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体系建设培训试卷

2022-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两个体系建设培训试卷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创新研究

摘要: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残疾人工作的中心任务。健全两个体系,目的是在维护残疾人生存权,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同时,维护残疾人的发展权,促进其平等参与和全面发展。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还存在某些不足,需要研究并践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及平台创新。只有做到几个方面的创新,才能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在制度层面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平台。

关键词: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残疾人;创新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残疾人两个

体系建设的意义与现状

关心残疾人,切实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给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就业机会,共享社会物质文化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针对我国8300多万残障人士,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当前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以从制度上保证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

之所以把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体系作为当前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是从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角度出发的。残障人群体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需求就是能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及机会,他们不仅是特殊的弱势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国家和社会需要着眼于解决他们最为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进,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措施,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障是保障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公民基本生活的制度化安排,是保证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政策选项。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要在一般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有利于残疾人特点的普惠型与特惠型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更好地维护残疾人生存权,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从制度层面保障其有尊严地生活。

社会服务是在政府的指导及社会组织的实施下,通过多种服务形式,对服务对象提供以满足包括物质和精神需求为目的的各种服务,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都是“大福利”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生存与发展的有效制度化手段。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就是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服务需求,应用多种专业化方式,为残疾人提供物质、精神及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维护其发展权,促进其平等、参与及全面发展。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体系建设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加快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内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不仅在制度上确保残疾人的基本生存,提高其生活质量,而且还通过保障与服务措施,具体促进残疾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权利的实现,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与社会参与,保证其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

自2010年全面启动之来,全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地都把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纳入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任务目标,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考核范围,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已经初步纳入到制度性安排和体系化措施的框架结构中。

就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看,在社会保险方面,2010年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283.2万。其中,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98.5万,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55.5万,同时,各级残联共投入7031.9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个体就业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在社会救助与救济方面,到2010年,城乡927.1万人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城镇集中供养残疾人和农村五保供养残疾人分别达到10.6万和60.5万,160.3万城乡残疾人得到定期补助。

就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看,在教育康复方面,2010年全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达1705所,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51.9万人。已开办特殊教育普通高中99所,在校生6067人。在就业援助方面,2010年城镇新安排32.4万残疾人就业。其中,集中就业残疾人10.2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8.6万,个体就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13.7万。在社区康复方面。在831个市辖区和1676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建立社区康复站14.5万个,配备32.9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累计1268.3万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2010年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达到4029个,托养残疾人规模达到14.5万人。

二、不足与短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对于全国保障与服务现状及水平,相对于残疾人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基本理念、政府投入、资源整合等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念偏差影响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残疾人工作理念是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条件。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全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偏差。

来自旧残疾人观的排斥。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身体是个体的文化资本的一部分,所有的身体形象都带有人格,身体是权利的记号”。残疾人即身体不健全的人士,就身体而言,残疾就是一个符号或者标签,它内化到人们的意识中并指导人的行动。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人类文化当中,“残”与“废”总是联系在一起,“残=废=无能”的定势思维严重损害和歪曲了残疾人的形象,形成一种旧的宿命论的残疾人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难以完全扭转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认为残疾人文化素质低、个人能力弱,社会参与意义不大。社会旧残疾人观阻止了残疾人社会融入,影响了残疾人社会参与,也制约了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残疾人观尚未真正形成。表现为新残疾观尚未完全代替旧残疾人观,残疾人服务和照顾社会化程度仍然很低。一方面,以歧视、偏见、陈腐的眼光看待残疾人的旧残疾人观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以尊重、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残疾人的新残疾人观尚未完全形成。在两者综合影响之下,服务与照顾残疾人还是被看成为家庭的重要责任。在强调家庭成员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忽略了政府的公共责任与残疾人服务的社会化提升。

以人为本的理念难以实施。以人为本的帮扶思想强调在资源公正分配的基础上,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加强残疾人抗风险能力。但在现实中,残疾人资源分配并不均衡,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得到真正

体现。如居家服务和居家养老只在城市社区实行,而在缺少服务组织和专业机构的农村,此种服务形式非常稀少,更谈不上制度性建设。

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中的“特殊型”内容在理念上没有得到普遍的接受。人们往往以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的“一般性”特征来看待残疾人保障与服务,忽视了残疾人与一般健全人在保障及服务需求上的不同,而很少或没有重视残疾人的特殊保障与服务需求。这无疑影响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进展。

(二)依法推进不规范,残疾人两个体系难以有效展开

相关政策不配套,影响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开展。我国针对残疾人事业已出台诸多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各地因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对政策的理解与执行难免有失偏颇,间接阻碍残疾人政策的顺利进行。在规章层次方面,未在现有各类规章的基础上,配合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制订或修订与残疾人社会保障相关内容的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落实残疾人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又如在规范性文件层次方面,未在法律法规确定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与各地差异性适时适地制定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相关规范性文件以之作为法律法规体系的有机补充。

缺乏统一制度规划,相关政策之间不能协调整合。虽然我国针对残疾人制定诸多优惠措施,但还不够系统、规范。其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制度、部门分割造成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无序。如职业伤害是导致残疾重要原因,但工伤保险却没有考虑与残疾人事业的有机结合;交通事故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但交通工具的强制保险却忽略了对残疾人康复事业的重视;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同样缺乏与残疾人福利事业的有机结合,造成了许多能通过医疗与康复措施实现康复的残疾人无法得到康复服务。

残联身份不清,人员配置不足。在面对大量残疾人事务而需要其他部门与之协助时,残联显得有心无力,这给残疾人事业顺利开展造成极大困难。此外,残联人员配置不足也给两个体系推进造成阻碍,大多数残疾人康复、托养、日间照料机构工作人员无编制,保障机制不到位,人员流动大,不利于该类工作开展。

(三)资源难以有效整合,部分地区两个体系建设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目发展与各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参差不齐。《残疾人社会保障法》规定残疾人保障包括康复、教育、劳动就业、生活福利、无障碍环境六方面内容。然而,存在于当前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普遍问题为重基本生活保障,轻发展权益保障。如实施低保、医保、救助等,由于覆盖面较大,政策明细具体、操作程序规范,可以保障大多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但在劳动就业、康复、教育等方面的保障则较为薄弱。

从社会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来看,我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应在理念、制度以及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与完善,才能更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

三、推进与创新:两个体系建设的完善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既要保障人道主义和公民权所倡导的残疾人基本生存权利,又要赋予积极福利,倡导残疾人资产积累和发展的权能,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从纯粹的“家庭责任”到“社会责任”的转变,而不是简单地对残疾人施以物质援助。要实现这一点,其关键在于体系建设的创新。

(一)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原则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在社会建设大环境下进行的,必须坚持几个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以人为本即是从残疾人的需求出发,尊重、保障和实现残疾人的各项权利。在残疾人事业中大力弘扬和实行人道主义,关注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能,提升其幸福满意度,这对于促进全社会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独立人格,帮助残疾人实现自己的人生权利和价值,最终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竭力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差距。

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发展原则。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有其特殊性,但是在强调其特殊性之同时,还要注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过分超前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方面要使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还要推动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整合与衔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尤其在区域发展差距比较明显的地方,两个体系建设不能一刀切,应体现出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别。

以政府为主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各项社会保障的权利。政府和社会采取措施,完善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这就在法律层面上规定了政府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更离不开政府强大的财政支持。残疾人是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促进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和发展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原则。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残疾人因其身体情况特殊,仅有面向大众的一般性保障制度安排是不可能满足其需求的,残疾人有其特殊性,残疾人除了有基本需求之外还有特殊需求,而普遍惠及全体公民的社会福利满足不了残疾人的特殊需求,这就要求在一般性保障的同时,要考虑残疾人的特殊性保障及服务需求。

救助和发展并存原则。我国残疾人两个体系运行还处于低层面的救助阶段,从目前政策实施状况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重点着眼于对残疾人的生活救助,一些特惠措施也集中于农村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等少数残疾人群体上,其他为数众多的残疾人还不能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和服务,对残疾人的扶助还停留于物质层面,忽视了残疾人的发展需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应从传统的“救助”理念逐步转向“发展”理念,既要注重对残疾人的救助,更要注重残疾人能力的开发建设,给予残疾人长久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创新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承担过程,其关键在于体系建设的创新。本文认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创新表现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以及平台创新五个方面。

(1)理念创新:运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社会政策时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普遍增进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为目的的社会政策普遍形成,并且作为制度被有效实施的社会发展阶段。经过几年发展,社会政策已逐渐体现出公平性、完善性、制度性等特征,构建完善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已具备条件。发展型社会政策致力于发展主义的思路,其路径是通过积极的社会

建设,将满足社会成员的发展需要作为优先的目标,将人作为社会最重要的资产进行培植和投资。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社会建设来提升个人的竞争能力,继而通过提升个人的竞争能力来提高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竞争能力。发展型社会政策有别于传统社会政策所提倡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平民主义的主张,更注重社会各方利益均衡,扩展了传统社会政策的领域。其主要特征为:

追求公正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念基石。公正是制度安排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就社会层面而言,公正必须通过社会政策体系才能得到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政策是公正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公正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政策来实现的。”“因此,在制定发展型社会政策时要坚持公正的原则,包括确保社会成员的生存底线和基本尊严的规则、机会平等的规则、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以及社会调剂的规则。”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强调社会公正是社会政策制定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提升福利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目标。社会福利既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手段,也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具体反映。社会政策要以提升社会福利为目标,要完善社会福利机制、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提高人力资本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核心。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核心理论是将社会政策看成是一种社会投资行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人力资本一方面可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能推动福利国家的改革,实现经济增长与福利国家改革的良性互动。因此,在人力资本上投资是治本之策。

“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发展理念强调残疾人享有平等权利,发展型社会政策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是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和提升残疾人发展权能的科学阐释,以此为基本理念,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以共享发展成果替代以往残补式的救济安养,以开发残疾人的人力资源替代以往的单纯医疗补救,以全面促进残疾人与整个社会的融合替代以往因环境障碍等原因导致的事实上的隔离,以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模式替代家庭负责与社会残补的医疗模式,最终通过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来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以“平等”与“发展”的核心理念,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包括大力宣传公平、正义、共享的社会保障理念,不断提升并强化社会公平公正等意识,深化有关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创造有利于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舆论环境。

第二,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原则,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制度安排和体系化措施,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目标考核督导范围。在发挥政府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调动和依靠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调动民间的人力、物力、财力参与残疾人事业。

第三,按照效能提升的要求,促进残疾预防、康复、护理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对残疾预防的忽视,康复体制、政策与资源的分割,长期护理制度的缺乏,都是影响和制约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因素。为此,应加大对残疾预防的投入,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与行业的康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及社会化的长期护理服务机制。

第四,按照残而有用、残能有为的思路,高度重视残疾人的人力资源开发,并将其作为促进残疾人就业与发展的政策基石。将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纳入人才强国战略,制定适合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形成适合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教育与培训机制,使残疾人在机会平等、素质与技能提升、过程公平的条件下积极主动地参加就业,实现其人生价值。

(2)制度创新:完善和发展残疾人两个体系资源整合支撑体系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资源整合要以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的具体项目为突破口。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包括:社会救助、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残疾人住房、社会福利水平等;残疾人社会服务主要包括:康复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托养服务、综合设施服务、无障碍服务、残疾人法律服务等。结合两个体系之内容,本文认为,要从几方面人手对之进行整合:

第一,残疾人两个体系的主体整合。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主体是政府;残疾人社会服务中的教育、就业等也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主体的一致性为整合研究提供制度保证。政府应在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残疾人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冲突,政府有必要以在主体上协调保障和服务的推进形式,实现二者的整合。

第二,残疾人两个体系的项目整合。残疾人两个体系中的某些项目整合,不仅可以节省资源,而且能发挥出更大作用。根据目前两个体系建设实际,可以整合的项目主要包括:社会救助与就业服务、教育服务的资源整合;残疾人住房与综合设施服务的整合;残疾人福利与残疾人康复的整合;残疾人社会保险与残疾人法律服务的整合等等。

第三,残疾人两个体系的平台整合。平台建设是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基础,根据当地残疾人的基本现状,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服务中心体系,是残疾人两个体系完善的保证。如江苏省常州市构建了康复中心、就业管理中心、辅助用品服务中心、托养中心、文体中心、维权服务中心以及信息管理中心等七大服务平台,很好满足了残疾人多种需求,其经验值得借鉴。

(3)内容创新:创新残疾人工作模式,实现“刚柔并济”的保障和服务模式

残疾类型的多样性决定残疾人在保障和服务上的多样性,残疾人的弱势性又决定了他们在保险和服务上的全面性。因此,残疾人的两个体系建设必须做到刚性与柔性并济,灵活多样。在具体策略上,要对不同程度的残疾人实施分类施救,分类施保。

①残疾人社会保障内容创新。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重点保障与特殊扶助相结合,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在不违反社会保险制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残疾人的不同状况而选择相应的社会保险模式:

第一,以就业为基础的“劳动型社会保障”。主要适用于在劳动年龄段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鼓励其就业或自谋职业。以社会保险为例,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对各类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残疾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稳步提高待遇水平;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在实施中,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以确保残疾人利益。如针对残疾人对医疗需求高的特点,要加大残疾人医疗保险的补助力度;

对于自谋职业的残疾人,还需加大优惠措施。“劳动型社会保障”使残疾人从被动地依靠政府、社会和亲属救济、供养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对解除残疾人亲属的后顾之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以救助为基础的“福利型社会保障”。主要适用于没有劳动能力的重残无业残疾人和经济十分困难的残疾人及其家庭,包括低保残疾人家庭。相对于社会保险,“福利性社会保障”的特征在于其“福利性”和“无责任性”,即由政府提供福利项目,残疾人福利接受者无需承担事先缴费的责任。政府承担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普惠型与特惠型福利、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福利费用。

第三,以家庭为基础的“自我保障”。主要是指残疾人个人或其家庭通过多种形式来保障自己,包括参加残疾人社会保险,购买人身商业保险,家庭照顾等等。“个自我保障”是以家庭为主体,通过参与社会化的保险保障,减小了残疾人的生存风险,为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提供了直接的保障,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家庭保障在现代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第四,以资产为基础的“资产型社会保障”,主要指残疾人个体或其家庭将房屋等资产抵押给银行,实行“倒按揭”,或者称之为“房屋抵押养老”。这种模式适合于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生活,无力参加社会保险的残疾人及其家庭,尤其是老年残疾人家庭。

②残疾人服务内容创新。残疾人社会服务与残疾人社会保障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缺一不可。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创新的主要点为:

第一,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制度建设与经费投入上做到均衡发展,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制度创新设计,积极探索公平、有效的制度安排,使残疾人服务做到两个方面的均衡:一是城乡服务均衡,即在总体上,残疾人社会服务要在制度设计和具体规划上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做到城乡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均等化与一体化。二是残疾人服务与健全人服务的均衡,把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和一般性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实行资源共享,提高残疾人社会服务水平。

第二,统筹发展残疾人社会服务内容。在政府的主导下,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统筹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及无障碍、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残疾人服务体系的覆盖面。

第三,物质性服务与精神性服务并举。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物质性保障,而残疾人社会服务则在物质性服务的同时,需要提供精神性服务的内容,如心理疏导、能力建设、精神支持等等。通过多种手段,把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残疾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残疾人服务中的福利性服务与市场化运行相结合。残疾人服务是福利性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完全可以通过部分市场化运作来进行,以增强残疾人服务的效果。以残疾人康复服务为例,未来康复中心应以“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民间组办”的方式来发展。残联组织在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同时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到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对积极参与介入的盈利性单位,政府要给予税收减免、场所免费等优惠措施。例如,在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及听力残疾方面可以与盈利性医院联合进行康复服务;在康复器械等方面也可与企业联合,为器械生产企业提供免费展示场所,康复中心在盈利时,企业也能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达到双赢效果。

(4)方法创新:多视角、多手法的残疾人两个体系实施

目前,残疾人两个体系的实施方法主要体现在政策性和制度化的安排上。即把政策性的文件作为实施依据,在此基础上,各地方再确立相应的保障和服务内容及标准。这种救助方式具有统一性优点,但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不能完全满足残疾人特殊需求。残疾人身心具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其保障和服务需求也呈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手法。在一般性保障制度和服务内容安排的基础上,根据残疾人特殊条件设计相应的专项保障、服务保障及其他保障及服务性措施,才能真正帮助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发展目标。

①制度性保障与服务方式与非制度性保障与服务方式相结合。残疾人制度性保障具有政策依据性、政府主体性、标准确定性、实施长期性等优点,但是也存在支持面不够宽泛,内容单一,社会成员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同时,管理组织科层制的僵化和官僚化,往往通过垂直等级式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分配资源,亦影响到制度化保障和服务的效率。在社会服务上,制定的扶持项目计划针对性不强,可能同残疾人本身的愿望和需要有很大的偏差,难以有效地动员和组织残疾人参与到改善其自身状态的发展项目中去。

残疾人非制度性保障与服务方式是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社会保障活动,是一种调动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公众自发行动的救助网络,具有志愿性、网络化、灵活多样性、帕累托增进性等特征。非制度性社会保障方式群众参与度高,社会资源丰富且易整合,救助内容广泛,容易贴近被救助者的需求,由于群众置身于该网络中,更能体现双向或多向的社会网络支持效果。

鉴于此,可以实施非制度性保障与服务方式,包括慈善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社区群众的互助活动等。如在康复中心内,不仅要为身体残疾人配备各种训练器具、生活用品及日用设备等来指导他们进行日常生活的适应性训练,同时专门组织体育比赛、娱乐、交流等活动。再比如专门设计和改造适合残疾人居住和生活的住房,保证重度残疾人士能得到24小时的服务,并为残疾人士提供包括清洁、烹饪、购物、洗衣、个人卫生、个人看护以及上门接送残疾人士参观文化场所、协助使用娱乐设施等服务措施。

②物质性保障及服务方式与非物质性保障及服务方式相结合。其一,残疾人服务提供。为残疾人提供多种类型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是非物质性社会服务方式的一个基本类型。残疾人服务性救助在部分省市社会救助体制中已经有一定发展。如江苏省常州市专门为残疾人提供了免费公交卡,扬州市为丰富残疾人业余生活,专门邀请其他地方的残疾人艺术团到本市表演等。

其二,残疾人心理援助。心理救助的核心是“助人自助”,帮助残疾人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一方面,心理援助通过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他们感到不再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在精神上真正发挥残疾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他们的人际互动能力与自助能力。

其三,残疾人权利维护。社会参与能力的下降实际构成了社会排斥,并有可能陷入长久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提升残疾人的内在能力,改善其外在环境,发展残疾人自我发展所需的个体增权、人际关系增权和社会参与增权,促进他们对各项经济、政治、社会事业的参与,以保证残疾人的各项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现有残疾人社会服务中的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救助内容已经涉及到了这种权利维护与救助方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能力提升和资源网络建设的性质。

其四,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以残疾人康复服务

为例,未来康复中心应以“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民间组办”的方式来发展。残联组织在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同时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到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对积极参与介入的营利性单位,政府要给予税收减免、场所免费等优惠措施。如江苏省常州市的创新做法为,“通过吸引辅助器具供应商至残联展示大厅进行辅助用品实物展,通知有需求的残疾人员前来参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购;向参展商收取一定的费用,观展人员免费。既促进了辅助器具供应商的销售,使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够选购到称心如意的产品,又为残联带来一定的可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大的收入,常州市残联谢理事长称此为一举三得”。

(5)平台创新:社区照顾的应用

社区照顾于上世纪50年代起源于英国,首先被应用于精神病患者、老年人和残疾人,通过实行机构式集中照顾模式,由政府部门担当服务主体,为其提供各种照顾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被照顾者的生活需要。工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导致大量特殊群体的出现,英国政府逐步将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扩展到失业、儿童、疾病等其他弱势社会群体。英国通过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福利供给模式,正式机构与非正式机构共存并共同发挥作用,使社区照顾成为为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行之有效的福利服务的照顾模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因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导致的传统家庭保障功能被削弱背景下各类群体的需要。

结合我国实际,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社区照顾模式,是有十分积极的意思的。

社区照顾分为两类,一是在社区内照顾,即让被照顾者在社区内接受服务;另一是由社区照顾,即由社区内成员通过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为被照顾者实施的照顾。笔者认为,将社区照顾的两种模式应用于残疾人事业,不失为一种构建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和完善的平台的一种尝试。

其一,在社区内接受照顾。社区内的残疾人照顾就是指运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例如,可以利用社区内的各种服务设施对残疾人的生活、康复、治疗等进行照顾,让其随时走出自己居住的院舍,进入众人生活的社区。这不仅有利于残疾人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参与社区,而且能有效地给残疾人以生活帮助和精神关怀,有利于融入社区,尽快康复。可以通过残疾人服务站、残疾人公寓、托残所等方式为残疾人服务。

其二,由社区照顾。由社区照顾就是指由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的照顾。例如,为有各种需要的残疾人提供家庭服务,这样残疾人便不用脱离他们所熟悉的社区就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这种照顾模式既可以增强残疾人对家庭和社区的归属感,又可以激发其生活热情和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该模式可以通过居家服务、家庭照顾和精神支持等形式来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2003年9月7日为第三次全国自强模范助残先进事迹的《自强之歌》(2003年卷)所作的题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共同创造幸福生活》的序言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N].新华社,2008-04-23

[3]残疾人工作通讯[J].2010,(15)

[4]数据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告[EB/OL].2011年3月24日,http:∥www.cdpf.org.cn∥index.htm

[5]何义林.“两个体系”建设中的残疾人社会参与问题[EB/OL].http:∥www.gddpf.org.erdindex.asp?bian-hao=23827

[6]郑功成.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宏观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

[7]王思斌.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8]向德平.中国社会政策的修复与发展[J].河北学刊,2010,(4)

[9]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J].社会学研究,2004,(1)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19号,2010年3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EB/OL].http:∥www.gov.cn.

[责任编辑 陈萍]

作者:周沛 曲绍旭

第2篇:两个体系培训考试试卷

辛醇车间两个体系培训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

1.企业应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培训学习,掌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保留培训记录。 2.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3.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及《设备设施清单》。

4.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 5.化工企业宜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等方法。

6.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检测结果和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进行的分级。 7.根据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结果,将风险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四个级别,分别以“红、橙、黄、蓝”色标注。

8.用人单位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

9.用人单位应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年至少一次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系统性评审或更新。 10.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时空分布、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进行分析。 11.化工企业应制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体员工对本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的标准、程序、方法进行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

12.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要把握“危害较大”和“整改难度较大”两个要点。 13.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14.隐患治理应符合DB37/T 2883—2016第7.4.1条的要求并保证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15.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 16.职业病隐患治理指消除或控制职业病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17.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体系 18.用人单位应跟据风险点的风险控制措施和职业卫生基础管理要求,编制职业病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19.对于能够立即整改的一般职业病隐患,应由用人单位各级责任部门负责人或者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人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

20.用人单位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和验收完成后应形成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二、简答题

1.危险源辨识范围应包括哪些内容?

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④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⑤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⑥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⑦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⑧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⑨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2.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步骤有哪些?

基础资料准备。通过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辨识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对其浓度(或强度)进行测定(或测量)或搜集有效的检测数据。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特性、接触时间、检测结果和作业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进行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根据作业岗位工人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权重系数、接害人数、防护措施及职业病和职业健康损伤的发生结果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④分级管控。按照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实施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措施和分级管理。 3.重大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④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⑤治理的时限和要求;⑥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4.通过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用人单位应至少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 职业病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职业病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④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及时准确;⑤工作场所作业环境不断改善;⑥职业病和职业健康损伤明显减少;⑦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执行率达100 %;⑧职业卫生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加强。

第3篇:两个体系建设培训总结

为切实做好“两个体系建设”活动,公司安全环保部组织我们车间安全员参加了潍坊瑞祥举办的培训班,经过一天的培训,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感触颇深,两个体系建设对于车间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车间决定利用学习时间和班前班后会时间,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如何发现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进行学习和讨论,人人参与“两个体系建设”活动,根据各自岗位特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排查本车间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并对各风险点作出如下的处理措施:

1、确定风险等级。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先确定风险类别(泄漏、火灾、爆炸、中毒、坍塌、坠落等危险因素和高温、粉尘、有毒物质等有害因素),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

1、

2、

3、

4、5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

2、明确管控措施。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车间、工段、班组),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

3、风险公告警示。公布本车间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岗位,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器材和撤离通道等。

4、排查消除隐患。针对各个风险点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

周健全

脂肪醇车间

第4篇:“两个体系”建设培训资料

“两个体系”建设培训学习教材

1.什么是两体系: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2.建设两体系的目的: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降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

3. 什么是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4.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5.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6.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7. 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8. 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9. 风险控制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10. 企业风险信息: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11.事故隐患: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12. 隐患排查: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13.隐患信息: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14.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公告→全员学习,落实安全措施→不断更新。 15. 危险源辨识方法: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应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

16. 风险评价方法:风险矩阵分析法(LS)。

17. 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18. 风险分级管控:用矩阵法按照R值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19. 分级管控要求: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20. 隐患分级和分类: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以下情形为重大事故隐患:

——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以上的; ——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 ——设区的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认定的。 事故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 生产现场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设备设施; ——场所环境;

——从业人员操作行为; ——消防及应急设施; ——供配电设施;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 ——辅助动力系统; ——现场其他方面。

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教育培训;

——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安全生产投入; ——应急管理;

——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相关方安全管理; ——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21. 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程序:编制风险清单→确定排查项目→组织实施排查→隐患治理。

22. 隐患治理流程: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23.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24. 排查类型: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

25. 隐患排查组织级别: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频次。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

26. 文件管理: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体现隐患排查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内容的文件成果。

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记录,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27. 隐患排查的效果

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 ——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各级排查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员工隐患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隐患频率较高的风险重新进行评价、分级,并制定完善控制措施;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职业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XXXXXX有限公司

XXXX部

20XX年XX月XX日

第5篇:班组建设及两个体系题库

班组安全建设及“两个体系”建设学习题库

一、填空题

1、健全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班组长)、(安全员)和每个员工的安全职责及岗位安全管理事项分工明确。

2、(班组长)是班组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班组安全工作负全责;班组分散作业时,班长应指定每组工作的(安全负责人)。

3、严格班组安全生产定员,班组可设1名(兼职安全员),协助班组长抓好班组安全管理。班组长不在时,(安全员)有权安排班组有关人员处理与安全有关的工作。

4、班组实行(安全互保)制,以图表或文字形式明确互保对象。互保对象在工作中要互相提醒、监督,保证对方安全作业,形成事实上的(安全互保),履行互保职责。

5、建立班组安全生产绩效奖惩机制。把企业安全生产控制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组),以(安全责任书)形式签订到个人,实行岗位(安全绩效)与个人经济收入相对应的分配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6、制定有各岗位、各工种的安全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班组每个岗位、工种和所操作的机电设备、工具应有健全的(安全操作规程),做到人手一册,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3分)

7、危险性较大的临时性工作,班组应提前制定出书面(安全措施),经逐级审查把关并严格落实。

8、实现(安全警示)标准化。作业区、设备、设施上危害告知和安全警示标志、标识醒目、齐全、整洁、规范统一。

9、实现(作业环境)标准化。设备清洁完好,无跑、冒、滴、漏;作业环境文明整洁,无垃圾、无油渣、无杂物,物料工具堆放整齐,安全通道畅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上墙。

10、实现(劳动防护)标准化。上岗前应按规定穿戴好符合国家标准、统一规范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11、实现(生产作业)标准化。每个岗位制定有规范的安全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明确每一步操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每个员工应熟练掌握生产工序内每项操作,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无冒险蛮干,无违规操作,无违章指挥等现象,杜绝疲劳作业。

12、(特种工种持证)上岗率达100%,不得安排无证人员从事特种作业。

13、严格落实班前会和(交接班)制度。坚持“一班三检”(班前、班中、班后)和班前危险预知制度,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处理。班前会结合当天工作任务,做好危险点分析,布臵安全措施,交待注意事项;班后会总结讲评当班工作和安全情况并做好记录。

14、定期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活动。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限期改正,整改情况应记入档案,无能力整改的应及时上报。

15、班组内的机电设备、工具、车辆及工作现场等做到(无隐患),安全防护装臵、设施齐全可靠.

16、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员工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17、新上岗、调岗、复岗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教育率达(100%),经考试合格后上岗。

18、定期组织岗位(安全操作技能)训练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熟练掌握事故防范和处臵各种故障的技能。

19、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安全合理化)建议活动。定期进行班组安全管理总结检查,查找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

20、积极参加(“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

21、积极开展体现班组特色安全文化活动,培植(安全价值观)和先进理念,增强员工遵章守纪自觉性,落实员工安全权益,班组团队精神。

22、职工在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上互保的对像所承担的责任是平等和一致的,各车间职工入厂后必须签订(《安全互保协议书》),由车间存档备查。

23、作业区同岗位的两名以上(包括两名),职工在安全生产上是当然的(互保对象),作业区的至少两个岗位按照工序或就近原则亦是互保对象,对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负同等的权利和责任,车间职工为单数的,最后一名职工和(所在班组长)互为互保对象。

24、岗位职工按照(作业指导书)和公司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巡检和排除生产设备故障,同时杜绝“三违”行为。

25、职工在需要处理和解决本人负责区域的生产和设备故障的同时必须(有人监护),防止发生因(个人处理能力)上的局限而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26、参与临时性的检修和抢修的职工要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工作和不能妨碍该区域作业的其他人的安全健康工作,并做好(自我监护)和监护他人工作。

27、职工在各项工作中要做好(“四不伤害”)工作。

28、特殊作业时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做好(监护)工作。

29、对进入本工作岗位(区域)的外来人员的违章行为要(加以制止)、纠正和劝离现场。

30、凡是发生事故的班组取消(年终先进班组)评选资格。

31、凡是互保对象发生工伤事故,另一方必须承担相应比例(不小于被处罚一方的50%)的经济处罚和相对应的(绩效考核)。

32、对于本岗位互保职工存在的违章行为不予制止的,按《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条款对(双方)执行考核。

33、岗位(区域)职工应对进入属地的外来人员各类违章的行为进行制止,若制止无效的应及时进行举报,经核实后,由所属车间从车间经费中提取资金给予奖励,奖励金额不低于(50元/人)。

34、车间安全班组建设达标率必须达到100%,低于100%的车间,月度安全绩效考核扣(30分),车间主任正副职各罚款(200元),以示警示。次月起安全经济控制指标降低(50%)执行(待整改达标后恢复)。

35、分厂安全班组建设达标率必须达到90%以上,低于90%的分厂,月度安全绩效考核扣(30分),分厂、部正副职及综合科长各罚款(100元),以示警示。次月起安全经济控制指标降低(50%)执行(待整改达标后恢复)。

36、依据《企业班组安全建设基本标准及考核办法》达到70分为及格,不予奖励;考核达到80分以上为良好,对当班班组奖励(500元),车间奖励(300元),分厂及综合科奖励(300元);达到95分以上为优秀,对当班班组奖励(2000元),车间奖励(1000元),分厂及综合科奖励(1000元)。年底由公司评审小组评出一个班组参加聊城市选拔活动,并进行最终奖励。

37、2016年6—9月份为实际推动阶段,每月进行一次非正式评审,并由综合科长进行总结汇报, 10月份进行最终评审,最终评审纳入考核,11月—12月为整改期。

38、隐患的分级是以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影响范围为标准的,可以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39、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40、隐患排查与治理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的内容,隐患排查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日常安全检查或安全巡视,隐患排查必须做到(有组织体系)、(有排查标准)、(有排查记录)、(有排查整改方案)、(有整改效果验证)等“五有”要求,二者互为补充。

41、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与要求编制不同专业、不同检查层级的隐患排查标准,隐患排查标准应用(安全检查表)的方法逐一制定。利用检查条款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等对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

42、企业应对事故隐患分级治理。不同层级负责的隐患治理由治理所需的资源配臵、权限、管理及技术能力等因素来确定。每一级均应建立健全隐患治理台账,对隐患清单、隐患治理过程以及隐患治理效果验证均应保持完整记录。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43、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44、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45、隐患排查治理应符合(“闭环管理”),对隐患治理的效果进行验证和跟踪,按照隐患等级明确效果验证责任部门和验证程序要求。对已按照要求整改的隐患及时销号,对未按期和按要求整改的隐患应督促整改并实施考核。

46、企业应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档案,建立健全各类隐患排查与治理记录。

47、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明确该项工作的开展主责部门(牵头、督导及考核)、责任部门及相关参与部门应履行风险点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责。并将职责分工要求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48、风险是指发生危险事件或危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风险(R)=可能性(L) ×后果(C)。

49、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50、危险源的构成:根源: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行为: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作业环境的状态。

51、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

52、风险点通常指风险存在的部位,又称危险源。

53、风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54、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55、风险评估/评价是指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56、风险分级是指采用科学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划分等级。根据有关文件及标准,我省风险暂定为“红、橙、黄、蓝”四级,企业原5级划分标准可参照进行调整。

57、蓝色风险5级风险:稍有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员工应引起注意;蓝色风险4级风险:轻度(一般)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车间、科室应引起关注;黄色风险3级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橙色风险2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司对重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红色风险1级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58、风险管控是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59、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⑴可行性;⑵安全性;⑶可靠性;应包括:⑴工程技术措施;⑵管理措施;⑶培训教育措施;⑷个体防护措施。

60、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臵、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61、重大风险是指具有发生事故的极大可能性或发生事故后产生严重后果,或者二者的结合的风险。

62、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臵、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臵、设施或场所。

63、风险点识别方法:建议以安全检查表法(SCL)对生产现场及其它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进行识别;以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并按照作业步骤分解逐一对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

64、企业应依次按照工程控制措施、(安全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应急措施等四个逻辑顺序对每个风险点制定精准的风险控制措施。

二、问答题

1、班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主要有哪些?

答:班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主要有班前会制度、班组长随班工作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班组和各岗位安全评估制度、事故报告和处理程序、事故分析处理制度、安全检查与奖惩制度、班组学习培训制度、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制度、交接班制度、现场安全文明生产制度、安全举报制度、员工安全权益维护制度、安全绩效考核制度和企业认为需要制定的其它相关制度。

2、建有班组安全管理台账的内容有哪些?

答:建有班组安全管理台账主要包括内容涉及本班组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操作规程、安全活动(会议)记录、安全检查记录、隐患整改记录、危险源(点)记录、安全考核记录、交接班记录、员工到岗记录等。记录事项清楚、字迹工整、内容齐全、保存完好。

3、什么是安全生产互保制? 答:安全生产互保制即职工(包括管理人员安排和布臵的参与各种检修、抢修的临时群体之间)在同一岗位或上下工序岗位上处理和解决各类生产、设备故障的同时,必须监护和提醒安全事项,互相保护好各自的人身安全,同时确保所管辖区域的其他人、生产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4、什么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答: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简称隐患、事故隐患或安全隐患。隐患通常指潜藏或不易发现的危险或祸患。在安全生产领域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5、什么是重大事故隐患?确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确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一般原则:

①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企业必须停产停业整顿的 ②涉及重大危险源、重要装臵的隐患

③涉及多人滞留,暴露10人以上的(管道30人以上) 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⑤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⑥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认定为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

6、什么是隐患排查?

答:隐患排查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

7、什么是隐患治理?

答: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8、安全检查表分类有哪些?

答:①按照专业,安全检查表可划分为:工艺安全检查表、设备安全检查表、电气安全检查表、防火防爆安全检查表、防雷防静电安全检查表、消防安全检查表、安全连锁与功能、作业行为、职业健康防护安全检查表等。②按照检查层级,安全检查表可划分为:公司级安全检查表、车间级安全检查表、班组级安全检查表等。③按照时间,安全检查表可划分为:季节性安全检查表、节假日检查表、日常检查表等。

第6篇:2、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山东金利康面粉有限公司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和济宁市安委会《关于印发“济宁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济安字„2016‟14号),按照济宁市安委会统一部署,结合本公司实际,现就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任务目标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深入研究重特大事故的规律特点,认真分析安全风险大的生产区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行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到2016年年底,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公司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本公司成立“两个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和检查。

长:侯兴贞 成

员:刘现芳、侯忠年

三、标准和依据

1.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

2.关于印发《济宁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济安字„2016‟14号)

四、工作计划

1.宣传发动,排查风险点(2月15日—2月28日)。为切实做好“两个体系建设”活动。公司认真做好此次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利用宣传栏、条幅积极进行宣传。利用学习时间和班前班后会时间,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如何发现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进行学习和讨论,员工要人人参与“两个体系建设”活动。根据各自岗位特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排查本单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包括仓库、运输、装卸、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2.确定风险等级(3月1日—3月15日)。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先确定风险类别(火灾、爆炸、等有害因素),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

1、

2、

3、4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风险具体分级标准依据JHA、SCL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的数字,也就是R=L×S,计算得出的结果)。

3.明确管控措施(3月16日—3月31日)。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落实具体的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物理工程措施、在线监测措施、视频监控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形成“管控手册”。

4.风险公告警示(4月1日—4月15日)。公布本公司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岗位,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器材等。同时,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周边企业。

5.排查消除隐患(4月16日—5月30日)。针对各个风险点制订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

五、工作要求

1.做好宣传引导。各员工要坚持宣传先行。利用宣传栏、条幅等方式积极进行宣传,加大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氛围。

2.强化工作推动。各员工要针对各自负责的工作范围,推动加油站尽快开展隐患排查和统计工作。

3.注重联动配合。两个体系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要与落实主体责任相结合,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与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密切配合。

第7篇: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尊敬的xxx理事长、xxx书记及各位领导:

欢迎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我市指导工作。我谨代表市残联党组、理事会及我市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就我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一些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及我市残疾人基本情况

xxx位于湖北东部,长江南岸,素以江南聚宝盆

之称。全市现辖四区一市一县及一个开发区,总面积4630平方公里,总人口254万。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65.6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61亿元,年均增长18.5%。xx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条件便捷;自然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城区襟江怀湖,山环水绕,环境优美,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十一五”期间被列为全国100个创建无障碍建设城市试点单位之一。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市现有各类残疾人15.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9%。其中,视力残疾2.62万人,占16.9%;听力言语残疾3.62万人,占23%;智力残疾1.41万人,占9%;肢体残疾4.3万,占27.8%;精神残疾1.23万人,占8%;综合残疾2.27万人,占14.7%。按地域分,城区为3.5万,县(市)为11.6万。按性别分,男性占52.59%,女性占47.41%。按年龄分,65岁以上老人占51.72%,中青年占46.56%,未成年人占1.72%。全市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达75%以上。各类残疾人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文盲及半文盲人数相对较低,占3.45%。这些为加快发展我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二、我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残疾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残联、省残联的精心组织及具体指导下,按照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把建立健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我市残疾人工作的重点。建立健全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的服务体系。针对不同需求的残疾人群体,突出城乡统筹,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政策,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服务。其主要做法是:

(一)在构建两个体系建设上力求“全参与、普实惠”

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非常重视,把涉及全市15.1万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放在“口中”,抓在“手上”。市政府先后出台了《xx市扶助残疾人暂行规定》、《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加强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的通知》。在制定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中,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转发了全市“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市政府残工委工作职责与议事规则。把残疾人工作列入全市目标管理范围,做到了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重大难点工作领导亲自督办,使我市残疾人工作在全市有位子,有影响。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想做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残联协调”的工作思路,单靠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单打独斗,无法形成气候,难见成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社会化的工作方式,依托政府各职能部门,采用“大合唱”方法解决残疾人相关问题。为此,几年来,我们紧紧依靠市政府残工委组成部门,充分发挥他们职能作用,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统一部署,协同配合,做到了残疾人运转有序。为贯彻实施《xx省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省政府275号令)的盲人及下肢残疾人免费乘车问题,充分发挥城建部门的作用,使城区1156名盲人和下肢残疾人享受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的优待。会同公安交警部门制定残疾人“代步车”管理办法。对聋人办理了手机短信优惠服务,在市图书馆为盲人建立了盲人阅览室。为落实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相关规定,会同教育部门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的优惠政策, 对学龄前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及康复训练,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将市特教学校的学生全部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确保我市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5%以上,对进入高中、大学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给予一次性助学补贴或奖励。市残联对xxx区的xx镇残疾人进行对口扶贫,投入xx万元资金给xx户残疾人贫困家庭送去了猪仔和饲料,有力推动了农村残疾人的扶贫工作。近两年,通过采取“帮、包、带、扶”及项目带动等多种形式,扶持贫困残疾人xxx多人,xxx人基本脱贫。通过各种形式的走访慰问,为残疾人送去了价值达10多万元的物资,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在处理来信来访过程中,做到领导到位、承办人到位、与信访人接触到位,受到市委有关部门的好评。近两年处结率达98%,

上一篇:旅游激励计划下一篇:第11周工作总结jsp