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建设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公共性视角下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研究 ——以山东省D市为例

摘要: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风廉政建设问题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党和政府的形象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党风廉政建设也与社会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和目标也会随之变化,迫切的需要各部门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实践中积极优化党风廉政建设的方法,不断优化党风廉政建设的最终效果。当前,我国党风廉政建设主要集中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上,在此基础上展开党内的党风廉政教育。根据建设现况来看,党风廉政建设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已经取得可观的成果,党风廉政建设也颇有成效,对腐败行为的约束效果日益突出。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号召下,山东省D市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将反腐败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高度响应政府的政策方针,大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集中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积极组织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活动,并且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效。然而,在倡导公共理性、约束公共权力和公共参与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的不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文从公共性视角切入,立足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状况,以山东省D市为例,找出我国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学者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公共性视角下党风廉政建设基础理论分析,包括公共性的三个维度:公共理性、公共权力和公众参与,并分析党风廉政建设的公共性基础,从公共性视角出发构建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体系;第三部分,以山东省D市为例,从党风廉政建设的参与积极性、实施效果、综合满意度和公众参与度四个视角出发,展开问卷调查,介绍其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四部分,根据山东省D市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结合公共性的三个维度,剖析诱发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第五部分,从公共性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建议,为推动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优化提供现实参考。通过研究发现,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带动之下,山东省D市党风廉政建设有序进行,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公共理性问题、公共权力问题以及公众参与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影响了山东市D市党风廉政建设的效果。因而在今后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山东省D市依然要紧跟党和政府的脚步,积极倡扬公共理性、约束公共权力和提高公众参与的角度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综合水平。首先在公共理性方面,所有党员都要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对党忠诚,并坚守原则,用心工作。在公共权力方面,相关部门要尽快建立法律政策的约束体系,夯实法律政策壁垒,并积极落实各项预防工作,全方位保障公共权力。在公众参与方面,要营造健康的公众参与环境,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确保公众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廉政建设的监督当中,发挥应有的监督效用。当然,随着党风廉政建设进度的动态性变化,山东省D市也要与时俱进,灵活调整党风廉政建设的手段和措施,维护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关键词:公共性;党风廉政建设;公共理性;公共权力;山东省D市

学科专业:公共管理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党风廉政建设的研究现状

1.3.2 公共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公共性视角下党风廉政建设研究现状

1.4 论文框架和研究内容

1.4.1 框架图

1.4.2 研究内容

2 公共性视角下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公共性

2.2 公共性的三个维度

2.2.1 公共理性

2.2.2 公共权力

2.2.3 公众参与

2.3 党风廉政建设

2.4 党风廉政建设及其公共性基础

3 山东省D市党风廉政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3.1 山东省D市党风廉政建设环境

3.1.1 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宏观环境

3.1.2 山东省D市党风廉政建设微观环境

3.2 山东省D市党风廉政建设的调查分析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结果

4 山东省D市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山东省D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公众参与积极性下降

4.1.2 权力监管不到位

4.1.3 腐败案件易发多发

4.2 山东省D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公共理性倡扬不够

4.2.2 公共权力约束不够

4.2.3 公众参与不够

5 完善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5.1 倡扬公共理性

5.1.1 严格做到对党忠诚

5.1.2 切实提高学习能力

5.1.3 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5.1.4 坚守原则和底线

5.2 约束公共权力

5.2.1 构建法律政策的约束体系

5.2.2 建立健全监督工作体系

5.2.3 严格贯彻落实各项预防工作

5.3 提高公众参与

5.3.1 营造健康的公众参与环境

5.3.2 采取公众参与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电力企业资金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数学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