个。2016年一季度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达63.6亿元人民币,增长9.54%,其中出口51.3亿元,增长35%。

目前陕西企业在中亚沿线国家投资,在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事经营活动或存有较大税务风险,一方面是企业对当地的税务情况了解不够;另一方面是对当地税务机关之间的行政方式不适应导致许多企业税收成本较高,甚至投资失败,一个良好的税务平台能够使企业花费较少的成本化解较大的财务困境。

4 结语

税务平台的建设,可为广大缺乏中亚税法资源的陕西出口企业提供一个专业、严谨、低门槛的查询渠道。平台预先为陕西企业做好整体的税收筹划和税务风险防控措施,合法合规进行过程性税收管理,防止陷入“稅收陷阱”,同时,利用政府间协同和国家间投资保护协议有效解决税务争议,提高陕西出口企业税务诉讼的胜诉率,争取企业利润。税务平台的建立使企业有一个便捷的科学的税收筹划助手,这可大大增加企业“走出去”在中亚五国地区开展国际业务投资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刘五丰.海外投资税务架构设计思路解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5(69).

[2] 杨志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税论坛, 2015(16).

[3] 陈丽娟.关于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税收思考[J].税收经济研究,2015(93).

[4] 王文静.“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跨境税收问题初探[J].财经法学,2016(20).

①基金项目:2016年陕西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016D048)。

作者简介:康英(1964-),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金融投资科研和教学工作方面的研究;杨昕(1994-),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张蓝月(1996-),女,汉族,重庆人,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

作者:康英 杨昕 张蓝月

第2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媒国际话语平台建设

近几年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改革开放所积累的发展成就正为世界注入一种可资借鉴的改革模式,亚投行、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都在不断发挥平台效应。“一带一路”的提出可以视为中国对新世界主义的愿景和表达,期望通过两条沿线上国家之间的“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共生共荣”理念来培育世界新的经济增长带,从而成为“调节世界政治经济制度落差的一种平衡性架构”①。

“一带一路”激发了中国传媒的传播主体意识与传播空间,并为世界传媒提供了以中国为引领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的命题。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还是在国际传播秩序方面,“一带一路”使得中国的主体性与主动性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一带一路”与媒体融合成为中国传媒国际传播的双重机遇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直是我国传媒面临的重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改变“经济强国,传播弱国”的局面就变得格外迫切。国家无论在战略规划还是资金支持方面都把建设国家传播软实力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就当前的时机来说,中国传媒国际传播遇到了重大的双重机遇——媒体融合和“一带一路”,两股力量统筹国内和国外市场,既是内生变革的动力也是必须突破的压力。

媒体融合是当前国内也是国际传媒共同面对的技术变革,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传媒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愈加突出,建立新型的主流媒体集团成为当前传媒改革的关键任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95.1%②。面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国内媒体正在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新型媒体集团。国内掀起的与互联网媒体融合发展的热潮对国际传播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传统媒体在境外落地覆盖方面的不足,争取在网络传播方面谋得优势。

相对于媒体融合的国内外技术变革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外向型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规划部署,不仅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协议,更是中国对新世界主义的愿景与表达。“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东西文明对话的过程,更是建构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③。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提到,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④。可以说,“一带一路”的根本目标首先在于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建共享共赢,最终建构面向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是国家重大的对外战略部署,使得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以往的“以传媒为主体单兵突进”变为“把传媒打包进入国家整体方略全面突围”,从国家层面给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最大支持。由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紧密融合发展,加之古“丝绸之路”的文化积淀,该战略必将深刻影响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秩序中的重新定位和话语权作用机制。

二、平台演进:中国传媒国际话语渠道不断拓宽

1. 从单一传播到复合传播:把握全媒体时代的渠道优势

互联网到来之前,我国的国际传播主要依靠传统主流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走出去”,到国外进行落地覆盖。面对庞大的国际传播市场和“西强东弱”的传播格局,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虽然投入多、努力多,但在世界市场上话语影响力依然有限,传播效果不理想。中国传统媒体若想在国际传播格局中打个翻身仗,难度极大。

但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世界传播市场,不仅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得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而且由于互联网极为庞大的传播空间给更多媒体带来了走向世界话语平台的机遇。虽然发达国家依然拥有传统的话语权优势和语言优势,但是新的互联网传播空间已经破除了传统媒体所面临的众多现实壁垒,某种意义上来说“观点的自由市场”在互联网空间更容易形成。可以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其高度的信息扩散能力和多向互动的全通性特征,已经并会越来越成为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争的政治博弈平台⑤。因此,中国传媒要抓住媒体融合的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实现从以往单一传统媒体传播到与互联网融合的复合传播转变。尤其是当前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及其对受众的直接对接性、高占有率、高粘性,更是我国传媒在进行传播规划时要考虑的重点话语平台,像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重点社交平台上的信息传播要认真规划。

2. 从栏目到频道到组织:中国传媒国际话语机构更加健全

以电视传媒为例,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方面的话语平台20多年来从一个外宣栏目成长为一个国际媒体组织。1991年6月1日,央视首个专门从事对外宣传的栏目《中国报道》正式开播,每周一期,每期30分钟。1992年10月1日,CCTV-4正式开播,当时主要覆盖亚洲地区,开播初期全天播出15小时40分钟,后来逐渐覆盖到东欧、东非、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区域,实行24小时播出。1997年英语新闻频道开播,2004年西班牙语和法语频道开播(后于2007年拆分成西班牙语国际频道和法语国际频道),2009年阿拉伯语国际频道和俄语国际频道开播。2016年12月31日,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成立,由六个电视频道、一个视频发稿通讯社和新媒体机构等组成。

可见,中国电视传媒的国际传播平台经历了栏目时期与频道时代之后,在新的战略机遇期成长为一个新的国际传播组织,当然也被赋予特殊的使命。习近平主席在 2016年12月31日致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的賀信中专门提到,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良好形象,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作为新的国际传播平台,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着力打造移动新媒体平台,探索复合传播之路,从而加强全球报道能力。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中,要积极展现中国媒体的主体性,并为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舆论秩序发挥中国国际媒体组织应起到的重要作用。

3. 企业主体正成长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新生话语力量与平台

长期以来中国国际传播的任务主要由体制内的主流媒体来承担,如上所述,包括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等。但是随着互联网传播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所以國际传播主体也并不局限于体制内媒体。就整个国际传播而言,理想的状态不应是官方的主体地位强势,其他主体的地位势弱,而是应由政府官方、传媒、(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团以及公民个体等,共同组成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沿线国家重要的经贸合作协议,就会有很多跨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走出去”,从而承担起国家传播的一定职责并能发挥国有主流媒体所不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正在凸显,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像2010年成立的蓝海电视(BON蓝海电视全球传播平台),作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是同时拥有海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渠道并具有原创英文内容制作能力的中国民营媒体。截至2014年4月,蓝海电视每天首播新节目量约5小时,年产8万分钟左右、4000多集的英文节目,日播20多个栏目,蓝海电视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迅速扩张海外市场,其卫星频道覆盖亚太、北美、欧洲、北非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线频道进入欧美主要有线电视网络系统,覆盖6000多万用户,在欧美拥有超过1000万的新媒体用户⑥。

当然,不仅仅是从事传媒业务的企业有国际传播的职责和优势,在商业性质为主的国际传媒市场,很多企业主体因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凭借灵活的运营机制和非官方身份更容易得到受众的关注和青睐,未来在“一带一路”沿线,更多的企业不仅可以是媒体报道宣传的对象,也可以在经济合作中承担起国际传播的职能,与体制内主流媒体、体制外媒体企业、公民等共同构建丰富的话语平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通过对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谷歌、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Wikipedia六家平台的数据采集,得出中国企业的国际传播力榜单,联想、华为、腾讯、和硕、中国工商银行、阿里巴巴、友邦保险、百度、大连万达、中国建设银行等十家企业得到的关注最多⑦。这些企业都是中国形象的代表,能让国外的社交媒体受众直观地关注和感受到。因此,包括这些企业在内的更多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都可以作为新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使者。

4. 重大和特殊事件:新的世界性话语平台优势更加突出

重大和特殊事件是媒体的成就者,通过对于重大事件本身的把握和利用其影响力之外,媒体还可以把自己的理念、信仰巧妙地植入进去,从而树立媒介形象,吸引受众。这方面已有不少的成功案例:海湾战争造就了CNN、阿富汗战争使半岛电视台异军突起、伊拉克战争使凤凰卫视声誉鹊起等。

当然,重大和特殊的事件不全然是战争,当今时代有更多的重大事件可以作为中国传媒国际传播的话语平台,奥运会、G20峰会、亚投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都是可以巧妙利用的传播时机。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对外战略和外交思想都是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在当前和平时期与互联网传播的时代,国际性会议和国际组织的话语平台优势更加突出。像亚投行相关议题,中国媒体和欧美媒体都给予了极大关注,BBC的相关报道与《中国日报》也有诸多共鸣之处。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主要倡议方,也必将为中国传媒在主体性和更多的话语平台方面提供最大支撑。

三、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传媒话语权作用机制需要不断优化

1. 改变语态是话语权作用机制的前提

在当今互联网传播时代,受众的信息来源变得极大丰富和便利,受众对于信息也有更多自己的解读并产生及时互动的强烈需求。人们喜欢看真实的、不加修饰的东西,这是天性,受众越来越多地要求用自己的眼睛去评判屏幕中所展现的一切,这样的要求没有理由被忽视。“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涉及到近50种不同语言和多种不同文化。因此,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与受众达成对话机制,使受众的知情权得到充分尊重,这对于中国传媒拓展“一带一路”沿线乃至世界的话语影响力格外重要。

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对媒体功能定位等方面的不同,对外稿件受中文表述方式影响的现象比较严重,说教、宣传、论战色彩有时太浓,在摆事实、讲故事、说道理、以小见大、具象化、人文精神等方面欠缺较多。如果不解决话语方式的问题,稿件的传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⑧。因此,在国际传播领域,由于文化折扣的存在,中国传媒更需要以国际读者、受众和用户认可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改变语态是克服文化折扣的先行。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批示中所言,对外报道要锐意创新,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

2. 中国立场是中国传媒话语权提升的最终溯源

“一带一路”虽然是从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角度提出的倡议构想,但其所倡导的“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共生共荣”的理念却是中国对新世界主义的愿景,也表达了中国有重塑经济全球化话语权的愿望与努力。传媒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战略工具,必然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从习近平主席对CGTN开播的贺信中可以看到CGTN将要承担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将其从中央电视台拆分出来重建一个国际传播机构的重要原因——中国立场需要在国际媒体环境中赢得更多话语权。

以亚投行相关议题的报道来看,中国传媒努力从中国视角出发,以传播中国为核心,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方若琳等通过对BBC、《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关于亚投行的报道框架进行比较,发现BBC与《中国日报》在“申请过程”和“台湾事务”议题中呈现出相同的话语框架,尤其是台湾问题,中国在该议题构建上清晰地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的话语框架并引发共鸣。在《纽约时报》的报道框架中,亚投行被视为中国提升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战略,多次提及亚投行是中国主动傳播“软实力”的表现,并多次转述美国政府的忧虑。但是,在亚投行议题的报道中,中国传媒与世界媒体依然存在话语权争夺的激烈冲突,在“中美对话”“台湾事务”和“亚投行与其他组织关系”的议题上,《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出现不同的叙事框架⑨。

因此,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中国传媒需要注意把握不同国家之间利益的契合点,立足中国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处理好与世界媒体的报道框架关系。从关注“世界怎么说”变为“对世界怎么说、引导世界怎么说”,从被动地应对世界声音变为主动地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相关问题上要坚定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中国立场维护和发展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

3.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中国传媒话语权提升的核心

今天,全球化传播已经实现了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预言,互联网的发达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资源在全球的流动与重组,各国间的文化更自由地往来于互联网之间,使得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人们都能方便地感受到来自世界的信息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媒的世界视野、国际化表达方式、与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等都显得更为重要。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强力打开由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路线,沿线涉及多个国家、多个民族、多种语言,要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核心要素。国际化人才团队一是可以依托扎实的专业素养进行传播议程设置,二是可以依托自身的母国背景呈现不同的世界视角,三是可以与当地受众更容易达成情感共鸣,四是可以使媒体形象更加国际化。因此,国际化人才的汇聚不仅能够迅速拓展中国传媒的世界视角,也有利于沿线各国实现文化交流与共享,促进“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梦想实现。

新成立的CGTN包括六个外语频道、三个海外分台、多个新媒体平台,员工分布在世界各地,正在打造一支高效的国际化专业团队。前文所提到的蓝海电视也拥有一支由200多位中外媒体创作人员和运营人员组成的国际化团队,其中不乏曾在国际知名媒体如BBC、FOX等工作过的资深媒体人。相信随着遍布世界的人才队伍的壮大,中国传媒的国际化步伐会大大加快,早日在世界传播格局中发出有影响力的具有中国视角的独特声音。

结 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愈加与政治经济融合在一起,“一带一路”更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实现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为中国传媒的国际化打通了一个要道。在此战略机遇期,加上互联网所承载的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助推,中国传媒要努力抓住战略机遇,多方面建设国际话语平台并积极优化话语权作用机制,方能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建构新的传播秩序方面达成愿景。

(本文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2016年学术理论研究重点项目“新型主流媒体构成要素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ZGLH008。)

「注释」

①邵培仁、王昀:《新世界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传媒发展》,《编辑之友》2017年第1期。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9次)》,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 t20170122_66437.htm,2017-1-22。

③明浩:《“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④杜尚泽、任彦、王远:《习近平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1版。

⑤胡智锋、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

⑥杨明品:《广电蓝皮书——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中国国际传播力系列研究报告》,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公众号,2017年1月16日。

⑧彭树杰:《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的认识与路径选择》,《中国记者》2011年第7期。

⑨方若琳、苏幼真、张峰铭、卢凡、徐桂权:《“亚投行”议题的对外传播效果观察》,《对外传播》2015年第9期。

作者:卜彦芳

第3篇:“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本文系2018-2019年度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信息保障研究”(19LKT2126)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建议。连云港作为我国沿海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一带一路”物流平台向信息化、创新化、科技化、智慧化转变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出现原因的分析,从服务体系、支撑体系和监管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下物流信息化平台的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物流信息;信息化平台建设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建议,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和支持,近几年来,秉着“共商、共建、共享”的法则,取得了显著成效。连云港市将抓住用好“一带一路”机遇,紧紧围绕这一定位,在《连云港市建设“一带一路”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了“加快大宗散货交易中心建设,培育多式联运全程物流运营商”、“实现口岸物流全程服务信息化”,坚持“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与此同时,随着物流订单量的飞速增长,传统物流体系已不堪重负,连云港市在建设大港口、构建完善的物流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更多新的问题和要求。因此,“一带一路”物流平台联手“互联网+”打造智能物流网平台势在必行。

二、建设现状

“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沿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隨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由“一带一路”建设所带动的经济总量已达21万亿美元,现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同时,“一带一路”还涵盖了40多个国家的30亿人口。“一带一路”不仅加强了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带动了欧洲国家与西部地区的贸易往来,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推动起来。所以,中西部地区应抓住“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物流业,并借助物流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港口是维持国内外货运贸易和物流仓储等的重要载体。而与港口密切相关的信息、物流、港务和暗访等方面也得到了推动和完善,尤其是物流行业已经趋向科技、智能和创新方向发展。

1.物流信息化助力物流产业升级

随着信息化趋势的蔓延,物流企业在网络时代下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物流信息系统和运输系统等都需要进行科学化和智能化的转变。其中物流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水平低、缺乏智能维护等。这些问题衍生的现象使物流配送效率难以保证、物流信息不对应等。物流企业的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物流行业的发展。与传统物流行业相比,现代物流的最主要特征在于物流与信息的分离。通过建设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信息共享,从而加强物流配送和信息管理的效率。

2.物流信息化将极大提升物流效率

与传统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相比,现代化的物流行业更加注重科学化和智能化。传统人工信息记录和管理比较影响物流信息的更新速度,对物流配送效率有直接影响。而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将物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分类、传递、识别、跟踪和查询等。这就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直观便利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物流信息化建设还能够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所以,加快建设信息化物流管理平台是物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路径。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无疑是奠定长久稳定发展路径的有效手段。“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地区互联起来,且将沿线的各国联系起来形成复合型网络,促进各个国家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可见,“一带一路”也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能够有效促进各区域互通有无,推动运输业、金融业等协同发展。公共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强化了物流资源的融合,有效提升了物流管理实效。

3.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智慧物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五通,五通中的设施联通为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流业发展也应依靠互联网这个根基。当下,大数据技术、云计算、虚拟技术等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宠儿。这些新兴技术给各行各业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物流业而言,物流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而智慧物流则将成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路径。智慧物流加入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物流信息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所以,智慧物流能够有效增强物流业的管理质量,完善物流信息的搜集、查询、售后和决策等。各企业能够通过智慧物流实现实时对接,通过物流信息化实现货物的跟踪、追溯、智能识别等。所以,智慧物流是对物流业全过程的优化管理。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需要不断维护,但实践中企业之间常缺乏对彼此的信任。这时,就会出现数据信息垄断的问题。两个合作企业之间的间隙无形中却会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对手。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瓶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信息化方面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还有待提高

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很多部门都需要信息化服务平台。在物流企业中物流管理工作也逐步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支撑下的物流管理工作效率更有保障。但信息化管理平台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平台互相对立不能互通互联等。

(2)信息化终端服务和推广工作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许多货主与物流企业线下交易,过程繁琐,交流渠道狭窄。在运价查询和运单追踪方面,与境外高速互访和实时通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所以,需要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服务合作。

(3)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水平还有提升空间

虽然现代化物流业已逐渐趋于科学化、智慧化和数字化,但实际的推广宣传已跟不上互联网时代发展速度。比如多式联运、转口贸易额冷链等难以在统一平台上实现交互。跨部门和跨平台的信息服务影响了用户的体验。所以,物流信息服务水平需要不断提升。

四、对策建议

1.打造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化平台,带动服务体系建设

物流信息化平台能够智能匹配货主和货物,并按照运输距离匹配车船与速度,从而有效解决了人工分配信息的难题。其次,物流信息化平台对货物的智能化处理也推动了运输业的发展。货主和物流企业都能够实现远距离合作,通过线上平台发布信息并做好售后。可见,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智慧物流建设也有效解决了交通、对接、信息共享等难题。平台的具体功能包括:

(1)协会会员通过平台获取国内外物流信息、供应商信息和物流企业的相关数据,还能够通过平台进行货源智能匹配,实现了全程智能化和科学化管理。

(2)对于货主而言,平台的服务更加人性化。货主在平台发布物流信息后,物流企业将主动接单并联络合适的客户,客户通过平台咨询物流公司,然后结合自身运转情况挑选物流货源与货主进行合作。

(3)提供运价查询、运踪查询、优质供应商和物流企业查询、站内引流等服务。

(4)接入相关的企业,预留业务拓展接口,为物流企业做宣传(包括活动推广、排名优化、广告发布等)服务。

2.实施智慧物流信息化平台,提升支撑体系建设

采用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新兴技术手段助力信息化,建设云服务平台并在物流行业中应用,通过与监管机构的数据对接,实现了物流、通关、贸易、保险等大数据的智能采集、处理和分析,为未来智慧物流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不断优化港口的管理模式实现港口的技术创新,使其向科学化和智慧化发展。所以,实施智慧物流信息化平台能够为我国提升港口国际竞争力提供帮助。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實现了物与物的联系。物流信息化平台中的传感器装置、红外感应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都对货物的物流信息从发货到收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实现了对物流信息的智能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管理。

(2)云计算技术

传统物流业对物流数据的捕捉、整理和存储方面较为繁琐,费时费力的同时还有可能造成货物信息核对不准确或者丢失的情况,严重影响物流进度和效率。智慧物流信息化平台应用了云计算技术,实现了信息的精准捕捉、自动存储和智能处理。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数据进行优化挖掘,推动物流业发展得更快、更精、更优。

(3)大数据技术

物流信息库是庞大的信息资源空间,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挖掘出满足条件的信息资源。所以,大数据技术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中的应用保障了数据的高效处理及应用。

3.构建区块链物流信息化体系,改进监管体系建设

物流信息化体系的更新换代让物流信息的管理更加的安全。新一代物流信息化体系将更加智能化和科学化,不仅实现了车货智能匹配,还能够全程追溯。与此同时,新一代物流信息化体系还能够跨区域处理信息,为物流业的管理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1)产品监管方面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实现不同物流信息平台的共享,同时通过标准产品赋码体系建立“一物一码、物码同追”的追溯链条,产品的发货、运输和收货整个流通过程都能够直观展示给企业。这无形中便构建了企业之间的信任桥梁,为长久合作关系奠定基础,更为质量管理提供保障。

(2)企业信用方面

通过统一业务规则、接口程序将自身业务数据上传或者将自身业务系统对接到统一的区块链平台上,智慧物流信息化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统一公共服务。平台数据的全程追溯和无法修改服务也充分保障了商业机密。所以,平台所提供的人性化、智能化和科学化公共服务都为行业公信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搭建港口智能物流网信息平台,推动港口从传统装卸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变,加快集聚物流新要素、新业态,提升我国物流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春浩.“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6):125-128.

[2]胡永生,任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5(11).

[3]张夏恒,陈怡欣.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运行绩效评价[J].中国流通经济,2019(09).

作者简介:孙健波(1980- ),男,汉族,江苏连云港市人,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应用与信息管理

作者:孙健波 张永瑞

第4篇:“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一带一路”助

推中国梦

“一带一路”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体现之一,展示了中国谋求改变当前世界地缘格局的决心。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无疑不展示了“一带一路”给我们带来的共享互利的合作成果。

5月14日,在北京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见证了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和各方共享的合作成果。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高屋建瓴,打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境界。为造福世界、造福人民的世纪工程指出了前行的方向。

宏观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带来如此丰硕的成果,从我们的生活来看,“一带一路”也可谓福利多多。一让交通更加便利。在此次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中有一项设施联通,提到要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实现亚欧大陆道路通。也就是说,在以后我们说不定能坐着高铁、跑上高速就能到欧洲,欣赏亚欧大陆上的美丽景色。二让海淘更加容易。我们也能够海淘到更加安全方便且独具特色的商品。三让旅游更加便捷。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免签或落地签目的地达到了60个,法国、意大利和英国逐步缩短签证受理时间,而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其中。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对我们来说不再是梦想。四让创业更加简单。此次中国与30个国家政府签署经贸合作协议,让我们与沿线国家做生意的更加简单,税款缴纳更少,增加赚钱机会。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球化的视角上得到更好地实现。

我们要抢抓“一带一路”给我们发展带来的机遇,让福利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第5篇:“一带一路”心得体会:一带一路 人才

之约

“一带一路”心得体会:一带一路人才之约

“一带一路”是重大国家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渠道,是经济转型、消化产能的重要栽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储备丰富,但制造业落后,多数处于工业化早期、中期,这与中国形成强烈的互补,xq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面向中亚,在经济互惠合作的条件下,如何发挥地缘优势,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输送网络,构建人才教育基地,可以成为亟待配套思考的战略之一。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从党中央到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都把xq人才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布局、强力推进。要加强xq人才工作,鼓励人才以各种方式为xq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用好用活人才是xq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能否用好用活人才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的活力在于改革创新。“对那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和贡献体现在工作和事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特殊褒奖”“把用好现在人才作为关键”“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综合素质高能干事的人吃亏、不让长期在一线埋头苦干的人吃亏”“树立开放的人才观”“善待、善用、善管人才”。在xq大地开展“一学一做”的活动浪潮中,伴随着思想解放,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步伐加快,束缚人才发展的障碍将被不断打破。我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科学人才观,不断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向纵深推进,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涌现,共同支撑xq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早日实现。

第6篇:习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心得体会:“一带一路”连接共同梦想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XX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合作倡议。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成果丰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XX年5月14日至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国际盛会,也是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的重要合作平台。

作为一个由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截至目前提出时间只有短短三年多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如此众多的公认、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一带一路”串起了人类的共同梦想。

向往和平、追求幸福,是人类不懈追求的共同梦想。然而,古往今来,人类实现这一梦想的脚步蹒跚而又曲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难以突破各自为阵的思维局限,缺乏一个合作共赢、实现人类共同梦想的载体。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站在人类命运发展的高处,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一带一路”发展原则,为人类实现共同梦想搭建了平台、指明了方向,其着眼的是人类命运的未来。

正是因为站在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处,三年来,“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赞同,“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和进展。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响应,5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此外,联合国大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国际组织或机制都已将“一带一路”建设写入政策文件。可以说,围绕“一带一路”,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局面已经形成,奏响了国际合作的交响乐。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不仅会为民族自身的复兴而奋斗,更愿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而贡献智慧和力量。“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正是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重大贡献,这一串起人类共同理想和梦想的蓝图,一定会伴随着首届高峰论坛的召开,而加快实现的步伐。

第7篇: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案例分析

组长:李亚萍 组员:赵雅婷

何叶

耿丽姣

王晓芳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的英文“One Belt and One Road”,英文缩写是OBAOR或OBOR。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带一路”将着重发展什么?

答: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逐步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即以丝绸之路沿途的各经济体的发展为依托,发挥各自经济的优势,通过彼此相互开放,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调动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积极性,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共同努力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只有通过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赋予丝绸之路更丰富的内容,才能真正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正像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中国希望同中亚国家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重点应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互通要求”为基本内涵,逐步形成以点带线,从线到片,最终形成大区域大合作的发展格局,所以应把解决互通问题放到重要的位置:

首先,要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支持区域经济融合。

其次,加强道路连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我国太平洋沿岸连云港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同沿途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南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第三,促进贸易畅通。2013年,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总额已超过4000亿美元,占我外贸总额的10%,近年来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局面。中国企业对东盟各国的非金融类投资持续上升,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企业在中亚各国承包工程营业额近350亿美元,是我国主要的对外承包业务地区。中亚各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机会潜力巨大。各方面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加强货币流通。中国和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在本币结算方面已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一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广。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目下逐步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必须加强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带一路对云南的影响?

答:对于国家的"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云南大通道建设应该也必须发挥重要作用。云南位置独特,是连接南亚、东南亚、西亚和中国大陆的一个重要结合部,也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重要连接线,大通道形成后,云南完全可以“一肩挑两洋”,即东接太平洋,西接印度洋。

目前,云南铁路"八入境四出境",高速公路"七入滇四出境"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下一步的重点是推进境外铁路建设,如泛亚铁路东线,今年底就能通车实现与越南相连,年内还要启动泛亚铁路中线、西线境外段部分路段建设。”针对"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云南相关部门已进行了课题研究,完成了云南在这个重大战略中的总体方案设计,概括起来就是构建"一横一纵"两个通道,外加两个辅助通道。一横是向东连接与泛珠三角、太平洋等经济最发达地区;向西则通过瑞丽连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印度洋沿线国家;一纵是向北通过成都、西安连接北方丝绸之路,向南通过磨憨口岸,连接老挝、泰国、新加坡进入南太平洋。 而辅助通道方面,一是沿老史迪威公路,连接昆明和印度加尔各答;二是通过云桂铁路,连接广西防城港并进入太平洋。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市场半径。云南不靠海,主要运输手段是铁路,铁路的经济市场半径一般是5000公里。以昆明为中心,超过5000公里范围,产品就会因为物流成本的上升而失去竞争力,这就体现云南大通道建设的重要意义。 云南当前经济发展存在基础设施滞后和产业发展落后两大根本性问题。云南地处边陲,又是市场末梢,是形成产业落后的根本。产业的发展和布局,拥有客观的内生规律:向资源富集地转移、向市场集中地布局、向技术研发地集中。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打通泛亚铁路等3条国际大通道,云南就能成为一个约有30亿人口的市场的中心,就可以进行“铁海联运”,面向全世界市场,产业就必然会向云南布局和转移,这就是重要意义。

怎么看待外媒对“一带一路”的评价?

答: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评价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世界经济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广泛给予正面评价。

第一,内涵丰富深刻,体现中国的全球战略创新。第六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塞尔维亚共和国前外交部长武克·耶雷米奇今年3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国的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融,新时期的“一带一路”构想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全球战略的创新。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认为,“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融入全球经济的战略创新,是中国梦的延伸。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专家苏西·丹尼森表示,“一带一路”构想极富想象力与创新性,将更紧密地联结欧亚大陆,是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创新。阿联酋迪拜经济委员会秘书长哈尼·拉希德认为,“一带一路”是伟大的创新,与阿联酋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想法不谋而合,阿联酋希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新加坡南亚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拉吉夫·兰詹·查图维迪认为,“一带一路”构想体现了中国全球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创新。缅甸执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党报“联邦日报”主编吴温丁表示,缅甸国内对“一带一路”构想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对外开放、锐意创新的发展思路。

第二,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今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习近平主席会晤时表示,俄罗斯支持中国“一带一路”构想,两国可在基础设施、能源、经贸、人文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亚洲开发银行最近召开的年会上表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哈萨克斯坦希望能发挥自身地理优势,力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过境中心,促进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现代运输与物流业的发展。2014年3月,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与中国总理李克强会晤时表示,借“一带一路”建设之机,中东欧国家盼望中国投资该区域的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联通。

印尼交通部长弗勒迪·努伯利表示,印尼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期待中国加大对印尼港口建设的投资,提升双边经贸合作水平。今年2月,斯里兰卡外长佩里斯与王毅外长会谈时表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使东盟的贸易蓬勃发展,南亚国家可通过与东盟加强贸易关系,分享“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的好处,这将给南亚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希腊驻华大使瓦西里奥斯·科斯蒂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希腊正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挣脱出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加快希腊经济恢复与发展是一个机会,希望在交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与中国开展紧密合作。

俄罗斯太里·塔夫罗夫斯基教授日前在俄《独立报》撰文称,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进一步带动东盟各国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西班牙马德里孔普卢栋大学教授伊格纳西奥·尼尼奥·佩雷斯认为,中法贸易的首要目标是打破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一带一路”将给双边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会。

第三,有利于促进人文交流,增进相互信任。吉尔吉斯斯坦前文化部长苏尔丹拉耶夫表示,该国近年掀起了学习中国文化和中文的热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推进两国人民交往,增加相互了解与信任。土耳其安卡拉德兹大学汉学家古莱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说,中土两国渊源深厚,古代丝绸之路将双方连在了一起,“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会加强中土经济合作,也将促进历史与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互信。

第四,有利于深化合作关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在去年习近平主席出访时表示,吉方从战略高度重视同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两国合作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层面,吉方愿同中方在经贸、能源、人文、安全防务等领域全面深化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欧盟前驻华大使赛日·安博说,中亚五国是内陆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成后可保持安全贸易通道,中亚各国希望与更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避免只与俄罗斯进行贸易而产生单一货币结算问题。同时丝绸之路向欧洲顺延会给中亚国家带来更多利益和经贸往来,增加各国贸易安全感,并带动各领域共同发展。埃及开罗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萨利赫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区域经济合作,也是历史、文化等交流合作;不是一国单方面发展,更为“一带一路”国家深化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第五,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打击“三股势力”。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丝绸之路的复兴将促进周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平与发展。德国弗莱堡大学政治学家托马斯·贝格尔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他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有助于化解冲突,消除宗教极端势力滋生的温床。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扎卡里·凯克近日在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文表示,“三股势力”的目的之一就是搅乱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的经济合作,而中国“一带一路”倡导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如穿越中国新疆,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铁路,将中国与欧洲相连,促进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联系,为维护与促进地区稳定与和平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认为,“一带一路”将使中国在亚洲取得更加积极的外交效果,缓和地区紧张关系,确保主要海上通道的安全畅通与稳定。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认为,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对落后的国家将获得重新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机会,逐步消除贫困,这有助于根除“三股势力”。

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的疑虑和误读

第一,担忧会挑战现有区域合作机制。国外部分学者担忧“一带一路”会挑战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克里斯·约翰逊说,“一带一路”将加强从太平洋(601099,股吧)到波罗的海的区域合作,有些学者担心这种广泛的合作或许将挑战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美国“印度、中国和美国研究所”国际商务研究部主任施泰因博克认为,亚太地区将是21世纪经济活动的中心,美国推动TPP与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是对立的,中国正试图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获得竞争优势。美国朝鲜政策研究所政策分析师克里斯蒂娜·安认为,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活动是竞争关系,美国通过拓宽在中国邻国的市场准入,扩大影响力,深化自身与TPP国家的经济交往等一系列措施,削弱他们与中国的经济融合,并通过更广泛的“太平洋支点”计划在军事上遏制中国。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2014年1月18日刊登文章表示,“一带一路”构想将抗衡美国的亚洲轴心战略与TPP。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凯瑟琳·柯林斯认为,“一带一路”构想带动中亚国家与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从而削弱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经过阿富汗的贸易和能源通道。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立德表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俄罗斯与中国是影响中亚地区稳定、和平与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一带一路”构想是促进中亚地区经济合作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新丝绸之路”计划把中国排除在外,是因为美国要限制中国在中亚地区发挥影响力。他认为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与“一带一路”在地域上有重合,在利益上有竞争,从长期来看是相互冲突的。

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欧亚经济联盟却将中国排除在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卢贾宁认为,最大的原因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俄罗斯担心中国会影响其在中亚传统势力范围内的经贸关系与政治生态。受俄罗斯的影响,中亚国家最近有从过去对俄罗斯的被动依赖转向主动依靠的趋势,这势必会削弱中国和中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动力,从而影响我国推动与中亚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第二,误读“一带一路”的理念与内涵。俄罗斯学者谢尔盖·卢贾宁认为,“一带一路”构想包含的和平、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听起来很容易接受,但中国在南海的不稳定因素与敌对方不断增加,“和平之旅”、“互利共赢”等理念很难让这些国家信服。他还认为,“一带一路”构想的目的是中国重新划分从太平洋到欧洲的经济版图,同时遏制美国并将其赶到大西洋(600558,股吧)。美国东西方中心高级研究员丹尼·罗伊认为,“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互利共赢不是中国真正的意图。俄罗斯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教授2013年11月15日在俄罗斯《独立报》发表文章指出,一些莫斯科汉学家认为,“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霸权主义的体现,对抗欧亚经济联盟机制。

有些国外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背后有其他目的。2013年12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宣布,拒绝中国在吉境内修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的计划,认为中吉乌铁路无法解决吉尔吉斯斯坦的任何问题,吉需要的是一条连接吉南北地区的路线。这一决定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吉国内反对派担心通过投资建设中吉乌铁路,中国因此会获得通向吉金矿、白银、铝、铜和煤炭资源的路径。今年3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发展的核心,但部分国家对“一带一路”倡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疑虑重重。法国世界大事网刊登了以色列海尔兹利亚国际事务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中国通过在西亚投资基础设施,为获取中东石油并运回国内铺路。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可能会受到战略挤压。俄罗斯学者谢尔盖·卢贾宁认为,由于俄罗斯对中亚国家拥有“主权有限论”,因此会对中国的进入保持警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或许将受到俄罗斯的竞争压力。但欧盟前驻华大使赛日·安博认为,中国若强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俄罗斯合作共赢,找到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会得到俄罗斯的支持。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克里斯托弗·约翰逊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认为,奥巴马调整亚洲外交政策的部分目的,是通过日韩菲等盟国来遏制中国,而中国正用两条丝绸之路还击美国,悄无声息地通过在中亚和东南亚的活动予以还击。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葛来仪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持续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需要维护自身在亚太的利益。澳洲网2014年1月26日刊文认为,美国重返亚太之后,中国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建立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地缘对冲带,以“一带一路”为标志,以中国为中心的周边经济圈正在加速形成,而同时美国的挤压随太平洋潮流涌来,与“一带一路”形成竞争。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与风险。日本“外交学者”杂志副主编香农·蒂耶齐认为,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实施后,美国和北约部队将撤离,如果这导致阿富汗政府倒台,将使整个地区变得更加动荡,面对“三股势力”的威胁,并对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成挑战。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外交活动需要稳定的环境,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可以帮助维护当地稳定。新加坡学者拉吉夫·兰詹·查图维迪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地区稳定和全球和平带来积极影响,但同时将面临“三股势力”、民族冲突、主权争议等挑战;另一方面,但愿丝绸之路在复兴之后仍能为贸易、文化交流与建立友好关系发挥巨大作用,而不是引发新的海上敌对关系、冲突、甚至战争。

第8篇: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之于现今发展

“一带一路”(One Belt One Road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于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基本战略构想。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丝绸之路”在古时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当时国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率同时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周边国家的关系。由古及今,这条曾起到过巨大积极意义的“道路”被人们重新提起并不是什么出格的构想,而且是极其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趋势以及符合各国自身需求的。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进行,各国经济贸易壁垒逐渐削弱,对外开放程度极大提高,此时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追捧。“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在不影响双方独立主权实行的情况下,双方各取所需,有利于经济政治的发展,达到双赢的良好效果。在加强经贸合作的同时,双方政府的合作日常化,有利于促进周边友好邻邦的的合作关系的进一步稳定与提高,更有利于缓解目前国家周边时有发生的紧张关系与摩擦。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目前国际社会上时有“中国威胁论”的发声,而在此时,“一带一路”的提出与实施则提供了一个展示中国和平大国友好邻邦形象的平台,以此得到更多的信任与支持。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 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涵盖范围广泛,国内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重庆、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共计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外联系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中亚、环日本海,欧洲等,有力地提高了国内内陆省事的对外交流程度,同时进一步促进沿海城市的开放程度,对本国全面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策略,于时代背景而言顺应潮流、符合人们期望,于历史而言有根有源极大增强认同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目前,国家领导正在积极沟通,努力促成其实施,同时组建“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相关事宜,相信不久的将来,那条曾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将会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第9篇:一带一路概念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1历史背景 ▪ 古代背景 ▪ 时代背景 ▪ 构思提出 ▪ 中国背景 2发展历程 ▪ 启动战略 ▪ 敲定省份 ▪ 丝路新图 ▪ 安排部署 3领导机构 4合作重点 ▪ 合作机制 ▪ 开放态势 ▪ 中国推进 5建设原则 6主要意义 7项目落地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或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Belt And 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世界最大的魅力,将不仅仅在于有多少投资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世界带来一股新的潮流,让平等合作、文化交流、经济繁荣,而非军事霸权,成为未来世界秩序的另一条主轴。 1历史背景

古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构思提出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2发展历程

启动战略

中国提出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

1、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国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个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未划定的中印、中不边界地区也总体保持稳定安宁。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边境地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依托。边境口岸作为通道节点,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前沿窗口作用显现。中国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规划和建设,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通路13条,铁路8条。此外,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果。这些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打下物质基础。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现实可行的通道路线是:连接东北亚和欧盟这2个当今世界最发达经济体区域的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主体和中心的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珲春——吉林——长春——白城——蒙古国——俄罗斯——欧盟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规划。

2014年8月,习近平出访蒙古国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 2015年5月,习近平访哈俄白三国 “一带一路”再发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7日开启对欧亚三国的访问,首站抵达哈萨克斯坦。习近平是纳扎尔巴耶夫再次当选哈萨克斯坦总统后,首位访哈的外国领导人。哈萨克斯坦媒体称,这表明哈中关系进入“史上最密切时期”。一些外媒认为,习近平此次访哈可视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落实之旅,将进一步助推“一带一路”的建设。 敲定省份

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东海(日本海)——海参崴(扎鲁比诺港,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

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3.中线: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4.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5.中心线: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 安排部署

2013年9月和10月,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未来三年,中国已制订200多项“一带一路”重点旅游项目;未来五年,中国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 3领导机构

“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高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副组长:

王沪宁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 汪洋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杨晶 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 杨洁篪 国务委员

组成人员信息不全,待补充

4合作重点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

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条件,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

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推动区域服务业加快发展。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促进企业按属地化原则经营管理,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

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充分发挥政党、议会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立法机构、主要党派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突出务实合作,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欢迎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等。

加强沿线国家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重点面向基层民众,广泛开展教育医疗、减贫开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5]

合作机制

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

2015年6月6日,正在匈牙利进行正式访问的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布达佩斯同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部长西亚尔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此类合作文件。 开放态势

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西北、东北地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西南地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中国推进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收获早期成果。

高层引领推动。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就双边关系和地区发展问题,多次与有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会晤,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

签署合作框架。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编制与一些毗邻国家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推动项目建设。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

完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各种资源,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发起设立丝路基金,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推动银行卡清算机构开展跨境清算业务和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发挥平台作用。各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对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访的时候多次向国际推销中国高铁和核电,被媒体评为中国最牛推销员,而中国卫星制造行业也在寻找“走出去”的机遇。

“一带一路”规划的提出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为了保障“一带一路”通信卫星信号无障碍,国内的相关企业和政府机构已经对“一带一路”的卫星发射进行了规划和研究,未来三年到五年内,将发射多颗通信卫星,与此同时,“一带一路”途经国家的通信信号也将逐步实现全覆盖。从而在通信领域为“一带一路”铺平道路。 5建设原则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6主要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它是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肩负着三大使命: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

世界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4] 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也就是说,中国推动的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潜台词是大家好好合作、好好玩耍、好好过日子。中国的这种态度,在2014年5月的亚信峰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明确表示要在2014年到2016年中国作为亚信主席国期间,推动建立“亚洲人的亚洲”,要将亚信平台变成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总平台。 7项目落地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期开创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一带一路”正从战略构想走向落实。在各部委2015年工作部署中,“一带一路”和“走出去”出现的频率极高,各项形式的项目在世界范围内落地开花。

肯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非洲唯一的支点,是新丝路建设中获得中国资金援助最多的国家。

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肯尼亚期间,中肯签署了关于蒙巴萨-内罗毕铁路相关合作协议,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百年来建设的首条新铁路,是东非铁路网的咽喉,也是东非次区域互联互通重大项目,规划全长2700公里,预计总造价250亿美元。 铁路的建设将把中国的资金、技术、标准、装备制造和管理经验带入非洲。总理在这次访问提出的要互联互通的航空、铁路、公路三大网络在肯尼亚都能体现。

在中国政府“一带一路”战略执行下,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China Trade week)将于 2015年7月1日-3日在东非肯尼亚国际展览中心KICC举办。届时,200多家中国企业,将集中展示自己的产品,行业涉及建筑建材、工程机械、汽摩配、塑料塑胶、消费品和食品农业等。同期有 “新丝绸之路研讨会”和“中国民俗文化汇报演出”活动。

肯尼亚中国贸易周获得了肯尼亚工商商会、肯尼亚投资局、肯尼亚国际展览中心、肯尼亚压经济部等当地政府机构的支持。据主办方MIE集团介绍,他们和肯尼亚工商会联合举行买家、卖家配对活动,把中国参展企业的产品信息提前发给肯尼亚的采购商,最大程度的提供促成两国企业的合作。

2015年6月3 号,肯尼亚中国贸易周展前新闻发布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隆重召开。发布会当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当地近3 0多家知名专业媒体,到达现场直击报道。肯尼亚著名商业网站Business Today大篇幅报道了该项目,且Business Daily,24 seven news,254 lately, The Star,The Standard, Daily Nation,等肯尼亚主流媒体也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在新闻发布会上,展会主办方MIE集团总裁David Wang和展会总策划Gary Robinson出席并致辞,同时出席发布会现场的还有中国驻肯尼亚使馆官员、肯尼亚商会、肯尼亚投资局以及肯尼亚政府机构的官员

上一篇:教师转正定级鉴定意见下一篇:党建服务中心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